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历史意义与当下精神—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设计

历史意义与当下精神—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设计

历史意义与当下精神—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设计
历史意义与当下精神—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设计

七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人教版

七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人教版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 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 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史前 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 技术。 前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 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 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 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持续举兵侵百越,汉 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 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 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 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 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 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 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刘占祥 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黑色的七月”(其时中学生对高考的形象比喻)的艰难拚搏,我有幸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学校园中,最吸引我这个农家子弟的去处莫过于社科系资料室(今政治学院信息中心)。资料室的几位老师见我如此痴迷于读书,便特许我可以随时前往阅览丰富的藏书和报刊资料。于是,怀着无尽的感念,我拥有了一段心无旁骛、博览群书的宝贵岁月。读书,留给我的是难以名状的心灵的充实、丰饶与幸福。 当然,坦率说,年少轻狂之时,读书少了一些章法,其情形大抵属于自发而非自觉。古语云:“登高自卑,行远自迩”,阅历,于人是相当重要的。记得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账”,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暮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是听雨,人生各个阶段的体验如此迥异,阅历使然也。清代张潮所著《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诚哉斯言!岁月如歌,风过无痕,飘忽二十余载后,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岁月积淀让我对读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读书宜读经典”的命题产生了高度认同。 所谓“经典”,古今在内涵上是有差别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经典”曾被赋予神圣的色彩。《尔雅﹒释言》说:“典,经也;威,则也。”郭璞注:“威仪,可法则。”(《十三经注疏》)由此可见,经即典,典即经,只有那些能为人们遵循、持守的文字文本才有资格称为“经典”。又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经,织纵丝也。”即是说,“经”的原初含义为丝织物的纵丝。据川籍学者杨乃乔先生分析,“经”后来逐步演化为一种话语权力的象征,成为生命主体“立言”的文本形式(《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纷纷称自己的立言文本为“经”(如《墨经》《道德经》之类),也不难理解何以宗教文本也通常冠以“某某经”的称谓(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之类)。 现在所谓“经典”,其内涵比之古义显然宽泛了许多,大体上指那些历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的典范性传世作品。 据个人愚见,相对而言,经典阅读可以有三种境界。 一 经典阅读的第一种境界是“开卷有益”。顾名思义,就是只要多读好书,自会收获良多。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论读书》)的确,读书尤其是经典阅读乃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 阅读可以养心。宋代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描绘自己“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

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doc

第一讲 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 1.“工艺美术”运动(英国,19世纪60年代开始,现代设计的开端) 2.“新艺术”运动(法国,19世纪末开始,承上启下) 3.“装饰艺术”运动(装饰运动在20世纪初的最后尝试) 4.“现代主义设计”运动(20世纪20年代开始,20世纪设计的核心) 5.“国际主义设计”运动(二战后兴起,20世纪50——70年代风行,是现 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 6.设计多元化格局(20世纪60年代以来) 第二讲 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 本讲主要内容: 一、工艺美术运动的概念、风格、意义及其影响 二、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会与“水晶宫” 三、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 一、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概念、意义及其影响 1、工艺美术运动的概念 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兴起,设计产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造成了设计水准的下降,设计上艺术与技术分离的局面。这场运动的契机是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中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运动的主要奠基人是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这场运动的风格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在20世纪开始失去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 2、“工艺美术”运动风格 (一)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二)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他的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功能。 (三)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特点。 (四)主张诚实的、诚恳的设计,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趋向。 3、工艺美术运动的意义及其影响 (一)工艺美术运动从英国开始,范围扩展到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冰岛),其设计风格涉及到平面设计、家具设计、陶 瓷设计、建筑设计、纺织品设计等方方面面。 (二)工艺美术运动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感,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情调协作精神,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工艺美术运动对于工业化的反对,对于机械的否定,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否定,使它不可能成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同时,它又过分注重装饰,增加了生产费用,使它的设计不可能真正为平民大众所享有。因此,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第16课 【材料阅读】(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作业设计 人教版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1.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化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应是( ) A. 《天王送子图》 B. 《洛神赋图》 C. 《清明上河图》 D. 《步辇图》 2.宋元时期绘画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发展为艺术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B. 战乱停止,社会比较稳定 C. 唐朝绘画的高度繁荣 D. 统治者的重视 3.北宋时期,一年四季都需要从京西乃至陕西等地向东京运炭,这是因为( ) A. 东京人口众多 B. 东京周围无山,燃料匮乏 C. 陕西炭多 D. 东京天气寒冷 4.《清明上河图》重点描绘的是( ) A. 商业 B. 服饰 C. 船运 D. 酒楼 5.我们现在的说书始于( ) A. 元朝 B. 北宋 C. 唐朝 D. 明朝 6.北宋时期,人们最爱听的说书包括( ) ①小说②散曲③杂剧④讲史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7.北宋时期,高级酒楼叫( ) A. 正店 B. 脚店 C. 头店 D. 副店 8.下列符合《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情景的有( ) ①一座宽大的木桥飞架汴河两岸 ②汴河放在图的中心位置 ③酒楼和食店有夜市和早市 ④小饮食店叫“正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9.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备受史学家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 ) A. 当时绘画艺术题材的广泛 B. 画家技巧、风格的日趋成熟和完善 C. 汴梁城手工业、商业发展繁荣 D. 人们对风俗画的喜爱 10.上海世博会把《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教师读书的当下意义

教师读书的当下意义 今天这个时代,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引用王蒙先生的一段话:“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出现一些浮躁的风气,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一些人不读书,缺乏应有的风度,缺乏对事物的专注之心。”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 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 如今,时代确实有些浮躁与功利,但读书能让人沉潜,让人保持内心的宁静。读书,就是与博学的先生对话。他以和缓的语调,告诉我们物质的速朽和精神的永恒。譬如当年唐宋,曾肥马轻裘雕梁画栋,而存活于人心不朽流传的却是激扬精神的唐诗宋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人类发展史看,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也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方式。对人来说,“恐怕没有比读书更好的精神食粮了”。 曾国藩家书有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窦桂梅老师也说:“人,要有气质,要想真正地漂亮起来,一定要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精神化妆’。”应当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冯友兰先生曾说,他第一次见蔡元培先生,就感到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美学家叶朗认为,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中国的传统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涵养气象,就必须读书,就必须有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文化的涵养会使我们的思想保持鲜活的亮色。 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人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由此看来,所谓“读书破万卷,不用去医院”,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导语】下面是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仅供大家参考。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第16课 【材料阅读】(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p【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材料阅读】 (1)曹操采纳贤士建议,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保证军粮的供应。(2)袁绍骄傲 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自我测评】 (1)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逐渐形成了曹操和袁绍两个对立的强大军事集团。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步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3)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与赤壁,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得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四川,并取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作业本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1.文字记载 2.劳动 3.周口店3万 4. C 5. A 6. C 7. B 8. A 9. (1)在许多自然条件下都可能产生火。北京人可能从以下渠道得到火种:如雷电生火、火山爆发、森林草木自燃、露天煤的自燃、偶然摩擦生火等。 (2) —般采用篝火法。使用时不断往火堆中添加木柴;不用时用灰土盖住火,使其阴燃;再用时扒开灰土,添草木引燃。(3)例如熟食兽肉,可以更充分有效地吸收食物的营养,以利大脑和身体的发育;点燃火堆,可以照明、取暖、驱赶野兽,改善了生活条件。 10. (1) “群居”、“采集”、“狩猎”、“共同制造、使用”、“共同享用”等。(2)北京人生活的区域环境险恶,猛兽出没,靠个人力量无法生存,需要依靠群体力量保护自己;要猎获某些凶猛的野兽,也需要群体力量。(言之有理即可)11. (1)观点如海猿说、古猿进化说等。(2)略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1.旧石器新石器 2.采集狩猎粮食 3.陶器 4.半坡河姆渡 5.自然祖先 6. D 7. C 8. A 9. B 10. C 11. C 12. A 13. (1) B河姆渡居民(2) A半坡居民(3)主要原因是两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河姆渡地处长江流域.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半坡地处黄河流域,寒冷干旱。14. (1)黑陶体河姆渡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2)图一:说明当时有了饲养业;图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渔猎生活,说明当时已有原始的艺术美。 15.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 口耳相传远古 2.黄帝炎帝 3.禅让 4.禹 5. B 6. B 7. B 8. A 9. D 10. D 11. (1)人民众多,禽兽不足。(2)神农氏教民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浅探初中历史与社会实践性作业设计及布置-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浅探初中历史与社会实践性作业设计及布置 一、综合其他课程,丰富教学内容 如何实现综合其他课程呢?想来,这应该并非一件难事。第一,依据作业内容进行课程横向联系。例如,在讲完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这一课时,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语文课本所学的毛泽东同志关于长征题材的诗歌,跟音乐老师学习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结合地理知识画出长征的路线图。此项历史与社会实践性作业便是将地理、政治、历史等学科内容融合为一,并借助语文的写作能力予以呈现的。这样的综合其他课程的历史实践性作业设计,加强了课程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作业内容与形式和其它学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了学生构建多元知识结构的能力和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第二,依据作业内容进行角色定向联系。就某一历史内容进行实践性作业设计之时,可以通过角色定位的形式予以开发。如可以让学生以当时人的口气就所学历史内容作为当时报纸的头条予以刊载。这便要求学生既要了解历史内容的相关资料,背景、评价、影响、意义等;同时,还要能够掌握当时的写作文体;而自己对该历史内容的思考自然也便孕育其中了。通过这种角色定位形式,可以有利的锻炼学生的写作、搜集材料的能力;并促进其对相关学科内容的掌握。这也反应了在历史与社会实践性作业开发中,对相关不同课程的综合。

二、采用多样形式 第一,殊途同归。所谓的殊途同归是指,在实践性作业开发中,教师应对设计目的把握的前提下,设计尽可能多的不同的形式去实现;进而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历史实践性作业。例如,为了了解红军长征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性作业来促进学生对这一历史的认识。比如,搜集资料,以老红军的身份讲述相关历史的“演讲会”形式;或者,分别扮演毛泽东与王明,就长征的应否、得失、功过进行辩论的形式。 第二,因人而异。作为学生个体来说,每个人之间都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在学习能力、速度、风格、方式以及动机等是不相同的,老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要考虑这方面的不同。在教学中,聪明的教师也应设计“选购作业”,适应每位学习者的独特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权和优势,获得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进度,为其获得成功创造机会。以《中国历史》课文“贞观之治”为例,我们学校在讲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关于武则天的不同层次实践性的作业。其一为,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除了课本所讲述的内容外,你还能找到更多的关于她的故事吗?其二为,武则天的墓碑最初空无一字,如果请你来撰写碑文,你会怎样行文?其中,第一题主要适合于对于武则天了解较少而又有兴趣了解她的学生;而第二题则难度较大,主要适合于对武则天有较多了解学生回答,通过人物生平事迹的概括及评价来锻炼理性思维能力。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

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摘自<新华文摘>2013.4 注:红色括号里是我做的感想,请见解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为当今市场经济横行,有偏至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多种调查显示,国人的阅读率连续走低,从成人到孩子,许多人一年5本书都读不到,更不要说读经典了。有鉴于此,今天重提此话题就非常有必要。 读图、读网与“浅阅读”危机 看看周遭,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书(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雅斯贝尔斯曾感叹人们草草阅读,只知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讯息,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东西,今天的情形就是如此。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更不愿被误解为是一个拒绝接受科技变革的“勒德分子”(Luddite),而只是想提请注意,媒介的变化已然掩夺了阅读的本意,但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太不以为意了。尽管生活中,他们不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赏览风景,尤其僻远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但一回到阅读,认知就发生了偏差,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相反,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它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俄国大文豪托

现代设计色彩的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设计色彩的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色彩设计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初期至今的几近一百时间内,从理论建构到教学实践,概括起来大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色彩设计的启蒙期;二是色彩设计的发展期;三是色彩设计的繁荣期。 中国设计色彩的启蒙期是中国色彩设计发展进程中历史最为漫长的一个阶段。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为止,其大约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演变过程。这个时期的色彩设计内容主要为《装饰色彩》或《图案色彩》等。在学术著作实践当中,从写生色彩客观对象或从传统色彩中获取色彩创作素材和灵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装饰色彩》对于培养色彩应用者认识色彩、应用色彩的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某些思想观念及应用方法至今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各个艺术高校在继续保持自身色彩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做出许多“跨越式”发展的举措。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破了将色彩艺术设计仅仅停留在以往设计艺术基础课程,同时,解构与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划分模式,而是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及市场需求对色彩给予专业界定。 任何形式的艺术、艺术设计作品如想达到高超的水准,都需要它们的作者具备良好的基础,这也是设计色彩发展这

一概念作用于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的普遍意义。但如果将这一普遍意义无限地作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和时期,那就大为不妥了。时代在改变,设计色彩的概念本身也在变,那些靠身体力行和技能支撑的设计色彩形式已经或正在逐渐被那些倚靠观念创意和新材料建立起来新的艺术形式所取代。过去的基础不能服务于今天的创作和设计,今天的艺术和设计需要新的基础来适应。 目前在我们国家各美术及设计院校所采用的设计色彩方式大多都是前苏联美术教育体系与法国印象主义光色理论相结合的综合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套体系的确起到了相当有益的作用。它建立了西方艺术形式在中国的位置,打破了中国传统设计色彩一成不变的模式,使中国的古老文化得以发展。但这毕竟是一种源干过去时代的“旧基础”模式,尽管它是前人在艺术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尽管它也曾哺育出很多的杰出人物,但任何设计色彩如果被作为“经验”固定下来,并以一种“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后人,那么这种方式本身就是旧的方式,就应该结束。过去我国几十年的设计色彩发展史已经证明:陈旧落后的设计色彩已越来越难以胜任当今社会艺术、设计形式发展的需要。今天的艺术、艺术设计院校已不再是传统技能的传授之地,而是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交流场所。所有的基础训练课程都应以如何摆脱旧的基础训练模式和如何来引导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中

巧设作业,延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谈《历史与社会》作业的创新设计

巧设作业,延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谈《历史与社会》 作业的创新设计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手段;是训练学生历史与社会思维、培养学科能力的过程;是衡量学生 历史与社会学习水平、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工具;是学生获得历史与社会情感体验和学习方 法的途径。 但一直以来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作业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 局限于学科知识的范围,有时甚至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社会学科常常被 视为一门“副”课,所布置的作业更是得不到学生积极的响应;加上作业设计方法、手段、技 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 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因此,社会作业不仅没有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反而成了教师强加 给学生的沉重负担,导致学生对社会科作业的心态更多的是应付和排斥,甚至是厌烦。 一、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作业设计缺乏开放性 虽然现行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上的开放性作业有所增加,但还存在着封闭题偏多、问答缺少弹 性的问题。开放性作业指的是结构开放、答案或答题过程不唯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 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的作业。现行教科书作业中数量最多 的选择题是封闭题,数量占第二位的问答题中也有很多封闭题,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等问答题在教科书中 非常普遍。这种封闭性的问答题,只要照抄书本相应知识就能完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没有多大帮助。长期接触这样的历史与社会作业,学生很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以死记硬背 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 当然,现行教科书中有许多思维含量颇高的作业,如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请你谈谈对秦始 皇为加强思想控制而实行“焚书坑儒”的看法。然而,这类作业的答案一般是唯一的,也缺少 一定的开放性。解题过程则过于注重独立思考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对于“合作”、“探究”等实 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考虑得较少,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也极少顾及。这种作业训练出来的 学生,解题方法可能是一套一套的,考试成绩也可能是出类拔萃的,然而,其实践能力很可 能是低下的,情感世界很可能是贫乏的。在这些学生身上,科学与人文、知识与实践的天平 很难真正保持平衡。 2.作业设置缺乏系统性 作业作为教科书辅助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担负着巩固、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的独特功能,作业设计应考虑到与相应课文的重点难点联系,并能在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延伸;同时 作业本身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业设计时,编者对全册教科书作业的内容、形式、功 能等应该有一种宏观的、全局性的把握,要符合不同年段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现行教科书 在这方面显然存在着不足。 首先是拓展和延伸功能不够突出。如《汉唐盛世》第二目《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涉及到“东汉三国以来江南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知识点时,教科书中适时地设置了一个作业,分别问“东汉三国以来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想想其中主要原因有哪些?”这两个问题。 不难看出这两个问题紧紧围绕课文知识,基本没有什么拓展或延伸。如果再追问一下:结合 历史上的江南开发,请你为当前西部大开发提出建议。那将会使学生学到更多新知识。 其次,就作业的内容而言,问某一方面内容的作业不断重复出现,问其他方面内容的则很少 出现。笔者曾经对现行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作业进行逐一分析,统计后发现:在教科书的问答

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定义也无须再做论证,套用库切《何谓经典》中说的话,那些“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当然,撇开其讲演的特殊语境,那些历经后人最诚挚的颂扬而光景常新的作品,无疑也在其列。越是越出惯常的理解,不能仅将经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因对人的处境有真切的关心,对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有深刻周彻的肯认,对人内心经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并精鹜八极,鞭辟入里,也都是经典,都应成为我们阅读的重点。 传统人文社科类经典大多着力于揭示人与世界的终极奥旨,字里行间,洋溢着个人与人类及宇宙深切的同体感。那种既重视个体世间安顿,又时时仰望精神天空,不懈追索两者相携相成的执着与热忱,还有让一己放心落下的同时,努力让人类全体身心和谐的高尚追求,是人自身全部尊严的最好注释。其中,作为“知识之王”的哲学经典,尤其具有范式意义,尤应认真阅读和了解。一方面,它强调主体的自由出场和自我证明,故在根本处与文学艺术相近。好的艺术经典以形象诠释人生,好的哲学经典(有时包括宗教经典)则以抽象演绎人生。它们探讨的虽是“宇宙秩序”,但归结在“生活秩序”,面对同一个世界,回答同一个问题,所以可相资相益,相互参证。这也是许多时候,一个哲学家同时又是一个诗人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认识到,这个出场和证明有其更决绝的姿态和更犀利的表达。它不以叙述性的描写渲染为满足,而重在反思与究问,并且在本原性的究问方面有时还远胜于科学,故更能体现主体思考的问道特性。对科学来说,主要是答案;对哲学来说,主要是问题。它提出和究原这些问题,并让你在这种追究中做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裁量事理,度衡一切,有解构的冲动和批判的本能,是为“君子不器”。这与那种懂得一切,但不能发覆的“知道分子”是完全不同的。 艺术经典与人文经典虽都指向世界的本质和人性的根底,但前者的达成端赖后者的积养。你或许觉得,文学有故事,重抒情,更能体贴个体生命,但真所谓人生到处无往而非问题,后现代的世界图景更是如此,当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我摧毁了每一个障碍”臵换成“每一个障碍都摧毁了我”,其间的变迁,是仅用文学解释不清楚的。这个时候,以这样的视野,你所习知的文学,其实已远不仅仅是故事和抒情了,它背后有更深广的哲学。并

2020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20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一、填空题 (一)写出下列标志性的事件 1、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 1、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 事件是 2、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历史事件是。 3、打退了当时世界大的侵略者,巩固了东北国防安全的事件是。 4、彻底摧毁了我国存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 消灭;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历史事件是。 5、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历 史事件是 6、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历史事件是 7、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和。 8、*结束的标志是 9、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 社会主义阶段的事件是 10、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 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11、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的历史事件是 12、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事 件是

海峡两岸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的历史事件是 (二)写出下列会议的名称 1、为新中国成立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2、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实行曲》为代国歌的会议是。 3、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会议是 4、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会议是 5、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长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会议是。 6、①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议是 ②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会议是 ③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会议是 ④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7、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是 (三)填写下列事件的时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 2、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 3、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 4、“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 5、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时间

例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拓展性作业的设计

例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拓展 性作业的设计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例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拓展性作业的设计 【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拓展性作业的设计,教师通过布置与传统作业完全不一样的形式,将生活中更多生动有趣的现实知识同课本知识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内容,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首先对传统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的不足进行了探讨,并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展开了详细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拓展性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65-01 一、传统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形式中的不足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传统作业模式的弊端更加凸显出来。 首先,机械化的作业完成模式。传统历史与社会作业的布置基本都以知识点的巩固为出发点,将单一的答题模式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并没有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而是单纯的练习、巩固和记忆。教师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只能够机械地重复记忆,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封闭性较强。传统的作业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及理解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以书本内容为中心的基础上,作业完成形式以独立完成为主。这种

完成作业的形式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没有实践过程,也没有交流和合作的机会。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下降,尽管凭借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力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综合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 再次,单一的评价形式。传统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对、错的方式进行评价[1]。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中生叛逆的特点,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放弃这门学科学习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二、调查类作业设计 拓展性作业设计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设计拓展性作业过程中,应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化,促使教材内容能够充分地反映在作业中,但又不是对教材内容单纯的展现。科学的拓展性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以后,对教材内容的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知识进行内化。 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更加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设计拓展性作业的过程中,给予每一个学生成为探索者以及发现者的机会,从而使其逐渐自主探索出符合自身习惯的学习方法,并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①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 ②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反之,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③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在《道德经》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觉知,不争不贪,更重要的是,不与当下抗争。 ④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在佛教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完美不存在于将来,而是在此时此地,因此,只有放下过去,放下未来,时时保持全然的觉知,深入观察生命每一个微细的活动,安住在身心的各种现象当中而不执着于它,方能真正明了佛陀的教导。切勿“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⑤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主要是指“心”(“意识”)处在此时此地。王阳明多次告诫弟子思虑过多徒劳无益,他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对于那些已经过去的事和还没到来的事,思虑它们有何益处呢?那样只会距离自己的良知本心愈来愈远。故而,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破除“心中贼”,恢复“此心光明”,就是让心安住当下。 ⑥应当指出的是,安住当下,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及时行乐,浑噩度日,而是保持警觉,活在当下,更加有意识地去生活。也就是说,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走出意识昏沉,远离心不在焉。对于过往,不作无谓的计较,也不作耽溺的留恋;对于未来,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作杞人忧天的担忧,而是将此心专注于此时此刻,在每一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即时应对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关注中国文化中“当下”这一重要维度,才能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佛教主张观察生命每一个细微的活动,显然比儒家、道家的当下观更精微更有意义。 C.儒家重此世,道家重觉知,佛家重接受,虽然用意不尽一致,但都注重“当下”。 D.王阳明告诫弟子,要安住当下,思虑过去未来并无益处,那样只会放任自己的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从儒、道、佛经典文本中分别挖掘“注重当下的精神品格。

美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美国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浅谈美国从新艺术运动时期到后现代的设计发展过程,来了解美国在不断创新过程中高速发展的设计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关键词:美国设计艺术发展 一、新艺术运动在美国 1、背景 当19世纪后半叶欧洲各国的设计师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机械化生产是否适宜艺术设计的时候,立国不久以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美国却是以最实干和实际的态度积极接纳了机械化大生产方式,默默地从事与机械化生产相适应的企业产品设计,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机械化发展速度很快。同时又由于自身的文化艺术底蕴不深,传统艺术对于现代的影响不大等原因,使美国社会所出现的机械化生产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矛盾不如西欧的法国,德国,英国等明显和激烈,但毕竟在机械化生产迅速发展的19世纪后半叶,它与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虽说工艺美术运动对美国设计的影响还小,但新艺术运动在美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涉及到当时应用美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及建筑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发展 在应用美术领域中,受新艺术运动影响的著名设计师是威尔·布拉德利,他堪称新艺术图形设计代表。而从事日用器皿设计的主要是蒂夫尼,尤其擅长于玻璃设计。在新艺术运动没有影响到美国之前,蒂夫尼进行玻璃设计的原型主要来源于欧洲,但在19世纪最后十年里,他的作品成为欧洲玻璃设计的模式。蒂夫尼在玻璃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独一无二的。在建筑设计领域,在新艺术运动传入美国以前,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建筑功能第一,"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其代表人物有建筑师伯纳姆,詹尼,艾德勒,霍拉伯特和路易斯·沙利文等。通过这些建筑师的工作,从芝加哥开始,美国兴起了建造摩天大楼的热潮。 二、装饰艺术运动美国 1、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最大的城市是纽约,表演艺术,特别是音乐剧、歌舞、爵士乐等得到蓬勃发展。好莱坞的电影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美国的通俗文化繁荣,设计与公众文化联系密切。受到埃及、玛雅文化的影响,形成美国的装饰艺术风格。虽然主要表现在建筑室内设计领域,但在家具设计、陶瓷设计以及图形设计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30年代还形成著名的好莱坞风格。

初一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参考答案

初一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参考答案 导读:本文初一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史前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前秦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