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历史的四个层次

历史的四个层次

历史的四个层次
历史的四个层次

历史的四个层次

当品三国的余温渐渐退去,易中天观察历史的角度和方法,依然能给人以启发和吸引。

历史,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说历史,写历史更是取舍难定,考验着一个人的智慧。讲历史的人,不仅是一个探究真相,追寻本源的载体,更是一个如何讲好故事,让历史在现代散发出温情与人性的光辉,剔除阴暗不堪的一面,这并非曲解历史,而是合理的引导和解读。

自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出身的易中天,自然将文学之价值,运用于历史之中,在真实与好看之间,求得一个平衡:

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易中天

这牵扯到历史四个层次的话题:

一,真实的历史

历史的真相,最本真的那一面,毫无疑问,就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只有当事人自己亲历,知道,明晰。历史的本源,永远只有一种,至于之后各种版本的故事,那都是别人的事,与历史本身的距离,已经很远了。

二,记录的历史

这可能是最靠近真实的历史的历史。比如朝廷史官记录下来的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大事,皇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重要的话,等等。再往外推延,《史记》中的历史,也属于记录的历史,也是询问当时的人,口口相传,查阅有限的资料,写就一部《史记》,真实吗?也真实,不过既然并非亲历者,有某种程度的出入,自然是避免不了的。

三,传播的历史

历史事件在社会上、民间流传,一样的事件,不同的说法,历史在传播中,不断地被修改,被增减,被演化,甚至被戏说,就如一种传话的游戏,几个人排成竖行,第一人往后传一句话,次第传听,只可低语,有时或是以动作来表示一种含义,等到传至最后一人,已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四,接受的历史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诸葛亮,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历史记忆,历史理解,历史解读,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习惯,在脑海构建一个自己心中的诸葛亮形象,这便是接受的历史。有时我们看某部历史剧,有某位历史名人之装扮,有

人会评价说:不像,其实谁也不知真实的形象,却说不像,可见在与自己脑海

中的人物样子作类比。

由此可见,一段真实的历史,经过层层“跋涉”之后,来到你的面前你的心目

中时,已经是何等模样了。由此我猜想,真实的历史只有一种,但衍生出的历

史却明显精彩的多。

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历史有其不堪的一面,也有其动人的真善美的

一面,以文学之引导作用,与历史之真实恰当的结合,在“真”与“美”之间,取的一个“刚刚好”,让历史之蕾,绽放美丽之花,不是也挺好吗?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 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 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 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 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 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 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 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 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 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 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 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

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板块清晰,线索互相穿插;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史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研究发现:现代化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营造一个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历史发展的线索、历史史料会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记忆中,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课件,能够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历史学习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谈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因而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育教学中,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一、合理布局多媒体教学素材 眼下,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已经逐渐成为必不可少辅助教学手段。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课件制作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并结合学生吸收能力、知识水平、个性特点以及创新能力和意识,尽可能地将所要教学历史知识展现出来。首先,在多媒体制作之前,必须全面考察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和延拓知识,并把握好整个课堂的重心和中心,梳理出课本中需要通过更加形象的方式来展现的内容,进而进行课件制作。其次,多媒体教学必须围绕学生来开展,因此,历史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进行素材选择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年龄层次、智力水平、心理需求、品味格调、兴趣爱好等等,让多媒体素材不仅可以有效达到教学目的要求,而且还能吸引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更加易于掌握知识内容;再次,就是在多媒体课件内容容量的抉择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切莫过多过滥,必须尽可能地使课件内容更加突出重点、更加详细形象、更加浅显易懂。 二、科学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历史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图片、历史人物图像、历史地图、历史声音、历史事件、影视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声形并茂地形式清晰鲜活地再现场景和历史事件,有效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穿越时空隧道,达到与历史人物的情感共鸣,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欲望和探索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丰富课堂气氛,加强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培育,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更加易于理解、熟记与运用,就必须科学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积极探索多种多媒体教学形式,让历史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比如要经常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引入。如上海世博会,每个国家的展馆可以用图片形式给学生们看,并且对各国的历史进行引述,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拓展信息,有效拓展历史教学空间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历史教材包含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教学内容很难

《历史的“层次”》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当下许多影视作品对历史进行篡改,企图通过感官刺激来吸引大众,而人们又常常把这.些.作为审美依据。但“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②“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惟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③“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④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

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⑤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⑥“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⑦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⑧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转变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但是受到中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已经变成枯燥的历史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初中历史对于学生培养的本质!随着教育部关于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新课改更注重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基于这样形势,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等方式,更注重历史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作用,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1. 历史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虽然我国已经大力推行新课程的改革,但是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不仅教学模式单一,而且历史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历史知识进行高强度记忆,或者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直接在课本中划出重点内容,以此来达到考试过关的目的。譬如在戊戌变法这一历史知识教授中,绝大部分教师仅把戊戌变法的过程大致宣讲一遍,然后就重点讲解该事件中考试的知识重点,致使学生对戊戌变法仅仅只有个简单认识,不能深入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往往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浇灭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2. 初中历史教学缺少良性的课堂互动。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当前我国

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角度解析(四):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角度解析(四):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为高考必考知识点,其命题位置固定,全国卷均为文综28题,即历史学科的第五个选择题。中国近代化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作用显著,但近代化的过程中带有被动性特征,近代化是在外来侵略的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命题过程中主要围绕着经济近代化、政治近代化、思想文化近代化、军事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五大方面,具体情况如下: 一、经济近代化: 1.命题特点:本部分内容为高考选择题高考考点,每年几乎都有涉猎,复习备考中需给予足够重视。 2.命题内容: (1)洋务运动: ①60年代——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创建近代军事工业,军事工业属于封建官办性性质。 主要代表企业: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崇厚经营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②70年代——90年代以“求富”为旗号,创建近代民用工业,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主要代表企业: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2)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夹缝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空前打击、陷入绝境——获得新生

(3)清末新政: 3.真题解析: 例题1:(2016年全国1卷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例题2:(2016年全国2卷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例题3:(2017年全国1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例题4:(2017年全国2卷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材涉及到的古今中外历史人物不胜枚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学生往往会凭借对电视剧或者文学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来举例说明,如果学生不善于在历史学习中,寻找评价历史人物的规律,得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常常会错误地认识历史人物,就会误读历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为了实现新课标要示,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动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为例作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历史教学感受。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核心部分。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看,只有走进了新课堂,才是走进了新课程。 首先,对李鸿章的各方面分析,一是要了解其人生成发展过程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其次,要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从而把历史人物放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环境中去分析。促使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①选好课题,以“你最想研究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或“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为题,让学生讨论确定研究历史人物的对象。教师先介绍李鸿章的概况,根据学生对李鸿章的初步评价,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②依据争议的项目,分成若干小组,一组是对李鸿章积极评价为主;一组是对李鸿章的消极评价为主;另一小组是中性立场,或者说是李鸿章是近代史上的多面人,然后指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用史实加以说明。 ③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各自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或者任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自主地搜集历史资料。教师鼓励学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摘要: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初中学校的历史教学当中,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优化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资源和教学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初中历史教学环境,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开辟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软件作为计算机教学程序中的一种,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课堂内容设计,通过音频、视频、特效等多媒体资源表现特定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能力。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运用最多的是PPT软件,统称为多媒体课件,是初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这种初中历史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相比,其具有以下的几方面的优势: (一)有利于创造高效的课堂气氛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广博无限。初中历史老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去,学生便可以在历史课堂中耳濡目染到

大量的历史教学资料,复原历史现象的原貌,使原本枯燥单调的学习模式变得生动化,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最大限度的吸收历史知识。 (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述为主。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教师讲、学生听,偶尔附加某些简单的挂图就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全部。形式单一,不具有吸引力。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彻底打破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从丰富的历史资料中搜索相关的信息,针对自己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解决。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创新思维能力,并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地对史料进行有效的判断、论证和推理。这种能力的培养仅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而多媒体历史教学则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大量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充满求知欲望,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更好的吸收学习历史知识。

《“历史”的层次》阅读答案

《“历史”的层次》阅读答案 《“历史”的层次》阅读答案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惟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

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的课堂实践

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的课堂实践 发表时间:2014-09-18T10:28:05.99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9期(上)供稿作者:张立志 [导读] 分层教学应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各有所得,全面发展”的原则,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下”,学困生“吃的好”。 张立志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采用分层教学的要求显得越来越迫切。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了解学生的差异,科学进行分层;研究课标、了解学情,分层设计导学案;强化目标意识,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展示成果,明确安排任务;大胆点评质疑,拓展总结升华 ;整理巩固消化,分层达标检测;分层合理评价,激发学生欲望八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期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初中历史;分层教学;方法 一、分层教学的涵义 分层教学就是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划分出层次,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可以将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相结合,变单一的教与学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立体式的交流,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成长。 二、历史分层教学的课堂实践 1.了解学生的差异,科学进行分层 (1)科学划分层次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智力情况等为依据,参照新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C层为基础和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为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成绩中等的学生;A层为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然后A、B、C三层搭配分成8个小组,每组约6人,A层两名、B层两名,C层两名,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合作学习时,同一层次的学生先一对一交流,然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再跨层交流、提升。在课堂上,A层学生搞好点评、质疑、拓展;B、C层学生强化高效展示。 (2)在分层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清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尽可能采取师生磋商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并跟随教学计划的展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生情况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层次升级或转级、小组调整,让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意识到一定的竞争压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研究课标、了解学情,分层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知识网络图。要使学生做到思路清、问题清、知识清、环节清,做到活力课堂充满、智慧不断撞击、心灵交融无限,教师就需要认真研究课程、研究学生,做到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1)研究课程:课程标准是每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在深入、透彻地理解后,应站在学科能力培养的高度,科学设计导学案,做到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分层设计,在满足B 、C两层的同时,设计1-2个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让A层学生拓展,以便分层达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2)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设计要立足学情,针对A、B、C层学生不同的要求,设计出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高效自学、讨论、探究、质疑。做到每一份导学案对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立体感、层次感和新颖感。 3.强化目标意识,分层设计目标 目标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A、B、C层学生进行分层设计,可以让每一层学生都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效率意识。确保A层学生拓展,知识掌握达到120%;B层学生达到100%,C层学生达到80%以上。另外,教师应制定措施确保课堂立体交叉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自主能力的深化,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成功的快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4.小组分层探究,分层达标 (1)学情分层了解:小组长或学科组长负责组织并记录,分层了解每个学生自学环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自学的进度,掌握全班学生自学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达到合作探究的针对性、有效性的目的。 (2)组织分层讨论:教师在屏幕上呈现具体的内容要求,包括讨论的时间、内容、解决的问题、方法和目标。在讨论时,学生全体起立,坚持先“一对一讨论”,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小组长要组织小组成员明确一对一讨论的重点内容以及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并针对目标,全速推进。讨论要全员参与,确保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自身能力的最大值,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3)教师分层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全面调控讨论过程,让每个小组、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目标、细节,提高课堂效率,并及时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与建议。同时,教师要对低效讨论、不专心讨论、讨论不分层或层次不明显的现象进行监督,确保人人参与,讨论高效、有深度、有水平。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搜集各组学生讨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备有针对性地点评,切实发挥课堂行政管理的职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安全、快乐的环境。 (4)问题汇总:根据分层讨论的情况,小组长汇总本组已经讨论解决的问题与尚没有讨论解决的问题,以备下一环节的展示、点评、质疑、升华。 5.分层展示成果,明确安排任务 (1)要求明确具体:每个小组、每个层次都要有展示任务,严防课堂变成几位学生的独角戏。展示的问题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班级要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位学生敢于展示、勇于展示。以C层+3分,B层+2分,A层+1分的标准纳入小组评价。

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层次分析

题目: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分析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2014年4月20日

历史人物丰功伟绩的分析 摘要 本论文针对唐太宗,汉武帝,曹操,康熙等四位帝皇的丰功伟绩进行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针对问题1:我们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查找了四位帝皇的丰功伟绩,总结出了文化、经济、军事、外交等四个因素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重要性,得出了表1至表4的历史人物丰功伟绩表。 针对问题2: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目标”、“准则”、“方案”的层次结构框架图,进而确定准则层间各准则间对比比较得出的矩阵,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跟特征向量,并利用S.T.Saaty定理进行一致性指标检验,得出了准则层对方案层一致性指标验证通过的结论。然后同同种方法再次验证方案层的权重比值以及检验其一致性指标,得出各准则中每个方案相互比较矩阵的特征向量。最后,由‘方案’对‘目标’层次的排序权值可以得出结论四位历史人物的排序:曹操,唐太宗,汉武帝,康熙。 关键词:丰功伟绩、层次分析法、一致性判别、MATLAB

一、问题重述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看秦皇汉武,思太宗高祖,文韬武略,丰功伟绩,数不胜数,而他们留下的种种事迹在深深的影响着后人,因此有着许许多多评价集于一人身。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能单凭主观因素,而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评价。 通过合理的搜索,结合所学知识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如下问题: 问题1:利用手头资料,查询曹操,汉武帝,唐太宗以及康熙的丰功伟绩,并制作成图表形式; 问题2: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评价这四人的丰功伟绩,给出排序。 二、问题分析 问题1 的分析,此问题答案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所得,但需客观选取。 问题2的分析,此题可以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目标”、“准则”、“方案”的层次结构框架图,再通过选取代表型的事迹并作出其参数表,进而确定准则层间各准则间对比比较得出的矩阵,用MATLAB软件计算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跟对应的最大特征向量,并利用S.T.Saaty定理进行一致性指标检验,得到准则层的等级,最后通过数据处理得出历史人物的综合排序。 三、模型假设 3.1、假设所查资料符合史实; 3.2、假设所得资料大部分人都认同。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

历史层次分析法

历史层次分析法(大纲) 复旦大学陶寰 1.历史层次分析法不是对传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否定。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语言演变无例外”、“凡例外必有原因”,层次分析法正式建立在这条基本原则之上,并为解释汉语方言演变中的“例外”做进一步的探索。 2.传统历史比较语言学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的语言(方言)分化模型。语言演变的动力和方式大致有四种:○1、自身的演变。○2、演变的传播。○3、借用。○4、改换(克里奥尔化)。 传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语言分化模型,即所谓的谱系树模型,是建立在第一种演变动力的基础之上的,它假设一种语言由于操这种语言的人群的分离,而各自发生不同的演变,产生不同的方言,最终形成不同的语言。这种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分裂说”,可图示如下:[图1] 语言地理学关注的是第二种方式,即由传播方式导致的语言演变,这种传播是地缘性的、渐进的。反映在历史语言学中就是所谓的“空间反映时间”的观念。它没有建立语言演变模型,是对传统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个补充。 借用虽然很早就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并不为历史语言学所重视。借用在多数语言里都有明显的痕迹,一般反映在词汇层面上,少数出现于语法层面。在借用程度较深的时候,会形成所谓的“语言联盟”,但并非都是如此。日、韩两种语言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词汇借自汉语,但并没有如汉语一样的声调,在语言类型上也与汉语截然不同。 由于历史原因,汉语界很少关心洋泾浜语或克里奥尔语。克里奥尔化导致的是语言的突变,即由一些人放弃原来使用的语言而改用另一种语言,因此也不为历史语言学家所重视。然而,这种演变方式很有可能是造成汉语方言形成及分化的重要途径,所以有必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借用和改换,尤其当两种语言或方言的接触程度比较深入的时候如何区别,目前还是个疑问。 相对于第一种方式,后三种都与人群(不同语言社团)的接触有关。我们不妨称之为“接触说”。历史层次分析法想要提醒历史语言学界和方言学界的是:在汉语中,接触带来的后果也许远比分化或自身利益的演变更为重要。这种演变模式可图示如下: [图2] 3.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历史层次分析法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语言史观,而非方法论。它的具体操作仍是比较。与传统的比较方法相比,它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确定异源词和不同时代层次的语音、语法现象。顺便提一句,在这里用历史层次比其他的术语更合适,因为汉语方言中所谓的层次不仅有时间上的差异,也有来源上的不同。 4.这种方法带来的一个革命性的后果是:一、取消了汉语方言中原始方言的构想。二、建立了语言的历史标尺。三、从五个不同的侧面全面地考察汉语方言的发展演变,加强了方言的横向比较和区域性特征的研究。 原始方言的构想是建立在方言分化基础之上的,如果汉语方言是多层次、多源的,原始方言的构拟无疑必须抛弃,而代之以寻找不同的来源和不同的时间层次。 所谓语言标尺,指的是汉语史各阶段所反映的不同的语音特征和语法特征(假如可以找到)。

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 作者:郭婷 [摘要]历史人物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与研究相关历史。笔者探讨科学的历史人物评价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和理论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对毛泽东的评价为例,简要介绍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历史人物科学的评判不仅是历史事件的鉴定,更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和实践。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毛泽东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别优秀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 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评价,需把其放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上评价。历史人 物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代表的阶级利益,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当时历史的发展,是否有利 于人民群众的福祉,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以对毛泽东的评价来简要介绍 唯物史观的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关于毛泽东,古今争议颇多。不少学者不断揪住毛泽东在探 索社会主义革命中所犯的错误不放,认为他的过大于功,这带有个人主观臆断的评价在很大程 度上有失客观性,以至于古往今来很多人对毛泽东有太多飞误解,而忽视了他应有的贡献。但 邓小平曾对毛泽东做了最公正的澄清“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分析历史的 复杂北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公正的、科学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对待历史,对待历史 人物”。 一、历史分析法评价历史人物 怎样看待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前提。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在这个问题上 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唯心史观强调英雄史观,认为个别英雄人物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漠 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相信宿命论的观点,违背了唯物史观客观性的特点。唯物史观,特别是关 于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基本原则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去评价,唯物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根本的首要的就是历史分析法。 1、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没有脱离整体而存在的人,评价历史人物亦是如此。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单单是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孤立的、片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是一叶障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 泽东是犯了错误,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一定会纠正毛泽东所犯的错误。但我们不能把 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个人品质上。我们应综合的看待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错误不 能归结为个人的错误,同时是受到林彪、江青、“四人帮”等因素的影响,况且人非圣贤。我 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辛志霞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

历史的四个层次

历史的四个层次 当品三国的余温渐渐退去,易中天观察历史的角度和方法,依然能给人以启发和吸引。 历史,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说历史,写历史更是取舍难定,考验着一个人的智慧。讲历史的人,不仅是一个探究真相,追寻本源的载体,更是一个如何讲好故事,让历史在现代散发出温情与人性的光辉,剔除阴暗不堪的一面,这并非曲解历史,而是合理的引导和解读。 自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出身的易中天,自然将文学之价值,运用于历史之中,在真实与好看之间,求得一个平衡: 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易中天 这牵扯到历史四个层次的话题: 一,真实的历史 历史的真相,最本真的那一面,毫无疑问,就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只有当事人自己亲历,知道,明晰。历史的本源,永远只有一种,至于之后各种版本的故事,那都是别人的事,与历史本身的距离,已经很远了。 二,记录的历史 这可能是最靠近真实的历史的历史。比如朝廷史官记录下来的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大事,皇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重要的话,等等。再往外推延,《史记》中的历史,也属于记录的历史,也是询问当时的人,口口相传,查阅有限的资料,写就一部《史记》,真实吗?也真实,不过既然并非亲历者,有某种程度的出入,自然是避免不了的。 三,传播的历史 历史事件在社会上、民间流传,一样的事件,不同的说法,历史在传播中,不断地被修改,被增减,被演化,甚至被戏说,就如一种传话的游戏,几个人排成竖行,第一人往后传一句话,次第传听,只可低语,有时或是以动作来表示一种含义,等到传至最后一人,已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四,接受的历史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诸葛亮,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历史记忆,历史理解,历史解读,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习惯,在脑海构建一个自己心中的诸葛亮形象,这便是接受的历史。有时我们看某部历史剧,有某位历史名人之装扮,有

初中历史分层作业

九年级上册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分层作业 我在引导学生学完九年级上册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后,布置了三个层次的作业,针对班里学习程度中下层学生,我布置了以下几个题: 1.北方____制度和南方____制度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____年____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反对并希望逐渐废除____制度,这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3.林肯政府在____年颁布了____、____两个重要法令,提高了林肯的威信,而且调动了____积极性,扭转了战局,____年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 4.《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____一律获得人身自由。以上作业题目使学生能对所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地了解和掌握。 针对学习程度中等层次的学生,我增加了题目数量,即以上4个填空题和以下几个选择题: 5.“经过南北战争,美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其中又一障碍是指() A. 封建专制统治 B. 黑人奴隶制度 C. 英国殖民统治 D. 封建等级制度 6.电影《乱世佳人》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段历史。剧中有一个“许多黑人行进在北方军队的行列中”的镜头,这主要是因为林肯政府颁布了() A.《独立宣言》 B.《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宅地法》 D.《工业复兴法》 7.如果张三是南方叛乱中的一名黑人,在战争中他对林肯的正常反应是() A. 先支持后反对 B. 先不满后来觉得无所谓 C. 一直积极参加南方作战 D. 先不满后来积极参加北方作战 8.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肯政府() A. 颁布《宅地法》满足人民土地愿望 B. 取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C. 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废人奴隶制度 D. 巩固北部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而对于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我除了布置了以上填空和选择题外,还增加了几道问答题,如: 9.结合课本内容思考,美国南北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奴隶制的存在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10.美国南北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11.导致南方奴隶主直接挑起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12.扭转美国南北战争结局的措施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13.林肯作为受美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总统,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4.通过本课学习,林肯事迹对你人生之旅有何借鉴意义? 15.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你认为美国南北战争对推动美国历史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16.港澳回归是13亿中华儿女的骄傲,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中国与美国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对我们国家政策制定有何启示?

历史人物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