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

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

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
国际政治经济学 重点

第一讲导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IPE),是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首先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美国和欧洲,其主要任务是探索国际关系中经济与政治的互动机制,就是研究国际关系中追求财富和权力之间相互的动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权力的配置状况导致多种多样的产权模式,这些产权模式决定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另一方面,生产效率的变化以及对资源的获取,从长远来说影响到权力之间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指对国家经济事务的管理,一直主导着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它不仅是作为一种知识工具帮助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具体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还是迫使人们思考使其状况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

第二讲古典重商主义

国家机器的强化

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急需实现全国市场的统一。这就不仅要求统一商业往来的度量衡,还要求废除由于地方割据而导致的繁琐的、不合理的地方费税,并建立和改进相应的交通通讯设施。

军事技术和军事组织的更新使战争的成本急速增加,而大多数封建领主和国王的传统财源越来越难以企及,从而导致日益频繁和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应对随时爆发的战争,必须建立新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形式。

(1)官僚化:现代国家的本质在于,它由一套法律、信仰以及创设和运用法律的机构组成。通过出卖官职,既可以扩大统治基础和对社会的控制,又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可以使这些官员依附于国王,从而削弱那些贵族或有权势家族对国王权力的制约。

(2)军队的垄断:频繁的战争和技术进步,客观上提出了军事职业化的要求。以前那种军事采邑制下的平战结合的方式已不合时宜。招募雇佣兵,既可以增强国家权力,特别是对贵族的控制力;又可以增加就业,缓解社会危机;还刺激了与此相关的各方积极性,如雇佣军的组织者及其装备给养的提供者。

(3)合法性的创造:国家合法性的创造,必然包括创建一种具有强大逻辑说服力和道德感召力的意识形态,使社会大众,特别是关键阶层或集团认同其权力的合法性。

(4)人口的同化:为了加强对境内不同民族群体的直接统治,各主要王国都加强了对民众的文化同化。跨地域经济活动的急剧增加,促进了不同地域人民之间的接触和了解,为人口同化提供了必要前提。宗教改革、文化传播、人口普查和行政体系的普及等促进了共有文化、意识和情感的传播。

(5)主权原则的逐步确立:早在16世纪中期,法国重商主义者、被誉为现代国家主权思想之父的让·博丹(Jean Bodin)就主张,国家应该拥有绝对的主权以确保其领土安全。经过宗教改革和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后,《威斯特伐利亚公约》(1648)确立了现代主权的基本原则,即对内至高无上,国家成为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者;对外,相互承认对方的独立自主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外来权威可以凌驾于一国之上。

古典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古典重商主义认为国家的权力和财富是确保国内秩序稳定和公共福利以及避免外来侵略的基础,国家的一切内外经济活动都应服从于促进国家富强及战胜外国劲敌这一目标。为此,必须反对国内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散的封建经济,整合民族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国家实力。同时通过对外经济交往增进国家财富。

重商主义者,特别是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财富的多少取决于所拥有的金银的绝对数量。除了开采金银外,对外贸易是获得财富的最有效手段。

古典重商主义的基本政策主张

奖出限入”,保护国内工商业,确保贸易盈余。

(1)奖励输出主要针对国内大多数出口产品或为出口而进口的某些产品,为此采取减税或

免税、发放奖励金(出口补贴)等办法。

(2)限制输入主要针对那些与国内存在竞争的产品,或国内能够生产的供国内消费的外国产品,一律征收重税,甚至直接禁止输入。总的目的是确保国家贸易盈余。

奖入限出”,确保和维持本国的竞争优势。

(1)奖励输入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国内需要而又供应不足或无法生产的原材料,通过关税优惠或奖励金鼓励进口。

(2)限制输出的主要是针对那些确保国内产业优势的原料供应、技术人才和生产工具,通过重税、罚金和判刑等手段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出口的。其目的是确保和维持本国的竞争优势。

(1)建立起一个排他性的、封闭的工商业帝国。不仅要使宗主国的货物和商人享有某些特权,而且往往使他们取得独占权,以确保稳定的原料来源和商品市场。

(2)为了加强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各国大力发展海军和航运业,并采取相应措施排斥竞争对手。他们认为发展航运事业,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由于强大的舰队给国家带来荣誉,而且运输收入也给国家带来直接的利益。

国家通过允许某些资本家成立公司和拥有出口某些产品的特别权力。为了降低海外贸易的壁垒,政府之间通过谈判签署通商条约,相互给予对方某类商品在进口时的优惠,以保证各自对该类商品的垄断权。通过有利的通商条约,本国的货物或商人在某一外国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货物和商人所不能享受的特权。

汉密尔顿的主要观点

古典重商主义的辩护——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与《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汉密尔顿承认农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认为,一个拥有制造业和农业的国家,比那些只有农业的国家更富有。制造业不仅将扩大社会既有生产和收入,还将获得比没有制造业时更多的产品和收入。政治上,农业生活虽然提供了“最有利于人类自由和独立的状态。民主制度的功能发挥需要有受过教育和有专业知识的精英,而不仅仅是农民和工匠。

汉密尔顿指出,新建一种制造业,不仅要应对自然的不利,还要应对其他国家的大量保护,以及先进国家强大的竞争压力。与那些制造业发展成熟已久的国家在同等条件上进行竞争是

不现实的和不公平的。这种不公平如此之大,以至于如果没有本国政府的额外援助和保护,几乎不可能发展起本国的制造业,当然也不存在竞争。

要建立本国制造业,并使之尽快成熟起来能够承受社会竞争,本国政府就必须采取各种必要措施进行干预和援助。这种干预和援助相当于给予某种产品生产者以垄断优势,必然引起价格上涨,损害消费者利益,但从长期看,这些弊端最终会消除。

a.对与国内竞争的外国产品征收保护性关税或禁止进口。

b.禁止制造业原料出口,并对制造业原料进口实行减税、免税和退税。

c.对国内生产者提供财政补贴。

d.鼓励新发明和发现,禁止生产工具出口。

e.监督制成品,防止欺诈,维护竞争。

f.为资金汇兑和商品运输提供便利。

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

古典重商主义的辩护——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尽管重农主义(Physiocrasy)与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对于财富的认识不同,但是都主张自由贸易。作为这一共同主张的前提是,他们认为,各国在利益上是一致或者说是可以协调的。

李斯特并不否认和平的必要性和未来的可能性,但是认为,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所认为的普遍和谐与和平的世界在当前是不存在的。他们忽视了当今世界正被国家间激烈的竞争所分裂,简单地认为只要将国内自由贸易原则扩展到国际上,各国将能够像实行自由贸易的各省或州那样获得巨大收益。李斯特认为,一般是先有政治联盟,然后才会有真正的经济联合。

保护主义的必要性:李斯特并不否认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但是基于当前国际关系内在的冲突,以及对各国实力和财富至关重要的工业在其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自由贸易只会促进发达国家(如英国)的利益最大化和永久化,而妨碍落后国家(德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将落后国家置于与发达国家平等地位的唯一方式。

保护主义的成本收益

a.通过将外国制成品逐步排挤出国内市场,既为本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市场,又促进了外国工人、技术和资本的流入。

b.关税保护对原始生产,如农业可能有害,但对工业未必尽然。对一个工业上落后的后起国家而言,如果没有关税保护,在自由竞争下根本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尽管保护工业给农业带来了暂时的损失,但工业一旦发展起来后,将会给农业带来大得多的收益。

c.保护造成的对国内工业的垄断可能导致懒惰,但是国内竞争对工商业者的竞胜心也有巨大

的刺激作用,并将超过前者。

——有选择的关税保护。

(1)空间上的选择:“只有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为目的时,才有理由采取保护措施;

(2)阶段上的选择:第一个阶段是对比较先进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此为手段,使自己摆脱未开化状态,在农业上求得发展;第二个阶段,利用商业限制,促进工业、渔业、海运事业和国外贸易的发展;最后,当财富和力量已经达到了最高阶段后,再逐步恢复到自由贸易,在国内外市场进行无限制的竞争,使从事农工商业的人们在精神上不至于松懈,并且可以鼓励他们不断努力保持既得的优势地位”。

古典重商主义的影响和意义

虽然早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国君主对金银的本能需求,但从最终结果来看,这种需求充当了推动现代民族经和实现工业化的不自觉的历史力量。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成熟和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不断强大,重商主义越来越具有现代意义。

古典重商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表述。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重商主义强调制造业比农业更具有优先地位。而二战后的新重商主义,则更加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

第三讲古典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

:产生于18世纪晚期。随着工商业资本的兴起,古典重商主义无论在政策上,还是在理论观点上,都不断受到挑战。古典自由主义主张通过赋予个体经济行为体以自由,古典自由主义开始取代传统的地主阶级与商人的重商主义理论与主张,要求建立有限政府和实现自由企业。

古典自由主义基本观点:

(1)在政治哲学上信奉约翰·洛克的政治自由主义学说,政府的作用仅限于保障人们的生活、自由和财产权利。

(2)研究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国家。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假设是“理性的、自利的个人”。通过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对个人利益的自由追求将增进公共福利,最终实现国内和国际繁荣的最大化,市场具有“自动纠错和恢复”功能。而“非理性”政治干预或经济共谋则破坏了自由市场的良好后果

(3)基本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强调经济与政治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则。经济不应该受政治的过分干预。市场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自发产生的,一旦形成就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自动纠错”功能,能够实现个人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在国内限制政府专制,在国外阻止相互之间的战争。

(4)世界主义世界观。从绝对收益出发,强调国际关系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非零和游戏”,相互交往能够使各方受益。在自由主义者看来,重商主义是专制和帝国争霸的必然要求,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然结果是所有人共享的理想效益,从而去除了帝国赖以存在的借口。

亚当斯密的政策主张

(1)

(2)必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产量和国民财富。

(2)可能性:劳动分工源自于交换,而交换则是人类所共有和特有的一种倾向,在其他动

物中找不到。

(3)交换使每一个人的才能显示出差异,而且使这种差异有用。哪怕是极不类似的才能也能交相为用。范围越广,相互差异也越大,分工就可能越发达。因此,分工的程度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1)交换价值的尺度:劳动是商品的真实尺度,构成其真实价格;货币是其名义尺度,构成其名义价格。

(2)交换价值的构成:地租+工资+利润。

(3)商品的价格:自然价格、市场价格。自然价格等于生产、制造乃至运送这种商品到市场所需的按照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市场价格是指其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供求变化导致二者经常发生背离。但总的趋势是导向自然价格。

实际上,这在理论上已经提出劳动价值论,在实际中,有助于消除重商主义关于货币即财富的错误观念,也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君主和国家关于铸币所含的纯金量越少越好的观点。

亚当·斯密对古典重商主义的批评。在斯密看来,自由主义与重商主义在富国裕民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对于财富是什么和如何增进国民财富的途径上有不同主张。(1)对财富的认识:古典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取决于货币的多少,特别是金银等贵金属的数量。斯密认为,财富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货币所能购买的物品,而这些物品来自于劳动和土地,即“劳动和土地的年产物”。(2)增进财富的方式。重商主义者主张严格限制金银的流出和确保贸易盈余。斯密认为,只有劳动分工和交换(包括对外贸易)才能真正增加一国的财富。

“绝对优势”与自由贸易

国家财富不仅依赖于国家的经济力量,而且还依赖于自由贸易。斯密把分工和专业化的原则进一步推广到国际经济领域,提出着名的“绝对优势”理论。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生所消耗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如果各国都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那么各国都可以获得绝对好处。

自由贸易的例外

a.基于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可以限制自由贸易。斯密强调国防比国富重要得多。

b.为了避免给进口产品提供过分优势,可以对其课以等同于针对国内产品的国内税的关税。

c.作为对在外国市场受到不公平限制的报复,可以施加关税,但仅仅是作为迫使其他国家降低关税的手段。报复本身的害处大于好处。

d.自由贸易应该逐步实施循序渐进,以使国内工业和劳动力有时间做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

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既然交换是人的自然本性中的倾向,分工是自然形成的,货币是自发发展起来的,由交换而形成的市场具有自我调节机制,政府除了提供以下公共服务外,不应该干预市场的运行。

a.国防的需要: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为此,必须实行强制性军事训练,建立民兵,并建立和维持一支常备军。

b.建立和维持社会公正: 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或压迫,换言之,就是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

c.建立和维持特定的公众工作和公众制度:便利社会商业的道路、桥梁、运河、港湾等,以及各类教育设施和宗教设施。

“斯密悖论”:人性是“利己”还是“利他”?

理性利己的“经济人”是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假设。他认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人们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而在此之前,即1759年出版并经过5次修改的《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又提出“利他”的假设来。

大卫·李嘉图政策主张

一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关系;二是指出亚当·斯密“地域分工”的局限性,提出了着名的“比较优势论”;三是反对国家在货币流通问题上的有害干预,主张建立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

:农场主认为应该加强谷物法。其理由是,强大的农业对于英国的国防和传统的保护以及国家的繁荣是必要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土地的自然增长力。李嘉图站在工商业资产阶级一边反对谷物法。他认为,食品价格上涨将推动地租和工资上涨,从而破坏工商业资本家的利润。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不是价值的尺度;除了极少数商品是由于其数量的稀少性决定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

李嘉图进一步维护了自由贸易原则,即使一国没有绝对优势,仍然能够从贸易中获得好处。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思想比较

相同点:都看到了经济政策背后的政治利益,都赞同个人自由选择、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反对政府过分干预。

差异性:

(1)方法上:斯密采取的是哲学的和整体的研究方法,将政治经济置于一个道德和历史的语境之内;而李嘉图的分析焦点相对狭窄,但更加严格细致。他将经济问题从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分离出来,得出了更加有限的解释。

(2)内容上:

a.由斯密的“绝对优势”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增强了自由贸易理论的解释力,扩展了其适用范围;

b.斯密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自然延伸,其所带来的市场扩大使所有的能力都能得到实现。而在李嘉图看来,国际经济学不像国内经济学。一国经济受其资源有限和利益冲突的限制,世界经济为各国的增长和扩张提供了不受限制的宽广大道。他没有思考全球性资源枯竭这个在当时看来还比较遥远的问题;

c.斯密反驳重商主义商人,而李嘉图将地主的利益看作是对经济发展的更大障碍。

第四讲古典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评价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促进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国内市场的形成。

它使人口集中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地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3)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相互依赖的加深。

不断扩大产品销售的需要,驱使资本家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放,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的了。

(4)在征服东方国家的同时,充当了推动其进步的不自觉的历史工具。一方面,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它破坏了殖民地原有的经济基础,从而为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开辟了道路。以武力实现了一些国家的政治统一,并以经济纽带将其固定下来;它促进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为这些国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

(1)在国内,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导致周期越来越短、破坏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并不断激化社会阶级和政治矛盾。

(2)在国际上,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并将资本主义内的矛盾扩展到全球。

(1)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革命。

(2)生产关系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人无祖国

工人没有祖国,绝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因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领导阶级,把自己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适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

如何处理民族解放与国际共运的关系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要使各国真正联合起来,它们就必须有一致的利益。要使它们利益一致,就必须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因为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一些国家剥削另一些国家的条件;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也只有工人阶级有办法做到这一点。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生产和资本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出现,逐步取代过去的自由竞争:“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这样高度,产生了对经济生活起决定作用的垄断”。

(2)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结合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之上,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合并创造了金融寡头(Financial Oligarchy)”。

(3)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扩张的主要手段:“与商品输出相比,资本输出变得越拉越重要”。

(4)国际资本主义垄断形成:“瓜分世界市场的国际垄断资本联盟出现”。

(5)主要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毕。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其必然规律

(1)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2)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3)德国——容克帝国主义

(4)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1)三类矛盾不断激化:

a.西方各国内部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矛盾激化

b.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矛盾激化

c.帝国主义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

(2)解决途径:

a.“战争引起革命”——一国胜利论

b.“革命制止战争”——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第五讲相互依存理论

依赖

依赖(Dependence)是指为外力所支配或受到其巨大影响的一种状态。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就是彼此相依赖(Multual Dependence)。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相互依赖

:相互依赖源自于跨国货币、商品、人员和信息的交流。但是仅仅相互交流和联系并不等于相互依存,只有当相互交流发展到需要彼此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时,才能形成相互依存。

(1)均等依存:在某一领域具有同等资源的国家之间,如美苏之间的核均势;

(2)绝对依存:在某一领域具有绝对不相称资源的国家之间,日本对美国在核安全;

(3)相对依存:处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虽然存在不平衡,但又不像绝对依存的差距那么大。

相互依赖的性质

(1)敏感性(Sensitivity)相互依存:在某种政策框架范围内做出反应的程度,即一国发生的变化导致另一国发生变化速度的快慢和付出代价的大小。衡量敏感性并非只有跨国交往规模一个尺度,交往变化所付出的代价对社会和政府的影响也是衡量尺度之一。

(2)脆弱性(Vulnerability)相互依存:每个国家试图改变政策以减少外部事件强加的代价而遭受损失的程度。相互依赖的脆弱性程度取决于各种行为体为获得替代选择的相对能力及其付出的代价。从长期来说,取决于政治意愿、政府能力和资源能力。

复合相互依赖的特点

(1)各国之间联系渠道的多元化,各种跨政府联系和跨国联系兴起。

(2)问题之间没有等级之分,军事安全并非总是所有国家之间的首要问题。

(3)军事手段的适用范围缩小,效用下降。

国际机制的涵义:“相互依赖关系发生在调节行为体行为并控制其行为结果的规则、

规范和程序的网络之中,或受该网络的影响。我们将对相互依赖关系产生影响的一些列控制性安排(Governing Arrangement)成为国际机制”。

第六章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是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都强调霸权的存在与国际体制的稳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必然联系。并在美国对外战略中占有主导地位。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霸权稳定论;另一个是后霸权合作理论。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在国际关系中的发挥和运用。

(1)国际经济自由体制,包括自由贸易体制、稳定的金融货币体制、能纠正对外经济不平衡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以及公海自由航行和度量衡的标准化。

(2)国际安全保障体系,国际政治安全与稳定,对冲突进行抑制和调解

(3)国际经济援助体系,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提供有效和充分的经济技术援助。理解霸权的三种模式

霸权就是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包括原料、资本、市场以及在高附加值产品中的竞争优势。

霸权国家应该具有基本的力量要素,同时应该具备使用它以确立和维持某种国际秩序的意愿。

霸权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国家体系之中的一种机制,一个大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于国家体系之中。

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金德尔伯格人为,一个自由开放的世界经济需要一个居于霸主或主导地位的强国来维持,提供资本贷款,建立汇率机制、宏观政策协调、保持市场开放和充当“最后贷款者”,具体包括:

(1)保持资本流向贫穷国家;

(3)

(4)至少使几种主要货币的汇率保持井然有序;

(5)

(6)使重要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得到适度协调;

(4)对呆滞产品开放市场,对紧缺商品提供额外供应,并进行统一分配;

(5)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必须成为最后贷款者。

(1)国际体系中政治联盟之间权力的分配:a.帝国结构:一个强国控制较多弱小国家;b.二元结构:两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控制和调节各自势力范围内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c.均势结构:三个以上的国家通过施展外交、更换盟友以及挑起公开冲突来控制相互行为。

(2)国际体系中的威望: 威望,一个具有一定的特殊内容的命令将为一定的人群所服从的可能性。威望并不等同于实力,但最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因此是实力的声望,是国际关系中的通用货币。

(3)国际体系中的权力与规则:a.涉及外交和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b.涉及某些战争的法规;c.涉及到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和其他领域的交往。

霸权体系下的利益分配

吉尔平认为:a.领土征服,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安全和其他利益;b.扩大对其他国家行为的影响;c.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或至少是施加影响。

沃勒斯坦:有选择地干预市场,急速资本积累

(1)自由的国际贸易体制

(2)稳定的国际货币体制

(3)国际安全保障体制

相互收益是霸权国合法性的基础,也是国际体系稳定的基础。

霸权的兴衰趋势

(1).市场机制的竞争性使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

(2).边际成本与收益的反向运动

(3).对“搭便车”行为的不满

霸权衰落的对策

1.消除增加成本的原因:削弱或摧毁挑战者

2.界定一个廉价的防卫圈

3.减少国际承诺和义务

4.责任分担:“美欧平等伙伴关系”、“日美合霸论”

5.国际机制

第七讲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依附理论的理论来源

阿吉尔·伊曼纽尔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提出了“不平等交换”,解释国际剥削机制:(1)资本自由流动导致利润平均化;(2)劳动力非自由流动和不平的交换导致价值流向发达国家。

:资本输出成为缓解资本与市场之间矛盾的必要手段,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周期性战争。

“中心——外围理论”:

(1)贸易条件恶化论:中心国家利用其政治霸权和经济技术优势,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中心国家的国际分工体系,并同外围国家的上层分子勾结,控制了外围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因此,中心国家比外围国家获得的收益大得多。

(2)进口替代工业化理论:只有工业化才能纠正发展中国家资源过分集中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的状况,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摆脱贸易条件恶化。而鉴于外围发展的历史性延误和资本主义的向心性质,适当地保护新的工业以补偿其较高的成本就成为必要。为此,积极提倡以进口替代为主要目标的工业化战略。

依附理论的类型及其政策主张

(1)安德列·甘德·弗兰克(Andre·Frank)的“宗主—卫星理论”

弗兰克在“不发达的发展论”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既是宗主国对殖民地剥削压迫的历史遗物,又是现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剥削和控制造成的。宗主——卫星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通过这种双重的宗主——卫星关系结构,欧洲殖民者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强行植入了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并使之固定化。

a.资本主义起始阶段:贸易的作用在于为宗主国的发展提供原始资本积累,对卫星国当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尚未构成实质性的影响;

b.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卫星国作为宗主国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产地而存在,形成了单一的生产结构;

c.帝国主义阶段:贸易成为宗主国资本先卫星国渗透的工具,将资本投入到特定项目继续榨取卫星国的经济剩余,同时又与当地既得利益集团的纪念馆及需求相结合。

(2)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的“中心—外围积累模式”

阿明在《不平等的发展》中指出中心与外围国家之间的分工特点:a.外围国家的资本主义是中心国家通过殖民经济强加的;b.外围国家生产和出口结构单一畸形,缺乏自主发展所需动力;c.不平等国际分工和不平等交换是中心国家控制外围国家的基本手段。

(1)“依附”的涵义:“依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它们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济之间以及这些国家的经济与世界贸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但是结果是某些国家(统治国)能扩张和加强自己,而另外一些国家(依附国)的扩展和自身的加强则仅仅是前者扩展的反应”。

(2)依附的形态:

a.殖民地商业——出口依附: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殖民主义政府结盟,通过在殖民地占有土地、矿山和劳动力来主宰欧洲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

b.工业—金融依附:形成于19世纪末,帝国主义霸权中心的大资本统治通过在附属国原料和农产品生产中的投资进行扩展,以满足霸权中心的消费需求,在依附国形成面向出口或外向型的单一生产结构;

c.工业——技术依附:随着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而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是发达国家

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来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占领其国内市场,其控制手段已从自然资源、掠夺性贸易转向金融和高新技术。

(3)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受到的限制:

a.受中心发达国家消费需求的限制。因此,必须保留农业或矿业等传统部门,建立一个符合跨国公司利益而非国内发展需要的生产结构和技术结构;

b.由于工业部门的技术和装备都要靠出口取得的外汇来提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要受制于国际收支波动的影响。

c.受中心国家技术垄断的制约,工业部门资本密集型技术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

费尔南多·卡多索将“依附”与“发展”两个概念结合起来,提出“联系性依附发展理论”。指出,二者是共时并存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对立的。主张对不同的依附性社会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提出不同的发展战略,强调发展中国家要利用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得依附关系来发展壮大自己,由此摆脱依附,走向经济自主和政治独立。

各派依附理论的共同特点

a.都是探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建之间经济社会关系,寻求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走上自主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b.大体接受多斯桑托斯关于“依附”的定义,认为国际经济中相互依存关系得发展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和后果是不一致的;

c.都认为不发达与发达、依附与霸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不发达的根源在于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及其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国际交换体系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d.除卡多索外,绝大多数依附论者反对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主张根据自身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来制定合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e.都对西方经济学中新古典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持反对和批评态度,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观点和方法。

第八讲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分析国际贸易的理论发展

·李嘉图的的比较优势理论。

存在的问题:(1)忽视了国际贸易对国内分配的影响;(2)假设前提过于简单,优势静态化,限制了其解释力:a.完全竞争;b.单一要素投入

—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1)任何产品的生产都需要资本、原料、能源、劳动力和技术等不同要素的投入,不同产品所需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是不一样的,从而将不同产品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等。

(2)产品的产品取决于它所密集使用的那种要素的成本,而后者又取决它在本国的丰沛状况。国家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相对丰裕的树种要素的最佳组合。因此,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资源的产品。

(1)战略贸易的涵义:战略贸易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和存在规模经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积极应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某些特定行业予以支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以期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其实质就是主权国家利用国家力量,为建立和形成比较优势而在国际贸易领域所作的努力。

(2)战略贸易的目标: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既非源自于国家的资源禀赋,又非源自于规模经济的静态优势,而是由公司研发活动所产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所致。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国家之间的分工更具随机性。经验累积效益所带来的优势,可能使得最初偶然的优势变成永久性优势。

(3)战略贸易的理论构成:

a.利润转移理论:由于寡头竞争的国际市场存在着因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形成的超额垄断利润,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补贴、或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来加强本国厂商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从而使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到国内厂商。

b.外部经济理论:政府应该向特定产业,主要是高技术产业提供各种补助和支持,使本国厂商最大限度地获得外部经济。这里包括经属性外部经济和收益性外部经济。前者是指获得技术知识,后者是指获得市场规范效益。二者都能使本国厂商提供生产率和降低成本。

关于贸易政策的争论

(1)保护贸易的理由:1.国防;2.收入再分配,保护低收入阶层就业;3.平衡国际收支,消除贸易逆差,增加盈余;4.战略贸易的溢出效应;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导论 ●学习目标 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本章概述 分析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阐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揭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意义。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是科学抽象法;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时限:3课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为什么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什么是科学抽象法? ●学习指导 认真阅读、理解知识点,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如果有精力可以阅读课程引注的参考文献。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学习目标: 了解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意义,掌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特征,懂得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内容提要: 本章着重讲述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并指出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指导:

以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了解为切入点,在把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基础上,来区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时限:3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下列概念为本单元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自然分工、社会分工、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另外,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逾越性也是应掌握的重要内容。 2. 商品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马克思对商品的剖析来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全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其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本章讲述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及价值规律等内容。 ●学习指导: 学习这一章要从构成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为切入点。而且要把使用价值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来研究。在学习交换价值的决定内容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区别。掌握和了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的复杂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深刻理解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甚至相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习时限:6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有以下几个重点和难点;(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及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运动规律;(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作用。 3.货币 ●学习目标: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资本积聚()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W…P…W’—G’ B. W…P…W’

多项选择题(32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终极笔记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生习题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 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 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一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价值[武汉大学2014、2011年研] 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在量上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它们就可以从量的方面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2相对剩余价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研;武汉大学2014年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研]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

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资本有机构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研;山西财经大学2015、2013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为c:v。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4要素市场[中央财经大学2019年研] 答:要素市场是指生产要素在交换或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 ①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融通的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②技术和信息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政治经济学考点梳理

政治经济学考点 第一章 1.何为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的经典分类如何? 资源:在经济学上称为禀赋和要素,是指人们可资利用,投入利用后能生产出满足人们欲望的经济物品的各类财货。 经典分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何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请解释不同的体制类型。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从本质上看,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的资源占有与配置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它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按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不同,经济体制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不存在产品过剩或短缺,但生产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由中央计划部门统筹规划,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下达生产指标,完成资源配置的生产组织方式。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因决策失误,会出现产品过剩或短缺,而且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市场经济:分散的经济主体受利益驱动,自发地响应市场信号,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 3.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主的市场主体:自由企业制度是自主的市场体系的核心。为保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和自主的决策权。 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 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制化和契约化;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间接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它是一种间接的、运用经济杠杆实施的总量调控。 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和安全阀,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 4.何为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 当供求不平衡时,调节供求的方式有两种: 数量调节(供给调节) 价格调节(需求调节) 5.何为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 同质竞争—价格竞争/异质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并购竞争等)

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南)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代码:G0005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 一、单选(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生产的产品 2.资本积聚(A)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3.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4.金属产品生锈,木材腐朽而造成的资本损耗称为(D) A.有形磨损 B.无形磨损 C.精神磨损 D.自然磨损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 A.Ⅰ(v+m)=Ⅱc B.Ⅱ(c+v=m)=Ⅰ(v+m)+Ⅱ(v+m)? C.Ⅰ(c+v+m)=Ⅰc+Ⅱc? D.Ⅰ(v+△v+m/x)=Ⅱ(c+△c)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8.计件工资是(A) A.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9.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抽象劳动 10.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A.G—W…P…W‘—G’ B.W…P…W‘—G’。G—W C.P…W‘G’。G—W…P D.G‘—W…P…W’ 11.下列选项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B) A.劳动力 B.原料 C.厂房 D.机器 12.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卷(B)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卷(B)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有六大题,47小题,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全部按规定填写到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不同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说明这两种商品必定具有在质上相同的东西。这个同质的东西就是商品的() A 供求关系 B 使用价值C价值 D 效用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 A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 经济规律 D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3、资本总公式是() A W—G—Wˊ B G—W—Gˊ C G—W—G D G—Gˊ 4、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按照顺序先后采取了() A 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B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 5、垄断资本在国外设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是 A生产资本输出 B 对外经济援助 C 政治上控制输入国 D 借贷资本输出 6、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 生产 B 交换C分配 D 消费 7、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发生流通中货币量持续地严重过多或过少现象直接原因是() A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能使货币在世界范围内 B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能自觉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C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D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能自觉地对货币需要量进行科学预测流通,从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8、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赢利,就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 A必要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A 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B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D 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10、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依靠其垄断地位而规定的市场价格是 A 生产价格 B 成本价格 C 垄断价格 D 内部价格 11、以下属于某一社会经济制度特有的经济规律是() A 价值规律 B 货币流通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2、资本周转速度与() A 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 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 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 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1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A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小于剩余价值 B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等于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②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2.物化劳动 答:物化劳动即死劳动,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来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是物化劳动的耗费,是旧价值的转移;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4.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沦为无产者,而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并使之转化为资本。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使直接生产者转为雇佣工人的主要方式,它是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全过程的基础。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5.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指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生产要素,指的是资本、技术、土地、房屋、生产工具、经营者才能等。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指它投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答案(A)

广东金融学院期末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A) 出卷老师:蔡赛男 使用班级:1015211,1015212,1015213,1015214,1015221,1015222,1015223,1015224, 1015231,1015232,1015241,1015242,1015251,1015252,1015311,1015312,1015313,1015314 1015321,1015322,1015323,1015421,1015422,1015423,1015424,1015425,1015811,1015812 1015813,1015814,1015815,1015816,1015821,1015822,1015841,1015842,1015843,1015844 1015111,1015112,1015113,1015114,1015115,1015116,1015117,1015118,1015119,101512 1,1015122,1015123,1015131,1015132,1015133,1015151,1015152,1015511,1015512,1015 513,1015514,1015515,1015516,1015517,1015541,1015542,1015543,1015544,1015551,10 15552,1015553,1015711,1015712,1015721,1015722,1016211,1016212,1016221,1016271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5 DDADD 6----10 DDCDD 11----15 CADAD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计15分。 二、多项选择题 1----5 AE、ADE、ADE、BCD、BCD 三、辨析题(请先判断正确与否,再说明理由。)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是制度安排,二者没有区别。 答:错。(1分)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基本性制度,它反映着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虽然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者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者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具有相对独立性。(3分)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答:错。(1分)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3分)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 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提款准备金率,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精品课程课后思考题.doc

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本章主要名词概念 生产力劳动过程生产资料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再生产交换分配 生产消费个人消费消费资料分工生产要素必要产品剩余产品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本章思考题与练习题 1、物质生产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3、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什么含义? 4、社会生产总过程包含哪些环节?它们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5、分工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6、再生产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7、扩大再生产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8、农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9、工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10、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本章主要概念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使用价值价值商品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 律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价值规律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证券债券股票本章思考题与练习题 1、试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2、商品具有哪两重属性?商品的二重性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是何关系?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为什么商品的价值是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商品生产者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6、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什么会有这种演变?并由此说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7、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8、货币形式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什么会有这种演变? 9、金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各自具有哪些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