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4讲:因果关系与知识

第4讲:因果关系与知识

第4讲:因果关系与知识
第4讲:因果关系与知识

第四讲:因果关系与知识

(2010-04-01 00:23:33)

今天所要了解的内容中既包含了问题,又包含了解答。问题有两个:1)我们是否能为因果关系提供依据?2)我们能否进行确定的经验推理,从而获得经验知识?这两个问题的关联可以用逻辑的形式来说明。如果把一个经验推理写成从“A”推出“B”的形式,那么要能够这样推理,我们需要两个前提,一个是“A”,另一个是“A蕴涵B”。其中后一个前提所表示的就是因果关系。如果能够为这个前提提供依据,也就能够保证这个前提为真。

关于前一个问题,休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按照常理,如果否定了1),那么对后一个问题也就会给出否定的回答。由于所有不是经过直接的观察而获得的经验知识(而这包含了所有有意思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推断的基础上的,对2)的否定回答就使我们陷入了关于经验知识的怀疑论。这是人们不情愿看到的。鉴于这种后果,前一个问题就被称为“休谟问题”。休谟问题使休谟名垂青史,包括康德在内的后来很多人都致力于思考这个问题。

不过,休谟本人对2)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看起来,休谟认为自己实际上解决了休谟问题。这种解决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称为“怀疑论的解决”。

1.知识

要得到知识,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当然,这不排除其他条件的可能性),其一是推理,其二是信念。知识的表述形式就是,在观念间建立连接。例如“三角形内角和是两个直角”在“三角形内角和”与“两个直角”这两个观念间建立连接,而“刘翔是上海人”就把“刘翔”这个观念和“上海人”这个观念连接起来了。观念间的连接被休谟认为就是推理。[1]

知识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是信念。随意想象的东西也是观念,但知识是为人所相信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就是信念。因此,要探究知识,就要考虑什么样的观念才能构成信念。

休谟对建立观念连接的方式进行了区分。一种连接是一旦给出观念就可以建立的连接,这种连接就是观念的连接。另外一种连接则关系到这两个观念涉及到的事物是否连接起来了,因而被称为事实的连接。由于这些事物是通过印象进入心灵的,它们之间的连接就体现

为印象的连接。“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与“三角形内角和是两个直角”属于前者,而“刘翔是上海人”则属于后者。

区分这两类连接的方法是,如果所涉及到的两个观念之间不如此连接是不可设想的(从而是不可能的),那么它们之间的连接就是观念的连接。在这种连接中,只要给出相应的观念,它们本身是连接在一起的,这一点就确定了。与之相反,如果可以设想两者没有连接,那么它们之间的连接就并不取决于这两个观念本身,这就是说,它们借以连接的东西是事实。由此看出,这个区分所涉及的不是构成连接的双方是不是观念,而是,使两个观念连接在一起的,是这两个观念本身,还是其他东西。

也许我们会说,两个观念是否可以拆散,与它们是否靠自己连接,应该不是一回事,可是,这个区分把它们等同起来了。在通常情况下这两者确实不能等同,例如,负电荷与正电荷就是凭自身连接在一起的,但它们还是可以分开。但是,在讨论观念时,是否可以拆散,就表明了它们是否凭自身连接。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正负电荷是凭自身连接在一起的,是因为我们把正负电荷的观念与电磁力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我们把一个正电荷理解为对负电荷具有电磁引力的电荷,如果把这种理解中的电磁引力分离出来就可以说,正负电荷是凭借电磁引力连接在一起的。由于休谟的可分离原则,在谈论观念时,应当与关于事实的谈论分开。这样一来,如果两个观念是通过别的东西连接的,那么由于这个第三者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这两个观念也就可能连接,又可能不连接。

在休谟看来,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属于观念的连接,而所有其他知识都属于事实的连接。这里主要关心的是后一类知识。

在休谟看来,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都依赖于因果关系。他说,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无非属于三类,即同一关系(identity),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而前两者都以因果关系为基础。显然,他把理由与原因混淆在一起。不过,即使如此也不会影响后面的论证。事实上,由于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都需要理由或证据,休谟的结论确实适用于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

2.因果关系与因果问题

按照我们前面已经看到的研究方向,关于因果观念也同样会有关于其来源的问题。由于一切能够存在于心灵中的观念要么来自于印象,从而是具体观念,要么是由具体观念构成的,关于因果观念的来源问题,自然也就是心灵何以能够产生因果观念的问题。

如果因果观念来源于印象,那么关于这个观念,我们就会有来自于事实的证据支持。印象提供的就是证据支持,休谟把这种支持称为“直观(intuition)”。如果因果观念来自于具体观念,那么我们就会有来自于观念关系的支持,这种支持被称为“理证(demonstration)”。这样,关于来源的问题也就是关于依据的问题。

关于因果观念,我们要区分因果律(causal law)与因果关系(causation)。因果律通常指这样一条定律:凡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因果关系则存在于某个特定事物与另一个特定事物之间。既然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没有原因的事物,因而其存在是可能的,在休谟看来,也就可以否定因果律了。休谟在否定了因果律之后就提出了著名的休谟问题:我们的因果关系的观念是否有依据?

关于因果关系的观念是否有依据的问题,所问的不是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确实,我们都对某些我们熟悉的事物具有因果关系的观念。例如,你肯定知道,这枚石子扔过去的后果是窗玻璃破碎。问因果关系的依据,是在问你凭什么断定窗玻璃破碎。休谟问题关系到,在何种情况下你会认为因果关系成立,而不是问,你是否认为因果关系成立。

依据之有无的区别在于:在不需要依据的情况下,我们说A引起了B或者引起了C,这都是偶然的;而在有依据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偶然性排除了。我们有依据断定A引起了B,这么说就意味着,如果事先不知道A所引起的就是B,那么给我依据,我就可以断定会引起B,而不是别的。依据保证了A必然会引起B。为了达到这种必然性,我们的依据当然不能循环的,也就是说,不能事先断定会引起的就是B。

这个问题很快就显示出威力。如果你回答说,这是因为石子很重、很硬、力道很大,等等,这不足以回答问题,因为我会接着问,为什么这不会导致钢板破碎。你的回答也许是,玻璃是脆的。但是,如果我接着问,“脆”是什么意思,你就会回到原地。因为,说一个东西脆,就是说在击打之下它很容易破碎。这个问题之所以要求这样追问,是因为它所关心的是因果关系的依据,而我们提供的依据不能是循环的。

要回答休谟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有什么依据确定,在具有了印象A时会产生观念B,而不是别的东西。

很明显,如果印象A是复杂的,分解以后包含了对应于B的印象,那么我们的依据就是观念A包含了B。但是,这是关于观念关系的问题,而不是关于事实关系的问题。休谟问题是关于事实关系的。

3.因果问题与归纳问题

原因A与需要的依据至少要相关,才使得A引起B成为必然。

思考之下可以发现,A与B以外的任何一种东西(无论是印象还是观念)都不能保证,A会引起B。不仅如此,A本身也不能保证。按照可分离原则,任何不同的东西都可以在心灵中彼此独立地出现,因此存在A而不出现B是可以设想的;按照可设想性原则,存在A 而不出现B是可能的,也就是说,A的出现引起B仅仅是偶然的。

事实上,就以这个理由就可以否认A与B之间的因果关系会有任何依据。不过休谟没有用这种简单而又略嫌武断的做法解决问题,而是考虑了一系列的可能性。

现在假定A发生了,我们实际上会采取什么理由,来断定B会发生呢?物理学中用力来解释一个台球的撞击使另一个台球滚动,我们也可以说,A具有引起B的能力。但是,对于能力是什么,我们却没有任何观念。如果把这种能力说成是“使B发生的能力”,那么这就需要事先把A与B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

可以继续推想,如果A以前引起了类似于B的东西,或者类似于A的东西引起了类似于B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可以断言,A或类似于A的东西具有引起B的能力。这种想法不会引起循环,因为前提中所引起的东西不是B,而是类似于B的东西。但即使如此,我们完全可以设想,虽然以前A具有这样的能力,但这次却不具有了。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对以前发生过的类似事情会不会这次在A身上继续发生,做出任何约束。

一旦做出约束,我们面对的情况就是:存在这样的规律,使得类似于A的东西总是会引起类似于B的东西,从而一旦A出现,就会引起B发生。例如,对于玻璃的脆性,我们

可以提供关于玻璃的晶体结构分析,从而对其脆性做出解释,这样的解释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规律。

但是,规律是否能够保证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吗?

按照休谟关于观念关系与事实关系的分类,规律应该不是依据观念关系建立的。从这样的关系不能得到事实关系,因此规律本身所表述的仍然是事实关系。我们可以肯定,要得到规律,我们仍然需要以前发生过的因果关系。例如对于脆性的晶体学解释,如果不用破碎的玻璃加以验证,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种晶体结构所对应的是脆性物质。这种建立规律的方式我们称为“归纳(induction)”。归纳是我们建立所有的事实关系时,实际上采取的方式。

如果归纳是有依据的,那么关于因果关系的依据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因此,传统上也把归纳问题称为休谟问题。

可以清楚地看到,休谟问题变成了这样的问题:过去出现的事实关系,现在还会出现吗?如果我们假定,自然具有均匀稳定的模式,是整齐划一的,也就是说,自然具有“齐一性(uniformity)”,对这个问题就会给予肯定的答复。但是,自然的齐一性是通过归纳得来的吗?如果是,那就陷入了循环;如果不是,那么它又何以能够成立呢?是通过直观,还是理证?显然不可能是理证,因为这里涉及的不是观念关系。那么,直观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实验:鼓励一个从来没有打碎过玻璃的小孩,让他一次又一次地打碎一块又一块的玻璃,直到他明白,用石头总能够打碎玻璃。我们可以说小孩经历了一个归纳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他心灵中建立了关于打碎玻璃的因果关系。问题是,他所观察到的什么东西,使他学会这个观念的呢?

其实这些我们也可以观察到,除了少一些惊讶和刺激,多一些内疚。我们可以列举一下他能够观察到什么。我们看到,击打动作与玻璃碎裂之间在时间上先后接续,以及击打的地方就是开始碎裂的地方。也就是说,关于因果关系,直观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原因先于结果,原因与结果在空间上具有接近的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时空间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也不足以保证任何时空关系。

结论是,关于因果关系,我们提不出任何依据。

4.怀疑论的怀疑和对怀疑的怀疑论解决,或习惯

如果没有依据建立因果关系,那么任何我们声称的事实关系都是可以怀疑的,从而,对任何经验知识也就可以进行怀疑。由于没有依据并不等于错,经验知识的可怀疑性并不意味着这些观念都是错的,而是意味着没有权利(right)断定它是对的。所谓怀疑论(或怀疑主义——scepticism),就是否认我们具有声称自己知道什么的权利。怀疑论的怀疑(the sceptical doubts)就是对这种权利的否认。

休谟为这种怀疑论给出了自己独特的回答,这个回答被他本人称为“怀疑论的解决(the sceptical solution)”。其要旨在于,承认怀疑论的前提,即我们没有依据断定因果关系,但否认怀疑论的结论,即,我们没有权利声称自己知道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回答。在前面已经看到,正是依据保证了推理的必然性,我们才能在结果没有出现的时候预期其出现。如果没有依据,我们只能说这个预期是瞎猜,根本就不是推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推理本身就是从原因到结果有依据的推移。因此,一旦承认了推理是没有依据的,也就承认了其实不能进行推理,这里似乎没有回旋的余地。

但情况并非如此。休谟的办法是,否认推理依靠依据,重新理解推理。休谟说:“……那个必然的联系依靠那种推断,而不是那种推断依靠于必然的联系”(《人性论》,106页)。由于给出依据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推理的必然性,如果推理实际上并不以必然性为基础,那就不必非有依据不可。

这个方法有些出乎意料。如果必然性是以推理为基础的,那么就可以说,推理先于必然性,从而存在没有必然性的推理。这样,休谟就似乎在说,不管从前提推出的是什么,都算是真的。而我们会说,这根本就不是推理。推理必须从前提推出某个确定的结论,而不是什么都行的结论。

要是像休谟这样头脑清楚的人犯这种低级错误,那是不可想象的。

休谟的真实意思是,虽然,不具有必然性的推理,并不是真正的推理,但是,也不存在先于推理的必然性。

为了弄清这里的要点,我们不妨把推理的概念分析一下。推理包含两个要素,其一是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移,其二,则是这种推移所具有的必然性。前一个要素就是推理行为本身,后一个要素则是这种行为的一种特性,这两个要素相加,就得到推理这个概念的定义。如果认为推移是由必然性保证的,那么,在做出任何推移活动之前,就已经有一种必然性在起作用,它驱使我做出推移。但是,如果否认必然性的优先性,那么情况就是,之前已经有推移活动,这种活动产生了必然性,一旦产生这种必然性,这种推移就是真正的推理了。这就是说,只有在推理的行为(推移)已经进行了的时候,才会有必然性。这样一来,推移所具有的必然性,就不是独立于推移活动的一种性质,而是推移活动本身所产生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回到砸玻璃的小孩这个例子。在小孩一次又一次地砸破玻璃的过程中,他的心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推移,即从锤子碰到玻璃这个印象,到玻璃破碎的印象的推移。这种推移的重复使他感到某种驱动,使他在看到锤子碰到玻璃时,倾向于产生玻璃破碎这一观念。这种驱动是一种印象,它的观念就是必然性。一旦他产生了这种观念,我们就说他可以从锤子碰到玻璃这个观念,推出玻璃破碎这个观念。这就是推理。而在没有产生必然性的观念前,他还不能推理。即使在锤子碰到玻璃之后,他产生了玻璃破碎这个观念,他也没有任何把握,而我们也不会认为他这是在推理。

这种有把握的感觉,就对应于必然性的观念,而必然性的观念,则是从以前的多次重复推移产生的。这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倾向产生的,这种倾向就是人们以及休谟所说的习惯。

于是,即使没有依据,也可以有推理,可以有因果关系的观念,从而可以有知识。不过,由于休谟关于推理坚持上述那种特定的看法,与之关联的知识概念,也就有些特殊。

5.信念、经验知识、概然推理

为了了解休谟心目中的经验知识是什么,仅仅考虑推理还不够,还要考虑他对于信念是怎么看的。

信念就是我们相信的观念。一个观念仅仅是出现在心灵中,还不足以成为被相信的观念。我们也许会说,把“相信”这种特性添加到观念上去就行了。但这不足以解释什么是我所相信的,因为,如果把这个特性加到观念上去构成了一个新的观念,那么这样得到的仅仅是,我具有“我相信p”这个观念,而不是我确实相信p。

休谟认为,“相信”不是构成观念的东西,而是观念存在的方式。他给出了这样一个部分的定义:信念就是与印象相关联、具有一定活泼性和力量的观念。这里使用活泼性和力量来说明什么是信念,与前面用这些特点来说明印象与观念的区别一样,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做法。休谟的意图是想说明,对于观念的相信与否,对心灵是有一定影响的。信念会产生一些感情,这些感情显然要比仅仅是想想而已的观念所产生的要强烈和明确;信念也会形成一些意图,从而推动行动,而纯粹的观念则无法做到这一点。

休谟认为信念与印象具有某种联系,他甚至倾向于认为这种联系就是因果关系,即印象产生了信念。当然,在休谟的框架内,这一点就保证了知识最终来源于经验,即印象。不过,信念就其作用讲,却取决于它所具有的强度和活泼性,而与印象的联系,则是附带的。之所以需要这种联系,主要由于只有这种联系才能保证对信念必需的强度和活泼性。

此外,与印象的因果关系则保证了信念的明确性,这种明确性是其他可能的联系(接近与相似)所不能给与的。为了明白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信念是如何获得其强度和活泼性的。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联想原则。这个原则说,观念(或印象)通常会通过相似、接近和因果关系而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观念。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抽象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原则,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关于观念(或印象)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原则。这种联系就像在彼此独立的观念或印象之间架起桥梁一样,使得心灵能够从一个观念或印象,推移到另一个观念。这种推移的效果是,一个观念或印象的活性和力量可以传递到与之相联的观念。这种传递就像河流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一样,从活性较强的一方传到较弱的一方。鉴于这种传递的普遍性,我们可以称之为“传递原则”。

举一例说明。我远远看到一头棕熊,产生了相应的印象,这个印象在我心灵中引起了棕熊的观念。这就是一个印象与一个观念通过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例子。这种联系使得印象的活性被传递到了观念,从而使观念达到一定强度。这样的观念就是一个信念——熊来了!

这同时也使信念与推理联系起来。前面我们已经看到,推理在休谟那里就是观念之间的推移,现在已经很清楚,这种推移其实是联想原则起作用的一种方式,即通过观念间的因果关系来从前提(或说原因)推移到结论(或说结果)。

不过,我们要注意区别在推理与推移中出现的两种因果关系。一个是用来建立推理的因果关系,即联想原则起作用的那个因果关系,另一个则因果关系是通过推理来建立的因果关系。例如,假定两个观念在我心灵中先后出现,观念a是“锤子砸了玻璃”,观念b则是“玻璃破了”。a引起了b,这是一个因果关系,通过这个因果关系,a的活性传递给了b,这是在两个观念间因果关系,不妨称为C1;另一个因果关系则是推理所表现的,即锤子砸了玻璃这件事,引起玻璃破了这件事,这是两件事情间的因果关系,不妨称为C2。休谟理论的特色是,用C1来解释我们是如何形成关于C2的观念的,也就是说,用一种实实在在的因果关系(观念间的因果关系C1),来解释一种关于因果关系(C2)的观念。

对信念的这种解释,以及联想原则的运用,使得休谟关于推理的理解得到了扩展。由于推理实际上就是观念的活性沿着观念间的因果联系进行传递的过程,就允许传递到结论的活性还没有达到构成信念的强度。或者,如果我们允许信念的强度较弱的话,就可以放宽关于因果的必然性的要求,从而得到一种非决定性的推理,即概然推理。

就以休谟本人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可以设想一次掷骰子实验。每掷一次,我们都获得一个数字,心灵从“抛掷骰子”这个印象推移到一个数字的观念上,并为这个观念赋予活性。如果骰子每个面都标有“1”这个数字,那么多次抛掷以后,我们就在“抛掷骰子”这个印象与“1”这个观念间形成了习惯性的连接。这种连接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下一次抛掷,我们就会有确定的倾向,产生“1”这个观念。但是,如果骰子的四个面上标“1”,其余面上都标“2”,那么掷骰子的印象就有时向“1”这个观念推移,有时向“2”这个观念推移,并分别向这两个观念传递活性。到了一定程度,我们会在掷骰子的印象与“1”和“2”这两个观念间形成这样一种习惯性的连接,导向观念“1”的活性是导向观念“2”的活性的两倍。也就是说,与产生观念“2”的倾向比起来,我们有会双倍强度的倾向产生观念“1”。这样的推移,就是概然推理。

可以说,必然的推理就是概然推理的极限情况。概然推理就是各种观念的联系在强度上混合(彼此加强或抵消)的结果,而如果没有强度上的分散或抵消,那么推理就是必然的。

6.温和的怀疑论

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休谟用观念的因果关系来解释因果关系的观念时,他是否为要解释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依据。

直截了当的回答是:没有。因为依据必须是观念(我必须知道我的依据),但观念间的因果关系却不是观念。

事实上,休谟否认我们可以形成关于观念的因果关系的观念。当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灵时,看到的仍然只是观念和印象的前后接续,而不是一方引起了另一方。既然不能理解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我们也就不能理解观念间的因果关系,哪怕这种因果关系就发生在我们的内心中。

那么,休谟问题又怎样了呢?

休谟问题问的是因果关系的依据,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具有哲学价值,是因为,如果因果关系没有依据,那么经验知识就是不可能的。但是休谟否认因果关系有依据,却肯定经验知识的可能性,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清理一下思路。因果关系的依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如果没有依据,就不会有确定的经验推理。依据保证了推理的必然性。休谟否认依据对于推理的必要性。习惯化了观念推移自行建立推理所需要的必然性。既然如此,即使对休谟问题给与否定的回答,知识仍然不会受到威胁,从而就不会有怀疑论。

问题在于,休谟仍然在某种程度上自称是个怀疑论者。事实上,他认为自己的怀疑论会带来某种好处,即阻止我们去获得超出经验范围之外的知识,而满足于经验,因为,只有在具有相应印象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形成清晰无误的观念。如果休谟确实接受怀疑论,那么他就不会认为自己有一个能够反对怀疑论的知识论。而这意味着,不能为因果关系提供依据,确实给知识带来了某种损害。

如果知识本身不需要依据,那么没有依据也无妨。但休谟实际上仍然承认需要依据。如果推理就像休谟所说的那样,只是一种伴随着必然的感觉的观念推移,那么我们可以说,由此获得的知识只具有主观上的必然性——它只能在我感觉到的范围内是确定的。但知识按其本意应当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对于推理来说必须这样得到保证:我能够从一个独立的立场为这样的推理提供辩护。这种辩护正是依据的首要功能。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是需要辩护的。

休谟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能提供这样的辩护。因此,他坦然承认,我们实际上并不知道因果关系的本质,而这使我们无权声称自己知道经验以外的任何事物。在这种意义上,休谟确实是一个怀疑论者。

但是,休谟并不是极端的怀疑论者,他的态度要温和得多。他认为我们仍然知道一些东西,这就是我们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在印象的基础上观念向我们展示的东西。我们能够把握(在比“知道”弱一些的意义上)因果关系,它作为感觉的必然性提示给我们。在这种把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洞察心灵中的来来往往。这就是说,在不超出经验范围的意义上讲,我们确实是有知识的。我们不能知道事物本身,但可以把握人性。

[1]这里休谟似乎是有问题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两个直角”是个判断而不是推理,推理应当是多个判断间的过渡。休谟没有明确区分判断和推理,这是有原因的。在他那里,一个观念也可以构成判断,例如“刘翔”这个观念与“刘翔存在”这个判断是同一个观念。再者,连接不同观念构成判断,与连接不同判断构成推理,如果把一个判断理解为一个观念,两种连接都涉及到观念的连接,因此休谟可以在观念的连接中同时处理判断与推理。

《摄影初步》校本课程纲要

《摄影初步》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课程名称:《摄影初步》 课程类型:活动类课程 授课教师:颜逸民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年级学生 二、课程目标 摄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它涵盖了物理、化学、美术中的色彩学、构图学以及计算机等多种理论知识。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在学习摄影知识的基础上去努力实践,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摄影作品。《摄影初步》这门选修课力图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摄影初步知识,积极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想象、学会创新。培养学生发现美、记录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修养,为创造美好生活培养高尚的情趣。 三、课程内容 1、理解并掌握摄影中必备的物理、化学、色彩、构图以及计算机等理论知识。 2、通过了解掌握相机的机械性能与构图、色彩等理论,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线结合的能力。 3、通过学习掌握拍摄照片的技巧。获得审美情趣的陶冶。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对事物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培养自信心,并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将自信心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做一名勤学好思的学习者。 第一讲:相机

第二讲:光学原理 第三讲:摄影构图 第四讲:基本的画面元素 第五讲:摄影用光的要素 摄影用光实践课 第六讲:彩色摄影与色彩三要素 第七讲:色彩的表现力与色彩的感觉第八讲:摄影专题--人物摄影 人物摄影实践课

第九讲:使用自然光拍摄人像 第十讲:体育摄影 第十一讲:花卉摄影 第十二讲:城市夜景 第十三讲:摄影专题—风景摄影 第十四讲:视点的选择 风景摄影实践课 第十五讲:小型闪光灯摄影的应用技术 第十六讲:数码相机的性能与使用 第十七讲:数码影像处理技术photoshop运用入门

人工智能习题答案-第2章-知识表示方法

第二章知识表示方法 2-2 设有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来到河边,打算乘一只船从右岸渡到左岸去。该船的负载能力为两人。在任何时候,如果野人人数超过传教士人数,那么野人就会把传教士吃掉。他们怎样才能用这条船安全地把所有人都渡过河去 (答案并不唯一,意思正确即可) 用S i(nC, nY) 表示第i次渡河后,河对岸的状态,nC表示传教士的数目,nY表示野人的数目,由于总人数的确定的,河对岸的状态确定了,河这边的状态也即确定了。考虑到题目的限制条件,要同时保证,河两岸的传教士数目不少于野人数目,故在整个渡河的过程中,允许出现的状态为以下3种情况: 1. nC=0 2. nC=3 3. nC=nY>=0 (当nC不等于0或3) 用d i(dC, dY)表示渡河过程中,对岸状态的变化,dC表示,第i次渡河后,对岸传教士数目的变化,dY表示,第i次渡河后,对岸野人数目的变化。当i为偶数时,dC,dY同时为非负数,表示船驶向对岸,i为奇数时,dC, dY同时为非正数,表示船驶回岸边。 初始状态为S0(0, 0),目标状态为S0(3, 3),用深度优先搜索的方法可寻找渡河方案。 在此,用图求法该问题,令横坐标为nY, 纵坐标为nC,可行状态为空心点表示,每次可以在格子上,沿对角线移动一格,也可以沿坐标轴方向移动1格,或沿坐标轴方向移动2格。第奇数次数状态转移,沿右方,上方,或右上方移动,第偶数次数状态转移,沿左方,下方,或左下方移动。

从(0,0)开始,依次沿箭头方向改变状态,经过11步之后,即可以到达目标状态(3,3),相应的渡河方案为: d1(1,1)--d2(-1,0)--d3(0,2)--d4(0,-1)--d5(2,0)--d6(-1,-1)--d7(2,0)--d8(0,-1)--d9(0,2)--d10(-1,0)--d11(1,1) 2-5 试用四元数列结构表示四圆盘梵塔问题,并画出求解该问题的与或图。 用四元数列 (nA, nB, nC, nD) 来表示状态,其中nA 表示A 盘落在第nA 号柱子上,nB 表示B 盘落在第nB 号柱子上,nC 表示C 盘落在第nC 号柱子上,nD 表示D 盘落在第nD 号柱子上。 初始状态为 1111,目标状态为 3333 1 nC nY 2 3 1 3 2

摄影流派讲座第六讲纯粹派摄影

第六讲纯粹派摄影 (PURE PHOTOGRAPHY) 任一权 二十世纪初,摄影艺术的创作思想是活跃的。这一时期摄影艺术发展的总体趋向如本文第四讲中所说,是由‘ “造型性”向“纪实性”靠拢与融合’发展,使主宰初期摄影艺术的“高艺术”解体,代之以“画意摄影”的兴起。但由于本时期里印象派摄影的中后期内,使摄影艺术创作向“造型性”本体轴反弹和回复,于是又一次引起摄影介的震动和反对,发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呼声。1904年,美国一位名叫S . 哈特门(S .HARTMANN)的评论家对印象派过予模仿绘画作出严厉批评,他提出摄影艺术应该是“依靠你的照相机,你的眼睛,你的高度的鉴别能力,你的构图修养。你要重视色彩、光与影的变化;研究线条、影调轻重和物与物的空间关系;耐心等待到你所要拍摄对象最美的瞬间状态的出现”。他吁请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要大家囿于我上面的观点,也更不是不要大家象目前那样去刻意追求艺术。刚好相反,而是希望能比现在更艺术。……我深信只有如实摄影才能做到”。由此可见他的摄影艺术观的内核不是对画意摄影的叛逆,而只是希望摄影艺术发挥摄影的本体主轴特性——纪实性,充分发挥其照相机、镜头和感光材料的独特功能进行“纯粹摄影”的创作,去获得“比现在更艺术些”的效果。 上述新的摄影艺术理念在摄影界立刻获得被影评家H . 纽霍尔誉为“一生都在严格地研究和考察照相机、镜头和感光材料的基本性能”的著名摄影大师A . 斯蒂格里茨的响应与支持。他首先在自已于1902年发起建立的摄影组织“摄影分离派”里,与中坚分子E .J . 斯泰肯(E .J .STEICHEN)、F .H . 伊文思、和E .科伯恩(E .KOBERN)等人行动起来,吸收“自然主义摄影”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倡导摄影艺术应该弘扬自身的特质和性能,彻底抛弃绘画对摄影的影响,推广S . 哈特门的“纯粹”摄影理念,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和手段去求得摄影自身所具有的审美效果——高度清晰的影象、丰富的明暗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细腻的纹理表现。由于他们的成就和在摄影界的地位,很快在他们周围凝聚了一批摄影家,推动人们对摄影本体和独特表现手段的重视、探索和研究。 摄影史家将他们和一批持上述摄影艺术理念创作的摄影家及其作品,即在摄影艺术上刻意追求优良“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影、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其他造型技术手段的摄影家及其作品,冠以“纯粹派”之称。 随着时代的变化,纯粹派摄影后来分成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是以特写表现物局部,以凸现“形”与“质”为已任的“新即物主义摄影”,另一分支则向线条、简约、歪曲和图案化发展而成为“抽象派摄影” 。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除文中已提及的以外,还有P . 斯特兰德(P .STRAND)、E . J. 韦斯顿(E .J .WESTON)、A . 亚当斯(A .ADAMS)、I . 坎宁安(I .CUNNINGHAN)、

各种各样的知识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各种各样的知识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众所周知,知识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概念,在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而如何把知识表示出来,也就是把知识提取这一过程就显得异常重要了。每一种知识可能要采取不同的知识表示方法才能更加有效。而且知识有可能只有一部分是我们所需要的,可以利用的,因此只有选择好一个知识表示方法,才能剔除不需要的东西,而留下精华。 在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中,我已经学到了许多知识表示方法,而通过这次读书活动,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表示方法以及相同方法的不同表现形式,现在做出如下比较与总结。由于书中的知识表示方法在表达和分析上都跟其他书上介绍的都有区别,因此我把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把与书上不同的观点罗列出来,并且对相似的观点进行比较,从中收获很大。 与书中相似相似的方法: 第一、语义网络法 语义网络是1968年Quilian在研究人类联想记忆时提出的心理学模型,认为记忆是由概念间的联系来实现的。1972年,Simmons首先将语义网络表示法用于自然语言理解系统。 语义网络的结构:语义网络是知识的一种图解表示,它由节点和弧线或链线组成。节点用于表示实体、概念和情况等,弧线用于表示节点间的关系。 组成部分 词法部分决定表示词汇表中允许有哪些符号,它涉及各个节点和弧线。 结构部分叙述符号排列的约束条件,指定各弧线连接的节点对。 过程部分说明访问过程,这些过程能用来建立和修正描述,以及回答相关问题。 语义部分确定与描述相关的(联想)意义的方法即确定有关节点的排列及其占有物和对应弧线。 书本上讲述的语义网络法可以用来表示事实;表示事实间的关系;表示比较复杂的知识。 而书上所讲的应用似乎不够完全,除了用来表示简单的事实、表示占有关系和其它情况之外它还能选择语义基元(试图用一组基元来表示知识,以便简化表示,并可用简单的知识来表示更复杂的知识。) 语义网络法可以分成二元语义网络的表示(Representation of Two-Element Semantic Network)和多元语义网络的表示(Representation of Multi-Element Semantic Network) 语义网络法可以与谓词逻辑等效,用语义网络表示谓词逻辑法中的各种连词及量化,具体表示如下 1.合取:多元关系可以被转换成一组二元关系的合取,从而可以用语义网络

知识表示方法

课题:UNIT I CHAP 3-2语义网络表示法 教学目标:认知知识的语义网络表示法。重点掌握语义网络的结构,掌握二元语义网络表示方法,了解语义网络的特点。 通过实际表示的图示过程,增强对知识的信息表述能力。 教学重点:语义网络表示的词法、结构、过程、语义。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节点和弧线来构成语义网络。 教学方法:课堂理解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表示法五种。 二、新授 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是由节点和带标记的边(弧)组成的一种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事物、对象、状态等,边(弧)表示节点间的联系。语义网络可以表示人类用语言进行描述的知识。 常见的语义关系有以下几种: 1.类属关系 通常用”is_a”或ISA标识。 2.聚类关系 聚类关系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用Part-Of标识。

3.属性关系 属性关系表示个体、属性及其取值,其中有向弧表示属性。 4.泛化关系 指类结点与更高的类之间的关系,AKO(A Kind Of)作为标识。 5.所属关系 表示关系“具有”,用“have”标识。 语义网络具有结构性、联想性、自然性、非严格性的特点。由结点和弧组成的语义网络,直观、自然、易于理解,但其对于量词的描述局限,很难描述复杂的关系。 一个语义网络表示中学生珍爱银杏树,所构成的语义网络图。 图1-3-10语义网络

二元语义网络的表示:语义网络是知识的一种结构化图解表示,它由节点和弧线或链线组成。节点用于表示实体、概念和情况等,弧线用于表示节点间的关系。 语义网络表示由下列4个相关部分组成: (1) 词法部分决定表示词汇表中允许有哪些符号,它涉及各个节点和弧线。 (2) 结构部分叙述符号排列的约束条件,指定各弧线连接的节点对。 (3) 过程部分说明访问过程,这些过程能用来建立和修正描述,以及回答相关问题。 (4) 语义部分确定与描述相关的(联想)意义的方法即确定有关节点的排列及其占有物和对应弧线。 语义网络具有下列特点: (1) 能把实体的结构、属性与实体间的因果关系显式地和简明地表达出来,与实体相关的事实、特征和关系可以通过相应的节点弧线推导出来。 (2) 由于与概念相关的属性和联系被组织在一个相应的节点中,因而使概念易于受访和学习。 (3) 表现问题更加直观,更易于理解,适于知识工程师与领域专家沟通。 (4) 语义网络结构的语义解释依赖于该结构的推理过程而没有结构的约定,因而得到的推理不能保证像谓词逻辑法那样有效。 (5) 节点间的联系可能是线状、树状或网状的,甚至是递归状的结构,使相应的知识存储和检索可能需要比较复杂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 实例体会语义网络的表示。用此法表示某实例。 知识的语义网络表示,是贴近中学生的实例描述知识。 主题如紫外线指数参考旅游、简单动物与植物识别系统、交通工具选择参考等,注意类似问题通常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同学们表示知识方式的选择具有充分理由,就被认为是正确的。 四、归纳小结 知识表示方法很多,本节了解其中的6种,有图示法和公式法,结构化方法,陈述式表示和过程式表示等。 状态空间法是一种基于解答空间的问题表示和求解方法,它是以状态和操作符为基础。由于需要扩展过多节点,容易出现“组合爆炸”,因而只适用于表示比较简单的问题。 问题归约法从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出发,逆向推理,通过一系列变换把初始问题变换为子问题集合和子子问题集合,直至最后归约为一个平凡的本原问题集合。这些本原问题的解可以直接得到从而解决了初始问题,用与或图来有效地说明问题归约法的求解途径。问题归约法能够比状态空间法更有效地表示问题。状态空间法是问题归约法的一种特例。在问题归约法的与或图中,包含有与节点和或节点,而在状态空间法中只含有或节点。 谓词逻辑法采用谓词合适公式和一阶谓词演算。是一种形式语言,能够把数学中的逻辑论证符号化。谓词逻辑法常与其它表示方法混合使用,灵活方便,可以表示比较复杂的问题。 语义网络是一种结构化表示方法,可用于表示多元关系,扩展后可以表示更复杂的问题。 框架是一种结构化表示方法。由指定事物各个方面的槽组成,每个槽拥有若干个侧面,而每个侧面又可拥有若干个值。必须同时使用许多框架,并可把它们联成一个框架系统。 在表示和求解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采用单一的知识表示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往往必须采用多种方法混合表示。例如,综合采用框架、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的过程表示方法(两种以上),可使所研究的问题获得更有效的解决。

《产品摄影》课程教学大纲

《产品摄影》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学生实训,案例示范,课堂讨论,产品摄影创作与综合指导、练习的方式进行。通过课程学习为产品摄影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分析具体的产品摄影作品与拍摄案例为产品摄影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产品摄影是动画专业(影视媒体方向)必修课程之一,它在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技巧与实践,强调学生熟练的掌握产品摄影基础理论与技巧的基础上大胆用于创新,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在以后的影视媒体创作中。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各种摄影器材,产品摄影的知识与技术,掌握产品摄影的完整工作流程,了解掌握产品摄影的实际拍摄经验、后期处理思路和产品摄影场景拍摄技巧等。要求学生眼勤、手勤、脑勤,勤与观察,善于思考,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摄影技能和审美观点,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活跃的艺术思路进行创意性学习。 四、教学进度表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作品考试;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包括实训态度、操作实务、提交作业、考勤、团队协作)占60%,期末考试占40%。 六、理论部分 第一章产品摄影的概念和意义(学时4)教学目的:在先修课程《摄影基础》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摄影艺术的认知与思索。(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教学内容:产品摄影的概念定义,产品摄影的意义。 教学要求:了解产品摄影,引入产品摄影课程内容。 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实际操作和应用,通过直观性的教学和演示,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本章基本概念:产品摄影的基本理论和定义(设备、测光与曝光、用光、白平衡、构图等)。 本章思考题: 1、产品摄影的作用和意义。 2、产品摄影作为商业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异同。 第二章产品摄影的语言表达(学时20)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清楚的理解拍摄产品摄影所需的技能技巧。(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产品摄影的表现手法,产品摄影的构图方式,产品摄影的用光方法,产品摄影的色彩表现,产品摄影的技巧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产品摄影的构图、用光、色彩的应用; 2、掌握产品摄影的后期处理技巧。

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方法

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方法 1.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方法 2.产生式表示方法 3.语义网络表示方法 4.框架表示方法、 5.过程表示方法 除了以上五种表示方法,比较常用的还有以下几种表示方法:6.面向对象表示方法: 对象是有一组数据和该数据相关的操作构成的实体。 类由一组变量和一组操作组成,它描述了一组具有相同属性和操作的对象。每个对象都属于某一个类,每个对象都可由相关的类生成,类的生成过程就是例化。 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模块性、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易维护性等。 7.状态空间表示方法: 状态空间表示法是以状态和运算符为基础来表示和求解问题的一种方法。 (1)状态 描述问题求解过程中任一时刻状况的数据结构,一般用一组变量的有序组合表示。 (2)算符

引起状态中某些分量发生变化,从而使问题由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的操作称为算符。 (3)状态空间 由问题的全部状态以及一切可用算符所构成的集合称为问题的状态空间。 空间状态表示方法的应用举例: 猴子与香蕉的问题 状态空间表示用四元组(W,x,y,z)其中:W-猴子的水平问题;x-当猴子在箱子顶上时取x=1;否则x=0;y-箱子的水平位置;z-当猴子摘到香蕉时取1,否则取0。 算符 (1)g oto(U)猴子走到水平位置U; (2)p ushbox(V)猴子把箱子推到水平位置V; (3)c limbbox猴子爬上箱顶; (4)g rasp猴子摘到香蕉。 求解过程令初始状态为(a,0,b,0)。这时,goto(U)是唯一使用的操作,并导致下一状态(U,0,b,0)。现在有三个适用的操作,若把所有适用操作继续应用于每个状态,就能得到状态空间图。8.问题归约表示法: 问题归约法的基本思想是从目标出发进行逆向推理,通过一系列变换把初始问题变换为子问题集合和子-子问题集合,直至最后归约为一个平凡的本原问题集合。

《图片摄影》教学大纲

《图片摄影》教学大纲 (PhOtOgraPhy) 课程代码:08112711 学分:2 总学时数:36 理论时数:36实验(实践)时数:0 先修课程:无开课对象:电彩学专业一年级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摄影入门课程。主要着重介绍照相机(相机类型、结构、使用及维护等)、感光材料(种类、性能和使用等)、摄影镜头(性能及造型特点等)、摄影曝光(曝光原理、曝光控制等)、摄影造型(构图、色彩、色彩等)、各种专題摄影实践、彩像处理等内容。 2.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摄影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摄彫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熟识照相机的基本结构;掌握各种常用镜头的性能及使用;了解感光材料的类型和成像特点;初步掌握摄影用光、曝光、取景、构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拍摄照片的基本技巧。进而在拍摄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培养学生的影像思维。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方式 2.使学生产生对于摄彩的兴趣 3.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摄影史 [教学内容] 1.课程概述与教学日历 2.摄彩的功能 3.摄影诞生之初的三大摄影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使学生对于摄影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教授

2.多媒体教学手段 3.以丰富的图片资料(著名摄影作品与教师个人习作)作为示例。 第二讲照相机的分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旁轴、双反、单反和机背式取景照相机的特点 2.使学生掌握大画幅、中画幅和135画幅相机底片的常见尺寸 [教学内容] 1.按照取景方式划分,相机的几种类型 2.按照底片尺寸划分,相机的几种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旁轴、单反相机的特点 2.135画幅的影像尺寸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教授 2.多媒体教学手段 3.以电影片段作为相机使用示例。 第三讲光学镜头(小四号仿宋,居中)[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镜头的两大特性 2.使学生掌握镜头的分类 3.使学生掌握景深的概念 [教学内容] 1.孔径与焦距 2.镜头的分类 3.景深与超焦距

第四讲-摄影画面的组成元素

第四讲摄影画面的组成元素 一个景色,一件事物,或一幅画面的组成,其中必然有主要对象、次要对象、环境背景;根据对象所处的空间位置又可分为前景、后景等。在摄影中就形成了主体、陪体、环境和前景、后景等概念。他们也就是画面景象构成的诸成分。 第一节画面构图的景象成分 一、主体的表现方法 主体就是拍摄时关注的主要对象,它可以是一个人或某一物体,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组对象,它是构图的主要构成成分。作为主体一般应具有两个基本条件:1他是画面所表现的内容的主要体现者(事物的主要构成成分,集中人们的思想,使人们领悟事物内容的作用);2它是画面结构的中心(画面的结构依 据,集中观赏者视线的作用)。 主体在画面中可以在任何位置上, 但在处理上要鲜明突出。主体形象是否 鲜明突出有两方面因素:1是对象本身 的条件(处在情节中的主体形象,由于 事物内涵的引导,在人们的意识中它有 重要的意义,易于引起注意,收到鲜明 突出的效果,对象的形态以及明暗、色 彩的状况都是先决条件);2是造型形式 (造型形式不依对象条件为前提,有主 体位置与主体在画面空间中所占的面积 两个方面。关于位置,传统的方法是将 主体处理在黄金分割线或交叉点的附 近,易于收到鲜明突出的效果,位置的 处理还要注意对象的阴阳、向背,或姿 态动式的变化产生的方向性影响,一般 在主体的前面多留一点空间。关于面积, 主体面积大,醒目容易突出,当主体不能占很大面积的时候,形态、明暗以及色彩状况一样,取决于造型处理,一般在与其他造型因素的有机配合下,都能收到强烈的视觉效果)。 主体的形态最为重要的是轮廓形式石头清晰,清晰易于突出。主体的明暗以及色彩,取决于背景的配合,有对比易于突出。 突出主体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主体居于画面的中心。由于人物和物体处于长方形画面的中心部位,整个照片具有一种特殊的稳定性。苏联摄影家A·德科指出,这种把主体位于画面中心的构图方法,是处理主题的最有效的艺术方法之一.但是,在运用这种构图方法时,应相当细心地安排人物与物体,因为将主体置于画面的几何中心,往往会使照片显得较为呆板。例如有些初学摄影的人,常把被摄人物安排在取景范围的中心,并让其正面对着照相机,两眼注视着镜头。结果照片显得呆板,而且画面四周都留有大小一样的空白。这种构图法,更适宜拍摄有关运动的题材。德科将摄影实践中一般采用的突出主体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1.把主要表现对象拍成特写或接近于特写的中景,这就要求从近距离拍摄,画面范围只是

知识与知识表示方法

学号 年级 人工智能结课论文小论知识与知识表示方法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 联系方式 任课教师 2014年10月 中国南京

摘要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把有关信息关联在一起所形成的信息结构,我们可以利用知识来认识我们的世界。然而知识的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即知识不是绝对的正确或者错误,在正确与错误之间还有很多状态,我们必须借助科学的表示方法来研究知识。知识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是正确的,从而知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分类,通过不同角度探索和研究,知识可分为陈述性只是表示和过程性知识表示。对知识表示方法的研究将促使人们更好的利用知识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 关键词:知识表示;知识;人工智能

ABSTRACT Knowledge is information about people in practice to link together to form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we can use the knowledge to know our world. But form different kinds of knowledge, knowledge is not absolutely right or wrong, there are many stat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we must use scientific method to study the knowledge. Knowledge also only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is right, and knowledge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knowledge, through different angles to explore and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declarative knowledge just said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The study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method will lead to better use of knowledge to know people of the world around us. Key words: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knowledg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第二章知识表示方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知识表示方法 1.1 知识及其表示 1.知识、信息和数据 数据与信息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数据是记录信息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和表示。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是数据在特定场合下的具体含义。只有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现实世界中某一具体事物的描述。另外,数据和信息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同的数据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示不同的含义,蕴涵有不同的信息。信息是要以数据的形式来表达和传递的,数据中蕴涵着信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数据中都蕴涵着信息,而是只有那些有格式的数据才有意义。对数据中的信息的理解也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是以增加知识为目的的。不同格式的数据蕴涵的信息多少也不一样,比如,图像数据所蕴涵的信息量就大,而文本数据所蕴涵的信息量就少。 信息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只有把有关的信息关联到一起的时候,它才有实际的意义,一般把有关信息关联在一起所形成的信息结构称为知识。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及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及实验中积累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经验,人们把实践中获得的信息关联在一起,就获得了知识。 因此,知识、信息和数据是3个层次的概念。有格式的数据经过处理、解释过程会形成信息,而把有关的信息关联到一起,经过处理过程就形成了知识。知识是用信息表达的,信息则是用数据表达的,这种层次不仅反映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因果产生关系,也反映了它们不同的抽象程度。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其主要的智能活动就是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知识的特性与分类 知识具有以下特性:相对正确性;不确定性;可表示性;可利用性。 知识的分类:

(1)按知识的作用范围划分,可分为常识性知识和领域性知识。 (2)按知识的作用及表示划分,可分为事实性知识、规则性知识、控制性知识和元知识。 (3)以知识的确定性来划分,可分为确定知识和不确定知识。 (4)以人的思维及认识方法划分,可分为逻辑性知识和形象性知识。 3.知识的表示 知识表示是研究用机器表示知识的可行性、有效性的一般方法,是一种数据结构与控制结构的统一体,既考虑知识的存储又考虑知识的使用。知识表示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知识的一种描述,以把人类知识表示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据结构。对知识进行表示的过程就是把知识编码成某种数据结构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有: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面向对象表示法和状态空间表示法,还有过程表示法、脚本表示法、与或树表示法等。 一般来说,在选择知识表示方法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能否充分表示相关的领域知识。 (2)是否有利于对知识的利用。 (3)是否便于知识的组织、维护和管理。 (4)是否便于理解和实现。 1.2 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 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是最先应用于人工智能的两种逻辑,在知识的形式化表示,特别是定理的自动证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谓词逻辑是在命题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命题逻辑可看作是谓词逻辑的

知识表示方法

知识表示 一、知识表示的基本概念 知识表示是知识的符号化和形式化的过程,是用机器表示知识的可行性、有效性的一般方法,是一种数据结构与控制结构的统一体,既考虑知识的存储又考虑知识的使用。知识表示可以看成是一组描述事物的约定,以把人类知识表示成机器能处理的数据结构。 二、知识表示方法的例举 1、逻辑表示法 逻辑表示法以谓词形式来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是一种叙述性知识表示方式。利用逻辑公式,人们能描述对象、性质、状况和关系。主要分为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 用逻辑表示法主要用于自动定理的证明,而其中谓词逻辑的表现方式与人类自然语言比较接近,适用于自然而精确地表达人类思维和推理的有关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表达方法。 例:用谓词逻辑表示知识“所有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生”。 首先定义谓词:TEACHER(x):表示x是教师。 STUDENT(y):表示y是学生。 TEACHES(x,y):表示x是y的老师。 此时,该知识可用谓词表示为: 该谓词公式可读作:对所有x,如果x是一个教师,那么一定存在一个个体y,x是y的老师,且y是一个学生。 2、产生式表示法 产生式表示法又称规则表示法,表示一种条件-结果形式,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知识表示方法,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表示方法。 产生式表示法适用于表示具有因果关系的知识,其一般形式为:前件→后件,前件为条件,后件为结果,由逻辑运算符AND、OR、NOT组成表达式。 3、语义网络表示法 语义网络表示法是通过概念及其语义关系来表达知识的一种网络图,利用结点和“带标记的有向图”,描述事件、概念、状况、动作以及客体之间的关系。语义网络通常由语法、结构、过程和语义4部分组成。 语义网络表示法适用于描述客体之间的关系。 例:

摄影课实施方案

摄影选修课程实施方案 大津口中学陈群 为了给爱好摄影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更好的完成摄影兴趣小组活动任务,特将本学期摄影兴趣小组活动工作情况计划安排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摄影的认识还是很浅,对摄影的专业技能不是很了解,一般来说,家长也不会轻易地让孩子独立使用相机,因此增加了兴趣小组的教学难度。 二、教学目标 通过摄影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学生的摄影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摄影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摄影兴趣小组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一定的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今后培养摄影人才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 完善健全摄影兴趣小组 摄影兴趣小组人数不宜过多。要求自备摄影工具、对摄影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及更需要家长的支持。 2、确定辅导重点和难点 (1)重视基础训练,以摄影基础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抓住难点强化训练,解决实践操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2)了解摄影基础知识,包括相机的清洁、保养、种类、光圈的挡位、快门的级数、镜头的焦距和视角的区别、胶卷及感光度的知识、构图、用光的基本知识等; (3)指导学生从事摄影创作,培养学生观察与热爱生活的习惯,以校园中的好人好事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旋律,创作出内容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有较高艺术品味的作品来。 (4)掌握立姿、坐姿、横向、竖向持握相机的正确方法、掌握数码相机储存卡的正确使用、掌握光圈与快门的爆光组合、掌握闪光灯、三脚架、快门线、反光板的作用、会使用电脑做基本的数码相片编辑。

(5)继续加强和其它小组得联系 学生可以深入到其它小本课程小组,练习更多的摄影技巧。 3. 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 举办摄影展览,交流、回顾、总结学习成果,可以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实力,增强自信心。作为教师则要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学生的一些佳作可以在校内展出以起到示范作用。对于一些才华出众、个性鲜明的同学,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校园网等将它们的作品公示,以鼓励孩子得创作积极性。 4. 积极参加各种摄影类比赛 摄影比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积极参加各种比赛,通过训练比赛,大大促进了学生快速、准确、熟练的技能。 开展摄影兴趣小组活动,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以此应该做出很大的努力,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摄影兴趣小组开展得丰富多彩、富有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授课计划 本课程计划授课16课时,每次2课时,共讲授8次,其中组织外拍2次,计划采用摄影基础理论讲解与优秀作品欣赏同时进行的方法,让学生既有理性认识又有感性认识,并将较为满意的作品发到网上专区里,由我在网上为大家点评,同学们也可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我会将学员作品下载下来,在下一次课上点评,这种积极的互动方式一定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授课内容: 第一讲:优秀摄影作品欣赏;对摄影初学者的十点建议;网上注册以及交作 业的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摄影入门必须注意的十件事,掌握网上注册以及网上交作业的方法。 第二讲:photoshop 处理照片的一般方法;摄影作品欣赏以及学员作品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photoshop,掌握该软件处理照片的一般方法。 第三讲:数码摄影基础知识;学员作品分析

新闻摄影笔记(完整版)

新闻摄影

重点内容及考试复习时需特别注意的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点(填空、名词解释题可能分散于以下各部分): 1.新闻摄影的概念(参见第一讲笔记) 2.摄影用光知识(参见第十讲笔记) 3.与景深相关的知识(参见第七讲笔记第一部分) 4.摄影构图知识(参见第八、九讲笔记,此处可能出看图分析题) 5.照片构成与运作(参见第十一讲笔记,此处可能出看图分析题) 6.不同曝光模式特点(参见第四讲笔记第四部分) 7.不同焦距镜头的成像特点(参见第六讲笔记第二部分) 第一讲新闻摄影史 一、新闻摄影概念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拍的手段,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因素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 ·领会要点:1.双重属性(新闻性、形象性) 2.照片新闻价值的基本标准(真实、新鲜、生动) 3.新闻摄影报道的基本形式 二、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 1.精神调节功能 2.认知功能 3.教育功能 4.审美功能 5.文献功能 三、新闻摄影由来 1.摄影术的诞生与世界新闻摄影的萌芽

·1837.8.9 法国学术院路易斯达盖尔发明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标志着新闻摄影术的诞生。 ·1942.5.5-8 德国汉堡史斯尔茨、比鸥乌《德国汉堡的一场大火》第一场新闻照片标志着新闻摄影的萌芽。 2.摄影术的传入和中国新闻摄影的兴起 摄影术传入中国是在1942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新闻摄影是与革命运动一同崛起的。 3.中外早期摄影名人 (1)外国的代表人物 ●埃里希萨洛蒙erich salomon 1886-1944 德国“新闻摄影之父” 堪的摄影:小相机+现场光+不干涉对象 ●亨利卡迪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eson1908-2006 法国“摄影的代名词”“决定瞬间理论” ●尤金史密斯euguen smith1918-1978 美国“人道主义纪念碑”代表作《找到一个婴儿》《西班牙乡村》《水俣》《乡村医生》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1913-1954 匈牙利“战争摄影绝唱”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 (2)中国的代表人物 ●沙飞1912-1950 中国新闻摄影先驱者第一个明确提出“摄影武器论” 代表作《战斗在古长城上》 ●吴印咸1900-1994 中国人民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创者代表作《白求恩大夫》●石少华1913-?代表作《地雷战》 4.无产阶级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以革命战争为主要题材的现场记录阶段(1936-1956) ②以政治斗争为主要题材的导演摆拍阶段(1956-1976) ③以改革开放为主要题材的新闻摄影回归阶段(1976-1996) 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视觉语言表达阶段(1996-今) 第二讲照相机的主要构造和相关附件 一、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