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说语言文化因素与汉语修辞的关系

浅说语言文化因素与汉语修辞的关系

浅说语言文化因素与汉语修辞的关系
浅说语言文化因素与汉语修辞的关系

浅说语言文化因素与汉语修辞的关系

任何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都取决于其语音系统、词汇形态、语法结构的特性,而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反映在修辞中。同样,汉语和汉语修辞手段之间也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汉语修辞中也体现着汉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本文从汉语独特的字形结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出发,考察了汉语修辞的特点,探究了仿拟造词、谐音双关、词类活用等修辞方式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特征。

标签:汉语文化修辞

语言表达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除了上下文和言语背景以外,民族文化也是作用于修辞的一个重要语境,汉语言文化与汉语修辞之间互相依赖、互为因果。

一、汉语言因素对修辞手段的决定作用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语言修辞方式的形成也建立在语言的特点之上。汉语作为非形态语言,其文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特点都影响着修辞方式。

(一)汉字起源于图画,是表意文字,至今仍保留着象形的痕迹。利用表意这一特点进行修辞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单字表意

(1)一种销魂夺魄、浓浓密密、狂情泛滥的接触开始了,这种人类传统的接触,我们天才的古典小说家,英明地、冷静地、正确地描绘成为:“做一个吕字”。(周立波《山乡巨变》)

“吕”字形容接吻时双方两嘴相接的样子,非常形象贴切。认识汉字的人,熟悉其结构,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形象,体会其中的韵味。这种用单字构造表意的情况还有很多,如“衙门朝南八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工”字楼、“之”字路等,分别用“八”“工”“之”表意,体现出汉字由笔画构成的特点。

2.化形拆字的辞格也是由“汉字由偏旁构成”这一特点决定的。

(2)张俊民道:“胡子老倌,这事在你做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儒林外史》)

“言身寸”合在一起拼成“谢”字,“十八子”合起来拼成“李”字,这种曲折的会意方法别具一格,为汉字所独有。

3.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连用三个以上偏旁部首相同的字,通过“形旁”表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看到“形旁”会使人们对其所表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分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器具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前者指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后者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不仅要掌握语音是、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和熟识使用该语种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更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我们学习应用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我们所指的文化,并不单纯是狭义上所指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而更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没有这些的深入认识,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地强调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及素质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和渗透。同时,作为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安排得并不多,尽管 有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There o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等等。但我认为仍不足够,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谚语还很多,而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 Cultural Elements in Language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文化在语言中的种种表现方式,以说明文化转化是译者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之一。接着对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作了简要评述,例证了这两种策略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文章借鉴歌德关于翻译的论述,主张应用歌德提出的文化融合法来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文化;异化;归化;融合法 Abstract:Fir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in which culture reflects itself in language in order to show that cultural transference is one of the major obstacles translators should overcome. Next, the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two strategies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which are found to be far from enoug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nsferred cultur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 Then, the paper appraises the comments on translation made by Goethe. Finally, the writer points out that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advanced by Goethe is preferable to the dichotomy of foreigniza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cultural factors. Key words: culture;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 cultural integration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或者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等行为方式所构成的复合体(金惠康,2003:35)。它主要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积淀之中,成为一个不断传承而又变化着的系统。文化具有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和兼容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与文化的关系甚为密切。萨丕尔认为,从根本上说,语言具有一种‘文化功能而不是什么生物遗传功能’(Language has a cultural, not a biologically inherited function, Sapir, 1949: 192)。当代许多语言哲学家认为,就其实质而言,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离开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将一无所有。与此同时,人类依赖语言传播其文化,人类社会的全部运作依赖语言。“萨丕尔等人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语言的文化本质:语言不仅是人类传达知、情、意的交际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刘宓庆, 2005: 31)。语言符号与文化关系之密切好似人的身体与精神。人的身体是世界上的客观存在,其各种生理上的功能也无甚区别,但是每个人的精神和观念却使人类各不相同,人类世界多彩多姿。正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使各民族语言各不相同,异彩纷呈。而翻译不仅是对意义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例如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使佛教文化融入中国,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一并成为中国文化的精华。文化在语言上的体现多种多样,只有对此具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语言翻译和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二、文化在语言结构及 整体形式上的体现 中国的整体性哲学观与西方分析性哲学观在汉语和英语中均充分体现出来。中国的传统哲学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道家的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具有直观整体性,这种整体性表现在汉语的模糊性。而西方哲学是将自然看作是人类的认知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

《成语修辞中的汉文化》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成语修辞中的汉文化 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数量大、内容丰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铸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章太炎所说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z}。这也影到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 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中浮现出“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崩塌”的画面。“磨刀霍霍”(摹状)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听到磨刀的声音。 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中国人素来“崇古”,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于是人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经据典。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经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人事迹)。 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的新颖奇特的心理。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可见,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说法”。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 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水”代“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年”、“年届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语)。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如“客人来了”,说“大驾光临”,自家因此“蓬草增辉”。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的关联、对立及其变化。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成语内部语素对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具有具体务实的传统,体现在中国人说话写文章时有理有据,“理据”即指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圣贤的经典论述。 B.章太炎关于中国人“重实际而默玄想”的民族性格的说法,影响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 C.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成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内容摘要】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的生成无不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因而由这些因家构成的修辞现象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汉语修辞现象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民族文化角度考察、研究修辞现象,解释修辞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将有助于指导修辞实践.灿烂的汉文化促生并影响应了汉语修辞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汉语修辞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从文化的角度去关注修辞,我们叫以更准确地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认识和阐释修辞现象,这对丰富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修辞影响 修辞是语言各要素的综介运用,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运用多种语言手段、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语言活动。汉语的修辞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丰富多彩,蔚为大观,这切都根植于汉文化的深厚底蕴。许多修辞现象是山文化因素造成的,需要从文化的背景中加以阐释,才能获得恰当的认识与理解。种种修辞技巧的产生与运用都传递与表露着汉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情调。 一、修辞学研究对象的文化透视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任何修辞现象都包含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等等因素。修辞手段用以表达修辞内容,修辞效果通过修辞手段来实现,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构成修辞现象的整体.这个整体之中的三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凝聚、积淀着民族的世界观、哲学思想、思维模式、观念心态、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审美情趣等文化特征。因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修辞现象是产生于人类交际活动之中的言语现象,当然不会不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修碎活动的每一环节、修辞现象的每一成素都无不显笼着社会文化的痕迹。 修辞内容即包装在言语成品中的思想内容,它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对象是第一位的,没有客观对象,就没有修辞内容,也就没有修辞现象.但是,修辞内容并非客观

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着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

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shirt.”或者是“I really like your scarf.”。在汉语中,用的最普遍的是“你的…+增强语气的词(真,特别)+形容词”,如:你的围巾真漂亮。很少有人会使用美国人常说的“我真喜欢你的围巾”这样的句子。在英语中人们说“I like/love…”的频率要大大高于汉语,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赞美对方的时候会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你”、“你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解释,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人们非常强调集体主义,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所以会注意避免强调“个体”。而美国人素来崇尚个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他们会随时愿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憎恶。这一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在汉语中,过多的使用第一人称“我”会被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齿的,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当中国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史培芹文秘112 010811224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 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文化的经典定义, 是1871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 ylor )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 并不完整。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1)人类创造的物质。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文化具有如下本质特征: ( 1) 文化是经由社会习得的, 而非遗传获得的; ( 2) 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 而非某一个人所独有的; ( 3) 文化具有象征性, 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 ( 4) 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文化中的每一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关联。由此可见,文化辐射的范围包罗万象,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无所不存,无处不在。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已颇丰,进入新世纪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新颖的理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出现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修辞与言语艺术》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言语交际试题 一、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说明:正确说法在括号中打√,错误说法在括号中打×,不需要说明原因。 1.坚持不断创新,就是说每一次言语交际行为都必须使用新鲜的表达方式。( ) 2.反复不等于重复,后者是指用词重复多余,表达罗嗦。( ) 3.交际类型中的商务谈判、法庭论辩,既是口头型,又属于正式型。( ) 4.言语的时代风格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 ) 5.在交际中恰当使用敬辞和谦辞,是运用礼貌原则的具体体现。( ) 二、综合分析题(共40分) 6.词语锤炼分析题(12分) 请从词语锤炼的目的角度,分析下面的句子中原文和改文词语使用的不同表达效果。(提示,词语锤炼的目的是“准确明白、简洁有力、稳妥和谐、形象鲜明、新鲜生动”) ①原文:雄赳赳,气昂昂,走过鸭绿江i改文: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②原文:一条长江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改文: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7.按照要求变换下列句式(12分) ①我爱祖国的山山岭岭、江河海洋、绿叶鲜花!(变为松句) ②为什么你不说话?为什么你不表态?为什么你不发表意见?(变为肯定句、陈述句)8.分析下面几个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16分) ①真心祝愿你:一年四季季季平平安安,一年12月月月健健康康,一年52周周周精精彩彩,一年365天天天快快乐乐。 ②今年新春贺礼以四千万为限:千万要开心,千万要健康,千万要和谐,千万要漂亮! 三、案例分析题(共20分) 9.下面一段对话,是记者为采访一位农村劳模而设计的,请从角色原则角度分析其不足,并请你重新设计对话。 记者:老大爷,我想采访你一下,可以吗?大爷:欢迎光临指导! 记者:我想请你谈谈对新农村的看法。 大爷:我没有什么文化,说话措辞不当还请海涵!记者:你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 大爷: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热土!记者:大爷,你每天都做什么呢? 大爷:我一直从事田间劳动,每天睡半夜起五更地劳作。记者:大爷你真是辛苦啊! 大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自己,不觉辛苦只觉甜。 四、筒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0.当代言语交际具有媒介手段多样性的特点,请你举例说明。11.什么是会话含义?请分析下面的对话有什么样的会话含义。甲:李明和王群两个为人怎么样? 乙:王群对人倒是相当诚恳、实在的。 12.言语交际的协调原则包括哪些内容?请你从适应言语环境这一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淡泼认识。 试卷代号:128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言语交际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1年1月 一、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综合分析题(共40分) 6.词语锤炼分析题(每小题各6分,共12分) ①把“走过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突出了志愿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比原文更加准确生动。 ②把“一条长江”改为“一条大河”,这样所指范围更加宽泛,激发全国人民的共鸣,句子的意境就变得更加开阔了。

经典语录太经典了霸气搞笑

经典语录太经典了霸气搞笑 导读:本文是关于经典语录太经典了霸气搞笑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抽,是一种生活艺术;找抽,是一种生活态度。 2、爱你的时候,你是西施;恨你的时候,你是僵尸! 3、睡觉睡到自然醒,可是我身上只有五块钱可以数。 4、感情是场骗局,我顶多算个卧底。 5、昨天去市里参加放鸽子比赛,结果就我一个人去了。 6、醒是一回事,起床又是一回事。 7、我才不会去跟白痴较劲,那样别人会分不清哪个才是白痴。 8、每一个奥特曼的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挨打的怪兽。 9、别给我装酷了,你以为你是优酷阿。 10、考试害了多少孩子,让多少诚实的孩子学会了作弊。 11、对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你想惩罚他! 12、结婚那天你一定要来做我的伴郞,因为我们承诺过要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 13、有人考试靠实力,有人靠视力,我就是靠想象力的那个。 14、我决定了,就在那棵树上吊死。 15、你就是个井,横竖都是二。 16、只要你还没喝孟婆汤,你还是属于我的。 17、我每天除了吃饭的时间都在减肥,你还说我没毅力。

18、只有颈部如胎儿般被扭曲的亡骸,在我看来竟如同被折断的百合花。 19、如今的世界要么忍,要么残忍。 20、你不是VIP,甚至不是IP,你只是一个P。 21、秀发去无踪,头屑更出众。 22、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既找不到鞋又找不到路。 23、穷玩车,富玩表,牛13加班敲电脑。 24、有情人终成房奴,有房人终成眷属。 25、有些爱。我们一旦付出,便罪孽深重。 26、现在的钱好便宜啊,随便一个东西都可买到好多钱哦。 27、生不对,死不起。现在墓地和房价一样贵。 28、安徒生已经死了,童话已经没有了,屁话倒是一堆。 29、出门在外,老婆交代:少喝酒,多吃菜,够不到,站起来。 30、只要心中有课,走到哪里,都不算逃课。 31、不曾站在原地守候的人,不会懂得站久了双腿都无法弯曲的滋味。 32、我班的比例是这样的,女的是女汉子,男的是软妹子。 33、平时看书是因为有求知欲,考前看书是因为有求生欲。 34、不经历人渣,怎么能出嫁,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当妈。 35、考试时,忽然间发现,怎么都没学过。 36、人和猪的区别就在于:猪一直是猪,而人有时候却不是人。 37、一个妇女对着一个老男人的说,小朋友请问现在几点了?

(2020年更新)电大汉语言本科《汉语修辞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单项选择题题库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汉语修辞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 单项选择题题库 1.i 在下列音节()中要换成 y B. iong 2.边疆”和“边境”的区别是() A. 范围大小不同 3.()表示动作的量 C. 动量词 4.()不能用“不”修饰 B. 名词 5.不、没”都是() A. 否定副词 6.成词语素和非成词语素是从() C. 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 7.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请问,这个演讲结尾的方法用的是()A. 抒情式 8.从1998年起,每年()月的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D. 9 9.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本”属于() D. 指事字 10.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林”属于() B. 会意字 11.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骑”属于() D. 形声字 12.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山”属于() B. 象形字 13.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问”属于() D. 形声字 14.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信”属于()

B. 会意字 15.从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来看,下面音节没有拼合错误的是() C. 心 xin 16.地震”一词的构词方式是() C. 陈述式 17.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中的“包袱”,是用它的() C. 比喻义 18.辅音n的发音情况是() D. 舌尖中、浊、鼻音 19.辅音zh的发音情况是() B.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20.根据发音方法的不同,属于边音的是() D. l 21.根据语义的上下文语境,在“打游击”中“打”的意思是() A. 从事 22.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是指() D. 从小篆到隶书 23.关于敬辞和谦辞的使用,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D. 对人称别人的晚辈和年长的平辈时用“用“小”“拙”“鄙’”,如小女、拙荆。24.汉代以后,形声字已占汉字的()以上 C. 80% 25.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字母为基础制订的 B. 拉丁 26.汉语中许多表示动植物的词,还能表示特定的文化含义,如() B. 松树、鸳鸯 27.合成词是()构成的。 D. 两个以上语素 28.很、挺、十分”是() C. 程度副词 29.红领巾”本义是红色的领巾,派生义指少先队,这种派生方式是() C. 借代引申

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Language and Culture ●Introduction Since human being appeared ,all kinds of languages came into being bir by bit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 ,cultures, varieties of cultures grew ,too .What we can not deny is that there is a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 There are many ways in which the phenomena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timately related. Both phenomena are unique to humans and have therefore been the subject of a great deal of anthrop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even memetic study. Language, of course, is determined by culture, though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is true is now under debate. The converse is also true to some degree: culture is determined by language - or rather, by the replicators that created both, memes. ●Language as Determined by Culture Early anthropologists, following the theory that words determine thought, believed that language and its structure were entirely dependent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y existed. This was a logical extension of what is termed the Standard Social Science Model, which views the human mind as an indefinitely malleable structure capable of absorbing any sort of culture without constraints from genetic or neurological factors. In this vein, anthropologist Verne Ray conducted a study in the 1950's, giving color samples to different American Indian tribes and asking them to give the names of the colors. He concluded that the spectrum we see as "green", "yellow", etc. was an entirely arbitrary division, and each culture divided the spectrum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this hypothesis, the divisions seen between colors are a consequence of the language we learn, and do not correspond to divisions in the natural world. A similar hypothesis is upheld in the extremely popular meme of Eskimo words for snow - common stories vary from fifty to upwards of two hundred. Extreme cultural relativism of this type has now been clearly refuted. Eskimos use at most twelve different words for snow, which is not many more than English speakers and should be expected since they exist in a cold climate. The color-relativity hypothesis has now been completely debunked by more careful,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studies which show a remarkabl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ways in which different cultures divide the spectrum. Of course, there are ways in which culture really does determine language, or at least certain facets thereof. Obviously, the ancient Romans did not have words for radios, televisions, or computers because these items were simply not part of their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same vein, uncivilized tribes living in Europe in the time of the Romans did not have words for tribunes, praetors, or any other trapping of Roman government because Roman law was not part of their culture. Our culture does, sometimes, restrict what we can think about efficiently in our own language. For example, some languages have only three color terms equivalent to black, white, and red; a native speaker of this language would have a difficult time expressing the concept of "purple" efficiently. Some languages are also more

(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修辞格运用的影响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修辞格运用的影响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桓彩娇 摘要:修辞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汉族传统文化心理促生并影响着修辞活动,修辞活动与文化心理紧密的交织在一起,本文着眼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对修辞的影响,探讨汉民族的对称平衡心理、和谐圆满心理、直观的形象思维和委婉含蓄的文化心理对修辞的影响。 关键词:汉文化心理修辞格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修辞学,我国源远流长的汉文化是孕育修辞学的土壤,修辞是为了使语言的表达效果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而语言和文化水乳交融,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跟整个文化相联系的一部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语言表达。儒家思想根植于我们几千年的思想中,时至今日,汉民族文化依旧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修辞手段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生成与发展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汉民族的思维注重辩证统一,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具象的直观的,我们的观念是“以和为贵”,追求“天人合一”;要求均衡、协调;崇尚含蓄美,先秦《孟子》说:“言近而旨远,善言也。”就是对含蓄的赞美。 一、对称平衡心理对对偶、对比等修辞格的影响 在《朱子语录》中有“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在《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汉民族的的思维方式大多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这符合我们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我们在表达时追求对称、均衡,对偶修辞格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传诵,这符合我们的文化需求。对偶修辞格是汉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对偶用其特有的汉民族文化浇筑而成,对比修辞格也是在汉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融入了汉民族的辩证统一的思想和审美意识。

幽默哲理讽刺句子大全

幽默哲理讽刺句子大全 幽默哲理讽刺句子大全 1. 动物只相信它看到的东西,人却能看到他相信的东西。幸福和烦恼皆由此而来 2. 大凡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所以要养成由后面。里面,甚至是由相反的一面,来观看事物的态度。 3.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4.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5. 一个客观的艺术不只是用来看的,而是活生生的。但是你必须知道如何去靠近它,因此你必须要做静心。 6. 你问我想干什么?我想找一个小四来破坏你和小三的的生活。 7. 众里寻她千百度,踏平脚下路,蓦然回首细环顾,大婶大娘无数。 8. 如果美丽是一种罪,那我已经犯下了滔天大罪。 9. 你是经济适用男,我是简单方便女,我们是天生一对。 10. 惹气了我,我把地图吃了,这叫气吞山河。 11. 张学友是吻过才别的,我们连吻都没吻就别了 12. 人活着的意义应当是在过程,而不是结论。所以一个人不应该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去影响另一个人,何况他不是你,你

也不是他。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不一样,人生的酸甜苦辣应当自己尝一尝,尝试才是人生。 13. 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14. 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美好的事物,然而能看到这些美好事物的人,事实上是少之又少。 15. 男人的大脑喜欢女人的内心,但是眼睛喜欢女人的外表。 16. 每一个人都期待着一份至死不渝的感情。但要明白,感情如房子,建造时偷工减料就会成危楼;年久失修莫名其妙就会长出壁癌,有http时因原来施工不良就会漏水;有时一场一大台风会吹破玻璃;有时也可能遇上地震来摧残。如果没有放火逃生设备也不小以应变……还有所有的房子都一样,即使是监狱,也有一扇可以进出的门。 17. 最好的与最坏的创造了历史,平庸之辈则繁衍了种族。 18. 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19. 如果梦想没但是,但是生活没如果。 20. 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完美,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 21. 「伟大」这个名词未必非出现在规模很大的事情不可;生活中微小之处,照样可以伟大。 22. 别人一夸我,我就担心,担心别人夸得不够。 23. 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 24.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与修辞文化 语言蕴藏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表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修辞特征往往与汉文化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 为汉语修辞就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修辞现象是一种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下的一种内部语言结构的生成活动。外部因素主要指题旨、情境与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包括历史 的与现代的,是其中关联紧密、至关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决定语言 内部词语与句式的选择和调整。具体到汉语中的修辞文化,我们还 要了解汉文化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 1.修辞现象的文化心理 第一,炼字与求新求异的文化心理。常用的修辞手段是使词语变异,突破一般词语搭配的习惯,比如临时改变词性,临时仿造词语,成语的活用和翻造。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气管炎”,就是因为 “气管炎”和“妻管严”谐音而有了新的含义。第二,认同与谦逊 的文化心理。受儒家文化影响,谦逊、谦和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中国人之间拉家常的时 候常常问一些能拉近彼此距离的问题,来达到一种认同,比如:你 今年多大了?你家孩子多大了?在送别时,我们说:“慢走,走 好!”“别送了,请留步”,突出了谦逊的心理特征。第三,求吉避 凶的文化心理。戴昭铭曾说:“耽于语言幻想大概是因为李泽厚说 的中国人‘乐感文化’的国民性表现之一。”这里的“乐感文化” 体现在汉民族在生活中处处讲究“讨个好彩头”,如短信中的祝福语,命名(人名、地名、商店名)的'含义。第四,追求美辞的文化心理。其中包括以“均衡”为美的审美心态。体现在修辞里的对偶和 排比,诗歌里的平仄和押韵;追求“典雅”“含蓄”的审美心态,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