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谈谈对宗教的认识

谈谈对宗教的认识

谈谈对宗教的认识
谈谈对宗教的认识

所谓宗教,就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特征可以集中表现为特殊的超自然现象、形而上学,出自于宗教法律的道德要求或生活方式。

看过一本书,叫《天使与魔鬼》,表达了对信仰丧失和科学万能论的担忧。人类的科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心灵、道德的发展相对来说却有些滞后,当二者的失衡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可能出现的后果就难免令人忧心忡忡。

大洋彼岸的美国, 虽然经济高度发达,但社会道德却有很高的水准,整个社会高度文明,美国政府没有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倡导机构,但美国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显然不算低,究竟是什么在背后发挥着作用? 原来这和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宗教在美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领域占着统治地位。在美国,有95%人信上帝,这是一个上帝的土地,一个让上帝上了钱币(所有硬纸币刻印着“In god we truse”我们相信上帝)的国家,许多美国人认为,只有敬畏上帝的人,才会在世上规矩、诚实、恭敬地做人;不怕上帝的人,则极可能胆大妄为,自我膨胀,为所欲为,并最终陷入罪恶。因此,美国人用上帝的震慑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规范自己的道德操守。

宗教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个人精神信仰和社会道德的源泉,它要求人们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保持个人的精神信仰、虔诚、忠贞和团结。美国人传统价值观中的许多成分,如平等自由、友爱互助、同情弱者、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等都导源于宗教信念中所提倡的价值准则和处世哲学。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如吸毒、犯罪、同性恋、艾滋病、道德败坏、非婚生育等等他们都希望用重建人们的宗教信仰来解决,用宗教填补那些由科学和理性无法占据的心灵空间.

在谈到宗教信仰对美国人的影响时,有82%的人指出:宗教思想及其提倡的价值观使他们增强了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他们的宗教信仰使他们分清了是非,从而在干错事时,内心就会有一种道德标准阻止他们这样干。宗教思想不仅使他们知道尊重自已,同时也使他们懂得应该尊重他人。

人们试图朝各个不同方向逃脱可见的世界而来到不可见的世界,有一种追求精神支柱的深切欲望—对上帝的渴求。

美国虽然坚决奉行私有制,但美国宗教信仰者认为:金钱财富等世俗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是上帝托管于个人而已,并不永远属于自己,因此最后要如数归还于上帝。这种宗教文化理念就是“取之社会,还之社会”。宗教就像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在宗教中获得深刻精神体验,走出教堂后就会有快乐的随时准备帮助他人和回报感觉。

美国《时代周刊》报道,2002年,美国人捐赠的金额为1900亿美元,相当全国生产总值的2.1%,为近30年来的最高纪录在美国,虽然富翁们捐献惊人,但每年天文数字般的捐献中,据有关统计,来自公司企业和其他机构的捐款仅占15%,85%是民众个人捐的.每4个美国公民中就有3个是慈善事业的定期捐助者,每年每个家庭的捐款超过1000美元。如果说富人捐献的动力是部分地来自政府税收政策的导向和压力的话,那么低收入者的捐献热情却是真正自觉行为,而且他们都是选择匿名捐献。美国人不仅损献金钱,还捐献时间,每年捐献200多亿小时, 价值约为2000亿美元左右, 13岁以上人口中的一半每周平均志愿服务4个小时,他们辅导儿童,探访病人,照顾老人

等许许多多数不胜数的事情,人们主动的承担起责任,帮助他人,他们的原动力就是善良的心还有他们的宗教信仰,而政府政策则是外因.

在外资企业工作过的朋友,可能都有很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工作压力大,忙碌而紧张,很辛苦,那些老外几乎个个工作积极,认真负责, 兢兢业业,经常加班加点,不觉苦累,这不同的工作态度观念,说到底就是中西文化碰撞和敬业精神的原因.美国有不少人,就是喜欢工作,今天的工作不干完不下班,不管有多么辛苦,他们就是享受这种疯狂的状态,以工作为乐, 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和美国高校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克服功利主义的影响密不可分,而他们的这种敬业精神起源于基督新教理念.

新教在美国大行其道,因为它是美国价值观--自我依靠、物质成功--赖以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教的一个最重要理念是自我完善,物质成功又是美国人广为推崇的自我完善形式。早年的美国新教领袖深信,上帝对人的祝福体现在他们的物质财富上,而物质的丰富使得美国人更加友善、快乐、无私,更具基督情怀.基督徒应该积极地介入世俗生活,20世纪初,美国新教教长拉塞尔·康威尔呼吁人们:"你们应该致富……这是你们的天职。",康威尔认为,任何人在美国都有机会变贫穷为富有,都有机会梦想成真,只要他利用这个机会。康威尔的理论表达了一个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至关重要的信念:上帝带给美国今天的富有,将会继续保佑美国成功。

传统的基督教是以农业社会为背景的,所以它非常鄙视盈利性的工作、发财致富等等。但新教进行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进行了革命性的转化,肯定了世俗工作,认为任何一个正当职业都是神所赋予的神圣职位,基督徒努力工作,各司其职,把每一个职业干得最好,让世人看到基督徒的光辉,这就是在荣耀上帝, 履行天职,新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诞生了现代职业精神、现代职业观,也诞生了真正的敬业精神。新教徒觉得职业是上帝的召唤、是上帝安排的任务,如此工作就具有了神圣感,工作成为一种宗教行为。我干工作,追求更多财富不是为了金钱的贪欲,而是为了荣耀上帝,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出发点,将俗世当中的工作当作一种生命信仰来对待,这就是敬业精神的本源。

“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拼命地挣钱,是因为清教徒以赚取财富为天职,以此作为上帝选民的证据;拼命地省钱,是因为他们服从上帝的诫命,克制禁欲,反对奢侈享乐,始终过一种圣洁、理性的生活.并将赚取的财富用在扩大产业上,同时在创业过程中无情地削减节制成本;拼命地捐钱,是因为他们要关照精神信仰、关照社区和国家等人类共同体,他们捐钱捐物,在对世间的爱中得到永恒。这种新教伦理核心的清教徒精神,是美国市场经济得以确立、企业得以创业、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得以繁荣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是美国企业和企业家在北美洲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从无到有、开拓产业、扩张财富、作大作强的精神和信仰支柱,也是美国之所

以能够最先迎接工业革命、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产业浪潮的最深刻的精神背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发展一直好于欧洲,和绝大多数美国人的信仰(在欧洲,信仰宗教的人数比美国少很多)和新教伦理有直接的关系。正是美国人的信仰和职业道德,使美国人更加勤奋、努力、忠于职守、自立自强,而正是这种职业精神力量在推动着美国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

我们从报刊, 广播,电视,电影获得美国社会的印象通常是强调个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的享受, 崇拜英雄偶象, 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以为美国文化的特点就是大众化和通俗化,商品化(市场化)和娱乐化,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物质导向,轻道德导向,以为美国社会问题成堆:贫富悬殊、种族冲突、吸毒、暴力、色情等,以为美国是一个物欲横流, 贪欲肆虐, 人情冷漠,男女关系混乱的国家,其实我们被误导了( 很多朋友去了美国都大呼上当,说美国怎么和电视电影里相差那么远,没有繁华的都市,没有卡拉OK,夜生活还没有中国那么丰富),电影电视和真正的美国现实主流生活是两码事,那只不过是好莱坞导演为了商业利益,进行的的夸张渲染,创作加工罢了,美国人的主流文化,宗教虔诚及其对美国社会的众多影响,并没有被报纸、广播、电视及电影这些海外广泛流行的文化形式充分反映出来(自由派传媒对保守的宗教价值观持有敌意或漠不关心, 当教士及信徒们真的出现在通俗文化中时,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被歪曲了的形象;国人熟悉的奥斯卡获奖奥运影片《火的战车》(81年),”反智影片”《阿甘正传》(95年)是为数不多几部反映了严肃和传统的基督教和犹太教文化的好莱坞电影)。因为罪恶比虔诚更能促成激动人心的新闻和戏剧性事件,更吸引人,所以体育,娱乐,经济,犯罪等世俗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传媒版面,而很少有涉及宗教方面的报道. 美国社会及政治变革研究中心所提供的统计数字证实了美国社会在媒体部门工作的人士相对而言对宗教不那么虔诚。在电影、电视及新闻传媒界工作的美国人分别只有4%、4%和9%的人每周去一次教堂, 这与其他职业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例如,美军军官中有46%的人( 在美国军队中,宗教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宗教对士兵的影响比任何其他因素都大,素有美军精神支柱之称,信仰宗教的官兵占95%以上) ,美国商界人士中有35%的人每周都做礼拜。这说明美国传媒所反映出的是在这一领域工作的那些人的价值观(在美国, 犹太左派知识精英主导了媒体业,因而体现出一种高度世俗化,自由化,多元化的精英文化),而不是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意识到宗教作为道德的源泉,对于维护共和制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们倡导宗教信仰.国父华盛顿(美国43位总统中有39位是基督教教会成员,其余4位也与教会关系密切)坚定地信奉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观,他清楚这信仰就是基督教—对美国未来的和谐至关重要, 他在《告别演说》中向其同胞提出忠告:”在导致昌明政治的各种国民性格和习俗中,宗教和道德是不可或缺的支柱……我们还应当告诫自己不要耽于幻想,认为道德没有宗教也能维持。尽管良好的教育对于特殊结构的意识可能有所影响,但根据理智和经验,不容我们期望在排除宗教原则的情况下,国民道德仍能普遍存在.”

美国社会凝聚力的基础是基督教道德,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无一不是以对基督教基本教义与核心道德的共识为前提的。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和前提,要维系美国社会是无法想像的。美国人常引以自豪的首先并不是其拥有的先进的科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源自清教徒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由此而来的负有特殊使命的上帝选民的价值观。正是这种清教徒传统和独特的选民观,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开国元勋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构成了美国人特有的道德标准、价值观、优越感和对整个世界的使命感。美国人的国民性与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霸权”主义,无不深深植根于此。因此,基督教的传统道德对美国有着任何其他基督教国家所无法比拟的特殊意义。

然而,对维系美国社会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基督教传统道德自60年代以来却经历了空前的冲击和挑战。60年代的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70年代的越战失败与水门事件以及由此而来的对正统价值观的反叛和道德危机,极大地削弱了美国的社会凝聚力,扩大了社会裂隙。年轻人出现反社会、反文化浪潮。以“个人”为主的思想成为主流。政府和教育单位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丧失,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种族矛盾、贫富差距、暴力犯罪、政客丑闻、毒品泛滥等社会痼疾像毒瘤一样地困扰着美国社会.这种以追求自我实现与个人自由为目标,以嬉皮士、吸毒、性解放为标志的反传统文化、反基督教道德的浪潮在改变了美国的道德共识后造成的以家庭解体为核心的深层社会危机,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深切感受到了它的严重后果。美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和自信心被美国正在跌入一个没有道德的深渊的现实击得粉碎。对于那些坚持基督教传统价值的美国人来说,美国社会乱象纷呈、道德沦丧,“基督教再也不是美国真正信仰的了,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罪孽深重的社会”。由道德沦丧、家庭解体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终将导致美国社会由内部开始崩溃的可怕前景,唤起了保守派基督徒强烈的危机感和抵抗意识。“不解决婚姻与家庭问题,我们就不可能最终解决犯罪、贫困、文盲和毒品等社会问题”.

出于捍卫基督教基本教义和传统道德的本能,以1979年“道德多数派”的出现为标志,开始了延续至今的第四次宗教复兴运动。这次宗教复兴运动以“亲家庭”为核心,同时将“亲美国”自然地融于其中,在表现形式上以积极参与政治斗争,打赢在社会政治问题上基督教传统道德与家庭价值观的保卫战为特点,吸引和动员了众多的保守派群众(2004年总统大选中,布什总统的再度当选说明这次宗教复兴运动达到了新的高潮).这表明,二战后美国社会尽管变化很大,但犹太—基督教传统的根基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要在日益世俗自由化的美国社会中顽强地表现出来。正如哲学家迈克尔·诺瓦克所说的 ,“如今,第四次‘大觉醒’的迹象已经出现。不可知论、无神论和世俗的人文主义没有也不可能帮助我们摆脱生活中的危机和忧伤。这些理论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任何合适的人类社会的观念。一代或两代人之后,它们都已成了过眼云烟。因此,随着世俗选择的崩溃和‘生育高峰期’一代人的子女的质疑及其对更深刻、更真实的事务的渴求,一个影响

深远的再觉醒运动也许会在美国出现”

我们来看看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情况.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的国家,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学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这种多元文化的差异造成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复杂性,既要避免出现种族歧视,违反不同的民族习惯,道德价值观,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所以,美国公立中小学一般不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这些方面的教育任务主要由家庭教育或宗教信仰来完成,有很多人认为家庭和宗教机构才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最佳场所

家庭本应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本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美国家庭并没有负起责任。自1965年始,美国社会家庭的离婚率直线上升。“二战以后出生的一代,80%的孩子是在自己亲身父母身边度过了童年。到了1980年,只有50%的孩子能够在完整的家庭里度过童年。如果这样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只有不到一半的孩子能够在自己亲身父母身边度过童年,……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童年时期就要经历两次、甚至三次家庭破裂”。繁忙的工作也使父母大大减少了与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家庭的瓦解、教育的乏力、对道德教育的忽视、对宗教信仰的抗拒,社会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的道德状况陷入了非常糟糕的境地。据FBI的统计,1978~1988年间,十三四岁的强奸犯罪翻了一番。在20年的时间里(1968~1988),谋杀、强奸、抢劫、盗窃等犯罪增长了53%,校园枪击事件接二连三,作案者许多是17岁以下青少年。青少年群体出现10大症候: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暴力犯罪;校园枪击事件接二连三越来越多的不诚实(说谎、欺骗、偷窃);不断增长的对长辈的不尊重;同伴仇视;从幼儿园到大学普遍存在的偏见;越来越弱化的职业道德水平;性早熟;越来越自我中心和不断衰微的公民责任;越来越多的自损行为;道德文盲。1988年,美国15~24岁男性杀人犯罪率是加拿大的7倍,是日本的40倍;青少年怀孕率、流产率、吸毒率居于全世界首位;从1960年到1990年,青少年自杀率增200%,非婚出生增419%,单亲家庭增300%,暴力犯罪率增470%。

面对如此严重的道德滑坡,美国民众强烈要求联邦政府支持重建道德价值观,改进教育,与犯罪及吸毒作斗争。从1987年起,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向学生讲授核心价值很重要;94%的被调查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学习价值观。

基督教保守团体认为基督教信仰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希望在公立学校进行传教。在公立学校组织祷告(1962年美国最高法院根据政教分离和多元化原则做出决定,在公立学校中不得强迫学生进行宗教活动,强制读经的课程和祷告的仪式将被视为违宪。自此,美国正式将宗教活

动从公立学校中分离),就是一项主要活动。民意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赞成这么做。在2000年德克萨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选举中,高达94%的选民支持一项在公立学校组织祷告的提案。23名国会议员提出了一项类似的决议。1999年6月份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十诫保护议案”,允许公立学校和其它公共建筑物陈列、展示圣经的摩西十诫。十诫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献之一,它明确地讲明为人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例如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奸淫、偷盗、作假见证、贪婪。

在美国大约有10%是私立学校,其中包括很多教会学校,这些私立学校(许多家长不愿把子女送到免费的公立学校,宁可负担巨额学费把子女送到教导价值观、校风较好的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去。也有很多基督教右翼家庭出于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原因而让小孩在家上学)都开设了宗教课程,教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品格, 这门带有非常浓厚宗教色彩的课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益的道德启示,透过这些宗教课程的教育,学生们一起讨论什么是妒忌、什么是自我中心、什么是犯罪、以及如何道歉、如何避免妒忌、如何避免自我中心、如何避免犯罪等这些平素很难沟通的敏感话题。从历史上看,美国道德价值观念源于基督教教义,所以宗教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美国,私立学校开设宗教课程通常是少则每周2-3节课,多则4-5节课,传统教会学校的宗教活动相对偏多,每天还要举行祷告活动。"宗教课"通常是教育孩子行善积德,为社会多作贡献,如以"助人为乐"为例,教师时常向学生介绍各国饥荒、灾情,希望孩子捐献零花钱,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应该说宗教对美国青少年"品质教育"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是教导学生积善抑恶,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许多家长认为,宗教可补道德教育之不足,教会在这方面起到了一些好的作用。许多美国家长认为现在美国社会的道德水准普遍下降,大众文化如电视等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教堂里接受一些比较安全和道德的影响。新泽西华人福音会退休牧师陈炎新牧师说,在教会长大的孩子不会走歪路,他们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长,接受的也都是神的指导。他说,《圣经》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神的话”,是“生命的粮食”,在心灵和神的直接交通中去经历神是每个人最开心的事。来教会的小孩子基本上是受洗的,他们从小和神建立了关系,为他祈祷,也会得到神的佑护,帮他们解决今后生活道路上的问题。在新泽西华人福音会组织的小孩子们对家长的“感恩会”上,孩子们以自己做的食物,自己排练的节目都表达着对父母的爱和回报,这也就是家长们的期待。富兰克林教会的Mackle Lee说,小孩子在教会长大,教会的活动与生活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他们的生活和行为准则;儿童班和家庭聚会中孩子们聚在一起不仅非常开心,还能在一个健康有益的团体中共同长大,这些都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团体观念。

美国大学校园中有大量的宗教协会,即使对很多学生来说,大学时代是个产生疑问和怀疑的年代。不同宗教派别的教堂,散落在许多大学校园里,宗教组织非常活跃,活动连续不断,且形式多样。有的大学还设有教士、牧师办公室,随时接待学生。例如,在普林斯顿大学,三分之一

的学生“与校园里的某个宗教组织有着某种联系”。一项由西北共同人寿保险公司对2001届的新生所做的调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89%的人信仰上帝,45%的人认为在将来宗教对于他们会越来越重要。

尽管美国1947年禁止在公立学校进行宗教教育,1961年又禁止学校作祈祷。但这并非表明学校德育与宗教毫无关系。事实上,宗教仍然是美国学校德育的基础,许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仍出自宗教教义,许多美国人仍把德育等同宗教。私立学校中宗教仍占主导地位,公立学校也处处为校外宗教提供条件,允许学生在特定时间到教堂接受宗教教育。

综上所述,宗教作为道德的源泉, 已成了美国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是否从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呢?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道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同属上层建筑的范畴。宗教是以幻想的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现实世界中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道德是调整人们的行为以适应一定社会体系中的人际关系的规范。离开社会经济关系这个基础,宗教和道德就都失去其存在的客观根据。道德伦理比宗教更接近于社会的物质经济基础。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调整彼此的活动与行为,道德规范便由之而产生。宗教为道德增加了神圣性和超越性,使道德更具有威慑力和普适力。道德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反映,人的道德行为也就受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当人的道德行为符合于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需要时,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否则就会受到谴责。

各种宗教教义体系及神学唯心主义把道德和宗教道德等同起来,他们往往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主要的道德规范都说成是源于神启的"宗教道德"。其实,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构成一切道德规范的客观基础,道德规范是人际社会关系的反映。但是,人在观念中可以表现为感性的人,也可以异化为非感性的神。世俗道德是以感性的人与人的世俗关系为基础,调整人们的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宗教道德是以感性的人与非感性的神之间的宗教关系为直接根据,使人的行为适合于人与神关系要求的规范和准则。各种宗教体系中的道德都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涉及人与神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宗教中神的神性是社会的人赋予的,人与神的宗教关系实质上依赖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宗教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社会道德,是把世俗道德神圣化。

宗教与道德同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宗教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影响,既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通过宗教神话和宗教礼仪来强化道德的社会影响力。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宗教为自己的阶级利益服务,用神和天命的安排来神化现在的统治秩序和人与人的阶级关系,用来世的天堂使被统治阶级安于现实的苦难。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的利益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宗教对道德的影响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即把统治阶级的道德神圣化和成为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的道德的宗教外衣。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具有与以往阶级社会不同的特点。经过宗教制度的改革,我国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中的封建剥削制度被革除;天主教、基督教中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使得这两个

宗教成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办的宗教。我国的宗教已不再是剥削阶级利用的工具。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是因为还存在着宗教赖以存在的条件。在社会主义时期,虽然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神关系的部分仍然是约束信教群众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但是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部分,如佛教的"五戒十善",基督教、天主教的"十诫"等等,与社会主义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宗教信徒以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世俗性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并不冲突。这是宗教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的道德应该吸收宗教道德和教规、教义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宗教道德只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存在。

如何认识宗教这一社会现象

如何认识宗教这一社会现象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社会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当今世界宗教林立,其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三个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基督教是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的犹太人社区,由犹太人耶稣创立。其基本经典是基督圣经,由《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两大部分构成。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 伊斯兰教,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

课,即“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其基本经典是《古兰经》。至2011年为止,全球约有13亿9300万穆斯林,人数上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认为是世上增长得最快的宗教。 佛教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在西元前6世纪以前创建。“佛”是佛陀的简称,其意思是觉悟者,而“教”可以理解为宗教或教育,意为佛陀对大众的一种普遍而传承的教育。佛教一般注重人心灵的清净和觉悟,佛教认为世界是遵循因果循环,只有达到觉悟,才能超越生死轮回。佛教在世界上尤其是对于东亚和南亚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至2010年,全世界约有12亿佛教信众,人数仅次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不是一神论宗教。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的确存在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但也有它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宗教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伦理道德。有人认为,宗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可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看到的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发扬宗教,第一个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创立佛学,就是为了使大家看透人生,领悟真意。我们无法用自己的“科学”评价“宗教”,因为若干年后,我们所理解的科学,或许也会被认定为宗教。当然,它的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心灵上的绝对崇敬。

我对宗教问题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

我对宗教问题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 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简要地说,信教人数不断增长,宗教领域出现了一些复杂情况,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所扩大,需要我们正确应对,妥善处理。 同时,由宗教发展这一现象,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这是更为深沉的一个问题,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深入思考。 这些年来,人们对宗教的看法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总体上看,人们对宗教的看法更加客观和理性,不再把宗教看成完全是消极落后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认识趋于多元。 我认为,看待宗教问题不能只从本本出发,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把宗教放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中来观察和思考。当前我们要重点搞清三个问题: 一是如何看待信教人数的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天主教信徒XX万,基督教信徒XX 万,伊斯兰教信徒XX万,加起来XX万左右。 佛教、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正式昄依的信徒好统计,但在家信仰的,由于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很难统计,只能估计一下,这样就得出一个一亿多人的结论。

不少人认为我国实际信教人数比这个数字要大,希望能尽早摸清底数,这不仅是做好宗教工作的需要,而且对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国情也很有意义。 我国现阶段信教人数出现快速增长,原因很复杂。有“文革”结束后的恢复性增长,也有开放条件下国外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社会分层,利益分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宗教由此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尽管总体来说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在提高,但现实生活中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确定性增加,不管是家徒四壁的,还是发了大财的,都有不安全感,都可能信教。 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有其存在的深刻根源,不仅会长期存在,在一定时期还可能会有发展。我们不能人为地去把信教人数降下来,这是做不到的,还可能会弄出问题来。但也不要去发展宗教,有些地方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人为地扩大宗教影响。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宗教,制定正确的政策处理宗教问题,通过有效管理和引导,促进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是如何看待宗教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并受到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 和对待宗教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从而引申相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当代大学生需要认清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区分宗教与迷信的区别,从而塑造一个正确的思想认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党的宗教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随着传统宗教复兴、新兴宗教崛起,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选择之一,宗教升温的现象难免会导致高校学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产生迷惑而去追求虚幻的精神寄托的现象。当代的高校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未来希望,其精神价值的走向定将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大学生对待宗教信仰的问题会影响到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会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一、宗教的本质认识 人们最初没有宗教观念,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宗教不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回答,一切宗教都只不过是支配这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邪教是与宗教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特指以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因此邪教是对宗教的叛逆和反动。虽然从表面上看邪教和宗教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邪教大都打着宗教的旗号掩饰自己,但与宗教在本质上有天壤之别,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极其消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和宗教都是世界观、认知论、方法论,两者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起源的方法是唯物主义,而宗教认为世界是由某个神或偶像创造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 二、党的宗教政策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当代大学生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当代大学生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 郭权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课题是:当代大学生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引言)宗教不是先进文化,但是它也确实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它的本质,了解它的社会影响。通过认识这种不先进的文化,来增强我们的鉴别力,清醒的认识什么是科学的文化、科学的信仰,来进一步学习先进文化、掌握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 一提到宗教,很可能在同学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幅影视里的画面,或者是在现实生活中亲眼看到的一些画面,由此便会引起无限的遐想。有的人就认为,在深山密林之中,一座阴森神秘的古寺,弥漫着瘆人的气息,几盏青灯,一群和尚穿着袈裟,双手合十,面壁而坐,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 于是就认为这就是宗教,其实这只是宗教的一种。此外,还有好多种。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给大家进行详细的讲解。 ★ ?—、宗教的基本内容 ★ ? (一)什么是宗教 什么是宗教?我们中国一些研究宗教的学者和社会学家 们曾给宗教下了一个定义,他们说:?有创始人、有崇拜的 对象谓之宗”有一定的祭祀仪式谓之教”。这是一种机械的理解。西方人怎么解释宗教”这个词呢?他们说:? 有相同信仰、相同 信念的一批人聚集在那里,自正”谓之宗” 化他”谓之教”。就是指信仰相同的一批人聚集在一起,然后自己来找到信仰的证据来研究它,诵经来坚定他们的信 念。化他谓之教”就是指用他们这种理论、这种观念、这种意识来影响社会上其他的人谓之教” △这就是宗教的基本

概念。 (一)什么是宗教 (二)宗教的起源 那么宗教是怎么产生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宗教了??宗教起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叫自然崇拜,第二个叫祖先崇拜,第三个叫英雄崇拜。是因为有了崇拜才有了宗教。这里说到我们的祖先,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刚从动物中解脱出来不久,没有文化,对自然、对社会没有本质性的了解,对自然现象也认识不了。比如说:打雷、下雨、刮风、下雪这些自然现象他们都认识不了。一道电闪划破了夜空,一声炸雷惊天动地,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想想人类社会当中谁也没有这么大的力量,既然人类没有这么大的力量,那肯定是个超人,超人就不是人,超人是神。他们就由此想象出个神,这个神是个什么神?然后人们就命名他为?雷神”他为什么要打雷?平时为什么不打雷呢?为什么天阴了才打雷?他们说这叫天神震怒”就好像人发脾 气一样,所以就打雷了。打雷接着就下雨,还有时是光打雷不下雨。因为我们的祖先处于农耕社会,他们是刀耕火种,民以食为天,以种庄稼来维持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延续。人类开始没有水利方面的工具,也没有利用自然界的水源来灌溉农业的知识,那怎么办呢?就只能靠天,靠天下雨。有时候赶上风调雨顺会获得丰收,大家高兴,庆祝丰收。是谁给我们赐的福呢?是老天爷,是个? 天神,那咱们应该祭祀他,然后敲锣打鼓,拿着丰收的果实来祭祀这个神。这样就有了天神。有时候赶上了天旱,小苗旱得打了蔫,甚至旱死,但是天就是不下雨。这怎么得了?不下雨庄稼死了以后吃什么呢?有人就想:这是老天对我们不满意了,咱们赶快给老天烧香上供吧。大家都念念有词:老天啊,老天,赶紧下雨吧! 这种仪式为一群人所接受,为社会上大部分人所接受,形成了相同的意识和概念,这就是自然崇拜,于是宗教便产生了。 中国的宗教和外国的宗教基本上都是这么产生的。现在我们了解了打雷的原因,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自然知识,带不同电荷的两片云相互碰撞,就会产生雷和电。可是古人并不知道,古人老认为是天神在作怪。所以它是一种历史现象。其实古人也在思考:地球是

大学生应正确看待宗教信仰问题

高于自然的“神”,认为“神”无所不在,“神”的力量无所不能,这就是宗教。因此,宗教的产生本身高于自然的“神”,认为“神”无所不在,“神”的力量无所不能,这就是宗教。因此,宗教的产生本身 第 30卷第 1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9年 2月 No. 1Vol. 30 JournalofNingxia TeachersUniversity (SocialScience) Feb. 2009 大学生应正确看待宗教信仰问题 田晓勇 (宁夏师范学院思政部 ,宁夏固原 756000) 摘要 :宗教信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大学生应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宗教文化、民 族文化、宗教信仰自由等关系问题 ,使宗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宗教 ;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自由 中图分类号 :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674 -1331 (2009) 01 -0147 -03 收稿日期 :2008 -10-20 作者简介 :田晓勇 (1963 -),男 ,宁夏固原人 ,宁夏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近年来 ,随着文化多元化步伐的加快 ,宗教问 惑 题已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特别是在反对宗 教渗透和学习宗教文化的矛盾中出现了一些困 ,需要加以澄清。

一、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宗教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也是一种社会 文化现象。这种意识形态渗透到人类生活当中, 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因此 ,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 ,它是 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它表现为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主宰着自然界和社会的力量 ,这就是救世主、天堂和地 狱 ,并对此加以信仰和崇拜。宗教的最主要特征 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 它与象征人类文明之理性、理智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立的。 但是宗教又是一种文化 ,渗透在人类生活的 方方面面 ,在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学、建筑学以 及民俗学等领域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和深厚蕴涵 ,忽视宗教文化 ,众多社会科学的领域就会黯然 失色。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 religare,有“联系 ”之 意 ,即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在人类之初 ,由于受 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无法抗拒 ,更由于氏族势 力便于对氏族成员的控制 ,便产生了超越自然并 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 ,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

我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我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什么是宗教?我归纳为:宗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从仅仅是生存向社会属性出现后,自然的有意识地崇拜自然,是一种群体性的崇拜。宗教是一种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这个词源自哪里呢?在东方语言中,宗教本不为一联缀词,《说文解字》中提到:“宗者,尊祖庙也,宗教人士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教”指教育、育化,上施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仰,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宗教理解较为接近。 直至公元10 世纪,“宗教”一词才最先见于佛经,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这里的“宗教”指崇佛及其弟子的教诲,其意狭小而具体。西方语言的“宗教”源自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语Religio。古希腊人虽有表达对神的敬畏、虔诚及与之相关的戒律礼仪,却未形成宗教的特定概念。奥古斯丁又在《订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Re-eligere 来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择及决断,人需要靠重新考虑和选择与神修好。故Religio 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 然而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环境,宗教的发展也就不尽相同了。 就中国本土而言,最大的本土宗教就是一直在南方的道教。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沿袭神仙方术、黄老道的某些观念和修炼方法,在东汉中后期形成的一种中国本土宗教。该教奉老子为教主,《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相信通过一定方法修炼后可以长生不

老,成为神仙。道教对中华民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社会习俗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也是中国的一大宗教,但并非中国的本土宗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博士求法说(公元前2年,西汉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佛经,故将这一年定为佛教正式入华之始。)和明帝感梦说(公元64年,东汉明帝梦到头顶白光之金人入殿,大臣傅毅说此为西方佛陀。明帝遂于67年遣使请大月氏国迦叶摩腾、竺法兰入洛阳,译《四十二章经》,佛教入中原) 佛教是释迦牟尼在公元前六世纪创立于古印度的宗教,强调通过一定的修行方式,使人圆满地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达到彻底解脱。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精密深邃的哲学体系。佛教分为三大体系: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佛教从前三世纪开始向外传播,逐渐覆盖了中亚、南亚、东亚大部分地区,对这些地区的精神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代表东方文明精髓的世界宗性教。 佛教教义的精髓和核心被认为是缘起法又叫因缘法。缘起,指的是一切现象皆因为一定的因缘而生起,因缘指的是原因和条件。也就是把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看做是一种相依、相缘、相资的关系,即互为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过程。“此有则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则彼灭。” 在古代和现代,宗教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浅显,畏惧自然界的各种神秘,不了解的物,将之归结于神,也

浅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浅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xxx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一、宗教问题的重要性 信仰宗教的人在增加,影响也在增加,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要实现现代化,会遇到宗教问题;要对外开放,也会遇到宗教问题;要面对国际事务,一走出国门就会遇到宗教问题。2007年12月18日,胡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号各大报都有报道。胡总书记说,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胡总书记在这个讲话里还提到在新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胡总书记还有一个提法,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做好信教群众的工作。我想胡总书记的讲话我们要好好学习。 中央说民族、宗教无小事,我觉得非常地深刻,多年来我体会,不出事不觉得有多重要,一发生大事就很显示出宗教的重要性。比如说从近来发生的事情看,确实如此。3?14事件一发生,全国震动,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连奥运会也离不开宗教,这说明宗教问题确实重要,再加上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就显得更加明显。我们有56个民族,而且它们在边境上,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 二、我国宗教的现状 宗教的特点是根本是长期性、关键是群众性、特殊的复杂性。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终究是要消亡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规律和自身命运的认识与把握,宗教观念会减少并最终消失。但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济文化发展到相当的水平。 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宗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我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全国宗教教职人员约34万人,各宗教有活动场所11万余座,全国信仰宗教的约有1亿人,尽管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绝对数并不小。宗教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局部的、边缘的问题,所以,50年代到60年代,只有做宗教工作的人和在民族地区工作的人关心它,一般的人不太关心,在学术界也没有宗教学这门学科。从党的政策来讲,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明确的,不过57年之后,以阶级斗争为纲,宗教受到了冲击。在1963年有一个转机,毛泽东主席在一个文件里面批示,让全党研究宗教,批示的大意是,世界三大宗教影响着广大人口,而我们却没有认识。而且他还说不批判神学就写不好哲学史、文学史和世界史。这个批示是说研究宗教和研究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批示后不久就成立了世界宗教研究所。改革开放给宗教研究带来了一个春节天。1979年2月,在**召开全国宗教学研究规划会议,成为宗教学这个学科在中国兴起的标志。社会对宗教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 在现阶段,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问题。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耐心说服、改进工作的办法来解决。对一些人借口宗教问题挑拨事端,制造动乱,进行民族分裂活动,我们也不能丧失警惕,必须严肃对待,果断处理。事实证明,识别和处理这类问题,必须坚持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践踏法律尊严,损害人民利益,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统一,都是不能允许的,都必须坚决制止。 三、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学习宗教学的意义与感悟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神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含义、研究问题、地位)研究宗教的学科便是宗教学。 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现代社会,日渐“信仰真空”的人们,精神上不能没有一个支撑点,不然就成了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而宗教能够发挥这个功能,让人有所寄托,以人类的福祉为己任,把更多的爱带给其他人。 在人类早期社会,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某些宗教分离出来,但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起到其独特的社会作用。 在当代,随着人类理性的渗透、现代科技的进步,宗教文化的社会作用已大大减弱,但是,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特别是宗教文化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大都是以超然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现世理想社会的诉求。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比如,宗教的“因果报应论”既有助于提高人对于他人恶行的情感忍受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人对于自己丑恶事物的情感节制能力,宗教文化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化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可以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 1、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思想作指导是维系我们坚定社会主义路线的最基本的准则。有助于我们坚定自己的唯物观,坚持科学的脚步,相信科学的力量,不断努力充实自己思想,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做出正确准备,为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的才智。 2、同时它能满足大学生宗教文化知识和信仰需求,有利于我们了解宗教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哲学思想、优秀且多样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这种多样性往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相同的。 使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而了解宗教学涉及的教义、民族历史等内容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我对宗教的认识

我对宗教的认识 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在我们看来,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各有利弊,而且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人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这样说?信仰某一种宗教和不信仰任何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们可以大致作如下的分类: 一、宣称信仰某一种宗教,但是不了解也不按照宗教的要求安排自己的生活。这和没有宗教信仰差不多,完全是迷信而且对社会没有明显影响。 二、信仰某一种宗教,也了解这种宗教的基本教义,但是其个人生活几乎不受信仰的影响。这也和没有宗教信仰差不多,对社会的影响也很有限。 三、信仰某一种宗教,了解甚至理解其基本教义,并且实践这种宗教的理论。这是一类合格的宗教信仰者。 但凡中国的传统宗教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正直宗教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这是我大力赞同的一类宗教信仰。 还要看到:不同的宗教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也是不同

的,即使是同一宗教对于不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宗教对科学、对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民众的态度和对其他宗教信仰者的态度可能不同,同一宗教的不同信仰者的态度也不完全相同。 总之,我们应当持有智信而绝不迷信的态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的,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的客观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做好宗教工作的政治基础。我国各宗教通过自身的改革和进步,也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挥其积极因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进一步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做好。 在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广大信教群众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宗教教义、教规和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开展国际友好往来、促进世界和平等。 各宗教在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神学思想建设上,提出了一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观点,如佛教提出的“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齐同慈爱、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天主教、基督教的“荣神益人”等。这些合乎时代精神的神学思想,极大地激励着

对宗教的认识心得体会

“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心得体会在当代,随着人类理性的渗透、现代科技的进步,宗教文化的社会作用已大大减弱,但是,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宗教文化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大都是以超然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现世理想社会的诉求。基督教的“平等、博爱和公义”的理想,都是对于人类美好正义社会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愿景,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二者的契合说明,宗教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知道,宗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文化,它之于社会的作用,它对于理想愿景的诉求,往往是借助于宗教道德的信仰化。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理念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把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核心文化价值活动,也是宗教文化的思想内核。 与一般的非信仰化的世俗道德相比,信仰化的道德,其特性在于它的超越性和神圣性。信仰的超越性能把人们从其身处的物质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让人追求一种与世俗利益无关的价值存在。信仰的神圣性则使得信仰的价值和权威得以保证,让信仰观念成为信仰者毋庸置疑、确定不移的追求,并对世俗观念、道德产生导向性,能逐步增强社会文化中神圣性因素的存在。 因而,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不管是宗教性的还是世俗性的信仰,都能形成个人行为的指南,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因此,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宗教文化的这种道德信仰作用是可以期待的。这对于修正当前过度实用化、庸俗化的社会文化取向,以及金钱的社会价值导向,化解诸如人文精神的失落、信仰的缺失等社会难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深入进行,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一构建过程中,物质层面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称奇的成就,构建和谐社会已迈出了坚

我对宗教的认识

我对宗教的认识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我对宗教的认识 提要: 一、宗教意识和宗教是怎样产生的 二、宗教长期存在的认识原因和社会根源 三、如何正确认识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关系(共性与差别) 正文: 宗教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崇拜对象的社会组织,其中包括着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其中又有庙堂、法器、偶像、圣物等实体存在)、宗 教活动、个人的宗教行为等一系列内涵。但是,宗教意识却是产生宗教的思想根源。如 果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不存在宗教意识,宗教就无从产生。然而,宗教意识并不是人类 最早的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之一。 在远古的时候,当人们认为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却又找不到经验事实的证明时,就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把这两种现象组合到自己的认识结果之中。比如,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川地泽、风云雨雪,为什么如此运行人们的狩猎,为什么有时成功,有时失败采集活动,为什么有时收获多,有时收获少人本身,为什么有生、老、病、死,活人为什么有思维能力,人死后的思维能力——“灵性”到哪里去了动物为什么也有生、老、病、死,动物也有“灵性”吗植物也会开花结果,生长死亡,植物也有“灵性”吗那么自然万物呢如此等等。对于这类问题,在没有科学知识的那个时代,都很难用经验知识进行回答。可是,人们又迫切地希望知道它们的原因,特别是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那些事项。于是作出这样的推理:既然所有的经验知识都告诉人们,原因发生在结果之前,那么,发生在这类结果之前的一切现象也都可以成为原因。因此,人们就用幻想的思维形式构建了一系列因果联系的链条。 对超现实的神灵王国的崇拜和祈求,构成了最初的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是对正在分化为等级社会的“世俗基础”的反映,同时,又是对这个分化过程的辩护。至于宗教本身,我们前面提到的它的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宗教活动、个人宗教行为等,当时还是同人们的社会行为合并在一起的,其中自然继承了以往的巫术行为,并在新的条件下增加了对神灵们的崇拜和祈求的内容。另外,从这个时候起,出现了专职的巫师和祭司。祭司,是专门为神灵服务的,过去没有,是个新职业。专职的巫师和祭司也加入了“首领人物”集团,有些大首领本身就是最大的巫师,并常常亲自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及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一种选择,我国公民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力,而对大学生这一族群,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总体上是理性而客观的,但对于宗教的认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对宗教是认可的。他们表示自己虽然不信仰宗教,但是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这与我们受的教育有关,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让我们学会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和包容,以及充分尊重他人信仰自由的权力。通过调查也发现,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少部分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个别同学认为宗教是迷信和愚昧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本身和我们对宗教的认识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宗教并非完全的迷信和伪科学,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了解仅限于皮毛,对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没有深刻的了解。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认知,大部分是来自于身边有宗教信仰的同学,部分来自校内外的宗教人士,小部分来自于网络书刊等传播媒介,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了解和获得宗教知识,这是导致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另外,除了家族性的宗教信仰,宗教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对于宗教的主动认知的原因。 二、大学生参与宗教的原因 促使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1、家庭背景影响 家庭性的宗教信仰是大学生参与宗教信仰最主要的原因。调查显示,在有宗教的信仰的学生族群中,大部分信仰佛教,部分信仰基督教,小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个别信仰其它宗教,数据表示,父母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参与宗教的比例远远大于父母没有宗教信仰的。比如家庭里父母双方都是基督教的信徒,孩子从小跟

浅谈对宗教的认识

浅谈对宗教的认识 经过对于宗教的学习,让我对宗教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世界比较活跃的几大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我的眼里宗教的世界还是陌生和神秘的,只有亲身去接触了才会了解。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下面我来谈谈我对它们的看法。 在《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地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所以,宗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信仰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人们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但是宗教中也有不好的地方,如犹太教的一些习俗却是极其残忍的,比如说割礼,割礼是犹太人在七到八岁时要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仪式,在外人眼里是无法理解的,在其宗教中解释器意思是说是当时卫生条件的制约,这样做的话有利于某种疾病的减少,但这仅仅是对于犹太教的男性而言。对于犹太人女性来将就更为残忍,而这种残忍的事情仍然在残害犹太教的信徒们,所以这是信教其中的一个弊端。 总的来说,宗教是长期的,在未来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对于黑暗势力、邪恶势力利用传统宗教或创立邪教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当然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发扬传统宗教当中所包含的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有益的文化因素,这才是我们当前更需要做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将来的努力方向,是要把宗教建设成一种文化宗教。 初二(8)班 施娇娇

现代人对宗教信仰看法调查

现代人对宗教信仰看法调查 一、导言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的表现形式以宗教或政党为主,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之于法律的外界管制,信仰则是对内心的一种约束。关注现代人对宗教信仰的看法,了解现代人宗教信仰的情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引导优良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科学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信仰几乎为人所抛弃,国外评论家放言:“中国进入了无信仰的时代。”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慈善事业,我们发现西方慈善家屡见不鲜,而中国慈善家确如凤毛麟角,近年更是传来了红十字会的丑闻。 为深入了解现代人对宗教信仰的看法以及现代人宗教信仰的情况,调查信仰与社会风气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同时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水族2班5组对本课题进行了区域性的调查,对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力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引导正直、善良、互助的社会风气。 二、研究方法 本报告以天津农学院西校区师生,天津农学院周边人群,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居民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11月1日至2014年11月20日期间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包括三部分:一是现代人对于宗教信仰的基本认识以及对于合法宗教与邪教之间的区分;二是现代人的宗教信仰情况,是否有信仰以及信仰什么;三是对宗教信仰的评价,权衡宗教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利弊等。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馈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1份,占回收总数的91%。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现代人宗教信仰现状分析 1.信教人数 在本次调查中,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1.7%。可以看出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人群中占少数。中国不同于大多数西方国家,大多数均具有明确的宗教信仰,这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经济的结果。历史的原因决定西方先于中国得到物质上的丰富,同时宗教的盛行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在中国人的心理只有人,他们的哲学和文学尤其是神话方面除了西游记很少能与西方的神话相比的。西方的思想界是人神两重天,他们至少是怀有对神的敬畏的。其实,不信神也有不信的好处,不信神就会把他们祭神的精力用来致力于对人的幸福和舒适的营造上。于是人的心灵和精神上便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人性。中国的儒道思想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仁爱和无为等思想都是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影响深远的思想。甚至成为我们的精神原动力。 2.信教的原因与途径 调查中,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人大多不信仰宗教,他们对宗教的认识来自于书籍和网络,一些人是由于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中老年人则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祈求消灾免祸,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3.青年与中老年信教比例两级分化严重 调查发现,信教者集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人除少数民族外,信教者寥寥。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同是评价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会产生重

小谈我对宗教的看法

最近,一个朋友跟我说他交了一位美国朋友,于是他与这位朋友交流基督教,交流圣经。通过交流,他对于西方人们的宗教观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相信基督教的,也会质疑批判它。于是他们就去想方设法去反驳去批判,但是发现宗教上所说的东西是现在的我们无法用任何方式去反驳的,比如人的起源问题,虽然我们现在最让人认同的是生物进化论,但是我们有无法百分之百认为这种理论是完全正确的,而基督教却告诉我们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宗教却能告诉我们答案,虽然我们并不能断定宗教上给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宗教本身就是一种超经验超自然的存在,是我们无法证明和证实的,这样一来至少我们的内心会减少一分对未知世界的一点恐惧。而我们的宗教学开篇就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存在宗教,为什么需要宗教,为什么要有宗教学。 一、宗教存在的意义以及宗教学存在的原因 1.宗教使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如果说经验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那么宗教就是人们把握世界超经验的超自然的另一种方式。经验更多的反映的是一种表象并不能反应本质,虽然我们可以用发达的科学来弥补经验的不足,但是科学却无法解释善恶真假,,虽然有艺术来掌管善恶真假美丑,但是依然无法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人是否有前世今生,人死后去哪里,有没有灵魂等等的我们觉得很玄乎的问题,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宗教当中找到慰藉寄托。而且,人们生活在这个繁杂的大千世界,每个人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欲望,也就有了欲望得不到的痛苦,这时人们往往需要一份纯净的、不受他人干扰的的一方净土来寄托,给予安慰,是他能够继续活着,宗教无疑就是一个好的选择。 2.宗教是人类文明的伴随者。 人类世界经历了:虚无、理性、实证三个阶段,不论是迷茫想象的虚无期,还是到理性哲学思考的理性期,还是到用科学解释世界证明世界的实证期,人们都无法对这个世界真正的了解,真正把握这个世界,人们依然会有对未知世界的恐惧,这样,人们必然需要一个信仰来支撑,于是伴随着每个时代的的新情况,都会出现新的问题,于是就会出现新的宗教文明,他们伴随着人类文明一同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融入人们的语言、礼仪风俗习惯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3.宗教具有教化人的作用。 我们会发现具有虔诚宗教信仰的人总会时刻用教义去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做错事情的时候主动去忏悔,寻求原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对死存在恐惧,而宗教告诉教徒死后的生活,死后生活的好坏来自于你在世时所作善恶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们的言行,不至于使人罪大恶极,这就是宗教教化人的特殊作用。 4.宗教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 回归与现实当中,正是因为宗教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当中,总是存在于许多人的生活当中,于是统治者如果想要更好的管理这个国家,如何处理宗教问题就是一个关键。这样,就需要设立一门专门的学科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宗教,理解他们所颁布的相关宗教政策,这门学科就是宗教学。正是因为人们对于宗教的错误认识,对我们宗教政策缺乏正确理解,使得社会上存在许多迷信活动,甚至有些阴谋家将宗教与政治挂钩。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正确认识宗教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对于国与国之间来说,宗教是各国之间友好往来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同时,宗教典籍、宗教理论艺术等等蕴含着自古以来的人类智慧,是人类只要的文化遗产。而且,各地宗教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的宗教现状 1.宗教现状

关于如何认识宗教这一社会现象的报告

关于如何认识宗教这一社会现象的报告 宗教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几千年来的最终产物,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和成就。就全世界上千万的信徒来说,宗教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相对于人们心灵层面上的信仰。是一种文化的集合。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更有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 就目前的宗教发展现状而言,除迷信,或是蛊惑人心的邪教外,大部分的宗教还是具有积极地发展方向和社会意义,在我们身处的社会中这还是具有良好的意义。宗教的起源是由于人类在远古时代面对未知事物难以理解,至此人类创造了各种的神话,而神话中的主角便成为了人类心目中的庇佑神,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宗教领袖或是政治家利用先人所创造的神话进而有了宗教这一产物。故由此可见,宗教相对于人类的发展史来说是与其相辅相成的,是与其共同存在的,更是不可分割的产物。 现如今世界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内的三大宗教是人类追求精神领域的极致表现,是人类伟大的智慧结晶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宗教在精神领域的作用是无法比拟的。人们将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希望寄托于宗教身上,从而得到精神慰藉,这是所有现存的精神类药物所不能实现的。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精神层面的鼓舞,更是人们重拾了生活的希望。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宗教同样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在原始社会中,宗教维系着氏族社会的秩序,孕育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且在原始艺术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作为统治阶级剥削的产物便于统治阶级的残暴剥削,同时相对于被剥削阶级更是一种可以用来利用的媒介来反抗剥削压迫。而且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宗教在促进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发展方面也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在我们身处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对宗教进行正确的引导,它也会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事业和构建和谐社会

我对宗教的认识终审稿)

我对宗教的认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我对宗教的认识 提要: 一、宗教意识和宗教是怎样产生的 二、宗教长期存在的认识原因和社会根源 三、如何正确认识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关系(共性与差别) 正文: 宗教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崇拜对象的社会组织,其中包括着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其中又有庙堂、法器、偶像、圣物等实体存在)、宗教活动、个人的宗教行为等一系列内涵。但是,宗教意识却是产生宗教的思想根源。如果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不存在宗教意识,宗教就无从产生。然而,宗教意识并不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之一。 在远古的时候,当人们认为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却又找不到经验事实的证明时,就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把这两种现象组合到自己的认识结果之中。比如,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川地泽、风云雨雪,为什么如此运行人们的狩猎,为什么有时成功,有时失败采集活动,为什么有时收获多,有时收获少人本身,为什么有生、老、病、死,活人为什么有思维能力,人死后的思维能力——“灵性”到哪里去了动物为什么也有生、老、病、死,动物也有“灵性”吗植物也会开花结果,生长死亡,植物也有“灵性”吗那么自然万物呢如此等等。对于这类问题,在没有科学知识的那个时代,都很难用经验知识进行回答。可是,人们又迫切地希望知道它们的原因,特别是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那些事项。于是作出这样的推理:既然所有的经验知识都告诉人们,原因

发生在结果之前,那么,发生在这类结果之前的一切现象也都可以成为原因。因此,人们就用幻想的思维形式构建了一系列因果联系的链条。 对超现实的神灵王国的崇拜和祈求,构成了最初的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是对正在分化为等级社会的“世俗基础”的反映,同时,又是对这个分化过程的辩护。至于宗教本身,我们前面提到的它的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宗教活动、个人宗教行为等,当时还是同人们的社会行为合并在一起的,其中自然继承了以往的巫术行为,并在新的条件下增加了对神灵们的崇拜和祈求的内容。另外,从这个时候起,出现了专职的巫师和祭司。祭司,是专门为神灵服务的,过去没有,是个新职业。专职的巫师和祭司也加入了“首领人物”集团,有些大首领本身就是最大的巫师,并常常亲自主持对神灵的祭祀。可见,此时的巫术意识和巫术、宗教意识和宗教是合并在一起了。那是一种真正的“全民信教”的社会。 总之,宗教意识和宗教一开始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产物,并为这种不平等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经验知识的积累,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成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科学的思维形式,并构建了科学的知识体系。科学思维形式反对“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而主张通过建立科学假说,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后又经过实践的验证,从而发现客观事物真实的而非想象的内在联系,并构建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识体系。但是,科学思维形式又是对幻想思维形式的丰富和发展,它并不排除想象力,而是要求有根据的、合乎认识发展规律的想象力,所以,科学思维形式是包含了幻想思维形式的合理内核的。科学思维形式的代表,就是最初出现的哲学。然而,在有了科学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宗教意识和宗教井没有随之混灭,而是长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