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双向解析光束法

双向解析光束法

双向解析光束法
双向解析光束法

双向解析光束法

光束法程序有问题,在Getelement这个函数里便出现索引超限,这个问题一直解决不了

光束法的流程:

1.根据同名像点对对相交理论求系数阵A,系数阵B和常数阵L

a11=(a1f+a3x)/Z; a12=(b1f+b3x)/Z; a13=(c1f+c3x)/Z; a14=ysin(omega)-[x/f(xcos(kappa)-ysin(kappa))+fcos(kappa)]cos(omega);

a15=-fsin(kappa)-x/f(xsin(kappa)+ycos(kappa));

a16=y;

a21=(a2f+a3y)/Z; a22=(b2f+b3y)/Z; a23=(c2f+c3y); a24=-xsin(omega)-[x/f(xcos(kappa)-ysin(kappa))-fsin(kappa)]cos(omega)

a25=-fcos(kappa)-y/f(xsin(kappa)+ycos(kappa));

a26=-x;

2.求方程的改化法方程求出外方位元素和物方坐标改正数

3.判断改正数的值,如果小于限差则输出结果

光束法是最严密的一种方法的原因:

在一张相片中,待定点与控制点的像点与摄影中心及相应地面点均构成一条光束,该方法是以每张相片所组成的一束光线作为平差的基本单元,已共线条件方程作为平差的基础方程,通过各个光束在空间中的旋转和平移,使模型之间公共点的光线实现最佳交汇,并使整个区域纳入到已知的地面控制点坐标系中,所以要建立全区域统一的误差方程,整体解求全区域内每张相片的六个外方位元素及所有待定点坐标,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是基于摄影时像点,物点和摄站点三点共线提出来的。由单张相片构成区域,其平差的数学模型是共线条件方程,平差单元是单个光束,像点坐标是观测值,未知数是每张相片的外方位元素及所有待定点坐标。误差方程直接由像点坐标的观测值列出,能对像点坐标进行系统误差改正。

光束法的程序代码为:

//计算像片外方位元素,架设phi=0,omega=0,kappa=0求Xs,Ys,Zs

//求左片的Xs,Ys,Zs

Xsl = (strX[0] + strX[2]) / 2;

Ysl = (strY[0] + strY[2]) / 2;

L = Math.Pow(Math.Pow(strX[0] - strX[2], 2) + Math.Pow(strY[0] - strY[2], 2) + Math.Pow(strZ[0] - strZ[2], 2), 0.5);

l = Math.Pow(Math.Pow(strXl[0] - strXl[2], 2) + Math.Pow(strYl[0] - strYl[2], 2),

0.5);

H = f * L / l;

Zsl = (strZ[0] + strZ[2]) / 2 + H;

//计算片左的加密点的物方坐标

Class1 xyz = new Class1(8, 3, strXY);

Class1 xyzt=xyz.Transpose ();

//phi,omega,kappa为零,故旋转矩阵为单位阵

//像空间辅助坐标系中的坐标

Class1 UVW = xyzt.Multiply(H);

//求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中的坐标

for (int i = 0; i < 8; i++)

{

UVW.SetElement(0, i, UVW.GetElement(0, i) + Xsl);

UVW.SetElement(1, i, UVW.GetElement(1, i) + Ysl);

UVW.SetElement(2, i, UVW.GetElement(2, i) + Zsl);

}

//求右片的Xs,Ys,Zs

Xsr = (strX[1] + strX[3]) / 2;

Ysr = (strY[1] + strY[3]) / 2;

L = Math.Pow(Math.Pow(strX[1] - strX[3], 2) + Math.Pow(strY[1] - strY[3], 2) + Math.Pow(strZ[1] - strZ[3], 2), 0.5);

l = Math.Pow(Math.Pow(strXr[1] - strXr[3], 2) + Math.Pow(strYr[1] - strYr[3], 2),

0.5);

H = f * L / l;

Zsr = (strZ[1] + strZ[3]) / 2 + H;

//右片加密点

double[] strxy;

strxy = new double[24];

Console.WriteLine("请输入右片加密点的相片坐标");

for (int i = 0; i < 8; i++)

{

//strxy[0 + 3 * i] = Convert.ToDouble(Console.ReadLine());

//strxy[1 + 3 * i] = Convert.ToDouble(Console.ReadLine());

strxy[2 + 3 * i] = -f;

}

for (int i = 0; i < 24; i++)

{

strxy[i] = strxy[i] * 0.000025;

}

//计算片左的加密点的物方坐标

Class1 XYZ = new Class1(8, 3, strxy);

Class1 XYZt=XYZ .Transpose ();

//phi,omega,kappa为零,故旋转矩阵为单位阵

//像空间辅助坐标系中的坐标

Class1 uvw = XYZt.Multiply(H);

//求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中的坐标

for (int i = 0; i < 8; i++)

{

uvw.SetElement(0, i, (uvw.GetElement(0, i) + Xsr+UVW.GetElement (0,i))/2);

uvw.SetElement(1, i, (uvw.GetElement(1, i) + Ysr+UVW.GetElement (1,i))/2);

uvw.SetElement(2, i, (uvw.GetElement(2, i) + Zsr+UVW .GetElement (2,i))/2);

}

//从此开始循环

//光束法进行平差

//循环体

do

{

//求左片旋转矩阵R

double[] mtrRl;

mtrRl = new double[9];

mtrRl[0] = Math.Cos(phil) * Math.Cos(kappal) - Math.Sin(phil) * Math.Sin(omegal) * Math.Sin(kappal);

mtrRl[1] = -Math.Cos(phil) * Math.Sin(kappal) - Math.Sin(phil) * Math.Sin(omegal) * Math.Cos(kappal);

mtrRl[2] = -Math.Sin(phil) * Math.Cos(omegal);

mtrRl[3] = Math.Cos(omegal) * Math.Sin(kappal);

mtrRl[4] = Math.Cos(omegal) * Math.Cos(kappal);

mtrRl[5] = -Math.Sin(omegal);

mtrRl[6] = Math.Sin(phil) * Math.Cos(kappal) + Math.Cos(phil) *

Math.Sin(omegal) * Math.Sin(kappal);

mtrRl[7] = -Math.Sin(phil) * Math.Sin(kappal) + Math.Cos(phil) * Math.Sin(omegal) * Math.Cos(kappal);

mtrRl[8] = Math.Cos(phil) * Math.Cos(omegal);

//求右片旋转矩阵Rr

double[] mtrRr;

mtrRr = new double[9];

mtrRr[0] = Math.Cos(phir) * Math.Cos(kappar) - Math.Sin(phir) * Math.Sin(omegar) * Math.Sin(kappar);

mtrRr[1] = -Math.Cos(phir) * Math.Sin(kappar) - Math.Sin(phir) * Math.Sin(omegar) * Math.Cos(kappar);

mtrRr[2] = -Math.Sin(phir) * Math.Cos(omegar);

mtrRr[3] = Math.Cos(omegar) * Math.Sin(kappar);

mtrRr[4] = Math.Cos(omegar) * Math.Cos(kappar);

mtrRr[5] = -Math.Sin(omegar);

mtrRr[6] = Math.Sin(phir) * Math.Cos(kappar) + Math.Cos(phir) * Math.Sin(omegar) * Math.Sin(kappar);

mtrRr[7] = -Math.Sin(phir) * Math.Sin(kappar) + Math.Cos(phir) * Math.Sin(omegar) * Math.Cos(kappar);

mtrRr[8] = Math.Cos(phir) * Math.Cos(omegar);

//求系数阵A

double[] mtrA;

mtrA = new double[576];

for (int i = 0; i < 8; i++)

{

mtrA[0 + 48 * i] = (mtrRl[0] * f + mtrRl[2] * xyz.GetElement(i, 0)) / (mtrRl[2] * (uvw.GetElement(0, i) - Xsl) + mtrRl[5] * (uvw.GetElement(1, i) - Ysl) + mtrRl[8] * (uvw.GetElement(2, i) - Zsl));

mtrA[1 + 48 * i] = (mtrRl[3] * f + mtrRl[5] * xyz.GetElement(i, 0)) / (mtrRl[2] * (uvw.GetElement(0, i) - Xsl) + mtrRl[5] * (uvw.GetElement(1, i) - Ysl) + mtrRl[8] * (uvw.GetElement(2, i) - Zsl));

mtrA[2 + 48 * i] = (mtrRl[6] * f + mtrRl[8] * xyz.GetElement(i, 0)) / (mtrRl[2] * (uvw.GetElement(0, i) - Xsl) + mtrRl[5] * (uvw.GetElement(1, i) - Ysl) + mtrRl[8] * (uvw.GetElement(2, i) - Zsl));

mtrA[3 + 48 * i] = xyz.GetElement(i, 1) * Math.Sin(omegal) - (xyz.GetElement(i, 0) * (xyz.GetElement(i, 0) * Math.Cos(kappal) - xyz.GetElement(i, 1) * Math.Sin(kappal) / f) + f * Math.Cos(kappal)) * Math.Cos(omegal);

mtrA[4 + 48 * i] = -f * Math.Sin(kappal) - xyz.GetElement(i, 0) * (xyz.GetElement(i, 0) * Math.Sin(kappal) + xyz.GetElement(i, 1) * Math.Cos(kappal)) / f;

mtrA[5 + 48 * i] = xyz.GetElement(i, 1);

for (int j = 0; j < 6; j++)

{

mtrA[j + 6 + 48 * i] = 0;

}

(mtrRl[2] * (uvw.GetElement(0, i) - Xsl) + mtrRl[5] * (uvw.GetElement(1, i) - Ysl) + mtrRl[8] * (uvw.GetElement(2, i) - Zsl));

mtrA[13 + 48 * i] = (mtrRl[4] * f + mtrRl[5] * xyz.GetElement(i, 1)) / (mtrRl[2] * (uvw.GetElement(0, i) - Xsl) + mtrRl[5] * (uvw.GetElement(1, i) - Ysl) + mtrRl[8] * (uvw.GetElement(2, i) - Zsl));

mtrA[14 + 48 * i] = (mtrRl[7] * f + mtrRl[8] * xyz.GetElement(i, 1)) / (mtrRl[2] * (uvw.GetElement(0, i) - Xsl) + mtrRl[5] * (uvw.GetElement(1, i) - Ysl) + mtrRl[8] * (uvw.GetElement(2, i) - Zsl));

mtrA[15 + 48 * i] = -xyz.GetElement(i, 0) * Math.Sin(omegal) - (xyz.GetElement(i, 0) * (xyz.GetElement(i, 0) * Math.Cos(kappal) - xyz.GetElement(i, 1) * Math.Sin(kappal)) / f - f * Math.Sin(kappal)) * Math.Cos(omegal);

mtrA[16 + 48 * i] = -f * Math.Cos(kappal) - xyz.GetElement(i, 1) * (xyz.GetElement(i, 0) * Math.Sin(kappal) + xyz.GetElement(i, 1) * Math.Cos(kappal)) / f;

mtrA[17 + 48 * i] = -xyz.GetElement(i, 0);

for (int j = 0; j < 12; j++)

{

mtrA[j + 18 + 48 * i] = 0;

}

mtrA[30 + 48 * i] = (mtrRr[0] * f + mtrRr[2] * XYZ.GetElement(i, 0)) / (mtrRr[2] * (uvw.GetElement(0, i) - Xsr) + mtrRr[5] * (uvw.GetElement(1, i) - Ysr) + mtrRr[8] * (uvw.GetElement(2, i) - Zsr));

mtrA[31 + 48 * i] = (mtrRr[3] * f + mtrRr[5] * XYZ.GetElement(i, 0)) / (mtrRr[2] * (uvw.GetElement(0, i) - Xsr) + mtrRr[5] * (uvw.GetElement(1, i) - Ysr) + mtrRr[8] * (uvw.GetElement(2, i) - Zsr));

mtrA[32 + 48 * i] = (mtrRr[6] * f + mtrRr[8] * XYZ.GetElement(i, 0)) / (mtrRr[2] * (uvw.GetElement(0, i) - Xsr) + mtrRr[5] * (uvw.GetElement(1, i) - Ysr) + mtrRr[8] * (uvw.GetElement(2, i) - Zsr));

mtrA[33 + 48 * i] = XYZ.GetElement(i, 1) * Math.Sin(omegar) - (XYZ.GetElement(i, 0) * (XYZ.GetElement(i, 0) * Math.Cos(kappar) - XYZ.GetElement(i, 1) * Math.Sin(kappar) / f) + f * Math.Cos(kappar)) * Math.Cos(omegar);

mtrA[34 + 48 * i] = -f * Math.Sin(kappar) - XYZ.GetElement(i, 0) * (XYZ.GetElement(i, 0) * Math.Sin(kappar) + XYZ.GetElement(i, 1) * Math.Cos(kappar)) / f;

mtrA[35 + 48 * i] = XYZ.GetElement(i, 1);

for (int j = 0; j < 6; j++)

{

mtrA[j + 36 + 48 * i] = 0;

}

mtrA[42 + 48 * i] = (mtrRr[1] * f + mtrRr[2] * XYZ.GetElement(i, 1)) / (mtrRr[2] * (uvw.GetElement(0, i) - Xsr) + mtrRr[5] * (uvw.GetElement(1, i) - Ysr) + mtrRr[8] * (uvw.GetElement(2, i) - Zsr));

mtrA[43 + 48 * i] = (mtrRr[4] * f + mtrRr[5] * XYZ.GetElement(i, 1)) / (mtrRr[2] * (uvw.GetElement(0, i) - Xsr) + mtrRr[5] * (uvw.GetElement(1, i) - Ysr) + mtrRr[8] * (uvw.GetElement(2, i) - Zsr));

(mtrRr[2] * (uvw.GetElement(0, i) - Xsr) + mtrRr[5] * (uvw.GetElement(1, i) - Ysr) + mtrRr[8] * (uvw.GetElement(2, i) - Zsr));

mtrA[45 + 48 * i] = -XYZ.GetElement(i, 0) * Math.Sin(omegar) - (XYZ.GetElement(i, 0) * (XYZ.GetElement(i, 0) * Math.Cos(kappar) - XYZ.GetElement(i, 1) * Math.Sin(kappar)) / f - f * Math.Sin(kappar)) * Math.Cos(omegar);

mtrA[46 + 48 * i] = -f * Math.Cos(kappar) - XYZ.GetElement(i, 1) * (XYZ.GetElement(i, 0) * Math.Sin(kappar) + XYZ.GetElement(i, 1) * Math.Cos(kappar)) / f;

mtrA[47 + 48 * i] = -XYZ.GetElement(i, 0);

}

for (int i = 8; i < 12; i++)

{

mtrA[0 + 48 * i] = (mtrRl[0] * f + mtrRl[2] * strXl[i - 8]) / (mtrRl[2] * (strX[i - 8] - Xsl) + mtrRl[5] * (strY[i - 8] - Ysl) + mtrRl[8] * (strZ[i - 8] - Zsl));

mtrA[1 + 48 * i] = (mtrRl[3] * f + mtrRl[5] * strXl[i - 8]) / (mtrRl[2] * (strX[i - 8] - Xsl) + mtrRl[5] * (strY[i - 8] - Ysl) + mtrRl[8] * (strZ[i - 8] - Zsl));

mtrA[2 + 48 * i] = (mtrRl[6] * f + mtrRl[8] * strXl[i - 8]) / (mtrRl[2] * (strX[i - 8] - Xsl) + mtrRl[5] * (strY[i - 8] - Ysl) + mtrRl[8] * (strZ[i - 8] - Zsl));

mtrA[3 + 48 * i] = strYl[i - 8] * Math.Sin(omegal) - (strXl[i - 8] * (strXl[i - 8] * Math.Cos(kappal) - strYl[i - 8] * Math.Sin(kappal) / f) + f * Math.Cos(kappal)) * Math.Cos(omegal);

mtrA[4 + 48 * i] = -f * Math.Sin(kappal) - strXl[i - 8] * (strXl[i - 8] * Math.Sin(kappal) + strYl[i - 8] * Math.Cos(kappal)) / f;

mtrA[5 + 48 * i] = strYl[i - 8];

for (int j = 0; j < 6; j++)

{

mtrA[j + 6 + 48 * i] = 0;

}

mtrA[12 + 48 * i] = (mtrRl[1] * f + mtrRl[2] * strYl[i - 8]) / (mtrRl[2] * (strX[i - 8] - Xsl) + mtrRl[5] * (strY[i - 8] - Ysl) + mtrRl[8] * (strZ[i - 8] - Zsl));

mtrA[13 + 48 * i] = (mtrRl[4] * f + mtrRl[5] * strYl[i - 8]) / (mtrRl[2] * (strX[i - 8] - Xsl) + mtrRl[5] * (strY[i - 8] - Ysl) + mtrRl[8] * (strZ[i - 8] - Zsl));

mtrA[14 + 48 * i] = (mtrRl[7] * f + mtrRl[8] * strYl[i - 8]) / (mtrRl[2] * (strX[i - 8] - Xsl) + mtrRl[5] * (strY[i - 8] - Ysl) + mtrRl[8] * (strZ[i - 8] - Zsl));

mtrA[15 + 48 * i] = -strXl[i - 8] * Math.Sin(omegal) - (strXl[i - 8] * (strXl[i - 8] * Math.Cos(kappal) - strYl[i - 8] * Math.Sin(kappal)) / f - f * Math.Sin(kappal)) * Math.Cos(omegal);

mtrA[16 + 48 * i] = -f * Math.Cos(kappal) - strYl[i - 8] * (strXl[i - 8] * Math.Sin(kappal) + strYl[i - 8] * Math.Cos(kappal)) / f;

mtrA[17 + 48 * i] = -strXl[i - 8];

for (int j = 0; j < 12; j++)

{

mtrA[j + 18 + 48 * i] = 0;

}

(strX[i - 8] - Xsr) + mtrRr[5] * (strY[i - 8] - Ysr) + mtrRr[8] * (strZ[i - 8] - Zsr));

mtrA[31 + 48 * i] = (mtrRr[3] * f + mtrRr[5] * strXr[i - 8]) / (mtrRr[2] * (strX[i - 8] - Xsr) + mtrRr[5] * (strY[i - 8] - Ysr) + mtrRr[8] * (strZ[i - 8] - Zsr));

mtrA[32 + 48 * i] = (mtrRr[6] * f + mtrRr[8] * strXr[i - 8]) / (mtrRr[2] * (strX[i - 8] - Xsr) + mtrRr[5] * (strY[i - 8] - Ysr) + mtrRr[8] * (strZ[i - 8] - Zsr));

mtrA[33 + 48 * i] = strYr[i - 8] * Math.Sin(omegar) - (strXr[i - 8] * (strXr[i - 8] * Math.Cos(kappar) - strYr[i - 8] * Math.Sin(kappar) / f) + f * Math.Cos(kappar)) * Math.Cos(omegar);

mtrA[34 + 48 * i] = -f * Math.Sin(kappar) - strXr[i - 8] * (strXr[i - 8] * Math.Sin(kappar) + strYr[i - 8] * Math.Cos(kappar)) / f;

mtrA[35 + 48 * i] = strYr[i - 8];

for (int j = 0; j < 6; j++)

{

mtrA[j + 36 + 48 * i] = 0;

}

mtrA[42 + 48 * i] = (mtrRr[1] * f + mtrRr[2] * strYr[i - 8]) / (mtrRr[2] * (strX[i - 8] - Xsr) + mtrRr[5] * (strY[i - 8] - Ysr) + mtrRr[8] * (strZ[i - 8] - Zsr));

mtrA[43 + 48 * i] = (mtrRr[4] * f + mtrRr[5] * strYr[i - 8]) / (mtrRr[2] * (strX[i - 8] - Xsr) + mtrRr[5] * (strY[i - 8] - Ysr) + mtrRr[8] * (strZ[i - 8] - Zsr));

mtrA[44 + 48 * i] = (mtrRr[7] * f + mtrRr[8] * strYr[i - 8]) / (mtrRr[2] * (strX[i - 8] - Xsr) + mtrRr[5] * (strY[i - 8] - Ysr) + mtrRr[8] * (strZ[i - 8] - Zsr));

mtrA[45 + 48 * i] = -strXr[i - 8] * Math.Sin(omegar) - (strXr[i - 8] * (strXr[i - 8] * Math.Cos(kappar) - strYr[i - 8] * Math.Sin(kappar)) / f - f * Math.Sin(kappar)) * Math.Cos(omegar);

mtrA[46 + 48 * i] = -f * Math.Cos(kappar) - strYr[i - 8] * (strXr[i - 8] * Math.Sin(kappar) + strYr[i - 8] * Math.Cos(kappar)) / f;

mtrA[47 + 48 * i] = -strXr[i - 8];

}

//将数组A转化为矩阵

Class1 A = new Class1(48, 6, mtrA);

//求系数阵B

double[] mtrB;

mtrB = new double[1728];

for (int i = 0; i < 1728; i++)

{

mtrB[i] = 0;//给B矩阵赋值

}

for (int i = 0; i < 8; i++)

{

mtrB[0 + 147 * i] = -mtrA[0 + 48 * i];

mtrB[1 + 147 * i] = -mtrA[1 + 48 * i];

mtrB[2 + 147 * i] = -mtrA[2 + 48 * i];

mtrB[36 + 147 * i] = -mtrA[12 + 48 * i];

mtrB[37 + 147 * i] = -mtrA[13 + 48 * i];

mtrB[38 + 147 * i] = -mtrA[14 + 48 * i];

mtrB[72 + 147 * i] = -mtrA[30 + 48 * i];

mtrB[73 + 147 * i] = -mtrA[31 + 48 * i];

mtrB[74 + 147 * i] = -mtrA[32 + 48 * i];

mtrB[108 + 147 * i] = -mtrA[42 + 48 * i];

mtrB[109 + 147 * i] = -mtrA[43 + 48 * i];

mtrB[110 + 147 * i] = -mtrA[44 + 48 * i];

}

//转化矩阵B

Class1 B = new Class1(48, 36, mtrB);

//求常数项

double[] mtrL;

mtrL = new double[48];

for (int i = 0; i < 8; i++)

{

mtrL[0 + 4 * i] = xyz.GetElement(i, 0) + f * (mtrRl[0] * (uvw.GetElement(0, i) - Xsl) + mtrRl[3] * (uvw.GetElement(1, i) - Ysl) + mtrRl[6] * (uvw.GetElement(2, i) - Zsl)) / (mtrRl[2] * (uvw.GetElement(0, i) - Xsl) + mtrRl[5] * (uvw.GetElement(1, i) - Ysl) + mtrRl[8] * (uvw.GetElement(2, i) - Zsl));

mtrL[1 + 4 * i] = xyz.GetElement(i, 1) + f * (mtrRl[1] * (uvw.GetElement(0, i) - Xsl) + mtrRl[4] * (uvw.GetElement(1, i) - Ysl) + mtrRl[7] * (uvw.GetElement(2, i) - Zsl)) / (mtrRl[2] * (uvw.GetElement(0, i) - Xsl) + mtrRl[5] * (uvw.GetElement(1, i) - Ysl) + mtrRl[8] * (uvw.GetElement(2, i) - Zsl));

mtrL[2 + 4 * i] = XYZ.GetElement(i, 0) + f * (mtrRr[0] * (uvw.GetElement(0, i) - Xsr) + mtrRr[3] * (uvw.GetElement(1, i) - Ysr) + mtrRr[6] * (uvw.GetElement(2, i) - Zsr)) / (mtrRr[2] * (uvw.GetElement(0, i) - Xsr) + mtrRr[5] * (uvw.GetElement(1, i) - Ysr) + mtrRr[8] * (uvw.GetElement(2, i) - Zsr));

mtrL[3 + 4 * i] = XYZ.GetElement(i, 1) + f * (mtrRr[1] * (uvw.GetElement(0, i) - Xsr) + mtrRr[4] * (uvw.GetElement(1, i) - Ysr) + mtrRr[7] * (uvw.GetElement(2, i) - Zsr)) / (mtrRr[2] * (uvw.GetElement(0, i) - Xsr) + mtrRr[5] * (uvw.GetElement(1, i) - Ysr) + mtrRr[8] * (uvw.GetElement(2, i) - Zsr));

}

for (int i = 8; i < 12; i++)

{

mtrL[0 + 4 * i] = strXl[i - 8] + f * (mtrRl[0] * (strX[i - 8] - Xsl) + mtrRl[3] * (strY[i - 8] - Ysl) + mtrRl[6] * (strZ[i - 8] - Zsl)) / (mtrRl[2] * (strX[i - 8] - Xsl) + mtrRl[5] * (strY[i - 8] - Ysl) + mtrRl[8] * (strZ[i - 8] - Zsl));

mtrL[1 + 4 * i] = strYl[i - 8] + f * (mtrRl[1] * (strX[i - 8] - Xsl) + mtrRl[4] * (strY[i - 8] - Ysl) + mtrRl[7] * (strZ[i - 8] - Zsl)) / (mtrRl[2] * (strX[i - 8] - Xsl) + mtrRl[5] * (strY[i - 8] - Ysl) + mtrRl[8] * (strZ[i - 8] - Zsl));

mtrL[2 + 4 * i] = strXr[i - 8] + f * (mtrRr[0] * (strX[i - 8] - Xsr) +

mtrRr[3] * (strY[i - 8] - Ysr) + mtrRr[6] * (strZ[i - 8] - Zsr)) / (mtrRr[2] * (strX[i - 8] - Xsr) + mtrRr[5] * (strY[i - 8] - Ysr) + mtrRr[8] * (strZ[i - 8] - Zsr));

mtrL[3 + 4 * i] = strYr[i - 8] + f * (mtrRr[1] * (strX[i - 8] - Xsr) + mtrRr[4] * (strY[i - 8] - Ysr) + mtrRr[7] * (strZ[i - 8] - Zsr)) / (mtrRr[2] * (strX[i - 8] - Xsr) + mtrRr[5] * (strY[i - 8] - Ysr) + mtrRr[8] * (strZ[i - 8] - Zsr));

}

//转化矩阵L

Class1 LL = new Class1(48, 1, mtrL);

//求改化法方程的系数

Class1 N11 = A.Transpose().Multiply(A);

Class1 N12 = A.Transpose().Multiply(B);

Class1 N21 = B.Transpose().Multiply(A);

Class1 N22 = B.Transpose().Multiply(B);

Class1 u1 = A.Transpose().Multiply(LL);

Class1 u2 = B.Transpose().Multiply(LL);

//求外方位元素

//改化法方程系数

N22.InvertGaussJordan();

Class1 n1 = N11.Subtract(N12.Multiply(N22).Multiply(N12.Transpose()));

//常数项

Class1 lt = u1.Subtract(N12.Multiply(N22).Multiply(u2));

//求外方位元素改正数

n1.InvertGaussJordan();

Class1 t = n1.Multiply(lt);

//求物方坐标改正数

//改化法方程系数

N22.InvertGaussJordan();

N11.InvertGaussJordan();

Class1 n2 = N22.Subtract(N12.Transpose().Multiply(N11).Multiply(N12));

Class1 lX = u2.Subtract(N12.Transpose().Multiply(N11).Multiply(u1));

//求物方坐标改正数

n2.InvertGaussJordan();

Class1 X = n2.Multiply(lX);

count++;

//改正外方位元素和物方坐标

phil += t.GetElement(0, 0);

omegal += t.GetElement(1, 0);

kappal += t.GetElement(2, 0);

Xsl += t.GetElement(3, 0);

Ysl += t.GetElement(4, 0);

Zsl += t.GetElement(5, 0);

phir += t.GetElement(6, 0);

omegar += t.GetElement(7, 0);

kappar += t.GetElement(8, 0);

Xsr += t.GetElement(9, 0);

Ysr += t.GetElement(10, 0);

Zsr += t.GetElement(11, 0);

//物方坐标改正数

for (int j = 0; j < 8; j++)

{

uvw.SetElement(0, j, uvw.GetElement(0, j) + X.GetElement(0 + 3 * j, 0));

uvw.SetElement(1, j, uvw.GetElement(1, j) + X.GetElement(1 + 3 * j, 0));

uvw.SetElement(2, j, uvw.GetElement(2, j) + X.GetElement(2 + 3 * j, 0));

}

//将改正数带出作结束判断

for (int j = 0; j < 12; j++)

{

dett[j] = t.GetElement(j, 0);

}

for (int j = 0; j < 24; j++)

{

detxyz[j] = X.GetElement(j, 0);

}

for (int i = 0; i < 12; i++)

{

if (det1 < dett[i])

det1 = dett[i];

}

for (int i = 0; i < 24; i++)

{

if (det2 < detxyz[i])

det2 = detxyz[i];

}

}

while (det1 > 0.000001 && det2 > 0.000001);

Console.WriteLine("count={0}", count);

Console.ReadLine();

解析法

解析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解析法的基本概念。 (2)学会选择恰当的算法并综合应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掌握用解析法设计程序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问题和算法分析过程,促进逻辑分析能力的提高。 (2).培养根据算法写出程序代码并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思想; 难点:列出求解问题的解析式或方程(组); 三、教学资源: 大屏幕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学生探讨并分组讨论) 【探讨问题一】:使用一根长度为L厘米的铁丝,制作一个面积为S的矩形框,请计算出满足这种条件的矩形的长和宽。 (要求:列出求解问题的方程式并编程实现。) 【提问并小结问题一的探讨】 (让学生明确建立数学模型、写出求解式的重要性) 1.分析问题:本例问题可归结为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设矩形宽为x,则长为L/2-x,

则列出方程:x(L/2-x)=S 即:x2-1/2*L*x+S=0 (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探究,明确设计算法如何从已知条件入手来逐步求解问题的方法)2.设计算法: (1)输入长度L; (2)输入矩形框面积S; (3)计算D=L*L/4-4*S (4)若D>=0,则计算方程的两个根并输出,否则输出“找不到”。 (引导学生编写程序代码并上机调试,理解如何根据算法编写程序) 3.编写程序: 4.调试程序: 【探讨交流解析法概念】 (让学生阅读P98,并结合该实例总结解析法的基本概念) 解析法: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各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寻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抽取出数学模型,得到解决问题的解析式,然后设计程序求解问题的方法。 【探讨问题二】:小球弹跳问题(见P99):小球从10米高处落下,每次弹起的高度是下落高度的70%。当小球弹起的高度不足原高度的千分之一时,小球很快停止跳动。计算小球在整个弹跳过程中所经历的总的路程 (要求:分组讨论,用解析法求解问题,利用已学物理、数学知识综合分析,写出解析式和算法设计步骤,并编程、上机调试程序。) 【小结问题二的探讨】:选取小组中调试出的典型程序,由该小组选一名成员讲解其设计思路、过程。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生总结反思】: 【作业:】 计算从y1年m1月d1日起,到y2年m2月d2日之间的天数。

遗产继承法案例解析

遗产继承法案例解析 1、法定继承中,顺序如何确定? 【现实困惑】 老益是个企业家,年轻的时候一场车祸,妻子孩子都丧命黄泉,而老益的父亲早在他小时候就去世了。悲痛之余老益开始做生意,在商场里闯荡了60个年头后做出了一番事业,但是因为患有癌症不幸撒手人寰,因为死前老益没有立遗嘱,和老益感情很好的大哥站出来,召集两个弟弟和老母亲商量把老益财产分四份,他们几个继承人一人一份。老益的大哥做法合法吗? 【法律王说法】 我国《继承法》对法定继承的顺序是这样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才能轮到第二顺序继承人。本案中,因为老益的母亲还健在,而且属于第一继承人,所以在继承的时候轮不到老益的哥哥弟弟们。所以老益的财产应当全部由老母亲继承。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第十一条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第十二条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继承法案例分析试题及复习资料

继承法案例 父母健在,儿子要分家可以吗? 案例:我有两个哥哥均已成家,只有我和父母一起生活,最近哥哥突然提出要与父母分家,就要是不分,将来父母的财产就会都给了弟弟,必须先分,我父母都很气愤。请问:我的两个哥哥这样做合法吗? 评析:你有两个哥哥提出分家,如果是分家析产,必须是针对家庭共有财产而言,也就是说针对你两个哥哥的和你父母共同的劳动收入以及共同购置的生活资源和其他财产。如果是这样,就应按照各自收入的情况划分相应的财产份额。但如果是要求分割你父母的财产,那就是违法的。因为他们均已成家,不属于由父母供养的未成年人,你父母没有必须支付他们生活费的义务。根据《继承法》第2条的规定,继承是自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现在你父母健在,继承尚未开始,他们的继承权还不能行使。因此,他们提出要求是不合法的,你父母完全有权自己支配自己的财产,拒绝他们的要求。 被继承人没有死亡立的遗嘱能开始执

行吗? 案例:我的邻居胡某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1983年6月份,胡的老伴去世。1987年胡患病住院,胡怕自己死后儿女们为争遗产伤感情,便立下书面遗嘱,2个儿子1个女儿各执一份。胡某出院的便住在大儿子家。胡的二儿子怀疑父亲的8500元钱会被哥哥慢慢花掉,便提出先分割这笔钱。胡不同意,认为自己还没死,钱不能分。为此,胡的二儿子和女儿跑到哥哥家吵闹,提出按照胡立的遗嘱分钱。请问:父亲还没有去世,能按遗嘱开始继承吗? 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2条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根据这一法律规定,继承的开始的原因,是被继承人死亡这一法律事实,且从被继承人死亡之时才开始。被继承人所立的遗嘱,也只有到继承开始的时候才能确定是否有效。在上面所提问题中,胡某虽然立下遗嘱,但是还没有去世,继承尚未开始,这样立的遗嘱还不能生效。所以,胡的子女在胡生前要求按遗嘱继承财产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工程制图-尺寸注法

尺寸注法 立体三视图的画法点线面的投影平面立体 回转体 换面法 组合体的视图和尺寸组合体读图截交线 相贯线 轴测图 机件形状的表示方法-1机件形状的表示方法-2零件图 紧固件与常用件 1-2(2)1-2(1)

尺寸注法 立体三视图的画法 点线面的投影 平面立体 回转体 换面法 组合体的视图和尺寸组合体读图 截交线 相贯线 轴测图 机件形状的表示方法-1机件形状的表示方法-2零件图 紧固件与常用件1-2 尺寸注法练习。 (1)注写尺寸:在给定的尺寸线上画出箭头,填写尺寸数字或角度数字(尺寸数值按1:1从图上量取,取整数)。

尺寸注法 立体三视图的画法 点线面的投影 平面立体 回转体 换面法 组合体的视图和尺寸组合体读图 截交线 相贯线 轴测图 机件形状的表示方法-1机件形状的表示方法-2零件图 紧固件与常用件1-2 尺寸注法练习。 (1)注写尺寸:在给定的尺寸线上画出箭头,填写尺寸数字或角度数字(尺寸数值按1:1 从图上量取,取整数)。

尺寸注法 立体三视图的画法 点线面的投影 平面立体 回转体 换面法 组合体的视图和尺寸组合体读图 截交线 相贯线 轴测图 机件形状的表示方法-1机件形状的表示方法-2零件图 紧固件与常用件1-2 尺寸注法练习。 (2)尺寸注法改错:查出尺寸标注的错误,并在右边空白图上正确标注。

尺寸注法 立体三视图的画法 点线面的投影 平面立体 回转体 换面法 组合体的视图和尺寸组合体读图 截交线 相贯线 轴测图 机件形状的表示方法-1机件形状的表示方法-2零件图 紧固件与常用件1-2 尺寸注法练习。 (2)尺寸注法改错:查出尺寸标注的错误,并在右边空白 图上正确标注。

遗产继承法案例解析[试题]

遗产继承法案例解析[试题] 遗产继承法案例解析 1、法定继承中,顺序如何确定, 【现实困惑】 老益是个企业家,年轻的时候一场车祸,妻子孩子都丧命黄泉,而老益的父亲早在他小时候就去世了。悲痛之余老益开始做生意,在商场里闯荡了60个年头后做出了一番事业,但是因为患有癌症不幸撒手人寰,因为死前老益没有立遗嘱,和老益感情很好的大哥站出来,召集两个弟弟和老母亲商量把老益财产分四份,他们几个继承人一人一份。老益的大哥做法合法吗, 【法律王说法】 我国《继承法》对法定继承的顺序是这样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才能轮到第二顺序继承人。本案中,因为老益的母亲还健在,而且属于第一继承人,所以在继承的时候轮不到老益的哥哥弟弟们。所以老益的财产应当全部由老母亲继承。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第十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第十一条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第十二条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 一顺序继承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收养他人为养孙子女,视为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的,可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第二十二条养子女与生子女之间、养子女与养子女之间,系养兄弟姐妹,可互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2、什么样的人设立的遗嘱是有效的, 【现实困惑】 小玲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儿,父母在车祸中不幸双双遇难,小玲遂成为万贯家财的唯一继承人。父母去世后,舅舅成为了小玲的监护人。舅舅对小玲很好,把他当亲生子女一样养。17岁的时候,小玲写了一份遗嘱,说自己死后由舅舅继承她的万贯家财。小玲这样的遗嘱有用吗, 【法律王说法】

继承法案例1

案例一:甲乙是夫妻,丙丁是丈夫甲的父母,甲有一兄弟辛,妻子乙有母亲戊。甲乙丙丁一起出游,途中发生事故,四人均在事故中遇难,无法确定死亡时间。甲乙共有共同财产10万元,丙丁共有财产20万元,问如何继承? 解析:首先,我们知道: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分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1、本案中甲乙丙丁是不同辈分而相互之间有继承人的情况,由于无法确定死亡时间,推定丙丁先死亡,甲乙后死亡。2、丙丁的遗产是20万元,继承人是甲和辛。丙丁的遗产应由两人平均继承,故甲和辛各得10万元。乙作为甲的妻子只有在作为丧偶儿媳并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时才能作为法定继承人继承丙丁的遗产。3、甲乙原来共有共同财产10万元。在丙丁死亡后,甲又继承了丙丁的10万元遗产,此10万元成为了甲乙夫妻二人的共有财产。因此,甲乙在死前共有财产20万元。4、由于甲乙被推定为同时死亡,两人各自的财产由各自的继承人继承。甲的继承人是辛,因此甲的10万元由辛继承。辛总共继承了20万元。乙的继承人是其母亲戊,乙的10万元由戊继承。 甲男与乙女于1989年结婚。乙女远在美国的姑姑早就表示乙女结婚时将给1000美元作为贺礼。1990年乙女姑姑回国,并实现诺言给甲男夫妇1000美元。甲男父死于1980年,1990年其母也去世,未留下遗嘱,甲男继承了父母遗产,房屋4间。1991年甲男去海南经商,不久与丁女共同生活,从此未与家中联络,乙女因女儿年幼自己经常生病生活困难,借债1万元。1995年,甲男因车祸去世,甲男与丁女共有财产约3万元,个人财产20万元。 从修改后的婚姻法角度来看: (1)乙女所欠1万元债务的性质? (2)甲男遗产有哪些? (3)丁女可否继承甲男的财产,原因何在? (4)设甲男生前立有遗嘱,全部遗产给丁女,此遗嘱是否有效? (5)设甲男去海南前立一遗嘱,将其祖传宝石一块留给乙女,甲男去海南后,即将其赠与丁女,问乙女可否凭遗嘱索回宝石? 答案: (1)乙女所欠1万元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 共同债务是为共同生活所欠债务,乙女欠债是为抚养女儿,生活所欠,虽与甲男共同生活无关,但是由于甲男不尽抚养义务而造成。甲男负有抚养女儿,抚养妻子的义务,以此债务甲男应负担一半。

关于旅游法的深度解读之一对旅游者权利的保护三

关于《旅游法》的深度解读之一——对旅游者权利的保护(三)2013年11月20日12:18 来源:《旅游学刊》2013年第08期作者:汪传才刘红婴韩玉灵曾坚于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02 为旅游者撑起法律的保护伞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于隽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陈成熊文钊) 正如《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所宣告“旅游是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旅游权归属公民权利中社会权利的范畴,是休息与休闲权利的重要体现。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全年国内出游人数约3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2万亿元,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超过1350万,相关就业者达8000余万人,已成为全球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和出境旅游购买力第一大国。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建立一部保护旅游者权利,规范、监管和促进旅游市场,从全局高度协调各部门利益的全国性旅游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经历了31年的漫长历程,2013年4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并将于10月1日施行。《旅游法》开篇总则中第1条、第3条明确了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为该法的立法宗旨,同时专设旅游者一章,从法律层面上将旅游者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知悉真情权、合同履行请求权、受尊重权、特殊群体优待权、救助保护请求权、获得赔偿权等8项权利予以确认。 旅游者权利虽具有一般消费者权利的基本属性,但并不意味着关于旅游者权利的规定可以简单复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其具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质。首先,在旅游者的定义方面,《旅游法》采用扩大解释的方式。《旅游法》第二条规定“游览、度假、休闲等形式的旅行活动以及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活动,适用本法。”这隐含着《旅游法》所指的旅游者并不局限于参与旅行社团体旅游的消费者。通过将自助游、购物游乃至公务出差中发生的旅行活动等广泛于传统意义上旅游消费活动的概念囊括于旅游活动中,从而扩大了旅游者的界定范畴以及《旅游法》的适用广度。此外,《旅游法》第二章的8项权利虽存在如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知悉真情权等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重合的权利,但亦具有旅游行业自身特点的权利类型。其中,可分为基于旅游合同的旅游者权利、基于旅游经营活动的旅游者权利以及基于政府行业监管与公共服务职责的旅游者权利。 一、《旅游法》细化旅游者基于旅游合同的权利 旅游者与旅游经营者之间基于旅游合同建立的民事法律关系是最基础的旅游法律关系。因此,旅游者权利将集中体现于旅游合同签订、履行等过程之中。在立法体例方面,《旅游法》除了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在第二章第9至第12条中直接规定旅游者所享有的权利外,亦在具体制度中结合旅游行业的自身特点间接地明确了旅游合同中旅游者的权利。 旅游合同订立与履行方面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五章“旅游服务合同”的规范设置上。具体而言,《旅游法》第58条、第59条规定了旅游者在合同订立中对旅游行程、实际提供服务的旅行社、导游等基本信息的知情权。针对旅行社擅自“转团”、“拼团”问题,《旅游法》第63条、第69条则强调旅行社亲自履行的义务,仅在旅游者书面同意的情况下,旅行社才可将旅游服务或接待业务委托给其他旅行社,这实质上赋予了旅游者转团拼团的拒绝权。此外,在第65条中规定,在旅游行程结束前旅游者对旅游合同的任意解除权,这反映了《旅游法》保护旅游者权利的价值倾向,也为修订中的《消法》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立法实践。

继承法方面案例及分析方法,

继 继承法方面的案例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有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遗赠扶养协议几个方面。这种案例情节复杂、人物关系繁多、常常使考生无从下手。 例如:李树纲以打渔为生,有两层楼房一幢,共12间房。其女李玲出嫁多年,常有来往。长子李全喜,用自己经商收入建房4间,自成家庭;李全喜前妻早丧,遗子李山;后妻任平,生子李林。李山是复员军人,为成立小家庭也用复员费购置新房2间,其妻何慧,生女李洁。李树纲的次子李全兴已病故,妻子王氏带儿子李明星另 嫁。李树纲有一友宋建曾帮助过李树纲,李树纲想赠与一笔钱,但其未接受。李树纲即写下字据将自己房屋2间待自己死后赠给宋建的儿子宋明。今年初,李树纲、李全喜、李山三人出海打渔,遇台风船毁人亡,但各人死亡时间不能确定。丧事完毕,死者亲属们为房产分割发生纠纷。李玲认为,其兄已死,她是李树纲惟一子女,要求继承李树纲的房屋 12间;任平认为李玲是出嫁女,不能回娘家分房子,她系李树纲的丧偶儿媳,因此房屋应由她和李林继承;另外,她还认为李山也系其子,她亦有权继承李山的房产。何慧不同意

他们的意见,她和李洁均请求分割遗产,李明星也要求继承。宋明得知受遗赠后3个月来一直未表示态度,但在发生纠纷时也提出分割遗产要求。 问:(1)请指出本案的被继承人和遗产,并说明被继承人死亡的先后顺序及认定理由。 (2)本案当事人李玲、任平、李林、何慧、李洁、李明星、宋明能否分割遗产,分别说明理由。 分析方法:案例中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分别适用各自的有关规定和不同的思路。 涉及法定继承的一般思路是: 第一步:首先认定有无遗嘱,无遗嘱的或者虽有遗嘱但遗嘱无效或者未处分的遗产,才按法定继承处理。 第二步:确定被继承人的遗产。在确定被继承人的遗产时,要注意把被继承人的遗产同他生前与他人共有的财产区分开来,把被继承人生前个人合法所有

婚姻与继承法案例分析

关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设计)考核 婚姻与继承法 作者 曾益东 考试批次 1409 学籍批次 1303 学习中心 六安舒城奥鹏学习 中心 层次 高起专 专业 法律事务 完成时间 2014.7.1

关于婚姻与继承法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 原告刘海18周岁,是被告刘某某与王某某的儿子。2008年刘海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经过一年的补习,仍未考上。这时有民办大学招生,每年学费5000元。刘海决定报名,并要求刘某某、王某某交学费。刘与王均是工厂工人,虽然有些积蓄,但是在儿子补习时已用完。最近工厂效益不好,王又内退,两人的工资减少,平时的生活费、教育费已很拮据,一下拿不出5000元。另考虑到大学四年,学费合计2万元,还要负担生活费,确实难以承受,于是刘与王商量,提出要刘海先找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参加自学考试。刘海认为父母不支持自己学习,离家出走,到同学家居住,并起诉要求父母支付学费。问题:刘海要求父母支付学费的请求是否会得到法院的支持? 2、 就以上案例本人分析如下 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而言,抚养是作为生活保持义务,是无条件的,子女从出生开始,父母无论经济条件、劳动能力如何,不管愿意不愿意,均必须依法承担抚养子女的义务。抚养,即从子女出生时开始,到子女达到成年年龄乃至具有独立生活能力为止,父母均责无旁贷地承担抚养义务。同时也是指父母从物质上、经济上对子女的养育和照料,如负担子女的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及其他必要的费用,并在生活上给予精心的照料和力所能及的帮助等,这是父母对子女所负义务的主要内容,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和物质保障,不因父母离异而改变。我国《婚姻法》按不同的主体的相互关系对抚养、扶养、赡养分别加以规定,其“扶养”则属于狭义的。而《刑法》、《继承法》、《民法通则》等法律规范中又是都适用“扶养”,其“扶养”属于广义的。基于此,在法学研究和法律适用总体上,我们应按广义的“扶养”来理解,在具体的亲属关系中,则不妨分别指称。《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一是精心关怀、照料子女、为子女营造安全、健康、幸福的生活条件和氛围,确保子女的生命权、健康权、生存权;二是提供子女所必需的一切生活费用,为子女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三是提供子女教育、学习费用,保证子女充分享受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培养和提供子女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技能创造条件;四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使生活抚养与家庭教育有机统一起来。

(完整word版)婚姻法与继承法案例分析题

1. 朱武1985年5岁时被李涛夫妇收养,改名李大。4年后,李涛夫妇生一子,取名李二。1999年,李大得知李涛夫妇非自己的亲生父母后,对养父母逐渐疏远。2001年,李涛夫妇相继瘫痪,其收入勉强还能自持,但无力抚养正在上学的李二。此时,李大的生父母也因年迈,生活陷入困境。因李大生意旺,收入多,李二要求李大抚养,李大的生父母也要求李大赡养。根据案情,回答下列问题: ①.李大对生父母有没有赡养义务? ②.李大对李二有没有抚养义务?答: ① 没有。理由:婚姻法规定,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消除。李大3岁时已被李涛夫妇收养,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已消除,对生父母不存在法律上的赡养义务。② 有。理由:婚姻法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残废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抚养的义务。本规定也适用于养兄弟姐妹关系。李大与李二系养兄弟关系,现李大生意旺,收入多,有负担能力,养父母已瘫痪,无力抚养未成年且正在上学的李二。李大有抚养李二的法定义务。 2. 王彬与李兰于1999年5月1日举行婚礼并同居。同年8月,李兰继承了父亲的遗房1间。10月,王彬与李兰办理了结婚登记,领取了结婚证书。2001年2月,李兰生下一子。期间,王彬向朋友借款2000元用于购买各种母婴用品,另瞒着妻子向朋友借款3000元帮胞弟购房。同年10月,王李感情不和,闹离婚。王彬认为李兰继承其父的遗房应属夫妻共同财产,自己所欠的5000元债务也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发生,应视为夫妻共同债务。李兰不同意,王彬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据查实,双方对财产未作任何决定。根据案情,回答下列问题: ①王彬提出离婚诉讼,法院应否受理? ②王彬对案中财产及债务的认识是否正确?、 答: ① 法院应不予受理。婚姻法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一年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王彬提起离婚诉讼时,其妻分娩才8个月。据案情,也不属于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例外情况,故应不予受理。 ② 不正确。婚姻关系应从履行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时起。王彬与李兰婚姻关系成立时间为1999年10月,李兰于1999年8月继承其父遗房1间,不属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双方对婚前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又未作任何约定,不应视为夫妻共同财产,应视为婚前个人财产。王彬所欠5000元债务应分开处理。其中2000元用于购买母婴用品,为夫妻共同债务;另3000元用于帮胞弟购房,与夫妻共同生活无关,且李兰不知情,应视为个人债务。 1、秦某的妻子去世时留下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女儿已工作,儿子上初中。两年后秦某与苏某认识,交往半年后结婚,婚后共同将儿子抚养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2001年11月秦某因病去世,苏某因生活困难便要求秦某的女儿和儿子每月分别负担其赡养费300元,遭到拒绝后,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问:法院应如何处理?法律依据是什么? 女儿没有赡养义务,儿子应负担赡养费。 2、王某与张某于1990的结婚,1993年五某因病从部队转业,带回转业费2000元,医疗费5000元,1994年8月张某父亲去世,分得遗产5000元,1994年12月王某与张某离婚. 1.转业费2000元是夫妻共同财产,归双方共同所有; 2.医疗费5000元是王某个人的财产; 3.张某5000元遗产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有,是夫妻共有财产;4\夫妻共有财产共计7000元,平均分配,医疗费5000元不是夫妻共同财产归王某个人所有. 3. 甲男与乙女于2000年10月1日结婚登记。婚前甲男为结婚盖了砖房两间,乙女有一叔父侨居国外,于同年8月得知乙女将结婚时,答应赠送两件高档家电作为乙女的结婚礼物,并于第二年2月将两件礼物带回交予乙女。2002年,甲乙因性格不合,双方都同意离婚。但甲男要求分得上述两件家电的一件,乙女则要求分得上述住房的一间,双方争执不下,不知怎么办?现已查实,甲男与乙女无任何财产约定。请你根据案情,提供意见: ①本案应适用何种离婚程序? ②甲男与乙女对家电及住房的分割要求是否有法律根据? 答: ① 应适用诉讼程序。本案甲男与乙女都同意离婚,但对家电及房屋的分割争执不下。依婚姻法规定,双方自愿意离婚,但对财产问题不能达成协议的,应通过诉讼程序解决。 ② 甲男要求分得电器有法律依据。乙女婚前接受赠与,婚后才实际取得的财物,该赠与物的所有权在甲乙婚姻关系期间转移给甲乙双方;乙女叔父的赠与是作为甲乙结婚的贺礼,并未指定只归乙女,不是乙女婚前个人财产;在甲乙未作财产约定的情况下,应作夫妻共同财产处理,甲男有权要求分割。乙女要求分得房屋没有法律依据。两间房屋系男方婚前个人财产,且对婚前财产未作约定,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4. 张某,男,39岁,公务员;梁某,女,37岁,工人。双方于1991年登记结婚,生有一女,现年10岁。从2000年起,男方与社会女青年沙某非法同居,夫妻关系开始紧张。同年12月,男方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法院判决不准离婚。此后,双方关系仍未改善,经常争吵不休。从2001年1月起,男方住到单位,不再回家,每月工资也不再贴补家用,女方只靠少量收入维持母女生活。2002年2月,张某再次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而梁某认为,夫妻纠纷系第三者介入所造成,只要无外来干扰,双方有可能和好,因此,仍不同意离婚。经多次调解,双方各执己见。试就本案情节,回答下列问题: ①法院可否判决双方离婚? ②您认为本案在财产分割中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③女儿由哪一方抚养为宜? 答: ①男方属有配偶者与他人非法同居,违反了婚姻法关于夫妻之间有互相忠诚义务的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败坏的行为;变卖家具,不支付妻女生活费,不履行家庭义务;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一年;男方两次提起离婚诉讼,经多次调解无效,应视为婚姻关系确已破裂,法院可判决准予离婚。 ② 本案财产分割中应考虑:坚持照顾女方和子女合法权益的原则;男方属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导致离婚的最主要原因,女方属无过错方,依现行婚姻法的规定,有权向男方提出离婚损害赔偿。 ③ 父方在夫妻分居期间不顾家庭及女儿生活,不尽父亲对女儿的抚养义务;且与他人非法同居,生活作风与道德品质败坏堕落,从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出发,女儿以随母方生活为宜。但女儿属已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应适当考虑女儿的意见。

面试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正式实施

面试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正式实施 中政江苏省考面试培训专家解析: 我国首部旅游行业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旅游法的聚焦点是权益保护,最大的亮点是规范“零负团费”和景区门票。针对屡禁不绝的“零负团费”旅游,旅游法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旅游法规定,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同时规定,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除外。旅游法还对导游的行为作出规定:导游和领队不得擅自变更旅游行程或者中止服务活动,不得诱导、欺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相关评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认为,《旅游法》将有效解决当前旅游业中“零负团费”乱象、景区门票随意涨价、导游无薪酬收回扣、旅游者投诉无门、旅游开发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旅游旺季部分景区人满为患以及旅游途中的不文明行为、旅游安全及救援等突出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刘锋认为,《旅游法》的出台有利于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裁于宁宁认为,《旅游法》的出台既是旅游主管部门的需要,也是旅游从业者和旅游消费者的迫切需求。随着《旅游法》的出台,一个秩序化、规范化的旅游市场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而《旅游法》的实施正好是北京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 模拟题 中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出台,于今年10月1日实施,对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限制旅游景区涨价、杜绝“零负团费”、规范导游行为等作出规定。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今年10月1日我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实施,对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限制旅游景区涨价、杜绝“零负团费”、规范导游行为等作出规定。它的出台既是旅游主管部门的需要,也是旅游从业者和旅游消费者的迫切需求。《旅游法》围绕着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设计,既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利,又规范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旅游法》的正式实施,是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但是在刚刚实施的这个阶段里,它的实施也经受了一次考验。在国庆黄金周期间,景区“爆棚”、游客“滞留”、游客被强制消费甚至被辱骂等不和谐事件频频发生,说明新法出台后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改进,如一些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到位、一些旅游企业对旅游法重视不够、还按照原来的套路试水。因此旅游法能否起效关键看法律是否能执行到位,是否对违法

遗产继承案例分析

关注遗嘱避免纷争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财富的不断积累,中国人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面对当今我国社会上发生许多遗产纷争,多数皆源于未在生前预立遗嘱,不懂得预立遗嘱的重要性而引发。所以一些家族企业和大集团的拥有者,都在专业律师的陪同下早早立下了遗嘱,也许你只用了一天甚至一个小时的时间就避免了一场血淋淋的家族遗产纠纷,凡事能在适当的时间及早安排、处理,又何来纷争呢? 人生在世,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和选择的,在我们计划未来,追求理想的时候,是否想过立下遗嘱为身后事作一个妥善的安排呢?可见很多人忽视了遗嘱的重要性,其实遗嘱才是真正的人生的游戏规则,也是一种表达爱与责任形式,是一种对亲人和所爱的人负责的行为。有些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无法接受自己还在世的时候,就计划身后事,认为预立遗嘱会触霉头,是不吉祥的事,因此生前不肯立遗嘱,最后造成整个家族的混乱争斗。 遗产继承案例分析 王明与李玲系夫妻,共有16间房屋和8万元存款,生有王军和王海两个儿子。长子90年死亡,其妻张英带养女王红同公婆一起生活。次子王海98年因公牺牲,其妻改嫁他人,留下儿子王河和女儿王丽同祖父母一起生活。2002年10月王明因病去世。 王明的遗产如何继承 1、首先,16间房屋和8万元存款先分割出一半归妻子李玲,另一半作为王明的遗产,在王明没有遗嘱的情况下,由王明的法定继承人共同继承。 2、王明的法定继承人有:其妻李玲、大儿媳张英、大儿子的养女王红、小儿子的儿子王河和女儿王丽。 说明:(1)大儿媳张英本来不能继承公公王明的遗产,但因为她在丧偶后继续与公婆共同生活、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因此取得对公婆遗产的继承权,作为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

婚姻继承法案例分析

1. 被继承人刘三于2001年5月病故。其有二子一女,长子刘甲,次子刘乙,幼女刘丙。刘甲在其父病故一个月后也相继去世,有妻夏桂兰,子刘明川。刘丙于1999年8月去世,有丈夫马行空,女儿马玉花。刘三于1998年10月立有一份遗嘱,言明:次子刘乙一向拒绝赡养自己,不能继承遗产。邻居张大叔与自己故交,可继承房屋1间,现金1万;幼女刘丙生活困难,可分得房屋3间,现金3万。另者,多年好友赵大伯对他有恩,现其家境不好,可分得现金3万。经查明,刘三有遗房17间,现金11万。赵大伯于2001年1月病故,有妻张桂花、子赵海。现问: ①本案中哪些是继承人?哪些是受遗赠人?刘乙与刘丙是否为继承人? ②刘三的遗嘱应作何处理? ③剩余的遗产如何继承? 答: (1) 本案的法定继承人有刘甲;代位继承人有马玉花;受赠人有张大叔、赵大伯;刘乙被遗嘱取消继承权,不是继承人;刘丙在被继承人之前死亡,也不是继承人。 (2) 刘三的遗嘱应作如下处理: ① 刘乙因被遗嘱取消继承权,不能继承遗产。 ② 张大叔可依遗嘱分得遗房1间,现金1万。 ③ 刘丙依遗嘱本来可分得遗房3间和现金3万,但她于被继承人之前死亡,所以,遗嘱中为其指定的遗产转为法定继承,由刘三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④ 赵大伯作为受赠人在被继承人之前死亡,依继承法规定,赵大伯的法定继承人不能继承遗赠人的遗产。 (3)本案遗产除去被张大叔继承的1间遗房和1万现金外,其余遗房16 间和现金11万,应由刘甲与马玉花(代位继承)二人平均分割。 2. 胡平与自幼残疾的儿子胡波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为了在自己死后,胡波有人照顾,胡平立下遗嘱:把自己财产中的3间房屋和4万元存款在自己死后赠给邻居陈强,但陈强必须照顾胡波的生活。胡平在遗嘱中指定居委会主任作为遗嘱执行人。2000年2月,胡平去世后,陈强没有照顾胡波的生活,却提出要胡平的遗产,遭居委会主任拒绝,于是向法院起诉,请求居委会主任履行交付胡平的遗产。问: ①胡平对陈强的遗赠属什么性质的遗赠? ②法院应作何判决? 答: ① 胡平在遗嘱中对遗赠财产给陈强附有一定的义务,即陈强必须照顾胡波的生活。此种遗赠是附义 务的遗赠或叫附条件的遗赠。 ②我国《继承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遗嘱继承或者遗赠附有义务的,继承人或受赠人应当履行义务。没有正当理由不履行义务的,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请求,人民法院可以取消他接受遗产的权利”。根据该规定,陈强没有履行照顾胡波生活的义务,法院应判决驳回陈强的诉讼请求,取消陈强接受遗产的权利。

-尺寸注法一

教案 授课题目1-2尺寸注法(一) 教研室主任 教务科长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讲授教具挂图“常用尺寸的注法”授课班级 与时间 12级机电47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介绍尺寸注法的基本规则 2?讲解常用尺寸的注法 技能目标:掌握常用尺寸的标注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尺寸的标注方法 教学难点直径尺寸?角度尺寸的标注方法 教学内容?方法及过程 教学方法:本次课内容较多,不必都讲,可根据以后读图中的尺寸和抄画图 形的需要进行选材?例如光滑过渡处的尺寸?弧长和弦长等尺寸注法可以放 到以后有关章节中再陆续进行介绍?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 1?简要复习上次课的内容? 2?强调两个问题:(1)画圆形时,必须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细点画线来表示对称中心线,且线段的交点应为圆心?(2)比例的定义? 二?引入新课题 图样中,图形只能表示物体的形状,不能确定它的大小,因此,图样中必须标注尺寸来确定其大小?国家标准对尺寸标注的基本方法有一系列的规定,本次课就来学习尺寸标注的初步知识?

三?教学内容 一?基本规则(出示板图?挂图) 1?机件的真实大小应以图样上所标注的尺寸数值为依据,与图形的大小及绘图的准确度无关; 2?图样中的尺寸以毫米为单位时不需标注单位,如果使用其它单位,则需要说明相应的计量单位; 3?图样中所标注的尺寸为该图所示机件的最终完工尺寸,否则应另加说明; 4?机件的每一尺寸,一般只标注一次,并应标注在反映结构最清晰的图上? 二?尺寸数字?尺寸线和尺寸界限 1?尺寸数字 (1)线性尺寸的数字一般应注写在尺寸线的上方,也允许注写在尺寸线的中断处? (2)线性尺寸数字一般应按图1-15a所示的方向注写,并尽可能避免在图示30°范围内标注尺寸,当无法避免时可按图1-15b的形式标注? 2?尺寸线 (1)尺寸线用细实线绘制,用以表示所注尺寸的方向?尺寸线的终端结构有两种形式——箭头和斜线两种; 箭头如图所示?

第一章旅游法概述

第一章旅游法概述(81题) 一、单选题 1、以下具有制定和颁布法律制度的社会主体是:( A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B 国务院 C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D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湖南省旅游条例》属于:( C ) A 法律 B 行政法规 C 地方性法规 D 部门规章 3、《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属于:( B ) A 法律 B 行政法规 C 地方性法规 D 部门规章 4、(C )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旅游业管理的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旅游立法工作从此进入建设性发展阶段 A 《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B 《旅行社质量保证金暂行规定》 C 《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 D 《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5、我国现行旅游法主要由( C )构成。 A 法律 B 部门规章 C 法规 D 规章 6、下列属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D ) A 《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B 《旅行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C 《中国公 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 D 《湖南省旅游条例》 7、国务院依据法定程序和条件制定的关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是(B ) A 法律 B 行政法规 C 地方性法规 D 部门规章 (▲)8、新的《旅行社条例》于2009年( A )开始实施。 A 5月1日 B 3月1日 C 1月1日 D 2月1日 (▲)9、2008年11月28日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湖南省旅游条例》并于( D )实施。 A 2008年12月1日 B 20009年1月1日 C 2009年2月1日 D 2009年3月1日 (▲)10、2009年3月1日湖南省旅游局在( C )举行了《湖南省旅游条例》实施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A 岳麓山 B 桔子洲 C 长沙世界之窗 D 烈士士公园 11、下列不属于旅游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D ) A 物 B 行为 C 智力成果 D 内容 (★)2、下列不属于旅游法律关系主体的是(D ) A、湖南省旅游局 B、湖南省某四星级饭店 C、来湖南旅游的美国游客 D、某旅行社法人名称 13、下列不属于旅游法律关系主体的是( D ) A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B 旅游者 C 旅游企业 D 旅游权利

用解析法解决问题

用解析法解决问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用解析法解决问题”,是第3章第1节内容,我们都知道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在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后。本章侧重于运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合理的算法并编程实现。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能够做到独立编程,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本节主要阐述解析法,该方法应用广泛,与数学里面的解析式相联系,结合教学要求和教材事例,本课从数学角度入口,引发学生思维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的学生,通过前两章的学习,他们已经对VB程序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刚学完程序的三大基本结构。况且在数学、物理课上经常接触到用解析法解决一些问题,但没有用编写程序来实现过。基于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的,他们想通过编程来进一步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间有差异,少数学生悟性较高,想学习更多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少数学生面对稍难的问题时力不从心;个别学生没兴趣学习。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发挥同伴互助作用,共同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在本模块旨在使学生体验算法思想,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初步使用编程实现算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现代教育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使学生的心理达到一种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动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解析法,学会用解析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会编写程序实现解析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迁移等能力,培养学生类比迁移思维,探索性、创造性思维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团结合作、勇于质疑、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解析法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用解析法分析问题,抽取出一个数学模型,这个数学模型能用若干个解析表达式表示出来。 五、教学策略

旅游法第三章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制度

第三章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制度 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习者应当了解旅游安全事故、旅游安全的管理,掌握旅游安全事故的处理;保险的概念,理解旅游保险的地位、作用,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的内容;应当掌握出国旅游管理制度,理解出入境管理的有关规定,理解出入境检查制度;应当掌握铁路交通制度和航空交通制度的有关规定,掌握承运人和旅客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了解旅游食品卫生和旅游娱乐场所管理法律制度的有关内容。 要点:旅游安全法律制度,旅游保险法律制度,旅游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交通法律制度,食品卫生法律制度,娱乐场所法律制度。 第一节旅游安全法律制度 一、旅游安全事故 我国调整旅游安全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是行政法规。目前基本的法律依据是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1990)和《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1994) 1、旅游安全事故的概念 指发生在旅游过程中,由自然和人为原因引起,造成旅游者人身或财产损失,并由此导致有关当事人相应法律责任的事件。其构成有3个必要条件: (1)必须发生在旅游过程中。 (2)原因包括两方面:自然和人为。 (3)会导致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2、旅游安全事故的等级 (1)轻微事故:轻伤或经济损失1万元以下(不含1万)。 (2)一般事故:重伤或经济损失1万至10万(不含10万)。 (3)重大事故:死亡或重伤、残疾,或经济损失10-100万(不含100万)。 (4)特大事故:死亡多人,或经济损失100万以上,或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 案例1:一般旅游安全事故 (1)某旅行社组团去华山,在临行前,旅行社已向客人对去华山可能出现的危险做了明确说明,并为客人办理了意外保险,客人欣然接受,于是组团顺利出行。到了华山,在游览过程中,一位客人不慎摔伤,造成右脚腂骨粉碎性骨折。 (2)2001年10月,太原某旅行社组团在野山坡旅游,在一项目是蹦极。导游再三强调:有心脏病、高血压病史的客人不要参加这个项目。但一位患有高血压的游客隐瞒实情,参加了这项游乐,由于过度刺激血压骤增而送医院抢救。该游客未购买旅游意外保险,虽经救治转危为安,但在医疗费问题上与旅行社发生了纠纷。 问题:该事故中旅行社有没有责任?游客的医疗费怎么解决? 案例解析:本案中,旅行社没有责任。由于游客未买旅游意外保险,其医疗费用只能由自己承担。 二、旅游安全的管理

用解析法设计程序教案

用解析法设计程序教案 徐水县第一中学技术组孙伟强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用解析法解决问题”,是第3章第1节内容,本章侧重于运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合理的算法并编程实现。本节主要阐述解析法,解析法是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用的较多的一种很普通的方法,所以学生对这个词并不会感到陌生。只要稍作引导便能理解,只是代码的编写与理解要分析到位透彻。解析法应用广泛,与数学学科的代数解析式相联系,结合教学要求和教材事例,本课从数学角度入口,引发学生思维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对象为高二的学生,由于他们在数学、物理等课上经常接触到解析法解决一些问题,但没有用计算编写程序来实现过。而且他们已经对VB程序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刚学习了程序的三大基本结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解析法,学会用解析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会编写程序实现解析法。 2、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解析法、上机实习检验编码的正确性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迁移等能力,培养学生类比迁移思维,探索性、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团结合作、勇于质疑、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编写程序实现解析法。 2、教学难点:如何用解析法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五、教学环境和方法 1、教学环境:多媒体微机室。 2、教学方法:探究法、实习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看已经截取好的电影片段(10秒钟),主要是显示 钻石的光芒和立体的效果。 2、问学生真实的钻石会不会这样像手电筒一样发光吗? 3、告诉学生这是电脑制作的结果! 学生感到惊奇很高 兴,但他们回答: 钻石不会这样发 光,那这是怎么回 事?多数学生会 怀疑地问:怎么模 拟的?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让 其产生好奇 心和求知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