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去向:消费者。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例如,I 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

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它包括:............

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X-M

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国民收入NI :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也是一国

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 个人所得税

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

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25.GDP折算指数:也称GDP缩减指数。它等于一国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

26.产出缺口:衡量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3.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4.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C=C

(y)

5?边际消费倾向MPC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dc/dy,

0

6?平均消费倾向:任意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APC=c/y

7.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去难。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9?示范效应:消费者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平的影响。

&永久性收入:消费者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是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距此刻越近权数越大。

9?乘数:当自主性支出变化一单位时,所引起的产出变化大于一单位。这个引起的产出变化量的值就是乘数值。

10.投资/政府购买支出/税收/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的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 政府购买支出/税收/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0.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

支变动的比率。其值为1。

11 ?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生产者进行生产的目的(除了自己使用的部分外),是

为了拿自己的产品和其他生产者相交换,以便得到他自己需要的东西。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 ?自主投资:当利率r为零时也能有的投资量,即投资中不受利率影响的部分。

2.自主性支出:不受其他变量影响的支出部分。即放影响支出的变量为零时仍然存在的支出。

3?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4?投资的边际效率MEI:当利率下降时,投资会增加,但如果每个投资者都增加投资会导致资本品价格的上升,这使投资者的回报率比原来缩小,这个缩小了的利率就是投资的边际效率MEI。

5?加速原理:如果企业认为投资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会增加,就会增加投资,假设一定的产出量要求一定的资本设备量来提供,则预期市场需求增加多少,就会相应要求增加多晒投资,产出增加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可称加速数,说明产出变动和投资之间关系的理论。

6?投资税抵免政策: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从他们的所得税单中扣除其投资总值的一定百分比。.

7?托宾的“ q”说: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企业重置成本,q<1时,说明买旧的企业比新建企业便宜,于是就不会有投资;当q>1 时说明新建企业比买旧的企业便宜,就会有新的投资。这表明了股票价格对投资的影响。

8 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r与收入y之间关系的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的利率一收入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相等,即i=s ,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9?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0?货币的需求: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有3大动机。

11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

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量越大。

12.谨慎动机:也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3?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已不分货币的动机。

14.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会再降低了,有价证券的价格也不

会再上升了只能下降,因此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流动性偏好趋于无限大,这时即时增加货币

供给利率也不会再下降了。

15.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的所有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16?狭义的货币供给(M1):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17.广义的货币供给(M2): M1定期存款。

18.M3: M2+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

19.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L=M/P)的收入与利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就是LM曲线,此线上任一点都代表;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LM:r=k/h*y+(M/P)/h

20.凯恩斯区域:当投机需求曲线为水平时,LM 也会出现一段水平区域。此时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效。

21.古典区域:当利率很高时,投机需求为零,LM 会出现竖直区域,此时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22.中间区域:LM正斜率的区域。

23.IS —LM模型:把商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货币市场均衡LM 曲线结合起来,建立一个

商品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模型,即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和货币市场间联系得理论模型。

24.商品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指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降低的效果。(书523页)

4.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映,而是对由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的现象。

5.凯恩斯极端:当LM曲线水平、IS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失效的情况。

6.古典主义极端:当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完全失效,货币政策十分有效的情况。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当政府使用一种政策时,同时以另一种政策相搭配,以稳定经济。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2.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3.失业率:失业率=失业者人数/ 劳动力人数。失业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4.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数/人口数。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5.摩擦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困难等所引起的失业。

6.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7.非自愿失业: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

8.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即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失业。特点:即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9.周期性失业:因经济萧条或衰退时,需求下降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10.自然失业率:无货币因素干扰,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总需求总供给处于均衡

状态下的失业率。它包括:自愿失业、摩擦失业、结构失业。他与国民收入无关,与制度有关。4%-6%为正常范围。

11 ?奥肯法则:GDP变化与失业率变化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GDP每增长2%失业率

下降1%或若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会导致GDP氐于潜在GDP2%奥肯法则是根据美国的数据得到。12?价格稳定: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

13.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14?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15.政府购买: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女口: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

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是实质性支出。

16?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是货币性支出。

17.公债: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18.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行动。包括:所得税、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财政制度。但是他的作用有限,只能调节国民经济的波动幅度,不能改变其方向。

19.斟酌使用/权衡性的财政政策:也称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经济繁荣时用紧缩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使用扩张财政政策,以保证稳定总需求。原则:逆经济风向行事。问题:财政预算。

20.补偿性的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扩张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21.功能财政:政府为了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现实收支平衡而影响政策的制定。

22.周期平衡预算: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实现收支平衡,而不用每个年度都保持平衡。

2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政府的预算盈余。BS*=ty*-G-TR

24.活期存款:不用事先通知就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25.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26.法定准备金率:在现代银行制度中,央行规定商行必须留一个比例金额用于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

27.超额准备金率: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这个比率叫做……

28.货币创造乘数:央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 (亦即货币供给量) 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 倍。1/rd 即货币创造乘数,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

数。Km=M/H货币存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严格意义上的货币供给M=Cu+D(D为存款总额,Cu

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货币创造乘数M/H=(Cu+D)/(Cu+Rd+Re)=(rc+1)/(rc+rd+re) ,rc 表示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rd 表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re 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

29.基础货币/货币基础/高能货币/强力货币:银行借以货币扩张的基础。等于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加法定准备金加超额准备金。H=Cu+Rd+Re

30.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31.再贴现率:商行向央行贴现/ 借款的利率。也就算和央行向商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放款的利率。

32.公开市场业务:央行以货币购买债券,从而增加货币存量;或卖出债券减少货币存量的一种经常使用的,缓和的货币政策。

33.道义劝告:央行运用自己图书的地位和权威,对商行和其他机构进行劝告,以影响贷款和投资,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34.系统性风险: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变动而影响所有证券收益的风险。是每个持有者都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风险。

35.非系统性风险:由于市场、行业、企业本身特殊因素给个别企业证券带来的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36.“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利率效应:价格变动引起的利率同方向的变动,而投资和产出反方向变动的情况。2.实际余额效应:价格上升,人们所持有的货币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实际价值会降低,人们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减少的效应。

3.总需求曲线:保持自主性支出和货币供给不变,但允许价格变动时,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价格和产出的组合。表示价格与均衡产出之间的关系。

4.总供给曲线: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5?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结合起来,用来表明产出与

价格两者均衡水平的决定的模型。

6?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他表示总量投入与总产出的关系。7?潜在产量:充分就业产量,指在现在自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y *

&劳动市场均衡:动市场供求平衡时就达到了均衡,此时Nd= Ns

9?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潜在产出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原因:第一,假定货币工资和价格可以迅速调整,使得实际工资(W/P) 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时应有的水

平,从而使产量或国民收入也总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第二,古典学派一般研究经济事物的

长期状态,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被认为是具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调整,使得实际工资处于充

分就业应有的水平。

10.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将短期总供给曲线简化为一条反L型曲线。它表示当达到充分就业

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达到潜在产出以后,社

会没有多余的生产能力,不可能生产更多产品,需求的增加只能带来价格的上升,而产出不在改变。原因:第一,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第二,《通论》所研究的是短期状况,工资与价格没有时间调整。

11.短期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主要因素是投入要素价格的粘性,即受长期合同影响,投入要素价格短期内不具伸缩性。

12?货币中性:或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同比例的变化,而实际变量( y、N、r)无

一变化的情况。当供给曲线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时,货币就呈中性。

第十八章失业通货膨胀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英文版)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CHAPTER 1 Scarcity : the limited nature of society’s resources. Economics : the study of how society manages its scarce resources. Efficiency : the property of society getting the most it can from its scarce resources. Equity : the property of distributing economic prosperity fairly among the members of society. Opportunity cost : 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some item. Marginal changes : small incremental adjustments to a plan of action. Market economy : an economy that allocates resources through the decentralized decisions of many firms and households as they interact in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Market failure : a situation in which a market left on its own fails to allocate resources efficiently. Externality : the impact of one person’s actions on the well-being of a bystander. Market power : the ability of a single economic actor (or small group of actors) to have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market prices. Productivity :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from each hour of a worker’s time. Inflation : an increase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prices in the economy. Phillips curve : a curve that shows the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Business cycle : fluctuations in economic activity, such as employment and production. CHAPTER 2 Circular-flow diagram : a visual model of the economy that shows how dollars flow through markets among households and firms.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名词解释

第十二章 一、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规定: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与无形的劳务),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时期数,存量是时点数;流量来自存量又归入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二、1、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三、GDP的局限性:1、不能反映社会成本。2、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3、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4、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5、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 第十三章 1、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产出水平。 2、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与增加或减少的收入之比率。 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4、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要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 ⑴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同。这将导致不同收入阶层的MPC不同。 ⑵政府的税收政策; ⑶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 5、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着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6、示范效应: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周围人们的消费水准影响。 7、影响消费的因素(1)、收入变动(2)、利率变动(3)、价格水平(4)、收入分配(5)、社会保障制度 8、(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3)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5)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9、乘数作用大小的限制条件:(1)是社会中过剩的生产能力的大小 (2)是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 (3)是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4)是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增加会受到限制。 第十四章 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也代表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 指任何决策,必须做出一定的选择,被舍弃掉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是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 2)正确的定价观点: 影响利润的三要素为:销量、价格和成本。 三要素关系如下:利润=销售量×价格-成本 高明定价者会将“价值创造”与定价及“价值萃取”结合起来,而且了解各利润要素之间的关系。他们深知产品对顾客的价值以及细分市场的变化,善于思考产业演变的可能趋势,并能预知当前的行为将如何影响未来的价格走势。高明定价者会将定价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相信定价和其他利润一样,是可以进行有效管理的,而且有着极强的杠杆作用。 3)边际成本&边际利益 边际成本意思是每增加一单位的产品与所要耗用的成本(料、工、费)。 边际利益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产品所带来的利润的增量,也就是对一个产品的生产增加一个单位的资金投入所引起的收益的变化量。它大体可以这样理解,即一个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一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要有一个差,这个差就是边际效益。 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最容易理解这个概念了,西方经济学里面也是这样说明的:你肚子很饿了,你只有钱可以买5 个馒头吃。第一个馒头的边际效益最大,因为你那时候最饿,最需要,你多花一点钱也愿意买;第二个的边际效益就递减了,因为有1 个馒头进肚了...不是那 么饿了。第五个的边际效益最小,因为那个时候你几乎已经快饱了,馒头如果卖的贵的话,你一定不会买了。每支出1 个馒头的价钱产生的效益,也就是你感觉花钱买来的价值。从第一个向最后一个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益了。 4)价格对利润的影响 涨价和降价有着很强的杠杆作用。看似很少的降价可能对单位贡献毛收益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大大增加销量才能获得降价前的利润。而小幅涨价则可能给单位贡献毛收益带来很大的正面影响,在大大降低销售量的情况下,已然可以保持涨价前的利润水平。以近期航空公司如火如荼价格战为例:某公司上海—深圳航线,在价格战前(4 月),平均票价为868 元,销售收入为2604 万元;价格战后(5 月),平均票价为468 元,销售收入为1572 万元。 如上图,由于航空业变动成本较低,固定成本较高,这两个月对比中,运力没有变化,从而

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最全名词解释(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去向:消费者。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去向:其他生产者。 4.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5. 流量 :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例如,I 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 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 折旧 :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 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 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 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 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 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 14. 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它包括: ...... 15. 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N X=X-M 16. 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 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 国民收入NI :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也是一国 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 个人收入:P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0.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 21. 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 ,Y=C+I , 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2. 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3. 名义/货币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4. 实际GDP :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25. GDP 折算指数:也称GDP 缩减指数。它等于一国名义GDP 与实际GDP 的比值。 26. 产出缺口:衡量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3. 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4. 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C=C(y) 5. 边际消费倾向MPC :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dc/dy , 0

经济学原理经典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供给: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 2 需求:买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 3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5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6最高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高价格比如:租金控制。 7最低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低价格比如:最低工资。 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边际效用:即每一单位新增的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 10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1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以后,在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的最大收益。 12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 13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4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5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6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17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比如:污染) 1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二、简答题 1、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外部性:污染市场势力:垄断 2、画出并解释一个生产牛奶与点心的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瘟疫造成该经济一半奶牛死亡,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 000升。L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内移,即L2线。因为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可用于生产点心和牛奶的经济资源减少了。 3.画一张循环流向图,确认模型中对应于下列每种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经济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1、通货膨胀税: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2、财富效应(也称庇古效应或实际余额效应):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公债等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而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 3、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分子是总产出(即,CDP),分母是资本、劳动和资源的加权平均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增长是构成生产能力的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生产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经济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总投入量(即劳动和资本的要素投入量)以及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即全要素生产率),其他(诸如土地、非正常因素、农业气候、劳动争议、需求强度)可以略而不计。由于全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面反映生产效率的变化,体现了技术进步的作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被用以表示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且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时,也常常用技术进步替换全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 3、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高鸿业版_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名词解释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其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 B.GDP 统计注意事项: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 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X=出口 M=进口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收入代表供给,收入法也就是供给法,又称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计算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三.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是新创造价值,是以前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转移。 NDP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净成果。折旧占GDP的比例一般相对稳定, 用GDP,还是NDP,表示经济总量变动,没有本质差别。 国内外,一般都更习惯采用GDP。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公式: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国民收入要加上折旧、间接税等才形成GDP。政府给予企业的补贴,虽然不记入产品价格,但是成为企业收入,然后成为要素收入。 3.个人收入:PI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从长期看: DPI=GDP-Z-T 以Z代表折旧基金收入,以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5.综合 GDP -固定资产折旧=NDP P374页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会计算均衡收入) 一,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均衡,不再变动。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公式:y = c + i = E

曼昆-经济学原理-概念归纳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归纳——上下册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 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 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 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三、绝对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四、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 BBBCDCB 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 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 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5、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有何修证和扩展? (1)对经济人假设的扩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7、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 A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 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 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1.绝对优势:一国生产一种产品比另一个国生产这种产品技术更先进或成本更低,我们就说该国生产该产品具有绝对比较优势。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衡量)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生产该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3.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中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的产品。 4.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中需手工操作,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产品。 5.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商品生产不仅需要劳动,还需要资本、土地等要素。(看书了解) 6.规模经济理论:在规模报酬递增时,一国不生产所有商品,而生产一部分,以扩大规模,得到规模效应的效益。 7.最惠国待遇:一国对待所有缔国的待遇必须都想同 8.国民待遇:一国给缔约国的企业和人民与本国公民、企业形同的经济待遇。 9.金本位制: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10.国际贸易政策:各国政府通过补贴、关税、配额、非关税壁垒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政策。 11.汇率:也称汇价,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价,或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分为间接标价和直接标价两种标价方法。 12.倾销:在国外出售一种商品的价格比国内出售的价格低,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都构成倾销。 13.未抵消影响的外汇干预:央行允许本国货币的买卖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干预。 14.浮动汇率制:一国央行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官方汇率,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自发决定。 15.固定汇率制: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固定,汇率波动仅限于一定幅度内。 16.法定贬值:固定汇率制度下,外国通货由官方行为二升高时,本币发生的贬值。 17.管理浮动:央行干预外汇买卖,试图影响汇率。 18.国际收支平衡表:在一定时期内,系统记录一国与其他国家一切经济交易、收支状况的报表。采用复式计帐法,分为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官方储备项目、误差与遗漏项目。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重点知识概括

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 (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 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 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 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 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 平直接有关。 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 怎样分配。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 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整理版)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名词解释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 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26、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7、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29、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0、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1、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2、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3、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34、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35、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36、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7、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8、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9、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40、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B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 国际收支平衡表 某时期一国同外部世界的交易状况的报表,包括商品和服务的买卖、馈赠、政府交易和资本流动。 Balance of trade 贸易余额 国际收支中有关商品(或有形物品)进出口的部分。包括食品、资本品和汽车。如果包括服务和其他经常项目,则称为经常项目余额。 Balance of current account 经常项目余额 见贸易余额(balance of trade)。 Balance sheet 资产负债表 某时点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报表。其中资产列为一栏,负债加净资产在另一栏。每一项都以其实际的或估计的货币价值列出。由于净资产由资产减负债来定义,因此两栏的合计必须平衡。 Balanced budget 平衡预算 见平衡预算(budget,balanced)。 Bank,commercial 商业银行 一种金融中介。到目前为止,其突出的特点是允许客户对其所存人的款项随时随地签发支票来进行付款和提款。所有接受储蓄和支票存款的金融机构统称为储蓄机构。 Bank money 银行货币 由银行创造的货币,特别是指银行依据其准备金而成倍地扩大其支票帐户(M1的组成部分。) Bank reserves 银行准备金 见银行准备金(reserves,bank) Barriers to entry 进入壁垒 能够阻碍进入市场、导致竞争减弱或者行业内厂商数量减少的那些因素。例如法律规定、管制和产品差异等。 Barter 易货贸易 商品直接交换,而不需要使用任何物品充当货币或交易媒介。 Benefit principle(of taxation) (税收的)受益原则 认为税收与人们从政府活动中的受益应当成比例的原则。 Bond 债券 由政府或企业发行的有息证券,保证在未来特定日期还本付息。 Break-even point(in 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中的)收支相抵点 个人、家庭或社会团体的一种收入境况或收入水平。在该境况,所有的收入正好被用来消费(既没有正储蓄也没有负储蓄)。只有在更高的收入水平上才会有正储蓄。 Bretton woods system 布雷顿森林体系 见可调整钉住(adjustable peg)。 Broad money 广义货币 货币供给的一种形式或口径(也称M2,包括交易货币(M1)、银行储蓄帐户,还有其他类似交易货币的替代性资产。 Budget 预算

西方经济学 名词解释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 第二章商品价格决定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同时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9.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10.点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小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1.弧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2.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1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曲线。 15.消费预算线:亦称消费者可能线、预算约束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组合的线。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第六版 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学院课程面向专业:经管类本、专科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经济数学 学分:3 总学时:54 (其中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0 )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经济学科。它研究一国(或一个经济体)的产出、消费、储蓄、投资、贸易余额、物价水平、汇率、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波动、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它是所有经管类本、专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将从开放经济的视角介绍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强调掌握当代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以及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现状的应用。本课程将为本科生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教学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研究方法 (2)GDP概念、核算、基本恒等式 (3)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 (4)CPI、PPI、PMI、痛苦指数 2、教学要求: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演化过程、基本的研究方法;掌握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其区别;了解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掌握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掌握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了解CPI、PPI、PMI、痛苦指数等概念。 3、教学重点: GDP的内涵;支出法核算GDP;GDP、NDP、NI、PI、DPI等概念的关系;名义GDP与实际GDP。

4、教学难点: GDP、NDP、NI、PI、DPI等概念的关系、GDP的内容及其局限性。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1、教学内容: (1)均衡产出及消费理论 (2)乘数理论 2、教学要求: 掌握投资与储蓄的概念及其函数;了解各种消费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乘数理论及其各种含义。 3、教学重点: 投资与储蓄的概念及其函数,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及乘数论 4、教学难点: 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及乘数论。 第十四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1、教学内容: (1)产品市场均衡 (2)货币市场均衡 2、教学要求: 掌握IS曲线,LM曲线的含义及其推导过程;掌握IS—LM模型的推导过程及其意义,掌握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3、教学重点: IS—LM模型的推导过程及其意义。 4、教学难点: IS—LM模型的推导过程及其意义 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教学内容: (1)总需求曲线 (2)总供给曲线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2、教学要求: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四版名词解释

Chap1 Principle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scarcity: the limited nature of society’s resources. economics: the study of how society manages its scarce resources. efficiency: the property of society getting the most it can from its scarce resources. equity: the property of distributing economic prosperity fairly among the members of society. Principle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opportunity cost: 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some item. marginal changes: small incremental adjustments to a plan of action. Principle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Principle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Principle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market economy: an economy that allocates resources through the decentralized decisions of many firms and households as they interact in marke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Principle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market failure: a situation in which a market left on its own fails to allocate resources efficiently. externality: the impact of one person’s actions on the well-being of a bystander. market power: the ability of a single economic actor (or small group of actors) to have a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market prices. Principle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tivity: the quant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from each hour of a worker’s time. Principle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