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3)
十二五规划Microsoft Word 文档 (3)

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泾县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二月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富裕人民生活、加速泾县崛起、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机遇期。本规划是今后五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坚持科学发展,开创加速崛起、富民强县新局面

(一)“十一五”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两翼富民、统筹发展”的战略,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力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县域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的态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提前实现,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亿元,是2005年的2.06倍,实现了翻番,年均增长13.4%。其中一产增加值9.5亿元,是2005年的1.63倍,年均增长5.6%;二产增加值达到20.5亿元,是2005年的2.58倍,年均增长18%。旅游业总收入6.58亿元,是2005年的8.7倍,年均增长54.1%。2010年县级财政总收入5.9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30%。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亿元,是2005年的5.24倍,年均增长39.3%。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7.6亿元,是2005年的2.35倍,年均增长19%。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旅游业快速推进,“十一五”时期我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1:34:40.9发展为2010年的19.8:42.7:37.5。产业结构呈现为一产下降,二产上升,三产平稳发展态势。

——城乡建设成效明显。县域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统筹发展的城乡关系。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成区不断拓展,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7%增加到2010年的35%。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快速改善,农村交通、卫生、安全饮用水等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全县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新进展,产业调整逐步推进,关闭了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煤矿、小轧钢、小水泥、小造纸等企业。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完成节能降耗任务。全县工业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顺利完成;大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全县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县城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投入不断加大。环境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

——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绩。不断加大投资环境建设力度,投资环境显著改善。在“大投入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大力采取全民招商、

驻点招商、组团招商等招商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2010年,共引进省外内资118.5亿元,外资3798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48%和22%。2010年我县跻身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0年全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30448元,比2005年增加16551元,年均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5109元,比2005年增加2452元,年均增长14.1%。2010年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46.2亿元,比2005年增加22亿元;人均储蓄余额12977.5元,比2005年增加7161.5元,年均增长12.6%。农村住房、饮用水条件得到改善,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达到60%。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教育体育事业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各项政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强化中小学和职业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基础教育、职业与继续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小学教师学历、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合格。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1.7%,比2005年增加1.7%。全县所有在职教师都参加了校本研训和继续教育。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体彩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疾病控制、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有序推进。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三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公共就业服务逐步优化。城乡就业持续增长。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为3.22%。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优抚保障、个人储蓄、再就业服务等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四是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不断进步。“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广播电视5年累计投入资金2580多万元,有效提高了全县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和覆盖质量,广播电视混合覆盖面达100%。乡村文化站、图书室建设全面推进,群众性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五是其他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民政、气象、地震、档案、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物价、统计、党史等工作取得较大进步;“五五”普法取得实效,审计、监察、公安、检察等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保护、国土管理、国防动员、安全生产等工作得到加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扎实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扶贫开发效果显著。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化扶贫、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等扶贫工程,全面推进贫困村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加大扶贫投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逐步改变贫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2006~2010年累计解决了2.44万名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帮助1.8万名低收入人口巩固了温饱成果。截止2010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至4.3万人。

(二)“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评价

——经济社会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我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人均收入不高、工业发展质量不高,工业化率偏低,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企业制造、轻企业创造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型企业集团不多,专利申请量较少,高新技术人才短缺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带动力不强,农产品转化增值的效率低,农业产业链不长,效益不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的技术水平和运作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服务业发展潜力尚待进一步挖掘。旅游业发展还未发挥最大效用。虽然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获得新的突破,但仍存在投资结构不优,品牌效应不突出,旅游企业规模不大,部

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商贸市场、大型超市、集贸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分布不均匀。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还不适应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

——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拓展。一是教育体育事业。教育资源配置和师资配备不平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结构性缺编依然存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育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医疗卫生事业。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才匮乏,医技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劳动者技能水平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不少行业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社会保障工作压力较大。四是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础薄弱,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文化惠民工程还需要推陈出新,进行多元化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文化品牌打造工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文化市场净化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是其他社会事业。民政、气象、地震、档案、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统计、物价、党史等工作需要进一步发展;审计、检察、监察、司法、公安等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国土管理、国防动员、安全生产等工作仍需常抓不懈;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仍需扎实开展。

——资源与要素瓶颈日益明显。土地、电力、交通等要素瓶颈,制约经济快速发展日益显现。建设用地越来越不能满足工业发展需要;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日趋严峻,输变电增容扩容任务艰巨;交通设施不完善,对外交通道路少,县域交通线技术等级低、交通环线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城镇空间布局还不尽合理,城市生活质量、环境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方式需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三)“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判断,未来五年是一个充满机遇、富有挑战的时期,更是我县“加速崛起、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随着国家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崛起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的深入实施,国内外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启动实施,我县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县具有优质的自然生态和良好的政治生态,尤其是经过多年的打基础、求实效,比较优势进一步彰显。发展的综合环境更为优化,长期积蓄的潜力将会加速释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国内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地区竞争更加激烈。发展不足、发展不快依然是我县最为突出的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偏低的县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的任务将会更重。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必胜信心,抢抓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努力使“十二五”成为泾县崛起征程中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

二、“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功能布局及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加速崛起、富民强县”为主线,加速“工业化、城镇化”两大进程,主攻“产业集群、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三项重点,推动“跨越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四个发展,积极在全市争先进、在全省争进位,努力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优美的新泾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生态优先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一时的发展。二是科教兴县原则。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位置,增强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外生向内生转变。三是和谐发展原则。着力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四是经济多样化原则。制定经济多样化发展政策,鼓励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私有经济,使之参与经济竞争,积极拓展国有经济发展空间,营造经济多样化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和谐有序健康发展。五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理念。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功能定位与规划布局

——功能定位。将我县建设成为皖南城镇群的节点城镇,文化旅游山水城市、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休闲宜居胜地,并为建设中等城市奠定基础。

——规划布局。根据“加速崛起,富民强县”的发展主线,依托产业支撑,统筹城乡发展,构筑起“一环串两带,一核联五片”的发展框架(图1)。

图1 泾县十二五区域发展规划图

“一环串两带”中的“一环”指泾川镇外环;“两带”指南北发展带、东北-西南发展带。“一核联五片”中的“一核”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特色先进制造业和商贸居住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设科研教育、运动休闲、生活居住等多功能区;“五片”指蔡村和汀溪(东部片区)生态休闲旅游区,鼓励发展旅游、环保产业;榔桥特色经济综合发展区,鼓励发展特色经济、先进制造业;茂林文化旅游、资源型产业发展和保护区,鼓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云岭和桃花潭(西部片区)资源型工业、旅游和农业综合发展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资源深加工及现代农业;丁家桥、黄村、昌桥和琴溪北部城区辐射型产业承接区,鼓励发展商贸流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

——构建“123557”城乡体系。统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形成1个核心城区(泾川镇)、2个次级核心镇(云岭镇、榔桥镇)、3个中心镇(茂林镇、桃花潭镇、蔡村镇)、5个一般乡镇(丁家桥镇、黄村镇、琴溪镇、昌桥乡、汀溪乡)、57个中心村等有序的城乡体系(具体如图2、表1所示)。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思路,用科学合理的时空观统筹规划全县交通体系、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带乡(镇),以乡(镇)促城,城乡(镇)互动,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标准上统筹城镇资源的流向、流量、配置,实现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力争在2015年左右,使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3万人左右。

图2 城镇体系规划图

表1 中心村布局规划

乡镇名称中心村个数(个)中心村名称

泾川镇7 秦峰、高村、巧峰、潘石、古坝、岩潭、晏公

茂林镇 3 凤村、南容、铜山

榔桥镇7 白华、浙溪、双河、涌溪、乌溪、黄田、西阳

云岭镇10 云岭、光明、汀潭、北贡、陈塘、中村、梅村、章渡、靠山、大宁

桃花潭镇7 连虹、新民、鸿峨、观阳、查济、桃花潭、厚岸

丁家桥镇 2 李园、后山

黄村镇 3 景星、九义、紫阳

蔡村镇 4 泉峰、河冲、月亮湾、爱民

琴溪镇 4 马头、马鞍、乐琴、琴溪

昌桥乡 6 昌桥、新桥、童疃、孤峰、田坊、汪店

汀溪乡 4 大南坑、桃岭、苏红、漕溪

二、“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功能布局及战略目标

(四)发展战略

一是“一主两翼”战略。坚持“以新型工业为主体,以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两翼”的经济发展道路。发展以皖南电机、红星宣纸、卧龙泵阀、宝泰特种材料、方解石、汽摩配件为主导的工业,聚焦现代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二是生态立县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格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实现县城生态环境向绿化、美化、净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转变,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三是特色兴县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工业方面,突出电机泵阀产业集群、方解石产业集群、宣纸书画纸产业集群、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业方面,按照“提升档次、完善功能、更新业态、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的开放与发展,重点提升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农业方面,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东向发展,全面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协作,积极拓展境外合作领域和范围,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发展,以外部经济发展带动我县经济前进,以我县经济腾飞带动引进外资的快速推进,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五是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城镇建设速度,完善功能配套,增强城镇的经济中心功能,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提升我县城镇化水平。以交通为纽带,把农村与县城连接起来,使劳动、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互动、互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把城镇化发展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动力,继续推进泾川镇、经济开发区、蔡村、云岭、榔桥、茂林、桃花潭等乡镇的跨越式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六是人才强县战略。加强我县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聪明才智,引进高精尖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七是跨越式发展战略。把握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坚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高的发展质量相结合的经济发展之路,加强研发、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预测

总体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超100亿元。——财政收入目标:比“十一五”末增长1.5倍,确保总量达到15亿元,力争达到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十二五”期间将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

其中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

——城镇发展目标:城镇化率将达到45%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将比2010年末增加一倍,达到20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水平目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计划控制在4%以内, 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目标:巩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启动农村基本养老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人口控制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可持续发展目标:万元GDP能耗下降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下降6.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4%。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4%左右,主要河流流域水质稳定达到Ш类,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规定标准。

主要指标:“十二五”规划主要主要指标如表2:

三、“十二五”期间工作重点

(一)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全面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始终坚持突出工业主体地位不动摇,大力发展工业产业集群,加快工业平台建设,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不断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到2015年,实现全县工业产值比2010年翻两番,达到3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

一是发展壮大四大产业集群

——电机泵阀产业集群。以皖南电机为龙头,推动南华电机产业园扩容升级,促进安徽威能电机有限公司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泰拉尔通用机械(上海)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加强大型电机、车用电机等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加快年产33万台新能源汽车电机、国家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隆鑫35万吨特钢等项目建设,支持安徽省电机产品及零部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创建国家级检测中心,努力建成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电机产业基地。以特种泵阀生产为基础,立足培育龙头、拓展市场、扩大规模,发挥安徽卧龙泵阀有限责任公司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南方化工泵业、腾龙泵阀、江南泵阀等泵阀企业靠大联强,加快年产1万吨阀门生产、年产3000台大功率磁力泵、不锈钢泵阀等项目建设,推动特种管道、密封材料以及泵阀铸造等配套产业发展,努力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泵阀产业基地。到2012年,规模以上电机泵阀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争创国家级、省级新产品15项。争创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名牌、著名商标10个。取得ISO9000认证企业超过90%。

——方解石产业集群。以引进培育方解石深加工亿元以上产值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金石粉体、江东科技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加快金丰矿业、合晟新材料扩建等项目建设,加大方解石利用技术研发力度,通过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张,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努力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方解石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建设安徽省方解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与技术依托单位合作、合资共建试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2015年,方解石产业实现总产值超过10亿元;到2020年,力争实现方解石产业总产值35亿元以上。通过购并、重组、整合,控制中、小企业数量,2015年使产销10万吨以上规模企业达到10家。加大对矿山开采整治力度,严格审查申请开采的企业,禁止小规模、低水平的开采。加大新产品的开发,降低低端、附加值低的产品比例。到2015年,力争50%以上的产业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开发产品95%以上达到国际或国内技术标准,其中高科技产品要占产业园产品的10%以上,产品销售率达95%以上。扩大品牌效应,培育打造国内知名品牌1~2

个,省著名品牌4~5个。到2020年,80%以上的产品为高端产品,基本完成产业升级的目标。

——宣纸书画纸产业集群。以红星宣纸为核心,充分发挥“中国宣纸之乡”、“中国宣纸、书画纸基地”品牌优势,加强宣纸原材料基地培育,加快宣纸书画纸产业园建设,重点扶持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做大做强,积极扶持“汪六吉”、“汪同和”、“曹氏”等著名品牌以及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较好、竞争能力较强的宣纸书画纸产品和艺术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宣纸产业由传统产业向文化产业拓展,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宣纸书画纸生产加工地、最主要的营销集散地、最具影响的书画艺术界名流活动地。提升“红星”牌宣纸品牌实力,拓展和丰富宣纸加工业,加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实施宣纸集团节水、信息化项目,建设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促进宣纸衍生的文化旅游业。坚持走“林纸结合”道路。做大做强书画纸产业,拓展书画纸的发展及应用领域。紧抓品牌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上市。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不断提升宣纸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加快建立国家级宣纸书画纸行业质量检测中心,不断提升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在宣纸行业技术标准方面的权威地位。到2015年,全县宣纸书画纸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其中宣纸3亿元以上,书画纸4亿元以上,宣纸书画纸加工品2亿元以上;宣纸文化产品(宣纸旅游)1亿元以上;打造年销售额2亿元以上,宣纸企业1户;年销售额3000万元宣纸书画纸及加工企业3~4户;年销售额1000万元宣纸书画纸及加工企业15户;新建青檀林基地5万亩,新建长杆稻草基地2万亩,推动宣纸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以参与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建设为主抓手,依托浙江机械制造工业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数控机床等产业,加大对县内现有机械制造和汽摩配件生产企业的整合力度,推动关联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加快形成机械制造和汽摩配件产业集群;抓好LED、太阳能电池板等项目实施,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到2015年,争取承接汽车零部件企业10家以上,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以上,力争年均产值100亿元。摩托车配件企业10家以上,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以上,力争年均产值在10亿元。

二是推进工业多元化发展

——材料业:重点实施宝泰轧制2.5万吨金属复合板技改等项目。

——化工业:重点实施1.5万吨环保型二氯异氰尿酸纳等项目。

——纺织业:重点实施50万锭纺纱项目、年产1200万米高档面料技改等项目。

——医药业:重点实施1.2亿件(套)医疗器材、500吨茶多酚技改项目。

——稀有金属业:重点实施茂林钼矿、乌溪金矿等项目。

三是打造工业集聚发展平台。坚持统一规划、集聚开发、特色鲜明的原则,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构筑以县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云岭经济开发区为重点、以乡镇工业集中区为侧应点的园区互动发展新格局。强力推进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按照扩大园区规模、提高开发层次的要求,努力将县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工业企业的集聚区。继续加大投入,积极做好土地储备工作,切实加强三期规划建设,进一步强化载体配套功能和管理服务功能。大力推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精心培育汽摩配件产业园、光电制造产业园、纺织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区中园”、“园中园”。“十二五”期间,完成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20~30亿元。到“十二五”末,县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落户企业达到30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税收7亿元以上。到2015年,使我县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重心,机电泵阀、汽摩配件、建材、电子、方解石深加工等重要产业的集聚区、特色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大力推进云岭经济开发区建设。按照建设国家级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定位,加大扶持力度,深度挖掘方解石资源优势,加快完善基础功能,不断增强辐射效应,努力将云岭经济开发区打

造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十二五”期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4亿元;到“十二五”末,云岭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落户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税收1.3亿元以上。积极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按照以特色吸引项目、以产业吸引配套的思路,支持城西工业集中区以及榔桥、茂林、琴溪、丁家桥等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其主动对接“两区”开发,实现一体化发展。

四是积极承接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15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品25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个,实现高新技术产值稳步增长。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到2015年,培育民营科技企业15家。“十二五”期间,力争专利申请量突破150项。引进战略投资,实施重大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适度扩大产业规模。推进节能、环保、降耗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充分开发科技资源和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合作,集聚发展,培育新兴企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卧龙泵阀有限公司、安徽宝泰特种材料有限公司等为依托,承接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我县区域创新优势,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引进、扶持建设一批汽摩配件的企业或集团。建设泾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孵化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强化优质服务,吸引高科技人才和项目来中心设立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更加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各项科技计划要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 以项目的实施锻炼和凝聚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重视“领军人物”和“科技型企业家”的培训,大规模、高层次地培养造就高新技术人才。以工业集中区为平台,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和企业紧密结合。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定、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争取在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保设备、电子通信等领域聚集突破。

(二)着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

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围绕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推进特色产品、配套产品、休闲产品三大产品体系建设,实施精品旅游战略,进一步提升“红色泾县、宣纸之乡”知名度和美誉度。重点发展大红色旅游,以新四军文化为主题,串联水西、云岭、茂林等红色景点景区,切实抓好一条红色旅游景观带和陵园缅怀、云岭烽火、茂林激战三大组团的深度开发,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重点发展大宣纸旅游,以宣纸文化为内涵,发挥榔桥乌溪、丁家桥小岭两大宣纸书画纸传统生产加工区域优势,切实抓好宣纸文化传习基地、中国宣纸故里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宣纸旅游第一品牌;加快发展大桃花潭旅游,以桃花潭为核心,整合桃花潭、查济以及周边太平湖、溪口大坝等区域旅游资源,切实抓好桃花潭文化艺术中心、桃花潭文化商业街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与“两山一湖”相呼应的文化艺术旅游基地;突出大乡村旅游,以原生态风光为依托,以“农家乐”为载体,加快蔡村月亮湾景区整体开发、黄田古民居综合开发、水墨汀溪等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与农业融合,探索旅游与地产结合,推进泾县旅游由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转型,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积极开展旅游景点景区争创活动,“十二五”期间争创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5个以上。切实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谋划实施“一站式”旅游综合服务区项目,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加快大型娱乐场所建设,抓好平垣桃花源度假村、红星大酒店、若水山庄、高村山庄等酒店宾馆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五星级酒店1—2家、四星级酒店3—4家。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多元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机制,不断提高旅游效益。通过努力,将我县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客源市场活跃、基础设施完备、旅游管理高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强县,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是打造现代物流业和商业。依托我县公路网及合(合肥)福(福州)铁路、芜黄高速、国道、省道贯穿我县的优势,在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加快大卖场、大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步伐,搞活商贸流通业;着力改善消费和服务环境,提高消费和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依托城区, 构建中心商业圈, 编制实施商业网点规划,对中心商业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及专业特色街进行合理定位,引导城市科学发展,推进消费服务的新型业态,不断增强和完善商业功能。在322省道与新205国道交汇处,建设辐射半径为10-100公里的物流基地、物流配送中心,提供第三方社会化物流服务。建立现代工业物流园、特色农业物流园;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家具建材大卖场、宣纸书画纸大市场、茶文化综合市场;新建集贸市场、旅游购物商业街、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园和机械零部件出口基地。引进、新建大型综合性商场、超市3家。

三是加快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增强知识服务业集聚效应,扶持一批知识型企业,形成一批龙头企业,使知识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点。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速信息内容的开发利用,加强与通信、传媒等企业集团合作,积极承接信息产业转移,引导信息产业向园区集中发展。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加强科技服务人员队伍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促使科技服务业向体制创新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人员专业化、技术现代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优质化、市场国际化方向发展,初步建立起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开放协作、竞争有序、运营高效的科技服务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加快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具有较高附加值服务业发展,推进家政服务、安全保健、社区服务、社会化养老服务等具有较强公益性的公共服务业发展,增强现代商务服务功能。

四是进一步发展现代金融业。做好泾县农村信用社改制为泾县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引进1~2家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设立高技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培育和拓展保险市场。完善金融服务功能,积极发展证券、期货、保险、租赁、信托、担保等行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金融产业有序发展格局。

(三)着力建设以农业现代化为重点的新农村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展示新农村形象,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十二五”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年递增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0%以上。

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的方向,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我县粮食、茶叶、蚕桑、畜禽养殖、蔬菜加工、木竹加工等传统产业优势,以食品工业为重点,扶持壮大裴顿食品、华昌农业、安徽兰香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创建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着力打造体现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十二五”期间,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到“十二五”末,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家、市级达到36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专业农户等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发展,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到“十二五”末,全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到200家,其中省级示范性组织10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加快畜禽养殖、茶叶、蔬菜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完成新一轮12万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积极实施土地整理,争取申报两处以上土地整

理项目,完成榔桥土地整理项目。深入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和村庄整治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基本实现“三清(清理淤泥、垃圾、路障)四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圈)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创建30个美丽和谐乡村,基本建成园区工业特色示范带、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带、生态旅游乡村示范带三条新农村建设示范带。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文化、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范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适度扩大集体土地的经营规模,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切实抓好国有林场资源整合,实行公司化运营。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模式改革。适时启动实施农村基本养老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三、“十二五”期间工作重点

(四)着力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资源环境保护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实施《泾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有序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恢复和建设。进一步巩固发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促进全县自然山水的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进一步彰显,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生态经济高度发达、生态社会和谐相融的生态环境体系。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认真落实上级节能减排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和用能大户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重点抓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继续加强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环保执法、监察监测能力和应急能力建设,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快编制和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环保、节能项目,着力发挥工程环保节能效益。加大排污费的征收力度,规范排污费管理和使用。

二是加强生态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完善生态安全预警和防治措施,加大自然灾害的防治力度,维护公共生态环境安全。加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巩固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果,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增强固碳能力,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4%左右。

三是加强生态家园创建工作。以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养为目标,进一步做好国家和省级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以及省级生态示范户、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

(五)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

遵循城镇发展客观规律,顺应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大趋势,致力实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新突破,加快“123557”城乡体系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是致力在做大做强县城上实现新突破。立足“东扩、南展、西连、北改”,坚持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相结合,拉开城市框架与提升城市品位相结合,近期以向东发展为主,后期以高铁站区建设为主,修编完善县城总体规划,继续推进大投入大建设,着力打造“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皖南山水生态城市。结合合福高铁泾县段建设和205国道城区段东迁改线,围绕彰显县域特色、体现现代气息、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十二五”期间完成县本级投入50亿元以上,大力实施五大城建综合工程。大力实施市政亮点工程,完成政务服务中心、泾县中学迁建暨体育中心、合福高铁泾县站、皖南国际大酒店等重大项目,实施活水靓城以

及泾县二级客运汽车站等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城市新亮点,带动周边区域开发建设,积极构筑政务新区、教体新区、高铁新区三大新区板块。大力实施绿地系统工程,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加强城市绿地保护,重点推进滨江、沿河和城市主干道绿化带建设,抓好幕溪河城区景观带、象山公园等项目建设,使城市地更绿、景更秀。大力实施滨江景观工程,以青弋江城区段为纽带,以城市防洪工程为依托,注重生态保护,突出田园风光,推进沿江两岸综合开发,建设融江、山、城为一体的城市滨江景观长廊,成为自然山水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历史文化交相融合的集中展示区。大力实施市政配套工程,完成泾川景观大道改造以及城区其它主干道油化工程,实施滨江大道二期、桃花潭东西两路延伸以及城区通畅工程,加快城市天然气、自来水、污水管网建设,抓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建成配套功能完备的城市公共设施网络体系。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南门老街、桃花潭小商品市场区域以及城市独立工矿区和棚户区共50万平方米面积改造,进一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二是致力在做优做特集镇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要求,依托各乡镇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着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独具魅力的小城镇。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深入推进扩权强镇试点,继续培育有基础、潜力大的中心镇,使之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经过几年努力,力争使云岭镇综合实力位于全省150个试点乡镇中等以上水平。打造榔桥为县级次工业商贸中心。坚持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搞好集镇、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居民点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乡镇空间结构。推动县乡联动,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2个左右乡镇,加强集镇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水、垃圾处理等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到“十二五”末,使所有乡镇集镇功能更加完善、集镇面貌大为改善、集镇品位大为提升。

三是致力在城镇综合管理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运营、管理体系,推进城镇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强化城管综合执法,推动城管重心下移,形成部门衔接、条块结合的城管执法网络。巩固城区交通秩序整治成果,加强城区停车场建设,规范城市出租车运营,推进城市公交向乡镇延伸,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使城乡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抓好城镇环境卫生、市容市貌、街巷道路等综合整治,搞好新型社区建设,营造整洁有序、和谐舒适、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环境。加强城市经营的市场化运作,发挥政府投资项目的综合效益。严格城市建房管理,加大违章建筑查处力度。积极完善城镇社区服务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切实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民进城途径,完善有利于农民进城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分层次把更多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争取建立城乡统一管理的户籍制度。加大河道治理、污水治理力度。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及收运体系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步伐。四是致力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推动农村人口和要素向中心镇集聚,将新农村建设与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以及中心镇有机统一,走节点式、网络化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更好地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按照有利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力推进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使广大农民与城镇居民共享更多的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致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统筹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交通”战略,完成合福高铁泾县段、205国道泾县段一级线、322省道泾县段一级线建设,启动芜黄高速泾县段建设,开展宣城至泾县轻轨项目前期工作。提升泾川—

琴溪—古楼铺—蔡村—汀溪—古坝—泾川、琴溪—蔡村—汀溪—榔桥、泾川—黄村—桃花潭—云岭—丁家桥—泾川、泾川—丁家桥—云岭—昌桥—泾川等交通环线技术等级;打通汀溪—板桥、厚岸—东堡、查济—新丰对外交通线,提升云岭—烟墩、蔡村—扎门、茂林—新民、昌桥—三里、桃花潭—苍溪等交通线技术等级,构建与黄山、九华山等周边区域互联互通的对外次通道网络;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升级和危桥改造,实施重要县道安保工程,不断改善我县交通状况,切实解决交通瓶颈制约。“十二五”期间,完成公路交通投入50亿元以上;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县级公路二级以上标准不低于15%,三级标准不低于80%,形成进出口、内循环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新建1个二级客运站。培育1个一类维修企业,有能力的乡镇扶持建设1个二类维修企业。全县农村客运全部实现公司化经营,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着力打造“四个水利”,建设完善“四大体系”,大幅提升“八个能力”。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县2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开展青弋江干流泾县段综合治理,做好牛岭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实施城市防洪、小型蓄水、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和水利血防工程等一批项目,增强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保护能力。抓好220KV琴溪变、110KV云岭变增容扩建工程、35KV百园输变电改造工程,新建110KV县经济开发区、110KV榔桥、35KV北贡输变电工程等高压电源点建设项目,积极谋划实施500KV输变电工程、220KV云岭输变电工程项目,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加快3G通信、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

图3 泾县道路发展规划图

(六)着力推进和谐泾县建设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把和谐泾县建设推向深入。一是积极拓展消费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之与GDP同步增长。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增加资产性收入,增加劳动者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实施积极的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不断增强消费内生动力。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巩固扩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积极培育信息、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家庭服务、休闲旅游等服务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改善消费环境,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二是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大力实施各项民生工程,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实惠。进一步拓宽扶贫渠道,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劳动技能培训,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继续完善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抓好《泾县年鉴》、《地情丛书》、《民俗文化》、《乡镇变迁》、《云岭烽火》的编纂与修订,新建3D影院、文化博物馆和综合档案馆,加强图书馆和综合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建成电子阅览中心一个。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县职工活动中心建设。力争开通数字电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先进模范人物评选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适应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演艺娱乐、宣纸文化等文化产业,认真做好宣纸、宣笔制作技艺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切实加强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

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四是统筹各项事业发展。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孤儿保障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完成县职高实训中心建设和全县39所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改扩建工程,实施县城学校布局调整,新建1所符合省级示范标准的高级中学、1所省颁标准的初级中学、1所省颁标准的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3所幼儿园。加快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建设体育中心,开辟中心广场,配置体育运动设施,加强全民体育运动。进一步加强乡村体育场所建设。积极促进各类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实施一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完成县医院迁建工程,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发展老龄服务事业,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继续做好妇女儿童发展工作;加快建设康复中心、疗养中心、养老院;加强公安、检察、监察、法院、司法、人防、审计工作;积极推进武装、民政、党史、统计、气象、地震、物价、供销、环境保护、档案等工作统筹发展。

五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求,增强社会管理合力。切实加强各类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发挥工会、工商联、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作用。积极探索建设规范化的社区管理新模式,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大调解体系,加强信访工作,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深化“平安泾县”创建,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推进法制泾县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公共卫生和安全生产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着力推进开放合作

坚持对上争取、对外招商、对内激活,以创新的思维、超常的胆识和务实的作为,全方位推进开放合作。

一是突出项目带动。继续把项目工作作为第一位的任务,着力抓好储备、引进、落地三个关键环节。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精心编制储备一批优质项目。积极做好向上争取项目的各项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有更多项目挤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全力做好项目跟踪服务,进一步强化项目工作推进机制。

二是提升开放水平。抓住国家更加重视内陆开放的新机遇,积极构筑大开放新格局。科学编排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和客商库,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各类商会、协会的纽带作用,大力实行专业招商、中介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积极探索科学承接新模式,力争引进更多的互补性强、融合度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抓好进出口企业培育,重点扶持出口型生产企业和民营外贸企业,不断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

三是推动全民创业。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着力引进培养一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凤还巢”工程,认真落实各级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激发民间投资创业活力。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

市场准入,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建立健全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科技、人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良性格局。

四是深化区域合作。深入研究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趋向和要求,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地推介宣传泾县,加强与长三角的全面对接,扩大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全方位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迎接“长三角”辐射,做好产业梯度转移,实现无缝对接。促进我县的市场与长三角的市场融为一体,主动接受苏浙沪等中心城市的辐射;树立“错位发展”的思想,与长三角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互补性分工,融入“长三角”发展,争取成为其一极。

四、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为目标,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政府职能分工,规范和明晰政府服务职责,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重点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公共产品与服务、公益性事业的投入。二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加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断完善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机制,加强政府内部监察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快透明政府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法治泾县建设,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双拥”共建工作,进一步巩固新型军政军民关系。三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各类培训,不断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决摒弃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着力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四是提高政务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推进网上审批,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创新审批机制,建立分类服务模式,探索“并联审批”方式和“一口受理”机制。大力发展电子政务,逐步开发完善业务管理系统、网络监管系统,实现“一站式”电子政务平台。以政务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民主考评活动为动力,放大跻身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效应。切实在服务领域、服务机制、服务水平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着力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软环境,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互动机制,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力争使泾县成为外来投资者的首选地,不断扩大我县的发展空间,增强我县的发展活力。(二)加强要素市场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促进我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普及,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网络体系,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尽快建成“数字泾县”。二是积极解决用地矛盾。积极探索土地开发与利用的新型管理模式和政策。逐步完善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严格执行政府制定的用地政策;经营性土地继续实行招、拍、挂,工业用

地按照市场化运作;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探索新的集约节约用地模式。设立投资强度门槛,实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三是强化资金筹措力度。坚持以“有多少事筹多少钱”的理念、以综合运筹的办法,更加注重培育财源、汇聚财力,通过大力发展产业、科学经营城市、努力争取项目支持、积极拓展银行融资、全面激活社会民资等渠道,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不断兴起泾县大建设的新高潮。四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通过财政支持、银行贷款、人才等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战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五是加强人才工程建设。在招商引资中,不仅引进资金、招来项目、承接产业,而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平台、更高水平上推进大招商,注重把握产业、资本、人才流动的规律性、趋势性,加强区域交流,深化区域合作,做到既更大力度的请进来、又更大气魄的走出去,实现既引进资金项目、又招来人才智力的双重效应。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培养所需人才。提高技术人才待遇。

(三)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控

强化规划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各类规划中的相关任务。要把规划与有关建设计划、各类行动计划以及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实施规划评估。规划实施一段时期后,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教育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教育强市品牌,为加快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展目标 1、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 扩充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5+2”产业、与海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 适当发展社区高等教育,充分体现区域特色和优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体系。 2、提升教育强市水平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各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和参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任务 1、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早期教育开展 (1)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6岁的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城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6%以上。0~3岁早期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2)构建以公办幼儿园(所)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并举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3)到2015年,乡镇中心园(所)以上均达到省定标准。 (4)到2012年,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达75%,培养一批名优骨干教师。 2、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保证6~14岁人口都能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区低于2%、农村低于3%。 (2)2013年之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通过省级标准化学校验收。(3)以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以及通过“市管校用”的教师队伍管理手段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1)以永安一中创建省示范高中为目标,以永安十二中的“山海合作”教育改革为接口,努力打造永安普通高中强势资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设计纲要全文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主席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CN人才小编特整理出关于2016年甘肃省最新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最终还是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准。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近日由中共甘肃省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通过。本报今日将为您详细解读《建议》确定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五大理念 《建议》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党的领导的原则,始终不渝地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不断催生新动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让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始终不渝地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持力度,以区域组团联动发展为方向,构建分工协同、布局合理、优势对接、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始终不渝地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建设生态文明省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甘肃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始终不渝地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我省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推进以向西开放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着力打造经贸人文交流合作平台,统筹用好内外市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强化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八大目标 《建议》明确,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台阶。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新华社3月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共计16篇、62章。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然后以此类推。“十一五”开始称“五年规划”。我国已经编制和实施了11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所以我们称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四个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增强规划编制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思路研究阶段。根据国务院的部署,70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对41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底形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文稿。 第二个阶段是中央建议制定阶段。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历时半年制定并经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指明了方向。 第三个阶段是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阶段。中央建议出台之后,国务院成立了以发改委牵头、12个部门参加的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整个编制过程中,还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全国发起了“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历时两个月,收到了64709份意见、建议。 第四个阶段是经全国“两会”讨论通过规划纲要阶段。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96.6%的(赞成2778票,反对59票,弃权38票)赞成票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决议。吸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修订并正式公布的规划纲要与此前公布的草案相比共进行了38处修改。 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得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 “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沁水养蜂业 一、产业名称:蜜蜂养殖业 二、产业县域发展现状 沁水县是山西省养蜂第一大县,2013年蜂群存栏33252箱,蜂蜜产量1330吨,蜂业总产值1662万元(蜂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2%),养蜂数量、蜂产品产量、蜂业总产值多年来一直稳居全省首位。 三、产业历史文化及产业地域优势 养蜂业是沁水县最具特色的传统养殖业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沁水就成为山西养蜂名县,山西农科院、山西农大等科研院所养蜂科技人员,曾长期驻扎沁水开展养蜂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给沁水培养了一大批农民养蜂技术能手,为沁水成为全省养蜂第一大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沁水蜂蜜以其优良的品质被外贸部门确定为优质免检出口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沁水养蜂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巩固提高和稳步增长三个阶段。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养蜂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单产水平和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养蜂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1.养蜂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发展。我国养蜂生产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发展较快,处于快速上升阶段,1988年全国蜂群数量达到780万群。之后进入了10多年的调整巩固期,2000年全国蜂群数量下降到680万群。近年来,我国养蜂生产开始稳步回升,2009年全国蜂群数量达到820万群,蜂蜜产量上升到40万吨,蜂王浆和蜂花粉产量均超过4000吨,蜂胶350多吨,养蜂业总产值达40多亿元。 2.标准化饲养和区域化发展进程加快。各地不断创新蜜蜂饲养方式,更新养蜂机具,加快生产科技推广,加强疫病防控,养蜂业标准化规模饲养发展很快。全国蜂群平均单产由1999年的31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48千克。浙江、四川、湖北等传统养蜂大省的饲养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浙江省养蜂业产值在全省畜牧业中居第三位。黑龙江、吉林等新兴养蜂基地迅速崛起,蜂群饲养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蜂产品加工能力和出口数量大幅提升。近十几年来,我国蜂产品加工逐渐摆脱传统的作坊生产模式,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明显增强。蜂蜜、蜂王浆等传统产品加工稳步发展,蜂花粉、蜂胶等新产品不断推出,蜂产品花色品种和数量日益丰富。全国涌现出一批出口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009年,我国出口蜂产品金额超过10亿元,比1999年增长80.3%。 4.养蜂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作物增产作用进一步增强。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按照一个家庭蜂场饲养100群蜂,正常年份每群蜂纯收入约300元计算,每户年收入可达3万元,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目前蜜蜂授粉业发展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北京、浙江的设施农业授粉,内蒙古的向日葵授粉,广东、福建的荔枝、龙眼授粉等已初具规模。通过蜜蜂授粉,使油菜、棉花、油葵、草莓、苹果、白莲等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品质显著改善。据测算,全国每年通过授粉使农作物增产产值达500亿元。在养蜂业的发展进程中,各地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国内蜂产品市场开拓,不断扩大消费市场;以蜂产品质量安全为保障,重点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以产业化发展为突破,重点加强行业组织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养殖加工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存在问题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但不是养蜂强国,养蜂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标准化规模生产程度低。我国养蜂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蜂场规模小,蜜蜂良种化程度不高,蜂螨、白垩病、中蜂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综合征等疫病还比较突出,蜂群健康状况、蜜蜂育种以及机械化生产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蜜蜂授粉增产的意识不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对蜜蜂授粉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专业性授粉蜂群数量较少,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不高。目前,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流蜜期喷洒的部分农药对蜜蜂毒性较大,由于蜂农不了解农药使用情况,造成蜜蜂大批死亡,给养蜂业造成较大损失。三是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部分蜂药使用不规范,蜂产品质量和检测检验标准还不完善,市场监管较为薄弱;加工企业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落

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doc

2017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2017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坚守耕地红线 《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 《建议》提出: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建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建议》提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建议》提出: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 《建议》提出: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建议》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建议》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社

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

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 篇一:北京十二五规划全文(整理版)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全文 目录 第一篇新时期的战略选择.................................................................................................................. . (1) 第二篇创新驱动发展.................................................................................................................. (6) 第三篇发展惠及人民.................................................................................................................. . (13) 第四篇文化彰显魅力.................................................................................................................. . (19) 第五篇城市服务生活.................................................................................................................. . (24)

十三五规划100个重大项目表(名单)

十三五规划100个重大项目表(名单) 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国家战略意图的反映。记者从5日提交全国人大审查的纲要草案全文中摘取了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 它们涉及科技、装备制造、农业、环保、交通、能源、人才、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会给国际社会带来重大机遇。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 2、深海空间站。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 7、种业自主创新。 8、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9、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10、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 11、在优势科研领域设立一批科学家工作室。

12、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14、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的国内高层次人才。 15、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16、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10亿亩。 18、建设国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体系。建设海南、甘肃、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 20、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 21、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系统。 23、实现“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 24、加快大型飞机研制。 25、发展新一代和重型运载火箭、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

青岛十二五规划纲要篇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2011-4-18 8:22:55 来源:转载浏览275 次编辑:佚名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向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 发展目标篇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创新青岛、文化青岛、和谐青岛、开放青岛、宜居青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5年争取达到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 城市功能得到新提升。环湾型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完善,中心城区协调发展,北部新城区初具规模。全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争取达到1800万标准箱。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1800万人次,青岛新机场开工建设。城市地铁顺利运营。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化、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国际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 城乡统筹形成新格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55%。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社会事业进入新阶段。文化青岛建设成效显著,文化要素加快聚集和彰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地位明显提升。 空间布局篇 城市发展布局 立足提升全市城镇化水平,优化整合全市域国土空间资源,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以组团布局为主要形态,形成各组团布局有机衔接、功能定位清晰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大城市发展新格局。全市人口规模950万,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中国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全文内容

中国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全文内容 2012年03月27日搜易网 3月27日消息,工信部今日正式发布《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是落实《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是“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要点如下:“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发展,交易总额增长近2.5倍,2010年达到约4.5万亿元。 2010年中小企业网上交易和网络营销的利用率达到42.1%。网络零售交易额迅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达100.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逐年上升,成为拉动需求、优化消费结构的重要途径。 2010年中国网络零售用户规模达1.61亿,交易额达到513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3.3%。 “十一五”期间,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信用服务、电子支付、现代物流和电子认证等支撑体系加快完善。围绕电子商务信息、交易和技术等的服务企业不断涌现,2010年已达到2.5万家。电子商务信息和交易平台正在向专业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等新兴支付服务发展迅猛,第三方电子支付的规模增长近60倍,2010年达到1.01万亿元。 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网络零售带动了快递服务的迅速发展,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达23.4亿件,业务收入达574.6亿元,其中网络零售带动的业务量占快递总量的一半左右。 2010年底有效电子签名认证证书持有量超过1530万张,电子证书正在电子商务中得到广泛应用。通信运营商、软硬件及服务提供商等纷纷涉足电子商务,为用户提供相关服务。 “十一五”期间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电子商务对促进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经济转型和价值创造的贡献潜力尚未充分显现。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安培供稿) 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专家解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或将迎来又一政策利好,政府要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 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綦成元表示,加快《规划》的实施,不仅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是促进当前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措施。《规划》明确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7大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制定了产业发展路线图,提出了各领域发展的标志性目标、提升整体创新能力与拓展市场应用等创新发展重大行动计划、主要政策措施。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 (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

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规划》还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完整版

山西“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刚刚收获“十一五”的硕果,山西人民又踏上“十二五”的征程。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为“十二五”时期的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路线图”。 未来5年,山西将有哪些变化?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关乎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的发展指标又将如何实现? 居民收入比肩GDP达到13%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二五”时期我省主要发展指标:山西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目标为13%,2015年将达17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2015年达到 36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5年达到50000亿左右;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5年增长 1.1%,2015年将达到93.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提高到13%,2015年将达30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达到9000元以上;森林覆盖率5年增长5%,到2015年达到23%。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完善空间开发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

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吸引人口、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6个盆地相对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镇空间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中部城镇群,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 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 着力打造“一轴两纵三辐射,四网五横六枢纽”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实现省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本行政区各县(市、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 公路:到2015年,“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00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建成大西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大同至张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台山至保定等客运专线。完善晋煤外运通道建设,重点建成中南部铁路通道、准朔铁路、太兴铁路等。 航空:完善全省机场布局,将太原机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区域枢纽机场,完成大同、吕梁、五台山等机场扩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机场、平遥通勤机场。

2010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一、“十一五”以来的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政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及省市县各项政策和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强化措施,整体推动,促进了民政各项工作的不断进步。 (一)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1、城市低保工作逐步规范。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城市低保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05-07连续三年实现了10%提标的基础上,08、09年积极落实各项物价补贴,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按时完成了季度和按月复核及审核审批的工作任务,实行分类施保,分类审核管理。目前,全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165户4663人,占城镇人口的17%,月发放保障金52万元,物价补贴27万元,人均补差116元。全年发放低保金1007万元,其中生活补贴354万元。预计2010年能够持平。 2、农村低保工作运行良好。我县农村低保是从2007年开始的。2009年,按照省市农村低保规范化建设年活动的要求,对农村低保进行了全面审核审批。全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3716户10279人,占农业人口的6.8%,平均补助水平为每人每月51元,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全年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90万元。预计2010年4000户11000人。 3、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有序开展。2004年农村医疗救助逐步实施,2007年城市医疗救助开始实施。经过几年的发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逐步得到规范。2009年发放农村医疗救助166万元,其中,实施大病救助192人,为5566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7万元。发放城市医疗救助金208万元,其中,救助城市患重大疾病困难群众211人,为794人缴纳城市医保2.6万元。预计2010年可达400万元。 4、灾民救助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全面落实《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积极争取上级救灾资金230万元,救助1.2万人次。预计2010年可发放救灾资金300万元。 (二)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 完成了第二次城市社区换届选举工作,认真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开展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三个社区均达到了市级和谐社区标准。完成了第六、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协调有关部门,每年对新当选的村委会主要领导在县党校进行了培训。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继续抓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2008年被列为全国农村社区试点实验县,2009年又被确定为农村社区全覆盖试点县,农村社区均成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站、治安调解服务站、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服务站、妇女与计生服务站、社区志愿者协会等“一委一中心五站”,并挂牌全面运行。 (三)进一步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提高服务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制定了全县2008-2010双拥创建工作三年计划,深化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着力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创建内容,努力打造军地构建和谐社会新平台。进一步健全老红军、烈士家属、牺牲及病故军人家属、老复员军人、残疾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复退军人得到妥善安置,2010年可发放优抚金90多万元。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1、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积极争取资金250万元,兴建1所100张以上床位,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提供养护、托管、康复服务的综合福利院。2010年投入使用。 2、推动社会化养老体系。进一步完善老龄工作机制,落实老年人社会优待服务政策,加快建立高龄、病残、特困老人救助扶持制度,全县城市、农村老年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多层次的老年保障体系,年发放 90岁以上高龄津贴15万元左右。 3、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完善农村五保供养,严格按规定确定供养对象,每年初对全县农村五保户重新进行调查排摸,重新审核确定,2009年确定农村五保户577户624人,其中,集中供养33人,集中供养标准为月人均250元,分散供养月人均150元。全年发放116万元。 (五)进一步健全专项事务管理体系,提高民政社会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积极开展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继续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依法管理,逐步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的民间组织发展格局,登记合格率达90%以上。加强了对流浪乞讨对象实行属地化救助管理。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要求,开展城镇街、路、巷、居民区门牌号的设置工作和县政府驻地地名标志设置工作,不断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登记合格率达100%,领证规范率达100%。深化殡葬改革,积极推行绿色殡葬,生态墓地建设,每年清明节期间对重点墓区进行督促检查,推进了文明祭祀活动。 (六)民政为民科学规范化服务活动深入开展 按照市县委要求,结合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及时学习研究,认真安排部署,使活动得以深入开展。在救济救灾、危房改造、老龄等工作中,坚持由分管领导带队,业务干部全部参加,严格“一线工作法”,使各项工作切合实际,符合民心。在婚姻、信访等窗口工作中,我们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使群众满意率达到了95%以上。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也得到全面加强。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使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包括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信访接待、基层工作、考核奖惩等方面的制度进行了完善补充,保证了服务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坚决履行“一岗双责”,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从未出现违反党的原则和财经纪律的问题和现象。今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70多人(次),立案处理7人(次),现场答复解决51人(次),其余均及时予以妥善解决,群众满意率95%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