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济预测分析201601“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

经济预测分析201601“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

经济预测分析201601“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
经济预测分析201601“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

未经允许请勿引用

经济预测分析

第 1 期

国家信息中心2016年1月4日“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

内容摘要: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十三五”

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存在许多重要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

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

了一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大发展理念: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还有50项新的重大战略、

工程、计划、制度、行动清单。科学研究并合理确定“十

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目标,需要客观分析我国的潜在

经济增长水平和动力转换。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特征

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中,除了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数量投入外,其他生产要素引发的经济增长统称为全要素生产率。数量分析显示,在1978-2013年我国平均9.8%的经济增长中,资本积累、劳动力总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贡献5.6、0.9和3.3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57.1%、9.2%和33.7%,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低于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平均贡献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韩国、台湾、新加坡,大体上与印尼、泰国等国家水平接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资本积累驱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投资拉动特征。

劳动力转移、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提高、科技进步、规模经济效益等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1978-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 3.3个百分点的增长贡献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向效率更高的工业、服务业部门转移,贡献1个百分点;通过外向型发展战略,大规模利用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贡献0.9个百分点;教育水平改善带来的人力资本提高和研发投入带来的科技进步,分别贡献0.7和0.4个百分点;规模经济效应、管理水平改善等贡献0.3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要素贡献呈现不同特点。1978至2001年,是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多轮驱动”阶段。通过增量改革、渐进改革和不断扩大开放,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和人口红利形成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资本积累速度较快、劳动力转移加快、对外开放效应显现的局面。

2002至2008年,为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双轮驱动”经济增长阶段。以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居民消费则开始向住、行等高端需求转变,重化工业增长

速度明显加快。这一阶段表现为投资增长快,对外开放的外溢效应增强,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工业化的规模优势提升。

2009至2013年,为资本贡献上升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经济减速换档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受到较大冲击,通过扩大内需主要是增加投资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导致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规模效应减小,经济效益下滑,进入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前期扩张政策消化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三期叠加阶段。

表1 分阶段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百分点)和贡献率(%)

表2 分阶段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百分点)

二、“十三五”时期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不利因素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下降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规律的自然反映,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到位的

结果。

一是储蓄率回落。2010年以来我国人口抚养比回升,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储蓄率下降,要素成本和环境成本提高则使企业储蓄率降低。2010年,我国储蓄率达到51.8%的峰值后出现了下降趋势,到2020年预计降至47%左右,导致投资率相应下降,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之减弱。

二是劳动力数量减少。自2012年以来,我国16-59岁劳动人口规模呈下降趋势,“十三五”期间年均降幅将为0.3%左右。与此同时,劳动参与率总体呈下滑趋势,使劳动总投入趋于减少。

三是劳动力转移效应降低。随着农产品和工业品、服务品相对价格的调整和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差距不断减小,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趋于缩小。预计“十三五”时期由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至0.7个百分点左右。

四是对外开放外溢效应减少。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引进技术难度不断加大,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制约我国出口增长,“十三五”时期,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至0.6个百分点左右。

五是环境约束加剧。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占用大量劳动和资本,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影响。按照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测算结果显示,2015至2020年,我国GDP增速大约年均下降0.5个百分点。

(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有利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巨大余地和巨大韧性。一是我国

具有生产要素组合的综合优势。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完整,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二是新型城镇化生产要素集中集聚、产业间关联效应明显,将会继续释放经济增长动力。三是城乡和区域差距使得我国经济回旋余地较大。通过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可使城市和沿海地区有可能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农村和内地获得新的优势,进而使得一些产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四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制度红利。随着三中全会各项改革措施的不断实施,将会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释放制度改革红利。五是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我国既应对过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也应对过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宏观调控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十三五”时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预测

综合考虑影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要素变化规律,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 6.5%左右。如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能够比较顺利地达到预期目标,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分配更加体现公平正义,同时,世界经济增速能够达到2014年20国首脑会议提出的在未来五年提高2个百分点的目标,全球国际贸易和投资总量相应增加,我国的后发优势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预计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可能达到7%左右。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我国确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年均增长6.5%左右是适宜的。

三、“十三五”时期我国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十三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将由中期向后期过渡,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经济将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在建党一百周年前后,基本实现工业化,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中长期内,可实现的经济增长速度由潜在经济增长率决定。初步预计,“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长6.5%左右。总体来看,2012-2020年,我国经济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速在6%-8%之间波动,年均增速在7%左右。到2020年,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GDP可实现比2010年翻番的预期目标,名义GDP总量将达到105万亿元,按市场汇率计算,人均GDP将达到1.24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二)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产业结构将呈现不断优化升级的基本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呈持续稳步下降态势,但由于农产品价格较高,因而第一产业比重小幅下降,2020年第一产业比重将降至7.9%左右;第二产业比重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已达到最高点,此后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是不断下降,2020年第二产业比重将降至39%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至53.1%左右。

(三)三大需求结构逐步改善

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步下降,老龄化快速来临,居民储蓄率从高位回落,进而导致投资率逐步下降,消费率不断回升,居民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升。2020年,我国投资率将下降至43%左右,消费率上升至55%左右,净出口率约为2%。

表4 我国需求结构(%)变动趋势预测表

(四)人口出生率小幅反弹

由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未来几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会小幅反弹,预计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为14.1亿人,2016-2020年年均增长率为5.4‰。

(五)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

人口老龄化快速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2.4亿人,占比达到17%左右。

(六)户籍人口城镇化快速推进

未来一段时期内城镇化仍将以较快速度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健康有序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按201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5.9%计算,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年均需转户1600多万人。主要包括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

(七)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

随着我国人才红利的陆续释放以及生产活动向高端制造、研发、

设计等领域拓展,人均劳动生产率将实现大幅提升,进而带动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居民收入倍增目标,202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10年不变价)将达到38219元以上,2014-2020年年均实际增长6.7%即可实现预期目标;农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不变价)将达到11838元以上,2014-2020年年均实际增长5.8%即可实现预期目标。考虑到我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以及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等因素,2020年居民收入实际水平将会超过预期目标。

(八)人民币汇率逐步趋于均衡水平

展望未来,尽管短期人民币汇率走势以波动为主,但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基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2020年前有三大因素支持人民币保持稳中趋升的态势:一是稳定的经济增长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物质基础。二是我国仍将保持一定贸易顺差和大规模外汇储备支撑人民币走强。三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有助于支持人民币保持较强的地位。初步预计,人民币汇率将在2020年升至1美元兑6.0元左右后基本达到均衡水平。

(执笔:牛犁)

编辑部地址:北京三里河路58号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68557142,68557122传真:68558210 电子邮箱:gxfx@https://www.sodocs.net/doc/5716513219.html,

第二章 经济效益及其评价

第二章经济效益及其评价 掌握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评价标准;理解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了解技术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并了解常用的一些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主要知识点: 经济效益的概念、表示形式及评价标准; 提高经济效益的微观途径; 经济效益的可比原则; 技术经济分析的指标体系。 第一节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评价标准 一、经济效益的概念 经济效益,一般地说,是指为实现某一经济目标而选择和采用一定的手段、途径、方法等,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较,或产出与投入的比较。 经济效益中的投入是指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 经济效益中的产出是指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形式上的劳动成果或价值形式上的劳动成果的总和。 二、经济效益的分类 (一)按经济效益产生的领域划分可分为物质生产领域的经济效益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经济效益。 (二)按技术对经济影响形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三)按经济效益评价的层次划分可分为微观经济效益(或企业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或国民经济效益)。 (四)按经济效益是否可以计量划分可以分为有形经济效益和无形经济效益。 有形经济效益是指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 无形经济效益是指由于技术的实施而带来的环境的改善、人体健康状况的改善、生产组织水平的改善等而产生的难以用货币计量的

经济效益。 (五)按经济效益的内容划分 劳动消耗类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原材料消耗指标、能源和动力消耗指标、活劳动消耗指标、综合性劳动消耗指标等来反映。 三、经济效益的一般形式及评价标准 1差式经济效益:E=B-C 式中:E——经济效益; B——劳动成果或项目收入; C——劳动消耗或投资、成本、费用等。 这种表达式是收入与耗费的差的形式。如利润、净产值、国民收入等指标。 2商式经济效益:E= C B 这种表达式是收入与耗费的比值(即商)的形式。如资金周转率等指标。 3差式与商式综合经济效益:E= C C B 这种表达式是净收益与耗费的比值的形式。如资金利润率、投资效果系数等指标。 (二)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 经济效益本身并不能说明项目经济效益的好与坏,而只能通过对经济效益指标与所确定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来予以说明。通常所说的“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和占用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而不是概念本身。 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就是经济效益要达到的目标。经济效益评价标准,既有评价单位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如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评价指标),又有项目之间比较的经济效益(如改造与不改造方案比较、追加投资回收期等评价标准)。还可分为具体评价标准、综合评价标准等,其中综合评价标准综合性较强,且范围越大,综合性越强,如工业投资效果系数评价标准比机械工业投资效果系数评价标准的综合性要强,因为它考虑了整个工业的情况。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需要来确定。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不仅需要运用科学性、技术性高的方法,还应该遵循正确的原则;既要重视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又要考虑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对国内外因素及其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科学性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的准确性,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稳的发展。 标签: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分析未来发展趋势 1 概述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及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着政府、企业或个人对市场的决策和调控的决策。在实际分析和判断中,如果忽视了正确的原则可能造成宏观经济判断上的分歧,使得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准确的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政府部门经济调控的有效性。 2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情况 2.1 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一是我国经济顺利驶入了稳定发展的正常航道;二是内生性增长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中国出口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趋势。 另外,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向逐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内需潜力巨大;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在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或者调控时,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国民储蓄率较高,对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空间较大等。 2.2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首先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我国通胀压力有增强的趋势不利于市场调控,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和汽车行业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房价、物价持续上涨。另外地方债务风险、局部金融风险仍然存在并在积累,诸多中小型企业发展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出现一方面贷款宽松,一方面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存在,给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3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未来趋势判断需要把握的问题 3.1 确定经济变量合理的参照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的判断,涉及到的宏观经济变量范围较广,往往需要正确的确定相关参照值,参照值可以是正常值、过去值或者目标值,往往需要根据实际的经济变量,以确定不同意义的参照值。就GDP增长率来讲,其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一

解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因

解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因 摘要:文章拟以新的视角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作出诠释。通过分析得出有三大有利因素支撑着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一是要素禀赋的改善有利于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二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孕育着新的增长潜力;三是“巨国经济”优势的显现带来强有力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 关键词:要素禀赋; 发展阶段性; “巨国经济” 1978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高速增长,这得益于发展初期的“人口红利”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红利”以及我国市场化改革形成的“制度红利”。但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债务风险阴霾重重,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乘势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然而,“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要素禀赋的改善,有利于形成新型的国际分工格局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据世行估计,过去30年,“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以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必然造成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不利的“外围”地位。 “人口红利”的优势日趋减弱。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中,因没有科技、先进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只能借助“人口红利”的优势,利用充裕便宜的劳动力要素禀赋参与全球分工链条,实行比较优势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产业国际转移高潮,我国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低端制造业,每年多至2000万人的农村劳动力被整合到这一体系中,使得中国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中国对外贸易开始以远高于全球水平的速度增长。以出口为例,从1998年至今的年均增速达到23%,几乎每3年就翻一番。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虽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处于不利地位,会落入“比较利益陷阱”。若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会固化原有产业分工,导致一个经济体在低端产业上实现专业化,这意味着自由贸易带来暂时繁荣的同时又损害了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毋庸质疑,过去30多年我国比较优势战略是成功的,但在取得经济剩余的同时,也出现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局面。 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大幅提升。我国制定颁发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现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首先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和结构的特点,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将要或可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并明确确保良好前景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以规避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 (一)经济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同力大大增强,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中国的GDP达到136515亿元,1978-2004年GDP增长了9.29倍,年均增速达到9.38%。2001-2004年,GDP年均增长8.65%,增速高于“九五”期间年均8.3%的水平,且经济增速逐年加快。2003年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7位,人均GDP 已超过1100美元,自2000年起已进入中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见表1)。 表1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 注:其中最终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2004年数据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汁公报》,其中进出口数据均按2003年的平均汇价8.2770折合成人民币。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摘要(2005)》。 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对于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既有利于认识过去经济增长的质量,又能为分析未来中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提供一个框架。表2给出了按照索洛“增长的核算”分析方法测算得出的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结果。 表2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注:(1)GDP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1978年价格的GDP数据。(2)1997年以前的资本的数据来自翟凡(1998),1997年以后的数据为作者更新的数据,即上一年的资本存量减去折旧加上上一年的固定资本形成(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等于本年的资本存量。(3)劳动力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就业人数。(4)TFP根据索洛的增长核算的公式,TFP=GDP的增长率-α×资本的增长率-(1-α)×劳动力的增长率,α为资本产出弹性。在此我们选用的资本产出弹性为0.6。 从表2可以看出,过去的25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量是资本的快速积累。1978-2003年资本平均增长速度为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3.2%,导致GDP 年均增长近6个百分点。而且还可以看出各个时期资本的增长速度都较快,始终是经济增长的最大的贡献者。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逐渐减弱的,90年代以后,劳动力的增速明显放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下降到10%以下。TFP的增长成为继资本之后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虽然部分时期较低,但整体来看TP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基本接近30%。

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的若干思考考试题库

2.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价格.所有领域商品和服务 .重点领域商品和服务 .竞争性商品领域和服务 .非竞争性商品领域和服务 2.区域之间的利益有时没理顺,协调发展的()比较滞后,市场一体化存在很大问题。 .政策文件 .经济发展 .法律法规 .市场远景 2.2010年我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最高的是()和最低的是() .北京、云南 .上海、云南 .上海、贵州 .北京、贵州 2.“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可能会实施()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东部和西部 .板块与轴带 .中部和西部 .一带一路 2.在“十三五”时期,解决区域差距问题应该是做一个转变,从差异性向()的

转变。.关键性.针对性.持续性.一体化2.2004年以后,我国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增大.减少.保持不变.无差距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是().2015-2019年.2015-2020年.2016-2020年.2016-2021年 2.从国内产业结构来看,非农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 .60%.70%.80%.90% 2.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一定要保持()定力。 .发展.创新.稳定.改革1.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要继续加大()支付力度,建立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性转移.均衡性转移.方向性转移.关键性转移1.现在全球的分化,不光是产业间的分工,更多的是产业内部()的分工。.设计环节 .制造环节.销售环节.延伸环节1.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社会捐助.人才流动.资源共享.政策扶持1.京津冀各地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实现()是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前提。.资源共享.人才流动 .配套设施.合理分工1.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取得进展担压力仍大,东部地区()经济比重较高,加工贸易规模较大。.轻工业.加工型.外向型.制造型1.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上游()产业比重较大,产业转型升级起步相对较晚。.加工型.外向型.制造型 .资源型1.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战略.全球农业.农业走出去.农业品牌发展.藏粮与地、藏粮于技 2.劳动成本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出口的竞争力会().不断下降 .不断增加.不变.不确定3.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逐渐向内陆地区,特别是()转

(六西格玛管理)σ项目经济效益核算办法

(六西格玛管理)σ项目经济效益核算办法

6σ项目经济效益核算办法 1组织 财务中心成立6σ项目经济效益评价小组,负责制定核算办法、解决项目效益核算中的具体问题,且对各项目组的经济效益进行评审。 组长:常务副总裁 副组长:XXX 成员:XXX等 2职责 2.1财务中心成本会计部门负责核算各部门6σ项目的经济效益; 2.2营销会计部门负责核算各营销部门6σ项目的经济效益; 2.3财务中心负责核算除之上部分外其它部门6σ项目的经济效益; 2.46σ项目组负责提供和项目经济效益核算有关的数据,且保证数据的真实可 靠;于项目立项时对项目经济效益进行预测。 3原则 3.16σ项目财务评价应遵循财务谨慎性原则。原则上只核算直接经济效益,收 益不得重复计算。对潜于、远期的收益,只有于能够提供确实数据情况 下,才可予以确认,但要于项目立项和验收方案中进行定性描述; 3.2项目直接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节约的成本(增加的收入)-项目实施增加 的成本; 3.3项目实施后节约的成本是指和被评价项目直接关联的、能够以具体金额衡 量的日常性成本节约(项目完成后持续发生的),包括节约的材料成本、 人工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增加的收入是指 因实施该项目而带来销售收入及其它收入的增加; 项目实施增加的成本是指和被评价项目直接关联的,能够以具体金额衡 量的壹次性投入(项目完成后不再发生),包括投入的设备、工具及仪器 仪表、项目组投入的人工成本和关联费用以及日常运行投入,包括因实 施该项目需于日常运行中增加的材料、人工和关联费用。 3.4项目效益核算定期进行 立项时由项目组进行效益预测,预测壹年的效益及项目生命周期的总效 益;项目周期少于壹年按实际生命周期计算。财务部门只对预测的计算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和增长前景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形势和增长前景 今天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咱们北京市发改委的同志交流一下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一些体会。最近确实也有很多单位邀请我们去做一些讲解和解读。但是今天跟北京市发改委的同志我觉得还是有特别的意义,首先我们是同一个系统的,很多业务也是相似的,可能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吧。另外一方面作为北京的市民,咱们发改委的决策跟自己的生活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还是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 十八大报告出来以后,我们也是刚初步地学了一下。上一周国家发改委也是全委开了学习大会,张平主任做了一个报告。我们经济研究所是属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昨天也是开了学习大会,请我们之前的一个副院长做的辅导报告。因为最近几届的大会报告起草工作他也是参加了。从我本人的角度呢,因为我主要还是做宏观经济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经济方面的应该说这个内容还是很丰富,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有,所以我还是结合自己的专业的角度,主要从总体的经济增长形势和经济增长前景来谈一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十八大对宏观经济的三个基本判断 如果从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或者说态势来看,十八大对经济发展的阐述可以概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十八大对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说我国的发展仍是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是决定后面很多东西,比如目标、手段,可能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很基本的判断来的。 第二,十八大提了两个非常核心的发展目标,实际上也是重新定义一下所谓“全面小康社会”,因为全面小康社会这个已经好几届大会都提过,但是这次目标上应该说是做了一个新的界定。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报告当中讲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讲了很多方面,但是如果是真正用一个非常定量化的指标来说明实际上就这两个:一个就是说,

经济效益类别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2010 届工业工程专业1005074 班级 题目 A 公司混流装配线改善与策略研究 姓名宁德超学号100507426 指导教师张国辉职称副教授 二О一四年四月月二十八日

摘要 本文以多车型大批量混流生产环境下生产现场的劳动生产率的改进改善为研究目的,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混流生产的特点和基础工业工程的现有分析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以精益理念和对生产工位进行改进,以使其能够适应多品种混流生产环境。 文章首先阐述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对混流生产模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混流生产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降低成本方面的重要性,混流生产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不同之处,以及混流生产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针对混流生产所应用的一些生产管理模式。然后分析论述了基础工业工程的内涵、主要支撑技术及其在现场改进改善活动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基于基础工业工程技术上精益理念,提出了基于精益理念对生产岗位进行改进改善的构想,并通过工时测量,工位改进改善和工位固化等工业工程方法的综合运用,达到了缩减工时,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果,进而论证了基础工业工程在混流生产线上的应用的正面作用。 关键词:混流生产,工业工程,精益生产,改善

Abstract The multi-model large quantities Francis production site in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improved labor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s for research purposes,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analytical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Francis features and basic industrial engineering,trying to lean concepts and improve production station, to enable them to adapt to the many varieties mixed productio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hanges in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customer needs, and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mixed production mode,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mixed production of the importance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reduce costs, difference between mixed production with traditional mass production , as well as mixed production exist some problems. With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 many well-known enterprise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mixed production applications production management mode. Analysi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asic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he main support technology and its improvement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to improve the Lean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basi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echnical leads, and on this basis, improve production jobs based on the lean philosophy the idea of improved working hours measuring station improvements to improve and station curing such a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use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reduced working hours, reduce labor intensity,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of, and thus demonstrate the basi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 mixed flow production lin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pplication. Keywords: mixed producti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lean production, improvement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摘要: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水平变量和波动性的最基本因素.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的发展既受到宏观经济的大环境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股价指数会逐渐下跌;到经济危机时期。股价指数跌至最低点;当经济复苏开始时。目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一、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基本展望 (一)投资回落,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和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在基数效应、政策刺激力度有所调整,以及中央可能遏制地方政府投资膨胀势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0年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在27%左右,仍处在较高水平,考虑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1. 政府刺激投资的政策将继续推动投资增长 2. 中长期贷款的资金将继续支撑项目投资 3. 社会投资会有所复苏,但仍不稳定 (二)外需改善,但贡献力度有限 1. 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利于我国出口的反弹 2. 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等因素将影响出口的改善幅度 (三)消费持续增长,贡献不断加大 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升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超过2009年,我们预计2010年社会品零售总额增速约为17%-18%,但由于物价涨幅的提高,消费实际增长将会略低于2009年,实际增速约为13%-16%。 1. 城市化进程为国内消费提供持续动力 2. 收入绝对水平上升、消费刺激政策持续及收入改革政策的深化

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国家步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宏观经济预测分析小组日前发布2018、2019年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分析预测。预计2018年我国GDP增速为6.6%,2019年GDP增速为6.3%。 2、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12月29日发布报告预测称,基准情景下,2019年CPI 增长1.8%,PPI增长1.6%,实际感观今年所有物价上浮10-20%左右; 3、由于国际形势严峻,外贸遭受严寒,汽车工业发展滞后,销售受到强烈打压,全国大部分汽车制造厂商都有减员现象出现,今年的第二产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 4、近几年,由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农业提倡规模化、成片化、地方优质经济作物并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有一定成效,但是未能有效支撑中国的庞大经济体,第一产业未来还有一定发展潜力可挖; 5、中国建设、中国重汽、中国制造的过度还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技术含量较低,淘汰大量加工企业的同时,产生技术性、创造

性、科学性企业需要漫长的时间; 6、基建拉动内需的办法逐渐突显颓势,中国的大型基建项目逐渐外移的同时,收益周期较长,导致目前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小; 7、货币政策逐渐放宽,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但是货币的流向还是向房地产流入,导致银行的大量资金最终还是在房地产业,预计未来中国房地产还有5-10年红利,西部地区周期可能会长一点; 8、税收问题逐渐突显,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目前人力、社会福利、税收等成本,很对企业都被拖死;后续需要大量改善企业竞争力,加大核心成本的投入,提升利润空间;改变企业技术、科技、创新含量,减少人工、税收等成本; 9、就业问题,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社会稳定与治安,政府一直对目前就业问题比较重视,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每年公布的新增就业人口保持在1300万左右,但是由于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人员的就业问题已经开始突显,后续农业可能会作为就业发展的突破口; 10、老年化问题开始呈现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三个判断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出现了几年来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海湾战争和突如其来的“SARS”,暂时转移了人们探究这种高增长原因的兴趣,然而6月份以来,海湾停战,“SARS”退去,随着6、7月份一系列统计数字的公布,中国正在出现一场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争论。起因在于,这些数字似乎显示出彼此矛盾的趋势:从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长速度看,经济正在走向“过热”,而从市场、物价和就业形势看,经济走势又仍然趋“冷”,那么对于宏观调控当局来说,目前是应该踩“刹车”还是应该踩“油门”呢?下面笔者将对有关的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判断意见。 一、趋冷与趋热 1993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从1994年开始,连续8年中国经济增长走低,物价形势相应从通胀转入通缩,今年以来出现的高增长,许多人把它看成是中国经济进入又一高增长期的标志,特别是已经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缺电现象,许多产业领域的投资也上得很猛,因此有人担心可能出现类似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出现过的前三次过热(1984~1985、1987~1988、1992~1993年),从宏观调控看,需要适当刹车。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8年走低,有两方面重要的结构性原因。 第一,“二元结构”的影响,这是旧体制所导致的结构失衡问题。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不能参与到城市现代经济活动中去,导致收入低下,农村社会购买力严重不足,农村储蓄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城市,扩大了城市的投资和全社会的总供给能力,使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夹缝更加狭小。1992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加速拉开,是抑制中国经济需求增长和物价走低的重要原因。从农村消费市场所占份额看,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7%,下降到1991年的48%和2002年的37%。所以,13亿人口,9亿农民的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 第二,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25年,市场经济早已在经济运行中确立了主体地位,改革也导致了社会分配关系的深刻变化。据有关研究,在改革之初,中国的“吉尼”系数只有0?23,到90年代初期刚刚超过0?3,而目前已超过0?45。对比美国,上世纪70年代才0?36,90年代初期才超过0?4,90年代末期才达到0?45,而在这个水平,美国只占5%的少数富人,已经集中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社会财富。中国当代社会的财富集中度目前还没有具体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显著拉大,会出现现代市场经济的通病,就是储蓄过度与投资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进入长期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趋势,这也可与当前居民储蓄大增和消费品供应普遍过剩的情况相印证。 当然,这不是说市场经济就没有过热和通胀问题,但从国际经验看,日本从战后到70年代中期完成工业化共出现过7次过热,都是因为国际收支失衡需要进行紧缩,至于发达国家的通胀问题,则常常是和经济衰退所导致的过度财政扩张有关。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国际收支顺差很大,又有很多外汇储备,就没必要考虑“刹车”。 总之,从以上两方面看,导致中国经济连续8年走低的大的结构失衡背景并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对中国经济更需要担心的是,在中长期内如何对付因需求不足所导致的增长乏力问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通缩。 但是,中国经济毕竟出现了显著快于前几年的增长速度,这是什么原因呢?还是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出现了一批高收入家庭有关。据有关资料估计,中国目前年人均收入在3千美元以上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大约4千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些家庭的财产积累和年收入水平,已经使他们开始进入了住宅和汽车消费时代。目前高速增长的几大产业,无不与这些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有关,就是与住宅和汽车的消费需求增长有关。以汽车为例,1991年汽车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排名还在第

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附件3-2: 《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计算办法》 应用实例 (一)水稻良种“N3号”经济效益的计算 “N3号”是某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经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稻高产良种。其给出的基础数据如下: (1)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的投入产出实物量; (2)已推广期间的推广规模; (3)总推广费用。 1.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的投入产出实物量 (1)单位面积新增产量和增产值 ①稻谷产量: 区域试验:2003年26个点次平均亩产470.6公斤,比对照“M1”增产33.6公斤;2004年23个点次平均亩产465.0公斤,比对照增产33.25公斤;2005年22个点次平均亩产486.7公斤,比对照增产29.7公斤。加权平均后,“N 3号”比对照每亩稻谷增产量应为42.47公斤,增产9.86%(见附表1)。 附表1 2003-2005年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推广成果:N3号对照:M1号 生产示范:2005年20个点次平均亩产为460.5公斤,比对照增产45.5公斤;2006年23个点次平均亩产456.3公斤,比对照增产38.9公斤。2007年25个点次平均亩产450.3公斤,比对照增产40.8公斤。加权平均后,“N 3号”比对照每亩稻

谷增产量41.54公斤,增产10.04%。(见附表2) 附表2 2005-2007年生产示范产量结果 推广成果:N3号对照:M1号 据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产量加权平均结果: 水稻品种“N 3号”亩产(473.55×71+455.33×68)/(71+68)=464.64公斤 对照“M1号”亩产(431.3×71+413.79×68)/(71+68)=422.73公斤 比对照每亩增产稻谷42.02公斤,增产9.95%(见附表3)。 附表3 对比试验基础数据汇总 推广成果:N3号对照:M1号 ②出米率:“N3号”精米率为74.5%,比对照增加1.3%,米折谷1:1.4,每亩因出米率提高而增加的稻谷产量折算为:464.64×1.3%×1.4=8.45公斤。 因此,“N3号”水稻良种大面积每亩稻谷增产量为42.02+8.45=50.47公斤,按全省统一收购价(3年平均)每公斤3.2元计,单位效益值是161.50元。 ③蛋白质含量:“N3号”蛋白质含量为11.17%,比对照高2.17%,在营养上有较显著的效益。因无优质优价规定,暂不计算。 ④稻草:水稻副产物主要是稻草。据调查,谷重与草重之比一般为1:1。其每亩稻草增长量亦应为42.02公斤。按每公斤0.2元计价,则副产物单位增产值为8.4元。 以上主、副产品两项合计,“N3号”的每亩新增产值为169.9元(附表4、附表5)。(2)单位面积新增费用:

中国经济增长的_尾效_分析_薛俊波

第30卷第9期财经研究Vol.30No.9 2004年9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ep.2004 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 薛俊波1,王 铮1,朱建武3,吴 兵2 (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 教育部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62;3.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根据Romer(2001)的假说,由于资源与土地的限制,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最终将呈下降趋势,从而存在由于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要素消耗导致的“增长尾效”。文章以此分析为基础,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尾效”,大约为每年1.75个百分点,同时计算了由于“增长尾效”的存在,如果继续推行过去几年的生产要素投入政策,沿着平衡增长路径,要想在2020年实现人均G 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增长率至少要达到0.6%。文章的分析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基础。 关键词:平衡增长路径;增长尾效;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2;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04)09-0005-10 一、引 言 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经济增长,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已经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在经济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如Lucas(1988)所说,一旦人们开始考虑(经济增长)问题,他将很难再思考其他的事情。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如劳动力、生产资料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和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要素,而其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把经济系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Ay res和Kneese(1996)指出,应该关注经济增长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且认为只考虑局部均衡的方法将导致严重的错误。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资源的限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体现。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资源的限制。由于资源的限制,经济增长速度比没有资源限 收稿日期:2004-06-18 作者简介:薛俊波(1977-),男,山东日照人,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 王 铮(1954-),男,云南陆良人,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朱建武(1975-),男,山东诸诚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 吴 兵(1979-),男,江苏南通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教育部开放实验室。

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与制度建设下 7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A.教育 B.人才 C.科技 D.创新 2. 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关系是() A.此消彼长 B.同增同减 C.没有联系 D.关系不确定 3. 根据本讲,我国应大力推进以()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A.城市 B.人 C.党 D.政府

4. 根据本讲,()的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减速由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导致。 A.55% B.65% C.75% D.85%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深化收入分配推动消费升级的政策环境包括() A.稳定消费预期 B.改善消费环境 C.提高消费能力 D.提高储蓄能力 2. 根据本讲,经济转型升级重点与实施路径包括() A.市场化推进需求结构优化 B.以创新驱动产业优化升级 C.以扩大内需推动区域协调 D.以三个市民化推动城镇化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消费升级、扩大消费是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完成后扩大内需的关键举措。 正确 错误 2. 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方面,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正确

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K Y N61-40.5交流 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的研制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山东省冶金科学研究院 山东鲁冶瑞宝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 二○○六年十月

一、直接经济效益 1、预计公司年生产能力可达到300台(套),按平均单价13万元计,该产品年产值可达到3900万元,生产成本2370万元,实现利税780万元,利润可达750万元以上。 2、已实现效益:目前交付使用34台,实现销售收入442万元,其中生产成本272万元,利税88.4万元,利润81.6万元。 3、单台销售均价13万元,其中包括材料成本7.6万元,人工成本 0.3万元,利税2.6万元,利润2.5万元。 二、社会效益分析 该产品立足于国产,同时具有进口同类产品相同的电气性能,而市场售价比进口同类产品比低40%左右(ABB的同类产品Unigear-ZS市价约为22万元/台)。交付使用34台,与采用进口产品相比,已为用户节约投资费用约295万元;按年产300台(套)计,同比可为用户节约投资费用2600余万元。 该产品可靠的电气性能,能够保证供配电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确保生产安全,减少了事故停产;其断路器等元器件具有灵活的互换性,使系统停电检修的时间大大减少,节约了检修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为用户创造了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该产品应用后,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显著。

三、结论 KYN61–40.5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标准和制造工艺;配用新型国产真空断路器或进口断路器;工艺、材料立足于国内;增加了许多新功能;提高了绝缘性等技术指标,使产品无论在生产、外观、性能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综上所述,该KYN61–40.5金属封闭开关设设备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能产生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前景广阔。

投资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投资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第一节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概述 一、什么是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又叫做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它是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用货物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的作用表现在: (1)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能够真实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市场价格存在“失真”的情况,需要用影子价格重新估算项目的效益与费用。 (3)有助于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二、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与项目财务效益分析的关系 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与项目财务效益分析二者之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显著的区别。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从项目的“费用”和“效益”的关系入手,分析项目的利弊,进而得出项目可行与否的结论。 两者的区别在于: 1.二者的分析角度不同。 2.二者关于费用和效益的含义不同。项目财务效益分析是根据直接发生的财务收支来确定费用和效益的,补贴记为效益,税收和利息记为费用。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是根据项目所消耗的资源和提供的产品来考察项目的费用和效益的。 3.二者关于费用和效益的范围不同。项目财务效益分析只考察直接费用和直接效益,而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还要考察间接费用和间接效益。 4,二者计算费用和效益的价格基础不同。项目财务效益分析采用现行价格,而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采用的是影子价格。 5.二者评判投资项目可行与否的标准(或参数)不同。项目财务效益分析采用的是行业基准收益率和官方汇率,而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采用的是社会折现率和影子汇率。 由于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与项目财务效益分析存在上述显著的区别,二者的结论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当二者的结论不一致时,一般应以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的结论为主决定项目的取舍。 三、项目经济效益分析的具体步骤 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既可以在项目财务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直接进行。

第四季度宏观经济态势的分析及预测 完整版(2020年九月整理).doc

第四季度宏观经济态势的分析及预测 2010年在刺激政策,存货周期逆转,世界经济同步反弹等多重力量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的反弹趋势,在总体静态上呈现“GDP增速提升”,“物价水平全面提升”,“就业形势逆转”,“外需常态化”等多元景气的局面。在“周期转换”,“政策调控”与“结构调整”三重力量的作用下,未来宏观经济可能步入“振荡”,“波动”,“相对低速“的过渡期。下面我们就以进出口,股市,房地产,物价,四个方面来作为研究。 进出口 财政部关税司发布的今年上半年全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外贸保持快速回升,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同比,下同)增长43.1%,进口大幅增长52.7%,出口也快速增长35.2%,并且增幅逐步提高;6月当月,出口及进出口总值均刷新2008年7月的历史纪录,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外贸在进出口平衡发展、商品结构等方面也呈现积极变化。专家表示,这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振国际国内市场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 出口回升势头日趋稳定,进出口继续趋于平衡发展 进口方面,在国内需求旺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共同作用下,2010年以来我国进口保持高速增长,前5个月单月增幅始终保持在40%以上,6月当月,由于国际市场价格涨幅趋缓,进口增幅回落至34.1%。受鼓励的能源、资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进口稳定增长,价格普遍明显回升,但近期涨幅稳中有降。

出口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回暖、外需复苏,我国出口也实现较快回升。受春节等短期因素影响,前4个月出口单月增幅低于进口,但5月-6月增幅不断提高,6月当月增幅达43.9%。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稳步回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贸易顺差方面,总体上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并于3月份出现了月度贸易逆差,但4月以来贸易顺差逐步回升,5月-6月单月顺差保持在20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 股市 纵观前三季度的宏观形势,国内市场方面,我国央行继续出台流动性紧缩政策,在距离上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仅9天之后,央行于上周五再度宣布自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央行本月内连续第二次全面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也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全面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8.5%至19%的历史高位。 国务院出台16项措施稳定物价,政策紧缩力度加大,接下来加息何时落地成为了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短期将继续制约市场做多力量释放,但巩固经济增长基础,促进经济转型基调不变,特别是各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将陆续出台,政策消息面将目前偏空逐渐转向偏多,从而利好大盘企稳回升。其次,虽然短期蓝筹受到政策利空压制,但银行、地产凭借估值优势支撑下,逐渐止跌企稳,继续对大盘构成强力支撑。最后,十二五规划持续升温,新兴产业、内需消费持续受到市场各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