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蒙古栎群落交错带(ecotone)的研究

蒙古栎群落交错带(ecotone)的研究

蒙古栎群落交错带(ecotone)的研究
蒙古栎群落交错带(ecotone)的研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4群落的演替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群落的演替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B[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不存在任何生物生长的演替才是初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但通常不会消失。] 2.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D[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比灌木阶段弱。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 3.下列人类的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 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B.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 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

D.减少草原放牧量 A[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因当地环境条件适于其生长,再加上没有天敌,造成疯长,而对当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不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4.下列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A[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能演替为森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由于缺少水,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树)林。] 5.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遭火烧后的森林中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D[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组成是不断变化的;遭火烧后的森林中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要快于初生演替。] 6.如图表示两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处可表示发生特大火灾原有生物彻底灭绝 B.b处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 C.甲、乙演替的起点均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 D.如果时间允许,甲、乙都会形成森林 B[由题图分析可知,甲表示次生演替,乙表示初生演替,a处遭受破坏但是物种丰富度并未降到0,即原有生物没有彻底灭绝;而b处遭受的破坏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为0,即原有生物彻底灭绝,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初生演替的起

生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1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在一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统一体或系统。种群可由单种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由单种生物组成的种群,每一个体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构件生物组成的种群,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或腐烂,这就形成很多分离体,这些分离体来自同一受精卵其基因相同,这样的个体称无性系分株(ramets)。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的个体数量(密度)是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亦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除生态学外,进化论,遗传学、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都使用这个术语。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在自然分类的种以上单位是就其进化的亲缘关系划分的,只有物种(species)真实存在。物种能否持续存在,取决于种群能否不断产生新的个体以替代消失的个体。种群是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亦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群落是由种群所组成。 3.2 种群动态 3.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4.2.1.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一个种群的大小,是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种群的密度是堂信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住生境中个体的数目。密度变化很大,如土壤节肢动物每平方米可能有成千上万只,而大型哺乳娄动物可能每平方公里只有几头。对从受精卵形成的个体和构件生物体应有差异,研究植物种群,要注意由无性繁殖构成的无性系。 3.2.1.2 种群数量统计 研究种群动态首先要统计种群的数量,第一步是研究种群的边界许多种呈大面积连续分布,种群边界不明显,实际工作时、往往要根据自己研究需要确定其研究范围。数量统计通常用密度,尤以植物种群而言单位面积实有个体数是常用统计密度方法。鼠类等的研究即取用相对密度,以每置100铗日捕获率作其相对密度。 3.2.1.3 种群的空间结构 种群的个体在其生话空间的位置或布局,称种群的分布型或分布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 答案:(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9. (10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 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 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 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 样方法 ②物种 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③(n 1+n 2+n 3)3S 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0.)(9分)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 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 表示每3 h 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 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图1

07. 第六章 森林生物种群

第七章森林生物种群 这一章主要讲种群生态 第一节种群的一般特征 一、有关种群的一些概念 1.种群的定义 种群可以定义为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合。种群的基本构成成分是具有潜在的互配能力的个体。 物种可被看成是最大的种群单位,一个种群中的个体通常只有和同一种群的个体交配,但是动物偶尔也与远远离开它的繁殖种群,植物的一粒花粉也可以被风吹得很远或者被动物携带到很远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便可能发生基因交流,通常是在同一种群内,因为在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基因交流的障碍,如空间隔离,生态隔离,时间隔离和行为隔离等。 种群虽然由个体组成的,但它却具有许多个体所不具备的特性,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影响种群取密度的四个重要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竞争 竞争是指相互分离的个体通过环境的作用而相互影响,竞争的概念是:生物间在环境空间不充分时,为争夺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源所发生的相互关系。竞争的特点是一些植物个体对另一些个体产生影响,竞争是生物相互关系中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人们对此都有比较定量的描述。 (1)环境营养条件不受限制 dN/dt= r,其中如果r是个常数,积分得: N= /N o e rt;其中r≠0,若t→∞时,N(t)→∞无平衡点。

(2)环境营养条件有限 dN/dt = r,其中如果r是个变数,设r = a-bN 积分得: dN/dt = aN - b N2。令K= a/b,整理得: = aN(1- b/aN)= aN(1-N/K)= aN(K-N)/ K 这就是Logistic 方程,(K-N)/ K为环境阻力。方程有二个平衡点,一是0,另一个是K。 - b N2 b N2r,其中如果r是个变数,设r = a-bN 积分得: N(t)= /N(0)e rt;其中r≠0,若t→∞时,N(t)→∞无平衡点。 3.生态位 生态位(niche)是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在各种生存条件的环境梯度上所处的位置。生态位不同于生境,生境可理解为物种生活的场所,而生态位是指物种在这个场所里面做什么,起什么作用? (1)基本生态位(潜在生态位):当没有其它种的竞争时,一个种的最大生态位,实际上这很难测定; (2)现实生态位:群落中由于种间的相互竞争,某一种所占据的已经减少了的生态位,可测定; (3)生态位宽度:一个物种在环境梯度上所能忍耐的范围; (4)生态位重叠:两种占据相似的环境空间。 4.竞争排除法则(Competitive exclusive principle) 群落中如果二个种占据了完全相同的生态位,二者则不能长久共存。也称为高斯(Gaus)竞争排除原理。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dN1/ N1dt = a1 N1(K1 -N1 -m2)/K1 dN2/ N2dt = a2 N2(K2 -N2 -m1)/K2 其中:m2是占据第一种生物位置的第二种生物的数量;m1是占据第二种生物位置的第一种生物的数量。初看起来,m2 = N2;m1 = N1,然而,一般说来不是这样的,因为两种以相同的方式利用环境资源,所以:m2 = αN2;m1 = βN1,α和β都是常数,α,β表示一种生物对另种生物的影响程度,如果二种没有影响,各自独占生态位,则α= β=1,这里有: dN1/ N1dt = a1 N1(K1 -N1 -αN2)/K1 dN2/ N2dt = a2 N2(K2 -N2 -βN1)/K2 如果生物1和2非常相似,而生活环境所能维持的生物1的数目比生物2的数量更多,则生物2最终将灭绝。 当种群平衡时,dN1/ N1dt =0和dN2/ N2dt =0,所以,K1 =N1 +αN2;K2 = N2 +βN1; N1=K1 -αN2;N2 = K2 -βN1,所以: dN1/ d N2 = a1 N1 K2(K1 -N1 -αN2)/ a2 N2 K1(K2 -N2 -βN1)

生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及其对乔木层的分析

样地生境要素调查记录总表 样地编号:样地名称: 样地面积: 调查日期:调查人: 地理位置: 地理坐标:海拔高度: m 地貌类型:坡向:坡度: 土壤类型:水分状况: 人类活动(事件描述、影响程度): 动物活动(主要种类、影响程度): 植被类型:群落名称: 群落高度:郁闭度: 主要层优势种: 突出的生态现象: 地被物情况: 相邻群落类型:

生物群落的调查方法 及其乔木层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 生物群落是不同植物在长期环境变化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而形成的组合。它提供着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资源, 维系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 也为各种动物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植物群落类型多样, 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但我国至今尚没有一次全面和系统的植物群落清查, 不仅影响了人们对我国植物资源的了解、利用和保护, 也不利于我国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是新形势下修复低山地区的一项重要实验,对于搞好我国的生态起着重要的作用。 引言: 生物群落的调查是自然地理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于修复地生态园林丘陵的一项重要实验。 关键字:基径胸径冠幅盖度 正文: 1、前期准备: 1-1、实验器材 GPS 3个、罗盘2个、作业本100本、铅笔30支,电子天平两个(200 g电子天平精度0.001、400 g电子天平精度0.01)、信封10000封,螺丝刀5把,橡皮锤2个、标签30袋、环刀250个、铝盒500个、环刀柄两个、透明袋15000个、自封袋30000个、铁锨3把、削土刀2个、马克笔20盒、土钻2个、100 m皮尺一个、50 m皮尺一个、卷尺5个、标本夹6个、雨具、药品等。 1-2、路线 平顶山山顶公园—鲁山昭平台水库—尧山—宝天曼—白云山。 1-3、时间 一期时间:7月10日—8月3日,8月9日-8月16日。 二期时间:9月24日—9月28日,10月17日—10月20日 1-4、目标样地

第六章 生物资源管理

第一节生物资源概述 一、生物资源的概念 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所组成的生物群落。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但狭义的生物资源,要涉及的是非人工驯养、种植的动植物资源,即习惯上所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资源与类关系极其密切,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资源。 二、生物资源的基本类型 根据生物资源自然属性,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 根据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程度,可分为野生和非野生生物两大类。 根据生物的生态特征,可分为陆地生物和水生生物两大类。 根据生物资源的经济用途,可分为食用生物、农用生物、工业用生物、药用生物和建筑用生物资源等。 三、生物资源基本特征 1、生物资源的系统性 任何生物在自然界中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形成一种系统关系,即个体离不开种群,种群离不开群落,群落离不开生态系统,生物资源具有结构上的等级性。 在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自然界由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组成,每一个生态系统又包括各个组成部分,各组分之间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改变其中的某一

个成分,必将会对系统内的其他组分产生影响,以致影响系统性。例如,森林的砍伐、植被破坏会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而土壤肥力的下降反过来又会导致植被的衰退和群落演替,使生物群落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自然界各系统之间也彼此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立即可以表现出来的,有些则需要很长时期才能显露出来。 由于生物资源具有系统性,因此,我们在利用生物资源时,必须坚持从整体出发,坚持全局约观点,进行综合评价、综合治理及综合利用。 2、生物资源的可更新性(再生性) 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生物资源可以不断地更新,即通过繁殖而使其数量和质量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供人类重复开发利用。例如,草原可以年复一年地被用来放牧、割草;森林在合理砍伐下,可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动物资源、渔业资源可为人类提供肉、毛皮、蛋、医药等。 生物资源的可更新性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度,所以生物资源的蕴藏量是一个会发生变化的量。当利用合理,生物资源可以不断地增长;如果利用不当,破坏生物资源生长发育的基础,或者利用强度超过了其可更新能力,生物资源就会减少,质量也会愈来愈差,继续下去,必将导致生物资源的退化、解体,以至灭绝。因此,我们利用生物资源的强度不能超过资源的更新能力。 3、生物资源的地域性

2020届高三生物3-4月模拟试题汇编专题11 种群、 群落与生态系统(解析版)

专题11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1.(2020·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一模)用标志重捕法测定某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若标记物会引起部分动物运动能力受限而饿死,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B.若标记后的个体在第二次捕捉时更容易被发现,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C.若标记后的部分个体从该地区迁出到其他地方,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D.若被标记个体会产生记忆导致第二次不易捕捉,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答案】B 【解析】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若标记物会引起部分动物运动能力受限而饿死,则测定结果会偏大,A正确;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后的个体在第二次捕捉时更容易被发现,则测定结果会偏小,B 错误;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后的部分个体从该地区迁出到其他地方,则测定结果会偏大,C正确;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被标记个体会产生记忆导致第二次不易捕捉,则测定结果会偏大,D 正确。故选B。 2.(2020·福建省莆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罗非鱼的种群数量a-e段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罗非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近似J型增长 C.大型肉食性鱼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 D.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K1 【答案】D 【解析】标志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此适合调查罗非鱼,A正确;在罗非鱼投放的初期,由于环境适宜、空间充足、天敌较少等等,种群的增长接近于“J”型曲线,B正确;曲线在c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种类组成 群落的结构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的定义 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的性质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的定义 生物群落可定义为在相同时间及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定义 1902年,瑞士学者C.schroter首次提出了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的概念,他认为,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91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上正式决定采用群落生态学这个科学名称。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发展 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也叫地植物学(geobotany)或植被生态学(ecology of vegetation) 动物群落学研究晚于植物群落学 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群落整合研究是群落生态学发展趋势之一。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意义 由于群落的发展而导致生物的发展,因此,对特定生物进行控制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群落,而不是“攻击”其生物本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外貌;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形成群落环境;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定的动态特征; 一定的分布范围; 群落的边界特征; 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生态学重要性。 群落生态学的中心问题是回答群落的整体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在生态学发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但是对于 生物群落的两种对立观点——个体论学 派和机体论学派的争论至今未休。群落 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动、植物种类?它 们为什么像现在这样分布着?它们之间 是怎样发生着相互作用的?这是群落生 态学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三、群落的性质 关于群落的性质问题,生态学界存在两 派绝然对立的观点, 一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 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象有机体与种群 那样,被称为机体论观点; 另一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 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 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 物种的集合,被称为个体论学派。 (一)机体论观点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 (群落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 活史) Braun—blanquet和Nichols以及 Warming (将植物群落比拟为一个种) 英国生态学家A.C.Tansley (种群生存的独立性与依赖性) (二)个体论学派 个体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H.A.Gleason 前苏联的R.G.Ramensky和美国的 R.H.Whittaker均持类似观点 个体论学派反对将群落比拟为有机体的 依据是:如果将植物群落看成是一个有 机体,那么它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这 很大的差异, (三)折衷观点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两派学者都未能包 括全部真理,并提出目前已经到了停止 争论的时刻了,这些学者认为,现实的 自然群落可能处于自个体论所认为的到 机体论所认为的连续谱中的任何一点, 或称Gleason-Clements轴的任何一点。 第二节群落的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是近代群落分析技 术的基础 种间关联 一、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种类组成 调查 种类组成对于群落性质研究的意义 种类组成的调查方法(最小面积法) 所谓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 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如果 抽样面积太大,会花费很大的财力、人 力和时间等。如果抽样面积太小,则不 可能完全反应组成群落的物种情况,通 常以绘制种—面积曲线来确定最小面积 的大小。 群落最小面积……巢式样方法 具体做法是,逐渐扩大样方面积,随着 样方面积的增大,样方内植物种类也在 增加,但当物种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曲 线则有明显变缓的趋势,通常把曲线陡 度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称为最小 面积(如前图所示) 通常,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 面积越大,最小面积如我国西双版纳的 热带雨林为2500m2,北方针叶林为 400m2,落叶阔叶林为100m2,草原灌 丛为25-100m2,草原为1-4m2。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群落成员型划 分 优势种和建群种 亚优势种 伴生种 偶见种或稀见种 专题:群落类型单优群落 共优群落 多优群落 混优群落 寡优群落 优势种和建群种的区别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是近代群落分 析技术的基础 (一)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一)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1. 多度(Drude多度等级) 2. 密度(密度与分布格局,相对密度, 密度比) 3. 盖度[基盖度(草原/森林)、相对盖 度,盖度比,郁闭度】 4. 频度(Raunkiaer频度定律) 5. 高度 6. 重量(生物量/现存量) 7. 体积(森林材积) (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1. 优势度 2. 重要值 3. 综合优势比 三、种间关联 (一)关联性质 (二)关联计算及表示 (三)关联分析与群落性质 (一)关联性质 正关联

2019年精选苏教版生物《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练习题五十九

2019年精选苏教版生物《生物: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生 物群落的演替练习题五十九 第1题【单选题】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结构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 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

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一弃耕农田经若干年演替成为森林。下图中不能正确体现该过程发展趋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某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 B、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在各个阶段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生态学试卷(含答案)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 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最小因子定律: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 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 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 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基础生态位:在没有竞争和捕食调节下,有机体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基础生态位.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

异性. 进展演替:在未经干扰的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从结构比较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发展到结构更复杂、更稳定 的阶段,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利用环境更充分,改造环 境的作用更强烈 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 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叫生物富集,又叫生物浓缩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协同进化(coevolution):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生态效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营养阶层流转到另一个营养阶层,在不同营养阶层上能量各参数的比值。 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其他途径所固 定的太阳能量或所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叫……简答题: 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

中考生物专题总复习专题十四种群和群落

中考生物专题总复习专题十四种群和群 落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1分) 1.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鸟 B.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水生生物 C.一块稻田中的所有杂草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答案:D 2.在酵母菌的培养中,如果不更换培养液,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式为( ) A.直线B.“S”型曲线 C.“J”型曲线D.不规则曲线 答案:B 3.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B.光照 C.空气D.水分 答案:B 4.小张同学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他所用的培养液体系的K值(环境容纳量)约为( ) A.1 000个 B.2 100个 C.10 500个 D.21 000个 答案:D 5.下列实验中,最适合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答案:A 6.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信息的主要依据是( )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7.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1平方公里内人口的数量 B.1立方米的水域内鱼的数量 C.1公顷森林中生物的数量 D.1平方千米草地中各种害虫的数量 答案:A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 ) A.寄生B.互利共生 C.竞争D.捕食 答案:C 9.下图为甲、乙、丙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B.甲>丙>乙 C.乙>丙>甲D.丙>甲>乙 答案:C 10.当一种生物侵入适合其生存的新环境后,其种群增长曲线最可能为( ) 答案:B 11.调查某菜园蚯蚓数量的适宜方法是( ) A.直接计数法B.样方法 C.目测估算法D.标志重捕法 答案:B

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练习题

高三生物种群的特征 考点1.种群、物种和群落的概念比较 例1.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细菌和真菌B.所有植物C.所有动物D.落叶和土壤例2.欧洲极品海水鱼类—地中海鳎鱼,目前在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该种鱼个大肉厚,体形修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微妙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 A.一个群落B.一个物种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 例3.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 例4.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考点2 种群的特征 例5.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 例6.假如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很大,那么,这一种群最可能 A.属于增长型 B.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C.刚迁入到新环境,天敌少 D.不足以作出判断 例7.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植物的种群结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A.总能量将增加 B.环境阻力不变 C.种群密度下降 D.保持稳定型增长 例8.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 ①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②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③出生数量和死亡数量????④迁出和迁入数量 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④①

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之科学。 一.群落的概念 (一)群落的定义 群落(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棗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上述的三个部分,从目前来看,植物群落学研究得最多,也最深入,群落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多半是在植物群落学研究中获得的。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也叫地植物学(geobotany)、植物社会学(phytosociology)或植被生态学(ecology of vegetation),它主要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形成、发展以及与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动物群落学的研究较植物群落困难,起步也相对较晚,但对近代群落生态学作出重要贡献的一些原理,如中度干扰说对形成群落结构的意义,竞争压力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形成群落结构和功能基础的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许多重要生态学原理,多数是由动物学家研究开始,并与动物群落学的进展分不开。最有效的群落生态学研究,应该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 (二)群落的性质 关于群落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群落到底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还是一个纯自然的个体集合。 ①"有机体"学派认为:沿着环境梯度或连续环境的群落组成了一种不连续的变化,因此生物群落是间断分开的。法国的Braun-Blanquet、美国的Clements和英国的Tansley等支持上述观点。 ②"个体"学派则认为:在连续环境下的群落组成是逐渐变化的,因而不同群落类型只能是任意认定的。前苏联的Ramensky、美国Gleason的和法国的Lenoble等支持上述观点。 虽然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群落存既在着连续性的一面,也有间断性的一面。如果采取生境梯度的分析的方法,即排序的方法来研究连续群变化,虽然在不少情况下,表明群落并不是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而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但事实上,如果排序的结果构成若干点集的话,则可达到群落分类的目的;如果分类允许重叠的话,则又可反映群落的连续性。这一事实反映了群落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之间并不一定要相互排斥,关键在于研究者从什么角度和尺度看待这个问题。 (三)群落与生态系统 群落和生态系统究竟是生态学中两个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还是同一层次的研究对象。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两者分开来讨论,如Odum (1983)和Smith(1980)等人,但也有不少学者把它们作为同一个问题来讨论,如Kreb (1985)和Whittaker(1970)等。 但我们认为,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两个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各具独立含义。群落是指多种生物种群有机结合的整体,而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包括群落和无机环境。生态系统强调的是功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案无答案中图版

高中生物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2.2.1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案无答案中图版必修3 一、学习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5、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知识结构: 一、概念同一内聚集在一定中各种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等,这些也就构成了群落的结构。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例题分析:右图表示从南极(90oS)经过赤道(0o)到北极(90o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向。试分析说明: 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是怎样变化的?这表明某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2、①从分子水平看,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②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物种具有多样性,是由于的结果。 3、试推断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群落中物种数量变化的趋向是什么? 4、上述示例表明,环境因素影响种群的丰富度,什么是丰富度? 5、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我国新疆北部森林和南方森林的主要差别吗?物种的丰富度: 四、种间关系资料分析:提出问题: 1、如何解释资料1中出现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如何据图形判断捕食、竞争的关系?规律又有哪些?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五、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现象。 2、水平结构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中图版)

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板书设计: 一、群落概念 二、基本特征 三、群落的结构 1、水平结构 2、垂直结构 四、教学过程: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物种的生物集合体,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群落是从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由此引出在群落水平上科学家要研究哪些问题。 利用“问题探讨”中的素材,通过一些事例,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并且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如,我国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许多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例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数以万计,无脊椎动物种群以10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但是,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群落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 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首先,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其次,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 在学习完这些内容之后,学生对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要研究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可以有两种教学策略:一是先进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然后再回到正文学习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二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将探究活动安排在本节结束时进行。从贯穿、突出科学方法教学的角度,我们提倡运用前一种教学策略。探究的教学策略见下文。 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资料1比较直观,大多数学生能够解释实验结果。但要提醒学生的是,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例如,水稻和稻田中的稗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争夺居住空间和食物等。资料2比较复杂,大多数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看懂图中的意思,教师应作必要的说明。此外,还应指出,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是在漫长的

2020北京各区高三一模生物汇编---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含答案)

2020北京各区高三一模生物汇编---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海淀

17.(11分)松瘿小卷蛾对大兴安岭地区人工落叶松林造成了严重伤害。松瘿小卷蛾通过一定方式确定落叶松的位置,然后将受精卵产在落叶松上,孵化出的幼虫以落叶松当年新生嫩枝为食,造成植物从被害部位以上枯死。革腹茧蜂和长体茧蜂通过落叶松挥发的化学物质定位松瘿小卷蛾,将受精卵产在松瘿小卷蛾的幼虫体内,孵化出的成虫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 为有效地保护大兴安岭地区的落叶松。科研人员进行下列实验,以落叶松中含量较高的几种物质作为气味源,检测松瘿小卷蛾和茧蜂的趋向行为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 注:“+”表示引诱,“-”表示驱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松瘿小卷蛾与落叶松、茧蜂与松瘿小卷蛾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2)松瘿小卷蛾在生态系统中位于第营养级。 (3)举例说明落叶松和茧蜂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4)松樱小卷蛾是如何定位落叶松的?。 (5)推拉策略防治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行为调控因素,将害虫“推”离或将害虫天敌“拉”至被保护区域,同时利用相应行为调控因素将害虫“拉”至诱饵区域杀灭。结合本研究结果和推拉策略防治法,提出一种保护大兴安岭落叶松的有效措施,并陈述理由。 平谷 20.(12分)当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比较严重的国家。鳄龟和巴西龟原产于密 西西比河流域,我国多地水生生态系统中已经发现二者分布。鳄龟以肉食性为主,喜食新

鲜鱼类;巴西龟以虾、虫、两栖动物、小鱼、水生植物为食。 (1)湿地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和组成的(开放/封闭)的生命系统。 (2)鳄龟和巴西龟入侵,在缺少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很容易剧增,导致入侵地生物 降低,生态系统的下降。 (3)为探究本地物种鲤鱼是否能通过视觉逃避鳄龟和 巴西龟的捕食,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用透明玻璃 将不透明的玻璃缸(100cm×60cm×20cm)分隔为三 室,如图甲。实验一,将10条鲤鱼置于第二室中线 处。实验二,在实验一基础上,于第一室中加入两只 鳄龟。实验三,在实验二基础上,更换10条鲤鱼,并于第三室中加入两只巴西龟。统计实验组远离捕食者方向的鲤鱼数量,以及对照组中同侧的鲤鱼数量。实验重复30次。 结果如图乙、丙。 ①据图乙可知,实验一中线两侧鲤鱼数量大致相同。实验二加入鳄龟后, 。 ②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说明。 (4)由于弃养、放生、养殖逃逸等因素,巴西龟遍布我国野外。你认为放生是有利还是有 害?并用已有生态学知识,做出合理解释。。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下图为在一密封环境中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T1后持续通入无菌空气,酵母菌种群数量将持续上升 B.T2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为该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C.T2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与葡萄糖浓度迅速下降有关 D.此实验结果证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都产生CO2 解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原因。 答案:C 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K值是固定的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K值。“J”型增长是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没有K值。 答案:D 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 B.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解析: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内容之一;群落演替的总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有机物总量(能量)增加、稳定性增强的方向发展,只要此地的自然环境允许,是可能演替成森林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场所,所以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