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农村规划设计文本(范本)

新农村规划设计文本(范本)

新农村规划设计文本(范本)
新农村规划设计文本(范本)

总目录

第一部分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1)

1规划编制背景及必要性 (1)

2编制目标 (2)

3编制主要法律法规依据 (3)

4规划任务 (3)

5编制原则 (4)

第二章村庄现状概况与总体规划 (4)

1村庄现状 (4)

2村庄总体规划 (6)

第三章道路交通和用地竖向控制 (11)

1道路交通组织 (11)

2用地竖向规划 (12)

3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2)

4清洁能源利用 (14)

5环卫工程规划 (14)

第四章防灾规划 (15)

1消防规划 (15)

2防洪规划 (15)

3防震规划 (16)

4避难疏散 (16)

第五章保障措施 (16)

第六章附表 (17)

第二部分附件

一、村民意见反馈及签到表

二、政府修改意见

第三部分图纸

一、现状图

二、规划总平面图

三、道路竖向规划图

四、设施布置图(公用工程设施规划图)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编制背景及必要性

1.1规划宏观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的发展观点“美丽中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为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决定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2月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一是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二是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处理厕所、畜禽场、污水排放。三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要求达到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进一步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生态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水平,努

力使我区乡村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

1.2广西村镇规划集中行动实施背景

广西村镇农村现状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全区村镇规划编制滞后,管理缺位,普遍存在建设杂乱无序、生态环境恶化、农房建设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桂发〔2010〕33号)并颁布了《广西村镇规划集中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10〕85号),要求在三年左右对全区各县(市、区)域村镇,以及村委所在地村屯、中心村和交通干线沿线50户以上自然村等村庄进行规划编制和审批,使我区的村镇规划建设依法管理、有序发展,逐步实现规划科学、机制健全、设施完善、功能较全、集约节约、环境优美、村容村貌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远目标。

1.3新的法律法规要求

2008年1月1日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2010年6月1日执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以及自治区于2011年下半年颁发了《广西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等新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导则对农村规划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4规划编制必要性

近年来广西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也取得很大进步,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比较突出,城乡规划建设不协调、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切实结合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新发展形势需求,整合梳理已有规划资源,田东县2013年村庄规划集中行动将以新的国家和地方法规、政策、规范为指导,在其框架下进行编制。2编制目标

对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相逢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统一规划、整体协调、改善居住条件,完善道路、给排水

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规划整治,以新农民、新风尚、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五新”为标志,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村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将那拔镇福星村甲埋屯建设成为生态环保、卫生、文明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

进一步规范田东县村庄规划编制,引导福星村甲埋屯有序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3编制主要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0)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0)

《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2000)

《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范》(JGJ156-2008)

《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4-2008)

《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3-2008)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广西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2011)

《田东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12-2030)》

参考《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等等。

4规划任务

在区域镇村体系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百色市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等上位规划的指导下,对规划区内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合理确定村庄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各类用地界线,统筹安排村民住宅、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建设,确定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和防灾减灾等要求,为村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以“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着力将福星村甲埋屯打造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5编制原则

5.1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5.2因地制宜,配套建设

按照本村庄所在地域、经济状况特点,制定与之相应的规划建设标准,分类指导;立足现有基础,重点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

5.3节约用地,合理布局

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合理地安排村庄各类用地,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调整和优化现有农村居民点布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5.4保护环境,延续特色

保护村庄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分利用现状自然地理条件,保护整体景观,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

5.5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由政府组织编制村庄规划,提供政策引导,同时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村庄有序建设。

第二章村庄现状概况与总体规划

1村庄现状

1.1 地理位置

那拔镇位于田东县西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2公里,东连朔良镇,南与祥周镇相邻,西与田阳县玉凤镇接壤,北接义圩镇。全镇交通便利,田东至巴马柏油路贯穿平王、那练、六洲、坡洪四个行政村,其余各村都通了四级砂路。福星村甲埋屯位于那拔镇南部。房屋建筑中多采用砖混结构房屋及土坯房屋。

1.2 经济情况

甲埋屯的主要主导产业有、玉米、甘蔗、板栗、油茶、生姜等。

甲埋屯年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主要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以及种养。

1.3现状人口

甲埋屯现有村民243人,共56户。

1.4 基础设施

1)给水:屯内主要水源来自于地下水,通过管网供水到各家各户。

2)排水:屯内排水以自然排放为主,流入附近沟渠。

3)电力、屯内通信:有电力设施,通信已经基本普及。

4)能源:屯内村民目前主要使用柴火、液化石油气及沼气为主要燃料。

5)环卫:屯内无垃圾集中回收点。

6)配套设施:屯内配套设计不齐全,无文化娱乐室、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

1.5 村庄道路交通

1)对外交通

村内主要路面已经硬化,与镇二级道路相联系。

2)屯内交通

目前屯内道路未硬化,道路路面情况较差。

1.6 村民意愿

根据现场调查,大部分的村民希望能尽快完善屯内道路的系统,完善道路硬化,对于污水处理及屯内环境卫生的改造也能得到改善;

村民希望在屯内能增加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日常生活。

1.7 综合评价

1)近年村民进行自发的拆旧建新大量工作,但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导;

2)现有道路网系统尚未完善,入村主干道虽然已经硬化,但各级道路普遍偏窄,缺少宅间道路;

3)公共服务设施欠完善,部分现状陈旧,环境卫生不容乐观,缺少公共绿

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4)市政工程配套有待完善,排水设施不成体系,各类污水排放未经处理,影响村庄的环境卫生质量;

5)村庄整体景观风貌效果欠佳。村民住宅大多为裸露房,且存在少量废弃的破旧砖瓦房和木结构的瓦房,影响了村容村貌;

6)多年来村庄对外输出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村内常驻主要为留守老幼;

7)最近两年外出务工返乡建设在逐步增加,带回有许多实用的技术和建设经验,推进村庄健康持续发展。

2村庄总体规划

2.1 总体发展思路

总体思路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保存自然乡土绿化,构建“房在树中,村在绿中”的典型村庄绿化特征;二是构建舒适的住宅建筑风貌,从保留、新建、改建、拆迁等四个方面对村庄进行规划,合理规划住宅平面布局,充分利用自然空间,保存地方特色的同时又满足集约利用的要求;三是合理改善屯内生产和生活环境,从屯内路网完善及路面硬化,到日常垃圾整治、排水系统优化、供电系统优化、供水系统优化、停车场、公共娱乐设施等的规划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模式,提高屯内村民的生活质量。

2.2 村庄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村庄要以实现“乡村风情浓郁、屯内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畅通、生产生活便利、村容村貌整洁”为目标。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着力打造一个自然、生态、舒适宜人的文明新村为总体目标。

在经济技术条件可行的情况下,注重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大力推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特别是在城乡一体化的供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方面应该先行一步。村庄内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按照人口规模、产业特点、地形地貌等条件,合理分级配置,确保经济、适用、方便村

民生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率,避免过于超前和浪费资源。

2)社会发展目标

通过本次规划,使甲埋屯内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城乡差别逐渐缩小。

实施整治目标:

①道路硬化率100%

②用电普及率100%

③卫生、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

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并符合相关要求。

3)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通过本次规划,使甲埋屯建设成为以生态环保、整洁卫生、文明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屯。

实施整治目标:

①逐步实现屯内生活用能清洁化;

②实现垃圾定点收集、定时清运;

③统一规划布局,实现人畜分离的目标;

④村屯内环境优美,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2.3村庄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及规模预测

1)规划期限

本次村庄规划期限将与那拔镇总体规划年限基本一致,规划基准年为2013年,因此规划期限为18年。

近期:2013—2018年远期:2018—2030年

2)规划范围

本次村庄规划区控制范围是:主要以现有居民点位置为核心,结合规划发展方向及规模要求进行划定,总面积3.85公顷(折合57.75亩)。

3)规模预测

①人口规模

福星村甲埋屯现有常住人口约243人,共56户。家庭人口结构以4人家庭居多,人口数量随着村屯建设的日益完善而逐渐增多,按甲埋屯的人口自然增

长率8‰计算,预测到2030年甲埋屯规划范围内的总人口将达到285人,按户均3.9人计算,合计69户。

②用地规模

根据田东县总体规划以及那拔镇相关规划对人均建设用地的要求,确定规划范围内人均建设用地范围在120平方米以内。根据实际情况本屯以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确定本次规范用地规模为3.53公顷。

2.4 规划用地选择

根据甲埋屯现状用地及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域和村庄发展的要求,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节约集约土地,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规划建设用地主要按拆旧建新,原址重建考虑。

2.5 空间布局结构

本规划立足于在村庄现有条件基础上,以进行改造、梳理、整治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改善生态居住环境。

按照“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科学合理布局用地、延续村庄空间肌理,创造舒适人居环境”的总体构思,根据福星村甲埋屯地形地貌特征、空间肌理和公共设施布局,构成“轴向引导、集中居住、公共设施为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充分结合山区地势和水塘、水渠等自然环境条件,引导村庄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共生的空间形态。

结合现状篮球场附近的公共区域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和活动设施,形成以篮球场附近的公共区域为村中心的公共空间,提升村庄品质,满足当地发展需求。

2.6 用地布局规划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现状用地布局的基础上,根据甲埋屯建设发展用地选择,规划形成“点、

线、面”结合的用地布局结构。

1)住宅用地规划

村庄以第一产业为主,因此村庄规划住宅以低层联排为主,在尊重村民的风俗、生活、生产习惯特点的前提下,住宅规划布局尽可能保持现有的肌理南北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布置,新建住宅间距满足日照、消防、通风、私密性要求之间正向间距为1:1,次要间距开窗时应大于4米。

新建住宅建筑风格应适合本村庄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并与传统建筑及周边环境相协调。

根据《广西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平原地区和城市郊区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00平方米;丘陵地区、山区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50平方米。因本村庄位于山区地区,所以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50平方米。

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①配套要求

本规划的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应将是与村庄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并要求与村庄规划、建设和使用同步。

②大门规划

规划拟在村庄北面入村道路上建一座标志性门户节点,展示村庄自然、生态、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起到引导性和导向性的功能。

③体育文化中心规划

由于村庄居住建筑成自由式布局,所以公益型公共设施宜集中布置,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在方便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拟在中心篮球场附近设置屯公共建筑,并尊重村民的意愿布置。

④商贸设施规划

规划新增商业零售服务网点,方便村民生活。

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情况一览表表2-1

2.7 绿地规划

据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结合建筑的组织,做好绿化美化规划,丰富景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在开阔场地布置健身设施,并适当增加四季树木的种植。

甲埋屯的绿地主要是保持原有绿地系统的基础上,整治道路绿化,规划绿地面积约1.12公顷。

村庄绿地建设的主要措施有:

1)对村庄河渠道进行清理并对河渠道两侧进行绿化整治。

2)综合道路、公建进行绿化建设,保护原有古树木。

3)结合自然水体进行绿化建设,创造出更加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

2.8 规划时序

屯内发展建设时序是:

1)从道路硬化入手,疏通村庄内主要道路,拆除危房;

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先;

3)清除村内杂物、垃圾乱石、路障,清理疏通河渠水道。

4)改造给、排水设施,完善电力、电信线设施。

5)建设垃圾收集点、公厕等配套的工程设施。

6)结合村民活动场地,建设村庄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较为集中的服务中心。

7)逐步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沼气池、变电所等基础设施。

8)改造村庄内建筑质量较差的住宅,同时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内建造房屋。

第三章道路交通和用地竖向控制

1道路交通组织

1.1规划布局

规划道路系统结合村庄规模、所在的山区地形、村庄形态、内部水系和对外交通及现有道路布局,因地制宜构成使用简捷网络系统,道路格局基本按照现有结构进行整治、梳理和完善,使道路网更加适合村庄的发展需要,从而满足村民便捷出行和生产劳作的需求。

1.2道路等级与宽度

依据《广西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根据村庄规模和集聚程度,选择相应的道路等级与宽度,本屯属于小型村庄,村庄主要道路为4.5米,次要道路为3米,两侧设有路缘石进行约束;宅间道路宽度首先考虑紧急车辆、搬家及农用机车通行顺畅,应大于等于2-2.5米,路肩宽度可在0.25~0.75米之间。规划强调对次要道路与宅间路的硬化。

1.3道路及生态广场铺筑

道路主要采用混凝土进行硬化,结构做法由下至上为:(1)在挖方区,路基清表辗压密实;在填方区,路基清表清淤分层(300毫米一层)辗压密实,密实度大于90%;(2)200毫米厚卵石或碎石垫层;(3)250毫米厚C25混凝土。

生态广场主要选用预留植草孔的生态透水砖进行铺筑,结构做法由下至上为:(1)在挖方区,路基清表辗压密实;在填方区,路基清表清淤分层(300

毫米一层)辗压密实,密实度大于90%;(2)200毫米厚卵石或碎石垫层;(3)60毫米厚预留植草孔的生态透水砖。

1.4停车场设置

规划对外停车场地主要结合车流集中的场所统一布置在屯内篮球场附近,便于外来访人员停泊同时减少对村民的干扰。

规划共设有7个停车泊位,按生态停车泊位建设,村民自用机动车主要考虑停放车自家院子内,因此,规划各户门前道路宽度应大于等于2.0米,以确保小型机车进出方便。

2用地竖向规划

由于村庄居民点宅基地顺应山地地势依山就势而建,规划竖向布置形式为点式与台阶式相结合。台地连接主要采用砌筑片石挡土墙或边坡进行处理,对于高墙土墙或边坡设置需满足《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2002)的要求沿山体建设的建筑边坡顶(底)增设考虑截洪(排洪沟)设置。村庄内部道路规划基本维持现场竖向形态,对于新修道路纵坡度应控制在小于8%以内,局部困难地段不应大于11%,坡长不应大于80米。

3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3.1给水工程规划

1)用水量预测

人均综合用水量取100升/人.日,管网漏损及其他用水量按上述用水量和的10%计。甲埋屯规划范围内总用水量为31.35立方米/日。

2)给水管网

甲埋屯山上水源较为丰富,水源近期引自山泉,远期与镇给水管网连接。给水干管管径为DN100和DN150。

3.2排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规划

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85%考虑,同时考虑日变化系数,规划范围内污水总量为26.65立方米/日。

2)排水管网

规划沿路铺设混凝土砌块砌筑的排水沟,主要村道局部地段加盖,收集雨水和生活废水,就近排入附近河流或沟渠。

3)污水处理

规划污水收集与处理遵循就近集中原则,规划污水管网主要沿道路走向布置,顺势集中排入东南部的规划污水处理站。

污水检查井间距约为40米,污水管坡度大于等于0.5%,小于1.5%,管顶最小覆盖深度,应根据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和土壤性质等条件,结合当地埋管经验确定。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宜为:人行道下0.5米,车行道下0.7米。管线各控制点标高在规划实施阶段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复核。

根据地形特征,结合道路竖向规划,使服务范围内的污水以最经济的方式收集,拟在村庄规划设置1个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面积约180平方米,污水通过人工绿地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生态氧化处理,处理后将用于农田灌溉,再接入水利渠,因此,污水处理站出水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或《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的有关要求。具体采用的技术工艺和用地规模在实施阶段还应进一步论证。

3.3供电工程规划

1)供电负荷规划

村所在地域性范围供电负荷计算,应包括生活用电,生产设施用地按和农业用电。

依据《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并根据《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DL/T5131-2001,预测每户用电标准为5千瓦,规划总户数为69户,总用电负荷为345千瓦,每日需要系数取值0.4,则计算负荷为138千瓦。

生产设施用电负荷可按单位产品的用电负荷计算,农业用电负荷可按每亩用电负荷计算。

2)供配电系统

为确保满足村民用电需求,规划配置315kvA变压器一个。10kV电源线由附近变电站引入,10kV高压线和0.4kV低压配电线路采用电线杆架设的敷设方式。应避开危险易燃仓库,易受洪水淹没和滑坡地段。村庄电力电线应减少交

叉,跨越,避免弱电干扰;村庄变电站和开闭所的出线——农业线路和工业线路,应分开设置。

3)路灯

在入村主要道路上设置路灯,安装间距35-50米,电信电缆与电力电路同杆敷设。

3.4 通信工程规划

1)电话容量预测

电话主线普及率按每户一线,预留10%公共用户。电话主线容量需76线。

2)弱电系统规划

弱电系统包括电信电缆、光缆和有线广播电视电缆、光缆。规划村内弱电系统采用架空线路的方式敷设,各种弱电电缆线路可同杆架设,弱电线路由镇内引入。

4清洁能源利用

屯内无管道煤气,村民主要使用柴、液化石油气和沼气等作为燃料。近期规划以罐装液化石油气为主。可选择太阳能、风能、秸秆制气、沼气等新型清洁能源,逐步取代目前村民使用的罐装液化石油气、柴等燃料,改善村庄的环境卫生状况。同时大力推广节能技术,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建立节约型村庄。5环卫工程规划

5.1垃圾收集与处理

根据镇总体规划,逐步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市(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积极鼓励农户利用有机垃圾作为肥料,实行有机垃圾资源化。倡导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循环利用。

果皮废物箱:在道路两侧以及公共设施、广场、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设置时根据需要灵活布置,其具体位置应根据实际要求现场设定。每家每户门前也应考虑搬设有垃圾篓或桶。

垃圾收集点:规划建设3个垃圾收集点,设立在屯中心,规模为:3米×3米×1米(长×宽×高)。立面维护结构采用M7.5混合砂浆砖砌,墙厚24厘米,内外抹1:2水泥砂浆1.8厘米,地面为10厘米厚C15混凝土,另设一扇质量过

硬的不透小门。

垃圾处理:

(1)废纸、废金属等废品类垃圾应组织进行定期回收出售。

(2)硅、石块、渣土等无机垃圾不能回收利用的可尽量作为土地整理时回填使用。

(3)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应单独收集后就地处理,可结合粪便、污泥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

5.2垃圾运输

规划近期,收集频次应做到每周1~2次,远期应做到至少隔天一次,垃圾收集最终应纳入城镇垃圾收运体系。垃圾运输过程应保持封闭,避免溃散。

垃圾收集点应规范卫生保护措施,防止二次污染。蝇、蚊滋生季节,应定时喷洒消毒及灭蝇蚊药物。

5.3规划公厕

规划村庄公共厕所为单独式相结合,位于屯内篮球场一侧与文化中心合设,以满足服务半径方便使用要求。公厕建设标准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标准。

第四章防灾规划

1消防规划

消防水源充分利用天然水体,采用自来水和鱼塘水体结合的模式。建立义务消防队,人员按2-3人配置,配置必要的灭火器材,组织扑救火灾。

建筑物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消防要求,满足防火间距,配备必要的防火设施,消防通道内严禁堆放杂物以保证消防通道的通畅。

2防洪规划

甲埋屯防洪标准根据《防洪工程规划规范》为20年一遇。

建设基地的室外地坪标高要高于当地最高洪水位30cm。地势低洼易涝地区需设置排涝泵站排涝。

3防震规划

田东县范围内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村庄内的所有建筑物及设施需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的要求作抗震处理。本屯内建筑均应按照7度要求来处理。新建、扩建、改建工程,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施工;监理单位须严把工程质量和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4避难疏散

1)选择较为空旷的篮球场作为村庄避灾疏散场地,场地设置应综合考虑各种灾害的防御要求,统筹进行避灾疏散场所与避灾疏散道路的安排与整治。

2)避难场所应具备明显标志和良好交通条件和有多个进出口,便于人员与车辆进出以及应具备临时供水等必备生活条件的设施。

3)规划设置本村庄主要道路与公路连接顺畅,以利于组织避难疏散。

第五章保障措施

1、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

2、村民委员会在区人民政府的管理指导下,负责组织村庄建设规划的实施。在规划实施中,镇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切实按规划的技术标准要求进行建设。

3、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村民大会和镇人民大会同意,镇人民政府可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4、切实加强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农村自治组织和农民在村庄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制定符合村情的村规民约,鼓励农民参与村庄建设管理。

5、做好规划的宣传工作,使农民深入地了解规划,自觉执行规划,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认真加强管理,使村庄规划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6、多方筹集集中行动村庄建设资金,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第六章附表附表01 规划用地汇总表

附表02 规划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附表03 规划主要工程设施建设一览表

甲埋屯规划主要工程设施建设一览表

新农村设计说明

陇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 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1 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1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小康社会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要惠及十几亿人口,这主要是看绝大多数农民的变化,九亿农民的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第二章规划总则 2 .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陇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年2月14日建设部第36号发布); (6)《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7)《村镇规划卫生标准》(引用标准GB9981-88《农村住宅卫生标准》GB7959-87《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8)《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GJJ/T87-2000); (10)国家、省市其它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2 .2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资源节约,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 .3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通过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注意水源、水面的保护,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2、农民自愿和尊重民意的原则

美丽乡村规划方案

美丽乡村规划方案 一、现状问题: 1、交通现状: ***除北大街外,道路现状宽度为6-7 米不等,路面为水泥路面,质量一般;现状设有一处城乡公交站点。 现状自然村内均没有专门的车行道路,几乎不能通车,只能步行,且路面宽度高度不等,质量一般。 2、景观风貌及产业,特色资源现状 ***四面环山,离县城较近,有煤炭资源和瓷技术。 不足:①村庄内绿化不足,几乎没有宅间绿化;②村庄现状地势起伏较大,存在多处驳坎,坎上局部设有水泥墙、栏杆等,形式杂乱,景观风貌较差;③现状山体上树林偏少。 因有悠久的煤炭和瓷文化,因此可以设置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的条件。 3、配套设施现状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村民不重视公共用地和空间的预留和协调,建筑间距较小,使得公共空间受到极大压缩,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交通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均显得局促和不足,现有各种村民设施不全,因此直接导致村民生活环境质量不高。另外,村庄内部卫生条件较差。如果未来发展特色旅游,相应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如旅游接待、停车场、餐饮、宾馆等。 4、建筑风貌 村庄的建筑都是均为村民自发建设的老房子,建筑风格色彩较为老旧,质量参差不齐,整体建筑风貌杂乱而不统一,影响整体景观,另外,村民辅房乱搭乱建情况严重,且质量差、风貌差,尤其是作为猪圈或厕所使用,普遍存在脏、乱、臭的现象。 二、总体规划 (1)规划指导思想 1、从发展的角度着眼,强调动态的建设观,正确处理村庄整治与村民生活、旅游开发 的关系; 2、抓住村庄发展的脉络,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突出人、自然、建筑相融的整体空间 环境特色,将村庄质朴、厚拙、自然的原始风貌及乡土文化加以保护,同时融入时 代特色,强化下姜村特色新农村的感染力。 3、以科学的态度对现有文化、建筑及其环境现状进行充分的研究,在完全尊重村庄现 有发展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整治。 (2)规划原则 1、将村庄综合整治和产业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下***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集中资金,重点开发,分片实施,同时加强重点地段整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2、保持村庄现有的自然肌理,拆除建筑违章,梳理开放空间,对部分建筑外貌局部进行改造,对建筑内部可以整修。 3、重点整治与一般整治相结合,建筑整治与环境整治相结合的原则。 4、对村民的私有空间和生产生活方式尊重与引导并重的原则。 5、建筑整治兼顾建筑样式的多样性和整体协调性的原则。

农村公路设计说明

精品整理 设计说明

1.0 概述 为了加速地方公共交通发展步伐,振兴地方经济建设,洪泽县交通运输局决定在2016年对高良涧镇(共5.34km)、共和镇(共9.64km)、仁和镇(共21.13km)、万集镇(共3.44km)、岔河镇(共25.27km)、黄集镇(共0.50km) 及老子山镇(共0.46km)镇村公交道 路进行提升改造,主要改造道路20余条,总里程约75.78km。 洪泽县2019年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明细表(岔河镇) 序号乡镇路线名称 路线长 度(km) 现状情况 改造后路面 宽(m) 改造后路基宽 (m) 1 共和镇余刘线 6.580 水泥砼 5.5 6.5 2 共和镇共新线 6.580 水泥砼 5.5 6.5 3 万集镇贝郭线 1.82 水泥砼 5.5 6.5 4 万集镇草沿线 2.59 水泥砼 5. 5 6.5 5 万集镇和仁线 1.87 水泥砼 5.5 6.5 6 万集镇朱共线0.43 水泥砼 5.5 6.5 7 万集镇草长线 3.74 水泥砼 5.5 6.5 8 万集镇董山线 3.79 水泥砼 5.5 6.5 9 万集镇丰收线 1.29 水泥砼 5.5 6.5 10 仁和镇黄仁线 6.34 水泥砼 6.0 7.0 11 仁和镇临堆线0.52 水泥砼 5.5 6.5 合计35.55 1.1 任务依据 1、洪泽县交通运输局提供的《2016年度江苏省农村公路建设计划表(洪泽县)》。 1.2 遵循、参照的规范、规定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 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9、《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0-04-2007)。 10、《公路污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6)。 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T F50-2011)。 1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12)。 13、《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2009)。 14、江苏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施工指导手册》。 15、《江苏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苏交公【2013】14号)。 16、《江苏省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标准指导意见》(苏交公【2013】15号)。 17、《江苏省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2010)。 1.3 设计标准 1、设计标准:四级公路,设计速度20km/h;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 3、路基设计宽度:6.5m/7.5m; 4、设计洪水频率1/25。 1.4 工程概况及主要改造原则 本次设计为洪泽县仁和镇及共和镇提档升级的农村道路,共计3条,分别为黄仁线(6.34Km)、余刘线(6.58Km)、共新线(6.58Km)。黄仁线采用双侧拓宽,拓宽后路面为6m宽,路基宽度为7m,道路改造后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余刘线K0+000~ K4+070.138段为挖除新建,K4+070.138~ K6+580段为拓宽改造;共新线K0+000~ K4+213段为挖除新建,K4+213~ K6+580段为拓宽改造,余刘线及共新线改造后路面宽为5.5m,路基宽6.5m,路面为水泥混泥土路面。 1.5 测设经过 2015年11月上旬,我院进行洪泽县2016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编制工作,接受任务后,我院立即成立了洪泽县2016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设计项目组,并制定详细的工作大纲,组织有关人员展开工作。项目组在google地图上对所涉及的路线

新农村建设理念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龙头。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农业、建筑、科技和管理等诸多领域,是一项正在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建立起十条理念。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务必要认真做好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规划。为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清晰,特点要突出,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观念要新、起点要高、质量要严。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规划,确保农业现代化替代传统农业,确保农民增收,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走适合国情的路子,实现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有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四害”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处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确保农民增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各级政府应注意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逐步改变落后的面貌。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深入基层,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把规划切实做到具有足够的操作性和弹性,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好处,取信于民。在建设新农村中,切忌搞群众得不到实效的“形象工程”。一定要脚踏实地,抓紧解决农村中急需解决的就医、上学、提高文化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等社会公共设施问题,让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得到改善。只有取信于民,尊重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激励群众,才能同心协力地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

新农村村建设规划说明书

-前言 1.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新农村建设政策解读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可以概括为“六通、五改、两建设、一提高”。“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厨、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两建”即建公共活动场所、建集中垃圾处理站;“一提高”提高农民收入。具体而言,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新农村建设必须优先解决包括道路、饮水安全、沼气(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同时改造中小学校舍、改造卫生所,并帮助农民改厕所、改厨房、改圈舍;另外在农村还要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必须的垃圾处理场所。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民能够充分享受现代社会福利所能带来的好处,做到幼有所托、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靠、闲有所乐。因此,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贫困救助、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主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培育新的支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搞好村庄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人民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豫发[2006]1号),加快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村庄治理;登封市唐庄乡积极相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为此委托河南省信豫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开展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本次规划内容为登封市唐庄乡雪沟村的村庄建设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初设文本

徽县江洛镇邱张门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广场工程 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说明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徽县江洛镇邱张门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广场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徽县江洛镇邱张门村,本次工程主要是对邱张门村的广场铺装、道路硬化、活动场地硬化、戏台、广场绿化、和其它配套建、构筑物(健身器材、宣传栏、太阳能路灯、文化背景墙、半篮球场、兵乓球岸、景观置石、景观石小品、木制凉亭及廊架、成品石坐凳、垃圾桶)的设计,建设项目占地面积为1048.0㎡,其中30厚芝麻灰毛面花岗岩广场砖铺设面积242.0㎡;150厚混凝土硬化面积(半篮球场、乒乓球岸、巷道、村委会院落及门口)801.0㎡;戏台设计占地面积72.0㎡;太阳能路灯9盏,场地配套健身器材一套,成品垃圾桶4个。其余工程量详见工程汇总表。 2、设计依据: 2.1、气象资料 甘肃省陇南徽县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北接天水,西连成县,南通四川,东邻陕西,地处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徽县属北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区,大陆度52,千燥度0.89,四季分明.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基本气候特征如下:年平均气温 10-12.5℃ 极端最高气温 38.3℃ 极端最低气温 -15℃ 年平均降水量 700-850mm 最大积雪深度 15cm 盛行风向西北风 最大冻深 15cm 无霜期:198~204天 2.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参考该徽县县城周边建筑地质情况)自上而下的地质构成基本状况为: 1、耕土:黄褐色为主,稍密,稍湿,不均匀,见植物根系、黑色有机质等。该层厚度介于0.20~0.80m。 2、粉质粘土:遍布整个场地。黄褐色,可塑状态。土质不均匀,含钙质结核、黑色有机质,泥岩碎屑物,属坡积产物。场地西北侧受山体内裂隙水影响,湿度较大。该层厚度介于4.30~16.00m,层面起伏大,层顶埋深介于0.20~0.80m,层顶高程介于1008.02~1019.60m之间。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Long the source of gansu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2016年9月

某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我村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编制了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一章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在本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

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2、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XX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XX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农村,把XX村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XX村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章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1、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2、住宅规划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说明

x区x镇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设计说明

前言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 为了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适应横港镇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全市关于开展新农村整村推进规划的要求,构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空间,建设文明、优美、和谐的新农村。 第一章规划的依据及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5.《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令); 6.《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住建部2013年12月17日); 7.《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8.《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9.《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0.《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试行)》; 11.甲方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 12.现状地形图及现状调研收集的村民意见。 13.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二、指导思想 1. 规划依据现实情况,遵循农村经济高效、快速的发展模式,在有利于整个城乡空间形态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村庄的长远发展策略。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农村人均生活水平为根本落脚点,加强本地区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贯彻村镇体系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村庄居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同时要在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地方本土特色,发展乡村绿色旅游产业,繁荣城乡经济。 4. 加强资源集约利用。根据农业规模经营的要求科学选址,确定合理规模,规划建设紧凑集约,少占耕地。 5. 处理好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对基本农田、水体等特殊区域的保护,本着有利于村庄长远发展的原则,合理引导村庄有

美丽乡村设计规划(模板)

东丁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2016-2020) 一、现状分析 东丁村位于高密市西南部,隶属于高密市井沟镇,位于井沟镇驻地东侧,南依横一路,北与林家庙子村隔五龙河相望,南与新张家屯村相接,西与河北村为邻,东与草泊村为邻。村南、北各有路与高诸路相通,南达诸城,北至高密;村西公路直达阚家镇,交通便利。村中有南北向主路3条,与下小路直通,交通方便。全村292户、864人,耕地面积1922亩。该村主要以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为主,属典型种植业村。现有小麦面积1711.57亩,养殖户13户,板厂两家。 东丁村2016年村集体收入52000元,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0元。目前村内已硬化道路4公里,绿化600㎡,路灯36盏,垃圾箱19个,公共活动场所1000平方米。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乡镇成立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人大专职副主席任副组长。 二、定位与规模 东丁村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分明;全年光照热量充足,年均气温12℃,雨量适中,雨热同季,年平均降水量为602mm,水土光热与环境条件优良,有利于农业生产;小麦亩均产量,常年全镇领先。村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东丁村两委干部自当选以来,坚持大事讲原

则,小事讲风格,在支部书记王传礼同志的领导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在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基础上,大胆开展工作,党建和环卫一体化等重要工作均在全镇名列前茅,获得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良好的群众基础,坚强的班子力量是东丁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优势。 东丁村现有人口864人,292户,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人口与总户数缓慢上升,预计规划期末(2016-2020),户数达到334户,人口达到1200人左右。 三、村庄建设 (一)用地与布局 按照预期,2020年东丁村户数达到334户,人口达到1200人左右,经调查分析,户型面积需求为226平方米/户居多,综合考虑居民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以及今后发展要求等因素,确定东丁村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226平方米,本次规划实际考虑村民总户数为334户,村庄宗建设用地为16.3公顷左右。 现状建成区房子比较整齐,规划今后新建的住房在村庄原有的建设用地内进行建设,不再进行新村扩建。对整合后的村内闲置宅基地进行绿化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整合后的原村庄建设用地相对完整也保持了其完整性。 规划用地被整合成一个组团,为组团服务的配套设施主要放在现状村委的位置,公建主要配置有卫生所、图书室、文体活动

超赞 全国村庄试点规划方案文本

第一章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2006年“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按照我省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4月25日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 菱湖镇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与之同时城市建设与当地社会发展产生了一些矛盾,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加以解决,适应新城的建设,创建和谐社会。 本次规划按照上述三方面的文件精神,“以新型社区为载体,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基础,进行编制。 第二章村庄概述 2.1 村庄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条件概况 (1)地理位置 射中村位于菱湖镇西南8公 里处,与吴兴区东林镇相连,村 域面积5.5平方公里。 (2)人口和户数 截至2011年年底,射中村现 有人口3276人,876户。 (3)自然村分布 主要分布在18个自然村。编号自然村户 数 人口人均 用地 总用 地 01 莲花塘52 205 129.68 2.66 02 三关田36 134 122.34 1.64 03 顾介墩13 49 145.76 0.71 04 谈介墩83 289 125.63 3.63 05 任司埭41 158 129.98 2.05 06 西村47 188 127.54 2.39 07 二保17 67 143.45 0.96 08 石村47 171 128.87 2.20 09 打龙埭35 134 130.51 1.75 10 东至14 50 140.29 0.70 11 南至50 177 124.69 2.21 12 北至20 73 139.53 1.02 13 施家湾36 138 131.08 1.81 14 洋下浜142 571 120.21 6.86 15 马介田77 268 123.56 3.31 16 错天浜14 50 141.29 0.71 17 丁介浜33 128 131.69 1.69 18 香田湾119 426 121.03 5.16 总计876 3276 119.26 39.07 (4)村庄历史沿革 射中村是一个江南水乡古村,亦名石村,又名宝溪。清《归安县志》记载“旧有集市,名射中集市”,相传上古时代后羿于射日,故名射村。村前有一潭,名箭潭,传为箭落之处,昔日村有“十桥十庙”,著名的有三国吴狮子吼寺、西晋开化院、梁朝苑寺、宋东岳宫等。 (5)现状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 2011年射中村农民人均收入15200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351元。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产业包括蚕桑和渔业,现有特种水产养植户450户,另有350户常年在上海、

刘集集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

刘集集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说明 1.现状概况 1.1地理位置 刘集集镇西邻刘园居民点,东与江溜村接壤,南靠沙北大堤,北与汪郢村相邻。大堤能抵御50年一遇的洪水。 1.2自然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 刘集位于颍上县东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平坦、开阔,高差较小,地面标高一般在海拔22.6米左右,地貌表现为黄泛河流地貌特征。该村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6℃,历年来最高气温41.6℃(1953年6月20日),历年来最低气温-20.0℃(1969年2月5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21天左右。年均降雨量[标记错误:920mm],年均蒸发量1650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静风率为11.7%,年平均风速2.7米/秒。 刘集村地基容许承载力为120kpa。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度),本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2.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原则 2.1规划依据 2.1.1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理》; 2.1.2《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建设管理条理》; 2.1.3建设部《村镇规划目标》; 2.1.4《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2.1.5《刘集乡总体规划》(2000-2020); 2.1.6《刘集乡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布图》(1997-2010); 2.1.7《安徽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要点》(暂行); 2.1.8中共阜阳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1.9阜阳市建委《阜阳市村庄规划工作实施意见》; 2.1.10《阜阳市新农村规划建设设计导则》;

2.1.11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2.2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基层村镇居民社会环境的更新与发展,力求为广大居民创造一个优美、合理、舒适、注重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居住环境。 2.3规划原则 2.3.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舒适繁荣环境,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2.3.2本着节约耕地的原则,村庄建设尽量少占耕地。 2.3.3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坚持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就地改造或邻近建设,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分期实施的原则。 2.3.4实用美观的原则。符合居民正常生活的使用条件,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 3新村建设规划 3.1用地概况 集镇建设总用地面积220公顷,其中沟塘面积46公顷。该地快地形平坦,现有1356户现状和在建的住房,1所小学,一所中学,有1条东西向的排涝大沟(刘集大沟),在规划区内原有6条宽为10米的街道。 3.2规划结构 规划结合该地快的地形特点,拓宽现状道路为10米宽的中心干道,形成若干个组团,由东西或南北主要道路相连接.在各组团中心布置活动中心、医疗室、小型超市、中心绿地和活动场地等设施,形成组团中心,方便周边居民。 3.3.1居住建筑用地 结合农村住宅的建设特点和居民的心理特征,规划采用行列式规整的布局方法,住宅以双拼式为主。每户住宅宅基面积2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10平方米左右,布局采用前院后宅和前后院形式,院内主要布置农用车停车及生活休闲设施。 居民建筑用地总面积134.2公顷,占总用地面积61%。 3.3.2公共设施用地

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资溪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核心,强化规划引领,注重景城联动、景村联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积极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骨干、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生态城镇体系,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结合整体规划,推动镇村联动建设。要以全域规划的理念,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传承记忆,编制、完善、提升县、乡(镇)、村三级规划,实现乡(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 根据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从全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发展,确立人口相对集中、产业辐射能力强、要素集约、功能多元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心示范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坚持“党政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和“农民筹资投劳、整合项目资金、财政奖补资金”三点结合的投入机制,突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重点,整治农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在2015年,我县率先将高阜镇高阜、石陂两个中心村建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进一步提升其他乡(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三)、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导,突出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 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民主。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格农民民主议事程序,落实农民主体作用,把维护好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各地实际先行先试,在局部村点取得重点突破和经验模式后再逐步推开。 4、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5、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继续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优势,发挥县级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统筹推进机制。 (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的主要内容 严格按照我县乡(镇)村联动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导则要求,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抓好规划编制。按照全域理念,着眼长远发展,修编完善全县乡(镇)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1个中心村。围绕“三区一园”、“四类村”

新农村改造方案

大河路街道岗李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扎实推进岗李村新农村建设,切实完成市重点示范村的综合改造任务,根据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印 发《2007年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07年重点示范村建设村庄综合改造基本要求》和《大河路 街道2007年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综合改造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 ,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岗李村位于惠济区北部,南临惠济区政府,北临黄河,岗里村是一个行政村,又是一个自然村,下设七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为2178人,总户数为568户,有党员63名,耕地1275亩。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450.90元,村庄占地460亩,现有主导产业为餐饮养殖,种植。 岗李村现状,基本实现了村内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话电信。排水设施通畅、道路畅通、电话进家,并且有公交线路通过本村,解决了郊区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我村内有一所小学,为农民解决了学生的学前教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问题。 岗李村主导产业是农业,重点为种植无公害蔬菜,农民人均纯收入6450.90元。 近年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团结、重干,实干,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进取、工作扎实、作风民主,在带领全村人民改善基础条件、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被区委、街道评为“文明村”、“‘五好’村党支部”等光荣称号,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干群关系融洽。广大农民群众苦干精神强、村风正、民风顺、观念新、思路活、信息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大、信心足。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洁”工程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住宅改造、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则。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发展生态产业,形成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根据我村实际,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急功近利。制定建设目标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坚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开展新农村建设,应该在市、区、街道三级政府的领导下,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新农村建设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重点,整体推进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量化任务、倒排工期、落实保障,争取10月1日之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达到申请验收标准,确保12月30日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新农村规划格式

村庄建设规划说明书 (建议格式)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与区位评价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遗存 三、自然资源与保护利用 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五、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 第二章总则 一、规划目的与作用 二、规划编制依据 三、规划指导思想 四、规划基本原则 五、规划发展目标 (一)农村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四)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要求[耕地、林地、河湖、环境……]

(五)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目标[人居环境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含四 化四改)、乡村特色的营造、农村居住建筑水平……] (六)村庄人口预测与建设用地控制 六、村庄规划的期限 七、村庄规划的约束行为 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节农村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二、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第二节农村社会发展规划 一、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二、社会事业发展与设施布局 第三节村域总体布局规划 一、居民点布局规划[含农村所属各个自然村的分布与搬迁情况] 二、各类用地布局[含空间组织结构、各类用地总布局、耕地林地保护] 三、各项用地指标规划[含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等村域各类用地汇总表(标准格式)] 第四节村庄空间管制规划 [村域各类空间管制划分与管制措施等]

第四章村庄建设布局规划 第一节村庄建设现状 一、现状建设特征 二、现状建设问题分析 第二节总体布局规划[远期规划] 一、总体布局结构[功能组织] 二、建设用地指标规划[指村庄内的各项建设用地分类与标准确定,用地结构调整,用地平衡表] 三、公共设施规划[含各类公共建筑、村庄公共中心、公共活动广场、公共设施项目与规模规划] 四、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片区划分、居住片区内设施配置、居住人口分布、宅基地布局、住宅建筑规划] 五、园林绿地规划 六、工业仓储设施规划 七、道路设施规划 八、其它用地规划 第三节住宅建设 一、住宅建设现状 二、住宅建设标准与要求

浅谈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浅谈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摘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十三五农村工作思路和内容,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广东省提出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4亿元巨额资金,建设42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本文以仁化县青湖塘村、瑶塘村、断石村、夏富村为例,从总体设计及绿化设计等方面阐述对各村风貌整治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美丽乡村、风貌整治 一、现状调研 1、村庄人居环境 (1)老村以土坯层建筑为主,品质不高。 (2)自建新村缺乏统一规划,格局混乱。 (3)环卫设施缺乏。 2、片区概况 (1)青湖塘分片区,地处进入仁化县城和丹霞山风景区的门户位置,106国道沿线部分为建成区,风貌欠佳;部分以丹霞山为背景,竹林——稻田——村庄掩映,环境优美。 (2)瑶塘、断石村分片区,分列锦江两岸,靠近丹霞核心景区,自然条件优越,村居环境优美,服务配套设施完善,景观环境和品牌形象有待提升。 (3)夏富村分片区,以夏富古村为中心,周边辐射8个村庄,,是丹霞山风景区中重要的“景中景”,自然资源丰富,服务配套设施有待提升。 二、现状分析 1、现状用地情况 耕地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冲突现状用地以村庄用地、农田和建设为主,周边为风景林地和水体。规划范围内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存在矛盾。 2、现状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需求,需整治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青湖塘片区的道路交通、供电、燃气设施基本能满足村民需求,但环境卫生设施还有待提升。 (1)道路交通 106国道穿过黄屋村,是青湖塘片区联系县城的主要道路;次干路为进村道路,是联系主干路之间以及黄屋村内部功能片区的辅助性道路,老村内道路普遍狭窄弯曲,衔接不畅通,消防车辆无法进入,缺乏一些停车场地。 (2)环境卫生设施 全村有6个垃圾收集分点,1个收集总点,2名保洁员每天负责清理垃圾。垃圾由县环卫车统一清运,无垃圾填理场等垃圾处理设施。现状垃圾收集点离老村比较远,不够方便。 三、总体设计 1、青湖塘村 青湖塘村是“丹霞彩虹”规划的主体村之一,此次设计,通过复合功能(民宿与居住一体)、发掘文化内涵(本土特色符号运用)、景观塑造(传统元素及材料)等策略,打造具有“丹霞印象、门户新村”主题特色的印象民宿新村,设计内

浅谈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

浅谈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在摆脱了温饱的长期困扰之后,迫切要求改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为此,人们也就常常以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形象来展现新农村的风采。本文简单总结了农村住宅的特点,指出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的现状,探讨了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策略 新农村的住宅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处的环境贴近自然和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再加上使用功能复杂,因此,要做好新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新农村住宅的特点,并在设计中认真地加以体现。 一、农村住宅的特点 农村住宅建筑,既是生活建筑也是生产需要,其特点如下: 既是生活用房又是生产用房,要求有一部分室外活动场地和产品、工具的贮藏室;建筑材料应强调以地方材料为主,不能不加分析的套用城市住宅的结构形式。由于各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很大,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建筑的地方特色比城镇住宅更为明显。 二、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的现状 (一)住房建设缺乏必要的布局规划 缺少村屯建设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差,道路路况不好,造成村容、村貌差的现象,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均建设用地过大,超过规定的

标准。村庄无规划,建筑无设计,队伍无资质,监管无机构。建设各类法规、规程、规范、标准等不适宜农村建设,致使广大新农村住宅建设处于无章可循、无人管理状态。村庄日益外延,空心村比比皆是,既浪费大量土地,又难以公用设施配套,这些都无法保障农村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农民住房缺乏必要的功能区分 目前,农民住房布局不尽合理,形式单一,功能落后,浪费严重,是农村建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建房大多数是自己摸索着建,房子虽一次比一次好、一家比一家好,但住宅设计不合理,给采光、通风、排水等留下隐患,致使房屋更新换代速度快。同时,有的农户生活用房和生产用房常常合二为一,卧室里存放粮食、杂物,住宅连着畜禽养殖等生产用房现象到处可见,严重影响卫生状况的改善。 (三)农村住房缺乏质量认定,建房质量整体欠佳 目前,农村修建住房一般都是凭借经验和建筑施工常识进行,整个建房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工程质量认定,农民建房几乎都没有正规设计图纸,施工队伍大多是个体工匠组成,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技术培训,专业水平低,工艺落后,缺少必要的质量监督,加之部分农户建房用的是旧房子拆下的建筑材料,质量较差,导致安全保障系数低,抗灾能力较差。 三、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的策略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范文 项目建议书是由项目投资方向其主管部门上报的文件。 方案一词,来自于“方和“案。 乡村建设中的“案,书案,读书、写字都是案。 下面是学习啦为你带来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一起来看一看吧。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建设美丽乡村, 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 手。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 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 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 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 进"生态人居"、 "生态环境"、 "生态经济"、 "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 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 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 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 到 2015 年底全县完成 100 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 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 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 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 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