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之路在线测试题答案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之路在线测试题答案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之路在线测试题答案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之路在线测试题答案

第九

第二

第七

第五

统治阶级文化外来文化

民间大众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一

差异性强

多元化

同质化

个性化

政府的文化认同群体的文化认同民间的文化认同

领导的文化认同

国内与国外

公平与效率

传统与现代

个人与集体

远古社会

工业社会

知识经济社会

农业社会

民间大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精英阶层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七届六中全会

由量到质

只注重质量

由质到量

只注重数量

近代文化

当代文化

传统文化

外来文化

主流文化

传统文化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素质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七届六中全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

是否否是否是

是否否是

(完整版)踏上强国之路测试题

踏上强国之路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具体有( ) ①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③中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④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③④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开展精准扶贫( ) ①要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来抓②要坚持平均分配,防止收入差距悬殊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④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之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项目。据此回答下题。 3.上述材料表明() ①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②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③我国确定了制造业大国地位④我国经济已经腾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我国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有( )①改革开放的推进②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③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5.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珠海等地调研时强调“中国始终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是( ) ①强国之路②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④时代精神的核心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________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A.不协调不充分B.不平衡不发达 C.不协调不发达D.不平衡不充分 7.下列对漫画《今天发工资》认识正确的有( ) ①这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② 揭示了社会分工不公平③要坚持共 享的发展理念④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消除收入差距

人文地理历年考研真题98—06

华中师范大学98-06人文地理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 1998年研究生人学考试试题专业:人文地理科目:人文地理学 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 一、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20分) 二、论述并评价三种典型的区位理论模式?(25分) 三、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有哪些?请选择四个重要分支学科对其研究对象与内容分别论述之。(25分) 四、论人地关系的协调原则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0分) 华中师范大学 1999年研究人学考试试题 专业:人文地理科目:人文地理学方向:旅游文化、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简述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18分)。 二、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理论有哪些(16分)? 三、论述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16分)。 四、阐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它们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5分)。 五、分析下段文字的人文地理学价值(25分)。 江南饶薪,取火于木;江北饶煤,取火于土。西北山高,陆行而无舟楫;东南泽广,舟行而鲜车马。海南人食鱼虾,北人厌其腥;塞北人食乳酷,南人恶其;河北人食胡葱蒜,江南畏其幸辣。而身不自觉,此皆水土积习,不能强同。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南宜稻,北宜黍、粟、、菽。天造地设,开辟已然,不可强也。……自昔以、冀、河、洛为中国,楚、吴、越为麦,今声名文物,反以东南为盛,大河南北不无少让何?客有云:“此天运循环,地脉移动,彼此乘除之理”。今日东南之独盛也,然东南他日盛而久,其未势有不转而云贵、百 ? ——摘自明代王士性《广志绎》。 华中师范大学 2000年研究人学考试试题专业:人文地理学科目:人文地理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人地关系: 2.人口容量: 3.城市化: 4.文化区: 5.行为地理学: 二、简述题(35分): 1.简述近代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15分)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0分) 3.产业分布有哪些特性和基本规律?(10分)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述中国的人地关系现状及其协调对策。 2.试以中国为例,说明不同区域的文化风格对不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学试题 1.略论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演变过程。(20分) 2.试说明文化、文化地理、文化景观的基本概念及其人文地理学中的作用与地位。(20分)3.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我国的人口政策。(20分) 4.略述全球政治地理的基本格局。(20分) 5.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地理学如何在可持续发展中发展。(20分)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与为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 3、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主流意识: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结果带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此,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华中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学_试题

1华中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学试题 华中师范大学 1998年研究人学考试试题 专业:自然地理科目:自然地理学 方向:城市土地与环境旅游地貌学 一、简述地球的巨大质量和体积所具有的地理意义。(10分) 二、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0分) 三、按形成方式,简述自然界矿物形成的基本类型。(8分) 四、简述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的性质。(8分) 五、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包括哪些。(7分)? 六、在较长时期内,人类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水源是哪一部分水资源?为什么(9分)? 七、土壤资源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10分)? 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两者在运行过程中区别是什么?如何理解能量转化的“百分之十率”(10分)? 九、城市是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试分析城市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的不同特点。(14分) 十、合理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统一,你如何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效益”的含义(14分)? 华中师范大学 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自然地理科目:自然地理学基础 方向: 一、简答题(共58分) 1.试对南、北两半球的海陆分布进行简单分析比较,并简述由此引起的两者气候的基本特征。(8分) 2.地震波的体波又分为哪两种类型?发生地震时,这两类地震波到达地面的对序地面物质的震动方向如何?我国台湾处在世界哪一地震主要分布带上?(12分).3.简述东亚季风与西南季风成因与特点上的主要差别。(10分) 4.简析在夏季和冬季湖泊水体温度的垂直分布状况。(6分) 5.为什么热带地区的岩溶地貌特别发育?(6分) 6.为什么说气候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因素?(8分) 7.简述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8分) 二、综合论述题(共42分) 1.当前世界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主要特点和趋向?简述你对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前景的基本观点。(20分) 2.建立合理的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主要应注意哪些问题?(22分) 华中师范大学 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2-12-14 11:04:00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 在这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部署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学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4.29%和12.45%,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减低;环境质量局部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提高18.9个百分点,

上海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 地理试卷(文科使用)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包括两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第二大题为综合分析题,包括共同部分和选择部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圆珠笔清楚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的填写姓名 2.答案必须全部涂或写在答题纸上。所有考生应完成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的共同部分。第二大题选择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卷分值相同,A组对应于考试手册中”任选模块一”,B组对应于”任选模块二”,考生须任选一组答题。 3.应答选择部分前,应将答题纸上选做组别的识别框用2B铅笔涂黑,填涂的组别识别框必须与实际答题组别一致,如果不一致,两组别全涂或不涂者得零分。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一)荷兰某机构计划2023年把志愿者送上火星,这个计划可行吗?专家认为技术上很难。1.火星虽为地球近邻,实际上路途非常遥远。已知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平均为1.52天文单位。则地球到火星的最近距离大约为 A.0.52天文单位 B.1天文单位 C.1.52天文单位 D.2.52天文单位 2.志愿者飞往火星途中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①宇宙空间强辐射②火星引力强大③火星大气层稠密④环境长期失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2012年11月18日,我国一名帆船运动爱好者驾驶“青岛号”从青岛出发,于2013年4月5日成功返回,创造了新的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 3.11月底“青岛号”在北太平洋行驶途中,遇到热带风暴。当热带风暴中心位于其正北方向时,该海域盛行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4.12月下旬,“青岛号”在海上过了两次圣诞节。这说明“青岛号” A.自东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B.自西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C.自东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D.自西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三)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摘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创新,更是一种有建树的实践活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关键字:十八大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绘就出一幅中国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诗意蓝图。 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党代会报告中予以系统阐述,标志着我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更新更高的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生态文明既是一种路径,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它是科学发展这一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狭义范畴,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八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今后一段时间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思想和实现路径。这既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对人类未来美好愿景作出的庄严承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信念,是中国作为国际社会重要成员的自觉担当。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

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含答案)

20XX云南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含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1、下图为某地区港口分布示意图 b.c.d三港口封冻期时间由长到短排序正确的是()A.d>c>bB.c>d>b C.c>b>d D.b>c>d 下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2-3题。 2、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①暖流增湿②地形抬升③盛行西风④反气旋活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A.畜牧业 B.水田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迁移农业 下图示意某区域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温上升②降水量增多③云量减少④风力增大 A.①② B. C.②③ D.③④ 5、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 A.3月B5月C.9月D.12月 6、龙江特大桥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大桥全长2470多米、一头连着高黎贡山,一头连着边城騰冲,橫跨龙江。该大桥犹如“云中之桥”,在5-10月所在区域多云雾,主要是受() A.昆明准静止锋控制 B.南海暖湿气流影响 C.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 D.高山阻挡东北季风所致 读长江口分流沙洲洲头年平均5m等深线变化图,完成7-8题。7.20XX—20XX年等深线位置不断变化,原 因最可能是: A.上游过度砍伐 B.中游围湖造田

C.上中游兴建水利工程 D.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8.20XX年2月,长江口遭受史上最长时间咸潮影响。下列应对咸潮措施,最合理的是: A.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B.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增加下泄流量 C.在入海口修建拦海大坝 D.投放化学药剂降低海水盐度 右图是纳米比亚局部区域图。图示地区可观 赏“倒沙入海”的奇景:红色沙漠依偎着蔚 蓝的海洋,滚滚沙流飞泻入海,上万只火烈鸟聚集在附近的浅滩上(见图)。回答9-10题。 9、附近浅滩火烈鸟聚集是由于该地 A地势低平,利于筑巢 B气候较同纬度地区温暖,利于繁殖 C附近雨林茂密,利于栖息 D沿岸有上升流,鱼类丰富,利于觅食 10、关于“倒沙入海”奇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 B源于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大 C导致当地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D当地气候干旱沙源丰富,盛行离岸风

扎实推进文化强国之路下试卷92.5分

考试标题《扎实推进文化强国之路》 下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10 道,单选题20 道,多选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扎实推进文化强国之路》下 倒计 时 27:59 一、判断题(10 道) 1. 对于繁荣中国文化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 错误 2. 主流文化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 正确 错误 3.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英文化如何表达价值诉求,应是今后发展实践的重要课题。 正确 错误 4. 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正确 错误 5.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正确 错误 6. 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应完全走市场化道路。 正确 错误 7.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 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正确 错误 8. 品牌培育是企业赢得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正确 错误 9. 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展开方式。 正确 错误 10.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与文化创造不可分割。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 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走()道路。 A. 小康社会发展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C. 和谐发展 D. 稳中求进 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A. 技术进步 B. 科技发展 C. 经济发展 D. 文化繁荣发展 3.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 A. 传承者 B. 弘扬者 C. 继承者和发展者 D. 传承者和弘扬者 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道路。 A. 小康社会发展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C. 和谐发展 D. 稳中求进 5. ()是指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媒传播,并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现象。 A. 主流文化 B. 精英文化 C. 传统文化 D. 大众文化 6.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关键是增强全民族()。 A. 文化创造活力 B. 凝聚力 C. 向心力 D. 发展力 7. 当代中国进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A. 攻坚时期 B. 关键时期 C. 攻克时期 D. 重点时期 8. 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 A. 2020年 B. 2025年 C. 2030年 D. 2050年 9. 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 A. 低级阶段

人文地理试题

人文地理学问答题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

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广东卷

试卷类型:B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地理 本试卷共12页,37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 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 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 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 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 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8年2月26日“植物界诺亚方舟”仓库在北欧挪威的西斯匹次卑尔根岛(图1)正式落成,以便在地球遭遇极端灾害后还能保存世界各地的生命种子。选择仓库在建在此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寒流流经此处,气候寒冷 B.国际航线众多,交通便利 C.人烟稀少,安全性好 D.冷高压控制之下,气候严寒 2.下列传统民居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的是 A.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B.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 C.平顶屋——塔里木盆地 D.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 3.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4.北欧国家芬兰从十九世纪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科技发达的高福利国家,创造了“芬兰奇迹”。其主要原因是 ①进口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②漫长严寒的气候不利于农牧业发展 ③重视智力开发,免费高中和高等教育,人口素质高 ④人均能耗高、能源利用率高 ⑤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上海师大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

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人文地理学试题 一.简答 1.试述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2.拉采尔的主要学术观点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 4.人地关系可能论 5.人与自然共同创造 6.上海市的农业分布自近郊至远郊为蔬菜带,花卉带,乳奶带,棉粮带,这是何种区位理论 7.地理中的景观术语与社会生活中的景观有什么不一样8.引力模式9.增长极10.点轴开发模式11.劳动区域分工 12.人类历史上人口自然增长的三个阶段13.人口容量14.PRED问题15.逆城市化 16.麦金德的中枢地带,世界岛,新月地带各指哪些地区17.文化区的划分依据 18.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的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19.民族的划分的基本要求20.认知地图 二.任选其中的六题回答 1.扶贫工程中不少地方采取了移民迁出的方法,为什么不能通过增加投资,输入人力的方法加以解决呢?为什么不鼓励人民战天斗地来改造自然环境来解决呢 2.某省进行城镇体系规划,有人提出建设一座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市,而其他地区则规划数以几百个的万人以下的小城镇,这种规划设想对不对,为什么? 3.有人主张为减少大城市的交通,住房紧张状况应严格控制人口。禁止其他地区人口和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这样做对吗?将造成怎么样的后果 4.某地区开辟了一旅游基地,经过测算门票收入在十年内收不回成本,有人认为这种开发不合理,不经济,还有人主张从区域范围看是合理的经济的,

那种观点对?为什么 5.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城市群的区位优势 6.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战略中地缘战略对策7.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论述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对比“优先发展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和“积极发展小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控制大城市的发展”两中战略思想的利弊 3.论加强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2001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试题 一填空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2.地理学主要特点 3.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 4.中心地理论的创始人 5.农业区位论的创始人 6.麦金德提出的地缘政治理论二辨析 1.区位,区域,景观2.人口,人民,民族,种族3.环境,资源,能源4.实证主义,人本主义5.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 6.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三解释 1.增长极 2.重力模型 3.劳动地域分工 4.逆城市化 5.行为矩阵 四.论述 1.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与地理的关系 2.运用人文地理原理论述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基本战略 3.我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问题 4.文化的现代性和多样性 5.经济全球

文化大发展是强国之路

文化大发展,是中国的强国路 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演讲强调,“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0月18日刚在北京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的“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其基本思路与背后逻辑很清晰,即“处于改革开放这战略机遇期的当代中国不能光搞经济,还要搞文化。经济发展具有政策优先地位,但随着物质文明的逐渐提升,精神文明也要跟进。那么,能够弘扬中华文明的文化产业将起到关键作用,不带有文化魅力的经济发展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发展是硬道理,文化才是软实力。” “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党中央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着力研究并解决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三个不适应”问题:一是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二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三是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 我深知中国在悠久的历史上为人类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独一无二的贡献。我们从小受儒家教育,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及思想的结晶

注入到每一名国民的思想与价值观: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等,都是我国长期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思想依据。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大大提高,文化水平还相对滞后。 我国向包括出版、传媒等在内的文化产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在上市、融资、并购、出口等分野给予更多行政方面的政策支持属于福音,值得欢迎。有关部门宣称,“我国进一步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思想体系与理论框架。”中华回归文化是正确的,中国重视文化是正确的,弘扬文化是正确的。在文化在战略层面的意义凸显的此刻,我也希望中国迈向“文化兴国”的道路顺理成章。 我国的民间文化以及为其普及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关于这一点,我国自己也好,国际社会也好,都了解得不够准确和深入,即使有所了解,其对策始终缺乏智慧。真正先进的优秀文化是超越主权、体制以及国界的,对此,公权力不需要进行太多的指导和管制。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经济增长迅速,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这些年,在媒体、出版、教育等民间文化现场时时刻刻遇到不得不令人想到本末倒置的现象。 媒体人该忙什么?出版人该忙什么?学者该忙什么? 可想而知,把最新的、独立的、属实的劳动成果奉献给日益成熟的公民社会和日益普世化的言论市场。以我观察,中国民间文化人早就把这方面的成果掌握在手里。问题在于,这些成果走不出去,难以面世。

文化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论述题(10*10=100) 1:试论述生产文化的地域性 2:怎样理解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3: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有哪些? 4:怎样理解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5:地名的主要性能(性质和职能)是什么?地名景观的种类有哪几种? 6:宗教与地理环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7:你对文学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怎样的理解? 8:文化生态学: 9:怎样理解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10: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应注意些什么(简答) 1:(1)农业文化具有地域性,世界农业文化文化区的存在就是农业文化区域性的充分表现。根据其鲜明的地域特点,分布上可分为热带雨林农业文化区、草原农业文化区、干旱沙漠农业区文化区等8大农业文化区。(2)工业产业文化的地域性,一般遵循工业产业分布的特点和区域差异。由于不同的工业生产的所要 求的各类要素的配置不一样,所以工业产业就形成了明显的的地区差异。此外,特定时期的国家政策也会对工业生产的布局带来影响。 2:主要可以分为衣、食、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服饰文化:在衣着方式、制衣布料、服饰色彩、服装形态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域性。如制衣布料,因其衣料资源的分布差异,早期的地区差异明显:中国广泛使用丝绸,南亚多用黄麻,靠近北极都用兽毛衣料。

(2)饮食文化:在食物原料、烹饪等方面,区域间都出现了差异。因各地食材不同,人们口味不一,形成了“南甜北咸”的八大菜系。 (3)居住文化: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居住形式。因地域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不用,就形成了口袋房、四合院、洞穴式、干栏式等风格形式的建筑。 3:(1)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气候通过对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而形成与各地气候条件相符的物质文化;地形和水文因素对于生产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而地质和生物对居住文化、交通运输、饮食结构都有一定影响。 (2)社会、人文因素:首先经济条件决定了物质文化的内容、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其变化还影响着居住文化;再者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对信仰宗教的民族的物质文化有重要影响;其次文化交流、民族交往可以使个民族、各地区的物质文化相互交融和吸纳。 4: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分布格局等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环境与语言的产生:首先语言中的词汇受环境的影响的最大、最直接;其次,环境过语言来作用于语音,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人心理上、生理上的差异,从而引起人语音、声调以及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尽相同;环境还对语言的语法产生有影响,环境塑造出的民族心态会在语法上体现。 (2)环境对语言插播、演进的影响:语言自身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往往会促进或阻碍语言的传播,从未形成了方言;而人文环境的对语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域、移民、国家政策及经济水平等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强烈影响。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骑着决定性作用。国家的方针则往往通过影响移民来影响语言的扩散。 5:地名的主要性能是:社会性、历史性、文物性、指位性、地域性、稳定性、可变性和衍生性。地名景观的种类:山水地名(赤峰、华山)、示位地名(山南水北为阳,衡阳)、寄意地名(西安、宝鸡)、特产地名(盐城)、民

【工作总结】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一、20xx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㈠强化领导,健全机制,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提高群众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效促进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突出 二是突出宣传教育,转变干群思想认识。一方面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创建责任意识,明确各股室各部门在生态文明创建中的职责、任务,使干部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生态宣传机制,积极向群众广泛宣传有关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知识,树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念。 三是突出勤俭节约,树立健康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提倡勤俭节约,摒弃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建立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华山场积极采取挂标语、出墙报、发宣传册等宣传方式,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改变挥霍性消费观念和行为,提倡节约型消费。 ㈡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做好生态环境创建 以创建秀美乡村为载体,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精选载体,加大投入,强化监督,争创生态文明建设单位。 一是秀美乡村创建出成效。华山场多方筹资500万元,扩建了3公里华联村入村公路,在华联村种植绿化苗木____余株,新建3000?O休闲健身广场,安装太阳能照明路灯50盏,极大的方便了华联村村民的日常生活,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筹资100余万元用于全场水利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条件。

二是环境综合治理有改观。华山场强化举措,以沿河区域、环境敏感区、整村整片为重点,结合农村河道整治、农业面源治理、村庄环境整治,筹资20万元,在各村新建一个垃圾处理点,每个村小组聘请一名保洁员,每天由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集中进行处理,较好的解决了群众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同时,定期开展环保主题宣教活动,组织各村(社区)在家党员群众对周边环境进行卫生大扫除,并形成制度加以实施,全场公共环境卫生得到了有力的改善。 三是绿色低碳生活倡导重引领。华山场大力普及沼气、太阳能,引导群众少用煤、柴、电,尽量减少污染排放;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存放,集中收集处理;生活用水做到一水多用,节约用水;支持可循环使用产品,逐步提高群众绿色生活意识,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乡镇。 ㈢突出旅游,优化结构,稳步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按照“突出旅游、优化结构、稳步发展”的工作思路,以东华山水景区为中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导向,立足旅游、农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实现扶贫脱贫。 一是核心景区抓拆迁。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发展战略目标,为彻底解决“洲湖船屋”核心景区内的古建筑保护、违章建设、旅游秩序等问题,按照“安民护古”的指导思想,“人文、古风”的景区定位,华山场加大对东华山水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启动和推进了洲湖村棚户区安置工程。目前,该项工程已完成了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土地报批和征地工作,安置区洲湖桥梁建设工程即将竣工通车,棚户区拆迁工作即将开展。同时,积极做好景区申报工作,____年度洲湖船屋景区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被江西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江西省乡村旅游4A级景区、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历史古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