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考研政治分析题解析Ⅰ——马原哲学辩证法

考研政治分析题解析Ⅰ——马原哲学辩证法

考研政治分析题解析Ⅰ

——马原哲学辩证法部分

一、解题方法

1.读题三步走:第一步,阅读材料,总结中心思想;

第二步,审读问题,定位考察原理;

第三步,料理结合,复制组织答案

答题三要素:①先写原理(4-5句)②再写意义(1-2句)○3链接材料(3-4句)

2.提问方式

a.蕴含了什么原理?

答:世界观+认识论+链接材料

b.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答:方法论+链接材料

3.tips

分值为6分的考察的一定不止一个原理(2.3.4都有可能)

哲学=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什么、含义、基本概念、认识)

认识论:世界观的延展,方法论的基础。(怎么理解,有哪些联系、认识)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实践中怎么运用,怎么做、处理)

二、知识点——辩证法

考点一矛盾学说——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角度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辨证统一的

世界观: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对立)

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认识论:尊重差异,寻求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另一方面,斗争性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方法论: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即求同存异(辨证认识的实质)。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例题:各种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习近平)——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尊重差异)

“医患换位体验“——同一制约双方斗争(寻求联系)

角度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矛盾动力作用)

世界观: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作用

认识论: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①利用: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吸取: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3转化: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仅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

——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①量变: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质变:斗争促使矛盾地位双方地位或性

质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新事物被旧事物所取代。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的发展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方法论:利用借鉴,转化共赢(合作共赢)——矛盾双方在相互借鉴、彼此转化中实现互利共赢。

例题:互联网上的小商户(蚂蚁)和传统实体商业(大象)——矛盾同一性的作用:矛盾双方相互利用、吸取、转换

角度三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和特殊性(=个性=个别)的有机统一

世界观: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认识论: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①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只能通过特殊性存在;②任何特殊性都是普遍性,都包含着普遍性;○3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题:精准扶贫——“精准“就是抓矛盾的特殊性,”扶贫“是普遍需求

角度四矛盾的发展不平衡原理——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世界观: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

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认识论:①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a.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非主要矛盾,解决好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九比较容易解决;b.非主要矛盾对主要矛盾也有影响,非主要矛盾处理得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用来分析多个矛盾(问题)处理)

②不论主要矛盾或非主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此相应的便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的非主要方面。一般来说,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非主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也会互相转化。(用来分析一个矛盾(问题)两方面的关系)

方法论: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不要把两者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

考点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地看问题

角度一质、量、度

世界观:质(=特殊性=静止=物质本身)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量(修饰事物,认识更精准)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时保持事

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和临界点。

认识论:超出度的范围,以事物就会转化为其他物质。事物的质和量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方法论: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角度二质量互变规律——质变和量变

世界观:量变是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世界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间断性。

认识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两者的辨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方法论: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制定路线、仿真、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它还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革命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冒进、陷于空想。

角度三肯定与否定的辨证关系

世界观:任何事物都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这一事物是他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它破坏现存事物使之转化为

其他事物。

认识论:肯定和否定不仅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其统一在于:

首先,它们相互依赖。一方面,没有离开否定的肯定,一个事物肯定自己是这个事物,也就否定自己是别的事物,所以肯定也就是否定;另一方面,没有离开肯定的否定,否定不是把某个事物化为乌有,而是改变这个物质存在的形态,,对这种形态的否定,也就是对与他对立的另一种形态的肯定。所以否定也就是肯定。

其次,它们相互渗透。一方面,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因为事物要维持自身存在,必须通过运动过程才能实现,而运动是对自身的否定;另一方面,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因为否定必须通过吸取和依靠现有事物的某些积极因素才能实现,而这正是对事物的肯定

最后,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又相互斗争,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出相对静止状态;当否定方面不断发展壮大,上升到主导地位时,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出相对静止状态;当否定方面不断发展壮大,上升到主导地位时,促使事物自己否定自己,事物发生质变,转化为其他事物。

方法论:(1)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辨证否定的态度,辨证否定的实质时“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事物的辨证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经过第一次否定,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上一个周期和下

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考点三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地看问题

角度一联系的特点

世界观:联系时指事物内部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认识论: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个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①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机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②坚持联系的普遍性,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3坚持联系的多样性。

④坚持联系的条件性,改变条件可以建立或修改事物间的联系。

角度二原因与结果

世界观: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赴后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唯物辩证法称其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

认识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辨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认识因果关系,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成因,就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预见性,达到比较好的实践效果。

角度二必然性与偶然性

世界观:必然性是由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认识论:必然性与偶然性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会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方法论:必循重视事物发展的的必要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角度三现实性与可能性

世界观: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现实性是指已

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要注意以下一个有关可能的概念的区dd分:①可能和不可能;②抽象可能和现实可能;○3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认识论:现实与可能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方面,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成现实。发展就是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方法论: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现实与可能的辨证关系,既涉及对现实的评价,也涉及对未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立足现实,对可能性做出全面的分析和预判;另一方面着眼长远,防止怀的可能变为现实。发展就是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角度四现象与本质

世界观: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是深刻的单纯的。

认识论: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向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表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角度五内容和形式

世界观: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认识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

方法论:把握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

引申考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角度一为什么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

1)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诸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我同一和在同一种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3)学习和掌握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

角度二为什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1)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2)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发展观,用“八个正确”和“十四个坚持”,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把握问题的关联性、协调性,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全面思考、全新谋划,寻求新思路,开创新境界。②它还运用矛盾分析这个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的战略目标和主攻方向,还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基本原理以及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这一重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创新姓运用的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