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深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全文)

深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全文)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M.E.D. Thesis

深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Studying on the childre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migrant rural workers in shenzhen

何剑浩

He Jian Hao

摘要

深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是深圳义务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依法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深圳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且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受当前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制度和二元化教育体制的制约,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日益引起政府、社会和有关专家的关注。本文以笔者根据自身在校任教和抽调到区教育局负责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对互助项目8个月的工作经历,及对深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进行多方面资料收集为基础,首先揭示了深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生存和受教育状况,在借鉴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深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基础教育及其出路的对策。

本文主要内容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阐述问题提出的背景,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从中提出本研究的视角,确定了本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从深圳政府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所作工作现状,以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学校、家庭、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教育状况,揭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的现状

第三部分通过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分析,揭示了深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第四部分从国家、深圳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五个层面,提出了解决深圳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深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I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children, whose parents are farmer workers migrating

to cities and towns, is the difficulty and weakness of Shenzhen’s education policy. Protecting the legal rights of their children’s compulsory education not only relates to children’s growing and developing, but also affe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henzhen, the prosperity of our country, the educational and social impartial, and the harmonious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ety. Owing to restriction of the urban-rural separation and the dualistic educational system, their children’s compulsory education still has a great number of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which increasingly arouses the concern of government, society and relative professor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working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who teaches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ection and is transferred to work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office of Bureau of Education. Through the 8 months “helping each other program”working experience and the research on problems caused during their children’s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author finds their children’s living and educational situation, and discusses the farmer worker’s basic education and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This paper mainly consists four parts in the following:

Part one: making a clear definition on the relative research concepts through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blems, and review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n putting forward the research angle of this paper, and defin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Part two: demonstrating the present education situation of farm worker’s children by way of analyzing the effort o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by Shenzhen government, and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al situation in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Part three: revealing the beneath reasons o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al problems through the combined analysis between exterior and interior elements

Part four: proposing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on solving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of farm worker’children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nation, Shenzhen government,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Key words: Shenzhen, children of farmer workers migrating to cities and towns, problem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earch

目录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部分绪论 ..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出现 (1)

(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2)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一)研究目的 (4)

(二)研究的意义 (5)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5)

(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概念的界定 (5)

(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概念的界定 (6)

(三)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界定 (6)

四、国内研究综述 (6)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10)

(四)本研究的视角 (11)

五、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11)

(一)研究方法 (11)

(二)理论依据 (12)

第二部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的现状分析 (14)

一、深圳促进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工作的现状分析 (14)

(一)政策现状分析 (14)

(二)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 (15)

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学校教育状况 (18)

(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状况 (18)

(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公立学校难 (19)

(三)民办学校整体现状堪忧 (21)

(四)学生生源复杂,流动性大 (22)

(五)不公平待遇与受歧视现象仍然存在。 (22)

I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六)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学业成绩。 (23)

三、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 (26)

(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从事的职业 (26)

(二)经济能力提供不了好的学习环境 (27)

(三)工作劳累无暇关心子女 (27)

(四)对子女教育期望较高 (28)

(五)家庭教育体水平偏低 (29)

三、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社会教育状况 (30)

(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社会资源少 (30)

(二)无选择的宣传媒介及网络误导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 (30)

第三部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32)

一、外部因素 (32)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32)

(二)二元化户籍制度 (32)

(三)地方政府因素 (33)

(四)社会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公平对待 (34)

二、内部因素 (34)

(一)学校层面 (34)

(二)家庭层面 (36)

第四部分对策与建议 (38)

一、国家层面 (38)

(一)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38)

(二)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义务教育体系 (38)

(三)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联网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 (39)

(四)建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协调体系 (39)

(五)强化流入地政府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39

二、深圳政府层面: (40)

(一)强化政府各部门职能及与教育部门的合作,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

女教育环境得到改善 (40)

(二)继续挖掘现有公办学校潜力,扩大公办学校接收规模 (40)

(三)扶持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其办学行为 (41)

目录

(四)关注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后教育衔接问题 (41)

(五)消除歧视,创设公正、平等的社会氛围 (41)

三、学校层面 (42)

(一)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 (42)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42)

(三)注重德育管理,引导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个性和谐发展 .. 43 (四)加强教学管理,提高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学质量 (44)

(五)创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44)

(六)加强校际合作,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管理 (45)

(七)加强培训和教育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45)

四、家庭层面 (46)

(一)树立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 (46)

(二)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46)

(三)建立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 (47)

五、社会层面 (47)

(一)建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组织,使其有组织保证 (47)

(二)组织参加社区内各种活动,培养主人翁意识 (47)

(三)社区应当在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与市民的沟通中起到桥梁作用 .. 48 (四)净化大众传媒,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8)

结束语 (50)

参考文献 .......................................................... III 附录 ............................................................ V 后记(致谢) ...................................................... XI

III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部分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出现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是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发展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城市社会中,这一特殊群体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其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的环节上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较为严重的教育公平问题。可以说,让每一个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都能够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正成为当前一种新的教育公平诉求。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这一群体的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前,农民基本上被束缚在土地上,很少离开农村外出务工;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出现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城市迎来少量的单身流动人口。当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总体特点:一是规模比较小,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一年以上常住流动人口657万人;二是农村家庭中以青年男性劳动力为主,女性在家照顾子女;三是举家外出户很少。由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规模在整体上还偏小,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在这一时期尚未成为突出的社会矛盾。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出现了第一轮“城市移民”,即男劳力在外面闯荡一段时间后,开始带着妻子,双双进城,农村留守儿童随即增多,也有少量的农民把孩子带进城。由于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双重限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这一问题上遭遇了很大的困难。这些困难具体表现为:一是城市的教育规划和教育布局以本市户籍人口数量为依据,没有将进城就业农民群体考虑在内,造成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无力接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二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公立学校就学,需交纳较高的费用,这对绝大多数进城就业农民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三是由于高考制度的限制,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在城市接受完义务教育后,不得不重返原籍继续读书;四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一旦出现失学、辍学现象,无法得到及时的监控和救助。由于存在以上困难,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将很容易被排斥在城市义务教育体系之外。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开始凸现。

1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90年代中后期,作为“民工潮”持续发展的结果,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

出新的发展趋势。许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拖家带口,举家迁移。2007年6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会议透露的一组数字表明,全国进城务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大约有1.5亿人,约有600万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被带到了城市(流动子女),还有2200万孩子留在了家乡(留守子女)1 。未来10年,农村每年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将新增1000万至1500万。据中国社科院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预测,到2030年,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数量将达到3.5亿,流动子女和留守子女将达到1亿2。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大量涌入,对城市的公共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切实维护进城就业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使他们都能够及时地、较好地接受义务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果在教育的起点上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那么这部分儿童将极有可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遭遇到更多的社会不公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不仅将损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原则,而且将极大地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解决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深圳市是全国人口结构最为特殊的城市。深圳由于改革开放的高度发达,导致城市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在深圳人不爱从事或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餐饮业、日常菜品供应业、零售业、“三来一补”合资企业、建筑业、保安、清洁等行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迅速进入并且填充了这些行业的就业机会。2008年年末常住人口为876.83万人,其中深圳户籍人口仅有228.07万人,人口户籍结构呈严重的倒挂状况,而且非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户籍人口增长。因此,我市接纳来深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就读的数量大,比例高,增长快,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2008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生为55.2万人。因此深圳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也就特别的突出。

(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1996年原国家教委等部门印发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城市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作出了比较全面的、专门的规定。

1998年,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联合颁发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与

1郑赫南,刘蓓.流动儿童:从上学愁到高考(J).检察日报,2007.7.23第五版

2郑赫南,刘蓓.流动儿童:从上学愁到高考(J).检察日报,2007.7.23第五版

《就学办法》相比,除保留原有的规定外,《暂行办法》还对流出地政府的责任以及教育督导原则作出了规定。各地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教委、公安厅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实施细则。在早期的政策文本中,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并没有受到特殊的关注,而是被统一地归类到流动人口子女这一大的社会群体中。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流动人口逐渐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一是流动人口数量持续上升且规模极为庞大;二是流动人口群体内部开始分化,其中,进城务工就业农民这一群体开始出现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收入低,生活质量差,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并且日益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其中,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焦点。

200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就学方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初步地确立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两为主”政策。

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首次使用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这一概念,意味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已经从“流动人口子女”概念中分离出来从。这一时期开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2003年9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流入地政府负责,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合法化。这也表明,作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在此后的一系列国家政策文件中,“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这一概念得到了不断的强化。

2004年,财政部要求各地“对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其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2004年秋季开学,在全国各地的公办学校实行“取消借读费、推行一费制”的措施,这一强制性措施极大地减轻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推动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问题的解决。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15号),第21条规定:“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城市公办学校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公平待遇”终于在中央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得到明确表述。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从教育部门法的高度,对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二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从此,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有了法律保障。

201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意见》强调,要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将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在配置资源和安排资金时优先保障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质量提高的需要。二是各地要对义务教育学校合理定编,科学设岗,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师资的需要。三是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基本均等,保障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有效缓解城市择校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四是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要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随着深圳发展,作为深圳发展强大动力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举家搬迁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也是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就必然伴生着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本文研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第一,探讨深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家庭教育环境对其子女教育的影响。进城务工就业农民

往往生活在深圳边缘,在社会、经济、心理等方面他们都需要去适应父母的这种长期适应过程和劣势地位直接影响到他们子女受教育。第二,探讨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深圳学校教育中的内心感受和实际情况。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到其家庭条件和深圳入学“5+1”政策的双重限制,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往往障碍重重。在入学条件、入学过程、同伴交往等方面到底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呢?他们在学校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呢?这都是本研究要力图回答的。第三,探讨教育制度和政策方面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的影响。到底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该如何应对流动人口一子女教育问题呢?这也是本研究要着力探讨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可以丰富完善以往有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理论研究。深圳作为经济高度发展城市、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关注此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更具有一般性和普通性,为其他经济发达城市与发展中地区提供参考。第二,在实践上,通过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了解深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让社会更多了解这一群体,进而呼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为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探出一条更加切实可行之路,实现深圳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发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概念的界定

目前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国内学术界就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产生的原因、产业背景、空间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可谓意见纷呈。这也说明了我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现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本研究中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动机与目的来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流动动机与目的具有明确性,并且他们主要从事务工、经商、服务为主的经济活动,兼有生存与发展的意向,直接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提高生活水平。

第二,从空间规定来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具有空间位移行为,并且空间位移的最小范围应该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变动。

第三,从户籍性质来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户籍不在深圳,是人户分离的人口,而且其户口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村流动人口,这也是目前流动人口的主体部分。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深圳快速发展建设吸引了大量的高学历、高技

术人才前来,他们中也有一些人的户口仍然留在农村,但他们已经基本像市民一样的生活、工作,有的已经在城市生活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在职业、观念、生活方式上与市民日趋接近,这批人不属于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关注的是来到深圳,在生活、工作上处于较低层次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他们无法享受市民的待遇,无法完全地融入城市社会。

第四,这里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主要指在深圳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中己为人父母、并把子女接来身边的这一部分群体。

(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概念的界定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指“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未成年子女。在实际的研究成果中,也是从三种角度考虑的。第一,主要是站在乡村的角度,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指那些父母外出务工、经商而自身留守在原籍的农村小孩。第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指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一起流入城市、在城市生活的子女。第三,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应该包括“流入城市”的“流动儿童”及留守原籍的“留守儿童”两个方面。

本文所指称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应该与上述第二种情况类似。指随父母打工流动从农村迁移到深圳的少年儿童,不包括没有随父母迁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即所谓的留守儿童。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比较科学的称呼应该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未成年子女,按我国法律规定,其年龄范围在从婴幼儿到十八岁之间,但出于目前的研究需要,特别是针对其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一般指称6-14岁或7-15岁的适龄上学少年儿童。所以本文所研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也是集中于适龄上学儿童。

(三)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界定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是随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应运而生的话题,也是目前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的一个社会和教育问题。本研究中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是指现在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涉及教育不公平、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教育困难、家庭教育缺失、社会教育不良等问题。

四、国内研究综述

根据现在搜集到的资料,我国最早涉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文字,是1994

年《天津教育》刊登的华耀龙的文章—《招收流动人员子女入学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此文的刊发标志着教育界已经开始探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在目前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中,关于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居多,且其中以现状调查和政策性研究居多。从总体上来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状的调查;二是对策研究,即就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总体状况的调查

这方面的主要成果包括沈小革、曾全刚的《广州市外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调查》、署名“海南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课题组”发表的《海口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赵娟的“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曾昭磐的“厦门市未成年流动人口现状及其对教育影响的分析”、李玉英等进行的《陕西省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署名研究组的《天津市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李雅儒等的《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黄志法和傅禄建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等。2003 年 11 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主持完成了“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九城市包括北京、武汉、成都、深圳、吉林、咸阳、绍兴、株洲和伊宁),这是中国首次全面报告流动儿童生存状况的大型调查,该项研究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和对九个城市的调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权威性的数据,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上述研究成果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对几个省份、几个城市或城市中的某一个区范围内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总体状况的调查研究,分解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

2、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对其子女教育的意向调查

与以上调查直接相关的是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对其子女教育的意向调查。从有关调查中可以看到,尽管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通常都表现出对其子女教育的明确意向,但是由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同时也由于子女受教育条件的制约(如高额的入学“赞助费”等),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对其子女的教育大多不抱很高的期望。上海市的有关调查表明,在接受调查的流动人口中,77.6%的流动人口希望其子女受到初中教育,17.9%的人希望其子女能受到高中教育。3

3、关于民工学校(打工子弟学校)的研究

3黄志发,傅禄建.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报告.上海教育科研,1998(1)

打工子弟学校吸纳了一部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解决了一些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但由于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质量低、而且相当一部分没有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属于非法办学,是城市教育的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成为研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的焦点问题所在。有关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在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中,媒体记者的报道较多。另外,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现状调查和价值分析两方面。如农业部农研中心吕绍青、张守礼的“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报告”4、北京社科院韩嘉玲博士的“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央教科所吴霓博士等的“你在他乡还好吗——关于进城务工结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研”等。不少学者研究认为民工子弟学校作为国家经济不富裕时期保障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必要手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体制不合理的基础上的,以体制外的形式解决体制内的问题,是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就民工子弟学校本身来说大多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办学硬件、软件都较差,办学者以获利为直接目的等等,甚至有的被称为非法学校,这就需要政府扶持打工子弟学校规范办学。根据我国国情,打工子弟学校这一过渡形式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满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需求的一种补充形式,采取的对策只能是逐渐转为公办,使打工子弟学校淡出现有的义务教育领域。通过这些研究和报道,如何鼓励扶持、规范管理这类学校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4、对造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原因的探讨

这是有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文献中经常涉及的方面。在这方面,孙红玲的论文论述得较为深刻。她认为,除了通常提到的户籍制度和教育经费拨款制度的因素外,二元经济结构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她特别提到的原因是,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存在的差异,是直接的原因。

5、对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具体政策进行研究

随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城市的增加,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逐渐被政府认定,于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1995年,教育部将研究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列入当年的议事日程,到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4吕绍青,张守礼.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报告[J].战略与管理,2001(4).

行)》,再到2003年9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改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些都反映出政府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表明了中央政府全力解决进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决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困难这个较为严峻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学者对这些政策进行了研究。

(1)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演变的研究

黑龙江教育学院的周佳总结了自1996年4月以来的所有有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七个方面对《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优越之处进行了分析。5

(2)对打工子弟学校相关政策的研究

蒋华在《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政策变迁》一文中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民工子女学校政策的变迁历史,分析出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并预测了农民工子弟校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其必将成为民办教育领域的一个特殊团体。6。还有人对打工子弟校的存亡进行了分析指出,打工子弟校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中,具有生存和发展的理由,但是要对其加以管理和指导,使其规范化,并使其合法化,共同为我国的义务教育服务。7

(3)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朱晓斌从选择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三个维度对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政策价值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还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肯定了政策应该向处境不利的儿童,如流动儿童倾斜,倡导补偿性社会政策和发展性社会政策相结合。8(4)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进行全面分析,提出政策和制度建议

项继权通过对湖北及其他省市的调查研究,对目前农民工子女的数量规模、分布结构和教育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认为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化政策的产物。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制度。

6、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研究

5周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文本演变[J] .中国教师, 2005(5).

6蒋华.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政策变迁[J] .民办教育研究, 2005(5).

7王璐.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义务教育的政策发展与实施[J] .教育学报, 2005(7).

8朱晓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价值分析[J] .教育评论, 2003(2).

随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家庭化而产生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包括子女学校教育(义务教育),它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过去十多年来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落实到家庭教育层面,严格意义上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很少。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区域性的调查研究。该类研究的内容多为揭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对策;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常见的是通过一定规模的问卷调查来考察现象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比如,关颖的《青年流动人口如何对下一代负责—天津市青年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赵娟的《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张翠娥的《武汉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调查报告》以及前所述及的专著《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中也设专章讨论浙江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还有学者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如缪建东的《家庭教育社会学》就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描述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家庭教育的特点。曾坚朋则从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边缘人角色的转变以及向上流动渠道的疏通。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上述研究给本文的启示就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其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突出,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我国教育界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文化分隔及歧视的现实关注较少。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这个群体如何融入到城市生活的问题,他们如何随父母融入到流入地完全不同文化环境中,不再延续他们不利的社会弱势地位,这是目前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学校无暇顾及,也是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这一领域文章很少发表在国家权威期刊上,与教育领域内其它热点问题相比,如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多采取定量研究方法,通过一定规模的问卷调查来考察对象的总体状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这类研究虽有普遍意义,但往往因缺乏深入探寻而难以展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这一事实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很明

显,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边缘状态。但我们应当承认,无论是实际调查,还是纯粹的理论分析,都是有价值的。

(四)本研究的视角

1、在研究对象方面,关注深圳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情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深圳人口逐年增加,2008年常住人口已达到876.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28.07万,非户籍人口为648.76万人。9由此可见,研究深圳市龙岗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对深圳教育和谐健康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从学校、家庭教育研究者的视角考察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教育、家庭内部、外部环境、社会制度四方面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根据诊断结果提出化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指导策略。

3、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以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法为突破点,深入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环境,探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五、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在方法上强调实证性,同时也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因此,本研究采用观察、访谈、个案研究、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做了大量的文献检索工作,尤其是在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通过中国知网、百度等搜索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收集深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相关新闻报道、评论、博文、政策,并在深圳图书馆广泛查阅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对它们的历史发展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问卷调查法

9深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深圳市政府公报,2009(13)

本研究将依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编制相应的问题,设计书面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对象为中小学在校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通过问卷的回收和统计,将获得为结果加以整理、分析、概况和表述,获得一定数量范围内的一群对象的特征和观点,反映目标人群在若干方面的共同趋势,进而了解深圳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现状。

3、其他方法

本研究将访谈、上门走访等方法相结合。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笔者被抽调到区教育局负责推动全区教育均衡化项目。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结对互助工作期间,笔者深入各学校,通过与学校领导、老师的访谈,对学校的历史、环境、教师工作状况、学生受教育情况作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并通过各种结对互助活动,感受着薄弱学校的转变,为本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作为真是的写作依据。

(二)理论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处于联系的汪洋大海之中。”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同样如此。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以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弟学校教育状况等问题的外部直观表现,都是从现象层面上描述并呈现于人们的眼前。但是,从联系的观点出发,仅有现象的描述是远远不足的。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进行内部分析,考察其与外部因素的联系,透彻地认识问题是使问题获得解决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采用多种的理论视角,多角度地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本身进行分析研究以加深认识是必要的。

1、社会学理论基础

社会学理论指出,利益被相对剥夺的群体可能对社会产生敌视或仇恨心理。当弱势群体将自己的不如意境遇归结为获益群体的剥夺时,社会就潜伏了冲突的危险,甚至这种敌视和仇恨的指向也会扩散。10从我国的政治角度看,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提供平等的义务教育的机会,创造合理、公平、有效和正规的教育氛围,能最好的阐释九年义务教育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原则,从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2、教育学理论基础

10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2:240一255

第一部分绪论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1“教育”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着它自己的明确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对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教育”。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目的性的活动。其次,“教育”是两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的。如果片面地强调了个性社会化的一方,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如果片面地强调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忽视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把整个社会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教育”总是包含着必要的“限制”和“引导”。再次,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也就是说,“教育”与一组特殊的条件相联系,如明确的目的、精心选择的课程、有专门知识的教师、良好的校园环境等等。

3、管理学理论基础

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是协调教育资源的过程,学校组织的基本性质决定研究学校管理的必要性。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①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②学校管理者的类型。③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 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1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的现状分析

深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从90年代初开始受到关注,此后,有关这一沉重问题的讨论不断见诸报端,近年来,在借鉴与吸收一些大城市的宝贵经验和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深圳市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境遇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和好转。但从现实来看,相关问题的解决还不能说已让人满意,还有待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笔者自1999年本科毕业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04年开始担任校级领导分管学校的教学工作,08年间被区教育局抽调8个月,负责推动全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包括民办学校)的结对互助工作,因此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一定的了解。2009年3月至9月,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再次深入学校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家庭中,以其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深圳市进城务工就业子女的教育现状作了一些描述。

一、深圳促进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现状分析

1、政策现状:

2005年出台“1+5”文件,明确规定:年满6至1 5周岁,有学习能力,父、母在深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暂住人员子女可申请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暂住人口子女的学籍资料纳入全市管理信息系统。学校应做到不分学生户籍,平等实施教育教学。公办学校按实际在校生数量核定职工编制和经费。“1+5”文件的出台后,深圳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可与深户适龄儿童一样,统一学籍管理、统一教育管理、享受平等教育教学。教师编制与经费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公办学校开始积极接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读。

2008年,深圳市发布《关于切实做好我市免费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确定凡是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取得学籍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可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同时也意味着深圳市政府开始向民办学校“买学位”提供给符合免费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多元投入,多形式办学,成为深圳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8年,市规划局、教育局联合公布了《深圳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06-2020)》。提出了近期、远期的中小学教育建设项目计划、建设模式等。最

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实施方案

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实施方案 (2016-2017学年) 根据上级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关要求,结合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老师和学校少先队等组织的育人功能,更好地开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深入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良好氛围,切实抓好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关爱工作,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加强关爱工作的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领导小组,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

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长:凃义安 副组长:毛克武、杜登共、唐鸿 组员: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2、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教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制度 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其他在校儿

农民工子女

陆昊同志在2010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做为下一步重要工作方向。鉴于此,安徽团省委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辅以个案访谈的方式,从农民工子女生活学习及城市适应状况入手,着重摸清进城农民工子女现况,并就共青团组织如何关爱服务农民工子女进行一定的思索和探讨。我们专门成立调研小组,在全省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性的五所学校:合肥十中、芜湖一中、蒙城一中、歙县实验小学、临泉一小。从三年级至初二年级选取500名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作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民工子女的深度访谈来了解一些问题。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 此次调查选取样本是基于自填式问卷的考虑。调查显示:样本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在调查有效样本数460人中,其中进城农民工子女356人,占调查人数总数的77%,城市青少年人数104人,占调查总人数23%%;男生292人,占63%,女生168人,占27%;独生子女305人,占66%。 (二)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经济情况 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中仅有极少数的家庭购买了住房,而大多数家庭是租住房子,居住条件较差。另外,家庭成员居住在一间房子里的占49.7%,住在两间或三间及以上的家庭分别为32.2%和15.6%,其它为2.5%,这表明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对于这样的住房条件,很多孩子表示在家中自己没有安静的环境看书学习。而城市少年儿童家庭自购住房的比例是78.0%,只有19.8%%的家庭租房住。其它为2.1%,38.5%的城市少年儿童家庭拥有三间或三间以上居室,42.7%的家庭有两居室,住一居室的家庭仅有巧.6%,其它为3.1%。有65.3%的打工子女不喜欢自己家的居住环境。 (三)进城农民工子女与父辈群体的关系 1.农民工子女家长的基本情况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详解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 主流社会之外。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 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 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我们的城市政府不愿意接纳农民工,使之成为与城市原住民一样的权利平等的居民,主要是担心他们成为城市的负担。有的城市领导人还说,若对农民 工开放了城市,城市财政就会破产。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是短视的、错误的。 最近几个月,国内几座大城市在这方面有重大举措,会给改革的后进者形成压力。但话说回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如果仅仅靠地方政府,的确有很大局限性。 必须有国家层面上的综合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问题。 首先,城市政府自己要降低和规范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只要合理设置城市门槛,辅以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到城市落户完全不会成为城市的负担。所谓合理的城市门槛其实很简单:只要一个人或包括其家庭成员在一个城市拥有或租用合法、合规住房,并在这个城市工作或长期居住,就可以登记为

这个城市的居民,并拥有这个城市的所谓“户口”。 其次要创造条件降低房价。要以更大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征收房产税,并尽快推出赠与税、遗产税,以加强房产税的威力。房价降下来后,保障房建设的 成本就会降低。这样一来,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再次,要建立既有灵活性又有统一性的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 制度。成都市和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基本医保和基本养老的全辖区一 体化。为了不显着增加财政支出,可将目前的新农保和农村养老标准作为全民 基本医保标准和基本养老标准。一些城市居民甚至没有任何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可以让他们适用农民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形成全国不分城乡的统一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允许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在各地有一定差异, 但中央政府应支持一些落后城市逐步提升保障水平,最后形成全国体制机制统一、数量标准一致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以外,可允许形成和收入挂钩的、保障程度高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层次。任何 一个农民都有这样的基本社会保障险,他走到哪里都不占便宜,因此他们也未必要挤到“北上广”这类城市落户;只要有社保账户转移接续制度,各地政府 也不会怎么吃亏,不会产生财政压力。这个变革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一些城 市政府在目前的条件下都能做,其他城市有国家层面的改革推动,会更容易做。国家只要对落户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即可。 最后一个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因素是大学考试录取制度。应下决心革除这种极不公正的大学考试与录取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命题、考试和录取制度; 自主招生的院校更不能按省区设置不同的录取标准。目前,大学招考适龄人口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几点思考 富源县中安小学肖金勇 2010年,在“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潮中,我省迎来了“两基”迎国检工作,为切实做好“两基”迎国检工作,学校根据县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和部署,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力求把学校各块工作做得更加完满,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则是我校面临的一大难题,下面是我本人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几点浅陋的思考。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发生了几个显著的变化:一是进城务工人员规模越来越大;二是家庭式流动的比例越来越高;三是随父母进城的孩子已经成为第二代移民,他们生存在城市的边缘,流动是他们的生存状态,边缘是他们所处的特殊的位置。据统计,2005年我国就有3亿流动人口涌入城市,现如今这一数字变得更加庞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已经成为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2009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对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流动人口生存情况调查显示,7-14周岁的流动人口子女中,在校比例为98.2%,其中68.8%在公立学校,25.1%在私立学校,6.1%在打工子弟学校。43%的流动人口把孩子入托、上学列为最需要流入

地政府提供的三项服务之一。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公立学校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上的重要性,但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分布不均衡、区域较广泛等特殊性,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1、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相脱节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城镇户口,无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2、挤占地方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城市现行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务工人员子女离开本地后,由于其义务教育费用没有根据务工人员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务工人员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又没有包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这无疑就挤占了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给接收学校的教育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 3、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造成就读学校的班额过满,使部分城郊学校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无法与所在学校同步,总体上也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入学教育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简化入学手续,安排随班就学 随着来场务工人员的增多,我校决定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凡在我学区经商和务工的人员在其子女入学时,提供相关证明,我校就会先安排其子女随班就读,与本学区学生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然后按照学籍管理要求,完成相应的转学手续。本年度里共安置2名务工随迁子女。 二、坚持免试入学,同享各项政策 我校坚持免费免试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 三、开展校园活动,增强学生信心 我校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和各种文体活动,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极参与,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农场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 四、关心学生生活,感受“家庭”温暖 我校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格外关爱,建立了学生档案,实行帮扶机制,不仅在学习上无偿地课外辅导,在生活上也非常的关心他们的冷暖,无论哪个学生身体不舒服或遇到什么困难,都尽力去帮助他们,并能深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做“知心的妈妈”,让进城务工

人员随迁子女感受到“家庭”温暖无处不在。 五、关注学生心理,调整教育对策 我校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进行调查。各班主任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六、建立家校联系,促进健康成长 进城务工人员多为种地户和打工者,平时忙于种地和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和关心学生的学习。为了帮助家长了解随迁子女的在校情况,进一步增进了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学生在另一半时间和空间里的情况,引导进城务工人员用更合理的方式教育和管理孩子,我校教师充分利用校讯通、电话、微信等与家长联系与沟通,向家长们汇报了孩子们现在的心理状况、学习状况及行为习惯,引起了家长们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关注。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今后,我校要继续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让他们和本场学生共享一片蓝天,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进城务工子女情况汇报

第二部分:多措并举促教育公平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加深,大批外来人员进入本地。据区教育局学初统计,目前,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共38237人, 父母均进城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达4185人,占10.94%。我区流动人口中很多人举家搬迁,带入的流动少年儿童,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流动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来旌阳务工或经商的农民,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为和谐新旌阳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保障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突出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既与我区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息息相关,又直接影响着我区教育的健康、均衡、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加快建设经济以及教育强区的一件大事来抓.为此,我们多措并举确保进城务工子女能平等的享有我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市民待遇”落实国家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的精神,竭力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

子女的教育权利。一是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列入区委区政府<2010年民生工程实施方案>中,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二是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切实担负起统筹安排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专门划定黄河路小学、金山街学校、城南小学、城北小学、天元小学、孝感小学、德阳八中、天元初中、德阳市横山路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划定学校不得拒收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同时,如其愿在我市升学就读高一级学校的,可以在我市报名参加中考,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与市区常住户口学生一视同仁。我区已经基本形成以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的格局。同时,在各类学校评优选先活动中,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三是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近年来,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全面免除学杂费,按照市民待遇原则,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也全面享受该政策。区教育局还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措资金,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 通过“两免一补”、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 二、对口帮扶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促使

疫情之下的农民工就业问题

疫情之下的农民工就业问题 各位农民工兄弟,父老乡亲们,2020年马上就要过半了,下半 年即将开始,你找到满意的工作了吗?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少部分人在安稳的上班,大部分人在骑驴找马,另一部分 仍然在求职的路上,再晃悠晃悠,2020年结束了….你挣到钱了吗?是否有勇气清点一下你个人资产?是否有勇气看一眼银行卡的存款 数字?是否有勇气翻一下你的钱包?余额还有多少?房贷还有多少?小孩的学费准备好了吗?白发苍苍父母的医药费准备好了吗?吃喝 拉撒、柴米油盐、鸡鸭鱼肉、青菜萝卜、水电物业采暖…是你在支 撑全家的生活,还是全家在支撑你的生活?…所有的生活开销,都 是真金白银的往外掏,挣回来多少? 不多问,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今年找工作有多难,相信各位大 家都体验了,但是对很多人来说,找个工作挣点钱一点都不难,其 实难的不是工作,而是在自身,三百六十行,再不好的工作,也有 人做的很好,再难挣的钱,也有人能挣到。现在是中国五千年历史 上发展最好的时期,正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路上,这年头饿不死人, 工作机会大把,如果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就是强烈的挣钱欲望,无论 酸甜苦辣都不算事,那不可能赚不到钱,相反,如果主观意识就是 养尊处优,那可能再容易的钱也很难赚到。总之,决定你是否过得 好的不是社会,而是你自己。 我在上一篇《致广大务工朋友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自身定位以 及心态的问题,在此,做一个更加详细深入的阐述,顺便给大家提 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1、关于“好活” 什么叫“好活”?简言之就是“钱多活少离家近,早八晚五双 休日,五险一金法定假”,你看,多么完美的工作,而且这样的工 作铺天盖地,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人员,但是他们 的招聘要求是什么呢?我就不必多说了。 人人都想找“好工作”,这本没有错,但是作为一个基层务工者,有些想法我觉得还是先放一放,想要好的待遇,前提是自身得 有这个资本,跟企业讨价还价,你有多少筹码?因为你所从事的工种,在企业里是有严格限制的,是工作性质决定的,生产一线的员工,就是靠加班加点并且倒班来创造价值的,很多人都是年年换工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总结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总结 一年级一班为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我班在本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为此,我校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 二、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班级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师经常找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谈心,随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和联系卡。

我班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建立了每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近一学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班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总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措施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措施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不在流入地,随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合法居住、务工、就业或经商,需接受教育且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可以申请在我校居住地就近入学就读。凡父母或监护人在我村已暂住一年以上,都可以申请在我校就读。进城务工人员应按流入地规定,依法送其随迁子女至流入地学校入学,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一、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并确保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当地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指导和督促学校就近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各学校不得以如何理由拒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未按规定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尽快送子女入学。 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办理入学手续,为学生建立学籍。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学习环境。外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回原籍就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督促学校及时办理入学等有关手续,禁止收取任何费用。 三、优质服务,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

建立和完善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家庭的联系制度,加强双向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文体活动、入队入团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实行同等待遇。 四、加强管理,统一建籍、统一管理,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各接收学校要及时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学籍,坚持定期上报,做到底数清晰。对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按规定颁发毕业证书。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因父母流动而失学。坚持“均衡分班”的原则,杜绝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现象的发生。 五、倾情关注,关心、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我校要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救助的力度,以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可以通过设立助学金、“学生手拉手”、“师生结对子”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完成学业。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渠道。

我国有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政策规定

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把占流动儿童少年的绝大多数、处于弱势地位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流动儿童少年”群体中单独提出,突出强调,这是首次直接把政策焦点对准农民工子女。《意见》指出,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要求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地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并提出“加强对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意见》还明确了流入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机构编制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城市人民政府的社区派出机构等各职能部门,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责任。提出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规定“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还规定,要根据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数量,合理核定接收学校的教职工编制,要求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要做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除了要求“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外,《意见》还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提出“要根据学生家长务工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制订分期收取费用的办法”,以切实减轻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负担。

2020年农民工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2020年农民工就业问题调研报告为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我省农民工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省委农工委联合省人社厅组成调研组,分赴xxxx、xxxx、xxxx3市6个县(市、区)实地调研,深入农村,走访企业,与农民工、企业负责人和基层干部广泛交流座谈。同时,安排仁寿等16个劳务输出大县也同步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材料汇总、部门会商和数据分析相结合,对农民工回流、就近就地就业、回乡创业和市民化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工在xxxx地位举足轻重 xxxx农业人口多,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历来都是劳务输出大省,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保持在2000万人以上,占农村劳动力的50%以上,对促进我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农民工转移就业、大众创业、技能培训的支持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78.9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339.7万人、省外输出1136.2万人、外派劳务3万人。全省实现劳务收入3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省农村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达5503.1元,比上年增加500元。今年一季度,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289.8

万人,同比增长0.2%,其中,省内转移1211.6万人,同比增长2.9%;省外输出1076.6万人,同比下降2.7%;外派劳务1.6万人,与去年同期持平。实现劳务收入930.5亿元,同比增长9.8%;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431.5元,同比增长141.7元。 二、新形势下农民工就业呈现出新特点 (一)农民工数量外出略减、返乡略增。由于受经济下行影响,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部分企业倒闭停产、工资下降等,对我省外出务工造成一定影响,致使农民工返乡时间提前、返乡人数增加。春节期间,全省返乡农民工有1753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0%,与2015年同期相比,数量上有所增加,同比增长3%。春节后,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我省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政策支持,全省农民工外出务工数量略有下降,回乡就地就近就业和创业将逐步呈现增长的趋势。截止2016年3月底,全省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省外输出1076.6万人,同比下降2.7%。 (二)农民工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分析一季度各方面的情况:一是从就业区域看,省内和省外转移就业平分秋色。省内转移占52.9%,同比增长3.3%,主要分布在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省外转移占47.1%,同比下降2.7%,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西藏、x地区。二是从组织方式看,

如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如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摘要: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话题。这些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生活、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对城镇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 今社会关注的话题。国家三令五申强调:要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由此可见,该项工作的重要。我们学校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老城区的南郊,是枣庄市市中区教育局定点的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三所学校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枣庄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城就学的农民工子女数量逐年增多。同时,城镇留守儿童也在我校生源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由于这部分学生家庭的特殊性,且生源参差不齐,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了不同步、不协调的现象。 一是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监护人不管是父母,还是其他

人,他们大都监护职责浅层化,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是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严重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三是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一方外出(来)打工(或者离异)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父亲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四是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或者外出,这部分孩子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不少儿童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和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通过对我校300多名相关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发现:学习情况处于中差的占71.4%,生活习惯处于中差的占72.5%。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引起或诱发了许多儿童不良人格因素的滋生,如比较冷淡、孤独、寡言;冲动任性,自制力差,易心烦气躁;自卑拘谨,抑郁忧虑;紧张焦虑,心神不安。不良人格因素又导致了儿童思想行为问题和学业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贫困学生的制度和措施

馆驿镇李庄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贫困学生的制度和措施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梁山县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精神,落实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切实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贫困学生的“三关“儿童工作,大力开展社会关爱活动,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以下措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围绕“三关”儿童让他们得到更多关爱、得到更多扶持、得到更多锻炼,努力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家庭服务。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三关“儿童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关爱学生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作网络,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王玉顺 副组长:耿红强 成员:各班班主任 三、工作对象与主要目标 (一)工作对象 关爱“三关”儿童工程实施工作的对象: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贫困学生。 (二)主要目标:

1.建立“三关”儿童档案; 2.100%的留守儿童都有临时监护人; 3发放一份调查表,调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情况、父母工作情况、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情况。 4、开好一次座谈会,通过交流,向农民工朋友宣传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政策,介绍学校情况,了解农民工朋友在教育方面的困惑以及对学校的要求。 5导全校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学生,引导和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助残志愿行列。 6通过活动培养残疾孩子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工作措施与办法: 1、密切关注、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 2、对这三类学生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 3、学习上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始终注重他们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4、组织班干部协助老师对他们进行动态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帮扶工作。 5、确定监护人员、家校通力合作。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 6、健全档案、及时掌握他们的信息。 7、保持融洽感情、填补感情沟壑。 五、制度与方案: 1、启动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教育活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各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作者:————————————————————————————————日期:

守护孩子那纯洁美好的心灵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汉阳区洲头街小学易攀 内容摘要:我校是武汉市汉阳区的一所薄弱小学校,地处汉阳区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我所在的二年级一班学生共39人,本地孩子12人,外来务工人员27人,占总人数的89%,这些学生有的来自外省,有的来自湖北偏远的农村,很多孩子语言不通,面对陌生环境,自我封闭,由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管教很少,这些孩子自我放任,普遍学习成绩低下,没有自信心。本文从我班学生学生的现状着手,查找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给出了针对性解决办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很快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让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策略 伴随着武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武汉 一部分进城务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武汉生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情况受到广泛关注。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的薄弱学校,条件比较好点的进城务工子女到条件好的钟家村小学和西大街小学,没人要的孩子都来到了我们学校,我班有学生39人,本地学生只有12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7人,占到了全班总人数的89 %左右,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些学生的方言很浓,老师讲的语言根本听不懂,来到陌生的环境,吃穿都不如城里的学生,他们普遍自卑,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特别是心理方面,有的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紧张、困惑、迷茫、厌世、自闭、逆反等不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 兰州民族中学王纲 内容提要: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学校实施教育的重要基石,但是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学校以有效地途径和方法介入这一类学生的家庭教育,规范、指导家长的教育行为,培养家长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履行职责,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保证其家庭教育对学生起到积极有效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素质合作培训评价成长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石。 新课程实施以来,基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在我们所面对的部分学生中,其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却在逐步丧失,甚至是极大地阻遏着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这些学生,便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这种情况在我们学校尤其突出,我所在的学校兰州民族中学是一所省会城市的民族中学,在初中学生中有37.02%来自于周边地州市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其中大部分为回、东乡等少数民族,可以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此,我校于2011年5月成立《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小组,拟将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规划,而针对我校初中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现状,我们对此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课题规范下深入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调查问卷中,我们突出了对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和了解,同时对部分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掌握了我校初中学生

农民工子女入学需5种证明

农民工子女入学需5种证明 2008-08-13 10:43:19 来源:秦皇岛晚报本报讯(通讯员王雅俐记者唐晓辉)昨天,记者从海港区教育局了解到,今年我市海港区中小学招生时间确定为8 月17 日至22 日,农民工子女入学需出具5种证明,四川地震灾区正常适龄儿童入学将给予照顾。 据了解,今年海港区小学计划招生5770 人,中学计划招生7770 人。凡年满6周岁(2002年8月31 日前出生)的区内正常适龄儿童均可报名入学。中小学在招生过程中均不举行任 何形式的测试。小学一年级按照“按时免试,就近入学,坚决禁止择校”的原则招生;中学一年级按照“划片招生,免试入学,公办学校坚决禁止择校”的原则招生。各校将严格按照计划招收本施教区新生入学,班容量小学坚决控制在45 人以内,中学坚决控制在50人以内。招 生工作结束后,8月22日前发放入学通知书。 农民工子女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入学,并出具5 种证明:(1)父母双方所在务工单位出具就业证明或劳动合同协议(经商人员出具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税务部门出具的税收证明);(2)区公安部门签发的暂住证;(3)居住证明,如房屋租赁合同、购房协议等;(4)父母双方及子女的原籍户口证明;(5)流出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转学证明,小学一 年级需出示学籍所在地原指定就读学校开具的联系函,并加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籍管理章。(如遇特殊情况,转学证明或联系函不能及时开具的可在一个月之内补齐。)在海港区投资100 万元以上的域外投资者子女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入学,同时出具以下证明:(1)营业 执照及税务部门税收登记证;(2)区招商部门出具的投资者子女入学证明。 孤、残和享受低保的正常适龄儿童入学,按有关政策予以减免相关费用;四川地震灾区正常适龄儿童入学将给予照顾。 新乡农民工子女上学~~~注意啦!!! (2011-06-14 17:02:27)转载▼ 标签:卫滨区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帮扶工作计划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帮扶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省《关于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市有关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为更好地开展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档案,找到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全面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基本情况,详实记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成长过程,并及时更新,确保无一遗漏,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巩固率和建档率均达100%; 2、创造“多方合力”的保障机制,促使我校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

3、创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关爱室”,以优越的条件,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活动。 4、打造“三位一体”(节日卡片、电话、网络)的沟通网络,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通过多种途径与远在他乡的父母进行亲情连线,以经常的联系消除时空隔阂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主要措施 第一步、建立关爱档案。通过走访串户,对本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详细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爱好、家庭情况、家长务工地点、联系电话、监护人等情况,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信息库。在争取到了市、镇两级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对“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困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进行关爱。 第二步、成立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构建关爱网络。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示范带头作用,组织以师生为单位,结对帮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初步形成以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领导小组为带头,教师主动参与的结对帮扶关爱网络。 第三步、搭建关爱平台。一是以学校网络为平台,做一名“联络

关爱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总结#(精选.)

2014----2015学年度 关爱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市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部署,全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深入开展以扶贫、扶智、扶情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健康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随迁农民工子女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农民工子女”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1、建立健全教师与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家访制度。 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农民工子女”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涉嫌违法的“农民公民子女”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2、注重对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今年3月至5月,课题组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10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家各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分来自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 1

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