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理论文章:大数据背景下商事制度改革的再破局

理论文章:大数据背景下商事制度改革的再破局

理论文章:大数据背景下商事制度改革的再破局
理论文章:大数据背景下商事制度改革的再破局

大数据背景下商事制度改革的再破局

市党代会和市“两会”上,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实施“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部署和坚持“大开放、大转型、大创新”发展思路。作为政府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部门,市工商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商事制度改革”这条主线,在大数据背景下,再谋破局之策,重寻“放”“管”之道,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X市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大数据背景下的“放”,要以实现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为抓手,充分利用云计算、网站群等技术建立统一的全程电子化登记平台,打通市场准入便捷化的最后一米,开辟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通道”。申请人办理注册登记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交电子申请材料,工商机关实行网上受理、审核、颁发电子营业执照、保存电子档案,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办结工商注册。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制度设计上有所突破。一是要探索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制度。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名称登记负面清单、名称核准的规则融入申报系统,申请人自主在网上进行名称预核,经与企业名称登记库比对,当场显示名称自主申报是否通过,实现企业名称的网上自助起名。二是进一步放宽登记条件。在注册资本登记上,允许高科技、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创新型企业灵活出资,提高知识产权、实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形式的出资比例,克服企业货币资金不足的困难,最大限度地为投资主体松绑;在企业住所登记上,简化审批材料,实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试行商务秘书公司和商务服务公司实施集群注册登记,充分释放更多的场地资源。同时,将更多涉企证照与营业执照整合,实现“多证合

一”,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大幅降低创业成本。三是尝试引入身份认证的新方式。与国家许可的数字证书公司、银行、公安等加强合作与沟通,鼓励申请人使用符合《电子签名法》规定的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与电子签名,提高身份认证的简约化程度。四是积极推行简易注销登记。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和自治权,对领取营业执照后未开展经营活动、申请注销登记前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算完结的四类企业,由其自主选择适用一般注销程序或简易注销程序。这些改革措施,将在顶层对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完成之后,在相关技术支撑保障到位的前提下逐步推行。

大数据背景下的“管”,要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思维为依托,一方面加强工商业务数据信息在采集、更新、共享、使用等环节的管理,另一方面积极与水电气公用企业、金融、征信、电子商务平台等涉企信息丰富的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形成交互融合的大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监管风险,发现违法违规线索,及时处置,提高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一是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除投诉举报、大数据监测、转办交办以外,工商部门对市场主体的所有监督检查都必须通过“双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结合风险程度、检查内容、执法力量等因素,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进行综合执法,抽查检查结果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二是加大对网络经济的监管力度。网络经济不仅是业态,更是时代,作为市场监管的主力,网络必将成为工商执法的主战场,工商部门要逐步建立完善网络交易监管平台,掌握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的运营规则,严厉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行为。三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改变以

往由政府背书的“保姆式”监管,采用写实的手法,把企业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都录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由市场去评定,由消费者去评定,由交易对象去评定,由银行去评定,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培育社会共治的新格局。四是探索分类监管的新模式。通过随机抽查、投诉举报、大数据监测、转办交办,以及社会组织、舆情监测、媒体报道、社情民意等渠道发现监管风险,针对不同风险类别的市场主体,采取差异化应对措施。对一般性和普遍性问题,加大行政指导的力度,综合运用提醒、约谈、告诫等手段,强化市场主体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对潜在风险大、社会危害程度高的违法行为,一定要重拳出击,严厉打击。通过立体性、多角度、精准化的综合监管,为X市经济的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政府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圆了,车才能跑起来。工商部门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商事制度改革,会有效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机制,以最便捷的方式把该放的放下去,以最科学的方法把该管的管到位,持续释放市场主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商事制度改革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商事制度改革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商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阻碍了市场经济的顺畅运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由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取消了原有对公司注册资本、出资方式、出资额、出资时间等硬性规定,取消了经营范围的登记和审批,从以往的“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改善了企业登记环节高昂的设立成本、复杂的程序以及法律不确定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既对企业理性投资、诚信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对市场经济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实施过程中监管存在的问题 1、实缴出资的监管 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解释》的规定和新《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中第十五条、十六条、十七条的规定,“两虚一逃”不再适用所有的公司,仅仅适用于依法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而在现行《公司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第一百九十九条、第二百条尚未修订的情况下,对于当前注册资本已经实缴的公司的“两虚一逃”案件,工商部门是否仍要主动查处,应当如何进行处罚裁量?实践中,这不仅是一个公司法律制度衔接问题,更是工商执法人员可能无法规避的监管责任和履

职风险问题。 2、认缴出资的监管 一般性质的公司设立不再进行验资,股东可以根据需要,对出资额、出资时间和出资方式做出书面承诺,而这些承诺往往是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得到检验的,承诺不兑现的法律责任目前也不明确。因此,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大额认缴出资额,跨大出资时间期限,以此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现实中,工商登记部门对这些股东也束手无策,只能随其“任性”的认缴。 3、先照后证的监管 先照后证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政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一些监管部门及其之间的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一些经营项目好申请,但该项目有没有许可条件,许可如何办理等,经营户就不得而知了。更有甚者,口头承诺办理许可,一出工商部门的门,就忘到九霄云外。这势必要求一些监管部门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宣传政策法规,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引导经营户合法经营。 二、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深化改革认识; 充分利用政府、部门门户网站、大众传媒等载体宣传改革的各项措施及推进步骤,通过上门服务、加强行政指导等多种方式,借助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使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切实了解改革的深层意义,自觉作出合理合法投资。

树立五种意识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树立五种意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关于商事登记的法律比较分散,商事登记立法存在“因人(商事主体)而异”的情况,法人企业、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分支机构,都有各自的商事登记法律、法规,形成了目前由众多法律、法规、办法、通知等构建的多层次的商事登记法律制度,难以适应商事交易活动的现实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我国商事登记立法从多轨并行转向和谐统一。统一的商事登记制度不仅要求各种商事主体登记统一,而且要求实行统一的登记程序,规定基本等同的登记事项。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商事登记法》,对商事登记的程序、效力、类型等作出一致规定,以保障商事交易的安全和效率。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以现行《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为基础,参考其他商事主体登记规定,制定统一的规范各类商事主体登记的《商事登记法》。 树立大监管意识 传统监管理念亟须转变 “严管”不是对市场主体从重、从快处罚,而是转变监管理念,强化信用约束,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严格依法管理,从事前监管更多地转到事中事后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 必须抵制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把市场监管执法与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对立起来,实施指令性干预,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抬头。比如,设立“企业宁静日”,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监管执法工作。 厘清部门间监管职责 一是明确监管任务分工。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许可,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厘清部门职责,实行审批与监管相统一的权责对等机制。二是将市场秩序监管纳入“大城市管理”范畴,调动多方力量,实现多方共治,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三是加强部门间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沟通协调,真正做到监管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 实行”四单”管理 改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治理方式,借助大数据实现政府负面清单、问题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四单”透明化管理,在企业监管、质量安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旅游服务等领域,推动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违法失信、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物流、投诉举报、消费维权等数据的整合和关联分析,提升政府决策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改革市场监管执法方式 一是加快监管创新,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完善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建立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做到全程留痕,实现责任可追溯。二是加强大数据研究应用,最大限度整合信息资源,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实施监管,提高执法效能。 构建社会协同共治 一是建立行业协会(商会)自律管理机制。降低行业协会(商会)设立的门槛,鼓励组建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二是建立社会公众监督机制。建立政府与社会公众间的对话与合作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实现社会公众对政府治理的有效监督。完善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调动公众举报违法经营行为的积极性。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避免政府履职不到位和企业失信等行为的发生。三是建立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针对目前各地工商、质监、食药监管理体制存在下改上不改、部门整合不一的现实,探索建立上下联动、有效对接的市场监管体制,确保改革严肃性和稳定性,减轻基层压力。四是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市场监管协同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市场监管协作联动和案件移送、通报制度,制定行政执法协同工作预案。

【调研报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省委书记XX在全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推进会上强调:“我们在推进改革的实践中,要经常问需于企、问政于民,让企业和群众了解放权情况、监督放权进程、评价放权效果。”省长XXX在省政府全体会议上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强化涉企服务,积极开展“问诊于企”活动,主动上门服务,以公务人员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的满意指数。”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要求和局党组的工作安排,我们在XX、XX两地开展了“问诊于企、问计于民”的专题调研,实地走访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和各类市场主体,通过走访和召开专题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基层市场监管工作的难点与瓶颈,调研掌握企业、工商户等监管服务对象生存发展的痛点与症结。 一、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的“痛点” 1、日益增长的业务量与登记窗口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201X年3月份开始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发展,新设市场主体数量急剧增加,在业的市场主体变更也更趋频繁。在名称预先核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备案登记等业务量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各地登记窗口人员却没有相应增加,致使人均办件量急剧增加。以两市为例,XX市改革以来登记窗口每人每日办件量约为35件/次,月均名称办件量13324件/月。XX市改革以来登记窗口每人每日办件量约为30件/次,月均名称办件量4086件/月。登记业务量与登记窗口人员不足矛盾十分突出,不能全面满足市场主体的登记申请需求。XX等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有部分分局因每日业务量太大,不得不采取限号措施。 2、并联审批综合窗口的建设没有完全到位。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各级政务中

商事制度改革中的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及建议

商事制度改革中的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分析及建议 原创:总局法规司市场监管半月沙龙10月8日 2014年3月1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启动,正式拉开了我国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工商总局)通过注册资本改革、企业住所改革、企业名称改革、全程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改革、证照合一改革、“先照后证”以及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等具体措施,深入推进企业注册便利化取得了显著成效。营商环境的大力改善,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的制度性成本,市场活力得到了持续释放,企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18年3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0024.3万户,较改革前(2014年2月底)净增3894.0万户,增长63.5%。其中,企业共有3133.1万户,较改革前净增1586.9万户,增长102.6%。企业在全国实有市场主体总量中的占比由改革前的25.2%上升为31.3%。分别按2017年底和2013年底的全国人口计算,平均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由改革前的44.6户增加到70.6户,每千人拥有企业由改革前的11.2户增加到21.8户。 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和跨越式增长,对于扩大就业、拉动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出市场准入标准的调整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修订符合大众所期待的效果。但是,我们在看到改革成绩的同时,也要对市场主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全面和及时的评估,如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是否意味着优质增长,市场主

体“出生难”问题的解决是否意味着它能有效存活,以及市场主体总量是否存在数据沉积等。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改革以来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并结合实践中出现的典型现象和问题,对市场主体发展背后潜藏的风险进行探讨,以期为后续出台和改进改革措施,进一步提升和巩固商事制度改革成果提供参考。 一、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基本情况 (一)全国市场主体基本情况 商事制度系列改革与国家创业创新政策形成叠加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主体快速增长。2013年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总量6062.4万户,商事制度改革第五年突破了1亿户。截至2018年3月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共计10024.3万户,注册资本(金)313.1万亿。其中:企业3133.1万户,注册资本(金)302.7万亿;个体工商户6685.9万户,注册资本(金)5.6万亿;农民专业合作社205.2万户,注册资本(金)4.8万亿。 全国实有内资企业3077.5万户,注册资本(金)278.3万亿(其中:私营企业 2819.5万户,注册资本(金)186.0万亿);实有外资企业55.6万户,注册资本(金)3.9万亿。 (二)全国市场主体发展特点 1.实有市场主体增速加快。2010年至2013年,各年年末全国实有市场主体分别为4627.3万户、5061.8万户、5494.8万户、606 2.4万户,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8.5%、9.4%、8.6%、10.3%。2014年2月底,全国实有市场主体仅6130.2万户,2014年3月1日商事制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 课程的考试 60分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课程的考试6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 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 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本讲提到,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至()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 A.2018 B.2019 C.2017 D.2020 2. 本讲提到,“()”指在同一个地址(可以做物理分割)设立多个不同公司,主要为满足创客空间的发展要求。 A.一照多址 B.集群登记 C.住宅登记 D.一址多照 二、多选 ( 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

1. 本讲提到,公司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这几方面。 A.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 B.注册资本缴纳方式 C.最低限额缴纳要求 D.对创新创业的保护 三、判断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本讲提到,改革前《公司法》的要求更加注重维护交易安全。改革后,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注册资本缴纳方式改为股东认缴,数量由股东约定,同时不再要求设立公司时必须提交验资报告,也不再要求必须有一部分注册资本到位。 正确 错误 2. 本讲提到,目前有34项前置审批事项,除此之外都可以先领取营业执照,再从事一般经营活动,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领取相应的后置许可证。 正确 错误

商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共8页】

商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商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内容摘要】 商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一、市中区商事制度改革情况,xx市长调研商事制度改革时,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一)改革的具体举措,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三是推进简政放权,四是深化并联审批,五是放宽准入条件, (二)改革取得的成效,一是激发市场活力,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三是增速提效明显,四是促进就业创业,五是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二、商事制度改革中的问题, (一)部门职责必须厘清, (二)部门认识应该加强, (三)信用监管有待强化, (四)配套机制有待健全,目前,一些部门对商事制度改革重视不够、认识不清、改革共识没有形成,个别部门仍把部门利益摆在首要位置,观望、推诿、不作为现象仍在存在,对商事制度推行造成较大阻力, 三、商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商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xx 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区工商质监局结合实际,在放宽准入条件、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实施商事主体年检备案制、创新管理模式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部门协作,经营主体自律,社会监督、“宽进严管”方面还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此,区工商质监局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市中区商事制度改革情况XX市长调研商事制度改革时,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袁晓松副市长对落实改革举措作出重要批示,并进行安排。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为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多次组织全区相关单位召开会议,部署、推进;市中区工商质监局将这项改革作为全局性工作,整合资源,积极稳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改革的具体举措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工作顺利有序推进,市中区工商质监局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改革的总体方向,将改革任务细化为“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两大类,制定了改革工作任务表,细化分工、明确实施时间、定期督查。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市中区“法律七进”活动,通过短信平台、网络平台、发放宣传资料、电话通知等方式,确保辖区内每位经营者知晓年报制度,应报尽报。印发《企业信息公示暂

商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商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XX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区工商质监局结合实际,在放宽准入条件、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实施商事主体年检备案制、创新管理模式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部门协作,经营主体自律,社会监督、“宽进严管”方面还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此,区工商质监局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市中区商事制度改革情况 XX市长调研商事制度改革时,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袁晓松副市长对落实改革举措作出重要批示,并进行安排。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为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多次组织全区相关单位召开会议,部署、推进;市中区工商质监局将这项改革作为全局性工作,整合资源,积极稳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工作顺利有序推进,市中区工商质监局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改革的总体方向,将改革任务细化为“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两大类,制定

了改革工作任务表,细化分工、明确实施时间、定期督查。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市中区“法律七进”活动,通过短信平台、网络平台、发放宣传资料、电话通知等方式,确保辖区内每位经营者知晓年报制度,应报尽报。印发《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宣传册3000份,发送“温馨提示”年报短信251户条,电话通知XX余户次。 三是推进简政放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确定的134项前置审批事项改后置审批事项,开展行政许可项目清理。对8项行政许可项目,仅保留个体名称预先核准及个体工商户登记、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及企业、企业分支机构登记、户外广告登记3项,合并3项。全面清理含有市场准入、经营行为规范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会议纪要,有效加快职能转变、优化发展环境。 四是深化并联审批。按照“一窗受理,信息共享,同步审查,限时办结”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了窗口材料的受理、材料传递、并联审批启动、审查、限时办结、统一发照以及优先办理、提示催办的工作流程,严格按照并联审批网络系统的办件提示信号,严格实行并联审批事项优先办理、限时办结;严格执行并联审批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协调、监督,对在并联审批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窗口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报请政务服务中心会商协调解决,加大对并联审批办理情况的效能跟踪,确保并联审批高效运行。

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商事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商事制度改革对于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xx年2月,国务院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拉开了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xx年3月1日,xx区工商登记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标志着我区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为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区政协联络委组织有关政协委员和相关单位,在肖朝华副主席的带领下,深入改革一线,走访基层群众,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商事制度改革成效 在历时3年的商事制度改革进程中,作为改革牵头单位的区工商分局,以“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为改革目标,以“放、管、服”为改革主线,有效组织实施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双随机一公开等系列商事制度改革,为我区营造了更加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更加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投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简政放权,持续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

一是登记改革成效明显。我区基本完成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多证合一、一证一码等改革,是重庆市首个实现“三十三证合一、一证一码”登记改革的区县。 二是深入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并行发放电子营业执照。依托市政府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全区实现了各类型企业的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环节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便利注册服务新模式,逐步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在商务活动中的推广应用,目前己发放《电子营业执照》143张。 三是实现企业名称登记自查自择。依托市局企业名称网上查询比对系统,提供名称禁限用、相同及相近的筛查提示服务,全区实现了企业名称自查自择。 四是市场主体简易注销有效推进。健全完善了普通注销登记制度与简易注销登记制度相互补充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实现了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目前己办理简易注销市场主体71户。 五是市场主体发展迅猛,结构更加优化。全区市场主体数量为60888户,今年增加6589户(其中,企业增加1569户,个体增加5002户,农专增加17户,外资1户),个企比由5.01:1上升到2.97:1。 (二)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显成效 全面落实国家《“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和《重庆市

龙岩市反映商事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9.29)

龙岩市反映商事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主要问题 1.社会各界对商事制度改革的认识存在偏差。一是部分市场主体风险意识不足。注册资本实缴制改认缴制后,部分市场主体对注册资本及未兑现认缴承诺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随意申报资本规模,造成注册资本虚高的情况,并将出资时间无限期延长,20年、30年出资时间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甚至长达50年以上。二是企业年报主动性不强。市场主体对年报公示中应当履行的责任以及未按时年报所需承担的后果认识不足,导致自觉进行年报的意识不强。基层工作人员普遍反映年报公示期内部分市场主体特别是个体工商户仍依赖工作人员提醒并帮助其年报,极大增加了基层负担。三是相关部门对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的使用不足。部分银行、社保等机构办理业务时仍要求查验加盖年检印章的营业执照副本或者打印企业信息基本情况表等,缺乏主动到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查询相关信息的意识,弱化了平台的公示作用。 2.商事制度改革后工商部门人力、物力投入大增。随着“五证合一”以及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等改革措施的不断推进,工商部门注册窗口在材料审核、数据录入、档案扫描归档、咨询公示等方面的工作量与日俱增。按照省工商局要求,每1000户企业应按1:1的比例配备注册官和注册官助理,目前我市在册企业

已达3.6万户,按规定全市应配备注册官、注册官助理各36人,各县级局已尽量配齐注册官,但由政府购买服务配备的注册官助理缺口巨大,各县级登记窗口基本未配备注册官助理,如永定区市场监管局窗口需配备3名注册官助理,但至今未获区政府批准。各登记窗口人员少与工作量大的矛盾突出,全市各县(市、区)登记窗口人员均存在人少事多的现象。同时,电脑、打印机、扫描设备、档案装订设备等硬件设施也需要升级换代,免收营业执照工本费后办公经费紧张以及档案室库容紧张也都是工商部门当前面临困难。在调研中各县(市、区)市场监管局均反映基层目前需承担工商、食药、质监三个局的监管任务,工作量大、人员紧缺,年报公示等后续改革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3.市场主体申办营业执照随意性变大。因准入的放宽,申办营业执照变得容易许多,有的市场主体为摊薄税率而另行登记,有的为了争取政府对特定行业的补贴(如家庭农场),或纯粹为了获取银行贷款、某个特定项目的招投标要求而设立公司等等,导致大量临时照、欺骗照、一人多照等情况,使用完后便束之高阁,既不开展经营活动,也不向工商部门申请注销。此外,“注册容易开张难”,许多市场主体因资金短缺、融资成本高、生产成本增加、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未开展经营活动或破产倒闭,但并未主动向工商部门申请注销,上述现象造成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僵尸户”,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不能全面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真实现状,影响政府科学决策。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实现三证合一和一照一码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三证合一"和" 一照一码" 推进“三证合一”和“一照一码”,正是今年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所谓“三证合一”,就是将企业依次申请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为一证,提高市场准入效率;“一照一码”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实现由一个部门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记者了解到,福建自贸区已经开始试点实施的“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让企业告别了公章“旅行”和重复提交的书面材料,一表申请、一个窗口受理,就能领到使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其中,平潭片区的企业只需要1次到办事窗口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厦门片区实现了平均3个工作日核发执照。 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商机。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说:“目前,企业注册时间已从改革前的平均26天缩短到了14天。如果实现‘一照一码’,将会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这对于每年1000多万新增市场主体来说,带来的时间价值、就业增加、资金使用效率都将是巨大的。” 截至4月底,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开展了“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其中,27个省(区、市)实施“一照三号”,上海、河南实行“三证统发”。江苏宿迁、福建自贸区已率先推行“一照一码”。 目前,各地的改革推进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压力,有的地方实现了“三号”改“一码”,但只能在当地实施,其他地方不认可;还有的地方认为相关证、号不能取消。对改革认识不统一和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进度。此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照一码”,还存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不统一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这项改革涉及很多政府部门的职责微调和流程再造,当前各地试点措施和技术标准等并不统一,呼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相关部门铸造合力、协同创新。 国家工商总局表示,目前已经与发展改革委、税务、质检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年内提前在全国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为创业创新扫清障碍。

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具体措施的意见

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具体措施的意见 按照国务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总体部署,为进一步深化全省商事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大力推进“多证合一”改革 各级政府要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在深入推进企业“五证合一”、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多证合一”改革。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框架内,全面分析梳理证照种类,明确需要精简和合并的证照,加快涉企证照和登记备案整合,最大限度将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查等证照事项集中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切实提高审批监管效能,缩短企业开办时间,降低创业营商的制度性成本。2017年10月1日前在全省全面推开“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使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身份证”,统一社会代码成为企业的“身份代码”,实现市场主体“一照(码)走天下”。 牵头单位:省工商局 责任单位:各市州政府,省审改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省工信委、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

文化厅、省卫生计生委、省政府外事办、省政府国资委、省地税局、省质监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旅游发展委、省体育局、省安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统计局、省档案局、省政府法制办、省政府研究室、省供销社、兰州海关、兰州铁路监管局、省国税局、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省外汇局)、甘肃银监局、甘肃证监局、甘肃保监局。 二、推进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改革 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要有序推进企业名称自主选择,为最终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创造条件。2017年10月底前,全面开放省市县企业名称库,制定名称禁限用规则和相同相近规则,优化完善企业名称查询系统和比对系统,对查询申请的名称进行自动筛查服务,切实提高企业名称查询、选择、审查的自动化程度,有效解决“起名难”的问题。进一步简化申请审核流程,申请人可以通过比对系统以“即查即得”的方式直接提交申请,探索建立快速处理机制,为申请名称和加强名称保护提供最大便利。 牵头单位:省工商局 责任单位:各市州政府 三、推行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改革

心得体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助力民企做大做强(最新)

心得体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助力民企做大做强(最新) X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一系列决策部署,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力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增信、蓄能“添动力”。建立健全政银企三方对接工作机制,搭建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引导市内金融机构加大对民企的信贷投放力度, 有针对性地确定审贷流程和定价机制,助力民营企业跨越融资的“高山”。加快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工作,并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对优秀民营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帮助企业扩大再生产。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重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国企实力“嫁接”民企活力,催生高质量 发展新动力。 二是降本、减负“轻包袱”。着眼降低民企用地成本,积极创新民企供地政策,适当下调土地出让保证金,并灵活采取出让或租赁方式,及时为大项目好项目解决用地困难,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紧盯让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的 目标,依照省市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相关规定,适度降低企业养老保险和失业

保险费率,为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腾让出更多流动资金。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工建设各类项目60个,完成投资34.4亿元。其中,民营经济投资项目31个,完成投资17.3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量的50.3%,民营经济已成为X市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是亲商、正风“优环境”。加快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制定政商交往“正面 清单”和“负面清单”,划清“安全区”,鼓励党员干部大胆服务企业、与企业家正 常交往。建立重大涉企决策企业参与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民企座谈会,广泛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及时协调解决民企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帮扶民营企业工作机制,领导干部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花更多时间精力关心过问企业发展,示范带动全社会形成关心民企、支持民企的浓厚氛围。加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以权谋私、钱权交易、吃拿卡要以及干预招投标、插手项目建设等违纪违法行为,狠刹推诿扯皮、慵懒无为的歪风邪气,让所有民营企业都能在“阳光雨露”滋养下茁壮成长。 全市推广“店小二”式服务倾情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关于商事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商事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 商事制度改革对于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区政协联络委组织有关政协委员和相关单位,在肖朝华副主席的带领下,深入改革一线,走访基层群众,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商事制度改革成效, (一)简政放权,持续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一是登记改革成效明显,二是深入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并行发放电子营业执照,三是实现企业名称登记自查自择,四是市场主体简易注销有效推进,五是市场主体发展迅猛,结构更加优化,(二)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显成效。 商事制度改革对于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xx年2月,国务院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拉开了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xx年3月1日,xx区工商登记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标志着我区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为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区政协联络委组织有关政协委员和相关单位,在肖朝华副主席的带领

下,深入改革一线,走访基层群众,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商事制度改革成效在历时3年的商事制度改革进程中,作为改革牵头单位的区工商分局,以“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为改革目标,以“放、管、服”为改革主线,有效组织实施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双随机一公开等系列商事制度改革,为我区营造了更加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更加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投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简政放权,持续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一是登记改革成效明显。我区基本完成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多证合 一、一证一码等改革,是重庆市首个实现“三十三证合 一、一证一码”登记改革的区县。 二是深入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并行发放电子营业执照。依托市政府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全区实现了各类型企业的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环节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便利注册服务新模式,逐步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在商务活动中的推广应用,目前己发放《电子营业执照》143张。 三是实现企业名称登记自查自择。依托市局企业名称网上查询比对系统,提供名称禁限用、相同及相近的筛查提示服务,全区实现了企业名称自查自择。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的影响及对策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的影响及对策 ——以广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例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3级国贸2013092036 [摘要]广州市工商局在2013年8月23日发布了《关于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的通告》,明确广州市将于2013年9月1日起,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新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工商登记制度,将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在营业执照上不再注明该企业的经营范围,在工商营业执照的版式和记载内容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严重依赖工商登记前置的税务登记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必将对税收征管如税源监管、信息管税、税种核定、发票核定等产生影响。本文笔者根据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关的内容以及小组讨论,阐述了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征管的一些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希望能对广州市以及其他推行商事登记制度的城市未来的税收征管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 商事登记制度税收征广州市改革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为城市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推动试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的同时,“先照后证”等制度的改革不仅使商事登记在先后顺序上作出调整,在营业执照上也不再注明该企业的经营范围,这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包括税源监管、信息管税、税种核定、发票核定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作为一个改革试点城市,广州现在在税收征管上遇到的问题,将来全国其他地区也可能会在改革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无论是深圳还是广州,都应当积极主动研究问题和总结经验,尽快找出更加完善的应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税收征管问题的应对措施,这不但对广州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国各地即将展开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各地税务部门同样将面临的税收征管新问题,也具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1]。 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内容 (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遵循的原则是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创新公司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责任,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2]。 (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关于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多证合一”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4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推动放得更开,进一步激发创业创新活力 (一)全面清理规范涉企证照事项。依法清理规范涉及企业登记、备案等有关事项和各类证照,对于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企业能够自主管理的事项,以及可以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达到原设定涉企证照事项目的的,逐步取消或改为备案。严禁将备案管理事项变相作为行政审批项目实施。一律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没有按法定程序设定的涉企证照事项。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文件规定,动态管理、调整公布《安徽省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责任单位:省工商局牵头,省编办、省法制办、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地税局、省质监局、省政务公开办等省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全面实施“多证合一”改革。按照能整合的尽量整合、能简化的尽量简化、该减掉的坚决减掉的原则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批整合、分类推进”方式,在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改革基础上,将信息采集、记

载公示、管理备查类的一般经营项目涉企证照事项,以及企业登记信息能够满足政府部门管理需要的证照事项整合到营业执照上,被整合的证照不再发放,实行“多证合一”,实现企业“一照一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予以认可和应用。除关系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或属于国家部门审批权限的涉企证照事项外,一律实行“并联审批、一网通办”,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表登记、一站服务”。(责任单位:省工商局牵头,省有关单位和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稳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按照稳妥有序、分步实施的原则,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申报国家“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在全省推开。全面梳理涉企证照事项,按照事项类别、风险等级,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采取取消、合并、改为备案管理等举措,制订全省“证照分离”改革事项目录,分期分批实施,大幅度压缩企业从筹备开办到进入市场的时间。对照国际化营商环境标准,全面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深化权责清单建设,建立行政审批全过程留痕和监察制度,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内快审批。(责任单位:省工商局牵头,省编办、省法制办、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地税局、省质监局、省政务公开办等省有关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有效释放场所登记资源。按照合法规范、便捷高效、宽进严管原则,全面简化登记手续。对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实行“申报承诺+清单管理制”,由申请人自主申报、自行承诺、自担责

商事制度改革的内容与要点

商事制度改革的内容与要点 一、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 1,全面推广企业开办“一网通办”。 2020年年底前,全部开通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时间至4个工作日内或更少。在此基础上,探索推动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试点。 2,持续提升企业开办服务能力。 依托“一网通办”平台,推行企业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和税控设备、员工参保登记、住房公积金企业缴存登记线上“一表填报”申请办理。具备条件的地方实现办齐的材料线下“一个窗口”一次领取,或者通过寄递、自助打印等实现不见面办理。在加强监管、保障安全前提下,大力推进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发票、电子印章在更广领域运用。 二、推进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1,加大住所与经营场所登记改革力度。 开展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试点。市场主体可以登记一个住所和多个经营场所。对住所作为通信地址和司法文书(含行政执法文书)送达地登记,实行自主申报承诺制。对于市场主体在住所以外开展经营活动、属于同一县级登记机关管辖的,免于设立分支机构,申请增加经营场所登记即可,方便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2,提升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核名智能化水平。 依法规范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工作,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禁限用字词库实时维护,提升对不适宜字词的分析和识别能力。推进与商标等商业标识数据库的互联共享,丰富对企业的告知提示内容。探索“企业承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近似名称”人工干预。加强知名企业名称字号保护,建立名称争议处理机制。 三、简化相关涉企生产经营和审批条件 1,推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 将建筑用钢筋、水泥、广播电视传输设备、人民币鉴别仪、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5类产品审批下放至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健全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加强监督指导,守住质量安全底线。进一步扩大告知承诺实施范围,推动化肥产品由目前的后置现场审查调整为告知承诺。开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关政策、标准和技术规范宣传解读,加强对企业申办许可证的指导,帮助企业便利取证。 2,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扩大指定认证实施机构范围,提升实施机构的认证检测一站式服务能力,便利企业申请认证检测。防爆电气、燃气器具和大容积冰箱转为强制性产品认证费用由财政负担。简化出口转内销产品认证程序。督促指导强制性产品指定认证实施机构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接受已有合格评定结果、拓展在线服务等措施,缩短认证证书办理时间,降低认证成本。做好认证服务及技术支持,为出口转内销企业提供政策和技术培训,精简优化认证方案,安排专门人员对认证流程进行跟踪,合理减免出口转内销产品强制性产品认证费用。 3,深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改革。 将疫情防控期间远程评审等应急措施长效化。2021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全面推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网上审批,完善机构信息查询功能。

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

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3篇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深化商事制度改 革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东莞早在2012年就率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着力破解企业登记注册审批名目多、程序繁琐、耗时长等问题,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有效应对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目前东莞市场主体总量超过x万户,比2012年增长x%,实有市场主体总量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全国的百分之一。主要做法是: 突破住所登记、集群注册、行业准入限制,放宽市场准入准营。针对企业设立和营业许可环节的“堵点”“痛点”,在率先探索精简前置审批事项、先照后证、多证合一、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等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企业准入准营限制,为创新创业清障搭台。 推进智慧监管、协同监管、信用监管工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坚持宽进和严管同步设计、系统推进,积极构建科学的市场监管体系。 创新全程电子化登记、一网通办、粤港澳银证通改革,提高服务便利化水平。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办事难、办事慢等问题,充分运用“互联网+”,推进一系列服务便利化改革,实现足不

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办理企业注册,一般1到3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 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大力推进“网上 中介超市”改革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2012年惠州以“革自己命”的勇气和“向我开炮”的精神,在全省率先进行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以来,惠州推动改革向中介市场延伸,按照“网络为主、实体为辅、统一平台、统一制度、统一中介库”的模式,率先建成市县一体的“网上中介超市”,构建全面开放、竞争有序、规范高效的中介市场,有效解决“红顶中介”“中介不中”等问题。 构建“开放式”中介服务市场,公开透明打破隐性垄断。坚持问题导向,刀刃向内,破除行业主管部门与中介机构的利益勾连,率先建立起公开透明的中介服务市场。 搭建“一网式”中介超市平台,公正有效切断人为干扰。依托网上办事大厅开辟中介超市服务专区,搭建集“中介入驻网上申请、采购邀请网上推送、报名竞价网上操作、中选结果网上确认、服务质量网上评议”等十大功能于一体的“网上中介超市”平台,全流程开展中介服务项目选取和交易,确保公平公正。 探索多种交易模式,最大限度兼顾公平与效率。随着“中介超市”持续运行,选取次数多、小额项目流标率高等效率问题逐

2019年市场监督管理局商事制度改革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

20XX年市场监督管理局商事制度改革工作总结及工 作打算 今年以来,***市场监督管理局按照市政府部署要求,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主线,着力探索简政放权与加强监管同步推进的新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取得显著成效。 一、多举措全方位创新宣传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一是全员参与,积极开展现场咨询。多次在政务大厅等地举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现场咨询活动。在咨询现场,工作人员向前来咨询的群众派发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知识小问答、注册登记指南、便民卡等宣传资料,耐心细致地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现场讲授商事登记改革前后的对比、如何申请商事登记营业执照等相关知识。活动现场共派发宣传资料2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800多人次。 二是拉近距离,开设对外办公电话接受语音咨询。由于辖区面积大,许多创业者在前来办理登记之前都事先打电话咨询具体的登记事项,***市场监管局接受电话咨询的工作人员耐心回答创业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主动告知注册登记所需要的材料和具体流程,目前共接受电话咨询800余起,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群众了解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关政策、法规,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二、全力推进商改工作,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变“实缴制”为“认缴制”。认真贯彻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规定的特定行业外,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 截至18年末,我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5674户,同比增长20.19%,其中:内资企业新增157户,同比增长26.61%;私营新增768户,同比增长11.63%;个体工商户新增4323户,同比增长22.53%;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426户,同比增长11.81%。同时,新办餐饮许可证484户,食品流通许可证184户,食品加工小作坊许可证26户,代码证1827个,年检1603个。取消前置审批受益市场主体8571户,其中企业1091家。 二变“年检验照”为“年度报告信息公示”。为更好的宣传和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暂行办法》、《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暂行办法》,推进信息公示工作开展,我局将此项工作作为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多渠道、多方式,认真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