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历史选修3优质学案:第6课 两伊战争

高中历史选修3优质学案:第6课 两伊战争

高中历史选修3优质学案:第6课  两伊战争
高中历史选修3优质学案:第6课  两伊战争

第6课两伊战争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两伊战争。

2.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1.重点: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

2.难点:宗教教派分歧与战争的起因。

知识点一战争原因

1.领土争端:阿拉伯河主权之争。

2.宗教矛盾

(1)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分歧。

(2)具有宗教背景的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恩怨。

3.霸权政策:萨达姆推行地区霸权主义,谋求阿拉伯世界盟主和海湾霸主地位。4.民族纠纷

(1)波斯人(伊朗)与阿拉伯人(伊拉克)的冲突。

(2)伊拉克支持伊朗境内的部分阿拉伯人自治。

(3)两伊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库尔德族人自治。

5.大国介入: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这就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思维导图] 印巴战争及两伊战争的异同

知识点二两伊战争的经过

1.爆发:1980年9月,伊拉克首先对伊朗的一系列目标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

争爆发。伊拉克发动大规模进攻,在短时间内占领了伊朗大片领土。

2.相持

(1)1980年底到1981年9月,双方军队在战场上进行拉锯战,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伊朗军队发动反攻,逐渐收复了失地。

(2)1982年,伊朗军队进入伊拉克境内,占领了伊拉克领土。伊拉克在多次要求停战遭拒的情况下,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并在地面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苏美等国相继同意为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

(3)结束

①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通过决议,要求双方立即停火。

②伊朗拒绝接受安理会决议,之后双方对对方主要城镇发动导弹“袭城战”,伊拉克军队再度攻入伊朗境内。

③1988年,伊朗接受联合国决议,两伊终于实现停火。

[深度点拨] 两伊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双方战火的蔓延,曾导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海湾地区的严重对立,致使海湾局势一度空前紧张,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知识点三战争的影响

1.对两伊

(1)给双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不仅影响两国的经济发展,而且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战争使两国经济最主要的支柱——石油工业遭到极大破坏。

(2)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的阴影,在短时间内难以抹去。

2.对中东

(1)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中东国家分成支持伊朗的国家、支持伊拉克的国家和中立国三个阵营,又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矛盾,给本来就不稳定的中东局势,增添了新的紧张因素。

(2)使有些中东国家开始谋求引入导弹、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导致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3)为美苏等国插手中东地区的事务创造了条件。

[归纳总结] 两伊战争的教训

国与国之间应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对于领土争端应协商解决,本着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和平解决,不应诉诸武力。对于宗教派别问题,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应成为冲突的原因。对于国家内与国家间的民族问题,应平等相处、一视同仁。同时反对大国插手地区事务。总之,合则两利,战则两伤。

主题一两伊战争与印巴战争的比较

【史料探究】

史料一印度以它所处的位置,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满足我们,我也相信中间地位是不可能的。

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尼赫鲁

史料二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文明。伊拉克军队不仅是伊拉克国家的军队,而且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必须对阿拉伯世界面对的危险作出反应,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民族,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

——萨达姆

思考

(1)比较史料一和史料二,概括尼赫鲁和萨达姆思想的共同处。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巴战争、两伊战争造成地区灾难的共同原因。

(3)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对整个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答案(1)地区霸权需要;大国文明的优越感;称雄世界的野心。

(2)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地区霸权主义;领土争端;大国干预。

(3)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地区的动荡不安,影响本国的经济发展,进而影响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史论归纳】

主题二两伊战争的影响和教训

【史料探究】

史料一根据美国《时代》周刊提供的数字,日本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其国内石油消费量的64%,法国占35%,美国占21%,意大利占32%,英国占14%,德国占15%。两伊战争开始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特别是在双方展开“袭船战”“袭城战”之后。在纽约,美国中质石油每桶上涨近3美元;在欧洲,原油每桶上涨近5美元,涨幅最高时,一周之内,每桶油价就上涨了3.5~9美元。美国一些报刊曾发表评论说,如果战争再拖下去,“纽约夜晚的灯火将不会那么

明亮。”

史料二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了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这是一场两败俱伤、没有胜者的战争。据统计,双方在8年中死亡100多万人,伤150多万人,经济损失达9 000多亿美元,国力受到很大削弱,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伊战争的影响。

(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战争结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应从两伊战争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案(1)影响:①战争摧毁两国的石油设施,造成国际油价的飞涨。②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③战争造成中东国家的分裂,地区动荡不安。④两伊战争为美苏等国插手中东事务创造了条件。

(2)因素:①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和灾难使人民厌倦战争。②战争危及到非交战国的安全,遭到抗议。③联合国安理会多次进行协调。

教训: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史论归纳】

1.以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为例,分析地区冲突的教训

(1)残酷的战争不仅制约本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世界经济。

(2)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心灵投下了阴影,不利于世界和平。

(3)地区冲突为大国插手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往往加剧冲突升级。

(4)地区霸权主义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争端应该首先并尽量坚持诉诸和平的谈判与协商,而不应轻易发动战争。

2.两伊战争给人们的启示

(1)国与国之间应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对于领土争端应协商解决,本着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和平解决,不应诉诸武力。

(2)对于宗教派别问题,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应成为冲突的原因。

(3)对于国家内与国家间的民族问题,应平等相处、一视同仁。

(4)反对大国插手地区事务。总之,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1.伊拉克和伊朗两国的矛盾主要集中在()

A.领土问题B.宗教问题

C.民族问题D.意识形态问题

答案 A

解析领土问题是关系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

2.1979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表示要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的直接原因是() A.霍梅尼鼓动伊拉克的什叶派反对萨达姆

B.伊朗支持伊拉克的库尔德族人进行反政府活动

C.伊朗拒绝以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分界线

D.伊朗没有兑现答应补偿伊拉克的土地

答案 D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也就是伊拉克进攻伊朗的借口。

3.右图是两伊战争期间,遭化学武器杀害的库尔德人的墓地,它主要揭示了()

A.两伊战争发生的原因

B.两伊战争的持久性

C.西方大国干预两伊战争

D.两伊战争的残酷性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墓地”“化学武器”等信息体现了两伊战争的残酷性。

4.为制止两伊战争,联合国安理会1987年7月通过决议。决议通过后()

A.伊拉克拒绝接受,继续发动进攻

B.伊朗军队再次攻入伊拉克境内

C.伊朗拒绝接受,伊拉克军队再次攻入伊朗境内

D.两伊实现停火,进行直接谈判

答案 C

解析为制止两伊战争,联合国安理会1987年7月通过决议。要求双方立即停火,但伊朗拒绝接受,伊拉克军队再次攻入伊朗境内。

5.两伊战争中,两国经济最主要的支柱——石油工业遭到极大破坏,主要原因是()

A.美苏等大国的掠夺

B.双方都把袭击和摧毁对方石油基地和设施作为主要打击手段

C.两国石油出口量急剧减少

D.战争耗费了大量石油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战争中,双方都沉重打击了对方的石油基地和设施,使石油工业遭到极大破坏,选B项。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中历史选修3时间表

1879 德奥同盟 1882 德奥意同盟 1892 法俄协约 1904 法英协约 1907 英俄协约 1908 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1914.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8 西线:德攻入法国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1914.9.5 马恩河战役 1914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 奥匈进攻俄国 1916.2 凡尔登战役 1916.5底日德兰海战 1916.6 索姆河战役 1917.2 德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1917.4 美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1917.8 中国参战 1918.3 苏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 1918.3-7 德国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 1918.7 协约国在西线第一次大反攻,把战线推进马恩河一 线 1918.9底-10初协约国突破兴登堡防线同盟国开始瓦解 1918.10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11.9 柏林工人起义威廉二世退位 1918.11.11 停战协议签订 1919.1.18 巴黎和会开幕 1919.4 《国联盟约》写入凡尔赛和约 1919.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 国联成立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附约》会外《九国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9.18 东北九一八事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2 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1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1935 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1936 德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3.3走向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课时:1.5节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师:这样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有人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导言。 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运用: (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政府向国联行政院控告日本侵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要求双方立即撤退军队,又成立有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参加的调查团,以英国驻国联代表李顿为团长,到中国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的根源”。经过半年多的活动,调查团于1932年10月公布调查报告,虽承认“东三省为中国之一部”,否认日本的军事行动是“合法的自卫手段”,指出伪满洲国是日本炮制的傀儡政府,但又认为中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双方冲突的重要原因”,说中国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并认为“从苏联来的共产主义目前的传播”是研究东北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因素”,因之“日本之欲谋阻止满洲被利用为攻击日本的根据……日本欲有采取适当军事行动的能力,吾人均可承认。”报告书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由中日和第三国派员组成顾问委员会,其中“日本人应占重要比例”,外国顾问握有重要权力,中日军队都撤出东北,由外国教官协助组织宪警维持秩序。这个方案反映了西方大国企图达到变日本独占的东北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的目的。日本于1933年声称在“关于建立远东永久和平的政策问题”上与国联“有深刻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二、工商业发展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颁布“解负令”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确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商鞅之死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二、富国之法 三、强兵之法 四、取士之法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二、宗教“异端”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土地制度 二、促进经济发展 三、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第3课改革的后果

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及答案一

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 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力图保持欧洲大国之间 势力平衡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色当战役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 ②③④ 3、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A.潜艇 B.飞机 C.坦克 D.原子弹 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 面 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5、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6、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 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此话的含义是指巴黎和会上A.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B.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C.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D.美日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8. 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 A. 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 激烈B.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C.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9.下列条约中,对英国打击最大,对美国最为有 利的是() A. 四国条约B.五国海军条约 C. 九国条约 D. 凡尔赛和约 10、《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 B.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C.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11.关于30年代至二战前国际形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 到挑战,逐步崩溃B.世界大战的欧、亚策源地形成,局部战争开始C.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D.法西斯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2.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 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13.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③表明了英法美的绥靖意图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 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14.1936年8月法国政府声明:“法西斯共和国政府,,决心严格避免直接或间接对该国(西班牙)内 政的一切干涉。”这表明法国政府 A.充分尊重西班牙的主权 B.支持西班

高二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三) : 20世纪以来,时代的变化使得战争与和平出现了新的特点: 1、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2、一战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二战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核武器既是毁灭地球的武器,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4、 20世纪下半期,局部战争和地区性冲突不断 5、人类渴望和平。和平思想、和平运动,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6、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就是真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一、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本目的讲授思路是:问题导学,让学生理解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引起的。 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以下问题: 1、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对于市场的需要、对于市场的争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在世界范围内占领殖民地,把殖民地变为他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扩张和掠夺式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依据教材第2、3段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有哪些?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2)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 (3)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4)到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上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读教材表格,从中发现什么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由此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 现象:列强的经济实力和它占有的殖民地的多少是不相符的。 反映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局面?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同老牌殖民帝国英法战展开了争夺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本目的讲授思路:以教师的精讲为主,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轮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如何形成的。最好结合图示。 (一)、三国同盟 1、形成的原因 (1)在历史上,法德多次发生战争。两国是宿敌。 (2)普法战争削弱了法国,法国时刻准备复仇 (3)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为了防范法国、夺取欧洲及世界霸权,德国力图构筑以自

最新:新课标下高中历史选修课高效教学浅谈精品版

2020年:新课标下高中历史选修课高效教学浅谈精品版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选修课高效教学浅谈 【摘要】新课标对选修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要认真组织学生选课,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选课方向。在具体教学中,要有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选修课课堂教学务必追求高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必要性选课教学方法学习能力 在新课标颁布后,再加上部分内容纳入高考范围,所以选修课越来越受到重视。选修课不但是对必修课有力的补充,更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无论哪个学科,只有做到选修课教学与必修课教学的高度统一,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在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的教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轻视。教师应该摒除这种观念,不但要开好选修课,更要追求选修课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一、充分认识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是学好选修课的前提 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设置历史选修课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学习价值,更能满足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认真组织学生选课是学好选修课的关键 新的选修课程设计共有六个学习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六个学习模块从时空地域来看,贯通古今中外;从选材上来看,分别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和文明成果等。这些选修课程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类的“文化自助餐”,供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因此,新的选修课程不仅更具有“选修”的价值取向,而且也具备了实施“选修”的可行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 ⑴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⑵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⑶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高中历史复习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课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考试说明】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前771年,灭亡。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建立侯国,拱卫王室)。 (2)主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先代贵族(地图与示意图)。 (3)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有相当大 的独立性。 (4)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特点:①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②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6)作用:西周分封制在西周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7)瓦解: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随着生产力的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分封制破坏),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3.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的矛盾,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3)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嫡 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按血 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4)特点: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和现代平等、法制意识有违背。(尊宗敬祖、重男轻女)】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体现,它们共同构成西周政权的基础。二者密切联系,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 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基本的特点)。 ●史论共享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选修一 梭伦改革 1、背景: 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确立。贵族政治上垄断国家政权、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使得公民大会沦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经济上盘剥平民。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社会矛盾,国内形势更为紧张;麦加拉占领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 2、改革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基础,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的多寡享受政治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基础,为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4)进行民主化改革,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5)组建公民法庭(公民陪审法庭),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基本特点: 梭伦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走中间路线。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长久稳定和发展,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又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但又不使其过分强大。 4、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顺应了时代的需要;采用了可行的措施;梭伦既是全权的立法者,又严格遵循法治精神,为法律制度的推行树立了尊贵守法的典范。 5、历史影响: (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1、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2)魏楚等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社会动荡。 4、文化:(1)“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中心:“农战”与“法治” 内容: 前期:a实行什伍、连坐制度。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后期:a废井田,开阡陌。B推广县制。C统一度量衡。D“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历史作用: 1、政治上:(1)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2)秦国基本上建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高中历史选修共6册.

高中历史选修共6册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1 雅典城邦的兴起 2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3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2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3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改革迫在眉睫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2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探究活动课一改革与发展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2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3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2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改革的后果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2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1 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2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3 明治维新 4 走向世界的日本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2 维新运动的兴起 3 百日维新 4 戊戌变法 探究活动课三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

附录一历史读物与网站推荐 附录二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 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 ──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 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第1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 第2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 第3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 第2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们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 ──学习编辑历史报纸 附录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旷日持久的战争 3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高中历史选修课另眼看世界之探索宇宙起源之谜解说稿(教师版) (1)

探索宇宙起源之谜 (解说稿): 我们是坐在一次有控制、有目的爆炸内的乘客,就像那些微生物一样,坐在一块正在爆炸的手榴弹的弹片上。 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和能量,即使是时空,都形成于一瞬间。但那绝不是一次毫无秩序的爆炸,最初,似乎还相当有节奏,相当协调,似乎已经设计好了,对我们和我们的星球都有利。 现在我们对太空、地球以及影响他们的力量的了解,要比我们所有的先辈都多得多。 随着新的发现不断涌现,我们的幻想也在不断的增长。天文学家休.罗斯将带领我们畅游宇宙,我们将在时空之间穿梭,感受我们周围奇妙的力量和复杂精妙的构造,而且我们会对宇宙的发展,和我们在宇宙中的作用,以及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就是我们本片的目的。 从我小的时候,我就想更多的了解星星和宇宙,更进一步的了解它们,解开它们的秘密,奇怪的是星光和银河的光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宇宙的奥秘。 这是开可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光学望远镜。这两个望远镜一起的观测范围是帕洛玛摄电望远镜的八倍,是哈勃天文望远镜的三十多倍。 开可望远镜有36个独立运作的小镜子,计算机能够控制这些小镜子同步工作,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口径为四百英寸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能精确探测到分子的程度。利用这种光感设备和无线电波收集设备,我们可以探测到宇宙的边界,几十亿光年之外的宇宙,但是当我们穿透太空的同时,我们也在追溯时间,这就是天文学在所有学科中为何如此独特,因为研究宇宙也就是在观察过去。 实际上天文学家总是观测过去,光波、无线电波和其它各种电磁波好像同时射向我们,然而实际并非如此。 会有这种假象是因为它们传播的速度太快了。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18万6千英里,一秒钟可以绕地球七圈半。 当我们看着9千3百万之外的太阳时,其实我们看到的是太阳光8分钟前离开太阳时太阳的样子。同样我们看月亮时,我们所看到的也是两秒钟之前的样子。 我们仰望星空时,看到的也是它们几千几百万甚至是几十亿年前的样子,距离越远的天体,它的光穿越太空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光传播一年大约要走6万亿英里,我们称之为一光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提纲复习学案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 1.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 ①三大主要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3)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2.一战的爆发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两大军事同盟 ①协约国集团: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 ②同盟国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3.战争的进程 (1)第一阶段(1914年) ①西线: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②东线:东普鲁士战役(德、俄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③1914年东西两线的战事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①1915年战况: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②1916年战况: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英首用坦克);海上爆发日德兰海战(英德海军最大规模的海战)。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①美国参战: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②中国的参战:北洋政府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③苏俄的退出: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④同盟国集团的失败:1918年11月11日德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