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论文类别:基础教育改革

习作路上,与孩子同行

——记作文起步教学体会点滴

内容摘要【现在的小学生,常常是“谈作文色变”。作文成了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一个拦路虎。更成为许多考生落榜的罪魁祸首。纵观近几年本区的小学毕业作文,状况百出:有根据背诵的作文仿写的;有想当然胡编乱造的;有文不对题滥竽充数的,更有甚者直接把试卷上的阅读文章抄下来的……如此种种,比比皆是。作文如此,语文成绩能上的去吗?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视了小学作文起步教学。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赢在起跑线上呢?近两年,我通过实践与探索,做了一些尝试,提出了作文起步教学三步法:从做到说,学生愿写;渗透技巧,学生会写;体会成功,学生乐写。】

关键字【作文教学起步教育改革】

从事语文教学以来,常听学生的抱怨“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当前,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不少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疼。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背习作;有的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假、大、空”话一大堆;有的甚至到作文书上一抄了事。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作文质量更无从谈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忽视了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更是我们要探索与实践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提出了作文起步教学三步法:从做到说,学生愿写;渗透技巧,学生会写;体会成功,学生乐写。

一、从做到说,让学生愿写

小学的习作课开始于三年级。之所以叫做“习作”,是因为开始学习写作,是在有了一定的阅读、口语交际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可见,学生的习作源于读和说。要让孩子读还比较容易些,可要让孩子说可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要想让孩子有说的,并且会说,爱说,这“做”还得

是前提。“说”是“做”后的表达,“写”是“说”后的记录,这也足见“做”的重要性,没有做,何以会说;没有说,怎么会写?由此看来,“做”“说”“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到底该怎么做,又该怎么说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生活有话说

学生不会写,不愿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材料,没有内容可写。俗话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唯有生活的丰富多彩,写作素材才会源源不断。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应该尽量的多开展活动,有意地帮助孩子们积累写作素材。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要求学生记录下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教材相机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生搜集素材。在这段时间里,我特意多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吹泡泡比赛、画鼻子游戏、老鹰抓小鸡、讲故事比赛、掰手腕、二人拔河、猜字谜以及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活动中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活动后及时安排学生用简单的图表或生动的绘本记录下来,接下来利用口语交际课进行交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孩子们有了素材后,不仅愿意说,还交流得非常愉快。

(二)眼见为实真实说

“文贵于真”,作文就是写生活,应该是真情实感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孩子们参与了,有话说了,那要怎样说呢?我个人认为要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作文,眼见为实说真话。《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这也就是说,教孩子习作,就是教孩子记录下真实的人、事、物、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我口写我心”。但是,由于各种读物、作文大全等充斥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不加选择地拿来用,“人云亦云”,“照葫芦画瓢”,有悖于新课程要求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因此,我们从习作教学的开始,就一定要教孩子说真话、说实话。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教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时,已经进入了初秋。这时,三单元的习作内容便顺理成章地安排了一次写景练习——“家乡的秋天”,这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写景。在

习作指导课完成以后,孩子们很快就把作文草稿本交上来了,粗略一看,效果还不错:篇幅长,段落安排合理,书写还很工整。可是静下心来一读:“苹果涨红了脸,在枝头嬉戏”,“梨黄澄澄的,像一个个黄葫芦”,“高粱举着燃烧的火把”,“玉米背上了胖胖的娃娃”,“葡萄熟了”……这样的描写在多数孩子的习作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我想,孩子们这时可能还在期盼着老师的表扬呢。为了既不打击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又教会他们说真话,我没有立马批阅孩子们的习作草稿,而是带上相机去了校外,用镜头记录下了我们这个小镇的秋天,记录下我们南方秋天的果园和菜园的景象。实录下我们能够见到的真实的秋景,回到课堂,我还像以往那样,先将孩子们的“优美句段”放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细细品读。然后将一幅幅南方秋景图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并问道:“你们看见的秋景在哪儿呢?我怎么就看见这些了呢?”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情实感”。在孩子们的第二次习作草稿中,北方的秋景已不见踪影,孩子们说真话了!他们有的写出了山林的五彩缤纷,有的写出了菜园的生

机勃勃,有的写出了果园的硕果累累……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们知道了习作要眼见为实说真话了。

(三)积累借鉴流利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有了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励前进的帆。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为此,我号召孩子们学“小蜜蜂采花蜜”,多读课外书。在学校,我一周两次统一组织孩子们到学校阅览室读书,并结合课标和孩子们的实际定期给孩子们推荐适合阅读的图书,还定期召开交流会,师生一起将课外阅读到的好故事、感悟与大家分享。这样,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光读还不行,我还鼓励和督促孩子们用摘抄的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他们的储备粮。

二、渗透技巧,让学生会写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大多学生作文时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因此,实际的习作教学,就要教给孩子各种各样的习作方法。这各种各样的习作方法从何而来,何时何地教授什么

样的方法呢?其实,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的编者门早就为我们设计好了,教材里就是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从结构到技巧,都做了比较周到的安排。为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些好的例子不放,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让每篇课文都尽量好的发挥出示范作用,从而对孩子的习作起到引领的作用。在一年的教学中,我以课文为例,交给了学生如下写作技巧:

(一)以文为本,学习文章结构

教师在阅读课文时,要把每一篇都当做范例,从读和写的角度分析,极力讲清如何写的问题。每讲完一课,便可抓住单元训练重点,根据课文特点,指导学生练写开头、结尾、中心句,过渡句等,把阅读和习作统一起来,这就是讲读课文的演化与实践。比如学习第五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秋天的雨》之后,学生认识了先分后总的文章结构,也认识了中心句。于是,在这个单元的习作中,我便结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给学生的习作提出了正确的要求:借鉴《秋天的雨》的写法,先分后总,分写部分都以中心句开头。就这样,教师以读带写,引导学生从每一篇课文范例中获得方法,读写结合,让孩子们不仅不会对文章的结构陌生,更不会再出现有写的却不知怎么写的现象,而是写起来也顺手,甚至有写不完的话了。

(二)以段为样,了解习作顺序

一篇文章是由多个段落构成,段落的安排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条理与逻辑。因此,也显得尤为重要。平时作业中设计的排序练习也是让孩子们了解顺序的,当然,也不可忽视了课文这个例子。我在三年级的教学中,让孩子们结合课文认识了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和事物的几个方面这三种顺序,并做到了读写结合。比如教学《风筝》时,让孩子们认识了事情发展顺序,并告诉他们在写事的写作中,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顺序。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孩子们认识了时间顺序。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和《香港,璀璨的明珠》时,引导孩子们认识了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顺序;并且在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教学中,将顺序作为了一个教学重点,并要求孩子们用“时间顺序”或“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本次习作的顺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以句为例,学会习作技巧

有了典型的写作素材,有了精巧的构思,要写出一篇优美的习作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亮丽生辉的语言来修饰。怎样才能使习作的语言亮丽生辉呢?这还是得借助课文这个例子。在让孩子们对此有了清楚的认识后,再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运用,对习作语言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将陶罐和铁罐对话时的表情进行补白训练。以此积累表情描写的词语,体会表情描写的重要性。

三、体验成功—学生乐写

成功是每个学习者所追求的学习目标,更是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只有让孩子们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会更加的自信,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是相当重要的。在我的习作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鼓励为主,树立自信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对于习作来说更是准确无误。作文无论于老师、家长还是学生的心里,都被认为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无疑又给习作的教学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是习作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对三年级第一次习作的评改狠下了功夫。孩子们的第一次习作草稿交上来以后,我睁大发现美的眼睛去批改,并大方地勾画出一条又一条的红波浪,画上一颗又一颗闪亮的红星。在批改栏里,留下了一句又一句让孩子们激动不已的话语:“宝贝,老师从“x”字中,体会到了……,你真棒!孩子,你“xx”这个词语用得太准了,赞一个!孩子,我仿佛也看到了……!”接下来的作文讲评课,我以表扬为主,建议为辅,让孩子们有大获成功的感觉,觉得写作文原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消除了“作文难”的心理障碍。

(二)及时反馈,家校联动

类似上述的表扬仅仅在课堂习作中、在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把学生家长也吸引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来,一起来夸出好孩子,夸出好作文。为此,我特意将周一的课程安排为上午第一节课和第四节课,中间的二、三节用来批阅学生的周记,第四节及时将周记的批阅结果总结、反馈给学生。以鼓励为主,并且将这些鼓励于中午打电话告诉家长,并对家长进行一番表扬。于是,孩子们回到家里

又会得到一番表扬。学生心里美了,家长心里也美了,孩子们在愉悦的成就感中,对习作的兴趣越来越浓,习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进步也越来越快,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参与活动,感受成功

有了优秀的习作,总要和大家分享才行。这分享的范围不同,孩子们获得的成功指数就不一样。为此,我带领我的一群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各级各类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这些稿子都自备),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快乐的写。去年,我先后带领了他们参加了四次比赛,获得不同奖次的孩子很多,带动大家一起快乐的习作。

结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过的,读过的,听过的好的经验不计其数,但都比不过自己亲自去体验的收获更大。自己亲自去做,并且坚持下来,一定比光想不做更好。愿写是习作的最低要求,乐写是习作教学的最高愿望。只有师生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才会离乐写更近。我愿意携手更多的同仁一起,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更丰富的体验环境,带领孩子们在更多的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提供更坚实的写作基础。

愿我们在愉悦的教与学中,和语文一起成长!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论文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放眼四望,发现自己已被发达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即使是昔日落后的新加坡、韩国和香港、台湾地区,也成了生机勃勃的亚洲“四小龙”.是什么原因致使社会主义中国落伍?经过深刻反思,邓小平得出结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由此,邓小平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中华民族并非从来就封闭的。汉、唐两朝,中华文明辉煌灿烂,就有着开放大度的气质。从明代开始,传统社会渐趋衰落。明清两朝,对内专制,对外封闭。直到1840年,紧闭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给中国人留下了耻辱的记忆。 民族心理积淀与现实的政治的束缚,使邓小平打开国门的决策,有了悲壮的意味。一生戎马倥偬,见惯大风大浪的邓小平用“杀出一条血路来”表达设立特区的艰巨,足见打开国门殊是不易。 因此,始于1979年的开放,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章。这是中国人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闭关锁国后,第一次主动的、真正的、全方位的开放。它不仅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心理,也树立起一个自信的大国的形象。 中国教育体制是高度集权的体制,人们把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称作为大一统的体制,也就是大包大揽教育领域一切教育资源和决策与管理权。 如果说我们经济体制转轨了,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依然还停留在集权制的体制。大一统的体制与大学独立自治是对立的。 法国的哲学大师,雅克·德里达。德里达曾经对大学独立发表他的论文,“大学是无条件追求真理的地方,大学独立到什么程度?大学不仅相对于国家是独立的,而且对于市场、公民社会、国家和国际的市场也是独立的。” 美国经济学大师中的大师弗里德曼在1955年就发表了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他倡导教育券,保证受教育者的自由选择权和公平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 论文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当我们迎来21世纪的曙光时,意味着新的征程的开始。新的世纪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在20世纪末我国领导人敏锐地观察到先前的教育体制不能适应我国的教育事业,不能更好地培养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因此,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初衷,于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况与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经历了准备、启动、推进、总结、调整等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取得了成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党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试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新课程已经在小学和初中初始年级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在改革中教师们注意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留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调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情况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发展的过程,并对其进行内化,适当的时候

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杨丽 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构建新型的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模式;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三、全面营造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氛围,构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体系;四、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和擅于学习,把学习转化成学生生存的自身需求;五、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其中改革重点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一、教师的角色转换 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角色”的急剧转型,因此原来的教师专业结构需要接受新课程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的特殊要求。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面临实际问题考验的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 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既给现代教师带来了契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所以,教师应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有:更新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拓宽知识结构,形成完备的知识素养、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形成科学素养。因此,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 首先,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的教学模式,给教师造成了渴望了解新知识达的强烈动机;同时,课程改革以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倡导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要求,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推动着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素质。 其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课程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样,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再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途径是在职进修,教师一般不存在很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

基础教育论文(四篇)

基础教育论文(四篇) 农村初中生不愿参加中考的问题调查及原因分析 663312云南省广南县篆角乡初级中学陈福光 农村初中大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参加中考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大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难于破解的难题。近几年来,县教育局一再强调要提高我县初中毕业生的参考率,并把参考率作为校长任期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2009至2010学年,教育局给全县27所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各初中下达中考参考率是95%以上,尽管学校领导反复宣传,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一遍又一遍地作动员和鼓励,可是不管你怎么说,半数以上学生仍然选择不参加中考。年底考核时,没有一家能够完成此项工作,就连中考参考率居全县第二的篆角乡中心学校也只达到44.78%, 距离95%的任务还差50.22个百分点。据《广南县各学校2010年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成绩统计表》显示,参加中考人数不足100人的学校全县就有6所,其中最少的一所学校仅有15人参加。 乘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东风,沿着广南教育“五大工程”的目标方向,借助篆角“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走在全县前列和初中教学质量一路攀升的契机。篆角乡中心学校教务处决定把农村初中大多数毕业学生不愿意参加中考这一问题当着一个重要课题来进行研究,以求能够尽快破解农村初中大多数毕业学生不愿意参加中考这一难题。 研究者认为,要求解这一难题就得先从了解学生不愿意参加中考原因入手。教务处于2010年10月18至19日对本校九年级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是否参加2011年中考、学习打算、家长是否支持参加中考、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是否关注、不想参加中考的原因是什么、对班级和学校管理的看法和建议等内容。我们还特地在“卷首”制作了“寒窗苦读,只为中考竞风流;人生苦短,莫让年华空虚度!”“中考是每一位学生的权利”等激励学生参加中考的话语。此次调查,共发放《篆角初中九年级学生中考问卷调查表》263份,收回257份。在257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决定参加中考的有157人,占总数的61.08%;还没有最后确定的有10人,占总数的3.9%;决定不参加中考的有90人,占总数的35.01%。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学生不参加中考大多与家长有关,但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学生本人才是最终的决定者。我们通过问卷、家访、通话、短信、以及通过其他人侧面了解等形式对本届初三的257名学生的家长是否支持子女参加中考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咨询,结果是支持的有241位学生的家长,占总数的93.77%;不支持的有14人,占总数的5.44%;不支持也不反对的2人,占总数的0.78%。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毕业生不愿意参加中考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家长,而在于学生本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初中生不愿意参加中考呢?在问卷调查和与学生的面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不愿意参加中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受“初中文化基本够用,多读也是无益”“读书无用”思想和“打工经济”影响。持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少,约占不参加中考学生总数的50%。其实,这部分学生的想法也是有他们认为足够充分的理由的:参加一次中考至少要花上几百块钱,以后去读中职学校虽说国家有补助,但自己却又觉得太没劲,读中职不就是去学习打工吗?选择读高中吧,一年要花万把多块钱,有的学校收费名目多,

教育改革论文

教育改革论文 中国的教育改革.txt51自信是永不枯竭的源泉,自信是奔腾不息的波涛,自信是急流奋进的渠道,自信是真正的成功之母。谈谈中国的教育改革 收集了各方面的材料,参考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现在让我就从大众教育和科研教育两方面谈谈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 中国的大众教育教育改革 一个国家要想长时间立足当前的世界,教育并且是优秀的教育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可以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用来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工具。早在七八十年代,中国只有一部分适龄儿童走进课堂,有极少一部分人可以走进大学校园。当时的大学课堂是一种交流式的环境,是一种研究式的环境。可以让人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研究问题思考问题消化知识。走出校园,这是一群可以称得上是精英的大学生,是众人中的佼佼者。当时的这种教育可以称得上是精英教育。但是自近年来推行教育产业化以来,不得不承认,大量的中专改大专、大专改学院、学院改大学、扩招研究生班、同等学历研究生班、代培班、委培班等等,确实将大学教育引上了大众教育(就业教育)的道路,成为一种经济行为,这自然同所谓的大学教育的初衷相差甚远。 经过近十年的大众教育经验发现,大众教育条件不足又急于求成,生源质量和教师队伍质量都大幅下降,教育并没有起到计划中的效果,于是中国开始兴起教育改革之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了。确实,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太多的弊端,改革是必须的,但是改什么,怎样改是一直不能定下来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领域有个先锋似的人物,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可以说是带头呼吁教育改革的第一人,在很多学校发表过多次演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更主要的是让大家明白现在的中国形势,让学生们从内心认识到这些应该牢记的东西。 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说到80后,这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改变,他们沿用了老一辈的教育体制,而他们的下一届已经开始接受了改革,虽然效果很微弱,但是相比起来,已经是革命性的一步了。 不管是书本的改革,教育方法的改革,还是考试制度的改革,无非都是想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让新一代的人才在整体水平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可是我们看到的确实越来越多的“非主流”、“放浪一组”。这是教育制度的失败,还是社会这个大染缸把原本雪白的“布匹”都上了色? 从前不久的骑着伟人照相,再到几乎每天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我们不得不深深反思一下了,为什么再加大教育力度的同时这些事情的发生频率却更加提高了?我们的改革究竟哪里除了问题?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越来越深入,中国的各项指标都和国际接轨了,但教育却迟迟不能进入正轨,从各种媒体上,我们已经对国外的教育了解的相当透彻,但是再看一下中国的教育,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我们的差距究竟差在了什么地方。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人们的思想中多了一份束缚和牵绊,始终不能放开这些包袱,尤其是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溺爱,导致了现在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被宠爱的环境中而得不到真正锻炼,他们的头脑中被灌输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思想,一切都变的理所当然。而在外国,孩子从小的零花钱都是通过做家务赚来的,所以他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 另外,当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首先学到的不是如何为人处世,而是怎样听话,怎样服从上边的命令,所以当老师出现错误的时候,学生也不敢去反抗。对于应试教育,我们一直都没有

高等教育改革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改革论文高等教育论文 新机遇下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模式的出口战略探讨[摘要]在成为商品出口、资本输出大国之后成为文化教育大国、继吸引资本流入之后吸引教育资源和人才流入、扩大境外消费模式下的高等教育出口、吸引国际学生来华学习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积极动力。我国应抓住战略机遇,加大政府政策支持、明确留学生的多元需求、开发创新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充分利用教育服务“商业存在”模式吸引优质教师资源和学生,以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教育服务是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所统计的12类服务中的一类,21世纪以来,跨国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化、国际化日渐加深,教育服务贸易已成为竞争激烈的市场。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世界高等教育出口大国的重要市场,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领域长期存在巨大逆差。但近年来,中国日益成为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二大外资目的地、第一出口大国和外汇储备国,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充满活力、人民友好、社会日益开放、设施不断完善。与中国进行贸易、在中国投资、在本国的中国公司工作、在中国的本国公司工作成为很多外国人的愿望,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营商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结构成为外国人提升其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模式。2005年,中国已超越日

本成为亚洲吸引国际学生最多的国家。2008年,中国吸引了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共有223499名。留学生经济的重要性日益为社会所认识。 为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促进高等教育的开放,特别是促进境外消费模式的高教出口,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的方针。我国政府积极展开与外国政府的合作,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展”、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为培育留学生市场奠定了基础。 但有必要明确,我国基本上是单一文化的发展中国家,整个社会还不够开放多元,生活环境有待提升;同时,高等教育的体制使高校欠缺国际化、市场化的动力与条件。而从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市场格局来看,传统出口大国、发达的工业国家美、英、德、法、澳、日6大留学目的地吸引了约2/3的学生,其中,传统的单语国家日本将教育出口视为推动其社会持续创新发展的途径,继续大力推进其“30万”留学生计划;新西兰不断迅速扩大其海外留学市场份额;在亚洲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也力推其教育国际化。因此,为在新的战略机遇下使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模式下的出口获得突破性发展,需要创新性的政策与实践。 1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浅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也步步深入, 我国的基础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九年义务的普及、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 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都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就。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 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推行新 课程改革的关键。然而,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跟不上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近几年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创新意识的欠缺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 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教学方式和手段也 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此外,现阶段进行的教师培训注重知 识方面, 忽视了对教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相关培训和指导,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师资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 键问题之一。 第二,班级编制不合理。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基 础教育改革中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在美国,中小学每个课堂的人数 是我国的一半,而且他们的很多教室同时也是实验室,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在我国,教师在推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新的 学习方式时,由于班级人数过多, 教师很难控制课堂,这样,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实验室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也不是很方便,这就需要教师付出加倍 的精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都反映,由于工作压力太大,很多 时候都感觉没有充分的时间来研究教学。 第三,教学过程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 师的确应该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勇于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这是新的课程 理念所倡导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育改革精神领会不透彻,教学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 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例如, 有的教师注重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间的简单问答频繁,没有多大的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前精心编排,课内学生以表演、对话等多种形式实现 互动, 却很难与课堂知识密切联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多媒体组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浅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摘要】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教育的背景,理念,政策,课程文化等。任何关于教育政策的讨论都应该考虑其历史背景,而教育理念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转变教育观念较为困难的原因主要有教育内部和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发展规律观念课程文化 【正文】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教育,在很长的时期又叫普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所谓“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教育体制上说,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二是从人的发展方面说,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生存与发展,应当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肩负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任。学校和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 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造就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内容。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战略重点,这既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下,对人们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回应,也是有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上下足了功夫,但当我们站在"十二五"的门槛边时,还需冷静自问:形势研判清楚了吗?下一步该怎么办?为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显得尤其必要。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到基础教育上来, 处理好教育与杜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就是要求基础教育发展既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要求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正视中国的现实国情,为此要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 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必须择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把自己融入世界, 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成功的教育实践,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借鉴从来都应是一个择适而从、研究消化、取其精华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第二,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立足本土。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也是世界公认的。即使在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育新观念的今天, 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依然是我国学生的一大优势。因此, 我们不能脱离中国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

教育改革与研究学术论文 ——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而使计算机成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21世纪的主人的小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与技能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而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小学生怎样学电脑?”,作为一名教师,又该如何把计算机知识即深入浅出又活泼生动的教给学生,很值得我们研究。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知道: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小学生能在未来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学习过程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枯燥乏味带给学生,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结合这一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探析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一、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学习教材、教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合作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另外,教师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教师更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具体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让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师还应当不断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备出适应学生发展、适应课堂教学需求的好课。 三、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生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事情,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浅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三班41007153 李丽 【摘要】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教育的背景,理念,政策,课程文化等。任何关于教育政策的讨论都应该考虑其历史背景,而教育理念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转变教育观念较为困难的原因主要有教育内部和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发展规律观念课程文化 【正文】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教育,在很长的时期又叫普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所谓“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教育体制上说,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二是从人的发展方面说,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生存与发展,应当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肩负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任。学校和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造就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战略重点,这既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下,对人们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回应,也是有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 内在要求。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上下足了功夫,但当我们站在"十二五"的门槛边时,还需冷静自问:形势研判清楚了吗?下一 步该怎么办?为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显得尤其必要。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到基础教育上来, 处理好教育与杜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就是要求基础教育发展既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要求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正视中国的现实国情,为此要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 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必须择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把自己融入世界, 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成功的教育实践,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借鉴从来都应是一个择适而从、研究消化、取其精华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第二,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立足本土。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也是世界公认的。即使在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育新观念的今天, 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依然是我国学生的一大优势。因此, 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而盲目地谈理想化的教育, 相反, 必须从民族传统的根基出发去构建新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蓝图。 第三, 要保持一元与多元的共存。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教育问题差别巨大。仅就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而言, 就面临着多元经济与文化价值的冲突。基础教育改革要适应不同地区

基础教育改革课程论文

教学管理探析 姓名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一、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 ························································································· - 1 - 二、教的管理························································································································ - 1 - 1、教师素质提高··········································································································· - 2 - 2、教学环节的管理······································································································· - 2 - 三、学的管理························································································································ - 3 -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 - 3 - 2、被动不如主动··········································································································· - 4 - 参考文献································································································································ - 5 - 摘要:教学工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要提高质量必须靠管理,教学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它由多个要素构成,要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也要靠管理。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对教和学的众多环节实行控制,取得效益还要靠管理。管理是一门科学,要想搞好教学管理,必须认真探索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之路,几年来我们在教学管理的科学化道路上进行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管理方法,它们概括起来有四条:一是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二是以规范化为内容实行制度化管理;三是健全检查、评价、激励机制,实行效率管理;四是以民主和科研为手段实行科学管理。 关键词:全面管理、教的管理、学的管理 一、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 在教学管理中必须树立质量中心观念和全面管理观念,因为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教学管理追求的目标,还是检验教学管理效果的标准,所以质量应该成为管理的中心。而质量的提高又必须通过全面管理来实现。质量是教学各项工作的综合效果的表现,离开了全面的管理,就不可能有质量的提高。因此,以质量为中心实行全面管理应该成为教学管理的一大原则。 什么叫全面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两大要素,教和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基本方面,教学质量由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决定,因此,全面管理就是既要抓教的管理,又要抓学的管理,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教的管理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论文类别:基础教育改革 习作路上,与孩子同行 ——记作文起步教学体会点滴 内容摘要【现在的小学生,常常是“谈作文色变”。作文成了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一个拦路虎。更成为许多考生落榜的罪魁祸首。纵观近几年本区的小学毕业作文,状况百出:有根据背诵的作文仿写的;有想当然胡编乱造的;有文不对题滥竽充数的,更有甚者直接把试卷上的阅读文章抄下来的……如此种种,比比皆是。作文如此,语文成绩能上的去吗?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忽视了小学作文起步教学。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赢在起跑线上呢?近两年,我通过实践与探索,做了一些尝试,提出了作文起步教学三步法:从做到说,学生愿写;渗透技巧,学生会写;体会成功,学生乐写。】 关键字【作文教学起步教育改革】 从事语文教学以来,常听学生的抱怨“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当前,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不少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疼。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背习作;有的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假、大、空”话一大堆;有的甚至到作文书上一抄了事。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作文质量更无从谈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忽视了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更是我们要探索与实践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提出了作文起步教学三步法:从做到说,学生愿写;渗透技巧,学生会写;体会成功,学生乐写。 一、从做到说,让学生愿写 小学的习作课开始于三年级。之所以叫做“习作”,是因为开始学习写作,是在有了一定的阅读、口语交际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可见,学生的习作源于读和说。要让孩子读还比较容易些,可要让孩子说可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要想让孩子有说的,并且会说,爱说,这“做”还得 是前提。“说”是“做”后的表达,“写”是“说”后的记录,这也足见“做”的重要性,没有做,何以会说;没有说,怎么会写?由此看来,“做”“说”“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到底该怎么做,又该怎么说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生活有话说

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形论文范文

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形论文范文 摘要:在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当中,广播电视大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 新时期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当中,计算机教育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有着不可忽视的 重要作用。在新时期的社会当中,对于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来说,计算机能力是不可缺 少的一项重要素质。因此,应当对新时期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教育进行有效的改革与优化,同时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使计算机教育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引言 在广播电视大学当中,计算机教育看似较为简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却往往难 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新时期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当中,对于计算机教育也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和思考。针对当前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对于教学改革 的研究和实践,应当对课程与课程体系自我完善的思维方式进行超越,协同研究和实践各 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从而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教学内容。因此,在新时期广播电视大学计算 机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提高与完善教材体系的质量 在广播电视大学当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所取得 的效果却十分不理想,这其中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于这一问题,教育领域的相 关专家和人员组织了大量的经验交流会议,以期能够寻找到全新的思路和方式,从不同的 角度入手,解决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广播电视大 学的教学效果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而社会发展对于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也提出了 一些基本的要求。对此,应当着眼于将传统的思维局限打破,站在高于课程体系自我完善 的角度之上来看待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教育 课程体系[1]。而要得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分 析和研究。在计算机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当中,教材的改革是重要的部分之一。广播电 视大学计算机专业在编写和选取教材的过程中,应当能够满足相关的要求,符合学校学生 实际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征。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计算机教学活动也应 当努力跟上发展脚步,对于选用教材的内容也应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同时,还应 当确保教材中拥有系统性、基础性的教学内容知识,重点强调计算机专业的技术、方法、 概念等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学生作为初学者的认知水平,兼顾到学生的学习 接受能力。此外,还应当编写和选取适当的实验教材作为教学辅助,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实 践训练。 三、合理设置和更新教学模块和内容 在编制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当以当前计算机的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结合社会对于 计算机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在明确了以上的因素条件之后,就可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摘要: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是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方法。希望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教育教学主体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

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想要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皮亚杰 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 其次,以问题式学习带动思考与质疑。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题目设计,改变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被动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可以从从两个层次上促进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第一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自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提出问

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完整版

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九龙县乌拉溪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同时更加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树立,这会对学生以后的思维发展和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道德与法的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必须要科学的利用好道德与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善恶是非有正确的认知,这样,小学教育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好自身的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因为我们要注意改革经验的分享和成果的展示,希望各位同仁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好的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教学改革;方法尝试;思考反思 小学生的心理和各项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因而出现不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师必须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优化教学方法。既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要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开展相关的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基于已有经验,对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创新,诞生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浅谈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一、走进学生生活,主动开展安全教育 小学生的个人安全意识不够强烈,对于生活中的安全隐患难以察觉,从而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伤害。为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积极开展安全教育。首先,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吴亚强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逐渐意识到要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认为想要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发展。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这就意味着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向学生,从本质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以问题式学习带动思考与质疑。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题目设计,改变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被动学习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可以从从两个层次上促进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第一层次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自我知识更新的层面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问题提出,即以学习的难点作为题目源,然后结合对课程的学习和文献的阅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