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俄语语言国情学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文档

浅谈俄语语言国情学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文档

浅谈俄语语言国情学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攀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学同英语教学、俄语教学一样,也是一种外语教学。许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常常将它作为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来掌握。但事实上,当他们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一个新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汉语和汉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掌握汉语也是了解和熟悉汉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苏联学者维列夏金和科斯托马罗夫共同创建了俄语语言国情学,目的是让外国学生在学习俄语的同时了解该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信息。俄语语言国情教学法也是俄语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俄语语言国情学来谈谈其对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二、俄语语言国情学

俄语语言国情学是指在教授学生俄语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积极交际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借助俄语并在学习俄语的过程中了解俄罗斯文化,在提高学生俄语水平的同时,帮助他们获得俄罗斯国情文化知识。[1]它是在文化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启迪下诞生的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以语言的交际功能、文化载蓄功能和指导功能为基础,其立足点是文化的载蓄功能。一个国家的语言同时也是这个国家文化的一面镜子,外国人要学习和精通俄

语,就必须学习和掌握俄语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语义。因此,俄语语言国情学成为了除俄语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这四个范畴的俄语语言教学的第五个范畴。

俄语语言国情学的建立和发展在促进对外俄语教学和推动语言与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改变了那种长期以来仅仅把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来教,偏重语音、词汇、语法,侧重词形变化规则和造句规则的讲解与练习,而忽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情况,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俄语,了解俄罗斯。

三、语言国情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国情学在我国的研究

在我国,有关俄语语言国情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外语教师的重视,尤其是在我国的俄语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数百篇,专著和辞典几十部,比如有顾亦谨、吴国华的《语言与文化一俄语语言国情学概论》、谭林的《俄语语言国情学》、季元龙的《俄语语言国情学―教与学探索》等,可谓硕果累累。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也重视把文化因素引入到汉语教学中来,提出了“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等。专著有申小龙先生的《中国文化语言学》和邢福义先生的《文化语言学》等。关于语言国情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早在91年王德春先生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改称之为“国俗语义学”,92年有少量论文探讨“语言国情学”在对外汉语

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遗憾的是没有引起进一步的讨论。较多的论文是从国俗语义学的角度探讨汉语词汇的文化蕴涵,因此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比较薄弱。[2]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在这儿也只能简单粗浅地谈谈语言国情学对对我国外汉语教学的一点启示。

2、语言教学与国情教学相结合

语言国情学和一般国情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一般的国情学是系统介绍目的语国国情知识的一门学科,不受语言的限制,比如在向留学生介绍中国国情的时候,可以用学生的母语给他们讲解。语言国情学则是研究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用所学外语向学生传授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的方法与途径的科学。语言国情是蕴含在语言之中,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进行了解,离开语言就不存在语言国情。[3]可能语言本身(词汇、语法、修辞)就蕴含某种文化。可以说,语言国情学是语言教学和国情教学的结合,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还要知道这里面所蕴含的国情知识。

在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有个内容叫

“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国情)”,其中也会涉及语言国情。比如07年的一道考题是Длявыражения

недоуменияурусскихприято_?这个问题是,如果要表示困惑,俄罗斯人通常会做什么动作。要回答这类问题首先我们要掌握基本的词汇、语法才能把题读懂。

除此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国情知识才能顺利地将题完成。这是对外语学习者一个比较全面的考核,所以我觉得,在留学生的汉语考试(比如HSK)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汉语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外,还应将国情知识纳入考试的范围,甚至可以单列成一道大题。学生不仅要读懂题的内容,还应具备一定的国情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汉语学习者。

3、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词汇教学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又最为密切。在俄语语言国情教学法中,苏联学者非常重视俄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他们称这种意义为词汇的伴随意义。比如

“шляпа”,除了表示“帽子”这个基本词义外,还有其特殊的伴随意义,喻指“萎靡不振、无能的人”。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汉语词汇可以看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汉语词汇中,有相当一部分词不仅有其基本的含义,它本身还承载着明确的文化信息。比如,“梅”、“兰”、“燕”、“柳”等,这些词语不仅有其基本的含义,也有“伴随意义”,不是单凭词典的释义就能解释的,唯有辅以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碰到这些词语时,适当地向学生讲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我认为可以专门为汉语中的这些特殊词语编撰一部词典供留学生学习和掌握,在释义上,除了解释基本的词义外,还应解释其文化涵义,必要时加入一些历史典故。

4、在对外汉语听说课教学中引入国情知识的讲解

教学法专家认为,初级阶段对学习的整个阶段至关重要。在初级阶段,应以听和说为主,着眼于日常生活的口头交际。低年级学生在进行会话时,应在会话中同步进行国情知识的讲解。就拿最简单的打招呼用语来说,在我国,熟人、朋友之间见面打招呼习惯上使用“吃了吗?”、“到哪儿去?”、“最近在忙什么?”等问句形式。这种问话只是一种打招呼的寒暄用语,说话人对对方的答话内容并不是真正感兴趣,但是如果翻译成英语就会变成期待对方给予答复的问题“Have you ate yet?”、“Where are you going?”,而在中国也很少听到英国人经常用的“Hello(你好)!”、“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afternoon(下午好)!”等见面问候用语。这是因为国情和民族心理不同,如果再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那就是可能英国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去干涉别人的私事。

所以,在对外汉语听说课教学中,应该将国情信息纳入到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两种有差异的文化作比较,必要的时候还应向学生讲解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这样学生才能加深对陌生文化的理解,并能够举一反三,提高交际能力。

5、应该重视无声语言(身势语、体态语等)的教学

学习语言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交际,人们用以交际的手段不仅仅有有声语言,还有无声语言,如手势、表情、动作等等。不同国家民族的无声语言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也

和民族文化因素有关。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则为交际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英美人在见面时喜欢相互拥抱、接吻,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很难为情的。再比如,食指在太阳穴处转几下,在中国表示动脑筋、想问题,而在俄罗斯表示所指的人脑子有毛病,是疯子、神经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和学生母语国家在这方面肯定也存在很多差异。让学生掌握体态语,不仅能让他们在相互谈话中更加得体、有礼貌,避免尴尬,而且,如果留学生正处于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在没有掌握大量表达法的情况下与别人交流时,辅以一定的表情、动作等,也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从而更好地融入到汉民族的文化圈里。

语言国情学是外语教学中的一门新的教学法的尝试,它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国文化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该贯彻始终。

注释:

[1]季元龙编著,俄语语言国情学―教与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页。

[2]卢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综评[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2期。

[3]方福卿,关于俄语语言国情学的几个问题[J],中国俄语教学,1988年第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