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思维的利剑-批判性思维

思维的利剑-批判性思维

思维的利剑-批判性思维
思维的利剑-批判性思维

·1·思维的利剑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世界

导读

在第一章《你就老实告诉我,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中,我简要介绍了批判性思维是什么,学会批判性思维有什么用。我提到,人类是一种由信息驱动的复杂机器,批判性思维虽然不能改变基因信息,但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获取文化信息。我也强调了,光有批判性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之后,读者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来提升人类思想库中的优质思想的浓度。读完这章,读者应该能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开始刻意地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和能力。

在第二章《我不是说你蠢,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蠢》中,我谈到从负熵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体,并提及生命体的自我复制和随机变异,然后快进到智人(也就是我们这个物种)的诞生与发展壮大。其中格外强调了语言这一特殊的能力给智人带来的优势与局限。我讨论了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和科学化趋向与人类与生俱来的非理性心理机制的冲突。但同时也提到人类较之其他物种更强的学习能力,从而让各位读者不要对人类本质的愚蠢太过悲观。读完这章,读者对人类的漫长演化史有了粗浅的认识,在知道现代社会对人类的要求之后,也应该更清晰地明白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2·

在第三章《人类生活在三个世界之中,所以才这么厉害》中,我给大家提供了我修改过后的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人类同时生存在客观的物理世界、主观的心理世界以及客观的知识世界之中。我详细讨论了三个世界的区别与联系,谈到了它对人类的意义。最后还提到了哲学家们为了理解究竟何为真理而提出的多种真理理论。本章的理解难度较大,但是却很重要。那些世界观本不清晰的读者,可以暂时借用这个三个世界理论作为自己的世界观。而一个成熟的世界观对于读者的价值,不言自明。

在第四章《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中,我简要谈论了人类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着重强调了人类信息加工的认知双过程理论,分别是无意识的直觉认知系统1和有意识的理性认知系统2。我还提到了包括证实偏误、框架效应、基本归因谬误在内的许多认知偏误,也就是人类认知系统中自带的系统性犯错倾向。最后还提到了智商这个概念。人们大多高估了智商的作用,低估了理性思维方式的作用。读完这章,读者应该对人类的认知系统和认知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知道理性思考是一件很难但是又很重要的事情,而且要学着刻意避免那些认知偏误。

在第五章《做人要讲道理,那该怎么讲道理》中,我讨论了什么叫讲道理,又提到人类虽然能讲道理,但有时却会刻意不讲道理。我的重点是在阐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统计推理、类比推理这四种推理形式的特征,也谈到了我们在使用这些推理形式时,容易犯的错误。我简要提到了人类认知的可得性启发法,这意味着人类天生就不擅长做统计推理和计算概率。我也提到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这意味着人类的推理严重依赖于类比推理这一可靠度不太高的推理形式。读者在读这章之前,肯定也会做推理,但在读完这章之后,对推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读者讲道理、做论证的能力应该会更强。

·3·

在第六章《把概念搞明白,才能把道理讲清楚》中,我提到了要想思维清晰、逻辑性强,就必须对概念这一思维的原子单位有清晰的认识。我讨论了概念本质的模糊性,这意味着定义一个概念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提到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这便是定义概念的两大方向:外延定义法和内涵定义法。内涵定义法是重点,细分为属加种差定义法和操作性定义法。我强调了在定义概念时要遵守的四个原则。最后还以哲学这一学科为例,分析了“原因”与“理由”,“偏好”与“偏见”这两组概念。读者读完本章之后,应该能掌握定义概念的方法。随着读者自己的不断练习,为概念下定义的能力会越来越高。

在第七章《你这都是谬误,别想误导我》中,我将逻辑谬误归为四类,分别是前提和结论无关的不相干谬误,前提无法充分支持结论的不充分谬误,暗含错误前提的不当预设谬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所产生的语义模糊谬误。常见的不相干谬误有人身攻击谬误、诉诸伪权威谬误、诉诸公众谬误、稻草人谬误。常见的不充分谬误有滑坡谬误、因噎废食谬误、以偏概全谬误,弱类比谬误。常见的不当预设谬误有带有错误预设的问题,带有错误预设的选项,非黑即白式思维谬误。语义模糊谬误主要概念的不精确导致。读者读完之后,应该能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谬误,不再受其误导。而且读者自己也要有逻辑操守,不要使用这种逻辑谬误来进行推理。

在第八章《你给我解释解释,什么叫“解释”》中,我简单提到了人类对解释的特异性追求。然后详细阐释了目的论解释和机械论解释的差异。前者适用范围小但是用起来简单,后者解释力度更强但是更难掌握。接下来我重点讨论了统计学这一数据收集、处理并解释的学科,并强烈建议大家继续找统计学的资料来学习。最后我提到了实验法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双盲实验这一经典实验设计范式,读者应该能知道它所具备的强大解释力。在读完这一章之后,读

·4·

者能明白朴素解释与专业解释之间的差异,并有意识地寻求更专业的解释,无论是求助于专家,还是自己成为专家。

在第九章《这世界很复杂,我究竟该相信谁说的话》中,我首先向大家展示了笛卡尔的怀疑论方法,然后指出科学应该作为我们今天的第一信任原则。接下来介绍了三个更实用的信任原则,分别是休谟原则、专业可信原则、利益相关不可信原则。然后我强调,可信度低并不意味着错误。我强调了知道与相信的差异,人们现在更多地是选择相信他人知道,而不是自己去知道。我建议大家应该对未经怀疑的所有信念体系都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包括亲友给出的信息和自己脑海中已有的信念。读者在读完这一章之后,应该养成怀疑的习惯,并掌握判断陌生信息可信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第十章《走进科学,从科学哲学出发》中,我首先介绍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体系对人类世界观的改变。然后讨论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观,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具备可证伪性。接下来又介绍了库恩对科学的历史学研究,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范式演进的过程,这意味着科学并不像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以为得那么理性和权威。最后提到了科学的发展导致了无知的减少,提到了这对人类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读者在读完这一章之后,不会再盲目地信任科学,而是理性地信任科学。同时对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无论是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层面,还是微观的个人信念行为层面。

在第十一章《如何判断是非善恶?应用伦理学》中,我首先强调了伦理规范是比法律规范更基础的一类应然性规范,并指出具备伦理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道德评价。接下来,我提到了伦理学的基础知识,也就是道义逻辑词“应该”、“允许”和“禁止”之间的关系。然后重点放在三大规范伦理学体系上,分别是注重行为本身之正确性的义务论,关注行为是否能造成最佳结

·5·

果的功利主义,注重培养人类自身美德的美德伦理学。最后我给大家分享了四个我个人的道德原则,分别是讲道理原则,公平原则,与人为善原则,不多管闲事原则。我还一般化地分析了“打孩子”这一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读者读完这一章节,应该能意识到道德判断的复杂性,同时也能具备更高的道德判断水平。

在第十二章《修辞学是一门说服的艺术,大家不要乱用》中,我先向大家介绍了修辞学的四大原则,这四大原则告诉我们,分歧和争议永远都存在,而且也理应永远存在。接下来我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放在现代语境下解读。展现了三大修辞方式,分别是示之以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中示之以威最能有效地说服他人。动之以情是利用人类的各种情绪来改变其态度和信念。我介绍了包括愤怒、快乐、悲伤、恐惧、惊讶、嫉妒等情绪。在我个人最偏爱但同时也是效果最差的是晓之以理中,我着重强调了哲学论争中的宽容原则。这种说理论争方式必然说服理性和真诚的人。读者读完这一章节,加上持久的实践练习,一定会更擅长说服他人。

在第十三章《谓词逻辑是一种优秀但不完美的思维语言》中,我先向大家介绍了逻辑学作为研究推理与论证的学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谓词逻辑则是逻辑学最近一次的重要变革。我讨论了逻辑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这三大基本定律。然后提到了谓词逻辑的基本符号,并继续展开讨论如何将带有一元谓词的自然语言翻译成谓词逻辑语言。接下来学习如何翻译带有关系谓词的自然语言,最后学习如何利用带有等号的谓词逻辑系统来表达自然语言语句。我还提到了模态逻辑与可能世界语义学。读者学完这一章之后,最好能掌握如何将自然语言翻译成谓词逻辑语言,以实现更加严谨和精确的推理与论证。但如果实在没有学懂,那就算了。

·6·

在第十四章《最后再说几句心里话》中,我首先提到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再分享了几个我个人的学习经验,分别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系统的结构,与他人分享知识,建立学习激励机制,加入学习型社区,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拥有学习的方法论。我也提到了模因理论,这是以观念而不是以人的视角来信念的传播。最后,我强调了真正的知识与表面的知识的差异,而只有终身学习,才能让我们具备更多的真知。读者读完这一章之后,除了更了解写作本书的我之外,在学无止境的道路上也能更进几步。

本书的一些关键概念,我都给出了英文。这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读者搜索更多资料,另一方面是我刻意在降低读者的阅读流畅性,让读者在读到这一部分时放慢速度,自己刻意思考一下。不过书你们也都买了,你们要囫囵吞枣地读,我也拦不住。而且,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有章末小结,会简要回顾那一章节的内容,方便读者预习和复习。不过书你们也都买了,你们不复习我也不能打你们。

在我看来,书是全世界最便宜的东西。我们花这么点钱,就能买到作者多年的知识和经验。但是,书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昂贵的东西。因为你可能会为你读的书付出高昂甚至惨重的代价。你读完一本垃圾书,不仅仅是浪费了你的时间和金钱,更是在你自己的头脑里装下了许多垃圾思想。这些垃圾思想又导致你做出许多错误的决策和行动。

大部分情况下,我看中的书都会自己买来读。偶尔,我会去图书馆读书。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B开头的书架上,仅就我所熟悉的心理学和哲学这两个专业领域来看,绝大多数书都是垃圾书。你随机从书架上挑出100本书,最后也许只有一两本是值得阅读的。

然而吊诡的是,朋友让我推荐书,我总是说,好书太多,不知从何开始推荐,然后反问他们具体想读哪方面的书。不过绝大多数时候,他们自己也不知

·7·

道自己想读哪方面的书,只是想着要读书“提升”一下自己。从绝对数量来看,好书的确太多太多了。但是从相对比例来看,好书又实在太少太少了。我甚至一点都不会怀疑,我这本书也会和一大堆垃圾书摆在一起,放在书店或图书馆的某个书架上。具体栏目我也不确定,也许会放在心理学类,也许会放在哲学类,也许会放在逻辑学类。

我总是很羡慕晚出生的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有着更发达的科技水平,也有着更好的教育环境。至少,我很羡慕你们。如果能穿越时空,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本书带给年少时的我,叮嘱他反复阅读。当然,也许时空法则不会允许我这么做,否则这本书的出现就成了一个时空悖论。

对于极少数读者,也许你们就是逻辑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抱着同行评议(eer review)的态度,想要知道我这本书写得怎么样。而我也坦率地告诉你们,这本书在我心中还不够好,不过它已经足够好到我愿意写出来的程度了。

对于绝大多数好学且爱读书的普通读者来说,能读到这本书,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从此以后,只要你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往前走,随着思维框架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积累,你们不用再过着人云亦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你们也不会再被自己头脑中的错误想法所耽误。

·8·

第三章人类生活在三个世界之中,所以才这么厉害

在上一章中,我提到了宇宙的诞生,提到了生命的演化,提到了语言给人类带来的优势。这算是对整个复杂世界的一个简化描述。这一章,我会给大家提供一个用以理解这个复杂世界的理论工具,叫做“三个世界理论”。这个理论由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在波普尔看来,这个宇宙可以划分为三个世界,分别叫世界1,世界2,世界3。在展开详细的介绍之前,我必须说明两点。其一是,我本人在哲学上并不完全认同这个“三个世界理论”。其二是,我接下来呈现的“三个世界理论”和波普尔本人的理论会有差异。因为我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掌握这一思维的工具,我会对工具加以改造以更好地实现其目的。而且,我也不想把波普尔的的思想完全复制给大家。没有谁是思想的绝对权威,波普尔也不例外。

世界1是客观的物理世界

世界1的历史很漫长,有一百多亿年了。它就是大家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物理世界,其中有银河系以及河外星系,有太阳系以及地球,有高山流水,有桌椅板凳,有白蚁和大象,有高楼和农田,还有性别年龄各有差异的人类。这个世界1是由能量和物质组成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哪怕没有人类,它也存在得好好的。

每个人都生活在这同一个世界1里面,所以这个世界1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是,因为这个世界1是如此巨大,这导致每个人实际上是生活在这个世界1的不同位置之上的。有些人生活在地球上亚洲东部,有些人生活在地球上美洲西部,有些人生活在非洲南部,有些人生活在欧洲北部。暂时还

·9·

不知道有没有外星生命生活在某个我们还未知的星球上,所以先不考虑外星生命的存在。

我相信这个世界1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大家可能对世界1还是有一些误解,以为世界1无所不包,其实并非如此。世界1只有自然存在物,没有人类的虚构物。金钱、公司、社会、文化、宗教、人生的意义、法律、国家等等,这些东西都不在世界1里面。世界1里面确实有哪些印有数字的彩色纸,但是世界1里面没有金钱。这些彩色的纸是客观存在的,有质量,有面积。但是它之所以是钱,纯粹依赖于人类以为它是钱。如果人类不认为它是钱,那么这些纸就不是钱。伪钞和真钞,从纸的角度看只有细微的差别,但前者就不是钱。当一个国家无法为其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纸币提供信誉担保时,这样的纸也不再是钱了。就像我们现在不再认为清朝的钱是钱。所以,“货币”是人类虚构出来的概念,它能以纸的形式出现,也能以金属的形式出现,也能以塑料(有些国家的钱是塑料做的)的形式出现。钱也完全可以以抽象的数字形式出现,你的银行账户上的数字能表示你所拥有的钱的数量,而你手上其实没有任何实体的钱。

同样的,公司是虚构的人类组织,国家也是虚构的人类共同体。法律、宗教等等人类文明的产物,都是人类的集体想象结果,它们并不是世界1中的自然存在物。大家不必担心,我说它们是虚构的,不代表它们就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要相当部分人相信你所虚构出来的东西,那么它对于这些人来说,就是存在的。

以国家为例,一个国家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人们相信它存在。一些寻求独立的小国希望大国能承认其存在,就是这个原因。现在让我们假设,江浙沪这两省一市内的所有人都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独立出来,成立一个“包邮国”。但是全国其他人以及全球其他国家的人都不承认这个“包邮国”,那么这个“包邮国”其实仅仅只对这两省一市的人来说是存在的。

但如果其他国家都承认包邮国的成立,那么包邮国就真实存在。不过若不

·10·

承认,那么久而久之,这两省一市的所有居民也不会再相信“包邮国”存在了。因为这个“包邮国”没有独立的司法、行政、外交、国防体系。当“包邮国”的国民不再认为自己是“包邮国”的国民时,“包邮国”就不存在了。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给其国民灌输爱国主义教育,让这些人建立国家认同感。这样才能让这些国民相信那个国家是存在的,而且自己就住在这个国家里。而之所以需要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让国民相信国家的存在,就是因为国家并不像山川河流一样是世界1中的真实存在物,国家需要依靠人类的相信才能存在。

最后强调一遍,所有抽象的东西都不在世界1里面,世界1里面的东西全都是占据一定物理空间的客观实体。

世界2是主观的心理世界

除了客观的物理世界之外,还有每个人自己主观的内心世界,叫做世界2。世界2由每个人类自己的感觉和感受组成。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人类,就有多少个世界2。从世界2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众所周知,对于同一个东西,每个人的感觉和感受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对于臭豆腐,有些人觉得好吃,有些人觉得非常好吃,而有些人则觉得很难吃。每个人的世界2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我的世界2里,周星驰比梁朝伟更帅,电影《守望者》比《公民凯恩》更好看,王若琳的歌比蔡依林的歌更好听。这就是我独有的偏好(Preference),每个人独有的偏好就是其独有的世界2的组成部分。

世界2的独一无二性绝不仅限于此。大家如果往深了想,就可以发现,红绿色盲和正常三色视觉的人,他们的世界2中的颜色是完全不同的,更不用提失明者和失聪者的世界2和正常人的巨大差别了。还有,男人和女人的世界2也有系统性的差异。在占统计多数的异性恋(Heterosexuality)情况下,男人的世界2中,女人是对其有性吸引力的,而男人没有。在女人的世界2中,男

·11·

人是对其有性吸引力的,而女人没有。大家再来思考一下豆腐脑的甜党和咸党之争,如果用这个三个世界理论来看,甜咸之争其实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是两组不同人类的世界2的交锋与碰撞。所以大家以后在表达自己的立场时要谨慎小心,要知道,你的身后和对面都站着数不尽的世界2。当你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你其实是在和无数个世界2进行交战。无数个世界裹挟着你向对面的世界冲撞过去,这感觉一定不轻松。所以我一直就不喜欢吃豆腐脑。

如果大家真的理解了世界2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一定会有细思极恐的感觉。因为这个世界2是人类的神经系统对感官接收到的感受刺激进行编码和解释之后的产物。不同人类个体之间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会有不同,不同物种之间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差异就更大了。而且人类对感觉信息的知觉解释,不仅有自下而上(Bottom-up)的数据驱动(Data-driven)加工,还有自上而下(Top-down)的概念驱动(Conceptually driven)加工。换成大白话就是,你的知识背景会影响你所看到的世界。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眼中是不同的。而所有人的知识背景全都是不同的,所以所有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举个例子,同样一个用中文说出来的物理学冷笑话,真空中的球形鸡。一个不懂中文的人只是听到一段无意义的声音,一个懂中文但不懂物理学的人找不到笑点,所以不认为这是个笑话。而只有一个既懂中文又懂物理的人,才能完美地理解那个说笑话的人的世界2。一个更可怕的事实是,在那些具备更多的知识的人眼中,他们能在同样的世界1当中看到更多的东西,从而具备更大的世界2。

我们其实一直都生活在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幻觉世界当中,这就是世界2。之所以称这个世界为幻觉世界,是因为它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真实世界。但人类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幻觉世界当中,是因为创造出幻觉世界的认知机制是很完善的,除非有严重的脑损伤,否则这个幻觉可以一直良好地维持下去。真实的世界1没有颜色、味道、触感等一切主观感受。我们看到的、听到的、

·12·

摸到的、嗅到的、尝到的,从原始材料来看是客观的物理刺激,但本质上是神经系统对神经信息的处理,是意识对感觉信息经过解释之后,虚构出来的反馈结果。

世界2确实有点难以理解,但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能很好地理解世界2了。大家请把人类看作是一台非常复杂和精致的机器人。我们这种机器人通过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以及触觉器官等传感器(Sensor)获取来自物理世界(世界1)中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作为处理器(Processor)的神经系统的计算加工,就能产生一个主观的意识世界(世界2)。但是,每个机器人的神经处理算法都不一样,而且每个机器人已经储存的信息也不一样。对于一段黑白相间的长条形符号图案,一个具备英语处理算法和英语词汇知识的机器人,就能理解它是一段英语。而对于不具备相应算法和信息储备的机器人来说,这个图案就是无意义的花纹。所以,哪怕是面对一模一样的世界1,每个人给自己创造的主观世界2,都是不一样的。

世界2对于这个世界充满分歧的现状有直接促进作用。既然每个人活在不同的世界2之中,那么人们对世界1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大都源于人类之间的世界2的矛盾。这种矛盾轻则引发争吵,重则引发战争。

附带一提,我们先不考虑其他生物的世界2。黑猩猩、海豚甚至蚂蚁,它们也有自己的世界2,它们的世界2和人类也有很大的差异。通常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世界2的差异会比人与黑猩猩之间的世界2的差异要小。

世界3是客观的知识世界

除了客观的物理世界1和主观的心理世界2之外,还有一个世界3。这个世界3很奇妙,它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世界,但是它又不是主观的世界。只有唯一一个世界3存在,这个世界3是客观的世界,我们可以称其为知识的世界。

·13·

“雪是水的结晶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2016年4月24日,北京市海淀区没有下雪”,“E=mc^2”,“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蚂蚁有三对足”等等,这些知识都是世界3的成员。鉴于各个学科都使用数学模型来表征世界1,所以世界3的成员中,绝大部分都是数学公式。世界3的出现时刻,应该是以人类会说话的那个时刻为起点,大概是七八万年前。因为如果没有语言,那么就没有知识。

究竟什么是知识呢?哲学里有个专门的领域,知识论(Epistemology),它专门讨论什么是知识,以及知识的来源等问题。这篇文章就只谈谈古典知识论对知识的定义,暂且忽略Gettier问题对JTB(Justified true belief)定义的挑战。让我们沿用柏拉图的思想: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

首先,知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人类所拥有的某些信念。比如,我相信我是男性;硬币有两面;1+1=2;太阳绕着地球转;F=ma;E=mc^2;所有的单身汉都是未婚男性;我会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明天会下雨;昨天下过雨;我有124145根头发……这些信念,有些是真的,有些不是。比如“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个信念我们都知道是假的。“我有124145根头发”这个信念,我几乎能肯定它是假的,这只是我随便说的一个数,它很可能不是我真实的头发数量。当一个信念已知为假时,它就不可能成为知识。

但是,当一个信念为真时,它就一定是知识吗?答案也是否定的。还是以我的头发数量为例,假设它真的是124145根,那我就拥有了关于我头发数量的知识吗?你能说一个中了彩票头奖的人,拥有中彩票头奖的知识吗?所以,柏拉图才提出知识的第三个条件:得到辩护。这样就能排除那些靠运气才为真的信念。

那么,什么是得到辩护呢?Justified意思就是被Justify了,被证实了,被辩护了,被证明为合理了。只要你能为你的真信念做出合理的辩护,你的信念就算是Justified了。比如“我是男性”,我只需要低头看看,就能证实这条信念。如果有意外情况,那也只需要去验一下染色体,看看第二十三对染色

·14·

体长什么样,这样也能证实我是男性。而“昨天下过雨”,这条信念有太多方式证实了。我们可以去查权威的气象数据网站,可以去看路上的积水,可以去看十字路口下雨时的监控摄像头,甚至,我昨天被雨淋湿的裤子也算是“昨天下过雨”的证据。

但有些真信念,一般人难以给出辩护。比如“1+1=2”,大家对这个信念都习以为常,你让一般人给出辩护,他们都会以为你在开玩笑。聪明人可能会援引皮亚诺公理(Peano axioms),一般人更多是援引自己的小学数学老师。皮亚诺公理显然比自己的小学数学老师要可靠。当涉及物理学理论时,情况就更复杂了。比如E=mc^2,在大众传媒时代,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个由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的质能方程式,但人人都能给出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吗?普通人知道E=mc^2和物理学家知道E=mc^2,是两种不同的知道。前者只能给出很浅的辩护程度,比如求助于物理学家。而后者能给出更深刻的辩护,比如求助于自己的智慧。从这点大家应该能看出论证的重要性,只有能为信念做出论证,才算是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我想大家现在应该差不多理解什么是知识了。我再来举一个例子说明世界3和世界1的关系。书是用纸做的,书是有一定质量,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所以书是世界1的成员,但是书上所承载的语句,如果是真语句,那么这些真语句是世界3的成员。换言之,世界3的载体可以存在于世界1之中。

世界3像世界1一样,都非常广阔。人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3里,但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不具备物理学的知识,有些人不具备认知科学的知识,这些人自然无法领略世界3中的物理学和认知科学部分。由语言差异所导致的世界3差异也非常明显。由波兰语所陈述的知识,说汉语的人自然无法理解。这种差异还可以由翻译来解决,我们却很难把高等数学的知识“翻译”给一个不懂高等数学的人听。从这个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差距,就在于每个人所能理解的世界3是有差距的。

世界3与世界1一样,都宽广地看不着边际,所以还有许多未被人类所知

·15·

晓的真理,它们暂时也就不能以物质载体的形式出现在世界1当中。在前面对世界2的描述中,我提到了人类对感觉信息的加工有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过程,也就是谈论世界3对世界2的影响。而自下而上的数据驱动加工过程,就是世界1对世界2的影响。

所以,这三个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是连在一起的,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世界1在一百多亿年前就出现了,世界2在几十到几百万年前出现,世界3大概在七八万年前出现。客观的物理世界1为人类的主观心理世界2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的心理世界2又是知识世界3诞生的前提条件,知识世界3又能影响人类对物理世界1的感知和认识,从而影响心理世界2。而人类又能利用知识世界3来改造物理世界1,继而又影响到心理世界2。同时,知识世界3又能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于物理世界1之中。

真理的四种外包装

一听到真理(Truth)这个词,大家可能就下意识地肃然起敬。我们会以为真理是种极为宝贵和庄重的东西,是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是隐藏在黑暗深处等待人类发掘的宝藏。最早,我们以为神把真理传授给了人类世界的宗教领袖。后来,我们以为政治领袖说的话都是真理。而现在,我们以为科学家们掌握了真理。在人人都在使用“真理”这个概念的今天,我们真的知道“真理”究竟是什么吗?

哲学这个学科基本上就捡那些其他学科不研究的东西来研究。其他学科都在不加反思地使用“真理”这个概念,那么哲学家们就开始仔细考察,真理究竟是什么东西。在真理理论(Truth Theory)中,有这么四种主流的思路,我称之为真理的四种外包装。

第一种真理外包装叫做符合论(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在符合论的包装下,真理就是那些符合事实(Fact)的信念。这种真理外包装由来已久,

·16·

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亚里士多德说过,“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

更加现代的符合论,至少要归功于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罗素的眼中,如果信念与事实相符,那么信念就是真的,反之就是假的。比如,我相信“我眼前的桌子上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如果事实上这台桌子上确实有一台笔记本电脑,那么我的信念“我眼前的桌子上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就是真的。如果我的桌子上没有笔记本电脑,那我的信念就是假的,因为没有与其符合的事实。

而符合论也有很多麻烦要处理。除了要解释事实究竟是什么之外,还要解释有没有否定性事实或者复杂事实。因为我们还要判断“我眼前的这个桌子上没有一只猫”,这个否定性信念究竟是不是真的。除此之外,假设我还有一个信念,“人类的演化路径使得人类的认知系统必然是具身性的,这使得研究具身认知的学者的工资会逐步上涨。”这个信念非常复杂,那有没有与之对应的复杂事实存在?

第二种真理外包装叫做贯通论(The coherence theory)。在贯通论的包装下,真理就是与信念体系中其他信念相贯通的信念。换句话说,一个信念之所以是真的,是因为它是一个贯通的信念系统的一部分。贯通论会强调每一个具体的信念其实都只有一定程度上的真,都是局部的真,而不是整体上的真。

按照真理的贯通论,就算是人类目前的整个信念体系,也只是局部的真。这点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能轻易看出来。五百年前的信念体系和我们如今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物理学体系下的信念体系已经差别很大了。我们相信后者更真,但也只是局部的真,因为我们相信未来的某个信念体系会比我们当下的信念体系更真。

贯通论与符合论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认为真理之所以为真,在于它与信念系统中其他信念的关系。而符合论认为真理之所以为真,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于与之对应的事实。而这也正是大多数普通人甚至学者都愿意选择符合论

·17·

而不是贯通论的原因。认可贯通论的人大多都是唯心主义者(Idealist),而在一个物理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做一个唯心主义者不是太好的选择。用萨伽德(Paul Thagard)的话来说,如果有一个独立于表征(Representation)的世界,那表征就应该去描述那个世界,而不是与其他表征发生关系。

第三种真理外包装叫做实用论(Pragmatist theories)。这种理论与前面两种真理理论合在一起,被称之为三大真理理论。简单地说,在实用论的包装下,真理就是我们做研究所追求的东西,真理就是能令人满意的信念,真理就是能产生实际效果的信念。那些拥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口号的人,也许会支持实用论包装下的真理。

就我个人看来,这种实用论包装下的真理很难说与符合论或贯通论有着并列的关系。它没有否认符合论,也没有否认贯通论。它只是说符合论的真理理论太明显了,没什么意思。融贯论的真理理论倒是挺有意思的,但是也没有强调真理的实用价值。实用论更多是对前面两者的补充,很难说与前两者构成竞争关系。

第四种真理外包装叫做收缩论(Deflationism)。在收缩论的包装下,真理其实不怎么值得强调。因为“真”本身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当我们说“‘雪是白的’是真的”时,我们可以直接说“雪是白的”,不需要再画蛇添足般说它是真的。

收缩论与前面三种理论的有很大的差异。前三种理论基本上都同意,真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们要建立一个理论来阐释一下这个很重要的概念。而收缩论则以一种反理论的形象出现,它基本上就是在说,你们都错了,“真”这个概念不是什么重要的形而上学概念,大家洗洗睡吧,不要试着建立什么真理理论了。“真”更多是一种修辞,一种强调。说某信念是真的,是强调这种信念值得相信,并没有给这个信念增添什么重要的内容。

如果大家在知晓了四种关于真理的理论之后,对什么是真理感到更加迷惑了,那我建议大家直接选择符合论的真理观。这是最简单的一种真理观,符合

·18·

事实的语句就是真理。而事实又分两种,一种是世界1中的客观物理事实,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另一种则是世界2中的主观心理事实,比如“对我来说,臭豆腐很好吃,榴莲很难吃”。无论是说出来的语句还是写下来的语句,只要符合主观事实或客观事实,那就都是真理。

章末小结

人类生活在三个世界之中,所以人类才能成为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物种。这三个世界分别是客观的物理世界,主观的心理世界,客观的知识世界。

客观的物理世界由物理学所假定的那些研究对象组成,比如粒子、场等等。在物理世界里,没有文化、意义、金钱、国家等等抽象的存在物。虽然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中,但实际上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的不同区域。

人类的主观心理世界可以看作是一个幻觉世界。因为产生幻觉的神经机制是非常稳定的,所以幻觉可以一直得以维持。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心理世界之中,当这些心理世界之间产生矛盾时,就会出现人际冲突和群际冲突。而心理世界的矛盾几乎不可避免,如此推论,冲突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出现。

知识世界则是人类共享的客观世界。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而真理就是符合事实的语句。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差距,就在于每个人所生活的其中的知识世界其实是不一样的,这点和物理世界很像。掌握更多的知识,能让我们拥有一个更大的世界。

这三个世界有着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绝对清晰的分界线,因而能互相影响。我们的目标,是发现更广阔的世界3,以此改造世界1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让人类的世界2更加美好和幸福。

我还介绍了四种真理理论,分别是认为真理就是与事实相符的符合论;认为真理就是与其他信念相融贯的贯通论;认为实用就是真理的实用论;认为真

·19·

理只不过是一种修辞的收缩论。如果大家没有深入研究的兴趣,那我建议大家就采用符合论的真理观。

·20·

第五章做人要讲道理,那该怎么讲道理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用咱们中国人的大白话说,就是做人要讲道理。从小,父母老师也都教我们,做人要讲道理,不能任何事情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那么,究竟什么是“讲道理”,到底该怎么讲道理?

讲道理就是为结论提供理由

我先来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首先,人都是会死的,你是人,所以你会死的。你们看,我讲的是不是很有道理?

我再来讲一个稍稍复杂一点的道理。小明大前天上班迟到了,他前天上班也迟到了,他昨天上班也迟到了,他今天上班也迟到了。那么,他明天上班还会迟到。“小明明天上班还会迟到”这个结论,是不是听起来很有道理?

我再来讲一个和我自身有关的道理。从小,我就不爱吃肉,因为我觉得肉很难吃。当我吃第一块肉时,我觉得肉很难吃。当我吃第二块时,我也觉得很难吃。当我吃到第n块时,我还是觉得很难吃。所以我得出结论,所有的肉都很难吃。所以我现在不吃肉。

有读者曾反复追问我是不是真的不吃肉,我现在统一回答:是的,我真的不吃肉。所有的由动物细胞组成的肉,我都不吃。而且我还不吃莴笋,不吃丝瓜,不吃榴莲。我之所以不吃肉,仅仅是因为我很挑食而已,没有别的原因了。

好了,说回正题。我再来给大家讲一个道理。所有的树都在向高处生长,以获取更充分的阳光。那么人和树一样,也要往高处走,才能获得更丰富的资源。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什么要进行批判性思维,或者说,为什么要审查我们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进化的角度看,思维已成为人的一种本能,当我们遇到问题,都会本能地开始思考问题,只不过思考的方式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而已。这种思维习惯基于一种预设,就是认定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是正确的、所了解的信息材料是准确和全面的、所掌握的方法是正确的。这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思维态度,是对于自己思维能力的“本能自信”。但是,这种预设不是必然成立的,事实上,我们的知识和经验中可能存在错误的或过时的成份,所了解的信息材料中可能有不准确、不全面的成份,所运用的方法中也可能有不恰当或错误的方法,思维过程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因此,我们的思维活动并不是必然科学合理的,得出的结论不是必然正确的,而是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对我们的思维过程进行审查,发现并排除可能存在的错误。思维过程中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这就是需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基本依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要从对自己思维的“本能自信”,转向对自己思维的“自觉质疑”和“仔细审查”。 批判性思维是通过完成一套思维审查程序来进行的。审查从质疑开始,就是提出一系列问题并逐步有序回答问题的过程。从一般意义

上看,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审查程序由五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包含一个问题清单。 1.问题审查 问题清单: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否恰当合理问题表述是否准确、清晰对问题是否具有共同一致的理解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批判性思维从“审题”开始。人们思维活动中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问题没有搞清楚,就急于思考问题,就像目标不明确就开始行动一样。有效思维的基本前提,就是首先要弄清楚问题,问题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问题是否表述清楚、是否清晰,这些内容必须搞清楚,否则,思维从一开始就会产生错误。特别是在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论时,大家都把问题搞清楚,形成对问题一致的理解,是进行有效讨论、争论的前提。 2.内容审查 问题清单: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是否正确、是否陈旧过时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材料是否真实、准确、全面,是否过时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与问题相关的数据是否真实、合理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思考问题要运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储存着知识、积累着经验,没有知识和经验,是无法思考问题的。但是,知识在发展和更新,经验也在不断变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可能存在错误的或陈旧的内容,应用这些内容思考新问题,会导致思维错误。因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批判性的思维是作为人自身的良好品质,并非单单局限于它的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表过一则重要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这则报告中指明了现阶段的人们要终身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会学习中就明确要求人们不能单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发展系统而全面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就是批判性思维。结合到实际生活中就是要求广大教育者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批判性思维决定了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否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由此可见,对中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二、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界定 按照心理学中的描述,批判性思维指的是人类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严肃而认真的审批思维材料并不断质疑材料合 理性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正确判断对错,二是对别人的猜想和理论结果要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林崇德教授在他的著作《学习与发展》一书中将批判性思维概括为“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批判性思维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应利用一

切有利条件发展这种思维。 根据以上见解,对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如下定义,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严肃而认真的审批思维材料并不断质疑材料合理性,不把书本知识当做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证明的过程。 三、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中学生大都缺乏批判性的思维,往往都是只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状况,并不十分关心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调节、监控和反思,就只能毫无质疑的接受别人的思想,重复别人的成果,未来的人才也就无法先人一步做出突破性的成就,所以在学生时代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是重大的。 1.批判性思维是对中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需要。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智力、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将成为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主导力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而创新思维却是以思维的批判性为前提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批判性思维,就不会有独特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就必须要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2.批判性思维是促进学生人格自我完善的需要。批判性思维具有钻研性、坚持性、活跃性的特点,而钻研性与坚持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初探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秦皇岛市开发区第一中学李会娟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今,我们都在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现在我们正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等都相对落后,这将影响着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在中学历史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及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恰好是我们贯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点。本文就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激励创新的学习氛围 江总书记曾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新课标也注重“探究性学习”,并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激励创新的学习氛围。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研究、互帮互助,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言行,善于做“倾听者”,鼓励学生

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意见,保护学生奇思妙想。对言之有理、见解独到的意见给予充分肯定,还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多搭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如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演讲、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小论文、学做小记者、写考察报告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焕发历史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充满创新热情和智慧火花。 二、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从对知识质疑问难开始的。古人说“:好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去发现、探索和创造,可见质疑是创造的关键。只有大胆质疑,才能突破思维定势,才有可能产生超出课本或前人的创造性见解。利用材料来诱发学生思维,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使问题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发生恰当冲突。设计问题时,要善于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或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来设问,注意引导学生将所思考问题的相关信息朝各种可能方向扩散,并由此引出更多新见解,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四大发明”时,学生提出:“假如火药发明后不是局限于制造爆竹,用于婚丧喜庆;指南针发明后不只作为阴阳先生勘测风水工具,而用于航海对外发展,那么中国人在19世纪还会挨打吗?”对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绝对不能视为顽皮捣蛋或只是简单地给予现成答案,而应引导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寻找相关参考读物,开阔视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挖掘每位学生的创造潜

如何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如何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大学生活过了一大半,在三年的生活中,除了努力学习还要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钱学森先生在《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中指出:“凡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正因为灵感思维是非线性的、体型的思维,它又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模糊性等特点,所以创造发明尤其得惠于灵感。要有创造力,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凡具有科学价值、有创新意义的东西都不会是单一思维的结果,而是各种思维的综合创造。其中,灵感思维来自潜意识发展到显意识,具有突破性的创新作用。因而,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并非一种思维类型,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方式。它需要综合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某种创新意识,并经灵感思维的火花点燃,且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中形成创新成果的综合思维的过程。从思维方向看,求异或求同、辐合或发散、顺向或逆向、多向或多层次,均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创造性思维又是多向的、多层的立体式思维方式。 曾经读过一本书《跳出思维的框框》,鼓励我们走出误区,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反对本本主义。《中国人思维的批判》更受启发,本书作者以现实的案例、流畅的笔调,他运用古今中外的先进的理念,条理清晰地将当下甚至远古国人很多眼见得色,耳听为声却又习以为常的非正常现象,以思维方式作为切入点一一地剖析开来,让人们于深入浅出的文字中,找到了作者所要表述的意旨。通过读书,让我们每个人深刻的认识到:“批判性思维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还是包括心理学在内所有科学的基础。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你就能把真正的心理学同那些散布于电台和书店里的伪科学区分开来。批判性思维不仅需要逻辑能力,拥有许多其他的能力与性格倾向也很重”其中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从实际出发,严格根据客观标准和规律评定事物是非优劣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品质,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分析性、全面性和独立性。 在学生学习、生活、独立创造、发展完善等各方面的各细微环节,思维的批判性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还很不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往往以感情代替理智,用感觉代替分析,把部分看成整体,将现象误作本质,导致他们明辨、品评、查检能力低下,加上情感脆弱,情绪极不稳定,很容易产生固执、偏激、武断甚至形成逆反心理,给教育教学和自我发展徒增“曲折、苛坎。” 那么如何依据思维批判性的特点具体实施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批判性思维。 一、学会倾听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倾听是要求学生开动思维器官,集中注意力倾听说者传输的信息,迅速地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并迅速做出判断。我觉得学生对接受到的信息做出判断的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开始。 二、勤于思考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 我们能否批判性地接受事物,做到有接纳,有否定,关键在于我们对事物是否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多角度思索,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才能达到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三、善于辩论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保证 辩论的过程就是在充分暴露认识矛盾的基础上,自己判断对错,明辨是非。在认真倾听、捕捉信息的基础上,再加以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提高批判性思维。 四、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因为敢于打破常规,不循规蹈矩。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钢铁的密度比水大,因此推测钢铁在水上必然下沉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甚至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用实验来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昆山市绣衣幼儿园陆华英邮编:215300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宝贵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想象力,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的确,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是创造能力的萌芽阶段,但还只是一种潜能,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法指导下,这种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从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上来说,引导幼儿采取“照葫芦画瓢”的思维方式,孩子完全依照老师的示范进行各种活动;其二,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说,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把幼儿的头脑当成是储存知识的“仓库”,而不是生产知识的“工厂”;其三、从教学活动的评价模式上来说,老师只喜欢“记忆型”、“反映型”的幼儿,喜欢上课循规蹈矩的孩子。这样的教学只是一种“跟我学”、“复制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幼儿的思维空间,遏制了幼儿的创造性的萌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展的乐趣”。那么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关爱尊重具有创造性的幼儿。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这些要求旗帜鲜明地阐明了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先进儿童观,表现出对传统儿童观的突破。对于每一个幼儿,教师都要热爱、尊重、信任他们,对于每一个探索创新活动,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近一、二十年,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在 我国有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的研究十分薄弱。然而, 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状况并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不少学生习惯把从教科书、报刊、书籍看到, 从电视、电影等大从传媒中听到的东西当作是不变的科学真理、规律、定论和确切无疑的事实, 甚至有少数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传说、迷信的东西也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下来。大学中批判性思维教育存在的这种不足与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已经不相适应。因此, 极有必要在高等学校中加强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教育实践。 一、批判性思维的性质及结构 1.批判性思维的性质 在现有的研究中, 对批判性思维的性质有两种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把批判性思维 看作是一种能力。比如, 恩尼期(R.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指个体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①另一种意见则把它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如加利福尼亚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有目的性的, 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 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②霍尔普恩(D .F .Halpern)持类似观点, 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增加获得期望结果可能性的认知技能和策略的运用”。③ 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与定义为一种能力特点并不矛盾。实际上它们是从 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审视。当人们把批判性思维看作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批判性思维就是同一种过程。当人们从个性心理特征角度分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成为个体能力特点。批判性思维过程与批判性能力从不同角度反映人们批判性思维的情况。 但无论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 还是一种能力特点, 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 就是没有明确地把批判性精神很好地反映出来。所以, 综合有关观点, 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 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 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反映个体的批判性精神, 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个体的批判性能力。 2.批判性思维的结构 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智力技能。关于批判性精神, 一种观点提出它具 体包括寻求真理、思想开放、解析性、系统性、有序性、批判性思维的自信性、好询问、认知成 熟性、乐观性这样一组内容。④其它的研究者则认为包括乐于计划、灵活性、坚持性、自我纠 正的愿望、寻求一致的愿望。⑤ 在批判性智力技能方面,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验(CCTST)提出批判性思维智力技 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维技能。人们在反省性的、推理性的批判性思维过程中, 交替使用这些技能, 对产生知识的证据、背景、理论、方法和衡量知识的标准做出合理的判断。二是批判性思维的自我调节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判断过程, 元认知的自我调节性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两组智力技能由分析、评价、推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5 个部分组成。⑥尼德勒(Kneedler)提出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2 种基本的智力技能: 1.定义和明确问题, 由识别中心论题问题;比较异同点;确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形成适当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反映个性的批判精神,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个体的批判性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在于有能力评价解题思路选择是否正确以及对种思路可能导致的结果加以判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具有一种趱和能力,即自觉地运用各种检验得到的初步结果,以及对归纳、分析和直接的推理天字第一号进行检验后作出适当的调整。 批判性思维较强的中学生还表现为善于订正和发现运算中的失误之处,找到症结所在,重新进行计算与思考。因此,批判性思维较强的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和正确率(从而得分率)都比一般同学高。 批判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为思维的论证性。论证性较强的同学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而是耐心地和精心地探求足以进行某种判断的事实。,追踪每一步根据,去伪存真,最终正确揭示假设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遗憾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反面—无批判性却是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表现在“老师布臵什么就做什么,书上怎么写就照着做”,发现书上的错误就无所适从。作业或测验时不认真检查,作业上的错处不认真订正,以至于由轻信别人的结论而抄袭作业者触目皆是。这些都形成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严重障碍。 为此,必须采取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既会当“学生”,也会当“老师”。 一、让学生明确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批判性精神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变化,要求我们的学生充分认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首先,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进行。信息高速公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一方面增加了知识产生和传递的速度,另一方面也使知识的良莠不齐现象更为严重。即使互联网能快速地对人们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提供无数的答案,但是如果人们不知道答案的确切含义,无数的答案只会是一种学生的负担。缺乏足够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就会被信息时代浩如烟海般的知识所淹没。 其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密切。要创造,就要求众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普遍认为是定论、真理、不可更改的事实中找出不合理的因素,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遇到的一切事物。这要求人们要有批判性精神,还要进行批判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第三,在现代社会里,众接受的大多是间接知识。即便是众的直接知识,也普遍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日积月累,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盲信。由于科学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人们的所有问题,就为迷信留下了生存空间,加上现代迷信不断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概念与术语进行诠释,使得比以往任何迷信都更具迷惑力或煽动力,要一下识破它们变得更加困难。如果人们缺乏应有的批判性思维就容易上当受骗,有时甚至引发不同程度的社会危机、动荡和不安。法轮功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说明。 批判性精神,需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认知的成熟性;批判性精神,要

大学生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大学生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批判性思维是自我指导、自我规范、自我检测和自我校正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训练人们如何成为好思考者的教导性和技艺性的学问。好的批判性思考者应当具有批判精神和理性美德,具有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技能。 在我们大学生学习、生活、独立创造、发展完善等各方面的各细微环节,思维的批判性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大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还很不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往往以感情代替理智,用感觉代替分析,把部分看成整体,将现象误作本质,导致我们明辨、品评、查检能力低下,加上情感脆弱,情绪极不稳定,很容易产生固执、偏激、武断甚至形成逆反心理,给学习和自我发展徒增“曲折、苛坎。”为什么提倡批判性思维 在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创新是一切竞争的核心问题,也是能否领先世界的根本问题。所以,创新被定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把批判和批斗分开,批斗是致人于死地的手段,批判是分清是非的一种认知。 批判性思维,不让你盲从和模仿别人的知识和方法,而是让你自己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即“去伪存真”地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及其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方法和训练,从而更新认知,改变我们处理问题的视角和价值观,最终以创新去推动社会向前发

展。所以它是创新的火眼金睛。 批判性思维让你突破思维的僵化与奴化,以崭新的视角去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元素,是创新必备的第一素养,也是人才与奴才的根本区别。因为创新是人才的本质。人才是以创新绩效大小而论其层次高低的根本依据,如一般性人才、精英或英才等,它不是以学历、职称而论的。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易受他人暗示。他们因没有日常的批判性思维,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无力通过分析、评价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Critical Th inking在英语中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气质,对于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文精神,都是必要的。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求真 对寻找知识抱着真诚和客观的态度。若找出的答案与个人原有的观点不相符,甚至与个人信念背驰,或影响自身利益,也在所不计。开放2.思想

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题目: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 095班 姓名:耿大珊

摘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其次,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旧的思维定式。 再次,要善于转化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 关键词:发散思维主要包括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征。 1、敏锐性:敏锐性是指观察事物的敏感度,具有发现事物的缺洞、需求、不寻常及 未完成部分等特征,且能根据这些特征敏锐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思维反应灵敏、迅速、畅通无阻,能 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会感到束手无策,而是思路畅通,思维敏捷。 3、变通性:变通性是指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不受现有知识和常规式 的束缚,敢于提出新奇的构想,能从一种思想转换到另一种思想或是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解决同一个化学问题。 4、独创性:独创性是指发散思维的方向要新颖独特,能够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 观念去认识事物,思维的结果具有新异、独到的。 参考文献:《创造教育与高级思维能力培养》作者:芮仁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思维创新与创造力开发》作者:周耀烈浙江大学出版社 《创新思维与创造性技法》作者:黄华梁,彭文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各个方面的创新,例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等等,创新就是发展。要做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关键还是人的思维能力的创新,没有人的思维能力的创新提高,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只能是空谈。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呢?这就需要加强我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一个人如果他经常能发现很多问题,那他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就很活跃,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就一定能取得大的成就。牛顿正是在极普通的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正是在极平常的开水蒸汽冲动壶盖这一现象发明了蒸汽机;有的人正是在住院治疗中观察了医院墙壁上的一张世界地图才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还有的人正是观察了杯子落地摔碎的大小块多少,硬币反复抛出落地后正反面各出现的次数这些现象提出了概率论,等等吧。 这些现象都是极普遍极普通的事情,我们大多数人都熟视无睹,而那些问题意识强的人,却对这些现象产生了疑问,在这些疑问的驱使下,他们发现了一些客观存在的规律,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创造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为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旧的思维定式。 所谓的思维定式就是思维习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思维定式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书本定式。 读书对人有好处也有坏处,书本读得多了,有些人就成了书呆子,平时遇到一些事情,他们就会想到某某书本里是怎么做的,于是就照本宣科,绝对地去按书本讲的去做。我们讲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就是这类人。 二是经验定式。 有些人在办事情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把以往得到的经验绝对化,完完全全按过去的老经验办事,这就是所谓的经验主义者。 三是权威定式。 一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迷信和崇拜一些权威人士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完全遵照权威人士的方式方法去做。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就必须突破这三种思维定式框框的束缚,在办事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方式要,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确保采取正确的思维方式。

浅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嘉积中学曹慧勇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这需要我们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播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与猜想。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数学史上的费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曾激发了多少数学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大胆联想、猜想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要知道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与习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教与学必须是一个和谐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互动中教师亲切的教态和委婉的语言时刻感染着学生,多用一些鼓励语言,多表扬、多肯定、多指导,多给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自由发挥、大胆创造,表达他们的独立个性、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让每一位学生在点滴中取得进步,享受自我创造、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根据教材创设情景很关键,以境激情,应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景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才能迅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在学习《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时,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漂亮的衣服(有上衣、裤子、裙子),让学生进行搭配,问他们从中能配出多少套的衣服,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从而本节课的课题。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之前给出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的故事;学习《线性规划》之前讲信贷事例,在教“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三个臭皮匠能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且每个人必须

批判性思维心得体会

批判性思维培训心得 3月30日,勒流中学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部赵国庆博士来校开设《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专题培训。培训中,赵国庆博士利用生动的例子、风趣的语言,就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内涵、标准、识别,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详细、生动的解读,还积极与听课教师互动,让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次的培训让我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呢?这是一门学习论证分析、论证重构、论证评估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培养人们追求清晰性、一致性、正当性和可靠性的思维习惯,以及独立自主和自我校正的思维技能,培养和提高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素质与能力。是一门研究论证分析和论证评估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优秀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也可以把评判性思维简单描述为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个视频。这个视频是关于几个美国学生向他们的朋友开了一个玩笑而导致一场车祸。当时,我有分析了一下,觉得最后那个死者的朋友在哭喊时特别真实,所以不管其他细节就认为是真的了。可是最后结果出来,证明是假的,这个视频只是一个人去请来了一些演员拍出来的。其实,当时我在想这个哭喊声时,我也有想过如果是演员的话,演得那么逼真也是正常的。但是可能我潜意识希望这个视频是真的吧,所以立刻忽略了这个假设。从这次思考中,我认识到我自己的缺点,就是有时候在分析时会受到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如喜欢,讨厌,希望等等。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通过个体的主动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等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更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当然掌握这种思考工具的首要前提是怀疑主义精神,我们所处的世界,真相本就是一个,谎言却有无数,假借权威,假借科学之名,混淆是非的观点比比皆是,却都想叫你相信,在这里,引用笛卡尔的那句名言:我怀疑一切除了怀疑本身。我们从怀疑出发,怀疑是不需要理由的,相信才需要。掌握思考工具的第一步,我怀疑。以台湾地区的选举故事为例,2000年的选举中,诺贝尔化学奖的

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a18210674.html, 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张明声 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3年第07期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和自我修正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无疑是很重要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渗透求变意识、反思意识、警示意识和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面就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进行分析。 1 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质疑 任何一个概念的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都应该首先设疑、描绘问题情景,诱导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当合外力不变时,研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a~1m的图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合外力不变时,加速度a与1m成正比,a~1m图象应该是一条直线。但实验结果画出的a~1m图象后面部分却是向下弯曲的,于是学生会质疑,为什么后面部分向下弯曲了呢?是不是误差造成的?于是学生就会顺着问题去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深入,最后找出图象弯曲的原因是实验的原理的不完善。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设置一些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从而引出质疑。如在《气体性质》的教学中,在讲气体的压强时,学生已知道大气压强是由于空气的重量产生的,教师可设置这样一个题目:封闭一定气体的容器,当容器作自由落体运动时,气体的压强变化吗?学生会联想到容器里的气体,既然已经处于完全失重,所以容器里气体压强就不存在了,教师此时可以告诉学生,实际上容器里气体压强仍然是存在的,这样学生就出现了认知上的矛盾,就会自问这是为什么?于是就激起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求问题的愿望。 2 鼓励求异,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这是一种不受常规束缚,寻求变异,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打破以往的常规思路,从而探索出一个问题多个解法的一种思维方式。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当研究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通过的位移的关系时,教材上只研究了代数的方法。即: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分别为 s1、s2、s3、…sn,则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相邻的位移差相等,且满足

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即能够用一种不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提出独到而不同于一般的有效解决方法。新课程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科学的进步需要创造,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这些都是创造性活动的实例。活动的创造性可以表现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方面,但具有创造性的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做好下面几项工作: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不应该对儿童的提问表示厌烦或回绝,有的可以向他们提示寻求答案的线索,指定有关资料,让他们自己去找出答案。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总好问个为什么。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如果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就能够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创造性思维。反之,如果受到挫伤,将直接影响儿童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有碍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有的问题需要当时解决的,也要富于启发性,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得出这种答案。有计划的创设某种情境,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儿童进行分析,鼓励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原型启发”,即从一种具体实物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发展发散思维。发展儿童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儿童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设想,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通过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儿童思维的敏锐性和变通性。在小学高年级,鼓励儿童试编应用题,以发展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在课外活动中,如在“航模”小组活动中,鼓励他们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创造。如此等等都有利于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要想有所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的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一定要求他们像成人一样去进行创造活动,但是培养他们勤于多思和具有创造精神,是很必要的。 教师要经常给儿童讲些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指出这种创造给人类带来的幸福。这对于激励儿童从小立志与尝试创造来说,是一种好办法。儿童在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常常出现创新的苗头,要给以充分肯定。这种肯于多思与首创精神,对于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张建忠

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初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平几教学中有不少的经验和做法,但在初中代数教学中如 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论述尚少,本文就初中代数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作如下探讨。 一、 创造思维及其重要性 创造思维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产生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它是长期培养与锻炼的结果。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 是为了达到某一明确目的而设想出全部的或相当多的可能性,以供选择的思维过程。集中思维,是由发散思维提出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比较选择,并集中到某一可能性的思维过程。每个 人的思维过程往往是按“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这样的方式进行的。 二、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采用灵活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创造兴趣 在创造思维活动之前进行“引趣”谈话,在思维活动之时,采用“探知比赛”;根据不 同的教学内容,课型和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概念教学可以采用“谈、议、讲、研”的方法。 公式,法则和定理可以采用发现法教学。 习题课和复习课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 < 二>善于质疑问难,启导学生创造思维 为了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课堂提问特别要注意:赋于启发性、问题难易适中,铺设探索 的“阶梯”。 <三>挖掘教材潜力,激励学生创造思维 教学中,在注意掌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潜力,运用创造性教学活动重新调整 组合。 例1解关于x 的议程:x x 1+=c+c 1(初中《代数》第三册51页) 解:将原方程整理得:0)1(22=++-c x c cx 用十字相乘法:0))(1(=--c x cx ,所以得c x =1或c x 12=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它有特殊的结构,发现方程左右结构一样,左右两边的两项乘积相 等,是否凡是符合这两个特征的方程(如分式方程、无理方程、方程组)都可以用上述结论呢?请看下面例子: 例2 解方程71 )1(61)1(222=+++++x x x x (初中代数第三册45页例2) 思路:两式1)1(22++x x 、1 )1(62++x x 之和是7,之积是12,引导学生发现:3+4=7,3×4=12,从而得出其简洁、具有创造性的结论:31)1(22=++x x 或41 )1(22=++x x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考得能力 什么要进行批判性思维,或者说,为什么要审查我们自己得思维过程?从进化得角度瞧,思维已成为人得一种本能,当我们遇到问题,都会本能地开始思考问题,只不过思考得方式方法不同、得出得结论不同而已。这种思维习惯基于一种预设,就就就是认定自己得知识与经验就就是正确得、所了解得信息材料就就是准确与全面得、所掌握得方法就就是正确得。这就就是人们普遍具有得一种思维态度,就就是对于自己思维能力得“本能自信”。但就就是,这种预设不就就是必然成立得,事实上,我们得知识与经验中可能存在错误得或过时得成份,所了解得信息材料中可能有不准确、不全面得成份,所运用得方法中也可能有不恰当或错误得方法,思维过程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得干扰。因此,我们得思维活动并不就就是必然科学合理得,得出得结论不就就是必然正确得,而就就是存在发生错误得可能性。因此,需要对我们得思维过程进行审查,发现并排除可能存在得错误。思维过程中存在发生错误得可能性,这就就就是需要进行批判性思维得基本依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就就是要从对自己思维得“本能自信”,转向对自己思维得“自觉质疑”与“仔细审查”。 批判性思维就就是通过完成一套思维审查程序来进行得。审查从质疑开始,就就就是提出一系列问题并逐步有序回答问题得过程。从一

般意义上瞧,批判性思维得基本审查程序由五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包含一个问题清单。 1、问题审查 问题清单:问题就就是什么?问题就就是否恰当合理?问题表述就就是否准确、清晰?对问题就就是否具有共同一致得理解? 问题就就是思维得起点,批判性思维从“审题”开始。人们思维活动中常犯得一个错误,就就就是问题没有搞清楚,就急于思考问题,就像目标不明确就开始行动一样。有效思维得基本前提,就就就是首先要弄清楚问题,问题得含义与实质就就是什么,问题就就是否表述清楚、就就是否清晰,这些内容必须搞清楚,否则,思维从一开始就会产生错误。特别就就是在对问题进行讨论、争论时,大家都把问题搞清楚,形成对问题一致得理解,就就是进行有效讨论、争论得前提。 2、内容审查 问题清单:与问题相关得知识与经验就就是否正确、就就是否陈旧过时?与问题相关得信息材料就就是否真实、准确、全面,就就是否过时?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与问题相关得数据就就是否真实、合理?统计数据就就是否具有欺骗性? 思考问题要运用有关得知识与经验。每个人得头脑里都储存着知识、积累着经验,没有知识与经验,就就是无法思考问题得。但就就是,知识在发展与更新,经验也在不断变化,已有得知识与经验中可能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09-2010年第二学期《心理学》科目考察卷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班级:思政08-1 任课教师:王海玲 姓名:钟晓平学号:08064120127 成绩: 浅论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一、什么是批判思维 批判性思维也称评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对所学的知识的性质、价值及真实性、精确性所进行的个人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及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决策[1]。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忽视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会导致学生被动的听讲、理解与接收老师所教的内容,不会或者不想去自己思考,不会去考虑老师所讲的内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这样,学生就会逐渐的失去创造性,只能固步自封。有了批判思维,就有了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能从各个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不仅对个人而且对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具有总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变得尤为重要。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在海量的信息中,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个人就不能对信息进行辨别和选择,被信息汪洋所淹没,甚至会被他人迷惑、利用。所以说,一个人没有批判性思维,他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知识的增长不是对以往知识不分好坏全盘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以往知识不断修正甚至是舍弃的过程。学生当然要掌握原有的知识,但还应该对旧有的知识进行批判,对落后的知识进行剔除,而后提出自己的认识并严格求证。学生没有批判意识和能力,只能围着旧有的知识转圈,永远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永远不会有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只有成功培养出批判思维,才能在书本中发现问题,激发活力,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求知能力,培养他们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