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女性竞技体育参与与中国女性发展研究

中国女性竞技体育参与与中国女性发展研究

中国女性竞技体育参与与中国女性发展研究
中国女性竞技体育参与与中国女性发展研究

中国女性竞技体育参与与中国女性发展研究

——基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

摘要

女性体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女性与体育,而且关系到女性与社会、女性地位、女性价值观等问题。在举国体制下,我国女性竞技体育己展现出大国风貌,取得的成绩另人刮目相看,令其他领域的女性为之一振,但我国女性在竞技体育中的深层次参与,在平等分享资源等方面,结果并不是很理想。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以往研究较多关注地是女性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身份,研究很少关注竞技体育中的女性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与发展,很少关注她们除运动员之外的其他社会身份或背景,跨学科研究更是比较少。如果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这些问题还不加以重视,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竞技发展的效率和公平,从而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很有必要以一些新的视角将竞技体育中的女性呈现出来,让人们体会她们的世界,听到她们的声音,以促进女性竞技体育的发展。

本文研究在于,为较系统地掌握本专题的概貌及最前沿的研究动态与发展状况,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文献资料法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除此以外,本研究还运用数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以社会性别理论为理论支撑,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体育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以我国当代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情况的资料为基础,对女性参与体育的历史进程进行反思,分析了我国女性发展体育事业的瓶颈及女性体育发展对女性自身塑造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我国女性在未来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提供启示和参考;其次,对女性参与体育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探索性研究,阐明了制约女性参与体育的影响因素;另外,女性体育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女性自主权力意识的提高,女性政治地位的解放,女性自身的发展等方面。本文提倡新的观念、思想,主张女性的解放、消除性别歧视、缓解角色冲突,并指出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政策制度等方面在女性体育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同时也指出女性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对女性文化的丰富及女性自身的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本研究希望引起全社会更多地关注女性、关注女性社会、关注女性体育。

关键词:女性体育,女性发展,竞技体育,社会性别

目录

1.前言

1.1问题提出

1.2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女性体育的界定

1.2.2关于“竞技体育”的界定

1.2.3关于“参与”的界定

1.2.4 关于女性理论的研究

1.2.5 关于女性竞技体育参与研究

1.2.5.1女性竞技体育研究简述

1.2.5.2 研究涉及到的主要内容

1.2.5.3 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国外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历史进程

2.1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

2.2女性参与体育的进程

2.3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进程与特点

2.3.1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进程

2.3.2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特点

3.中国女性竞技体育发展与女性解放之间的关系

3.1 古代社会中国女性与体育

3.2 近代中国女性与体育

3.2.1 近代中国的女性解放

3.2.2 近代中国女性的竞技体育参与

3.3 当代中国女性与体育

3.3.1 当代中国女性的竞技体育运动参与

3.3.2 当代中国女性竞技体育参与的不足

3.3.2.1 促进参与的主体单一

3.3.2.2 女性竞技体育优势在弱化

3.3.2.3 女性的竞技体育参政与运动参与存在差距

4.影响竞技体育的女性参与的社会学因素

4.1 政治与竞技体育的女性参与

4.1.1民族解放、阶级解放与女性解放三者的互动推动着女性竞技体育的参与

4.1.2 过于凸显的竞技体育政治功能导致女性的发展受到忽视

4.1.3 女性参与竞技体育中的国家和政府缺位

4.2 经济与竞技体育的女性参与

4.2.1 经济发展推动了女性竞技体育的发展

4.2.2 经济转型与竞技体育女性参与存在的矛盾

4.3 家庭与竞技体育的女性参与

4.3.1 家庭环境与竞技体育的女性参与

4.3.2 女性家庭角色与竞技体育的女性参与

4.4 女性主体意识与竞技体育的女性参与

4.4.1 女性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思想基础

4.4.2 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不断扩大与深入,女性的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4.4.3 我国女性参与竞技体育主体意识还比较薄弱

4.5 社会资本与竞技体育的女性参与

4.6 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的女性参与

4.6.1大众传媒对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影响

4.6.2 大众传媒对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消极影响

4.7 本章小结

5.从女性发展的角度促进女性竞技体育的发展策略

5.1 构建新的社会性别文化

5.1.1 提高决策者对社会政策的性别分析能力,推动性别主流化进程

5.1.2 建立健全体育系统的性别统计数据库

5.1.3 优化传媒环境,更新传统观念

5.2 体制改革

5.2.1 多元化发展竞技体育功能

5.2.2建立积极地女性竞技体育参政的工作机制

5.2.3 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益整合措施

5.3 促进家庭功能的发展

5.4 加强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培养

5.5 大力宣传女性体育文化的伦理价值

6. 结论

7、文献综述

8、致谢

一、综述

1.问题的提出

以我国女性在竞技体育中的参与作为本研究的论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巾帼英雄们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无论从参赛人数、参赛项目还是从所获得的世界冠军和创造世界记录的个数来看,女性均不亚于男性,有的甚至超过了男性。女性撑起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半边天,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现象”,简称“阴盛阳衰”。有人甚至指出,体育界的中国妇女比政界、经济界和科技等领域的女性更早、更快、更好地争取到了与男性平等的权利,更有效地打破了性别歧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将“男女平等”纳为基本国策,中国的女性地位虽然得到快速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里,这种传统思想直至现在也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我国女性的实际地位与男性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撑起“半边天”的女运动员们在参与竞技体育的过程中是否真的有效地打破了性别歧视,实现了两性的平等?另外,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的成功,是否是这些女性运动员自觉醒悟,主体意识得到发展的结果?她们这种外在的成功与她们自己内在意识的关系是怎样?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出细致深入的研究。

女性参政一直是女性解放运动中一个核心内容。从1866年英国妇女第一次

提出女性选举权,到1869年美国妇女提出“女性参政”的口号再到现在,女性参政作为一种政治诉求己经走过140多年的历史。当今世界,培养选拔女性领导的工作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成为国际议程上的重要议题。80年代中期,“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战略决策被提出并郑重写进《内罗毕宣言》昭告于全世界。90年代中期,在《内罗毕宣言》基础上通过的《行动纲领》中,提出了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暨“女性参与权力与决策”,并强调“确保女性平等进入并充分参加各级权力结构和决策”,可见培养选拔女性领导已经成为世界共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机构,国际奥委会曾于1994年签署了《布赖顿妇女与体育宣言》,宣言要求在社会与体育实现公正平等,并且特别指出“资源、权利、责任的原则和规定,运动设施器材设备的计划,在设计和管理上要公平地满足妇女的特殊需要”’。谢丽娜,《布赖顿妇女与体育宣言》和妇女体育仁J〕,在此基础上国际奥委会还于1997年提议,要求2001年前在各国奥委会和单项体育联合会的决策层官员中,要为女性保留10%的席位,2005年要达到20%的席位。这一系列的改革使竞技体育组织中的女性数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有人指出“妇女参与决策层的高级管理对于从根本上改变妇女在体育运动中的地位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同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制度、组织等结构体系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张听,女性与奥林匹克运动,大连大学学报「J],2001(5):44一46 妇女参政问题日益获得世界上各国政府、组织以及理论界的关注。在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的队伍中同样存在这样一支重要的力量——女性管理人员。她们的情况如何?她们是否也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她们在竞技体育中的平等参与权、发展权和决策权怎样?这也是本研究要关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人们之间相互平等对待的原则不再是由“血缘和感情”的格局来支配,“利益、权力、人情”构成的新格局影响着人们行动的重要因素,利益原则已经构成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一个重要祛码。卢霞,变迁村落文化中的女性角色〔D〕,四川大学,2005:6还比如传媒在过去20多年里的转变,即传统传媒向“商业化”和“市场化”转变,它对人们日常生活广泛的渗透,以及在形塑人类两性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疑,改革和现代化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对于这些变化,学术界常常将它们表现为

政治经济领域变迁,却很少论及女性的变化和特殊的作用,社会的变迁对竞技体育中女性的影响也极少提及,而我们想知道的是这些变化对竞技体育中的女性们有着哪些影响,何种程度的影响?

女性作为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伟大人力资源,应当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得到合理的开发和配置。如果能够带着以上问题,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女性参与进行考察,将会更加准确和全面理解女性在我国竞技体育中扮演的角色和她们的心态及价值观,对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2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综述

1.2.1关于女性体育的界定

女性体育是指以各个年龄段妇女为对象,以提高女性人口的身体健康以及服务女性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目的,实施的与女性有关的各类、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总称。

1.2.2关于“竞技体育”的界定

竞技体育:也称“竞技运动”。目前“竞技体育”的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当前我国体育界对竞技体育理解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指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个人或集体在体能、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达到提高竞技能力水平,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肖林鹏.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3:。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本文着重论述的是社会学意义下的组织化竞技体育,即为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提供运动设施、管理人员,为参加者提供训练和比赛的资格和机会,维护参加者的合法权益、有正规的队伍、团体和成文的章程、规则的有关的组织体系。我国的优秀运动队(体工队)、运动学校、各级体育局等就属于这一类。这类竞技体育是社会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的主体,也是最需要进行改革和发展的部分。

1.2.3关于“参与”的界定

参与的概念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本研究所指的“参与”是指女性公民以国家主人的身份,依据自己的需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介入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并且积极对这些领域进行设计、实施及评

价的过程。具体到竞技体育的参与方面,本文主要借鉴卢元镇在《体育社会学》一书中对妇女体育参与的分类,即主要指女性在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参与和女性在竞技体育中的体育参政。因此,依照以上概念和范围的界定,本研究不仅会涉及竞技体育中女性运动参与和竞技体育参政外在数据的量化研究,而且各种因素对她们在参与竞技体育过程中的影响,以及她们在参与过程中是怎样自决、自立,怎样被“赋权”的过程也将是我们研究关注的重点。

1.2.4 关于女性理论的研究

女性研究源于西方,为理解女性主义的整体视野和基调,我们当然要把握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主线和核心。林卡等人研究认为,西方女性主义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分工和妇女社会地位的研究、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规范的研究、对福利服务的研究、关于妇女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家庭政策的研究五个方面。林卡等. 论女性主义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妇女研究论丛,2007(1):53一58.西方女性研究学者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不仅深入研究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规范、生活方式和地位,而且强化了女权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她们的工作对性别研究,并且对社会分析和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贡献。

不同于西方女性研究的兴起,中国女性研究出现不是女权运动的结果,而是特别明显地带有变革社会和社会变革的性质李小江.妇女研究的缘起、发展及现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28一13。严格的讲,中国女性理论研究专业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丁娟.妇女理论研究的发展及其特点,中国妇女研究年鉴,1991一19952。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女性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1)女性史研究方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妇女史的兴起既是妇女运动的产物,也是史学革新的结果。它不但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史学的内容,而且也对英雄史观和男性精英的史学话语权提出了挑战。多少年来,帝王将相和男性精英人物一直在父权制社会的现实中和历史著作中担当主角,而广大妇女则成了历史叙述中的“缺席者”。人类进入20世纪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增强和西方新史学的崛起,人民大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获得了承认,默默无闻的草根阶级逐渐从历史舞台的边缘走到了中央,原来被历史遗忘的广大妇女开始在历史著作中出现。一系列有关女性的历史著作逐渐出版,如《中国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历史资料》等等,证明了我国女性在历史

的长河中并不是“缺席者”。2)对中国女性地位的研究方面,女性地位研究是现今我国女性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女性长期从属地位根源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人物是李小江、李银河、王政、杜芳琴等人。还有学者,为公平、客观地评价妇女地位对女性地位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单艺斌博士在她的博士论文《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中,从女性政治、经济、教育、婚姻家庭和健康五个方面对女性社会地位进行了评价研究。3)社会性别研究方面:社会性别概念在90年代中期被引入了我国,由于此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上述种种后天的、社会文化养成的、可置换可改变的男女角色和性别关系,为女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我国女性问题进行研究逐渐成为我国女性研究学者的一种自觉,我国女性研究者们对我国社会的性别结构、社会性别文化乃至社会性别制度进行了研究,推动了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4)女性边缘问题研究方面: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制与民主建设的发展所导致的女性发展空间的拓展,女性研究领域进一步加强了对一些社会边缘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有:女职工下岗问题、农业的女性化问题、生育健康问题、环境与女性问题、女性与大众传媒、婚姻家庭问题以及对侵害女性合法权益问题。有学者指出,此类问题被关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同时,一些学者还认为,边缘问题的研究越深入,说明社会越进步,精神文明的程度越高。

1.2.5 关于女性竞技体育参与研究

1.2.5.1女性竞技体育研究简述

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冲击下,国外学者对女性竞技体育逐渐关注起来。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该研究关注的问题从对男女差异生物构造归因的探讨、男女差异社会化结果的分析,到男女性别差异的文化研究,经历了从生理上的两性差异到文化上的两性差异研究的发展董进霞等.国、内外妇女体育研究概观[J」.体育与科学,1995(3):4一5,成果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趋于成熟。我国学者对女性的关注在世界大范围的影响下,其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层次不断地深入,其研究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但是,我们对竞技体育中女性的关注却不像其他领域那样引人注目,这曾经是我国妇女研究领域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直到20

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一系列优异成绩,关于竞技体育中女性问题的研究才较多的进入研究视野。到20世纪90年代,受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致力于提高女性在体育中地位改革的影响,同时也受我国“奥运战略”的激励,我们对竞技体育中女性的研究才渐入高潮,相应研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果不断增多,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1.2.5.2 研究涉及到的主要内容

以竞技体育为主线的女性体育:中国以女子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集中讨论了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各因素的互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子竞技体育,呈现出运动成绩赶超男子的“龙凤呈祥凤先飞”现象,相当数量的妇女体育研究从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对女子竞技体育的跃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毛秀珠和胡亦海的《导致中国女子竞技运动迅速发展的社会学因素》、吕树庭的《“热线”中的冷思考——关于女子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反差的社会学启示》、陈立农的《中国竞技“阴盛”现象探因》、傅砚农、于军的《传统现实超越继承——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走向成功的原因探析》。以上研究认为,女子竞技体育迅猛发展的原因在于:第一,中国女性在封建制度终结后,爆发了寻求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二,新中国提倡的男女平等观念提升了妇女对体育的理解;第三,中国妇女的吃苦耐劳、牺牲奉献的性格特征契合竞技体育训练对运动员的要求;第四,在体质和身体特征方面,中国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具有相对优势。

体育运动中“社会性别”的文化学研究:80年代后的国外妇女体育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拐点,即从对体育运动中“性别角色”的认知转向了“社会性别”(gender)的分析。妇女体育被认为是由历史创造的、文化定义的、构筑于社会形态之中的文化现象。“社会性别”成为妇女体育研究新的立论支点,出现在体育科学研究当中,如琳达·J·伯瑞斯的《多元历史语境下的种族,性别和体育》1、凯文·B·旺斯利的《象征性的身体练习——早期奥运会中的性别结构》2、基恩·哈里森的《审视白人体育的历史:性别、种族、阶级和形象》3等等。

1Linda J. Borish and Gerald R. Gems. Ethnicity, Gender, and Sport in Diverse Historical Contexts[J]. Journal of Sport History,2000(27): 377-381.

2Kevin B. Wamsley. Symbolic Body Practices: Gender Configurations in the Early Olympic Games[J].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History. Proceedings and Newsletter,2000: 88.

3C. Keith Harrison. Examining the History of Whiteness in Sport: Gender, Race, Class and Image[J].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History. Proceedings and Newsletter,2000: 91.

Wegmore 在《性别与体育》中提到,体育领域的性别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妇女的社会评价;2.妇女参与体育的水平和程和影响,给发展中国家妇女体育带来的障碍。这些观点为我们充分认识妇女体育文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4

女性与奥运会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国外涌现出了一批以奥林匹克运动为背景的妇女体育研究。费克若·姬达思的《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妇女》5、威尔逊·韦恩的《妇女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及国际奥委会的作用(1972-1996)》6、W·威尔逊的《妇女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历史的回顾》7、安妮塔·L·德弗朗茨的《妇女在奥运会中作用的变化》8等等,着重叙述了妇女在奥运会中的参与情况,以妇女在竞技层面的参与情况为透析视角,揭示了其地位作用变化的历史线索。随着女性主义与妇女体育研究的结合,出现了从妇女在奥林匹克运动管理和行政机构中地位变迁的角度,探讨性别关系对体育领域中妇女参政的影响。如朱迪丝等人的《奥林匹克管理机构中的妇女》9、《持久的反抗:奥林匹克运动中体育管理团体的女性领导职位》10、《提拔女性体育领导者:达到限额是未来发展之路?》11等等。

国内的此类研究又以女性参与奥运会为背景,探讨了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现状的成因和发展前景。赵海龙、窦家军在《由雅典奥运会看我国女性竞技体育现状》中提出,体育体制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体育的商业化、全球女性体育的蓬勃发展是形成我国女性体育现状的原因。董进霞在《影响我国女性2008 年奥运会成绩的社会学因素分析》中,从女运动员可能为实现 2008 年奥运会目标所作的贡献入手,分析了影响我国女性在北京奥运会上竞技表现的主要社会学因素:小康社会建设、体育全球化、体育商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北京奥运会的目标与体制改革、女性社会地位和世界女子体育的蓬勃发展。

今天,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下,在女性自身的努力下,女性在体育领域4Wegmore. Gender And Sport: The Last 5 Years[J].Sport Science Review,1996(5).

5费克若·姬达思.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妇女[J].体育文史,1995(4).

6威尔逊·韦恩.妇女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及国际奥委会的作用(1972-1996) [J].国外体育科学,1996(3).

7W·威尔逊.妇女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地位——历史的回顾[J].体育文史,1997(5).

8安妮塔·L·德弗朗茨.妇女在奥运会中作用的变化[J].体育文史,1998(1).

9udith A. Bischoff and Jan Rintala. Women in Olympic Governance[R].Olympic Perspectives: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Olympic Research., October,1996:81-92.

10an Rintala and Judith A. Bischoff. Persistent Resistance:Leadership Positions for Women in Olympic Sport Governing Bodies[J].Olympik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lympic Studies, 1997, V olVI:1-23.

11Elizabeth Ferris. Promoting Women Sports Leaders: Are Quotas the Way Forward? [J].Olympic Review,

June-July, V ol XXVI,2000, No33:31-34.

里不仅在运动成绩,参赛人数、参赛项目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而且在体育组织中的管理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总结这一切成就时,朱小丽指出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有妇女自身价值的取向更新、有妇女文化意识的变化、也有妇女解放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双向需要。朱小丽.奥林匹克运动性别平等化趋势的社会学透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一38。

1.2.5.3 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综观我国目前的妇女体育研究,其研究领域基本上是对国内外妇女体育的历史描述、中国妇女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从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制度等方面对妇女体育发展中某些现象的阐释。

(一)研究视角窄,缺乏基础理论支撑:

近年来,较多体育社会学者虽然以社会学特有的视角和情怀,对竞技体育中的女性取得成功的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进行剖析,探讨中国女性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认识了中国女性体育发展变化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复杂关系,对中国女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特别是世界重大比赛中的成功给她们在政治、社会、经济方面带来的收益进行了较深层面的剖析,但是他们在研究问题时较多的关注是竞技体育中女性的运动员身份,很少关注竞技体育中的女性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与发展,很少关注她们除运动员之外的其他社会身份或背景,从社会性别角度研究我国竞技体育中的女性、关注竞技体育中的女性问题的研究很少。加上我国女性竞技体育研究起步晚,起点低,女性竞技体育相关理论几乎为空白,这从无形中阻碍了我国该领域研究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简单,对象单一:

我国对竞技体育中女性的研究主要以文献资料、调查统计方法为主,存在较多量化的材料。访谈和个案分析的研究很少,有的也只是女性传记性和现状描述性材料,缺乏既可以搜集到总体的概括材料,又可以了解到问题的具体呈现的“量化+质化”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也局限为女性运动员,竞技体育的参与还有其他不同层次的女性群体,如女性管理人员,她们的平等参与权、发展权和决策权怎样,这些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因为她们为促进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完善女性参与体育运动和提高全体女性素质亦能产生重要影响。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希望通过对我国近代女性竞技体育发展进行梳理,了解女性勇于冲破传统世俗、挑战世俗、追求平等、踊跃投身于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过程。并结合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对新中国竞技体育的女性参与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女性在我国竞技体育中扮演的角色和她们的心态及价值观,了解现象背后的种种因素和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有关研究的缺乏是进行此研究的第二个目的。经过查阅文献发现,以往对我国竞技体育女性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对女性运动员所获优异成绩的原因探寻,关注较多的是她们女性运动员的身份,而对她们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与发展、对她们除运动员身份之外的其他社会身份或背景关注很少。竞技体育中其他女性群体的研究以及我国竞技体育中女性问题跨学科的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有关研究的缺乏,使人们对我国竞技体育中女性的认识大都存在于表面。本研究主要从社会性别理论和影响女性发展的多种社会学因素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女性参与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希望通过这些理论范式来解析我国竞技体育中的女性,深化人们对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认识,从而为我国女性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

研究我国竞技体育中的女性参与,主要有理论和现实两大方面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社会性别理论和影响女性的多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对我国女性参与竞技体育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性别缺失的研究而对女性造成的影响,开拓了女性竞技体育研究的思路和视野,丰富了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理论和方法。

二、现实意义:女性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和谐、可持续发展,我们改革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深入了解其中女性的状况,了解现象背后的种种因素。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人们对我国女性竞技体育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为实现竞技体育政策制订过程中的性别主流化,确保女性的实际需求和利益,制定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竞技体育资源管理规定和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1.4.1研究框架

1.4.

2.1数量分析法

本题通过整理有关妇女在三次浪潮时期参与体育锻炼的数据及女性参与奥林匹克在数目及项目上的数字变化,女性在决策层的领导数目分析,并制成图表。更加直观的研究女性体育的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现状。

1.4.

2.2比较分析法

本题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古代女子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与男子的区别,新中国女性在体育发展的三次机遇参与数量上及项目分配上的差异。另外“体育强国”目标体系提出前后我国女性体育的发展情况,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随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前后区别。借用此方法论证女性体育意识的转变以及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对体育强国构建的促进作用。

1.4.

2.3文献资料法

本题通过查阅图书馆以及和上网收索(中国期刊网和方正期刊网),与女性体育及体育强国相关文献资料与专著,仔细阅读了《文化研究概论》、《性别研究的50个关键概念》、《性别研究》等并且仔细查阅了《妇女权益保护法》、《体育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从而写出研究报告。收集与本文有关的专著、资料、论文、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文件等,进行分析研究。

1.4.

2.4逻辑分析法

本题在掌握大量的女性体育开展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归纳法在整体和宏观上对女性体育文化对体育强国的演变特征、重大意义、现存问题等方面问题,加以归纳、分析、综合,以保证论文思路的缜密和结论的准确。进一步证明女性体育文化是体育强国建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5 研究的创新点

一、本文所采取性别文化研究的角度,这在学术上是一门新兴学科,和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它具有跨学科性、批判性、开放性、建构性等特点。从此角度出发,能够更好地把握文化对女性主义发展的影响.

二、学术上的关于女性体育的研究关注于女性的地位、女性的竞技参与的实效性等。而本文更加注重文化对女性体育发展的影响,从而从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角度去更新辅助女性竞技体育发展政策。另外,本研究关注的是竞技体育中的

女性群体(包括运动员以及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分层或分类的定量、定性研究和讨论,即分解到中观或微观的层面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做,考虑了女性群体的阶层性、差异性,避免了现有研究存在忽视社会女性群体的异质性,忽视不同阶层女性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的现象,为体育中的性别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三、通过对我国女性竞技体育参与的研究,揭示影响我国女性竞技体育发展变化的各种社会学因素,把家庭因素、女性主体意识因素和社会资本因素引入对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影响因素的解释,是对以往解释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2.国外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历史进程

2.1女性解放运动的历程

据西方学者考证,15世纪的女性就已提出她们作为理性的、有尊严的主体应当得到合理的教育和他人的尊重。[美]约瑟芬·多诺万著,赵育春译:《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在法国大革命的感召下,在《人权宣言》和“天赋人权”思想的启迪下,法国女性首先从沉睡中觉醒,并于1791年发表了《女权宣言》,从而举起了女性解放运动的第一面旗帜,兴起了女性解放的第一次浪潮。这次运动焦点主要集中在女性的选举权、教育权以及就业权。在这次浪潮进入尾声时,女性在这三方面的权力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女性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李银河著,女性权力的崛起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7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量男性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上前线,造成社会上劳动力的极度匿乏,女性及时填补了空缺,女性成功地担负起过去被认为只适合男性的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已经成为社会劳动力的女性再次被推回家庭,为男性让出工作岗位的时候,女性开始反思自己的权利。于是20世纪60年代,女性解放运动再次兴起高潮,形成了第二次女性解放运动的高峰。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女性解放由轰轰烈烈的运动转向了沉静冷峻的思索;由对外在世界的激烈批判转向了对自我世界的深刻反省;它逐渐摆脱了浓重的政治氛围而投向了学术的怀抱。禹燕著,女性人类学〔M],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133。

由此,女性研究成为热点,这些女性研究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多种女性主义理论、学派、思潮。例如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这些不同的流派从不同的哲学基础和政治上的不同观点探询了女性受压迫的根本原因和寻找女性如何能得以解放的途径和道路,为女性主义政治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策略指导。

女性解放运动的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末,这次运动的主力是有色人种和第三世界国家或殖民国家的女性。她们要求不仅要摆脱性别的压迫,还要摆脱阶级和种族的压迫。在这次运动中,女性依然坚持了第二阶段中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看自己,以实现女性真正解放的路线。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基础上,第三阶段的女性解放运动又发展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有色人种妇女与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等流派,并促使了女性学的建立。纵观女性的解放,从其萌芽、兴起、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两个多世纪的斗争历程,它对女性权利、人权的推动,对人类思维方式、方法的改变以及给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带来的巨大革命和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2.2女性参与体育的进程

19世纪以前,在当时宗教信条和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结构的共同作用下,女性很少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虽然一些农妇有时进行一些体育游戏,但她们参加的只是跟家务有关的体力活动,不属于公共活动,因而很难得到公众的注意。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体育活动及其组织的增加,体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时代的风尚。人们不仅将体育界定为娱乐性活动,而且逐渐将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看作是获取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华南师范大学编译,美国体育社会学[M],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出版,2003年版:88这时无论是企业主拉拢工人、工人争取自己的解放、宗教界吸引信徒、学校教育学生,还是政府对公众施加影响,都开始积极利用体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大环境下,正在兴起的第一次女性解放运动自然也把注意力转向到当时被认为是“男人权利”的各种体育活动,女性开始要求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平等权利,希望打破性别界限,试图挑战和改变社会。这一时期参加体育活动的女性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她们的活动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一些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

的女性可以参加普通的身体锻炼和娱乐活动,低收入阶层的女性的体育参与仅限于有监督的训练课进行。华南师范大学编译,美国体育社会学[M],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出版,2003年版: 93进入20世纪后,随着女性解放运动思想被广泛的接受,以及男性对女性的控制日趋削弱,越来越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女性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参与体育运动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参与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

2.3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进程与特点

2.3.1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进程

同样在参与竞技体育道路上,女性也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斗争。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影响,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初创时期,人们对妇女参加激烈体育运动是持否定态度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法国人顾拜旦就非常信奉当时上流社会对女子美德的评价,他在《奥林匹克评价》中把奥运会定义为:“以国际主义为基础的,以忠诚为手段的,以艺术为环境的,以女性的喝彩为奖赏的庄严的、周期性的男性体育精神的展示。”女性参与体育运动在当时是不被众人所接受的,因此,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妇女就被排斥在赛场之外。1900年在第2届巴黎奥运会上,在地方组织者的努力争取下,高尔夫球和网球这两个项目被列为非正式的女子比赛项目。随后,在一些组织和人士的关心与争取下,此后的几届奥运会上均出现了女运动员的身影,但是女性在奥运会上参与的体育项目依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人提出:女子不能参加中长跑、跳高、投掷等田径项目,于是素称“运动之母”的田径运动仍被视为女性禁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人爱丽丝·米莉亚特等人为反抗现代奥运会的做法,成立了国际妇女体育联合会,并于1921年在巴黎蒙地卡罗组织举行了妇女自己奥林匹克运动会(该运动会后来被迫改称为世界妇女运动会),将田径等项目纳入到女性体育比赛的范围之内,公开与现代奥运会分庭对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项运动会的成功引起了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的注意,迫于外界压力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身发展需要,与国际妇女体育联合会斗争持续了14年的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决定给妇女参与奥运会的机会,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了建议让女性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1926年国际奥委会终于做出让步,同意女子田径被列入1928年奥运会比赛。但当时人们普遍还是认为剧烈身体运动将会

对女子肌体,特别会对女性的生殖能力产生危害,因此国际奥委会在设立女子田径项目时仍然显得十分谨慎,只设立了100米、800米、4X100米接力、跳高、铁饼五个田径项目。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女子田径项目终于进入了1928年的奥运会,这标志着女性正式走进了现代奥运会的舞台。在此之后几十年,由于性别歧视和社会习俗偏见的影响,女性参与奥运会比赛的发展依然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竞技体育的开展。

进入80年代以后,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给女性全方位地参与奥林匹克提供了契机。女性参与奥运会的项目逐渐增加,参与程度渐次上升。据近年来奥运会的统计,女性在参赛规模上基本实现了与男性评分秋色的目标。一些国家代表团的女运动员人数甚至超过男性,某些宗教教规严格的国家,如伊朗也开始派女运动员参赛,实现本国奥运参与史上“零”的突破。

2.3.2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特点

一、中产阶级白人妇女是参与的主流。西方工业革命完成后,垄断资本主义逐渐代替自由资本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女性开始进入过去一直被男性主宰的领域中,而体育以其特有的保健、教育、美育、娱乐功能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女性,这其中以中层阶级妇女的要求尤为迫切。加上女权运动的发展也为她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于是,欧美发达国家许多白人中产阶级女性参加到体育运动中,以此反对性别歧视。这些中产阶级的白人妇女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资金较为雄厚,她们组织了许多女性体育团体和运动竞赛。在法国,卢丹夫人创建了“法国女子体操协会”,德国女权运动的积极代表约·维塔蕾夫人成立了“妇女体育协会”,在英国的伯明翰女性还拥有了自己的游泳俱乐部, Dorothy Ainsworth夫人创建了妇女儿童体育国际联合会(IAPESGW)。这些团体为女性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并兴建了部分设施,制定了一些规则,为女性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虽然这些中产阶级妇女为推动女性参与体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从女性解放的角度来看,这些中产阶级妇女所推动的妇女体育运动还是比较狭隘的。与初期的西方女权运动一样,这些女性在争取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她们只代表了中产阶级白人的利益,她们很少考虑到无产阶级女性、第三世界妇女以及少数民族妇女的利益。这些中产阶级女性所创建的体育组织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如Dorothy Ainsworth夫人创建的妇女儿童体育国际联合会(IAPESGW),它只收纳

北美、北欧的白人中产阶级团体,而非白人和非西方人都视为“ the other”近年来,随着女性体育的快速发展,虽然越来越多的不同阶级、不同种族的女性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参与体育运动的女性群体越来越广泛,但在相关的体育组织中,中产阶级的白人妇女依然有着绝对的管理权与决策权。Jennifer Hargreave : The women’s International movement :The LOCAL一 GLOBALSTRATEGIES AND EMPOWERMENT Women’ s StudiesInternationalForum,Vol.22,No.5,pp.461一471,1999

二、项目较为集中,大都为体现女性气质的优雅项目。在西方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妇女大多偏重于选择一些活动量小、不失风度的所谓“淑女项目”,如高尔夫球、网球、板球、游泳、滑冰、射箭及以健美为核心的新体操等项目。存在这种偏爱,主要是受当时资产阶级文化和审美观的影响。一方面因为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剧烈活动有损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们为女性们会设计一些既无伤大雅、又可锻炼出优美形体的体育活动,例如平衡和身体控制等,而且这些活动还是在女性家中、俱乐部里、工作之余和夏日的假期中消闲度日的极佳方式。直到现在这个影响依然存在,这就是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女孩参加体操、花样滑冰和其他一些“优雅美丽”体育项目的原因。哈特语,引自华南师范大学编译,美国体育社会学〔M〕,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出版,2003年版:92另一方面当时女性们都被要求穿戴传统服饰,这些传统服饰中的长裙和紧身内衣严重阻碍了女性参与体育活动。尤其是紧身内衣,这种内衣通常是从胸部到臀部把身体紧紧地裹住,以试图保持女性纤细的腰肢,这样的内衣给女性从事体育活动带来很多的不便。直至今日其社会舆论对女性美的标准还是比较传统的,人们普遍认为形体苗条是女性的追求,肌肉发达不是女性的标准。这就是存在体育领域中的最常见的一种“性别逻辑”。女性参加直接与对手身体对抗和接触的运动还是不能被一些人所接受。

3、学校和社区是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主要途径。由于女性大部分体育项目的欣赏性、竞争性不够,女性体育项目的发展要比男性体育项目的发展落后很多,更不要说形成女性自己的市场标识和品牌了。由于女性体育项目的市场化、商业化操作难度比男性项目要大,因此它们很难吸引到投资者。于是,学校和社区这些有公共税收的地方就成为国外女性参与体育的主要途径。以美国为例,20世

纪70年代,美国政府立法要求在公共计划中平等对待妇女,并通过了一项有关教育的补充法案,即IX法案。此项法案使女性终于获得了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合法权益,结束了此前的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黑暗时代”。时春荣编译美国Ix 法案与妇女体育运动的发展【J].体育文史,1998,(5):46一48。

总之,在女性解放运动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女性竞技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国外女性竞技体育特点的形成与其处于资本主义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给我们的警示是,国外女性竞技体育发展所形成的特点如项目的过于集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性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性,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怎样避免出现国外女性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这还是我们要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的。

3.中国女性竞技体育发展与女性解放之间的关系

3.1 古代社会中国女性与体育

体育现象自古有之,从西方的古希腊到东方的中国古代,都有人类关于体育活动的记载。体育运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在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原始社会是母系氏族公社社会,是人类文明的第一种社会形式。在这个时代,女性是人类历史上的绝对主宰,女性存在是一种优化的存在。在当时人类的基本生活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中,女性是绝对的主力。因此在当时,女性能和男性一样参加体育活动。据史料推断,在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女性的原始的石球游戏、舞蹈等活动在当时非常流行。

随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畜牧业劳动强度的增大以及人类对自身生产认识的深入,身强力壮的男性逐渐成为了社会生产的主力。人类社会进入到了父系社会,女性的地位衰落了。这时的古代中国,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女性的地位只能用“男尊女卑”来概括,它的基本表现为“男主外,女主内”,“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女性除家务之事以外的其他事一概无权过问,更不能参与政事、国事。女性没有做官的资格,没有自己的姓名,不能参加祭祀祖先,没有财产继承权,男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上也不平等……。女性从思想到肉体上都受到了严格的束缚,渐渐也丧失了

女性社会地位论文

中国女性的地位问题,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它不仅是中国社会一个层面的一部发展史,更是反映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变化史。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下女性的地位问题: 从相敬如宾到男尊女卑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是《汉乐府》中脍炙人口的词句。它讲述的是一位女子的山盟海誓,充分提炼了自由恋爱的精神和敢爱敢恨的态度。 也许很多人是从琼瑶阿姨的作品中了解其中的情怀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情怀却出自先秦和汉代的历史背景。 我们可能印象中,古代就应该是充满了性别歧视和礼教压抑的,但其实这首诗就能反映出这种地位差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相敬如宾、至死不渝、相濡以沫等形容男女相敬相爱的词汇,就足见性别歧视本身始终存在于我们文化当中。 母系社会时妇女地位很高,之后夏商周妇女地位降低,春秋战国时期妇女地位更低,交易买卖实属平常,到唐朝时,因为武则天登基为帝,妇女地位又大大提高,甚至一度使得当时人人都渴望生女而不是生男,之后到清朝,妇女地位依然很低,到近代时,随着西方民主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的传入,妇女地位一步步提高,直到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应该说性别问题是带有社会性的,一方面是男性在社会分工中逐渐占据了非常主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跟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教建立有关。但是即便如此,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不能完全抹去那些自由浪漫的诗篇。 从先秦到汉唐,封建社会的如日中天,也从根本上淹没了诗句的美好意义。从而进入了一个男尊女卑、天经地义的时代。 女性物化及礼教的迫害 应该说,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对妇女的迫害和歧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男性在婚姻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男方在婚姻关系中占据绝对地位,对感情不忠的量刑差异也颇为巨大,更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女性本身被物化。 马未都先生在说中国古代家具的时候曾经提到《金瓶梅》中的一个章节:西门庆购买了两个丫环和一部拔步床而这两个丫环的身价加在一起还远不如一部床的价值组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低下 这样的地位差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妾”的出现,封建礼教的威力在于,通过等级观念,不但迫害女性,而且还在女性中设置阶层,通过这样的阶层来达到女性们自主迫害的局面。同样是女人,妻子的地位与丈夫并列为家长,而“妾”只能

中国的女权主义

其实近两年关于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伸张,现代女性做得确实够多、也确实不错。曾经轰动一时的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xx的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构建xx特色女权理论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阶段不同于西方,不能用西方语境中的术语和理论直接和中国对应,关于女权主义,同样有一个中国化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下,可以有女权,也可以强调尊重女权,但不可以上升为女权主义,因为中国的思维模式中,女权主义是和男权主义对应的,男权主义不对,女权主义同样不对。真正和谐的男女关系是有区别的平等,有些事情侧重于男人更好,有些事情侧重于女人更好,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平等,因为男女的确存在区别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西方的思维中,往往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然后发现问题再纠正问题。 女权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对各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对各种成功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十大方面: 1.女性境遇的考察,女权主义发现,女性在社会地下的地位和悲惨境遇,不是男性统治者所说的那样,不是天经地义的。无论是女性的性别,或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角色等,都是社会不平的的现实给与的.女性是被构造的,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 2.女性存在的缺失,在研究中,人们发现,女性遍布存在于这个社会里,他们只是非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者和屈从者;女性非存在的状态是社会男性强权统治和不合理的历史造成的,表现力人类整体的存在的缺失。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1450)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姓名:王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指导教师:谢翔 2006050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 特征院系: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王静导师:谢翔教授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特 征是通过发展历程展现出来的,因而对其研究便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 技体育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 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尝试概括各个阶段现代化和 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 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笔者 对研究这一问题的缘起、意义、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 研究方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笔者对本文中所 涉及的“竞技体育”和“现代化”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说明。认为本研究课题中,竞技体育的界定既包括职业运动员高 水平的竞技运动,也含有大众的业余的竞技体育活动。认为中 国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外源的现代化类型,各种社会矛盾和动荡 的发生是集中的、急速的、大幅度的,经历的曲折与反复较多。第三部分: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竞技体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新中国成 立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840—1911 年,改良式现代化进程的顿挫,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起步;

1911— 1928 年,革命性巨变之后的探索,近代中国竞技体 育的发展; 1928— 1937 年,三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分野,近 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分化;1937—1949 年,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转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低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 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949— 1956 年,社会主义 现代化发展范式确立,竞技体育新模式初现端倪; 1956— 1965 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竞技体育的“马鞍形”发展; 1966— 1976 年,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范式 的深刻危机,竞技体育的发展波折重重; 1976— 1992 年,现代化进程的伟大转折,竞技体育优先战略的运行; 1992 年至今,沿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勇往直前,竞技体育深化改革高水平竞技成绩斐然。第四部分:总结我国现代化进 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经济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决 定因素;政治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因素;思想现代 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引导因素;法制现代化是竞技体育的发 展的保障因素;科技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宣 传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助力因素;人才现代化是竞技体 育发展的主导因素;错误的现代化思潮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误 导因素。第五部分为结语。关键词:现代化;竞技体育; 特征;启示 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唐代女性地位探究文献综述

1关于唐代女性地位探究这一选题,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研究,即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与其社会地位。相关史料主要分布在《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广记》,比较集中。 关于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细分来看,又分为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三个阶段,史料主要集中在新旧唐书的各传中。如《旧唐书·李光进传》载:“光颜先娶妻,其母委以家事,母卒,光进娶妻,光颜使其妻管钥家籍财物归于其女也。”又如《新唐书·徐岱传》中有:“岱吝啬,自持家管钥,世所讥云。”可见当时社会风气是主妇在家庭中担当财物的管理人。此外,《旧唐书·列女传》《新唐书·公主传》等都可作为史料依据,反映唐朝一代女性特别是贵族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所受到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较少。 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体现在女性参政,社会交往,受教育情况这几个方面。女性权利达到顶峰是在女皇武则天时期,主要史料参考新旧唐书的《则天本纪》,其余女性参政资料分散于各传中,如《资治通鉴》卷194,卷209,《旧唐书》卷51,《旧唐书》上官昭。关于女性社交,《太平广记》卷31,卷386分别记载了一些节度使夫人和都督夫人设宴招待下属夫人的事例,这对她们协助丈夫处理公务,协调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好处。这就说明了当时的贵族妇女还没有完全沦为养尊处优的家庭奴隶,其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而《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士女,游春野出,遇名花则设席祭草,以红裙相插挂,以为宴幄”。反映了唐代女性能够自由出入及旅游。 除了以上史籍,还有很多史料可以借鉴参考。如《礼记》《全唐诗》《唐会要》等。 以上是关于这一选题的史料搜集情况,下面介绍当代相关的学术研究概况。近年来有关女性地位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古代女性地位的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所以搜集材料相对便利。 现当代的学者这要侧重从经济、法律、婚姻家庭等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唐代女性的地位。 段塔丽于2001年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从夫妻关系看唐代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一文,她说到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的时期,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皇朝内政外交等方面,而且还生动而具体地反映在家庭内部夫妻关系等方面。唐代夫妻关系上的开放,以及丈夫对妻子人格意志的尊重和行为上的宽容,为整个封建时代所少有。此外,贵族女性的地位远远高于下层社会。据台湾王寿南先生的统计:唐代公主总共210人,其中公主二嫁者27人,三嫁者3人,除去早亡和入道的公主,再嫁公主占总数的23%,远远高于下层社会。王曰美在《齐鲁学刊》2005年02期上的《唐代贵族妇女婚姻家庭观念研究》,文中说到在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唐代贵族妇女的地位相对提高。她们敢想敢做,旷达不羁,向儒家礼教进行了大胆地冲击,昂扬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家庭观念变得清新、率真而自然,其放达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极致。这些都是从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来指出唐代女性的地位较之前代有了提高,女性地位提升。但有些学者注意事物的两面性研究。如:汤蓉岚于2003年发表在《台州学院学报》上《论唐代妇女生活的悖反现象》一文,文中谈到唐代的女性向来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比较幸运的一群,她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但她们毕竟没有超脱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因而又在法律、伦理上受到种种歧视和压制。这种悖反现象和两面性,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唐代妇女自主抗争的表现。张金桐与左占平在《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发表的《唐代妇女及其地位》一文也指出唐律“奴婢贱人,律比畜产”的地位,与其前代婢女的“资产”属性并没有两样。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应该是全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唐人的妇女观仍然是“男尊女卑”。唐代妇女生活比较开放,当源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并不意味着其地位的改变。 近年来有关女性地位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古代女性的研究方面出现的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唐代一朝便是一个热门,但是以法律为出发点来研究女性地位的 1

中国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 摘要:人类文明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之中,绝大部分的社会都是一种崇尚男权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体制下,相当于男性,女性享有更少的权利,位于被支配的社会地位。这种情况在古代中国显得尤为突出。“女权主义”是一个近代才出现在中国的词,但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中国仅用了差不多100年的时间,就大体上把之前5000多年的男权观念颠覆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心中有着一个观念:追求性别平等。这篇文章概述了中国女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男权社会的本质与物质基础做了剖析,对理想的性别制度做出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女权主义平等性别制度男权 一、女权主义 (一)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产生 1903年8月,金一写的《女界钟》由上海爱国女校发行。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权万岁”的口号。 金一在写《女界钟》中开宗明义写得非常生动,并未用太多华丽的辞藻,震撼到了我们:“梦想欧洲白色子,当此时日,口卷烟,手榔仗,肩随细君,挈带稚子,昂头掉臂于伦敦、巴黎、华盛顿之大道间,何等快乐,何等快乐!何等自在!吾恨不能往!(那些欧洲的白人男性啊,这会儿正嘴里叼烟斗,手里拿着斯地克,挽着爱人,带着小娃儿,昂首勾肩搭背在伦敦、巴黎、华盛顿大街上啊……我恨自己不能那样!)”高彦颐教授对此评论说:“金一在开头写得很坦率,他讲的是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但动机实际是他认为中国男人在欧洲白人面前丢脸,他自己不能昂首,矮人一截,回过头来要去解放比他更该出色的女人。原来近代中国的女权主义的萌芽和原动力竟是男人在帝国主义冲击下所产生的自卑!”【1】那么来分析一下,在当时金一提出“解放女性”这样一个口号下,国内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个口号代表着部分中国男人什么样的心态呢? 首先,当时欧美的性别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女性大多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而且很多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开始努力追求自身的价值。在婚配制度上,男女自由恋爱,维持双方之间关系的是美好的爱情而不是其他约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男人“羡慕嫉妒恨”了,他们看外国男性可以有那么美好(受过教育、大方得体、和他们有共同思想)的女性陪伴,而且拥有爱情这个东西。然后转过头来看自己身边的女性,却基本上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甚至连感情都没有,心中自然产生一种落差感,于是,中国男性转过头来说,中国的女性你怎么能这样啊,你应当受教育,应当和男性平等啊! 其思想大概可以这样表示: 眼界变开阔→见到更多欧美男女生活→羡慕外国女性的思想、修养及爱情→渴望得到这样的伴侣→中国的女人普遍综合素质较低→解放女性,男女平等的口号提出这也难怪高彦颐教授感慨“近代中国的女权主义的萌芽和原动力竟是男人在帝国主义冲击下所产生的自卑!” 因为虽然男性提出了解放女性的口号,但毕竟这是一种唯男独尊的想法,因为这样的解放女性,其目的还是男性想要享受女性,只是自己的眼界高了,对女性的要求也高了,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只能提升女性的内涵,比如受教育。然后男性美其名曰“解放女性,女权主义”。 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这种思想,因为不管出于那种动机,毕竟它开启了中国女权主义的先端,让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在这方面思想有了萌芽。毕竟历史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要男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中突然认真反思性别制度,提出“解放女性”不大现实,所以无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研究

浅谈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到今,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女性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过程。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影响 一、从古到今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1、母系社会------“女主”地位 母系氏族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生产经验不足,所拥有的主要是以石器为主的极其粗糙、简陋的生产工具。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大自然变幻无常,野兽出没,人类时常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一个人根本无法独立生存。因此人们只有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在简单而合理的社会分工中共同抵御自然的侵袭,保证自身的生存。在这样的简单的社会分工中,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打鱼、防御野兽,妇女主要采集食物、生儿育女、缝衣做饭$狩猎!打鱼由于技术设备的限制,收获很少,而防御更使男子损失较多。女子从事的采集等工作安全系数要高得多,并且当时人口稀少,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使女子采集的收获颇丰,所以,女子在经济方面有很高的地位。女性牢牢地抓住了经济大权,从而也奠定了女性处于氏族群体核心的社会地位。母系氏族时代早期处于人类的婴儿期,人们的意识尚处于低级阶段,不知道两性生活与生育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解释女性的生育现象。人们看到大地可以生长植物,女性可以生出孩子,对其原因却一无所知,于是认为女性和大地一样有着生长万物的神秘力量,于是就把女性当作神来崇拜。这一时期女性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并且以其生殖能力和所掌握的部落经济权利而取得崇高的地位,女性受到人们“神’一般的敬仰。 2、父权社会-----“女奴”地位 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制的形成,交换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个人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思想和认识也得到很大提高。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文明的进一步巩固,从根本上稳固了男性的地位,也进一步将女性从事的采集等行业边缘化,决定了女性地位被贬低的命运。直至社会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女性社会地位边缘化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女性的光辉时代一去不复返,男性逐步占据了社会的主导,甚至是全部,女性变为男性的附属。父权社会成为女性的“女奴’时代。 3、新民主主义时期--------打碎封建枷锁 五四运动是中国女性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一座界石,它翻开了中国女性发展新的一页。自五四运动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开明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社会状况得到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开女禁,兴女学,女性的潜力展现,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也得到相当的改善。新中国建立后,广大中国妇女终于获得了解放,形式上的解放。建国后,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得到了一个质的变化。首先,女性的各项基本权利逐渐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承认。女性首次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拥有了参政的权利。《婚姻法》的颁布,从根本上使广大女性得到了婚姻自由。《妇女权益保障法》给女性提供了一个正当维权的途径。其次,妇女与男子共同接受教育和参与生产,给了女性自身发展与独立的机会,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情形堪虞。 4、社会主义时期--------男女平等 改革开放后,女性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宪法和其他法律进一步规定妇女有和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并切实保护妇女政治权利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妇女与男子享

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利大于弊

今天,我们看到举国体制的实施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历史成就,被称为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既是振奋民族精神和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情国力的客观要求。 一百年前,国人被西方列强嘲笑为“东亚病夫”,一百年后,我国在自己的首都成功举办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高水平奥运会,并且夺得奖牌榜第一的位置。这些成就从何而来的呢?可以说举国体制功不可没!可以看到,奥运赛场上,有中国体育健儿参与的项目就会吸引全国人民的关注,甚至连六七十的老太太,每当提起中国奥运,也能眉飞色舞说上几句。每当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义勇军进行曲,澎湃的爱国主义就会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激荡,极大的激发了海外华人华侨和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这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在政治上,著名的“乒乓外交”,正是为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乒乓球代表队所开启,从而打开了 中美建交的大门。同时,在举国体制 的大背景下,我国成功的恢复了在国 际奥委会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合法 席位,解决了台湾问题。 其次,举国体制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被很多西方国家当作“中国模式“加以研究,同时,这又是应对国际竞技体育竞争加剧的有力武器。随着 竞技体育的系统化、科学化趋势加强,竞技体育的参与人群变成了运动天才,而高水平运动员的身后则是一支专业 化的保障队伍,统计数据表明,一个 专业体育运动员平均要10年的时间锻炼,可想,如果没有举国体制,那么 起步晚、底子薄的中国竞技体育怎能 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怎能赶上不在 同一起跑线上的西方国家?怎能使得 中国竞技体育走向世界?而辉煌的成 绩表明举国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必然选择,这也是 由竞技体育的特殊性所决定。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己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始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 女性写作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四"以"人的觉醒" 为标志的新文学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冰心,其他主要作家还有陈衡哲、石评梅、庐隐、冯況君、凌叔华、谢冰盖等。 冰心发表作品的时间虽然晚于陈衡哲,却是新文学创立以来第一位可以与当时著名的男作家平起平坐的女作家,并且在小说、散文和诗歌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在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她的散文,她写的"美文"(艺术散文)曾与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一起,被看作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下创作的小诗^主要有《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被称作"繁星体",曾开创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她的小说在主题上与她的散文和诗歌是"三位一体" 的,都是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并以提出问题的广泛性和现实性而引人注目。冰心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虽然都有女性的特点,而强调"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正是"五四"

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但她并不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女性角色,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憶俾》、《去国》,以及《庄鸿的姊姊》等小说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女性问题,而主要是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与冰心一样,当时的其他女性作家大多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创作题材,如庐隐的《海滨故人》、《曼丽》,冯況君(涂女士)的《卷蔬》、《春痕》,凌叔华的《花之寺》、《绣枕》等,但也仅仅是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并不特别在意"女性"的身份。在教材中,将谢冰营的名字排在其他作家之前并无道理,虽然她是一位多产作家,也写过一些女性题材的作品,如《空各幽兰》、《一个女兵的自传》、《女兵十年》等,但在"女性文学"的创作上并不比其他作家更突出,且成名较晚,其主要作品多发表或出版于1928年以后。 倒是在这个高潮出现之后,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家们的性别意识开始觉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丁玲在1930年代前后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第一批作品,以大胆表现女性内心的"性苦问"而起到了惊世骇恪的作用。但这种出色表现也只是兽花一现,随着她加入"革命文学"的创作后,女性意识逐渐消失。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还有几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如萧红、张爱玲、苏青等,她们虽然各有成就,但并没有在"女性文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50年代以后,情况更不容乐观,一是女性作家本来就不多,比较有名的也就苑志駒、宗琐等几位,二是这些女性作家创作中騰跋的一点女性意识刚一薪露头角,就遭到以男性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地发展特征

广西师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王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指导教师:翔 20060501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院系: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王静导师:翔教授摘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特征是通过发展历程展现出来的,因而对其研究便离不开对历史的回顾。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尝试概括各个阶段现代化和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总结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中,笔者对研究这一问题的缘起、意义、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第二部分:笔者对本文中所涉及的“竞技体育”和“现代化”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和 说明。认为本研究课题中,竞技体育的界定既包括职业运动员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也含有大众的业余的竞技体育活动。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外源的现代化类型,各种社会矛盾和动荡的发生是集中的、急速的、大幅度的,经历的曲折与反复较多。第三部分:分别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竞技体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840—1911 年,改良式现代化进程的顿挫,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起步;

1911—1928 年,革命性巨变之后的探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1928—1937年,三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分野,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分化;1937—1949 年,现代化发展式的转换,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的低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特征:1949—1956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式确立,竞技体育新模式初现端倪;1956—1965 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竞技体育的“马鞍形”发展;1966—1976 年,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式的深刻危机,竞技体育的发展波折重重;1976—1992 年,现代化进程的伟大转折,竞技体育优先战略的运行;1992 年至今,沿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勇往直前,竞技体育深化改革高水平竞技成绩斐然。第四部分:总结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经济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因素;思想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引导因素;法制现代化是竞技体育的发展的保障因素;科技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宣传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助力因素;人才现代化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因素;错误的现代化思潮是竞技体育发展的误导因素。第五部分为结语。关键词:现代化;竞技体育;特征;启示 I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Course of

当代女性地位调查研究报告

从工作家庭冲突方面探讨当代女性地位的调查研究报告 研究背景: 性别问题古今中外一直都存在。研究性别问题就不得不提女权主义这个词。女权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被介绍到我国。当时的学者根据西方的女性运动发展和中国传统“封建家长制”的社会背景将feminism这个英文词汇翻译为女权主义。然而中国女性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被几千年来传统的社会规范、法律和习俗约束着。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历经母系氏族时期、父系氏族时期、奴隶制时期、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在女性主义的进入到中国之前的时期里,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是在降低的,悠久的历史压迫和奴役已经导致了很大一部分人潜意识里对女性地位“低下”的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人对待女性的看法也在改变,特别是早期的一些革命参与者。毛泽东同志就妇女解放的思想曾发表过多篇文章,仅1919年就超过20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在飞速的发展,国民素质也得到了整体的提高。西方女性主义思想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同,这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的提高。女性对自我本身的看法变得更加肯定和越来越注重自我实现。但在男性主宰的传统社会中,社会性别意识形态期待着女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女性在这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但相应地,女性对工作相关需要的增加,限制了她们对家庭角色的参与和贡献。在我国,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家庭中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例也超过70%,但是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城镇家庭的家务劳动分工具有“女性为主,男性为辅”的特征。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女性工作的高比例都没有改变家务劳动分工的状况。 职业女性必须面临家庭工作之间的冲突,在家庭家务分工中(也包括非职业女性)又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中国女生的社会地位低下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女性主义的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同。 一、国外文献综述 在人类社会研究中,对于人权这个概念的研究已经有200多年了,但最初的人权并不包括女权。在18世纪,欧洲地区在宗(新)教伦理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出了资本主义精神【1】,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女权主义起源于西方,但在其在中国,这个不同于西方的典型东方国家中,女权主义的发展又有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本文从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视角着手,研其在中国发展的特点以及中西女权主义的差别等相关内容。结合有关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所引起的事件,谈谈女权主义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关键词:女权主义中国差异影响 一、女权主义的概念 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权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权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二、女权主义的起源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社会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传到中国,译为女权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等问题。 三、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 1、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 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已传播到了中国。1902年,斯宾塞的《女权篇》被介绍到中国,这是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女性主义著作。1903年,约翰·弥勒的《女人压制论》和第二国际的《女权宣言书》也被译介进来,还有柳亚子所作的《黎里不缠足会缘起》。孙雄在《论女学宜注重教育》一文中,描述了女学东来的盛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当时中国流传之广、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可能有人会说,在中国历史上有千古一帝—武则天,晚清五十年,尽在此女慈禧太后,安史之乱的杨玉环以及两宋第一女词人李清照,这些人物的出现难道不能代表中国女性主义的起源吗?没错,这些女性都非常杰出,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但这些女性也毕竟是少数,而且还是很多年才出那么一个。而女性主义既然称之为一种主义就,就应该是大范围的,能够带来广泛社会影响的运动。并不是一个或两个的出现就可称之为起源的。所以女性主义在中国的起源还要从20世纪西方女权主义传入开始算起。 2、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虽然女权主义在20世纪初就传入中国,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阻碍,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而且一直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附属品。一直到20

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现策略

? ?

2000~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 现策略 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蔡睿刘大庆张英波 4.1 1979~2000年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发展历程 4.1.1 迅速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 自1978年至1999年底,我国选手共获得1176个世界冠军,超创世界记录770次,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已稳居亚洲首位。 1984年,我国第一次全面参加奥运会,在前苏联、东欧及古巴等国缺赛的情况下,获得了15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第4位的较好赛绩。经历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波谷时相,在第25、26两届奥运会上皆获得16枚金牌,并连续位列排名榜第4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更进至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三位,进一步加强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 可以说,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在短短的二十年里,获得迅猛的发展,已然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 4.1.2 重点发展优势项目战略获得成功 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之后,我国竞技体育运

动的决策组织机构根据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重点发展优势运动项目”的战略。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我国重点竞技项目的设置与布局研究。1980、1984、1989年分别确定了13、16、18个重点项目,并对这些项目在全国各省市的重点布局作出了统一规划。这一战略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功(见表1)。我国体操、跳水、举重、射击、乒乓球5个优势项目的运动员在5届奥运会中共获得金牌60块,占80块金牌总数的75%,是构成我国竞技运动水平总体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表1 我国参加历届奥运会获金牌项目及数量分布 项目第23届第24届第25届第26届第27届合计 体操 5 1 2 1 3 12 15.0% 举重 4 0 0 2 5 11 13.8% 跳水 1 2 3 3 5 14 17.5% 乒乓球 2 3 4 4 13 16.3% 羽毛球 1 4 5 6.3% 射击 3 0 2 2 3 10 12.5% 柔道 1 1 2 4 5.0% 田径 0 1 1 1 3 3.8% 击剑 1 1 1.3% 游泳 4 1 0 5 6.3% 跆拳道 1 1 1.3% 女排 1 1 1.3% ∑ 15 5 16 16 28 80 100.0% 4.1.3 为国争光、举国体制、团结拼搏、科学训练结出丰硕成果 我国竞技运动水平能够在短短20年中发展为世界竞技体育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重要的原因一是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员有着强烈的为国争光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坚持“举国体制”,支持和保证优秀选手的选拔和训练;三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拼搏;四是尊重竞技体育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这是半个世纪来我国体育战线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可喜成果。4.2 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 4.2.1 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竞技运动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社会的“缩影”竞技运动一方面浓缩和反映着社会关系、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的现存状态,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激励与促进的作用。在今天的中国,这种作用表现得尤为强烈。 首先,竞技运动水平的高度发达有助于社会成员民族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国家社会的凝聚力;同时,竞技选手顽强拼搏、奋勇争先、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以及奥林匹克的积极参与意识、敢于展示个性的意识都是当今时代所推崇倡导的理念。 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现代人的主观态度与客观行为应是积极进取的,开放包容的,理性坚定的,同时又是个性鲜明的。竞技运动带给社会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观赏需求的满足以及民族自尊的激发,而且在更深的层面,塑造积极参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人的精神理念。竞技运动给了我们一个积极进取的舞台,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严格游戏规则下公平竞争

中国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

中国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women's role in society of china) R eferring to women’s role in society of china, the first word coming to my mind is “change”. especially in 20th century, women’s r ol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terms of both status and variety. in the old society of china, women, in general, were inferior to men. women were to remain ignorant and to obey--first, their fathers; after marriage, their husbands; during widowhood , their sons. the major role of women, considered the private property of men, was to please their husbands and to bear children. symbolic of women's subservience was the practice of binding women's feet which lasted nearly 1,000 years. www? as time goes on, the society is developing constantly in all fields. women's role in society of china has been undergoing great changes. to sum up the situation, women become more independent. they have the right to receive education and go to the job markets to find jobs. from working as nurses and teachers to working as doctors, engineers and managers, women are no longer confined to work in certain fields. they even surpass men in some jobs which used to be occupied by men. with women’s abilities being recognized, they are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respect from the society. still,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especially in some rural areas, women are still in a lower position. they have to obey their husbands and are almost illiterate. therefore, women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wards a completely equal society. all in all, women’s role in society of china is being made various and significant , which is certainly the trend of the whole world’s development. 提问者评价 谢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双语阅读> 双语资讯> 关注社会> 正文 关注社会:中国女性地位再次提高 时间:2012-03-09 10:57:19 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4f13751600.html,编辑:Jasmine 英语很烂,元芳你怎么看?| 可可微信 Women in China have been enjoying increasing independence and respect i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renas as well as their family households, Xinhua reported.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妇女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越来越有独立性,也愈加受到尊重。 China had about 137 million female workers by October 2010, accounting for 42.6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workforce. This compared to just 610,000 female workers, or 7.5 percent, in1949 wh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2010年10月,中国女职工达1.37亿,占总职工数的42.6%。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女职工仅有61万,是总职工数的7.5%。

女权主义在中国

中国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这个名词进入中国之后,早已经过改版再包装,Feminism的中国名字叫女性主义,四平八稳,中庸保守,忐忑不安,小心翼翼,生怕激怒男性。 如此翻译Feminism已经显示了女权主义在中国的起跑动作相当缓慢乏力,女性主义在中国行事如此谨慎,她们还是难逃被妖魔化的命运。在不少人看来,它是性别斗争的代名词,即女性将男性打倒,确立自己的至尊地位,或是让男性都变得娘娘腔。也有些人把女性主义看成是旨在培养贤妻良母的理论。国内偏重于就事论事地谈论女性主义,而没有将它同更加宏观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女权思潮与整个社会思潮通常处于疏离状态。不仅仅中国不少舆论和男性中心主义者机械地理解女权,就连女权主义激进派本身也非常机械地照搬理论到现实。比如上个世纪七八年代,一些女权主义的激进派讲求所谓“胸前平等”,把男女的生理差异平等化,自然受到许多人的抵制。而在家庭内部,激进派也机械地运用理论,甚至无故挑起两性战争。实际上,这些都与女权主义者追求的男女平等目标相悖。二十多年前,美国一些女权主义者就曾经组建了一些权力平行的、内部没有等级制的团体,结果这样的团体并不能有效地工作。 为了更好了解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明白到底什么是女权主义?让我们来恢复它被妖魔化的本来面目。这个词来自欧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场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最初它意味着妇女解放,“五四时期”传入中国,称为“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者一开始专注于追求男女平等,尤其是政治上的平等,这一目标在西方社会基本实现后,女性主义者发现女性仍与男性不完全平等,她们认识到这是性别权力的问题,女权主义演变为性别分析为主的理论研究,着力于分析男女为何不平等、男女的权力架构、如何消除这种不平等,等等。 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对以后的女权主义运动,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象克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的运动,和"

中国的体育发展史

中国的体育发展史 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相继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迅速开展。1772年英国皇家炮兵中尉约翰逊(Robert Johnson)撰写的《论滑冰》在伦敦出版,这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涉及到 花样滑冰的书籍。1863年美国芭蕾舞表演艺术家海因斯(Jackson Haines)将滑冰运动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巡回表演,丰富了花样滑冰的内容和形式。1868年美国的丹尼尔梅伊(Daniel Mey)和乔治梅伊(George Mey)首次表演双人滑,这是世界上有记载的 最早的花样滑冰表演。1872年奥地利首次举办花样滑冰比赛。1896年在俄国彼得堡举行首次世界男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1906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首届世界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1952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第一次世界冰上舞蹈锦标赛。花样滑冰的冰场长56~61米,宽26~30米,冰的厚度不少于3~5厘米。1924年被列为首届冬奥会比赛项目。有男、女单人滑(1924年列入),男女双人滑(1924年列入)和冰上舞蹈(1976年列入)4个比赛项目。每个国家和地区每项限报3人(队)。与其他竞技运动不 同,花样滑冰是一项艺术与运动结合的体育项目,除了要掌握冰 上技术,对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有极高的要求。在音乐伴奏下, 运动员在冰面上滑出各种图案、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动作,裁判 员根据动作评分,决定名次。奥运会花样滑冰有四个项目: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和冰舞,比赛均在室内进行。它要求

在60米30米的冰场上,运动员以40公里/时的速度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的同时,还要用自己的艺术表演诠释背景音乐,感染裁判、观众。这项运动涵盖了体育、艺术、音乐、舞蹈、服装设计、化妆……因此对运动员到教练技术以外的要求都非常之高。 花样滑冰比赛标准场地长60米,宽30米(长不得少于52米,宽不少于26米),近似长方形场地(四个角是弧形的而不是直角),室内冰场室温应保持在15℃以下,冰面温度应调节在-5℃~-6℃,冰面厚度为3厘米~5厘米。花样滑冰是冬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运动员穿着脚底装有冰刀的冰鞋、靠自身力量在冰上滑行,表演预先以技术动作为基础编排的节目。 花样滑冰是技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个冰上运动项目。在音乐伴奏下,在冰面上滑出各种图案、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动作,裁判员根据动作评分,决定名次。国际滑冰联盟规定的比赛项目有单人花样滑冰、双人花样滑冰和冰上舞蹈3个项目。说到花样滑冰就不得不提冰上的金童玉女,申雪和赵宏博。他们取得的成绩令人敬佩。1998年,长野冬奥会双人滑第51999年,世锦赛双人滑亚军 2000年,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冠军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铜牌 2002年,世锦赛双人滑冠军 2002年,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亚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