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考古学通论知识点

考古学通论知识点

考古学通论知识点
考古学通论知识点

第一次整理

1、兴隆洼文化位于今内蒙古敖汉旗,西辽河,大凌河流域,时间早于红山文化。

陶器:均是夹砂陶。火候低质地疏松,胎壁较厚,内壁磨光大多呈黑色。均手工制,泥圈套接捏合成器,器口外贴付泥条。器表大多有纹饰,纹饰以压印的线纹、之字纹为主。器型简单,以筒状罐数量最多,少量碗钵。

石器:有打制(石铲、盘形器、敲砸器)、琢制(磨盘、磨棒)、磨制(石斧、石锄)、压制(骨梗石刃鱼鳔)四种。其中以打制石器数量最多,器型较大。

骨器: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骨锥、匕、镞,倒刺的鱼鳔。

房屋:聚落周围发现围沟,房址皆为半地穴式,平面圆角方形。

2、红山文化今内蒙古昭乌达盟以及部分辽河流域地区经济生活:一定程度的农业定居生活,渔猎是主要经济部门。房屋:半地穴式房址。发现了窑址六座,分为单室窑和连室窑两种。在东山嘴和牛河梁遗址都发现了大型祭祀遗址。

陶器:夹砂褐陶和泥质红,均为手制。夹砂陶火候低质地疏松;器型简单,大口深腹平底罐最多,少量平底碗、筒状瓮;最富特色的时纵横“之”字形纹饰。泥质陶火候较高器型多样,有小口双耳罐、敞口深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钵等;外表常有黑色彩绘,常见的有三角涡纹、斜方块、菱形纹、鳞形纹等。

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琢制石器有磨盘磨棒等。叶形。细石器占三分之一,包括窄小的石叶,条形石片、拇指盖刮削器、尖状器和石镞。大型打制石器有砍斫器、斧状器、桂叶状石器。磨制石器有梯形石斧、梭形石畚、石刀等。

墓葬:牛河梁积石冢。每座积石冢内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按身份安置在不同大小的石砌棺中,数十石棺上覆盖石块结构构成一个整体,外围放置筒形陶器,形成积石大冢。冢内随葬大量精美玉器。

3、东山嘴遗址:位于大凌河西岸一个高出河床50 米的山梁正中,是一座原始社会晚期的大型石砌祭祀遗址。是一组南北长60 米,东西宽40 米得石砌建筑群。整个建筑所用石材均经过加工,砌筑很规整。建筑讲究方位、对称、主次,全部遗址按中轴线分布。中部的圆形台址周围有小型孕妇陶塑像、大型人物坐像、以及形状奇异的彩陶器,文化时代属于红山文化。

4、牛河梁遗址:有人称之为“女神庙”,它有主室和侧室,陶塑残块中有体型较大的主神也有小型的众神。其中有一尊完整的女神头像,大小与真人相近,面部的艺术刻画既注重完形轮廓,有注重真情流露,眼睛由碧绿的玉球镶嵌而成。残块中还有发育不同的乳房、圆润的肩膀、和肉感极强的修长的手指。牛河梁的积石冢分布在近30 个山巅、高坡上每座积石冢内都有数十人列棺而葬,按身份安置在不同大小的石砌棺中,数十石棺上覆盖石块结构构成一个整体,外围放置筒形陶器,形成积石大冢。冢内随葬大量精美玉器。

5、富河文化位于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昭乌达盟的北部

石器:有细石器、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细石器占三分之一,种类有石叶、锥状石核、扁体石核、圆头刮削器、镞。打制石器仅次于细石器,其中砍斫器占四分之一,还有尖状器、梭形器、刮削器等。模制和琢制石器较少,骨器较多,锥、镞、针、匕、鱼鳔、鱼钩、复合工具中的手柄。

陶器:以质地疏松的黄褐夹砂陶为主,其次为灰褐陶。陶器内壁多黑色。皆为手制,泥条盘筑为主。器型以大口深腹筒形罐最多,和横之字形线纹、横之字形点纹是富河文化的特色。

房屋:房屋遗址发现很多,在山腰上按次序排列。房址有方形和圆形,方形最多。门朝南,

土地经夯实,中央有炕。遗址中发现卜骨,鹿或羊的肩胛骨制成,只灼,无凿无钻。6、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是太湖流域文化特征:

陶器:泥质黑皮陶和夹砂黑皮陶为主,少量红陶。制作以轮制为主,器型浑圆规整,胎壁薄。泥质陶表面打磨光滑;纹饰有绳纹、竹节纹、刻划纹、镂孔。器型以圈足器和三足器为主,少量的平底器。

石器:通体磨光,制作精致,棱脊分明。穿孔技术发达,穿孔普遍使用管钻法。石器中具有特征的器型有扁平长方形穿孔石斧,有肩穿孔石斧,有段石锛、有柄石刀等。

玉器:常见的有斧、壁、琮、瑷等。

发现水井痕迹。钱山漾发现干栏式建筑,马桥发现地面建筑遗址。太湖流域的农业经济已经很发达,良渚文化地层中出土大量的农作物种子。还发现不少竹编制物、草编织物、和丝麻制品。丝织品出现说明中国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了养蚕制娟。

7、良渚文化聚落根据以公布的考古资料,在太湖流域发现的良渚文化聚落群主要有浙北余杭县的莫角山,上海青浦县的福泉山,江苏昆明的赵陵山、常州市寺墩。

(1、莫角山聚落群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聚落,而已莫角山为中心的古城址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古城,城址面积达到290 多万平方米。城内有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反山贵族墓地等主要遗址,城外有瑶山、汇观山祭坛、和贵族墓地等。良楚文化古城的发现再次证明了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区域是良渚文化的中心,为我们认识良渚文化社会发展进程及良渚文化在中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新资料。(反山祭祀---位于莫角山西北的反山良渚文化墓地,是一座面积达到2700 平方米的人工堆砌的“高台石冢”整个墓地分为两行排列,规整有序。墓穴较长,长3 宽2 深1.3,。均有木棺,少数墓有木椁,板灰上常有大片的朱红色涂层。墓底筑有棺台,周围有10cm 的浅沟。这些大幕均有丰富的陪葬品,包括数量很多的玉璧、玉琮、玉钺yue 等。据研究,反山墓地也是一座有祭坛的墓地。)(瑶山祭坛---位于反山“高台土冢”东北方向的一座小山瑶山之顶,平面呈方形,内外三部分组成。内部为一座红土台,系生土;红土台外围又一圈围沟,沟内填灰色斑土,土质疏松无遗物;灰土围沟的西北南三面分别为黄褐色斑土筑成的土台。有12 座墓葬分布的祭坛范围内,集中分布在祭祀的南半部分,分为南北两列,北5 南7.随葬品各墓不同,多少不一。)(汇观山祭坛——在反山墓地西 2 公里,利用自身山体修筑而成,面积大1600 平方米。在中部偏西,挖沟填筑的灰色土框将祭坛分为内外三重,北面凹的山脊以以石块叠筑成石坎,祭坛东西两侧低于坛顶约1.5米得平面上凿有两条南北方向的排水沟槽。祭坛西南有四座打破祭坛的良渚文化大墓,出土大量的玉礼器和陶石器,是良渚文化墓坑规模最大出土石钺最多的墓地。)

(2、福泉山聚落群---以福泉山为中心的良渚文化聚落,是一座良渚文化时期作为墓地而堆筑的土山,北部有大型的燎祭遗迹。墓坑规模较大,随葬品丰富而精致,有玉璧玉琮玉钺玉斧等礼器以及象征权力的权杖随葬。)

(3、赵陵山聚落群——赵陵山聚落包括江苏昆山市的赵陵山、少卿山、草鞋山、张凌山等。赵陵山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砌的土台,东西80 南北60,三面河流环绕,东西北三面有墩子时代一致的的文化层。发掘出的85 座墓葬分为三个类型,有丛葬群、中型墓葬(包括殉葬墓)、规格最高的M77.)

(4、寺墩聚落群---分布在太湖流域西北部,是良渚文化分布区的最西北边缘。寺墩遗址是一座良渚文化晚期的聚落群的中心聚落。寺墩遗址上层是良渚文化下层是崧泽文化,面积总达90 万平方米是太湖流域最大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心部分是一个人工堆砌的土墩

8、城背溪文化分布在鄂西长江两岸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宜都城背溪、枝城北为代表。分布在长江边一级台地上,洪水季节可能被淹没,在遗址以下的河漫滩上都能看见遗物,文化层埋在地表2~3 米以下。另一类是以金子山、青龙山为代表,位于临江的低山的山顶上,

在山坡可以看见遗物,文化层暴露在地表

陶器:泥片贴筑法成型,陶胎含有大量碳化物,器表面红黑相间,内部乌黑松软。纹饰有压印的粗绳纹,锥刺纹、刻划纹和镂孔,部分口沿山着红衣,器型以圜底器最多,圈足器平底器次之,少量矮三足器。

石器:以江滩的砾石为原料,制作粗糙。一般是只有一面得两侧和顶部有打制的痕迹。器形有釜锛凿锤球、网坠、和砍斫器等,石斧数量最多。

9、皂市下层文化分布在湘西北,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在湖南澧县和澧水以北,无不接近河道或水源,说明当时人们对居住地的要求与后代一致,对居住址的选择着眼于发展农业。

石器:分为大型打制石器、燧石小石器和磨制石器,以打制石器和燧石石器最多。器型主要有石锛、石斧、石凿、弧形双面刃石刀、磨棒等。

陶器:夹砂陶为主,少量夹碳陶,泥质红陶和泥质红褐陶远远多于彭头山文化。手制,出现了泥条盘筑,泥片贴筑法依然存在。纹饰采用拍印、压印、刻划、镂空、剔刺等,以绳纹、刻划纹或者两者的组合纹为主,其次是压印的篦点纹。器型以圜底器最多,圈足器和平底器次之。

出土较多猪牛羊骸骨,说明已经有人工饲养家畜。

10、屈家岭文化长江流域的蛋壳黑陶五大古城城头山古城、走马岭古城、湘阴城、马家河古城、马家古城、龙山文化因在山东历县城子崖首先发现而得名,分布在黄河下游。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遗址保存了大汶口文化的许多风俗。如沿袭了大汶口文化的枕骨人工变形、死者手持獐牙和拔除上门齿拔除下门齿的风俗。磨光黑陶器物群构成龙山文化的突出特征。

陶器,轮制极为发达,器型浑圆、胎壁均匀,器身匀称和谐;烧制火候高,陶色纯正,典型器型有蛋壳黑陶高柄杯,“鬼脸式”足的曲腹盆型鼎、三角形足罐形鼎器型有三足器,圈足器为主,平底器次之,器身上常带盖、流、耳、鼻、鋬等附件。器表多素面,常用纹饰有弦纹、划纹、竹节纹、镂孔和附加堆纹,个别大型夹砂陶器上有篮纹。生产工具:石器为主,骨器、角器、蚌器为少数。

石器大多为磨制,极少打制。穿孔技术发达,一般用石钻头两面对钻。有些遗址出现了玉器,如兽面纹玉斧,说明制玉工艺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也反映了玉制礼器制作的专业化。冶铜业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

山东龙山文化的墓葬虽然在许多遗址多次发现但都比较零星。这种情况是由于这一时期氏族血缘纽带已经松弛,同族死后不集中埋葬在一起。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葬式为仰身直肢葬为主。(丁公陶文——在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发掘中发现一件平底陶盆底部残片,为龙山文化晚期的早期阶段。残片上刻有6 行12 字,自上而下自右到左,右起第一行三个字,其余四行2 个字,左上角有一刻划很浅的符号。是陶器烧好之后刻上去的)

龙山文化城

1、边线王城——山东寿光县,该城垣的基槽分为内外两圈,小城堡在大城堡内,都呈圆角方形。城垣基槽内夯层,有一些土坑埋葬着人、猪狗等,也有完整的礼器性质的陶器。)

2、邹平县丁公遗址

3、城子崖遗址

4、鲁西八座龙山文化遗址:阳谷县的景阳冈、王庄、皇姑冢,茌平县(chi)的校场铺、乐平铺、大尉、尚庄、东阿县王集。

世家大族墓——这种聚族而葬的葬俗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观念的体现,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要突出。门阀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统治阶级标榜门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归葬祖坟。据考古资料,世家大族墓的一些排葬规律是

1、葬地选择讲究风水,多分布在土山丘陵的半山腰,前临敞阔的平地

2、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拥有大片土地,它族不得侵占。

3、墓地内各个墓的排列方式有一行排列式、前后排列式、综合排列式。

4、排列次序依据长幼尊卑的辈分,以尊者居右为多见。

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是宋辽金时期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砖室墓。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运用砖雕和壁画两种技法在砖石墓中表现出仿木构造的斗栱、倚柱、门窗、天井等建筑构件,将墓室完全建筑呈现实居室的形状,并在上述构建中用砖雕和彩绘表现出人物、历史故事、花草、星象等题材。这类墓葬出现在唐朝末期,北宋中期开始流行,金代达到鼎盛,元朝时逐渐简化,进入明朝急剧减少直至消失。

火葬墓——火葬墓是辽代墓葬的一个重要特征,并影响到后来的金元时期。火葬墓的认识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其胆识本来就有的火葬习俗:另一个是受佛教传播的影响而流行起来的火葬。火葬中收纳骨灰的形式分为两种,一是用小木棺或者小石棺或者是陶瓷罐收集起来或者直接埋入土中。另一种则是利用死者的“真容偶像”(用木材或稻草做成仿照墓主人的仪容做成的偶像葬具)收纳骨灰。

三合土浇浆墓——元代墓葬的江南地区,三合土是把石灰、细砂、黄泥用粘液调合而成凝固后的坚硬程度不亚于现代的建筑水泥混凝土,浇铸在墓坑或木椁之间,密封性极佳,并能起到防腐和防盗的双重作用,也受到朱熹等理学家的推崇。此类墓以元末割据苏州称王的张士诚的父母墓规模最大。

瓷器发展

一、战国秦汉瓷器烧造技术—战国时出现了地面式陶窑,湖北江陵毛家山的战国早期陶窑是目前最早的地面窑,秦汉时期制陶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汉代窑室的容积及一步加大,出现了椭圆形和方形两种。(汉代陶器以灰陶为主,实用器皆是色泽青灰,火候均匀,烧制温度达到1000c 以上,质地坚硬,扣之有清脆声。)

二、釉陶和瓷器是汉代制陶业得两大发明,一起代表了汉代制陶业的最高成就

(1、两汉釉陶器北方首先流行的是软釉陶,又称低温软陶釉或北方釉。它带有一种浓厚的棕黄色和绿色的釉陶,烧制温度低,一般在700 度左右,内胎多呈砖红色。质量不高极易破碎。釉陶一般只用于目中随葬,就不使用器皿

(2、青瓷与低温软陶釉相对应的是高温硬陶釉,烧成温度在1000 度以上,属于商周以来传统的青釉体系,硬釉陶首先是一种硬陶,在江南地区在商周以来就流行硬陶,也是从商周以来因烧制火候、胎料成分的不同,硬釉陶超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继续发展传统的硬釉陶,另一个就是原始青瓷的道路瓷器和陶器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始瓷器的胎料是高岭土或者耐火粘土,耐火度高,普通硬陶器使用的则是易熔性的陶土。原始瓷器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制作工艺粗糙,烧制温度不够和烧成气氛控制不严。真正的瓷器---以瓷土为坯料,1300 度烧成,烧结后吸水率在0%--0.5%,叩击声音清脆悦耳,胎色青灰或灰白,薄胎器还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奠定我国作为是世界瓷器大国地位的关键时期,具体表现为

1、瓷器第一次全面的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代替了铜器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主流地位

2、各具特色的瓷器窑口和窑系开始逐渐形成

3、在制作装饰烧成等窑业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4、器种器型达到空前水平,青瓷、黑瓷白瓷彩绘瓷尤其是釉下彩绘瓷均已出现

5、瓷器在文化塑造方面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如大型堆塑器、佛教塑像和仿金属器造型等领域都有成功的作品

6、瓷器在文化传播交流贸易上的地位显著增加。中国瓷器的国际影响已经初步显现

代表:(1、越窑—九球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一词始于唐代,主要是指以今

绍兴一带的青瓷窑厂及其产品,现代学者吧越窑已经追溯到东汉甚至商周,把结束时间定到南宋。

(2、东吴瓷器--东吴时期的越窑瓷业成就的表现1、瓷器造型逐步脱离模仿阶段,进入自我构造体系阶段2、器物造型不少取材于动物形象,生动传神,是东南地区人民独特的瓷器造型工艺智慧的结晶。3、纹饰逐渐走出东汉时期的传统体系,形成有时代地域特色的装饰风格。4、我国首次出现釉下彩绘瓷工艺,为后来釉下彩瓷的全面发展开了先河。褐彩装饰也逐渐流行。5、瓷质的日常用品和明器广泛用于人们生活中,这种物质文化上的变革始于东吴地区,经过两晋南北朝,到隋朝逐渐波及全国,极其深刻的唐朝以及唐朝以后中国的物质文化面貌和瓷业的发展态势。

(3、西晋瓷器

(4、东晋南朝瓷器*丰城窑—江西丰城,唐代时又称洪城窑。产品以青瓷为主,兼有黄褐釉、酱紫釉。特征主要表现在1、南朝时已经使用匣钵2、是最早使用化妆土的窑口之一3、南朝时期的丰城窑李子岗窑址发现了芒口瓷,将我国芒口瓷烧制年代由过去的五代定窑4、丰城窑在东晋的时候以使用莲瓣纹装饰,南朝时,出现一批颇具特征的瓷器,如盘托三足炉、长颈秋腹瓶(天球瓶)、五盅盘、多蹄足砚、船型带人青瓷灶、高足杯、博山炉、印花盘形豆、其模印莲花纹、忍冬纹图案颇具个性。*湘阴窑—湖南长沙浏阳湘阴地区东汉至东吴时期,湘阴窑瓷器胎质坚硬,釉色青绿为主,光洁如玉,纹饰以水波纹为主,器物以大件的盆缸罐为主。两晋南朝时期,以钵碟盘洗四系缸、砚、豆、高足碗、盘口带嘴壶,纹饰莲花纹、忍冬纹、刻花装饰工艺也颇具特点;东晋时以使用匣钵装烧工艺;西晋时代已使用釉下酱色点彩技术,使之成为长沙窑釉下彩绘的源头之一。*德清窑—杭嘉湖平原,南邻余杭北接吴兴兼烧青瓷和黑瓷,黑瓷为主。黑瓷的胎多呈砖红色、紫色或浅褐色,瓷胎可能采用红色黏土做坯或者在瓷土中加入了紫金土。青瓷多用化妆土,釉色较深,其中优质产品釉层较厚釉面滋润,色黑如漆。这种黑釉瓷器是德清窑的最大特色。德清窑的一半器类和造型与越窑差别不大,但其线条柔和,罐壶的腹部浑圆,不似越器那么挺拔。(5、北方瓷器北方成熟瓷器出现于北朝晚期,并在很短时间内达到了较高水平。北方白瓷的出现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后来各种彩绘瓷出现的基础,也为后来隋唐时期南青北白的格局打下基础。(白瓷主要是控制了胎釉中的含铁量即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后产生的一种此种)。特征是:胎料较细白,未上化妆土,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积釉处青色明显,代表了白瓷早期阶段的特点。目前发现的莲瓣罐在造型和装饰工艺上颇具特征,长颈瓶和玉壶春式瓶也有一定的特色。(6、外销瓷在这一时期已产生,中国瓷业开始了对世界发生影响的历程。这一时期中国的瓷业在造型和装饰上业开始接受国外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和中亚级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

四、隋唐五代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瓷器质量提高和全面普及。人们常用南青北白来形容唐朝制瓷业格局,刑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在制陶工艺上除了烧制出高质量的白瓷和青瓷外,在釉下彩、花釉、绞胎、三彩釉陶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匣钵也普遍使用。最能反映盛唐气象的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中的一朵奇葩。隋代—隋代以前瓷器的发展及烧制的窑厂主要在南方,进入隋朝之后,逐渐形成南北系统,无论是青瓷还是白瓷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瓷器的烧造成熟和真正普及也是从隋朝开始。白瓷的成功烧制是瓷器发展的重要标志。白瓷在北朝时期已经初见端倪,真正烧制成功则是在隋朝。隋代白瓷的产地可能是河南安阳的安阳窑和河北临城的刑窑,其中刑窑是目前所见北方地区隋朝和唐朝前期烧制白瓷窑厂的代表,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址隋朝青瓷依然是主流。唐代—唐代瓷器进一步发展,生产地区扩大,形成了著名的窑场窑系,陶器产品种类增加质量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普及。青、白、黄、黑釉,釉下彩,绞胎瓷器和唐三彩共同构成了唐代陶瓷业的繁荣。

(1、越窑—隋唐时期青瓷在南北方仍然是重要产品,以今浙江地区的越窑最为著名。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品种繁多,造型丰富,一些碗盘等器物常常被做成瓜果和花朵形状,轻巧美观,样式新颖。“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2、刑窑—河北临城。原料为低铝高硅的高岭土和长石,分粗胎和细胎。烧成温度在1300 度以上。器物多宽底足即玉璧底器物,装饰主要为刻花和印花

(3、长沙窑—唐代彩绘瓷首推长沙窑,又称铜官窑,在岳州窑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以烧制青釉为主,还有白釉和绿釉。造型丰满端庄,线条柔和圆润。再装饰方面用陶模压出鱼鸟狮子葡萄花瓣和人物图案粘贴在器物表面,还首创了釉下彩绘装饰唐三彩唐青花

唐五代瓷器造型特点

1、陶瓷制品使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器类增多。

2、唐瓷造型特点是无论大件器物还是小件器皿都是浑圆饱满,在质量上要求更高,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有变化,表现了唐代的风格特色。

3、由于其他工艺制品的影响,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陶瓷制品出现了过去从来没见过的新样式。(如跪人尊、三彩鸳鸯壶、双龙柄壶、皮囊壶、花釉拍鼓、三彩塔形罐、带柄鸟形杯等)(唐代盛行饮茶,直接促进了茶具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唐代的茶碗器型较小,器身较浅,器壁呈斜直行,敞口,玉璧形碗足、器身小而轻巧,适于饮茶)(饮酒在唐代比较盛行,执壶就是常见的酒壶,酒杯有高足杯、圈足杯、带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三彩凤头壶、双龙耳瓶,排鼓都是吸收了外来文化)

4、五代时期的陶瓷造型基本上沿袭了晚唐风格(如瓜棱形的长嘴注子、花瓣形的茶盌(碗)、茶托、以及盘碟之类多做五瓣六瓣的形式。这一时期吴越钱氏王朝的官窑生产越器作为恭瓷,秘色青瓷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工艺水平,五代的白瓷也相当进步。

装饰工艺

1、唐代的陶瓷器多采用几条竖直的划纹,使得光素的器面产生节奏感,质朴大方,制作简便,适于大量生产,成为唐代普遍流行的装饰。

2、堆贴花工艺的新发展,主要堆贴花卉人物鸟兽图案。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宋代制瓷业的成就和特点可以用两点来概括一、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和名瓷的产生二、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和建窑的黑釉等大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五大名窑定窑—以河北省定州为中心,包括河北定窑、山西平定窑、介休、太原和辽朝的南部地区窑厂,以刻、划、印花的精细薄胎白瓷为典型代表。

特色---1、定窑以白瓷闻名于世,其胎料加工较细、胎质坚硬紧密、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黄,显出象牙白的质感。

2、器物表面有刻、划、印花三种。刻花刚劲有力,以花卉为主,并有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这些纹饰的轮廓线的一侧常划细线相称,以增强立体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面,层次分明,密而不乱。印花的装饰以花卉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动物、禽鸟、游鱼。(定窑印花反映了刻模和脱模的最高成就,在当时的印花中具白瓷有一定的代表性。

3、为了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始创了覆烧工艺。用匣钵烧制瓷器,一件匣钵只能烧制一件,改用覆烧技术之后,把盘碗等器皿反过来烧制,垫圈组合的匣钵代替传统的匣钵,使得产量很大提高。因为覆烧,器物的口沿不能上釉而形成毛边或称为“芒口”。因此往往镶以金银铜的边圈而形成一种风格。汝窑—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制了20 年左右,因此汝窑也是宋代名窑中传世最少的窑瓷,目前全世界只有70 多件。汝窑传世作品的造型以盘碟洗炉尊等一类的器皿较多,基本无大件。汝窑瓷胎多数像点燃过的香灰的颜色,透过釉层微微带一点粉色。汝窑瓷器以天蓝色为主,犹如湖水反衬的天空,俗称鸭蛋青,蓝而不艳,灰而不暗,青而不翠,给人玉石的感觉。在釉层中往往隐约可见一丝丝浅褐色

的纹理,另外汝窑瓷器均用支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的支钉痕迹,这些都是汝瓷的重要依据。官窑—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供朝廷和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朝,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官窑—传世作品不多。其器物有碗瓶洗等,采用支钉支烧,青釉,釉色较淡,器身开纵横交错的大冰裂纹。因其制胎瓷土中含铁较多,故胎色紫黑,足部有的不上釉,铁骨外露。南宋官窑---南宋王朝迁都杭州后,在杭州附近设立了两大官窑

1、郊坛下官窑。青瓷胎薄,呈灰黑褐三色;施厚釉,以粉青色釉最佳,晶莹润泽,犹如美玉;釉面多有纹片;器口或底部露胎处,呈灰色或铁色,造型优美。

2、修内司官窑—胎釉特征以厚胎厚釉、厚胎薄釉为主,胎色有香灰色、深灰色、紫色、黑色等。

哥窑—哥窑器物特征:器物胎色有浅灰、深灰、土黄、黑灰等,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黄、油灰等色调。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右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哥窑器釉层厚,釉面鬼裂地网状开片,俗称“金丝铁线”;釉中有紧密的气泡,好像“聚沫攒珠”;哥窑器物口沿部分施釉较薄,显露出紫色的胎骨,腹部以下无釉,相成一种深灰色的底足,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另外哥窑属于无光釉,釉面有一种含蓄的“酥光”。传世的哥窑器物有碗碟盘洗瓶炉鼎等。

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统,最早始烧于北宋末年。钧窑器釉料中含有铜,釉色呈现天蓝、天青、紫红、碧蓝、月白等多种变化,还出现玫瑰紫、海棠红等不规则的斑点,装饰在花瓣形的花盆、笔洗、香炉等器物上别有一番自然天成的韵味;器表釉面上常有蚯蚓走泥纹和开片;在花盆类器物底部还刻有1-10 的数字,数字越小,器物越大。钧窑开创了用铜的氧化物做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成功烧制出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创了新的境界。从金代之后钧窑生产开始变得粗糙,大多数器物不在施满釉,器壁变厚,器型趋大,器物表面开始小而规整的红彩。到了元代,钧窑器物大而厚重,釉层开始变厚,釉的流动相较强,已经没有施满釉的器物,带红斑器物进一步增多。此外钧窑还生产青釉瓷器和白底黑花瓷器。

龙泉窑青瓷--龙泉窑是北宋新兴起来的青瓷窑,位于今浙江龙泉县内。始烧于北宋前期,极盛期在南宋,明中期渐衰。北宋时期的龙泉窑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婺州窑的遗风,釉色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瓷窑数量成倍增加,胎质洁白,质量显著提高,完全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窑中最名贵的品种。*(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釉碱”,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曾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融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入釉层中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的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其中尤其以多次上釉的梅子青难度最大,成品率远低于粉青釉,故此龙泉瓷传世作品多为粉青,梅子青为世所珍,是中国青瓷达到高峰的典型作品。)北宋龙泉窑器型主要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南宋时造型更加丰富,除了类似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像棋子、鸟食罐也颇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觯zhi 投壶及琮cong 式瓶。由于龙泉窑釉厚不透明,使得北宋盛行的刻划花装饰无法适用,因此改为贴花、堆塑、浮雕装饰手法。龙泉窑除了烧制白胎青瓷外还为南宋官窑烧制黑胎器物。

景德镇白陶——青白瓷是宋代以江西景德镇为代表烧制的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因为其釉色介于清白两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因此被称为青白瓷,也叫影青、隐情或者映青。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相较大,釉色清白,最好的成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呈水绿色。器型主要有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托枕油盒等。主要的装饰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得内壁,刻花划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呈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性很强。北

宋时期印花主要是花卉,到了南宋题材更加丰富,除了出现花卉花纹之外,还出现了婴戏图、水波游鱼和人物故事等题材。由于受到定窑覆烧的影响,还出现了芒口瓷。

耀州窑瓷—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窑系的重要代表,以今天的陕西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它以盛产独具风格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进而成为耀州窑系的中心窑厂和代表。耀州瓷创始于唐,兼烧青瓷、青釉和白瓷。五代时受越窑影响创烧刻花瓷。宋代是耀州瓷烧造青瓷的鼎盛时期。宋朝耀州瓷的青釉,质地精细纯净,透明度适中,色调是一种稳定的橄榄青色,具有“其色温温”“精比琢玉”的美感。、与同时代的瓷窑相比,宋朝耀州瓷的刻花和印花更为丰富和多样化,图案题材。器物种类非常齐全,满足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磁州窑—著名的民间窑瓷,窑址在河北邯郸磁县。始烧于宋代,经元代、南宋、终于明。磁州窑主要烧制白瓷和黑瓷,以白底釉下黑花、白地釉下酱花为特色,其产品更加具有浓厚的民间情趣,装饰形神兼备,别开生面,颇具有北方特色。产品胎有两种,一种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灰褐色。白釉普遍的带有奶白色,不太透明。均使用化妆土,器内一般挂釉。产品种类有瓶炉枕缸瓮钵碗盘盆盒等。碗碟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五个条形支烧痕。在装饰方面除了黑褐绿彩绘外还有划花、剔花、珍珠地划花和填彩等。图案保持了许多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如龙凤鸟兽鱼虫,花卉水草、婴儿嬉戏和民间故事等。同时还常见题写唐诗宋词的和民言警句等,作为纹饰也颇具特色。磁州窑釉下彩绘装饰,突破了当时单色釉瓷器和素白瓷器的局限,向着多种题材和多种纹饰装饰方面发展,为青花瓷器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黑釉瓷器--东汉时已经出现了黑釉,入宋以来黑釉瓷更大量的烧制。其中以江西吉州窑和福建建窑为代表。辽瓷器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瓷器造型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中原形式与同时期中原器型一致;契丹形式的器型最典型的有鸡冠壶、鸡腿瓶、凤首瓶、穿带壶、注壶及三角形碟、方碟等。其中鸡冠壶是最有特色的造型。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一般白瓷胎稍厚,釉膈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

金代瓷器--特色:白地黑花器物元代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磁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成大型瓷器,元青花和釉里红以及枢府瓷的烧成。高温卵白釉、红釉、蓝釉的烧成是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元代景德镇的成就:元青花,青花瓷是应用钴料在瓷器上作画,然后施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历史意义

1、青花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改变了中国制瓷长期以来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的装饰模式,彩绘逐渐成为陶瓷装饰的主流。

青花瓷器的优点

(1、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小,烧成范围较宽,呈色稳定

(2、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退色。

(3、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物,我国有出产也可以进口,原料丰富

(4、青花瓷器的白底蓝花,有明镜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所以元青花一出现就以旺盛的生命力发展起来,使得景德镇迎来空前的繁荣,并使青花瓷器成为主流。青花瓷器的特征—形大胎厚体重。器型主要有罐、梅瓶、玉壶春瓶、执壶、高足杯、四系小口扁壶、菱口盘

釉里红---元代江西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釉里红是指用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施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烧成难度比青花大,发色纯正的釉里红在元代很少见,元代釉里红往往红色不纯正,常见晕散、发灰、或发黑。这一

工艺等到明朝时彩成熟。

枢府卵白釉瓷---是元代官府机构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胎体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早期器物由于含铁高,色闪微青;晚期随着釉中含铁量的减少,色趋纯正。洁白润泽的枢府釉为永乐时甜白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枢府器以印花为主,碗盘等圆器采用压模印花装饰。印花题材比较单一,常见一种龙纹,另一种常见缠枝花卉纹,在花卉中间往往有“枢府”两字。枢府器由此得名。常见的瓷器是碗盘、高足碗等小件器物,制作特征上是圈足小,足壁厚,足内无釉。

考古学—使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属于历史科学范畴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14C 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

考古地磁断代—利用某些古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的技术,多用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窑、炉灶、砖瓦、陶瓷的断代

地层沉积磁性断代—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级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进行断代的技术,多用于古代人类遗址断代

热释光断代—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进行断代树木年轮断代—利用树木的生长规律进行断代的技术是目前最精准的断代方法,可用于校正碳-14 年代

金石学—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上溯到东周时期,形成于北宋时期,直到清末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迭记

中生代—三迭记、侏罗纪、白垩(e)记旧石器时代

“石核”“石叶”—旧石器时期,产生石片的石料、用间接打击法打击下来的、石片薄而长形似树叶9、蓝田猿人”—泛指中国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三棱大尖状器”—蓝田猿人的文化遗物中最具特色的石器,挖掘工具,说明当时经济以采集为主渔猎为辅。

块炼法:首先把铁矿石高温碳化,凝为固态后锻炼提纯,再打制成所需的器型。

蛋壳黑陶高柄杯——龙山文化,胎厚仅在0.5-1 毫米。器壁多转折变化,凸棱发达,多使用子母口、圈足、假圈足

瓦当—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有圆形和半圆两种,既保护了椽chuan 子又可以装饰建筑,是建筑用陶中最富有变化的装饰性构件。

泥片贴筑法——贴塑时,根据所制器物及器物不同部位,将陶泥捏成不同形状的泥片,然后相叠接捏成粗型,再在粗型内外壁贴补摸泥,使胎壁牢固,表面平整。这种方法制作的陶器,其胎壁往往多层次,厚薄不均,底部颈部口部往往特别厚,不少器物的口沿另贴一圈泥条。

失蜡法--是一种融模制造法,适用于复杂器型,浑然一体。用黄蜡制成蜡模—将蜡模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制成铸型—烘烤融化黄蜡,留下泥范型腔进行浇注。

焊接:分铸器身和附件,再将附件用铜锡铅和少量锌液焊接起来,由于在铸器身时先在有附件的地方铸出卯钉,又称榫卯焊接(sun mao)

贴筑法:一种原始的制陶法,在老官台、河姆渡、城背溪文化中都有发现。做法是在制陶时用泥片贴敷。

尖底瓶:半坡类型典型陶器类型,一种汲水器,空瓶是平卧于水中汲水,注满水后自动竖起。

占卜—起源于原始社会。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占卜之风盛行,到了商代已经成为奴隶主贵族进行统治的工具之一。商人每事必卜。对象有自然神、上帝、和被神化的先公先王。内容

无所不包,国家大事私人生话皆有。设有专门的卜官,政治地位很高,可以代神说话,指导国家大事和国王的行动。占卜的一整套程序是—

1、选择甲骨并经修整、钻凿

2、问所卜之事,刻于甲骨,谓之“命辞”

3、卜官烧甲骨反面使之出现裂痕,谓之“兆纹”

4、判断吉凶,并刻于甲骨,谓之“占辞”

5、决定是否采用

6、验证结果,刻于甲骨谓之“验辞”

西周青铜断代基本方法---1、根据铜器铭文,记载有某王名字或活动就可定为某王时的标准器

2、根据铭文记载的任命事迹和文献记载的历史史事比较,如有相符,就可根据文献记载的纪年来段代

3、根据器物出土的地点、铭文内容和文献记载对比进行断代

暗纹—在陶丕半干时,用圆纯的骨器在器表画出绳纹和弦纹,然后打磨烧制呈磨光陶就形成了暗纹

湖北江陵毛家山的战国早期陶窑—迄今最早的地面式陶窑。窑门前一个椭圆形的烧火坑深约0.5 米,与窑门相连,是一个专供烧火的工作坑。窑门宽0.5 米。门内窑室分火膛和窑床两部分,窑床基本在地表,火膛高于烧火坑0.5 米,但低于窑床。窑室以窑床为主,呈纵向椭圆形,长轴1.5米,短轴1.2 米,烟囱设在窑床后方。

黄肠题凑墓—黄肠题凑墓是木椁guo 墓中的特殊形式,,比普通木椁墓的的规模高,墓主是诸侯王级得高级贵族。题凑是指以黄芯的短柏树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四壁的柏树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早缺少柏树的地方也有用楠木,楠木枋的端头中心涂黄,人为制造黄肠以与柏树相似。目前所见的黄肠题凑墓都是西汉诸侯王和列侯级墓木椁墓---在长方形竖穴土坑里用木板搭建椁室,一般有斜坡式或阶梯式,多重棺,椁一般不分层,随葬鼎盒壶等成套铜漆礼器。代表马王堆汉墓、罗泊湾汉墓

匣钵—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重要窑具,是有明火直接烘烤到转入匣钵隔火套烧的重大转变,是陶瓷烧制工艺上的技术革命,它使得瓷器在窑室中受热均匀,避免了烟尘污染釉面,在充分利用窑室空间、相对扩大和提高窑室、提高产量和质量方面有重大意义。

钧益砝码:楚国,长沙近郊楚墓出土一一份完整的天平和10 个法码,因在第九个砝码上刻有“钧益”二字,被称为钧益砝码。

王莽嘉量:汉承秦制,度量衡单位、进制不变。王莽嘉量是王莽建国元年颁发的标准量器。这是一件五量合一的量器又称王莽铜嘉量,嘉有美好标准的意思。主体为直筒状器,上斟下斗

世家大族墓——这种聚族而葬的葬俗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观念的体现,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要突出。门阀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统治阶级标榜门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归葬祖坟。据考古资料,世家大族墓的一些排葬规律是1、葬地选择讲究风水,多分布在土山丘陵的半山腰,前临敞阔的平地2、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拥有大片土地,它族不得侵占。3、墓地内各个墓的排列方式有一行排列式、前后排列式、综合排列式。4、排列次序依据长幼尊卑的辈分,以尊者居右为多见。

山东青州龙兴寺——北朝时期,窖藏有400 多尊,石刻表面贴金绘彩、造型生动色彩绚丽,突出的表现出北朝佛教石刻的艺术特点和时代风貌。其中不少豆标示纪年,为这一时期的石雕艺术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该石刻被评为“1996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二十世纪100 项考古大发现”。

龟兹五铢——西域古龟兹国所铸,钱体外圆内方,是受中国内地钱影响的产物,时间在公

元三四世纪到七世纪中叶。龟兹圆钱又称为“龟汉二体钱”或“龟汉二体五铢”,红铜浇铸,工艺不精。面纹龟兹纹,背纹篆书五铢两字或穿上下为龟兹纹左右为五铢两字,背无字。金银印——以黄金或白银雕凿而成的官印,两汉时期,金印是文武百官印信中的极品,按制度规定,只有皇太子、诸侯王、大将军皇亲权贵才能得以享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频繁,政治动荡不安,原本明确而严格的等级制度逐渐涣散,以至于很多武职中的征、镇、安、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都在配享金印之列。

墓志—一般出于帝王陵和世家豪族墓中,按质地可分为石质和砖质两种,其作用和墓碑一样是把墓主的生平、埋葬情况和后人对他的仰颂祝祈刻制于石,埋之地下,以期千秋万载,永世流传,铭志不忘。所不同的是墓碑大多是竖于地上,而墓志则埋于地下。墓志出现晚于墓碑,起源于西汉。

地券——实际上就是墓主人所持的“证券”,也可以说是一种“所有权证明书”。六朝地券多是向冥界买地的钱地两清的券纹,是一种实用的证券,除了刻有死者的名字外,主要刻有死者拥有的土地数量和购买土地时所用得钱数。这地券内容充分反映了当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特别是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这些地券是一些具有法律意义的契约凭证,肯定了官僚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私用奴婢的合法性。

绞胎—是唐代瓷器的新工艺。是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具有白褐相间类似木纹的纹理。

唐三彩—一种始于初唐后期,盛唐时期流行的低温铅釉陶器。主要以白色粘土为胎,以含有铜铁钴锰等矿物为釉料,以炼铅熔渣和铅灰为助熔剂,经过焙烧形成多种色彩,其中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其中蓝釉证明我国用钴作为陶器呈色剂始于唐代),简称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虽然色泽富丽堂皇,但胎质松脆,实用性差,主要作为随葬明器。

青花--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首先发现于唐朝,真正兴盛于元朝之后。

青铜铸造业

青铜时代:公元前21 世纪—公元前五世纪

发展过程:商代是中国青铜艺术鼎盛时期--范铸法:制模、翻范、浇铸西周—一模翻数范法;焊接技术—早期--青铜器大体继承商制无多变化—主要器型有鼎簋甗鬲觚爵尊觥壶盘觯zhi 瓿bu 罍lei 战国—浑铸法:整体浇铸的方法分铸法:又称嵌入法,焊接:分铸器身和附件,再将附件用铜锡铅和少量锌液焊接起来,由于在铸器身时先在有附件的地方铸出卯钉,又称榫卯焊接(sun mao)。榫卯斗合法:将木工的榫卯拼接方法应用于铜器制造中失蜡法:是一种融模制造法,适用于复杂器型,浑然一体。用黄蜡制成蜡模—将蜡模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制成铸型—烘烤融化黄蜡,留下泥范型腔进行浇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总体上比两汉时衰退,特点一南方盛于北方。特点二表现出个民族融合的特点

铜器装饰技术:主要指金属细工工艺。包金、贴金:始于商盛于春秋战国,绝迹于汉初,用于车马器、铜贝等小型铜器鎏金:将金丝或金片融入水银中制成金泥均匀涂于铜器表面,加热烘烤使水银蒸发,剩下金银牢靠的附于器表,形成鎏金器(利用水银加热到400 度溶解金银又易蒸发的原理)错嵌:在铜器表面刻出阴线花纹或事先铸出器物的花纹沟槽,然后将金银或红铜丝嵌入沟槽或阴线中,然后抹平磨光,形成装饰。错金又称为黄文错镂镶嵌:铜器表面镶嵌玉和绿松石的工艺成为嵌玉镶珠刻纹:细线刻镂模印、填漆

战国铜镜:四山纹镜、蟠螭(chi)纹镜、菱形纹镜、纯羽状纹镜、羽状纹地四叶纹镜、螭龙纹镜、五山纹镜、兽纹镜

“黑漆古”:这是指汉代铜镜,由于铜镜表面由磨锡制成经长年氧化成氧化锡的透明薄膜,乌黑亮泽,因此有“黑漆古”的美称。

“位至三公镜”—曹魏时期,由东汉双头龙凤纹镜演变而来

“日本三角缘神兽镜”—分为“仿制镜”和“舶载镜”,前者没有异议属于“倭镜”,后者颇有异议,王仲殊先生认为它是吴镜,是东渡的吴的工匠在日本将画像镜和神兽镜结合铸造的一种新铜镜形式。

*西汉刘胜墓的“长乐饮官”锺通体鎏金并嵌入菱形蓝绿色玻璃块和错金银鸟虫书的铜壶印有万年有余字样是西汉仅见的鸟虫书铜器

东周:马踏飞燕、鎏金镶嵌兽形砚匣灯具:豆形灯、雁足灯、动物人物承托的灯(战国时期人骑骆驼的铜灯、满城汉墓的“当户”灯)、连枝灯、烟道灯(河北满城汉墓M2 出土的长信宫灯,为宫女跪坐持灯造型体内中空通体鎏金)

铁器

发展过程

1、铁的利用追溯于夏商时期,陨石铁运用在器物上(主要:为兵器)

2、西周出现块炼铁制品(河南三门峡虢(guo)国虢季墓出现玉柄铁剑和铜内铁援戈)

3、春秋中期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

4、真正的铁器时代开始于战国时期。战国前期及之前出土铁器为数不多,战国中期之后铁器得到长足发展,生铁制品大量出土,展性铸铁广泛应用于农具兵器制造。

5、汉代冶铁业进一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在重要冶铁地设置铁管进行管理。

冶铁技术:

春秋—块炼法:首先把铁矿石高温碳化,凝为固态后锻炼提纯,再打制成所需的器型。(块炼铁)

战国—块炼法继续使用并有所发展,块炼铁渗碳成钢和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广泛应用,展性铸铁普遍应用;熟铁渗碳成钢法(生铁)

汉代—叠铸法:对小型器件进行批量生产的简便铸法,过程为金属模—泥范—浇铸模盒—范片—叠合—涂泥—烘烤—浇铸—破范取器)

展性铸铁—介于生铁和钢之间,具有较高硬度和韧性,耐磨又抗冲击,广泛应用于农业手工业和日常生活。

烘范—在铸铁之前把范模入窑烘烤,是铁液在范腔中的流动性增强,减少成品中的气泡和沙眼,提高铸造质量。

下河湾冶铁遗址:是我国所见最大的冶铁遗址。(战国中晚期—汉代)。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笔记]《考古学通论》复习大纲 第一部分为绪论章,6学时。本章以考古学科的形成发展历程为线索,阐释考古学的知识、 方法论和基本理论。主要内容为: 一、西方古物学被认为是近代考古学的前身,它的形成既与相关学科的成熟,又与当时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学习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要了解下列的基本事实及其所包含的人类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1、为什么文艺复兴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的兴趣?因为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尚未在政治和社会领域取得相应的地位,所以他们必须利用“文化再生”来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而古物最能达到此目的。进一步说,一门学科诞生的内 在原因与许多外在要求密切相关。 2、C.莱尔在1830-33年发表了《地质学原理》否定了“灾变说”,为什么能支持人类的诞生要早于B.C.4004年?人类诞生于B.C.4004年,被诠释为《圣经》所言,但面对着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与绝灭早于此年代的动物化石共存,地质学要屈服于宗教,就只能以“灾变”来解释地球史,但《地质学原理》坚持了科学,以渐变来解释。这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很有 启发意义事件。 3、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们不仅对中世纪的遗物和建筑方面的遗存感到兴趣,而且对史前遗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但丹麦R.尼厄鲁普教授却在迷茫中。迷茫在于利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理解“史前遗物”。这是人们探求未知世界历程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碰到的问题,也是考 古学形成的契机。 ——大学学习要从考古学形成的历程中认识到一门新兴学科(或者一个新生事物)形成过程 中的本质,举一反三。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 一门学科必须具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目标。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是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遗物和遗迹,前者是可搬动的,后者是不可搬动的。 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形成之初的两个方法论,它们借用于地质学和生物学,理解它们。随着考古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方法和手段被利用到考古学研究中来。

社科院考古学考研经验

关于报考:看到很多人或者我也是一样,一个目标就是社科院。当然我不否认功夫不负有心人和一些天才或者机遇,但我在这里还是想劝说同学们慎重。我的本科学的是考古专业,而且是在考古的传统院校,复习虽不是头悬梁锥刺股,但也觉得很认真了。可最后还是名落孙山。社科院的判卷很严格,所以调剂起来也没有优势。现在冷静的想想,虽然不后悔,也有些遗憾,因为如果不考社科院的话,任何一所院校,我相信我考上的系数都是很大的。所以,我劝说那些在本科阶段没有打下很好的基础、没有做出突出成绩、没有和社科院的老师有学术联系的同学,慎重选择自己的学校,可以先报考其他不错的院校,再图进取。当然,这些学校的同学要冲刺社科院,那就没有异议了。我说的是普通院校和跨专业考生。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考研失利,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老师也好、同学也好,联系可能招不满的、自己也还喜欢的学校,不要依靠网上调剂系统,一定要亲自联系。 关于专业课:看到过一些同学,特别是跨专业的同学,八月份的时候还在问考研需要哪些书籍,我想这就有些迟了,我的建议是在大三的第一学期,也就是寒假的时候就应该了解到这个专业的常用书籍。到八月份的时候,基本书籍应当准备妥当的。 我当时报考的时候是有些犹豫的,是在十一国庆的时候才真正定下心来考社科院的。但在此之前,我一直是按照社科院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八月份暑假的时候,应该是把大百科通读了一遍了,而且应当作出标记了。(很多同学一直在求购大百科的原版,我个人认为真是没有必要,甚至是不应该的。我的建议是使用打印版,而且分成四本,每本不要太厚,看的时候可以直接在书上作出标记。像是自己的笔记一样。如果到了十月份还在问从哪里下载大百科的话,我看就不要通读了。)至于断代八本,应当是同步的,在八九月份的时候也应该看完一遍了。至于诸如《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之类的资料,自己应该适当取舍,有余力的同学应该看一看,毕竟是比较好的著作,虽然旧一些,但里面的研究方法之类是值得学习的。此外,还是应该注意一些新出的著作,保持资料的更新,比如通论就不要用张之恒的旧版啦,刘庆柱先生新出的那本书也应该翻一翻的。如果有社科院的笔记,善哉啊! 从九月份或者十月份开始,就应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了,应该目标明确,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十月份之前是自己的基础时期,应该完成参考书目的阅读和基本知识的通读。从十月份以后,就进入考试时期了,应该训练自己的考试能力,分时期分专题进行填充。在前一阶段,应该有自己的笔记,记录学习过程中不懂的地方,把不懂的地方当成名词解释来看。这个阶段就可以背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了。建议的是,多去网上看看把历年的论述题总结起来,寻找与之有关的论文进行重点研究。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我想说三点:1、注意新的发现与研究。多看看文物报和新闻杂志,了解新的热点,例如某年考题名词解释“文化景观”。2、注意老师的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例如某年考题“先周文化述评”,和雷兴山老师的书不无关系。而且,寻找资料的时候,切记要“投社科院老师所好。”3、利用零碎的时间复习零碎的笔记、知识点。社科院的10道名词解释和4道论述题,有一半是比较常见的题目,而且很可能是重复考到的,这就需要扎实的基础,答出需要的,同时尽可能补充新发现的新研究的;另一半的题就要考大家平时的知识面了,论述题更侧重于知识的系统化。如果感觉自己基础薄弱心里没底的话,不妨去听一下新祥旭的专业课听说很不错。 关于英语:这次的英语分数我还是很满意的,68分,阅读的前两篇不到20分钟搞定,各错了一个,第4篇没看懂,也错了一个。(有点臭美了)当时做题的顺序,好像是先做了两篇阅读,然后头大了,血气供应不上,转而做小作文和大作文。如果听过一些讲座的话,作文应该是不难的。关于英语的学习,以后有可能的话,我会附上笔记。 我的建议是单词是基础,单词的唯一性就是反复背(有点废话了,可废话就是真理)。关于背单词我有几个建议:1、九月份的时候,你拿的单词书要背过一遍。2、九月份以后,背单词的时候应当是另一本或者是单词笔记。因为第一本你已经太熟了,顺序都记住了。3、看看网上的视频,了解一些单词的构造,对背单词还是很有帮助的,就像汉字的部首一样,背多了真的有感觉,脱口而出的感觉。4、背单词一定要准确,不能含糊;背单词一定要了解词性,特别是对句子没有语感的同学,要靠词性来断句的。 单词过关之后就是做题了,当然“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大家都知道,可真没觉得阅读有啥难的,单词会了,句子懂了,那就做题呗。建议大家一点就是学会快速定位,看文章要了解大意,要知道层次。学会将问题还原到文中,并且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答题。(话是这样说,我也知道实践起来有点难。等以后有新得了再告诉大家。)关于作文的模板什么的,以及常用的句子什么的,大家要自己总结。我以后有机会的话贴一些出来。关于翻译,我的观点是,能写就写几句吧,我当时只写了一句。 关于研友:还是找一个吧,同性的也好,异性的也好,每天互相鼓劲加油、互相提问单词,那种感觉真的很好。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管是专业课,还是英语,自己看懂了,记住了,不一定就是会了。只有自己写出来,或者是说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 遗物。 2( 遗迹。 3( 遗址。 4( 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 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学研究和教案工作高级人才的重任。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广博的通用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外语能够达到基本交流的能力,能够阅读一般史学文献和写作专业论文摘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进行专业服务;掌握基本的统计技能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软件;初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文献系统从事相关研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必须具备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根据专业需要,初步掌握与其学科方向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相关研究技能。 中国史硕士生要对中国史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把握。初步掌握中国史文献资料相关文本知识的核心知识范畴,初步或部分具备中国史学的各种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熟悉来自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史各个研究方向中的很多分支学科中的中国史文献资料所揭示的理论知识。 、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高尚的学术道德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素质、现代意识;初步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其中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初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历史研究实际工作,初步具备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要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视抄袭为可耻行为。 、具备基本学术能力 中国史硕士生要初步具备获取中国史学科知识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当代中国史研究成果与档案资料初步判断的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相关学术项目和成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初步具备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引用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 1 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考古考研知识点

北大版“考古学通论知识点概要”(转载自博雅论坛) 考古学导论 1、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实验考古学 2、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 3、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 4、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 5、考古三大杂志 6、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 AMS 达曼表 7、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 8、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9、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 大题 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北大论文赵辉写的) 2、中国考古学史 旧石器时代 一.解释题 人类化石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 文化遗址 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 合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 工具类 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硕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 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 加工工具石锤石占 制作技术类 石料加工各部名称 台面打击点半锥状石片角辐射线同心波纹阴面阳面锥疤 直接打击法锥击法碰站法砸击法锐棱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击钎法压剥法 修理技术压制法指垫法 技术模式 奥杜威技术阿舍利技术勒瓦娄哇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细石器技术 修理台面技术预制石核技术盘状石器技术 技术研究方法 微痕分析法埋藏学孢粉分析法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石器拼合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一、出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中国历史通论》的研究综述 王家范,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1957入华东师大历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80年代起,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以明清江南为中心课题,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也多有兴趣。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及《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对社会历史认识的若干思考》等论文。其《中国历史通论》讨论的范围覆盖了直到今天为止全部的中国历史,全书分为前编、绪言、后编。我这里主要是对第五六讲做一简单介绍以及观点,我个人更侧重于与对农业的起源及对社会变革影响的研究。 三、分析与评价 (一)农业经济的内环境与外环境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国向称以农立国,没有人会对农业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战国时期我国传统社会已经确定以多锄多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劳动力高度密集类型的集约农业。不同学者对农业起源有不同的概括;1、考古学家认为人类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狩猎采集群体为脱离日益不利于狩猎的生态,开始走出山林寻找山麓地带谋生,初步形成高级采集经济乃至刀耕火种的农业;二,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由山前走向河谷阶段;三,循着气候,地形的规律走向江河平原,顺着水流流向,向适合农耕的更优良的地区发展。随着农业的进步给游牧民族的形成奠定的基础,各个部落的地区位置,气候,土壤的不同,收获不尽相同,慢慢人类差距就被拉开了,各个部落开始争夺生存空间二展开战争。2、农史专家认为中国不仅是农业起源的最早中心地之一,至少在六七年前农业发展水平已经不低,人们懂得因地制宜,形成北方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水作农业两大系统并行发展的格局,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农业具有起步早、扩展快的特征。王家范先生提出以前学者过分偏重自然适应一面,而对挑战与迎战一面有所忽视,由于南方较北方地区更适合种植,因此北方争地局面较严重,更显示出顽强的活力,这也是中国前期文明的中心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可编辑)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参考书目: 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 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结构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 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 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 11世纪 ,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

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 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遗存、文物),是物质的遗存。 这是考古学与狭义的历史学的最大区别。狭义的历史学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而考古学主要研究的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

考古学通论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考古学:是根据过去人类在一定时期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 说明:1.经考古调查、发掘所获得的实物资料是唯一的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透物见人,研究历史。 3.时间范畴:上启人类开始,下限在明末。 遗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物质,又称实物资料。它包括直接由人类加工制造和利用过的物质,也包括间接与人类活动有某种关系的物质,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实物资料有两个特有的属性,客观性和无限性。 遗迹:在中国,遗迹往往是指不可携带人工产物,也就是不可能不破坏他的原来形状和位置,而把它搬迁或移动,如古人踩的路,古人挖的井等等。 遗物:是指各自分立的实体,他们的形状或出土地点,都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且这些实体是可以携带的,在移动或搬迁的过程中,不会改变形状。 遗址:遗存是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体,而人的活动都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当中进行的,所以,人类通过活动遗留下来的大多数遗存在空间上都是成群分布的,这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连续分布的一群遗存,考古学上通常称其为遗址。那么这种遗址当中,自然也就包括了人工遗迹,人工遗物和非人工遗物。 非人工遗存:指的是并非人类制造,但被认为是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物质。 树木年轮法是利用树木年轮的生长规律进行断代的技术。先建立某一地区的标准轮距序列,再将同一地区考古发现的木头标本,与此年轮序列相对照,就可以分析考古发现的木头样品的年代。树木年轮断代是现阶段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考古地层学又称层位学,是一种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方法。根据“土质土色”区分不同堆积,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地层学的根本问题是划分层次,确定层位关系。 堆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可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生土:遗迹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 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他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思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这些新的土层都叫“熟土层”。 文化层:是指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堆积层。 间歇层: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等)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地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叠压关系:一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确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打破关系:晚期的遗迹在形成时向深处破坏原有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 后冈三叠层:是梁思永在殷墟第四次发掘中发现并创立的,他在河南安阳后冈地点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用土质土色区分出了上层的小屯文化层(商文化)、中层的龙山文化层与下层的仰韶文化层,这就是中国考古史上著名的“三叠层”。后冈三叠层的确立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以前水平层位发掘法的结束和以文化层为单位发掘法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中国科学的考古地层学基础,使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从而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古类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

04、060103历史地理硕士培养方案解析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60103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包括环境史与生态文化的一门同历史学和地理学都有密切关系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是在继承沿 革地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其学科理论体系主要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近几十年间。 按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它可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技术地理三大分支学科等。 研究历史地理学的目的是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为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为高中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本学科高层次的专门教学、科研人才。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机关和其他部门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和品学兼优的管理与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 熟练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坚实、系统的历史地理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方面专业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2—3年,视研究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1. 实行学分制,学分要求共36—38学分,其中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实习环节与补修课等。 2. 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 3门。并且 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3 .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或考查、考试等评定成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 分数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204考古系(5)060100 考古学 (5) 03汉唐考古朱岩石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 ②2075中国考古学通论 ③3142汉唐考古 二、导师介绍 朱岩石,考古系硕士生导师,1962年8月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邺城考古队队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汉唐考古学、东亚历史考古学。主要代表作:《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3年。《东魏北齐邺南城内城之研究》、《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10月。《邺城遗址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遗迹发掘与研究》,《历史与文化特集-东亚地区六至七世纪佛寺塔基考古学研究论集》(日文),日本东北学院大学,2006年3月。《论邺城皇家园林的功能及其意义》(日文),发表于《国学院大学大学院纪要》1997年第29辑等。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三、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72 五、学分:4 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豆海锋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特点、内容,中国考古学的发生发展历史。着重讲述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三个阶段的古代物质文化及人类文明发展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秦汉及以后的考古学内容打下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考古学的定义、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基本内容。第二章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从人类体制特征和人类文化的演进两个线索来讲述,并要求学生掌握各中国范围内各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特征。第三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从早到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区域范围内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学文化。第四章夏商周考古,重点是以城址和墓葬为代表的遗址、遗迹特征,此阶段重要的遗存代表青铜器的特点,以及中原以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与分期 一、考古学的定义 二、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方法 一、考古地层学 二、考古类型学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一、测定年代技术的应用 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 三、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一、旧石器的制作方法与鉴别 二、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地点 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第二节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一、何谓化石 二、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 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第三节中国的旧石器文化的区系分布 一、东北区 二、西北区 三、华北区 四、华中区 五、华南区 六、西南区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一、磨制石器 二、陶器 三、农业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整理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整理 对于每一位想要考研的同学来说,考研成功与否与你的参考书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选对了参考书,就可以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在考研复习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那么,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是什么呢? 人大没有指定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文物学概论》,李晓东,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文物保护学基础》,周静罗雁冰康忠镕,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物保护学》,王蕙贞编著,文物出版社 《科技考古学概论》赵丛苍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博物馆技术》格林.汤姆森,吉林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本文系统介绍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难度,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就业,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辅导,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人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人大考研机构! 一、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2015年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计划招收10人,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从这方面来说考研难度较大,但是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文博硕士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门类,这么宽广的原因,是因为其内容庞杂,需要多学科的一起研究,跨专业考研是完全可以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文博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考古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的文物陈列、保护,博物馆管理和研究;公安、海关、商检、拍卖典当、珠宝行等的文物鉴定、评估、保护。 三、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介绍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总额4.5万元,学制3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考古学方法论、中国考古学研究、考古文献研读、考古论文写作、

中国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作用。 年时所提出,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因为欧洲探险家将铁直接引进,使美洲直接从石器时代跳至铁器时代 2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又称金石并用时代。为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 3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4盟誓春秋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坑,歃血为盟,将盟书与牺牲者埋入坑中,如有违背,便如此牲。史书有多处记载反映当时的政治形势,主要的盟誓遗址有侯马盟誓遗址和温县盟誓遗址。 5“列鼎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 这种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的制度,在周人墓葬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证实。湖北京山相当于王国君的高等贵族墓,随葬九鼎八簋;上村岭虢国墓中,相当于公卿大夫的中等贵族墓,随葬七鼎六簋或五鼎四簋;同地相当士的末流贵族墓,随葬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与此相配合的是:五鼎或五鼎以上的贵族,可随葬真车真马;而五鼎以下的贵族,只能随葬象征性的车马器;同时,三鼎或三鼎以上的贵族才能用双重椁。 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7经幢石料制作的建筑物,上刻佛教经文或佛像。经幢:读音jīng chuáng ㄐㄧㄥㄔㄨㄤˊ。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考古学复习参考题

《考古学通论》考点整理 1、“金石学”是专门研究古代________和________,正式诞生于北宋中叶。 2、名词解释:考古学: 3、考古学研究对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实物资料包括_____和_____;考古学研究范围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 4、“文化层”是包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地层。 5、名词解释:“考古学文化”: 6、“考古学文化”的命名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收集实物资料的主要手段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_______和______。 8、考古学断代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编写报告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 10、考古学分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述题:考古学和其他学科关系:

12、考古学年代可分为_______、_______,其中相对年代是依靠________、________进行研究。地层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考古学发展简史: ●古代考古:______的《考古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且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 __________的《古玉图》现存最早的专录玉器的著作;_________著有《金石萃编》。 ●近代考古:1921年___________发现并提出了“仰韶文化”;1922年北大成 立了__________;1924年北大考古学研究室设立了_________。1926年,__________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田野考古;1927年___________成立。 1928年_________________成立,内设考古组,同年_________在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1929年在_________的主持下先后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等。 ●现代考古:___________于1979年在_____成立。 ●________被誉为“埃及学奠基人”。 14、1819年丹麦人_________把古物按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进行分类。1865年_________提出了“新石器”和“旧石器”。 15、旧石器主要以_打制_为主。制作工艺包括_____和_____;其中,打片包括_______和_______。直接打击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名词解释:北京人: 17、甘肃省_______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旧石器的地区之一。 18、名词解释:山顶洞人: 19、简答、论述题: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阶段分期: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参考书目: 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 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结构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 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 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 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遗存、文物),是物质的遗存。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 第一章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遗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艺术品和礼器等。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器、木器、漆器和丝棉织物等。 三、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对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文字未出现的史前时代的研究,完全依靠考古资料。对于文字出现后的王朝时代,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资料少有记载,更需依赖考古资料。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特征性明显的文化遗存。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 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经济尚未出现。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二)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的产生作为标志的。此外,稍晚时期,陶器也开始出现。人类生活的居住地逐渐以洞穴转为人工营造的地穴或半地穴式,乃至平地起建的房屋。 二、青铜时代 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但因为铜料珍贵,所以青铜出现后,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青铜主要用来制造兵器、礼器和上层社会人物的生活用品。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夏代。 三、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系指青铜时代以后,生产工具和武器主要以铁为原料的时代。中国的人工冶炼铁技术始于西周晚期,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铜柄铁剑、铜内铁援戈和铜铁叶矛,是迄今所知最早人工冶铸的铁器。战国时期以后,铁器在生产、生活领域广泛使用,至汉代,铁器基本取代青铜器。 第四节考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一、考古调查 野外调查是发掘的准备工作。调查分普查和重点调查两种。普查是了解某一地区所有的文化遗存,重点调查则是根据确定的学术课题有选择地进行调查。调查之前要查阅有关古代文献和发表的考古书刊资料,以决定调查的范围。调查中要注意自然的断崖等,观察分析,听取当地群众的反映,河流沿岸,尤其两河交汇处附近,宜于人类生活之地是调查的关键之地。调查中要携带必要得用具,做好文字记录、绘图和照相等工作,并要采集陶器、石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标本。 二、考古发掘 当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是配合基建工程,凡在基本建设范围之内的文化遗存尽可能都要发掘,此外还有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发掘前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雇用民工,准备发掘用具、仪器、文具,以及安排食宿等。 田野发掘之前,必须先进行钻探,了解地下文化遗存的情况,以便确定发掘地点。遗址发掘采用探方法,自上而下按地层堆积情况逐层下挖,遇有灰坑、房址等,要根据开口层位以及打破关系,先发掘年代最晚的,再发掘年代最早的。小型墓葬的发掘一般也按探方法,大型墓葬可先钻探出边框,确定地层与邻近的遗迹的关系后,按墓葬范围发掘。发掘要随时做记录,绘探方内遗迹图,重要遗迹现象要照相,出土物要编号,记录作标。大型墓葬发掘要注意地表有无封土、祭祀性建筑等。每日发掘的情况须做日记。 三、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编写 考古发掘所获资料应填写探方登记表,灰坑、房址、墓葬、小件器物登记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