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化解城市空间矛盾的关键是什么_大_省略__哈维城市空间生产思想的当代启示_赵楠

化解城市空间矛盾的关键是什么_大_省略__哈维城市空间生产思想的当代启示_赵楠

化解城市空间矛盾的关键是什么_大_省略__哈维城市空间生产思想的当代启示_赵楠
化解城市空间矛盾的关键是什么_大_省略__哈维城市空间生产思想的当代启示_赵楠

人民论坛 / 2017.03 上

74

社会治理

Social Governance

——大卫·哈维城市空间生产思想的当代启示

化解城市空间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赵 楠

卫·哈维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之一,也是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历史—地理唯

物主义者,哈维将城市作为其空间思考的起点,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生产、危机、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了资本逐利性是城市空间危机和矛盾形成的根本原因。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有效避免城市空间危机和矛盾,梳理哈维的城市空间生产理论能为我们提供重要借鉴。

城市空间生产的资本烙印为资本提供了投资渠道和机会,也为吸收剩余生产力提供了机会

哈维将城市空间的本质界定为一种包含不同元素的复杂商品,并认为城市各式的建筑物是这种复杂商品的物质表现形式,城市化和城市过程就是各种建筑环境的设计和创建过程。哈维将这种空间和地理要素置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框架中进行分析,指出城市建筑环境的生产和创建与资本的积累和运作紧密相关,城市空间生产已经打上了资本的烙印。城市空间生产的资本烙印,一方面为资本初级循环中过度积累的资本提供了投资渠道和机会,激发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为吸收剩余生产力、劳动力提供了机会。但哈维指出,过度的城市人造环境并不能有效缓解资本积累危机,相反,大量过剩资本投入城市固定资本项目,势必会滋生各种矛盾和危机。

哈维的城市空间生产思想重点论述了“资本逻辑”下城市空间生产的危机与矛盾。他指出,由于城市空间生产能够创造

更多的剩余价值,在巨额利润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资本家对其投资并炒作,使得城市空间生产的剥削功能进一步加剧。特别是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空间生产利润,会更加不择手段地掠夺空间资源。大量农村土地被城市空间掠夺,致使失地农民被迫转入劳动力市场,城市空间生产最终成为奴役人的工具。可见,资本逻辑下城市空间生产加重了对社会和空间的双重剥夺,也使资本实现了对社会和空间的双重剥夺。与此同时,资本为了逐利,不断拓展增值新空间,使城市处于破坏和重建的尴尬境地。

哈维的城市空间生产思想,分析了资本逻辑主导下城市空间生产的危机与矛盾,这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空间生产的弊端,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各种病态,例如失地农民问题等,为我国当前过快过多的城市空间生产敲响了警钟。

走向“空间正义”:化解城市空间危机与矛盾的关键

人是城市空间生产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资本本身是不具有人性的,但是资本的驾驭者“人”可以通过正义来化解由于城市空间生产所带来的各种危机和矛盾。因此,针对如何化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危机与矛盾,哈维提出了城市“空间正义”思想。

哈维指出,在城市空间规划中要坚持社会正义的原则。他认为社会资源应该以“正义”的方式实现公正的地理分配。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工业资本为主导的城市化,导致了工人阶级的普遍贫困,以及城市的两极分化等空间非正义现象的出

【摘要】城市空间生产理论是大卫·哈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揭示空间生产对资本积累重要作用的同时,批判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的危机和矛盾。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同样面临着城市空间生产的危机和矛盾,亟需提升驾驭“空间正义”的能力,以化解矛盾。

【关键词】城市空间 空间正义 空间生产理论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

A

现,激化了阶级矛盾。对此,欧洲发达国家纷纷在维护资本主义“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遵循所谓的“公平正义”原则,不断调整其城市空间生产规划,改善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阶级矛盾。但哈维认为,资本家所主张的这种“正义”依然是资本逻辑下的“正义”,相反,所谓“空间正义”,不是资本主义的正义,而是人类追求的真正的公平和正义,是在道德和伦理原则下的正义,是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正义。

哈维认为,资本主义的正义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对私有财产的维护,是披着自由、解放的外衣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权力服务的,而真正的正义是建立在消灭私有制基础上的,加之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理论紧密相关,因此,单纯在城市空间生产的分配方式上做调整,还不足以实现公正的地理分配,要实现真正的“空间正义”,亟需变革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过程与方式。可见,哈维的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内含了“生产正义”和“分配正义”的双重目标。他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家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根源,是造成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而消灭空间剥削和压迫,才能真正化解城市空间生产的危机与矛盾。

大卫·哈维城市空间生产理论的当代启示

哈维的城市空间生产理论,在批判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对资源、人的异化的同时,主张将“空间正义”作为城市空间生产的基点,这为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与此相伴,城市空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多,城市空间生产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愈发演变成一种纯粹的金融资产态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投机者炒作,城市空间资源生产和分配的不公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分配中的重点和难点。梳理哈维的城市空间生产理论,对比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不难发现,我国城市空间过度、过快的生产,恰恰与哈维批判的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危机和矛盾呈现出惊人相似的一面,具体表现为:一是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不均衡现象十分突出。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城市、沿海发达城市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与此相对应的是内地不少中小城市及郊区由于区位较差,难以吸引资本,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一些重工业城市逐渐呈现出衰败景象。二是城市内部围绕城市空间生产和使用的矛盾愈益激化。伴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可观利润,房地产开发商与城市居民围绕着城市空间规划、城市拆迁以及争取社区公共资源的矛盾和斗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三是随着目前城市空间生产的扩张及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不公,也使中国的社会公正陷入困境。面对城市高昂的房价,普通群众望而却步,随着城市空间生产的级别化,当前中国社会城乡差距、贫富分化现象愈加明显。

哈维的城市空间生产理论指出,资本力量是造成矛盾的根源,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实行“空间正义”化解矛盾。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私有制已经消灭,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自然会成为国内外资本青睐的对象,这些地区的城市空间更多地被资本市场所控制,资本力量在城市空间生产以及城市环境建造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城市空间资源的商品化、资本化趋势日益影响和制约着作为城市空间消费者的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强化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形”指挥棒的作用,在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市场环境的同时,加强对资本的管控和城市的规划管理,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促使房产企业合理驾驭资本,实现城市空间生产的“空间生产正义”和“空间分配正义”,促进我国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①冰洋:《大卫·哈维剥夺性积累理论述评》,《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②何虎:《大卫·哈维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空间理论研究》,《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责编/贾娜 刘芋艺 美编/于珊

Mar,2017 / PEOPLE'S TRIBUNE75

略谈城市规划在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作用

略谈城市规划在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作用 略谈城市规划在调整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作用 摘要:城市的居住空间是城市一定的空间区域内各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同时还是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形成的统一空间系统。在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住空间的分异化程度不断加大,甚至在同一区域内出现了极化和对立的现象。因此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居住空间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整,以解决城市居住问题。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现状;城市规划;调节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适度的居住空间分异属于正常现象,可以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但是过度分异将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导致不公平现象产生。通过城市规划的调节能够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现状 目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不断产生,并且出现了不同档次的居住区域,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豪华居住区:主要是一些高收入阶层,他们并非城市的主体,但是豪华的特征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他们所居住的区域多是城市中最好位置的公寓或别墅。 中高档居住区:由中高收入阶层所拥有,一般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在新城区或近郊新建的环境较好的商品房。 从居住条件来看:以上两种居住区划为中高档类型居住区。这类居住区基本都是环境资源优越,设施配套齐全,区域文化成熟,生活氛围浓郁的区域,其每个地块都具有稀缺的价值,在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中占有重要一席。 中低档居住区:由一般工薪阶层所拥有,这类居住区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其住宅多为单位自建房。经过几十年的使

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

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邓万春 内容提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时间和空间入手的社会理论重构可以从重构的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两个维度去理解。在理论路径上,这种重构有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 主义两条主要路径;在内容层面上,这种重构一是对空间进行重新解释,二是社会认识论 再造,三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在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交叉构成的理 论网络中,呈现出社会理论重构谱系的样态。 关键词时间空间社会理论重构 〔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7-0114-06 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理论建构中的空间重要性不断抬升,开始打破此前时间优先于空间成为理论建构基石的格局,学术界称之为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意味着社会理论的重构。它是对此前重时间、轻空间的社会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解释当代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新趋势时面临的困境的回应。因此,社会理论的重构试图从空间入手去因应两个主要学术难题:一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问题;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变化及困境的解释。于是,社会理论重构就有两条主要的理论路径,一是注重于对当代社会进行后现代解释的路径,一是侧重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进行政治经济学解释的马克思主义路径。又因为这两个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社会的一体两面,后者是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前者是现代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多数社会理论家在从事理论重构时,都同时支应这两重任务,同时跨越两条路径。 这种社会理论重构主要是从空间入手的,因此,对空间在理论重构中的内涵、地位的界定以及对如何从空间角度去解释当代社会的思考就是社会理论重构的内容层面。从内容层面来看,社会理论的重构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去把握。其一是对空间的重新解释:超越自然空间与绝对空间等传统空间理念,强调空间的社会性,空间与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的联系;其二是社会认识论的再造: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识论,从社会时空角度重新建构时空辩证认识论或者三元关系认识论;其三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或者分析当代社会空间存在的矛盾、问题,或者倡导开放的、多元的空间(社会)。虽然强调空间的重要地位,但是社会理论家们大都没有偏废时间在理论重构中的位置。 下文以列菲伏尔、福柯、哈维、苏贾等社会理论重构的主将为例,从社会理论重构的内容层面和理论路径两个维度论述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叙述策略上,文章将从这两个维度交叉而构成的网络中去透视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以内容层面为叙述主线的同时,兼论理论重构的理论路径。 一、空间新解 对空间的重新解释是社会理论重构的基础性工作。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具体的路径,马克思主 114

呼和浩特市概况

呼和浩特市概况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首府,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地理位置优越,早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枢纽。明清时期,已是商贾云集之地。目前,呼和浩特已同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关系,形成了外向带动发展,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呼和浩特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享有国家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经过50多年的建设,呼和浩特已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科教发达、交通便利,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新型城市。今年的8月呼和浩特被评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祖国北疆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还是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遗址,或是明清时期的召庙艺术等,都真实地记录了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显示了这座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韵。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召庙众多,故又称之为“召城”。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其汉语意思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召庙云集,故又称之为“召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留下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的召、寺、塔、壁画等。著名的有大黑河畔的汉代昭君墓,东郊的汉代白塔,明清时代的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清真大寺、将军府、玉泉井等。其中罕见的五塔寺蒙文天文图,端庄的召庙佛像,高耸的望月楼,庄重的公主府,巍峨的白塔,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是我国北方的建筑艺术珍品。还有土默特学校和尔齐召等早期革命纪念地。乌素图召、青山公园、喇嘛洞、哈素海、以及旧石器时代文化象征大窑文化等。从大窑文化算起呼和浩特至今已有50万年前历史可见其历史的久远。) 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就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直至战国时期蒙古高原的历史正式拉开了帷幕。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此演兵,并沿阴山修筑长城,并设云中郡。汉朝初期,匈奴与中原地区兵戎相争,,后通过“和亲”改善了关系,“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期,古今闻名的“昭君墓”就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外大黑河南岸,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当时依附北魏政权的“敕勒庭”在今南阴山的草原上驻牧,这里便有了“敕勒川”之称。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就在今呼和浩特南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内;隋唐时期,突厥在此一带活动频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边塞互市场所——“白川道”。唐太宗贞观年间,大将李责率兵至云中,大败突厥于白川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帮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辞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并改名为“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清末,归化城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政府绥远省主席董其武率部起义,绥远省全境解放。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同时更名为“呼和浩特”,成为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中部,黄河总和平原土默特平原的东东北部,平均海拔1000米,北枕巍峨的大青山,南临滔滔黄河水,东依连绵起伏的蛮汉山,西与土默特右旗接壤。周围分别与卓次县毗连,隔黄河相望就是著名的鄂尔多斯高原。黄河、大黑河会乌拉素河形成的

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附件 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2015~2020年) 一、线网规划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5条线路组成,总长约155公里,设车站123座,其中换乘车站14座。预计2020年,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达到50%,城市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达到15%。 二、近期建设规划 (一)基本原则 以线网规划为基础,改善交通状况,支持城市重点发展区域。坚持量力而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力求近期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发展密切配合与衔接,形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主骨架。 (二)近期建设方案 至2020年,建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长约51.4公里。 1号线一期工程自金海工业园区至白塔站,线路长约23.2公里,设站19座,投资155.84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5~2019年。 2号线一期工程自新店东至茂盛营站,线路长约28.2公里,

设站24座,投资182.97亿元,规划建设期为2016~2020年。 (三)主要技术标准 采用B型车,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在规划实施阶段,进一步深化主要技术标准和运营组织方案。 (四)资金安排 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338.81亿元。其中,资本金占总投资的50%,计169.4亿元,由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财政资金共同筹措解决,其中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出资98亿元,呼和浩特市财政出资71.4亿元。资本金以外的资金采用国内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 (五)实施保障 近期建设项目由呼和浩特市政府组织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建设和保障正常运营,结合城市开发进程,把握节奏、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项目管理公司作为项目业主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注重优化综合交通衔接,提高公共交通整体效率和吸引力。加强地质、水文勘察工作,强化安全管理措施。专项规划设计车站周边土地利用和交通接驳,重点控制好车辆段和停车场建设用地,积极探索利用土地开发保障城市轨道交通持续发展的途径。 附:呼和浩特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5~2020年)示意图

空间理论评述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空间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研究状况,包括古典城市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的空间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近现代城市空间社会学研究中,择要介绍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功能学派,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介绍了几位城市社会学家的空间社会学思想。包括凯文·林奇、威廉·H·怀特、林·H·乐芙兰和祖肯、欧登博格、爱德华·索亚、舒尔茨·罗伯以及曼纽·卡斯蒂尔的观点。 对城市空间的研究肇始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城市其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 城市又是工商业经济的物质依托。如K.J.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区域内的各种经济产物――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1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的功能得到强化,对城市不同空间位置的经济功能分异的研究,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蓬勃兴起。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对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逐渐演变成研究城市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学科,城市物质空间的经济属性得以深究。对城市不同地域空间表现出的不同经济利益的回报率,被认为是城市经济发展决策与规律的体现,从而空间位置的选择被置于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 工业城市的精英群落――企业家和商人,对不同空间经济利益的不同回报率的追逐导致了对空间社会属性的忽视。作为人的活动及社会交往的外部环境,在一开始,很奇怪地,把人给抛弃了。 直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大城市环境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相继产生,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城市也是一个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只不过社会化程度较农村为高罢了。城市里的各种人类活动都与空间环境不可分割,人口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与产业、设施、资源、空间、环境等都是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都存在食物链、营养级和生存空间环境,都有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它标志着人类开始被作为空间环境的内部中心因素而作整体思考,这是一次从客体定位到主体定位的思考角度的转变,这个转变就使得以人为发生主体,空间为活动环境、社交关系网络的定性得以产生,空间的社会意义开始被人所认同。 一古典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 城市空间社会学应该说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是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区别开来的。如前所述,城市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是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人类生态学。最早的人类生态学派诞生于欧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高潮中。 1 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由其内部生发机制、原理而将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机体。他们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将生态学原理如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城市发展。如帕克(R.E.Park,1864-1944)等认为,城市是一种生态秩序,支配城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竞争与共生。如同生物体一样,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 伯吉斯用生态学观点来解释城镇的空间差异。他提出同心圆理论,认为城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城市发展呈放射状。由于城市里人们的社会活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向心力、专门化、离心力等的共同作用,导致产生了空间分离。各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辛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城市形态不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和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 状,还表示了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把握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特征。 一、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形态 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 些城市按照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来限制其规模大小,帝王都城方九里,诸侯的都城方七里及方五里.《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就是那个时代城市布局的大致志形。这种所谓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对以后历代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受单一的文化模式的支配,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在统一的内在模式支配下,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呈现出基本一致的风格,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一)“里坊制”的城市布局形态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里仿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里处的白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自建城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之久。丰州城,呈方形,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8米。沿城墙筑有马面和角楼。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内分别建有许多整齐划一的城市坊区。城市平面由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组成,名胜古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西北坊内。当时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金代承袭了辽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遗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带来的地方特色。 频繁的战乱,以及不活跃的城市经济,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突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用不同的“墙”进行隔离,用追求等级观念的思想来规划城市,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同时,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构筑墙体和规划街道,当然,最容易选择的设计方案就是直线正交。于是,在坊墙约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现棋盘网格的形态。 元朝丰州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坊制解体,封闭的城坊逐渐被

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规划策略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安全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广场、公园、滨水空间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将安全规划的理论引入到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中。最后提出了一些安全规划的设计方法,力求从源头上消除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开放空间安全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ity public open space square, park, waterfront space of the existing unsafe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safety planning theory to the to the design of the public open space.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ecurity planning design method, and strive to eliminate from the source of urban public space not safety factor. keywords: urban public space of open space security pla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广场、公园及滨水公共空间等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周边土地价值,同时也是市民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城市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大都只考虑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而忽视公共空间的安全性。而城市的这些公共空间却时常存在着碰撞,擦伤,溺水等意外事故,甚至常常同犯罪问题联系在一起。因而将安全规划理念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来,迫切的需要得到我国城市规划人员以及管理者的重视。

城市居住形态_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_秦红岭

·总第435期· 理论界2010第2期□秦红岭 城市居住形态:从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 作为居民日常生活展开的主要场所,作为城市空间主要的组成元素,居住空间在城市形态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我国大城市,2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居住空间郊区化的现象,便是城市形态形成“摊大饼”式的圈层扩展和蔓延的重要因素;又如,高低档次不一、类型不同的住宅区组成了城市形态的“马赛克”式的镶嵌图,形成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和极化,以至出现城市的“富人区”和“贫民区”。〔1〕居住空间形态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影响着整个城市形态的功能和城市效率的实现。尤其是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城市居住空间格局上的阶层分化趋势,涉及空间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大问题,更是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隔离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芝加哥学派针对当时美国城市出现的两极分化、居住隔离等社会现象,借用了生物界自然竞争的生态学规律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指出人群居住的空间区位是分化与竞争的结果,强调经济因素、土地价值对城市居住形态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居住空间结构的三大模型,即伯吉斯(E.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the concentric zone model)、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the sector model)、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的“多核心”模式(the multiple nuclei model)。上个世纪70年代在芝加哥学派和冲突理论基础上,一些城市社会学研究者提出了住房资源对社会分层的意义,指出不同地理(或空间)区域意味着不同的生存机会,居 住的空间区位与个体其他社会资源的拥有具有密切的关系。近几十年来,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空间分异加剧。城市变得更加“分化”、“碎化”和“双城化”:一极是精英阶层在舒适豪华的典雅社区居住,这些社区通过围墙、保安杜绝外人的自由接触,形成所谓防卫型社区(gated community);另一极是城市下层、低收入人群或有色种族在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密集居住。〔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分层的加剧,对城市居住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城市居民按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居住在不同的地段和社区,同时分异人群逐渐转变为贫富差异,并由此导致了城市低收入和贫困人口聚居化的现象。如李志刚等学者对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计算分异指数,发现当前上海存在严重的住房分异,“城市从相对均质型的‘簇状’单位大院向异质型的以社区为单位的新的居住空间的转变。”〔3〕冯健对北京市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调查,指出北京社会空间分异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要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4〕沈关宝、邱梦华以广州为例,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加剧,局部已出现极化与隔离的现象,严加防护、外人不得入内的高级别墅区和治安混乱、外人轻易不敢入内的城中村就是证明。〔5〕刘玉亭则以南京市为例,具体着眼于城市贫困阶层的空间分布和居住空间状况展开了调查分析,发现城市贫困阶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相对集中的趋势,且主要集中于城郊结合部。其中城市户籍贫困人群多分布在一些早期建设的居民小区内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居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分层的加剧,对城市居住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适度的空间分异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过度分化与隔离的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尤其是富裕与贫困阶层之间社会距离扩大并引起居住空间形态上强烈反差的社会现象,却可能隐藏诸多负面问题,影响社会和谐。达成居住空间融合的方式,除了摸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居住模式以外,还应当强调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住房规划与建设政策。 关键词:城市居住形态;空间分异;空间融合 〔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2-0192-03 注: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建筑伦理学”学术创新团队成果。 [收稿日期]2009-06-25 [作者简介]秦红岭,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教授,从事伦理学和建筑文化研究。 【社会观察】 192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112803562.html,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作者:王艺霖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写的《回归公共空间》一书,研究了 30 年间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的发展和转变,并提出了适合当代都市公共空间设计的PSPL调研法。结合课文分析PSPL调研法,解读其中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系,以及城市生活与空间质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数据。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此课题的研究为我们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共空间;PSPL调研法;公共生活 本文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利用PSPL调研法对我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哥本哈根公共空间的变化 本文分析丹麦哥本哈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设,随着二战以后工业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越来越快。市中心的规划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筑杂乱、交通混乱、环境影响等。这些问题与民众要求的高水平生活愿望相差较远。1962年在众多意见和争论中,斯 特勒格步行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 (一)减少机动交通 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仍然保持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古老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及机动交通工具的激增,导致一系列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比如市中心步行环境迅速恶化,所有的广场都被用来当做停车场。而斯特勒格步行街的建立,改变了这一状况。为了不占用步行者的空间,城市广场从被汽车占领变成人们的活动空间。机动交通工具的减少,这就说明人们的公共空间就越多,城市的魅力也就越能被人们所感受到。 (二)增加步行系统 哥本哈根的交通政策一直是鼓励人们步行。步行是最保护环境、最便宜也是最低噪音的交通方式,街道可以容纳更大的交通容量。步行不仅意味着一种交通方式,它更代表着锻炼身体,散步和场地空间的增多。步行中有着很多的乐趣,城市能够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此。另一个关键是城市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变的。当更少的机动车辆出现时,街道和步行广场是增多的。在城市的其他地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每当一项成功的措施被执行后,人们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 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 §10.1概述 §10.2商业区 §10.3城市中心 §10.4城市广场 §10.5城市设计 §10.1概述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广义概念:可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 –交通 –商业交易 –表演 –展览 –体育竞赛 –运动健身 –消闲 –观光游览 –节日集会 –人际交往 –…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开放空间 ?街道 ?广场 ?停车场 ?居住区绿地 ?街道绿地 ?公园 ?…… –专用空间

?运动场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一、构成要素 1、自然要素?a?a气候、地形、水体、植被等 2、人工要素?a?a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 环境绿化、水景、城市照明 环境设施和小品 3、人文要素?a?a交往环境、风俗习惯 二、造型要素 1、实质要素?a?a点、线、面、体、色彩、质感 2、虚质要素?a?a焦点、轴线、界面 尺度、光、时间 §10.2商业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三、中心商务区 四、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 五、购物市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集市贸易(零售和批发) ?市场、商店和商业街 ?商业区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内容: –现代城市商业区是各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以商品零售为主体权及与它相配套的餐饮、旅宿、文化及娱乐服务。 –商业区内一般有大量商业和服务业的用房,如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专卖商店、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办公楼、旅馆、酒楼、剧院,歌舞厅、娱乐总会等。 ?分布 –商业区的分布与规模取决于居民购物与城市经济活动的需求。 –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和分区中心的地段,靠近城市干道的地方。 ?商业建筑分布形式: –沿街发展 –整个街坊 三、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 –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集中地。 ?一般只是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就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 观形式,就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就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与伸张性的表现。 它就是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就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 质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 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比如对城市空 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与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 的形状与实践;同时它也就是一种思想性与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与符号化 的表象中概念化,就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与人们也就是 根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所谓第一 空间指的就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就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就是人 类认知形式中的空间性,它就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与 第二空间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与空间性想象的范围。在这一空间中,就是既真实又想象 化的。而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就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就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在列斐伏尔瞧来,空间不 仅就是物质的存在,也就是形式的存在。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就是社会的 产物,“空间就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就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福柯则 从观念史的角度来对待空间。认为空间就是权力实施的手段与媒介,权力就是借助空间的物 理性发挥作用。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就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空间活动来完成的。认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关于 空间的想象,这便就是“心目中的地图”。“……构想的空间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城市现实, 对物质及社会世界来说,精神上的描绘、生产与解释要优于准确的经验描绘。” 总之,空间概念既可以表达物质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表达精神方面的存在形式。社会就是 由各种各样的空间组成,城市市民社会中也有不同的公共空间与空间话语。同样,我们在此可 以借用空间的概念来对近代上海小报进行文化叙事,小报本身既就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空间, 也就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空间,一个供人文化消闲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或曰公共领域,它就是现代化的产物,就是随着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 就是市民社会所特有的。它也就是一种场所与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首先就是一历史概念,就是指发韧于英国17世纪 末与法国18世纪的独特的历史现象。她认为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公 众讨论的区域,介乎国家与社会之间,她称之为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文艺作品对现实的 批判,咖啡馆或沙龙里对现实政策的批判而形成的一种公众舆论,继而形成一种机制,决定国 家的发展与走向。她也认为,在公共领域中,报刊等传媒成了公众的批判工具,并在公共领域 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将侣刀I喜分头“人\仆人而械层曲期1rb局tn地l,9[87] NL m;1甘6鲁化山“Fc:田6从扑领域’,我们首先就是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2gsl6‘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就 是公众舆论领域,它与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c:91其后她又认为公共领域突出的特征, 就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与富有弹性的交往网络。 通过私人社团与常常就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结构的核心,她们自 发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等为娱乐与对话提供了 一种公共空间。这些早期的公共空间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无所不包:聚焦点由艺术与文学转到了政治。[。o]

201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 (满分7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1分,共20分) (2019·内蒙呼和浩特)1.结合下图,选出对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合理的描述() A.西濒地中海、东达印度河、南跨红海、北含里海 B.西到马其顿、东到印度丰岛、南达波斯、北括黑海 C.西邻埃及、东达印度、南临阿拉伯、北至马其顿 D.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达埃及、北抵中亚 (2019·内蒙呼和浩特)2.阿拉伯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帝国时期,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伊斯兰教的多神崇拜 B.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C.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 D.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 (2019·内蒙呼和浩特)3.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世界”的观念确立,开始于() A.地圆说的流行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新航路的开辟 D.神学观念的形成 (2019·内蒙呼和浩特)4.近代历史上英国有过一段短暂的共和国时期(1649年~1660年),这期间掌握国家权力的是() A.查理叔侄 B.詹姆士兄弟 C.威廉夫妇 D.克伦威尔父子 (2019·内蒙呼和浩特)5.第一次工业革命先从棉纺织业开始,这主要得益于该行业() A.海内外市场广阔 B.采用雇佣方式经营 C.劳动力资源充足 D.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2019·内蒙呼和浩特)6.新学期,学校组织历史活动课,在一个标有“Tsar Alexander Ⅱ”字样的小组资料袋中,存有“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林肯”“明治维新时期的小学课堂“等图片和资料,请判断该小组参加活动课的主题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亚非拉人民的反帝斗争 C.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019·内蒙呼和浩特)7.观察下图,该图可以揭示的社会现象是()

呼和浩特市旅游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呼和浩特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目录 专题报告一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现状特点 1 二、旅游资源实体评价 2 三、旅游资源地区分布与评价 2 四、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实体名录 5 专题报告二呼和浩特市旅游市场研究 一、呼和浩特市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0 二、呼和浩特市旅游者人口学特征 11 三、呼和浩特市旅游者行为特征 13 四、成因分析 17 五、呼市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 17 六、客源市场定位与营销 18

专题报告一 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现状特点 1.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根据《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分类、普查与评价报告》,呼市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是:旅游资源种类多,实体数量大,此次调查得到的实体数有340个;地域组合好,主要集中在呼市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也有少量分布;档次高,部分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强,比较优势突出,如历史文化类的旅游资源和城市旅游功能方面的体现;另一方面,主体旅游资源及其赋存的生态环境脆弱,主要旅游区间的空间分布相当分散。 2.旅游资源结构特征 此次调查的旅游资源类型中,主类7种,亚类20类,基本类型46种,单体340处,分别占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相同类型的比例如下〔表1〕。 从上表看出,呼和浩特市的旅游资源亚类数量,占全国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比例都超过了50%,相对较丰富。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比例较小,属于中等水平。各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内容见下表(表2)。 表2 呼和浩特市旅游资源类型统计 因为多数高档次、具有垄断性或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一般都是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这类资源的保护难度大,加上本底环境脆弱,环境容量较小,一旦旅游过度,或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表3)。 上表看出,这些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很不平衡,自然旅游资源中的类型数量和单体数量很少,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只有9种,单体数量只有22处,人文旅游资源中的类型数量和单体数量较多,分别有37种和318处(项),完全不成比例,说明呼市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 呼市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四级旅游资源集中在呼市区和土默特左旗,三级旅游资源相对较分散(表4)。 表4 内蒙古旅游资源等级的区域构成

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理论 空间是人类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空间的配置是人类进行各种行为的产物,依据不同的原则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配置和不同规模等级空间相互密切的有机整体,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配置和联系就组成了空间。 城市的发展和地理空间密不可分。地理空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城市空间发展是地理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布局是城市化的产物,城镇空间布局是区域空间布局重要内容之一。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二是城镇体系的区位分布。 要实现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不损害城镇体系生态进程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点,促使城镇体系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持续性贡献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其旨在以区域为基础,兼顾发展和环境两个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控城镇体系的进程。 1、理论基础 1.1空间结构理论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空间结构一直是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1.1.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对霍华德来说,“田园城市”并不是他的奋斗目标,而只是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城市”的一个局部试验和示范。也就是说“田园城市”只是“社会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群体的组合。即“社会城市”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名称和设计各异的田园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依靠放射状和环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建设为研究对象,阐明其从蒙古宗教游牧的城市转化为商业定居城市再到一方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演变过程,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从方法上进行补充。 关键词:呼和浩特、归化城、绥远城、空间演变 本文以呼和浩特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图、地方志、、档案、游记、等文献为依据,在阐明呼和浩特城市空间演变的同时,对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即从民族史观的角度对自史而今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史进行研究。 1、呼和浩特的创立——元大都的再现(1575~1581) 16世纪20年代初,漠南蒙古右翼王俺答汗率领土默特部驻牧在阴山山脉东端大青山南北的平川上筑王城。俺答汗出于再现元大都,将王城建为每边约300米大小的正方形,城墙高8米,和最初的喇嘛教寺院弘慈寺,成为漠南蒙古的宗教汇中心,并打算在周围建设罗城。城于1575年竣工,明朝赐汉名“归化城”。 2、蒙古库伦型的城市构成(1582~1727) 到1727年止,在城南建成的喇嘛庙大召、席力图召、小召、五塔寺均以方城中轴线的延长线大南街为轴在两侧分布。这是蒙古在国制、军制上运用的左右两翼制相对的构造方式,也是游牧民族在宿营时的基本布局方式,即汗帐设于北,下属营帐在左右八字形排列。这时的呼和浩特是以蒙古人开拓空间的思考原型为依据而形成的,可谓是蒙古特有的城市空间构成。方城是俺答汗的汗城,城内仅设顺义王府、府仓等少数固定建筑。城南以喇嘛寺院为中心,个喇嘛寺院周围的东西北侧为喇嘛仓是喇嘛修行和居住之地,再往外围散着以耕种或手工业为生的汉族居民的村庄,称为“板升”。在板升村圈外的草原上散步着牧民的游牧部落,在节日之时,这些部落的蒙古包就扎包在城及喇嘛庙的周围,这种游牧和定居并存的城市形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 3、贸易中转城市(1727~1862)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构成在18世纪20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完成了游牧与定居并存的城市空间构成到定居为主的城市空间构成的转型。 1723年,清朝解除边禁,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在呼和浩特设立归化城理事同知,隶属山西省朔平府,曾以行商活跃于内外蒙古的山西人商人于1724年正式在归化城建店,转为坐商。1727年10月,清朝与俄国在外蒙古与俄国的边界恰克图签订《恰克图通商条约》,这大大缩短了俄商的经商路线,经恰克图、大库伦、多伦淖尔、归化城、张家口进京。18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中叶商业移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

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 1)基本要求: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

呼和浩特市餐饮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呼和浩特市餐饮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 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餐饮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城区居民消费需求中发展速度、增长幅度较快的行业,也是我市目前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为了全面掌握我市餐饮业所处的现状、业态分布和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扩大开放,做大产业,做强品牌,更好地进行产业引导,促进我市餐饮业业态合理布局,提升档次,健康发展,巩固商贸中心地位,内蒙古财经学院成立临时调查组,于2011年5月对全市餐饮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通过上门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基本摸清了我市餐饮业状况及发展需求等情况,现就餐饮业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餐饮业现状及呈现的特点 (一)基本现状 从近年来统计和发展情况来看,我市餐饮业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随着喜来登、凯宾斯基等国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的纷纷入驻,呼和浩特市饭店业质量水平也必将得到跨越式提升。 (二)我市餐饮业快速发展呈现出几大特点 1、经营主体多元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餐饮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私营、股份合作、连锁店、个体经营企业迅速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同时国营企业、集体企业通过改制也得到了发展。总体来说,个体餐饮业和私营企业整体规模和经营档次得到增强,主体多元化趋势逐渐明显。 2、经营品种齐全化。在我市既有传统的中式餐馆、饭店和酒楼,如"昭君大酒店"、"四川会馆"、"乡里人家"、"等,也有西式和融合中西文化于一体的

如"万利隆"、"肯德基"、"麦当劳";既有高档传统餐饮店,如"新城宾馆"、"假日宾馆",也有便民传统饮食如"土菜馆"、"人民公社"、"铁锅焖面"、"街头巷尾的小炒店更是星罗棋布。使市民在消费种类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吃饭、饮茶,也可以悠闲地品咖啡、泡酒吧,还可以在商务会所进行商务活动,初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3、经营业态多样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餐饮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三资"快餐企业早也已涉足我区餐饮市场,并得到迅速发展。如"巴西烧烤城"、"肯德基"、"麦当劳"、"上岛咖啡"、"耶利亚"等已发展多家连锁经营店;中式快餐也加快了发展,一些老牌的中餐店如"食为天","蒙古人"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方面保持和发扬了经营正餐传统,另一方面也积极发展快餐、西餐经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有如锦江大酒店集饮食和娱乐融为一体,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4、消费对象大众化。无论是高档餐饮或个体经营企业,消费的对象主要都瞄准了大众化群体。以大众口味,大众消费为主,适当配备特色饮食。如"草原狼"、"越来越好"等个体店面主要是针对大众消费,以实惠的价格、优良的环境赢得大量回头客。 5、"假日消费"新增亮点。随着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餐饮消费不断升温,特别是假日餐饮消费快速增长,不仅活跃了市场,而且也成为消费的一个亮点。据调查我市餐饮企业在2010年"春节"、"五一"黄金周期间,每天的营业收入远高于平时日均营业收入3-5倍。随着假日餐饮消费的升温,节假日预订餐饮已屡见不鲜,有时甚至要提前十多天。 二、我市餐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