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我国近十年赤潮灾害总体状况

魏祥振

(大连海洋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中国大连 116023)

摘要:综述了我国近十年赤潮的发生概况,赤潮的时空分布状况及赤潮带来的经济损失状况。并展望了接下来赤潮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近十年发生概况时空分布损失

1.赤潮概述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局部海区浮游生物异常繁殖,集中死亡,使海水恶化的一种海洋现象。

1.1赤潮引发生物

目前已知能够引发赤潮的生物除红色中缢虫为微型浮游动物以外,其余全是浮游植物,全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超过330种,其中80余种为有毒种。

我国海域辽阔,物种丰富,通过对我国近海赤潮生物调查资料及有关文献统计:分布于我国近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有43种引发过赤潮,其中甲藻(20个属,70个种)和硅藻(22个属,65个种)居多。在我国引发过赤潮的43个种中,链状亚历山大藻、多环旋沟藻、链状裸甲藻等28种引发种为有毒种。图1-1为赤潮原因种统计分布图[1]。

图1-1赤潮原因种统计分布图

1.2赤潮灾害成因

1.2.1 赤潮产生的原因

近海水体环境相对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差,河流入海口,营养盐丰富,加上水温、海流、潮汐、气压、水温等自然条件影响,致使近海水体环境较为适合赤潮生物异常繁殖。

目前日益剧烈的工业生产活动及不科学渔业养殖活动,导致近海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形成了适宜的藻类异常繁殖的水体环境,进而致使近年赤潮发生异常频繁。

1.2.2 赤潮的危害

赤潮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海洋渔业的破坏,赤潮生物在生长及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容易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其次,对海洋生态破坏较为严重,赤潮生物死亡分解过程中,释放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最后,某些赤潮生物会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在鱼虾贝类中富集,并最终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到人类。

2.我国近十年赤潮发生概况

2.1发生次数

至2000年来我国赤潮发生次数呈爆发型增长,近十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平均每年都在七八十次,其中2003年为最,达到119次。近十年赤潮发生次数剧增主要是由于沿岸剧烈的工农业生产导致的,大量富营养废水排放入海,造成了较好的赤潮生物繁殖条件。图2-1为我国近15年发生赤潮次数统计分布图。

图2-1我国近15年发生赤潮次数统计分布图

2.2覆盖面积

我国近十年赤潮累计发生面积十分广阔,平均每年14700平方公里,其中2004年赤潮发生的累计面积最广,接近27000平方公里。我国近十年赤潮发生的累积面积比较广阔主要是由于赤潮发生比较频繁、发生规模较大所致。图2-2为我国近10年赤潮发生区域累积面积分布图。

图2-2我国近10年赤潮发生面积累积分布图

3.近十年赤潮分布

3.1空间分布

我国赤潮在空间上分布特点为:东海居多,南海、黄海、渤海依次次之。图3-1为我国四大海区近10年赤潮发生次数累积分布图。

东海近十年发生赤潮次数比较多,赤潮主要发生舟山群岛、台湾海峡等处。主要原因首先是工业、养殖业致使附近海域富营养化严重,较适合赤潮爆发性增长,再者东海海域水温及海流、潮汐等自然因素也促成了赤潮生物的异常繁殖。

南海发生赤潮区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附近,黄海发生赤潮的区域主要在辽东、青岛、连云港等工业较为发达的近岸地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渤海由于海域较小,所以区域的赤潮发生频率也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除环渤海工农业剧烈、养殖业比较发达,海水富营养化严重外,孱弱的海水交换能力也是致使赤潮发生比较频繁的一个重要因素。渤海海峡、秦皇岛近海、辽东湾为渤海赤潮的高发区域。

图3-1我国四大海区近10年赤潮发生次数累积分布图

3.2时间分布

我国赤潮主要发生在春末秋初之间,舟山、闽南、珠江口海域5、6月份发生较为频繁,北方黄渤海区域赤潮多发生在夏季7、8月份。这和海域温度及海流、海水营养盐含量等有关。赤潮生物大量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而春夏两季近海温度适宜,而且由南向北的近岸海流能卷起海底丰富的营养盐,故而促成赤潮生物异常繁殖的水体环境,导致赤潮的频发。图3-2为我国2009和2010两年137次赤潮分月份发生次数统计图。

图3-2我国2009和2010两年137次赤潮分月份发生次数统计图

4.近十年赤潮损失

在2000年之前,我国赤潮发生次数较少,累计发生区域也不是很广,虽然也造成过相当数量的经济损失,如1997年11月26日,在广东省饶平县发生了蓝藻赤潮,直接经济损失约6556万元。但总体影响不大,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

2000年以来我国赤潮发生次数剧增,影响面积加大,赤潮带来的损失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仅2001年一年因赤潮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亿。

随着赤潮带来的损失的增加,赤潮灾害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从2006年开始随着各种监测预防手段的应用,我国赤潮带来的损失逐步减小,但赤潮带来损失仍不可小视,如2009年8月中旬福建莆田赤潮直接造成养殖业损失0.6亿;2010年6月下旬秦皇岛-昌黎赤潮直接经济损失2.05亿。仍然图4-1为我国近

10年赤潮损失情况分布图。

图4-1我国近10年赤潮损失情况分布图

5.结语

5.1结论

我国近10年赤潮发生次数比较多,平均每年达七八十次;赤潮发生的累积面积比较广,平均每年接近1.5万平方公里。

我国赤潮一半以上发生在东海海域,这和当地工农业及自然条件都有关,我国赤潮高发期春末至秋初一段时间,主要受水温影响。

我国近十年赤潮损失严重,随着近五年对赤潮的监测预防能力的提高,损失有所降低,但仍需重视,部分赤潮仍因无法及时预测而对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5.2展望

赤潮一种极为常见的海洋自然灾害,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接下来对赤潮的研究应在如下两个方面重点展开。

首先,应加强赤潮监测手段的研究,通过各种生物、化学、物理手段及时预测赤潮的发生,为养殖业提供及时的预报,以减少赤潮带来的损失;再者,近年来有毒赤潮频发,严重污染近海养殖产品,并最终会危害到人类,有毒赤潮的研究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丽娟,赤潮现状及防治对策[J],齐鲁渔业,2005,22(5):19-22.

The Overall Status of Red Tide Disasters in Past Decade of China

Wei-Xiang zhen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Harbor, Coastal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 Liaoning Dalian 116023) Abstract:Summarize the occur status, the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status, the losses status of red tides in past decade of our country, and point out the directions where we should research next.

Key words:Past decade Occur status Distribution status Losses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案 金世胜 安徽师范大学GIS实验室 二○○二年八月 第一章用户需求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实现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科学化、信息化、公开化,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预防治理地质灾害,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损失,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进行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在广泛收集和整理研究区已有的地质环境调查、勘查、灾害防治信息,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统计信息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集信息查询、浏览、决策支持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系统。 根据用户的需要,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将发挥GIS可视化的优点,能迅速向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发生地质灾害所在地的地质环境资料和其它相关资料,实时显示地质灾害的现场情况,及时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预测,为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的重点放在信息处理、查询、图形显示、统计和简单的分析上。 一、需求概述 1、基础信息管理需求

数据管理是整个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一项中心工作就是如何管好数据,进一步进行分析利用,提高数据的附加价值。 对于数据管理的需求,首先是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分析利用是建立在数据集中统一管理之上的高级应用。用户普遍反映,需要对地质环境数据进行深度加工,需要一个相对灵活的分析工具,能够通过使用该工具来实现自己的一些分析思路,并打印出相应的数据报表。只有实现了数据分析,才能充分挖掘出基础信息管理的功效,真正产生效益。 2、地理信息系统需求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所涉及的大量地质环境信息,除具有时间性和动态性特点外,还具有空间分布的特点。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可以完成统计报表处理、属性数据查询等工作,但无法处理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信息,从而不能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需求是把各种环境信息同地理位置结合起来提供给用户,从而把各种环境信息与反映地理位置的图形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可根据用户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把结果提交给有关领导和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 通过调查、交流,用户对GIS在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应用非常重视,希望结合当前地质环境管理重点工作将GIS用于地质环境管理和决策中,结合GIS技术网上发布地质环境信息。 3、信息共享和发布需求 用户迫切地需要有一个灵活的数据查询环境,将各种数据源集成到一起。因此构建一个地质环境信息共享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将是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中心任务之一。 此外,为适应网络化的发展,建议开发WEBGIS,以便于普通用户用浏览器界面进行数据查询。浏览器界面具有美观、灵活、易用的特性,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大多数只具有一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而互联网上的浏览器应用正好

赤潮灾害监测预报研究综述

赤潮灾害监测预报研究综述 摘要:近海赤潮灾害的频繁暴发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环境。概述了国内外赤潮监测和预报状况,着重介绍了利用卫星遥感进行赤潮预报的方法;总结了赤潮遥感预报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指出基于机理和生态过程的赤潮预报模型将是重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赤潮灾害;监测预报;遥感;模型 Abstract: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offshore red tide hazard severely damaged oceanic ecological balance and marine environmen.t The status quo of red tid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at home and abroad is described.Themethods of red tide forecasting by remote sensing are particularly introduced. The problems affecting red tideforecasting are summariz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d tide forecastingmodelbased onmechanism and ecologicalprocess is promising. Key words:red tide hazard;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remote sensing; model 赤潮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局部海域因浮游生物突发性地大量增殖和高密度聚集(几百万~几千万个赤潮生物/mL海水)而使海水变色发臭的异常现象。赤潮首先是生物学的问题,但同时也是环境学的问题,赤潮是海洋严重污染的结果,携带大量无机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所引起的海水富营养化是其形成的物质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经锡高速公路(赤峰境内) 第二高级驻地办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秦皇岛保神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经锡高速公路(赤峰境内)第二高级驻地办 二○一四年七月

经锡高速公路(赤峰境内)第二高级驻地办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为确保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应急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保障财产和员工的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结合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地震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丁国田 副组长:王佳平陈继奎 成员:朱庆辉吴利建王欣高宁张向云张国星发生突发事件时在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到达之前,由值班员负责处理。 主要职责:负责组织协调,综合处理抗震救灾有关事宜;掌握震情和灾情,随时向上级汇报,向工作组通报;筹集、调拨救灾经费和救灾物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各组任务和职责 (一)抢险救灾组 负责人:丁国田 1、迅速集结人员和器材,抢救被埋压人员; 2、及时运送重伤员和调配救灾物资; 3、震后第一时间迅速关闭电源、燃气、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震后滋生其他灾害。

4、抢修供电、供水、供气等管线和设备; 5、保证通信网络设备的畅通,确保能够随时接受和发布信息。(二)医疗救护组 负责人:王佳平 1、准备充足的药品、器械和设备; 2、根据领导小组命令,立即进行现场救护; 3、根据灾情情况,部署救护力量,妥善安置重伤员 (三)治安保卫组 负责人:朱庆辉 1、加强单位内治安巡逻、检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稳定‘ 2、检查各部门的安全措施和消防器材完好、可用情况; 3、地震灾害发生后,做好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 4、维护治安,严防各种破坏活动; 5、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人员疏散组 负责人:张国星 1、负责驻地办人员的疏散,要按照离出口“近及远”原则撤离到安全地区; 2、疏散撤离过程中,要避免碰撞、拥挤、踩伤; 3、负责人在指挥人员疏散过程中,不得擅离岗位。 (五)物资供应组 负责人:陈继奎

上海市处置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上海市处置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处置发生在本市的风暴潮、海啸和赤潮等海洋灾害,提高本市海洋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灾害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海洋环境,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城市安全运行,编制此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家海洋局《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和《赤潮灾害应急预案》、《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灾害分级 本预案所称的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海啸灾害和赤潮灾害。 1.3.1风暴潮、海啸灾害 参照国家海洋局《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根据风暴潮、海啸灾害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本市风暴潮、海啸灾害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Ⅰ级(特别重大)风暴潮、海啸灾害。是指风暴潮、海啸造成3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死亡,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对本市沿海区县或50平方公里以上的区域经济、社会和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特别严重影响。 (2)Ⅱ级(重大)风暴潮、海啸灾害。是指风暴潮、海啸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对本市沿海区县经济、社会和群众生

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对大型海上工程设施等造成重大损坏,或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3)Ⅲ级(较大)风暴潮、海啸灾害。是指风暴潮、海啸造成10人以下死亡,或1 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对本市沿海区县经济、社会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对大型海上工程设施等造成较大损坏,或较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4)Ⅳ级(一般)风暴潮、海啸灾害。是指风暴潮、海啸对本市沿海区县经济、社会和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和经济损失。 1.3.2赤潮灾害 参照国家海洋局《赤潮灾害应急预案》,本市赤潮灾害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Ⅰ级(特别重大)赤潮灾害。是指发生无毒赤潮面积8000平方公里以上,或有毒赤潮面积5000平方公里以上;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或接触到赤潮海水,出现死亡病例10人以上。 (2)Ⅱ级(重大)赤潮灾害。是指发生无毒赤潮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8000平方公里以下,或有毒赤潮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5000平方公里以下;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或接触到赤潮海水,出现身体严重不适的病例报告50个以上或死亡5至10人。 (3)Ⅲ级(较大)赤潮灾害。是指发生无毒赤潮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3000平方公里以下,或有毒赤潮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1000平方公里以下;因食用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或接触到赤潮海水,出现身体严重不适的病例报告10个以上、50个以下或死亡人数5人以下。

国家海洋局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国家海洋局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发布时间:2008-05-12 1.总则 1.1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突发性事件处理的要求,建立灾害性赤潮灾害应急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加强监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密切协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对发生在我国管辖海域的重大灾害性赤潮的应急处置。 2.赤潮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国家海洋局设立赤潮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 2.1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构成 组长:国家海洋局分管赤潮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局领导。 成员:国家海洋局环保司、办公室(新闻办),中国海监总队,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及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分管领导。 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海洋局环保司;专家组由赤潮监测监视、分析预测和防治领域专家组成,适当补充其它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

2.2职责 2.2.1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国重大灾害性赤潮应急管理工作,协调相关部委对省市赤潮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研究解决海区和省级赤潮应急工作机构的请示和应急需要。 2.2.2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成员部门及单位。 2.2.3专家祖:负责为应急监视监测、分析预测和防治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2.2.4国家海洋局办公室(新闻办):向国务院报告赤潮发生及处理情况;组织管理全国赤潮信息发布工作以及发布全国赤潮监测预警报信息等。 2.2.5中国海监总队:应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组织、协调海监飞机、船舶的调用。 2.2.6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为海区和省级赤潮应急工作机构开展赤潮应急监测提供技术指导和协助,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2.2.7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为海区和省级赤潮应急工作机构开展赤潮分析预测提供技术指导和协助,开展赤潮趋势分析预测等相关技术研究。 各分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应建立相应赤潮应急工作机构,落实相关责任。其中海区一级主要职责为开展本海区的赤潮应急跟踪监测监视和预警报,对省市赤潮应急响应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协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赤潮及其灾害

赤潮灾害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关于赤潮的记载,《聊斋志异·江中》则描述了水面发光的奇景:“众坐舟中,旋见青火如灯状,突出水面,随水浮游;渐近舡,则火顿灭。”目前,赤潮的科学定义通常指的是海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图1各种引发赤潮的生物 二、赤潮的颜色 赤潮(red tide)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会使水体呈现不同的颜色,如中缢虫、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或砖红色;真甲藻、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呈绿色;短裸甲藻形成的赤潮呈黄色;某些硅藻形成棕色赤潮。另有某些赤潮生物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变色,但它们可使鱼贝类等海洋生物体内含有赤潮生物毒素,也归为赤潮。

a)1999年辽东湾夜光虫赤潮b)2002年浙江虾峙门外海域赤潮 c)2006年6月11日平潭海域赤潮 图2 各种颜色的赤潮 三、赤潮的成因 赤潮的发生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光照、风力等天气因素,海水温度、盐度、流速、流向等水文因素,营养盐、微量元素及赤潮生物自身等生物化学因素都必须考虑进来。 同时,我们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是造成近年来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类过度的污水排放及水产养殖过程中剩余在水体中的饲料都是海水营养盐浓度飙升的根源。

图3 影响赤潮发生的各种自然因素 我国是一个赤潮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几年来,赤潮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1933~1989年,我国海域(不包括台湾省)有记录的赤潮达40余次。90年代以后,发生频率显著提高,仅2001~2007年年均发生次数就达到90次;造成的灾害也日趋严重,其中2001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之巨。下表是本世纪中国海赤潮发生的概况。 2001-2007年中国海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 三、赤潮的危害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1.1总则 1.1.1编制目的 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1.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XX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重大突发事件(事故)应急管理办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处置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活动。 1.1.4应急预案体系 本应急预案是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应对地震灾害的专项预案。如灾害后果达到重特大伤亡事故等级,应同时启动《XX集团公司重特大人身伤亡事故应急预案》,如同时发生水电厂垮坝、环境污染等次生事故,应同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1.1.5应急工作原则 依靠地方、立足自救、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是处置其行政区域地震灾害事件的主体。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地震应急依靠人民群众并建立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依靠和发挥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中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依靠科学决策和先进技术手段。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应自动按照预案实施地震应急,处置所辖区域地震灾害事件。视地方政府地震应急的需求,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应给予必要的配合和支持。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集团公司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产业公司、基层单位、合作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震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1.2应急分析 1.2.1概况 1)本单位所辖区域的地震烈度级别,以往地震灾害史; 2)本单位所辖区域内的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布局情况,必要时,可附平面图进行说明。 1.2.2地震灾害风险主要有 1)地震灾害有可能直接造成的人身伤亡、设施、设备毁损; 2)地震灾害有可能造成的供电、通信、供热、供气、道路等设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1.总则 1.1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突发性事件处理的要求,建立灾害性赤潮灾害应急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加强监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密切协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对发生在我国管辖海域的重大灾害性赤潮的应急处置。 2.赤潮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国家海洋局设立赤潮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 2.1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构成 组长:国家海洋局分管赤潮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局领导。 成员:国家海洋局环保司、办公室(新闻办),中国海监总队,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及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分管领导。 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海洋局环保司;专家组由赤潮监测监视、分析预测和防治领域专家组成,适当补充其它有关专家和科技人员。 2.2职责 2.2.1国家海洋局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国重大灾害性赤潮应急管理工作,协调相关部委对省市赤潮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研究解决海区和省级赤潮应急工作机构的请示和应急需要。 2.2.2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成员部门及单位。

2.2.3专家祖:负责为应急监视监测、分析预测和防治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2.2.4国家海洋局办公室(新闻办):向国务院报告赤潮发生及处理情况;组织管理全国赤潮信息发布工作以及发布全国赤潮监测预警报信息等。 2.2.5中国海监总队:应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组织、协调海监飞机、船舶的调用。 2.2.6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为海区和省级赤潮应急工作机构开展赤潮应急监测提供技术指导和协助,开展相关技术研究。 2.2.7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为海区和省级赤潮应急工作机构开展赤潮分析预测提供技术指导和协助,开展赤潮趋势分析预测等相关技术研究。 各分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应建立相应赤潮应急工作机构,落实相关责任。其中海区一级主要职责为开展本海区的赤潮应急跟踪监测监视和预警报,对省市赤潮应急响应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协助,发布本海区赤潮监测预测信息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一级(简称省级)主要职责为负责开展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所辖海域赤潮监测监视及预警报工作;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当地相关部门开展赤潮应急响应工作和负责发布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赤潮监测预测信息等。 3.赤潮应急工作程序 应门获取赤潮发生信息的海洋机构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海监队伍以及志愿者等单位或个人一旦发现赤潮发生迹象,应立即向同级或当时所能送达信息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赤潮发生信息。该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可直接委派(所属)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或海监队伍赶赴赤潮发生海域,确认赤潮发生信息,也可通知赤潮所在海区或省级海洋部门,由其负责赤潮信息现场确认。赤潮信息一经确认,随后的赤潮应急处置将根据赤潮面积、毒性和造成影响,分三级予以处置: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应 急预案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地质灾害现场评价及防治措施应急预案 地测科 二〇一七年 地质灾害现场评价及防治措施应急预案一、矿井基本情况 山西宁武大运华盛南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城东北的南沟村一带处,行政区划隶属宁武县凤凰镇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2′47″~112°25′13″,北纬38°59′42″~39°01′33″。 1、地理、人文、地质、气象信息: 水文地理:井田属海河流域桑干河水系。 井田南石湖河沿大运公路分布,为季节性河流,平时干涸没有流水。只有雨季才有水流经过。地表水基本汇于沟谷,向西流出井田,汇入恢河。 井田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寒冷,迟暖早寒,昼夜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季严寒长达七个月,根据忻州市宁武县气象站历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在~℃,最高气温在7月份,平均气温20℃,极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在1月份,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全年无霜期约90-130天,最大积雪厚度,冻土深度在,日照时数每年约2800时左右,年降水量为~,平均降水量主要集中于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最大在5、6月份,最小在1月份,气候特别干燥。霜冻期为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风向为西及西北风,风期多集中在冬春两季,最大风速可达23m/s,年平均风速s。 本区自然灾害主要有冰雹、暴雨等。 地质情况:该井田位于管涔山脉东麓,属中高山侵蚀地貌,区内整体地势为北高南低。本区最高处位于矿区东北部,海拔为,最低处位于井田西7号拐点附近,海拔为,相对高差。井田内沟谷较为发育,多呈树枝状,个别沟谷切割较厉害,地势较陡峭。

施工现场防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施工现场防地震灾害 紧急情况应急救援预案 (西区大水井项目部) 一、编制目的 为了防止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使用范围 本预案使用于工程项目处置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活动。 二、应急工作原则 1、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有关各级人员立即按照预案实施地 震应急,处置本工程区域地震灾害事件; 2、预防为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 则,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增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场安全隐患,有效防止重特 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3、统一指挥。对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实行“统一指挥、组织 落实、措施得力”的原则,在各级领导、有关机构以及应急小

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积极有效的开展对突发事件处理、事 故抢险、生产恢复、应急救援、维护稳定、等各项应急工作。 4、保证重点。遵循“统一调度、保重点”的原则,在突发事件 的处理过程中,将保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限制突发事件范围扩大。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1、管理组织机构及其分工 (1)成立攀枝花大水井项目部施工现场防地震应急准备和响应 小组。 领导小组: 组长:冉学刚 副组长:国锋黄绪良 应急小组成员:王林陈远强罗炜坤李俊 彭中波宋仲莉张云会吴朝莲 (2)职责及其分工: 领导小组: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 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 抗震工作。 应急小组:随时准备执行防震减灾任务。 ①组织有关人员对建筑物进行全面检查,关闭危险场所,停 止各项大型活动。 ②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施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工作的通知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的通知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四方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应急预案演练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部门、单位: 现将市应急办《关于加强应急预案和奥帆赛城市运行计划演练工作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其中,我区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各牵头责任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策划部署,确保演练实效。区应急办将对各单位应急演练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 各单位制定的演练计划和演练脚本,要提前报送区应急办审查备案。 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一日青岛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加强应急预案和 奥帆赛城市运行计划演练工作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各类应急预案和奥帆赛城市运行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锤炼应急队伍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水平,确保2008年奥帆赛和残奥帆赛期间城市的正常运行,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青岛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青政发[2005]53号),以及奥帆赛和残奥帆赛对城市安全运行的规定要求,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就加强应急预案和《计划》演练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应急预案和《计划》演练,是增强应急预案和《计划》的针对性、实用性的必要途径,是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证奥帆赛和残奥帆赛各项

赛事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应急预案和《计划》演练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从资金、物资、人员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确保各项演练工作有序进行。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和《计划》主责单位要按照预案和《计划》的要求,发挥好牵头作用,搞好组织协调,抓好演练工作落实;各区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相互支持和协同,做好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通信联络,确保应急演练的有效沟通和统一指挥;市应急办要加强对各级应急演练工作的监督管理,及时做好演练的协调、指导、服务等工作。 二、注意突出重点,强化演练实效。目前,奥帆赛和残奥帆赛举办日期日益临近,保障奥帆赛和残奥帆赛期间城市运行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的进行中。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落实奥帆赛城市运行计划演练作为今年演练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抓好奥运安保、食品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和服务、城市供电以及市政供水、供气、供热、环境卫生等预案和《计划》的演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排除《奥帆赛风险评估报告》中提出的风险隐患。演练工作要注重实效,注重实战,切实增强演练场景的仿真程度,防止演练流于形式。力求通过演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力求通过演练达到“检验预案成效、磨合工作机制、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应急能力”的目的。在演练过程中,各主责单位要主动牵头落实演练计划,协办单位要积极配合,合力推进演练目标任务的落实。 三、科学计划,周密组织。应急演练是由各方参加的预案训练和演习,是对应急能力的综合检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必须提前策划,周密部署,并形成相对完善的演练工作机制。在组织演练前,各单位要制定出科学详尽的演练计划和演练脚本,力求“演练时间、地点、演练内容、演练目的、情景设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方法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方法 (2011-03-23 17:54:39) 转载▼ 王宇 1确定位置 对照地形地质图或其它带地理底板的图件,询问、对照确定所处位置。应用简便的GPS测定灾点的地理坐标和高程、方向。 应用地质罗盘确定坡面产状。 2了解灾情及发灾过程 认真听取当地干部的汇报,收集汇报材料,记录灾害损失情况、近期天气情况、灾害发生时间及过程、目前地质体的活动情况、灾害救援情况。 向当地灾民询问灾害损失、灾害发生时间及过程、灾害表现形式、有关成灾地质作用的表象、河流动态和降雨情况等。 现场调查核实灾害损失情况。通过灾害现场的观察,统计记录现场人员及财产损失的数量、毁坏程度,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第四条的标准确定灾害程度分级(表1)。 表1地质灾害灾度分级标准

调查分析确定地质作用类型。通过现场地质作用途径和痕迹、堆积体土石成分、结构的观测、堆积体规模的测量,确定地质作用的类型、规模等级,掌握具体形态数据,譬如:滑坡体的长、宽、厚度、体积,确定成灾地质作用的类型。 3调查地质灾害成因 地质环境条件 调查内容:①地形地貌,崩塌陡崖地形地质特征,滑坡山体的地形地质特征,泥石流的流域地形地质特征;②岩体工程地质特征;③土体工程地质特征;④地质构造;⑤水文地质条件等;⑥地震活动情况。选择及规划调查路线。符合地质规律,安全,有利于全面观测。 勤于观测记录、拍照和素描。

主要针对地质环境中导致灾害发生的脆弱性问题进行观测,确定地质灾害形成的不良地质环境因素。譬如高陡的斜坡、松散的岩土、暴雨活动情况、强烈的地表水流侵蚀等。 注意量力而行,确保人员安全。 人类活动的影响 调查内容:通过观测和访问,调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譬如土地开垦、耕种,建筑、道路、水利工程建设的切坡和填土、对地表径流的改变、增加坡体荷重,采矿活动,弃渣不合理堆放,地下水开采或疏排等。 认真调查分析这些活动与成灾地质作用的关系,包括空间位置、时间上的关联,确定这些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地质灾害活动痕迹调查 调查内容:①崩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块度、架空情况和密实度,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②滑体形态及规模,后缘滑坡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特征;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滑动的方向、滑距等;③泥石流残留在沟道中的各种痕迹和堆积物特征,推断其活动过程、泥石流性质和规模等。 分析整个地质作用过程。 引发因素确认

加油站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殪虎桥加油站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A班) 应急组织名单 现场指挥: 通讯联络组: 安全警戒组: 应急救援组: 后勤保障组: 一、现场指挥:赵志刚召集员工进行简短的紧急会议,通报情况,按照事故发生的不同情况,组织员工启动地震应急预案运行程序。当总指挥长到达现场后,服从总指挥长统一指挥。 二、通讯联络组:刘小林向公司应急办公室汇报情况,听取指示;向临近单位请求支援;在汇报完情况后负责将营业室内贵重物品及资料转移到安全地点。 三、安全警戒组:薛随亮立即停止作业,关闭电源,划分警戒区域,督促员工疏散。加强出入站口、罐区及重点部位的巡检,防止不法分子的趁机进行偷盗、破坏。 四、应急抢险组:李彦斌、赵志刚迅速将受伤人员抬、扶至安全地带,进行急救,如伤势较重应立即送至距事故现场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对危险油罐,要害设备、仪器进行观察、监视,并采取必要的防范和保障措施。 五、后勤保障组 主要职责:刘强准备好医疗和救护器材及其它防灾用品。灾害过后,清点人员受伤及财产损失情况并统计上报。

殪虎桥加油站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B班) 应急组织名单 现场指挥: 通讯联络组: 安全警戒组 应急救援组 后勤保障组: 一、现场指挥:赵志刚召集员工进行简短的紧急会议,通报情况,按照事故发生的不同情况,组织员工启动地震应急预案运行程序。当总指挥长到达现场后,服从总指挥长统一指挥。 二、通讯联络组 主要职责:刘小林向公司应急办公室汇报情况,听取指示;向临近单位请求支援;在汇报完情况后负责将营业室内贵重物品及资料转移到安全地点。 三、安全警戒组:王科林立即停止作业,关闭电源,划分警戒区域,督促员工疏散。加强出入站口、罐区及重点部位的巡检,防止不法分子的趁机进行偷盗、破坏。 四、应急抢险组:朱启明、赵志刚迅速将受伤人员抬、扶至安全地带,进行急救,如伤势较重立即送至距事故现场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对危险油罐,要害设备、仪器进行观察、监视,并采取必要的防范和保障措施。 五、后勤保障组 主要职责:刘强准备好医疗和救护器材及其它防灾用品。灾害过后,清点人员受伤及财产损失情况并统计上报。

2020年6月份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工作总结

2020年6月份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工作总结在总站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省2020年6月份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工作圆满完成,现将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工作 全体值班人员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守岗位,接打好每个电话、接收和转发每份 传真,做好详细的值班和交接班记录,确保了信息的上通下达和准确无误。 6月份共接打电话267次;上报民政厅、国土厅、地调院当日值班报告30份90次;收发传真157次,其中发传真148次,收传真9次。6月份值班签到查询检查并登记 30次,值班记录检查并登记30次。6月份对市县值班情况抽查3次,抽查60个市县。 6月份,共发送平安短信427条,灾险情短信291条。 6月份制作更换了值班制度牌。 二、地质灾害灾险情 6月份值班期间,共接报各市灾情1起,为6月18日14时20分,西安市鄠邑区 景区管理局纸房村五组发生小型滑坡,造成78人受灾,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5万元。 15月份,全省上报灾情报告9起,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62.4 万元。 三、地质灾害成功预报 6月份,全省未上报成功预报。 15月份,全省共上报地质灾害成功预报4起,避免伤亡人口149人,避免经济损 失450万元。 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6月份值班期间,与陕西省气象局联合制作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2期,等 级均为黄色预警,发送预警短信312条。 五、全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一)省级应急调查演练 2020年6月5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在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柳家湾村滑坡隐患点 成功开展地质灾害应急综合演练,旨在提高我院地质灾害应急响应速度和调查处置能力。省应急办、省国土资源厅、西安市国土资源局、西安市气象局、蓝田县政府、蓝

公司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公司地震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突发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援行为,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科学、有序,高效地做好地震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公司稳定。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XX省地震应急预案》、《XX州地震应急预案》、《XX县地震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使用范围 本预案使用于在XX县XX有限公司区域内地震和地质事件的处置和应对工作。 (四)工作原则 地震救援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协同应对,预防优先、分级负责、属地优先,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地震发生后,灾区生产单位应立即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 二、组织体系

(一)抗震救援指挥部 总指挥长:XX 副总指挥长:XX 成员:XXXXX 在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一个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教育室。在应急处置工作中,指挥部可根据工作需要,对组织机构和职能职责进行调整。 (二)应急救援工作组 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工作需要分设事故现场保卫组(保卫处)、事故抢险救护队(副总工程师、采矿科、技术科和灾区施工单位)、救援物资保障组(采购科、财务处、车队)、事故调查处理组(安全环保处、监察审计室)和联络人。 (三)应急救援应急联络员 指挥部制定一名人员负责本单位防地震具体事务,平时为本单位防地震联络员,负责单位防地震日常工作,发生地震时为指挥部应急工作联络员,负责灾区与指挥部和县相关部门的联络工作。 三、地震与应急响应分级管理 (一)地震事件分级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地震险情和地震灾情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在公司范围内因地震造成死亡300人以上300人(含失踪),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Ⅰ级)。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一、研究背景: 赤潮的定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发的一种生态异常,并造成危害的现象。 现状:有害赤潮肆虐于我国和世界各国沿海,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记录的赤潮有300多次,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2000年以来赤潮事件每年都达到了几十次;赤潮发生规模也呈急剧扩大的趋势,1998 年至今,每年都发生了面积超过1 000平方米的特大赤潮,其中有几年赤潮面积甚至达到上万平方公里,前后持续时间将近一个月,世界罕见;与此同时,有毒、有害的赤潮原因种也在不断增加,甲藻等有害种类已成为我国赤潮的主要原因种。这些趋势充分表明了我国赤潮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赤潮灾害792起,平均每年发生 79.20 起,而其中又以2003~2007年间赤潮发生的次数最高;而从2000~2003年,我国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最高,为119次。2004~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有逐步下降,但仍远远高于2000年的次数。 在时间上,又对2000~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记录的117起大型赤潮灾害事件进行统计分析(见图 2 ),发现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多发生在5月、6月和8月,3个月共记录赤潮事件91起,占赤潮灾害发生总数的77.78%。 从图上可以看出5月的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6月份为34起,8月份15起。

从空间角度看,我国四大海域均有赤潮灾害发生(见图 3)。在 2000~2009年内的任何一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3个海域,南海次之,渤海第三,黄海最少。 2000~2003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逐年递增,在2003年之后的两年赤潮发生数有所下降,且基本稳定;2006年和2007年赤潮发生数又有所增加;2007年后才呈现下降趋势。 危害:1、2,赤潮频发给我国沿海造成了严重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和重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赤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的年份可达 10 亿元以上。而有些有害赤潮生物能产生毒素,经贝类或鱼类累积后危害食用者的健康和生命,调查表明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这两类主要的藻毒素污染普遍存在于我国沿海,在近年有记录的贝毒事件中,就有有几百人中毒,数十人死亡。 3、4,然而,上述这些损失和影响也只是我国沿海赤潮危害的冰山一角,因为赤潮频发预示着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可能已经或者正在遭到破坏,而生态环境一旦失衡恶化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近年来在渤海、东海等海域都发现了水母比往年发达、而鱼虾资源减少的现象,这很可能与基础饵料改变、甲藻类赤潮生物的异常增殖而使食物链演变有关。生态系统的这种异常改变将是非常危险的,就像“沙尘暴”在向不利于人类居住的方向演变一样,赤潮频发的危险信号是这些海域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国内外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NO .7 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高新技术 国内外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李衍森 1,2 陈厚荣 2 吴斌斌 2 谭庚大 2 (1、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2、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珠海519015) 1引言 赤潮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灾害,它会破坏生态平衡和渔业环境,危害渔业和养殖业,有毒赤潮还能通过食物链转移造成人畜中毒死亡。从总体上讲,近20年来,我国沿海赤潮灾害日益频繁,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10次左右,到90年代上升到每年20次左右[1],进入21世纪以来,赤潮爆发次数剧烈增加,2006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93次,较上年增加11次。其中渤海11次,黄海2次,东海63次, 南海17次, 累计面积约19,840平方公里。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41次,面积约14,970平方公里,主要有毒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棕囊藻和多环旋沟藻[2]。2007年达到82次之多,其中渤海7次,黄海5次,东海60 次,南海10次[3] 。造成我国近海赤潮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的根本原因在于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船 舶排污及碰撞溢油、 海上石油开采溢油增加、近岸养殖过度、近岸旅游造成环境污染等[4]。 自然灾害一直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严格来讲,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是指充分利用人类对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社会系统的研究成果,对一定区域、工程项目等可能遭受灾害的程度进行可能性意义下的量化分析,并对采取减灾措施后的可能效果也进行分析[5]。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则是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或者观察外表法,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 害之致灾因子强度、 受灾程度,进行评定和估计。评定是根据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脆弱性推断出受灾程度。估计是不确定意义下的估计,“风险评价”也称“风险评估”[5]。 2国内外研究进展2.1国外研究的状况在西方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开始了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自然灾害评价之先例。其后,西欧、日本、印度等国家纷纷效仿,开展了洪水灾害风险评价,从而推动国际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的 深入。资料显示, 美国从里根时代起,政府开始斥巨资资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目前,风险评价技术已成为美国的一项核心技术.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部1991年提出的风险表达式为: 风险度=危险度×易损度[6] 为了改进风险值的估计,人们从观念和方法上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以地震区划为例,人们至少经历了极值化阶段、平均值阶段和超概率阶段等三个阶段。 依据赤潮灾害的危害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定义,一般认为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区内赤潮灾害暴发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评。西方国家开展了灾害风险评估,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 但是对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的文献专著比较 少,目前收集到与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相关文献中,或者是对灾害的自然属性的分析,没有对灾害的社会属性分析,更没有一个详细的比较确切的灾害损失评估模型。 2.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研究对象为地震、洪涝 和干早等灾种。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 国内外针对滑坡、 地震、膨胀土、台风、强风、江河洪水、风暴潮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评估作了大量的研究。 在我国,洪水和地震等其它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已经比较成熟,像 刘希林[7] 对四川凉山州的泥石流风险度进行了分析;李硕[8]等对西藏那曲地区雪灾区域危险度进行了评判;2001年我国政府发布的第四代地震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参数图》。但对赤潮灾害风险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零星的文献提到了赤潮灾害对海洋经济造成的 经济损失。 赵冬至[9]、李亚楠等针对1989年渤海赤潮造成经济损失提出了赤潮灾害经济损失的研究技术方法以及经济损失评估模型,这是在赤潮灾害发生后对其社会属性最先尝试。 文世勇[10]在国内在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他在研究生毕业论文里重点对渤海海域进行研究.他初步建立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最后通过专家调查法汇总专家意见建立了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在论文里,作者通过AHp 法和Del 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初步建立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的评估模型。文世勇还初步完成了渤海湾海域三种赤潮类型(无毒赤潮、有害赤潮、有毒赤潮)的灾害危险度评估、承灾体易损度评估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与渤海湾海域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所研究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文世勇提出的致灾因子危险度评估模型为: 其中,H1表示为致灾因子危险度,ai 表示致灾因子危险度评估中第i 个指标的权重值,其值利用AHP 法确定, Fi 为致灾因子危险度评估中第i 个指标单项因子影响赤潮灾害的发生概率。文世勇提出的孕灾环境因子危险度评估模型其中, H 2表示为孕灾环境因子危险度,b i 表示孕灾环境因子危险度评估中第i 个指标的权重值,其值利用AHP 确定, M i 为孕灾环境因子危险度评估中第i 个指标的单项因子 影响赤潮灾害的发生概率。 故赤潮灾害危险度模型为:其中H H =αH 1+βH 2,H H 表示赤潮灾害危险度,α表示为致灾因子在危险度评估中的权重值,β表示孕灾环境因子在危险度评估中的权重值,利用AHp 法确定。 可以说,在文献可查的范围内,文世勇是国内对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研究得最深入的。但是,其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评估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为了使得评估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实际情况,需要有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其所建立的评估方法实用性有待增强,作者针对整个渤海地区,范围比较广,精度有所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实用效果打了折扣。 3小结与讨论 本人认为,未来赤潮灾害损失的风险评估将在构造比较完善的赤潮灾害损失基础数据库(经济、人口、赤潮种类和毒性等)的基础上,通过良好的数模(公式以及各因子的比重),通过与GIS 及卫星遥感监测的结合以及现场的实时监视结果,建立立体化的赤潮灾 害损失风险评估系统,它的优点是可视化、 数字化、实时化,这将为未来赤潮灾害的决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为国家的防灾减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俞志明,曹西华.九五期间中国沿海有害赤潮灾害状况及其防治对策,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局.二00六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国家海洋局网站,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局.二00七年中国海 洋灾害公报,国家海洋局网站, 2008.[4]金先庆等.赤潮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2. [5]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和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United tiousDepartmentofHu anitarian Af -fairsMiti ,tifig.Natural Dlsasters:Phenomena ,fectsand0Ptions 一Manu alforPolic 了Maker -sandPlanners.Ne'York:UnitedNations ,1991,1 一164. [7]刘希林,莫多闻.区域泥石流风险评价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9(1):54-61.[8]李硕,冯学智等.西藏那曲牧区雪灾区域危险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0 (1):86-91. [9]赵玲,赵冬至等.我国有害赤潮的灾害分级与时空分布,海洋环境科学,2003,2:22.[10]文世勇.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珠海海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珠海附近海域赤潮灾害损失 风险评估系统构想,目标是通过研究,建立良好的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系统,为相关决策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尽可能的把赤潮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关键词: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á ? á ???H b M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