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

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

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

(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

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

(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

(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

(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

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

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

(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后期)元、明、清

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

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

1、甲骨文

2、青铜器

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

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

宫殿遗址:

1、河南偃师二里头

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2、郑州商城宫殿遗址

3、湖北盘龙城宫殿遗址

西周

特征: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主要成就:

1、完善的建筑理论体系,严格的等级制度

城市建设:《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1)等级制度(布局、规模、道路、城墙、建筑物等)

(2)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

2、建筑工官制度(司空、司徒)

3、瓦的发明

4、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的应用

5、木架技术

实例:西周早期遗址—陕西岐山风雏村四合院(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春秋特征: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主要成就:

1、高台建筑(铁器、耕牛)

2、瓦的普遍应用

3、开始使用砖

4、鲁班

5、建筑色彩、装饰

实例:陕西风翔春秋时期宗庙、陵墓遗址

战国

1、城市:齐——临淄楚——鄢郢燕——下都韩——宜阳赵——邯

郸魏——大梁秦——咸阳

2、高台建筑

战国时期高台建筑盛行,体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反映统治阶级追求享受,争胜好强心理反映战国时期建筑水平

实例:秦咸阳宫殿

3、最早的工程图

1974年考古发现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98cm*48cm*1cm的铜版图叫“兆域图”。推测制图年代:公元前308年,距今2300余年。按一定比例绘制的,可以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工程图。

4、建筑技术

1铁工具2筒瓦、板瓦在宫殿广泛应用3制砖业4木工技术

特征: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加强统治:修池道、筑长城、开鸿沟、普灵池、造陵墓、建阿房宫。

1、长城:西—临洮,东—辽宁遂城,全长3000余公里

2、城市:咸阳城

3、宫殿:阿房宫

4、陵墓:骊山陵

特征:汉代经济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古代建筑处于发展阶段。

1、城市:汉长安(2.5倍于罗马城)

2、宫殿:11处西汉陵墓

3、佛教建筑

4、建筑技术:

(1)、木结构

(2)、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

(3)、石建筑四川雅安高颐墓阙(默画)

三国两晋南北朝

特征: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治不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建筑上不同两汉时期,没有多少创新,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成就。

1、佛教建筑得到发展

(1)、佛寺

北魏洛阳永宁寺——最古老的佛寺

(2)、佛塔

木塔——永宁寺塔,砖塔——河南登封嵩岳寺

(3)、石窟寺

形式: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

四大石窟1甘肃敦煌:莫高窟

2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3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4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舍宅为寺,南北朝时期官僚捐献宅邸,作为寺庙使用,建筑的形式发生变化。

2、园林有所发展

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人工雕琢的部分增多,讲究情趣、寄情山水

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东都洛阳(隋炀帝)东西二京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

2、南北大运河(京杭大运河)

南—杭州,北—涿州,约2500公里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

设计人:李春特点:敞肩、空腹、石拱桥,

跨度37m,由28道石券并列组成,是我国古代石建筑的瑰宝。

4、建筑设计上已采用图纸与模型相结合的办法—宇文恺

历史背景:唐代是我国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潮期,建筑技术和艺术有巨大的发展和提高

政治措施: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文化等方面

建筑成就和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1)城市:唐长安、东都洛阳城

(2)宫寝:唐长安—大明宫(相当于明清紫禁城的三倍多)、麟德殿

2、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地势、引导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

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提高——“都料”

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佛塔

(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没有纯粹装饰构件,不用或少用补间铺作,无平板枋

7、对周围国家产生影响

8、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门阀制度瓦解,大批布衣、文人兴起隐居,使园林小型化、功能内容丰富。

五代

历史背景:中国进入五十年的分裂时期

建筑上主要是继承唐代传统,创新较少。

石塔:

1、南京栖霞山舍利塔

2、杭州闸口白塔与灵隐寺双石塔

砖木混合结构塔:

1、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2、杭州保俶塔

历史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在唐朝大统一和五代十国战乱之后,进入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对峙时期。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方面发展水平较高,政治军事上是我国古代较衰弱的朝代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建筑成就:

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宋代打破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度

宋代是城市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起点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M0)

《营造法式》—李诫,M0(材)—八等宋崇明二年有定法无定式

3、建筑群组合方面,在纵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出主体建筑

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建筑外观细致、柔美、纤巧秀丽的风格,彩画、

琉璃瓦的使用,高家具

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最高的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84m

6、园林兴盛

宋代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

7、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平江府

建筑方面仿效汉族传统,沿袭唐代建筑风格。

实例:1、天津蓟县独乐寺

2、北京天宁寺—砖砌仿木建筑

3、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木塔

吸取宋、辽的文化,其建筑风格既沿袭了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的影响。实例:1、金中都

2、芦沟桥:建于金大定29年(公元1189年)

建筑方面:

1、城市建设——元大都

占地50平方公里,建于1267年

2、宗教建筑:

喇嘛教—北京西四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佛教建筑—山西洪洞县的广胜下寺

道教建筑—山西永济县永乐宫

3、宫殿:工字型平面、琉璃外檐装饰、色彩、壁毯、丝质帷幕

建筑特征:

1、域外文化再度发生影响

2、木构外观简洁,梁式富于变化,大胆使用减柱、移柱法等反映了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而不得不采用了种种节约措施

3、喇嘛教盛行

伊斯兰建筑与中国传统结合庭院(新疆)

建筑成就:

1、砖普遍用于民居(城市)

长城、空斗墙(明代之前夯土墙)、无梁殿

砖墙的普及又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并广泛应用

3、木结构方面:定型、简化,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弱

4、建筑群体的布置更为成熟,利用自然环境、营造气氛

5、私家园林发达

“仿效自然、回归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冶》——计成《园冶注释》——陈植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延续至今

8、明北京城—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

建筑特征:

1、园林达到极盛期

“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

2、喇嘛教建筑兴盛

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3、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工程做法》—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样房”、“算房” 以斗口尺寸为模数

5、西洋文化的输入

第二章城市建设

城市:具有商业交换职能的由防御设施的居民点。

城:防御职能市:经济职能

中国古代城市基本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商业区,居民区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水排水、交通运输、防水、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和经验。实例:隋唐长安,北宋东京,元大都,明清北京,南宋平江、临安。

城市发展阶段

1)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2)里坊制的确立(春秋至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的高潮。

里坊(闾里):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则限制在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城市主题布局:

大城包小城(曲阜鲁故都)二城东西并列(易县燕下都故城)

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4)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日中做市,招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纵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商业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城市的建设。

城市类型:政治军事、经济职能

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划制度—《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解释:都城九里见方,每边开三个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居住区,朝廷宫室和市

场居住区的面积一百里余。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1. 选址,水源问题

选址:政治、军事、经济、地形、水文、风水

水源:城市饮用水,苑囿用水,漕运用水

《管子》:“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 安全问题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建造城是为了保护国君,建造郭是为了看守人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内城——子城、阕城

外城——罗城、国城

防御措施:瓮城、敌面、其他防御设施

3.都城的布局方式

都城的布局是保证帝王的使用与安全。

(1)帝王的宫殿为都城的主体

(2)里坊制

(3)市场的设置

4.城市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1伸出来的。根据地形随宜变通。

5.绿化

6.城市防火问题

7.城市排水问题

都城建设

一.秦咸阳

1、抛弃传统的城郭制度,扩大城市规划境界,体现都城的宏伟、气魄。

2、运用天体观念布置城市,表现帝王的尊严和心胸。

3、利用地形布置城市的传统,近水布置。

二.汉长安

特点:汉长安是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城市布局不规则,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直对横门、横桥,形成一条轴线。

1、选址

“四塞以为固”、“沃野千里”、“高屋建瓴,可制天下”

2、布局

(1)外形不规则“斗城”

(2)中轴线偏西,城市中轴线不突出

(3)宫中有宫,城外有城

3、道路系统

“八街九陌”、“街街相经,廛里端直” 旁三门,共十二座

4、里坊

“街街相经,廛里端直” 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严格的管理制度

5、市肆

6、陵邑制度

7、水系

三北魏洛阳

1、发展概况(历史背景)

洛阳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东汉、魏、西晋、北魏等均建都于此。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2、选址

地理位置适中,经济上、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3、规划布局

(1)经过周密计划,运用传统的城郭制度

(2)三套城圈:宫城、内城、外城(郭城)

(3)城市供水

(4)绿化

“宫阙壮丽,列树成行;洛阳佳丽所,大道荡春光。”

(5)佛教中心

(6)人口

北魏洛阳规划特点

1、采取营国制度传统,以宫城为中心的结构形式,方格网系统的规划方法。

2、城郭功能分区明确

3、整个城市分区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4、采用传统的经纬道路网

5、整个城市有一条完整的中轴线

四.南朝建康

南京—六朝故都、石头城

一、选址:地势环境优越,“龙城虎踞”之称。

二、布局

1、按地形布置形成不规则的布局

2、三城鼎足

在宫城南面两侧又各建小城两座,东面是常供宰相居住的东城府,西面是扬州刺史衙署所在的西州城。

3、道路系统:按地形布置

4、里坊、市、水系、绿化

5、佛教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规模:

南朝建康规划特点

1、平面呈不规则形状

2、宫城部分按规划布置比较方正。

3、有一条城市中轴线,突出宫城主体建筑

4、坊、市部分比较凌乱,无规则,有明显的自发性

5、建康城实际上是一组城组成的,宫城、东府城、西府城、石头城仍为军事堡垒。

五、隋大兴(唐长安)

1、城市概况:

(1)历史背景

(2)选址:历史悠久,军事政治中心,原长安城官民杂居,“水皆咸卤”在汉长安东南依龙首原高地建新城

(3)建设步骤:历经九个月,城墙—开辟道路—划分里坊;宫城—皇城—罗城

(4)命名:隋大兴(唐长安)

(5)规模:84.10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

隋大兴(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最繁荣的城市。

2、规划布局

(1)采用传统的布局形式,宫城为主体,中轴线对称

(2)三重城(宫城、皇城、大城)环套配置

(3)道路

(4)里坊、市肆

(5)水系、绿化

(6)国际性城市

隋唐长安规划特点

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都和洛阳很相似。

1、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1)宫城居中、对称布置

(2)城郭制度、三套方城

(3)封闭里坊制

(4)独立设市

2、总结我国建筑群体及城市布局的经验,明显加强城市中轴线的作用,突出城市的主体建筑,是道路、市场对称,使城市布局完整统一。

3、宫外加筑皇城,建立皇城制度,使官府、民居分开。

4、都城建设是先制定周密规划,然后施工,才使城市建设得以成功实施。筑墙城—开辟道路—里坊。

六.隋唐东都洛阳

1、历史背景:两都制,就食于东方

2、兴建: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3、组织设计施工:由杨素、宇文凯负责营建,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宫城—皇城—外城

4、选址: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北面依邙山,洛水横贯全城

5、布局:

1、规模:45.20平方公里

2、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城相套组成

(1)宫城—城市主体地位

安全性:北面——曙义城、圆壁城

东面——东城、含嘉仓城

西面——隔城、苑囿

南面——皇城、洛水

位置、地势、防御功能

(2)皇城—政治位置相对降低

(3)外城—由洛水自然分开平面近正方形,全城九座门

3、里坊:规整,103个坊严格封闭的里坊制

4、道路:方格网布置,(定鼎门大街)主轴线宽度:120米,

(正对)城门主干线宽度:40—60米先

划分里坊干道:30米以下

5、市肆:分工明确三个集中市:南市、北市、西市

南市—国际贸易场所占地2坊,外商较集中地,

北市—占地1坊,旅馆、酒店集中

西市—占地1坊,一般的交易

6、水系、绿化

6、规划特点:

隋唐东都洛阳是灵活运用传统规划方法的实例

1、灵活利用地形

2、城市中轴线西移

3、城市布局虽不对称,但整体仍然均衡

七.北宋东京(开封)

选址的经济职能占首位

一、社会背景:农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城市商业十分显著

二、城市的形成:

1、地理位置—交通枢纽、工商中心

2、隋唐宣武节度使州所在地

3、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

4、开封是逐渐改建、扩建形成的

三、城市布局

1、规模:罗城面积为长安城的1/2,大内面积为长安城皇城的1/10,人口:北宋末年达40万户(150-170万人)

2、开封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布置,大四面开城门

(2)、都城—周围27里,共有10座门,各城门皆有瓮城,城门名称与所通的地区有关

(3)、罗城—外城周围40里水旱门共20个,其中水门7个

3、道路系统

(1)道路不砥直,城市的不夜城,是城市发展的一大进步。

(2)建立了完整的防火制度

北宋时就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

8、绿化

(1)园林:对外开放

皇家园林——艮岳

私家园林

(2)街边绿化

9、文化中心:

开封城的规划特点及影响

1、由旧城改建而成,城市平面不十分规则,道路系统有自发性

2、是一个商业都会,军事、政治的中心地位降低

3、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的布局

4、打破了传统封闭的里坊制度

5、打破了传统的市肆制度

6、服务业、商业得到发展,出现了商业一条街,并出现了夜市、瓦子、旅馆、饭店等服务行业,商业分散全城

7、完善的防火制度,为后代都城规划影响很大

北宋开封城是我国都城建设的另一种类型,是一个转折点,反映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开放、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八.元大都

一、历史背景

1、历史悠久,建都前后长达900年

2、地理环境优越,军事要塞

二、城市建设

1、经过规划、设计

2、建于1267年,1271年完工,历经4年

3、主持人:汉族人刘秉忠

三、对元大都规划建设有影响的城市—辽南京、金中都

四、城市规划

1、有严密的计划和准备,然后进行规划建设

2、选址:

3、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

(1)外城:呈长方形,共十一座城门防御措施—瓮城

(2)皇城:近长方形

(3)宫城(大马可波罗赞叹:“划线整齐,有如棋盘

7、水系:给水、排水

8、居住区:胡同

9、市肆:分散布置

五、规划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的传统手法

(1)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线对称布置

(2)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2、整体的方格网道路系统(九经九纬)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是经过周密计划

九.明清北京

一、改建:以元大都为基础,作局部修改,公元1417年(永乐十五年)营建,历经四年1417年建成迁入

二、规模形制:

1、明清北京的范围,北部向南收缩五里,南郭城墙南移一里,延长了宫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东西墙仍是元大都的城墙。明中叶嘉靖年间加筑外城,只修筑了南面,将天坛、先农坛及城南大片市肆、商业包围起来最终城墙形成凸字型。

2、四套方城:外城、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KM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的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大小六座门七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山中峰和地安门而止于北端的鼓楼和钟楼。

3、城市的街道

4、商业街、市肆

相对皇城形成四个商业中心,城北鼓楼一带;城东、城西各以东、西四牌楼为中心;以及城南正阳门外的商业区。

市肆通常集中在该行业为主的坊巷里。

5、城市内的宫殿、居住区

(1)宫殿(三大殿),是宫城的中心,是皇城的中心也是全城的中心。

(2)民居:以胡同划分成长条的居住地段,地段内布置具有特点的四合院。(3)色彩:采用对比的手法——皇家建筑自身、宫殿与民局

6、城市水系:沿用元大都整修砖砌下水道

7、规模:明末近百万人,清时超过一百万人,明清北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宫殿、坛庙、陵墓的建设反映一个时期建筑文化的最高水平。其建造在中国形成一套制度体系,在建筑空间、造型、尺度、色彩、装饰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节宫殿

一、概况:

宫殿的形制是不同朝代不断发展演变形成的—三朝五门、千步廊、前朝后寝、宫苑结合、汉白玉须弥座、琉璃瓦、软装饰、彩画。

三朝五门:

三朝: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朝,入阖;宋代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

五门:唐长安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和三朝(外朝奉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作为留都,北京的建设基本按照南京的布局。清朝仍然以北京为都城,顺治时,将大明门改为大清门。奉天殿改为太和殿,其他没有作太大的变动。清代五门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殿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1、原始社会:大房子、择中表现—社会氏族的生活

2、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夏:有文献记载

商:(1)我国最早的宫殿遗址—初期成汤都城西亳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2)规模最大的宫殿遗址—晚期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

(3)特点:偶数开间、奇数开间并存,传统院落式建筑群组合走向定型,表明当时已有相当大的木构架建筑—宫室

西周:瓦的发明,改变“茅茨土阶”得阶段。陕西岐山风雏村建筑遗址

春秋、战国:高台建筑盛行,一直延续到汉代,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生活享受。

实例:河北易县燕下都—老姥台

邯郸赵王城—丛台

山西侯马新田故城

秦国—咸阳一号宫殿

秦汉时期:注重群体,宫苑结合,东西堂(殿)制

晋、南北朝:沿用东西堂制

北周为标榜他们正统奉行周礼“三朝制”,周制为纵列的三朝制度。隋继承北周,并沿用周制的“三朝”

唐的宫殿群体采用“三朝制”,增加形门阙,影响后代,唐代宫殿规模大,较少使用琉璃瓦。

宋:创造性的发展“千步廊”制度,影响后代,三朝制——宫苑结合,“工”字型宫殿

元:宫殿群体位于全城中轴线(院落)—“居中” 皇城宫苑结合宫城有四座门,四角建角楼

装饰、色彩:使用琉璃、高级紫檀、楠木、金红色装饰、红柱绘金、壁画雕刻汉白玉和石料

明、清:使宫殿布局设计达到顶峰,形成我国古代宫殿的固定形式

三朝五门、千步廊、门阙、宫苑结合、角楼、汉白玉台基、琉璃瓦、软装饰

实例:

唐长安大明宫

唐高宗时因太极宫地势卑湿,遂在其东北角御苑内龙首原高地上,将唐太宗时所建的大明宫扩建城新宫。

外朝三殿: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治朝,紫宸殿为燕朝

含元殿:重檐庑殿青瓦朱色泥墙没有彩画

麟德殿:殿平面近身17间,面阔11间,规模宏大

大明宫成就:建筑气势,规模宏大,建筑时空艺术代表

北京故宫

明清北京故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宫廷建筑群。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年代: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经过14年建成

2、位置:皇城之中,称为紫禁城

3、规模:南北—960米;东西—760米,四个城门;宫城四角均建华丽的角楼,宫城墙是高大的城垣,外侧护城河,防范森严——紫禁城

4、分区布局:

(1)外朝:帝王朝政的地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及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共立与白石台基上,一律用红墙黄琉璃瓦,色调鲜丽。其中太和殿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用攒尖顶,保和殿用重檐歇山顶,使建筑体型主次分明,富于变化。

A、午门——宫城的正门,U型门阙

B、太和门(奉天门)——三大殿的过渡

C、太和殿(奉天殿)——主殿

用于登极、元日冬至朝会、皇帝庆寿、颁诏等最隆重的仪式

D、中和殿(华盖殿)—皇帝大朝前休息的地方

E、保和殿(谨身殿)—皇帝殿试进士的地方

F、文华殿、武英殿

(2)内廷:帝王生活区以乾清宫(皇帝寝宫)、交泰殿、坤宁宫(皇后寝宫)等5、布局特点:

(1)故宫建筑布局基本上附会《考工记》及传统的礼制来布置的

左祖右社、三朝五门、前朝后寝

(2)故宫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帝王的权利

中轴线、突出主体建筑

(3)故宫建筑群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的等级制度

A、屋顶形式:

B、建筑开间:

C、色彩:

D、台基:

E、彩画

(4)故宫建筑继承前代经验并进一步发展,使整个建筑群空间布局规整统一、富于变化达到完美境地

前朝——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三个高潮

后廷——尾声

(5)整个建筑群体艺术风格协调统一

A、和谐:

B、韵律:

C、统一中求变化:

D、装修色彩:

北京故宫是我国历史上珍贵的文化财富、人类文化宝贵遗产

建筑成就:

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

2、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

3、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突出主体

4、富丽的色彩和装饰

5、建筑空间是伴随着人的行为来组织的

北京故宫从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的庭院而后到达主殿:大清门北以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小的前院,再接一个300余米长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

形平面,北端就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进入天安门,是一区狭小的庭院,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这种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加强。通过端门,进入一个深300余米的狭长院落,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坛庙

一、种类:

1、祭祀自然神

2、祭祀祖先

3、先贤祀祠

二、概况:

1、坛庙——古代宗教的产物

(1)天坛最隆重的祭天——冬至、登基

(2)社稷——土地之神

社:五土之神——象征国土稷:农业之神

先农坛:祀神农;先蚕坛:男耕女织

(3)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2、三山五岳—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3、家庙—封建社会各级官吏按制度也设家庙

4、孔庙—纪念儒家创始人万世师表孔子

规模最大——曲阜孔庙各省、府、县设文庙

实例

天坛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场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概况

1、位于明清北京城外城,全城中轴线的左侧

2、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嘉靖年间增建,清代有加以扩建

3、占地4000亩,两层垣墙构成内坛、外坛两部分,内外坛墙北部呈半圆形,南部为方形;北高南低,表示:“天圆地方”

二、布局:坛内建筑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

1、祭天圜丘及其附属建筑—内坛南部

2、祈年殿(祈谷殿)为主及附属建筑—内坛北部

3、斋宫(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斋之所—内坛西部

4、牺牲所、神乐署—外坛西侧

三、单体建筑

1、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清乾隆十四年扩建,祭天之所

2、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供奉“昊天上帝”的牌位

3、回音壁:皇穹宇圆形墙壁

4、祈年殿:建于永乐十八年,初为大祀殿。嘉靖改建降为大享殿

5、斋宫:建于永乐十八年,面积4万平米,正殿—无梁殿

6、丹陛桥:连接两组重要建筑的中轴线,南低北高

四、艺术处理手法:实用性与象征性的统一

1、用形与数体现人们对天象、季节关系的认识和伦理观念,圆形、数字

2、环境气氛的营造

3 、空间、尺度的有机变化

4、色彩的使用

曲阜孔庙

一、概述纪念万世师表——孔子

二、曲阜孔庙

1、布局:孔庙沿中轴线布置有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前导部分、庙身部分

(1)棂星门——大中门

(2)大中门以后:以大成殿为中心

2、单体建筑:大成殿

大成殿建于清雍正七年,重檐歇山,面阔九间,双层须弥座,用黄色琉璃瓦,殿前檐柱用石龙柱10根,高浮雕盘龙及行云柱。

北京社稷坛,其主体建筑是一座正方形的坛和两座面阔五间的殿。坛三层,上铺五色土。

北京太庙太庙大殿为十一间,重檐歇山

第三节陵墓

一、概述

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的先例,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

1、生命之谜:各民族对生死理解不同,

中国陵墓建筑的构思:“视死如生”

2、殉葬与陪葬:

3、陵墓:地上部分——纪念——象征

地下部分——青山埋忠骨——入土为安

4、选址:自然山水作为主体

5、布局:注重环境,遵照典礼的规制来配合山川之胜势

二、沿革:

陵墓的形制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丧葬制度在我国古代是一项很重要的礼制,花费很高的人力、物力,体现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商周时期,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坑杀殉葬“武官村大墓”“妇好墓” 春秋战国时期墓冢

汉陵园建制几本依袭秦制。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寝中有衣冠,几杖等生前用具,墓前有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石阙。

唐代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山下设下宫-寝,以便供食,从而形成上下宫制。

宋利于东南地高,西北地低,不利排水,也缺乏庄严气势。但宋诸陵,集中一区便于保护。

明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周线上,且致祭区形成院落二进或三进,更加突出了

朝拜祭祀的重要性

清陵陵制大体沿袭明制

实例

唐乾陵

1、唐乾陵: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和皇后武则天的陵墓

利用天然山丘—梁山营造陵墓

山势与建筑紧密配合

采用中轴线展开形成空间序列的传统手法

神道长达数公里,加强引导作用,使用门阙、牌楼、牌坊、石象生等建筑小品明十三陵

吸收传统手法,充分结合地形,组成巨大陵体

选址三面环山(东、北、西)面向北京一侧有山口,两侧有两座小山,盆地面积近50平方公里

十三座陵墓各依据一个山峦,分布在三谷中

以长陵为陵体群主体,位于神道的北端,其它陵体依地势分布在它的东南、西北、西南。长陵9间重檐庑殿,永陵为7间重檐歇山,其他各陵都是五间。

采用公用神道、牌坊、碑亭及各陵的方城明楼与宝顶地宫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神道上的景色随着视线的推移,抑扬收放交替出现

方城明楼的设置,是前代陵寝形制上的一大发展

第五章宗教建筑

第一节寺庙祠观

1、宗教建筑的类型

2、典型实例(构图关系)

三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一、佛教:

1、发展概况:东汉时期传入我国,最早的建筑—洛阳白马寺

佛教分为—汉传佛教:四大名山圣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藏传佛教:红教(达赖)、黄教(班禅)

—南传佛教

2.佛教建筑的发展演变

东汉—以佛塔为中心

汉末—佛塔+回廊殿阁

两晋南北朝—佛塔,寺院,石窟,“舍宅为寺”。

隋唐宋—殿堂为中心,明显的中轴线

明清—禅宗“伽蓝七堂”,规整化

3、佛教寺院实例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建于唐大中十一年,面阔七间,进身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庑殿顶),现存最大唐代木构

佛光寺大殿的特点:

结构与艺术处理统一,简单平面创造力丰富

1.各构件都传力,受力,无纯装饰构件

2.外槽之间狭长,内槽空间深远高大,空间表现与功能紧密结合

3.斗拱曲线与梁虚线结合,有高度感和透视感

4.空间尺度对比装饰简繁对比中主题突出

5.屋顶平缓,出檐远,檐部起翘缓和,装饰简朴,表现了雄健、朴实的唐代风格(2)河北正定隆兴寺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面阔长七间,进身也是七间,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都出乌龟头。用普拍枋。下檐柱头铺做出双抄偷心造。

转轮藏殿内设一可转动的八角亭式藏经橱,因此得名。入口处另加雨搭。上用歇山顶。

(3)天津蓟县独乐寺

山门面阔三间,近深二间四椽,单檐四阿顶举高约1/4,阑额出头垂直切割,未用普拍枋。

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椽,是现存的最早木楼阁建筑

(4)山西大同善化寺

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四阿顶,前有砖砌月台。

(5)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6)河北承德外八庙

清代统治者修建这些寺庙的目的是为了笼络蒙、藏等民族的上层分子

(7)内蒙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

(8)云南傣族佛寺

二.道教

1、发展概况:道教思想起源于春秋东汉时成为宗教

2、道教圣地(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山东崂山、陕西华山)

3、道教建筑的特征

(1)未形成其自身风格,遵循我国宫殿、坛庙体制,基本上由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组成

(2)中轴线对称布置、不建塔、钟、鼓楼

(3)建筑规格不同,形制不同

(4)亭子、牌坊、造像、壁画

(5)装饰图案:八仙故事、八卦太极、动物(鹤、鹿、龟)、植物(灵芝、仙草)、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实例

太原晋祠圣母殿

圣母殿是宋代所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殿身五间,副阶周匝(回廊),所以立面成为面阔7间的重檐,角柱升起的特别高,檐口及正脊弯曲明显,斗拱已较唐代繁密,外貌显得轻盈富丽,和唐,辽时期的凝重雄健风格有所不同。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可起殿前平台作用,构思甚是别致。

三.伊斯兰教

1、传播途径:陆上—西亚海上—泉州

2、发展演变:

1)早期建筑保持外来风格

(2)晚期除神龛、装饰题材外,结构与建筑外观已中国形式

3、建筑类型:

(1)清真寺(礼拜寺)、墓祠、教经堂、道堂

(2)布置方法不一定对称

(3)建筑内设有:邦克楼、光塔、浴室,不设偶像,设神龛(朝西)

4.布局特点

1)以院落来组织建筑群体、布置灵活

(2)不强调轴线对称、不强调多重院落组合

5、装饰特点:

(1)殿内不供偶像

(2)大量使用空透构件—隔扇门、窗、楣罩

(3)装饰题材多采用植物花纹、几何花纹组织图案,极少使用人物、动物等具象纹样

6、实例:

(1)福建泉州清净寺

(2)陕西西安华觉巷清真寺

第二节塔幢

佛塔—佛徒膜拜的对象

佛塔—经塔、墓塔,宋以后多用于装点风景

佛塔—平面:偶数—阴—地立面(层数):奇数—阴—天

佛塔类型:1、楼阁式

2、密檐式

3、单层塔

4、喇嘛塔

5、金刚宝座塔

6、缅塔(南传佛教)

1、楼阁式

吸收印度建筑形式而成,仿我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形式

最早文献:东汉《三国志》使用木建筑的柱、枋、斗拱,逐层向内收进,外观中国化

兴盛期:南北朝——唐宋

材料:木—砖木—砖石

平面形状:唐以前—方形,五代起——八角形

实例(1)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木制

(2)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仿木砖石

(3)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外木内砖石

(4)福建泉洲开元寺双石塔

(5)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2、密檐式

一般底层较高,装饰华丽,上施密檐层,不能登高远望兴盛期:辽金

材料:砖、石

平面形状:隋唐—方形,辽金——八角

实例:

(1)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十二边形)—最古老

(2)陕西西安存福寺小雁塔

(3)山西灵邱县觉山寺塔

3.单层塔

大多用作祭祀的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大多数形式仿造木塔材料:多为砖石

平面形状:正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

实例:

(1)河南安阳宝山寺北齐双石塔

(2)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

(3)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4、喇嘛塔

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一带

用途:寺中主塔、塔门、过街塔、僧人墓塔,清代加“眼光门”

实例:

(1)北京西城妙应寺白塔

(2)北京北海白塔

5、金刚宝座塔

始建于明初,仅见于明清两代

实例:北京西直门外大觉寺塔

6、缅塔

经幢

经幢—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

经幢—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

经幢组成——基座、幢身、幢顶

兴盛期:始建于唐,兴盛于宋、辽,以后少见

实例: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

第三节石窟

石窟—于南北朝时期从印度传入我国

兴盛期:北魏——唐,宋以后逐渐衰落

最早的石窟:三世纪新疆库车附近的克孜尔石窟

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形式:

1、塔院型:以塔为石窟中心的石窟,将窟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佛寺以塔为中心是同一概念)。大同石窟

2、佛塔型:石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的石窟(象我国佛寺一样,佛殿为主要建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题目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题目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题目 壹,单项选择 太和殿的屋顶形式是 A.重檐歇山B.重檐庑殿C.单檐歇山D.重檐攒尖 二,多项选择 属于天坛的建筑有 A.祈年殿B.圜丘C.皇穹宇 D.斋宫E.佛香阁 三,名词解释 1,副阶周匝 中国古建筑中塔身、殿身周围包绕壹圈外廊的平面做法,称为副阶周匝。 2,金箱斗底槽 中国古建筑中塔身、殿身内有壹圈柱的平面做法,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俩层空间,称为金厢斗底槽。 3,斗拱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斗拱于结构上挑出承重,且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同时作为立面上大屋顶到屋身的过度部分,也起到装饰作用。斗拱也是等级的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斗拱于古建筑中也起到模数作用。 4,藻井 是指高级的天花,壹般用于殿堂明间的正中。 5,《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宋代将作监李诫。目的是为了掌

握设计和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6,和玺彩画 是最高级的清式彩画,用于主要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以龙为主要题材, 7,举折 举折是我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面曲度的壹种方法;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8,《考工记》 记载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壹夫”。 9,抬梁式 古代木构建筑的壹种结构形式。柱头上置梁,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于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托脊檩。这种结构于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10,穿斗式 这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和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且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于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11,井干式 古代木构建筑的壹种结构形式。将原木直接叠垒成墙壁,受到木头长度的限制。 12,大木作 指的是木构架建筑中主要的承重部分。包括柱、梁、枋、檩、斗拱等主要构件。且负责制造,组合,安装这些木构件的专业。

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doc

—、木构建筑的特点: 1、优点:収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人、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2、穿斗式:用穿桥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棍棍的房架,擦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擦条方向用斗桁把柱子串联起來 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橡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社而上。 4、井干式: 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了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釆川跨度较人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人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 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 二、屋顶级别: 高一低:庇殿顶一歇山顶一悬山顶一硬山顶 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明代徐杲、蒯祥 四、原始社会建筑: 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 木骨泥墙房屋——rti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 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樺卯技术构筑房屋。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 黄河屮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 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屈住区, 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 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而):土坯砖 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屈室装饰。 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吋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 仰韶晩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血和墙上采用白灰抹血,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理论著作。主编刘敦桢。1965年书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该书简要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旁征博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考证我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作用。全书共64万字,图片487幅。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特别长,社会变化缓慢,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周边有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少受到很大的外来影响。更因为中国的文化一般地高于相邻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即使某些外来因素传人中国,也会很自然地融人,而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国建筑自其萌芽,直到今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

稳定性,与历史上西欧建筑的剧烈变化大不相同。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国画、民乐等相似,有中国自己特有的传统,是延续数千年的独特体系。从都城的规划建设,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乃至于装修装饰,都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很卓越的成就。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加以研究总结,还可以为当今的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汇总一次给大家: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唐长安城和明清北京是重点 举个例子:论述为何中国古代如此长期、广泛地采用木架建筑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 作图题:举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和立面) 有一道作图题,书上没有图,但我画过几次板书的,反复强调的,希望你们好好把握,在课外书有(穿斗式的屋架)《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宽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 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 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 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城的风貌。A、西汉长安B、唐长安C、北宋汴梁D、明南京19.我国宋代建筑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是指:() A、《营造法式》B、《木经》C、《冶园》D、《工程做法》 20.下列建筑属于宋代建筑的是:() A、小雁塔(唐)B、摩尼殿(北宋)C、飞云楼D、西安钟楼 21.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 A、春秋淹城B、曲阜鲁故都C、燕下都故城D、东汉洛阳。 22.在汉朝,规定在皇帝登位()年开始营造皇陵。 A、第一年B、第二年C、第三年D、第四年 23.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是() A、唐乾陵B、汉文帝灞陵C、汉武帝茂陵D、宋裕陵24.下列属于道教建筑的是:() A、洛阳白马寺B、武当山建筑群C、天龙山石窟D、安徽九华山建筑群 25.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菩萨道场。 A、文殊菩萨B、普贤菩萨C、地藏菩萨D、观音菩萨26.()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A、山西佛光寺大殿B、山西应县木塔C、蓟县独乐寺山门D、河北正定隆兴寺 27.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的是() A、布达拉宫B、普陀宗乘庙C、雍和宫D、席力图召28.下列属于楼阁式塔的是() A、河南嵩岳寺塔B、小雁塔C、苏州虎丘塔D、云南大理三塔 29.天安门的屋项形式是() A、庑殿式B、歇山式C、悬山式D、复合式 30.天坛的屋项形式是() A、庑殿式B、歇山式C、攒尖式D、复合式 二·简释(10分,可随机抽取5道题) 1.一池三山 2.黄肠题凑 3.抱厦 4.叉柱造、 5.缠柱造、 6.永定造 7.副阶周匝 8.收山 9.推山 10.阑额 11.普拍枋 12.和玺彩画 13.旋子彩画 14.苏式彩画 三、图释(10分,随机抽取5道题) 1.两出羡道 2.鸱尾 3.悬鱼 4.吻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1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 简答与论述 1. 我国历代各朝宫殿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1.规模渐小。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2.中国佛教石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①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②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③总体平面长依崖依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延纵深布置不同 ④由于建造需要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⑤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2. 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答:① 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 ② 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 ③ 柱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8-1:9,清1:10) ④ 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 ⑤ 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 3.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清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种 和玺彩画:清代彩画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形式,仅用于宫殿、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等主体建筑上。该彩画用金量较大,各主要线条均沥金粉,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加晕。 旋子彩画:明清时期常用的一种彩画类型,以旋花为主体进行构图。旋花纹饰为旋纹。 苏式彩画:起源于清代早期,因苏州始用而得名。常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虫鱼、异兽、流云、博古等绘画及各种万字、回纹、夔纹、锦纹等为图案为画题。 4.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形式。 答:我国木构建筑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木构架: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配套题库 第5章~第6章【圣才出品】

第5章隋唐 一、填空题 1.中国最早的佛寺是建于_____朝的_____寺,现存元朝以前最大的佛殿是_____朝的_____大殿。 【答案】北魏;洛阳白马;唐;佛光寺 2.隋代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______,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肓拱桥,跨度达______米。 【答案】安济桥;37 3.唐长安东南隅的_____是我国古代首创的公园。 【答案】芙蓉园 4.中国木构体系在_____代已发展成熟。 【答案】唐 5.唐宋木构殿堂有_____个水平结构层,其中最复杂的一个实际上属于_____结构。 殿堂结构:全部结构分为_____、_____、_____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

垒而成。有四种地盘分槽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铰接;柱额;铺作;屋顶;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分心斗底槽 6.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_____代的_____。 【答案】唐;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室主要殿堂采用了_____制度,隋唐时期宫室则在纵深方向上重新比附周礼中三朝制度,即大朝、日朝、_____。 【答案】东西堂;长朝 8.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殿堂为建于公元_____年的佛光寺大殿,最古老的木构厅堂是建于公元782年的_____大殿。 【答案】857;南禅寺 9.唐代佛光寺大殿外檐斗拱外跳华拱第一、三跳头上不置横拱称为偷心造,第二、四跳头上置横拱,称为_____。 【答案】华拱 10.现存最早的单体木构建筑为唐代的_____大殿和_____大殿。 【答案】佛光寺;南禅寺

11.我国著名的安济桥是______(朝代名)的建筑,它的设计人是______。 【答案】隋朝;李春 12.面积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城市是______。 【答案】唐长安城 13.西安大雁塔形式属于_____。西安小雁塔属于_____。 【答案】楼阁式塔;密檐塔 14.隋大兴设计者高颖和______;元大都设计者______,______,水系设计者______。【答案】高颖;宇文恺;刘秉忠;也黑迭儿;郭守敬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建筑是()。 A.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B.山西五台山南禅寺 C.河北正定隆兴寺

中国古代建筑史习题目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题目 一,单项选择 太和殿的屋顶形式是 A.重檐歇山 B.重檐庑殿 C.单檐歇山 D.重檐攒尖 二,多项选择 属于天坛的建筑有 A.祈年殿 B.圜丘 C.皇穹宇 D.斋宫 E.佛香阁 三,名词解释 1,副阶周匝 中国古建筑中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的平面做法,称为副阶周匝。 2,金箱斗底槽 中国古建筑中塔身、殿身有一圈柱的平面做法,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外两层空间,称为金厢斗底槽。 3,斗拱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斗拱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同时作为立面上大屋顶到屋身的过度部分,也起到装饰作用。斗拱也是等级的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斗拱在古建筑中也起到模数作用。 4,藻井 是指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 5,《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宋代将作监诫。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6,和玺彩画 是最高级的清式彩画,用于主要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以龙为主要题材, 7,举折 举折是我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面曲度的一种方法;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8,《考工记》 记载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9,抬梁式 古代木构建筑的一种结构形式。柱头上置梁,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托脊檩。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10,穿斗式 这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11,井干式 古代木构建筑的一种结构形式。将原木直接叠垒成墙壁,受到木头长度的限制。 12,大木作 指的是木构架建筑中主要的承重部分。包括柱、梁、枋、檩、斗拱等主要构件。并负责制造,组合,安装这些木构件的专业。 13,楼阁式塔 是我国古塔中为数最多,产生的的年代最早,塔体最为高大的一种塔。它是从我国高屋楼阁发展而来的。实例:慈恩寺大雁塔,佛宫寺释迦塔。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古代中国部分 【简答】木架建筑的优点: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简答】木架建筑的缺陷: (1)木材越来越少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3)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简答】穿斗式(或“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简答】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三到五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简答】穿斗式和抬梁式的区别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名词解释】斗栱 斗拱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填空选择】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名词解释】干阑建筑 干阑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作居住用,西南山区少数民族仍多采用这种建筑。有人认为这种建筑由原始社会的巢居发展而来。 【填空选择】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填空选择】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填空选择】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名词解释】庭院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简答】古代庭院的围合方式 (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为三合院。 【简答】古代中国建筑主要从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1)善择基址 (2)因地制宜 (3)整治环境 (4)心理补偿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1、《兆域图》 1977 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陵中发掘的一幅陵区图,以金银线镶嵌于铜板。兆域——墓地。该图按比例正投影绘制,是我国第一幅建筑总平面图。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建的王城,九里见方,每面城垣开辟三座城门。城内辟有九条南北方向的道路与九条东西方向的道路,每条道路可以走九辆马车。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寝宫,后面是市场和民居,朝廷宫室和市场占地一百亩。 3、辟雍 周天子的大学,位于城郊,圜如壁,周水。与明堂一起失传。汉以后与明堂概指礼制建筑。 4、明堂 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5、黄肠题凑 代陵墓的最高制式,黄肠——柏木段,题凑——排成箱体结构 6、抬梁式木构架 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7、穿斗式木构架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的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8、井干式结构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 9、九脊屋顶 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10、四阿屋顶 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 11、栌斗 一组斗栱最下面的构件,或称大斗、坐斗。 12、叉手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13、托脚 宋代建筑上各槫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槫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的称为托脚。14、华栱 宋式斗栱上外跳之栱。 15、卷杀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 点提纲

一、填空题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____穿斗__ 与 _抬梁_____两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 局部利用 __斜杆__ 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2.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____干阑__ 式建筑。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 用原木垒成墙体的___井干___ 式建筑。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___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__干旱少雨__ 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___穹窿___ 顶。 3. 中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 __榫卯结构__ ,加之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使整个木构架具有较强 的___抗震性__ ,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辽代木架建筑如__天津(草鱼刀)县独乐寺观音阁___、__山西应县佛宫寺塔___ 都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就是有力的证明。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有吴王派伍子胥_相土尝水__,建造阖闾大城,即今___南京_。 4. 中国古代很早就采用了模数预加工拼装体系,唐宋采用____材制___制、明清采用__斗口____制,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明成祖兴建北京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有 ___十几__ 年。嘉靖时重建紫禁城三大殿也只花了 _____3____ 年,而西苑永寿宫被焚后仅“十旬”( __百日___ )就重建完成。 5.榫卯节点有 __可卸性__ ,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异地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___山西永济县永乐宫____ ,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元代道观,整组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迁移至芮城县境内。 6.到宋代,建造宫殿所需的大木料已感紧缺,因此《营造法式》用法规形式规定了大料不能 小用,长料不能短用,边脚料用作板材,柱子可用小料拼成等一系列节约木材的措施。明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史》硕士博士考试复习提纲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史》硕士博士考试复习提纲(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史》硕士博士考试复习提纲,据说80%的考试内容来自这些内容提示:各条目后标明《中国建筑史(第五版)》参考页码 一、中国古代建筑概论 1论述题 1、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常见类型?11、12 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特点。并举出其几种基本布局7-10 3、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有什么优缺点?1、2 4、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装修、色彩的特点270-276 5、中国清代建筑彩画的种类及特点295-298 6、中国古代家具及陈设的特点273 7、中国古代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0(环境分析、利用和改造参见213-226;关于风水理论参考此题) 8、中国古代建筑工官制度13(样式雷参见47;另附传统建筑图学方法和设计237) 9、中国古代建筑意匠212-246 (1)中国古代营造观念213-218 (2)中国古代建筑选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同7) (3)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空间和秩序 (4)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238-240) 10、中国古代建筑屋顶 (1)屋顶曲线的常见做法(含屋面曲线和角部起翘)267-268,参见287 (2)屋顶造型艺术(240-242) 2绘图-论述题

1、中国古代典型单座建筑的平面5 2、中国木结构有哪几种基本形式?并说明其各自的特点2-4 3、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常见类型6、266 3、名词解释 1、侧脚258;生起258;梭柱5、257;卷杀5;收分5 2、材栔制、材分制、模数制242宋代的八等材261清代的斗口制282 3、举折法268;举架法280 4、斗栱4、259 5、大式建筑、小式建筑277 6、《营造法式》(阐述产生的背景、内容与成就)39(参见13、242;另附《工程做法》47)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 1、论述题-各时期建筑概况 1、从史前房屋遗址谈谈中国建筑的起源问题15(干栏和穴居住宅,公共建筑遗址17-18) 2、原始社会建筑概况 (1)半坡和姜寨原始村落的布局有什么特色?16-17 (2)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的情况15-16 (3)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房屋遗址的区别17 3、夏(或先商)时期建筑概况 (1)河南二里头宫殿遗址19 (2)甲骨文反映建筑形式举例(参考刘敦祯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4、西周时期建筑概况(22)

中国建筑史题库及答案精华版电子版本

中国建筑史题库及答 案精华版

问答题 1.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和特点 答:1.穿斗式:用穿枋吧竹子串联起来,形成一品一品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 2.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撑起较短的梁 3.井平式;用天然原木或者经过加工成为方木,多角形的幕僚层层叠成为房屋墙体,木头围 成矩形木框,层层叠叠,木头承重。 2. 屋面举架是什么意思? 答: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如《考工记》中即有“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的记载,这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已对草顶和瓦顶屋面规定了不同的坡度。 3.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材之一有何优缺点? 答:优势是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点是木材越来越稀少,木架建筑易遭火灾,白蚂蚁对木架建筑的严重威胁,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4.分析北京故宫中轴线前三殿以南的空间处理手法? 答:利用建筑群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主要手法是在 1.6km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北京故宫从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庭院而后到达主殿:大清门北以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余米长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端就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高潮。进入天安门,是一区较小的庭院,

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这种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加强。通过端门,进入一个深300余长的狭长院落,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内是太和门庭院,宽度达200余米,至此豁然开朗。过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面积4公顷多的近乎正方形的大广场,正中高台上的太和殿有10余座门、楼和廊庑环列拱卫,达到全局的最高潮。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5.南北朝时石窟寺有几种类型? 答:石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二是佛殿型,三是僧院型,此外还有一种小窟,分布在一、两类窟的周围,也属打坐用的禅窟。 6.分析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水面处理手法。 答:手法: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铺。池的平面以不规则状为佳,可与整体布局相协调。水面分隔采用桥、廊、岛为宜,尤以桥与廊为妙,能使水面空间既隔又联,相互交融渗透,层次丰富。这些都是小园设计中扩大空间感的巧妙手法。 艺术成就:江苏无锡寄信畅园,苏州留园,苏州拙政园,吴江退思园,扬州个园 7.清代皇家园林的造园指导思想,或者说常用手法如何? 答:手法:苑囿,又更具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各国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 成各自特色。清代苑囿理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再不止各种不同趣味的风景点和园中园,如静明园有32景,避暑山庄有康熙时的36景和乾隆时的36景,圆明园有40景,每景都有点景的提名。实际上,这种方法采自西湖10景等江南名胜风景区的理景办法。所以祖国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优美风景,是清苑囿造景的创作源泉。 艺术成就: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8.请解释金厢斗底槽?

文物保护工程 古建筑类 设计师 复习指南 模拟试题及答案

文物保护工程专业人员资质考核复习指南古建筑类-责任设计师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2015 考核大纲 参考书目 模拟试题

考核大纲 1 古建筑保护工程概要 1.1 古建筑保护工程基本情况 1.1.1 了解我国古建筑保护工程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1.2 了解多学科在古建筑保护工程中的应用 1.2 古建筑保护工程的要求 1.2.1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的主要目的、任务 1.2.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的要求 2 古建筑保护工程立项 2.1 古建筑保护工程立项程序 2.1.1 熟悉古建筑保护工程立项程序 2.1.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立项报告编制方法 3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 3.1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 3.1.1 掌握古建筑勘察记录测绘方法 3.1.2 熟悉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检测方法 3.1.3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报告的要求 4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 4.1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程序、框架及方法 4.1.1 熟悉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基本工作程序 4.1.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基本工作框架 4.1.3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基本工作方法 4.2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技术要求 4.2.1 掌握根据勘测、评估、鉴定结果制定古建筑保护工程技术路线与技术措施 4.2.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的技术要求 4.3 文物保护工程概算、预算及结算

4.3.1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文件调整、变更的要求和程序 4.3.2 熟悉古建筑保护工程概算、预算及结算的编制 4.3.3 了解三防工程设计方案的编制与实施的程序和要求 5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的审批 5.1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审批的基本程序 5.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审批的基本要求 6 古建筑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评析 6.1 古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评析 6.1.1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评析原则 6.1.2 掌握古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评析方法 7 文物保护工程维修技术 7.1 木构文物建筑工程维修技术 7.1.1 掌握木构文物建筑常用木材的病害类型及成因 7.1.2 掌握木构文物建筑常用木材的防腐、防虫及补强技术 7.1.3 掌握木构文物建筑勘察技术 7.1.4 了解木构文物建筑检测技术 7.1.5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木作工程维修技术 7.1.6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砖瓦作工程维修技 7.1.7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石作工程维修技术 7.1.8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夯土工程维修技术 7.1.9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油漆作工程维修技术 7.1.10 熟悉木构文物建筑彩画作工程维修技术 7.1.11 了解木构文物建筑其他类型工种工程维修技术 7.2 砖石文物建筑工程维修技术 7.2.1 熟悉砖瓦石材料的基本知识 7.2.2 掌握砖石文物建筑勘察技术 7.2.3 了解砖石文物建筑检测技术 7.2.4 掌握砖石文物建筑主要病害 7.2.5 熟悉砖石砌体结构的裂缝修补及砌体加固技术 7.2.6 熟悉砖石拱券及穹隆的维修技术

中国建筑史试试题库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 E )2.分心斗底槽:又称分心槽,是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平面等分 3.叠梁式(要求附图):又称抬梁式,基本结构特征为柱上立梁,梁上立短柱,短柱上再立短梁…… ( F )4.四阿顶(要求附图):又称庑殿顶,也称五脊殿。屋顶由四面坡组成。 5.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6.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7.黄肠题凑:汉代帝王陵墓的一种棺椁形式。三国时期魏国学者苏林在《汉书·霍光传》中注解黄肠题凑说:“以柏木黄心致垒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云题凑。” 8.斗拱:又称斗科、栾栌、欂栌,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大木构件。斗栱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9.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10.大木大式:“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指的是清式大木做法的两种类型,可简单认为有 斗拱和无斗拱建筑的不同处理,其中有斗拱建筑称为大式建筑(殿式建筑),无斗拱建筑称为小式建筑 11.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12.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13.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14.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中国古代建筑史》考试复习题精选

《中国建筑史》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8分)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三、名词解释(任选3题,共12分) 1、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的生头77772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2、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3、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斜。由于此法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4、金箱斗底槽: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5、副阶周匝:在建筑的主体(塔身、殿身)的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例如:应县木塔 6、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方约30cm,长约90cm)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 7、《营造法式》: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建筑学著作,北宋李诫编修。本书内容除行政管理上“关防工科”的要求外,侧重于建筑设计,施工规范,并有图样,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学,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其中提出的“以材为祖”的材份制,这是建筑体系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8、羡道: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由地面通至椁室,称“羡道”。 9、方上:(秦汉)以人工夯土建成的上大下小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为方上。 10、兆域图: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中山国古墓中发掘出的一块铜板地图,长约94cm,宽约48cm,厚约1cm,为战国中山王王陵陵园规划图。它是目前见到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 ..一、城市 ..都城的制度:《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寝宫,后面是市场和民居,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历代都城规模大小的顺序:1.隋大兴城(唐长安城)2.北魏洛阳城3. 明清北京城4.元大都5.隋、唐洛阳6.明南京城7.汉长安城 ..中国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中国的七大古都:以上五处加安阳、杭州。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是与《周礼考工记》之王城之制最接近 的。 ..中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有: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北京古都的风貌改变较大,尚未列入) ..里坊制:唐长安城为里坊制,为封闭型。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发型,沿街设肆,沿街设住房。 ..唐长安城总体布局及规划特色 ..二、宫殿: ..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及宴会。 外朝|治朝|内朝 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唐代宫殿雄伟,尺度大。麟德殿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约为清太和殿的三倍。..宋朝宫殿的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型殿。 ..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 ..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受游牧生活、喇嘛教及西亚建筑的影响,用多种色彩的琉璃,金红色装饰,挂毡毯毛皮帷幕。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 、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D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C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 C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C ) A、宇文恺 B、李诫 C、蒯祥 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 A )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B )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C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B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B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C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B )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 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 C ) A、兆域图 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 D、清明上河图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1)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在古代史上主要成就在于三方面: 一.建筑方面:1)各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其发展脉络非常清晰 2)现存的很多实例都很好的体现了其所属时代的特点:山西佛光寺大殿, 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 3)在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建筑类型,在建筑师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4)建筑木结构的各种做法 5)建筑装饰 6)建筑布局方面:北京故宫,天坛,唐·大明宫 二.规划方面:1)唐.长安 2)元,明,清北京 3)宋.南京 4)宋.汴洲 5)周.王城 三.园林方面: 1)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2)北方皇家园林 3)江南私家园林 4)欧洲园林与中国园林的比较 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分析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是从建筑的共性出发,以利于在复习和研究建筑实例的时候能全面的思考问题,能从其所在的朝代,历史背景出发,使建筑实例自身的共性成为回答问题的突破点,再在起基础上分析其个性。 1)汉.建筑特点 整个汉朝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反战促使建筑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第一个高潮。 它的突出表现为:木构架技术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很大发展。 ·木构架技术:1)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已成熟。 2)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很不统一。其结构作用明显----即为 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而用向外的斗拱承托屋 檐有足够的深度。 3)未解决大空间,大跨度的技术。 4)屋顶形式多样,有五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最普遍,攒 尖,歇山,囤顶也已应用。 5)=卯精巧,木构架施工技术已相当熟练。

6)由于整体性的提高,已出现多层楼阁。 ·砖石技术: 1)砖: ------主要用于墓室,墓室结构由梁式空心砖逐步发展为 顶部用拱券和穹窿,解决了商朝以来醇墓不能解决 的防腐,耐压的问题。 ------拱券除用条砖外,还创造了楔形的有=砖。 ------发券方法:券伏相间的方法,科学合理。 ------砖砌下水道,陶水管使用普遍。 2)石: ------石建筑在两汉----尤其是在东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 展。 ------石墓:在岩石上开凿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 或拱券式墓。 ------地面建筑:东汉出现了全部石郭的建筑,石祠等。 ------刻石技术和艺术也逐步提高。 2)唐.建筑特点(618—907年)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其特点有: ·城市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最严整的 ·建筑组群处理愈加成熟 ----宫殿,陵墓等建筑加强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纵轴的方 法 ----利用地形和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建筑的方法(明清宫殿, 陵墓布局的渊源)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 ----建筑艺术加工与结构的统一:无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的构件,斗 拱的结构职能极其鲜明 ----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一庄重大 方的印象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面阔11间,进深17间 斗拱构件形式和用料都规格化,出现用才制度 ·砖石技术进一步发展 ----佛塔:采用砖石构筑增多 砖石塔形式:楼阁塔(西安大雁塔),密檐塔(小雁塔,河 南登封法王寺塔),单层塔 ·设计施工水平提高 ----“都料”沿用到元朝,出现用才制度 3)宋.建筑特点(960—127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