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FDPD_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_姚云

FDPD_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_姚云

FDPD_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_姚云
FDPD_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_姚云

D二聚体测定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产品技术要求meigaoyi

D二聚体测定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 适用范围: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血清中D二聚体的浓度。 1.1包装规格 a) 试剂1:1×18ml,试剂2:1×6ml; b) 试剂1:1×30ml,试剂2:1×10ml; c) 试剂1:2×30ml,试剂2:2×10ml; d) 试剂1:1×15ml,试剂2:1×5ml; e)试剂1:2×150ml,试剂2:2×50ml; f)试剂1:1×16.8ml,试剂2:1×5.6ml。 1.2主要组成成分 试剂1主要组成成分 试剂2组成成分 2.1 外观和性状 2.1.1试剂盒各组分应齐全、完整、液体无渗漏;外包装完好、无破损, 标签完好、字迹清晰。 2.1.2试剂1应为无色透明液体;试剂2应为乳白色溶液。 2.2 净含量 应不低于试剂瓶标示装量。 2.3 试剂空白吸光度

测定试剂空白吸光度,应≤1.70; 2.4 分析灵敏度 测试18mg/L的被测物时,吸光度变化率(△A)应不低于0.05。 2.5 准确度 在样品中加入一定体积的纯品,计算回收率,应在80%~120% 范围内。 2.6 精密度 2.6.1重复性 重复测定正常值和高值浓度的样本,变异系数(CV)应不超过5%。 2.6.2.批间差 用两个不同浓度样本分别测试3个不同批号的试剂盒,变异系数(CV)应不超过10%。 2.7 线性 2.7.1 在(0.5,48.0)mg/L范围内,线性回归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90; 2.7.2(2.5,48.0)mg/L范围内,相对偏差≤15%。 2.7.3(0.5,2.5]mg/L范围内,绝对偏差≤0.5mg/L。 2.8 稳定性 该产品在2℃~8℃条件下贮存有效期为18个月,取效期末的产品进行检测,应符合2.1、2.3、2.4、2.5、2.6.1、2.7之规定。

D-二聚体测定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产品技术要求jiuqiang

D-二聚体测定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 适用范围:本产品与ABBOTT仪器配套使用,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的D-二聚体的含量。 1.1 包装规格 表1 包装规格 1.2 主要组成成分 表2 组成成分

注:不同批号的校准品、质控品赋值有差异。 2.1 外观 试剂1为无色澄清液体,目测不得有任何沉淀及絮状悬浮物; 试剂2为乳白色液体,目测不得有任何沉淀及絮状悬浮物; 校准品为白色或黄色粉末状物质,复溶后为无色或黄色澄清液体,目测不得有任何沉淀及絮状悬浮物; 质控品为白色或黄色粉末状物质,复溶后为无色或黄色澄清液体,目测不得有任何沉淀及絮状悬浮物。 试剂盒标签标识清晰,外包装完整无损。

2.2 净含量 试剂的净含量应不少于标称量。 2.3 试剂空白吸光度 A570nm下测定空白吸光度应≤2.3000。 2.4 准确度 与已上市产品进行比对试验:在[0.5,30.0] μg/mL区间内,相关系数r≥0.975,在[0.5,10.0] μg/mL区间内测定的偏差应不超过±1.0 μg/mL,在(10.0,30.0] μg/mL区间内测定的偏差应不超过±10%。 2.5 分析灵敏度 样本浓度为8.0 μg/mL时,其吸光度变化在0.0200~0.1000之间。 2.6 线性区间 在[0.5, 30.0] μg/mL区间内,线性相关系数r≥0.990,在[0.5,10.0] μg/mL 区间内测定的偏差应不超过±1.0 μg/mL,在(10.0, 30.0] μg/mL区间内测定的偏差应不超过±10%。 2.7 测量精密度 2.7.1 重复性 对高、低两个浓度的血清样本或质控品重复测定10次,其测定值的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10%。 2.7.2 批间差 随机抽取三批试剂盒的批间相对极差(R)应不大于10%。 2.8 瓶间精密度 校准品、质控品的瓶间精密度应≤10%。

20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 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1.外科手术后: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2.组织损伤: 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3.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 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DIC: 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6.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7.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 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8.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 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

D-二聚体测定试剂盒(免疫比浊法)产品技术要求baiding

D-二聚体测定试剂盒(免疫比浊法) 适用范围: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 1.1 型号定制规则 试剂1:1×15mL ,试剂2 :1×5mL;试剂1:1×30mL,试剂2:1×10mL;试剂1:3×30mL,试剂2:1×30mL;试剂1:1×45mL,试剂2:1×15mL;试剂1:1×60mL,试剂2:1×20mL;试剂1:2×60mL,试剂2: 2×20mL;试剂1:3×60mL,试剂2:1×60mL;试剂1:28×4mL,试剂2:14×2.8mL。 产品组成: 试剂1:Tris缓冲液(pH8.0),浓度20 mmol/L; 试剂2:包被羊抗人D-二聚体多抗的胶乳颗粒液,≥1.5 mg/L。 2.1外观 2.1.1 试剂1为无色透明液体,无可见不溶物。 2.1.2 试剂2为白色或微黄色胶乳液体。 2.1.3 标签内容清晰,字迹不易脱落。 2.2 试剂装量 液体试剂的净含量不少于标示值。 2.3 试剂空白吸光度 A≤1.5(波长600nm,光径1cm)。 2.4 分析灵敏度 2mg/L的D-二聚体样本,吸光度变化在0.010~0.100范围内。 2.5 线性范围

2.5.1 [0.5,40]mg/L。在规定的线性范围内,测定值与样本浓度值的相关系数(r)不低于0.990。 2.5.2 [0.5,5]mg/L范围内,绝对偏差介于±0.75mg/L之间;(5,40]mg/L 范围内,相对偏差介于±15%之间。 2.6 测量精密度 2.6.1 批内精密度 低值控制样品,变异系数CV≤15%,高值控制样品,变异系数CV≤10%。 2.6.2 批间差 低值控制样品,变异系数CV≤15%,高值控制样品,变异系数CV≤10%。 2.7 准确度 与已上市产品进行对比试验,相关系数r≥0.975。[0.5,5]mg/L范围内,绝对偏差介于±0.75mg/L之间;(5,40]mg/L范围内,相对偏差介于±15%之间。 2.8 稳定性 原装试剂盒2℃~8℃保存,有效期12个月,有效期满后1个月内测定结果应符合2.3、2.4、2.5、2.6.1和2.7要求。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的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4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3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对照组FIB为(3.02±0.06)g/L、APTT为(26.66±2.34)s、PT为(12.11±1.02)s、TT为(12.25±2.06)s 及D-二聚体为(0.20±0.03)mg/L,观察组FIB为(1.82±0.04)g/L、APTT 为(37.06±3.41)s、PT为(19.46± 1.12)s、TT为(18.26±1.98)s及D-二聚体为(0.71±0.20)mg/L,观察组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APTT、PT、TT、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纤溶机制和凝血系统存在显著异常,FIB水平表现为降低,APTT、PT、TT、D-二聚体水平表现为增高,联合检测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能反映肝脏损害严重程度,在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肝硬化 肝细胞变性及坏死、肝炎病毒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等均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1]。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受到损伤,机体凝血机制随之发生异常改变,因此,研究FIB、APTT、PT、TT及D-二聚体水平对及早发现和诊治肝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肝硬化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四项凝血因子和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对肝硬化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和干预肝硬化提供数据参考,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11月41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选取同期43例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并排出妊娠期妇女,两组近期均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28~63岁,平均年龄(4 2.78±4.46)岁;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 3.16± 4.51)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嘱咐两组空腹,于清晨采集3 ml静脉血,并与0.1%枸橼酸钠(0.3 ml)进行混合抗凝,以3000 r/min及8 cm半径进行离心分离取得上层血浆并检测。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四项凝血因子及D-二聚体进行分析,采用Clauss法对FIB进行检测,采用凝固法对APTT、PT、TT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按照标准规范操作,确保无菌,且在2 h内完成检测。

D-二聚体(D-Dimer)测定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产品技术要求shangjing

D-二聚体(D-Dimer)测定试剂盒(胶乳免疫比浊法) 适用范围: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 1.1 包装规格 试剂1:1×80mL,试剂2:1×20mL; 试剂1:50×240μL,试剂2:1×3mL; 试剂1:30×240μL,试剂2:1×1.8mL。 1.2 主要组成成分 2.1 外观和性状 试剂1应为无色澄清液体,无异物。试剂2应为乳白色悬浮液,无沉淀。2.2 净含量 每瓶试剂的净含量应不少于标示值。 2.3 试剂空白吸光度 用纯化水加入试剂作为样品测试时,试剂空白吸光度A应≤1.70。 2.4 分析灵敏度 测含已知浓度D-二聚体(D-Dimer)的样本时,吸光度差值(ΔA)应≥0.10。 2.5 线性 试剂盒在[0.5,20]mg/L的线性范围内分析性能应符合如下要求: 2.5.1 性相关系数(r)≥0.990; 2.5.2 相对偏差:(2.5,20]mg/L范围内,相对偏差不超过8%; 2.5.3 绝对偏差:[0.5,2.5]mg/L范围内,绝对偏差不超过0.2mg/L。 2.6 测量精密度 2.6.1 重复性 用高低两个浓度样本重复测试,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8.0%。 2.6.2 批间差 试剂盒的批间相对极差(R)应≤10.0%。 2.7 准确度

与已上市产品比对,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两组结果,相关系数(r)≥0.975,各个浓度点中≤2.5mg/L的绝对偏差不超过±0.2mg/L。各个浓度点中>2.5mg/L的相对偏差不超过±8%。 2.8 稳定性 2℃~8℃避光贮存,有效期为12个月,取过有效期后一个月内的试剂盒进行检测,试剂盒应仍能符合2.1、2.3、2.4、2.5、2.6.1、2.7要求。

D -二聚体临床意义

2008年01月05日星期六 00:25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可以以纤维蛋白原为底物,而D-二聚体是以纤维蛋白为作用底物,因此,在原发性纤溶时D-二聚体水平并不增高,而FDP水平增高。在其它一些病理情况下,诸如DIC时,两种的变化基本平行。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A 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其中一种就是D-二聚体,它是交联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1.DIC时,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杀伤作用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外科手术后,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

D-二聚体(DD) 测定试剂盒(免疫比浊法)产品技术要求lideman

D-二聚体(DD)测定试剂盒(免疫比浊法) 适用范围:本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D-二聚体的含量。 1.1 规格 试剂1(R1):2×40mL、试剂2(R2): 2×10mL; 试剂1(R1):2×60mL、试剂2(R2): 2×15mL; 试剂1(R1):2×60mL、试剂2(R2): 2×12mL; 试剂1(R1):1×60mL、试剂2(R2): 1×20mL; 试剂1(R1):2×45mL、试剂2(R2): 2×15mL; 试剂1(R1):2×60mL、试剂2(R2): 2×20mL; 试剂1(R1):3×60mL、试剂2(R2): 1×60mL; 试剂1(R1):2×12mL、试剂2(R2): 2×4mL; 试剂1(R1):1×15mL、试剂2(R2): 1×5mL; 试剂1(R1):1×45mL、试剂2(R2): 1×15mL; 试剂1(R1):5×9mL、试剂2(R2): 5×3mL; 256T:【试剂1(R1):56mL、试剂2(R2):18mL】。 校准品及稀释液(选配):校准品1×1mL;校准品稀释液1×2mL。 质控品及稀释液(选配):质控品2×0.5mL;质控品稀释2×1mL。 1.2 组成 试剂盒由试剂、校准品及稀释液(选配)和质控品及稀释液(选配)组成。 试剂1(R1):50mmol Tris缓冲液(pH=7.4)。 试剂2(R2):100mmol Tris缓冲液(pH=7.4),浓度<0.5%胶乳颗粒包被的D-二聚体抗体。

校准品:一个水平的冻干校准品,在100mmol Tris缓冲液(pH=7.4)中添加D-二聚体纯品(纯度大于95%),甘露醇30g/L。定值范围:(10~25)μg/ml。校准品稀释液:50mmol Tris缓冲液(pH=7.4)。 质控品:两个水平的冻干质控品,在100mmol Tris缓冲液(pH=7.4)中添加D-二聚体纯品(纯度大于95%),甘露醇30g/L。定值范围:(1.0~5.0)μg/ml;(5.0~15.0)μg/ml。 质控品稀释液:50mmol Tris缓冲液(pH=7.4)。 2.1 外观 液体双试剂:R1:无色澄清;R2:乳白色液体。 校准品:冻干品,复溶后为无色至淡黄色澄清液体;校准品稀释液为无色至淡黄色澄清液体。 质控品:冻干品,复溶后为无色至淡黄色澄清液体;质控品稀释液为无色至淡黄色澄清液体。 2.2 净含量:液体试剂的净含量不得低于标示体积。 2.3 溯源性:根据GB/T 21415及有关规定提供校准品的来源、赋值过程及测量不确定度等内容,该校准品溯源至D-二聚体纯品(纯度≥95%,Fitzgerald)。 2.4 空白吸光度 在37℃、(570nm+10%范围内的)波长、1cm光径条件下,用去离子水或生理盐水作为样品加入试剂测试时,试剂空白吸光度应<2.0Abs。 2.5 分析灵敏度 浓度为(0.5±0.1)μg/ml时,吸光度变化的绝对值范围为(0.008 ~0.12)Abs。

D-二聚体测定试剂(免疫比浊法)

附件3 D-二聚体测定试剂(免疫比浊法) 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D-二聚体测定试剂(免疫比浊法)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D-二聚体测定试剂(免疫比浊法)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从方法学考虑,在本文中D-二聚体测定试剂是指以胶乳凝集免疫比浊法为基本原理,利用全自动、半自动凝血分析仪;全 —1 —

自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或分光光度计,在医学实验室对人体血浆样本中D-二聚体含量进行体外定量分析的试剂。依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D-二聚体测定试剂管理类别为二类,分类代号为6840。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 (一)单独申请注册的D-二聚体校准品和质控品。 (二)免疫比浊法原理之外的其他D-二聚体测定试剂盒。 二、注册申报材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方面的说明、产品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和评价以及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和《关于公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44号)的相关要求,下面着重介绍与D-二聚体测定试剂预期用途有关的临床背景情况。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能够反映体内的凝血功能和纤溶活性,是机体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指标。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症肝炎等疾病中水平升高,以及溶栓治疗后均可见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作为溶栓治疗的有效观察指标。由于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2 —

d-二聚体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 D-二聚体的形成 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2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D-二聚体抗原分析方法很多: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渗滤法和胶乳凝集法。以上三种方法均有不同的特点,免疫ELISA测定法精确、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能较好的起到血栓性疾病的筛查作用,但由于操作要求严格且费时,不能满足急诊要求。胶乳凝集法快速简单,但只是半定量,敏感性低,不能完全起到筛查作用,而免疫渗滤法具有前二者的优点,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3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3.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3.2 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3 脑血管疾病我们对80例脑血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处理,其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又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而中风恢复时则不升高,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组相同(P>0.05)。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与年龄有关,≥75岁的高龄组患者与正常人有较大差异,而低年龄组中差别不显著。 3.4 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 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

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 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

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 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 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 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

D-二聚体意义

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在心内科响石潭常见到的一个检查就是D2聚体的检测,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但要强调的是它只是一个生化指标,还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及其他诊断指标综合判断,不能单凭这一个指标诊断一种疾病。 1 D-二聚体的形成 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2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D-二聚体抗原分析方法很多: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渗滤法和胶乳凝集法。以上三种方法均有不同的特点,免疫ELISA测定法精确、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能较好的起到血栓性疾病的筛查作

用,但由于操作要求严格且费时,不能满足急诊要求。胶乳凝集法快速简单,但只是半定量,敏感性低,不能完全起到筛查作用,而免疫渗滤法具有前二者的优点,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3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3.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3.2 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3 脑血管疾病我们对80例脑血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处理,其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又显著高于恢复期(P<0.01),而中风恢复时则不升高,与健康老年人对照组相同(P>0.05)。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与年龄有关,≥75岁的高龄组患者与正常人有较大差异,而低年龄组中差别不显著。 3.4 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院测定58例肝病患者,其中肝硬化和肝脏肿瘤患者明显高于急、慢性肝炎

D-二聚体和FDP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和FDP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FXⅢa交联形成纤维蛋白原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表明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FDP反映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和或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多种碎片的含量,其水平的升高表明机体纤溶活性亢进(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D-二聚体和FDP 的检测对于诊治凝血-纤溶系统疾病、溶血栓治疗的监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DVT)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静脉系统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静脉血管造影。目前D-二聚体监测安全、简单、快速、经济、敏感度高,对患者无侵袭性。 2、用于排除肺血栓栓塞(PTE) 肺血栓栓塞(PTE)是由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肺动脉造影。D-二聚体监测对PTE 非常敏感,文献报道,敏感性为90-95%。 3、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在DIC诊断中,一般的实验指标不特异或不敏感,D-二聚体和FDP 的诊断效率远远高于一般的凝血四项的检测等。 4、溶血栓药物治疗的监测

溶栓后,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DP明显升高,一般可维持7天。在溶栓过程中于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和FDP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5、术后LMWH治疗的指导意义 D-二聚体是监测术后凝血激活情况以及LMWH抗凝预防治疗的良好指标。 6、在恶性肿瘤中的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伴有凝血功能和纤溶的异常,且与肿瘤侵润密切相关。 7、D-二聚体和FDP在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脑血管病、妊高症及先兆子痫等疾病中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是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疗效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 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1.外科手术后: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着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着增高。 2.组织损伤: 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3.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 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着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着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着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

D-二聚体(D-Dimer)测定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产品技术要求贝尔

D-二聚体(D-Dimer)测定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适用范围: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或血浆中的D-二聚体(D-Dimer)含量。 1.1 包装规格 20人份/盒 1.2主要组成成分 本试剂盒由D-Dimer检测卡、干燥剂和滴管组成。D-Dimer检测卡由试纸条外壳与试纸条构成,试纸条由样品垫、胶体金垫(喷有由胶体金标记的D-Dimer单克隆抗体)、层析膜(T线包被有D-Dimer单克隆抗体,C线包被有羊抗鼠IgG抗体)、吸水纸、衬垫构成。检测卡为20人份/盒,干燥剂为1个/袋、滴管为20个/盒。 2.1 物理性状 2.1.1 外观 试剂盒各组分齐全、完整;包装袋应密封性好无破损;标签清晰;材料附着牢固,条宽应适应于卡壳且装配紧密。 2.1.2 膜条宽度 膜条宽度应不低于4.0mm。 2.1.3 液体移行速度 液体移行速度应不低于10mm/min。 2.2 空白检出限 应小于0.1mg/L。 2.3 分析特异性 分别用浓度为1000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1000ng/ml肌红蛋白(Myo)、1000ng/ml心肌肌钙蛋白T(cTnT)、1000ng/ml心肌肌钙蛋白I(cTnI)、5000ng/ml C反应蛋白(CRP)分析特异性参考品进行测定,结果应小于0.1mg/L。 2.4 重复性 用0.5mg/L D-二聚体(D-Dimer)参考品和2.0mg/L D-二聚体(D-Dimer)参考品重复检测10次,其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15%。 2.5 准确度

将D-Dimer含量为5.0mg/L人血清参考品加入到D-Dimer含量为0.1mg/L的正常人血清参考品中,参考品按照体积比1:9混合,对混合后样本进行检测,回收率应在85%~115%范围内。 2.6 线性 D-二聚体(D-Dimer)检测线性范围为[0.1,5.0]mg/L,试剂盒相关系数r应≥0.99。 2.7 批间差 用3个批号试剂盒分别对0.5mg/L D-二聚体(D-Dimer)参考品和2.0mg/L D-二聚体(D-Dimer)参考品各重复检测10次,则3个批号试剂盒之间的批间相对偏差(R)应不大于15%。 2.8 稳定性 效期稳定性:2~30℃条件下放置有效期12个月后一个月内,使用企业内部参考品检测,检定结果应符合2.1~2.7项要求。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11674讲课讲稿

D二聚体升高的临床意义11674

精品资料 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1.外科手术后: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2.组织损伤: 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3.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 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4.恶性实体肿瘤: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近年由于血栓性疾病的增多,检验医学即时检验(POCT)在免疫测定技术方面,特别是在出凝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从传统的定性试验,变为简单快速准确定量的即时检验。金标全定量快速检测对于血栓性疾病的及时准确诊断、以及对溶栓治疗的疗效监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一、D-二聚体的形成 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人体内的纤溶系统,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为维护正常生理状态,在外伤或血管受损的情况下,血栓的形成可防止血液从损伤的血管中流失。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γ链能把二个含D片断的碎片连接起来,形成D-二聚体。D-二聚体水平的上升,代表血块在血管循环系统中形成,急性血栓形成的一个敏感的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下列因素如外科手术、创伤、感染、发炎、怀孕、产后等,也会导致凝血酶的产生使D-D水平的上升。 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因此它既可反映体内存在着血栓或继续形成的状况,又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增强的指标,因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D-二聚体检测的方法学的进展 1、三P试验:FDP碎片X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复合物的定性试验。 缺点:敏感性差,DIC阳性率30-60%,试验时间长,干扰因素多,采血不顺,溶血均可影响结果,只能定性不能定量。2、胶乳凝集法:简单快速 缺点:敏感性低,定性或定量倍比稀释,费试剂,重复性差。 3、ELISA法:敏感性高,能定量 缺点:操作烦,时间长,无法满足急诊需求。 4、免疫渗滤胶体金显色反应法: 采用同种单克隆抗体夹心,即以包被的抗体捕获血浆中抗原(D-二聚体)加入偶联有胶体金的同种抗体显色。抗体特异性高,可与含D-二聚体的多种片断结合可提高试验的敏感度。 特点:定量报告,快速简便,敏感性高。 测试范围:0.1—5mg/L 正常参考值:<0.3mg/L,接近或>0.3mg/L应考虑疾病状态。 使用说明: (1) 血浆未经彻底离心,血浆中含有白细胞、血小板、高血脂或高粘度血浆,这些物质停留在检测板的膜表面,导致渗滤减慢时间过长,可能出现假性高值,应彻底离心(4000转20分钟为宜),并小心吸取血浆。 (2) 各个不同厂家的D-二聚体试剂盒的正常参考范围值也不一样,有的以<0.3mg/L为正常,而有的试剂盒以<0.6mg/L为正常。此外有的以PEU单位模式报告,有的以mg/L的模式报告,其值正好相差一半。所以在评价D-二聚体结果时应注意上述

人D二聚体(D2D)ELISA试剂盒使用方法

人D二聚体(D2D)ELISA试剂盒使用方法 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 检测范围:96T 20pg/ml-480pg/ml 使用目的: 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D二聚体(D2D)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D二聚体(D2D)水平。用纯化的人D二聚体(D2D)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D二聚体(D2D),再与HRP标记的D二聚体(D2D)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D二聚体(D2D)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D二聚体(D2D)浓度。 试剂盒组成 1.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 1.标准品的稀释:本试剂盒提供原倍标准品一支,用户可按照下列图表在小试管中进行稀 2.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标准孔、 待测样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准确加样50μl,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4.配液:将30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倍稀释后备用 5.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秒后弃去,如此 重复5次,拍干。

D-二聚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检查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 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溶栓治疗的监测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增高。因此,在溶栓过程中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此外,在产科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患者D-二聚体也升高。D-二聚体作为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的指标,将日益受到重视。 (4)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5)外科手术患者我们对多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人,且增高水平明显。其中胸外科大手术高于其他手术,表明术后患者体内有微血栓形成,并有纤溶活性增强。因此,动态观察术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