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_以湘西土家族苗族(精)

关于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_以湘西土家族苗族(精)

关于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_以湘西土家族苗族(精)
关于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_以湘西土家族苗族(精)

求索/2002/4

关于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为例

符太浩

摘要:结和提升,,,机遇。,必须处理“无为”、共性与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家族文化保护和开发五对关系,才能完成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使命。关键词:土家族文化;民族性维系;时代性转换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490X(2002)04

181

04

,大量

,许多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窘境。而某些行业由于比较好地找准了生存位置,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行业没有萎缩,而且还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比如,一些制作家具的细木匠转向从事室内装修,一些地区的石匠把土家族地区石雕艺术推向全国各地,就使得这些传统行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土家族文化中间层面的制度行为文化,主要包括在采集、渔猎、农耕生产活动中实施的禁林、维护安宁、定款护秋、议收桐茶、草标禁约等俗规俗约和在衣食住行、婚育丧葬、节日礼仪等方面所体现的民风民俗。这一层面的土家族文化也处在迅速变迁之中,传统的规约和习俗如同日渐消失的物种一样,大量地从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淡出,只是在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寨有着一定的遗存。

作为土家族文化内隐层面的精神心理文化,主要包括土家族的语言习惯、故事谜谚、歌舞乐剧和各类信仰禁忌等;具体表现为湘、鄂、渝、黔边50多万土家族群众仍在使用的、保留着独特的语音语序习惯和各种特殊用语的土家语;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富有想象力和爱憎情感的传说故事,从生活经验中提取加工的具有知识性和艺术性的谜语与谚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且别具一格的歌舞、音乐和戏剧,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提炼并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以祭祀祖先、敬奉土王、相信梯玛、迷信诸神、恪守禁忌为特征的信仰禁忌习惯;以及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的适合山区自然环境的民间体育和娱乐活

动。这些精神层面上的文化现象,构成了土家族的独特心理结构,最能代表土家族

文化的民族特征。目前,作为土家族文化内核的土家语也在日益走向凋零,使用的

地域逐渐缩小,能听、会说且把土家语作为主要交际手段的人越来越少;随着电影、电视艺术的大众化,传统的土家族歌舞、戏剧也日渐式微。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各级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招商引资模式的出台,作为表演层面的土家族摆手舞、打溜子这类艺术活动逐渐为

作者: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湖南,吉首,416000

土家族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文化成就,它是土家人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表现了土家人深邃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吃苦耐劳、诚恳朴实,英勇顽强、保家卫国,善于学习、与时俱进,这些都是土家族文化精神的精华部分。同时,由于土家族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又以农耕经济作为主要的

谋生手段,因而,土家族文化中又有许多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的东西,如安土重迁、重农轻商、迷信天地鬼神、安于现状等等,构成了土家族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土家族文化必然面对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使命。

一土家族文化的传承状况

土家族文化体现在物质生产、制度行为和精神心理三个层面上,它们在适应现代生活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作为土家族文化外显层面的物态文化,主要表现在以

竹木器为代表的生产、生活器具,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和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纺织品。随着金属、塑料产品的批量生产和广泛占领市场,随着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要举措之一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土家族传统的竹木器具使用范围日渐缩小,传统的木匠、椅

181

人们所了解。

二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达,

交通条件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来的人口激增与资源短

缺矛盾的凸现,对土家族的自然人文资源、生态环境、传统文化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土家族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现代化进程的标准化价值取向的影响。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深刻、剧烈而又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就当代中国而言,现代化要解决的主要是三大问题:政治现代化,,现代化,制度、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的现代化。三是思想和生活现代化,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现代化。不论是哪一层面的现代化,都蕴含着一个标准化的价值取向,这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其次,民族地区消除贫困的巨大压力。土家族生活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地域比较封闭,基础设施薄弱,资金和技术紧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社会普遍贫困,为了改变落后面貌,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当地经济,人们不惜破坏现有的人文与自然资源,以获得竭泽而渔式的经济增长,达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发达地区的同步。在这一追赶过程中,传统的、民族的、生态的东西很容易被当作阻碍发展的因素而被抛弃掉,造成消除贫困与民族文化生态多样性保护间的矛盾。

再次,外来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土家族地区逐渐打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开始与外界发生频繁的交往和接触。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人员对流的增加和外来信息的大量涌入,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土家族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服饰、语言、民居、歌舞、习俗、习惯法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因素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开始蜕变、消失,削弱了土家族群众对自己固有文化的信心。

值得庆幸的是,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出现了难得的机遇。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希望,而且也为包括土家族在内的西部少数民族再造秀美山川、弘扬民族文化带来了福音。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本民族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风民情进行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人民政府2001年5

月编制的《永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提出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文化理念,即是典型的一例。这些都对土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设想土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牵涉到宏观经济,,:

(一)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民族地区首先面临的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问题。正如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的人权首先表现为生存权一样,民族地区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因此,民族地区必须抢抓西部大开发的这一历史性机遇,大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民营企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生态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多渠道地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市场

意识,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结合起来,以期通过观念的转变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逐渐摆脱了贫困,经济得到发展,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是民族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意味着土家族文化的保护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或者只是经

济发展起来以后才需加以关注的事情。正像发展经济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一样,民族文化的保护更不能先破坏后抢救,因为文化的传承有其特殊性,一旦链条中断就很难再进行恢复。因此,永顺县政府在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政策时,一定

要确立文化保护的理念,要把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作为各项经济开发的前提和基点。比如,设立经济开发区对古镇进行改造,绝不能破坏古镇的历史基调和文化风貌;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有文物和文化部门的参与,避免各类有形文化遗产的再度遭受破坏;在旅游景点的开发方面,应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和各类娱乐设施的建设,以保持原有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协调。

(二)处理好“有为”与“无为”的关系。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有着多

样化的选择,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应当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这样才能

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土家族文化。

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永顺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显然不能再走发达地区或准发达地

182

区的拼资源、拼规模,靠人口的密集和价值取向的趋同去赢利争胜的旧有模式,而

应当瞄准、物色并大力发展那些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新型支柱产业,这就需要借助文化的品牌。因此,“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借助民族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采用现代经济的准则和方式去运行,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跨民族、跨地区的人

际沟通和较大范围内财富分配的相对均衡,就不失为一种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新路子和好办法。目前,永顺县政府实施的旅游带动战略是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一种有效模式。这是因为:首先,旅游业凭借的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业,,而是依靠人———游客的流动去获得市场价值。民族工艺品和土特产品这些不需要稳定规格和难以批量生产的商品,很难按照集约化产业经营的模式去生产、销售,它只能是高度地方化、民族化的特种产品,人们要想消费这些特

种产品,只能在旅游市场中获得。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正好为这些不便运输、难以形

成批量的民族土特产品和工艺品提供一个切入市场的机遇。第三,作为民族旅游业的主要资源———人文资源,植根于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地域性、民族性特征极为明显。民族旅游就是借助文化的反差,将民族文化市场化和商品化,因而它是一个最稳定、最不害怕竞争的行业。因此,永顺县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不应当考虑那些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的产业,而应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业。这既能带动永顺县经济的全面发展,还为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应对土家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进行认真甄别,对那些与时代精神不相融洽甚至与时代精神完全不合拍的东西,任其经历时代大潮的冲涮,荡涤其阴暗陈腐,以收化腐朽为神奇之效。对于土家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或虽不是精华但经改造能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独特成分加以有意识地保护。此外,对土家族文化的不同事项,也应采取“无为”与“有为”并行的态度,如土家族文化中的民居建筑、古镇风貌可以进行积极的开发,但土家族文化中核心部分———民风民俗———却很难进行人为的开发,仅靠政府的宣传提倡,或者是有意识地对政府机关干部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土家日常语、土家山歌、土家摆手舞的专门培训,也未必能收到实效。因为这类风俗习惯只能散落在偏远的山村,让其以化石般的面貌生长于民间,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三)处理好共性与特色的关系。由于人类社会具有类的特征,因而各民族文化在其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共性

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经过无数文化事项的检验而具有实证性。但世界各民族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各民族文化之所以具有魅力,关键在于其特殊性。因此,处理好共性与特色的关系也是民族文化保护与利用这一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轨的进程中,大量的老城区正在缩小甚至日渐消失,“水泥森林”、“玻璃幕墙”已成为城市化的主流,传统的文化理念的被消解与西方强,,,失落感也就随之而“空位”。当人们回过头来的时候,终于在民俗、民间文化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市场经济、传媒等各种“力”的综合作用下,民俗、民间文化热也就占据了“文化空位”。然而,在这种民俗、民间文化热中,最可怕的是它的自然的淳朴和粗犷性的消失,代之而起的则是难以容忍的虚假、肤浅和雷同。各地匆匆忙忙建造起来的许多所谓“民俗村”、民间文化旅游点给人一种虚假的印象;民俗、民间文化大多只在感性的器物层面上下功夫,没有自觉地去追求一种新的文化理念,确立新的文化品味和风格。体现在这种“热”后面的真正热情则是赚钱的热情。这种人为炒作起来的所谓民俗、民间文化热并不是传统民俗、民间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的伟大复兴。

永顺县在制定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的措施时,不能完全依靠在旅游景点建立民俗村和进行歌舞表演、民俗表演的方式来实现。通过旅游业确定可以保护一部分土家族文化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承、弘扬土家族文化的作用,但民族文化决非通过旅游业就可以得到保护与利用的。因为表演层面的民风民俗毕竟只是民

族文化的小小侧面,而不是民族文化的全部,而且这部分内容很容易被其他旅游景

点模仿,造成不同景区民风民情表演的趋同化。土家族文化只能与其特定的环境相伴生,离开了其生长的土壤,土家族文化也就失去了其“本真”。作为土家族中心的

永顺县,有着大量的包括建筑物、衣食住行类器具和民俗文物在内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有形文化,更有着丰富的包括口传历史、表演艺术、风俗习惯、节日及礼仪等在内的无形文化。如何保护和利用土家族丰富的文化?可以借鉴云南、贵州两省的

一些作法。云南省为了实现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推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正

在滇西北着手构建民族文化保护村。贵州则率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并相继要在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仡佬族聚居区建立新的文化生态博物馆或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些措施已

183

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永顺县可以考虑在麻岔乡司城村、和平乡双凤村建立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借助政府的力量保护土家族的文化生态,使土家族文化的各个

层面按照其自身的文化逻辑和演化规律顽强地生长于民间,从而保持其原始、古朴、纯真、自然的特殊风貌。

(四)处理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开发,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其原有的文化生态消失,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其文化的开发利用。但民族文化的保护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用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襟,有的文化要素,,溪州铜柱、老司城遗迹、王村古建筑、各类工艺品等有形文化和戏剧、音乐、工艺技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无形文化极为壮观、丰富,永顺县各部门比较重视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工作,而且已经突破了“为保护而保护”的单纯文化保护观,确立了“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文化理念,注意到了文化在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尤其是非常重视旅游业在土家族文化开发中的积极作用。目前正在着手进行的老司城整体开发、土家族民俗博物馆的改扩建、溪州铜柱馆的建设,不仅是土家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典范之作,而且也是当前土家族文化保

护与开发的最佳选择之一。但从长远着眼和从整体思考,这一思路仍然存在着一些隐忧:第一,因土家族的有形文化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遭受严重破坏,目前开展的保护工作依旧停留在重建、修复的思路上,这种不是建立在对历史遗迹原貌保护基础

上的“文化重建”是否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它会不会像那些司空见惯的假古董一样成为一种摆设?第二,资金投入和市场运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完成土家族有形文化的“重建”,但却对其无形文化的传承无可奈何,怎样在如火如荼的现代化背景下保存土家族的无形文化并加以时代性的转换?第三,如何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将永顺县土家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产业,以满足土家族群众的归属心理和外地游客的消费需求?这些问题还有待各部门的进一步的探讨。处理好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形成了土家族文化开发与利用的正确思路,也就找到了土家族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平衡点。

(五)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家族文化保护、利用的关系。作为地理环境重要内容之一的生态环境,对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思维特征、审美情趣等等都与地理环

境有着一定的联系。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些自然因素,仅从文化本身去谈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

土家族生活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这里属于我国云贵高原的东部延伸地带,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米左右,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地方占全境的70%。境内山峦重叠,河流密布,有山地、河谷、高原、平坝等多种地形,有丰富的植被和动植物资源。这种山地环境决定了土家族文化属于山地农耕文化类型,自然环境,在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历史岁月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口的不断增多,耕地的不断扩大,导致森林植被资源的急剧减少和土家族文化生态的逐渐变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土家族文化的原生态。当前,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永顺县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土家族家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永顺县应该抓住小溪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机会,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林政管理,实行封山育林,取缔薪炭市场,推广节能措施,搞好全面绿化,为永顺县各民族的文化传承提供一片美丽的天地。

总之,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学科、多种领域的一个综合性大课题,需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共同决策和广泛参与。只要政府引导、调控得力,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各项措施得当,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一定会取得成效———也就是既完成了民族性维系,又实现了时代性转换。注:

①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②段超《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出版。③易小明、罗康隆、田茂军《民族文化差异与经济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④永顺县志编纂委员会《:永顺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⑤田荆贵《中国土家族习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⑥《土家族简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⑦《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岳麓书社1991年出版。⑧杨昌鑫《:土家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

⑨永顺县人民政府《永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年5月编制(未出版)。

(责任编辑:江寒)

184

吊脚楼(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湘西吊脚楼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印江现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带的土家吊脚楼。

土家族风俗歌及音乐艺术赏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b5331057.html, 土家族风俗歌及音乐艺术赏析 作者:徐燕琴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和民歌。土家族是居住在我国湘西地区的一个民族,土家族的人们能歌善舞,土家民族歌曲、风俗歌等也是我国民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针对土家族的风俗歌、民歌进行分析,欣赏土家族歌曲中的音乐艺术。 关键词:土家族;风俗歌;民歌;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72-01 土家族民歌通俗易懂,呈现的故事生动有趣,从其民歌中就可以看出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本文针对土家族的民歌特色和音乐艺术特征进行欣赏。 一、土家族民歌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民族,其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总的来说土家民歌是在土家族人们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土家族在劳动、结婚、祭祀等活动中,都会载歌载舞,土家族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中很多的民歌,我们可以将土家族的民歌分为5个类别。 (1)风俗歌曲。 土家族民歌的产生大多和当地的风俗、习惯等有关,著名的音乐家巴托克曾经说过,每一首民间音乐中都含有一定的任务,和其产生地区的风俗、生活习惯等有关系。百姓在生活、劳动中歌唱和演奏,成为音乐的支配者,这就是所谓风俗,是传统的,民间的、民族的。土家族的风俗歌曲在不同的活动、不同的事件中有不同的风俗歌曲,结婚有哭嫁歌曲,丧事有哭丧歌曲、过节有庆祝节日的歌曲等等,其中在土家歌曲中最有名的有哭嫁歌曲,其中讲述了土家族的婚俗史,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一定要唱一唱哭嫁歌曲,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进行表达。 (2)号子。 号子也算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种类,号子分为很多种,例如船工号子、拉木号子等,每一种号子都有独特的艺术特性,土家族的民歌中号子非常的丰富,在众多的号子中船工号子最具有特色。号子产生在土家族儿女劳作间和拉纤活动中,主要是对各项劳动进行鼓励和协调,将劳作中的疲劳进行消除,鼓励士气,抒发人在劳作中的感情,这些感情大多是积极向上的,号子的声音,非常有穿透力,给人鼓励。

土家族、苗族特色民族文化及花灯文化研究报告

秀山土家族、苗族特色文化及花灯文化研究报告 土家族苗族文化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中共建政后,通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西南卡普:是秀山独具特色的一种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衣服材质,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 而由西南卡普制成的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在土家族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红色则最受人青昧。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样和之感,因此喜红者诸多。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在调式上﹐徵﹑羽调式较多﹐宫调式较少﹐部分民歌有调式交替现象﹔曲式结构上以二乐句﹑四乐句﹑五乐句的乐段结构较多﹔在一些偏僻山寨﹐有一个乐句不断反覆的乐句式结构。在各种民歌中﹐多段(联曲)体结构比较普遍﹔旋律多为级进﹐与语言紧密结合﹐富

土家族吊脚楼

[编辑本段] 土家族总体介绍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6 6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编辑本段] 土家吊角楼的结构 吊角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又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角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就其结构而言,各地区的吊角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角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总的看来,吊角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角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角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

湘西土家族情歌的语言艺术

第27卷第3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5月V ol.27,N o.3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06湘西土家族情歌的语言艺术 Ξ 石雯丽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湘西土家情歌是湘西主要的民间文学样式,它通俗质朴、风趣含蓄、富有韵律、形象生动,具有着浓厚的 艺术氛围。 关键词:湘西;土家情歌;语言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7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6)03-0082-03 作者简介:石雯丽(1968-),女,湖南花垣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湘西土家情歌是民间文学中最早产生,又一直伴随土家人由远古走向今天的主要民间文学样式。“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声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1](P170)湘西土家人“以歌为媒”,自由恋爱自古成习。要想成就一段姻缘,唱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彼此用歌声表情达意互诉衷肠。“好水洗衣不用槌,好姐连歌不用媒,阵阵山歌架起桥,情哥情姐桥上会。”[2](P50)只要遇到自己心仪的异性,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是在特定节日里(如土家社巴节)都会敞开歌喉,尽情表达爱慕之意,思念之情。“青山田园美如画,吊脚楼住毕兹卡,郎如青山妹似花,歌声恋情传佳话。”[2](P51)湘西土家情歌种类繁多,依据男女的相恋过程,可分为动心歌、试探歌、赞美歌、挑逗歌、初恋歌、迷恋歌、相思歌、反抗歌等等种类。湘西土家情歌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措辞、真挚微妙的情感、富有音乐性的声韵等,展现出独特的生活情景及文化风情,因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下面 从其语言运用角度进行探讨。 一、通俗质朴 湘西土家情歌的语言,多是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结晶,既通俗,又雅致,既质朴,又清新。因此,“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平淡中见新奇,浅显里寓深意,质朴中含清新,清新里显质朴。不论是对唱、叙述、还是描写一件事、吟唱一个人,虽然用的都是通俗的口语,却如泥土般纯朴,绿叶上滚动露珠儿般清新感人,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平易自然、质朴生动。如: 松柏生在大山坡,常年四季叶不落,一根青藤缠上树,扭来扭去解不脱。[3](P61) 我想阿妹想得呆,粪桶当作水桶抬,菜园当作内房进,衣柜当作大门开。[3](P60) 这些情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风花雪月的描写,有的是湘西土家山区人民常见常听的口语, Ξ收稿日期:2006-04-24

湘西土家族

湘西土家族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 、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 武陵蛮”的一种。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 “土蛮”、“土兵”等名称。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 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 泰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其首领依靠其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持内部关系。西汉末年,“武陵夷”田 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权。以后“零阳蛮”、“漤中蛮”、“巫蛮”和“澧中蛮”都起兵反抗压榨。三国时,蜀汉与孙吴长期争夺夔、峡和武陵地区,土家族成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 对象。蜀吴的长期争夺,使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安生。这以后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迅速发展,经常处于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松弛,战争频任,社会动荡。唐 朝开始,中央采取羁縻州县制度,任命归顺的地方首领以州县官职,治理其地,并准其世代承袭,使土家族日趋稳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加强。土家族人民在抗击外敌入 侵、支援红军长征。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此文献由湘菜连锁加盟品牌“湘西部落”提供。

2018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化学试卷 第1页(共18页) 化学试卷 第2页(共18页) 绝密★启用前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 学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Ca 40—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 A .有新物质生成 B .发光发热 C .有气体生成 D .有沉淀生成 2.下列有关“金属之最”描述中,属于金属物理性质的是 ( ) A .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 .铁是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C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 D .银是最好的导电、导热金属 3.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A .氧气 B .水 C .氮气 D .二氧化碳 4.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A .熄灭酒精灯 B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倾倒液体 D .加热液体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 .空气 B .冰水混合物 C .氯化钠溶液 D .75%的医用酒精 6.下列物质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 A .大理石(3CaCO ) B .水(2H O ) C .硫酸钠(4NaSO ) D .氧化镁(MgO ) 7.下列物质中,N 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的是 ( ) A .2NO B .2N C .NO D .3HNO 8.下列关于2CO 性质和用途描述错误的是 ( ) A .2CO 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B .2CO 能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 C .2CO 不溶于水 D .2CO 的固体(干冰)可作制冷剂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 .pH=9的溶液显酸性 C .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色 D .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10.在实验室中,下列物质具有强烈腐蚀性的是 ( ) A .稀HCl B .NaCl 溶液 C .3KNO 溶液 D .98%的浓24H SO 11.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 A .2222H O O +2H ↑↑通电 B .2223H O+CO H CO C .22Zn+2HCl ZnCl +H ↑ D .23 32BaCl +2AgNO 2AgCl +Ba(NO )↓ ( ) 毕业学校__ __ 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在 --------------------此-------------------- 卷-------------------- 上-------------------- 答-------------------- 题-------------------- 无-------------------- 效----------------

湘西的歌

湘西伢儿的歌 授课年级:四年级 执教者:湘西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小李密 教学目标: 1、欣赏湘西民间音乐,激发学生对湘西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2、能自信地用湘西方言唱土家族民歌《》,从中体验用方言 学唱民歌的乐趣。 3、能积极地参与《》的表演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表现力。教学设想: 湘西是歌舞的海洋,打击乐的世界。浩如烟海、独特优美的民间音乐舞蹈绚丽多彩,灿若星辰,赏心悦目,且源远流长。为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和传承湘西民间音乐与歌舞,展现极其丰富的湘西本土音乐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得到别开生面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这是我们设计这课的目的。在学习《湘西伢儿的歌》这课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湘西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感受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再通过用湘西方言学唱土家族民歌并参与表演,体验土家人欢歌劲舞的火热情景,从中理解探究、互动、合作教学理念的真谛,从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拓展学生音乐视野的目的。 重点:用湘西方言学唱土家族民歌。 难点:分小组学习原生态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舞步,舂碓的基本动作,

围着碓坑欢乐歌舞的场景。 教学准备:钢琴、自制的土家族打击乐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6分钟) 1、师生伴随着浓郁的土家族音乐《调年酒歌》,欢快地跳着摆手 舞进入教室。 2、师生问好: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来自哪里? 学生:―――― 老师:用土家语、普通话向同学们问好,用苗语、普通话向与会教师问好。 学生:向老师问好。 3、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我的家乡湘西。在坐的 有谁去过湘西?是否能谈一谈你所知道的湘西呢? 学生:――――(师表扬) 4、出示课题《湘西伢儿的歌》(课件一) 5、简介湘西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课件二) 老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地道,(今天我们就学习《湘西伢儿的歌》。)咱们湘西地处湖南省的西北部(湖南省地图),一共有八个县市, 最南边的是苗族聚集的凤凰县,最北边的是土家族聚集的龙山 县(湘西地图)。咱们湘西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这里呀山美、 水美、人更美,今年还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呢(湘西

土家族简史

土家族概述 作者:小敏彭彭 摘要:土家族是我国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形成了其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神文化。 土家族形成 土家族的族源在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她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第二种则认她是当地的土著居民,第三认为她是有贵州迁来的乌蛮族的后代。多源论和主源论者的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是由纯粹的族源形成的,土家族也不例。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土家族是由古代巴人的两支——廪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了后来的众多的族群,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共同体。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巴人分为板楯蛮和廪君蛮。 秦汉以来,以巴人为主体的又融合了彭、冉氏等其他民族成分的土家族逐渐开始形成。唐王朝在今土家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制,致使向氏、彭氏、田氏、冉氏、覃氏、杨氏、白氏、张氏等等,纷纷涌现,得以壮大,从而发展成为上述土家族地区的主要姓氏,这也是构成今日土家族宗族制度突出的重要历史原因。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现在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彭、田、覃、向,冉、马六大姓氏首领世袭统治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土家族稳定的共同地域最后形成。 以后随着汉族居民大量迁入,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的历史传承: 土家族是一个热爱祖国和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 早在殷商时期,土家族人的祖先巴人就积极参加反抗历代奴隶主和封建王朝的斗争。《华阳国志》已有关于巴国军队的记载在夏禹“会诸侯于会稽,执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故后人称之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周之季世,巴国内乱,将军巴曼子许楚三城以平乱,事平,将军不与楚城,自刎以谢楚

解密湘西吊脚楼

解密湘西土家族吊脚楼 姓名:XXX 学院:XXX 学号:XXX

解密湘西土家族吊脚楼 摘要: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由落地建造的座子屋与架空的横屋组成的"半干栏",是我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一个独特的类型。吊脚楼民居主要分布于鄂西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武陵山区。吊脚楼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专家们研究少数民族民居住宅的重要对象。笔者将从吊脚楼的地域特征、来由、建筑特色等方面来分析湘西土家楼吊脚楼。 《一》、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简介 一、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二、地理位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可分为西北中山山原地貌、中部中底山山原地貌、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最高海拔1737米,最低海拔97.1米。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建筑材料及环境 二、建筑材料的选用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料。杉木是中国特有的和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2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境内居住着土家、苗、汉、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总人口275.83万人,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辖吉首市和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七县,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 一、境域位置 地理位置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 境域面积湘西州境域,南北长约24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土地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州域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森林面积亦有降有升。 二、沿革区划 建置沿革湘西州域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唐虞之时,有“蛮地”之称,属“三苗”范围。夏,为“荆州之域”。商代,属楚“鬼方”地域。西周至春秋,属楚“黔中地”。战国时属楚黔中郡。西汉属武陵郡。三国时初属蜀,后属吴。西晋、东晋属荆州武陵郡。隋唐五代时期属黔中道。朱为荆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为湖广行省恩州军民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和四川行省永顺司。明置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为岳、辰两州地。清置永顺府和风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为澧州地。民国时期.1914一1922年为辰沅道。1938—1949年为第八、第九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今吉首)、永绥(今花垣)、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永顺专区。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6县,并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今张家界永定区)4县。年底,代管4县亦属直接管辖。1955年4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设吉首,辖吉首、泸溪、风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桑植、大庸10县。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设市。1988年,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是年12月31日,大庸市及桑植县正式划出湘西州。1989年至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8县市。 行政区划湘西自治州今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7县,截止2009年未,下辖90个乡、68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全州有172个居民委员会、1975个村民委员会。 三、自然环境 地貌湘西州域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贯州境,北部多山,有大小山峰130多座。州内最高点为龙山县境内大灵山,海拔1736.5米,最低点为泸溪县上堡乡大龙溪出口河床,海拔97.1米。受酉水、猛洞河、武水、沅水、辰水等河流的影响,境内地面被切割成众多盆地、台地和高峰、沟谷及陡坡,相互交错,山峦叠嶂,千姿百态。境域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充分,多溶洞、伏流。境域地貌大致分为三大区域:西北中山山原地貌区占州域总面积的22%,海拔800一1736米,地形切割较深,顶部岩溶发育,干旱少雨,光热偏低,土壤自然肥力较好,适宜发展林、粮、牧业生产;中部中低山山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59%,标高50一1000米,丘状起伏,岩溶发育,光、热、水、土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粮、林、牧、经济作物和矿业生产;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面积约占州域总面积的18.98%,地势比较平坦开阔,光、热、水、土条件较好,为湘西州域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最佳区域。

年湘西州中考艺术试题卷

2018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艺术试题卷 姓名:准考证号: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在试题卷、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3.答题完成后,请将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放在桌上,由监考老师收回。 4.本卷共三大题,满分为40分。音乐、美术同堂考试,两科时量共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题为音乐,21-40题为美术,每小题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是八分音符的是 2.《保卫黄河》的曲作者是 A.聂耳B.郑律成C.洗星海D.贺绿汀 3.在五线谱中第二线唱“5”,下加一线唱 A.3B.2C.4D.1 4.《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 A.陕西歌民B.青海歌民C.云南歌民D.贵州歌民 5.《春节序曲》的曲作者是 A.刘炽B.郑律成C.李焕之D.聂耳 6.《二泉映月》是 A.古筝曲B.琵琶曲C.笛子曲D.二胡曲 7.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是 A.强、次强、弱B.强、弱、次强C.强、弱、弱D.强、弱、强 8.下列选项是德国作曲家的是 A.莫扎特B.比才C.柴可夫斯基D.贝多芬 9.有“音乐神童”之称的是 A.舒曼B.圣一桑C.莫扎特D.格里格 10.下列不是西洋乐器的是 A.小提琴B.古筝C.长笛D.小号 11.“秦腔”又称陕西梆子,主要伴奏乐器是 A.板胡B.三弦C.琵琶D.锣 12.全班同学同时演唱同一旋律的歌曲形式是 A.对唱B.齐唱C.合唱D.重唱 13.下列属于吹管乐器的是

A.笛子B.古筝C.定音鼓D.小板 14.下列属于铜管乐器的是 A.钢琴B.小提琴C.大号D.电子琴 15.下列不属于人声分类的是 A.男声B.女声C.美声D.童声 16.下列力度记号表示中强的是 A.mpB.fC.mfD.ff 17.C大调音阶的基本音级有 A.5个B.7个C.6个D.8个 18.下列属于拉弦乐器的是 A.京胡B.唢呐C.笛子D.锣 19.下列属于民歌体裁的是 A.山歌B.颂歌C.进行曲D.抒情歌曲 20.下列是歌唱家的是 A.徐沛东B.刘炽C.宋祖英D.孟卫东 21.彩虹是红、橙、黄、绿、()、蓝、紫七色组成 A.白B.青C.粉D.黑 22.图案表现技法的元素是 A.刻、画、裱B.画、剪、贴C.点、线、画D.都不是 23.《向日葵》的作者凡·高是()人 A.荷兰B.美国C.中国D.英国 24.色彩的三要素指的是明度、纯度、() A.灰度B.色相C.暗度D.亮度 25.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是我国最早的画在()上的绘画 A.纸B.丝C.竹D.皮 26.书法结构的基本原则是 A.飞扬B.不对称C.通透D.平稳 27.中国画中被称为“四君子”的是 A.梅、兰、竹、菊B.梅、竹、桃、菊 C.兰、荷、梅、菊D.梅、兰、松、菊 28.《狼牙山五壮士》是一幅()作品 A.油画B.板画C.水粉画D.水彩画 29.“三大面、五大调”是()的表现手法 A.国画B.速写C.素描D.油画 30.印象派是根据一幅油画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这幅画的作者是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州本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州本级财政支出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财政监察 【发文字号】州政办发[2013]15号 【发布部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 【发布日期】2013.05.06 【实施日期】2013.05.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州本级财政支出管理办 法》的通知 (州政办发〔2013〕15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湘西经开区管委会,州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 《湘西自治州州本级财政支出管理办法》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5月6日

湘西自治州州本级财政支出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州本级财政支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财政支出为州本级财政预算资金和上级财政下达资金安排的支出。 第三条财政支出遵循公开公正、分类管理、绩效评价的原则。 第二章支出预算的编制、批复与调整 第四条部门支出预算草案由州财政部门组织,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和综合预算编制形式,按照“两上两下”的程序进行编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采用定员、定额的标准编制。项目支出由各部门(单位)申报并提供项目实施的政策依据。支出预算草案由州财政部门汇总审核,经州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第五条支出预算草案经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由州财政部门在州人大审批之日起一个月内,将预算批复到各部门;各部门接到州财政部门批复后,应及时将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预算批复到基层单位,不得进行二次分配。

中国土家山歌之乡——沿河

中国土家山歌之乡——沿河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地区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乌江流经沿河132公里,目前航运能力300吨级,彭水电站建成后通航能力可提高到500吨级。县城东风码头是乌江在贵州境内最大的码头,水上交通快速、便捷,上抵遵义余庆,下出涪陵直达重庆或江、浙、沪等地区。沿河区位优势明显,是黔、渝、湘、鄂边区物资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2010年10月18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县处在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乌江由南至北纵贯全境,地势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低,由西北、东南向中部乌江河谷倾斜。 文化旅游产业 沿河特定的地理位臵、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风光,旖旎迷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民风民俗,浓郁古朴;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为主体的红色文化,独具魅力。 乌江流经沿河132千米,从南至北由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和王坨峡五个峡段,峡长89公里,峡岸奇峰对峙、流泉飞泻、怪石嵯峨、古树苍劲、景观独特、蔚为壮观。名副其实的乌江百里画廊,除了神奇的自然风光,更有其神秘的古代乌江文明。古镇洪渡、龚滩、思渠、淇滩、夹石等记载了乌江的历史沧桑;沿河县城东岸唐代思州古城见证了沿河曾经拥有的繁华;思渠荷叶坪古城遗址、麻竹溪古城遗址、石马古城遗址蕴藏着许多历史谜团;乌江古纤道记录了先民开发乌江流域的足迹;鸾塘书院是今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沿河乌江山峡不仅是千里乌江自然风光的精妙之笔,更是研究古代乌江文明的巨大宝藏,沿河也因此被誉为“乌江缩影古思州”。“乌江缩影古思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答案)

1拿到试卷:熟悉试卷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建议拿到卷子以后看看考卷一共几页,有多少道 题,了解试卷结构,通览全卷是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的有 效措施,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题”。 2答题顺序:从卷首依次开始 一般来讲,全卷大致是先易后难的排列。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从卷首开始依次做 题,先易后难,最后攻坚。但也不是坚决地“依次”做题,虽然考卷大致是先易后 难,但试卷前部特别是中间出现难题也是常见的,执着程度适当,才能绕过难题, 先做好有保证的题,才能尽量多得分。 3答题策略 答题策略一共有三点: 1. 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做简单的、熟悉的题,再做 综合题、难题。 2. 先小后大。先做容易拿分的小题,再做耗时又复杂的大题。 3. 先局部后整体。把疑难问题划分成一系列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解决,每解决 一步就能得到一步的分数。 4学会分段得分 会做的题目要特别注意表达准确、书写规范、语言科学,防止被“分段扣点分”。不会做的题目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 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如果题目有多个问题,也可以跳步作答,先回答自己会的问题。 5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水平 考试时,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多数学生很难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 中要立足中下题目。中下题目通常占全卷的80%以上,是试题的主要构成,学生能拿下 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对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6确保运算正确,立足一次性成功 在答卷时,要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稳扎稳打,步步准确,尽量一次性成功。不 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试题做完后要认真做好 解后检查,看是否有空题,答卷是否准确,格式是否规范。 7要学会“挤”分 考试试题大多分步给分,所以理科要把主要方程式和计算结果写在显要位置,文科尽量 把要点写清晰,作文尤其要注意开头和结尾。考试时,每一道题都认真思考,能做几步 就做几步,对于考生来说就是能做几分是几分,这是考试中最好的策略。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结构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它是一个令人忘俗的所在,散发着生命的真纯,没有一丝喧嚣与浮华。身临其境,俗世的烦恼会烟消云散,困顿的胸怀会爽然而释。如果对大城市的奢华和浮躁感到厌恶,应该切身地去体验吊脚楼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泛舟静静流淌的江水中,欣赏两岸错落有致

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的地方音乐素材生活化体验 张家界崇实北校周巧男 桑植是民歌的海洋。纵观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如《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儿搭灯台》等歌曲都是以土家族、白族、苗族口头语言为基础的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因此桑植民歌作为口碑古籍有的来自堆兰积翠的田间,有的来自碧波荡漾的溪旁,有的来自铺满鲜花的山谷,有的来自日落黄昏的旷野。但无论是在阳光里,或是在月光下,桑植民歌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浓郁的地方生活特色,构成了桑植民歌的取材主题。在这里,人们把各种情感展示得淋漓尽致:生与死,爱与恨都用歌曲表达出来。在桑植土家族的<<摆手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土家人边歌边舞,民族狩猎,辛勤耕耘的情景,能体验到民族的团结,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在桑植民歌中,众多的三句体,五句体民歌把桑植人的爱情喧泻得淋漓尽致,让无数作曲家,作词家为之折服。一首桑植经典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先后入选<<中外抒情经典民歌300首>>,<<中国经典民歌100首>>,分别名列第二和榜首。这是桑植人用爱奏响的一曲爱的和谐曲,是一曲桑植人崇尚真情,追求自由个性的人格宣言。 桑植出英雄,桑植民歌体现了民族英雄情结。一曲表达湘西人民闹革命的”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跟着贺龙闹革命,脑壳砍了碗大个疤”的民歌传唱湘鄂西,激起数万英雄儿女热血奔涌,奋不顾身,谱写了一曲曲为国为民感天泣地的壮歌。

桑植民歌,是一朵永开不败的民族之花。走进桑植民歌。我们就会走近一个”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音乐世界;走进桑植民歌,我们就会理解桑植各民族爱国爱家的精神本源;理解桑植民族,我们就会接触摸到一个民族激动的心跳,一个民族永恒的文化追忆……。 1987年8月,当桑植土生土长的土家族民歌手尚生武把《好久没到这条坡》等三首民歌响彻在蓝色的多瑙河畔,本土青年歌唱家宋祖英把《马桑树儿搭灯台》唱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桑植民歌便带着悠长婉转神秘的优美旋律,走出山门,走出中国,走向了世界。桑植用民歌向世界打开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宝藏的大门。 桑植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永远散发着醉人的清香,为世界共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