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篇一: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 质点参考系

和坐标系教案 1、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第一段道出了全章教科书

的目标,就是研究“怎样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

教科书一开始就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指导思

想是强调一般性的科学方法,即为这样的思想作准备:解决问题时

首先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描述这个模型,

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要研究物体位置的变化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位置确定问题,教科书

把“物体和质点”当作一个知识点,说明质点是针对物体而言的,实

际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在通常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部位

的运动情况是不相同的”,从而“给描述运动带来了困难”,解决问题

的关键是“能否用一个点来代替物体”。

“科学漫步”栏目中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扩展性内容,其后附有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这个定位器处于我国哪个城市的什么部位?从显示屏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

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这类问题不作为针对所有学生的强制性要求。

2、教学目标 1、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

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

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 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2、质点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出质点

5、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受力分析及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两者结合起

来综合的应用有些困难,需要详细的讲解。

6、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7、

课前准备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

习课本相关章节,初步把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和方法。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课时安排:1 课时 8、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对影响结果非常小的因素常忽略。常建立一些

物理模型,这是一种科学抽象。那以前接触过这样的物理模型吗?如:光滑的水平面、轻质弹簧。

这些都是把摩擦、弹簧质量对研究问题影响极小的因素忽略掉了。

今天我们又要建立一种新的物理模型——质点。质点,并完成下列

问题: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物体和质点填写:(1)质点就是没有,没有,只具有物体

(2)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3)研

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研究这

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4)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5)运动的质点通过的路线,叫质点的

运动共评:质点是没有形状、大小、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这是

一种科学抽象,就是要抓住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这就必须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

以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或不起作用的,就可以把它

看作质点。

比如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汽车,研究它运动的特点,汽车的大小、

形状及车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可把汽车看作质点。而研

究车轮的转动,是研究汽车上部分的运动,就不能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把汽车看作质点,再比如原子核很小,要是研究质子

与质子的作用时,就不能把它看作质点。

2、(1)参考系: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考系。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举例:描述同一个运动,选择不同参考系,观察结果也不一样。

举例:运动的汽车,是选择地面为参考系,如选司机为标准,汽车

是静止的(3)总结:参考系是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要使运动

和描述尽可能简单。比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动的物体作参考系要比选太阳作参考系简单。

3、坐标系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可以以这条直线为x 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

一般来说,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coordinate system). 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1)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

(2)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

(3)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

(4)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改变。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质点参考系和坐标,那么,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和位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矢量和标量的有什么区别?如何得出恰当的结论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9、板书设计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一、物体和质点 1、什么是质点? 2、把物体看做质点的条件 3、质点是一种理想的物理模型。

二、参考系 1、定义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3、参考系是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要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三、坐标系 1、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

2、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

3、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

4、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改变。

10.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熟知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很自然地领会到“在某些情况下,真的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这充分说明了将物体简化成质点的条件性,质点的两大基本属性。

为了强调坐标的概念,教科书用数学和物理学中通用的符号,即在

直线运动中用表示质点的位置,极坐标,用x=x1-x2 表示质点的

位移。在表示物理量的变化时,“”实际上是我们以前都在使用的符号,学生不会感到困难。相反,由于有了明确表示物理量的变化量

的符号,学生更易区分某物理量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量。

明确地把某个物理量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区分开,这是本书的特点。物理学中经常要区分这两种物理量,有意识地强调它们的区别,对

于以后的学习会有好处。下一节中,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也是这样。

必修一4.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教案 1.教材分析《用牛

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两大类问题:1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2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掌握应用牛顿运

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节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知识点学习的基础。

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2.教学目标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

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3.教学重点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

求物体的受力情况。4.教学难点正交分解法。5.学情分析我们的学

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受力分析及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两者结合起

来综合的应用有些困难,需要详细的讲解。

6.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7.课

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初步把握应用牛顿

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课时安排:2 课时 8.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优秀的教学

资源,欢迎下载!!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学生活动]同学们先思考例题一、例题二,简单的写出解题过程。

[提问]上述两个例题在解题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在第二个例题中为什么要建立坐标系?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

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决静力学的问题时,通

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要建

立坐标系与上述的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吗?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教师讲解]大家可以看到上述两个例题解题过程中都用到牛顿第二定律,但是例题一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的问题,而例题二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

的受力情况的问题。所以我们发现,牛顿运动定律可以解决两方面

的问题,即从受力情况可以预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和从运动情况可以

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下面我们来分析两种问题的解法。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例题一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

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2)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

方向);(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4)结合给定的物体的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

运动参量。

强调:(1)速度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要注意区分;(2)题目中

的力是合力还是分力要加以区分。

对应练习1 答案:解析设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

顿第二定律可得 =2ax,可得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14 10 gxax

m/s=14m/s。正确选项为c。

点评本题以交通事故的分析为背景,属于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

动状态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 a,

再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相关的运动学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例

题二基本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

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2)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所

受的合外力;(4)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由合力求出所需的力。

由以上各式解得 ghgh 代入数值得f=1.510 点评本题为从运动状态

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匀变速直线运动

公式求出加速度a,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相关的力。本题与小球落

至地面再弹起的传统题属于同一物理模型,但将情景放在蹦床运动中,增加了问题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题中将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

作恒力处理,从而可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匀变速运动公式求解。实

际情况作用力应是变力,则求得的是接触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平均

作用力。

小结牛顿运动定律f=ma,实际上是揭示了力、加速度和质量三个

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列出牛顿定律的方程,就应将方程两边

的物理量具体化,方程左边是物体受到的合力,这个力是谁受的,

方程告诉我们是质量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

那么,这个合力是由哪些力合成而来的?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合力的方法,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方程右边

是物体的质量m 和加速度的乘积,要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就必须对

物体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解题的方法应从定律本身的表

述中去寻找。

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

决静力学的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

动定律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利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列出牛

顿运动定律方程求解,一般情况坐标轴的正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课堂练习]见学案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

t=t1+t2=2s+9s=11s。

点评物体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运动情况也将发生变化。此题隐含了

两个运动过程,如不仔细审题,分析运动过程,将出现把物体的运

动当作匀速运动(没有注意到物体从静止开始放到传送带上),或

把物体的运动始终当作匀加速运动。

2.解析设小球所受风力为f,则f=0.5mg。

当杆水平固定时,小球做匀速运动,则所受摩擦力ff 与风力f 等大

反向,即 ff=f。

所用时间为 t,小球受重力 mg、风力 f、杆的支持力fn’和摩擦力ff’

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点评本题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科学实验中应用

的一个实例,求解时先由水平面上小球做匀速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求

出动摩擦因数,再分析小球在杆与水平面成37 角时的受力情况,根

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求得加速度,再由运动学方程求解。这

是一道由运动求力,再由力求运动的典型例题。

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

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我们已经学习了牛顿

运动定律应用(一),那么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牛顿运动定

律应用(二)。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重点是掌握解

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

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9.板书设计一、两类问题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的

问题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二、解题思路:

利用运动学公式或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求解要求的物理量。10.教学

反思牛顿运动定律 f=ma,实际上是揭示了力、加速度和质量三个

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列出牛顿定律的方程,就应将方程两边

的物理量具体化,方程左边是物体受到的合力,这个力是谁受的,

方程告诉我们是质量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

那么,这个合力是由哪些力合成而来的?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合力的方法,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方程右边

是物体的质和加速度a的乘积,要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就必须对物

体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由此可见,解题的方法应从定律本身的表述

中去寻找。

在运动学中,我们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在解

决静力学的问题时,通常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利用牛顿运

动定律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利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列出牛

顿运动定律方程求解,一般情况坐标轴的正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第一章 1.2 时间和位移教案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 1.教材

分析《时间和位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知道什么是矢量和

标量,2会区别位移和路程及时间和时刻。本节内容是对本章知识的

提升,又是后面知识点学习的基础。

2、教学目标知道时间与时刻的含义及它们的区别,学会用时间轴来

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时间与时刻知道矢量和标量,能区分矢量和

标量3.学习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4.学习难点 1.正确认识生

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

移. 5.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物理难度有所提高,所以

在初中与高中物理的转折点上,老师一定要低重心教学,重点把握

基础知识。

6.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7.课

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相关章节,初步了解什么是矢

量和标量,知道时间和时刻及位移和坐标的区别。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课时安排:1 课时 8.教学过程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自然离开不了时间,

我们的生活与时间这个词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经常这样说“汽

车的开出时间是12 点50 “汽车在某站停留的时间是10分钟”。那

么这两句话中的“时间”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呢?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时间与时刻师:不是,第一句中的“时间”是某一时刻,某一瞬时;第二句中的“时间”是指一段时间。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用物理学严谨的语言对时间定义时刻:指某一瞬时,是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经历的各个状态先后顺序的标志。

时间: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间用来表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所

经历的过程长短的量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时间轴来表示理解记忆:时

刻对应于时间轴上一个点,时间对就于时间轴上两点之间的线段时

间=末时刻-初时刻补充说明:师:首先时间轴的正方向是不能变的,因为时间不会倒流。那原点在何处呢?时间的起点?开天辟地?师:当然不是,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的。若我选此刻为原点,那下一秒

就是坐标那上一秒呢?应该是负1秒,所以时刻可以是负的。如公

元前200 秒内(夸大记忆,如第2秒可以记成第2 秒内放大理解法:

如有同学不知道第秒是时刻还是时间,那我们可以将秒放大至天或

月或年,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比如学生一定知道第2 个一年,是一

年时间,不是时刻。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某人跑步成绩

13秒是时间。

1min只能分成60 个时刻。

例2、正确的是()ac 物体在5秒时指的是物体在5 秒末时,指的

是时刻物体在5秒内指的是在4 物体在第5秒内指的是在4 秒末就

是第5秒初,指的是时刻二、位移师:运动表示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如何在数学坐标系中表示物体的位置,今

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该如何表示?如图所示师:

两人分别从o 点沿曲线1,2 运动到a 点,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路

程(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不同,但在整个过程中它们的初末位置

相同,也就是说整个过程它们的位置变化相同(开始在a,最后在b)。我们该怎样来描述这样一个位置的变化呢?师:能用我们初中学过的路程来描述这们的位置变化吗?比如路路程100 200米。如

果你告诉别人只要从点出发走100 米就能到a 点,那别人能了解你

的位置变化情况吗?能找到a 生:不能。师:所以为了能够很好地

表述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位置的变化,物理学中引入了一个新的物

理量:位移。

定义:位移: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用s 表示。

单位:米(m) 位移与路程的比较:路程位移定义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个有向线段大小联系|位移|路程当物体单向直线运动时才等于从一点到另一点位移一定,但路程却有

无数个三、标量与矢量物理学中把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如位移)

叫做矢量,以前我们学过的有大小无方向的量叫做标量。

举例:矢量:力、位移标量:长度、时间、质量、温度等不同点:

运算法则不同写出法则并举例:先正东走3米,再向正北走4 米,

求整个过程的位移(作图得以此说明运算法则不同)例3、正确的

是(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优秀的教学

资源,欢迎下载!!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但其位移可能相同bcd

例4、一支队伍前进时,通信兵从队尾赶到队首又立即返回,当通信

兵回到队尾时队伍已经前进了200m,求整个过程中通信兵的位移。200m 四、一维坐标系中如何描述位移位移分别为sab=4m,方向

与正方向相同sbc=2m,方向与正方向相反仔细观察发现:位移=

末位置坐标-初位置坐标 sab=xb-xa=3-(-1)=4m sbc=xc-xb=1-

3=-2m 大家可以看到,算下来结果有正负之分如果是正的就表示跟

正方向相同,如果是负就表示跟正方向相反。

例5:一质点沿东西方向做直线运动,先从a 运动到b,位移大小为30m,方向向东;接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和路程。解:小球的位移可

以直接根据概念来看出发点和终点,也可以用矢量相加法则加。

五、一维坐标中矢量加减的等效简便法:大家可能觉得矢量相加也

未免太麻烦了吧!是不是我们以后解题都得这样画图啊?大家不必

担心,我们高中阶段学习的大部分是直线运动,对于同一直线上的

矢量相加减我们有一个等效简便的方法[ 一、向东的5 加向东的3

等于向东的8 二、向西的5 加向西的3 等于向西的8 三、向东的5

加向西的2 等于向东的3 -1-2 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四、

向西的5 加向东的2 等于向西的3 发现规律:同向相加,和的大小

为前两个矢量大小之和,方向不变;反向相加,和的大小为前两个

矢量大小之差,方向与大小较大的那一个矢量方向相同。这样运算

法则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对,它就跟初中学过的带正负号的加减

法法则类似(符号相同的相加,符号不变,大小为两加数绝对值之和;符号相反的相加,大小为两加数绝对值之差,符号与绝对值大

的那个数的符号相同)。同向vs 同号?反向vs 灵感:如果用正负

号来表示方向,同号表示同向,异号表示反向,那计算是不是简单

多了。怎样实现刚才的想法呢?很简单:直线运动不是有两个方向吗?设其中一个为正方向,同向为正,异向为负,将复杂的矢量运

算变成简单的带正负号的数学加减法。得到的结果如果为正,说明

跟正方向同向,如果为负,说明跟正方向反向。于是上题的解法为:一、向东为正。则+5 加+3 等于+8,结果为正表示方向与正方向相同,向东。

二、向东为正。则-5 加-3 等于-8,结果为负表示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向西。

三、向东为正。则+5 加-2 等于+3,结果为正表示方向与正方向相同,向东。

四、向东为正。则-5 加+2 等于-3,结果为负表示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向西。

注意:正方向的选择是任意的。切记只适用于直线运动。

比较大小:(正东为正)-6m 与5m 哪个位移大?今后的学习啊,

自己一定要带好头,坚持每题先设正方向。给学生引导作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时间和位移,那么在下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

预习这一部分,重点是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完成本节的课

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

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9.板书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一、时间与时刻 1、时间:2、时刻: 3、时间轴 4、关于时间的几种说法 5、放大理解法二、

位移1、定义: 2、位移与路程的比较三、标量与矢量不同点1、2

10.教学反思1、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

不仅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物理的规律;也是培养学习物理兴趣,使学

生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2、处理画出匀速直线运动s-t 图象时要具体、细致。

根据图象反映物理规律,是根据实验探索自然规律的重要的途径。

为了尽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我设计了模拟实验来模拟刘其

贤同学的运动情况,然后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列表,画出s-t

图象。画出图象后,又让学生了解到图象是如何反映物体的运动规

律的,从而说明图象的意义是反映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尽量做好铺垫,循序渐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结合学生基础比

较薄弱的实际特点,认真铺设好“台阶”,从匀速到变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速,从简单到复杂,图象的设计从直、折到曲这

种上升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把图象看成是物体运动

的轨迹,所以课堂中我强调了这两者是根本不同的。

4、精心地设计一些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求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难点、不足点、上当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通过问题的导向,既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比较清晰的知识结构,又能

使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培养能力学校临清三中学科物理第一章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重点是速度。初

中和高中所学的速度是不同的,提醒学生注意这点不同,有利于学

生对矢量的学习。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但第一次教学时不要主动启发学生思考这种问题,多次接触极

限思维方法后,潜移默化会使他们明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

科学的方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3、会通过

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

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

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由于“位移”和“路程”不相同,高中与初中所学的速度

不相同。用具体事例讨论有利于学生更好适应高中阶段对速度概念

的学习。因为第一次接触极限思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想,先不要启发学生思考。接触多了就自然明白。

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速度,初步认识速度与初中所学不同。2.教师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

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

的快慢?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

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

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

的变化量”一部分,同时提出问 1、以你骑自行车上学为例,假设你

经过的某短路时平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 2、观察图1.3-1,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3、教材15 页上“思考与讨论”

中的两个问题应怎样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

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

见解,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二、速度教师活动:指导学

生仔细阅读“速度”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结合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

2、什么是速度?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表

示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是矢量还是标量?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

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初步

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教师提问:对于同一个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也不是

每时每刻都一样。我们用公式计算出的速度,能否精确描述物体在

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得

出结论:不能。因为,只能反应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优秀

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教师提问:怎样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

刻运动的快慢呢?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

细阅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两部分,同时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

人一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观察图1.3-2,认识汽车速度计的表盘并练

习读数。

2、指导学生观察18 页表格,了解表格中常见物体的速度;

3、就

课本19 页“说一说”中讲述的故事,展开讨论,回答图1.3-3 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p20“问题与练习”第1、2 题,讨论后回答。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四、速度和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2.日常生活

和物理学中说到“速度”,有时是指速率.思考:平均速率是平均速

度的大小吗? 提示: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需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由于物体

在通过一段位移时,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于路程,故平均速率一般

也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特例:只有当物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才与平均速率相等. [典

例分析] 【例1】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 的速度运动60m,

又以2m/s 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

速度是多少?【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为总位移,t为总

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

全过程的位移s=120m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后段位移用的

时间为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m/s=2.4m/ 2〕汽车沿着指向从甲地开往乙地,(1)若在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为 v2,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 为多少?(2)若汽车在全程所用时间的前一半和平均?(3)两种情况

下的平均速度哪个大?解:设一半路程为x 前一半路程用时间为t1,

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t2,根据平均速度的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定义式(2)设全程运动时间为t,则前一半时间位移为x1

=v1 ,即v1v2时,后一种情况的平均速度速度是矢量,方向就是物

体运动方向。平均速度中,速度方向也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

的方向就是质点在那一时刻的运动方向。速率是标量,是指瞬时速

度的大小。

当堂检测:见学案(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下节导学案九、板书设计一、速度 1.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

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 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式: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 常用单位:km/h(或kmh-1 )、cm

/s(或cms -1 4.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说明:速度有大小

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在某段时间的位移

x 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 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内的

平均速度.(2)公式:v=x/t (3)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即平均快慢程度. (4)描述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一段位移上的

平均速度;或是哪一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 (1)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2)物理意义: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优秀的教学资源,欢迎下载!! (3)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的运动方向相同. (4)物体在

从t 时间间隔内,若t非常小,以至于t 0,则可以认为表示的是物

体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三、速度和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2.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说到“速度”,有时是指速率.十、教学反思本节学习的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是运动学的

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弄清它们

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学知识的基础。

初步掌握速度的矢量性、理解其物理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

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积极进行讨论、加以区别第一章

1.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一、教材分析加速度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

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给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带来困难。为此教

科书先从具体实例入手要求学生了解“速度大”,“速度变化大”和“速

度变化快”含义不同。图像的充分利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

【篇二:高中物理优秀教案】

11.4、单摆教案引入新课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弹簧振子,知道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那么:物体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是什么?答:物体做机械振动,受到的回复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机械振动——单摆的运动 1、阅读课本第 167 页到 168 页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单摆?答:一根细线上端固定,下端系着一个小球,如果悬挂小球的细线的伸长和质量可以忽略,细线的长度又比小球的直径大得多,这样的装置就叫单摆。

物体做机械振动,必然受到回复力的作用,弹簧振子的回复力由弹簧弹力提供,单摆同样做机械振动,思考:单摆的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如何表示?梯度小问题:(1)平衡位置在哪儿?(2)回复力指向?(学生回答)(3)单摆受哪些力?(学生黑板展示)(4)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学生回答)注意:数学上的近似必须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此处也能让学生单摆做简谐运动是有条件 1)平衡位置当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 o 点时,细线竖直下垂,摆球所受重力g 和悬线的拉力 f 平衡, o 点就是摆球的平衡位置。

在平衡位置,摆球受绳的拉力 f 和重力 g 的作用,绳的拉力大于重力 g,它们的合力充当向心力。

所以,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受到的回复力为 0 ,但是所受的合外力不为 0。

3.单摆的周期我们知道做机械振动的物体都有振动周期,请思考:单摆的周期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生:可能和摆球质量、振幅、摆长有关。

单摆的周期是否和这些因素有关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证实我们的猜想为了减小对实验的干扰,每次实验中我们只改变一个物理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 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 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

高一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

高一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 【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知道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学习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难点】 平均速度计算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知识链接】 【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阅读】P15“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A级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并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置就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表示,Δx的大小表示,Δx的正负表示 【思考与交流】1、汽车在沿x轴上运动,如图1—3—l表示汽车从坐标x1=10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m处,则

Δx=,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汽车沿哪个方向运动?如果汽车沿x轴 负方向运动,Δx是正值还是负值? 2、如图1—3—l,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 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怎么表示? 3、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 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 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 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知识点二:速度 【阅读】P10第二部分:速度完成下列问题。 实例: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 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 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 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 写了奥运会纪录.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试举 例说明. 1、以下有四个物体,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 初始位置(m)经过时间(s)末了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20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010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500301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500102500 A级1、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 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2、速度公式v=

高中物理《电容器的电容(9)》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8 节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电容的观念,认识常见的电容器,通过实验感知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2.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定义方法,掌握电容的定义式,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了解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容概念,定义式,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公式。 难点:电容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课 1.播放视频《水球的爆炸过程》,提出问题:气球为什么会爆炸?引导“水压”。 2.往杯子里倒水,会有水压吗?“会!” 3.容器在储存水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水压,水压过大,容器会爆炸。 4.展示课题:电容器的电容 (二)电容器 1.了解电容器结构 (1)观察主板,展示电容实物。 (2)播放视频《拆解电容器》,了解电容器的内部结构。 (3)介绍平行板电容器结构。 2.电容器充放电 过渡:电容器作用是什么? 【演示实验】电容器接交流电源,直接引线短接,观察“电火花”。 充电时,有短暂的充电电流,电容器极板带电,有正极板和负极板。极板所带电荷量,称为电容器的带电量。充电后,正负极板电荷由于相互吸引而保存下来,极板间存在匀强电场。能量以电场的形式储存起来。 放电时,正负电荷相互中和,有短暂放电电流。放电后,不存在电场,电场能转化为电能。 【学生分组活动】体验二极管的充电、放电。

Q 过渡:容器储存水后会有水压,那么电容器储存了电荷后,会有? 【演示实验】测量电容器的电压,知道充电的电容器存在电势差。 3. 探究电容器电荷量与电压关系 猜测:电容器的电压和什么有关?对比水量与水压。 (1) 理论分析。电荷量越多,电场越强,根据 U=Ed ,两极板间电势差越大。 (2) 实验探究电荷量与电压关系。 问题:怎样知道电容器储存电荷的多少呢?若一个充电的电容器,连接完全相同不带电的电容器呢?电荷量应该等量平分,电荷量减少一半。如果电荷量与电压成正比,电压也应该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可以通过测量电压,间接论证。 方案:单刀双掷开关,先充电,后平分。 推广:利用等量平分原理,可以得到电荷量的 1/4、1/8,实现多次测量。 (三)电容 过渡:将电荷量与电压成正比写成等式,引入常数 C 。 1. 电荷量与电压比值的含义。单位电压储存的电荷量,反映了容纳电荷的本领。 2. 电容定义式, C = 。单位:法拉。 U 3. 对比水杯理解电容概念。单位水压时容纳的水量,类似于水量比高度,相当于杯底的底面积。 4. 讨论:容纳电荷的本领与储存的电荷。 5.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电容和电容器的说法正确是( ) A. 电容器简称电容 B. 电容器 A 的电容比电容器 B 的大,说明 A 带的电荷量比 B 的多 C. 电容在数值上等于使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 1V 时电容器需要带的电荷量 D. 由公式 C=Q/U 知,电容器的电容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成反比,与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成正比 答案 C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都是“加速度” 1.问题的产生 去年国庆,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我是班主任,同时任教他们高一入门的物理课,被他们邀到现场,大家非常开心,由于是高中同学,不免要回忆高中时代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接住,笑着对我说,老师,加速度多大?旁边一大帮同学笑嘻嘻地抢着回答: ●你是指抛上去还是落下来的过程?(一个女孩子,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 ●上升加速度朝上,下降时加速度朝下。(军事指挥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干脆利索地回答) ●上升过程速度都没增加,哪有加速度?下降才有加速度吧。(师大学毕业的,不是学物理专业) ●最高点苹果都停下来了,肯定没有加速度。(竟然是一个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学生的回答) ●老师,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全还给你了,白学了。(一个女孩,后来学文科了) 2. 他们是这样学的,我是这样教的 加速度的概念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贯穿高中物理始终,但过不了三五年,他们将这些东西抛到了九霄云外,抑或将加速度概念扭曲。也就是上面回答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加速度”答案。 想想原来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两种模式进行导入: 第一种是列一个如下所示的表格作为新课的引入: 然后设计问题: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个速度改变量大? 2.哪一个所用时间长? 3.哪一个速度变化快?

学生讨论回答完毕,老师总结:单位时间速度的改变量就叫加速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上今天的主题:“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第二种是作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导入: 作出两物体的v —t 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从图中找一找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生: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30m/s ,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10m/s 。 师: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甲物体,因为甲的速度每秒才改变6m/s 。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 这两种方式估计是全中国千千万万的物理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来引出“加速度”,最终迫不及待地给出定义: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是就叫加速度。然后说出加速度的矢量性,有正负之分,再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公式进行巩固等等。对于加速度方向问题,更是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材对加速度方向的描述为“加速度也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通常取物体初速度0v 的方向为正方向,当末速度0t v v ,加速度a 为正值,表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0v 的方向相同,物体在加速;这句话我一直耿耿于怀,除了表述使你发晕之外,再找不到其它价值所在,何况还经不起推敲。 为此,我建议取一个合理的中文名词取代“加速度”。

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11.4、单摆教案 单位: 姓名: 电话:

11.4、单摆教案 引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弹簧振子,知道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那么:物体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答:物体做机械振动,受到的回复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机械振动——单摆的运动 1、 阅读课本第167页到168页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单摆? 答:一根细线上端固定,下端系着一个小球,如果悬挂小球的细线的伸长和质量可以忽略,细线的长度又比小球的直径大得多,这样的装置就叫单摆。 物体做机械振动,必然受到回复力的作用,弹簧振子的回复力由弹簧弹力提供,单摆同样做机械振动,思考:单摆的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如何表示? 梯度小问题:(1)平衡位置在哪儿? (2)回复力指向?(学生回答) (3)单摆受哪些力?(学生黑板展示) (4)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学生回答) 注意:数学上的近似必须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此处也能让学生单摆做简谐运动是有条件 1)平衡位置 当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O 点时, 细线竖直下垂,摆球所受重力G 和悬线的拉力F 平衡, O 点就是摆球的平衡位置。 2)回复力 单摆的回复力F 回=G1=mg sinθ,单 摆的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呢? 单摆受到的回复力F 回=mg sinθ,如图:虽然随着 单摆位移X 增大,sinθ也增大,但是回复力F 的大小 并不是和位移成正比,单摆的振动不是简谐运动。但是,在θ值较小的情况下(一般取θ≤10°),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近似的认为 sinθ=X/ L ,近似的有F= mg sinθ= ( mg /L )x = k x (k=mg/L ),又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O 点,与位移方向图2

(完整)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宜昌市长阳一中谢世林整理 【课题】:欧姆定律(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欧姆定律,二是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关于欧姆定律,教科书先用演示实验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通过U-I图像处理的方法得到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由斜率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然后定义电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因果关系、适用条件的分析等,得到欧姆定律的公式及表述。这样安排,在实验电路、数据处理、研究思路等方面都较初中有很大提高,也更加科学。对导体伏安特性曲线的研究,尤其是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使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更加深化。 【学生分析】:

在初中学生对欧姆定律已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对欧姆定律有一个更多、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在演示实验部分和理论讲解部分要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什么是电阻以及电阻的单位. 2.理解并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 3.通过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掌握和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原件和非线性原件,学会一般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1.通过演示实验知道电流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运用数字图像法处理,培养学生用数字进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战胜困难的坚强性格。 2.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以及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2.会用姆定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电动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电动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4)了解电源内电阻和容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过程,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的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2)通过介绍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树立起保持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对电池进行分类处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动势的概念,对电动势的定义式的应用。

2、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手段 各种型号的电池,手摇发电机,玩具轨道车,太阳能电池,钟表。 五、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进行课前实验,利用电池及充电后的电容器分别对钟表进行放电,观察现象,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池能够产生持续的电流。电容器只能够产生瞬间的电流。 教师:电流的产生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造成的,试分析两者电荷移动的区别(以正电荷的移动为例)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容器中正电荷由正极板移动至负极板而发生中和。电源中正电荷由电源正极经外电路到达负极后,再由内电路由负极返回正极。

教师:电源中电荷为何能够持续运动,内部具有怎样的结构?带着问题我们学习一下本节课电动势。 (二)进行新课 1、电容器内部结构 电容器正极板电荷经导线在电场力作用下由正极板运动到负极板,到达负极板后与负电荷发生中和,导致电荷量减少,电流减小。 2、电源内部结构 (1)问:电场的方向是怎样的? 答:外电路沿着导线由正极到负极。内电路由正极到负极。(2)问:正电荷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就选择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进行尝试,也收集一些课堂实例,并整理为以下体会和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案例一: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我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学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有条件的可用摄像头将指针示数转化为视频,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

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案例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节课的引入时,设置以下三个小问题:(1)在很平静的水面上,船头垂直指向对岸具有一定速度的小船的运动轨迹?(2)将船的动力关闭,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放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的运动轨迹?(3)如果船头指向不变且有一定的速度,同时行驶在具有一定水流速度的河水中,小船会怎样运动呢?轨迹如何?前两个问题仅是铺垫,我让学生猜猜小船将如何过河,画出轨迹(我用小船的模型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非常踊跃,结果出乎我的预计,学生提供的方案各有说词,争执不下,主要分歧在船头的指向和 小船的轨迹。这是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兴奋了,能从这里入手将这几种方案的是非讲座分析清楚,本节课的重、难点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独立性、矢量性就得到了突破。 总的说来,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设计以激活课堂、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圆周运动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导语: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圆周运动呢?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教材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为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5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和曲线运动问题的处理方法后,接触到的又一个美丽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章节的重要部分,主要要向学生介绍描述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得出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规律,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教科书在列举了生活中了一些圆周运动情景后,通过观察自行车大齿轮、小齿轮、后轮的关联转动,提出了描述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理解线

速度的概念;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③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④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具体情景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极限思维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和矢量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去分析有关问题。 ②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③进行爱的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表达关爱和赏识,如微笑着对学生说“非常好!”“你们真棒!”“分析得对!”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心情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精选范文)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矗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尝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高中物理《弹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奇趣导入 (展示视频)蹦床比赛,运动员撑杆跳的上升过程,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避震弹簧的缓冲过程,蹦极的过程。 教师:在上面我们所看的片段中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物理规律,不知同学们能否指出来呢? 学生:它们都在发生形变后对其它物体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 教师:不知同学们还可以举出哪些利用弹力的例子,谁来说? 学生:拉弓射箭、蹦极、跳水踏跳板、打篮球…… 教师: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内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把过去以教师讲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学生探求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点。教师创设情境和显现内容和教学重点相关联,并不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是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巧妙设问 (1)学生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 (2)提出问题: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的共同点是什么? 橡皮泥的形变与用力拉弹簧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手为什么受力?手受力的方向?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得出: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不能恢复的形状改变,拉或压的弹簧能够恢复形状改变,总结出: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3)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钩码受哪些力?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磁感应强度》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徐军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办代替。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五、教学手段 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金属杆、导线、铁架台、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如下表所示,填充电场中内容,并猜测磁场中填充内容: (二)引入新课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能否从小磁针受力的情况来研究? 同学分析讨论后结果:不能。因为小磁针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磁极,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无法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确定磁场的强弱。 研究电场时我们通过试探电荷受到的力与电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在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叫做电流元。但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要把它连接到电源上,所以孤立的电流元是不存在的。 实验结果发现: 磁感应强度(板书)

高中物理《内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3 第七章第五节内能 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渗透统计的方法.(重点)2.掌握分子势能的概念,分子力做功对应分子势能的变化.知道分 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重点、难点)3.理解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曲线.(难 点)4.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重点 回顾复习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规律 新课: 一、分子动能 1.定义:分子由于永不停息地做()具有的能.EK=() 2、单个分子的动能(不确定性、无规律性) 3、分子的平均动能(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2)表达式(3)影响因素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唯一标志。温度越高,物体分子热运动()4、分子的总动能 微观上看:() 宏观上看:()

讨论1.(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吗?不同物质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是否相同? (2)、温度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吗?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一定相同吗? 总结: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一定相同.所以分子的平均速率也不一定相同。2)温度不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不一定相同. 例题1 关于物体的温度与分子动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B.物体温度降低时,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减小 C.物体温度升高时速率小的分子数目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目增多 D.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则物体的温度越高 判断1.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 ℃,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2.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大.() 3.10 ℃的水和10 ℃的铜的分子平均动能相同.() 练习.相同质量的氧气和氢气温度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每个氧分子的动能都比氢分子的动能大 B.每个氢分子的速率都比氧分子的速率大 C.两种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一定相等 D.两种气体的分子平均速率一定相等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2.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3.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2.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光滑的水平板(一端带有定滑轮);砝码(一盒),细绳、夹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产生加速度,而产生的加速度又和物体的质量及所受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及物体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1)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本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教师进行讲解:图中是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车的前端各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里放有数量不等的砝码,使两辆小车在不同的拉力下做匀加速运动。 (2)对本次实验中说明的两个问题 1:砝码跟小车相比质量较小,细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地等于砝码所受的重力。 2:用一只夹子夹住两根细绳,以同时控控制两辆小车。 (3)实验的做法: 1:在两砝码盘中放不同数量的砝码,以使两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同。 2:打开夹子,让两辆小车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关上夹子,让它们同时停下来。 (4)需观察的现象,观察两辆车在相等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位移的大小。(实验现象:所受拉力大的那辆小车,位移大) (5)分析推理: 1:由公式得到在时间t一定时,位移s和加速度a成正比; 2:由实验现象得到:小车的位移与他们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3:推理得到结论:对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即: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实验改进案例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高中物理实验改进案例 高中物理实验对于物理学的发展、物理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帮助。下面小编给高中学生带来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一、案例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本案例的研究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体现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其中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新课改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基础,坚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贯彻学以致用、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突出个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物理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物理学观点,初步掌握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之一——实验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案例过程的总结及认识 1.建议增加演示实验,优化实验过程要持久地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光靠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应充分挖掘身边现有器材甚至是很不起眼的器材,结合特定的物理情境,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材有一些内容或实验只作为“做一做”或课外实验来处理,实际上,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仪器和方法的改进来优化为演示实验。比如在“超重和失重”一节中,课后的“做一做”就可以改进为演示实验。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罐头盒或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如果放开手,让罐子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 对于演示超重失重现象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出水孔,在罐中水位较低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不从小孔流出。若使罐子突然向上加速运动,水就会从孔中喷出,由此可以说明超重现象。 用透明的塑料可乐瓶,里面装入大半瓶水,盖上瓶塞,由于重力的作用,空气在水面的上方,水面是平的。将塑料瓶向上抛出,可以看到,瓶中的空气在水中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大小不同的空气泡,呈球形。 在悬挂的木板上放一块砖,在砖和木板之间放一条纸带。静止时抽动纸带,由于有比较大的压力而使纸带断裂。如果剪断吊砖的悬挂线,而使砖块和木板自由下落,则抓住纸带的手可以不费力地把纸带完好地抽出。教材的有些章节对于公式或定律的导出几乎是灌输式的,在这种地方,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入一些形象而又简单的演示实验来说明定律或公式得出的原因或用以说明验证。 2.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去做、去观察、去想、去感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使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能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将部分规律课由老师演示探究过程改为学生分组探究体验高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的规律有很多,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自由落体运动”、“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单摆的等时性”、“胡克定律”、“电阻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等。对于这些规律课,由于以前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及“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观念的影响,物理教师大多的处理方法是采用“老师讲解或演示探究过程或方法,学生听、记”的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改革:请三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探究某个规律的全过程,并将实验所得数据全都记录在黑板上。目的是想体现学生主体探究地位。但是我们发现这样的模式还是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效率太低。对于演示的同学来讲,真正是得到了主人翁式的探索体验,但是对占更多数的讲台底下的同学,效率则是很低的。从整体来讲,这种模式收到的效果仍然不理想。为此我们尝试采取了学生分组探究的模式进行尝试,

高中物理新课标人教版优秀教案:-向心力

7 向心力 整体设计 向心力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由向心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引入向心力是教材所用的方法,这与以前的先学习向心力再学习向心加速度有所不同.学生对于向心力的理解不是很清楚,本节重点突出了向心力的理解及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的作用.而向心力概念的学习,应及时强调指出,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而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它不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以外的特殊力,而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到的合外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它的方向时刻改变.本节的难点是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处理有关问题.在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实例:用细线系着的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或是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或观察,从而引入向心力概念. 教学重点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 向心力的来源. 时间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计算. 3.会根据向心力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分析和讨论与圆周运动相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向心力概念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2.体会物理规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略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3.通过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学习,认识实验对物理学研究的作用,体 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细杆、细绳(2)、小球、直尺、秒表、盛水的透明小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研究了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征,知道了如何描述圆周运动.知道了什么是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 观察下面几幅图片,并根据图做水流星实验,让学生自己体验实验中力的变化,考虑一下为什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没有沿着直线飞出去而是沿着一个圆周运动.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 ——平抛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1、平抛运动是一种重要的运动,学习平抛运动,不仅是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平抛运动比直线运动复杂,不容易直接研究它的速度、位移等的变化规律,需要将它分解成较简单的运动来研究,教学时应综合频闪照片使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实验事实得出结论,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做好课本的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让学生从观察中总结出两球总是同时落地,得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 3、对于平抛运动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运动规律的描述上,教学时应利用动力学的知识,分析平抛物体的受力情况,讨论平抛物体为什么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对平抛运动的理解深入一步,建立起前后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学情分析] 1、本人所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也不好,没有刻苦学习精神。 2、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合我们学校的教学,所以改变“重教、轻学”的倾向。 3、把自觉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一定要给予时上的保证,而这个时间,不能只放在课前、课后,而应该放在课堂上。[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 2、理解平抛运动是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频闪照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认识运动的规律,从而得以更好地利用规律。 [教学重点] 1、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可以用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来等效取代。 2、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1、对频闪照片的正确分析。 2、平抛运动的规律。 [设计思路]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目标 目标 能力1 、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和视频,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1 、通过回顾历史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探索过程,感悟科学规律获得的过 程要经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学习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分析 问题能力。 2、通过观察和体验小实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 践习惯。 教学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重点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 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和方法。 难点 教学 通过演示实验和视频播放,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验,使学生对物理知方法 识有深刻形象的认识,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究过程,巩固练习,总结概括 教具多媒体课件、伽利略理想实验装置(小球)、气垫导轨,演示惯性的小球、准备创设情景导入新 演示惯课性的杯子。 趣味小实验,生活实例 重现历史,进行猜 想 教学流亚程里士多德: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 维持 伽利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解析乘车时前倾与后仰的原因 惯性实验 鸡蛋入杯实验 知识应用 惯性 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首先质疑并深入研究的是十六世纪 的伽利略。伽利略认为,将人们引人歧途 的是摩擦力,运动的物体撤去外力后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缘故(伽利略的研究方法是可靠实验和合理外推) 环节二:多媒体演示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师: 下面看伽利略实验 ①(实验事实)两个斜面, 让一个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 动画模拟 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②(科学推想)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③(科学推想)如果减少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 ④(科学推想)继续减少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师: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断言:小球应该以恒定的速率永远运动下去.由此可推 断,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用外力来维持.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化曲为直,用直解曲 ——《平抛运动》教学案例 黎城一中刘黎明【案例背景】:《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作为高中阶段研究的两种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它是学生第一次用所学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的问题,体会分析解决曲线运动问题的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尝试经历应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学习过程,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问题的乐趣,领悟怎样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将曲线运动的问题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种思想方法的意义,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预设思路】:本节课采用演示、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体会是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等效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为了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应把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想、实验研究、推导规律等环节都尽量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案例描述】: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曲线运动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做曲线运动? 生: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师: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生: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师:对于曲线运动,我们通常会如何处理? 生:把它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来研究,两个分运动的共同效果与合运动效果是一样的。 [进行新课] 一、抛体运动与平抛运动 师:阅读教材,理解什么是平抛运动?举出生活中物体做平抛动的例子。 将一张小纸团水平抛出,小纸团的运动能否看成是平 抛运动?为什么? 生:阅读教材,回答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列举生活实例。思考抛出的纸团的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通过对纸团运动的 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 重力可以忽略不计。 师: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平抛运动的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师:演示实验,喷出的水柱显示了平抛运动的轨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 线,我们如何研究这个曲线运动的规律呢?根据物体 做平抛运动的条件,对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能否作出猜 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