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

当地下水顶部污染物有向下发展的趋势或者可能性,使污染物到达地下水系统的某一位置时,增加了地下水的脆弱性,这时称为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球化学系统与地下水流系统两方面,而评价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综合评价法、指标评价法以及统计评价法。我国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已形成一定的系统,且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标准性与有效性。

标签: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脆弱性

0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严重,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人们清楚的意识到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在我国,地下水资源总量是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则是供水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我国大多数地区生活用水均来自于地下水,而有些地区地下水是生活用水的唯一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地下水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

地下水污染第一次提出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地下水污染研究的不斷深入,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也在不断的完善。美国对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为:地下水资源的上端水层含有污染成分,并向地下水资源里面的某一地点运动的趋势或者是可能性。除此之外,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含义是: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实质就是地下水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目前对于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还在进一步的完善当中。

2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当地下水中有污染物进入后,经过一段时间,地下水资源与污染物之间会发生物理反应、化学反应以及生物反应,最终导致地下水资源的成分与化学形态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地下水资源的脆弱性。总的来说,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地球化学作用系统与地下水流系统。

2.1地球化学作用系统

所谓地球化学作用系统其实质就是化学作用原理改变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其中所应用的化学原理有污染物的吸附到解吸、污染物的氧化到还原反应、污染物的溶解到沉淀作用等等。在应用化学原理时,需要掌握以下相关信息:污染物的类型、污染物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污染物的特征等。

2.2地下水流系统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水土腐蚀性判定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 314 号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版现批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3、4.1.18(1、2、3、4)、4.1.20(1、2、3)、4.8.5、5.7.2、7.2.2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在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登载。 二○○九年五月十九日 12.1.1 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及其附近的土或水(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建筑材料不具腐蚀性时,可不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否则,应取水试样或土试样进行试验,并按本章评定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土对钢结构腐蚀性的评价可根据任务要求进行。 12.1.2 采取水试样和土试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结构处于地下水位以上时,应取土试样做土的腐蚀性测试; 2混凝土结构处于地下水或地表水中时,应取水试样做水的腐蚀性测试; 3混凝土结构部分处于地下水位以上、部分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分别取土试样和水试样做腐蚀性测试; 4水试样和土试样应在混凝土结构所在的深度采取,每个场地不应少于2件。当土中盐类成分和含量分布不均匀时,应分区、分层取样,每区、每层不应少于2件。 12.1.3 水和土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和试验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包括:pH值、Ca2+、Mg2+、Cl-、SO 42-、HCO 3 -、CO 3 2-、 侵蚀性CO 2、游离CO 2 、NH 4 +、OH-、总矿化度; 2 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包括:pH值、Ca2+、Mg2+、Cl-、SO 42-、HCO 3 -、CO 3 2- 的易溶盐(土水比1:5)分析; 3 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的测试项目包括:pH值、氧化还原电位、极化电流密度、电阻率、质量损失; 4腐蚀性测试项目的试验方法应符合表12.1.3的规定。 12.1.4 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可分为微、弱、中、强四个等级,并可按本规范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 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 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 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 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之12 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 精品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2001 之12 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 12.1 取样和测试 12.1.1 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的土或水(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建筑材料不具腐蚀性时,可不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否则,应取水试样或土试样进行试验,并按本章评定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2.1.2 采取水试样和土试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或钢结构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地下水试样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土试样,并分别作腐蚀性试验。 2 混凝土或钢结构处于地下水位以上时,应采取土试样作土的腐蚀性试验; 3 混凝土或钢结构处于地表水中时,应采取地表水试样,作水的腐蚀性试验; 4 水和土的取样数量每个场地不应少于各2 件,对建筑群不宜少于各3 件。12.1.3 腐蚀性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12.1.3 的规定。 注:1、序号l~7 为判定土腐蚀性需试验的项目,序号l~9 为判定水腐蚀性需试验的项目;2、序号10~12 为水质受严重污染时需试验的项目;序号13~16 为土对钢结构腐蚀性试验项目;3、序号l 对水试样为电位法对土试样为锥形电极法(原位测试);序号2~12 为室内试验项目;序号13~15为原位测试项目;序号16为室内扰动土的

试验项目;4、土的易溶盐分析土水比为1:5。 12.2 腐蚀性评价 12.2.1 受环境类型影响,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应符合表12.2.1 的规定;环境类型的划分按本规范附录G 执行。 12.2.2 受地层渗透性影响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应符合表12.2.2 的规定。 12.2.3 当按表12.2.1 和12.2.2 评价的腐蚀等级不同时,应按下列规定综合评定:

地下水质量标准修订稿

地下水质量标准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 总论 1.1 地下水质量标准 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标准 1.2 环境保护目标 地下水环境保持《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具体的保护目标情况详见表2和附图XX(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表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3地下水评价等级 由于开采过程需要抽排水,可能会引起局部的地下水位下降,同时由于矿体的开挖扰动、废石和矿石的堆放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因此本项目属于Ⅲ类建设项目。 (1)根据Ⅰ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矿区主要含水岩组为基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其岩性为下奥统黄隘组泥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和砂岩等组成,厚约800多米,分布在矿区约90%的地方。经试验,该岩层的渗透系数K为0.00066m/d(7.64×10-7cm/s)。从勘察钻孔的静止水位判定,本区地下水位埋深11.16~35m。因此,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 评估区围只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沟,大气降雨是评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它主要通过表层下渗补给地下水,赋存于下伏的基岩构造裂隙中。大气降水除少量沿岩石裂隙或孔隙往地下渗透以外,绝大部分均沿山坡流入矿区小冲沟处。可见,建设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 矿区围无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但矿区外围的塘梨山屯、红星屯等村民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项目经中和处理达标后外排的生产废水(含矿井涌水)的量为75m3/d,因此,污水的排放强度为“小”。 根据矿石的毒性浸出结果,浸出液呈碱性,因此其主要污染物为酸碱度,推测生产废水的污水复杂程度为“简单”。 对照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按Ⅰ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见表1-3)。

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中的有关问题——以泥石流灾害为例

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中的有关问题——以泥 石流灾害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也不断的发展 进步,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的应用,促进了 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笔者就主要是以泥石流为例,对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改进的建 议和措施,促进我国社会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泥石流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越越来越深入,国际对这方面 的内容也越来越重视。例如在2004年的时候国土部为了更好的贯彻《地质灾害 防治条例》,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简称《通知》) 。从此之后,我国建设用地审批中增加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这一 新的内容。我国在建设用地使用之前,首先是需要对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这是我们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而我们对这方面进行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 要求( 试行) ( 简称《技术要求》)进行分析研究,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要求》是 《通知》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正是由于其作用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就主要 是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促进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我国对这方面内容的重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使得我国地质行业产生 了一种新的资质证书,也就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并且在这个基础上 也出现了一种新的专业队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队伍,甚至 还出现了一种新的业务,也就是地质灾害为香型评估业务。根据相关的统计说明,我国具有这种证书的评估单位承揽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应该已经超过 30 万项。并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簪进步,这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地质行业比较大 的业务之一,有利的促进了我国地质减灾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保证了人们的生命 安全,减少了经济损失。 2、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法定的地质灾害,在国务院公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是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6 种,在这6中地质灾害中要 以泥石流滑坡的危险性是最高的,其相关概念在我国的出现是比较晚的,大约是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并且在各个过程中由于受到地震危险性评 估的影响,我们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估的研究也已经开始出现,并将其作为先导 开始研究。在我国泥石流为现象评估发展的过程中,在1988年就正式的提出了 泥石流危险度的概念以及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估的方法。并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 展以及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在1995年的时候就出版了比较具有标志性研究成 果的著作《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这本书是我国现代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的唯一一本著作,正是由于这本书的重要性,因此在2000年的时候将其编入了《地质灾害勘查指南》。随着我国相关学者和专家的不懈努力,在发展的过程中 就逐渐的建立了我国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的基本体系,这大大的促进了我国地质灾 害行业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大渡河响水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评价(2012-03-22)

大渡河响水沟泥石流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沈远1 ,邓荣贵1 ,张丹2 (1.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成都 610031;2.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成都 610016) 摘要:2009年7月23日,四川甘孜州康定县舍联乡长河坝水电站施工区响水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16人死亡,38人失踪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响水沟是大渡河上游段右岸一级支沟,近百年来泥石流活动不明显。由于之前近一个月的连续降雨,沟谷内的不稳定堆积物基本处于饱水状态,而当日的强降雨直接诱发了此次泥石流灾害。本文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就该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灾害成因及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方法和沟谷泥石流危险度计算分析综合评价其危险性。结果表明响水沟在极端气象条件下仍有可能发生中等至大规模暴雨型粘性泥石流。 关键词:泥石流 灾害特征 危险性评价 响水沟 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沈远( 198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土体稳定性及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Email :5266luyuan@https://www.sodocs.net/doc/5e1160089.html, 0 引言 长河坝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境内,地处大渡河上游金汤河口以下约4km ~7km 河段。距上游的丹巴县约85km ,距下游的泸定县约50km ,库坝区有省道S211线相通,并在瓦斯河口与国道G318线相接,交通较方便。水库正常蓄水位1690m ,总库容为10.75亿m 3,地下式厂房,装机容量2600MW 。大坝为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240m 。 2009年7月23日凌晨,水电站施工区内大渡河右岸的响水沟突然暴发特大泥石流。此次泥石流过程约有50万立方的泥石流物质堆积到大渡河内,使大渡河河道阻塞,形成回水长约3000米,库容达300万m 3的堰塞湖,造成S211线多处中断,大约3公里道路被淹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约500万元。 近年来,随着山区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泥石流灾害的频繁发生,我国泥石流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成果颇丰。目前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模糊数学法、神经网络法、信息熵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及GIS 等[1-6],主要研究思路大体有以下两种:一是以某一种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为主结合具体泥石流灾害验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以某一个或几个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运用地质分析和某一种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相结合综合评价其危险性。前者重方法研究,应用范围较广,虽然有个例验证但推广运用时因具体差异往往准确性较差;后者重单沟研究,结合具体的地质环境分析所得评价准确性高,又因条件限定较多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推广应用。 目前公开发表的响水沟泥石流研究成果还很少,包括一篇响水沟“7.23”泥石流灾害纪实短文[7],和一篇此次泥石流灾害气象成因和防御对策研究[8]。后者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对灾害的气象成因及其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短时强降水是导致此次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直接原因。本文在实地详细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分析基础上,以响水沟为研究对象,对其泥石流形成条件及灾害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单沟泥石流危险度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全面评价该沟的泥石流危险性。结合两者评价结果和响水沟既有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及特征,对其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当地社会生产和水电站后续施工、安全运营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也为今后类似的泥石流研究提供思路。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一、二级评价参照) 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目录

1总论 (3) 编制依据 (3) 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 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 地下水环境功能 (3) 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 1.3.1评价执行标准 (3) 1.3.2保护目标 (3) 地下水评价等级 (4) 1.4.1评价工作定级 (4) 1.4.2评价范围 (5) 1.4.2.1Ⅰ类建设项目 (5) 1.4.2.2Ⅱ类建设项目 (5) 1.4.2.3Ⅲ类建设项目 (5) 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 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 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 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 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 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 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 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 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 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 4.1.1预测范围 (13) 4.1.2预测时段 (13) 4.1.3预测因子 (13) 4.1.4预测方法 (14) 4.1.5预测模型概化 (1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 4.2.1评价范围 (14) 4.2.2评价方法 (14) 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 环境管理对策 (16) 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

土壤腐蚀性评价方法及应用

万方数据

土壤腐蚀性评价方法及应用 作者:王淑英, Wang Shuying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采油四厂 刊名: 油气田地面工程 英文刊名:OIL-GASFIELD SURFACE ENGINEERING 年,卷(期):2010,29(7)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翁永基.李相怡.Weng Yongji.Li Xiangyi塔里木地区材料的腐蚀和钢铁-土壤腐蚀模型[期刊论文]-腐蚀与防护2000,21(8) 2.司振朝变电站接地网的腐蚀与防护[会议论文]-2005 3.黄小华.邵玉学.HUANG Xiao-hua.SHAO Yu-xue变电站接地网的腐蚀与防护[期刊论文]-全面腐蚀控制 2007,21(5) 4.贾鹏军.JIA Peng-jun西气东输管道西段土壤腐蚀性评价研究[期刊论文]-辽宁化工2011,40(1) 5.陈坤汉.杨道武.宋刘斌.张正华电力接地网在土壤中腐蚀性因素的分析[会议论文]-2007 6.张秀莲.李季.余冬良.ZHANG Xiu-lian.LI Ji.YU Dong-liang土壤对埋地管道腐蚀性的调查与分析[期刊论文]-煤气与热力2010,30(3) 7.黄辉.张华.HUANG Hui.ZHANG Hua埋地钢质管道腐蚀环境检测与评价方法探讨[期刊论文]-全面腐蚀控制2008,22(6) 8.陈坤汉.杨道武.朱志平.杨海军.CHEN Kun-han.YANG Dao-wu.ZHU Zhi-ping.YANG Hai-jun接地网在土壤中的腐蚀特性研究[期刊论文]-电瓷避雷器2008(4)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5e1160089.html,/Periodical_yqtdmgc201007059.aspx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及防治

地下水侵蚀对工程的影响及防治 引言:腐蚀性地下水会影响基础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可靠性, 为深入了解混凝土结构的腐蚀原理,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本文主要从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腐蚀原理、腐蚀评价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affecting and handl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to constuction introduction: corruptive underground water can affect durable and reliable of basic concrete structure, for horough understanding concrete structur theory of corrison, easying to takemeasures,The article sets forth theory of corrison ,evaluation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from main affecting concrete structure.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 地下水的水质不仅对基础工程有影响,对地下防空设施、地下室、地下广场等地下建筑物的影响也日渐突出。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已不可回避。那么,为了尽量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地下水腐蚀混凝土的机理,腐蚀因素,从而更好的防治地下水对建筑物的腐蚀。 一:地下水腐蚀的原理 腐蚀其实就是材料与环境间物理化学作用而引起材料本身性质的变化。(1)当地下水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含量过高时,水对混凝土、可溶性石材、管道及钢铁构件及器材都有腐蚀作用。地下水中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含量高,被埋入混凝土的钢筋表面产生一层钝化保护层,这一保护层在水泥开始水化反应后很快自行生成。然而氯离子能够破

腐蚀性分析报告

东营万通海欣盈园 水土腐蚀性分析报告书工程负责人 审核 审定 批准人 东营东信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0一四年七月

我公司受万通海欣地产有限公司的委托,承担了其东营万通海欣盈园场地的地下水及地基土腐蚀性检测任务。 1.1、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场地内水样共3件,水样编号分别为1、2、3,经室内试验分析,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腐蚀性评价如下表: 表1.1 按环境类型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1.2 按地层渗透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表

(注:A是指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中的地下水;B是指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强透水层是指碎石土和砂土;弱透水层是指粉土和粘性土。) 表1.3 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表 该场地环境类型为II类,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按B类地层渗透类型,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综合评价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中等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1.2、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场地内地基土样共3件,土样编号为4、5、6,经室内试验分析,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相关规定,土的腐蚀性评价如下表: 表1.4 按环境类型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1.5 按地层渗透性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表

(注:A是指强透水土层;B是指弱透水土层) 表1.6 地基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表 (注:A是指地下水位以上的碎石土、砂土,稍湿的粉土,坚硬、硬塑的黏性土;B是湿、很湿的粉土,可塑、软塑、流塑的黏性土) 该场地环境类型为II类,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按B类地层渗透类型,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综合评价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在B类环境条件下地基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中等腐蚀性。 地下水与地基土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的规定。 说明: 1、本次试验所有样品均由委托方提供,本报告只针对委托方提供的样品进 行试验,试验结果真实有效; 2、地下水与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供委托方及设计部门参考; 3、地下水与地基土各离子的含量详见附表。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不仅是工业、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关键的水资源组成部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力度,才能在有效防止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促进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下水在建设中的意义 储存在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由于岩层的过滤和地表岩土的保护作用,地下水在水质和卫生条件方面都较地表水优越,因此地下水是工农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尤其是华北、西北相对干旱的地区,地表水相对稀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就颇为重要。此外,地下水是一种天然的矿产资源;地下矿水还具有医疗价值,地下热水也是一项重要能源,观测地下水还可以预报地震,分析地下水还可作为找矿的标志。因此,地下水在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地下水同时又具有潜蚀作用,是造成岩溶、塌陷、管涌、滑坡等特殊地貌或灾害的主要营力,也会危及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时不能不对其有害因素予以密切关注和了解,进行有效的防治,还要防止地下水的污染。研究地下水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污染和破坏。如果地下水被污染和破坏就很难治理和恢复,有的甚至不能再恢复,因此要十分重视保护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各种因素 2.1建设工程的大范围开采 由于人们长时间使用和开采地下水,所以水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于人为的作用以及边界条件改变,使其他层面的水会流入含水层,一部分浸入含水层的水质量比较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在引水工程中,过滤网要是长时间使用就会生锈,而且引水工程输水管里面会析出一定的化学物质,会给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含水层水动力要是发生变化,地下水溶解物质化学平衡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水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全新的水化学环境,而且在含水层产生全新的物理化学反应。一些含有金属矿氧化物也会进入水中,在降落漏斗部分,氧化效果会提升,借助硫化物的氧化会将金属转化成易溶状态,迁移能力也会显著提升,进而流入含水层,地下水可溶性固体的高度也会显著提升。 2.2农业活动 2.2.1农业活动致使产生地下水污染问题 主要的体现就是地下水和一些废弃物溶混进而使地下水水质降低。其中就是

桩基混凝土地下水腐蚀

桩基混凝土地下水腐蚀 一、地下水腐蚀性评价的概述通常情况地下水腐蚀性评价仅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和钢结构这三个对象进行。实际可能遇到的不只是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换填、预压、砂、石桩等处理方法。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砂、石、冶金渣和为加速排除地下水使用的土工织物。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会采用化学加固处理方法。 地下水腐蚀性强弱程度,《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以下简称勘察规范)中有详细评价标准,地勘报告一般都会按勘察规范对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做出评价。地下水腐蚀性评价中,除根据并给出地下水中各主要离子与分子含量外,还有两个指标:总矿化度和PH值。 总矿化度表示地下水总含盐量的多寡。PH值表示地下水的酸碱程度:PH 值<5,属强酸性水;PH=5~7,属弱酸性水;PH=7属中性水或称纯水;PH=7~9属弱碱性水;PH>9属强碱性水。 地下水腐蚀防护措施可分为两类:一是使用抗腐蚀性能好的建筑材料,二是隔离防护。 二、建筑材料的种类与耐腐蚀性能1、土工织物。土工织物又称土工布,是用高分子聚合物为基础原料制成的用于岩土工程的织物。可用来作为土工织物基础材料的高分子聚合物种类很多。地下水中含腐蚀性化学成份的浓度一般较低,而土工织物一般化学稳定性较好,耐腐蚀能力较强,且皆有一定的耐久性,所以一般都可以使用。但这些聚合物大类中包含着许多子类和不同品种,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特定性能。因

此,遇到地下水腐蚀性很强或受到工业生产污染的地下水时,设计中应对所使用土工织物提出相应的抗腐蚀性能要求。 2、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抗酸性腐蚀性能不强;矾土水泥、火山灰水泥和矿渣水泥抗碱性腐蚀性能较差;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有一定的抗硫酸盐腐蚀能力;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有较强的抗硫酸盐腐蚀能力;用于防水工程的硅酸盐膨胀水泥抗硫酸盐和抗碱性腐蚀的能力都很差。 3、砂及碎石。花岗岩和砂质石英岩类砂及碎石抗腐蚀性能较好,尤其抗酸性腐蚀性能强。石灰石和白云石类砂及碎石抗碱性腐蚀性能也很好。 4、冶金渣。冶金渣指高炉熔渣和平炉、转炉、电炉熔渣在渣坑或渣场自动冷却或淋水冷却形成较致密的废渣,经过挖掘、破碎、磁选和筛分,可做成碎石材料。前者称重矿渣或简称矿渣,后者称钢渣。 5、水玻璃。土体化学加固使用较多的化学主液是硅酸钠水玻璃(Na2O?nSiO2)浆液。硅酸钠水玻璃是石英砂(SiO2)与碳酸钠亦称纯碱(Na2CO3)磨细,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炉内烧熔,生成硅酸钠,即固体水玻璃,然后加热溶解而成水玻璃。 铁道部门实际使用证实效果好的有水玻璃—水泥浆—氯化钙溶液、水玻璃—铝酸钠溶液、水玻璃—氯化钙溶液和水玻璃-水泥浆。 硅化法是把水玻璃等溶液灌入地层中,把地层中水分和空气排除出并占据其位置,经过短暂时间浆液凝固,把土体固结成强度高、防渗与

地下水质量评价设计

地下水质量评价设计步骤 1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本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1994-10-01实施。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标准适用范围 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3.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3.2质量分类指标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

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表1-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表1-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4地下水水质监测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5地下水质量评价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5.1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 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同一项目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比较每一个项目的水质级别,取所有监测项目中的最大水质级别作为该监测点位的地下水水质级别。

环境评估报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0.1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10.1.1 地下水现状监测 10.1.1.1 监测点位布设 根据本工程特点,结合地下水流向和当地井位情况,本工程共布设了两个地下水监测点。具体监测点位见表10.1-1和图8.2-1。 表10.1-1 地下水现状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表 10.1.1.2 监测时间及频率 监测时间为2010年8月22日-8月24日,每天一次。 10.1.1.3 监测项目 地下水监测项目包括PH、总硬度、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硫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砷、汞、铁、锰、氟化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共十四项,同时记录井深、水位。 10.1.1.4 分析方法 水样采集、保存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T5750-2006),具体见表10.1-2。 表10.1-2 地下水监测与分析方法

10.1.1.5 监测结果 监测因子监测结果见表10.1-3。 10.1.2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10.1.2.1 评价标准 本次评价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质标准进行现状评价。见表10.1-4。 表10.1-4 地下水质量标准 单位:mg/L 10.1.2.2 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进行评价,评价公式为: i i i S C P / 式中:P i ——指污染物i 的单因子指数; C i ——指污染物i 的监测结果; S i ——指污染物i 的所执行的评价标准。 对PH 值进行评价的公式为: P PH =(7.0-PHi)/(7.0-PHsd) PHi ≤7.0 P PH =(PHi-7.0)/(PHsu-7.0) PHi ≥7.0 式中:P PH ——指PH 值的单因子指数; PH i ——指PH 的监测结果; PH sd ——指水质标准中PH 值的下限;PH su ——指水质标准中PH 值的上限。

对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内容修订的若干认识

对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内容修订的若干认识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下水腐蚀性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讨论,总结了腐蚀性综合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并提出了几点个人观点或建议,对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工作的认识和重要性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岩土工程勘察行业一系列相关规范的颁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对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方面的内容做出了局部修订,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次修订对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的内容和精度要求也更加严格。新规范明确规定: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及其附近的土或水(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建筑材料为微腐蚀性时,可不取样试验进行腐蚀性评价。否则,应取水试样或土试样进行试验,并按本章评定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而且将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列入了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之一。 1腐蚀性评价等级 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可分为微、弱、中、强四个等级。新修订把原来的无腐蚀性改为微腐蚀性,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情况。 2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2.1按坏境类型影响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场地环境类型是根据场地环境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划分成Ⅰ~Ⅲ类,新修订对受环境类型影响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见表1。 2.2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地层渗透性,一方面是指地下水与建筑材料的接触关系;另一方面指土层本身的透水性。包括:A——直接临水或强透水层中的地下水;B——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新修订对受地层渗透性影响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见表2。 2.3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方法和步骤主要是首先判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否处于地下水(包括地表水)的干湿交替作用中或是处于长期浸水状态, 然后再根据水中的Cl-(mg/L)含量按现行岩土规范进行腐蚀评价,如表3所示。

浅谈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浅谈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 摘要: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发生的频次越来越大。现在地壳活动不断增强,为地质灾害发生提供了一个诱导因素,然而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山区经济落后,人们的经济开发活动不合理,如工程开发、滥伐森林、破坏草场、过度垦荒等,使得泥石流这一地质灾害的危害进一步加大,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大力加强对泥石流及其灾害的风险评估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概述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每年在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泥石流灾害事件发生。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年来,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死亡近千人,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对环境的持续破坏,使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更趋严重。 泥石流灾害同其他自然灾害一样,主要表现为自然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期以来,人们从被动的人抗争、经验性的抵御,到逐步运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尽可能合理经济地组织实施防灾减灾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泥石流运动的客观复杂性和突发性,真正做到科学有效的防治还需要提高认识,为了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泥石流灾害减灾防灾工程,首要任务是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危险性、危害范围和程度以及破坏损失等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评价,即灾害风险评估。 2 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基本现状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当今世界在减灾领域的热门研究领域。国际上以美国W.J.Petak和A.A.Atkission 所著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政策》(1982)一书为代表,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把灾害风险评估内容概括为风险辨识、风险估算和风险评价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风险辨识着重于描述可能的问题对系统的负作用或影响;风险估算则着眼于定量地描述处于风险中的人口分布,阐明事件的成因、发生的概率、相应于不同强度时的后果,并将这些强度或事件的概率统计作为风险的定量结果;风险评价主要是为决策者提出建议,据此可以权衡风险的大小。 在泥石流灾害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无论是理论研究和野外实地调查分析评价,还是室内实验模拟以及灾害防治工程评价等都有大量的成果。国际上以日本高桥堡编著的《泥石流》(1991)一书为代表,该书系统地总结论述了泥石流的基本特征、运动机理、发生发展及堆积过程。奥地利、瑞士等欧洲国家对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较早提出了采用类似于交通信号中红、黄、绿三色的特定含义、划分泥石流危险区、潜在危险区和无危险区;加拿大O.Hungr等认为泥石流危险范围的确定应以理论做基础,而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理论,因此强调凭经验,通过实地勘测来确定泥石流灾害的危险范围。我国学者谭炳炎于1986年提出了泥石流沟严重程度的数量化综合评判方法。刘希林、唐川等在泥石流危险性分析评价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1988年,刘希林首次提出了泥石流危险度的判定方法;1993年,唐川、刘希林等应用泥石流二维非恒定流理论建立了危险度评价的数学模型,并初步应用于实际。我国台湾学者谢成伦、詹钱登等也做了与唐川等相类似的研究,在1996年,建立数学模型,并将数值解与实验室的模拟结果对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的意义 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是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非工程措施,其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为区域经济发展中长远规划提供基础背景资料,为工农业生产布局提供依据。根据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分析结果,特别是区域性评价成果,可划分泥石流灾害威胁的高度风险区、中度风险区、低度风险

(完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 0.001mg/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6.3.1 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6.3.2 首先进行各单项组分评价,划分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