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_一个文献综述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_一个文献综述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_一个文献综述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_一个文献综述

收稿日期:2006208210

作者简介:李攀艺(19802),女,重庆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蒲勇健,男,(19612),重庆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博弈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基于博弈论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一个文献综述

李攀艺,蒲勇健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

摘要:从博弈论的视角,对该理论在企业通用性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博弈解释、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激励约束问题以及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国际差异的不同博弈解释等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最后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在职培训;博弈论;通用性(专用性)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40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07)02-0138-04

T h e o r ie s o f C om p a n ie s πH um a n C a p ita l In ve s tm e n t

B a s e d o n th e G a m e T h e o ry

———A L ite ra tu re R e v ie w

L I Pan 2yi,P U Yong 2jian

(School of Econo m ics and B usiness A dm inistration,Chongqing U niversity,Chongqing 400030)

Abstract:Fr om the vie w of ga me theory,this paper expounds syste matically fr om three as pects,inclu 2ding the ga me theoretical reas ons why companies invest in general hu man cap ital,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 m s in the invest m ent of s pecific human cap ital and different ga me theoretical exp lanati ons on in 2ternati onal differences in human cap ital invest m ent .The authors p resent s ome p r oble m s and directi ons waiting f or more research at last .

Key words:human cap ital invest m ent;on -j ob -training;ga me theory;general human cap ital

1 引言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和精

华。传统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主要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探讨人力资本形成的经济机制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近20年来,一些国外经济学家将现代经济学的前沿分析工具———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等融入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微观层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仍然局限于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的定性描述。因此本文拟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系统综述,从而为国内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职培训(on -j ob -training )是企业获取人力资本的主要途

径。对在职培训的系统研究最早源于加里?贝克尔。他创造性地将在职培训区分为能够提高大多数企业生产率的通用性培训(general training )和仅对培训企业有价值的专用性培训(fir m -s pecific training ),相应地,人力资本则可分为通用性人力资本(general hu 2man cap ital )和专用性人力资本(fir m -s pecific hu man cap ital )。贝克尔进一步指出,在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形下,通用性人力资本的外部性使员工获得了通用性培训的全部收益,因此必须以低于其在其他企业工作应得的工资为代价来支付其培训费用;相反,专用性人力资本没有外部性,因此企业是唯一的受益

者,故应支付相应的投资成本[1]

贝克尔的研究无疑是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该理论有几个暗含的假设前提:一是

?

831?

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二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三是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是公共信息,且仅由培训企业单方面的投入决定。但是,这些理论假设在现实中往往得不到满足。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博弈论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在上述假设不成立的情况下,培训企业、外部企业以及员工三者之间的策略互动关系对人力资本投资者投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进展。

纵观近20年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主要研究文献,不难发现,该理论主要沿着三条线索向前发展:一是从博弈论角度对企业通用性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理论解释;二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如何激励员工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三是从博弈论的多重均衡角度来解释不同国家在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以及劳动力流失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

2 企业通用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博弈解释

按照贝克尔的经典理论,企业是不愿意对通用性培训进行投资的,这显然与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会对员工的通用技能进行培训的现象相矛盾。许多经济学家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理论解释,揭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员工所在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的不对称信息、培训带来激励效应等。

Ace moglu和Pischke(1999)对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中的在职培训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在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情况下,员工如果选择离开原企业,在重新寻找工作过程中,将会承担很大的搜寻成本。因此,即使企业支付的工资低于其边际生产力,他也有可能接受。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可以通过支付低工资的形式,获得部分培训收益。因此,企业也就会有动力对员工进行通用性培训[2]。同时,他们还指出了企业对员工进行通用性培训的四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这种不完全竞争来自于员工寻找新工作的固定成本以及员工对于企业的随机偏好等因素,它使得员工的工资低于其边际生产力;第二、员工经培训后离开企业的概率严格小于1;第三、员工的谈判能力严格小于1,即企业对于由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带来的收益剩余的分享比例严格大于0;最后,培训对边际生产力的影响必须超过其对工资水平的影响,Ace moglu等人将满足这一条件的工资结构称作压缩工资结构(comp ressed wage structure),并认为压缩工资结构的存在是企业是否对通用性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关键所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力市场的非对称信息、交易摩擦、效率工资、最低工资制度以及工会等因素都可能产生压缩工资结构,进而激励企业对通用性人力资本进行投资[3]。

贝克尔的研究忽略了信息结构对企业和员工决策行为的影响,因此,许多学者都对培训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的不对称信息及其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给予了极大关注。然而,他们这种非对称信息的理解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种是关于培训信息的不对称性。Katz和Zider2 man(1990)、Chang和W ang(1996)认为,由于培训企业和外部企业之间存在培训信息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受训员工在不同企业的价值差异,进而影响到工资结构[4][5]。具体来说,如果培训企业在掌握工人培训的相关信息方面拥有优势,那么工人根本不可能将全部投资收益带到其他企业,这将导致外部企业愿意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偏低。因此,培训企业可以支付该员工低于其边际生产力的工资,从而获得部分通用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另一种则是关于员工能力的信息不对称。培训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关于员工能力的不对称信息也可能激励企业有积极性投资于通用性人力资本。最早提出是Green wald(1986),他将Akerl of(1970)的逆向选择思想应用到劳动力市场,并指出由于逆向选择,市场工资对于通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反应受到抑制,因此员工转换工作的可能性减小,所以企业投资于通用性培训是有利可图的[6]。Lynch(1993)、Chang 和W ang(1995)等人将Green wald的思想模型化,并指出不对称信息导致企业选择的最优投资水平低于帕累托投资水平[7][8]。

Car m ichael(1983)则从培训的激励效应的角度对企业对员工进行通用性在职培训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即企业可能把通用性培训作为一种对员工的奖励手段,用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表现好的员工获得通用性培训,而培训完成之后,员工会获得更高的职位和工资[9]。

3 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激励约束问题贝克尔的研究隐含地假定员工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获得由企业单方面的投资力度决定。事实上,培训收益的获得是由企业与员工两方面的努力共同决定的,即一方面企业必须对专用性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员工也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另外,员工在“干中学”过程中对于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企业积累专用性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因此,分析企业(员工)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双方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如何约束这种行为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W ald man(1984)从信号传递的角度对员工不愿

?

9

3

1

?

意积累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员工工作过程正是不断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然而,由于企业在员工能力方面拥有私有信息,而外部企业只能把员工的岗位安排用作其能力的信号,那么企业对员工晋升就向外部传递了该员工很有价值的信号。晋升的信号传递功能导致企业有动机利用其私有信息不提拔员工,从而攫取其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因此,员工也就不愿意进行投资[10]。W ald man进一步指出,这种企业内部劳动力配置对单个企业可能是最优的,但结果会产生社会的无效率。

Kahn和Huber man(1988)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形,当员工的努力程度是隐藏行动,而人力资本投资产出是企业的私有信息时,员工有可能采取“偷懒”的策略,而企业则可能故意低估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从而导致双边道德风险问题(double moral hazard)[11]。

对于这种双边道德风险问题,显然,基于产出的报酬契约不能诱导员工付出最优的努力水平。因此, Kahn和Huber man、Prendergast等试图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如何防范企业与员工的双边道德风险展开了研究。根据M alcom s on(1984)的研究,类似于锦标赛制度的激励合同可能是解决企业道德风险的一个有效办法。以此为依据,Prendergast(1993)认为,收入与不同的职位挂钩的晋升机制(又叫“非升即留”机制,up-or-stay)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双边道德风险。具体来说,即若企业将员工提升到更高的职位,将付给其更高的报酬;否则报酬不变[12]。这个道理是直观的。比如,如果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使一名普通职员在经理这个职位上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么企业当然有积极性提拔员工并付给其更多的报酬,同时员工也因为获得了投资的收益而愿意进行投资。W ild man(1990)设计了一个“晋级或出局”契约(又叫“非升即走”机制,up-or-out)来解决双边道德风险问题[13]。企业为员工设立一个比其机会成本还要高的工资以诱使员工付出努力,但如果员工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晋升到一定级别,企业就要将其解聘。在这种机制下,企业自绝退路,不会故意压低对产出的公布;而员工也有积极性获取专用性人力资本。而且,当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较大或投资的边际成本较小时,采用“晋级或出局”契约能诱导员工采取帕累托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策略[14]。

然而,上述两种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机制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非升即留”机制要求员工提升前后的工作必须有本质区别。譬如,对于教师、医生等职业,员工在不同岗位上往往从事着性质相似的工作,生产率几乎不随岗位的变化而变化,因而“非升即留”机制不适于激励这类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相比之下,“非升即走”机制对于员工晋升前后所从事的工作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不过,这种政策对员工而言太过残酷,而且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所以实践中只有某些大学、律师事务所等采用这种政策(如国外许多大学实施“终身教职”制度)。

因此,激励员工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关键还是在于企业与员工之间能否形成一种长期合同。因为在长期合约下,声誉效应的自动实施机制能有效消除双方的机会主义倾向,从而鼓励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在实践中,长期合同并不是“一纸合同”,而是作为一种惯例或企业文化而为雇佣双方默认的隐含契约。企业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才能真正激励员工的人力资本水平。

4 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国际差异的博弈解释

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日本(或德国)与美国相比,员工的流动率较低,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较高。另外,日本(德国)与美国存在完全不同的员工培训体系,德国拥有非常完善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而美国的员工培训大量依靠外部培训机构进行。对于这种差异,Cul pepper等人从历史沿革、初始禀赋以及经济制度等角度进行了解释[15]。然而,一些学者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理论解释,他们将这一现象归结为博弈均衡的多重性问题。

Ace moglu和Pischke(1998)建立了一个逆向选择模型来解释这种多重均衡的存在。在该模型中,培训企业对员工能力拥有信息优势,而外部企业只能靠推测离职员工的平均能力来提供工资。该博弈存在低能力推测均衡和高能力推测均衡两个均衡。在前一均衡中,潜在企业推测离职员工的平均能力较低,因此支付较低的工资,而培训企业因预期到较低的外部工资导致较低的流动率,于是就有积极性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同时,低外部工资导致离职员工的平均能力较低,这正好和外部企业的推测一致。因此,低推测均衡意味着流动率低,而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高。按照以上逻辑,高推测均衡意味着高流动率、低人力资本投资[16]。相应地,日、德和美国分别属于低推测均衡和高推测均衡。

Ace moglu和Pischke(1998)还从不同劳动力市场制度政策的角度作出解释[17]。由于员工流动率对企业的投资行为有着负面影响,因此任何影响员工流动率的因素都将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行为。在美国,由于允许企业“挖人”,所以美国处于高离职率、低培训水平的均衡。而在日本或德国行业协会普遍存在,行业协会作为外部监督者,禁止企业之间相互“挖人”,而

?

4

1

?

雇佣一个处于职业生涯后期的员工对企业而言需要较高的成本,因此企业对员工能力的考虑及信息的了解也更受重视,所以这两个国家处于低离职率、高培训水平均衡。必须存在一个外部监督者,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这同时也解释了行业协会存在的必要性。

Bai和W ang(2003)则从生产的不确定性以及员工流失率的角度来解释了多重均衡存在的原因[18]。经验认为,企业生产率的不确定性(以生产率的方差来度量)以及员工流失率会降低员工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然而,Bai和W ang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生产率的不确定性较小时,增加生产率的不确定性反而能大大激励员工进行投资;而当初始的生产率的不确定性较小或较大时,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与员工流失率之间是负相关的。美国企业受随机冲击较大,因此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较少而流动率高;而日本企业则面临着较小的随机冲击,因此人力资本投资水平高、并能保证较低的流失率。

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应该说,随着博弈论在经济学许多方面的广泛应用,经济学家们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研究也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从对投资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转向对投资过程中各行为主体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更深入地揭示了企业投资的内在行为机制以及内在规律。这些理论成果大大丰富和拓展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增强了其对企业在职培训实践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指导性。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这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值得深入探索的论题。

首先,关于培训过程中员工的激励问题。尽管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如何在培训过程中激励员工进行过研究,但大部分文献都隐含地假设培训的收益由企业单方面的投入决定,事实上,培训收益还取决于员工在培训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如果不让员工分享投资收益,那么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就采取不合作行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以促进企业和员工双方在培训过程中的合作。

其次,员工的在职培训与当前工作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由于在在职培训过程中,员工往往同时还会从事当前工作。当员工的当前工作与在职培训有形成冲突的时候,如何建立有效的相关机制,使员工合理地在两者之间分配精力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最后,外部政策环境对企业培训行为产生的影响问题。国家、行业协会往往会制订一些相关政策来激励或约束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行为,如最低工资制度、强制性培训政策、对企业培训行为给予补贴以及强制性要求企业向受训员工颁发技能凭证等,这些制度必然会对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针对性地制定政策,调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无论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还是对于综合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Becker G.I nvest m ent in Human Cap ital:A Theoretical Analysi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70(1):9-49.

[2]Ace moglu D,Pischke J S.Beyond Becker:Training in I m perfect

LaborMarkets[J].Econom ic Journal,1999,109:112-142.

[3]Ace moglu D,Pischke J S.The Structure ofW ages and I nvest m ent in

General Training[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07(3):

539-572.

[4]Katz E,Zider man A.I nvest m ent in General Training:The Role of

I nf or mati on and LaborMobility[J].Econom ic Journal,1990,100:

1147-1158.

[5]Chang C,W ang Y.Human Cap ital I nvest m ent under A sy mmetricin2

f or mati on:The Pigovian Conjecture Revisited[J].Journal of Labor

Econom ics,1996,14(3):505-519.

[6]Greenwald B.Adverse Selecti on in the LaborMarket[J].Revie w of

Econom ic Studies,1986,53(3):325-347.

[7]Lynch L M.The Econom ics of Youth Trai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J].Econom ic Journal,1993,103:1292-1302.

[8]Chang C,W ang Y.A Fra me work f or Understanding D ifferences in

Labor Turnover and Human Cap ital I nvest m ent[J].Journal of Eco2 nom ic Behavi or and O rganizati on,1995,28(1):91-105.

[9]Car m ichaelL.Fir m-s pecific Human Cap ital and Pr omoti on Ladders

[J].Bell Journal of Econom ics,1983,X I V:251-258.

[10]W aldman M.Job A ssignments,Signaling and Efficiency[J].Rand

Journal of Econom ics,1984,255-267.

[11]Kahn C,Huber man G.T wo-sided Uncertainty and Up-or-out

Contracts[J].Journal of Labor Econom ics,1988,6(4):423-

444.

[12]Prendergast C.The Role of Pr omoti on in I nducing Specific Human

Cap ital Acquisiti 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 ics,1993,

108:523-534.

[13]W aldman M.Up-or-out Contracts:A Signaling Pers pective

[J].Journal of Labor Econom ics,1990,8:230-250.

[14]骆品亮,司春林.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研究[J].管理科学

学报,2001,(4):19-23.

[15]Cul pepper P D.The Future of the H igh-skill Equilibrium in Ger2

many[J].Oxf ord Revie w of Econom ic Policy,1999,15(1):43-

59.

[16]李元春.不对称假设下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理论综述[J].外

国经济理论与管理,2003,(10):18-21.

[17]Acemoglu D,Pischke J S.W hy Do Fir m s Train?Theory and Evi2

d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 ics,1998,113:79-119.

[18]Bai C,W ang Y.Uncertainty in Labor Pr oductivity and Specific

Human Cap ital I nvest m ent[J].Journal of Labor Econom ics,2003,

21(3):651-674.

(责任编辑:唐 杰)

?

1

4

1

?

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研究

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研究 国资委从2010年开始对中央企业试行了经济增加值考核,不仅出台了经济 增加值考核的一般规定,还颁布了利用经济增加值考核的实施细则。这一转变对国有企业的传统业绩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并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不仅要努力创造利润,更要致力于企业价值创造,不仅要关注短期业绩目 标的实现,更要重视长期成长性的打造和维护。从研究意义来看,本文研究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其一,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无形资本财务理论。本文在界定无形资源、无形资产、无形资本等几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类研究各类无形资产对于企业价值(经济增加值)创造的作用,这对完善无形资产财务理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有利于创新企业财务战略研究。传统的财务战略主要是基于“资金运动论”的财务本质观,着重强调组织资金运动层面的战略。本文则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研究价值创造问题,不仅要关注资金运动,而且要触及到资金运动背后的驱 动因素。这无疑有利于拓展财务战略研究领域,实现财务战略研究创新。 其三,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财务管理的方法体系。研究与战略性资源纳入财务会计体系相关的财务理论与财务方法,如估价方法、效率衡量方法等,这些方法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财务方法体系。在实践方面,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为实施经济增加值考核的企业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增加值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也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树立新的财务战略观,使他们能够跳出财务的视野,从 战略性资源的角度关注企业价值创造问题。从研究思路上看,本文在阐述经济增加值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经济增加值与无形资产的关系进行一般理论性分析。 随后,文章将按照经济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分别研究无形资产与各要素的关系。从大的方面而言,经济增加值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收入和成本(包括资本成本),因此,论文也就主要研究无形资产与企业收入创造以及无形资产与企业成本控制两个方面的内容。从经济增加值的具体计算看,其影响因素除收入与成本外,还涉及很多相关因素,例如为促使国有企业能专注主业发展,需要调整非经常(或非正常)性损益;为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按照《实施细则》规定,经济增加值计算指标在计算过程中对于计入当期费用的相关研发费用可以在百分之五 十的范围之内进行加回;等等。由于这些项目或者与企业无形资产没有内在逻辑

企业文化参考文献.pdf

企业文化参考文献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一) 主要参考书目 谭道明主编:《企业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XXXX年3月第2版金思宇:《企业文化建设是探索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中国企业文化网,XXXX年12月 高峰:《企业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XXXX年9月第一版 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二) 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中国发展出版社,XXXX年7月第1版。 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XXXX年1月第2版。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谭道明:《企业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XXXX年11月第2版。 李大军:《中外企业文化知识500问》,企业管理出版社,XXXX年2月第1版。 王璞武凌:《企业文化咨询实务》,中信出版社,XXXX年6月第1版。 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三) 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和原则, 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通讯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论文。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日益显著。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1]倪东生.企业流程再造中的文化建设[J].经济师,XXXX(01). [2]贾蕾.美日企业创新的文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企业经济,XXXX(05). [3]罗长海.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XX(8). [4]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XXXX(9). [5]李胜.构建优秀企业文化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供电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XXXX(04).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财务管理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风险投资、企业并购、企业重组及股权交易等产权交易活动已蓬勃开展起来。而开展产权交易的前提与核心无疑是企业价值大小,因此,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同时,伴随着财务理论的发展,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得到了广泛认可,这就要求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能准确反映为股东创造的价值,EVA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运而生。如今,EVA价值评估法已经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从理论上而言,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EVA价值评估法,知道EVA价值评估法是当前主流企业价值评估法——自由现金流估价法的演进,其提出了新的价值观,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体系。从现实意义而言,研究可以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真实价值,便于企业兼并收购活动的定价,有利于投资者做出理性投资。引导企业管理者重视价值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助于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 预期目标:研究将主要通过财务预测,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熟悉、了解了EVA价值评估法的基础上,用EVA价值评估法对得润电子的历史价值进行评估,并对今后几年该公司的价值进行预测,以利于投资者、管理者了解该企业的价值,做出相应决策。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公司价值评估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原先的模型进行修正,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准确。Hemnatha S B Herath和John S Jahea Jr(2002)在他们的论文中,基于期权定价理论,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用于在股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评估管理弹性的价值。 (2)在原先的理论基础上,加入新的理论,让两者相互结合,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Alvaerz和Stenbacka(2001),为了确定多阶段技术项目中的最优临界值,将马尔可夫链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的研究表明,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同时增加了更新技术和采用现有技术的实物期权价值。

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发展,企业已从政府拨款为主的筹资方式,转为自有资金、借入资金等同时并存的筹资方式,负债经营已为企业普遍采用。负债经营不仅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还可以产生财务杠杆效应,为企业的所有者带来更多的效益。但是,负债经营也存在着风险,如资产负债率偏高,债务负担过重,偿债困难,银行与企业或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拖欠借款,应收款收不回,应付款付不出等等现象。因此,企业在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外部资金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偿债能力的分析。它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有利于企业经营者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债权人进行正确的借贷决策。由此可见,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预期目标:本文在参照国内外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偿债能力的各种指标入手,以沪市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财务管理理论、财务战略管理理论、财务评价理论为指导,通过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对上市公司偿债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电子行业偿债能力指标的标准值,从而为电子业上市公司在充分利用外部资金的同时有个明确的度量,为增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提供一定的探索性建议,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政策性意见以及为相关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对沪市电子行业的财务分析中,偿债能力分析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研究已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由于样本选取,研究方法及绩效评价角度的差异,造成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国内研究,蒋理标(2005)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负债经营时现代企业的基本经营策略,如何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进行负债经营风向管理的关键环节。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通过研究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结构关系及各项目的变动情况,来确定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康、偿债能力是强还是弱。简燕玲(2005)提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安排好到期债务的偿还;二是要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文章分析了目前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从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方面对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做出了适当的改进,提出了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时要考虑偿还债务资金来源渠道、企业流动资产质量、企业所处的寿命周期等以前很少涉及的几个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文献综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导向器,它决定着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模式。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一直是国外财务学者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近些年我国财务学者也尽力探讨,力求找到既能符合财务活动的内在要求,又能衔接国家财务管理目标,并能满足企业各经济当事人经济利益的要求,实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对此,回顾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以指出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趋势。 一、财务管理目标发展述评 根据现有资料,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是从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是亚当?斯密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有学者明确提出“用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总目标是一种客观的选择”(何清波、邢建平,1998),“国有企业管理目标的完整表述应该是:在履行足够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利润是企业积累的源泉,利润最大化使企业经营资本有了可靠的来源;另一方面,利润最大化在满足业主增加私人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业主经营逐渐被职工经理经营代替,企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不合适了。这不仅因为利润最大化概念含糊不清,没有反映出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比例关系,还因为即使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如果未考虑到各种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会影响未来企业经营资本的来源。 (二)净现值最大化。20世纪40年代末,西方财务界开始关注资本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分配,以及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随着1951年乔尔?迪安(Joel Dean)的《资本预算》的出版,财务界开始讨论如何在各类资产间分配财物资源,以提高现金流动的净现值。如果一个企业所有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最大,企业的净收益就会最大。资本才能真正得以最大化增值。因此现值最大化被视为当时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对资本增值效果的影响,显然优于利润最大化目标,但并为从根本上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 (三)每股收益最大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股份制企业的不断发展,每股收益最大化逐渐成为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这以目标在科学上更进了一步,因为这里的“收益额”有时间概念,且“每股”又有投入资本概念,它是一定时间内单位投入资本(每股,不是每元)所获收益额,充分体现了资本投入与资本增值之间的比例关系,但这一目标一是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二是没有考虑企业股利方针对股票市价的影响。如果企业的目标只是为了每股收益最大,企业就决不会支付股利。

无形资产评估论文

万方科技学院《资产评估学》期末论文 题目论无形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系别会计系 专业会计学 班级 2010会计学本科6班 学号 201003030640 学生姓名范姗姗 完成日期 2013年6月16日

论无形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范姗姗10会本六班 40 摘要:本文从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目前我国资产评估的发展状况,针对无形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无形资产;评估;方法;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无形资产在企业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强,无形资产的交易也日益活跃,但是由于我国对无形资产评估起步较晚,在实际进行无形资产评估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有效发挥资产评估的作用,本文指出了无形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关对策。 1 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基础 根据我国2009年7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具体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等。其特点是:非实体性、价值形成的积累性、开发成本界定的复杂性、价值较大的不确定性、能带来超额收益或追加收益特性。资产评估的方法为收益法,成本法,市场评估法,它们的适用程度依次降低,收益现值法是现在企业最常用的方法。 由于对于无形资产的具体范围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我国开展评估的时间也较短,理论程度不够完善,而且诸多问题尚未澄清,使得我国无形资产评估中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我们发现无形资产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2 无形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2.1 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发展缓慢 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实践情况相比较,还显得比较落后。加强无形资产的理论研究,完善无形资产理论体系对优化无形资产配置、提高无形资产运营效益、维护所有者权益等有着重要意义。 2.2 无形资产界定不清,评估标准不规范,经常造成无形资产的低估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思考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而人才差异化管理就是根据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发,进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人才差异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的人才差异化研究与德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国外的激励理论研究,像我们所熟知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等等,对于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 1.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在前人莫瑞的研究下,进一步发展了其研究,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其主导需要,该理论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激励和人的行为,有力的说明了人不但有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需求,更有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等方面的需求,给予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以启示。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完成其利润目标和战略的工具,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各种绩效评价体系科学性如何则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绩效;统计分析;评价;文献综述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company’s performance is a tool for managers to accomplish the company’s goal of profit-making and strategy. Appropriate assessment of a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fundamental part of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T herefore, how to assess a company’s achievements and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kinds of assessment system are scientific form the critical research areas. Previous literatures published on four core periodicals from 2001 to 2006 ----Study on Accounting, World of Management, Comments on Management by Nankai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have been taken as sampl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tudy on company’s achievements in our country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some relevant ideas are discussed and potential problems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Assessment; Literature Review 企业绩效评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较流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创造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工具。但其实,立足于我国的企业实践,也有许多值得借鉴挖掘的方法。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

财务报表分析文献综述

财务报表分析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专业 班级:08 会计 学生姓名:鲜洁学号:200810406053

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报表分析文献综述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其股东、债权人、债务人等相关利益者为了更好地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就要认真分析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并不是完全真实有效的,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一系列的财务报表造假事件,严重危害了我国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发展,让广大投资者遭到严重损失,企业的信誉受到严重挑战,所以,如何鉴别上市公司的“数字陷阱”,也需要我们对报表进行认真分析。本文从财务报表的定义、内容、方法为基础,通过一些会计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及相关学者的著作及理论予以解释和阐述。 1 财务报表的定义及报表分析的定义 1.1 国外研究成果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教授Water B. Neig S认为财务分析的本质在于搜索与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并加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判断过程。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的Le. P. ldA. Bernstein认为财务分析是一种判断过程,旨在评估企业现在或者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未来的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最佳预测。 1921年3月吉尔曼(Gilman)出版了名著《财务报表分析》,他指出财务报表也称对外会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的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报告、管理分析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的资料。对外报表即指财务报表。对内报表的对称,是以会计准则为规范编制的,向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及其他有关各方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会计报表。他也提出了不能高估比率分析的作用,因为财务比率和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似乎难以明确。 1898年2月美国纽约州银行协会委员会提出议案,议案要求所有的借款人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应对文献综述

企业财务风险及应对探讨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专业200X级X班XX 指导老师XXX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财务风险基础理论研究在理论界,财务风险已经成为现在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财务风险与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管理以及安全密切相关,它是从价值方面反映企业在理财活动里边以及处理财务关系中所遇到的风险。..........................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财务风险的概念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James C. Van Horn, John M. Wachowicz Jr(2001)在《Fundament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里面更宽泛地说明了财务风险包括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以及由于使用财务杠杆而导致的每股收益变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财务风险的类型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财务风险产生因素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文范文—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研究

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研究 我国对无形资产的关注和研究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比较晚,目前基本上处于借鉴西方国家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和方法的阶段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对无形资产内涵的确定、类型的划分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基本上都是引进外国的。我们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不深入,实务操作也处于起步阶段,这必然给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发展完善带来一定的困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崛起,无形资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也逐渐认识到无形资产在生产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无形资产的评估和研究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对无形资产基础理论的研究和规范实务操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无形资产评估传统方法评析在无形资产评估过程中,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处于核心地位。目前无形资产评估的主要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下面对这三种方法进行评析并对应用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 讨。 (一)成本法。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历史成本(即最开始购置或创造无形资产时所支付的完全成本)或简单重置成本(即以重新购进或创造无形资产时所需的支出费用)作为推算无形资产价值的主要依据。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法,是指在评估无形资产时,按被估资产的现时完全重置成本(重置价)减去应扣减损耗及贬值,或乘以成新率来确定被估无形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公式为:无形资产评估值=无形资产重置成本X成新率。在实际运用中,重置成本 是根据历史成本调整得到的。历史成本体现了资产的原始形成过程,具有易获得性和可验证性,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成本法的适用场合是以摊销为目的的无形资产的评估,但相对于有形资产来说,无形资产有其特殊性,所以成本法的使用也有局限性。一是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具有不完整性、弱对应性及虚拟性等特点,因此根据历史成本调整得到的重置成本来评估无形资产现值是不合理的。二是无形资产的成新率很难确定。三是大多数无形资产常常存在着开发成本高而应用前景差或开发成本低而应用前景好的现象。对这样的无形资产用成本法进行价值评估是不合适的。 (二)收益法。收益法是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资产未来收益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被评估资产价

企业文化外国文献

企业文化外国文献 【篇一:企业文化外文参考文献】 corporate culture the concept of enterprise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is formed in the long-term of the ventur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mong the enterprise staf. they cultivate the common goal, the highest value standard, basic beliefs and behavior. it contains a very rich content, including business philosophy, value concept, the spirit of enterprise, enterprise morality, group consciousness, enterprise image, enterprise system. its core is the spirit of the enterprise and values.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culture 1.enterprise culture affects the enterpr ise’s life culture is informal. but it exist everywhere and every time. in the developing of an enterprise, things informal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formal, software is usually more important the hardware. this is not only the character of modern ec onomy, but also the outcome of enterprise culture’s effect in long time.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spirit of the enterprise, is the power that drives the enterprise developing, and is the best way for the enterprise to get the growth of its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needs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can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in any case, there will be no long time development without culture’ support. 2.enterprise culture builds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e the 1960’s the core content of enterprise com petition is technology , in the 70 s, it is management, in the 80’ s, it is marketing, in the 90’s, it is the brand, and the 21’st century the cor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is the culture. enterprises short-term prosperity can get in so many ways, but the enterprise long time growth can be only from the power of the excellent enterprise culture, the effect of suitable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enterprises is huge, because it has infinite driving force on the staff. the spirit and idea s is the core of the enterprise’s culture. when a good enterprise culture establishment, it brings the

最全的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1绪论 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与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进行资本扩张,增强市场影响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带来了国民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各级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许多规范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及其配套指引,这些都促使资本市场中的并购历程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企业并购活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1984年7月,保定市纺织机械厂以承担兼并企业全部债权债务的形式,并购了保定市针织器材厂,该厂已处于连年亏损,几乎面临倒闭状态的企业,这是发生在中国的首例并购案例,它开创了中国国有企业间并购活动的先河。过去的几十年里又相继发生了许许多多类似的并购活动,掀起了一股股来势凶猛的企业并购浪潮。但由于企业并购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了整整几十年,加之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转轨时期,资本运营的体系不完善,许多制约企业并购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与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国企业的并购动力主要是来自政府方面的推动,尤其体现在一些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当中。但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不断推进,许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主动进行并购活动。 第二,并购价值的评估方法陈旧。虽然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配套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的良性发展。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价值的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重置成本法和收益法,它们被盲目地广泛使用,而没有考虑到不是所有的并购类型都适用这两种方法。重置成本法主要侧重于对当前企业资产价值的静态度量,而没有考虑到企业资本未来的收益能力。重置成本其实评估的并不是企业的价值而是当前资产的价值。同时,收益法在我国某些并购案例中也并不适用,因为使用收益法所需的部分行业参数中目前市场条件下很难获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中的评估方法应用。 第三,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大多是通过并购双方直接接触完成的,投资银行等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并购发动、融资安排到价格确定等各个环节,中介机构都起到推动作用。但我国尚处于缺位状态的中介机构,不得不使我国的企业并购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市场化、规范化。 .2研究意义 资本市场中并购事件无一不牵涉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产权的转移,能否成功转移都需要合理的定价来支撑,这使并购资产的定价机制也面临考验。能否合理地评估并购资产的价值,决定了交易价格对资产真实价值的反映程度,也就决定了企业间并购交易能否顺利实现,同时它还影响着资本市场能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纵观资本市场中层出不究的并购案例,其并购的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并购的主体也各不相同,那么目标企业定价所适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所体现的评估方法特点也就不同,因此,在并购资产的评估过程中,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方法的运用对资产交易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中国资本市场中企业间的并购活动为切入点,立足于不同的并购类型,着眼于研究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分析不同的并购类型下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试图在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上提出一些有用之策,从而体现了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对于今后并购活动中的资产定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偿债能力分析 (2)

1.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别称查找文献法,被广大学者普遍运用于各种学术研究的一种方法。本文笔者搜集查阅大量有关于我国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状况和发展问题的资料的主要渠道是图书馆跟各大网站上的期刊,报纸,论文等资料和国内外参考文献,归纳整理出了偿债能力分析的基本数据资料,为论文撰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数据基础。 实证分析法。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资料与数据的搜集,并综合运用财务报告分析、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相关理论,通过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评价对比分析华夏幸福财务现状,从中发现华夏幸福在偿债能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比率分析法。文中根据华夏幸福2012年至2016年的财务数据,计算出财务指标来解析华夏幸福偿债能力,从中看出华夏幸福的投资价值。 1.4文献综述 投资者在投资之前,首先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其中企业的偿债能力就是一个重点关注项目,偿债能力的研究无疑成了学者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方向有联系又有区分,国外学者的研究侧重于指标的选取以及几个指标之间的比重,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多偏向于联系企业实际经营活动,如影响因素、负债经营存在问题以及提高偿债能力的策略等。 1.4.1国外文献综述 Russ Giesy(1992年)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统计数字证实经营风险、净收益等不同因素受到资产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的建议是企业最理想的资产结构应该大约为资产负债率的一半。[23] Fosberg(2004年)在研究后发现,公司的负债率很大程度受到其规模的影响,对于所有处于正常模式的企业来说,现金流都是至关重要的资产之一,很多企业的财务之所以出现难以维持企业发展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到期债务过多,超出现金流的偿还范围。 George Gallinger(2005年)提出使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衡量企业的流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从企业融资与投资等动态方面的经营活动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24] Julie E. Margret(2011年)在Taylor and Francis出版书探讨了法律和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6篇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6篇 第一篇: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概述和原因 (一)财务风险和分类 财务风险也称为融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因为各种 不可预测的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是一个经济利益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未来经济利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分为广义和狭义,决 定论者定义风险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这是狭义的风险。其他专家认为, 损失的风险不但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从这 个角度看,风险是不确定性,这盈利和亏损可能会对企业构成威胁,可能 也带来机会,这是广义的概念,财务风险能够大致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外部看,中小型企业业务活动的各种类型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也会受到自己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一般大致分为外部和内部原因。当一些行业激励措施鼓励和倾斜的状态,对一些产业也将是有限的。在内部,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的企业财务风险的最重要原因。 未知的内部责任,财务管理混乱导致严重的资本损失,所以不能保证基 金的安全性、完整性,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内部融资,增加了财务风险管 理的不科学因素。 二、财务管理的现状和风险分析 从财务管理现状的角度来看,有以下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资产管理水平低、结构不合理 很多中小企业现金管理不严,导致闲置资金或不足,没有严格的信贷政策。中小企业基金中,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怀疑的可能性非常大。

(二)很多中小企业基金的使用往往是没有计划性的 需要时资金紧张,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导致财务风险,进而使得公司 遭受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负债比率越高,财务风险的不 确定性。对未来的业务和财务都有影响。 (三)盲目的投资 多样化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个要求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很多中小企业甚至在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之前,选择了多元化的 投资,使投资最终失败。 (四)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财务控制失效 很多中小企业不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如财务库存系统,成本会计系统,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不完善的基本体系虽然得以构建,但没有认真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缺乏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理解,内部意识薄弱,导致混乱基金账户管理。财务管理是基于运企业的 管理需求,人为地增加了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从风险的角度看,一 方面,财务风险没有适当的评价体系。中小企业会依赖于会计和财务部门的控制功能,而不是实行特定的评估和分析财务活动的活动,会计部 门就承担财务预测、分析得功能,一些公司甚至处于不健全会计部门的会计制度,会计信息不完整的状态,从而使财务会计信息对财务风险评 估不足。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仅仅专注于销售增长和总利润实现, 导致过度使用基金。中小企业,因为盈利水平有限,更关心生产和销售收益。注重短期收益,即使它也可能意识到财务风险的优点和缺点,但 是成本因素,他们不愿意改善财务风险预测和控制技术投资。所以,虽 然表面上降低成本,但可能会增加商业风险。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现实,从而要想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小财务风险,但能够采取预防措施,将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 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企业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本一: [1]王俊秋,倪春晖.政治关联、会计信息与银行贷款成本--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 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8) [2]冯延超.中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与税收负担关系的研究[J].管理评论.2012(06) [3]田效先.企业所得税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4]殷枫,许颖星.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与出口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股权性质与制度环 境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2(05) [5]陈守明,范嘉斯,余光胜.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企业社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统 计与决策.2012(06) [6]龚小凤.国有股权对本土及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不同影响:信息不对称[J].财会月 刊.2012(06) [7]潘红波,余明桂.支持之手、掠夺之手与异地并购[J].经济研究.2011(09) [8]李四海.制度环境、政治关系与企业捐赠[J].中国会计评论.2010(02) [9]游家兴,徐盼盼,陈淑敏.政治关联、职位壕沟与高管变更--来自中国财务困境上 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0(04) [10]贾明,张喆.高管的政治关联影响公司慈善行为吗?[J].管理世界.2010(04) [11]万华林,陈信元.治理环境、企业寻租与交易成本--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非生产性支 出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0(02) [12]杜兴强,周泽将.政治联系方式与民营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基于深交所信息披露 考评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1) [13]申香华.营利性组织财政补贴的成长性倾向及其反哺效应--基于2003年~2006年 河南省上市公司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0(05)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分析报告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地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完成其利润目标和战略地工具,正确评价企业地经营业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地重要内容.如何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各种绩效评价体系科学性如何则成为理论研究地重要领域.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地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地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地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地方向. 【关键词】企业绩效;统计分析;评价;文献综述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company’s performance is a tool for managers to accomplish the company’s goal of profit-making and strategy. Appropriate assessment of a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fundamental part of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The refore, how to assess a company’s achievements and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kinds of assessment system are scientific form the critical research areas. Previous literatures published on four core periodicals from 2001 to 2006 ----Study on Accounting, World of Management, Comments on Management by Nankai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have been taken as sampl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tudy on company’s achievements in our country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some relevant ideas are discussed and potential problems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Assessment; Literature Review 企业绩效评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地作用,采用什么样地方法和体系来评价企业地经营绩效,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地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较流行地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创造地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工具.但其实,立足于我国地企业实践,也有许多值得借鉴挖掘地方法.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