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儿科学儿童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儿科学儿童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儿科学儿童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儿科学儿童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儿科学儿童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一、儿童营养基础

(一)能量

来源:三大营养素氧化供能——糖、脂肪、蛋白质;

每克营养素可供能量:

糖——4kcal(16.74kJ)

脂肪——9kcal(37.66kJ)

蛋白质——4kcal(16.74kJ)

1kcal=4.184kJ;1kJ=0.239kcal

每日总能量=以上5部分之和;

1岁以内婴儿平均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能量:95~100kcal;

年龄越小,相对总能量需要越多;

1岁以后每3岁减少10kcal,15岁达成人需要量。

(二)营养物质的需要

1.宏量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

糖类:儿童膳食中,糖类所供给的能量比例,婴儿期一般占总能量的40%~50%,2岁以上应占总能量的55%~65%。

脂类: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比例:6个月以下婴儿为45%~50%,6个月~2岁为35%~40%,2~7岁为30%~35%,7岁以上为25%~30%。

蛋白质:婴儿期需要量约为1.5~3g/(kg·d)。

2.微量营养素:矿物质、维生素;

3.膳食纤维

4.水

(三)水的需要

婴儿体内水分占其体重的70%~75%,较成人(60%~65%)为高。年龄越小相对需水量越大。

婴儿期平均需要量为150ml/(kg·d)

以后按每3岁减少25ml/(kg·d)推算

12岁后及成人约为50ml/(kg·d)

【例题】

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能量中,属于小儿所特有的是

A.基础代谢

B.生长发育所需

C.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D.活动所需

E.排泄损失能量

[答疑编号700349040101]

【答案】B

【例题】

一岁以内婴儿每日每公斤所需要的总能量约为

A. 70kcal

B. 90kcal

C. 100kcal

D. 120kcal

E. 150kcal

[答疑编号700349040102]

【答案】C

(四)小儿液体疗法

1.小儿液体平衡特点

(1)小儿体液总量及其分布:

(2)体液的电解质组成:

①细胞外液:以Na+、Cl﹣、HC03﹣为主,其中Na+占外液阳离子总量90%以上;

②细胞内液:以K+、Mg2+、HPO42﹣和蛋白质等离子为主,K+处于离解状态,体内总钾量的98%在细胞内。

2.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1)脱水

由于呕吐、腹泻丢失体液和摄入量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细胞外液减少,导致不同程度脱水。

由于腹泻时水和电解质二者丢失比例不同,造成体液渗透压变化,导致不同性质脱水。

按脱水程度分:轻、中、重度脱水。

按脱水性质分:低渗、等渗、高渗性脱水。

1)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与判断标准

【例题】婴儿腹泻重度脱水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A.皮肤弹性差

B.哭无泪,尿量少

C.眼眶及前囟凹陷

D.周围循环衰竭

E.精神萎靡

[答疑编号700349040103]

【答案】D

2)根据脱水后体内渗透压的不同,脱水被分为三种:

等渗性脱水:最常见,血Na+在130~150mmol/L之间

低渗性脱水:最严重,容易发生休克。

血Na+<130 mmol/L

高渗性脱水:最少见,血Na+>150mmol/L

(2)代谢性酸中毒:

①轻度酸中毒,HC03﹣为13~18mmol/L;

②中度酸中毒,HC03﹣为9~13mmol/L

③重度酸中毒,HC03﹣<9mmol/L。表现为唇周灰暗或口唇呈樱桃红色,精神萎靡,呼吸深长等。

(3)低钾血症

血清K+<3.5mmol/L。

临床特点: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精神萎靡不振

骨骼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平滑肌张力下降,腹胀,肠麻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心律失常,心音低钝,心电图表现为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出现U波,P-R 、Q-T间期延长、ST段

下降。

(4)低钙和低镁血症

血清 Ca2+<1.85mmol/L→低钙血症

Mg2+<0.58mmol/L→低镁血症

临床表现:

震颤、手足搐搦、惊厥,多在补液后出现。

若补钙后抽搐仍不见缓解,注意低镁。

3.小儿液体疗法的实施方案

(1)口服补液

配方:

▲传统配方: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枸櫞酸钠1.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2/3张, 220mOsm/L ▲低渗配方:氯化钠2.6g、枸櫞酸钠2.9g、氯化钾1.5g,葡萄糖13.5g加水至1000ml,1/2张,160mOsm/L (2)适应证与不适应证:适于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不适用于明显呕吐、腹胀、周围循环障碍、心肾功能不全者及新生儿。

(3)用量、用法:轻度脱水按50~80ml/kg、中度脱水按80~100ml/kg给予。

少量多次,每5~10分钟口服一次,每次10~15ml,累积损失量宜在8~12小时内给完。

脱水纠正后,余量用等量温开水稀释后酌情口服。

(2)静脉补液

第一步:补多少——定量(计算)——根据脱水的程度

第二步:补什么——定性(选药)——根据脱水的性质

第三步:怎么补——定速(目的)——确定补液阶段

第一步:补多少——定量(计算)—根据脱水的程度

【例题】秋季流行性腹泻中,6个月小儿,体重8kg,2天吐泻20余次,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弹性较差,眼窝明显凹陷,尿量明显减少,唇干肢凉,血压 90/60 mmHg,体温36.5℃。该患儿的补液应为()

A.720ml

B.720~960ml

C.960~1200ml

D.1200~1440ml

E.>1440ml

[答疑编号700349040201]

【答案】C

常用药液——

※非电解质溶液:5%葡萄糖(无张力)

※电解质溶液:0.9%氯化钠(等渗、等张)

※碱性液体:1.4%碳酸氢钠(等张)

5%碳酸氢钠(高张)

1.87%乳酸钠(等张)

11.2%乳酸钠(高张)

【例题】2份生理盐水,3份5%葡萄糖溶液,1份1.87%乳酸钠溶液所组成的液体张力约为

A.等张

B.2/3张

C.1/2张

D.2/5张

E.1/3张

[答疑编号700349040202]

【答案】C

第三步:怎么补——定速(目的)——确定补液阶段

【例题】小儿腹泻重度低渗性脱水第1天补液,首先进行下列哪项补液处理最适合

A.2:1等张含钠液

B.2:3:1含钠液

C.3:2:1含钠液

D.4:3:2含钠液

E.2:6:1含钠液

[答疑编号700349040203]

【答案】A

【例题】6kg男孩,重度、等渗脱水,有休克。

1.总量计算:6×150ml/kg=900ml

2.扩容量:6×20ml/kg=120ml

速度:0.5~1h内输入

液体:2:1等张含钠液

3.补充累积损失量(快速补液阶段):900÷2-120=330ml

速度: 10 ml/kg.h,8~10h内输入;

液体: 2:3:1液

4.补充继续丢失量+生理需要量(维持补液阶段):900÷2=450ml

速度: 5 ml/kg.h, 14~16h内输入;

液体: 1/3 ~ 1/5液

补液原则——

能口服,不输液

先快后慢;

先浓后淡;

先盐后糖;

见尿补钾;

见酸补碱;

见惊补钙。

(3)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经第1天补液后,脱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已基本纠正,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主要是补充生理需要量和继续损失量,还需继续补钾,并供给适当的热量。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若口服量不足或口服困难者仍需静脉补液,补液量根据继续丢失及进食情况估算。

二、婴儿喂养方法

(一)母乳喂养

1.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比例适当,易消化吸收。

①人乳中白蛋白多而酪蛋白少;

②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较多,供给丰富的必需脂肪酸,有利于脑发育;脂肪颗粒小,又含较多解脂酶,有利于消化吸收。

③乙型乳糖(β-双糖)含量丰富,有利于脑发育;有利于促进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生长,产生B 族维生素;有利于肠蠕动;有利于小肠钙吸收。

④含微量元素如锌、铜、碘较多,母乳铁含量虽与牛乳相似,但其铁吸收率达49%,而牛乳中仅4%,故母乳喂养者贫血发生率低。

⑤钙磷比例适宜(2:1),易于吸收,故较少发生佝偻病。

⑥含较多的消化酶如淀粉酶、乳脂酶等,有助于食物消化。

(2)母乳pH为3.6(牛乳pH为5.3),对酸碱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食物消化。

(3)母乳含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物质。

①初乳含有丰富SIgA和少量IgG、IgM抗体

②大量乳铁蛋白,抑制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生长

③双歧因子、溶菌酶、补体、免疫活性细胞均高于牛乳。

④人乳中的催乳素可促进新生儿免疫功能的成熟。

(4)乳量随小儿生长而增加,温度及泌乳速度也较合宜,几乎为无菌食品,简便又经济。

(5)母亲自己喂哺,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密切观察小儿变化,随时照顾护理。

(6)产后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促使母亲早日恢复;哺乳期推迟月经复潮,不易怀孕,有利于计划生育;哺乳母亲亦较少发生乳腺癌、卵巢癌等。

2.喂养方法

(1)时间:尽早开奶(产后15分钟~2h内),按需哺乳,不宜过早加喂牛奶或乳制品。

(2)方法:每次喂时应吸空一侧乳房,再吸另一侧,下次喂哺从未吸空的一侧开始,使每侧乳房轮流吸空。

(3)断奶时间:12个月可断奶,如遇患病或母奶量多可延至1.5岁~2岁。

(二)人工喂养

1.牛乳缺点:

牛奶蛋白质含量以酪蛋白为主,不易消化;

牛乳不饱和脂肪酸少,缺乏脂肪酶,较难消化;

乳糖较人乳少,故应添加5%~8%的糖;

矿物质较多,易加重肾脏负荷;

含锌、铜较少,铁吸收率低;

牛乳缺乏各种免疫因子是与人乳的最大区别。

2.婴儿配方奶粉:为0~6个月婴儿人工喂养和婴儿断母乳时的首选。

3.羊乳:缺乏B12和叶酸。

※奶量计算——计算依据:每日能量和水的需要量;

【例题】3个月婴儿,体重5kg,人工喂养,每日喂8%糖牛奶量应为

A.400ml

B.450ml

C.500ml

D.600ml

E.700ml

[答疑编号700349040301]

【答案】C

(三)辅食添加

1.添加原则: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2.添加顺序:

1~3个月:汁状食物,如水果汁、青菜汤、鱼肝油和钙剂。

4~6个月:泥状食物,如米汤、米糊、稀粥、蛋黄、鱼泥、菜泥、果泥。

7~9个月:末状食物,如粥、烂面、碎菜、蛋、鱼、肝泥、肉末、豆腐、饼干、馒头片、面包片、熟土豆、芋头等。

1O~12个月:碎状食物,如粥、软饭、烂面条、豆制品、碎菜、碎肉、带馅食品等。

三、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由于儿童体内V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

维生素D的来源——

▲1.母体胎儿转运

▲2.食物中的维生素D

动物:VD3

植物:麦角固醇——UV——麦角骨化醇(VD2)▲3.皮肤经光照合成(主要来源)

皮肤7-脱氢胆固醇——UV——胆骨化醇(VD3)(一)病因

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

2.日光照射不足(主要原因)

3.维生素D摄入不足

4.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

5.生长过速,维生素D需要量相对增加

6.疾病或药物影响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1.初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小儿;

▲症状:闹、惊、汗、痒、秃;

▲体征:枕秃(+)无骨骼改变

▲辅助检查:X线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

25-(OH)D3下降

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

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增高

▲体征:

2.肌肉松弛,肌张力下降,动作发育落后

3.其它:条件反射形成缓慢

语言发育迟缓

免疫功能低下

▲辅助检查:

1.X线:骨骺端钙化带消失,严重时呈杯口、毛刷状;骨骺软骨带增宽

骨质稀疏、皮质变薄、密度降低

2.血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低于30;

碱性磷酸酶增高

3.恢复期

▲临床症状明显减弱或消失;

▲血钙、磷浓度数日恢复正常;

▲碱性磷酸酶(AKP)4~6周恢复正常;

▲X线2~3周改善,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多见于3岁以后小儿;

▲无临床症状;

▲辅助检查正常

▲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四)诊断

病史

临床表现

血生化检测

骨骼X线检查

25-(OH)D3和1,25-(OH)2D3在初期就已明显降低,为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

(五)治疗——原则: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

▲ 维生素D治疗

口服:每日给VD32000~4000IU/天,或1,25-(OH)2VD30.5~2μg,一个月后改为预防量。注射法:重症、有并发症、不能口服患儿。

VD320~30万IU,一次。

1个月后复查

(六)预防

●合理喂养,按时添加辅食

●户外活动,日光浴*最重要

●激期不久坐、久站立,以防骨骼畸形

●母孕期补VD3800 IU/d;

足月儿出生2周始补VD3400 IU;

早产儿,双胎儿800IU。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