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段关于圣彼得大教堂的读后感

一段关于圣彼得大教堂的读后感

一段关于圣彼得大教堂的读后感

一段关于圣彼得大教堂的读后感

昨天白天出去了一下,耐不住杭州三伏天的高温,遂逃了回来。

话说心静自然凉,于是决定看书以静心,继续读《艺术通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正好读到了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这一段,于是产生了一点自己的感想。

对于圣彼得大教堂,人们看到最多的应该就是这个角度了,登顶之后拍摄,将大教堂入口和大教堂广场一并拍下:

从这个角度看整个大教堂广场,的确显得极其壮观,但是如果仔细看,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发现,以广场外那条笔直的道路为分界线看,其实在透视上是有变化的。

这并不是什么视觉上的错觉,而是当初设计师在设计这个大广场时就是这么考虑的,其用意就是解决圣彼得大教堂的门面太宽导致视觉上不美观的问题。因此如果沿着两侧半圆形柱廊的两段拉根直线,将广场中心部分以四根直线封闭的话,那么整个广场其实呈现出的是一个等腰梯形,而不是矩形,不过这两条腰近乎垂直,加上空间开阔,因此既解决了教堂门面太宽的视觉问题,同时也不会让来访的人置身其中时,感觉到异常。

完成这个经典作品的,是贝尔尼尼。(来张贝尔尼尼的自画像)

在以前发的“ciao,Roma”一文中,我曾经短暂地提到过他和另一位当时的雕塑家博罗米尼,但并没有花太多笔墨在上面,这次看书看到圣彼得大教堂这一段,正好这个教堂和他俩都有关系,就说一说我自己的见解吧。

贝尔尼尼和博罗米尼所生活的时期,是在17世纪,文艺复兴是14世纪开始,到他们生活的年代,已经过去300年了,就像朝代会更替一样,这个时候,文艺复兴早已不像之前那么辉煌了,而逐渐取代文艺复兴的,则是巴洛克。

巴洛克这个词的来历有很多说法,目前接受程度最高的是来源于葡萄牙语的Barocco一词,意为指奇怪的东西,可见一开始它并不是什么褒义词。同时在17世纪,当时欧洲贵族的享乐主义盛行,使得建筑的风格相比文艺复兴时期更加向奢华的方向迈进。

这个时候,圣彼得大教堂也需要扩建了。做为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和建筑师,贝尔尼尼被时任教宗乌尔班八世委以重任,设计建造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而博罗米尼当时则是贝尔尼尼的助手。下图即为贝尔尼尼执掌建造的青铜华盖:

就这个青铜华盖而言,它本身已是极其精美了。从细节上看,四根支撑的柱子不是简单的套用已有的柱式,而是在设计上将其以S形旋转,并在柱身刻上花纹,使其显得更加精美别致。另外在华盖的顶部,也可以看到贝尔尼尼舍弃了以前古典的檐部做法,新的设计使得整个顶部更加华丽。从细节上看,顶部的十字架代表了基督,而顶部为空心,这就意味着可以收集到天光,寓意上帝,华盖之下则代表了教会。因此这个青铜华盖,其实把上帝,基督和教会连成一体,从宗教方面来讲,它对宗教的宣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青铜华盖的成功也让贝尔尼尼赢得了后来设计圣彼得大教堂的机会。

然而,前面说到,在青铜华盖的建造过程中,博罗米尼是贝尔尼尼的助手,但是当华盖完工时,博罗米尼这个助手什么好处都没捞到功劳都是贝

尔尼尼一个人的,因此他决心离开贝尔尼尼单干。两人之间关系的决裂,也值得后面发生在纳沃纳广场的事听起来显得既顺理成章而又趣味十足。

大教堂完工后,罗马仍然有很多需要修建的地方,纳沃纳广场就是其中之一。不巧的是,当时贝尔尼尼被委任在纳沃纳广场上进行“四河喷泉”的设计和创作,而博罗米尼的工作地点同样是在纳沃纳广场,就在贝尔尼尼的对面——圣阿涅塞教堂。(下图分别为四河喷泉和圣阿涅塞教堂) 据说当时两人工作时间错开,一人工作时也必须盖上对方的作品才能进行自己的创作。姑且不论两人之间的恩怨,以现在的眼光去看这两件作品时,其实都发挥了两人的优势:贝尔尼尼是伟大的雕塑家,他创作的雕塑也有“最具肉感的雕塑”之称,而博罗米尼在建筑方面的造诣要胜过贝尔尼尼一筹,因此由他来完成圣阿涅塞教堂的设计和建造比交给贝尔尼尼更加合适。以我现在来看,很难去想象如果两个作品都交给同一个人会出来什么样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