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3大气环境(1)

2.3大气环境(1)

2.3大气环境(1)
2.3大气环境(1)

2.3大气环境(1)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明确各层的主要特征。

2. 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关系,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课前预习】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

切。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原因

是 、 。

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吸收:有 性。平流层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和

_ 吸收红外线。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 性。(表现: ) 散射:有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表现: )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宇宙空间

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为 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为 波辐射。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 、 。

【课堂探究】

对流层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课堂练习】

1.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平流层上部冷下部热

B .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C .在平流层有若干电离层

D .平流层不利于高空飞行

2.关于大气热量最主要来源的正确叙述是 ( )

A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B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

D.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增温

3.冬季多云的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要略高一些的原因是()

A.水汽白天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辐射B.天空有云,大气逆辐射更强

C.多云的夜晚有强冷空气活动D.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多

4.睛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大气的哪种作用造成的()

A.反射作用B.散射作用C.大气逆辐射作用D.吸收作用

5.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臭氧吸收紫外光 B.云层反射太阳辐射

C.二氧化碳吸收红外光 D.固体杂质反射可见光

6.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是()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D.大气辐射

【课后巩固】

1.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的是()

A.空气分子B.水汽和固体杂质C.较大尘埃D.云层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 ( )

①选择性吸收②散射③反射④全部吸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3.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 )

A.紫外光 B.红外光 C.可见光 D.全部

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 )

①纬度因素②下垫面因素⑧地球距太阳的远近④太阳常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5.读下图并回答:(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图)

(1)图中A表示________ 辐射,按波长长短属于________ 辐射。

(2)B表示 _________________ 辐射,按波长长短属于_____________ 辐射。

(3)C表示___________ 辐射,按波长长短属于___________ 辐射,它是_____________的主要热源。

(4)为什么对流层中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大气环境(2)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2.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学会判断某地的风

向。

【课前预习】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 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

受热上升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 冷却下沉

形成热力环流(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 线, 压指向 压)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 ,南半球向 )

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 )

受单一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风向 。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 。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 。

【课堂探究】

常见的热力环流有哪些?

【课堂练习】

1.读等压面分布图,回答:

(1)根据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的分布情况,比较下列各点的气压高低(填>或<):

A 点_____

B 点,D 点_____E 点,A 点_____D 点。

F 地面 C B A E D 等高面

等压面

大气环境(一)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车辆中学刘彩侠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本节既是对宇宙中的地球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一切天气现象都与大气运动有关,因此,要分析天气与气候,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通过身边实例引入新课,讲课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探究题激发学生兴趣。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为学生详细、生动的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的知识,为后面大气的运动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记过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抽象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来说,天气现象并不陌生,就在身边。但对于天气现象的变化原因却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可以说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把学生已有的、无序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从身边的天气现象及其变化入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已达到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借助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3. 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自然现象,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二)难点: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大气的保温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练习题及答案

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的大气 班:姓名:坐号: 单项选择题 【基础题】 1.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B.大气是获得地面反射来的能量增温的 C.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到达地面 2.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B.夜间大气逆辐射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D.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3.关于右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4.关于某地气压高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空是高气压,地面也是高气压。 B.高空气压值比地面气压值可能高也可能低 C.气压高低是高空与地面相比较而言的 D.高空为高气压,地面则为低气压。 5.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A.重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 6.影响近地面风速的力是下列中的() A.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7.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8.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三圈环流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 9.“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A.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B.地形的障碍作用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 10.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圈环流的近地面除中纬度是西风外,高纬和低纬都是东风 B.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C.副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D.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 11.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从高气压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12.北半球高空一架飞机向东飞,飞行员的右侧是高气压,左侧是低气压,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大气环境》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2)教学重点 ●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大气的温室效应。 (3)教学目标 ●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分析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尝试写一段文字,表达温室大棚的原理 在农业、建筑、人体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大气环境(一)

大气环境专题第1讲大气运动规律专题 【考题默写】 如图:阴影部分代表夜半球,(1)求太阳直射点坐标(2)求新一天与旧一天的比值。 【复习目标】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三圈环流 4.大气环流 【知识梳理】 一.大气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2.热力环流的形成 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三.大气三圈环流 1.成因:高低纬度间因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产生热量差异。 2.分布 (1)低纬环流:在赤道附近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A)赤道低压带,并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C)副热带高压带。A与C之间的近地面形成(B)低纬信风带。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C向高纬度流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称为(D)盛行西风带;(G)极地高气压带向低纬流动并受地转偏向力偏转,即(F)极地东风带,D与F气流相遇后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了(E)副极地低气压带。 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约5°。 四.季风环流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1月份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影响,大气由亚洲高压区吹向阿留申低 压区和赤道低压区,在东亚季风区表现为西北季风,南亚季风区表现为东北季风,如图所示: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7月份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由夏威夷高压流向亚洲大陆, 在东亚为东南季风。在南亚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位于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跨过 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如图所示: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练习题及答案新选.

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的大气 班: 姓名: 坐号: 单项选择题 【基础题】 1.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B.大气是获得地面反射来的能量增温的C.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到达地面 2. 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B. 夜间大气逆辐射强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D.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3.关于右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4.关于某地气压高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空是高气压,地面也是高气 压。 B.高空气压值比地面气压值可能高也可能低 C.气压高低是高空与地面相比较而言的 D.高空为高气压,地面则为低气压。 5.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重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 摩擦力 6.影响近地面风速的力是下列中的() A.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7.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8.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 A.三圈环流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 9.“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 A.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B.地形的障碍作用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 10.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圈环流的近地面除中纬度是西风外,高纬和低纬都是东风 B.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C.副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D.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 11.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从高气压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 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 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 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示范教案(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

第三节大气环境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内容多,容量大,主要介绍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 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 第二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此来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理清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可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高空和近地面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在理解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全球气压带、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也是本节的重难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 第四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其中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教学中可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天气系统进行比较,并运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的方法作 教学重点1. 2. 3. 4. 5. 教学难点1. 2. 3. 4.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5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3. 二、过程与方法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 通过对自然现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若三根以上的近距离排气筒,且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根据前两根的等效排气筒,依次计算等效值。该项目现状为同一生产车间存在多个高度相同排气筒,因此分别对每一类型污染源排气筒对应的污染源分别进行分析计算。 (1)清理车间废气 清理车间废气主要是小麦进入原麦仓时产生的含尘废气,清理工序中因初级清理、振动筛分、风选、去石、打麦产生的含尘废气,该项目原有脉冲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为99%,经处理后30m排气筒排放。清理车间已设置47个脉冲袋式除尘器处理废气,处理后分别经各自排气筒(共47根)排放,年工作时间7920h。 ①前处理阶段 前处理阶段中产尘点主要有进粮口、初级清理、振动筛分及风选等工序,该阶段物料均由密闭管道输送,已在各处理阶段设置脉冲袋式除尘器,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则各个产尘点颗粒物产生量为进粮废气23.76×2t/a,初级清理废气50.69×3t/a,振动筛分废气39.6×4t/a,风选废气31.68×3t/a,各个产尘点标况流量为:12441m3/h、12575m3/h、9137m3/h、9311m3/h。 前处理阶段现有脉冲袋式除尘器(12台)处理效率分别为87.12%、94.69%、93.79%、92.74%。则各个产尘点颗粒物经处理后通过30m高排气筒(12根)外排,有组织排放量分别为3.06×2t/a、2.69×3t/a、2.46×4t/a、2.3×3t/a;排放速率分别为0.386kg/h、0.34kg/h、0.311kg/h、0.29kg/h;排放浓度分别为31mg/m3、27mg/m3、34mg/m3、31mg/m3。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②毛麦段 毛麦段中产尘点主要有振动去石工序、打麦筛分工序,该阶段物料均由密闭管道输送,已在各处理阶段设置脉冲袋式除尘器,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则各个产尘点颗粒物产生量为振动去石废气19×14t/a,打麦筛分废气15.84×2t/a,各个产尘点标况流量为:12454m3/h、11120m3/h。 毛麦段现有脉冲袋式除尘器(16台)处理效率分别为83.37%、86.11%。则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知识点 以下是给你推荐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地理大气环境知识点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3)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季风环流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四、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五、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

2.3-大气环境(教案1)

2.3-大气环境(教案1)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学形式:小组讨论;教具、课件辅助演示 教学过程: [引入]“南太平洋上空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太平洋上形成一次台风。”这说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能够传递物质和能量的介质,即现在 我们即将学习的大气环境。 [读图2-23]提问: 1、根据你的认识,地球大气环境含有哪些物质? 2、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小结]大气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从地面到高层可以粗略分为3层,大气中含有各种气体分子、固体颗粒和水汽。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大部分的气 体和固体杂质和水汽集中在大气下层,即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过渡]大气中含有的各种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44页表格] 讨论: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经过大气,被大气吸收的程度如何?为什么? 2、除了吸收可削弱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 要还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二)、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 [过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热量到哪里去了?(地面吸收)地面吸收热量后升温,于是也能对外辐射,称地面辐射。地面的温度远远低于太阳,因此,地面辐射的波长也要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结合44页表格及图2-24,或者制作课件] 讨论:1、地面对外辐射之后,热量又传递到哪里? 2、大气如何留住一部分地面辐射? 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热量,也具有了温度,因此大气也能进行辐射。 结合图2-24(或者课件),大气的热量又将如何传递? [小结]大气射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请问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下大气逆辐射会强一些呢?答案是阴天,因为此时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水汽含量较大。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也是同样的道 理。 [活动]45页思考题。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看过雪景?为什么我们汕头没下过雪而哈尔滨年年都能把冰雕雪景作为旅游资源?(温度差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为什么会产生温度差异? [引导学生分析图2-26] [小结]因此,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相等的,体现在温度上就是产生温度差异。 [板书]1、纬度因素 [过渡]是不是同一纬度上的任何地区就不存在温度差异? 要求学生查找地图,在北纬23.5度非洲找到撒哈拉沙漠,举例:把鸡蛋埋进沙漠中间的沙堆中,几分钟之后鸡蛋熟了。提问:我们的家乡也在北纬23.5度上,为什么我们在土里埋鸡蛋,鸡蛋就不会被煮熟? [小结]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图2-27] [板书]2、下垫面因素 [自由阅读46页最后一段以及阅读材料] 进行探究活动

示范教案(大气环境 第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火锅,这时桌子上方的日光灯却在不停地晃动。请同学们考虑这是为什么? 生由于受到热力作用,大气便会运动。 师那么造成这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会对气压产生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板书: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推进新课 师假设地面上有A、B、C三地,且具有在高空的平直等压面: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百帕)、1005(百帕)、1000(百帕)。此时,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图1)。 试问:此时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 生大气稳定状态,如图2所示。 师据图讲解,如果我们在A地放一个大火炉,则显然A地近地面受热,处于冷热不均状态,A地大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么这里的气压就会高。为什么我们说密度大,气压就会高呢?其实很明显,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ρgh,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值,因此ρ大,P也大。那么在A高空由于ρ增大,就形成了相对于同一高度的B、C两地高空的高气压。 另外在B、C两地放一些大冰块,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层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了在同一高空A处相对大密度,B、C两地的小密度(图3)。也就是形成了B、C两地高空的低气压。 而A地的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成为低气压;B、C 两地则为高气压。就形成了如图4的等压面。

上空的空气便从A地分别向B、C两侧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补充其上升的空气。这样就形成了环流,这种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图5)。 师在上述热力环流中,A处近地面为低气压,高空为高气压。是否近地面的气压比高空低? 学生讨论回答。 师我们所说的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这里的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也就是要么同在高空,要么同在近地面的气压比较。 而对同一地区,气压总是近地面要比高空高。(画图示范) 因为某点的气压就是该点至大气上界的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 显然a点比b点的空气柱要长,因此,也就是说越靠近地面气压就越高,在同一地区就不需要比较气压,而我们讲的气压的高低指的是不同地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因此上图中A点是近地面的气压,也就永远大于高空的气压。 师举例联想印证上述结论:初中物理课上,我们做过一个演示实验,即观察量筒壁不同高度小孔的水喷的远近的实验,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实际是最下面的孔水喷的最远。 投影:

大气环境及保护

大气环境及其保护历年真题 一、填空题 1、微波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生理影响,主要是所谓的加热作用的结果。(00,一,2) 2、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有:阳光、风、湿度和温度。(02,一,4) 3、大气的人为污染源可概括为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农业活动排放等四个方面。(九八,二,3) 二、名词解释 1、酸沉降(99,一,3)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2、垂直绝热降温律(99,一,5)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是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所造成温度下降数值。 3、辐射逆温(99,一,7)(07,一,6)在晴空无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的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 4、大气逆温(00,二,1)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 5、空气二次污染物(02,二,3)二次污染物(九八,一,1)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6、气溶胶(04,一,5)(08,一,4)(11,一,4)气体介质和悬浮在其中的分散粒子所组成的系统。 7、光化学烟雾(01,一,5)(05,一,2)(09,一,8)(12,一,2)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映无聊的混合物。 8、城市热岛效应(08,一,2)热岛效应(99,一,8)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9、TSP(九八,一,2)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m3/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总悬浮颗粒。 三、简答题 1、是写出有风情况下气载污染物高架连续点源高斯扩散模型(不考虑混合层反射),说明其中各参数意义和模型实用条件。(98,二,4) 2、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烟雾的区别。(99,二,1)(00,三,2)(03,二,1)试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烟雾事件的异同(污染源及污染物转化过程、气象条件、危害性)(06,一,2)(08,二,1) 答: 项目还原(煤炭)氧化(汽车尾气)主要污染源工厂、家庭燃烧煤炭排放汽车尾气为主 反应类型热反应光化学反应、热反应 污染物质SO2、CO2、硫酸雾、硫酸盐类气 溶 碳氢化合物、NOx、O3 PAN、醛、 酮 气象条件—1~4℃、湿度85%以上,辐射 性逆温、静风 24—32℃、湿度70%以下,沉降 性逆、22m/s以下

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案形式:小组讨论;教具、课件辅助演示 教案过程: [引入]“南太平洋上空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太平洋上形成一次台风。”这说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能够传递物质和能量的介质,即现在我们即将学习的大气环境。 [读图2-23]提问: 1、根据你的认识,地球大气环境含有哪些物质? 2、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小结]大气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从地面到高层可以粗略分为3层,大气中含有各种气体分子、固体颗粒和水汽。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大部分的气体和固体杂质和水汽集中在大气下层,即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过渡]大气中含有的各种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44页表格] 讨论: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经过大气,被大气吸收的程度如何?为什么? 2、除了吸收可削弱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还 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二)、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 [过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热量到哪里去了?(地面吸收)地面吸收热量后升温,于是也能对外辐射,称地面辐射。地面的温度远远低于太阳,因此,地面辐射的波长也要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结合44页表格及图2-24,或者制作课件] 讨论:1、地面对外辐射之后,热量又传递到哪里? 2、大气如何留住一部分地面辐射? 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热量,也具有了温度,因此大气也能进行辐射。结合图2-24(或者课件),大气的热量又将如何传递? [小结]大气射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请问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下大气逆辐射会强一些呢?答案是阴天,因为此时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水汽含量较大。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也是同样的道理。[活动]45页思考题。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看过雪景?为什么我们汕头没下过雪而哈尔滨年年都能把冰雕雪景作为旅游资源?(温度差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为什么会产生温度差异? [引导学生分析图2-26] [小结]因此,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相等的,体现在温度上就是产生温度差异。 [板书]1、纬度因素 [过渡]是不是同一纬度上的任何地区就不存在温度差异? 要求学生查找地图,在北纬23.5度非洲找到撒哈拉沙漠,举例:把鸡蛋埋进沙漠中间的沙堆中,几分钟之后鸡蛋熟了。提问:我们的家乡也在北纬23.5度上,为什么我们在土里埋鸡蛋,鸡蛋就不会被煮熟? [小结]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图2-27] [板书]2、下垫面因素 [自由阅读46页最后一段以及阅读材料] 进行探究活动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大气环境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填空题(共15题,题分合计15分) 1.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两侧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 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 方位,即使街道与 线成30°--60°夹角。 2.大气环流使 间、 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 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3.台风的灾害主要是由强风, 和 所造成。 4.气候资源是指可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或 的气候要素和气候 的总体。 5.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 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 锋形 成的锋面雨。 6.在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应使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布局在当地最 小风频的风向的 向,居住区布局在 向。 7.形成东亚季风环流的重要原因是 ,南亚的西南季风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8. 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 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营造 改进耕作制度等是防御干旱的 有效措施。 9.全球变暖,会对全球 和 发生重大影响。 10.吉林市松花江沿岸的 和冬季哈尔滨的 成为北国奇景,吸引众多游人,是随着社会 发展,新类型的气候资源不断地得到开发利用的结果。

11.气候资源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的特点有、、。 12.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人们广泛采用的间作、套种方式,塑料大棚和温室等农业生产措施,以及农业、农业等,都是合理而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具体体现。 13.气候是一种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是、、降水和等。 14.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风向,居住区布局在风向。 15.航空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出现频率较少,较小的地方。 二、单项选择题(共69题,题分合计69分) 1.气候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所持有的特点是: A.不是普遍存在B.有一定的数值特征 C.开发利用不需要考虑防灾D.变率较小 2.1998年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达2千多亿元的气象灾害是: A.台风B.寒潮C.洪涝D.干旱 3.干洁空气组成成分中,比重最大的是: A.二氧化碳B.臭氧C.氧气D.氮气 4.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大气成分是: A.臭氧B.水汽C.氧气D.固体杂质 5.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因为: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B.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云层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D.云层对地面的逆辐射作用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 姓名:牛子禄指导教师:姜洋(四)16-2班级:自动化12年201730月日 摘要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在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一直呈现着地域上扩

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对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回首二十世纪,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伟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关键词:治理途径污染源大气污染

目录 一、引言 二、正文 (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二)大气污染物及来源(三)产生大气污染的原因(四)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三、结语 四、致谢

引言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 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 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 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 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 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 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 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 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5分钟就会死亡。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对空气多了一份恐惧,那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超全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7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4.大气活动中心及季风环流。 5.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图片。 课时安排5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生这是因为地球除自转周期较短外,还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上没有。 师回答得非常好。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环境 板书: 第三节大气环境 推进新课

师(投影图片)身背氧气筒的登山运动员的登山图。 师(提问)登山运动员登山时为什么要背着氧气筒呢? 生(思考后回答)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投影: “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师(提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师激励性评价,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活动题。 问题探究:读上图 (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一层?为什么? (2)飞机飞行在哪一层?为什么该层最适合飞机飞行? 生合作探究并回答 师(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对流层是贴近地面大气的最底层,整个大气质

大气环境

一、大气环境污染的研究背景及动态 1.1研究背景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人口的过快膨胀,人类对自然界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随着各国工业发展,对煤炭石油等能源需求成倍增长,各种各样的有害气体大量地排到大气中,形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世界上发生了八起严重的“公害事件”,其中五起是由大气污染造成的,即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1930),多诺拉事件(1948),伦敦烟雾事件(195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四日事件川。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大气污染的强烈反应,大气污染成为了一个公众关注的重大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大气污染的范围越来越大,由点、线、面扩展为全球领域。因为大气污染而产生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己成为举世公认的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己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我国是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1995年我国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875亿元,占当年GDP的3.27%,其中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占16.1%。亚洲开发银行1996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在过去一年净化空气的努力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好处和产生的成果价值200一360亿美元。正反两方面的数字表明:破坏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而改善环境的收益也是巨大的。 1.2国内外大气环境污染研究动态 大气就是大气层内的空气。大气层一般指地面上1100到1400km厚度的一层空气。它维护人类及生物的生存,但对大气污染来说,它所指的是指占空气总量95%左右的地面上12knl 的空气层,即对流层。大气的正常组分是氮78.06%,氧20.95%,氢0.93%,这三种气体的总和约占99.94%,而其它气体总和不到千分之一。但是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逸散到空气中,使大气增加了多种新的成分。当其达到一定浓度并 持续一定时间时,破坏了大气正常组成的物理、化学和生态的平衡体系,影响工农业生产,对人体、动植物以及物品、材料等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即称为大气污染。 1.2.1国外大气环境污染研究动态 城市大气污染开始于18世纪末资本主义产业革命时期。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大气污染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呈现“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502等。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呈现“石油型”的广域污染,飘尘、重金属、Sox、Nox、CO及CmHn等普遍存在,大气污染物是多种污染物协同作用的结果。第三阶段:70年代以来,各国相继建立了环保机构,大力推行对环境污染的预测,一方面控制新污染源的排放,另一方面对污染的地区进行综合治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早在1273年和1306年,英国就通过法律限制大气污染物排放,但没有解决替代能源问题,收效甚微l6]。最初人们将大气污染的原因主要归于城市地理位置、风流、逆温、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因素。德国人实施马斯(A.schmauss)l914年就提出,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工业区应布局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置于其上风向阴。1918年霍华德在《伦敦的气候》中就论述了热岛效应阻碍大气污染物扩散,加剧了城市大气污染。1955年美国制定了第一部大气污染控制法规《1955年空气污染控制法》,1956年英国制定了《清洁空气法》,1968年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在比利时的召开了首次国际性“城市气候与建筑气候学研讨会”。标志着城市气候与环境领域的研究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1968年日本学者提出大气环境容量的概念。美国在1971一1975年启动了为期五年的大规模城市观测实验计划,证实了在城市中及其下风向有使降水增多的效应。1981年在德国举行的“国际气象和大气物理学会”上,城市大气中气溶胶化学性质及城市光化学烟雾等有关城市气候和环境研究占了很大比重。1990年美国颁布《清洁大气法修正案》。人们对PMI。和P峡.5研究开展相当深入,最早是从观察粒径分布开始的,60一70年代集中到化学成分和污染源解析上,80~90年代,则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可吸入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