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糖尿病2016 指南

糖尿病2016 指南

糖尿病2016 指南
糖尿病2016 指南

ADA2016 指南:糖尿病血糖控制诊疗标准

近日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更新了2016 年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于2015 年12 月22 日在线发表于Diabetes Care 2016 年1 月份增刊。现将糖尿病血糖控制部分全文摘要如下:

血糖控制的评估

有两项措施可供医护人员和患者评估血糖控制的有效性: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动态血糖监测(CGM)以及组织间隙葡萄糖测定可作为部分患者SMBG 的有益补充。

建议:

1. 对于胰岛素注射次数较少或使用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可能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和/ 或患者自我管理。

2. 给予患者SMBG 处方后,应确保患者得到持续的SMB 技术指导、技术评估、结果评价及患者使用 SMBG 数据调整治疗的能力。

3. 大多数采用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 或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应在餐前或加餐前行SMBG,偶尔在餐后、睡前、运动前、怀疑低血糖、低血糖治疗后直到血糖正常、在关键任务如驾驶操作前亦需行SMBG。

4. 对于部分成年(年龄≥ 25 岁)1 型糖尿病患者,正确使用CGM 并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降低HbA1c。

5. 虽然目前CGM 降低儿童、青少年及青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证据不足,但CGM 可能对这些人群有帮助,是否成功与坚持使用该装置的依从性相关。

6. CGM 可作为无症状低血糖和/ 或频发低血糖患者SMBG 的一个辅助方法。

7. 由于CGM 的依从性变异较大,给予患者CGM 处方前应评估患者持续使用GCM 的准备状态。

8. 给予患者CGM 处方时,应加强糖尿病教育、培训和支持,以获得最佳的CGM 实施方案和持续使用。

9. 成功使用CGM 的患者应该坚持使用到65 岁以后。(译者注:此指南为2016 年新增)

血糖监测MBG

MBG 作为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之一,可以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餐后血糖以及生活事件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SMBG 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使患者更好的了解自身疾病状态,使患者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最优化的SMBG 应确保患者得到SMBG 技术指导、技术评估,及患者或监护人应该学会根据 SMBG 数据调整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的能力。

针对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大部分患者应每天检测血糖6-10 次:比如应在餐前或加餐前行SMBG,偶尔在餐后、睡前、运动前、怀疑低血糖发作时。

对于仅使用药物治疗或基础胰岛素治疗的T2DM 患者,SMBG 的意义尚不清楚。一项meta 分析发现此类人群行SBMG 后A1C 在治疗6 个月后仅下降0.25%,但在1 年后结果有升高趋势。

连续血糖监测CGM

CGM 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可准确反映血糖水平。但是美国FDA 并没有批准该设备作为唯一的代理商用于血糖监测。CGM 需要联合SMBG 用于临床决策。

由于CGM 的依从性变异较大,给予患者 CGM 处方前应评估患者持续使

用 GCM 的准备状态,并且要加强GCM 教育、培训和支持,以获得最佳的 CGM 实施方案。

另外,成功使用CGM 的T1DM 或T2DM 患者应该坚持使用到65 岁以后。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建议:

1. 对治疗达标的患者以及血糖控制稳定者一年内至少进行两次A1C 的检测。

2. 对治疗方案发生变化和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每年检测A1C 四次。

3. 应用即时A1C 检测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A1C 可以反映患者近几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并具有预测并发症发生风险的作用,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应将此检查作用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监测频率与患者血糖水平、治疗方案等因素相关。如患者治疗达标、血糖控制稳定一年内至少进行两次A1C 的检测;但是对于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至少每3 个月检测A1C。

A1C 的含量除了与血糖水平有关外,还受红细胞的存活时间以及血糖与血红蛋白的接触时间有关。因此当患者A1C 结果于SMBG 或CGM 检测结果有差异时,医生应该考虑是否存在影响A1C 的因素。由于A1C 并不能反映血糖波动情况以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因此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应在A1C 基础上结合SMBG 结果作出临床决策。

表1. A1C 与平均血糖关系对照表:

糖化血红蛋白目标

1. 非妊娠糖尿病成人血糖控制建议:

(1)对非妊娠成年糖尿病患者,A1C<7% 较合理。

(2)若没有明显的低血糖或治疗副作用,建议A1C 控制更严格(<6.5%),这些患者包括T2DM 病程较短、仅使用生活方式干预以及二甲双胍治疗T2DM 患者、预期寿命较长以及没有明显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3)对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有限、有晚期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合并较多并发症以及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尽管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适当的血糖监测以及使用包括胰岛素在内的多种有效剂量的降糖药物但血糖仍难达标者,建议放宽A1C 控制目标(如<8%)。

2. A1C 与微血管并发症

DCCT 研究强化治疗可降低 1 型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神经病变风险,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UKPDS 研究发现强化降糖可显著降低T2DM 患者微血管以及神经病变;三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ACCORD、ADVANCE 以VADT 研究也有同样发现:(1)较低的A1C 水平可以延缓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当患者A1C 由7% 下降到6% 时,可进一步降低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尽管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由于T1DM 以及使用多种药物治疗的T2DM 患者具有潜在的低血糖发生风险,因此控制血糖时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要重于微血管并发症的获益。

3. A1C 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有许多证据已表明早期强化降糖可以降低T1DM 以及T2DM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EDIC 研究是DCC 的一项后继观察性研究,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强化降糖治疗可以是T1DM 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和心源性死亡发生风险下降57%。

亦有证据表明强化降糖可以降低新诊断T2DM 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尽管ACCORD、ADVANCE 以及VADT 研究随访3.5-5.6 年发现强化降糖对并不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这可能纳入患者的糖尿病病程较长有关(平均8-11 年)。

UKPDS 研究中强化降糖可以使T2DM 患者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猝死)发生率下降16%,尽管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是在随后的10 年随访中发现强化降糖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以及全因死亡率。ACCORD 研究由于强化降糖组患者死亡率高于对照组研究提前终止;ADVANCE 研究在随后的随访中发现强化降糖组终末期肾病发生率相对较低;VADT 随后的10 年随访发现与标准治疗组相比强化降糖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

由于存在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因此不能只追求降低血糖以及A1C 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要个体化治疗。

尽管本指南提出了A1C 的控制目标,但是不同个体治疗仍要个体化。对于大部分非妊娠成年糖尿病患者而言,治疗目标为A1C<7%、空腹毛细血管血糖4.4-7.2 mmol/L、餐后1-2 h 毛细血管血糖最高值不超过10.0 mmol/L。

低血糖

1. 建议:

(1)对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每次就诊时应询问其症状性和无症状性的低血糖表现。

(2)无意识障碍的低血糖患者首选葡萄糖(15-20 g)治疗,尽管可选择其它形式的含有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如果治疗后十五分钟后SMBG 结果依然为低血糖,应重复上述治疗。一旦 SMBG 血糖恢复正常,患者可进食或小吃以预防再次发生低血糖。

(3)所有有严重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应处方胰高血糖素,并指导看护人员或家人如何使用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医护人员。

(4)对于无症状性低血糖或一次或多次严重低血糖发作的患者,应重新评估其治疗方案。

(5)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或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应放宽他们的血糖目标值,严格避免近几周内再次发生低血糖,以降低无症状性低血糖并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6)如发现认知功能较低和 / 或下降,应对其认知功能进行持续评估,临床医生、患者和护理人员应高度警惕低血糖发生。

低血糖是许多T1DM 以及使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 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低血糖可有认知障碍,甚至发展为意识丧失、昏迷甚至死亡。有研究发现老年T2DM 患者严重低血糖发生史可以增加老年性痴呆的发生率。DCCT/EDIC 研究发现青少年以及年轻

T1DM 患者严重低血糖发作与认知功能下降无明显关系。

当低血糖发生时需要摄入葡萄糖或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并推荐使用葡萄糖治疗。所有有严重低血糖发生风险的患者应处方胰高血糖素,并指导看护人员或家人如何使用胰高血糖素。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应该加强SMBG 以及CGM 的应用、告知患者促进低血糖发生的因素、低血糖易发生的时间(比如高强度运动后或者夜间)等。对于低血糖发生风险较高患者,适当放宽治疗目标获益更大。

由于急性应激时间对血糖影响较大,可引起酮症酸中毒、高血糖性高深昏迷等急性并发症。遇到此情况发生要增加血糖监测频率、有酮症倾向的患者需要加测血尿酮体等。如出现酮体、呕吐以及意识障碍情况,要进一步入院治疗。

2016糖尿病护理小组计划

十堰市人民医院2016年糖尿病护理管理小组工作计划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又一危害大众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充分发挥我院糖尿病专科护士的作用,提升我院糖尿病专科护理水平,定期对非糖尿病病区护理人员进行糖尿病护理知识培训、会诊、检查、指导,先对糖尿病护理管理小组工作计划如下: 一、小组人员: 组长:黄玉兰 秘书:陈莲花 组员:赵冬梅、鲍玉华、杜鹃、严娇娇、冯怡、吴婷、马英、李玉琼、周涤、郑时芹、张卉、王丽(中医2)、彭琳、张红(神内3)、陈玉梅 二、糖尿病护理小组人员分工及职责 1、组长:全面负责及协调开展各项工作 2、秘书:加强与组长、成员之间的沟通 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反馈 协助组长开展小组的各项工作 3、成员:对小组成员进行糖尿病知识培训 对各区护理骨干进行糖尿病知识培训和病人的护理指导 参与糖尿病护理小组的活动 对院内有需求的糖尿病病人进行专科护理会诊、指导 三、糖尿病护理小组工作职责 1、在护理部主任的领导下对全院范围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培训。

2、开展全院专科护理会诊,促进全院糖尿病护理质量的提高。 3、积极开展护理科研,全面推广新技术、新理念,积极撰写护理论文。 4、做好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评估及信息整理的培训及指导。 5、指导糖尿病患者的出院随访,筹备开展对糖尿病的社区护理管理。 四、培训计划 五、工作要求: 要求糖尿病管理小组成员每季度必须按时参加培训活动,如因病假或事假不能参加时需提前履行请假手续,并安排科室其他人员代替参加,回去后做好相应的传达,确保我院糖尿病达到同质化管理。 糖尿病护理管理小组 2016年1月20日制定

2016内分泌题目及答案

1.胰腺主要是由()、()、()和血管共同组成,共同调节着营养的平衡。 A A.外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导管细胞 B. 外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腺细胞 C. 泡心细胞、β细胞、导管细胞 D. 泡心细胞、β细胞、腺细胞 2.李先生,56岁,2型糖尿病2年,因肺炎住院,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目前肺炎已愈,拟今日出院。目前血糖:空腹:5.8mmol/L,餐后:7.8mmol/L。医嘱优泌乐25 18u,12uBID治疗,出院教育中应当非常强调发生低血糖可能,因为()B A. 炎症控制后机体对胰岛素需要量会增加 B. 炎症控制后机体对胰岛素需要量会减少 C. 炎症控制后机体对胰岛素需要量保持不变 D. 炎症控制后可立即停用胰岛素 3.静脉胰岛素输注或重症监护ICU患者,住院期间血糖应如何监测?D A、三餐前+睡前监测 B、每4小时监测一次 C、全天7点监测 D、每1-2小时监测一次 4.糖尿病最严重而突出的并发症是:A A.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B.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C. 糖尿病神经病变 D. 低血糖 5.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D 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B.糖尿病足 C.感染 D.糖尿病肾病 6.下列哪项不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C A.视网膜病变 B.肾脏病变 C.脑梗塞 D 以上都不是 7.在稳定状态下,血浆中的()可以准确的评价胰岛素的分泌速率。B A. 葡萄糖 B. C-肽水平 C. A 链 D. B 链

8.视网膜病变的主要病理变化是:()D A.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B.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 周细胞减少 D . 毛细血管微血管瘤形成 9.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与平均血糖有关系对照,一般糖化血红蛋白为10%时,平均血糖是多少? C A.11.8 B.12.5 C.13.4 D.15 10.如果运动前血糖水平在()范围,基本能保证适度运动是安全的。C A.4.4-8.0 mmol/L B.5.5-10 mmol/L C.5.5-14 mmol/L D.6.0-11 mmol/L 11.如果运动间歇()天,已经获得的胰岛素敏感性会降低,运动效果及积累作用就减少。B A.2 B.3 C.4 D.5 12.抢救体重约50kg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时,胰岛素用量为()A A. 4-6U/h B. 7-10 U/h C. 11-20 U/h D. 21-30 U/h 13.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初输生理盐水,当血糖降至多少时(),则改输5%的葡萄糖溶液加胰岛素。 B A. 5.6 mmol/L B. 13.9 mmol/L C. 11.9 mmol/L D. 8.39 mmol/L 14.治疗高血糖高渗状态的患者,最初输生理盐水,当血糖降至多少时(),则改输5%的葡萄糖溶液加胰岛素。 A A. 16.7mmol/L B. 13.9 mmol/L

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的不足探讨

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的不足探讨 发表时间:2016-01-20T15:10:23.2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作者:鲁宏亮 [导读]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临淮路院区普内科探讨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总结。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临淮路院区普内科合肥 230011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总结。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HbA1c值,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0例,对照组600例,对照组行单纯强化降糖治疗,观察组行常规降糖治疗及严格控制危险因子。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A1c7.0%~7.4%;对照组为6.0%~6.4%;但是对照组有48例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入院治疗;观察组有4例患者因心绞痛入院,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多个危险因素干预,可以降低大血管并发症,显著较单纯强化降糖方案效果好。虽然大多数患者可以关注自身血糖值变化,但是忽略未感知潜在危险因素,影响预后。 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强化降糖;危险因子 糖尿病为机体内糖代谢异常引发的慢性疾病,已经有数据统计显示[1],我国糖尿病发病人群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出现心血管病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只关注血糖值变化,而未在意潜在威胁[2]。糖尿病为大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糖尿病患者均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致病因子,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3]。糖尿病强化降糖治疗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是未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使患者依然存在心血管疾病威胁。在本组研究中,对糖尿病患者使用强化降糖基础上加用多危心血管因子控制,效果较为满意,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男性689例,女性511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5.8±6.4)岁。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高血压史。纳入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显示心肌酶学在正常范围;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将1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0例,观察组60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强化降糖治疗,治疗前HbA1c为8.3%~11.5%,测量空腹血糖为7.7~9.3mmol/L,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胰岛素、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剂治疗;出院时检测HbA1c为7.1%~8.1%;空腹血糖为6.1~7.7mmol/L;出院时使用二甲双胍50mg,3次/d;优降糖5mg,3次/d,作为维持用药方案; 观察组行综合治疗,入院时HbA1c为7.9%~8.7%,测量空腹血糖为6.9%~7.9%mmol/L,住院后继续使用二甲双胍25mg,每日两次口服;优降糖2.5mg,每日两次口服;均使用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硝酸酯剂等治疗,出院检查为HbA1c为7.0%~7.5%,测量空腹血糖为5.8%~6.9%mmol/L。出院后患者予以依那普利10mg,1次/d,拜阿司匹林0.1g,1次/d,双氢克尿塞6.3mg,1次/d;倍他乐克12mg,1 次/d,定期检测血压。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剂量资料采取(±s)检验,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 HbA1c7.0%~7.4%;对照组为6.0%~6.4%;但是对照组有48例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入院治疗;观察组有4例患者因心绞痛入院,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糖尿病引发大血管病变,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情况具有相关性,因机体内血糖水平波动较大,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因内皮紊乱,促使血管反应、张力明显变化,是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5]。由此可见,高血糖波动会引发血管内皮损伤,血糖波动大小,也是决定患者并发慢性疾病的主要因素[6]。经本组研究调查显示,采取常规降糖治疗,并对危险因子进行严格控制,经治疗后,HbA1c7.0%~7.4%,仅4例患者因出现心绞痛症状入院治疗,占0.67%;提示,常规降糖药物加危险因子控制,可有效降糖,对血糖波动进行控制。 血糖波动较为严重,会导致机体中出现C反应蛋白合成,释放粘附因子后,加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是形成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风险因素[7]。在糖尿病治疗中,不仅需要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也需要定期检测血压、血脂等情况,吸烟史者,需要严格戒烟,控制心血管

2016年医博士继续教育--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试题及答案

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 糖尿病药物治疗热点问题解析(一)DCEED 一、单项选择题(5道,共100分) ? 1.以下哪个指标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20)答案不确定 o A、空腹血糖 o B、餐后2小时血糖 o C、糖化血清蛋白 o D、糖化血红蛋白 o E、随机血糖 ? 2.关于二甲双胍的描述哪项不正确(20)答案不确定 o A、首选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 o B、对于1型或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可以和胰岛素合用 o C、二甲双胍禁用于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 o D、在多国的指南中,二甲双胍被推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用药o E、二甲双胍可以和磺脲类降糖药物合用 ? 3.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不包括以下哪些(20)答案不确定 o A、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o B、增加外周肌肉组织对血糖的利用 o C、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o D、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 o E、刺激胰岛产生胰岛素 ? 4.二甲双胍的禁忌证不包括以下哪项(20)答案不确定

o A、心力衰竭(休克)、急性心肌梗塞和败血症等引起的肾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 o B、需要药物治疗的充血性心衰和其他严重的心、肺疾病 o C、严重的感染和外伤,外科大手术,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等 o D、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可以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o E、禁用于80岁以上的老人 ? 5.关于二甲双胍不良反应的描述哪项不正确(20)答案不确定 o A、二甲双胍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发生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 o B、二甲双胍不引起低血糖 o C、二甲双胍本身不会对肾功能有影响,临床存在仅根据蛋白尿就停用二甲双胍的使用误区 o D、二甲双胍常可导致乳酸性酸中毒 o E、二甲双胍不增加体重 糖尿病药物治疗热点问题解析(二)CCEBE 一、单项选择题(5道,共100分) ? 1.以下哪个降糖方案不适宜(20)答案不确定 o A、二甲双胍每日3次联合阿卡波糖每日3次 o B、二甲双胍每日3次联合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每晚皮下注射1次 o C、格列齐特每日3次联合短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每日3次皮下注射 o D、格列齐特每日3次联合吡格列酮每日1次 o E、阿卡波糖每日3次联合中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每晚皮下注射1次 ? 2.目前在我国上市的DPP-4抑制剂不包括以下哪个品种(20)答案不确定 o A、利格列汀

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现状调查(非模板)

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现状和前景分析

发展迅速风生水起 据IMS统计,2016年全球糖尿病市场规模突破400亿美元,达0424亿美元,增长率8.2%,在全球药品市场中排第四位。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2013-2016年复合增长率达12.98%,糖尿病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药物市场的必争之地。 我国糖尿病用药市场在2013年实现爆炸性增长,从2013年市场规模61.95亿元,直接冲刺到74.95亿元的规模,增幅达到20.98%,之后又放缓脚步,2013年-2017年复合增长率为15.75%。2017年受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使用有限的影响,我国糖尿病用药的临床销售有所放缓,市场规模150.6亿元。2017年略有回增,但增幅不大,市场规模173.77亿元。 Ⅱ型糖尿病热门程度可谓仅次于肿瘤。在国内目前申报的Ⅱ型糖尿病药物主要是DPP-4抑制剂,国外已经上市的维格列汀、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都正在或已经注册进入中国。默沙东生产的西格列汀,在美国2006年上市,2016年欧盟批准上市,2016年在中国上市;诺华生产的维格列汀在欧盟2016年上市,2016年在中国上市;阿斯利康和BMS生产的沙格列汀美国和欧盟2017年批准上市,在中国2016年上市;武田生产的阿格列汀在日本和美国分别于2017年、2016年上市。

我国在审的DPP-4抑制剂产品中很多,如江苏恒瑞医药的 1.1类新药硝酸瑞格列汀在批准临床阶段,江苏豪森医药的 1.1类新药托西酸贝格列汀在批准临床阶段,山东轩竹医药科技的 1.1类新药盐酸依格列汀片在审请临床阶段。 近十年最热的小分子口服降糖药主要有两类,DPP-IV抑制剂(格列汀类)与SGL抑制剂(格列净类药物,纳-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药物)。目前全球上市的格列汀类药物已有7个,默克的西他列汀销售规模已达40亿美元。预计2018年将成为97亿美元的最畅销小分子药物。默克已经感觉到SGLT2抑制剂对DPP4抑制剂的威胁,和辉瑞联手共同开发Ertugliflozin(PE-04971729)。 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据,2016年共有30个1.1类新药获得临床实验批件,有6个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占比20%。分别是:山东轩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依格列汀,临床作用靶点DPP-4抑制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恒格列净,临床作用靶点SGLT2抑制剂;重庆富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PEG-GLP-1,临床作用靶点是GLP-1类似物;华领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的HMS5552,临床作用靶点glucokinase激活剂;天津派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PEG-艾塞那肽,临床作用靶点长效GLP-1类似物;重庆富创医药研究有限公司的复格列汀,临床作用靶点DPP-4抑制剂。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之注射技术篇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之注射技术篇 前言 201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首次组织全国糖尿病学专 家制定了第一版《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指南从医护人员的职责、注射前的心理准备、注射药物、注射装置、注射技术、皮下脂肪增生与其他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指导性的规。随着全球及中国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于今年对其进行第二次修订,较第一版增加了较多中国研究数据及随着技术推进逐渐发展的更新的更全面 的建议,旨在为我国广大专业医护人员提供注射技术规,使广大中国患者受益。本指南推荐意见采取等级标准本指南中对每一条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采用以下等级:A.强烈推荐;B.推荐;C.尚未决定的问题。对于科学证据的支持程度采用以下标准:1.至少有一项随机、对照研究;2.至少有一项非随机(或非对照或流行病学)研究;3.以大量患者经验为基础的专家共识。部分推荐意见缺乏临床试验证据,但是具有显著并令人信服的临床经验,则该部分被命名为'观察结果' ,而未对这些推荐意见进行分级。注射技术篇 注射技术在糖尿病药物注射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涉及注射部位的选择和轮换、捏皮手法、注射角度的选择和注射器具的丢弃等多个方面。

注射部位的选择根据可操作性、神经及主要血管之间的距离、皮下组织的状况等,人体适合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是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如图4所示。 图4 推荐的注射部位 腹部边界如下:耻骨联合以上约1 cm,最低肋缘以下约1 cm,脐周2.5 cm以外的双侧腹部;双侧大腿前外侧的上1/3;双侧臀部外上侧;上臂外侧的中1/3。 尽管透过衣物注射不会引起不良后果,但当用这种方式注射时,患者无法捏起皮肤及观察注射部位,并且穿透衣物引起损伤会造成注射疼痛的增加等,因此这种注射方式并不理想。 推荐:1.餐时注射短效胰岛素等,最好选择腹部。A12.希望减缓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时,可选择臀部,臀部注射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注射至肌肉的风险。A13.给儿童患者注射中效或者长效胰岛素时,最好选择臀部或者大腿。A1 参考:注射部位应选取皮下脂肪丰富的部位,这些部位包括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在腹部,应避免以脐部为圆心、半径1 cm的圆形区域注射[71]。越靠近腰部两侧(即使是肥胖患者),皮下组织的厚度也会变薄,因此容易导致肌注射。臀部注射时,应选择臀部上端外侧,因为即使是儿童或身材偏瘦的患者,该部位的皮下组织仍然丰富,可最大限度降低肌注射的危险。大腿注射选择其上端外

20162型糖尿病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糖尿病知识培训考核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药物不属于磺脲类药物的是(A) A.米格列奈 B.优降糖 C.美吡哒 D.亚莫利 2.吡格列酮口服降糖药是(A) A.胰岛素增敏剂 B.α糖苷酶抑制剂 C.双胍类药物 D. 磺脲类药物 3.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B) A.视网膜病变 B.大血管并发症 C.微血管并发症 D. 糖尿病肾病 4. 磺脲类药物的禁忌证是(D)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手术病人 D. 以上均是 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D) A.体重增加 B.头痛、乏力 C.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D. 以上均是 6.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的药物是(B)。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岛素增敏剂 7.主要抑制多糖的水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是(C)。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

岛素增敏剂 8. 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 标外,理想的血压是(B) A <140/90 B <130/80 C <135/90 D <130/90 9.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降糖的机制是(A) A.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B.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 C.增加外周肌肉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D.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10.世界糖尿病日是(C) A.11月12日 B.11月13日 C.11月14日 D. 11月15日 11.鱼精蛋白锌的胰岛素类型是(C) A.短效() B.中效() C.长效() D. 预混() 12.下列哪些患者不适宜胰岛素强化治疗(D) A.已有晚期并发症者 B.精神病或精神迟缓者 C.2岁以下幼儿 D. 以上均是 1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 的比例是(A) A.小于等于 6.5% B. 大于等于 6.5% C. 小于等于7.5% D. 大于等于7.5% 14.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是(A) A.胰岛素缺乏 B.胰岛素缺乏与胰岛素抵抗共同存在 C.胰岛素抵抗 D. 胰岛素分泌延迟

2012-2016年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发展动态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2-2017年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发展动态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原文地址:https://www.sodocs.net/doc/697833203.html,/2012/1130/73161.html 目录 第一篇糖尿病药物产业基础篇 第一章糖尿病药物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糖尿病药物概况 一、糖尿病用药简介及分类 二、糖尿病用药类别价格比分析 三、糖尿病用药市场概况 四、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与发达国家比较 第二节糖尿病流行现状与趋势 一、世界糖尿病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二、中国糖尿病现状与流行趋势 三、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相关因素 第二章2011-2012年全球糖尿病药物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2011-2012年全球糖尿病药物市场现状分析 一、世界糖尿病药物市场分析 二、世界糖尿病药物市场增长分析 三、国际糖尿病新药市场发展分析 四、全球主要糖尿病药物企业动向分析 第二节2011-2012年全球茄尼醇市场发展分析 一、2011-2012年国际市场对茄尼醇的需求分析 二、国际茄尼醇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三、全球茄尼醇产量分析 第三节2011-2012年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糖尿病药物发展分析 一、2011-2012年美国研究用干细胞治糖尿病 二、英国糖尿病药物消费情况分析 三、肯尼亚糖尿病药物市场潜力分析

第三章 2011-2012年中国糖尿病药物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分析第一节 2011-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分析 二、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三、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六、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糖尿病药物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卫生部与世界糖尿病基金会签署合作项目 二、糖尿病药或入基本药物目录 三、糖尿病外用产品化糖贴获准上市 四、2011-2012年药监局重修吡格列酮说明书 第三节 2011-2012年中国糖尿病药物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一、人口环境分析 二、教育环境分析 三、文化环境分析 四、生态环境分析 第四节 2011-2012年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析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及目标 二、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三、2009-2011年医改方案投资规划分析 四、2009-2011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第四章2011-2012年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运行动态分析 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分析 一、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容量分析 二、二甲双胍市场分析 三、中国抗糖尿病药市场需求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