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_田峰溶

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_田峰溶

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_田峰溶
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_田峰溶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并与之发生互动的第一个环境,也是个体的第一课堂,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来源,在青少年成长与发展中起着奠基性作用。早期的研究多关注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便意识到父母抚养儿童的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近20年来,研究者对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长期而广泛的探讨。邵高峰(2009)将家庭环境分为家庭硬环境与家庭软环境。家庭硬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结构、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条件等;家庭软环境包括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知识性、矛盾性等,这些多是通过父母与子女关系以及家庭氛围表现出来的。

1.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硬环境

1.1家庭条件

家庭条件主要指父母素质和家庭收入,以及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素质高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的互动过程中能够较好的发现、引导子女的兴趣、爱好,并用自己以往社会化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去教育子女,子女相对来说身心健康发展的就会比较好。相反,素质比较低的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太能正确的把握教育的方向和方式,容易形成单一功能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王玉凤对2432名学龄儿童的调查发现,父母文化水平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呈负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愈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愈低;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愈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高。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社会条件差的家庭,其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受过较好教育、社会条件优越的家庭者高出一倍。

家庭的经济条件对于子女成长是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但也是决定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能企及到的物质基础。通常情况会认为家庭收入水平

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

田峰溶李冬张静李敏玉

摘要: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尤其是对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家庭作为社会1的基本单位,是青少年发生互动的第一环境,也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有研究表

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家庭结构、家庭条件、家庭功能及父母教养方式四方面论述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结构家庭条件家庭功能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田峰溶,辽宁师范大学。

李冬,辽宁师范大学。

张静,辽宁师范大学。

李敏玉,辽宁师范大学。

高的父母会为孩子提供更优秀的学习环境,这些孩子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有研究表明,家庭收入高组的学生的成绩要高于家庭收入低组的成绩,父母受教育水平高,工作稳定,家庭条件好的子女学习成绩优良者多,反之学习困难者多。该研究还认为,家庭居住环境不好,条件较差,则易使孩子产生苦闷、烦躁等不良情绪。家庭经济的贫困,一则会影响孩子以后继续升学或者是接受更好的教育,二则可能会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卑微,而产生自卑心理。

另有研究认为,富裕家庭特别是靠经商持家的富裕家庭,家长平时忙于经商赚钱,而很少过问、关心孩子的学业或成长状况,有的父母干脆用钱请家教,用钱来转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孩子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孤独。冯晓黎,梅松丽等研究表明,家庭的经济条件差异会造成学生心理水平上的差异,家庭经济水平低的孩子更易产生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等不良状态。

所以就目前为止,我们不能单纯的从一方面绝对的考虑问题。家庭经济条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是独自起作用的,而是同家庭其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

1.2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familystructure)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表现为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正在动摇,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组。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存在较多心理健康危险因素,其抑郁症状、自杀倾向较强,是潜在的心理、行为障碍的高危人群。Chase-Lansdal等人研究发现,与生活在父母关系和谐家庭中的儿童相比,离婚家庭中的儿童在整个青少年时期以至于成人早期都会表现出学业困难和心理抑郁。Hetherington等人的研究认为,具有监护权的母亲,常被责任和由离婚引起的情感反应所淹没,而变得急躁、缺乏耐心,不能对孩子做出敏感反应,在儿童教养方面更多使用限制性和强制性的方法。没有获得监护权的父亲则会发生另外的变化。他们会非常纵容和娇惯孩子。这些对儿童的成长都是十分不利的。

生活在双亲健全的家庭环境中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在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等家庭环境中的初中生心理健康在总体和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抑郁、适应不良等因素上均有明显差异。与父母的关系、父母之间的感情融洽与心理健康总体密切相关,与父母关系越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父母的期望值与心理健康的总体密切相关,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父母亲对初中生的期望必须适度。父母亲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甚至超过了子女的自身条件,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子女学习,升学等方面施压过重,会导致他们心理失衡,并可能产生对社会适应的恐慌。

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软环境

2.1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style)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Darling&Steinberg,1993)。

岳冬梅等研究发现,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可能是子女患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神经症患者的父母明显地缺乏对子女的关心、理解、信任和鼓励,他们更多表现出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子女缺乏关注、爱心和肯定。此外,神经症患者父母对子女有明显的体罚行为,或对子女表现过多的否定、拒绝和贬低行为。

王春莉、廖凤林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影响。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

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高中生的积极情绪越多,焦虑、抑郁程度越低。

关颖、刘春芬(1994)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表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虽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有利,但是会导致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具体表现在儿童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限制了儿童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

刘建榕、刘金花(2000)认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有影响,并且气质与某些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有预测效应。

王运彩(2005)的研究表明,父亲的处罚严厉与儿童的抑郁、偏执、饮食、睡眠障碍、自杀倾向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精神病性关系很大,是导致儿童这些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父亲的拒绝否认可导致儿童偏执、饮食、睡眠障碍、自杀倾向及抑郁、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母亲的过于分干涉、过分保护是导致初中生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偏执、饮食、睡眠障碍的直接原因;母亲的拒绝否认是子女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饮食、睡眠障碍的直接原因;母亲的惩罚严厉对儿童心理健康危害最大,是导致儿童多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直接原因。而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子女心理越健康。

2.2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familyfunction)概念自上世纪70年代被提出来以来,就一直为学者所关注,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重心出发,对其进行了多种界定。

在国外,这些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种为结构取向,主要从家庭的具体特征角度定义,代表人物有Beavers、Olson和Shek。Beavers&Hampson(2000)选用家庭关系的结构、反应的灵活应变性、家庭成员交流的特性、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来定义家庭功能的含义;Olson(2000)提出,家庭功能应是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络、家庭交流、家庭原则以及应对外部活动的有效性;Shek(2002)认为,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从它的家庭系统、人际关系、相互关照、应对能力和艰难处理家庭生活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家庭生活质量。以这一类定义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理论就是结构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第二种为过程取向,主要从家庭需要完成的任务角度定义,以Epstein和Skinner为代表。Skinner等人(2000)认为家庭功能是指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实现这一基本功能,家庭系统必须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如满足个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资需要,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的发育和发展,应付和处理各种家庭突发事件等等。家庭实现其基本功能主要通过沟通、情感表达、情感卷入、情感控制等方式。其理论基础则是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马国亮(2005)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调查了238名高中生,结果发现家庭功能中的角色、沟通和总的功能三个维度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家庭功能,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反之,会导致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或出现问题行为。该研究强调完整的家庭功能有利于子女稳定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相反,家庭角色的混乱、功能的丧失都会使子女产生不良的心理。

罗薇等人(2006)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选取深圳大学210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关系,成员之间的情感反应越好,行为控制越强,越有利于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和适应能力的增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也产生了积极作用,极端型家庭的大学生比平衡型和中间型家庭的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低,自我概念易与现实经验发生冲突,使他们产生不适感和无助感,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侯晓英等人(2007)在对聊城大

学一年级的306名学生的调查也得出了一致的结果。

顾海艳(2009)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656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论为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各维度与其主观幸福感及其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家庭功能发挥良好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更能体验到幸福感。

Petito(2000)研究表明,父母如果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那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父母是不负责任风格的青少年,Furnham(2000)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快乐成长最主要的有力预测因素是父母权威型的教养方式。

3.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不仅是个人生存及行动的空间,更在整个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任何家庭,不管以什么样的结构类型出现,对个人来说,都是稳定的私人生活的中心,并提供生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尤其对于未完全走入社会、只有家庭这一个稳定团体的青少年子女来讲更是至关重要。家庭的稳定性,直接关系着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为人父母,他们不但要为子女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在给予子女经济条件的同时,也应照顾一下子女的内心精神需要。当然,完整的家庭结构固然对青少年重要,但是和谐的亲子关系更甚于任何物质条件或是家庭结构;融洽的家庭氛围,家庭功能的完美发挥,才能使家庭成员获得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arling N,Steinberg L.(1993).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Psychological Bulletin.113(3),487.

[2]Beavers R,Hampson R B.(2000).The Beavers System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2(2),128-143.

[3]Olson D H.(2000).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tems.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2(2),144-167.

[4]Shek D T L.(2002).Family Function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School Adjustment,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63(4),497-502.

[5]Skinner H,Steinhauer P,Sitarenios G.(2000). Family Assessment Measure(Fam)and Proces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2 (2),190-210.

[6]Petito F,Cummins R.(2000).A Quality of life in adolescence:The role of perceived control, parenting style,and social support.Behaviour Change17(3):196-207.

[7]Furnham A,Cheng H.(2000).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self-esteem and happiness.Social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35),463-470.

[8]刘建榕,刘金花.(2000).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心理科学(6), 659-663.

[9]马国亮.(2005).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相关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2),225-256.

[10]罗薇,戴晓阳.(2006).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研究.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2 (6):669-672.

[11]侯晓英,赵富才.(2007).家庭功能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聊城大学学报20(4):105-107.

[12]顾海艳.(2009).青少年家庭功能及其与主观幸福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

[12]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丁宝坤.(1993).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3),97-101.

[13]关颖,刘春芬.(1994).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4),47-51.

[14]王运彩.(2005).论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68-70.

[15]邵高峰.(2009).学业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

浅谈环境因素对优生的影响

浅谈环境因素对优生的影响 摘要: 环境对优生的影响,首先是通过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父或母的生殖健康发生影响,然后经受精,妊娠而影响子代的发育与健康。因此环境与优生关系密切, 环境污染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是涉及子孙后代健康素质的重大问题。影响优生的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化学、药物、生物等。因此, 消除环境污染是优生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将从影响优生的环境因素以及预防角度分析环境因素与优生的关系。 关键词: 环境;优生;预防;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正文: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国策, 目前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已达到先进国家水平。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提高人口素质的科学研究工作。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对优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 一、优生的含义 优生,就是生优,即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诞生的下一代是素质优良的。优生中的生字是出生的意思,就是说出生时便是优良的。因此,凡是与保证出生一个素质上健康聪慧的个体有关的内容,都包括在“优生”的范围内。 二、影响优生的环境因素: 1、物理因素 1)电离辐射 实验研究表明, 大剂量电离辐射会引起染色体畸变明显增加, 小剂量引起基因突变【2】导致胚胎及胎儿发育缺陷。在人类生活环境中放射性物质引起先天异常的典型实例就是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最值得注意的是孕妇医源性接触放射线和核元素(或同位素)。因此, 怀孕早期要绝对避免任何放射性检查和治疗。 2)噪声 动物实验已证实, 噪声是畸形的诱发因子。噪声能对机体细胞分裂和DNA合成造成不良影响, 使染色体结构畸变率明显增加【3】。噪声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刺激, 噪声强度愈大, 频率愈高,对人体危害愈大。长期噪声刺激诱发出先天性缺陷及高频听力的丧失。噪声可引起子宫、胎盘缺血, 导致胎儿缺氧、使胎儿发育障碍。建议孕妇不宜在强噪声的环境中长期工作, 对从事噪声作业女工孕期应加强健康监护, 或孕前调换工种。 3)微波与超声波 无线电通讯、电视、无线电广播以及雷达操作时可接触微波。微波对生殖机能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其热效应可使机体内温度升高, 损害生精上皮而抑制精子的发生【4】。国内有人观察微波作业对女工生殖功能方面的影响, 结果表明小剂量、长时间接触微波可导致死胎、畸胎、流产和先天性缺陷【5,6】。 4)高温 动物实验证实, 妊娠动物置于高温下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也提出, 妊娠期发生高热与新生儿脑发育缺陷有明显相关关系。此外, 流产、死产发生率增加, 出生后智力低下。因此, 孕期不宜热水浴时间过长。【7】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本章提示 本章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相关理论的内容介绍,是发展心理学内容板块又一出题重点,考生首先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个宏观的了解,如青少年心理发展分那几个阶段,分哪几方面,各个阶段主要发展的内容有哪些基本的特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相关的重要概念及理论,同时还要与儿童心理发展对比起来复习,形成知识脉络,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一节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概述 青少年期一般指11、12岁至17、18岁,相当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中学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左右的时间。 初中阶段又称为少年期。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年时间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初中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而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从14、15岁到17、18岁,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达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二)一般特点 总的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过渡性,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的过渡时期,在这过程中,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也有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特点。 ?闭锁性,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开始谨慎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社会性,比起儿童来说,青少年期的心理带有较大的社会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更多的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动荡性,青少年思想敏感,叛逆,容易走极端,打架、斗殴等不良品行容易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些一般特点具体说来可以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及情绪发展上体现出来。 首先,思维的发展,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及形式逻辑思维的出现,能用假设、逻辑推理及逻辑法则解决问题;高中生阶段形式逻辑迅速发展,个体各种思维能力已经接近成人,尤其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占优势地位。 其次,个性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飞跃时期,个体自我意识高涨,到了高中阶段,自我意识呈现独立、成分分化等特点,关注自己个性,有较强的自尊心和道德意识。 再次,社会性发展,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再度进入“自我中心”,同时产生了学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交友范围缩小,同时,由于独立意识的增强,与老师、父母等成人关系矛盾加大。

优生

第十六章优生 优生学是一门应用遗传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如何改善人类遗产素质的科学。 第一节优生学的发展和现状 (一)古老的优生学 (二)现代优生学 (三)我国优生学的现状 (四)现代优生学的研究范围 基础优生学;临床优生学;环境优生学;社会优生学; 第二节影响优生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1、遗传病由于亲代生殖细胞(精子或卵子)或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染色 体和DNA)发生数量、结构或功能上的改变,而使发育成的个体罹患的疾病称为遗传病。它具有先天性、遗传性、终身性等特点。遗传病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和线粒体病五种。 遗传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它在人群中发病率高、种类多,对人口素质有较大的影响。 2、先天畸形是出生后就有的各种形态结构、机能异常的先天性疾病。引起 先天畸形的因素极为复杂,目前认为,约25%--30%是遗传因素引起,约10%由环境因素引起,而多数由原因不明的因素引起。因此,先天性疾病不一定就是遗传病。 (二)非遗传因素 第三节环境因素对优生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1、电离辐射有人认为小剂量射线可导致基因突变及染色体畸变,大剂 量时能引起染色体断裂,从而造成胎儿多发畸形和智力障碍,故妊娠 头3个月,特别是前6周应尽量避免放射线照射。当前,产科放射检 查已基本上由B超代替。 2、射频辐射主要只高频电磁波、微波。其非致热效应可表现为女性月 经紊乱,男性性机能减退。其致热效应可抑制精子的产生。有报导孕

妇暴露于微波辐射中,自然流产率增高。 3、噪音、温度孕妇适宜的声音强度为10—35dB;噪声可造成孕妇精神 紧张、内分泌失调,进而导致胎儿发育异常。过强过多的噪音亦有刺 激胎儿耳神经引起耳聋或运动病的可能。人类妊娠期不宜热水浴时间 过长,热水指40—45℃的水温,热水浴可引起流产或胎儿畸形。 4、振动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其影响范围涉及 人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听觉、视觉、人体平衡等许多方面。调查表明:振动还可导致流产及低体重儿。(二)化学因素 1、化工物质如铅、贡、砷、镉、镍、硒及苯等,随着大量废物的产生 及排出,形成环境污染,可对胎儿造成极大危害。 2、化学农药目前已发现30余种农药对实验动物胚胎具有毒性作用。(三)孕期营养 胎儿发育需大量营养物质,其营养唯一来源是母体供给的。如孕前夫妇营养不足会影响精子和卵子的质量,受孕后会直接影响胎儿大脑的发育,导致先天智力低下。妊娠期间如营养摄入不足,不仅会妨碍胎儿正常发育,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胎儿畸形。如妊娠期缺锌,胎儿可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先天性畸形。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孕期营养。 (四)孕期感染 孕妇在孕前以及妊娠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胚胎、胎儿的生长发育。 妊娠期孕妇感染对胚胎和胎儿的影响主要有2个方面:急性感染时孕母出现高热、缺氧、脱水、酸中毒、毒血症以及DIC等而导致流产、死胎及早产等。此外,病原体直接侵犯胎儿,导致胎儿发育缺损、迟缓甚至死亡。血行传播导致胎儿感染的范式最为常见,其次也可通过胎盘及产道等途径使围生儿感染。引起孕期感染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以病毒较为常见。 1、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孕早期感染致胎儿流产、早产、死胎等。 感染的胎儿或新生儿主要表现低体重、肝脾肿大、黄疸、紫癜、 小头畸形、脑钙化、视网膜脉络膜炎和视神经萎缩。严重者可累 及许多器官,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甚至迅速死亡,存活患儿均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目的及意义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基本服务内容简介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在孕前就由专业技术人员从环境、心里、生物学的角度,对计划怀孕夫妇双方的健康状况、家庭史、生活方式和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及早识别夫妇自身和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可导致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素,提出针对这些风险因素的医学建议和干预措施,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咨询和健康指导服务。共包括女性19项,男性11项基本服务内容,简介如下: 1、优生健康检查 内容:通过系统的宣传教育增强群众优生意识和能力,大致包括: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解毒、远离宠物、适量运动等;②远离高危环境:如高温、电子雾、油烟、油漆、染发剂等;③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放射线等;④合理营养并在孕前及孕早期适量补充运气营养素;⑤预防和治疗感染及疾病,以确保待孕夫妇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目的: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参与自觉性。 意义:规避风险因素等。 2、病史询问 内容:了解孕育史、疾病史、家族史、用药情况、生活

习惯、饮食营养、环境因素等。

目的:评估是否存在相关风险(健康状况、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影响等)。 意义:减少影响受孕及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不良妊娠结局是指妊娠后发生流产、早产、出生缺陷儿、底出生体重儿≤2500g、死胎、死产及异常妊娠的、宫外孕等)。 3、体格检查 内容:①常规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甲状腺触诊、心肺听诊、肝脏脾脏触诊、四肢脊柱检查等)。目的:评估待孕妇服的健康状况,发现影响优生的相关因素:如肥胖、营养不良(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正常18.5-24)贫血、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精神病、癫痫、智力低下、先天性耳聋、四肢脊柱疾病等。 ②女性生殖系统检查:内容包括外阴、阴道宫颈及子宫附件情况。 目的:了解有无生殖系统疾病。 ③男性生殖系统检查:内容包括下腹部、腹股沟、阴茎、阴囊、睾丸、附睾及精索等。 目的:检查夫妇双方有无生殖系统疾病。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 (1)

*******公司 ****年度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报告公司以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指导,识别本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并根据法规的要求和组织本身的价值观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并制订出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现就有关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报告以下,并提交管理评审会议审议。 一、年度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策划和评价要求 按照公司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公司对本年度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进行策划,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方法、过程记录、评价报告编制、控制措施和时间进度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对评价范围、重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做了安排,明确环境因素识别时态、状态和情况状况,推荐评价方法。各有关单位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运用适宜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全面的识别和评价。保证了环境因素识别的全面、评价方法适宜、评价标准准确、评价结果有效。 二、各单位环境因素评审情况及结果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工作从去年1月上旬开始,各单位建立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的过程记录,从涉及产品、活动、服务三方面的基层单元做起,进行调查,对识别情况进行了归类、汇总、分析,评审。 各单位组织有关人员按照确定的识别评价方法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所辖区域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平衡、排序和汇总,评价、判断出重要环境因素,编制了完整的识别评价结果记录。 1、识别原则 各单位为了确保环境因素识别全面性、评价充分性和方法适宜性,确定环境管理和节能减排的控制重点,首先进一步明确了识别原则,评价方法以保证识别的符合性: (1)环境因素识别时是否充分考虑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所使用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

影响优生的因素

影响优生的因素 一.健康、优生及优生学的基本概念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关于健康有许多定义,都有其依据也都有其不完善之处。在众多的定义中比较权威性的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是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身体不适或不衰弱。有人指责它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式"的定义,或认为这不是健康的定义,而是社会的奋斗目标,或称它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健康。实际上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健康都是个模糊概念。没有病痛当然是健康的基本条件,但身高超过常人的运动员按照这个标准,就应划为不健康的范围。实际上这些正常值都是从正常人中调查后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来的,但其正常范围并未包括全部正常人,只取了中间的95%,也即超过上限的2.5%和低于下限的2.5%,正常人并未包括在内。所以不少临床学家都认为在这里“正常值”的名称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应该改为“标准值”或“变异范围”,以免引起误解。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定义已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但“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是一个不易掌握的标准。 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与否关键在于脏腑和经络是否健康,而脏腑是否健康关键看脾胃的健康状况,中医有个著名论断“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一切饮食和活动的供应完全在于脾胃的功能,所以中医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就在于脾胃是否健康。 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试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有何启示? 心理发展阶段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个体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确定时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1)针对稳定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措施。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措施不能成人化和模式化。 2)针对可变性:教育不应消极适应年龄特征,应积极创造条件,走在发展的前面,以促进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向更高层次发展。 2.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会为哲学和心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提供实际的材料和丰富的例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各项成果,将为相关学科提供各种有用的材料。 2.实践意义: 一方面,可以为初、高中教师提供根据青少年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开展课内活动的理论依据,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为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帮助。 3.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分析:“揠苗助长”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青少年心理发展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稳定性表现: 1)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2)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 可变性的表现: 发展阶段出现的年龄可因特殊的条件提前或延迟。(发展速度有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4.试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可以改变。他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这一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5篇 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心得体会(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 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 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 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 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 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 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 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 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 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 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 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 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 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优生的因素

优生与健康 ① 学院----------纺织与服装学院(原艺术设计学院) ② 专业班级---------服装10——1班 ③ 学号---------20102302804 ④ 姓名-------阿卜杜如苏力·麦麦提 ⑤ 日期(2012年6月) 论文内容要求 ① 论文必须有标题--------影响优生的因素 ② 字数在3000字以上 ③ 通用B4打印 ④ 论文要用侧面装订(订两钉即可) 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主要内容) 论文所包含的内容 ① 简述健康、优生及优生学的基本概念。(20分) ② 简述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基本特点。(20分) ③ 影响优生遗传因素。(10分) ④ 影响优生非遗传因素。(50分) 格式、字数、按时完成 (10%) 论文内容(50%) 中期检查(10%) 平时成绩(30%) 总分 评卷老师签名

影响优生的因素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优生与健康这门课后我对优生与健康的认识大大加深。下面我对影响优生的因素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来简述一下健康、优生及优生学的基本概念。 健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宪章中对健康作出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的深蕴的内涵。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整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优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人口是素质和数量的统一,也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培养教育。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素质水平有决定性的作用,但不能忽视先天遗传对人口素质的影响。现代遗传科学证明,遗传因素对婴儿身心健康有着重大影响。提倡优生就是防止有遗传疾病和先天畸形婴儿的出生。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以及患麻风病未经治愈或患其他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这一规定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有先天遗传性疾病婴儿的出生,以便生育身心健康和聪明智慧的后一代。 人类对优生早有认识。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反对近亲结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医学科学的进展,优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在婚姻关系中遵循优生原理。 优生学就是专门研究人类遗传,改进人种的一门科学。优生的目的是提高人口质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优生学;二是消极的优生学。积极的优生学是促进体力和智力上优秀的个体优生。即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分子学的研究,修饰、改造遗传的物质,控制个体发育,使后代更加完善,真正做到操作和变革人类自身的目的。消极优生学是防止或减少有严重遗传性和先天性疾病的个体的出生,就是说减少不良个体的出生。后者是人类最基本的,有现实价值的预防性优生学。 其次、来简述一下遗传疾病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基本特点。 遗传疾病的概念:遗传性疾病,是指因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异常或生殖细胞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异常所引起的子代的性状异常。通俗的情况是精子和卵子里携带有病基因,然后传给子女并引起发病,而且这些子女结婚后还会把病传给下一代。这种代代相传的疾病,医学上称之为遗传病。单基因遗传 单基因常常表现出功能性的改变,不能造出某种蛋白质,代谢功能紊乱,形成代谢性遗传病。单基因病又分为三种: 1.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有显性基因,一经传给下代就能发病,即有发病的代代,必然有发病的子代,而且世代相传,如多指,并指,原发性青光眼等。 2.隐生遗传:如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白化病等,之所以称隐性遗传病,是因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从儿童发展到成人,其心理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年龄阶段。除了乳儿期与婴儿期外,从3岁至6-7岁为幼儿期,6-7岁至11-12岁为儿童期,11-12岁至14-15岁为少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为青年初期。按学习阶段来分,幼儿期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期是小学阶段,少年期是初中阶段、青年初期是高中阶段,各个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区别。人是有个性差异的,所以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年龄心理特征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但就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最基本方面而言,应该是大致相似的,作为教育来说,必须掌握这些特征的个别性与一般性,典型性与多样性。 国外一些心理学者把儿童的年龄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是知觉行动阶段,第三阶段为个性社会化阶段,第四阶段为初级智力行为阶段。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往往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接着是性成熟的少年期(即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个性发展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和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理想在其行为中产生了明显的效力。此后是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可以说只是机能的变化,巩固和完善少年时期已形成的心理特征。高中生已处于独立生活的前奏,也是考虑自身前途的关键时刻。因此在他们面前,有作出自决的必要性。这时他们已把生活道路的选择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因此择业(包括升学中对专业的选择)成为高中生心理活动的中心。他们已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立场,并从这一立场出发对社会、政治、生活都具有初步的观点,他们已能从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出发来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任务。 这里特别要指出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处于身体成熟的阶段,也是性成熟的完成阶段。但性成熟并不意味着人的社会成熟。所谓青春期,是从纯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的过渡。社会成熟的主要内容是参与"成年人"的活动,掌握社会的一般规范与准则,一般地说,一个人的社会成熟(与此相应的是心理成熟)是比较迟的,因为要受到必要的相对完整的教育需要较多的时间,还要看这种教育与社会联系的程度和对学生在各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程度。 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都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而且各个阶段的发展顺序先后不能颠倒和超越。但由于教育在各人身上所起的作用程度不一,所以各人在心理发展的速度上,彼此可能会出现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资料为网络流传经典笔记,并非勤思考研辅导的内部讲义。如果需要详细的资料,和完整的解答,以及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咨询我们在线的各专业在线老师!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少年时期:少年时期是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三四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显著的加速时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但是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少年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特殊表现,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这阶段的儿童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 2)青年期:这一阶段是14,15岁到18,19岁这段时间,这段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都已基本成熟,当此阶段结束的时候,个体已都满18岁,可以获得公民资格,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道路;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

遗传与人类优生论文

遗传与人类优生论文 ——影响人类优生的因素 摘要:影响人类优生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避免这些因素就能做到优生。 关键词:遗传病、遗传咨询、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首先让我先简述一下优生的概念。优生就是运用现代医学科学的原理,从婚前、孕前、孕期、分娩至产后,采取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获得更加优良的后代。遗传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 众所周知目前已知地球上现存的生命主要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除了遗传之外,还有环境,以及环境与遗传的交互作用。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或者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和终身性的特征.因此,遗传病具有由亲代向后代传递的特点.这种传递不仅是指疾病的传递,最根本的是指致病基因的传递.所以,遗传病的发病表现出一定的家族性.父母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里携带的致病基因,通过生殖传给子女并引起发病,而且这些子女结婚后还可能把致病基因传给下一代。 影响人类优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其中非遗传因素又分为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 首先先讲一讲遗传因素。影响人类优生的遗传因素主要是遗传病。遗传病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1种病由1对基因决定)约有3360多种,如家族性多发性结核、成骨不全症、牛皮癣、高胆固醇血症、多囊肾、神经纤维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腓肌萎缩症、软骨发育不全、上睑下垂、全身白化、着色性干皮病、鱼鳞症、眼球震颤、视网膜色素变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红绿色盲症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呈现显性遗传):如多指、并指、结肠息肉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呈现隐性遗传):如苯丙酮尿症、先天聋哑、高度近视等。伴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红绿色盲等。人群中患病人数约占10%左右,呈现性别不同患病人数不同的特点。多基因遗传病(每种病由多对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病种虽不多,但发病率高,多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青少年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精神分裂症、癫痫、先天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下肢静脉曲张、青光眼、肾结石、脊柱裂、无脑儿、唇裂、腭裂、畸形足等。其特点是:1.家族聚集 2.受环境影响较大。人群中患病人数约占20%左右。染色体病(染色体异常所致的遗传病)近500种,如先天愚型(伸舌样痴呆)、原发性小睾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两性畸形等。人群中患病人数约占1%左右。遗传保证了各种不同生物的稳定,使其传宗接代,世代相继。进而遗传病也“传宗接代”保留下来。 非遗传因素也是影响人类优生的重要因素。其中分为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化学物质,如铝、铅、汞、尼古丁、酒精、咖啡因等。这些都是优生的大敌,而且是造成胎儿大脑及神经系统缺陷的祸首。

青少年心理发展状况

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发展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急剧变化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各种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既为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提供机遇,也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挑战。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承担着正确引导青少年成长的责任。 一、青少年的定义 从时间上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也叫青春期,它正是生理、心里和社会发展的第二高峰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度,并不断走向成熟的时期。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之间的矛盾 身体的急速成长,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这就是成人感。具有了成人感,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个平等相待;便要求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实际上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是人生的矛盾冲突,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二)心理断乳与精神信赖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三)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出现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这是因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所致。另外的原因是这时的青少年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其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青少年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备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并得到理解。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朋

优生优育

环境、遗传因素对优生的影响 姓名:张思远 学号:2174091433 专业:朝鲜语 学院:朝韩文学院

浅谈环境因素对优生的影响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类出生缺陷的发生,由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和基因改变)引起的约占25%,由单纯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及化学物质、营养不良等)引起的约占10%,而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约占65%。可见,外界环境因素在出生缺陷的发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遗传因素相比,各种环境因素引起的出生缺陷是可以预防的。 摘要:遗传因素对后代的先天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传染病得到或基本得到控制,遗传病的相对发病率正在增长;环境对优生的影响首先是通过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父或母的生殖健康发生影响,然后经受精,妊娠而影响子代的发育与健康。影响优生的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化学、药物、生物等。 关键词:遗传;环境;优生;预防;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一、优生的含义 优生,就是生优,即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诞生的下一代是素质优良的。优生中的生字是出生的意思,就是说出生时便是优良的。因此,凡是与保证出生一个素质上健康聪芑的个体有关的内容,都包括在“优生”的范围内。 二、遗传因素对优生的影响 遗传因素对后代的先天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传染病得到或基本得到控制,遗传病的相对发病率正在增长。据估计,遗传因素导致的先天缺陷占25%~30%,遗传率100%,其中单基因病占10%,多基因病占14%~ 20%,染色体病占1%;在活产婴儿中,有遗传缺陷者约占4%~6%,其中染色体病占0.5%,单基因病占0.2%~1.3%,多基因病为4%左右;据估计智力低下在人群中约占2 5%,其中有很大-部分是遗传病所致。近年来,随着对遗传病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遗传病的病种也在增多,平均每年新发现100种左右。遗传病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是不能低估的。有些疾病虽与后天环境因素有关,但遗传因素造成子代罹患素质,如高山压病、精神分裂症、糖尿病等遗传率在60%以上。目前从肿瘤的流行病学、肿瘤临床统计学和肿瘤病因的研究已经得到证明,

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

影响优生的非遗传因素 影响优生的因素 1. 健康,优生及优生学的基本概念 “健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宪章中对健康作出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的深蕴的内涵。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整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优生”一词由英因人类遗传学家高尔顿于1883年首次提出,其原意是“健康的遗传”。他主张通过选择性的婚配,来减少不良遗传素质的扩散和劣质个体的出生,从而达到逐步改善和提高人群遗传素质的目的。通俗地说,优生的“生”是指出生,“优”是优秀或优良,优生即是生优,就是运用遗传原理和一系列措施,使生育的后代既健康又聪明。“优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优生学”是应用遗传学原理来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科学,也可以说优生学是研究防止出生缺陷,提高出生素质的科学。优生学是19世纪60年代由英国学者高尔顿(1882---1911)创建的。此后,优生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起来。研究如何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一门科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如何使人类健康地遗传,减少以至消除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患儿出生,被称为消极优生学或预防性优生学;另一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3.发展: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指心理发展由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8.生物性过渡:指青少年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0.社会性过渡:指青少年随着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逐渐实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过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A.高峰期 B.过渡时期 C.迷茫时期 D.黄金期 2.心理发展具有(C)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方向性 D.差异性 3.(A)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 B.突出修剪 C.神经系统 D.生物成熟 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 A.枕叶 B.顶叶 C.颞叶 D.额叶 5.(C)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高中生物第六章遗传与人类降第一节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第二节遗传咨询与优生学案浙科版必修2

第二节遗传咨询与优生 1.辨别人类遗传病的类型,说出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2.简述各种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 3.尝试常见遗传病的家系分析。 4.简述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 5.列举优生的主要措施,认同近亲结婚的危害和《婚姻法》中禁止近亲结婚的规定对提高人口素质的深远意义,树立人口优生观。 [学生用书P79] 一、遗传病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 凡是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性疾病,简称遗传病。 2.类型 遗传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1)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染色体上单个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指涉及许多个基因和许多种环境因素的遗传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于染色体的数目、形态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 二、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 1.染色体异常的胎儿50%以上不会出生。 2.最容易表现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的是新生婴儿和儿童。 3.各种遗传病在青春期的患病率很低。 4.成人很少新发染色体病,但成人的单基因病比青春期发病率高。 5.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群体中随着年龄增加快速上升。 三、遗传咨询 1.概念 遗传咨询是一项社会性的医学遗传学服务工作,又称遗传学指导。遗传咨询可以为遗传病患者或遗传性异常性状表现者及其家属做出诊断,估计疾病或异常性状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并详细解答有关病因、遗传方式、表现程度、诊治方法、预后情况及再发风险等问题。 2.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 病情诊断→系谱分析→染色体/生化测定→遗传方式分析/发病率测算→提出防治措施。 四、优生 优生,就是让每一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这是一个民族可以强大的基础。 1.为达到优生目的应采取的措施

影响优生的因素

影响优生的因素 “健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世界保健宪章中对健康作出了如下定义“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的深蕴的内涵。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整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优生”一词由英因人类学家高尔顿于1883年首次提出,其原意是“健康的遗传”。他主张通过选择性的婚配,来减少不良遗传素质的扩散和劣质个体的出生,从而达到逐步改善和提高人群遗传素质的目的。通俗地说,优生的“生”是指出生,“优”是优秀或优良,优生即是生优,就是运用遗传原理和一系列措施,使生育的后代既健康又聪明。“优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优生学”是应用遗传学原理来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科学,也可以说优生学是研究防止出生缺陷,提高出生素质的科学。优生学是19世纪60年代由英国学者高尔顿()创建的。此后,优生学作为一门科学发展起来。如何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一门科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如何使人类健康地遗传,减少以至消除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患儿出生,被称为消极优生学或预防性优生学;另一方面是研究怎样增加体力和智力上优秀个体的繁衍,叫做积极优生学。前者是劣质的消除,后者是优质的扩展。其目的都是为了扩展优秀的遗传因素,提高人类的遗传素质。 ‘人类遗传性疾病”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性疾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 遗传性疾病主要分为: 一、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所致的疾病,主要分为常染色体病、性染色体病、携带者三大类。在人群中发病率较低引起该类疾病的遗传物质改变较大二、单基因遗传病指由于一堆等位基因一擦汗那个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单基因遗传按照传递方式又分常染色体显、隐性遗传疾病、性连锁遗传性疾病 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的特征 三、多基因遗传病,遗传疾病的发生不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而是由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所决定, 因此这类疾病称为多基因病,同时疾病的形成还受环境因子的影响 特点:1.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风险与遗传度密切相关。在性爱那个当多的多基因病中群体发病率为%遗传度为70-80%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率近于群体患病率的开平方值2.多基因病有家族聚集倾向患者亲属的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但是患者亲属患病率随亲缘系数递减而剧减向群体患病率靠拢3家属中多基因病患者的成员多患病风险越高 四、线粒体病复制具半自主性2.线粒体基因组所用的遗传密码和通用不同为母系遗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都要经过复制分离的突变存在杂质性与阈值效应突变率极高分离,线粒体的分裂和mtDNA复制被认为是随机的过程而与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