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便秘系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导致大肠传导失常,以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难解,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而便而不畅的病证。便秘既可以作为独立病证存在,亦可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内经》中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伤寒论》称“阴结”、“阳结”、“不更衣”“脾约”等;后世又因其病因不同有“风秘”、“气秘”、“寒秘”、“热燥”、“风燥”等病名。张仲景对便秘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提出了寒、热、虚、实不同的发病机制,并设立了承气汤的苦寒泻下,大黄附子汤的温里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理气通下以及蜜煎导等法,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有的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治疗便秘所常用。

本章仅讨论以便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证。临床上许多病证如胃痛、腹痛、臌胀、黄疸、噎膈等出现便秘症状时不属本病范围,应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所致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临床以便秘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便秘的病因主要有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其基本病机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一)病因

1.饮食所伤过食醇酒辛辣厚味,或过服热药,均可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失于濡润,粪质干燥,难以排出,形成便秘;或恣食生冷,阴寒凝滞胃肠,胃肠传导失司,糟粕停留而成便秘;或过服辛香燥热之物,耗伤阴血,导致阴亏血少,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导致大便干结,便下难解。

2.情志失调忧愁思虑,脾伤气结,凝滞胃肠;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调,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致大便干结而成便秘。

3.年老体虚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或失血,或年老体虚,气血亏虚,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肠道失润,导致大便难下。若气血亏虚未复,可发展为阴阳两虚,阴虚则大肠失荣,而致便结难解;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便下无力,大便艰涩难出。

4.感受外邪外感燥热之邪伤肺,燥热之邪下移大肠,肠燥津枯而大便秘结;或外感寒邪,直趋胃肠,大肠传导失司;或外感它邪化热伤津,大肠失润,可致大便干结难出。

(二)病机

便秘的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司,同时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若过食辛辣厚味,致肠胃积热,津液耗伤,肠道失润,大便干结难出而形成热秘;或外感燥热之邪伤肺,或感受它邪从热化燥,或气郁日久可化热,燥热下移大肠,则肠燥津枯,大肠传导失司,亦可形成热秘。或素体阳虚,或恣食生冷,或过用苦寒药,损伤脾阳,脾肾阳虚,温煦无权,阴寒内生,糟粕内停,大肠传导失司而形成冷秘。若因忧愁思虑,或抑郁恼怒,均可使气机郁滞;或久卧久坐少动,易致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调,大肠传导失司而形成气秘。若年高体虚,或产后、病后,气血亏虚;或思虑过度,脾气受损,阴血暗耗;或久病肺气不足,肺脾气虚均可导致大肠传导失司,排便困难,形成虚秘。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而形成气虚便秘;血虚则肠道失润,而形成血虚便秘。若气血亏虚久延不复,久病及肾,或年高体虚肾亏,或房劳过度伤肾,均可致肾阳亏虚,肾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温煦肠道,阴寒凝滞,大便艰涩难出,大肠传导无力则形成阳虚便秘;若或过服辛香燥热之物,耗伤阴血,导致阴亏血少,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导致大便干结,便下难解,大肠传导失司形成阴虚便秘。

1.基本病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2.病位便秘的病位在大肠,但常与脾、胃、肺、肝、

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3.病理性质便秘的病理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燥热内结者为热秘,阴寒凝滞者为冷秘,气机郁滞者为气秘。阴阳气血不足者属虚。实者为邪滞肠腑,壅塞不通;虚者为大肠失于温润或濡养,传导失常。

4.病机转化便秘寒热虚实之间可相互兼夹和转化,可由实转虚,可因虚致实,或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如热邪久延可伤阴,由实秘转为虚秘;寒积日久可伤阳,形成阳气虚衰因实致虚证;气郁日久可化热,导致气滞与热结并存;阴血不足常易化热而形成热结便秘;气虚阳虚之人,常易导致阴寒内生而形成冷秘,成为虚中夹实之证。

5.预后便秘一般治疗得当,大多可痊愈。对年老体弱、产后、病后气血亏损,治疗宜缓图其效;若便秘日久,可引起肛裂、痔疮等。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排便周期延长,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超过三天以上;或粪质干燥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艰涩难出。常兼有腹胀、腹痛,或纳呆、头晕、口臭,或肛裂、痔疮,或排便带血以及汗出气短、头晕心悸等症。

2.病史发病常与饮食、情志、坐卧少动、年老体弱或热病津伤、产后失血等因素有关。起病缓慢,多表现为慢

性病变过程。以中老年多发,女性多见。 3.辅助检查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直肠指检可为常规检查,钡剂灌肠、直肠镜或乙状直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常有助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鉴别诊断】

1.便秘与积聚积聚与便秘均可触及腹部包块。但便秘的包块在左下腹,为条索状,与肠形一致,而且排便后即消失或减少。积聚的包块则形状不定,多与肠形不一致,排便后包块不消失。

2.便秘与肠结二者均为大便秘结不通。但肠结多发病急、腹痛拒按、无矢气和肠鸣,大便完全梗阻不通,常伴呕吐,甚者呕出粪质,病机为大肠通降受阻;而便秘多发病缓,或慢性久病,可见腹胀痛,大便干结难行。但有矢气和肠鸣,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常。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实便秘伴小溲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嗳气频作,胁腹痞满,甚则胀痛,鼻息气热者,为实证、热证;便秘伴气短汗出,面色无华,头目晕眩,心悸,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者,多为虚证、寒证。

2.辨排便粪质粪质干燥坚硬,便下困难,肛门灼热,属燥热内结;大便艰涩,腹痛拘急,多为阴寒凝滞;粪质不

甚干结,排便不爽,伴腹胀肠鸣矢气,多为气滞;粪质不干,欲便不出,便下无力,多为气虚。

3.辨舌质舌苔舌红少津,无苔或少苔,为阴亏津少;舌淡苔少,为气血不足;舌淡、苔白滑或白腻,系阴寒内结;舌苔黄燥或垢腻,属肠胃积热。

4.实秘当辨热秘、冷秘与气秘,虚秘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的不同。

(二)治疗原则

便秘的治疗原则以通下为主,但绝非单纯用泻下药。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实秘为邪滞胃肠、壅塞不通,虚秘为肠失温润、推动无力。实者以驱邪为主,泻热、温散、通导为治本之法,并辅以顺气导滞之品,标本兼治,邪去便通;虚者以养正为先,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治本之法,辅以甘温润肠之药,标本兼治,正盛便通。

(三)分证论治

实秘

1.热秘

证候:大便干结或兼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疮。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胃主受纳腐熟,大肠主传导燥化,若肠胃积热,耗伤津液,则大便干结;积热上蒸,腑浊不降,则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热积肠胃,腑气不通,糟粕不下,气机

壅滞,故腹胀或腹痛;身热面赤,亦为阳明热盛之候。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安。热移膀胱,则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为胃肠积热、伤津化燥之征。本证的主要病机是肠腑燥热,津伤便结。以大便干结和肠热腑实见症为审证要点。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加减。方中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泻热;火麻仁、杏仁润肠通便;芍药养阴和营。若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可加芒硝、瓜蒌仁以软坚散结,泻热通便;若口干舌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以滋阴生津;若兼痔疮便血,宜加槐花、地榆以清肠止血;兼肝郁化火,烦躁易怒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或选用当归龙荟丸;若燥热不甚,或药后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缓下,以免再秘;若热势较甚,痞满燥实坚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2.气秘

证候: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失和,肝脾失调,气机郁结,或久坐少动,致气机郁滞,升降失调,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内停,故大便秘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肠腑气滞则腹中胀痛,肠鸣矢气;腑气不通,则气不下行而上逆,故嗳气频作;肝郁气滞则胸胁满闷;胃肠气阻,脾气不运,胃

气不纳,故食少纳呆;脉弦为肝脾气郁之征,舌苔薄腻为气滞湿阻之征。本证主要病机为肝脾气滞,腑气不通。以便秘和肝郁气滞并见为审证要点。

治法:顺气导滞。

方药:六磨汤加减。方中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若气郁化火,症见口苦咽干,舌苔黄者,可加黄芩、栀子、龙胆草以清肝泻火;腹胀甚者加莱菔子、青皮、厚朴以助理气之功。气逆呕吐者,可加半夏、陈皮、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胃止呕。

3.冷秘

证候: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痛拒按,喜热恶寒,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恣食生冷或外感寒邪,或过服寒凉,阴寒内盛,凝滞胃肠,大肠传导失司,糟粕不行,故大便艰涩、手足不温;阴寒凝滞肠腑,气机不畅,见腹痛拘急、胀痛拒按;阴寒之邪犯胃,胃失和降,则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为阴寒凝滞之征。本证主要病机为阴寒内盛,凝滞胃肠。以便秘与寒滞胃肠并见为审证要点。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药: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前方温中散寒,导滞通便。方中附子温里散寒;大黄荡涤积滞;人参、干姜、甘草益气温中。后方温肾祛寒散结。方中半夏降逆化浊;姜汁和胃降

浊;硫黄温肾祛寒,通阳开秘。可加枳实、厚朴助行气通下之力;若肠燥精亏者,可加当归、苁蓉养精血润肠燥;若腹冷痛者,可肉桂木香温阳理气止痛。

虚秘

1.气虚便秘

证候:粪质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便难排出,汗出气短,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故虽有便意,临厕须竭力努挣,而大便并不干硬。肺卫不固,腠理疏松,故挣则汗出短气。脾虚则健运无权,化源不足,故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虚弱,便后疲乏,均属气虚之象。本病主要病机为肺脾气虚,传导无力。以粪质并不干硬,便难排出和气虚证并见为审证要点。

治法:补气润肠。

方药:黄芪汤加减。本方有补益脾肺,润肠通便功效。方中黄芪补脾肺之气;火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气虚较甚,可加人参、重用白术。若气虚下陷脱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提举陷。日久肾气不足者,可用大补元煎滋补肾气。

2.血虚便秘

证候: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健忘,失眠多

梦,头晕目眩,口唇色淡。舌淡苔白,细脉涩。

证候分析:血虚津少,不能濡润大肠,故大便秘结;血虚不能上荣,故面色无华;心失所养则心悸,血虚清窍失养,故头晕目眩;唇舌淡,脉细涩,均为阴血不足之象。本病主要病机为阴血亏虚,肠道失润。以便秘和血虚证并见为审证要点。

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润肠丸加减。本方具有养血滋阴,润肠通便功效。方中当归、生地黄滋阴养血;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行气,导气下行。可加玄参、何首乌、枸杞子养血润肠;若血虚内热,可加知母、胡黄连等以清退虚热;阴血已复,大便仍干燥者,可用五仁丸润肠通便;若兼气虚,气短乏力,可加黄芪、党参益气。

3.阴虚便秘

证候: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津失濡,故见大便干结如羊屎;阴虚则形体消瘦;阴虚清窍失养则头晕耳鸣,腰府失养则腰膝酸软;阴虚火旺,故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舌脉之象为阴虚之征。本病主要病机为阴液亏虚,肠失濡润。以便秘干结和阴虚火旺之象共见为审证要点。

治法:滋阴通便。

方药:增液汤加减。本方具有滋阴增液,润肠通便功效。方中以玄参、麦冬、生地黄滋阴生津,润肠通便。可加白芍、北沙参、当归、石斛以助养阴之力;加火麻仁、柏子仁、栝蒌仁增强润肠之功;胃阴不足,口干口渴者,可用益胃汤加减。若肾阴不足,腰膝酸软者,可用六味地黄丸。若阴亏燥结,热盛伤津者,可用增液承气汤以增水行舟。

4.阳虚便秘

证候:大便干或不干,排出艰涩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淡白或时作眩晕,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则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证候分析:阳气虚衰,寒自内生,肠道传导无力,浊阴凝聚,故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阳虚温煦无权,故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长;阳虚阴寒上逆,扰乱清空,故时作眩晕;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阳虚内寒之象。本病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阴寒凝结。以排便困难,伴脾肾阳虚见症为审证要点。

治法:温阳通便。

方药:济川煎加减。本方具有滋阴增液,润肠通便功效。方中肉苁蓉、牛膝温补肾阳,润肠通便;当归养血润肠;升麻、泽泻升清降浊;枳壳宽肠下气。若老人虚冷便秘,可用半硫丸;脾阳不足,阴寒冷积者,可用温脾汤;肾阳不足者,尚可用肾气丸。

【其它疗法】

1.中成药

麻子仁丸、牛黄解毒丸(片)、牛黄清火丸、大黄清胃丸、三黄片、更衣丸、当归龙荟丸、青麟丸可用于热秘;槟榔四消丸、木香槟榔丸可用于气秘;补中益气丸、四君子丸可用于气虚秘;金匮肾气丸、青娥丸可用于阳虚秘;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当归养血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可用于阴虚秘。

2.单方

①番泻叶6g或大黄6g开水泡服,代茶饮。适用于热秘。

②白术60~100g,黄芪30g,水煎取汁300ml,加入蜂蜜30g,每次100ml,每日服三次。适用于气虚秘。

③生何首乌30g、决明子15 g煎汤服,每日一次。适用于血虚秘。

【预防调护】

注意饮食调理,以清淡饮食为主,多食粗纤维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适当摄入油脂,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久坐久卧和长期从事高度紧张的的工作,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养成按时登厕习惯。此外,还要积极治疗肛门直肠疾病。

【小结】

便秘系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

导致大肠传导失常,以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难解,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而便而不畅的病证。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但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为其基本病机。病位在大肠,但常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临床证型虽多,但概括说来,不外虚实两大类。实证有热秘,气秘,冷秘;虚证有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阳虚秘。便秘的治疗,以通下为原则,但绝非单纯用泻下药。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应根据寒热虚实情况,注意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实者宜通泻,虚者宜润补。另外,平时注意注意饮食调理,避免久坐久卧和长期从事高度紧张的的工作,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养成按时登厕习惯等,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附:临证参考

1.正确理解和运用通法便秘的治疗虽以通为主,但必须审明病因、病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辨治,切不可一见便秘即采用通腑泻下之法。尤其是慢性习惯性便秘,一般为虚多实少,若泻药使用不当,耗伤津液,损伤正气,反可使便秘加重。临床可考虑调补脾胃气阴,滋养肠道津液之法,常用药物有生黄芪、太子参、北沙参、生白术、生地黄、生首乌、生玄参、鲜麦冬等,剂量宜大,多用至30-60g,有鼓动脾气、生养津液、滋润肠道、促进传导之功。若再结合辨证用药更能切合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习题及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习题及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A1 1、下列妇科病证中,哪项与寒邪无关 A、痛经 B、月经后期 C、带下病 D、月经先期 E、不孕症 2、外湿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子肿 B、闭经 C、子满 D、阴痒 E、经行泄泻 3、下列各项,不属于外热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多 B、产后发热 C、恶阻 D、阴疮 E、子淋 4、抑郁忿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B、月经先期 C、经期延长 D、经间期出血 E、月经过多 5、惊恐伤肾,恐则气下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经间期出血 C、月经过少 D、月经先期 E、月经过多 6、产后过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产后血晕 B、产后发热 C、恶露不绝 D、产后腹痛 E、产后抑郁 7、肾阴虚,冲任、胞宫胞脉失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月经过少 C、闭经 D、痛经

8、肝经湿热,蕴结胞中,阻滞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少 B、癥瘕 C、闭经 D、月经后期 E、痛经 9、肾阳虚,命门火衰,胞宫虚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妊娠腹痛 B、带下过多 C、月经过少 D、月经后期 E、闭经 10、肝郁化热,火热之邪下扰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行吐衄 B、妊娠恶阻 C、月经先期 D、经行乳房胀痛 E、经间期出血 11、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先期 B、胎漏

C、滑胎 D、胎萎不长 E、产后血晕 12、脾失统摄,冲任不固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间期出血 B、带下过多 C、经行吐衄 D、滑胎 E、经期延长 13、督脉虚损,阴阳平衡失调可导致的疾病是 A、经行发热 B、崩漏 C、经行身痛 D、痛经 E、产后发热 14、下列各项,不属于带脉失约导致的疾病是 A、滑胎 B、带下病 C、胎动不安 D、子宫脱垂 E、崩漏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7.厥阴病的病理特点,主要是阴阳相争、_______________。 8.青色主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小儿惊风。 9.望舌苔主要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内容。 10.气虚发热的临床特点是长期低热、_______________则甚。 11.滑脉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_______________。 13.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寒肢凉、舌淡胖、脉微细,此属_______________。 五、名词解释 1.中医诊断学 2.客色 3.大头瘟 4.阴黄 5.假神 6.外感表虚证 7.并病 8.镜面舌 9.绝脉 10.气分证候 六、问答题 1.试从闻诊上简要区别喘证与哮证、虚喘与实喘。(4分) 2.阳明腑实证和热入营血证,皆可出现神昏谵语,试从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加以区别。(5分) 3.简述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在病机与表现上的异同。(6分) 七、病案分析 赵某某,男,30岁,工人。患者于五天前开始发热,伴微恶寒。咳嗽吐浓痰,鼻塞流浊涕,未及时就医。现症转壮热,口渴,咳嗽加剧,痰稠色黄,气喘息粗,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1.选择最佳辨证方法(2分) 2.辨证诊断(5分) 3.证候分析(8分) 中医诊断学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水饮证面色黑主要是: A、黑而干焦B、鼻柱黑C、眼眶黑 D、口周黑E、青黑 2、瘿瘤多见于: A、气滞血瘀B、阳虚阴盛C、肺肾阴虚 D、感受风火时毒E、肝郁气结痰凝 3、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病: A、里热B、表热C、血瘀 D、痛证E、惊风 4、患者自觉口甜,多属: A、脾胃气虚B、肝胃蕴热C、脾胃湿热 D、肾病E、脾阳虚 5、细脉、微脉、弱脉、濡脉的共同特征是: A、中取即得B、细小无力C、浮取即得 D、沉取即得E、若有若无 6、食滞胃脘证患者,其脉多为: A、弦B、实C、数 D、缓E、滑 7、下列哪项与弦脉所主病症无关: A、肝病B、痛证C、痰饮 D、宿食E、胆病 8、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于: A、瘀血B、肾虚C、阳虚 D、肾绝E、水饮 9、患者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B、真热假寒C、表热里寒 D、表实里虚E、阳盛阴虚 10、下列哪项不是辨别虚实真假的主要依据? A、腹部的硬满与柔软B、整体状况的强与弱C、舌质的苍老与嫩胖D、脉沉取有力与无力E、面色的苍白与颧红 11、下列除___外,均是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A、面色苍白B、口渴饮冷C、呼吸微弱 D、四肢厥冷E、舌淡而润 12、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是: A、表证B、表邪入里C、半表半里 D、表热里寒E、表寒里热 13、按虚里,下列除何项外,均属正常: A、按之应手B、动微不显C、动而不紧 D、缓而不怠E、节律均匀 14、壮热烦燥,面红目赤,腹胀满拒按,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此属: A、里热证B、里实证C、里实热证 D、表里俱热证E、真寒假热证 15、患者手足疼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舌淡暗,脉沉迟涩,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练习题:便秘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练习题:便秘 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便秘的病因病机 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 病机 基本病机——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粕内停。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病性——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燥热内结于肠胃—热秘;气机郁滞—实秘;阴寒积滞—冷秘或寒秘;气血阴阳亏虚—虚秘。 四者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寒、热、虚、实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不愈,津液渐耗,可致阴津亏虚,肠失濡润,病情由实转虚。气机郁滞,久而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如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 【A2型题】

气虚秘若气虚下陷,肛门坠胀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以下何方() A.麻子仁丸 B.更衣丸 C.六磨汤 D.黄芪汤 E.大补元煎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气虚秘——黄芪汤。 黄疸 黄疸的概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黄疸的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病后续发。 病机 基本病机—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 病位—脾、胃、肝、胆。 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

湿邪既可从外感受,亦可自内而生。如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生。 病理性质—以实为主,病久则正虚邪恋。 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发展,病状急剧加重,热势鸱张,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 如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 如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 【A2型题】男,50岁。一月前因劳累过度,出现形体倦怠,头晕泛恶,纳食不佳,厌食油腻,过一周后两目黄染,随后皮肤亦黄,黄色尚鲜明,伴胁痛脘胀,头重如裹,小便短黄,大便稀溏,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选用() A.茵陈五苓散 B.栀子柏皮汤 C.大黄硝石汤 D.茵陈蒿汤 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由题干可知此为湿重于热的阳黄,当治以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方选茵陈五苓散加减。 水肿

从_内经_病机十九条看中医临床思维方法_张珺

从《内经》病机十九条看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张珺,沈津湛,吴元洁,王 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合肥230001) 摘要: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从临证的角度说,《内经》尤其是病机十九条是其集中的表现。病机思维源于中医整体观的哲学思想的指导;其归纳的模式是直觉判断;运用的工具是意象思维,类象逻辑;方法是取类比象,司外揣内,以譬尽意;借助的是理性推导,注重的是病理联系,强调的是整体效应,谋求的是身心平衡—— —对立统一,重感觉,重表象,重时间中人的动态。关键词:中医临床思维;《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图分类号: R2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043(2014)02-0069-02*基金项目: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09165);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0367);2013年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30901)。 作者简介:张珺(1980-),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疾病。 中医的基本特色是什么?当然是其核心思想和思维方法。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思想是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审证求因的构建过程。何谓“审证求因”? 其意首见《伤寒论》。张仲景在太阳篇中言及桂枝汤证“坏病”时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张仲景要审的是“太阳坏病”的脉证,寻求的是此坏病的病因(机),然后随证治之即辨证施治[1]。这一类表述已经牢牢地抓住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实质,临证首抓主证,然后围绕主证展开思维。1病机的中医内涵 何谓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机要、机转,机为机要,指重要和机密的,从临证的角度说,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关键,是用审证求因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归纳出的,病机从分析临床证候群开始,是高度概括的临证抽象,它规范了相应治则、治法和方药,是理法方药的依据。病机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所在。它不是着眼于局部的、微观的病理变化,而是从整体宏观角度把握疾病本质的要领,病机综合了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诸要素。其运用的是“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的意象思维,中医的“取类比象”,即“观物取象”,“象以尽意”,通过将临床症状与自然界的现象相类比,推导出原因,归纳病机是感 性的、直觉的、抽象的思维。2 再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病机的构成遵循上述象思维法则。王冰在《六 节藏象论》的注释中则曰:“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2] 其实,《至真要大论》早已经典地运用了这一象思维的方法,其所载著名的病机十九条:“诸风掉 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郁, 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 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3] 即为基于象思维的病机总结。现以“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条五脏病机来举例说明,经文中的痛、痒、疮是阳证疮疡的临床证候群的典型代表,阳证疮疡如痈、疽、疖、发、痤、丹毒等发病时典型表现为局部症状红、肿、热、痛、化脓,整体表现为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运用意象思维的方法,与自然界的现象联系起来,是火。按照中医的辨证施治,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相结合,于是得出火热的病机,这里的心即代表了火热这个病机,心并非是实质性的脏器,也不是主神明的脑,而是以抽象的病机存在的。 具体说,首先五行来分,心属火,从心的功能而言,《素问·痿论》曰:“心主全身之血脉。”心具有推动血液运行和温煦机体的作用,这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再谈解剖,中医解剖的最大的成就是将心、肝、脾、肺、肾确立为五脏符号和五大系统,从最原始的中医解剖学来分析,在解剖过程中,看到了心是温热的鲜红的,跳动的,这是心的自然属性,按照中医的取象思维,和自然界的火最相像,所以这也是取 DOI :10.11656/j.issn.1673-9043.2014.02.02 69

《中医内科学》答案

中医内科辅导资料参考答案 一 1 - 5 D D D B D 6 -10 C E B C E 11-15 B C D B C 16-20 D D E B E 21-25 A D D E C 26-30 C E C B E 31-35 A C D E E 36-40 C A E B D 41-45 B D B C C 46-50 B B E A E 51-55 A D C D E 56-60 B C E A E 61-65 D B D C C 66-70 D E C E D 71-75 D C D B E 76-80 C A E B E 81-85 D A B B E 86-90 A/EC B D D 91-95 B D D E E 96-100 B E B D C 101-105 B E E E B 106-110 B B B C C 111-115 C B C D C 116-120 A D E A A 120-125 A C E C D 126-130 B B D C C 131-135 B A D D C 136-140 D A E A E 141-145 D B A D E 146-150 D C A D C 151-155 D B C E A 156-160 D C B C E 161-165 A A E B D 166-170 B B E A A 171-175 B A E D E 176-180 D A E A C 181-185 A C A E D 186-190 B B E C C 191-195 B B C C C 196-200 A A E A E 201-205 D C A E A 206-210 D D C C D 211-215 E D B C A 216-220 E A D B C 221-225A E C B B 226-230 A C D E E 231-235 D C E B A 236-240 C A E B C 241-245 E A E B D 246-250 C A E E C 251-255 B C B D A 256-260 E E B E C 261-265 C D B B A 266-270 E C B E B 271-275 A C A E A 276-280 B E A C D 281-285 C B B A A 286-290 B E A D C 291-295 C A B D C 296-300 A C B A C 1 试述中风、痫病、厥证、痉病临床表现异同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一一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便秘与肠结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肠结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Al型题 l·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病证 B·湿温病证 C·外感表证 D·半表半里证 E·阳明病证 2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 A·气虚发热 B·血虚发热 C·阴虚发热 D·湿温潮热 E·骨蒸潮热 3·下列哪项属于病理性汗出 A·进食辛辣 B·剧烈活动 C·衣被过厚 D·睡眠之中 E·气候炎热 4·自汗、盗汗并见"的病理基础是 A·阳气不足 B·精血亏虚 C·阴阳两虚 D·津液不足 E·以上均非 5·日间汗出,活动后更重的称为 A·盗汗 B·自汗 C·黄汗 D·战汗 E·大汗 6·太阳经头痛的特点足 A·前额连眉棱骨痛 B·两侧太阳穴处痛 C·后头部连项痛 D·头痛连齿 E·头痛昏沉 7·痰湿内阻所致头晕表现的特征是A·头晕胀痛 B·头晕眼花 C·头晕昏沉 D·头晕耳鸣 E·以上均非 8·淤血阻滞胸部脉络所致胸痛的特点是 A·胸痛彻背 B·胸痛咳血 C·胸部刺痛 D·胸痛喘促 E·胸痛走窜 9·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船之上,称为A·目眩 B·日昏 C·雀目 D·目痒 E·内障 10·渴不多饮见于 A·阴虚 B·湿热 C·痰饮 D、感血 E·以上均是 11·下列各项,属肝郁牌虚的是 A·肛门灼热 B里急后童 C·大便溏结不调 D·大便完谷不化 E、以上均非 12·大便完谷不化,多见于 A·阴虚 B·脾虚 C·肝郁乘脾 D·伤食 E湿热 13·下列哪项与肾气不固无关 A小便失禁 B·小便涩痛 C·睡中遗尿 D·尿频而清 E·余沥不尽 14·阳虚患者的小便异常,与下列哪项无关A·尿急而涩 B·尿频而数 C·尿清而长 D·尿多而遗 E·尿少而肿 15·下列各项,可见饥而不欲食症状的是A·胃火炽盛 B·胃阴不足 C·胃强脾弱 D·脾胃气虚 E·肝胆湿热 Al型题

讲义之精深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科学——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分泌及代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 治法和方剂,都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辨证论治是一个由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连续过程,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遣药组方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因此,治法是联系辨证理论和遣药组方的纽带,也是学习和运用方剂不可缺少的基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丰富的治法理论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等均为中医学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至汉末,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治法和方证融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其后,随着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使治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能适应各种病证的治疗需要。 中医学的治法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首先,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称为治疗大法,如表证用汗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等,本教材中“常用治法”所讨论的“八法”即属这一层次。其次是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即具体治法。各论中每一具体方剂的“功用”项目即体现了该方的具体治法。在临床运用中,只有精确地把握具体治法,才能保证具体病证治疗中有较强的针对性。 治法不但具有多层次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多体系的特点。这是因为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多种体系,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由于治法和病机的对应性,因此形成了相应的不同治法体系,如“宣肺止咳”、“滋水涵木”等属于脏腑治法体系,“和解少阳”、“泻下阳明热结”等属于六经治法体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等属于卫气营血治法体系,“宣上、畅中、渗下”及“三焦分消”等属于三焦治法体系。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时,必须紧密结合相关病机和辨证体系的基本理论,才能对具体治法以及遣药组方的把握达到切中病机、针对性强的要求。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只有首先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遣药组方或运用成方。 从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治法是在长期临床积累了方药运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丰富、完善过程中,逐步总结而成,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但当治法已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其为风寒所致的表寒证后,根据表证当用汗法、治寒当以温法的治疗大法,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加减,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以使汗出表解,邪去人安。否则,辨证与治法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辨证的目的在于确定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立治法,治法是针对病机产生,而方剂必须相应地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虽然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除了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这两个主要方面以外,方剂和治法的关系,还体现在以法可以类方和以法可以释方两个方面。前者在本教材总论第三章相关内容中讨论,后者在教材各论方解中体现。上述“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常用治法 历代医家鉴于具体治法的丰富内容,而又归属不同治法体系的特点,经过多次分类归纳逐渐形成体系。我们现在常引用的“八法”,就是清代医家程钟龄从高层次治疗大法的角度,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现将常用的八法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外,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用汗法治疗。例如: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系因气阴不足,阳虚寒凝,或燥热内结,痰湿阻滞,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的,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因肠动力减弱、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直肠肛门病变如肛裂、痔疮等引起的便秘,以及药物作用引起的便秘,热病伤阴后的便秘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便秘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因素过度饮酒,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煎烤之品,以致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燥热内结于肠道,肠道失于濡润;或食量不足,或进食蔬菜过少,或饮水不足,或经常食用方便食品等,均可使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肠道津液不足。以上因素使大肠津亏而失于濡润,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或郁怒伤肝,七情不和,均可使气机郁滞,进而导滞大肠传导失司,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或气郁不解,而化火伤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不行;或气郁导致水津不布,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出。 3.劳逸过度贪逸嗜卧坐久少动,易致意志消沉,体力下降,脏腑失调,气血郁滞,以致胃肠运动减弱,气机呆滞,大肠传导失职,久则中气暗耗,津液布散失常,气机壅滞,营血不畅,传导失职而为便秘。用脑过度,或积思难解,或长期夜间苦读,可致阴血暗耗,中气受损,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而成便秘。房劳过度,放纵嗜欲,可致肾精亏损中气耗伤,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精亏则肠道干涩而为便秘。

4.正气亏虚久病之后,或失血,或过用发汗、利小便之法,皆可致阴津受损,血虚津亏则大肠失荣,肠道不润,而排便艰难。或病后阳虚,或素体阳虚或因过用苦寒药物,伐伤阳气,均可致阴寒内盛,滞留于肠道,阳气不运,阴津凝而固结,使津液不行,大肠传导失常致便秘。 二、病机 1.发病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者。多缓慢发病。 2.病位在大肠,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肾、肝、肺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3.病性为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虚为气虚、阳虚、血虚、津亏、精亏;实为热结、气郁、寒凝。 4.病势初起多为其它脏腑失调而影响大肠致病,久则病势逐渐向大肠发展,大肠传导失常,伤阴耗液,反过来又影响其它脏腑。 5.病机转化初起多为肠道积热,耗伤津液,或七情不和,气机郁滞;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耗气伤津,形成虚实夹杂;久则气血不足,下元亏损,阳虚阴寒内生,乃成虚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排便时间延长,间隔3天以上,粪便干燥坚硬,难以排出,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2.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3.多见于老年、大病久病体弱、体质偏盛偏衰者。 二、鉴别诊断 1.大肠癌粪便形状进行性变细,原有排便正常而近期出现便秘,年龄在45岁以上,粪便表面可见鲜血,或隐血试验持续阳性,肛门指检多可触到结节状坚硬肿块,指尖常染有血迹,直肠

痢疾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痢疾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痢疾系因外感湿热或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化为脓血,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或脓血便为主症的病证。 本病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最常见。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但儿童和老年患者常因急骤发病、高热惊厥、厥脱而亡,须高度重视,积极防治。 本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肠澼”及“赤沃”。而《难经》有大肠泄,大瘕泄,小肠泄等描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将痢疾、泄泻统称为“下利”。至东晋·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中,始称为“痢”,以区别于一般之泄泻。隋·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痢疾候》,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列出了如“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痢”等21种痢疾。宋·严用和在《济生方·痢疾论治》首先提出了“痢疾”名称,说:“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丹溪心法·痢》说:“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已认识到痢疾与感受时邪有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清·喻昌创“逆流挽舟”之法,是治痢兼有表证行之有效的治则。清代的一些痢疾专著如吴

道琼的《痢症参汇》、孔毓礼的《痢疾论》等,均为集痢疾辨证论治之大成。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肠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本病相似时均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痢疾的病因,主要是外感湿热或时邪疫毒和饮食所伤。其主要病机是邪滞于肠,气血凝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一)病因 1.外感时邪疫毒一是感受湿热之邪。夏秋之交,热郁湿蒸,湿热之邪内侵,蕴于肠腑,致气血壅滞,传导失司,发生湿热痢疾。二是感受疫毒之邪。疫毒邪气,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且这种邪气的产生及其致病流行,往往与反常气候有关。所谓“疫气乃异气也,不在六气正化之中”,疫毒邪气,混杂伤人,相互传染,造成痢疾流行。 2.内伤饮食平素饮食过于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肠胃;或因食用不洁食物,湿热毒邪从口而人,邪气积滞腐败于肠间,发为痢疾。 (二)病机 发病机理为外感湿热或寒湿,或过食肥甘厚味,或啖食不洁之物,滞于脾胃,客于肠腑,酿成湿热;或疫毒之邪内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方药中教授论病机十九条及其运用规律

方药中教授论病机十九条及其运用规律 张存悌, 宋翠力 (沈阳市大东区中医院,沈阳 110044) 摘 要:方药中倡导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步骤、方法和模式对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促进辨证论治规范化的确立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概述方药中教授对病机十九条的发挥与运用。论述了方药中教授根据病机十九条,把辨证论治分为五个步骤。即:定位、定性、必先五胜、治病求本、治未病。认为自掌握“五步法”以来,治疗一些疑难病证,疗效明显提高,颇感得心应手。 关 键 词:方药中; 病机十九条; 理论探讨 中国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76(2001)04-0303-02 方药中(1921~1996),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范化、气化学说等方面的研究,他关于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内涵的阐述,为中医学术界首次提出。方药中倡导的中医辨证论治的步骤、方法和模式,对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和规范化的确立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他对肝、肾疾病的诊治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主要著作有:《辨证论治研究七讲》、 《医学三字经浅说》、 《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代表作为《医学承启集》。 笔者1989年12月在北京国防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亲聆了著名中医、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方药中的一堂演讲,感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比喻精彩,受益匪浅。今将记录稿整理出来公之同道。 1 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理。中医关于病机的阐述很多,但比较突出并能示人以规矩者,首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历代医家对病机十九条多是注释文字,而对实质探讨的并不多。这是一个十分必要加以深入讨论的问题,个人认为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可分六个方面: 其一,强调了分析病机在临床诊治上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提高疗效上的关键作用。辨证论治绝对不是对症治疗,经云:“知标与本,用之不殆,…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引文见《素问?至真要大论》,下同)要谨守病机,务识其义。 收稿日期:2001-06-11。 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男,主任医师。 其二,如何分析病机,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问题,先“定位”,亦即首先确定患者病变所在部位,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等即是例子。 其三,强调了“定性”问题,亦即进一步确定其证候性质,如“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即是例子,强调定位与定性要密切结合起来。 其四,明确提出了相同的临床表现可以有不同的病机;反之,不同的临床表现可有相同的病机。前者如“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热瞀瘛,皆属于热”,虽然同为抽搐痉挛,却有属风属湿等不同;后者如“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说明吐泻、腹胀、转筋等临床表现虽不同,但在症候性质上却同属热象。 其五,强调了药物归经理论的作用,要按经络选药,泛泛用药不会有效。 其六,提出了治疗原则问题,强调了“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必先五胜”,要找出原发病继发病;处理好正邪关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甚者夺之”。总之,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2 根据病机十九条精神,把辨证论治分为五个步骤进行 (1)定位。如何定位,有五个方法:①根据症状出现的部位定位。如头痛,两额痛属胃,巅顶痛属肝,枕后痛属肾。②根据脏腑功能特点定位,如肝主疏泄、藏血、主筋、易动,凡属上述功能失调者,如胁肋胀满、出血、运动障碍等,均可定位在肝。③根据体征特点定位,如心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声为笑, 303 2001年8月第19卷第4期August2001,Vol.19,No.4 中医药学刊 Study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便秘系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导致大肠传导失常,以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难解,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而便而不畅的病证。便秘既可以作为独立病证存在,亦可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内经》中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伤寒论》称“阴结”、“阳结”、“不更衣”“脾约”等;后世又因其病因不同有“风秘”、“气秘”、“寒秘”、“热燥”、“风燥”等病名。张仲景对便秘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提出了寒、热、虚、实不同的发病机制,并设立了承气汤的苦寒泻下,大黄附子汤的温里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理气通下以及蜜煎导等法,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有的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治疗便秘所常用。 本章仅讨论以便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证。临床上许多病证如胃痛、腹痛、臌胀、黄疸、噎膈等出现便秘症状时不属本病范围,应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所致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临床以便秘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便秘的病因主要有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其基本病机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一)病因 1.饮食所伤过食醇酒辛辣厚味,或过服热药,均可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失于濡润,粪质干燥,难以排出,形成便秘;或恣食生冷,阴寒凝滞胃肠,胃肠传导失司,糟粕停留而成便秘;或过服辛香燥热之物,耗伤阴血,导致阴亏血少,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导致大便干结,便下难解。 2.情志失调忧愁思虑,脾伤气结,凝滞胃肠;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调,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致大便干结而成便秘。 3.年老体虚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或失血,或年老体虚,气血亏虚,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肠道失润,导致大便难下。若气血亏虚未复,可发展为阴阳两虚,阴虚则大肠失荣,而致便结难解;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便下无力,大便艰涩难出。 4.感受外邪外感燥热之邪伤肺,燥热之邪下移大肠,肠燥津枯而大便秘结;或外感寒邪,直趋胃肠,大肠传导失司;或外感它邪化热伤津,大肠失润,可致大便干结难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