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科学家

中国古代科学家

中国古代科学家
中国古代科学家

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祖冲之,沈括,刘徽,李时珍

当代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邓稼先,童第周,茅以升,袁隆平,张青莲,李四光,郑阵铎,李方训外国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爱迪生,普郎克,麦克斯韦,居里夫人,孟德尔,富兰克林,诺贝尔,开普勒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祖冲之亦曾造指南车、欹器、千里船、水碓磨等机械,经过试验都有成效。

4、郦道元(446 或472 -527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参阅了437 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本书共四十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 条,1 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5、孙思邈(581-682 年享年101 岁)是隋唐之际著名医学家。是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他刻苦好学,坚持行医,为民间治病。他有高尚的医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贵贱亲疏要一视同仁。70多岁时写成杰出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后来又感到《千金要方》不够完善,又在百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千金翼方》一书。书成第二年便离开了人世。他的医学著作所以要以“千金”命名,是因为人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于他在中医中药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6、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人。沈括的科学贡献遍及天文、数学、

物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各领域。梦溪笔谈》全面总结了宋朝以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在数学上,他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级数的公式早500 多年,“会圆术”是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沈括提出的地磁有偏角存在现象,比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首次”发现磁偏角现象要早400 年。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7、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元代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先后制造了简仪、高表、仰仪、正方案等近20种天文仪器,很多仪器其设计的科学性和使用的准确性,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对元、明时期天文研究的影响极为深远,郭守敬曾领导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 月,制订了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国际天文学会组织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国际编号为2012的小行星,均以郭守敬的名字进行了命名。

8、李时珍(1518-1593)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他研究药学,重视临床实践。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大量民间单方,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对药物进行鉴别考证,系统地整理了我国16世纪以前丰富的医药学遗产,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本草纲目》。该著作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9、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终生从事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较早接触并容纳西方文化,有《农政全书入《崇祯历书》和《几何原本》等著译,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10、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诗人。着有《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共有上、中、下 3 卷,分为乃粒(粮食作物耕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养蚕与纺织)、彰施(染色)、五金、冶铸、锤锻、陶埏(陶瓷)、燔石(煤、石灰、矾石、硫黄、砒石)、杀青(造纸)、丹青(颜料与墨)、舟车、佳兵(兵器)、蘖(酒母、酒)及珠玉18部分,并附有123 幅图画。此书几乎论述了工农业所有部门的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中国现代科学家: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吴有训、医学家林巧稚、天文学家张钰哲、化工学家侯德榜、农学家丁颖、数学家熊庆来、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内科专家张孝骞、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学家梁希、桥梁学家茅以升、物理学家严济慈和物理学家周培源等。袁隆平,李振声,钱学森,邓稼先,杨嘉墀,王淦昌,王大珩,陈芳允, 李四光,华罗庚,叶笃正,吴孟超,竺可桢,陈景润,茅以升,童第周,钱伟长,周培源,钱学森,杨乐,朱光亚,雷洁琼,严济慈,陈醒身,林巧稚,朱宪彝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中国古代科学家5位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人。沈括的科学贡献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各领域。梦溪笔谈》全面总结了宋朝以前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在数学上,他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比国外计算高阶等差级数的公式早500 多年,“会圆术”是我国球面三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沈括提出的地磁有偏角存在现象,比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首次”发现磁偏角现象要早400 年。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3、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元代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先后制造了简仪、高表、仰仪、正方案等近20种天文仪器,很多仪器其设计的科学性和使用的准确性,在当时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对元、明时期天文研究的影响极为深远,郭守敬曾领导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郭守敬根据观测的结果,于公元1280年3 月,制订了部准确精密的新历法《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国际天文学会组织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国际编号为2012的小行星,均以郭守敬的名字进行了命名。 4、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终生从事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较早接触并容纳西方文化,有《农政全书入《崇祯历书》和《几何原本》等著译,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5、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中国明朝著名科学家、诗人。着有《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共有上、中、下3 卷,分为乃粒(粮食作物耕培)、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膏液(榨油)、乃服(养蚕与纺织)、彰施(染色)、五金、冶铸、锤锻、陶埏(陶瓷)、燔石(煤、石灰、矾石、硫黄、砒石)、杀青(造纸)、丹青(颜料与墨)、舟车、佳兵(兵器)、蘖(酒母、酒)及珠玉18部分,并附有123 幅图画。此书几乎论述了工农业所有部门的技术,反映了我国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 现代科学家5位 1、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1924年,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建筑硕士、美术学士学位。他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被普林斯顿大学赠予名誉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

中国古代的十大科学家

关于古代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 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 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

中国古代科学家

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

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李时珍——中国古代卓越的药物学家。 (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一个世医家庭。少年时代,常跟父亲和哥哥采集草药,或帮父亲抄写药方,听父亲讲解药物学知识。当时科举盛行,他14岁中了秀才。但他热爱医药事业,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考举人三次落榜后,放弃了科举入仕的道路,一心做医生。 在行医当中,他发现当时的本草书收药不全,名称混乱,多有谬误。于是,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他详细研究了古代有关的本草学、医学等各类书籍,长期深入民间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到深山老林采集药材,开辟药园栽培药物,通过27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在61岁时写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该书不仅对我国古代本草学作了一次历史性总结,也将以前的化学知识予以系统化,并使之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该书载药1 892种,其中无机物达266种,而且药物的分类更详细,对一些较为混乱的物质命名加以更正。 葛洪--中国古代的炼丹家 中国是炼丹术出现最早的国家。虽然炼丹家以追求炼制长生不老之仙丹为目的,但采用的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使他们成为最先开始进行化学实验和化学研究的人。在我国历史上研究炼丹术的人中,最著名的要算晋朝的葛洪(约281~361)。 葛洪自号抱朴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13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每况愈下。但是,他发奋读书,无钱买纸笔,就用木炭练字。他博览群书,对经书、史书、医书、百家之言等都认真学习研究,因此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一生对炼丹感兴趣。虽做过“关内侯”的官,但最终还是辞官不做,专事炼丹、制药,兼做医生。他长期远离尘世,从事炼丹研究,了解了许多化合物如铜青(硫酸铜)、矾石(明矾)、密陀僧(氧化铅)的性质,并进行包括炼丹、炼汞等在内的许多化学转变。除炼丹外,他还把炼丹中观察到的化学变化详细予以记载。他一生著作颇多,有《抱朴子》内外篇共一百六十篇,还有《金匮药方》一百卷,《时后要急方》四卷。其中《抱朴子·内篇》是他的主要炼丹著作。 张衡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 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九课古代科技耀我中华 【教学内容】 本课是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的第二课。教材包含了“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这四个活动主题。这些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对世界科学技术的伟大贡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②从中医药、农学、天文学角度,了解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持之以恒、勇往直前、不拘泥于现状、勇于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辉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图片:古代主要的科技发明 2.导入语: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里,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光辉业绩,一个有一个科学巨人取得了不朽的科技成就。 二、师生互动 (一)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 1.“小小故事会” (1)请同学们课前搜集古代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和有关事迹。 (2)在办理展开故事会,请学生讲一讲古代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2.查资料 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搜集和整理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资料信息,补充下表,并与同学交流。 3.我国古代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技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 1.古代科学:医学、农学、天文学、算学 2.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3.天文历法与“二十四节气” (1)农业与天文历法的关系 (2)学唱“二十四节气”歌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从青铜器、丝绸、瓷器等方面感受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技术创造。 ②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巨大贡献。

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通过竞赛活动让学生探寻更广阔的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使学生增长视野和见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组织课堂的能力。 4、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5、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教科书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3、学生自己制作小脚丫(卡纸材料)。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一、中国古代文化图片(引用于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节目中的历史画卷)导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导语:百年圆梦,2008年的北京奥运是对世界最为酣畅淋漓的展示,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开幕式中名为“灿烂文明”的上篇用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观众介绍了四大发明、丝绸之路、音乐、汉字等中 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1、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图片。 2、看完图片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情感熏陶。让学生感受“灿烂文明”------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篇,用充满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观众介绍了四大发明、飞天、丝绸之路、

音乐、汉字、书法等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导语: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闪烁的明星,那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们,他们对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教师适当给予补充或纠正。 3、和孩子们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源。 小组通过多种方式(李时珍组、张衡组、祖冲之组、郭守敬组、一行组。)向全班汇报五位科学家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他们 的生平,开阔学生的视野,检验学生课前所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导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我国影响世界的文化伟人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把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伟人的资料写在“小脚丫”上,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课前所得吧。 2、鼓励孩子们自信地站上讲台。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同学们交流。 2、主动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小脚丫”。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们进一步地了解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不但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还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自主意识。 四、探寻古代文化竞赛活动。 1、教师配合主持人(学生)进行对竞赛作出表现性评价。 2、为学生颁奖。 1、学生主持,学生自主参与。2、小组抢答。哪组在听题后最快拍响快板为回答机会。(胜利的小组将取得“登上科学高峰的奖励红旗”)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入探 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不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组织管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五、畅想未来。倾听并激励孩子们畅想。各抒己见,畅想未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树立为中华之崛而努力读书的理想。 六、总结,歌声(红旗飘飘)结束全课。结束语:这节课我们以满怀的热情一起探寻古代 科学家的足迹,一起畅想了祖国未来高科技发展的美好画卷,让我们随着古代科学家的足迹为前进的动力,让我们随着梦想而飞,让我们以满怀的期待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灿烂更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12个最新版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一): 袁隆平,经过6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海南岛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然后 又因为十年动乱差点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幸好他的助手帮他藏了4钵稻苗,还能够进 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无法想象眼前这位鹤发童颜、乐观开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 旬的著名数学家:步履矫健,连小伙子有时都赶不上;思维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绪。 2001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这位平时十分低调的科学家顷刻间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三):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早年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 中积蓄的白银、首饰全都献给了祖国。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钱财十分短 缺时,身在苏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赠给祖国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的奖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赠给了小学。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四):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取得了地质学硕士学位。他的老师 鲍尔敦教授劝他留下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李四光谢绝了老师的好意,他回答说:不,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贡献给我的祖国。1920年回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为止。之后,一度出国,在国外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下国外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毅然从英国绕道回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卓 越功勋。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五):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 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了,不仅仅 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 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 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下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 回到祖国。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他 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 之地。 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六):

衡阳市简介

衡阳(湖南省辖市)编辑 声明 本词条已参考行政区域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百科地理组一起交流。 衡阳,为湖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此名;又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市区回雁峰,而雅称“雁城”。 衡阳市辖5区5县,代管2县级市,是湖南省以及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全国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 衡阳历史悠久、山水优美,以石鼓书院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与以南岳衡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遍布,同时衡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衡阳会战的悲壮也使之得到了“ 中国抗战纪念城”的称号[1]。and the one in Hunan Province as Southern Heng Shan (Chinese: 衡 山;pinyin: Héng Shān). Both mountains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in Chinese, and the Southern Heng Shan is also one of the Five Sacred Mountains. As one of the four most prestigious academies over the last 1000 years in China, Yuelu Academy has been a famous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as well as a centre of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cultures since it was formally set up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And Th e Academy was one o f four most renowned shuyuan (academie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renowned Confucian scholars Zhu Xiand Zhang Shi lectured at the academy. The Battle of Hengyang was the longest defense of a single city of the entir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When Changsha fell to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on June 19, 1944, Hengyang became their next target. The reorganized 11th Army, consisting of 10 divisions, 4 brigades, and over 100,000 men, assumed the task of attacking Hengyang. Shigu Academy 衡阳区位较为优越,濒临湘江,是湖南省以及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多条重要公路、铁路干线在此交会。新建的衡阳南岳机场已于2014年12月23日正式通航。[2] 中文名称 衡阳 外文名称

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 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着有科学、哲学、和文学着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着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 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着《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到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4、郦道元(446 或472 -527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着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参阅了

祖源故事及简介

祖源故事及其简介 祖源故事 一.杀子禁山 祖源村自宋代开基以来,历来都注重生态保护,视古树为保护神,庇佑村庄福祉。制定村规民约,从不滥砍乱伐。据说是清朝康熙年间,历经战乱后,祖源一度曾滥伐之风盛行,山岭遍秃,每有风作,瓦片纷飞,百姓遭殃。其时村中分为五门,东门族长甚为忧虑,一日,他邀众门长商议封山之事,大家以为唯有杀人,才可能封住山,东门族长亦认可。于是,特定草拟封山章程,“凡上封山砍柴者砍头惩办”,全村告示。不曾想,数日之后,东门族长之子竟偷偷上山伐木,被护林人员发现,报告至村中族长。东门族长闻之,怒不可遏,痛骂逆子,并求杀掉亲子,众人求情,东门族长不为所动,毅然杀掉儿子。族长大义灭亲,至此众人不敢乱动一棵树木,从此村庄古木成荫,风调雨顺。 二.朱元璋访贤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打天下,与陈友谅部交战,久攻鄱阳城门不下,一筹莫展。后部下邓愈向朱元璋举荐徽州谋士朱升,说他定有良策。朱本欲派手下遣朱升而来,可邓愈说,非君亲自去不可。朱元璋无奈,只得自己鞍马

劳驾,日夜兼程,亲赴徽州。他当年从婺源方向沿古驿道翻山越岭而来,经过祖源村南的古道,直抵仅一山之隔的朱升老家回溪。这次,朱元璋并未见到朱升,不过,朱升早有预料。在家中楼上摆下了“螃蟹阵”,朱元璋一行在朱升妻子引领下,一看便有所悟,回去后便依计用兵,果真大胜。朱升闻之,长然感喟:“朱元璋者,知我也”。 后朱升向朱元璋献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成为其心腹重臣。。 后人为纪念这段轶事,将朱元璋途经的村南古道,命名为“思贤岭”。并建有思贤亭,亭中勒石刻碑,亭柱刻有楹联。同时免费提供茶水给路人,让人饮水思源。 600多年后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将九字策巧妙点化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影响深远 三、智退长毛 清朝咸丰年间(1861年),清军曾国藩部队与太平军侍王李世贤属下在溪口一带对峙,长达数月,后来太平军(村民称作长毛)兵败,溃不成军。余部作鸟兽状,四下逃窜,杀人放火。一日深夜,几十人窜至祖源盗窃,杀害一村民,想逼祖源人提供食物。翌日,祖源人奋起反抗,制作长矛长镖,并在竹筒中装入碗口粗大粪,特意放在村口。太平军一看阵势,甚至祖源人力大如牛,吓得掉转方向,慌忙逃去,至此,村庄永保平安。

蔡伦发明了一种既什么又什么的纸

古代人曾运用石头、树叶、兽皮等记录文字。商朝时,文字刻在龟甲和牛等动物肩胛骨上; 随后,用木片(又称牍)和竹片(又称简)书写文章;再后来,用以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 文字。东汉时期,竹简、缣帛逐不适应书写的需求。蔡伦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选用树皮、废鱼网等为质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纸...,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办法,使造纸技能有了悦跃的进步。 蔡伦介绍 蔡伦是我国古代巨大的创造家,造纸术的创造者。公元 105 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 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公元 121 年,东汉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奋斗牵扯到蔡伦,汉安帝刘祜指令他投案。蔡伦耻于 受审,即洗浴全身,换上最美丽的衣服,然后服毒自尽。 公元 8 世纪,我国已经广泛运用纸,这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 严保造纸秘密。公元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作冲突,阿拉伯人抓获几个我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鼓起。就这样,造纸技能便逐步在阿拉伯国际各地 传开,那里开端广泛运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创 造造纸术后的 1000 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兴旺,但其 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办法相同。造纸质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如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质料。 蔡伦对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并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下去。今日,咱们是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纸对前史发展所起的效果,人类对纸的运用将会延续到何年,更是 难以预测。因而,蔡伦(还有四大创造的留下名字的另一位创造者毕升)理应在为我国和人 类前史进程带来巨大影响的人物名单里占有首席或近乎于首席的位置。 网上绝大部分资料显示蔡伦是公元 121 汉武帝令其投案。此处明显有误。经查证,蔡伦确实 在公元 105 年改善造纸术,卒于公元 121 年,那就明显不是汉武帝时期,经查前史年表,应 是东汉汉安帝刘祜在位期间。 汉武帝,即刘彻,生于前 156 年,卒于前87年,是西汉第六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7 岁时被立为太子,16 岁登基。汉武帝是我国历代皇帝中第一个运用年号的皇帝。 在位期间,他削弱诸侯的势力,公布推恩令,选用董仲舒的主张,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 儒学在我国古代的特殊位置铺平了道路。可是以为他外表运用儒学统一思维,事实上是选用 法家思维亦不胜枚举,即是所谓的“表儒法里”。其时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间著名 的例子。对外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法,对匈奴他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讨伐。他消灭了南越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小故事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小故事 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他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他还发明了“浑天仪”、“候风仪”等仪器。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学习过“数星星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 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张衡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成就世人皆知。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 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 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 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理解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 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 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 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 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 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 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 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实行分析研究,开始了 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 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就叫做“浑天说”。 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 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 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 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能够准确地看到太 空中的星象。张衡说:“天上的星星,能见的共有二千五百颗,但我 们经常能看到的却只有一百二十颗。” 后来,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 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也是钢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 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 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非常灵验,没有一 次不准。 张衡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是伟大的,这是因为他从小就爱科学, 勤奋地学习钻研和不懈地观察实验,而且能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 合起来,通过自己刻苦研究、创造才获得的。

中国近当代科学家的故事资料

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故事 1.詹天佑(1861~1919)近代铁路工程师 詹天佑,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 11岁考取容闳所招出洋留学生习技艺,次年赴美,为中国首批留美官费生。清德宗光绪四年(1878)入耶鲁大学工学院土木建筑科,三年后毕业。归国后,奉派赴福州水师学堂习驾驶,第二年以优异成绩调派赴扬武兵舰服务。光绪十年(1884)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聘任广东博学馆教席,两年后完成测绘广东沿海险要图。从十四年(1888)起献身铁路工程,任工程师,先后主持塘沽天津段、滦河铁桥、津芦段、萍乡至醴陵、潮汕铁路、京张铁路等建筑工程。民国8年(1919)奉命至海参崴、哈尔滨参加协约国西伯利亚铁路监管会。因北方严寒,加以公务繁忙,操劳过度而患病,不久逝世于汉口 2.冯如(l883~1912)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员 冯如,广东恩平人。幼时家贫,12岁赴美国,当童工。工作之余勤于钻研技术。在旅美华侨支持下,曾在旧金山创办广东飞行器公司。溥仪宣统六年(1909)设计并制成飞机,亲自驾驶,试飞成功。后造新飞机一架,航程、时速、高度均达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竞赛大会上获奖。宣统三年(1911),拒绝外国重金聘请,返回广州,并带回两架自制的飞机,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广东革命军,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革命军陆军飞行队长。中华民国元年(1912)八月二十五日在广州作飞行表演时失事牺牲,年仅29岁。 3.李四光(l889~1971)地质学家 原名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地质学家。蒙古族。湖北黄冈人。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以前,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9年10月19日,尚是漂泊国外之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归国后,他长期担任着政府地质部部长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竺可桢(l890~1974)气象、地理学家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10年赴美,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开创中国气象教育事业,筹划组建早期的中国气象观测网,特别是创设高山、边远地区的气象站,开展中国高空探测和天气预报业务,组织编印中国气候资料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了气象研究所。30年代,竺可桢研究中国气流的运行,特别是东南季风和中国雨量的关系。首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 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 单元设计通用模板3

附件: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供学科重构参考) 《古代科技耀我中华》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供学科重构参考)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结

学习评价设计(鼓励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风格创新) 【主要内容】 1. 下发预习单 2.指导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分组搜集资料 【评价反馈】 学生能分组按要求查找资料 按要求完成预习单 【主要内容】 1.按预习单推荐古代科技名人 2.学生探究科学家成功的原因 3.用四字词语概括原因 【评价反馈】 1.能用句式来介绍,介绍的古代科技名人包含了各方面。 2.能分组探究,用各种方式来介绍 3.能用四字词语来概括原因 【主要内容】 1.讲古代科学家的故事 2.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请看大屏,播放古代科技成就视频。(震撼) 2.你有什么感受? 3.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里,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光辉业绩,一个又一个

科学巨人取得了不朽的科技成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第9课。 4.让我们一起读课题(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 5.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 1.运用观看视频方式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引出课文相关的主题打下伏笔; 2.质疑课题,以学定教. 【活动一:“我是小小发现家”】 1.1.从书本认识古代科学家; 2.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推荐你最喜欢的古代科学家; 3.将学生推荐绘成表格,引导学生读表格发现; 4读书的目录图和月球背面图,引导学生发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推荐我国古代科技名人,加深对古代科学家的了解,知道我国古代科技成就高、影响大,领域广,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主认同和爱国情怀 【活动二“我是小小探究家“】 1.小组合作探究古代科学家成功的密码; 2.出示活动步骤 3.学生分组活动; 4.小组用各种方式汇报,用四字词语概括成功的原因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近古代科学家,学习古代的优秀品质 【活动三“我是小小筑梦家】 1.假如你回到了古时候,有机会向古代科技巨人请教学习,你想对古代巨人说些什么?分角色演一演。 2.学生合作,表演现实与古代的对话 【设计意图】 通过古今对话,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立志筑梦 【聚焦热点明确责任升华情感】 1.播放现代我国科技所取得的成就视频 2.师生谈观后感受 3.学生齐诵《少年中国说》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我国从古至今的科技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产生责任意识 1.教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本节课收获; 2.布置作业超市;

蔡伦的故事

故事:《蔡伦造纸》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是把字写在竹片上,叫做竹简,再用皮带子或绳子把一片片竹简编串起来,就像竹帘子一样,就成了册,相当于现在的书。因为一片片的竹简写不了多少字,所以现在的几页书,那时候就是重重的一大册呢。而古人的一部书,总要编很多册,小孩子如果带一部书上学堂,很有可能要拿大篓子来当书包。竹简不仅太重,太占地方,而且字容易抹掉、生虫,不管怎么处理,也改进不了多少。书一直是困扰读书人的最大问题。 蔡伦那个年代,人们已经学会了养蚕取丝,他们把煮好的蚕茧用棍子敲烂,铺在席子上,就成了丝绵。人们把丝绵取下后,将留在席子上的一层薄薄的纤维晒干,就成了纸。有人发现丝纸可以书写文字,用起来比竹简方便多了。但这种丝纸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纸,而且这种纸的原材料是丝,产量少,价钱昂贵,一般人用不起。所以那时候读书写字实在好苦。 蔡伦学问很高,在皇宫里做官,经常用到纸。日子久了,蔡伦觉得丝纸的用量太大,花费太多,心里很烦恼。 有一天,宫廷里来了一位新的工匠,叫黄昌,是从出产蚕丝的江南来的。蔡伦找到他,说:“我一直想知道,丝纸是怎样做出来的?能不能请你把详细的方法告诉我?”黄昌便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从此,

蔡伦就天天动脑筋想有没有其他便宜的东西来代替丝做纸。 一天,蔡伦把黄昌叫来,问他:“丝纸是做丝绵剩下的纤维吗?”黄昌说:“是一层很薄的纤维。”蔡伦说:“如果我们用其他有纤维的东西来代替丝,是不是也可以做出纸呢?”于是,他们开始了实验。蔡伦找来树皮、麻叶,全部放到大锅中,加上水煮,黄昌还抱来了破布、破鱼网放入锅中,蔡伦说:“好啊,只要有纤维的东西,我们都可以试试。”等到锅中的水沸腾,两个人就合力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到入大石臼,再用木棒“笃笃”地捣了起来。等石臼中的所有东西都被捣烂混合成浆状,黄昌便用漂白剂漂白,然后把浆平铺在席子上,铺得又薄又平有均匀,最后把纸撕下,高兴地大叫:“这的确是张完整的纸啊!”蔡伦在纸上写上字看效果,兴奋地说:“成功了,这张纸比原来的丝纸吸墨快,而且不容易散开,这才能算是真正的纸啊!” 蔡伦造纸成功后,全国各地开始大量制造、使用这种纸。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宣纸、绵纸还沿用着当初蔡伦造纸的方法,只是现在用的材料已经变成了竹子、木材等。

中国古代科学家

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祖冲之,沈括,刘徽,李时珍 当代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邓稼先,童第周,茅以升,袁隆平,张青莲,李四光,郑阵铎,李方训外国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爱迪生,普郎克,麦克斯韦,居里夫人,孟德尔,富兰克林,诺贝尔,开普勒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祖冲之亦曾造指南车、欹器、千里船、水碓磨等机械,经过试验都有成效。 4、郦道元(446 或472 -527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参阅了437 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本书共四十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 条,1 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5、孙思邈(581-682 年享年101 岁)是隋唐之际著名医学家。是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他刻苦好学,坚持行医,为民间治病。他有高尚的医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贵贱亲疏要一视同仁。70多岁时写成杰出的医学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后来又感到《千金要方》不够完善,又在百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千金翼方》一书。书成第二年便离开了人世。他的医学著作所以要以“千金”命名,是因为人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于他在中医中药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6、沈括(1033-1097),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人。沈括的科学贡献遍及天文、数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