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反复朗读,细心体会文言文叙事的简洁美,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结合课文注释,能简单地理解课文容,但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还比较欠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

理解文章的思想容;

理解烛之武的退敌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把握虚词的用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

六、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1分钟)

1955年,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冲破了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的美国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课文出处相关介绍(3分钟)

《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的编年史,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左传》传文比左氏《春秋》经文多出11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三)题解(2分钟)

文章的的标题是《烛之武退秦师》,请一位同学告诉老师,你从标题中获知了哪些信息。

烛之武使秦国退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自由地朗读课文,将不懂得字词用笔勾画出来。(5分钟)

(五)听示朗读,把握句子节奏(3分钟)

要求,用手中的笔根据听到的音频划分句子节奏

(六)精读课文,分析理解(30分钟)

(1)根据自己所划分的节奏,全班齐读课文,并思考,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烛之武劝退秦师

(2)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晋侯、秦伯围。

(3)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字词落实:【以】连词,因为【且】并且【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文意疏通:(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国,因为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落实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4)秦、晋是如何围的?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字词落实:【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文意疏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句式落实:【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

(5)这个时候国的形式如何?

国危矣

(6)在这危急存亡的时候,有一个人出现了,他岁然没有正面解决国的危机,却向伯除了一个主意,正是这个主意,化解了国的军事危机。他就是佚之狐。他给伯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

佚之狐言于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字词落实:【言】说【于】介词,对,向【若】倘使,假若文意疏通:佚之狐对伯说:“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句式落实:【佚之狐言于伯曰】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师必退】省略句

(7)烛之武是怎么回答伯的呢?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字词落实:【辞】推辞【之】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犹】尚且【无】否定副词,不【已】同“矣”

文意疏通: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8)请同学们揣测烛之武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委屈埋怨骄傲

(9)面对烛之武的毫不留情的拒绝,伯很尴尬,为了的安全,他又是怎样做的?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亡,子亦有不利焉!”

字词落实:【而】表示顺承【过】错【然】然而【焉】

语气词,表示述

文意疏通: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句式落实:【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10)烛之武最后的决定是什么?

许之

字词落实:【许】答应

文意疏通:烛之武最后答应了文公

句式落实:【许之】省略句

(11)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烛一是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12)全班齐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对故事的前因形成完整的印象。(六)课堂小结(1分钟)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前半部分,了解了退秦师的缘由是因为,秦晋围。佚之狐在危难之际向伯推荐了烛之武,经过伯的劝说,烛之武答应了伯的请求。事情究竟怎样发展,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1分钟)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半部分,理清了故事起因,是由于秦晋围,危在旦夕,这时候佚之狐向伯推荐了烛之武,说他能化解的

危机。烛之武一开始由于委屈和不满伯早先不重用自己,但在伯的赔礼致歉,并言明了“然亡,子亦有不利焉”这厉害关系之后,烛之武答应了伯的秦王,去见秦王,劝秦王退兵。

(二)引进新课(1分钟)

烛之武究竟是怎样劝说秦王退兵的呢?最后他成功地说服了秦王吗?这节课我们的重点也是难点,就是学习理解烛之武到底使用了什么良策,说服秦王的。

(三)新课学习(30分钟)

(1)全班齐读课文,仔细体会烛之武的说辞。并思考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

(2)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烛之武答应见秦伯,那么他是怎样去见秦伯的?

夜缒而出,见秦伯

字词落实:【缒】用绳子拴着人(物)往下送【而】表示修饰

文意疏通: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

句式落实:【夜缒而出,见秦伯】省略句

(3)见到秦王,烛之武对秦王说了什么话?

曰:“秦、晋围,既知亡矣。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君知其难也,焉用亡以陪?邻之厚,君之薄。若舍以为,之往来,其乏,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许君焦、暇,朝济而夕设版,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又欲肆其西,若不秦,将焉取

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烛之武的这一番话,可不是随口而出,而是有周密的安排,首先我们看烛之武见到秦王说的第一二句话:秦、晋围,既知亡矣。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字词落实:【既】已经【若】假如【亡】使......灭亡【敢】怎敢【以】介词,拿,用【执事】办事的官员,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文意疏通: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国,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句式落实:【若亡而有益于君】介宾短语后置

(5)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的言辞是非常的谦卑的,他是畏惧秦王吗?

烛之武之所以如此言辞卑微,尊秦贬,一方面使秦王放松警惕。另一方面保护了秦王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引起对方好感,为自己赢的说话的机会。

(6)烛之武究竟有没有赢得说话的机会?他又是怎样进一步展开他的说辞的。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字词落实:【越】跨越【以1、2】连词,表顺承【焉】疑问副词,为什么【以】来

【之】主谓之间

文意疏通:越过邻国把远方的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

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7)烛之武通过把秦国和邻国对立起来分析,阐明了厉害关系,从这个角度来劝说秦王,虽然此时的的秦王没有说话,但我们可以推测,他一定是认可烛之武的分析。在阐明厉害关系之后,烛之武又是怎样进一步动摇秦王,分化秦晋联盟的呢?

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字词落实:【以】介词,把【行】出使的人,原作“行吏”【之】主谓之间

【共】通“供”,供给【困、乏】形容词用作名词,缺乏的东西文意疏通:如果您放弃围攻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句式落实:【若舍以为东道主】省略句

(8)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了放弃围攻国将给秦国带来的好处,对秦伯以利相诱。烛之武从攻打国给秦带来的害,以及放弃围攻国的利两方面来动摇秦王的决心,但是他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步步紧逼。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字词落实:【且】况且【为】给予【赐】恩赐【焦、瑕】两座城池【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程

文意疏通: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

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9)烛之武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入手,旧事重提,触及秦王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以此来离间秦晋之间的联盟关系。这些虽然都很大程度上动摇了秦围的决心,但是真正使秦王放弃围的却在后面。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字词落实:【夫】发语词【厌】通“餍”,满足【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边界【肆】扩【阙】动词的使动,使......削减【焉】疑问代词,哪里【唯】希望【图】考虑

文意疏通: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句式落实:【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10)烛之武看到了秦晋两国联盟的实质所在,那就是利,分析了晋国的

贪得无厌,并推测日后必定“阙秦”。一语击中了秦王的要害,使秦王明白了晋强势必会危机秦的霸业。

烛之武通过以退为进、阐明厉害、以利相诱、挑拨离间、推测未来,对秦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秦王终于愉快地决定退兵。

秦伯说,与人盟。使杞子、逢、戍之,乃还。

字词落实:【说】通“悦”,高兴【戍】戍守【乃】于是文意疏通:秦伯非常高兴,就与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戍守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11)通过学习,现在我们就可以回答上课之前老师的问题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12)秦国本来与晋国联盟,然而却临阵倒戈,与国联盟,这时的晋国会怎么做呢?

子犯请击之

字词落实:【击】袭击

文意疏通: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

(13)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建议吗?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字词落实:【微】没有【夫人】那个人【之】结构助词,的【因】凭借【而】表示转折【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其】反身代词,自己【与】结交【知】通“智”

【以】用

【易】代替【不武】不符合武德【其】表希望的语气副词,还是【去】离开

文意疏通:。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句式落实:【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14)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亦去之

字词落实:【去】离开

文意疏通:晋军也就离开了国。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也是一个识大体,有谋略的人。

(四)归纳字词句(5分钟)

1、通假字:(1)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异体字:(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3、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使......退兵

(2)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3)秦军函陵,晋军氾南【军】驻军

(4)若亡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使.....灭亡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薄】变薄弱。

(7)既东封【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8)阙秦以利晋【阙】使......削弱

【利】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4、古今异义:

(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古义:出使的人。例:行之往来。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

(4)夫人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一词多义

(1)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述)

②焉用亡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4)之

①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④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其

①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②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③以其无礼(国,代词)

6、特殊句式

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省略句(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3)若舍以(之)为东道主

宾语前置(1)夫晋,何厌之有?

状语后置(1)以其无礼于晋

(2)且贰于楚

(3)若亡而有益于君

(五)写作特点(3分钟)

1、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六)课堂总结(1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来龙去脉,体会了烛之武广阔的胸襟和高超的的游说艺术,看到了佚之狐慧眼识才,也学习了伯的勇于承认错误,以及晋侯的识大体。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这场战争才得以平息,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这其中很大功劳应归功于烛之武。因此,金波尔说得没错,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就是能够抵得上五个师。

(七)板书

无礼于晋

秦晋围原因

贰于楚

临危受命1尊秦贬以退为进

2利邻害秦阐明利害

3替秦作想以利相诱

4以史为例挑拨离间

5劝秦谨慎推测未来

(八)拓展延伸《殽之战》(4分钟)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已有图霸中原之意。但东出

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即一面冒充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

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肴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肴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九)作业布置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 一、趣味探讨,激发兴趣 谈到英雄的形象,我们一些同学的脑海中马上浮现了一些人,例如:乔峰,“英”气逼人,降龙十八掌更是武林独霸;杨过,有情有义,黯然销魂掌独步江湖;还有郭靖、虚竹等等。在我们看来,英雄务必要有健壮的体魄和盖世的武功,除强扶弱,义搏云天,而我们今天要去认识一位英雄,这位英雄说起来有点另类,他没有健壮的体魄,更没有盖世的武功,但他却在国家危难时刻,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师百万,解救了国家,匹夫之勇可与其相比?要问这位英雄是谁,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烛之武退秦师》中寻找答案。 (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二、了解《左传》,体味经典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 注意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本文的学习在整个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为以后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三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疏通文句、文意, 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握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和论辩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二)教学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春秋时期全图、郑宋卫地图、秦晋地图、秦晋围郑示意图;PPT课件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朗读法、讨论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课前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讨论。 (3)指导学生课前利用图书或网络等搜集有关《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引用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1955年钱学森想回国,遇到了重重阻挠,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从而引出疑问: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让学生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尽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由于课前布置过预习作业,请同学介绍关于《左传》的知识。教师总结。

2.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2.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 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第 一课时 [ 教学要点 ]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 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 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 《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 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 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 《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 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 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 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 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 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1 / 9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

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

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 2、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和集体最大的利益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合作、讨论、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大家都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板书“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张投降的风气日盛。在此情境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了“口”下败将,

而且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与诸葛亮同样出色的辩论家——烛之武,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将带领我们走进烛之武的世界。 二、相关文学常识梳理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注释一,导学 案以及《三维设计》上的相关知识。 好了,看到这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左传》的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明确:关于《左传》: 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着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 作,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传——注释、解说),解说《春秋》的还有《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②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有价值的文献; ③善于描写战争、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成就很高,我们来看两则后人的评价(ppt展示其评价)。 三、新课学习 掌握了《左传》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就进入新课的学习。现在大家先齐读一遍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起—— 1、纠正字音: 读得很好,但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一下。大家看黑板。(师生共同注音) 泛(fán);朝(zhāo);夫(fú)晋<句首发语词,无义>;鄙(bǐ)<独音> 微夫(fú)人<微,没有,表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没有;夫人,古今异义,古意:那个人;今义:尊称男子的配偶>; 文言文一定要多读,现在再来齐读第一段。 2、第一段——秦晋围郑 (1)概括段意 哪位同学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一段的内容?(明确:秦晋围郑) (2)翻译重点字句 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生译) (3)文言知识讲授与梳理 很好,等一下,我有几个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总理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的尊严。而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同样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三、解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2、纠正字音。①生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学生分组讨论按照主要事件分段并概括大意。 退师原因1谁来退师2退师过程3 晋军撤离4 五、课文赏析 (一)退师原因 1、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 ——秦晋围郑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补充背景: 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 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印路路 【教学分析】 对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通过对课本文言知识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形成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力,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文言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作品中汲取民族智慧。《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古代记叙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第一篇文言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 以新课标为指导方向,立足于本课及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虽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 1、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将此课的难点确定为:烛之武的说辞艺术赏析。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准备:在课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左传》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熟读课文等; 3、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烛之武的说辞艺术以及其爱国感情。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文言实词和“若、之、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领会和学习本文主要人物形象特点以及说理的艺术。 4.能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有人在办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张灯结彩,人们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对联的横批是“秦晋之好”。你能判断是办什么喜事么? 二.简介背景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三、熟读课文 1、默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秦 秦伯说(yua)逢(páng)孙 2、听录音,注意准节奏。 3、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要连贯。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板书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板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整体把握 (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 (2)介绍时代背景: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课堂教学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 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提出疑难字词。 第二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第一部分:说课(主要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三部分) 一、说教材(周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本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秦晋两个国家的军队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穆公。秦穆公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最后晋军也被迫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机制善变的外交才能。 2、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出自新课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3、教学目标 ①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②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③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能够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②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难点: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说解(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对其的说解非常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呢?下面我们说一下本课的教法) 二、说教法 1、诵读法(通过学生自我诵读、教师范读或聆听录音等方法,整体感知 课文) 2、串讲法(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 3、提问法、讨论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更好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 优秀教学设计

2.烛之武退秦师 ——《左转》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外交言辞,以及跌宕精彩的故事情节。 3、培养概括文章大意、提炼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 【教学重难点】 1、领会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的特点。 2、领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掌握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进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必然与初中阶段有所不同。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 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 2、理解词语和句式: A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B了解常见的虚词 C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在掌握实词和虚词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以下几类特殊字词,如: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A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 B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 C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D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有了这些基本的正确认识,我们现在正式进入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散发着智慧与理性光芒、在古代外交博弈中被视为典范的记史古文——《烛之武退秦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9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 2、有初步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和集体最大的利益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合作、讨论、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文基础知识(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大家都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其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板书“舌战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张投降的风气日盛。在此情境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了“口”下败将,而且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今天,我们也要认识一位与诸葛亮同样出色的辩论家——烛之武,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将带领我们走进烛之武的世界。 二、相关文学常识梳理 《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注释一,导学 案以及《三维设计》上的相关知识。 好了,看到这里。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左传》的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明确:关于《左传》: 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 丘明所作,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传——注释、解说),解说《春秋》的还有《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②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因此也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有价值的文献; ③善于描写战争、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及用法,尤其是后十五个词语;能够准确 直译文重点语句。能清楚叙述文所记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 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能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通——读懂——背诵;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教育。学习外交辞令。 教学时间:二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板书题 二.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 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

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 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三、读通文 、默读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亡郑以陪邻共其乏困 阙秦秦伯说逢孙 2、请一学生读文,注意读准句读。 3、齐读文、注意语气要连贯。 四、读懂文 第一步:读懂文言文,能够说出实词意思,虚词用法;能够准确直译重点文言句式。 教学方法:学生读一段,师生一起直译,发现问题点拨,重点句子讲解,落实文言知识。 五.作业。(后第二题)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文,检查背诵 二.读懂文第二步:文结构思路及内容。

第一段:秦、晋围郑 寥寥2字,写出了形势 ;写出围郑原因;写出驻军位置。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 、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 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 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 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烛之武辞令之妙,让学生感悟他语言的力量及其语言背后的那颗爱国忧国之心,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材料拓宽写作思路。 教学重点:烛之武辞令之妙,爱国之深。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运用所学材料,学以致用,以一当十。 教学方法:互动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烛之武退秦师靠的不是千军万马,也不是张飞的一声大吼,更不是杨六郎的一杆长枪,而是靠他的三寸之舌处处为秦着想却使郑国转危为安。他是如何站在秦的立场上为秦着想却使郑国转危为安的呢? 二、齐读课文第三段,思考烛之武的一番话是站在郑国的立场上吗?为什么? 1、学生回答 2、老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现场,感悟烛之武辞令之妙 把第三段还原成烛之武和秦伯的对话,走进语言现场。 烛之武:“郑既知亡矣。” 秦伯:“那你来干什么?” 烛之武:“为了您呀!” 秦伯:“此话怎讲?” 烛之武:“我忧心如焚,我寝食难安,因为亡郑对您不利呀!” 秦伯:“请讲。” 烛之武:“秦晋两国相距很远,晋国和郑国才是近邻,越国以鄙远,您该知道管理它的难度,实际上是增加了邻国的土地,邻之厚,是不是越发显得君之薄呀?这不会是您此行的目的吧?” 秦伯:“当然不是,我该怎么做呢?” 烛之武:“存郑倒是对您有利呀,您可以把郑国作为东道主,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物资,累了可以在郑国歇歇脚,渴了可以在郑国喝口水,这样不好吗?” 秦伯:“是呀,我——” 烛之武:“您也许还记得,应该也不会忘记,晋国曾经做过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事吧?” 秦伯:“可不是,想想我都来气,背信弃义的家伙!” 烛之武:“像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家伙,又那么贪得无厌,您说,他灭郑后,能善罢甘休吗?东灭郑,西呢?西呢?该进犯秦国了吧,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吗?” 秦伯:“先生您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呀!否则,我还蒙在鼓里呢!来人,退兵!” 秦晋围郑为利而来,烛之武退秦为利而来,秦伯退兵为利而退,晋侯退兵为利而退,利是目的,退是手段。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烛之武为郑而来却为秦着想,利也;存郑亡郑想的还是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说的都是利。烛之武用他的三寸之舌,用他的智慧和胆识,巧用一利字让郑国转危为安。 3、假设谈话方式,让学生比较 假如烛之武一开始就挑拨离间,结果会如何?假如烛之武直接求秦退兵,结果又如何? 4、小结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示之以弊诱之以利 回顾过去晋不可信展望未来晋不可靠 5、教师小结:明明为郑而来,却处处替秦着想,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也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左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掌握“若”、“说”、“辞”等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设计】 1、介绍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自读自译一课时; 2、教师指正译文,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请学生熟读全文。 第一课时 一、《左传》及其背景介绍 1、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文献不足,说法不一。 2、体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通史。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4、内容: 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

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5、地位: 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二、请学生自读课文,并试图口译全文 1、重、难点句子解释: 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了。 ⑵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⑶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⑷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不必要灭掉郑以增加邻邦晋的土地呢? ⑸假如放弃灭掉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短缺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又没有什么害处。 ⑹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⑺秦国受损而晋国收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2、请学生试着完成课后第三题,教师指正:(略)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熟记常用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试讲教案 【教学构想】 1.课文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读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语言知识。 3.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辞赏析。 5.教法与学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学习,主要采用诵读法(辅之以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6.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