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网络外部性理论综述

网络外部性理论综述

网络外部性理论综述
网络外部性理论综述

网络外部性理论综述

在经济生活中,个体的消费行为总是会发生相互影响,正因为如此,个体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也会受到其他消费者的影响。社会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从众现象。但是其中蕴含着经济学的道理,即产品对个体的效用会随着其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经济学中被称为需求方规模经济,与供给方规模经济相对应。

当需求方规模经济被运用到信息技术与网络领域中时,学界提出“网络外部性”的产品来予以概括和解释。

网络外部性的概念

外部性(Externality)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当某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了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间接效应时,便产生了外部性。曼昆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当个体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

本质上,外部性就是指经济主体的利益受到了他人活动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经济影响,也包括非经济影响。外部性概念在现代经济学中诞生较晚,对于其内涵和表现形式的界定也存在不同表述,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Rohlfs (1974)在对电信服务的研究中发现,用户在选择电话网络时,更倾向于那些用户规模更大的网络,因为这意味着潜在通话对象越多,对于用户的价值就越大。

虚拟网络中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Windows操作系统在市场中受到的青睐即是一例,Rohlfs将这种现象称为“正的消费外部性”,Rohlfs的研究也被公认为是网络外部性领域的最早论述,但直到1985年,经由Katz和Shapiro 的论述,“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这一概念才作为“正的消费外部性”的指代正式出现并首次

获得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

Katz等在对耐用品的研究中提出,消费者从产品中获得的价值,不仅与该产品的现有消费规模有关,也可能与其未来规模之间存在联系。正是在此基础上,大量相关研究进一步展开,该研究也成为网络外部性领域的重要标志。网络外部性也被认为是网络产业竞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根本因素。Katz等根据研究给出网络外部性的相应定义:即当消费同样产品的其他使用者的人数增加时,某一使用者消费该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增量。

相比之下,给出的定义则更为宽泛,他们认为网络外部性是指当采取同样行动的代理人的人数增加时该行动产生的净价值增量。他们同时指出,这种影响也可以是负的,当超过一定规模时,用户的效用也可能因此降低!

互联网用户过多所造成的网络堵塞就属于负外部性的情况。从市场主体中的消费者层面来理解网络外部性,他认为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郑志刚 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研究意义 公司治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的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显然对于提高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效率,从而最终推进企业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部控制系统 外部控制系统指的是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 1.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 ①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②此外,政治因素的考虑对一国法律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而言,对雇员的保护与对投资者的保护负相关,因而,法律规定是谋求高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企业家与谋求高雇员保护程度的雇员的政治妥协。 ③公司治理体系的不同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 2.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

①产品(要素)市场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整体经济效率十分强大的力量,同时,它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②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监督力量对于新的和存在因量经济租或准租的活动而言十分微弱。 3.公司控制权市场 所谓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指建立在现代放熟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基础之上,通过包括公司舞管、杠杆收购以及公司重组等在内的公司战略而实现的公司资产控制权力转移的各种市场行为的总称。这里的接管包括兼并、敌意和友好要约收购以及代理权竞争等。 接管实际发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接管者能够战胜目标公司经理人的“反接管”措施。 对接管的主要批评是,接管的收益来自享受的税收优惠、与原公司经理人、雇员终止合同,以及非效率的资本市场在价值评估中的错误 对以接管为代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争论表明,公司控制权市场单独同样不是一个约束经理人的有效机制。 4.声誉市场与职业关注 市场交换的经济范式的一个隐含假设是,存在一个政府来定义产权,并执行合约。即使不存在第三方,声誉或品牌作为私人机制,同样可以向当事人提供履行合约的激励。职业关注所提供的隐性激励不仅适用于经理人,同时适用于董事。风险的规避与折旧成为市场约束激励的能力的限制。因此,对未来职业的关注可能既是有利的,同时,也可能是有害的,这要取决于企业与个人利益的协调程度。二、内部控制系统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精)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也丰富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微观层次范畴,通过研究信息资源的规律,以科学地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本文拟梳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流派、发展历程、体系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1理论派别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派别: 1.1信息学研究流派信息学研究流派是现代信息管理学的开创者,它集成和发展了几千年来文献管理思想。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部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信息资源管理专著。[1]霍顿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在克里斯和高、怀特、伍德、莱维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资源研究发展迅速。国内,霍国庆教授在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北京大学秦铁辉教授从企业文献、网络、实物和人际等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法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2]信息学研究流派主要研究企业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检索与传递。该流派逐步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较高,引领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脉搏。 1.2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纳德强调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时就已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思想,而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早形态。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胡塞因和K·M·胡塞因的理论是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3]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在工商企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它又被称为“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理论”。为促进研究,国外有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杂志如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管理信息系统季刊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郑继芳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及社会功效等入手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管理信息系统流派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管理。不过该流派局限于技术角度,应该弥补人文、社会视角的盲点,其基础理论问题还有待深化。 1.3商业管理研究流派商业管理研究流派源于经管界,将信息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管理。1983年,美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罗伯特、巴罗和英经济学家莫里斯也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特别重

计算机网络技术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试题库 1单项选择题 1.1以下属于物理层的设备是(A) A. 中继器 B. 以太网交换机 C. 桥 D. 网关 1.2在以太网中,是根据_(B)__地址来区分不同的设备的. A. LLC地址 B. MAC地址 C. IP地址 D. IPX地址 1.3标准是指(B) A. 以太网 B. 快速以太网 C. 令牌环网 D. FDDI网 1.4下面哪种LAN 是应用CSMA/CD协议的(C) A、令牌环 B、FDDI C、ETHERNET D、NOVELL 1.5FDDI 使用的是___局域网技术。(C) A、以太网; B、快速以太网; C、令牌环; D、令牌总线。 1.6TCP 和UDP 协议的相似之处是(C) A、面向连接的协议 B、面向非连接的协议 C、传输层协议 D、以上均不对 1.7应用程序PING 发出的是_(C)_报文。 A、TCP 请求报文 B、TCP 应答报文 C、ICMP 请求报文 D、ICMP 应答报文 1.8小于___的TCP/UDP端口号已保留与现有服务一一对应,此数字以上的端口号可自由分配。(C) A、199 B、100 C、1024 D、2048 1.9当一台主机从一个网络移到另一个网络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 A、必须改变它的IP 地址和MAC 地址 B、必须改变它的IP 地址,但不需改动MAC 地址 C、必须改变它的MAC 地址,但不需改动IP 地址 D、MAC 地址、IP 地址都不需改动 [IP协议—网络地址] 1.10标准是指(C) A、以太网 B、令牌总线网 C、令牌环网 D、FDDI 网 1.11ARP 协议的作用是(D) A、将端口号映射到IP 地址 B、连接IP 层和TCP 层 C、广播IP 地址 D、将IP 地址映射到第二层地址 1.1210BASE-T是指(C) A、粗同轴电缆 B、细同轴电缆 C、双绞线 D、光纤 1.13如果要将两计算机通过双绞线直接连接,正确的线序是(C) A、1--1、2--2、3--3、4--4、5--5、6--6、7--7、8--8 B、1--2、2--1、3--6、4--4、5--5、6--3、7--7、8--8 C、1--3、2--6、3--1、4--4、5--5、6--2、7--7、8--8 D、两计算机不能通过双绞线直接连接 1.14帧中继的使用链路层协议是(C) A、LAPB B、LAPD C、LAPF D、HDLC 1.15在windows95/98 的dos 窗口下,能用以下命令察看主机的路由表(D) A、NETSTAT –R B、ARP -A C、TRACEROUTE D、ROUTE PRINT 1.16某公司申请到一个C 类IP 地址,但要连接6 个的子公司,最大的一个子公司有26 台计算机,每个子公司在一个网段中,则子网掩码应设为(D) A、主机地址 B、网络地址 C、组播地址 D、广播地址 1.17路由选择协议位于(C.。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应用层 1.18在局域网中,MAC指的是( B)。 A.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B.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C. 物理层 D. 数据链路层 A. 一个B类网络号 B. 一个C类网络中的广播 C. 一个具有子网的网络掩码 D. 以上都不是 1.19传输层可以通过(B )标识不同的应用。 A. 物理地址 B. 端口号 C. IP地址 D. 逻辑地址 1.20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特点是( A)。 A.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B. 以单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 C. 国际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 D. 各计算机制造厂商网络结构标准化 1.21在Internet上浏览时,浏览器和WWW服务器之间传输网页使用的协议是( B)。 A. IP B. HTTP C. FTP D. Telnet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2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思想古已有之,最早见于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一书。美国的约翰?柯林斯(John Collins)在《大战略》中指出:“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从军事方面来看,《孙子兵法》已形成了系统和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杨庆山,散襄军,苏锦江,陈炳富,2001)。1938年,美国学者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第一个将战略的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当中,首开战略研究的先河。他认为,把战略因素局限于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是没有必要的,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组织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 从此以后,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已形成了众多流派,大有成为丛林之势。当代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将其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成了十个流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本文将从战略的概念、战略的形成与制定、竞争优势的来源与获取、战略与结构的关系、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几个方面,来总结企业战略管理不同学派的观点。 一、什么是战略 1. 军事学家眼中的战略: “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意义历来为中外军事学家所重视。西方著名军事家博弗尔认为,战略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行动;我国台湾著名的军事研究者钮先钟认为,“战略的本质即为行动的指导,一切战略理论,就概括的意义而言,为也都是行动学……从较广泛的意识来说,计划即为战略”(钮先钟,2003)。毛泽东认,战略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 2. 管理学家眼中的战略: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钱德勒(Alfred Chandler) 最早提出了“企业战略”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战略是“确定企业的长期基本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遵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与途径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的管理”。( Chandler,1962)这一定义虽然侧重于企业成长方法和资源管理,但为企业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并且,在他看来,战略管理就是“决定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与任务,制定行动方案,配置必要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 Chandler,1962)。 计划学派的安索夫(H. Igor. Ansoff)在《企业战略》一书中提出:企业战略是一条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连线”。他的“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包括产品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协同效应四个方面。其中,产品市场范围即公司经营的产品和市场的范围;增长向量指企业打算进入的产品市场的变化;竞争优势,即明确在该范围内企业较之竞争者所具有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特长;协同效应,即将企业的不同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以取得单个部分不能实现的方法(Ansoff,1965)。在此基础上,安索夫于1976年在《从战略规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司治理理论综述(上) □狼想平发表于2006-1-10 13:52:00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很早就已存在,但是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综观国内外有关文献,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本文试图把它们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与利益导向 1,公司治理的内涵 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以及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法马和詹森(Fama and Jensen, 1983)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施莱佛和维什尼(Shleifer and Vishny, 1997)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如何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课题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上述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偏重于所有者(一般情况下即为股东)的利益,因此他们信奉“股东治理模式”。 ·科克伦和沃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布莱尔(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有的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以上学者对公司治理的阐述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因而他们提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2,利益导向 (一)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 股东治理模式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其假设条件是:在典型的公司中股东得到“剩余回报(residual return)”并承受“剩余风险(residual risk),从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最大化。但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存在着两种观点(布莱尔,1995): 第一种观点:金融模式(finance model) 认为公司由股东所有并进而认为公司应按股东的利益来管理,试图促使经理人员对股东利益更负有责任(尤其是在伯利与米恩斯企业中)。金融模式的主张者相信,通过政策激励和采取最大化短期股票价格的行为是为股东利益服务的最佳形式,因为他们相信,今天的股票价

企业网络理论的四大流派综述_吴勇志

摘要: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组织结构也随着分工合作范围的扩大而突破了传统界限,这进一步深刻地影响了市场结构。在全球市场的兴起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单一组织对于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资源,其中由合作伙伴所形成的企业间网络,日益成为组织取得外部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企业网络的形成是战略管理领域众多学者讨论的问题,研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企业网络的形成机制做出了解释。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从资源基础学派、组织学习学派、制度经济学派、经济社会学派四个视角对其进行理论综述,深入探讨了学术界对企业网络本质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尝试对当前企业网络理论在逻辑上做出清晰的梳理。 关键词: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网络嵌入;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X (2010)02-0106-03 收稿日期:2009-07-05 作者简介:吴勇志(1976-),男,湖南永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知识管理。 企业网络理论的四大流派综述 吴勇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100029) 一、引言 新经济时代被视为是催生企业网络最重要的背景之一。提出和研究新经济的代表人物Best (1990)和Nohria (1992)认为,由于最新科技的驱动,在全球化的新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也随着分工合作范围的扩大而突破了传统界限,这进一步深刻地影响了市场结构。在全球市场的兴起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单一组织对于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资源,其中由合作伙伴所形成的企业间网络日益成为组织取得外部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Gulati,1999;Lubatkin et.al,2006),诸如制度经济学视角、资源观视角、博弈论视角等等。Christian (2006)将企业间的网络具体分解为合作竞争网络、市场信息网络、技术信息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声誉网络等五大类。杨瑞龙 (2005)认为,企业网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或非企业组织通过正式契约或隐含契约所构成的相互依赖、共担风险的长期合作的组织模式。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从资源基础学派、组织学习学派、制度经济学派、经济社会学派四个视角对其进行理论综述。 二、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的四个学派 1.资源基础学派 资源基础学派从战略联盟的观点分析了企业网络的形成(Duncan ,982;Hagedoorn ,1993),强调资源禀赋的重要性(Werner-felt ,1984;Barney ,1991),以资源的异质性解释企业联盟的形成。Andrews (1971)认为企业的战略行为是企业的能力与外部环境当中的机会相匹配的结果,企业的能力促使了企业加入战略联盟。结合企业实践的变化,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不仅仅可以通过内 部资源获得竞争优势,而且也可以通过企业间关系与网络识别、获得和利用外部的互补性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Pfeffert &Salancik ,1978;Zajac &Olsen ,1993;Amit &Schoemaker ,1993;Gulati ,1995;Powell ,1996)。Richardson (1972)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获得外部互补资源的重要方式。 资源基础与能力理论有效地弥合了生产理论和交易理论分割的缺陷,认为网络治理形式的出现是企业追求外部互补性资源和能力的结果。企业能力理论 (Langlois and Foss,1997)认为组织的能力实质上是获取生产性知识的能力,能力确定了市场和企业的边界,产业组织本身首先应该关心生产成本,而不是交易成本,交易只是一种能力(交易成本的节约程度)。在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析中,企业的异质性问题得到强调,这种异质性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都存在,企业资源的异质性能够解释不同企业的行为与效率差异。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所能获取和接近的资源及内部资源(Barney,1991)对企业获取优势地位的影响。 2.组织学习学派 一部分学者从组织学习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网络的形成(Gulati ,1998),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的研究开发(R&D )同盟或其延伸(Powell ,1996)。网络由于能促进技巧在企业间的有效转移推动学习(Hamel ,1991)或能对有信息产生新综合,而被认为是学习的潜在来源(vitt &M areh ,1988;Powell ,1990;Uzzi ,1996)。企业希望通过网络获得他们所没有的信息并且学习新的知识、技巧和技术,并且通过企业网络它们有可能共担风险,共享价值链带来的好处(KaPasuwan,2004)。Nicholls-ixon 发现企业如果和网络中的其他企业拥有相关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那么企业会 ·106·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

网络选择题有答案

网络技术应用选择题 一、网络技术基础 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 ) A、网页浏览 B、资源共享 C、电子商务 D、电子邮件 2.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 ) A、资源共享 B、计算机通信 C、实现分布控制与处理 D、电子商务 3.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就是( )。 A、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 B、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 C、增强计算机的处理能力 D、提供E-mail服务 4.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基本功能就是( ) A、安全性好 B、运算速度快 C、内存容量大 D、数据传输与资源共享 5.在处理神州号宇宙飞船升空及飞行这一问题时,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都协作完成一部分 的数据处理任务,体现了网络的( )功能。 A、资源共享 B、分布处理 C、数据通信 D、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与可用性。 6.王彬列出自己经常用计算机做的事情,其中不属于网络资源共享的就是( )。 A、在网上听在线歌曲 B、下载软件 C、在网上查阅新闻 D、用本地打印机打印文稿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7.通常情况下,覆盖范围最广的就是( ) A、局域网 B、广域网 C、城域网 D、校园网 8.在计算机教室中,由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组成了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属于( ) A、城域网 B、局域网 C、广域网 D、星型网 9.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提供的服务不同 B、使用者不同 C、网络覆盖范围不同 D、采用的协议不同 10.计算机网络一般可分为广域网与局域网两大类,这两类网络的主要区别在( )不同。 A、计算机硬件 B、连接介质 C、覆盖范围 D、计算机软件 11.表示局域网的英文缩写就是( ) A、WAN B、LAN C、MAN D、USB 12.计算机网络中广域网与局域网的分类就是以( )来划分的 A、信息交换方式 B、传输控制方法 C、网络使用者 D、网络覆盖范围 13.现在的中国教育科研网覆盖了全国主要高校与科研机构,该网络属于( ) A.局域网 B.星形网 C.以太网 D.广域网 14.需要在通信双方建立一条实际的物理连线,才能实现通信,通信结束后物理线路被断开 的交换技术就是( ) A、分组交换 B、报文交换 C、电路交换 D、标准交换 15.城市电话网在数据传输期间,在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有一条临时专用物理连接线路。 这种电话网采用的技术就是( ) A、报文交换 B、电路交换 C、分组交换 D、数据交换 16.以下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就是( ) A、IP电话 B、老式电话 C、传统电报 D、收音机 17.IP电话、电报与专线电话分别使用的交换技术就是( ) A、报文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与电路交换技术 B、电路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与报文交换技术 C、电路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与分组交换技术 D、分组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与电路交换技术 18.电子邮件的收发使用的数据交换技术就是( )

青少年网络欺凌现状与思考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与思考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现在我国网站的注册数据位居世界第一,而1997年我国网民才62万。今年的全国人大第十二届第一次会议中有代表提出,在互联网的世界中,信息随意传播,真伪难辨;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在网上自由呈现;传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围观性、从众性和发泄心理。这样的网络环境易对心智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今天的青少年通常被称为“网络一代”,他们通过大量的数字和电子技术,包括互联网、社交网络工具(如QQ、校内微博)、手机和在线游戏进行沟通。这些数字和电子工具是他们同龄群体彼此沟通的“生命线”(Keith & Martin,2005),然而成年人或许低估了科技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技术的扩张和可用性为青少年提供了许多 好处(如教育和社会福利),但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网络欺凌发生率的增加。 二、网络欺凌概念的界定 欺凌是一种敌对的和有预谋的恶意活动。Dake(2003)提出一个人因受到伤害而产生痛苦后,会将欺凌实施给另一个人。欺凌引起的情感和身体的损伤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关部门也采取了法律行动。欺凌已逐渐从面对面的伤害转变成多媒体的互动,电子通讯的发展是网络欺凌的基础。网络欺凌是欺凌的一种,但不同于传统的校园欺凌,它潜伏在隐蔽和匿名的网络空间。网络欺凌滥用了科学 技术(Willard,2006)。 网络欺凌是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和互联网发生的。Hinduja和Patchin(2011)提出每一代孩子都有欺负他人的现象,然而最新的一代,已经能够利用网络技术来扩大他们的势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2006年第2期第30卷(总第134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知“撇z旷肌e,z,,田塘Ⅳo舰以‰面e倦渺细c泓sc拓船e尉i砌州 №2.2006 V01.30 General.№134 【管理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郭媛媛,王季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涌现了许多学派和理论观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产出了三大成果: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并每种理论观点都体现出特定的前沿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战略管理;竞争;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睢5226(2006)02一0137一0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经典战略理论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战略理论阶段后,进入了80年代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重视竞争,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更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成果可概括为三大主要理论: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 一、竞争战略理论 1.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曾运用产业经济学的sCP范式进行了阐述,大意是企业在制订战略时必须考虑其所处的行业环境;行业结构决定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 波特的竞争战略认为,在决定企业赢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各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理解行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制定的起点。同时,波特还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这五种力量分别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能力、供方讨价能力及现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他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其中每种竞争力量又受到诸多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的结果在于对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在企业制定战略时,它们分别强调企业通过努力降低产品成本,追求产品差异化和专一在某一产品或细分市场来创造优势,并以此战胜竞争对手。波特认为,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噬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堰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 波特还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模型。价值链是采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分析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的各种资源。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的和潜在的经营差异性资源,价值链分析方法是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地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2.竞争战略理论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处于战略管理理论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前该方面理论的缺陷,对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该理论给我们提供制定战略的全新角度,深化了人们对产业 [收稿日期】2005一09—11 [作者简介】郭媛媛(1978一),辽宁辽阳人,女,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王季(1978一),辽宁沈阳人,女,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 ?137? 万方数据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是指关于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 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从广义角度理解,是研究企业权力安排的一门科学。从狭义角度上理解,是居于企业所有权层次,研究如何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并针对职业经理人履行职务行为行使监管职能的 科学。 (一)各界学者对公司治理的解释 张维迎(2000)认为公司治理有两层含义(广义公司治理和狭义公司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并认为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狭义的公司治理概念则是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一种制衡与监督机制,狭义公司治理的特点是指由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其它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葛家澍(2001)认为公司治理就是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正确处理好股东、董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所有者既能有效地监督经营者,而又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使公司经营者(经理层)的个人利益同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能主动维护股东利益,以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杨淑娥和金帆(2002)指出公司治理是规范和处理公司各种契约关系的制度安排。张先治和袁克利(2005)对公司治理的解释是:外部索取权人为了

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对整个公司 进行的控制。张兆国、刘晓霞、邢道勇(2009)认为公司治理是解决各种代理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包括法律制度、产品与要素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等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以及董事会、高管薪酬、股权结构、债务融资、信息披露等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李维安、戴文涛(2013)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司治理起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其实质是解决因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减少代理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各界学者对公司治理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体来说公司治理就是当公司的所 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始研究如何从各个方面提升公司收益的方法。 (二)从会计与审计角度理解公司治理 张立民、李琰(2017)认为公司治理是解决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导致的各种问题的机制的总称。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以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刘爱东、万芳(2016)认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是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制度基础公司治理能够提高企业 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其中主要是股权结构治理与监事会治理两种治理机制的影响明显,董事会治理及管理层治理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三)从投融资角度理解公司治理

发达国家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对策及其借鉴

发达国家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 对策及其借鉴 “网络欺凌”(cyber bullying),是随着互联网及通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现象。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欺凌者开始利用网络来实施欺凌行为。网络欺凌已经和正在给青少年和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对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构成了新的严峻挑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社团组织和学术机构的密切关注。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在各自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下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措施,应对日益凸显的网络欺凌问题,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美国—— —立法先行,依靠法律进行规制 截止2007年,美国包括纽约、密苏里州、罗得岛和马里兰州在内的至少7个州通过了针对网络骚扰的法律,密苏里州通过的一项法令认定网上骚扰是一种轻罪。2008年,众议员Linda Sanchez和Kenny Hulshof提出一项联邦法律议案,建议将所谓的网络欺凌行为列为犯罪[1]。现在,美国通过立法手段明确了实施网络欺凌的施害者、遭受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学校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等多方当事人的责任和义务。 1.明确网络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和施害者的法律责任 根据《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次)》第558、56条的规定,网络欺凌不管是通过手机短信还是博客、BBS等方式,一般主要表现为言语的传播,对于残酷、伤害性大的言论,受害者可以提起诽谤诉讼。如果被告故意采用极端暴虐的行为给原告造成了明显的心理伤害,引发原告精神严重混乱,使其精神痛苦超出了正常人的承受范围,则受害人可以提起“故意致人精神损害”的侵权诉讼。提起故意致人精神损害的侵权诉讼是网络欺凌受害者的最佳救济手段。根据美国《梅根·梅尔网络欺凌预防法》对《刑法典》第41章的修订,增加了第881条“网络欺凌”,规定实施网络欺凌适用刑法上的骚扰罪,被告将处以罚金,或判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两者并处。 2.明确学校在网络欺凌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 2009年5月,美国出台《学校及家庭网络教育法》,该法要求学校必须承担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责任,以此来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过,进行安全教育仅仅是学校减轻责任的事由而不是免责事由。同时,2007年通过的美国《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案》(CIPA)要求,学校要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以保证未成年人使用e-mail、聊天室或其它电子通讯工具时的安全。目前,美国大多数校园图书馆已经在接入的互联网端口安装了过滤软件。美国法院还适用Tinker标准来审理发端于个人电脑但影响到公立学校学生的网络欺凌案。在确定经个人电脑上传的网站内容是否由学校管理时,法庭必须对门槛标准进行审查,看发端于个人电脑的网络言论是属于“校内” □董金秋邓希泉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移动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网络欺凌的问题日益严重,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新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应对网 络欺凌问题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策选择和治理对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 文通过对发达国家防范和治理青少年网络欺凌政策模式的分析与比较,总结各 自的特点及利弊得失,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治理网络欺凌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发达国家;应对策略;借鉴 →→ →→→→→→→→→→→→→→→→→→→→→→→→→→→→→→→

1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提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doc

1.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提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2.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研究拟完成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内容要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具体化。3、研究思路与方法: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和计划。4.预期价值:本课题理论创新程度和实践应用价值。(课题设计论证限3000字以内) 一直以来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不断的得到大量的研究,近二十年以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Slavin, 1994)来指导改革教学成为一大趋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角度说明学习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所谓“情境”即是学习的综合环境;“协作”: 指学习中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会话”: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意义建构”:建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教师观和知识观和以往的学习理论有了很大的变化,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提高教学效率正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但目前的研究多从学习的方法论和学习技术本身入手,考虑学生的具体群体的学习特点较少,不能很好的有的放矢,在分析学生的学习影响因素时多直接用常规的数理统计理论进行分析与讨论,而实际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因素是相当复杂与繁多的,而且学习因素之间W能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有时往往不知道,因素之间的影响到底多大,定量的关系不明确,甚至可能有很多隐藏的因素在起作用,发现学习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与比重,以及它们的变化分布规律对我们找出主要因素从而正确指导教学以及设计调查问卷摸查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特点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此的研究还比较少。 贝叶斯网络又称信度网络,是Bayes方法的扩展,是目前不确定知识表达和推理领域最有效的理论模型之一。自1988年由Pearl提出后,己知成为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一般的贝叶斯网络结构是一个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如图1所示,由代表变量节点及连接这些节点有向边构成。节点代表随机变量,节点间的有向边代表了节点间的互相关系(由父节点指向其后代节点),用条件概率进行表达关系强度,没有父节点的用先验概率进行信息表达, 节点变量可以是任何问题的抽象(如知识表达),适用于表达和分析不确定性和概率性的事件,可以从不完全、不精确或不确定的知识或信息中做出推理。贝叶斯网络本身是一种不确定性因果关联模型,贝叶斯网络与其他决策模型不同,它本身是将多元知识图解可视化为一种概率知识表近与推理模型,更为贴切地蕴含了网络节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条件相关关系,如果节点表达为学习因素,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很早就已存在,但是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综观国内外有关文献,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本文试图把它们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与利益导向1,公司治理的内涵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以及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法马和詹森(Fama and Jensen, 1983)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施莱佛和维什尼(Shleifer and Vishny, 1997)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如何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课题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上述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偏重于所有者(一般情况下即为股东)的利益,因此他们信奉“股东治理模式”。?科克伦和沃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布莱尔(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有的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以上学者对公司治理的阐述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因而他们提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2,利益导向(一)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治理模式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其假设条件是:在典型的公司中股东得到“剩余回报(residual return)”并承受“剩余风险(residual risk),从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最大化。但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存在着两种观点(布莱尔,1995):第一种观点:金融模式(finance model)认为公司由股东所有并进而认为公司应按股东的利益来管理,试图促使经理人员对股东利益更负有责任(尤其是在伯利与米恩斯企业中)。金融模式的主张者相信,通过政策激励和采取最大化短期股票价格的行为是为股东利益服务的最佳形式,因为他们相信,今天的股票价格是反映公司未来利润和增长的最佳市场评估。其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因此,他们主张为公司控制提供一个不受限制的市场,并主张增大股东的权利。第二种观点:市场短视市场短视派认为金融市场的压力使公司经理只关注短期利益,这样会对公司的长期管理产生一种经营决策上的偏导,从而降低公司长期资产的价值。罗伯特?哈耶斯和威廉姆?爱伯纳思(Robert Hayes and William Abernathy,1980)指出美国公司正在遭受“竞争性短视”(Competitive myopia)的损害,包括驱使经理过于沉重地倾注在以短期资本测量作为经理业绩评估准则的投资回报上。当金融模式主张者希望增加股东对公司的监督和影响时,市场短视派则希望公司治理可以在股东压力下,特别是在短期股票价格业绩中保护经理,或替代性地通过阻止交易和鼓励长期持有股票来试图实现股东的利益。但两者都认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可导致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二),利益相关者治理与社会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认为应把社会财富最大化作为公司治理的目标。布莱尔(1995)认为,在大多数现代公司中,股东只承担有限的责任,股东的风险可以通过投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