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类文明发展史

人类文明发展史

人类文明发展史
人类文明发展史

人类文明发展史-简史(1):现代智人的迁移路线图

人类从动物大家庭中衍生并脱离出来,始于800万年前的东部非洲,非洲猿的一部分,由于东非大裂谷的出现,被留在了其东至沿海的地带,当森林退化为草原,这部分猿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渐进化为类人猿、猿人、人类,这些人类的多个分支,在漫长得令人窒息的年代里,曾经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但因为地球环境、气候、天敌等各种因素的侵害,大多成了散落各处的零星化石,只有非洲的一支人类得以繁衍,这就是当今人类共同的祖先――现代智人。

大约十万年前,地球气候变得异常寒冷,陆地上冰川广布,海平面比现在低得多,使得非洲与欧洲、亚洲陆地相连,亚洲与美洲、与澳洲相连,现代智人就从自然界取了雷火,有的拿火把,有的持棍棒,开始了走出非洲、征服地球的伟大历程。在漫长的几万年里,他们主要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顺着海岸线或者河流,追逐着某些兽群,先是来到了南欧和中东,一部分留下来;一部分继续东进,从南北陆、海两路,到达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东南亚,再分作三线,一线经西藏、青海进入中国西北,一线经太平洋西岸进入中国东北,一线经东南亚群岛进入澳洲;从中东又有一部分,北上到达南高加索地区,再一直向北后分作两路,一路向西到达北欧,一路向东经西伯利亚分作两线,一线跨过现在的白令海峡登陆美洲,一线南下与沿太平洋西岸北上的人群相遇,并扩散到朝鲜、日本。至此约在2.5万年前,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及五大洲,由于历经的年代过于久远,且处于原始的采集食物时期,散布各地的人类彼此失去联系,各选自然条件相对好些的地方生存,慢慢地,外貌随环境产生了明显分别,有了后来的黑色、黄色、白色、棕色等人种。

事实上,人类迁移的脚步,从来就不曾停止。后边以欧洲人为主的探险,向美洲、澳洲的殖民等等,就对今天的世界格局,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具体到一国内部,比如说中国疆域内的移民浪潮,史上较大规模的也有多次,当然现在也没有停止。总之人类的迁移历程,对于人类发展史,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类文明发展史-简史(2):史前大洪水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源头

到了大约1万年前,地球气候逐渐变暖,空中雷电交加,陆地冰川融化,大小河流泛滥,海平面急剧上升,非洲与欧洲之间出现了地中海,亚洲与美洲之间被海峡截断,亚洲与澳洲之间为大海阻隔,非洲大陆则被后来出现的撒哈拉沙漠分野,渺小的人类七零八落,以至于同宗同源却彼此不相知了。

这次1万年前开始的气候变暖,而带来的灾难性的大洪水,将恐惧深埋于人类的灵魂,这从各地关于大洪水的诸多传说,都可以得到印证。但正是由于这些大洪水,在毁灭了许多人类生灵的同时,使幸存下来的人类,突然之间加速发展,最早是在中东伊拉克的两河流域,人们在河流冲积出来的肥沃土地上,发现了植物从种子到发芽,再到成长、结果、得种的循环规律,从而开启了有意识种植农作物的历史,智力得到开发的人类,又逐渐学会了对某些动物的驯养,后来这里产生了古两河文明,再后来文明出现在东北非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古埃及,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东亚长江、黄河流域的古中国。除了这四大文明古国,其他地方的文明也慢慢地产生,如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源于中东巴基斯坦地区的犹太、基督、伊斯兰文明,南亚的波斯文明,美洲地区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南部非洲的一些文明,唯独澳洲缺乏有影响的古文明,当欧洲白人探险“发现”澳洲的时候,其土著仍处在采集食物的石器时代,被描述为仅具有人形的、世上最可怜的人。

据研究者发现,人类古文明的产生及发展轨迹,与当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也与后来各地之间的交流有关,

那些自然条件差、难以与外界交流的地方,文明发展速度慢、程度低,相反,那些自然条件优越、与外界交流顺畅的地方,文明发展速度快、程度高,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现象。但正由于后来的文明可以交流,文明之间的碰撞和竞争也很激烈,导致了史上许多文明的失落,乃至某些族群的灭绝,只有那些强势或者运气好的部分,得以存活下来,并且有机会发扬光大。在这个过程里边,各文明创造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谈经济经常会涉及文明,现在通常也称为文化。

人类文明发展史-简史(3):淹没于史的古两河与古埃及文明

细数四大文明古国,以及其他的一些曾经有影响的古文明,现在看来只有中华文明连绵不绝,其他的要么失落于历史的迷雾,要么被后起之秀征服并吸收。这里选取古两河与古埃及文明,放在一起描述,一则因为它们作为整体,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还因为其地现在均属伊斯兰文明的范畴。

古代两河流域,公元8000年前,已出现农牧业,公元前4000年前,已产生世上最早的文明,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苏美尔和北邻阿卡德组成古巴比伦尼亚,古巴比伦尼亚再往北是古西里西亚(亚述),首先是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激发了高度发达的古两河文明,其鼎盛期持续到公元前2250年;古巴比伦原为阿卡德治下的一个小城,公元前2025年,来自叙利亚草原的一支闪族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并建立国家,此后南征北战,最终统一了除亚述北部之外的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古巴比伦王国”,产生过伟大的汉谟拉比法典,却在公元前1595年被来自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地区)的赫梯所灭;赫梯洗劫巴比伦城退走后,来自东北方的加喜特人,占领巴比伦并建立王朝,公元前1157年喀西特王朝灭亡,此后亚述在这一带称霸,至公元前689年吞并巴比伦;公元前2000年左右自南高加索地区,游牧到波斯湾地带的一支叫做迦勒底人的部族,在公元前626—539年间突然崛起,建立新巴比伦王国,演绎过空中花园与“巴比伦之囚”的传说,该国并于公元前612年消灭亚述,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又被波斯消灭,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国又被亚历山大帝国消灭,公元前325

年亚历山大定都巴比伦,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其部将塞琉古建立的王朝统治小亚细亚、叙利亚、两河流域、波斯和中亚的部分地区;公元前141年,两河流域又被波斯游牧民族帕提亚建立的帝国(安息,公元前247~公元224)吞并;公元前64年罗马帝国消灭塞琉古王国,统治两河流域;632年-638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斯默德的继续人、“安拉使者的代理人”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占领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成为阿拉伯王朝的领土; 762年,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迁都底格里斯河畔的巴格达,建圆形都城;1055年,来自吉尔吉斯草原突厥乌古斯联盟的一支部落,即塞尔柱人建立的帝国,突然入侵并占领巴格达,苏丹掌权,哈里发成为傀儡;1096年,欧洲十字军东征,两河流域上游成为十字军教国-爱德萨伯国的领土;1258年,蒙古帝国大汗蒙哥之弟旭烈兀,攻占巴格达并在西亚建立伊尔汗国;16-17世纪,两河流域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横跨亚、非、欧版图中的一部分;1917-1918年,英军占领两河流域;1921年费萨尔亲王建立伊拉克王国,1958年,伊拉克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由“逊尼派”统治,1979年萨达姆掌权伊拉克,此后这里战火不断,萨达姆已被绞死,伊拉克直到今天还是一副烂摊。古两河流域的文明曾经是世上最辉煌的文明,在其之后的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都是在古两河流域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此外,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以及很多的学问并曾教化中世纪野蛮的欧洲。可如今呢?

古埃及在公元前6000年农业已发达,公元前5000年出现塔萨文化,公元前4245年南北王国首次联合,公元前3200年第一王朝开启文明史,公元前525年、343年两次被波斯帝国征服,公元前332 年被希腊马其顿大帝亚历山大征服并终结其文明史,公元前30年被古罗马帝国征服,公元395年成为东罗马帝国一个行省,公元640年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公元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公元1798年被法国征服,公元1869年被英国征服,公元1922年取得独立、1953年建立阿拉伯共和国,曾经多么久远,令人神往的古埃及文明,早已被埋没于历史

的沙漠。

这两大古文明的失落,足让人唏嘘不已!

人类文明发展史-简史(4):近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文明

近现代西方文明崛起后,随着不断的殖民扩张,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里回顾一下其文明的源头,也就是古希腊文明了。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包括现在的希腊半岛、爱琴海区域、马其顿和色雷斯,以及亚平宁半岛和小亚细亚部分地区。所谓古希腊人是一个泛称,其间有着许多的族群,一般认为来自欧亚草原,操印欧语系。受古两河、古埃及文明等影响,那里产生了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发展出了自己的特点。

先是地中海东部岛屿的克里特文明,公元前3000年出现象形文字,进入铜器时代,公元前1600年左右,该文明可能遭到火山毁灭,抑或迈锡尼入侵摧毁;公元前1550年左右,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等地,接过了克里特文明的火炬。

公元前1200年,一支叫做多利亚人的部族入侵,并完全毁灭了迈锡尼文明,此后300年间,希腊陷入封闭贫穷的“黑暗时代”,再以后随着“大移民时代”的到来,这里的文明重新兴起,出现了若干城邦,比较强大的是雅典与斯巴达,各城邦之间混战不休,人口多的就向外殖民。

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开始入侵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公元前490年入侵雅典,经马拉松战役雅典获胜,十年后波斯帝国再次进攻,希腊城邦联合抗敌,经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湾海战击退波斯。希腊城邦继续混战,先是雅典称霸,后来典雅与斯巴达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终斯巴达战胜,但称霸时间也不长。

期间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兴起。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大败希腊联军,取得对整个希腊的控制权。公元前336年,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即位,迅速平定希腊城邦反抗,两年后率军渡海东征。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攻克巴比伦,灭亡波斯帝国,继续东进到印度河流域,因部下要求折返,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其庞大帝国陷入分裂,古希腊历史结束,不过,希腊文明随亚历山大征程,进入对外传播的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文明比较发达,哲学、文学、建筑、民主、殖民、体育等成就较大,后来古希腊地区被古罗马帝国征服,其文明被破坏性地吸收到古罗马文明当中,即古罗马一方面毁灭了许多古希腊文明,另一方面又学习吸收了一部分。及至古罗马帝国衰落,后起的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相继统治过一些古希腊地区,伊斯兰文明一度取而代之。

所幸东罗马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顽强地延续了近1000年,从而继承了部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留存下来的一些古希腊、古罗马典籍,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促进了当时欧洲的精神启蒙,为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兴起,可以说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类文明发展史-简史(5):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及其文明

古罗马帝国发端于意大利半岛中部,泰伯河谷一个叫做罗马的小城邦。

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自中亚印欧语系的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和拉丁人,从北部和东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到达意大利中部定居下来,形成古意大利人,过着农耕生活。公元前1000年,进入铁器时代,开始建立许多城邦。这一时期,又从安那托利亚迁入埃特鲁斯坎人,占据意大利北部;处于鼎盛时期的古希腊人,殖民到意大利南部,这两个文明程度均高于中部地区。

公元前753年,拉丁人中的一支始建罗马城,邻近埃特鲁斯坎人的地盘,其文化深受埃特鲁斯坎人和希腊人影响,比如埃特鲁斯坎人学来希腊字母,又被拉丁人学来发展为拉丁字母。罗马城邦先是实行王政,七任国王中前4任是罗马人和萨宾人,后3任是埃特鲁斯坎人,就是说罗马城曾被埃特鲁斯坎人占领,罗马人在公元前509年奋起反抗,夺回了政权,埃特鲁斯坎人的势力走向衰落。夺回政权的罗马人改行共和制,实行对外扩张,元前396年攻陷埃特鲁斯坎人的维爱城,将领土扩大1倍,但在公元前387年,凯尔特人的一支游牧部族高卢人,突然侵入意大利半岛,将罗马城夷为平地,幸因疫病流行撤离,罗马人对城邦进行了重建。

公元前 343—280年,罗马与埃特鲁斯坎人之间,进行了艰苦的萨莫奈战争,先后打了三次,最终罗马获胜,控制了意大利中部。公元前 282—265年,罗马人对南部希腊人征战,并取得胜利,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意大利,但未组成统一国家,而是“分而治之”的政策。公元前264-146年,为争夺西地中海控制权,与当时北非的强国迦太基,先后进行了3次“布匿战争”,最终迦太基被消灭。为控制东地中海,公元前 215—168年,罗马通过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了马其顿王国及其统辖下的希腊;公元前192—188年,继续东进发动叙利亚战争,兼并小亚细亚等地区。

随着对被征服地区实施霸权,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奴隶起义和内战频繁,罗马共和国走向末路。公元前31年,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罗马占领埃及。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 “奥古斯都”称号,建立元首制罗马帝国,并继续对外征战,帝国版图扩大到多瑙河以北。14年提比略继位,开创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克劳狄一世(41年-54年)时,对外发动战争,攻占不列颠南部、日耳曼尼亚、叙利亚和非洲北部地区。69年韦斯巴芗建立弗拉维王朝。96年涅尔瓦于继位,开创安扥尼乌斯王朝,罗马帝国进入最强盛时期,但到了奥列里乌斯(161年-180年)在位时,帕提亚帝国屡犯边疆,北方蛮族乘虚而入,帝国开始出现颓势,192年安扥尼乌斯王朝告终。

193年 - 284年间,随着叛乱事件增加,军队势力不断增强,威胁到皇帝施政,3世纪危机时期,有26位军人篡位,史称“三十僭主”。259年-273年,在西方形成包括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在内的高卢帝国,262年-272年,在东方形成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帕尔米拉帝国。284年-305年,戴克里先把皇帝权力和整个帝国,一分为四,分别由两位正帝、两位副帝共同治理,成为后来罗马帝国分裂的渊源。306-337年,戴克里先之子君士坦丁一世,重新统一帝国,废除四帝共治制,于313年公布米兰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国都迁往东部拜占庭,改国都名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君士坦丁一世死后,其三个儿子和两个侄子分治帝国。

379年-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恢复帝国的统一,但他死后,两个儿子实行分治,395年帝国正式分裂,阿卡狄奥斯统治东部,定都于君士坦丁堡,霍诺里乌斯统治西部,定都米兰。分裂的原因是:帝国内外交困,庞大的疆域难以有效治理,加之皇室内讧,两部分治希望抵御危机;另外,当时基督教罗马国教,该教又分两派,西部主要信奉天主教,东部主要信奉东正教,内部有矛盾;语言文化方面西部拉丁语为主,东部希腊语为主,也有所不同。总之,诸多深层次因素,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

北方蛮族继续入侵,西罗马帝国日益衰落。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城,后于418年在高卢西南部建立西哥特王国;439年,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452年,匈奴人入侵意大利, 457年在高卢东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国;476年,日耳曼人雇佣军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灭亡。

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分野后,逐渐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东正教立国,政治上实行君主制,历经12个王朝、93位皇帝。最初的疆域包括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核心地区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其他的有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之后1000多年的时间里,其领土不断变动,总体讲越来越小,直到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西罗马帝国的财富被蛮族洗劫,文明成果付之一炬,476-1453年被人称为欧洲的“中世纪”,其实主要指

西欧地区,期间陷入文明的“失落”,前有古罗马文明,后有文艺复兴,中间这段便成了“中世纪”。古罗马、古希腊文明主要被东罗马帝国留存于世,其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和思想,涉及政治、军事、法律、宗教、哲学、文学、史学、建筑以及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对现在的东欧国家影响甚大。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其又流散欧洲各地,成为“文艺复兴”的精神源泉。

“中世纪”的欧洲建立了许多蛮族国家,相互争战不休,最终也未能统一。后来,这些蛮族搞起“文艺复兴”,通过学习、吸收、创新古罗马、古希腊文明,发展出所谓的西方文明,成为“后起之秀”,并走上四处扩张、全球掠夺的道路,这就是近现代的那些欧美列强了。

人类文明发展史-简史(6):关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在关于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及其文明中,一个影响后世西方的重大因素,就是关于基督教的传承,东罗马帝国则为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所灭;在关于古两河、古埃及文明部分,其地现在归属伊斯兰文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历史上既有渊源,在今天的现实中依然碰撞,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宗教问题作一番梳理。这还得先从犹太教说起,因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源自犹太教。

(一)关于犹太人和他们的犹太教

公元前2000-1800年间,从最早产生人类文明的两河流域,一支游牧部族跨越幼发拉底河,来到现在的巴基斯坦地区,当时一个叫做迦南的地方,这支部族称为希伯来人,意思是从河那边过来的游牧民。部族的首领名叫亚伯兰,后来更名亚伯拉罕,他的儿子名叫以撒,以撒的儿子名叫雅各,雅各有12个儿子,日后发展成12个部落,并称以色列人。

亚伯拉罕的故乡大多信奉萨比教,崇拜日月星辰多神,太阳是主神。亚伯拉罕可能想到,日月星辰从哪里来,应该有个造物主的神,于是声称比太阳更伟大的造物主,才值得人们敬拜,为此,他曾遭到反对、关押和流放。当他移居迦南后,就彻底放弃了多神教,以唯一的神即上帝为崇拜对象。据说他之所以迁移迦南,正是受了上帝的指使,上帝允诺在迦南那里,给他们的族人以大国和福祉。但此处系既有大国争雄之地,哪里轮得到他们建立大国?结果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约公元前1720年,以色列人从迦南来到埃及,开始了长达430年之久,寄人篱下并受奴役的苦难史。

直到约公元前1290年,以色列人中出了个人物叫摩西,率领他的同胞逃脱法老控制,出埃及、越红海,到达西乃旷野,并在那里游荡了40年。传说期间上帝赐予他们法律,与他们有个约定,上帝选择以色列人做子民,通过摩西这个中间人,用牛羊的血,要求以色列人单单敬拜耶和华上帝,除此之外不可有别的神,如果以色列人遵守此约,上帝便世世代代赐福给他们,而作为个人,死后则可以进入天国,活时享受平安与富有。摩西把有关内容进行录述,形成“摩西律法”,核心即著名的“摩西十诫”,摩西并编撰《摩西五经》,至此犹太教正式形成。关于上帝与以色列人的这个约定,后来被基督教称为旧约,因为传说后来有了新的约定。

摩西去世前传位给约书亚,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返战迦南,获得相当于现在以色列和约旦的土地。约书亚死后200年间,以色列人和周边民族继续争战。公元前1028-1013年,首领扫罗建立以色列王国,扫罗之后大卫继任国王(公元前1013-973年),定都耶路撒冷(大卫城)。大卫的儿子名叫所罗门,即位后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史称第一圣殿。所罗门去世以后,以色列王国分裂为两个小国,南方2个部落组成犹太国,北方10个部落的仍叫以色列国。公元前721年,亚述帝国攻克以色列国,10个部落被掳往亚述,后逐渐被同化消失。公元前586年,南方的犹太国被新巴比伦帝国攻灭,2个部落被掠到巴比伦50年,史称“巴比伦之囚”,这部分自称犹太人,以显示其血统的纯正。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消灭新巴比伦帝国,波斯王居鲁士特发敕令,允许犹太人返回家园,后重建圣殿,史称第二圣殿。

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扫平迦南,取代了波斯帝国在此处的统治。公元前198年以后,统

治者强迫犹太人放弃犹太教,接受希腊文化,犹太人奋起反抗,分别于公元前161、142年两战获胜,暂时获得了自由与和平。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的庞培开进巴勒斯坦,取代了希腊人对犹太人的统治。后亲罗马帝国的犹太人希律,控制了巴勒斯坦大部,建立起一个傀儡政权,希律死后其三个儿子内讧,以色列人陷入内乱,民众大量外逃,流亡到世界各地。公元70年,罗马军队烧毁第二圣殿。1948年,世界各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建立了现在的以色列国。

犹太人不是一个大的族群,却长于记忆和录述族史,形成了《圣经·旧约》、《塔木德》和《米德拉什》三部典籍。他们始终信奉犹太教,尽管内部也有4个派别,但对上帝的信仰不变,坚守与上帝之约,使得犹太人及其犹太教合二为一,族群的坚韧性之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犹太人中多有聪明者,我们熟知的有马克思、爱因斯坦等人,善于赚钱的更是不少,直到今天,美国的经济金融就是被犹太财团掌控。

(二)关于基督教的源起与传播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也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宗教。

传说,公元元年之际,上帝耶和华选中一个女子,名叫玛利亚,就使她受孕,以产下上帝之子,这个孩子出生后,取名叫耶稣。玛利亚嫁给凡人约瑟前,约瑟因其不明怀孕,就不想要她,当听说是上帝所为,就欣然接受了。据称耶稣出生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其如何成长没人清楚,到了30岁左右的时候,突然出现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

当时罗马帝国统治这一地区,犹太教高层亲罗马,享有一定的权利,他们支持罗马帝国的统治,却无法向底层民众解释,上帝耶和华为什么不来,将民众从罗马的残酷统治下解救,只是坚称,上帝许诺的先知弥赛亚(复国救世主)还没有到来,应继续等待。在这种背景下,耶稣顺应民众盼望解救的心意,声称自己就是上帝之子,上帝派他来解救受苦受难者,他的使命,不是要取代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于是宣讲天国的福音,要求人们“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以及“爱人如己”,则天国将降临到他的子民。自称上帝之子的耶稣的出现,让犹太教的祭司团深感地位不保,欲除之而后快,因耶稣的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钉死在十字架上。据说,耶稣早就知道犹大所为,只是为了赎世人的罪,甘愿流自己的血,还复活给门徒们显现,复活日成为后来的复活节,于是门徒们奉耶稣为基督,基督的意思是“受膏者”,指上帝选出来完成其特殊使命的人。后来,基督的信徒们宣扬耶稣的教诲,组成基督教会。

当时有一位叫圣·保罗的人,是犹太血统的罗马公民。在耶稣死后,保罗参加了对基督教的迫害,但据说有一次在迷津之中,仿佛感到耶稣同他讲话,从此由基督教的反对者,摇身变成基督教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支持者。保罗进行了大量传教活动,显然遭到了犹太教的反对,以及罗马帝国的迫害,但却在非犹太人当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如下内容:耶稣不仅是一位开明的人类先知,而且实际上还是一位神;人是有原罪的,耶稣由于人们犯了罪行,而甘愿捐躯献身,他的受难挽救了人们的生命;人们不能通过按照圣经上的训谕办事,而得到解救,只能通过接受耶稣,而得到解救;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接受了耶稣,他的罪行就会得到宽恕;由于只遵守法规并不能得到解救,所以改信基督教的人们,没有必要接受犹太教的饮食限制,没有必要遵循“摩西律法”的礼拜式,甚至也没有必要行割礼。信奉这些观点的人越来越多,基督教迅速地传遍整个罗马帝国。

起初,罗马帝国把基督教看作犹太人的教派,与犹太教差不多,都对帝国的统治不利,都要进行镇压。但由于基督教教义是不分种族,不分社会地位贫富贵贱,甚至是奴隶,只要承认基督信仰,加入教会都可以平等相处,称兄道弟,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基督教会,在教会的组织下进行集体活动。随着基督教广泛传播,教义中加进一些新内容,如:强调服从和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提倡人们忍辱负重;把追求幸福的希望,寄托于死后进天国,寄托于基督再临人世,等等,就对罗马帝国减少了威胁,帝国也慢慢地改变了策略。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使基督教成为政府所允许的宗教;325年,尼西亚信经在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

上通过,成为基督教的最基础的原则;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得到了更加迅速地发展。

总体来看,基督教原属犹太教的一个教派,相对比较异端而已。后来,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并一度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信仰人数远高出犹太教不知多少倍。基督教最终形成完备的典籍,也就是《新约·圣经》全书,是耶稣基督,及其使徒言行和故事的纪录,由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组成。

简单来说,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一方面存在传承关系,基督教继承犹太教关于对上帝耶和华,这个唯一之神的信仰和拜敬,相信先知会奉上帝之命拯救世人。另一方面,二者教义有所不同:犹太教坚持上帝与摩西之约,犹太人是上帝的唯一选民,而基督教认为上帝与摩西之约为旧约,已经不能体现正义,上帝与耶稣之约则是新约,已经取代旧约;犹太教坚持先知尚未奉上帝之命,来兑现向以色列人的允诺,基督教则宣称先知已经降临,他就是上帝之子耶稣,耶稣捐躯拯救犯下原罪的世人,因此不论是什么人,只要信仰耶稣基督,都会得到拯救;犹太教的宗教仪式多而严格,犹太人始终认真去做,基督教则大为简化,主要保留了洗礼和圣餐,洗礼就是加入基督教的时候,举行个仪式洗去原先的罪行,圣餐就是以酒代表耶稣的血、以饼代表耶稣的肉,食用后信徒的灵魂就属于耶稣了。

基督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后来出现了分裂。根源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西部和东部地区,宗教语言、教义、仪式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一些分歧。语言方面,西部以拉丁语和日耳曼语为主,受拉丁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的影响较多;东部以希腊语为主,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较多;宗教理论方面,西部具有伦理化、法律化和讲求实际的特点,东部具有偏重神学理论和神秘主义化的特点;教义方面,西部把“圣灵”改为“圣灵出自圣父和圣子”,体现了“三位一体”的信条,东部则强调耶稣基督是人,不是神,品级低于上帝,反对“三位一体”的信条;修道制度方面,西部注重自食其力,认为懒惰是罪恶之母,认为体力劳动可以消除罪恶,拯救灵魂,东部注重神秘主义和玄虚思考,其宗教隐士不愿劳动,追求苦行,靠施舍捐赠维持生活;举行圣餐仪式方面,西部用未经发酵的饼,东部则用发酵的饼;政权与教权关系方面,西方部形成了教皇,统治教皇国,垄断宗教文化教育,教权一度高于政权,东部教会由皇帝控制,皇帝被神化为最高权威,政权高于教权;教阶制度方面,西部实行教皇制,东部实行牧首制。

上述差异,最终导致了1054年的基督教分裂,西部天主教与东部东正教对峙,不过,他们都称自己是基督教的正统,而指责对方违背了耶稣的一些教诲,天主教徒组织“十字军”,进行东征的时候,将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统统视作敌人,对东罗马帝国造成的打击,加速了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东正教亦为斯拉夫人接受,当东罗马帝国被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灭亡之后,东斯拉夫的俄罗斯,接过了东正教的大旗,曾宣称自己是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负有拯救人类的历史责任。

自14世纪开始,天主教内部产生了一些改革派,最终形成了新教。当时西欧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确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王权与教权进行斗争,而且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文艺复兴”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以人为本位的新思想,逐渐压制以神为本位的旧思想。15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经过宗教战争,1555年签订的奥格斯堡和约,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法伦和约,等等,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逐步奠定了新教在欧洲的布局。

新教的教义方面,主要表现为强调“因信称义”,即主张得救既因蒙恩,也可以凭着信,以信心蒙恩称义,因信称义的信条,否定了天主教关于世人得救,必须以教会、神职人员、圣事为中介的主张,因此信徒皆可为祭司,不仅可以相互代祷,还可宣传福音。同时新教认为《圣经》具有最高的权威,信徒可以借助圣灵的指引直接与上帝相遇,接受对启示的光照,从而否定了天主教坚持的教会释经权,为此新教各派都注重用民族语言诵经,取消了拉丁语圣经的垄断地位。新教反对圣母及圣徒崇拜,一般也不赞同炼狱之说。

目前,基督教在全球的信徒近22亿,其中,信奉天主教的约二分之一,信奉新教的约三分之一,信奉东正

教的约六分之一。目前,以信奉天主教和新教的北美、西欧国家,即平常所讲的美、欧,依然是世界的强者,在其维系国际霸权方面,既有妥协的方面,亦有内斗的方面,主要还是国家利益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知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亨廷顿·塞缪尔,在1996 年出版了《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书,系统提出了所谓“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他认为当今世界的冲突,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人类文明发展史-简史(6):关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续)

(三)关于伊斯兰教的渊源及有关国家民族简史

当今世上的人类,本是同宗同源,但在漫长的迁移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6000左右的语种。根据语言发生学分类法,人类语言分为若干语系,语系之下分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分出若干语支,语支之下分出若干语种。主要是:(1)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缅、壮侗、苗瑶4语族;(2)印欧语系,包括印度、伊朗、斯拉夫、波罗的、拉丁、日耳曼、凯尔特、希腊、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吐火罗11语族;(3)乌拉尔语系,包括芬兰·乌戈尔、撒莫狄2语族(4)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蒙古、通古斯·满洲3语族;(5)闪-含语系,包括闪、含2语族;(6)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包括伊比利亚、阿布哈兹-阿第盖、巴茨比-斯梯、达格斯坦4语族;(7)达罗毗荼语系,只有达罗毗荼1个语族;(8)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包括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3语族;(9)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包括孟·高棉、蒙达诸语族、澳洲土著等语族;(10)非洲语系,包括班图、尼罗·撒哈拉、科伊桑3语族;(11)美洲语系,包括爱斯基摩·阿留申、北美印第安土著、南美印第安土著3语族。

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语言,同属闪-含语系中的闪语族,他们都是闪族人,即闪米特人,传说其祖先是诺亚的儿子闪,故得名。古闪米特人原来生活在撒哈拉北部地区,属于游牧族群,这个族群共同体有许多分支,约在公元前5000年,陆续迁到两河流域和叙利亚草原。现在生活在中东、北非的居民,多是古闪米特人的后裔。有记载的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定居农业文明的大规模入侵,就是古两河流域闪米特人建立的阿卡德,对南部苏美尔人的入侵,当时的首领萨尔贡和他的闪米特联军,在征服苏美尔以后,全盘接受了先进的苏美尔文明,此次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350年左右。几百年后,以色列人的前辈就是从两河流域,又迁移到了巴基斯坦的迦南地。

创建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穆罕默德,于570年出生于阿拉伯半岛上,麦加城邦古来什部落的哈希姆家族,属于闪米特人的分支。无论是犹太教的圣经,还是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都记载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具有同一个先祖,即圣经中所称的亚伯拉罕,在古兰经中称为易卜拉欣,所指实为一人,传说阿拉伯人这一族系,出自亚伯拉罕(易卜拉欣)与其婢女所生之子,亚伯拉罕(易卜拉欣)迁居去的巴基斯坦,遂成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另据传说,麦加城原本就是当年,亚伯拉罕(易卜拉欣)亲手创建。

穆罕默德童年替人放牧,12岁开始随伯父外出经商,曾到过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当时犹太人四处流散,有的也来到阿拉伯半岛,带来犹太教,而基督教也传到了这些地方,穆罕默德通过学习,受到很深的启发,认同了只有一个神即上帝的理念。圣经中所称的耶和华,和穆罕默德所称的真主安拉,指的都是上帝这个唯一的神。穆罕默德25岁时,与麦加40岁的寡妇海迪彻结婚,婚后常到麦加郊区希拉山洞内深思。传说到了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某天又到希拉山洞内冥思,就接到了安拉通过天使传达的启示,命令他作为人间的使者传教。穆罕默德托安拉天使之名,是因为当时当地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流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要周围的这些民众改信一神的宗教,自称神的天使才有分量。

穆罕默德开始传教后,有了越来越多的信徒。他也曾想在犹太教那里得到认可,因为有着共同的先祖,都信仰唯一之神的上帝,结果遭到犹太教徒的嘲笑,这使得穆罕默德与犹太教决裂,自然也与基督教决裂。其实虽然三者同根,基督教、伊斯兰教源自犹太教,不过还是产生了冲突。这个冲突的大意如此:上帝授权让谁转达上帝的旨意,以及上帝选谁做子民?关于这些问题,犹太教早就明确,上帝赐予摩西权力转达上帝的旨意,并与摩西有个约定,选以色列人做上帝的子民,给以色列人以大国和福祉;基督教说上帝与摩西的约定是旧约,后来与上帝之子耶稣有了新的约定,由耶稣布道并捐躯,挽救犯有原罪的世人,世人只要信耶稣,人人都可以赎罪,成为上帝的子民;伊斯兰教称穆罕默德是上帝的天使,代表上帝在人间传教,上帝以前与摩西的旧约、与耶稣的新约,写在圣经里的那些也承认,但都是以前的事了,现在上帝指派穆罕默德传的教,才是世人行事时应当遵循的依据,凡信徒都是兄弟,都是上帝的子民。

为了说明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基督教的异同,不妨看看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主要有5个方面:(1)信安拉。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注:安拉其实就是指上帝,犹太教、基督教也是这么讲的];(2)信使者。穆罕默德是安拉使者中的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先知,是安拉“封印”的使者,是至圣的使者,负有传布“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信安拉的人应服从他的使者。[注:这是三者之间最关键的分歧];(3)信天使。4位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注:犹太教、基督教中也有天使,只是数量有所不同。他们把“天”分为九层,每层有1位天使,共有9位天使,据说炽天使存在于最内层,是纯粹光的存在,最接近神,愈往外圈,光的力量愈弱,渐次物质化];(4)信经典。《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伊斯兰教也承认《古兰经》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经典《圣经》,但《古兰经》降世之后,信徒即应依它而行事。[注:这是又一个关键分歧,按伊斯兰的说法,圣经是以前的作废了];(5)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在今世和后世之间有一个世界末日,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现世界要毁灭,真主将作“末日审判”,届时,所有的死人都要复活接受审判,罪人将下地狱,而义人将升入天堂。[注:“末日审判”说,犹太教和基督教中早就有了]。

伊斯兰教与犹太教、基督教同源,但最终作了决裂以后,穆罕默德带领他的信徒,走上了统一阿拉伯世界的道路。622年,穆罕默德为躲避迫害出走麦加,与信徒分批秘密迁往麦地那,并在那里取得成功,建立起以伊斯兰教信仰为共同基础的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权。630年,穆罕默德率10万大军夺取麦加城。 631年,半岛各部落纷纷派代表团,到麦地那表示愿意接受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建立起阿拉伯帝国。

63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去世,由于他没有预先指定继承人(哈里发),也未明确如何推选哈里发,后经协商,先后推举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为前3任哈里发,第4任是阿里。在哈里发问题上,造成伊斯兰教出现了两个教派,即“逊尼派” 和“什叶派”。区别是:“逊尼派”接受上述四大哈里发所确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什叶派”认为只有出身于哈希姆家族(即圣族)的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而否认前3任哈里发的合法性。

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改为世袭。前4任哈里发和倭马亚王朝大规模扩张疆土,到8世纪前半叶,其版图东起印度河和帕米尔高原,西至大西洋的比斯开湾,南自尼罗河下游,北达里海南缘,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土地,成为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帝国。750年,阿拔斯推翻倭马亚家族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62年,哈里发曼苏尔迁都巴格达。

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广大地区,在继承发展古代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上作出了一定贡献,后因民族矛盾和内部分裂等原因衰弱。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巴格达,摄取阿拔斯政权,哈里发仅是象征性的宗教领袖。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国灭亡,被并入蒙古帝国的伊儿汗国(其疆域东起阿姆河,西濒地中海、直至埃及,北自高加索,南抵波斯湾,包括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伊斯兰教为国教。1388年,伊儿汗国被帖木儿消灭,1405年帖木儿病死,其帝国在众多子孙内讧中分裂并衰落。后来,原阿拉伯帝国疆域为奥斯曼

帝国占领。

奥斯曼土耳其人为突厥人之一支,原居中亚,信奉伊斯兰教。十三世纪初迁居小亚细亚,附属于塞尔柱帝国,在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1293年,酋长奥斯曼一世击败附近的部落和东罗马帝国,自称埃米尔,独立建国。此后不断扩张,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中东及北非之大部,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极苏丹与也门。1453年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是十五至十九世纪,一些欧洲国家崛起时期,惟一能对其构成挑战的伊斯兰势力,但于十九世纪初趋于末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败于协约国之手,帝国四分五裂,今土耳其国父凯末尔领导国民起义,击退西方势力,于1923年建立共和国,更国号为土耳其,1924年废哈里发,实行政教分离,当今想加入欧盟未如愿。奥斯曼帝国消亡后,再经二战所形成的格局,其原有疆域上独立出诸多国家,阿拉伯世界也是如此。

在历史的长河中,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亚洲和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其国家民族与犹太教、基督教的国家民族,在历史上充满恩怨情仇,而以仇怨居多,到今天依然剪不断、理还乱,还真有些“文明的冲突”的意思在里面。

人类文明发展史-简史(7):中世纪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发展

公元初年时,欧洲人口约3200万,其中,半数以上分布于南欧,而东欧、北欧及不列颠群岛,合计所占比例不足1/10。罗马帝国陷入衰落和分裂时期,当时属于文明落后的蛮族,原先居住在北欧的日耳曼人,以及居住在东欧的斯拉夫人,相继大量入侵,罗马城曾数次被日尔曼人攻破。 475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个皇帝被废,西罗马帝国灭亡,从这一年起算,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消灭,因处于古罗马文明被毁,与欧洲“文艺复兴”之间,文明陷入失落与停滞的近千年,就是所谓欧洲的“中世纪”。后来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数量变化,到“中世纪”结束的时候,欧洲人口达到8100万,东欧、北欧及不列颠群岛的人口比重上升了2/3,而南欧人口的比重则降到了1/3,欧洲的历史被改写。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尔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哥特王国,西欧地区的法兰克王国,渡海到达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萨克森人建立的几个王国等等。这里顺着先欧洲大陆、再西北群岛、再西南半岛的顺序,简单作一介绍。

在西欧大陆,法兰克王国经历了早期的发展后,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逐渐兴起。768年查理即位,与其弟卡洛曼共治;771年卡洛曼死后,查理成为全法兰克国王,对外实行扩张政策;772-804年间,经多次战争,征了萨克森和其他中欧地区;774年兼并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王国,并进军罗马,控制意大利半岛大部分地区;778-801年间,与统治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伯人多次交战,夺得埃布罗河以北的土地,在半岛北部建立了西班牙边防区;788年合并巴戈利亚;796年打败游牧部落阿瓦尔人,占领多瑙河下游;查理还曾打退诺曼人的入侵,控制弗里西亚和布列塔尼,并进攻易北河地区的斯拉夫人部落,迫其臣服。这样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大部分地区,帝国疆域西临大西洋,东至易北河及波希米亚,北达北海,南抵埃布罗河及意大利中部。800年圣诞节,查理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罗马大帝”,史称查理大帝,他以亚琛为统治中心,将法兰克王国变成查理帝国。814 年查理大帝去世,死后不久他的三个孙子在亚琛订立和约,将帝国三分,即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意大利王国。后来西部发展成为法兰西,东部发展为德意志,南部发展成为意大利。

987年,统治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绝嗣,大贵族推举巴黎伯爵休·卡佩做国王,建立卡佩王朝,卡佩王朝之后,是瓦卢瓦王朝、波旁王朝,波旁王朝在法国大革命时被推翻,拿破仑被流放时曾短暂复辟,1830年再次被推翻。962年,东法兰克(德意志)的国王奥托二世,在罗马被加冕为“全罗马人的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即德意志第一帝国,帝国境内比较重要的诸侯有:哈布斯堡家族以维也纳为中心统治的奥地利,和霍亨索伦家族从勃兰登堡起家的普鲁士,帝国长期处于诸侯林立的分裂状态,帝位最终落在奥地利的哈布斯

堡家族并被长期把持,1804年,与古罗马帝国不沾边的“神圣罗马帝国”,被法国的拿破仑大帝废除。

欧洲大陆方面,主要还有四个国家:(1)波兰。斯拉夫人建立的王国,中世纪早期的中欧强国,因国内贵族势力过于强大,王权分散而逐渐衰落,后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奥地利所瓜分。(2)匈牙利。马扎尔人建立的王国,中世纪早期的中欧强国,曾与波兰短暂合并。1526年,国王路易战死,匈牙利王冠落入到哈布斯堡家族手中,成为当时的奥匈帝国。(3)俄罗斯。斯拉夫人中的罗斯人所建。中世纪早期,罗斯人曾陷入内部混战,后从北欧请来一批维京人作领主,建立了一些罗斯王国。蒙古人西征时期,罗斯地区被蒙古人占领。后来,莫斯科公国逐渐发展起来,16世纪宣布继承东罗马帝国的王冠,成立沙皇俄国。俄国曾长期与北方的瑞典和南方的奥斯曼作战,并向东扩张。经过彼得一世改革,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时候达到最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4)东罗马帝国。中世纪早期,领地虽然有过短暂扩张,总体趋势不断减少,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欧洲大陆的法兰克王国兴起时,西北欧不列颠岛南部的英格兰地区,处于七王国并立时期,不久走向统一,盎格鲁-萨克森王朝一直持续到诺曼征服。1066年,法国的诺曼第公爵威廉,获得了英格兰国王的继承权,但英格兰贵族推举哈良德为王,威廉率军渡海,哈良德战死,威廉做了英格兰国王,开创了英格兰的诺曼底王朝。在以后王朝更迭中,英格兰历经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多铎王朝,多铎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她将王位传给远亲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称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后詹姆斯一世统一大不列颠,是为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一世死后,他的儿子查理一世即位,在英格兰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处刑,光荣革命后,英国历经斯图亚特王朝,汉诺威王朝,直到今天的温莎王室。

再看西南欧的伊比利亚半岛。随着阿拉伯帝国兴起,公元711年,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了对伊比利亚半岛的征服,其意图是以此为跳板,同时从东欧两线进攻,最终占领和统治全欧洲,建立起属于伊斯兰的世界。欧洲基督教国家就进行抵抗,半岛上不愿被阿拉伯人统治的基督徒,退入到地形有利的北部山区,开始了长达七个世纪的收复运动,结果伊斯兰势力未能如愿。基督徒抵抗力量经过整合,建立了卡斯提尔、雷昂、纳瓦拉、阿拉贡等王国,等到伊斯兰势力衰落,伊比利亚半岛西南形成葡萄牙王国,卡斯提尔和阿拉贡则合并为西班牙王国。1492年基督徒击退穆斯林,取得复国运动的胜利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立即谋求海外扩张。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携带西班牙王室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圣玛丽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3艘船、船员90人,从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启航,经加那利群岛西驶,终于在10月12日,发现了中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接着发现古巴的东北海岸,继转东航发现海地岛,1493年4月15日返抵帕洛斯。此后的1493-1496年、1498-1500年、1502-1504年,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航行,发现了美洲更多的地方,但直到1506年哥伦布去世,仍然误以为自己到的是传说中的印度。随着对美洲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加速向美洲殖民扩张,掠夺土地和财富,从事奴隶贸易等等,进而改写了美洲的历史。

人类文明发展史-简史(8):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战争

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信仰里边,万能的造物主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耶和华(安拉),结果在由谁代表上帝,来管理世间、拯救人类、建立天国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夺权的残酷斗争。上帝是以色列人(犹太人)的发明,声称上帝早就和他们有了约定,许诺给以色列人以大国和福祉,只是犹太教与民族性合而为一,族群的规模又很弱小,在现实中难成大业,所以上帝的代理人弥赛亚,也就从来没有降临过。倒是从犹太教脱胎出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由于历史性的原因,各自信仰的人群很多,规模比较的大,有了力量就想统治世界,于是宗教战争不可避免。

从伊斯兰教产生,并迅速建立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开始,与基督教之间的战争随之而来。当时的阿拉伯半岛荒蛮一片,不象现在知道开采地下的石油,为了信仰也为了获得财富,在宗教热情的鼓舞下,穆斯林们向着东罗马帝国,向着基督徒占领的地方,以及不信奉安拉的地方,进行兵戎相见的“圣战”,造就一个英雄辈

出的时代,并取得了惊人的胜利,使阿拉伯帝国的疆域扩展到极限,所到之处均实行伊斯兰化,掠夺的财富更是成倍地增长。

其时在阿拉伯帝国的周边,有着两个大国,这就是东罗马帝国,和庞大的萨珊帝国。

萨珊帝国是古波斯的最后一个王朝。波斯人属印欧语系的一支,约公元前2000年代末,从中亚一带迁至伊朗高原西南部。公元前558年,居鲁士率领波斯各部落,推翻统治他们的米堤亚王国,建立波斯帝国,以琐罗亚斯德教(袄教)为国教,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征服,亚历山大死后,其部将塞琉古继承部分领土,于公元前312年建立塞琉古王朝(公元前64年被罗马帝国庞培所灭)。公元前247年,从锡尔河流域迁徙到帕提亚,白匈奴人中的一支帕尔尼人,其首领阿萨息斯杀死塞琉西王朝的总督,以尼萨为都城建立帕提亚帝国(安息),后扩张占领波斯地区。224年,崛起于波斯西南部法尔斯的萨珊家族中,首领阿尔达希尔推翻帕提亚帝国,南征北战建立了萨珊波斯帝国,仍以祆教为国教,史称第二波斯帝国。

萨珊帝国在亚美尼亚、小亚细亚、叙利亚等地,与罗马帝国及后来的东罗马帝国,展开了长达400余年的拉锯战争,结果是两败俱伤,谁也没占到便宜。待到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向东征服两河流域、波斯腹地,于642年彻底击败波斯军队,651年灭亡萨珊帝国,一举消灭祅教,改信伊斯兰教至今;664年占领阿富汗地区,然后攻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印度次大陆西北部。阿拉伯帝国向北征服中亚大部分地区,全部伊斯兰化。阿拉伯的商人沿海路到达东南亚,也带去伊斯兰教,当今人口最多的伊斯兰国家是印尼,概因通过海路的传播。

早在穆罕默德去世后的第一任哈里发伯克尔执政时期,在迅速平定内部叛乱后,随即向东罗马帝国治下的叙利亚,发动了惨烈的扩张战争。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执政时期,被称作“安拉之剑”的哈利德将军,在636年率军通过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到达雅穆克河畔,一举歼灭东罗马帝国5万大军,占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耶路撒冷被穆斯林军队围困两年后,于638年请降归顺。面对阿拉伯人猛烈的攻击,东罗马帝国皇帝悲哀地说道:“叙利亚,如此美好的锦绣河山,还是归于敌人了!”

640年,阿拉伯人攻入埃及,在科普特人支持下接连获胜,642年哈里发成为亚历山大的主人,整个埃及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649年至654年,阿海军攻占塞浦路斯等地中海岛屿。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继续扩张战争,阿拉伯帝国的铁骑征服非洲的利比亚等地区,并征服小亚细亚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倭马亚王朝时期,穆斯林军消灭了东罗马帝国在北洲最后的的驻军,占领从突尼斯直到摩洛哥的广袤土地。阿拉伯帝国使非洲柏柏尔人归依伊斯兰教,并以他们为主力组成军队,于711年跨越直布罗陀海峡,进攻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征服了日耳曼人的西哥特王国。732年,穆斯林军队穿越比利牛斯山,进攻法兰克王国,在普瓦提埃附近被法兰克人击败,退回伊比利亚半岛,在那里与基督徒相争700年。

为了消灭东罗马帝国,陆海军先后占领卡尔西登、基齐库斯半岛、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等地,形成对君士坦丁堡的合围态势,自669年起至718年间,兵锋多次直指君士坦丁堡,但由于东罗马帝国的顽强抵抗,使用一种“希腊火”使穆斯林军遭遇重创,才使东罗马帝国得以延续。

东罗马帝国获得了喘息之机,后在马其顿王朝皇帝的统治下,于9-11世纪初达到顶峰,期间获得了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占领了意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亚的大部分,同时,基辅的俄罗斯国还为东罗马帝国,提供了一支重要的雇佣军。然而好景不长,新敌人开始出现:诺曼人征服了意大利,塞尔柱突厥进入了小亚细亚,1071年在曼齐刻尔特会战中,战败的东罗马帝国失去了小亚细亚,而塞尔柱突厥也是伊斯兰军。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亚历克修斯一世,就向罗马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是为西欧天主教徒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起源。

十字军东征是指在1096年到1291年间,由西欧天主教国家主要针对伊斯兰国家,发动的九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当时罗马天主教所谓的圣城耶路撒冷,早已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于是号召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背地里也想到东方掠夺财富,东征时教会授予战士们十字架,因此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①1096—1099年第一次远征:参加人数10万,兵分4路,1097年在君士坦丁堡会合,渡海进入小亚细亚,占领塞尔柱突厥都城尼凯亚,一路上大肆掳掠,1099年7月15日占领耶路撒冷,在地中海沿岸占领区建立若干

封建国;

②1147—1149年第二次远征:1144年塞尔柱突厥占领爱德沙,法兰克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军远征,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击溃。法兰克十字军未能攻占大马士革,以失败告终;

③1189—1192年第三次远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率军约10万,沿陆路东行,伤亡惨重,冲过了整个小亚细亚,腓特烈一世渡河时溺死,军队瓦解。法兰克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率军,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西西里岛。理查攻占塞浦路斯,建立塞浦路斯王国,后在1192年与埃及苏丹撒拉丁签约,从苏尔到雅法的沿海狭长地带,归基督教耶路撒冷王国所有,但耶路撒冷城由穆斯林手控制。

④1202年-1204年第四次东征:由罗马天主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十字军主要由法国和意大利贵族组成,因没钱支付威尼斯人渡海到埃及的费用,十字军转而进攻扎拉城,并利用东罗马帝国内讧之机,转而攻克打君士坦丁堡,抢劫和破坏后,更血腥屠城三天,威尼斯占去东罗马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十字军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拉丁帝国和附属的雅典公国、亚该亚公国;

⑤1214年—1221年第五次东征:由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发起,目标是占领埃及,先到达地中海东岸的基督教城市阿克开拔,一路掳掠到了达米埃塔,1219年11月攻克之,1221年9月穆斯林收复达米埃塔,十字军东征再次失败。此外,1212年罗马教皇和封建主哄骗3-4万儿童,组成一支儿童十字军,从法国马赛启程渡海东征,结果不是因风暴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贩卖到埃及。

⑥1228—1229年第六次十字军远征: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军,于1229年占领耶路撒冷,1244年又被穆斯林夺回。

⑦ 1248—1254年第七次远征: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动,在埃及攻取达米埃塔,经受瘟疫后进攻开罗,被穆斯林奴隶骑兵打败,路易九世被俘,其弟阿图瓦伯爵被杀。1254年路易九世及其士兵被赎回。

⑧1270年第八次东征: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率军进攻突尼斯,登陆不久流行传染病,路易九世丧命,其子腓力三世下令撤军。

⑨1271年—1272年第九次十字军东征:由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领军,前去救援路易九世,因回天无力,在阿卡签定停战协议后,1272年返回英格兰继承王位。

十字军东征没有达到战略目的,使得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仇恨加剧;而东罗马帝国加速衰败,从天主教徒对东罗马帝国都城的进攻,可见天主教与东正教虽同属基督教,但相互之间也有很深的仇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战争正酣,未料,蒙古帝国兴起,蒙古人的西征,一时打乱了那里的局势,西方所谓的“黄祸”是也。在展开这段历史之前,其实更早还有一次“黄祸”,即北匈奴的西迁,正是这次匈奴人的西迁,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帝国及其基督教,并迫使北欧、东欧原有蛮族南迁,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进而改写了欧洲的历史。因此,在这里补上匈奴西迁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匈奴原是蒙古草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中国商朝时所称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概指此族,秦汉时则称为匈奴。由于人类迁移频繁,匈奴形成民族的起源,至今存在争议。据《史记》与《山海经》记载,称其为夏的后人,或与夏人同祖,是否成立不得而知。总之到了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匈奴一族已经发展起来,首领叫做单于,疆域东起辽河、西至葱岭、北起贝加尔湖、南抵长城,经常侵扰秦、赵、汉,三国修筑长城防御,赵国“胡服骑射”就是学习匈奴。秦统一六国后,继续修筑长城拒之,秦将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西汉初,公元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施计才得以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对匈奴转为战略进攻,公元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公元前119年分兵两路进攻漠北,西路军霍去病把匈

奴赶到现在蒙古国境内的狼居胥山,东路军卫青消灭了匈奴王庭,单于逃走。公元前73年西汉与乌孙联合,出兵20万攻击匈奴。公元前57年匈奴内讧,郅支单于占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南下投汉,后郅支单于退至中亚康居,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北。公元前36年,汉将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匈奴,击杀郅支单于。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东汉初,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的孙子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投汉,称为南匈奴,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后来被同化吸收;留居漠北的部分称为北匈奴,89-91年,南匈奴与东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在漠北和阿尔泰山,先后将北匈奴打败,北匈奴被迫西迁,以后就从中国史书中消失了,一时竟不知其所终。

其实,匈奴一路西迁,先是来到锡尔河上游东部的地方,继续西行遇到了阿兰国,这个时候已经是公元350年了。阿兰人是古代占据黑海东北部草原的游牧民族,其建立的阿兰国在顿河流域,在大高加索山以北、黑海和亚速海以东的一带,跨顿河两岸的地方。匈奴骑兵猛攻阿兰,阿兰人以马拉战车作战,无法战胜精锐机动的匈奴骑兵,阿兰国被匈奴人毁灭,小部分阿兰人辗转存活下来,成为高加索地区奥塞梯人的祖先。

原阿兰国以西,东起顿河、西至德聂特河、南起黑海、北至普利派特河的地方,是日耳曼人建立不久的东哥特王国,374年首领巴兰勃率领匈奴铁骑,联同阿兰人降兵,挥师攻入东哥特王国,东哥特人内乱战败,于375年投降。匈奴继续向西,攻入西哥特王国,匈奴军从德聂斯特河上游乘夜偷渡,包抄在河岸构筑工事的西哥特人,西哥特20余万人马溃败,干脆渡过了多瑙河,逃入罗马帝国境内。西哥特人于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大败西罗马皇帝瓦伦斯,由此动摇了西罗马帝国的根基。此时,匈奴人则回到喀尔巴阡山以东的地方,进行休整后准备再战。

395年,匈奴攻入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大掠而返,次年再次攻入色雷斯,后迫使东罗马帝国答应,每年向匈奴交纳贡税,并允许匈奴在东罗马帝国境内互市。

400年,匈奴首领乌尔丁率领大军,攻入今匈牙利地区追击西哥特人,一直越过了阿尔卑斯山,进入了意大利,抢劫后返回。而这支西哥特人逃到法洛伦斯时,被西罗马军队消灭。匈牙利地区的原住民凡达尔人、瑞维人,以及从匈奴那里逃出的部分阿兰人,为躲避匈奴人,经高卢,于409年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起三个王国。408-410年,亚拉里克率领的一支哥特人,也为了逃避匈奴南下,三次围攻罗马,于410年攻入罗马城洗劫了一番,但亚拉里克不久暴毙,西罗马帝国夺回罗马城。

乌尔丁死后,432年首领鲁嘉统一匈奴各部。434年鲁嘉死后,他的侄子阿提拉和布莱达,两个人共同治国,436年,阿提拉杀掉布莱达,独揽匈奴帝国大权。他在北欧打击盎格鲁-撒克逊人,最终迫其渡海,去到了大不列颠岛,在东欧收纳今俄罗斯南部草原的匈奴人,征服俄罗斯森林民族的斯拉夫人和芬人,斯拉夫人得以随军进入西欧。他还对波斯帝国发动突袭,并逼使东罗马帝国缴纳更多贡税,同时插手西罗马帝国外交事务。东罗马帝国无法满足贡税要求,阿提拉于441年向东罗马帝国宣战,大肆洗劫巴尔干半岛,442年被东罗马帝国的阿斯帕尔将军,阻截于色雷斯地区才后撒。443年,阿提拉攻至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东罗马全军覆没,不得已签城下之盟,与匈奴订立和约继续纳贡。448-450年时,匈奴帝国的版图到达到极盛:东起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广大区域的附属国有自己的国王或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

450年,阿提拉转而进攻西罗马帝国,率军约10万渡过莱茵河,洗劫了位于现今法国北部的大部分村庄,西罗马帝国的将军阿提纽斯,组织了一支高卢罗马军团,以抵抗正在围困奥尔良城的阿提拉,451年,两军在查隆丕尼的大决战中,阿提拉终于被打败,该战役被认为是史上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之一,它阻止了整个基督教的覆灭,以及匈奴可能控制欧洲的严重后果。 453年,阿提拉在迎娶一位哥德或勃艮第后裔的日尔曼少女伊笛可的婚宴后,在睡梦中鼻腔血管破裂,血液倒流引致窒息而死,原因可能是由于饮酒过多。曾放言“被我的马践踏过的地方,都不会再长出新草”的阿提拉终于死了,后世的西方把他称作“上帝之鞭”,可见他曾经带给西方的震动。

阿提拉死后,他的指定继承人艾拉克、丹克玆克、艾内克三人,为了匈奴帝国的大权内讧,使匈奴帝国四分五裂。被征服的外族纷纷起义,组成反匈奴联盟,并在468年的尼达欧之战中击败匈奴人,杀死了艾拉克,匈奴帝国就此消失。而匈奴这个古老的民族,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逝,或许他们的基因也有留传,进入了不知何人的身体,但作为一个民族而言,在世上确实是再也找不到了。

匈奴差点摧毁过基督教,后来,同为黄种人的蒙古人西征,再次沉重地打击过基督教,当然也打击了伊斯兰教。只是象匈奴、蒙古这种游牧民族,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先进文明,单凭武力四处征服,即使一时建立庞大的帝国,最终还是会分崩离析,被别人抛在身后。所不同的是,蒙古民族没有消亡而已。

蒙古人是鲜卑人的后裔。中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辽东乌桓山、鲜卑山,形成乌桓族、鲜卑族。三国时期,乌桓族被曹操征伐后衰落消融,鲜卑族崛起,主要活动于辽东至内蒙东部哈古勒河附近。西晋时期,鲜卑族分裂为三支,即东、中、西鲜卑。东鲜卑主要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段部被外族击溃融入中原,后来大理段氏出自此部;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慕容部曾建立大燕国,后被中鲜卑拓跋部所灭;宇文部曾篡立北周,后为外戚杨坚篡立隋朝。中鲜卑有拓跋部、柔然部,拓跋部曾建立北魏并统一中国北方,后分裂为东、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终被隋朝统一;柔然部曾与拓拔部多次交战,后被突厥击溃分成南北两支,南支逃到辽河上游,系后来建立辽国的契丹人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后来室韦的祖先,而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西鲜卑原系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从东北迁至青海一带,建立吐谷浑国,唐朝时被吐蕃攻灭。另,鲜卑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曾建立夏国,为中鲜卑拓跋北魏所灭。

中鲜卑柔然部北支的后人是室韦,室韦的后人是蒙古。中国唐朝时,蒙古各部迁居蒙古高原。10-12世纪,蒙古先后臣服于中国北方的辽、金二朝。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随即西征。1205-1227年蒙古铁骑灭西夏,1211-1234年灭金朝,1218年灭西辽,1219-1222年灭花剌子模(塞尔柱突厥人所建,中亚至伊朗一带),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台继续西征,在现在的乌克兰境内,战胜基辅大公,后撤军。1227年成吉思汗在贺兰山病死。

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继大汗位,1235年开始进攻钦察、俄罗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攻占基辅,1241年入侵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一直打到多瑙河,但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附近,受阻于奥地利、波西米亚联军,1242年窝阔台死讯传来,拔都率军东归争夺汗位。

结果窝阔台之子贵由夺得汗位,不久生变,成吉思汗小儿子拖雷之子蒙哥继位。1252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西征,1258年攻占巴格达,灭阿拉伯帝国;1259年征叙利亚,次年攻克大马士革,当年蒙哥汗进攻中国南宋,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城,就被宋军的乱箭给射死了,旭烈兀闻讯,立即回师争夺汗位,留下的少量蒙古军队,被埃及在大马士革战败,埃及占领叙利亚,蒙古帝国未能进攻非洲。

东亚战局:窝阔台汗1231年进攻高丽王国,高丽王室退守江华岛,1234年灭金朝。1235年派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进攻大理,次年灭亡延续300多年的段氏大理国。1258年蒙哥汗亲率三路大军进攻南宋,1259年战死于四川合州的钓鱼城。前进到湖北鄂州的蒙哥之弟弟忽必烈,匆忙回师夺位,自称大汗,其阿里不哥也自称大汗,被忽必烈攻杀,1267年忽必烈定都中都(今北京),后改称大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67-1279 年灭南宋,1275年高丽臣服元朝,成为元朝属国。期间,蒙古对越南、缅甸、爪哇、日本,都曾进行过攻伐,因种种原因未能拿下。

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蒙古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西征,并占领中国疆域,在亚欧大陆上,从东到西,建立起一个极为庞大的帝国。不过,蒙古素有瓜分家族遗产的习惯法,因此,所谓“大蒙古帝国”很快就在内部分裂,形成了以大汗匆必烈建立的“大元”为宗主国,以四大汗国为名义藩属国的松散结构,后来独立发展。四大汗国分别是:窝阔台汗国,1225年大汗窝阔台所建,疆域包括原蒙古乃蛮部落属地和原西辽部分领土,即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1309年被察合台汗国吞并;察合台汗国,1227年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

所建,疆域最大时,东起吐鲁番、南越兴都库什山、西至阿姆河、北达塔尔巴哈台山,内部争权夺利,1369年被帖木尔帝国取代;钦察汗国,1219年拔都所建,疆域包括现在保加利亚、俄罗斯欧洲部分、北高加索,以及中亚、伊朗的一部分,罗斯诸公国为其藩属国,内部不断分裂,及到俄罗斯崛起,于1502年彻底消亡;伊儿汗国,1256年旭烈兀所建,疆域东起阿姆河,南抵波斯湾,西濒地中海,北至高加索,包括小亚细亚大部,12世纪末定伊斯兰教为国教,1388年亡于帖木尔帝国。

元朝为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是推行汉法的体现。疆域最强盛时东临太平洋,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北达蒙古、西伯利亚,西北至新疆东部,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南临南海。国内实行等级制,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残酷统治以至“一官二吏、九儒十丐”。1351年红巾军起义,朱元璋逐渐成为首领,统一江南半壁后,1367年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次年攻陷元大都(北京),朱元璋则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残元余孽逃至漠北,1372年明将徐达率军进击哈拉和林,直捣蒙古黄金家族本部,1388年明将蓝玉率10万再次北伐,在合勒卡河和克鲁伦河之间,贝尔湖南岸,大败残元军队,残元王侯或俘或亡,残元去国号。此后,其他蒙古势力仍据漠北,源起贝加尔湖西岸的卫拉特部,取代原蒙古黄金家族的地位,与大明时亲时战,1470年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仅存的达延复辟称汗,其国直到1635年才被满清收服。

1370年帖木尔自称埃米尔(意为受命者、掌权者),建立帖木尔帝国,此人于1336年出生在西察合台汗国,现在的乌兹别克境内,据称是突厥化的蒙古人,信奉伊斯兰教,1362年抢劫时被阿富汗人打成跛子,故称跛子帖木尔。他先将西察合台汗国据为己有,再将东察合台汗国收入囊中,后于1388年灭亡伊儿汗国;北上进攻钦察汗国时,听闻今伊朗境内民族叛乱,遂改变进军方向,将叛乱的撒拉伯卡屠城;1398年南下入侵印度,占领德干地区;1399年西征小亚细亚,进攻当时在那里的奥斯曼帝国,1402年俘虏奥斯曼帝国苏丹。1405年,帖木尔意图将伊斯兰教普及到中国,率领20万大军队进攻大明,途中因患感冒?而病死,其后帝国开始分裂,1500年终被乌兹别克人汗昔班尼灭亡。1526年,帖木尔的后裔巴布尔,南下印度建立莫卧儿王朝。

随着蒙古高原的崛起,因梦想“蓝天之下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而实行急剧的扩张。兵法上注重骑兵高度机动,吸收中原攻城技术,所到之处劫掠屠城,虽然创造过战争史上的奇迹,但毁灭了许多先进文明,造成这些地区历史的倒退。其西征重创了基督教的欧洲,打击了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势力,部分蒙古人则接受和传播伊斯兰教。其西征还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迫使突厥人西迁后,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奥斯曼帝国,而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日后继续与基督教的欧洲进行战争,并最终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最高统治者为苏丹,意即真主安拉的代表。

奥斯曼土耳其人属突厥人的一支,原居中亚,信奉伊斯兰教。蒙古帝国西征时,战乱迫其西迁,于十三世纪初到达小亚细亚,附属于塞尔柱帝国,在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塞尔柱帝国的世鲁姆苏丹国,后来亦受蒙古军队打击,正处于瓦解之际,129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的酋长奥斯曼一世,趁机击败附近的部落和东罗马帝国,自称埃米尔,独立建国。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灭亡。1301年,奥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1324年夺取原属东罗马帝国的重镇布鲁萨,遂在这里定都,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

奥斯曼一世之子奥尔汗在位期间(1326—1359年),帝国建立起常备军,并且吞并了原塞尔柱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又在1331年打伤东罗马帝国皇帝,攻占了尼西亚城;1337年夺取尼科克米底亚,距离君士坦丁堡已经很近,使东罗马帝国彻底丧失在小亚细亚的统治,奥尔汗改称“总督”。1349年,奥尔汗率2万骑兵,攻占了欧洲的塞尔维亚,占领哈德良堡,更名“埃迪尔内”,并迁都至此。1354年,乌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里波利半岛,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

奥尔汗之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自号“苏丹”,1362年攻陷亚得里亚堡,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的联系,并迁都至此。1389年占领科索沃,打败巴尔干诸国联军,征服塞尔维亚。1393年征服保加利亚。欧洲各国为了拯救东罗马帝国,纷纷派出援军,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展开决战,奥斯曼

军队大败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近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巴尔干半岛逐渐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

恰在此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细亚扩张,1402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一次大战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1389—1402 年)被俘,奥斯曼帝国一度衰落。

苏拉德二世(1421—1451年)时,奥斯曼国力恢复,1453年,苏丹亲率大军30万,进攻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经过53天的激战,于5月29日攻克君士坦丁堡,进城后大肆劫掠3天,许多居民被杀或被掠为奴隶,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也被改为清真寺。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即伊斯兰教的城市。土耳其人攻陷该东罗马帝国灭亡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意味着曾经辉煌的罗马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灭亡近1000年后,从此彻底地走进了历史。

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1463年征服波斯尼亚,1478年征服克里米亚汗国,1479年征服阿尔巴尼亚,1514年东征打败伊朗,1517年南征,消灭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随后占领麦加、麦地那,苏丹因而自称为“两个圣城之仆人”,成为穆斯林世界的首脑哈里发。

苏莱曼一世“大帝”在位时,国力达到鼎盛,1521年占领贝尔格莱德,1529年围攻维也纳,1555年进占两河流域,1574年占领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当时的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南高加索、库尔德斯坦、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部分地区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但在1571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这一事件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

奥斯曼帝国的不断扩张,压缩了基督教欧洲的生存空间,激发了欧洲的图强和反抗。同时,奥斯曼帝国掌控东西方文明的陆上交通要冲,连年战争也使东西方贸易受阻。奥斯曼帝国对于过境商人,征收高额赋税,使得原产于东方的香料、茶叶等价格昂贵,极大地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随着欧洲中世纪结束和文艺复兴大潮,地理、航海等知识大为提高,出于对东方财富的垂涎,和丰厚商业利润的追逐,促使欧洲人从海上想办法,寻找去往东方的新航路,进而促生了日后的地理大发现。

而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宗教战争,仍然没有结束,直到……

人类文明发展史-简史(9):关于印欧语系与雅利安人

在述及伊斯兰教的渊源与传播时,提到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同祖,当时援引关于人类语系的划分,除了说明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均源出闪·含语系中的闪族,还一并罗列了其他语系。这些语系中的印欧语系、高加索语系、乌拉尔语系,再加上闪·含语系,与此四大语系对应者,正是白色人种。这里说明一下,现代人类都是非洲智人的后代,原本生而平等,故坚决反对种族主义。有时引用一些既有概念,只是为了说明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请不要误解。本帖内容关于印欧语系和雅利安人,系在即将展开的古印度文明史部分,不得不涉及雅利安人,因而先作铺陈。

现代智人走出非洲,遍及亚欧大陆、美洲、澳洲,占领了除南极之后的五大洲。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前后花了好几万年的时间,远远长于人类既有文明史的阶段。当初散落各地的人类,尚处在原始采集食物时期,到了后来,彼此之间经常互不相知,特别是始于万年前的气候变暖,引发持续几千年的洪荒,不晓得又毁去几多生灵,待情况好转且趋于稳定,幸存者只有为数不多的据点,或者说是几片区域,演化出的黄、白、黑、棕四色族群,各自的规模也比较有限,好在后来逐渐壮大。

随着文明的曙光照亮大地,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地交流,就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语言。总体看,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语种繁多,最终却也分出几个大系。之所以需要分成大系,是因为在极为广袤的世界上,人类事

实上被分隔于几大区域,各区域的人群最初只能独立发展,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过程中,包括语言等难免造成明显差异;之所以能够分出大系,概因其先祖生存地域的临近,以及血缘交流的融合,慢慢形成一种语言的根基,以后再怎么细化,还是会有相似之处。比如印欧语系中的11个语族,就有着某些相同及近似之处,从而组成一个大系,依此类推,就把人类现有语言,总计分出了11个大的语系。

白人族群的语言对应四大语系,以印欧语系、闪·含语系规模较大,其他两个相对小些。闪·含语系又称亚非语系,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和非洲北部,包括阿拉伯语、马耳他语、亚述语、希伯来语、阿卡德语、阿姆哈拉语、豪萨语、塔马舍克语、卡比勒语、希尔哈语、贝扎语、索马里语、加拉语、克法语、姆布古语、姆布隆格语,以及埃及语族(已消失),其共同特征是属于一种屈折语,辅音除了有清辅音和浊辅音外,还有一种重辅音,动词有人称前缀,有格和性的区别,词根基本由辅音组成。乌拉尔语系是指,分布于从斯堪的纳维亚往东,越过乌拉尔山脉,直到亚洲西北部地区的一组语言,包括芬兰语、匈牙利语、爱沙尼亚语等20多个语种,其语言系统的基础,是名词都有数和格之分,格的平均数目为12个。高加索语系分布于高加索山脉南北、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山区,包括格鲁吉亚语、车臣语、印古什语、阿瓦尔语、莱兹金语等30多个语种,主要语言采用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现在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藏语系,而印欧语系则分布最广。印欧语系的使用者,集中分布在欧洲、伊朗大部及印度部分地区。在美洲、澳洲、非洲的部分,是后来的欧洲殖民者直接带去。印欧语系具体包括:(1)拉丁语族。北支包括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南支有罗马尼亚语。(2)日耳曼语族。西支包括欧洲的英语、德语、荷兰语,南非的阿非利堪斯语、弗里西亚语;北支包括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冰岛语;东支哥特语已消失;(3)凯尔特语族。不列颠群岛上的语言,北支包括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南支包括威尔士语、布列塔尼语;(4)波罗的语族。包括立陶宛语和拉脱维亚语。(5)斯拉夫语族。主要在巴尔干半岛和东欧,西支包括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卡舒比亚语、卢萨提亚语,东支包括俄罗斯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南支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保加利亚语。(6)希腊语;(7)阿尔巴尼亚语;(8)亚美尼亚语;(9)吐火罗语族。包括东、西两支方言,均已消失。(10)伊朗语族。包括波斯语、普什图语、俾路支语、塔吉克语、库尔德语、奥塞梯语;(11)印度语族。包括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旁遮普语、马拉提语、古吉拉特语、比哈尔语、奥里亚语和拉贾斯坦语、僧伽罗语、吉普赛语等。

早期阶段的印欧语系语言,共同特征比较明显,后来出现了广泛面而明显的的差别,但共有的一些语言结构,还是能够找到,比如:语音方面都有较多的塞音,并有清浊对立,而擦音较少;元音系统较为严密,也有的既作元音又作辅音;鼻元音不普遍;没有声调,等等。语法方面名词有性、数、格的变化,区分自然性别;动词有人称、数、式、态的变化。词汇方面许多农业方面用词比较相似,大多来源于某个早期共同形式。至于印欧语所用的文字,因时间、地域的关系,就有很多种,欧洲部分多用拉丁字母、基里尔字母,是从古代腓尼基字母派生出来的;伊朗语族古代曾用过楔形文字,现在用阿拉伯文字;印度语族曾用梵文,等等。

使用印欧语系的白人群体,所源出的祖先部族统称为雅利安人,原居于现在俄罗斯南部乌拉尔山及附近的草原地带,不清楚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部族有了语言,发展成今天的印欧语系。后来其部族中南侵印度的一支,曾自称“雅利安人”,意思是“高贵的人”。可能近现代印欧语系的白人,觉得这个名字实在不错,就沿用来称呼他们共同的祖先部族,而非仅限于南侵印度的那一支。姑且如此吧,为了行文方便,我们也把印欧语系之祖先部族,取广义统称为雅利安人。

当古两河流域、古埃及早已进入文明时代的时候,雅利安人仍在乌拉尔山附近的欧亚草原地带游牧。我们知道,原本整个人类都在游荡,那些最先找到好地方并定居下来,从发展种植业、蓄牧业、手工业入手,经过世世代代积累,等到能够建造城市、发明文字、创立邦国,进而开展各种科教活动,等等,才算正式进入自己

的文明时代。

约在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的游牧部族,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为了寻找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开始分批分期地离开原居地向外迁移,形成了一次世界性的迁徙浪潮。其中,居住在黑海沿岸的一支,从俄罗斯南部的库班地区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的安那托利亚高原,与当地原居民杂居、融合,被称为卢维人、帕来人、西台人、吕底亚人;居于黑海沿岸的另一支,进入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接著陆续分批进入希腊,被称为希腊人,有很多分支。稍后,居于东欧草原西部的一批雅利安人,沿多瑙河向西迁移,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被称为拉丁人、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另有一些雅利安人继续向西、向北两个方向迁移,形成了西欧的塞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也有很多分支。居于里海西岸的一批雅利安人分批南下,进入伊朗高原,被统称为伊朗雅利安人,分出两支进入两河流域,被称为米坦尼人、加喜特人;进入伊朗高原西北部的被称为米底人,进入西南部的被称为波斯人。约公元前1800年,又有一批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西北部,被称为印度雅利安人。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雅利安人部族所到之处,有许多与当地原有居民,或者其他外来部族混血,如最早进入南欧的两批与伊比利亚人有所混血;进入东欧、北欧、西欧、小亚细亚的部分,与匈奴、蒙古、突厥等阿尔泰语系黄种人有所混血;进入两河流域的部分与闪米特人有所混血,等等,因此,广泛散布的雅利安人,到后来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区别,已不都是所谓的“金发、碧眼”了。

以雅利安人后裔为主体创造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以及其他一些古文明,是在吸收当时、当地既有先进文明的基础上,融合其部族特性发展起来的,曾对所在地区文明发展做出过贡献。但后来西方出现过一种所谓“雅利安主义”,鼓吹雅利安人优越于同为白种人的闪米特人,优越于黄种人、黑种人、棕种人,就属于搞种族主义了。二战时,希特勒把这种“雅利安主义”推上邪路,到处寻找所谓纯种的雅利安人,甚至一度鼓吹说,雅利安人系“亚特兰蒂斯”神族的后裔,满世界寻找具有神力的绝对纯种雅利安人,结果又在哪里呢?

人类文明发展史-简史(10)古印度文明的更迭与延续

绵长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将南亚阻隔出一块次大陆,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构成古印度文明的地理范围。事实上,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之前,所谓印度多指一种泛称,那里人种混杂,文明更迭,邦国丛生,象是大熔炉一般,翻腾着人类文明的光华和炼狱。

古印度地区北有喜马拉雅雪山,西有兴都库什山,古代的次大陆相对较为封闭,兴都库什山的开伯尔等山口,则成为从中东、伊朗进入其境的要冲,无论是远古人类,还是后来入侵古印度地区者,均利用过这一重要的通道。境内大致分为南北三大部分:北部山区,为喜马拉雅雪山的南坡;中部是印度河、恒河流域两大水系,所流经的平原;南部则是德干高原。温迪亚山脉东西横亘,成为南北交通的障碍,沿此线可以划分成北印度和南印度。

印度所处的地理位置,应是远古人类迁徙过程中,从西亚向东那条路线上的一个集散地。约公元前8000年的时候,这里已经分布有棕色人种,包括蒙达人、奥朗人、比尔人、杰纠人、霍德人、孔德人、维达人等等,算作最早的原住民;这时,从地中海一带陆续又迁来一批人,他们中的许多与原住民混血,操达罗毗荼语系,统称为达罗毗荼人,包括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坎纳拉人等等。新来的达罗毗荼人,首先通过开伯尔等山口,进入印度西北部印度河流域(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上游,既与原住民混血,又对原住民驱赶,逐渐占据了整个流域。

到了约公元前3000年,可能还早一些的时候,达罗毗荼人开始建造城镇,约公元前2500年时,已经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广布在西起今伊朗边境、东到德里、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临阿拉伯海,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的大三角范围里。在已知的200多座城镇中,尤以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两处规模最大,故称为哈拉帕文

化。

现在知道,他们所建城镇的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房屋一般用砖建造,有的包括许多大厅和房间,有的属于两层建筑,特别是具有良好的排水设备,但基本上没有防御及宗教设施。生产生活方面,灌溉农业、蓄牧业、纺织业、青铜制造业、车船制造业及其他手工业,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印章文字尚未解读。该文明产生于古两河、古埃及之后,但明显与二者不同,完全是独立创造的文明,后期则与西边的文明区域有贸易往来。

流域内的印度河及其支流,也象其他地方的河流一样,经常地泛滥、改道,毁坏农田和居所,他们进行过多次重建。由于城镇建造能力已处于同时代最高,就没有新的发展,而是不断地复制。再后来,由于地理气候发生变化,以及向自然过度索取的原因,慢慢地,印度河文明由盛转衰,农业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来源,人口不断地萎缩,生产生活水平不断地下降,为了生存相互争斗、抢掠,最终走向末路。

约公元前1750年,印度河文明终于到了尽头。在今天看来,似乎消失得有些突然。从发掘情况来看,部分人是在瞬间,毫无准备地时候死亡,可能与某种高温有关,其中的谜团尚未破译。事实上,达罗毗荼人并没有灭绝,而是存留下来相当数量的后裔,直到今天仍在繁衍。

相对于那个时代,面积广大而水平极高的印度河文明,除了留下些许痕迹,作为整体来讲是中断了,没有能够独立发展下去。假设达罗毗荼人迁出印度河流域,去到条件更好的恒河流域,再复制并发展其文明,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不过,他们没有那么幸运,因为就在这个时候,好战的雅利安人来了。

人类文明发展史-简史(11):古印度文明的更迭与延续(续)

约公元前2000年,一些操印欧语系的人群,大致从欧亚中部草原和黑海、里海沿岸,开始四处迁徙。向南一路劫掠的那部分部族,有的沿途留下,有的继续前行。约公元前1800年,这些部族中自称“雅利安人”的一支,从现在的伊朗、阿富汗,超过兴都库什山之开伯尔等山口,就来到了印度河流域西北部,在那里,碰到了皮肤棕-黑、鼻子扁平的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将这些与自己迥然不同的人,称为“达萨”,认为他们样貌丑陋,说着“邪恶”的语言,随即,对他们进行激烈的征服和驱赶战争,一直持续了许多个世纪。

自从发现了印度这块好地方,雅利安人带着他们的马拉战车和牛羊畜群,一波接一波地涌进来,成为“城市摧毁者”,他们劫掠并占领达罗毗荼人的城镇和村庄,“达萨”或遭杀戮、或被赶走、或被奴役。曾经创造过辉煌文明的达罗毗荼人,整体上讲算是比较温顺的部族,从他们所建城镇没有防御设施,可以看得出来,内部少有大规模的争战,当面对好战而残酷雅利安人的进攻,就遭遇到灭顶之灾了,其本已趋向衰落的文明被毁,一部分成为雅利安人的奴隶,一部分被迫大逃亡,东部恒河流域的平原也不能立足,只好去到了德干高原的东南部山区,那里自然条件恶劣,且有温迪亚山脉为屏障,这才得以生存下来,达罗毗荼人以外的部分“达萨”,就是那些棕色人种(也称澳大利亚人种),印度最早原住民中的一部分,也逃到了那里,有些则是很前早就在了。

雅利安人在征服与驱赶“达萨”的过程中,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进入恒河流域,发现恒河流域条件还要好于前者,就占据这块平原地带,开始了相对定居的生活。古代雅利安人一直没有占领温迪亚山脉以南,属于德干高原的南部印度,而只是在北部印度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发展。他们最初以畜牧业为主,驯养的家畜有牛、马、羊等,尤以牛最为重要,经常进行“为了得牛”的掠夺战争,马主要用来拉车作战,可能是从迁徙路上学来,得以轻易战胜秉性温顺的“达萨”,对“达萨”的屠杀,则显得有点过分了。同时,因达罗毗荼人曾经存在相当高度的农耕文明,某些部族争取到与雅利安人平等关系,相互之间遂有种族和文化上的融合,达罗毗荼人所创文明中的诸多因素,后来被雅利安人所吸收。

雅利安人活动历史的部分内容,记载于后来的吠陀圣典当中。“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