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

何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战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狭义源于军事学的术语,是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其广义是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是政党、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全局性的方针任务。“发展战略”是指对发展全局的整体的规律的运筹和谋划,以便确定主要的发展方向或发展重点,从而指导实践,以实现其发展目标,它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并决定发展的基本趋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牢牢依靠创新求发展的战略。[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其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首先,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和最为关键的力量。我国长期依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属于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阶段,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非常严重。这种增长方式不可避免而且正在遇到资源和环境不可持续供给的极限,造成产业大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

污染严重等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应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攻关力度,大力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积极鼓励各行各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我国必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新秩序的重构。

其次,创新驱动对于经济新常态具有重要意义。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需要让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2];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以创新驱动为手段,着眼长远、注重质量,全面推进新形势下经济改革发展步伐,已经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也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此外,创新驱动发展对“中国梦”的实现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吹响了进一步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并使我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嘹亮号角,对

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换句话说,科技创新是达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核心力量。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是产业升级、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决定性、根本性力量。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核心力量,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

发展的本质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驱动的本质是指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3]。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贯彻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所在。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其着力点应放在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上。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常常使我们处于被动局面,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然而,自主创新并非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贯彻,应从经济实力、政策体制和创新型人才三方面加强努力。[5]

第一,我国需要继续加强自主创新的经济基础。欧美各国之所以能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经济实力作保证。如今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的经济发展为自主创新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但是还需要加快发展,提高实力,不断满足自主创新的需要。然而,有了经济实力,更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公共资源向自主创新倾斜,鼓励民间技术利用与扩散,鼓励跨行业和国际合作。

第二,我们要逐步建立能够真正适应自主创新体制的配套制度和市场环境,即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即要由国家通过对政策的调整、环境的改善、资源的整合来保证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其次,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任务主要是由科研所和大学来完成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影响更大的是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更多的层面是要靠企业去完成的,不是靠研究所。科研所要提供成果,支持与配合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至于成果能不能转化、能不能应用、能不能取得效益、能不能占领市场,这个检验技术创新成败的唯一标准,最终是靠企业来完成的。[6]科研所的活动仅仅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组成部分。这种组成结构要求产学研的密切合作,没有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就不能完成创新。同时,创新还需要政府和金融的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创新氛围。

第三,要培养真正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中国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命题。首先,应当突破人才障碍,全力引进人才。人才问题是我们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人才,

是决定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舍得重金吸引人才,不通过制度创新发挥人才的作用,突破不了人才这个障碍,企业就很难有突破。其次,应当重视知识产权。目前在我国,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很不重视知识产权问题,既不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也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尤其在很多落后的地区,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还相当薄弱。不把知识产权的意识和制度建立起来,不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就难以调动人才积极性。另外,积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6]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校要在深入挖掘以往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为指导,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和规格定位,做好顶层设计,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要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关键。学校要将基于研究和探索的创新培养模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式向多项互动式转变,从学生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科学研究。此外,以建设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为基础,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有创新型的教师和管理者,才会有创新型的学生。

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结构的规范、全面、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经济创新与发展的道路,让创新为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1]张洁,《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

[2]王鹏,《以创新驱动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

[3]魏全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4]张利珍、秦志龙《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5]崔金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

[6]郭世田,《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