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义山诗使事用典之辨

义山诗使事用典之辨

义山诗使事用典之辨
义山诗使事用典之辨

义山诗使事用典之辨

摘要:对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的研究,论者代诵,评述如云,而对其使事用典却很少关注。从前人对义山使事用典之总体评价来看,亦有许多独到之处和可取之法。义山诗用典密度大,而且精切巧妙,以议论入诗亦是其一大特点。在用典上,他继承了庾信的技巧,但更有所发展,手法上有了较多的变化。义山诗使事用典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但其缺点也不应被忽视。

关键词:义山诗使事用典

对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的研究,论者代诵,评述入云,特别是对其党派之争或诗歌有无寄托关注较多,却很少有人注意其使事用典问题,只在几本理论著述中略有涉及。这不仅关系对其创作思想和作品风格的全面了解,也影响到对唐诗用典问题的全面考察,因而完全有必要予以探索和研究。

诗文写作中所引用的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神话寓言或古书上的警句,古人的名言等,都可称为典故(或典实),简称“典”。用典也称“用事”。诗歌是一种最精炼的语言艺术,篇幅一般都较为短小,它要求作者把丰富的思想感情浓缩起来加以表现,使有限的篇幅能容纳更加丰富的内容,而用典正能适应这种要求,因此,许多作者往往喜欢用典。而晚唐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最富典型的一位。

李商隐诗好积故实,如《喜雪》云:“班扇慵裁素,曹衣讵比麻。鹅归意少宅,鹤满令威家。”又“洛水妃虚妒,姑山客谩夸。”“联辞虽许榭,和曲本惭《巴》。”一篇中用事者十七八。还有如《锦瑟》、《隋宫》(紫全宫殿锁烟霞)、《贾生》、《筹笔驿》、《九成宫》、《马嵬》、《牡丹》(锦帏初卷卫夫人)、《圣女祠》、《垂有感》、《有感二首》、《曲江》、《楚宫》(湘波如泪)、《宋玉》等,就都运用了大量典故,有的连制题也为求深隐,可见这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以用典繁多和用典深僻而著称,但正如袁枚所说:“三百篇至今日,凡诗文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惟义山诗,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驱使,不专砌填也……”(《随园诗话》卷五)杨钟义亦指出:“欧阳磵东论诗,谓:唐人惟玉谿生善言情尤善使事,世人讥其獭祭,乃指其文,非诗也。”(《雪桥诗话初编》卷八)

诸如“命意精切,用事精远”,“前辈云,诗家病使事太多,盖皆取其与题合者类之,如此乃是编事。李商隐《隋宫》诗云:‘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又《筹笔驿》云:‘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则融化翰旋如己出,精粗顿异也。”,“前辈言论李商隐咏骊山云:‘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以为白乐天《长恨歌》费一篇,而不如商隐数句包括得许多意。盖述得事情出,则不必言垂泪断肠,而自不能不垂泪断肠也。东坡《别杭州南北山诸道人》云:‘当年移鬓两青青,疆脱重临慰别情。衰发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话来生!’所谓辞不迫切,意已独至者。苍山曰:‘坡句毕露,不及义山。’”还有“义山善用事,《哭刘贲》云:‘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自应制科至谪死,止以十字道尽。”如此等等,都是对义山诗中使事用典的肯定评价,从前人对李商隐诗歌当中使事用典问题的总体评价,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之用法亦有许多可取之处。钟嵘《诗品总论》说:“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里的用事即用典。但钟氏的话带有片面性,好诗是在不同场合也不忘用典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李商隐在诗歌当中用典的特点以及有何成功之处。

义山诗有用典繁多的特点,而用典方法与用典密度是紧密相关的。用典方法上既然要忠实于原文,那么一个单体典故在诗中所占的幅度就必然比较大,一个典故用两句或更多的句子来叙述也就是常见的现象了,这样,用典密度自然不能提高,义山诗中的用典密度大大提高,常常是一句含一典,或者两句含一典。这正是他的用典方法不同于前人的缘故。也就是说,用典密度大可谓义山诗用典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用典密度大不等于杨仪在《谈苑》中所称的“獭祭鱼”之说。比如他的《牡丹》诗: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苟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这里八句诗用了八个典故,可说是用典太多了。其中有的典故像“越鄂君”或“垂手”、“苟令香炉”也不是人们很熟悉的,或者当时认为很平常的,现在看来已不是很熟悉了。这样用典又怎么样呢?他咏牡丹,用人来比,这是很普通的。但他眼中的牡丹,有各种各样,有盛开的,有初放的;有在风中舞动,像垂手舞的,像折腰舞的;有光彩的,有

香气的。他要把这些都写出来,这就需要用各种典故,这样的用典多,正说明他的观察细致,要表达的内容丰富所造成的,这同他的文化知识的丰富也有关,他运用这些典故,是自然生动的,他要写盛放的牡丹,自然想到锦帏初卷的卫夫人;写含苞初放的牡丹,自然想到用绣被来裹的越女了。因此用典多而显得灵活。这种灵活表现在动作上,不是用卫夫人或越女来比,是用锦帏初卷的卫夫人,用绣被裹着的越女来比,显得生动。不仅这样,还有含意,像梦中传彩笔,含有令狐楚教他作时文的用意在内。结合“寄朝云”,既有寄与美人的含意,也有冯浩在按语里指出祝愿令狐楚还朝的用意。这样多的含意,用两句话来表达,不用典是无法措手的。这是用典最多的一首。

李商隐的用典大都是通过典故与事物相对而别出心裁,对于典故所蕴含的文化密度,他不是稀释而生发之,而是凝缩而锤炼之。如《安定城楼》一诗:“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意未休。”

开头两句,紧扣诗题,写登楼所看到的自然景象,从而引发出下面深沉的慨叹。三四句以“贾生”(贾谊)和“王粲”两位古代名人自拟,《汉书·贾谊传》云:“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绛侯周勃)、灌(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时任御史大夫)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贾谊籍贯洛阳)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汉文帝六年(前174),贾谊上书陈事,其开头曰:“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虽感情痛切,忧时念国,但同样未被重用,到头来只落得个“空垂涕”而已。被誉为“七子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的王粲,适逢汉末北方大乱,只得离开荆州依附刘表,历十五年而不被重用,他曾登上当时城楼,写下著名的《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忧时伤乱的感情。李商隐以贾谊上书献策,王粲登楼抒情,抒发自己正值年轻而不受重用的境遇和心态,此可谓一事用两典之法,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忧愁程度。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其中的“江湖”、“扁舟”,暗用春秋时范蠡功成归隐的典故,曲折的表达了平生的抱负和志愿。据《史记 货殖列传》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尾联“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借用庄子《秋水》里的典故:“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佯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嚇我也?’”“鹓雏”,凤凰一类的鸟,诗中作者自比,“鸱”即鸱枭,猫头鹰,喻朋党中的势力之徒。诗人通过庄子这则寓言,嘲讽那些势利小人好像鸱枭一样,把腐烂的老鼠当成有滋味的晚餐,他们竟然无休止的猜疑,压制如鹓雏那样有志向的人。五六、七八两句含一典,不谓写得慷慨激昂,诗情荡漾,不因用典而沉滞,也算极尽解嘲、辩解和宣泄之能事。

这首诗正是因为典故的运用,才显得摇曳多姿,形象生动。全诗四处用典::因贾谊、王粲当年的身世遭遇与诗人目前的处境相似,故明用;范蠡功成名退,归隐江湖的故事有助于反映诗人深藏已久的曲曲心事,表达诗人的抱负志趣,故暗用;此外,面对强大的恶势力诗人又如何巧妙地变换斗争手法,借用《庄子》寓言故事,不仅揭露朋党中一些势利小人的丑恶本质,还击了他们的恶意中伤,而且显示出自己耿直磊落的品质和睥睨政敌的凛然正气。这与李白四句化一典,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甚至八句化一典,如《赠新平少年》:“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形成鲜明对比,李商隐作为苦吟之师,而李白作为狂吟之师,一者如苍山重岩,一者如月光流水。

其次,用典的精切巧妙亦是义山使事用典的一个显著特点。李商隐擅长写骈体文,在运用典故史事构成“好对切事”方面素有训练。他的一些优秀诗篇,用典严密工切。不仅典故本身经过精心选择,而且在组织安排上很见苦心。如《寄令狐郎中》:“休问梁园旧宾客,茅陵秋雨病相如。”梁园,汉景帝时梁孝王的宫苑。司马相如曾为梁孝王的门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悦)之,因病危,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李商隐从大和三年到开成二年这段时间曾三次在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的幕府为幕僚,故自称“梁园旧宾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常称病闲居,不慕官爵,拜为文园令。既病危,家居茂陵。”作者会昌二年因丁母忧而罢秘书正字,几年来一直闲居。这里以闲居病危的司马相如自况,此是用古事为今事,切合得当。《哭刘贲》诗中“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刘贲之卒于贬所柳州,因直言对策伤中官致祸,所以哭之痛愤拟同屈平。首联用《离骚》、《招魂之词》,言上帝安居深宫,重门紧闭,而不派巫咸来人间了解衔冤负屈的情况。虽用《离

骚》、《招魂》实赋当时之事,比喻既切当,而上帝亦可双夹,即指天子。颈联以潘岳、宋玉自喻,写自己的痛苦心情。西晋的潘岳(字安仁)擅长写悼念死者的诔文。战国时的词赋家宋玉曾有一篇《招魂》,写的是为屈原招魂的。李商隐的诗句是说,对刘贲的冤死,自己只能做诗文致以哀悼,却无法招其魂魄之复生。将忠良受屈,昏君无权,全局包举,阔大典雅,所以为妙。又如《旧将军》:“云台高议正纷纷,谁定当时荡寇勋?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旧将军。”此诗为李晟所作,李晟收复京城,为张延赏所,解职避谗,一“故”字,增无限感慨,使人善于化典故为形象,宛若现实中的情事。再如《曲江》颈联,上句用陆机为宦官谗害事,暗指甘露之变期间朝士惨遭宦官杀戮;下句借索精怀荆棘铜驼之忧,抒写自己对唐王朝国运的深思熟虑。这些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能使自己不便所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通过史诗典故本身所概括的历史内容,丰富了读者的联想,扩大了读者的内涵,充分体现出读者语言的精炼、形象和启示性。尤能见其特色的是用典的灵活巧妙。七律《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垂问《后庭花》?”

凡是咏古诗都是专咏一事。通篇固然宜用本事,而欲活泼出之,结句更须有意乃为佳称。义山这首《隋宫》诗皆运古入化,最宜取法。首句总写隋宫之景,次句言芜城之地,两句意为长安的宫阙在烟霞缭绕中已显得十分壮丽,炀帝却还要另取江都作为帝都,言外之意讽其无见识也。三四言如果不是因为传国的玉玺归于日角龙庭的真命天子,炀帝的龙舟想必一直游到天涯海角了。沈德乾说:“用笔录活,后人只铺叙故实,所以板滞也。”纪昀亦称:“无限逸游,如何铺叙,三四只作推算语,及并未然之事亦包括无疑,最擅用笔。”五六言于今腐草江山,还有谁取流萤十斛;怅望长堤,惟有流水棲鸦,带着垂杨萧瑟。萤火垂杨,即用隋宫往事,而以感叹出之,句法亦摇曳多姿。末句言亡国之悲,以为已经国亡身殒的隋炀帝,如果在幽冥之中和陈后主相遇,难道还好意思再问《后庭花》吗?有时他也非常善于活用典故,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钟山龙盘,石城虎踞”,是金陵形胜的突出标志。诗人通过南朝三百年间亡国败君相继的史实和“钟山何处有龙盘”的反问,含意深长的表明:险要的山川形势并不能挽救腐朽政权覆亡的命运。对于荒淫昏愚的封建统治者来说,“钟山龙盘”不过是一句空话。刘禹锡《金陵怀古》说:“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本篇所表达的思想与刘诗大体相

同,但刘诗直接议论,李诗用典反挑,后者显得更为奇警而有余韵。又如:“内殿张弦管,中原绝鼓鼙。舞成青海马,斗杀汝南鸡。不睹华胥梦,空闻下蔡迷。宸襟他日泪,薄幕望贤西。”

其中“舞成青海马,斗杀汝南鸡”句,其穷欢极乐之态自不待言,“不睹华胥梦,空闻下蔡迷”,立志求贤而反为所惑乱,其言尽而旨远,正如张戒所说的“用事似僻,而意则甚远”,“杜牧之《华清宫三十韵》,可谓铿锵飞动,极具叙事之工,然而寓意却不及此高远而深隐”,即所谓“味在咸酸之外”。有时,他又善于以虚对实,这亦是其可取之法。如李义山“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此援他事对目前之景。然持戟徘徊,凭肩私语,皆明皇实事,不为全虚,可谓巧心濬发”。(1)又如“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既然金茎之露可免人一死,君王何以不赐以治相如的消渴病呢?此二句巧妙地以相如事讽刺当时君主不能够求贤,而只是热衷求仙,即使欲其分一杯残羹给贤者也不可得,新鲜幽默,包含丰富深刻的思想,在驱遣和融化典故方面很有创造性。学者熟此,便知能实能虚之法,且知实处皆虚之法。

义山诗用典的灵活巧妙还表现在他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如同己出,了然无痕。比如他的“海外徒闻更九州”其意则用杨妃在蓬莱山,其语则用邹子云:“九州之外,更有九州”,如此可谓深稳健丽。又如他的“堤远意相随”,可谓写尽柳之魂魄,“此语乃自《诗经》‘杨柳依依’四字化出,添一‘意’字,更觉着力。”(2)再如《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化为缓带两句,便从陶渊明《闲情赋》“原在发而为泽,在履而为丝”等句点化而出。身化双带,分系新旧从事,颇能见其巧思。

有时他还善于选择独特视角,对典故作别出心裁的发挥,在艺术上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例如《梦泽》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一历史现象,包含“上有所好”与“下必趋之”两个方面。按照一般的惯性思维,多将注重点放在“上有所好”这一主导方面,借以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如何葬送宫女的性命,虽有意义,但不免落套。义山却取独特视角,将讽刺的重点放在“下必趋之”方面,从而揭示出为某种在上者所好之风所左右,迎合趋附者的悲剧,使《梦泽》这首取材于楚国宫廷生活的咏史诗具有远超于宫廷生活的典型意义。又如《南朝》:“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史载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姿容不美,颇受冷遇。徐妃因元帝有一只眼是瞎的,得到元帝将至,故意只装饰半边脸,元帝看到,大怒而去。这个故事本来只反映帝妃的不和,缺乏社会意义。但诗人却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将“半面妆”与“分天下”巧妙的联系起来,对自恃上应

天象、下有险阻、夸耀自己拥有半壁江山的腐朽封建统治者投以辛辣的讽刺,暗示其不过是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不仅使事灵便,思想也相当深刻。再如《嫦娥》一诗,谢枋得曰:“嫦娥贪长生之福,无夫妻之乐,岂不自悔?前人未道破。”(《胡刻谢注唐诗绝句》卷四)更觉杜少陵“斟酌嫦娥寡,天寒奈九秋”尚径露无味。

再次,义山以议论入典,亦是其一大特点,具有开创之意义,胡应麟曰:“晚唐绝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皆宋人议论之祖。……”“自义山、牧之、用晦开用事议论之门,元人尤喜模仿。”许学夷进一步指出:“但二诗虽为议论之祖,然‘东风’二句犹有晚唐音调,‘可怜’二句则全入议论矣。”下面即对《贾生》诗作一下仔细探讨: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在宣室接见刚从长沙召回的贾谊,向他询问鬼神的本源。由于谈话投机,文帝不自觉地在座席上移膝靠近贾谊。宣室夜召、虚心询问的情节在一般封建文人眼里,正是深受君主恩遇的表现,但诗人却抓住“夜半前席”而“问鬼神”这一点,翻出深刻新颖的议论,揭露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本质。“不问苍生问鬼神”,对封建统治者的这种指责,说明作者把封建国家是否有利和进步的政治主张是否得到采纳作为政治遇合的标准,这是他见识胸襟超卓之处。晚唐的许多皇帝,都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任贤才,不顾民生,诗人借端寄慨,托古讽时,其矛头所指,正是这一类“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腐朽统治者。这首诗用唱叹有致的笔调抒发警策透僻的议论,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揭露封建统治者“求贤”的真相,用“可怜”“虚”做反跌,用“问”“不问”作对照,似不着力而讽刺的笔锋极为犀利。正如评家所说“绝大议论,得未曾有”。(3)又如著名的《筹笔驿》:

“猿鸟犹以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会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此诗融抒情、议论、叙事为一体,而议论成分更见突出。诗中说到,诸葛亮虽然才比管乐,料敌如神,但既逢刘禅这样昏庸的君主,又失关张这样有利的辅翼,终将无法挽回蜀汉覆亡的命运。诗人以抑扬有致,唱叹有情的笔调贯穿渗透议论,笔力雄健,感慨深沉。再如《过楚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此两句展开对襄王的议论,富有哲理意蕴,耐人寻味。义山以议论驱驾书卷,而且不乏神韵。

最后,李商隐用典的得法显示了诗人锤字炼词的特色,再用典上他继承了瘐信的技巧,但更有所发展,手法上有了较多的变化。例如,有许多用于律诗对仗中的典故,借虚字的控驭而回旋照应,造成流走的气势。如“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九日》),“汉臣”、“苜蓿”讽令狐绹不承父志,“楚客”、“江蓠”是逐客自嗟,借“不学”、“空教”的转捩,两个典故因果显然,结成脉脉相关之势。又如“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此联不平列聚萤、筑堤二事,而是将它们织入两句诗中,通过“于今”、“终古”、“无”、“有”的对照,显示淫侈行为与国家覆亡之间的因果关系,深寓历史教训。可见他巧于用典,并不是一味矜奇斗巧,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还有一种用典,是演绎原典资料,用集锦方式汲取原作中散见的词藻加以提炼融成新句,一气鼓荡,从侧面贴写本题,如《哭刘贲》一诗的结尾:“平生凤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这里用的《礼记·檀弓(上)》孔子哭伯高的故事。原文记孔子论者所哭之处不同,取决于他和死者的关系不同。有的是“兄弟”,有的是“师”,有的是“朋友”,有的是“父之友”,有的是“所知”。原来是多种多样的,而李商隐却轻轻拈出师友,并且将二者熔为一炉。这就是更有力地衬出,生平则友,风义则师。李商隐对刘贲的敬爱既深,不同于对一般友人的哀悼,而更有为天下痛斯民的意义。“师友”和“寝门”分别溶解在两句之中,原文的内容经过演绎,化出新的境界,而诗人沉痛心情和痛哭意义的描绘也就更为工切了。也还有典故的反用,前举的《贾生》一诗就是例子。严有翼说:“诗文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玩之谪守黄冈谢表云:‘宣室鬼神之问,岂望生还’,此用贾谊之事。李义山‘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自非学力高迈,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义臻此焉。”(4)此外,他还善于抓住典故的细节加以运用,如《吴宫》借宴罢满宫醉后“日暮花漂水出城”的细节,不仅烘托出吴宫的醉生梦死,狂欢极乐,而且微寓“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讽慨;《齐宫词》之以九子铃这一微物,贯穿齐梁两代荒淫相继情事,深寓覆辙重寻的意旨;《北齐二首》(其二)拈出“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的情节,将北齐后主和冯小怜这对末代帝妃不顾一切的荒淫哀乐的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借锦帆事点化,得水陆绛骚、民不堪命之状如有目前”(何焯《义门读书记》)(5)。这些都是精心选择题提炼最富包孕的具体情节、场景、事物加以集中表现,以收到小中见大、以少总多的效果,这种例子在义山诗中俯拾即是,可见他运用这种典型化手段之自觉与得心应手。总的说来,典故本身的境界能衬托诗人流连的物色,也能开拓诗

人丰富的构思。在李商隐较好的诗篇中,二者往往是扣合的。

综上所述,李商隐在诗中大量用典大都是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对原文进行加工、提炼、浓缩等一系列的再创造活动,在他的诗中对原典摄取什么,摄取多少和如何摄取,都表现出极大的主观随意性。他也并不单纯出于习惯与癖好,主要的还是由于内容表达的需要。他生活在晚唐那样一个黑暗腐败的时代,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怨愤既不能不言,又不能明言,因而在政治诗中多用典故来曲折反映时事,这和他用咏史的形式来托讽现实,在性质上是相同的。不可否认,义山诗确实是唐诗用典中的奇葩。当然,在炼词炼句和用典上,李商隐的缺点也不应被忽视,有时为了力求秾丽,过多用典,诗境也会变得过实,即如《泪》这首诗就明显是堆砌典故,以掩盖内容的空虚浮薄了:“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落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手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此诗固然语言华美,对仗工整,韵律铿锵,但因前六句连用的六个关于泪的典故,各自独立,毫无内在联系,最后一句又令人费解,曾为评论家所讥。《蔡宽夫诗话》说:“义山诗合处信有过人。若其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世人反以为其而效之。故昆体之弊,适重其失,义山本不至是云。”这话十分公允。昆体发展了诗体的特点,抛弃了他的优点,李商隐自然不能负责。但李诗的缺点,我们今天却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对他的用深僻和辞不及理,应引为警惕,这对反对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是有好处的。

注释:

(1)屈复:《诗不论理》卷一《用意》。

(2)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6页。

(3)姜炳璋:《选玉溪生诗补说》,郝世峰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4)转引自周敬、周珽辑注:《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五十八“晚唐七绝上”。

(5)《义门读书记》卷五十七《读李义山笺记》,乾隆三十四年蒋维钧重刻本。

参考文献:

⑴刘学锴等编:《李商隐资料汇编》上下册,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⑵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⑶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⑷陈榕甫:《诗词漫话》,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⑸刘学锴、李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⑹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⑺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精选.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炼字) 《考试说明》是对诗歌语言鉴赏的要求: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和形象化的语言,读者通过语言媒介才能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强烈反响,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向主要有: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 3.品评某一字眼的艺术效果,即分析诗眼或炼字。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诗眼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着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思的原因是独上江楼物思念 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在惆怅 思的对象是去年同来的望月人人落寞 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非凄清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三)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A、“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B、“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和生命,同时,"弄"字化静为动,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情趣。 (四)抓词类活用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B、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 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C、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着色的思绪”。 (五)抓典型词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满腔报国热忱(chén)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的主旨——抒写愤懑之情。 ↑ 扼腕本来是一个动作,指用一只手用力握住另一只手腕,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表示振奋、惋惜、愤慨等。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郑谷将“数”“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用典练习及答案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 ,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

“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汉书·傅介子传》中 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 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 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 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化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

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 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 又叫化用。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 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 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 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 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 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 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

的忠诚和热爱。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 暮鸦”《隋宫》,也是暗() 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 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 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 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 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 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 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 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表达技巧例析(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知识卡片】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 反复对比引用双关反语顶真通感用典互文叠字 呼告讳饰(婉曲)仿词飞白回文列锦 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比喻 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拟人 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对比比喻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纱》)比喻对偶 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用典 6、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比喻对偶 7、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夸张 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互文 9、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互文 10、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比喻 11、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拟人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13、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顶针 1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拟人比喻通感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 16、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设问 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拟人 18、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比喻 1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夸张 2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借代 2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2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设问 2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比喻对偶夸张 2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借代 2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夸张借代 27、举酒欲饮无管弦。借代 2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 29、淡月梨花曲槛傍,清露苍苔罗袜凉。恨他愁断肠,为他烧夜香。——《凭栏人·春思》 反语 30、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蜂恋花?答李淑一》双关 3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喻 3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呼告 33、他说话的时候带着地方口音:“武兄(松)把老五(虎)打喜(死)了。”飞白 34、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用典对比 36、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借代 37、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叠字 3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烂柯】晋人王质进山打柴,见二童下棋,终局斧柄已烂,下山才知过了一百年。

诗歌鉴赏—用典 教案

诗歌中的套路之用典 一、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诗歌中的用典手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以贴近生活的网络流行段子和教师作品导入新课 2、课本回顾 以课本中典型作品回顾 3、简单讨论:高中课本中,你还记得哪些诗词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大致可以分为几大类。 明确: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 4、深入学习,找到解题思路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是正用还是反用,等。 3.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丰富诗歌内涵等 5、高考试题演练,找出答题步骤 16年全国新课标卷1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

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问: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参考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和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明确答题步骤:叙典+表达的情感 6、高考演练 2017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14.BD 15。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7、拓展:你还知道诗歌中的哪些套路?

(完整版)谈谈诗歌鉴赏中的用典

本篇开始讨论关于修辞的问题。首先讨论诗歌中的用典。 关于用典(包括使用成语)存在着不少争议,其实它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例如我们 提到卢沟桥,不是想起抗日战争,就是想起卢沟晓月;提到高山流水,就要想起伯牙和琴。 外国也是一样,提到珍珠港,提到本 拉登,就会联想到有关的事情,省去了很多解释,包 含了很多信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压缩。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对用典似乎更加重视。其原因 大概是:一、古典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对信息压缩的要求更高。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积淀,使得典故、成语非常丰富,便于使用。 《露泪缘》是清代著名的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力作,影响很大,传唱至今。现在举出 其中《哭玉》 (写贾宝玉悼念林黛玉)一回的部分如下: 我许你高节空心同竹韵, 我重你暗香疏影似梅花, 我叹你娇面如花花有愧, 我赏你丰神似玉玉无瑕, 我服你八斗才高行七步, 我愧你五车学富手八叉, 我听你绿窗人静棋声响, 我钦你流水高山琴韵佳, 我怜你椿萱早丧凭谁靠, 我疼你断梗飘蓬哪是家 ? 这一段用了多少典故?但正因为用了这些典故, 才把林黛玉的性格、 才华、身世等等描 述得淋漓尽致。 当然,用典过多过僻,也会引起欣赏上的困难。例如李商隐的名作 锦瑟无端五十弦 就曾引起许多穿凿附会的解释,以致有人感叹: 一篇《锦瑟》解人难”。鲁迅先生的两首诗 也曾被人歪曲过。一首是著名的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 故园”,只因其中用了 神矢 一词,有人便将其解释为希腊神话中爱神之箭,说这是一首爱情诗;另一首是 绮罗幕后送 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何来酪果供千佛 ?难得莲花似 六郎。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燃烟卷觉新凉。 ”本来是一首猛烈抨击旧社会的诗篇,有人却故 意曲解 飞光(飞眼’?)”道场(鬼名堂’?等词,把它说成一首玩笑诗,说是先生的一位朋 友做家庭教师,同时受到两个女学生的追求, 先生作诗笑他。但是,不能因为有的典故不易 理解就拒绝用典。现在再举李商隐的一首诗《泪》 : (深宫宫女失宠) (友人离别相思) (娥皇、女英怀念虞舜) 岘首碑前洒几多?(西晋百姓怀念羊祜) 人去紫台秋入塞,(昭君出塞) 兵残楚 帐夜闻歌。(霸王别姬) 朝来灞水桥边问, 未抵青袍送玉珂。(贫士送贵人) 用七个故事或场景(都是典故!)写泪,最后归结到对自己身为贫士而被迫去送贵人这种尴尬 处境的感叹,通篇却不露泪”字。岔曲发展了这种形式,形成了一批名为赞某不露”的作品, 现在举一首《赞竹不露》 林落深幽,七贤同游。拂寒烟,数竿浅碧衬新秋,王禹曾向黄冈作翠楼。方动处龙蛇 林外,水池园 内,凤尾扶疏,枝枝清瘦。最可怜鹅黄几点伤心泪,留作潇湘万古愁。 其中用了竹林七贤、王禹 《黄冈竹楼记》、湘妃等典故来描写竹,留出很大的想象空间。 由此可见,恰当的用典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增加作品的深度。但是,用典也一定 要小心,避免出错。 我曾经见过一位大诗人公开发表的一首诗,是赠给一位书法家的, 诗前 有一段按语: 书法家%>乃余挚友,白头如新 …”殊不知 白头如新”是说交情很淡,直到白 了头彼此还不了解的意思。还有一位更大的作家,在纪念一位前辈女作家逝世时竟用了 悼 亡”这个词,而 悼亡”通常是指悼念亡妻的,这个笑话就未免太大了。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 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 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 以必须对作品中的 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 出的新的含永巷长年怨绮罗, 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

古代诗歌赏析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诗歌的表达技巧 附: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

届高三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炼字学案含答案

2018届高三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炼字) 《考试说明》是对诗歌语言鉴赏的要求: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和形象化的语言,读者通过语言媒介才能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强烈反响,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向主要有: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 3.品评某一字眼的艺术效果,即分析诗眼或炼字。 什么叫“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诗眼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着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寻找诗眼的方法: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思的原因是独上江楼物思念 思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在惆怅 思的对象是去年同来的望月人人落寞 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非凄清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三)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A、“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B、“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和生命,同时,"弄"字化静为动,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情趣。 (四)抓词类活用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B、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 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C、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着色的思绪”。 (五)抓典型词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chén)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的主旨——抒写愤懑之情。 ↑ 扼腕本来是一个动作,指用一只手用力握住另一只手腕,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表示振奋、惋惜、愤慨等。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郑谷将“数”“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中考古诗词画面用典题整理

古诗词阅读描绘画面、用典、比较阅读 (一)描绘画面:放飞梦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下面诗句呈现的画面.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在层峦叠嶂之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缓缓落下的夕阳下,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镶嵌其中,禁闭的城门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2、杨花落尽子规啼 答:南国的暮春三月,诗人举目四望,侧耳倾听,杨花纷纷飘坠,杜鹃声声悲啼,眼前是一派飘零孤苦的景色啊!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诗人在清脆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柳树成阴,繁花似锦,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喜形于色,兴奋异常。 4、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答:诗人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一副茫然无助的神态。 5、天街小雨瑞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答: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答:辽阔无边的三秦之地,用它宽广的胸怀拱护着都城长安的城垣宫阙,风烟滚滚中,诗人站在高处,举目远望,希望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茫茫大漠,一眼望不到边际,满眼都是不尽的黄沙,远处一束烟雾直升云霄,还有横亘天际的黄河逶迤而来,那一轮红日正缓缓地落到长河的那边。 8、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答:夏天,在田野上,农民顶着炎炎的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往上冲,弯下的赤裸脊背,被灼热的太阳光烘烤的得油黑闪亮。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五颜六色的野花慢慢的多了起来,渐渐地迷乱了游人的眼睛,花丛中浅浅的野草才能淹没马匹的蹄子。游人们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游山逛景,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1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诗歌鉴赏之用典 一、用典: 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二、用典类型: (一)按内容分 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属于借古抒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神话传说: (二)按方式分 1.明用和暗用 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 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2、正用和反用 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 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 三、用典的作用 1.语言精练,内容丰富; 2.含蓄委婉,情思深刻; 3.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四、用典答题步骤 1.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 2.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用典的设题方式 1.选择题 2.主观题 真题 1.精卫词(2018全国卷三) 【作者】王建【朝代】唐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 (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2)但得:只要。(3)何所为:做

什么。(4)穿:破。(5)空:仅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2.(北京卷2018)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 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 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檄(x i席):檄文,即告示。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m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铜鞮(d i):铜鞮在今湖北襄阳。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

初中古诗词用典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古典诗文 2011-09-30 2114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如能准确找出“诗眼”,不失为一条鉴赏的捷径。请看下面一道高考诗歌鉴赏题,此题要求找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原题是这样的: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香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地显示出山中幽静的孤寂的景象。 要找准“诗眼”,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 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全诗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例①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与诗的主旨吻合例② 山中留客高适 山光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诗人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入云深处亦湿衣”,即也有小雨,人不留客天留客,扣住了主旨。 例③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勃勃朝气。从尾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的主旨和诗眼也正是尾联。此二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也正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例④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末二句含有哲理的诗眼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这也正是朱熹读书心得。分析鉴赏时一定要扣住读书这个主题。 例⑤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末两句有其哲理是诗眼所在。它揭示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住的。

古代诗歌高考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教学参考 0910 0744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 ——考点及注意点 考纲要求 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

二、整体鉴赏方略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 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 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 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 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 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

诗歌鉴赏(意象+用典)

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一、“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的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晏殊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尽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忧伤。 三、“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四、“月”的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诗词的内涵进行挖掘。 五、花,是古代和现代诗歌永恒的意象,但在诗歌当中,诗人借花表现出来的感情却不尽相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片花的海洋不仅写出了海子对生活的热爱,也衬托了他的孤独和封闭。“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花又象征着戴望舒的低徊和迷茫。“感时花溅泪”、“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开花落,几许哀愁不尽,河边院中的姹紫嫣红都在轻轻诉说着人世、爱情、生命的感怀。《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衰败之景在眼前,悲凉之叹却埋心中。触目而伤怀,盛世不再的忧伤岂独几枝芍药能够说尽?悲泣红药,自品悲苦也。张先在《天仙子》里借小院落花表现伤春之心态,而晏殊亦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之句讲诉忧愁的无法排遣。其实,落红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3.侧用。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设题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 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 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 抒情方式 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诗歌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抒情。 描写手法: 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 景物描写手法: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角变化、色彩渲染、意象叠加 1、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 ①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 ②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景、人、事,来烘托另一事物的特点或人物的心绪情感。也就是不 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被烘托之物不写) 古代诗歌中,渲染和烘托往往成对出现。既渲染气氛,又烘托人物。 ③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 表现手法。(两物皆写,以次衬主) 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