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探索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探索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探索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探索

Editorial

The Quest for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li Zhang a,

a Tianjin University of

b Shanghai

Institutes

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deeply rooted i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nd has been practiced by Chinese peop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health and?ght

against disease.This ancient Chinese wisdom has accumulated

from the long struggle to cope with various diseases through

hundreds or even thousands of trial-and-error practices.However,

due to its empirical character,TCM has long been criticized as

being de?cient in scienti?c evidence,and is still not widely

accepted by the mainstream conventional medical system.The

complexity of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CM and the clari?ca-

tion of its mechanisms remain an enormous challenge in the con-

version of TCM into 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Thanks to

incredible progress in biomedical research,TCM has evolved at

an astonishing pace in various aspects,as indicated by the2015

Nobel Prize awarded to Professor Youyou Tu for her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In1996,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the Action Plan for

Moderniz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of TCM(hereinafter

TCM Modernization Plan),which was aimed at endowing TCM

with ample scienti?c evidence in terms of its safety,ef?cacy,

quality,modes of action,mechanisms,and so forth.After20years

of arduous exploration,dramatic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Chinese herbal cultivation,TCM chemistry,TCM pharmacology,

processing,quality control,safety,ef?cacy validation,good manu-

facturing practice(GMP)manufacturing,the TCM pharmaceutical

industry,and more.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GAP)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2002,over100

ing by geometric progression into the hundreds or even thousands,

which greatly facilitates the elaboration of TCM quality standards.

The paradigm of TCM quality control has shifted from a single-

marker model to a holistic approach with?ngerprint pro?ling and

multicomponent assays as the prominent features,in order to

enable the evaluation of batch-to-batch consistency and overall

quality.TCM globalization has also progressed in an unprece-

dented manner,with nine?nished TCM products currently in

phase II or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s for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

tion(FDA)registration.Over15quality standards of Chinese herbs

have been adop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and75TCM

quality monographs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European

Pharmacopoeia.The gross value of the industrial output of TCM

has reached a new high of over800billion CNY(about118billion

USD),which is20times greater than the value in1996,the starting

year of the national TCM Modernization Plan.

To re?ect recent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 TCM research

and to outline future perspectives in this?eld,we have organized

this special issue dedicated to TCM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

alization.Fourteen articles,covering an array of research direc-

tions,were invited from prominent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in

the?eld.Majority of these articles are now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the following will be published in the future issues.In this special

issue,Youyou Tu and her colleagues review 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artemisinin.The antimalarial mechanism of artemisinin,

the challenge to?ght against emerging artemisinin-resistant

malaria,and the potential use of artemisinin to treat diseases other

than malaria,such as cancer and lupus erythematosus,are

discussed in this review.Professor Lan-Juan Li and her colleagues discuss new and increasing evidenc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health,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TCM formulas.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CM and diseases such as chronic liver disease,ulcerative colitis, obesity,and type2diabetes is highlighted,and future research is envisioned,ranging from experimental design to the disclosur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CMs and the gut microbiota.A new concept for quality control named the‘‘quality marker”is proposed by Professor Changxiao Liu and his colleagues,and is applied in a number of case studies.The principle of this new concept and approaches to practice it are expounded in depth.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complex TCM systems,the term chinmedomics is de?ned by Professor Xijun Wang and his colleagues in the article entitled‘‘Chinmedomics:A powerful approach integrating metabolomics with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to evaluate the ef?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r.Werner Knoess,the former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 on Herbal Medicinal Products(HMPC)of 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describes the detailed requirements for the registration of TCM products in the European Union,which serves as guidance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hat may be interested in following this process.Safety and quality issues are also emphasized in two papers that focus on summariz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se two important factors of medicine as a whole.Other aspects of TCM research are covered in the remaining papers,which include: TCM treatmen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an analysis of Salvia medicinal plants genomes;a DNA molecular marker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plant species;micro-and nano-formulation to improve TCM bioavailability,tissue distribution,and ef?cacy;and an electro-acupunctur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which clearly shows the movement of TCM toward becoming 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 is a process that will take a considerable length of time;it requires the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 diverse scienti?c?elds and close cooperation among scholars in multiple disciplines.In the quest to decipher the myths of TCM theory and action mechanisms,all possible resources must be allocat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is goal, which will bene?t the health of all humankind.

2 B.Zhang et al./Engineering5(2019)1–2

Engineering 2 (2016) xxx–xxx

Editorial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探索

张伯礼a ,杨胜利 b ,果德安 c

a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b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China c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1203, China

中药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几千年以来,为了保持健康并对抗疾病,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着中药实践。这种古老的中国智慧是通过经历成百甚至上千次反复试验的长期斗争积累起来的。然而,由于其基于经验的特点,中药一直以来被诟病为缺乏科学依据,至今仍未得到主流传统医学体系的广泛认可。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及其机制的阐明仍是将中医学转化为循证医学的巨大挑战。生物医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使中药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惊人的发展,2015年屠呦呦教授因发现青蒿素而被授予诺贝尔奖就是一个例证。

1996年,中国政府启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中药现代化计划》),旨在使中药具备安全性、药效、质量、作用方式、机制等方面的科学依据。经过20年的艰苦探索,我国在中草药栽培、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加工、质量控制、安全性、药效验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生产以及中药制药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自2002年中药材生产质量

管理规范(GAP )实施以来,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通过标准操作规程(SOP )栽培了超过100种常用中草药,其中包括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三七(Panax notogin-seng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菘蓝(Isatis tinc-toria )等。中药化学与植物化学分析方面的研究也达到新高度,从中草药中分离和鉴定了6000多种新的天然产物,包括可能用于新药开发的大量生物活性化合物。随

着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单纯植物化学分析而被鉴定为同一种草本植物成分的数量正以几何数量级不断增长至数百甚至数千种,极大地促进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已从单标记模式转变为以指纹图谱和多组分分析为主要特征的整体研究,以便评价各批次一致性和整体质量。中药全球化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目前有9种申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注册的中药成品正处于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临床试验。《美国药典》中采用了15种以上中草药质量标准,而《欧洲药典》收录75种中药质量专论。中药产业总产值创造新高,超过8×1011元人民币(约1.18×1011 美元),比 1996年启动《国家中药现代化计划》当年的总产值高20倍。

为了反映中药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并概述本领域的未来前景,我们组织了本次中医药国际化专题,专门讨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涵盖一系列研究方向的14篇

论文均来自本领域的杰出学者和研究者。其中,大多数

Contents lists available at ScienceDirect

Engineering

2Author name et al. / Engineering 2(2016) xxx–xxx

论文现于本期发表,其余论文也将在未来的各期发表。在本期专题中,屠呦呦教授及其同事分别论述了青蒿素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该篇综述讨论了青蒿素的抗疟机制、对抗新型青蒿素抗药性疟疾的挑战以及青蒿素治疗疟疾之外的其他疾病(如癌症与红斑狼疮)的潜在用途。李兰娟教授及其同事探讨了新的、不断增长的证明肠道菌群和宿主健康之间联系的证据,指出其可能与中药方剂的治疗活性相关。文中强调了中药与慢性肝病、溃疡性结肠炎、肥胖症以及2型糖尿病等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表示将进行更多的研究,涉及实验设计、揭露中药与肠道菌群间的相互作用等。“质量标记物”这一质量控制新概念由刘昌孝教授及其同事提出,并运用于大量的病例研究中,文中对这一新概念的原理和实践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为了阐明复杂的中药体系的作用机制,王喜军教授及其同事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药效应评价的有效途径》一文中定义了“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一词。欧洲药品管理局草药产品委员会(HMPC)前主席Werner Knoss博士描述了在欧盟注册中药产品的详细要求,这对可能有兴趣遵照这一过程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企业起到指导作用。有两篇论文总体上着重总结了医学中两个重要因素(安全性和质量)的利弊,也强调了安全性和质量问题。其余论文也涵盖了中药研究的其他方面,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治疗,丹参药用植物基因组分析,区分植物种类的DNA分子标记,改善中药生物利用度、组织分布及疗效的微纳米制剂以及电针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后者清楚地表明了中药向循证医学发展的趋势。

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是一个历时相当长的过程,需要采取多种科学领域中的新技术,也需要多学科间的学者紧密合作。为了探索中药理论与作用机制方面的神秘之处,必须分配一切可能的资源,这将有利于全人类的健康。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摘要: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也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超临界流体萃取(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有研究表明,采用超临

中药学发展热点以及存在问题

中药GAP、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整体药理的主要研究进展、热点、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摘要:对中药形成中药现代化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人们对中药产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另外,在中国进WTO以后,中药国际化日渐突出实施中药现代化是现实的需要,更是中药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实施中药现代化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创造性的发展中医药。 关键词:中药问题潜力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基础,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确切的临床疗效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中医药自身的特点,使其发展在近代发展遇到了瓶颈。在这种背景下,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中药现代化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人们对中药产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另外,在中国进入WTO 以后,中药国际化日渐突出实施中药现代化是现实的需要,更是中药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实施中药现代化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既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学习吸收大胆借鉴一切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的发展中医药。 一.中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瓶颈 在理论上,首先,中医药理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药功效的表述具有整体性、哲理性和指导性,很难用现代药理术语作出一对一的确切解释,而只能给予阐释式的近似的解析。这样要把中药的药理作用判断为与其功效有关或无关则需十分谨慎。其次,中药功效的记载一般是用古文简练概括而成。加之中医药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易经》有密切的关系。素有“医易不分家”之称,在这种情况下总结出的中药功效虽然简练、便于书写、流传和记忆,但却不利于准确理解中药功效的涵义。这给理解中药功效条文的含义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技术上,首先,中医治疗疾病有时采用单味中药单方,但大多数都是由许多单味药根据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复方,其成分复杂,弄清楚其中的各种成分工作很大。更进一步,即使弄清复方组成成分还要在中医理论下研究其药理作用,因为各成分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发挥作用,这又加大了研究的工作量。其次,中药质量可控的问题制约着中药的发展,也是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问题之一。 在中药源头上,近年来,濒危药材受到破坏的现象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生态的恶化、资源的破坏严重地威胁着中药材的发展。受利益驱动盲目开发引种,使药材的道地性得不到保证。自1989年开始,国家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对中药材市场进行治理整顿,可十几年来整顿的效果甚微。 二.中药发展的现状和潜力 在理论上,现在,当人们谈到药理作用时即以新为好,当谈到中医药论时即以旧为好。这种观念束缚了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对在中医药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中医药理论我们应该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同等看待。因为这是对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在此过程中总结出的中药功效与主治也是对传统中药功效的有机补充因此对中药现代药理研究以功效为标准进行分类时,应力求对中药功效进行更准确的现代药理阐释。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何正确理解中药功效与中药药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大家讨论的话题。以药理作用为纲对中药进行归类者以前有之,以中药功效为纲对中药的药

中药现代化需要中医现代化(精)

中药现代化需要中医现代化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治国研究员 [摘要]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宝藏,中医学必须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保健作出贡献。自1995年起我国已启动了中药现化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中药现化代引发了中医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和中医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关键词]中药;中医;现代化; [Abstract]TCM is a great storehou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CM must modernize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more healthy.Our country have start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 since 1995.We have gain great success,but face some difficulties als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 require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The modernization of herb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are relating and accelerating one another. [KEY WORDS] chinese herb,TCM, modernization 一、中医药的现状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传统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类的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人类的医疗模式也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

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特约专稿江苏中医药2004年第25卷第10期 中药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丁安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210029) 提要自1996年国家正式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 ,中药学的研究和产业均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回顾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历程 ,充分认识中药及其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中药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明确中药现代化的内容和任务 ,并建议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加速推进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措施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397X(2004) 10 - 0001 - 04 中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千百年来 ,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朽贡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 ,中药在现代医药学领域的地位日显重要 ,在“回归自然”的世界性潮流中 ,中药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中药学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一门学科。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 ,长期以来 ,学科及其产业化发展均较为缓慢 ,逐渐拉大了与现代科学的距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药产业持续发展 ,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 ,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但与此同时在学科发展方面相对落后的现状亦日益突出 ,为此 ,国家自 1996 年以来启动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 ,并在此基础上 ,于 2002 年 11 月由国家科技部、计委等八部委联合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 - 2010年)”,极大地推进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1 . 中药及其产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中药及其产业的现状1.1.1中药资源丰富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 ,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达 12807 种 ,其中药用植物 11146 种 ,药用动物 1581 种 ,药用矿物80种。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 580 万亩 ,药材生产基地600 多个 ,具有一定规模的栽培药材达 200 余种。自国家推进中药代化工程实施以来 ,各地陆续组建培育了一批地产中药材的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 ,将一些名贵道地药材的生产 ,加工由零星的不规范状态 ,逐渐向集约化、规范化、优质化发展 ,为全面推进 GAP打下了一定基础。此外 ,在野生变家种方面 ,尤其是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的人工养殖和种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1.1.2 科学研究力量较强多年来 ,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中药科研人员 ,形成了具有较高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的科技队伍 ,中药的学科建设初具规模。此外 ,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正在中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 重点研究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扶持了一批骨干制药企业 ,以加强中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新药的研究开发 ,仪器设备、生产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初步形成了中药科研、开发、生产相结合的体系。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 ,我国历代积累了丰富的中药临床应用经验 ,中医药文献浩如烟海 ,仅可统计的秘方、验方即达30余万首 ,有记载的就有 6 万余首 ,被国际药学界称为人种药理学的原始资料。对这些珍贵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也取得了较大成功 ,一批中药文献数据库已经建成。 1.1.3 中药标准化及规范化建设业已起步近年来国家在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九五”至“十五”期间组织进行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以及“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等攻关研究。自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施行以来 ,我国在药品研究与生产的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此后又陆续制定了《新药审批方法》及有关中药部分的一系列补充规定 ,对中药的分类、药物安全性的非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内容以及要求均有明确和详细规定 ,为我国中药规范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88年国家科委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与卫生部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实验动物标准》 ,以及1993年国家科委推行的《药品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质量管理规定(试行)》,标志着我国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实施的 GLP 正式启动。1982 年卫生部颁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1999年颁布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这

中药注射剂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

中药注射剂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是在中药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作为我国独创的新剂型,中药注射剂肩负着促进我国中药振兴和发展的重大使命[1]。 参考文献 [1]傅喆暾,马明华,赵勇.中药注射剂应用情况分析和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 16) : 90 - 91. 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 但是发展缓慢, 至1941年, 八路军在太行根据地山西武乡成立了野站卫生部卫生材料厂(后定名为利华药厂),研制成功了柴胡注射液, 开了中药注射剂之先河。1954 年12月武汉制药厂对传统柴胡注射液进行了重新鉴定, 确定疗效,投入大批生产, 成为国内工业化生产的第一个中药注射剂。20世纪50、60年代还研制出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余个品种。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并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达700多个, 5中国药典6 1977年版(一部) 收载了23种中药注射剂。20世纪80年代中药注射剂达1400种左右。1985年以后, 国家法定标准收载的中药注射剂达72种。新药上市及地标整顿以后, 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为105种。 [4]李春兰, 李学林, 陈天朝影响中药注射剂发展的因素和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16):0157-0159 在20 世纪30 年代就开始了中药注射剂的创制研究,但发展较缓慢。20 世纪40 年代第一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药注射剂的诞生。1954 年12 月,柴胡注射剂在武汉制药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成为国内第一批工业化生产的中药注射剂。60 年代兴起了研究热潮,相继研制出“抗601 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 多个品种。这一时期的中药注射剂有的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与此同时,1963 年版的《中国药典》第一次收载了中药注射剂。

人民币国际化与进出口贸易

人民币国际化与进出口贸易 自1994 年汇率改革以来,在推进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也在稳步的推动发展。货币国际化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对于中国国际贸易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11 年以来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发展前景是很好的,它对推动进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占领国际市场并在此过程中根据经验完善国内金融体系有着重要作用。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着国与国之间的支付结算体系的形成。回溯历史,从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货币体系。凡是在国际货币结算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都不可小觑。只有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才能够保证最大利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要想在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那就必须掌握更大话语权,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 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根据《2012 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的观点,“货币国际化是指某种主权货币超出本国国境范围,在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外汇储备中被其他国家广泛使用,行使货币职能的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货币国际化即一国货币越

过该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 最终成为国际间通用货币的过程。从其定义中可以看出,满 足货币国际化的几个条件:一货币的使用是跨越国境范围; 二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三货币国际化是一个过程。 据此, “人民币国际”即人民币的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内 得到实现。而货币职能实现的过程就称之为人民币国际化。 本文主要从进出口贸易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宏 观经 济、金融体系以及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人民币充当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随着全球化以及中国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到来,进出口 贸易的规模扩大,区域贸易范围增加,尤其是周边贸易的增 长使得人民币结算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近 40 年来,由于人口红利的存在,使得中国 在国际贸易中迅速占领一角。据海关总署全国进出口贸易统 计数据显示(见表1) 2011?20仃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 额增长 12.70%。在 2015、2016 年间进出口贸易呈负增长状 况。随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外部需求有所增加;国内供给 侧改革初见成效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进口值快速增 长。在 2017 年进出口总值达到 41044.75?| 美元,实现了两 位数增长。在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在国际贸易政 策上的倾斜,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结算比例发展迅速。 上海市、广东省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建立,迈 出了人民币国际化实质性的一步; 2011 年,跨境贸易人民币 结算累

中药现代化 进程

“中药现代化”的演进 中药现代化概念历经30多年发展,直到20世纪末才逐渐形成。从1973年,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我国关于中成药发展的国家级文件国发(121)号文件《关于改进中成药质量的报告》,我国才开始其真正意义上转变中药生产方式,在政府的领导推动下,积极改善设备,使中成药的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20世纪80年代,中药行业逐步吸收了现代医药的管理理念,随着成套设备的研制和应用,中成药生产向工业化过渡。1996年,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实现中药与中药生产现代化”的目标,中药现代化上升到国家产业的高度。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文】,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中药产业,推进中药生产现代化。1997年底,按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提出的计划要求和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科技部将“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开发”列为95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在国家的重点扶持和政策的有力保障下,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最近十几年来,凡谈中药发展必称中药现代化。 二、中药现代化思潮可分为三类: 一、实施环境类。该类思潮主要是围绕目标,政府管理政策措施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政府管制度层面的东西,也称为中药现代化实施的环境时,将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本身也作为思潮来加以表述。 二、整体阐释类。该类思潮把中医药作为一个认识,认为中医药是不能分开的统一体,中药 必须也包含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否则没有中药现代化可言。只有解决中医药理论的现代认知问题,中药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实现。在此种观点的指导下,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三、技术实施类。该类思潮主要是抓住上述主要矛盾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偏重于技术工具类。实施环境类 2002年10月10日,科技部、国家计委、经贸委、卫生部、药品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中医药局、中科院联合发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该纲要明确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该纲要是对于若干年来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指导今后中药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l)纲要明确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理论,运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与中医现代化协调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特别是与中药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研究,如征候理论、组方理论、药性理论…”等,充分表明了中药现代化与中医现代化并重的发展观,它对于“医药并举”的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鉴于它是以政府文件的方式颁布,医药并举论就有了官方的性质,对于回答中药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中药西化、中药植化化等背离中医药理论的观点,具有判断性的标杆作用。当然,应当看到的是医药并举论在宏观层面是不存在争议的,一旦进人微观操作层面,则各种偏颇就都会存在和发生。 (2)纲要突出强调了中药现代化的市场意义。统揽纲要,将市场价值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必然内涵一目了然。“…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政府引导和企业为主共同推进。…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围绕国家战略目标,不断创新”、“…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中药产品的出口份额,争取2—3个中药品种进人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跨国集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中药产品产业化进程,促进中药大品种、大市场、大企业的发展”、“…扩大中成药的出口比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拓展中药国际市场”、“…推进市场机制下的企业兼并重组,…使企业成为中药现代化的主体”等等,纲要对中药现代化赋予了明确的市场价值属性,一方面顺应和适合了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客观要求,规定了中药现代化在战略和策略层面对于市场手段的应用,另一方面对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有了可以具体衡量的坐标体系。 (3)纲要以创新作为中药现代化的基本手段。“…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构筑国家中药创新体系,通过创新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品种”、“坚持继承创新、跨越发展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研发平台”等等,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促市场,是纲要的基本精神之一。它明确了创新在中药现代化发展中的核心和关键地位。(4)纲要明确了政府在中药现代化中应处的地位。“政府通过制订国家战略目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在纲要“主要措施”一节,通篇是对政府层面实施中药现代化的责任要求和引导性条款,究其实乃是对于创造良好环境的注解。这个纲要到2010年止,此间这些主要措施的落实,将对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2年11月3—5日,四川成都,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发表了新世纪中药现

论中药现代化的利与弊

医药论坛 论中药现代化的利与弊 柴振平,马国静,白亚灵,曹伟敏 河北以岭医药集团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由传统中药发展来的中药现代化存在的优势与弊端。 关键词:中药现代化;利;弊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82(2010)05-743-03 2009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甲流全球肆虐,中药发挥独特防治优势:甲型H1N1流感疫情首现墨西哥,随后迅速蔓延至全球。中药在甲流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连花清瘟胶囊成为我国首个与达菲对照进行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治疗甲流疗效确切的药物。连花清瘟胶囊与达菲相比,病毒转阴率相当,在退热,改善咳嗽、周身酸痛、乏力方面明显优于达菲,并且安全性高。连花清瘟胶囊在抗甲流战役中,发挥了积极而明显的作用。中药现代化惠泽苍生。 所谓中药现代化,即在传统中药的经验和临床实践积累上,依靠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手段,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符合并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可在国际上广泛流通。传统中医与高科技嫁接!,让几千年蒸煮在砂锅里的中药,走向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这使得中药现代化与传统中药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中药现代化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更加彻底坚决。 1 基础性研究 随着自然科学中许多新概念、新方法的渗入,加上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进,中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a、中药种质资源质量标准化研究;b、传统中药化学成分分析;c、中药药理学的基础研究也从探讨药效学为主开始转向作用机制、方剂组成、配伍规律等多方位发展,并从单一药效学指标向多指标研究发展;d、中药的毒理学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于本世纪初创立了络病理论系统[1],提出了脉络-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并通过广泛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通络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对络病共性病理环节的确切治疗作用。以岭的络病理论创新以及应用,为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2 规范建设[2] 2 1 中药的良好农业规范(G ood A g ricu ltura l P ractices, GA P) 中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成药与中药饮片的质量、疗效。中药材质量的优劣涉及到很多方面。中药的GA P包括了中药材的种质研究、选种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炮制规范及质量评价方法,以及中药材生产经营的集约 5158 978 9799 74 6159 219 0299 70 7159 118 9999 66 8158 959 0199 72 9158 899 0099 68 10158 878 9899 72 平均158 888 9999 70?7-ACT:A E活性酯=1:1 1(质量比) 序号收率(%)水分(%)含量(%) 1159 479 0499 85 2159 809 0199 83 3160 028 9799 78 4159 778 8899 80 5159 898 9699 79 6159 969 1299 84 7159 998 9899 83 8160 019 0399 81 9159 909 0199 83 10159 828 9999 81 平均159 869 0099 82 #7-ACT:A E活性酯=1:1 2(质量比) 序号收率(%)水分(%)含量(%) 1158 858 9799 73 2158 478 9999 74 3157 999 0399 71 4158 369 0599 70 5157 988 8999 72 6158 668 9799 68 7158 689 1099 70 8158 799 0899 67 9158 469 0399 73 10158 498 9899 68 平均158 479 0199 71 3 讨论 头孢曲松钠作为国家基本药物有很大发展前景,其低毒、长效、抑菌作用强的特点使其使用非常广泛,现今头孢曲松钠的合成工艺已日臻完善,再提高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通过降成本,提高质量才能达到市场要求。通过本实验,认为原料质量比7-ACT:A E活性酯=1:1 1时的收率最高含量最高质量最好,所以认为这种配比为最适配比。 参考文献 [1] 王汝龙,原正平 药物[M],1999年第三版 [2] 谢如刚 现代有机合成化学[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 许恩忠 头孢三嗪[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3 14 收稿日期:2010-03-08 743 黑龙江医药H e ilong ji ang M edic i ne Journal V o l 23N o 52010

中药现代化的必要性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方法探讨与思考 姓名:钟华锋学号:2010010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基于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 研究中药治疗作用及其机理、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创造现代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门学科。本文在讨论中药药理学的基本任务及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后, 着重从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入手,讨论单味药活性成分、中药复方研究、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问题,就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的现状与方法等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方法学思考,对中药和复方药理研究在临床当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方法学探讨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可归纳为 3 个方面, 即: 1、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结合物质基础的研究, 阐明中药主要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揭示中药治病的现代科学基础, 并指导临床更为合理用药和准确用药。2、基于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 化学相结合的研究结果, 推动传统中药的进步, 发展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3、以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基础, 总结、发现中药作用的规律、特点与优势, 联系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创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基于此, 中药药理学不仅是一个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 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时至今日, 涉及中药药理研究的课题几乎占整个中医药课题的一半以上。特别是高层次课题,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比例更重, 仅国家973 中药课题事实上都属于以药理学研究为主的课题, 其它如863 、支撑计划、攻关课题等凡涉及药性药效的基础与应用者均全然如此。可以认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早已成为中药及中医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与方法之一, 中药药理研究结果也正因此而大步地推进着中医药学的现代进步。 中药药理对阐明中药的药效、作用机理、合理用药以及为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80年代进行的主要为单味中药药理研究,如人参、青蒿、大黄、丹参和三七等,近年来复方中药的药理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以往对中药的研究主要以探讨药效学为主,目前已开始向作用机制、方剂组成、配伍规律方向发展,在药效方面研究也由过去的从单一指标向多指标发展。如小半夏加茯苓汤药理实验证明具有抑制呕吐中枢的敏感性和对胃肠粘膜保护作用,从而发挥止吐作用[1]。但是这种研究未能把发挥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与药效作用联系起来,无法解释中药具体的作用机制,要得到国际上认可还有待努力。 基于中药药理学的特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是最基础的工作,它的深入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它既有利于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方剂理论、配伍规律,也对优化制剂工艺、制定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实现中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中药化学成份与药理药效研究思路上主要有三个方面: 1.1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单味中药的四性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是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在指导临床配伍、方剂调配、合理用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这些理论还很难与中药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和药效药理联系起来。目前这方面研究开展较少。初步实验认为,辛味药含挥发油成分者具多;苦味药中苦寒药以生物碱或甙类成分为主,苦温药多含挥发油;甘味药大部分含氨基酸、糖类及其它活性物质;咸味药多含钠、钾、钙、镁等无机盐;酸味药大多含酸性成分。升浮药大多为辛、甘味,属温热性,沉降药大多为酸、苦、咸味,属寒味性[2,3]。温热药一般含有某种生物活性物质,能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代谢活动,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或者提供营养物质,供给能量。寒凉药则相反,它所含的物质能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弱机体对病原体刺激的反应能力。归经可能与中药所含微量元素有关[4],认为是某些中药成分在脏器中选择性富集。 “七五”以来,国家已组织多项重大课题,对200多味常用中药材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单味中药提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精.docx

摘要 : 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中药研究和使用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 是中 华民族的一大财富。近年来 , 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国家支持的一个热点 , 也成为一大研究热 点。这场研究热潮势必会为传统中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医药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瑰宝 , 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近几十年 来, 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 国内对此也更加重视。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中 药的新药研发和中药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我国药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 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 , 就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 , 结合传统中药生产的特点 ,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 , 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 , 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 , 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 , 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 , 这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途径。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制药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现代化。 1、高通量药物筛选 (HTS 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新的药物筛选方式, 是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 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技术和方法 , 不仅在药物筛选寻找活性化合物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 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方面亦能发挥作用 [1] 。 2、提取新技术 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提取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以下面是几种提取分离新技术:

(1 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CO2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的新型技术 [2] 。有研究表明 ,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的有 效成分与传统煎煮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相比 , 往往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 [3] 。 (2 超声波浸取技术。超声浸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骚动效应、空化效应和 热效应引起机械搅拌、加速扩散溶解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4]。 (3 微波浸取技术。微波浸取技术[5] 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浸取率的新技术, 微波一可使极性分子超高速旋转 , 平均动能迅速增加 , 使其温度迅速升高 ; 二是通过离子传导 , 离子化的物质在超高频电磁场中以超高速运动 , 做转向及定向排列 , 产生撕裂和相互摩擦引发热效应。 3、分离纯化新技术 分离纯化的目的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 尽量保留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 为不同类别中药制剂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6] 。 (1 大孔吸附树脂。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具有大孔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共聚体, 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有机高聚物吸附剂。该技术在皂苷、黄酮、生物碱及其他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已经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7] 。一般情况 , 中药复方提取液经该技术处理后 , 得到的固形物一般仅为原生药的2%-5%,而且吸湿性极强的糖、氨基酸、多肽等水溶性杂质被除去 , 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 , 有效部位或成分含量纯度可提高 10-14 倍, 而传统的水煮法约为 30%,醇沉法约为 15%;临床用药剂量可明显降低 [8] 。 (2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9]主要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 纯化和浓缩。 4、制剂新技术

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研究及分析

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研究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2-28T14:41:48.5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作者:薛瑞[导读] 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也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对于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肥城市中医医院山东肥城 271600 摘要: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也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对于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中药制药方面,往往会对一些疾病带来更多的治疗效益或者缓和效果,也让中药的药用价值受到多数专家学者的关注。虽然目前国内制药材料较为广泛,但是国内无论是在制药方式以及生产流程方面往往存在较多不足,因而要强化中药现代化水平,同时加深对中药药剂学的研究与探索。而要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前途,对于医药行业而言,则需要把握时机,不断强化制药工艺与生产流程,进而为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重要的基础。关键词:中药制药;现代化;中药药剂学;分析运用 0.引言 就目前而言,中医药的泛用性让其具备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药制药的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也备受关注。就一般而言,中药药剂学主要是将中医药理论作为思想基础,同时对制药流程、技术以及方法的创新,从而保证制药行业的不断发展,为医疗事业贡献出更多价值。当然也由于最新技术、设施、材料等方面的调查不断强化,对于中药药剂学科进入到新的阶段,从而保证中药药剂研究也得到显著进步和突破。而就此,笔者将通过本文,从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药剂学研究及分析方面入手,将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1.国内中药制药及药剂学发展情况 就目前而言,中药制药现代化的推进也无法忽略现代化技术的影响,由于中药制剂及制剂的单味药剂存在显著差别,特别是对于前者而言,主要以复方制剂为主,而主要的原料有效成分较为多样,而且存在辅助与拮抗等多种复杂作用,当然也由于无效组成及药物原料等多重作用,导致中药制剂产生的副作用并不显著,所以对于药物制剂质量控制方面而言,也存在较大的困难性。此外,因为国内中药制剂中多数运用中成药,但是由于其运用范畴较为广泛、经济价值较为显著,也容易为公众认可,当然,国内中药制剂目前却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即如生产技术需要提升,制药质量指标未能体现,中成药的多样性有待丰富等等。当然,要提升国内中药研究流程中的药物提炼及分开提纯纯化流程,则应当科学改进国内的中药制剂技术目前的落后问题,当然唯有整合达成中药材料、中药制造水平、质量管控指标、中药制剂规格,并且最大程度提升现代化技术以满足现代化的科学有效发展[1]。 2.目前国外中药制药及药剂学发展情况 2.1 德国的中药制药发展 德国方面,近有四成出现在生物医药手册的药物均为植物原料进行备至的,当然近7成以上的德国民众也选择了植物类药物,用于处理感冒、发烧、治疗心血管病症、进补的主要选择。而且这类用药状况也进一步让德国植物药制药获得相应的进步。而且目前多数现代药学研制手段与工艺也在世界名列前茅,也让德国的植物药制备进步到世界最高水平,成为整个世界植物药类型最为多样的国家。此外,在国内各类进口的“洋中药”的类型中,也有一成的药品属于德国制造,且在国内中药市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1]。 2.2美国的中药制药发展 近年来,随着美国药食品相关监管部门对药品的要求日益提升,特别中化学成分必须是要清晰,因而任何入境的复方药剂都需要确定各类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的药理及效果,同时必须清晰阐述彼此存在的关联、效用及病理学价值。而对于多数中药制剂而言,可以包含多种组成结构,因而往往难以完全明确对这些成分的作用价值进行介绍。此外,因为中药与对应制剂在美国研发效率低下。虽然在《植物药研制指导原则》的提出以来,美国开始加大普及包含多类化学构成的药品也可用于治疗,但是需要保证药品可以广泛运用,当然也需要但是具备足够的使用效果及可靠性。而且在美国,在植物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化学家负责,即他们需要将植物药进行提炼出各类有效成分,同时合成新型产物进而完成深入探索。而且多数植物药类型为单一药品,剂类表现为胶囊类或者药片类 [2]。 3.国内未来中药制药及药剂学的发展趋势 3.1促进国内古方的探索及制剂分析 我国中药药剂学产生完善已经包含源远流长的周期,也孕育了较多的经验价值。特别是在商朝以来,《汤液经》国内古时早期的方剂及制剂作品集合)、战国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国内首个医药典籍),明清时代《本草纲目》等等。而国内古典药方对于国内历史文化形成和影响都具有促进价值。因而,对于现代中药药剂理念的进步与发展更需要针对国内古代药方的进步与制剂分析,从而发挥国内中药行业核心技术的进步与传承。 3.2持续促进药剂关联技术发展 基础技术是保证中药药剂学进步的核心。因而,中药药剂学研究则应当主动增强工艺、设施及技术的优点,进而保证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比如,在中药药剂制取流程,采用固体分离、乳化等关键技术方法,针对中药物完成除味过程;同时选择微波提炼方法及孔吸附树脂等关键工艺,从而科学提升中药制剂的效果。 3.3完善中药制剂人才队伍构建 对于中药药剂而言,无论是任何操作流程,都需将人力资源作为基础资本,同时保证完全完成制药过程中。此外,在中药制剂不断推进未来技术完善的流程中,也应当持续关注中药药剂专业人才培育与构建。比如,增强在制剂提炼工艺人员的培育、增强中医理论分析人员职业水平、销售市场负责人员营销方法改善等[3]。 4.结语 综合而言,中药制药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依附于中药药剂学的不断探究与进步,所以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此外,对于国内未来药剂制造与学科发展不仅仅需要从深入研究国内古方典籍入手,更应当从推进制药相关技术进步与制药队伍人才扩充与完善方面入手。而且需要考虑药物的复杂成分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分离提炼其中的有效成分。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专业外文翻译 --- 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经营 工商企业日趋国际化,但他们中大多数不是出于战略上的选择,而是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公司开始被吸引到国际市场上来,是因为收到了找上门来的定单,在发现新的机会之后,通过一系列步骤走向国外建立生产广家。有些公司主动进行国际经营是为了对付寡头卖主垄断的威胁。还有些公司则是碰上了特殊机遇,通过在国外经营来开发资源供应,获得外国技术或提高生产效率。许多公司在成为全球性企业的某一阶段,都被生动地描绘成由一种特别关系网把不同国家各种各样的公司联系在一起的投资组合。 这些早期的经营措施,很难说是完整的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国际范围的竞争、国家控制措施和公司日渐意识到增效利益而产生压力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制定全球战略,采用全球规划程序。全球战略是表示企业战略的一项计划,考虑到地理来源和地理机遇及限制,从其有限资源的地理分布中,最大限度地扩大选择的目标。 全球战略,除了包括公司如何进入新的市场、要拥有些什么和如何进行全球运作外,还包括制定规划、选择时机和确定公司的经营地点和资源。合理地制定全球战略,需要认真评估全球各种可选择的方案和每个方案涉及的风险。制订全球战略,决策者绝不要对任何国家充满盲目性,必须先考虑到世界市场及世界资源的分布,再考虑单独某一国家的市场和资源。全球战略旨在于在多国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效益,而不是把国际经营活动当作不同国家的业务组合。 需要有一个全球战略的基本原因,是多数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超越了国家的界限,但最终决定经营的竞争,并不局限在个别的地点和国家市场。因此,为了保持具有竞争性,或者变为具有竞争性,大多数公司的战略范围必须包括国内外市场的威胁和机遇。如果国内竞争者的视野拓宽,规模扩大,而这家公司仍旧小规模经营,就会发现自己不能在研究或产品开发方面与他人并驾齐驱。即使国内竞争没有迅速扩展到其他市场,外国公司也会采取气势逼人的战略。当日本的公司大规模地打入欧美传统市场的时候,欧美许多产业的公司对这种竞争性的挑战大都毫无准备。凡在全球战略中没有包括日本人锐意争取的那些价格区段的汽车公司,立即在成本上处于不利地位。在摩托车工业中,把迅速增长的市场拱手让与日本竞争者的情况更为严重。很多著名的公司完全销声匿迹。 在美国市场上,取得成就会领先,所以美国公司过去在产品寿命的最初阶段不必

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新内涵及其意义.pdf

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新内涵及其意义 当今,中医药现代化热潮正旺,作为中医药学人,有亢奋有喜悦。但是,什么是中药?什么是中药现代化?中药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中医理论能否/如何指导中药的研究与应用……这些问题都属于学术概念问题,但不仅仅是学术概念问题,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术概念系关学科方向,学科方向系关技术政策,技术政策攸关国家利益。全面、科学、准确地定义和把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对中医药现代化与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仅就中药和中药现代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内涵和意义谈谈个人的看法。 1中药的新概念及其意义 1.1一些权威著作定义的中药概念与范畴 中药的定义已有十余个,但目前尚无一个完整的公认的概念。传统的中药概念,或囿于封闭,或拘于保守,或过于宽泛。一些权威著作的定义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中药是中医所用的药物,其中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似可涵盖传统中药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民间草药、民族药、现代中药、洋中药、植物药、甚至普通的西药(为中医所用)也可纳入其中。 《中药学》: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物质。可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草药、民族药、现代中药、洋中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甚至西药中用等。无确切中医依据的民族药、民间草药、引自国外传统药物、植物药、洋生药,难以包含于其中。 《中药学》: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似可总揽传统中药、民间草药、民族药,但现代中药、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洋中药、植物药似难以纳入。 1.2 笔者定义的中药概念与范畴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门传统学科,中医药学理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包括生物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成果,中医药学的理论、方法和概念不能拘泥于传统,应与时俱进,内要符合中国国情,外能接轨国际惯例。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中药的概念和内涵应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并与时俱进。 笔者认为,广义的中药(ChineSe Herbal DrugS)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疾病预防、治疗、诊断和康复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的总称。这里所说的“中医理论”是指广义的中医理论,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狭隘、抽象的中医理论。广义的中医理论应既包括高度抽象的基本理论,也包括丰富而具体的临床经验,同时浩如烟海的现代相关研究资料也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