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45347517.html,

中国园林

作者:卢之杰

来源:《名城绘》2018年第06期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后辈的建筑师也一直力图从古典园林中获取现代建筑设计的营养,而不只是拷贝和复古。但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案例并不多。

关键词:中国园林;类型;现象

贝聿铭的香山饭店(图1、图2)凭借建筑师的名气而闻名,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张永和的很多作品也乐于提及园林,而王澍在介绍他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时,总不忘说他的设计的开始是艺圃。

在我们的设计中,始终无法运用园林做出一份好的解答,我认为,是缘于对园林解读的贫乏。建筑师与普通的游览者不同,普通游览者的解读只限于享受,而建筑师的解读则要多一份思考。

“类型”(type)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typos,该字的含义相当广。18世纪以来,形态一

直被当作一种分类的工具,李纳尔斯(Linnaeus)有名的植物分类系统便是一例。他以植物共同的特性为依据,将其分成不同的科别。类型的概念后来进入了建筑的论述中,其中秉持的意义也是一样的。提到建筑的类型学,最先想到的是迪朗(Grand Durand)和罗西(Aldo Rossi)。在“迪朗代表作”中,迪朗本着类型研究的原则,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加以安排,整理出纲要。

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梅洛-庞帝发展了它,而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更拉近了场所和现

象与建筑学的距离。舒尔茨的《场所现象》则是彻底的建筑现象学的论著。瑞士著名建筑师祖姆托(Peter Zumthor)也称自己为现象学论者,他说:“我是个现象学论者。我从对世界的体

验入手,我现在活着,我听到外面的牛铃声,听到这屋里的回响,还听到暖气管中的水流声。和其他人一样,我经历过很多,看过很多,听过很多,也读过很多,所有这些都汇合成我的全部体验,也成为我创作的基础。”他又说:“对我而言,我对建筑和建筑形象的灵感的最大源泉来自于阅读。阅读可以使人在脑海中想象出画面,而图解在这方面就只能甘拜下风。”

类型学和现象学当前经常用来分析和解读建筑,我认为这是两个极端的认识方法,“人类的认识体系是一个整体,是层级结构的,最外层是那些和经验直接接触的部分,最核心的部分是离开直接经验最远的部分,我们的知识体系或信念之网,从偶然陈述到数学和逻辑是一个整体,个个学科相互毗邻,形成一个连续体。例如,历史学、工程学等等和经验观察比较接近,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离开观察已经非常之远,最后是數学和逻辑。这个整体具有内部等级,各个学科关心的广泛程度不同,但它们之间不是种类的区别……”现象学更接近于外层,而类型学耕接近于核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