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程论复习资料

课程论复习资料

课程论复习资料
课程论复习资料

课程论复习资料1.课程论以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P6)

课程问题,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课程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课程问题可以产生于课程实践,也可以产生于课程实践与课程理论的对立,还可以产生于一种课程理论的内部对立和两种课程理论之间的对立。

课程问题,一方面包括了认识问题、价值问题和操作问题,另一方面包括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无看,课程问题又分为常识问题和科学问题。

2.课程论研究对象的主流观点(P7)

(一)课程说或课程现象说:一些专着明确指出,课程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课程本身(二)课程规律说:由于教育学被认为是研究教育的规律、原理和方法的学科,课程论也被认为是研究课程规律的学问(三)课程问题说:现象并不能直接构

成研究对象,因为“只有把这一事实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才有科学研

究的发端”。

3.课程论的内容(P11)

课程内容分类和整理为五个系列:

1.课程论基本原理系列,包括现代课程论原理、课程社会学、课程价值论、课程认识论、课程研究方法论等;

2.课程本体生成和实现过程系列,包括课程结构论、课程研制论、课程规划论、课程实施论、课程评价论等;

3.不同类型课程系列,包括文科课程论、理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隐性课程论、整合(综合)课程论等;

4.课程历史发展系列,中国学校课程史论、外国学校课程史论、比较课程论、未来课程论等;

5.不同层次和类型系列,包括普通学校课程论、职业教育课程论、成人教育课程论等

4. 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P20-21)

(1)事物的本质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从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2)本质不是实体的、僵化的、封闭的,而是依赖于关系而存在,有其动态生成性、开放性。本质的动态生成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动态生成性。(3)本质既是合规律的、事实的、必然的,又是合目的的、价值的、应然的,还是可理解的、可接受的、合规范的,是规律、目的和规范的统一,即合理性的。在反本质主义框架下,探讨课程本质需要转换思维方式。第一,提倡从多视角来探讨课程的本质。第二,以

动态生成的思维探讨课程本质。课程本质不是永恒的,固定不变的,也不是预成的,而是具有历史性的、变化不居的、动态生成的。第三,从合理性的视角,在目的、规范与规律的统一、应然和必然、实然的统一中研究课程本质。

5.实践论思维方式(P21-22)

所谓指导课程实践,无非就是给课程实践以规范,告诉人们应如何进行课程实践。探寻课程本质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课程实践,解决课程实践中的问题,而不是为探索而探索。践论思维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否定论思维方式、一种现实批判的思维方式。课程现实不是某种单一本性的存在,而是自然的又是属人的,既是客体性的又是观念性的,既是因果性的又是目的性的,既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所以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否定性统一体。对课程是什么的研究,是把课程视为一个实体,抛开了特定的时代和一定的历史条件,是抽象的;对课程不是什么的研究,则是要落实在既定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课程实践中的,是具体的。对课程是什么的研究,由于把课程视为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遵循的是一种从寻找“本质”到解释课程的思考途径,因而采用的是自然科学的“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追求课程认识的确定性和绝对性,这就容易导致对现实课程实践的遮蔽和遗忘,从而使课程论研究陷入纯粹形而上的思辨。与课程的“本质”相比,现实课程实践显然是不完善的,因此一旦将这种研究所得到的课程认识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践中,它必然会用某种绝对理性标准来说明、要求、规范和衡量现实课程实践,从而极容易走向某种课程的教条主义。而对课程不是什么的研究,则是要落实在既定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课程实践中的,是具体的。对课程不是什么的研究,则在总体上遵循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逆向思考模式,它所把握的是具体形态的课程,是从具体的课程现实及其对人的意义出发来阐释课程,充分展现了课程认识的人文性和相对性,课程论不仅仅是研究课程本质的解释之学,更是规范课程的价值之学。课程论研究不能把理论旨趣仅仅放在课程“是如何”、“是什么”这样的所谓“事实”问题上,而应尽可能地关注课程“应如何”这样的价值问题上:人类的课程对人有何意义?怎样的课程才是合理的?课程如何才能更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等等。

6.经验课程(P25)

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它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下的一种课程形态,强调活动与经验在学生的知识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对学科课程是一种历史的超越。

7.综合课程(P26)

综合课程意味着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要素,并将这些课程要素以某种方式与一个问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综合课程是建立在其他课程学习基础之上,以促进学生在高度专门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化,不至于使学生学习专门课程以后株守一隅,而能拓宽专业、横跨学科,融会贯通。

8. 课程体系的实质

课程体系的实质是大学生发展的适应指向。(P31-33)

(一)学校以课程作为整体来培养人才

(二)课程体系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发展性系统

(三)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课程体系有利于把各课外教育因素纳入教育过程

(四)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课程体系有利于完整地研究课程体系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五)避免课程概念中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和混淆

9.哲学对课程论的影响作用(P102)

哲学为课程提供了研究范式:课程的哲学范式

1.基本命题是:课程是达到完善目的的手段,是人类有价值的知识的精华与载体,集中体现着人类关于大学的目的和追求。2.基本问题是:课程中的知识有何种价值?怎样形成学生的知识更有价值?第一个问题可以从静态的知识论层面去回答,第二个问题可以从动态的认识论层面去回答。3.核心概念是“价值”,以价值为基轴审视大学课程。4.基本研究方法包括思辨的方法和人文理解的方法,前者主要通过概念推演来把握课程,用以研究课程标准、内容、类型等问题,后者主要通过个体的主观理解和直觉思维以解释课程,用以研究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问题。5.基本研究途径主要从课程标准、内容、实施入手。

10. 社会学对课程的制约表现(P110-111)

社会学为课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社会学范式

1.基本命题是:课程作为一种“法定文化”是社会控制的中介,社会通过制订和实施课程这种”法定文化”来维护现行社会秩序、稳定与和谐,并且满足统治阶级利益需要。2.基本问题有四个:一是课程所代表的是谁的知识;二是课程的这些知识是由谁来选择的;三是为什么要这样来组织课程知识,并以这种方式来教,其社会原因是什么;四是课程的知识对特定社会群体是否有益。课程的社会学范式研究所有课题,可以说都是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具体展开。3.核心概念是“社会控制”,关注课程中所蕴

含的社会影响、社会制约、社会控制的成分。4.基本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并以实证研究为主。5.基本研究途径主要从分析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类型、实施、评价等整个过程入手

11. 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作用(P114-115)

心理学为课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心理学范式

1.基本命题是:课程是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材料,其选择、编制、实施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力。2.基本问题有两个:一是现行课程是否适应学生当前心理发展水平;二是课程怎样才能做到适应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具有意义。3.核心概念是“心理发展”,关注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4.基本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并以实证研究为主。其中,理论研究主要用现有的心理学理论对课程标准、内容及模式等有关范畴或因素给予合理的理论分析与解释;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式,运用心理学规律,探讨课程开发整个过程的一系列问题。5.基本研究途径主要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类型、实施、评价等整个过程入手。

12.建构主义教学过程(P130)

建构主义者主张教学过程包含七个步骤:

一是分析教学目标,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教学的“主题”;二是创设情境,即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三是设计信息资源,即确定本主题教学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所起的作用;四是设计自主学习方式,即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促进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不同的设计;五是设计协作学习环境,如开展小组讨论、协商;六是评价学习效果,主要围绕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进行;七是强化练习,以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13. 课程要促进学生个体意义的建构(P132-133)

儿童主动地,积极地开展反思性、创造性实践,构建人生意义。课程是促进学生经过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索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学生的学习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基础,而不是简单地适应和被动接受,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指

导者与合作者,和学生一样是课程的建构者,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意义建构能力.

14. 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P133)

概念重构是从微观的意识提升和宏观的文化革命的展开,重新反省和界定课程理论的本质。应超越消极批判阶段,从现象学、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等思想中寻找有益的概念架构及方法,同时要对当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敏锐的察觉,拓展对教育经验的了解与获取,此外,也要促进对课程本质的把握。理解课程与以往的课程思想之区别在于,希望人们从历史、政治、文化、科学、艺术、现象学、环境、个人自传、国际化等诸多视角重新认识课程,将课程的哲学体系建立起来。

15. 合作课程理论(P141-142)

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学生小组学习

小组奖励,个体责任,成功的均等机会。(1)学生小组成绩分工学生被分成4人小组,学生的测验得分用来与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平均分相比,根据他们达到或超过先前成绩的程度来记分。然后将这些分数相加得到小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可以得到认可或得到其它形式的奖励。(2)小组-游戏-竞赛法在竞赛中,学生同来自其它小组的成员进行竞争,以便为他们所在的小组赢得分数。成绩优秀的小组获得认可或其它形式的奖励。

2.切块拼接法

切块拼接法最初是由阿伦逊及其同事1978年设计的。在这一方法中,首先

将学生安排到6人组成的小组中,将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或片段,每个学生负责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随后,把分在不同小组而学习任务相同的学生集中起来,共同学习和研究所承担的任务以至掌握。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分分别将自己所掌握的部分内容教给其它同学。这是将合作与任务挂钩的一种教学策略.

3.共学式

共学式是由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兄弟1987年创设的。学生们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统一分配的教材,共交一份报告单或答卷。奖励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根据小组平均分计算个人成绩。此种方法强调学生共同学习前的小组组建活动和对小组内部活动情况的定期检查。

4.小组调查法

小组调查法是由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夫妇(Sharan&Sharan,1976)创设的,是一个普通的课堂组织计划。先由教师根据各个小组不同的情况提供有关的学习课题,由小组将课题再分解成子课题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小组通过合作收集资料,共同讨论,协同准备向全班汇报或呈现学习结果。最后教师或学生自己就各小组对全班的贡献做出评价。这种策略在发挥学生自主性方面尤为突出,任务的关联性也很强。

17. 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P143-144)

1.探究式学习的目标不仅是培养获得知识的思维能力和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虽然这些

是重要的),还着眼于发展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本身的理解。2.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发现者、必须发挥他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3.探究的过程主要是一种”再发现”过程。学生主要借鉴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对自己未曾认识的事物进行探究。这种再发现不是原原本本沿着科学家的发现过程进行的,而是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4.探究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要为学生(或者与学生共同)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提供必要的探究资源,引导学生解决探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达成探究学习的目标。5.探究式学习借鉴科学的探究过程基本特征大致如下: (1)学探究需要发现问题并能够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决问(2)“问题”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始终。(3)科学探究需要运用原理和方法进行解释。(4)科学探究需要不断的评价。(5)在探究的过程中,始终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假设、调查、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等各种方法。(6)科学探究不总是孤立的,参与探究的人在活动过程中互相交流各自的思想观点

18.情境课程理论(P146-148)

(一)情境与教学:1.情景是学生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2.情景是教学的“支架”

3.学习者在情境中完成“同化”与“顺应”

4.情境为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创造

空间。

19.创设有效情境的原则(P149-152)

1.情境要有针对性

2.情境要有趣味性

3.情境要有真实性

4.情境要有探究性

20. 教学论与课程论关系的研究

一、大教学论观

大教学论观从教学论的立场出发,主张将课程视为教学内容,把课程理论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其形成原因除历史因素和受前苏联影响外,在中国还存在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如王策三的《教学论稿》;李秉德教授主编的《教学论》;吴杰教授主编的《教学论一一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吴也显教授在《教学论新编》。

二、大课程论观

课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教学是不能分离的,课程作为一种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课程的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了各类课程,而且也包含各类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模仿教学、陶冶教学等等。

大课程论超越了课程就是教材的观念,扩大为课程材料包括课程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学指南、教师指导、补充材料、课程包(多媒体课件)等。三、一体化的观点

课程论与教学论两者密不可分,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分离的原因,是工业社会“科技理性”支配下教育“科层化”和“制度化”的结果。应当以“解放理性”取代“工具理性”,将理解活生生的教学情境置于研究的中心。这样,才有可能打破课程与教学的界限,使课程与教学的界限再一次模糊和融合起来。

四、并列论的观点

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教育科学下属的两个独立分支科学,各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不同的特点,构筑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也不相同,需要分别进行深入研究。课程论研究各种形式的课业及进程,教学论研究教与学;课程论涉及课程研制、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核心概念,教学论涉及的是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过程、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等核心概念。

21.“课程教学”的内涵(P161-162)

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与创造内容从而不断建构自己的意义,这正是课程与教学过程本质的反映。课程在本质上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普遍性的内容,在特定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对给定的内容有其自身的理解,都对给定内容的意义有其自身的解读,都有其关于特定内容的自己的理论。

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课堂情境中,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

挥并积极参与到课程创生过程中的时候,实际上也在“创作”课程事件。在与课程事件的相互作用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创生着自己的课程,以其特有方式建构着意义。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当“体验课程”取代“制度课程”而置于教育的核心的时候,课程不再仅仅是静态的书面文件,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经验。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不断际遇着、创造着、解释着课堂事件,在这过程中内容不断变革、意义不断生成。

22.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制约下的当代课程观(P175)

1.知识的本质观。

(1)知识的情境性。知识的“情境性”是指任何的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离开了特定的境遇,既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也不存在任何的认知主体和认识行为。 (2)知识的理解性。知识具有理解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3)知识的不确定性。所谓“不确定性”,是指知识并不总是能够精确地预测和反映即将出现的结果,知识总是处于一种不断生成、不断修正和不断完善的状态之中。2.知识价值观

(1)重视知识之发展价值,知识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较低层次的功利价值和认知价值,知识的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发展性、精神性价值。知识的发展价值处于知识价值系统中的最高层次,它关注的是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人的个性心理特征。(2)知识都应该是平等的。后现代主义者坚决反对科学主义知识观的“惟科学知识独尊”和“知识霸权”。认为知识的类型是多样的,科学知识只是知识王国中的一种,知识没有等级之别,只有类型之分,每一种知识都应该是平等的。

3.知识的获得观

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个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新的知识的主动生成与建构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对话的过程。知识获得的途径,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社会中,知识首先被看作一种信息,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要促进信息的共享和增值。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崭新的学习手段,未来的学生首先要学会的不是记忆和掌握知识,而是要首先学会如何选择、组织、整理知识与信息。23.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制约下的当代课程观(P175-176)

1.课程目标:知识授受走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从事先预设走向动态生成。

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设、不可更改的,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予以调整。2.课程内容: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出现,把知识从客观性、确定性中解放了出来,认为知识是具有多元性的,不仅有理性知识,还有经验知识;不仅有人类知识,还有个人知识;不仅有显性知识,还有隐性知识;不仅有结果知识,还有过程知识;不仅有外在的知识,还有内在的知识等等。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一同建构、共同参与的活动。课程实施从认知活动走向交往活动,从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的事件;教与学是师、生和知识之间的理解与对话,而非单一的师传生受;知识是建构的,而非给予的。因而这种课程实施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范式,是开放、互动、生成、发展的. 4.课程评价:知识具有个体境域性,知识是与个体的主观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乃至认识结果也不尽相同。认识的差异由于认识主体的差异而存在。后现代知识观增进了我们对差异的包容。如果采用一致性目标衡量每一个个体,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不能展现个体发展的结果。

24. 课程即发展(P186)

课程不是一个不断作加法的过程,如果只是不断增加内容,而不能促进人的发展,那么课程只能在技术化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而离教育的本真越来越远。教育说到底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它需要关注人,关注人的主动性。教育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

从这种视角出发,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人本”文化理念,有其可取的地方,这种大学课程文化不能简单地说是移植于西方,更确切地说,它是当前社会文化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对个体价值的关注,课程文化自然需要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旨归。

25. 课程三种价值观的关系(P198-200)

一、课程价值观的结构

课程的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的三种价值取向都是合理的,但它们的地位和意义不同:个人的价值取向是目的性的,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前提性的,

知识的价值取向是条件性的;三者之间构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的、以目的性价值取向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结构。有了一种结构,各种价值取向就不再是无序的,而

是各自有了明确的归属。(一)协调互补性关系用有序的结构关系来统领课程的各种价值取向,就使它们体现出协调互补的关系。课程的各种价值取向围绕着其中的目的性价值取向即个人的价值取向展开,于是各种价值取向之间有了协调的可能。

1.为了促进实现个人的价值取向,任何时代的课程都会而且必须考虑社会对课程的

要求,课程的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不仅都是合理的,而且其间的关系不再以对立、冲突为主调,而是内在地具有了协调的可能; 2.仍然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取向,合适的知识总是有益的,在课程中,只要是服从于促进人的发展,追求知识的价值取向与个人的价值取向相得益彰。(二)“共时性”作用关系在历史演变中,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继时性”作用现象,即课程的各种价值取向是先后而不是同时获得满足的。20世纪中后期以来,要求得到“共时性”满足,课程必须在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

26.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P240)

1.忠实取向: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课程方案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反之,课程方案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课程是教科书的内容。基本特征:课程知识是专家的知识,教师没发言权。课程变革,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教师角色是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从制定计划的实施计划,从制定者到实施者——线性过程——有效控制。技术支配理性。

2.相互适应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

3.创生取向:创生取向则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1.创生经验是什么2.课程、教师、学生对创生的影响3.创生的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基本特征:课程是体验到的经验??课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课程是教师和学生个性成长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课程的开发者——主体性、创造性、自由解放

评价:1.各有其价值:忠实取向—强调制定者和专家作用

创生取向—强调主体性解放

相互适应取向—强调具体实战情境

2.各有局限性:忠实取向—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三者之间忽视彼此所有的合理性,实际上三者应是包容,超越的关系。

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体育教学论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总的培养目标就是利用教学论原理结合体育锻炼的实际,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内容 体育教学论的基本概述,构成体育教学论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体育教学模式,如三段式教学模式、目标学习模式、小群体学习性的模式。 理解内容: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组织。 掌握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的主体,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论学科基本概况,掌握本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意义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重点: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 第一节体育教学论概述

一、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小史 二、体育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近代体育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起步 四、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 第二节体育教学诸要素的分析 一、“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 二、体育教学基本要素与本教材各章的关系 三、本教材对体育教学论的定义 第三节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和要点 一、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 二、学习体育教学论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体育目标的基本理论知识,体育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以及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特征和体育教学目标评说。 【教学内容】重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 第一节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 三、合理制订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 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小学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共计三套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一、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 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20.(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 A.整合性 B.逻辑性 C.个别性 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2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26.(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7.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 ) A.利维 B.泰勒 C.布卢姆 D.莱斯 1

浅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浅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摘要] 随者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的基础教育也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除了国家课程外,还设置了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都是使学生在获得良好学业的同时,也实现全面的发展。本文在了解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特点,目的及关系的基础上,对怎样使二者得到优化整合,发挥最大效应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优化整合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急剧变迁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教育教学也经历着重大的转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们不再一味地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拥有一个良好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健全的身心。 此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当学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的时候,他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和他各方面的能力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社会筛选人才的标准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对人格,修养和能力的筛选。 此时,单一的国家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校本课程更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更能够因材施教。所以,许多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从从国家模式走向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一、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含义 所谓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它主要是按照课程主体来划分的。国家课程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它是全国统一的,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从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试题与答案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 学模式。 7、辛德等在1992 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 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19、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0、按照古德来德的观点,课程可分为: 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五个不同层面。 21、综合课程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 22、泰勒提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3、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其基本过程有:确定被研究的 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24、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程结构是指 25、课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2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错)

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关于重点、难点与关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教材的重点就是教学的重点 B、教材的难点就是教学的难点 C、教材的关键就是教学的关键 D、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有时可以相同 2.关于教材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材分析要注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 B、教材分析要注意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 C、教材分析要注意避免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 D、教材分析要注意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3.在教学公约数与公倍数概念时,要注重渗透的集合思想是() A、交集思想 B、并集思想 C、差集思想 D、补集思想 4.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般先教学9加几,然后再教学8加几,7加几,……,教学时主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是() A、函数思想 B、集合思想 C、化归思想 D、极限思想 5.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的发现过程主要采用了() A、演绎推理 B、论证推理 C、归纳推理 D、类比推理 6.若把概念的同化作为接受学习,那么概念的形成就是() A、范例学习 B.接受学习 C、尝试学习 D、发现学习 7.下列数学概念一般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学习的是() A、分数 B、直角三角形 C、圆 D、自然数 8.下列数学概念一般采用概念形成的方式学习的是-() A、直角三角形 B、真分数与假分数 C、正方形 D、分数 9.如果小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有关规则的基础上学习矩形的有关规则,则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新规则与原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方式是() A、同化 B、顺应 C、重组 D、平衡 10.一般说来,“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指() A、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B、非常规问题与数学应用问题 C、数学应用问题 D、纯数学问题与数学应用问题 11.角谷静夫是日本的一位数学家,他所提出的角谷猜想是这样的: 任意给出一个自然数N,如果它是偶数,则将它除以2(变成N/2);如果它是奇数,则将它乘以3再加上1(变成3N+1),然后重复上述过程。最后都无一例外地得到自然数“1”(确切的说是进入“1→4→2→1”的循环)。这一猜想的获得过程主要采用了() A、演绎推理 B、论证推理 C、归纳推理 D、类比推理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技本课程就是学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 组成了“三级课程”的结构。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可以使 学校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c因此,栓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 亮点。但就是,一直以来,课程都就是由国家开发,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学习与借鉴。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课程模式与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 本趋势。在课程根式多样化与课程结构优化中,校本课程的外发具打重要作 用。因此,优化宏观课程结构,也必须重视校水课题的开发与建设。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向=个部分构成:同家课样、地方课程利学校课程。共中,同家课程就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般要求设计的.仑反映了国家教育标脏, 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小小学教育的共向标准。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应认真贯彻文施国家课程,以保rd: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n标就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成本依据。地方课程则主要就是根据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就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入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咋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或社区的个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均。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必须在贯彻 国家课程标难的基础上,以地方课程方案为依据来加以设计。 凹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的关系及其比例小向,宏观课程结构的 状况就有差别。在中央集权课程管现体制条件下,国家课程住出现课程结构中 ,1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家课程规定的就是国家教育最高标难而不就是起码标准、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没有应有的地位;而在地方分枚课程管理体制卜,国家课程 门类较少.灶仅仅规定着中小学教育应达到的起码您淮.巾非最高标准.地入课

选修课课程论文格式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评阅成绩: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XX中的应用 学□□生:×××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 □□关键词: □□(导入语) 一、×××××(一级标题顶格书写) 二、××××× (一)×××××(二级标题顶格书写) 1、×××××(三级标题) …… …… 五、结束语 □□…… 参考文献 [1] 作者.论文题名[J].期刊名,出版年,卷(期):页码A~B ……

课程论文要求: 1.封面 2.目录 3.论文主体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标题: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如确有需要,可用副标题做补充。 (2)学生、指导老师、所在学院 (3)摘要:是对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的高度概括,摘要中不能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通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约200个汉字以内。 (4)关键词:约3~8个。 (5)前言(或导入语):应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题目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引出问题。 (6)正文: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其内容一般包括: (7)结论(结束语等):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归纳,应突出论文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设计)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若不可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则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8)参考文献:在论文(设计)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引用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学术期刊类文献为主。应是作者亲自阅读或引用过的,不得转录他人文后的文献。 (9)致谢:以简洁的字句,对论文工作过程中曾给予指导、帮助的导师、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可以省略) (10)附录:根据学科特点,自主决定采用附录的形式。(可以省略) 二、课程论文书写及打印要求 1.份量: 论文一般不少于3000字,参考文献资料应大部分为反映当前研究进展的近1~3年参考资料和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其中应有一定数量的外文资料,至少要求有一篇外文。 (大家可以到学校图书管的网站http://61.187.55.41/article/article.asp?articleid=176搜索相关的资料和参考文献)2.打印: (1)论文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纸单面打印,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6)

. 2002年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第1套*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 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2、多媒体:是指集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的输入、输出以及各种信息的加工、 处理于一体的系统,能同时获取、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3、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 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4、效标参照评价:指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育目标为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 象达到程度的一种评价。 5、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假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 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 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课程。 2、在科学研究中,有三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 和。 3、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的、课程和 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来源于网络

4、生物教育科学研究常见的两种具体方法是和。 5、教学语言中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6、观察是指利用视、听、味、、五种感觉和一些工具来感觉事物。 7、教育实验法最显着的两个特点是和。 8、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 证据、得出结论、。 9、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讲解、变化、强 化、演示、结束、课堂组织十个方面的技能。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确立了 A 8个一级主题 B 10个一级主题 C 6个一级主题 D 12个一 级主题 2、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这种生物学素养分为四个水平,其顺序 是 A 结构化的—功能化的—肤浅的—多维的 B 肤浅的—结构化的—功能化的— 多维的 C 功能化的—肤浅的—结构化的—多维的 D 肤浅的—功能化的—结构化的— 多维的 3、下列各项中与讲述法的基本要求无关的是 A 科学正确,切合学生实际 B 善于组织和诱导 C 与其它教学形式相配合 D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4、学生的能力培养

(完整版)体育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 邯郸市一中附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邯郸市一中小学部体育教研组

一、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通识选修课课程介绍

通识选修课课程介绍 《雅思听力》 《雅思听力》是一门听力专项训练课程。此课程依托雅思考试,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雅思听力的题型、所涉及内容范畴以及解题方式。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词汇水平,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力求改善学生在英语学习进程中应对听力时的恐慌心理。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基础,尤其适合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后期望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的学生群体。 《英国社会与文化》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全面系统地介绍英国社会与文化相关知识,如政治制度、教育体制、城市风情、体育娱乐、民族特点、家庭生活、文学艺术、新闻传媒、民俗习惯等,为学生提供了解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社会的知识平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知英国的社会与文化的各个相关方面;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中国与英国社会和文化的异同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对于英国社会文化的介绍,在提升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进一步深层次地了解世界文化多元化,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通过查找网络、阅读图书等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充实文化知识,丰富思维方式,提高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英美报刊选读》 《英美报刊选读》是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英语通识课程。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英美主要报刊简介、报刊基础知识、报刊重要词汇短语、报刊词汇特点以及英美报刊选读及其思维导图的画法。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报刊英语语言、文体、词汇、语法等基本常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最新鲜、最丰富的报刊语言材料,充分利用报刊文章的语言典型性和行文结构的可模仿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逐步训练学生的摘要写作和观点陈述能力,从而提高其提炼、整合及评论信息的能力,同时训练其学术写作的基本技能。 《高级英语口语》 《高级英语口语》的目的在于通过语境教学,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协调自如的运用论据、观点和推理,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为学生提供各项技能综合集成和应用的平台,以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为学生在求职、就业甚至是生活等多种语境中用英语进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级英语写作》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中英文写作的差异,写作标准,写作与修辞,一般文体写作及应用文写作。其目的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英文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一、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 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 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 程 D.学 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体育教学论》课程试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判断题(请在正确命题前括号中打“√”,错误命题前括号中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卢梭是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班级授课制的创始人,基本形成了当时欧洲体育教学的框架。 (√)2.中国成立后的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在这种学习和借鉴的促进下,体育教学理论研究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3.20世纪前期,由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研究的成果向体育教学领域渗透,加之国外体育教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不断传入,中国体育教学的问题引起人们关注,许多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者都积极探讨或研究这一问题。 (√)4. 德国体育教育家古兹姆斯发表了许多关于体育教学的文章并出版了体育的教材,拉开了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序幕,对后来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怎样实现最好的体育教学?”,这是体育教学方法的问题。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前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B)1.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孔子创建的“礼、乐、射、御、书、树” 六艺,其中含有体育教学的成分。 A、礼、乐、射 B、乐、射、御 C、御、书、树 D、射、御、书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第一个提出“教学论”概念的是德国人拉特克。第二个提出教学论的人是捷克的夸美纽斯。 2.近代的国外学校教育,由于受到夸美纽斯、洛克、卢梭、古兹姆斯和裴斯泰洛齐等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普遍重视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锻炼。 3.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体育课程的必修地位。 4. 体育教学的基本因素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组成。 1. 体育教学论的发展,主要源泉是体育教学实践,同时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研究也给与了重大的影响。 2. 孔子“六艺”中的“乐”、“射”、“御”是中国古代体育教学的雏形 3. 国外体育教学的雏形表现在:柏拉图提倡学生应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先后顺序应该是体育→德育→智育→美育。 4.夸美纽斯和洛克时期,学校体育是在课余和休假期进行。 6.古兹姆斯拉开了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序幕,他对体操内容的进行分类,产生了深远影响。 7.《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体育课程的必修地位,是国内首次以法规形式确定了体育课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也是我国近代体育教学的真正起步。 8.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与联系,构成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教学关系,其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根本的关系。 9.教学应该是教授和学习的统一体,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这两种共同活动是建立在“教授主旨是促使学习的活动”和“教授的证据在于学习”的理论上。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关于“课程”,有如下说法:①对课程内涵本身的歧见,会导致课程实践重心的摇移;②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朝时期;③斯考特说“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④课程必须追求精确的定义;⑤在西方,课程最早起源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⑥课程的理解是分层次的;⑦课程定义的产生不受时代背景的影响;⑧课程定义的确定和哲学没有关系。其中,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A. ①③⑤⑦ B. 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⑦ D.②④⑥⑧ 答案:B 2. 提出“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的人是 A.斯宾塞 B.杜威 C.斯考特 D.泰勒 答案:C 3.提出“过于注重于完善诸如‘课程’术语的精确定义等理论问题,将会使课程研究毫无生机”的人是 A.斯考特 B.斯宾塞 C.泰勒 D.施瓦布 答案:D 4.被称为进步主义教育之父的人是 A.杜威 B.帕克 C.泰勒 D.克伯屈 答案:B 5.“课程”一词在东西方最早出现的标志 A.宋朝孔颖达《五经正义》和法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B.宋朝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和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C.唐朝孔颖达《五经正义》和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D.唐朝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和法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答案:C 6. 关于课程和课程理论,有如下说法:①经验主义课程也被称为“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②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提倡“从做中学”;③经验主义课程论的思想基础是结构主义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论;④结构主义课程论者提倡发现学习;⑤螺旋式课程就是将学科的基本原理及概念组成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形式;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一、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D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C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C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C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C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A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A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C 》)。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B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D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C )

体育教学论试题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结业考试试卷(A卷) 《体育教学论》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胡文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体育教学论这门学科所要研究的客体是(C ) A.体育教学方式 B.体育教学方法 C.体育教学模式 D.体育教学活动 2.出版教学论史上划时代着作《大教学论》的是(A ) A.洛克 B.巴泽多 C.夸美纽斯 D.卢梭 3.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其发展敏感期是有先后之别的,它们的顺序排列是(A ) A.力量-耐力-速度 B.速度-耐力-力量 C.耐力-速度-力量 D.速度-力量-耐力 4.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运动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是(C ) A.道德素质 B.速度素质 C.耐力素质 D.力量素质 5.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指(A ) A.兴趣 B.动机 C.观察 D.思维 6.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指(D )

A.想象 B.回忆 C.态度 D.感知 7.提出教育目标类型划分理论的是(C ) A.布卢姆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8.为达到体育教学目的而担负的责任是(D ) A.教学目的 B.教学任务 C.教学目标 D.教学内容 9.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D ) A.认识——多质说 B.双边活动说 C.认识——发展说 D.认识——多元说 10.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因素是(B ) A.教学方式 B.学生 C.教学条件 D.教学内容 11.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是(D ) A.教学内容 B.教学条件 C.教学规律 D.教学手段 12.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的首要环节是(B ) A.提出假设 B.科研设计 C.制定计划 D.选择课题 13.师生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进行一系列活动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和是(C ) A.教学手段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规律 14.这种方法与顺进分解法相反,先学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学到最前一部分是指(C )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探究(2011-11-27 21:16:5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有效教学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分别为二级课程和三级课程,其内容有学科交叉现象。山东省地方课程共三科,分别为《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但是,汇总来说,都是一段材料学习。如何设计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会学,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有效施教,拓展延伸”,进而完成两级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开手脚,开放思想,敢于创新。 一、全面了解地方和校本课程标准(目标、实施、评价)。 1.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探索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 2.“改革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要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要妥善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在发展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资源”。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所生成的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工厂、农村、企业以及社会实践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等单位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专题报告、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更加生动,更有活力。 4.学校对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情况的评价,要更多地采用作业或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防止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过于偏重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评价的倾向,一般不用考试的方法。 二、怎样进行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双基”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形成过程是否高效、省时、独立构建知识体的能力。掌握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是什么、怎么学、怎么用。不等同于记住或模仿做题。 2.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知识,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用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地方课程来源于生活,地方课程服务于生活。学生对地方课程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

《幼儿园课程论》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幼儿园课程论》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会(AB)。A、强调早期儿童人格的培养B、强调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C、强调教师的直接教学D、强调儿童的动手能力2、课程编制过程模式的特点有(ABD)。A、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反对用目标预先指定所希望达到的结果B、强调“教师即研究者”所应发挥的作用C、操作性比较强,比较容易推广D、提倡儿童主动的学习和建构,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中的控制性3、如果课程编制者认为课程内容是儿童的学习经验,那么他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然会( AB)。A、关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B、注重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发展特征相符合C、较多考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D、强调教师的事先预设4、下列关于蒙台梭利的描述正确的是( BC )。A、她是幼儿园的创立者B、她设计的课程反映了强烈的经验主义的色彩C、她强调儿童的感官训练D、她是唯理论的代表人物5。如果需用一个词来概括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区别,那么这个词就是(A)。A、发展一互动B、恩物C、游戏D、活动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一般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与——。 7、依据泰勒的直线型目标模式而展开课程编制的整个过程分别是——、选择内容,组织实施和——。8。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中教育活动设计的两种倾向是——和——。9、我国80年代以来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和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0、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是:更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较多地采用——的形式。11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实施主要是由——三个环节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的。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2、张雪门13、单元教学14、幼儿园课程评价15、多元文化课程四、筒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6、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17、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有哪三种取向?这三种取向会如何影响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18、低结构化教学和高结构化教学有哪些区别?19、方案主题活动的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20、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2l、试分析课程编制目标模式的特点及其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幼儿园课程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AB 2、ABD 3、AB 4、BC 5、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心理学哲学社会学7、确定目标课程评价8、教师计划为主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教师和儿童共同计划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9、《幼儿园工作规程》10、活动11、“计划一做一忆”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2、张雪门:依据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创编了行为课程。行为课程密切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课程内容直接来源自儿童直接的活动,课程实施强调儿童通过行为进行学习,课程形式主要为儿童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的活动。13、单元教学:是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专题或概念发展出单元,设计教育活动时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学科综合到单元之中,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单元组织教育活动的课程形式。14、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的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于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15、多元文化课程:又称反偏见课程,这种课程以让儿童参与多元文化社会为出发点,为儿童提供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能有效活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6、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1)游戏能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2)游戏有益于幼儿进行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学习。(3)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整合。17、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有哪三种取向?这三种取向会如何影响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1)课程内容即教材。这种取向将课程内容作为是预设的的知识和技能。持这种取向,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会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把其关注点放在儿童做些什么方面,强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