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商鞅:《商君书》

商鞅:《商君书》

商鞅:《商君书》
商鞅:《商君书》

商鞅:《商君书》

商鞅----《商君书》

前面讲了商鞅变法的故事,也介绍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秦国武器上的保护套——鞅镦(duī)。国家博物馆、陕西咸阳文物考古所,还各藏有一件鞅镦。还讲过商鞅方升。此外,有关商鞅的文物,还有上海博物馆的鞅戟(jǐ)和首阳斋的商鞅铍(pí),一共有六件。

这六件文物上都明确刻有“大良造鞅”的铭文,是商鞅变法强有力的佐证。当年,除了我们发掘出来的,一定有更多印有商鞅名字的各种器物,在当时被广泛使用,可见商鞅变法的影响之大。

商鞅在那个乱世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他先在魏国的公孙痤(cuó)的府中做中庶子,就是侍从之臣。公孙痤病重时,极力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还说,如果不能重用公孙鞅就杀掉他,魏惠王根本不听。后来公孙鞅去了秦国,还率领秦兵攻打魏国,让魏惠王后悔不迭(dié)。正是因为攻打魏国有功,公孙鞅受封商地,所以才叫商鞅的。

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虽然遇到重重阻力,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还是强势推行下去了,这不仅对秦国,对其他六国,乃至对中国的历史都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影响了以后的中国两千多年。

宝贝儿,你要想了解商鞅,给你推荐一本书,叫《商君书》。这本书有的专家说是商鞅写的,有的说不是。不管是谁写的,你记住书名就可以了,长大了再认真去看。秦国之所以最后能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都源于商鞅在秦国进行的这两次革新变法。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也都反映在《商君书》中。

商鞅的结局很悲惨,后世常用“作茧自缚”来形容他,本想做对自己有利的事,结果却因此受到连累和伤害。关于商鞅的文物和《商君书》,马爷爷就给你讲到这儿。

商鞅变法教案

专题二商鞅变法 李海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作用”,在考试大纲中明确为古代的重大改革的考试内容之一,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探讨,使学生大致掌握商鞅变法的过程、措施等内容,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的历史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变革的必然性,知道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行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运用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前夕秦国的落后状况,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的教育。商鞅为争取变法冲破重重阻力,却不得善终,使学生认识到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 四、学情分析 商鞅变法是学生初中就学过的的内容,所以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好,所以本节课针对学生这一情况,在巩固学生基础的同时,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 难点:结合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这是一种何等的壮举,可是,我们都知道在其统一天下的100多年以前,秦国只是一个边陲小国而已,是谁让其成为人们心中的虎狼之国呢(商鞅),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我们今天复习商鞅变法。 (二)讲授新课 情景一:初出茅庐 我叫卫鞅,生于公元前390年卫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我就聪明好学,并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远大的志向,我要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上。长大后,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决定追随我偶像李锂脚步来到了魏国,希望魏王能慧眼识珠。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商鞅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时代特征: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大发展: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 表现: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新型的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思想上: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理论武器; 军事上: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情景二:大展拳脚 我满心欢喜的来到魏国,并屡次上书魏王,结果都不杳无音讯,我该怎么办呢正在这时我听说秦孝公发布了一个“求贤令”,于是我果断的离开魏国来到了秦国,秦孝公接见了我,我们相谈甚欢,最终,他决定重用我:变法。我在做了一些准备之后于公元前356年开始了变法,我对秦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做了全面的改革,秦国渐渐地由一个边陲小国变成了一个可以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1.(2011安徽合肥市高三质检)“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贅: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①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②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③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④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解析:材料“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大意是:商鞅变法,抛弃了传统的礼数、习俗,实行两年后使得秦朝旧有民风得到改变。秦国富有的家庭,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会分家。没有条件的家庭,儿子长大后,就送给人家做女婿。联系所学,这是商鞅变法中改革户籍制度的做法,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②③④项说法正确,本题选D项。第①项“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D 2.(2011潍坊四县高二质检)(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C.没落贵族 D.富裕农民 解析:“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 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大意是:“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 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 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 吧。”,结合所学,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守旧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文中的“人”应指没落贵族,本题选C项。答案:C 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D.焚烧诗书 解析:“薄恩礼,好生分”大意是:对恩礼淡漠,性格乖戾。分析商鞅变法中的各项措施, 应该与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有紧密关系。这一制度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五家 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 各家都得举报,否则要受同样的惩罚,以此强化统治。答案:C 4.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

商鞅变法教材分析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教师以图片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观察本图片,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商鞅之死” 教材从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和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他们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贵族,在渭水河畔镇压了七百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2)商鞅之死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后

人教版历史选修1复习:单元质量检测(二) 商鞅变法

单元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2.《战国策·秦策三》中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反映出() ①商鞅变法采取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②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④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3.商鞅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而他在秦国变法,只许秦民盲目服从,所谓习非成是。为防止秦民“智多”,商鞅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贵族的力量B.改变社会习俗 C.“燔诗书而明法令”D.实行二十等爵制 4.“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5.商鞅变法法令中规定“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下列对该政策评价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控制④明清时期该政策阻碍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材料)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含解析

(2)商鞅变法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材料)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二) 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 A.社会经济的变化 B.统治方式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思想文化的变化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 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3.在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 A.废除井田制 B.建立户籍制 C.推行县制 D.统一度量衡 解析:选C 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度 解析:选D 因为秦实行“什伍连坐”,所以人际关系比较淡薄,怕被连累;因为实行“告奸制度”,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好生分”。 5.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质量评估(以模拟题为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1)

【全程复习方略】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质量评估(以2013年模拟题为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3·北京模拟)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井田制瓦解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③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④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13·台州高二检测)电视剧《商鞅传奇》反映了商鞅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与秦国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统治者是() A.秦穆公与秦始皇 B.秦穆公与秦惠文王 C.秦孝公与秦始皇 D.秦孝公与秦惠文王 3.(2013·青岛高二检测)下列四位同学关于下图的看法错误的是() A.中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 B.扩大了农业垦荒的规模 C.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D.直接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4.(2013·汕头模拟)下列关于右边漫画中政策的表述有误的是() A.是商鞅变法时首倡的 B.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C.是历代封建王朝所奉行的基本国策 D.保护了小农的利益,有利于整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5.“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6.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7.下列表述最能揭示下图本质的是()

商鞅变法 (1)

商鞅变法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9.0分) 1.《秦律?法律答问》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 C.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 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2.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 C.维护井田制 D.保护私有财产 3.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 A.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 B.秦律规定覆盖面广 C.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 D.秦铁农具储备充足 4.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 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 5.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此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 A.维护了奴隶主经济利益 B.违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 C.实质为了发展封建经济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6. 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对该现象原因分析最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商鞅变法的影响 C.战争频繁兵役沉重 D.“休养生息”政策推行 7.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影射了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旨在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D.肯定商鞅对贵族不妥协的精神 8.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9.《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这一措施() 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 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 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10、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说明其主要目的是 A.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 B.加强基层管理 C.调配人力资源服务争霸战争 D.建立中央集权 11、.公元前685年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此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 A.维护了奴隶主经济利益 B.违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 C.实质为了发展封建经济 D.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七年级历史上册 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看法 人教新课标版

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看法 有利有弊.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井田,开阡陌,立法森严,并且通过公正完善的奖惩制度大大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既使得秦国逐渐强大,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但也因为使得秦国崇尚法家思想,统一全国后秦律严酷,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商鞅变法和他本人最终的结局,谈谈对改革的认识 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秦最后能统一六国,商鞅的变法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商鞅最后的被车裂,那是他本人在行事上过于激进和冒险,没有给自己留有余地.这不能说是改革的不好,或者说是弊端.改革并不如革命来得彻底,多少会残留旧势力,但是改革在一定的基础上也不如革命能动摇国家的根本,在一定程度上又保护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整个社会的整体态势. 对我们来说,商鞅的死是遗憾的,但是商鞅变法的成果已经摆在那里了,更何况,商鞅变法的成效在商鞅死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他本人的结局,并不关乎改革的问题. 对商鞅变法这场改革与孝文帝和管仲的改革,有什么看法? 商鞅变法是把秦国从奴隶制社会强制变成封建社会,大变革。 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使得民族得到了融合,经济得到了恢复。 管仲改革是为了提升国力。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相似:商鞅被杀;王安石被革职,后又被迫辞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的两次改革,请谈谈对改革的认识!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可见,本课的基本线索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先后有管仲改革,魏文侯改革,商鞅变法等。 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学习过《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在必修二学习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在必修三学习过《百家争鸣》对学习本课内容有一定帮助。 设计理念:根据诱思探究教学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回顾知识,阅读课本来解决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背景:战国初期,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 商鞅变法措施:军事:军功爵制度;什伍组织 经济:废井田;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废分封,设县制;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 思想文化:焚烧诗书 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结果的分析,提学科能力。提高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学习,认识地主阶级改革家的改革精神。 学法指导:学习本课知识关键在于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比较等方法,一方面在分析具体改革时可联系世界上的改革,加深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把中国不同时间的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比较,理解每一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讲授新课: 1、背景: (1)战国初期,秦国落后: (2)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 (3)商鞅的变法宣传及改革精神: 2、指导思想:法家理论;3、宗旨:富国强兵; 4、措施: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

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

浅析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对我国农业改革的启示 黄佳琦 (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与历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商鞅变法所实施的经济政策, 犹以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最为重要,对后世最具影响。在今天来看,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商鞅变法中一些好的改革措施无法实现,但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政治高度发展的环境下有实现的基础,而其中有些措施在当时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去辩证的分析,取其利而避其弊。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时期。我国应借鉴商鞅农业变法的有关措施,实施土地改革,创新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机制,加强并调整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业保险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和谐快速发展。 [关键词]秦国; 商鞅变法;经济政策;农业改革;启示[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3-12-16 战国时期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图强,下令招贤并宣布:“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可见秦孝公改革决心之彻底。商鞅原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因为他到秦国后,因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这样历史上就习惯称他为“商鞅”。就在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时候,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由魏入秦。并得到秦孝公信任,先后两次开始变法。在战国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储备的多寡决定着国家的贫富,兼并战争的输赢。因此商鞅变法的经济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秦国在经历秦献公一系列改革措施之后,改变了秦国在东方诸国中“弱秦”的形象。由于秦国的积弊太多,尽管秦献公兢兢业业的改善政治。但是秦国亦无力“东伐,复穆公之故土”但是他培养了一位好太子,即秦孝公。秦孝公即位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改革,如何改革的问题。历史终究证明了秦孝公是一位积极寻求变法以图富国强兵的君主,但是面临着国内顽固的守旧势力,他只好寻求一位贤士为其分忧。而此时的商鞅在魏国只是魏相公孙座的家臣,郁郁不得志。因此在秦孝公招贤令一下,商鞅由魏入秦,三次求见秦孝公,阐明自己的观点,引起了秦孝公的极大兴趣。变法对于秦国而言毕竟是一件大事,因此秦孝公按照惯例在栎阳宫举行了一场有关秦国要不要变法为主题的大辩论。 商鞅率先发言,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可能,君主应该下定决心变法,不能过多的顾虑别人的议论。指出圣明的君主建立 大功业的时候,并非事事都征得众人的同意,都是根据需要及时变更法度的。 守旧派代表甘龙站出来反对。他声称:“圣明君主不改革人民的旧礼俗来施行教化,聪明的人不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官吏熟悉,人民熟悉,今天如若贸然变法,难免会引出变乱。商鞅对此反驳道:“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守法,非所论于法之外也”。他进一步指出,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礼法制度也是有差异的,但是也成就了王业,春秋五霸的法律制度也是不一样的,但也都成为了霸主。商鞅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使得甘龙的理论立刻丧失立足之地。于是,另一位守旧派代表人物杜挚提出如果不能保证变法有百倍的利益和十倍的功效,变法是不可取的。对此商鞅也进行一一反驳,最终使得守旧派哑口无言。这场大辩论使秦孝公坚定了变法的信心,于是他当场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秦国的变法事宜。商鞅变法以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进行的,本文以经济政策为主,浅析商鞅变法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 二、商鞅变法经济政策的实施 (一)“为田开阡陌、封疆”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宣布“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旧的井田制的阡陌封疆,即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的彻底废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私有制制度。并且废止“田里不鬻”的原则,准许民间买卖土地。与此同时,商鞅又发布了“制辕田”的命令。变法之前辕田制,是国家分配给农民的耕地区域是不固定的,需要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4)01-0019-02第2014年第1期(总第437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1,2014Total No.437 19--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2.3学术观点:关于商鞅变法的负面效应

学术观点:关于商鞅变法的负面效应 建国以来,有关商鞅变法的意义与历史地位,一直得到正面的肯定与评价。但近年来,史学界已有不少人开始关注商鞅变法的负面因素与历史局限性。这方面的代表性论著有洪家义《论商鞅变法》(《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陈涛《秦亡观阐微──对商鞅变法的再探讨》(《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刘国祥《试论商鞅变法的负面影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李婷、田沐臣《商鞅法治思想与秦亡的关系》、王子今《商鞅的文化肖像》(《学习时报》2000年11月20日)等。 洪家义在肯定历史功绩的同时,指出变法中“压抑工商”、“弃绝文化”、“倡导君主独裁”三大错误及其后果,认为这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破坏了文化发展的历史前景,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由此成为秦朝速亡的原因之一,并为后世君主独裁埋下了祸根。李婷等人则指出,商鞅变法的负面因素集中表现为一是刑九赏一,主张重刑,这势必激起民众的反抗;二是尊君行令,结果造成君主与臣民的对立;三是建立在人性是自然性基础上的法治理论的实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了民风败坏,而且使政权丧失社会道德的支撑。刘国祥则指出商鞅变法给秦及秦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两个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以愚民为手段的变法最终导致整个民族创造性意识的萎缩和窒息;以农耕为主,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变法举措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民主意识的弱化。作者强调,只有充分认识到商鞅变法的种种弊端,才能从前人成功的光环中走出来,冷静地反思历史,真正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启迪。 王子今对商鞅变法负面因素的反思,主要集中于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建设的摧残与阻碍上。他认为,商鞅变法之“术”,其实只是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追求短期实效的具体政策。《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用了李奇的说法:“商鞅为法,赏不失卑,刑不讳尊,然深刻无恩德。”后来有人甚至认为商鞅应当为秦国“风俗凋薄,号为虎狼”承担责任(《魏书·刑罚志》)。朱熹也曾经批评:“他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朱子语类》卷五六)就是说,只是片面追求国家“富强”,而放弃了执政者首先应当致力于文化建设的基本责任。商鞅之政的这一特点,其实司马迁在最早为他作传时已经有“刻薄”“少恩”的评价。太空公以简略的笔法,实际上已经勾勒出商鞅文化肖像的轮廓。应当注

商鞅变法自测题

专题二商鞅变法班级____ 姓名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3、以下哪一项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A、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B、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C、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 D、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 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霸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5、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6、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7、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8、《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9、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11、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12、“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 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C.秦孝公的支持 D.人民大力拥护 13、秦国之所以已经成为富强之国,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1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15、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选1-2课时作业(二)商鞅变法

课时作业(二)商鞅变法 1.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 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相关问 题: (1)从图1和图2中你能获取哪 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 问题是什么? (2)你从图2、图3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 (3)据图2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08.2.19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结构: 导学结构: 一、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的时期,是时期,同时也是时期。 1、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日益活跃; 2、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并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3、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阶层要求通过变法废除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4、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成为各诸侯国进行变法改革的内在动力。 5、理论依据: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武器。 背景材料1 《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就是以水陆攻战为主题,本身就是战争作为战国时代特征的显著反映。 思考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春秋时期的变法改革: 1、管仲改革: 1)时间国家 2)改革措施(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3)影响:。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 三、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一)魏文侯变法 1、魏文侯变法的地位。 (二)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背景: ①战国初期秦的落后状况:。 ②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 ③商鞅。 背景材料2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父

商鞅变法中心发言人

商鞅变法 2015年春第一周高2013级历史备课组主解读人:梁远明模块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章节专题二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主要叙述战国时期使秦国发生巨变的商鞅变法,分两课时讲授。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和变法的内容。战国初期,因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也必将发生变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激烈动荡的大变革时期,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动,各诸侯国都在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纷纷实行变法。魏国李悝变法起到了先驱作用,此后,赵国、楚国、齐国等国也进行了一些改革。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改革者也大多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物,所以改革不可避免地带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仍保留了一些奴隶制残余。各国变法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比较而言,秦国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变法对秦国的影响,理解变法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当时的秦国远远落后于其他各诸侯国,秦国的统治者为改变本国的落后状况,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秦国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与其他列国变法相比是较彻底全面的,它使西部边陲国穷力单的秦国一跃而成为地域辽阔的大秦帝国,在兼并战争中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在众诸侯国中的弱势地位。虽然最后商鞅被保守势力迫害而死,但是变法措施却由于顺应了历史、时代的发展潮流而在秦国得以延续。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难点: 如何理解商鞅变法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知道变法之前秦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用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分析变法对整个历史进程的积极意义。

商鞅变法

26.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角色扮演】 (l)根据上述材料同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5分) 【理解学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2分) 【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图略) (3)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3分)

同样是考查商鞅变法,泉州题的明显不足体现在材料的选取上,使用的是教材表述而非原始史料(我以为,古代史的考查最好选取文言文史料),而且材料较为单薄,没有提供解决问题(3)的支撑点。但该题呈现的亮点值得品味: 1、活化课标要求,拓展命题思路,突出创意。如第(3)问,并不是从失败原因等一般性角度设问,而是从历史评价方法切入,渗透基本的历史观考查,这就显得高出一筹。设问“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题目,无疑是最理想的试题。 2、呼应课改要求,变化命题角度,体现开放性。第(1)问,不是直接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而是引入“假如你是”的问题参与式方式,为一个本来是考查变法内容的静态设问注入了一定程度的开放性。(标答要求,考生持不同看法,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中考试题的命制,受制于各地教育发展的状况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往往难尽人意。但无论如何,题目如果能体现课标而又高于课标,在彰显题型特性的基础上能大胆创意,在设问上能精巧设计,一道好试题就呼之而出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