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之探索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之探索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之探索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之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f5758902.html,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之探索

作者:李晓燕

来源:《祖国·建设版》2013年第04期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养成学生的正确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让学生有效的进行交流,首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正确交流;

【中图分类号】O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28-02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就有别于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合作”是学生在小组内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一改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及动手、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最终得到共同提高。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是每一个教师都要努力探索的问题。通过这几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师培训学习,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1摆正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处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培训,使学生尽快适应小组合作学习

我在教学中观察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合作的原因是:老师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培训造成的。“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应针对小组合作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培训,这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小组人数要合理,分工要明确,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3-03-15T10:06:35.93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2013学年26期供稿作者:苏飞 [导读] 数学课堂上讲究学习策略对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落实至关重要。 瓦窑九年制学校苏飞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不断更新是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展示和追求的亮点,他们自觉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内涵,更加关注数学课堂中教的行为和学的方式的有效性。如何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内化数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呢?以下谈谈本人在九年级数学课堂上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的探索实践与反思。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教学 数学如此抽象,人们在小学时或许还感受得到数学之美,但接触到更加抽象复杂的领域后,往往望而却步,所以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数学学习在很长一个时段需要相对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撑。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并不只指多媒体影像,它可以是多方面的。1、有的教学情境与生活背景相联,从生活到数学;通过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概率初步”“生活中的图形”等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记录、图形设计等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概率的概念与应用及学习图形的必要性。2、有的教学情境与带挑战性的问题相联,从问题到数学,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且能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3、有的教学情境与实践活动相联,从活动到数学:如“用频率估计概率”这节课,我通过学生设计统计表、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进行决策等一系列的活动情境来让学生在实践与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很多课题都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制作、观察发现、小组活动等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不应只在新课发生前起作用,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只在课前运用故事、问题、图片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后引入课题,之后则致之不顾而忽视情境的全程性。我在“用列举法求概率”这节课中,准备了两枚一元硬币(用来引出两步实验);牌面数字都为1、2、3的黑桃、红桃两组牌(用来引出稍微复杂的两步实验);两个骰子(用来引出更复杂的两步实验)、牌面数字也为1、2、3的草花牌(用来和黑桃、红桃搭配引出三步实验)。先从同时投两枚硬币判断是否公平的游戏得出—--“公平不公平,概率来说明”;再从两组牌中同时各摸出一张来设置问题使学生感到结果复杂,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地写出全部结果呢?从而引入课题——用列举法求概率;在学生初步探索两步列举法后再设置同时投两个骰子的情境使问题更复杂,最后设置从三组牌中同时各摸出一张的情境引入三步列举法——树形图,整堂课老师象魔术师一样运用道具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促使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从而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绝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的,不能只注重情境提供的方式是否采用了多媒体技术,采用的内容是否新颖时尚,营造的气氛是否热烈轰动等。而是应该突出数学学习这样的主题,为了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公式或数学思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所以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能否引起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能否有利于数学本质的揭示及凸显数学本质之实为基本标准。 二、采用有效的数学活动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立足于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寻找数学活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反思如何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和促进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给不同的学生都带来成功的愉悦,以获得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要强化目标意识,不但教师自己首先对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结果及活动的执行形式等做到心中有数,以把握活动的数学本质方向,同时还要以目标指导教学,让学生明确目标,进行定向学习,这是强调师生积极性、主动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步骤。教师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设计数学活动,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来引发学生需求,从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入手,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书本上枯燥的规则、抽象的数学为自身所内化,同时当堂进行目标检测,掌握学生达标情况。如果教师和学生的目标意识模糊,目标不明确,那就很可能成为一种为活动而活动,只有表面活动而无数学品质的低效活动,形式化的活动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造成了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同时也对学生的发展意义甚微。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设法促成学生的效能感,活动时教师应明确表现出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尤其是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只有学生对于先前活动有过积极、良好的、成功的、愉快的体验,才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再期待参与这类活动。而低效的数学活动常常是教师没有描述目的或对学生没有期望,对低层次的活动结果或过程随便迁就,为活动而活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活动失去兴趣。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有各自的发展。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都有客观存在的层次差异,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除了天赋、学习环境、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学习主体起决定作用——兴趣会促使他们不畏困难,努力钻研。在图形的课程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各种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在这样的课堂上你会发现,印象中成绩高低不同的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异并不大。数学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起到的作用:对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通过数学活动鼓励并促使其形成数学特长;对中、差层次尤其是较差层次的学生来说,通过数学活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力争把教师引导、整理、矫正的方法指导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过程最佳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尝试最佳结合起来。 三、实践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数学是有生命的数学,数学课堂也应是有智慧的课堂。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论文摘要]主要谈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以及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关注个性,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老师所授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教材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通过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再创造学习理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更新。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二)提倡和谐的教学观。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谐和融洽;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余地;要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 (三)形成新型的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法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更好地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激活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建模拓展应用、创新求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设计了如下环节: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当学生回答出喜欢积木时,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积木拿出来,再让他们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用它的一个面在白纸上画图形,看谁画的又多又好。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积木入手创设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同时,学生画出了很多的图形,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材料。 (二)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探索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探索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梓潼县自强镇小学校梓潼 622150) 实施新课程,探索教学打造有效课堂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那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 笔者作出了如下探索。 一、创设情,培养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 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 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 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 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 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 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 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 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 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 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 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 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 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 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 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 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 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

浅谈初中数学学法指导

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与许多教师的谈话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共鸣:“学生没有主动性,只想玩,越来越难教了”。对数学很反感。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都是比较正常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想法也会复杂多变,不再对老师和家长言听计从。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就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要让学生“有事做”,不要让学生“无事做” 所谓“无事做”,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把精力用于学习的一种状态,影响教学效率,其原因是部分学生的数学底子很差,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或很少有适合自己的内容,还有部分学生想学习,但遇到困难后无法克服而畏惧不前,当然不排除某些教师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不当,造成部分学生“无事做”,不听讲,不思考,怕作业,为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抄袭作业,学无所得,逐渐无兴趣,日长地久下去,成绩就愈来愈差,这部分学生就“无事做”,因而学习无兴趣可言。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今天已普及初中教育,学生的水平差距逐渐扩大,用老一套办,来对学生进行同步教育,而不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是行不通的,因此,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变学生“无事做”为“有事做”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学科的学习,对原有的基础有极大的依赖性,学生学不好前面的知识是不可能学好后面的知识的,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都没学好,那么对后面的方程、不等式的解法还有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等等肯定就学不好。如果对学生教以同一内容,讲同一例题布置同样的作业,就有部分学生听不懂而“吃不了”,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习到实质性的东西,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做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让学生“乐学”,不要让学生“厌学” 数学既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又是比较枯燥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持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学习,为自愿学习的动机,自觉的“刻苦”,从而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来学到知识,获得乐趣。 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的开始,小学算术重在运算能力的培养,计算量大,但较具体,初中代数用字母表示数,有特殊到一般,提高了抽象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但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平面几何证明逻辑性强,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不同情景,在教案中引入一些直观性强的案例,如

浅谈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浅谈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9-02-28T11:20:51.0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作者:张凤波 [导读] 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就要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 黑龙江省尚志亚布力一小学150631 摘要:注重实践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通过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再现数学价值。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活动重要性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课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而实践活动是孩子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和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锻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的学习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尝试解决数学问题。 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有什么重要性呢?下面浅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条件激发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就要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即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活动材料,起点不能过高,利于全员参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为认识的突破口,给他们提供观察事物和实践活动的机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活生生的直观知识,从中获得正确的知识。 如教“数据收集与整理”时,我就利用课前收集数据,给学生创设活动机会。上课时,多媒体出现孩子们在买零食、文具和玩具的情景,由于我选的是熟悉的身边材料,学生们看见自己和同学出现在屏幕上,兴趣特浓。因为我把枯燥的数学学习变成了孩子们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他们自然而然地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搭建平台探求学习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在掌握前人总结的知识的过程中,把人类知识成果变为学生的个体认识过程,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跳出教材的静态层面,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学习置身于生动有趣活的动中。 我在讲“圆柱的表面积”时,通过动手操作剪、拼、摆几何模型,将圆柱侧面积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在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学生自主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活动中交流数学思维,活动中交流数学思想,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探索学习欲望倍增。 三、增进学生主体意识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弘扬主动性,尊重和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教学中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不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生活,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例如:教“圆的认识”时,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折圆纸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就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在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的结论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查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更巩固,也便于灵活运用,更有利于学主体意识发展。 四、课外延伸体现数学价值 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适当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延伸和发展,从课外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查资料、收集数学信息提高了综合的数学素养。如教“人民币的认识”时,我鼓励学生自己到超市去购物。在教小数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先创设了一个商店的商品(文具品),我再出示这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的标价,接着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这时学习小数是自身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扩大自主探索的空间,实现数学再创造。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地砖需要多少块?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新问题,认真分析,探索再实践,就会创造出新的成果。因此,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失时机地由课内推向课外,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拓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从而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呼唤数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为学生提供、创设学习活动的机会,调动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 数学课堂是实施数学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养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 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开放式的教学恰恰符合了这一教学改革的要求。因为它的课堂教学突出了“人的发展为本”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条件,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心理

需要,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意思和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1.开放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学习环境,主要是指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对课堂教学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1 创设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1.2 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2.开放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自主求知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是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开放式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动态的,适时变化的。学生课堂表现是调整课堂活动过程的基本依据。要开放学习的方式就应改进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要变传统的学生“认真听讲”为“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群体学习方式与独立思考的个体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学生自主求知。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f5758902.html,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作者:尹博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4期 【摘要】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维的空间遭受压抑。"教"方面量的积累难以带来"学"方面质的飞跃。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培养综合素质,迈向素质教育,达到考试能力与素质教育和谐的状态。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主探索的新尝试,力求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自主探索问题情境张扬个性开放思维 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其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说的是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说还要训练出其他学科中所需要的清晰的思维智力,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关系极大,中小学数学教育担负着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这个使命尤为重要。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不断增强探索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应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应用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新课标》要求: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地操作的被动的学习模式,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的确,让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同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自主探索欲望 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联系或者差异,这种联系或差异经过适当的引导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内驱力,甚至可以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地步。可以采用"从生活中提炼"、"从复习旧知识中孕新知识"、"从疑点中设置"、"从趣味中激发"等等方法。比如: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复习部分以用同位角、内错 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作为铺垫,然后设问:如果先已知两直线平行,你可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什么数量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法指导共4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法指导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变“教会”为“学会”,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强化主体意识,学会学习数学. 一、什么是学会学习 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会学就是“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由构成会学的四要素“学习方法知识,学习技能技巧,学习品质习惯,学习反馈调整”可知,学会学习就是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方面的知识,具有学习所必要的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能正确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达到获得知识、技能、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如何进行学法指导 1.教师要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只有教师首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后,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因为教师的重要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还要确定每节课的学法指导目标. 2.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方法.通过预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听课效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扭转课堂上的被动局面、提高听课水平和记笔记水平.对

于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以具体的预习方法.比如,在刚开始学习时,每节课都列出提纲和要求,学生对照提纲完成预习;当学生有了一定基础时,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列提纲;对于比较简单的课,可以采用学生自学、问题检测来完成.指导学生小结整理,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方法.学生自己小结时,需认真看书,独立思考,并且归纳整理.这是一个主动学习、发挥个人创造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知识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需要学生对题目的表述全面观察.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从培养观察兴趣、指导观察方法、总结观察规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有理数的运算,要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不仅要看清符号,还要注意有理数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从而精简计算,提高速度和正确率.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教学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推理、类比、判断等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启发性或有疑点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题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判定公理 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角角角)和SSA(边边角)(特例:直角三角形为HL,属于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或者三条中线(或高、角平分线)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然后让学生观察,题目具备哪些条件?通过学生的分析,找到适用的公理,再将问题进一步深化,思考运用这个公理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如何把给定间接条

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葛俊立

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葛俊立 发表时间:2018-01-09T17:09:43.4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6期作者:葛俊立[导读] 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以供专家和同行参考。 葛俊立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318020 摘要:活动式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水平。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以供专家和同行参考。关键词:活动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实践 “活动式教学”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被动接受成功转化为主动探索,还让学生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自主进行思考,从而使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性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活动式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广大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探讨活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安排活动教学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能力的提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该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吸收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设教学情境,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注重的是计算方法的应用,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形象、生动地将教学材料中的内容更好地呈现出来,并让学生加深对该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学生计算“20-3+7”这道计算题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假设在教室里放了20张桌子,其中有3张桌子被学生搬去了别的教室,过了三天后,有一位老师连续搬来了7张桌子,问现在教室中一共有多少张桌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题,把抽象性的数学问题转变成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在具体说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此外,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公平、用心对待每位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变化等,在鼓励优秀学生的同时,还需要顾及到其他学生的感受。在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有奖问答、快速抢答、小组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算术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开展活动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教室内学生的人数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动手数一数、算一算,并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方法,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要求学生解答。由于数学语言具有符号化、逻辑化及抽象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全面融入数学语境中,精确理解题意,从而正确解答问题。这要求学生必须以求知者的姿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以实际行动理解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在活动式教学模式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活动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常常需要动手,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科学进行分组 开展活动式教学模式,能给予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促使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够在小组内充分展现自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立学习小组时,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实现以优带弱,保证小组内学生各方面的条件形成互补;另一方面,教学又要综合考虑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确保每个小组实力均衡,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进行分组,学生互相帮助,通过讨论、分析以及操作等活动,理解图形变换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模式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丰富学生的学识,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保证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探讨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合理、有趣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田平小学数学“活动式”教学法初探[J].教育,2017,(02)。 [2]孙秀枝探讨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2016,(13)。 [3]梁锋探讨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初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鼓励算法多样化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根据新课标要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小学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五彩缤纷的数学课堂,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开放式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机会,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开放式教学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营造开放型课堂教学环境 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前提。在教与学的交往中,学生有了自由度和安全度,能为开放式教学顺利进行作好心理准备。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我在教学《7加几》时,其中7+9(),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各抒己见,上黑板前边指边说算法。就出现有的学生说,把7凑成10需要3,就把另一个数9分成3和6,10加6得1 6;有的学生说把9凑1 0需要1,就把另一个数7分成1和6 ,10加6也得16;还有的学生说,想9+7=16,所有7+9=16。在计算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人也许有快慢之说,而对不同的人却不存在优劣之分。多样化算法可以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思维方式得以充分展现,鼓励算法多样化,也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有利于发挥他们作

为教育主体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符合现代认识建构主义思想,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提前透露自己的观点,只是组织学生们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尽量满足每只举着的小手,鼓励他们敢于争论,敢于上台。让学生上讲台做“小老师”,这样开放的气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倾听心灵的声音。 二、提供开放的探索素材 在课堂上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索材料,让学生在开放的素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并将之优化组合,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指向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教学求和问题时,提供这样的素材:有7只小白兔和5只小灰免去采蘑菇,求出一共有几只小兔?学生列出7+5=12(只),很快把问题解决了。对大部分都会做练习题,我们要有所准备,让大部分已经会做的学生,在计算方法、观察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提升课堂教学的价值口这时我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屏幕显示情境图。巧妙地创设开放性的引入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可发现什么?谁能列出不同等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动性。有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小兔裙子的颜色不同(8只穿粉红裙子和4只穿蓝色裙子),于是有列出8+4 =12(只),又发现小兔子没有全提篮子(有6只小兔子提篮予有6只小兔子没有提篮子)用6+6 =12(只)来列算式,

浅谈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

浅谈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 摘要:在小学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数学 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强化孩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让学生从学习数学到喜欢数学。使数学作为一门工具真正的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 中去,学以致用,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实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开放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 10-117-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教育技术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人才培养 的基础――小学教育阶段备受关注。现代教育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以人为本,以学 生为主体。因此,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法上进行突破,用现代教育技术, 更新教育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实行开放式教学法。 一、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就是指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以及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不 断强调和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凭借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育是学生从幼儿转向自觉的学习的关键一步,小学生刚刚从幼稚园步入有 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大学校,自己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正是 塑造和完善的自己的关键一步。而数学开放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在欢乐的气氛中学 习数学知识,从而掌握学想法,小学阶段,并不是要求学生能够硬性的记住、掌 握某个知识点或技能,而是让学生们学会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放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教师已经做到了基本与新课标同行,并且适应 了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笔者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总结以下几点开放式教 学法的策略。 1、设计独特的开放式课堂。能否上好一门课,要看教学的主体――学生的配 合程度,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在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整个教学过程都进 行精心的设计,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来设计,同时可以突破传统的常规知识、 能力、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约束,不断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独立思考、交流合作 的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笔者讲授的《计算圆的面积》这一课时,课程是以拴在树桩上的羊 吃草的动画导入的,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当笔者问道羊吃草形成了什么形状时,同学们纷纷说是圆形,随后笔者和同学一起讨论了圆形是怎么来的,当问到圆形 的面积怎么计算时,同学们开动脑筋,甚至有的同学开始用圆规画出圆形并且剪 裁下来想方设法来计算,有同学想到用正方形减去四边多余的部分,有同学想到 用正方形加上四边的部分。这时候突然有同学说要像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一样,进行分割,在这样同学们自发的讨论中,不断地总结出圆形面 积的公式,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配角,适当的进行鼓励和引导,而真正的

中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 江国文 [摘要]新课程数学教学改革是体现了现代教育新理念,同时又 彰显了新课程教材的新形象,在自主探索思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 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主 体发展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主体发展的学习能力,生成学生主体发展 的持续、和谐动力为核心目标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将是本文探讨的主 题。 [关键词]自主探索;思维能力;新课程;数学教学;创设情 境。 [作者简介]江国文,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初级中学 高级教师(浙江舟山普陀 316100) 一、问题的缘由 我们学校从2004年秋季开始,进行了初中数学新课程教改实验。在这一年新教材改实验结束后,学生数学成绩普遍较好,自主探索思维能力较强,特别是对不敏捷而踏实学习的学生提高更为明显。分析其原因,与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过程中思维能力的提高关系密切。因此,从2005年秋季开始,将如何更加充分发挥自主探索思维教学的优越性,进一步有意识的提高各类学生自主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能力,作为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因为自主探索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结构的核心,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思维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真正达到本数学新课程实验的教学目的。笔者就一年来的实验效果作些探讨。 二、明确自主探索思维的过程和规律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明确思维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一)学生自主探索思维过程的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发现问题 新课程的自主探索思维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在自主探索思维中,数学概念、公理、法则等都是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独力思考、合作学习获得的,是一种老师指导下的发现学习。学生碰到的困难比教师讲课要大得多,问题多得多,因此学生动脑的机会也多得多。学生发现问题可以问老师,但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索思考,就是自己问自己。问自己能促进自主探索思考,思维能力会比较活跃,理解也会比较深刻。而传统课堂教学则不同,它往往是由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是探索思维的开始,而分析问题则是明确问题实质的过程。自主探索开始时,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对新课程的重点难点特别是比较复杂的内容抓不住要领,要走不少弯路。但是学生在这曲折理解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自主探索思维能力,随着学生的自主探索思维习惯的形成,分析、归纳、小结能力的增强,学生能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如能解决多种情况考虑的习题,使自主探索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是学生要解答的问题、求证的结论的各种可能途径提出种种猜想,边提出假设边进行检验,这是一种再探索思维的过程。离开了这种假设,自主探索思维将是一种盲目被动的思维活动。 4.检验假设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乐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乐学-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乐学 康小茜 四川省安县七一实验小学622654 【摘要】数学学习内容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如何让学生在枯燥的内容中快乐学习呢?本文从设疑激趣,使学生愿意学;寓教于乐,使学生泼地学;引导参与,使学生主动地学;注重联想,使学生创造性地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教育期刊网关键词设疑激趣寓教于乐创设情境创造性引导联想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的怎么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生动活泼、主动快乐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就可以调动起来,那么,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也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1.设疑激趣,使学生愿意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教师教学时,若能根据教材特点有意制造悬念,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则能创造诱人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使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进而转移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去。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上课,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谁能说出几个是3的倍数的数?

生:3、6、9这些数是3的倍数。 师:这几个数是3的倍数,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数能被3整除。 师:谁能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 生:12、15、18——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 师:能不能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 学生立即回答有一定困难,过一段时间,有的学生陆续说出123、963等数。师:就123这个数,我又能连续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32、213、231、321等;就963这个数,我也能说出一连串的能被3整除的数象936、639、693、369、396等,学生一一验证结果正确,这时全班学生情绪异常活跃,同时又感到不解。教师接着说:”不论同学们举出一个什么样的整数,我都能立即判断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许多数,教师一一作了判断,学生验证,果然正确,这时全班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切想悟出这其中的奥妙,教师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积极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样处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借以创设问题的情境,给学生以悬念,激发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使其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2.寓教于乐,使学生活泼地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