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15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一、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1)古典经济学家的基本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弹性的价格、利率与货币工资的作用下,经济能够经常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对于任何干扰与冲击导致的经济对充分就业均衡的偏离,灵敏的市场机制会有效地运作,使经济迅速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市场机制在微观方面确实会产生某些低效率现象,但在宏观方面永远是有效的与和谐的。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常常导致经济的更大的不稳定。

(2)古典宏观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萨伊定律

A、萨伊定律的内容

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 Baptiste Say,1766——1832),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 “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的观点,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

B、萨伊定律在物物交换经济中自然成立

物物交换经济中,任何产品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以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的产品,从而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因此,在物物交换经济中,供给一种商品意味着需求其他一些商品。

C、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萨伊定律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也同样成立

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萨伊定律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也同样成立。货币只不过是交换的媒介,它方便了交换,但不会改变交换的实质。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萨伊定律的表现形式就是储蓄等于投资:

人们的收入扣除消费以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储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如果说储蓄就是资本的供给,那么,投资就是资本的需求。在利率

机制的作用下,储蓄与投资必然相等。

D、萨伊定律的推论

萨伊定律的一个重要推论是社会不可能产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从而不会出现非自愿失业。

(3)萨伊定律被1929——1933的大危机这个经验事实所推翻。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点(John Maynad Keynes ,1883——1946。通论,1936)

(1)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增加,经济萧条。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

(2)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第一、消费不足(消费倾向递减);

第二、投资不足(MEC递减与流动性偏好导致的r不能无限降低):

(3)政策主张: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增加有效需求。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种类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这些目标相互之间有冲突。宏观经济学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经济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

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增进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以提高社会福利。

2、宏观经济政策种类

(1)需求管理政策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总需求的波动。总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增加,经济萧条;总需求过多,导致物价上升,经济膨胀。需求管理政策就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供给管理政策

另一些经济学家相信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失业是由总供给不足引起的。而总供给不足的原因在于税率过高,挫伤了人们储蓄、投资与工作的热情。只有降低税率,才能增加总供给,增加就业。

供给管理政策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上述政策目标。供给管理包括控制税收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放松减轻政府对经济的管制,鼓励自由竞争等等政策。

(3)国际经济政策

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国际经济政策,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本章集中精力介绍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构成与自动稳定器

1、财政构成

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政府支出分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政府购买直接是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它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影响总需求变动。转移支付虽然不能算作直接的总需求,但它通过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来影响总需求。

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最主要部分。公债是由于政府的财政支出超过了收入,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向国内外的借债,实际上是税收的预征,因而公债收入不能算是财政收入。税收既影响(间接)总需求,也影响激励机制与总供给,最终都影响就业与收入。

2、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1)自动稳定器的含义;

经济体系中内在的能自动减轻国民收入波动的机制。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期自动减轻经济衰退。

(2)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的组成:

A、税收(比例税收):经济萧条→实际Y↓→税收↓→可支配收入↑→消费↑→Y↑;

B、转移支付:经济萧条→Y↓→转移支付↑→可支配收入↑→消费↑→Y↑;

C、农产品支持价格:经济萧条→农产品P↓→对农业的补贴↑→可支配Y↑→消费↑→Y↑。

(3)自动稳定器的局限性

A、事后才发挥作用;

B、作用程度有限:只能轻微地减轻收入的波动,不能逆转经济的变动趋势,从而不能消除经济波动。

二、财政政策的种类与使用原则

1、财政政策的含义与财政政策工具

(1)财政政策的含义

财政政策是对政府支出与税收进行规划,以抑制商业周期的波动,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

(2)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当局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所选择的操作手段。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和变动税收三种。它们将引起总需求的变动,最终导致一般价格水平、就业量与国民收入的变动。

2、财政政策种类

(1)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减少税收;(2)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支出,增加税收。

3、财政政策的使用原则:

“逆经济风向行事”,或相机抉择或斟酌使用:经济衰退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经济过度繁荣,出现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抑制总需求(即补偿性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和“挤出”效应

1、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在IS—LM模型中):

G↑→Y↑→L1↑→L2↓→r↑→I↓→Y↓

2、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1)定义: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增加支出或削减税收所导致的结构性赤字的上升可能提高利率,减少或挤出国内私人投资的现象。

(2)作用条件:挤出效应仅仅适用于结构性赤字。如果经济衰退导致周期性财政赤字上升,政府支出的增加就不一定提高利率,减少国内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因为经济衰退引起货币需求减少(收入减少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导致利率降低;另外,衰退时,货币当局往往会增加货币供给量。

四、决定财政政策效果大小的因素: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G↑→Y↑→L1↑→L2↓→r↑→I↓→Y↓

1、LM曲线的斜率既定,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与IS曲线的斜率正相关:

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意味着对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小(消费函数比较稳定,从而边际消费倾向比较稳定),即一定量的变动仅引起少量的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上升时,减少的就少,即“挤出效应”较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较大。

2、IS曲线的斜率既定,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与LM曲线的斜率负相关:

LM曲线的斜率()越大,意味着对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小(也可能是较大,但通常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比较稳定),一定量的变动只能引起少量的的变动,反过来就是一定量的变动会引起的大量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减少时,的上升幅度就较大,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较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较小。反之,LM曲线的斜率越小,“挤出效应”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3、财政政策的特例

(1)在凯恩斯区域,LM曲线的斜率,从而挤出效应等于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

(2)在古典区域,LM曲线的斜率,从而挤出效应极大,财政政策等于零。

五、功能财政与平衡预算思想

1、、财政预算的种类

财政预算(budget)确定政府在既定年度内的预计支出与预期收入。在一个财政年度中,如果政府收入超过支出,就会产生预算盈余(budget surplus);政府收入小于支出,就会产生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政府收入等于支出,就是预算平衡(balanced budget)。财政预算有三类。

(1)实际预算(actual budget):是指既定年度内,政府实际的支出、收入和赤字或盈余额;

(2)结构性预算(structural budget):结构性预算也叫充分就业预算,是指如果经济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运行,即实际收入等于潜在收入条件下,政府的收入、支出与赤字数额。

(3)周期性预算(cyclical budget): 是指实际预算与结构性预算的差额,用以衡量商业周期对预算(政府支出、收入和赤字)的影响:如果某年的实际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收入,则税收量减少,而支出增加(自动稳定器),从而该年的预算支出就大于收入,出现赤字。这种赤字叫做周期性预算赤字。它是由于经济运行偏离了充分就业轨迹产生的。

如果用代表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为实际预算盈余;为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为实际国民收入;为既定政府购买支出;为既定政府转移支付支出,税收。则有: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或结构性预算盈余;实际预算盈余;

周期性预算盈余。

(4)区分周期性预算(赤字)与结构性预算(赤字)的意义

财政预算盈余既可以随经济波动而变动(周期性预算),也可以随财政政策的变动而变动。为了区分预算盈余变动的原因,衡量财政预算安排的合理与否(结构性预算赤字等于零的政府被认为是对公民负责的

政府),有效地消除持久性的预算赤字,有必要区分周期性预算(赤字)与结构性预算(赤字)。

2、功能财政思想

凯恩斯认为,财政预算的主要目标不是平衡,而是减少失业,促进经济增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不必考虑财政预算是否平衡,赤字多少。一国的内债再多也无关紧要,因为国家是公民的国家,国家向公民借钱,就像一个人的左口袋的钱跑到右口袋一样,对一国收入的多少,没有任何影响。只有外债的增加才是国家的负担。

3、平衡预算思想

在《通论》出版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公共财政不过是个人当家理财的一种应用与扩大,因此,政府预算同家庭预算一样,应该保持支出与收入的平衡。《通论》出版以后,仍然有不少人坚持这种观点。历史上主要有三种平衡预算思想。

(1)年度平衡预算:

A、含义:在一个财政年度内保持预算平衡。

B、缺陷:将扩大经济波动:衰退→Y↓→税收↓。为了保持预算平衡,政府支出也必须↓或提高税率→衰退更加严重。

(2)周期平衡预算

A、含义:在一个经济周期内保持预算平衡。

B、缺陷:第一,将扩大经济波动。因为繁荣时的预算盈余不一定正好能够弥补衰退时的预算赤字。如果衰退比较严重,持续时间较长,预算赤字就会大于预算盈余。此时,为了实现周期内的预算平衡,必须减少支出,从而使衰退更加严重。第二,周期预算平衡应决定在什么水平上,难以确定:因为不知道未来的波动多大,持续时间多长。

(3)充分就业预算平衡

政府预算应该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即政府的支出量应该等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税收量。

六、政府赤字与债务对经济的影响

1、政府赤字与政府债务的相互关系

当政府财政出现赤字时,它就必须向公众借债来支付其相当于赤字数额的款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承诺将来偿还的一种借条或凭证)来借债。政府债务指政府借款总额,是一个存量。与此相对应的流量是预算赤字,当年新增加的政府债务。国际上,财政赤字有两条警戒线:第一,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第二,财政赤字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5%。2934.7117251.92.5%(2003年)。

仅就内债分析,因为外债过多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与债务过多对私人的影响完全一样。

2、赤字对经济的短期影响:挤出效应。

3、赤字对经济的长期影响:影响经济增长。

(1)税收导致效率的损失(影响人们工作、储蓄与投资的热情)。

(2)部分资本存量被债券替代,减缓一国经济的增长。

人们为一系列目的积累财富。人们既可以以政府债券的形式持有财富,也可以以公司股票的形式持有财富。当然还有其他财富形式可供选择。公司股票代表对私人资本存量的所有权。政府债务增加的结果,是政府债券在私人财富中的比重上升,公司股票等其他资产在私人财富中的比重下降,从而使得一国的私人资本存量部分地被公债所替代,影响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1、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是管理一国金融活动的公共机构,它的最主要的使命是控制一国的货币供给量与信贷条件。它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利润,而是为了增进公共利益。它总是将购买公债得到的巨额利息交给国家。

2、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

(1)发行货币;

(2)管制商业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规定商业银行的准备率,并为商业银行的客户提供存款担保(最大存款客户除外);

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是受政府监控程度最高的一个行业:

第一、银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为了提高效率必须监控。

第二、为了避免银行挤兑恐慌的发生,保障一国的金融稳定。

30年代大萧条中的银行恐慌曾使美国的9000家银行倒闭。现在,挤兑恐慌大大减少了:联邦储备银行保证,无论银行发生什么情况,除最大的存款者外,所有存款人都可以取回他们的钱;而且联邦储备银行将充当最后的贷款者,确保为健康的银行提供资金。

(3)代理国库:向政府提供所需资金,对外代表国家,与外国发生金融业务关系。

3、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有的独立于政府(例如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有的处于政府的管辖之下(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的独立有两方面的好处:能够保持币值的稳定与确保货币政策的制定不受任何党派政治目标的干扰。

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由12个联邦储备银行组成。其核心机构是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7名理事由总统提名并经参议院同意批准,任期可长达14年。理事一般由专职的银行家或经济学家担任。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主要决策机构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他的12名具有表决权的成员包括7名联邦储备理事会理事与5名地方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联邦储备理事会理事长控制着整个系统的最高权力。现任理事长为经济学家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还任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在决定货币政策方面有非常大的权力。

二、活期存款的创造:货币乘数

1、存款准备金与法定准备率

(1)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从存款总额中提取的以便满足客户随时取款需要的金额。

(2)法定准备率:存款准备金与全部存款的比例称为存款准备率。存款准备率一般由中央银行规定,具有法律约束力,各商业银行必须无条件服从,所以称为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金的一部分作为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即以现金与在央行存款的形式持有准备金。

(3)央行规定的准备率较高的原因:

央行规定的准备率常常较高,商业银行按法定准备率提取的准备金常常超过商业银行实际需要的水平。其原因是为了能够较好地控制货币供给量。

2、活期存款的创造:简单的货币乘数

(1)简单的货币乘数定义:央行每增加一单位准备金供给所增加的活期存款量。

(2)公式:,等于法定准备率的倒数。具体推导过程: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20%,中央银行购买100万元的公债。私人部门得到货币以后,总是将它存放在商业银行(没有手持现金),商业银行按法定准备率贷方款项,没有超额储备金。

私人部门得到100万元现金以后,存放在A银行,于是活期存款增加了100万。但此时货币没有增加:仅仅是形式的变换:从现金形式变成了活期存款形式。

A银行根据20%的法定准备率,将 80万元款项贷放出去;得到这80万元贷款的客户把这笔贷款存入商业银行(B),于是活期存款就增加了80万。这是真正的货币增加。

B商业银行根据20%的法定准备率,放款64万元,得到这笔贷款的客户又会把它存入C商业银行,于是活期存款或货币又增加了64万。这个过程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若用表示准备率,表示活期存款的变动量,表示准备金(基础货币或初始货币)的变动量,则有: =500万。

3、货币乘数为法定准备率的倒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1)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即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

备金后的部分能够全部贷放出去。

银行的一部分款项如果贷放不出去,就成为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称为超额准备率(用表示)。有超额准备金时,货币创造乘数变为: 。

(2)公众将所有的现金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

如果客户将得到的贷款不全部存入银行,而抽出一定比例的现金留在手上,又会改变货币乘数。若用表示公众手持现金与活期存款总额的比率,货币乘数就变为:

三、完整的货币乘数与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

1、完整的货币乘数

(1)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与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的总和,称为基础货币。它是存款扩张的基础,会派生出更多的货币(活期存款),因此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如果用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表示法定准备金,用表示超额准备金, H表示基础货币,则有H=++。

(2)完整的货币乘数的定义:完整的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率。

(3)完整的货币乘数的公式

若用M 表示货币,H表示基础货币,则完整的货币乘数。其中。从而有:

2、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

根据上式可以得到货币供给量。可以看到,货币供给量的多少取决于以下因素:

(1)央行:决定基础货币和法定准备率;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

(3)公众:公众手持现金率。

央行的作用最大:央行首先决定基础货币与法定准备率;其次由于央行规定的准备率过高,使得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在正常情况下等于

零;最后,公众的手持现金率也常常是稳定的,不会剧烈变动。因此,货币供给量就被假定为仅由央行决定的一个外生变量。

四、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个:

1、变动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常常保持稳定。因为中央银行如果频繁地改变法定准备率,不仅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剧烈变动,并且会使商业银行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正常地开展业务。因此,改变法定准备率,是一个强有力但却不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2、公开市场业务

(1)定义: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的行为。

(2)作用机制:央行购买债券使得准备金增加,在货币乘数既定条件下,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公开市场业务在现代央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因为运用这种政策手段能够比较准确而又及时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

3、变动贴现率

(1)贴现率的含义

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根据该利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向中央银行通过票据贴现的方式借取准备金。

(2)作用机制:贴现率降低→银行贴现增加→准备金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

过去,贴现窗口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准备金的主要途径。现在,央行已将公开市场业务视为调整准备金总量的基本工具。

(3)贴现率政策工具不具有主动性

贴现率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比人们想象的要小得多。因为贴现率不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政策,一方面,如果商业银行不向中央银行借款,

贴现率的变动就没有效果;另一方面,当商业银行十分缺乏准备金时,即使贴现率很高,商业银行依然会从贴现窗口借款。

(4)贴现率政策作用较小的原因

而事实上,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总是尽量避免去贴现窗口借款,以免被人误认为自己财务状况有问题。而且,在贴现窗口的借款期限很短,借款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一般只将它作为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很少加以利用。

贴现率政策往往作为补充手段而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在一起进行。一般来说,当公开市场业务成功地把利息率提高或降低到某一水平时,中央银行也必须把贴现率提高或降低到与该水平相协调的数值。因此,在更多的情况下,再贴现率主要是跟随市场利率,以防止商业银行的投机套利行为。

4、其他措施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政策工具之外,中央银行还运用其他的方式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控制。例如道义上的劝告。所谓道义上的劝告,就是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以口头或书面谈话的方式指导商业银行的业务与决策,影响其贷款和投资的方向,达到控制信用规模的目的。

五、货币政策种类及其使用原则

1、种类:

(1)扩张性货币政策: A、购买政府债券→银行的准备金

↑→M↑→利率↓→I↑→Y↑;

B、降低法定准备率→货币乘数↑→M↑→利率↓→I↑→Y↑;

C、降低再贴现率→贴现↑→银行的准备金↑→M↑→利率↓→I↑→Y↑。

(2)紧缩性货币政策: 正好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反。

2、使用原则:逆经济风向行事或相机抉择。

六、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与货币政策效果大小的决定因素

1、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在IS—LM模型中,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为:M↑→L2↑→r

↓→I↑→Y↑

2、货币政策效果大小的决定因素

(1)在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货币政策效果与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负相关:

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意味着投资曲线越平坦,对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大,即一定量的利率变动会引起很多投资量的变动。当中央银行增加进而增加引起下降时,增加的量就多,从而的增加也就较多,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大(图形略)。

(2)若IS曲线的斜率既定,货币政策的作用与LM曲线的斜率正相关

LM曲线的斜率()越大,意味着曲线越陡峭,对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小,反过来就是对变动的反应越敏感:一定量的的变动会引起的大量变动。因此,当中央银行增加进而增加时,就会引起的大幅度下降,从而使投资量和收入大幅度增加,货币政策的作用或效果就较大(图形略)。

3、货币政策特例

(1)在凯恩斯区域, 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变动都不会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即货币政策效果为零。

(2)在古典区域, LM曲线成为一条垂线,此时的货币投机需求等于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被人们用来购买债券,使利率大大降低,极大地增加投资、总需求与收入水平,货币政策效果极大。

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

1、对总需求的作用有直接与间接之区分:

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作用是直接的,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作用是间接的,要通过利率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影响总需求与收入。

2、重要性不同:

(1)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深度衰

退中更是如此(凯恩斯陷阱)。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正统凯恩斯主义者更加推崇财政政策。

(2)鉴于财政政策的一些弊病(财政赤字、基础效应等等),现在(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包括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政策的效果要好于财政政策。

3、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1)挤出效应使得财政政策失去了很大的影响就业的作用。

(2)政策时滞较长

A、政策时滞的含义:时滞是指经济的周期性冲击与经济对经济政策起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B、政策时滞的组成:

第一、认识时滞:人们总是要花费一定时间来认清经济形势,以便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相机抉择。

第二、决策者的反应时滞:在认清了经济形势以后,在决定采取何种政策措施、讨论并通过该措施方面也存在时滞。

第三、生效时滞:在经济政策实施与经济体系对经济政策做出反应也存在一定的时滞。

任何政策都有时滞,但财政政策的决策者的反应时滞太长,以至于延误战机,最后使政策失去作用。

(3)减税容易增税难:财政政策不独立,常受政治势力的干扰。

(4)巨大的结构性赤字的存在,即使当失业率很高时,决策者也不愿增加支出,削减税收。

(5)理性预期将使得财政政策无效。

4、货币政策的优点:

决策者的反应时滞较短,作用比较间接,而且可以独立地做出决策,不受任何政治势力的干扰。

当然,货币政策也有缺陷,如在凯恩斯区域中,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的作用就极小。因此,有人认为,货币政策在反通货膨胀方面效果比较明显(让马车前进),而在反衰退方面的效果就不明

显(让马车后退)。目前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最重要的手段 。

[附录]

2004年10月29日,央行提高利率。一年期利率从1.98%提高到

2.25%,三年期利率2.52%提高到

3.24%,五年期利率2.79%提高到

3.6%。1978年至1996年连续18年间,银行利率(以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为例,下同)从3.24%上升到10.98%。为抑制通货紧缩,1996年5月1日起,银行利率又开始步入一个降息周期,连续8次降息后,利率从10.98%降至1.98%。

在2004年12月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05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着力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增长”。至此,实行7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将正式淡出舞台。 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也在适应着由积极到稳健的变化。在今年的财政运行中,“三农”工作、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及教育、文化等产业得到的财政投入明显加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关系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统一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市政策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都是为促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保持平衡,并以此来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能够得到顺利实现,因此两者进行宏观调控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与社会资金运动相联系,共同调节再生产资金的循环,制约社会资金流量和流向; 第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都要通过控制超越当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达到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第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同属需求管理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着相当大的互补性,必须保持密切的相互配合. 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每一政策都会受其政策功能及实施范围的限制而难以产生全面的效应,而且在实践中还可能产生政策手段之间的相互掣肘和抵触,

如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财政实施扩张政策而货币实施紧缩政策时,它们对社会总需求的调节作用会产生相互抵消,反之亦然: 又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时会产生联动效应。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可能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又有可能引起财政预算的不平衡。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不同 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税收增减,发行国债,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其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通过分配领域进而影响生产领域。 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现的,其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并通过流通领域影响生产领域。 第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上,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本身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它对社会需求总量的影响较之货币政策为逊。由于税负及支出规模的调整涉及面大,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并受实现国家职能所需财力数量的限制,因此,由此引起的赤字或结余都不可能太大,这就决定了财政政策对需求总量调节的局限性。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完整版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 策的协调配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原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大多数国家共同运用的宏观经济政策,二者存在着共同点和差异。其共同点主要有: ①两大政策的调控目标是统一的,都属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可采取的政策,是为实现本国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 ②都是为社会提供资金的部门,两种政策执行的结果都体现为货币收支行为。 ③都是需求管理政策。 ④两种货币收支之间存在着接合部。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同点体现在: ①政策工具不同。 ②两种政策部门的资金使用方式和范围不同。 ③作用过程不同。 ④政策时滞不同。 正因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存在着差别和矛盾,所以需要两者之间协调配合。 (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方式 ①双紧的搭配方式一般适用于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以致影响到经济稳定正常运转所采用的政策配合措施。 ③紧缩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但消费偏旺而投资不足时的配合方式。 ②双松的搭配方式则主要适用于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经济转入严重萧条的状况,这种政策措施的配合方式可以通过扩大有效需求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常常是在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之后采用的配合方式。 ④财政政策松、货币政策紧的配合模式是许多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时普遍采用过的一种模式。 以上两种“一松一紧”政策的优点在于其有较强的缓冲力,稳定性高,作用惯性小,不会对经济生活产生过大的震荡;缺点是政策导向不甚明确,作用力度较弱,作用时滞较长,一旦调整政策,在一定时期之后才会产生效应。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 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 二、联系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1.在储蓄动员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张和货币供给扩张是有内在协调性的。财政支出扩张刺激需求,扩张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发债实现储蓄动员;二是向中央借款,转而投入实体经济,增加总需求。货币供给扩张刺激需求,扩张也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发基础货币,二是通过降低利率实现储蓄动员,增加派生货币。显然,从结构角度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别是在储蓄动员方面,在储蓄规模既定的条件下,两者的效应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实现。同时启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都在“争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和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

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

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 和以往不同的是,本届会议弱化了对于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要求,着重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取代了此前的“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允许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总体来看,2013年还是延续了2012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就具体宏观调控措施而言,也基本上和去年没有太大变化,强调的是平稳过渡。 一、2013年仍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具有很大的弹性 2009年以来,我国一直定位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积极”的程度却是逐年递减,以财政赤字率看,2009~2011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2.3%、1.7%和1.1%。以去年的财政收支状况看,前11个月财政盈余4000多亿元,而年初的预算是全年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所以,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具有很大的弹性,如果以国际公认的3%的财政赤字率作为积极与否的分水岭,我国的财政政策其实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 2、我国的财政支出应该逐步向民生支出倾斜转移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重回“4万亿”的老路,在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速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支出应该逐步向民生支出倾斜转移,2013年是财政转型的一个良好契机。在中央政府强调经济增长质量、淡化数量指标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刺激投资的角色。随着各地轨道交通项目陆续获批,今后数年各地的轨道交通建设将渐入高潮,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中国经济的投资增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正好可以将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在我国2012年财政预算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占同期中央财政公共支出比例约为9%,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占比约为3%,无论以怎样的标准衡量,民生领域的支出占比都依然偏低。 二、2013年仍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我国外汇占款开始频现负增长,对于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带来较大冲击 2013年的货币政策依然定位于“稳健”,和过去几年的表述没有任何变化,不过具体到执行方式,2013年还是将有很大不同。2012年是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出现较大变化的一年,由于外贸顺差的大幅减少,以及热钱外流等因素影响,我国外汇占款开始频现负增长,对于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带来较大冲击。外汇占款的负增长,刺激央行实施了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不过进入2012年下半年之后,央行对于继续降准显得异常谨慎,逆回购成为央行释放流动性的主要手段,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宏观经济增速继续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央行担心继续降准释放出大量的资金无法被实体经济吸收,反而有可能形成滞胀的不利局面。应该说,2012年央行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控制通胀还是做到了较好的平衡。 2013年的货币政策预计将会比2012年出现较大不同。2012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8%,已经基本上无法实现预定全年增长10%的目标。在欧美经济体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的背景下,2013年中国的外贸同样不容乐观,外汇占款仍有可能继续出现负增长,这将继续给国内的货币政策带来冲击。但是与2012年不同的是,2013年中国经济探底回升的概率加大,企业的投资意愿加强,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将会上升,如果央行继续沿用2012年以逆回购作为主要工具的操作方式,将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也就是说,2013年仍有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在经过3次降准后,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仍然高达20%,还有很大的调降空间。与降准相比,2013年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是因为实体经济已经开始探底回升,继续通过降息刺激企业投资的必要性已经减弱,同时,与2012年的CPI相比,2013年的通胀水平将会有所抬头,预计将会反弹到3%以上。我国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如果继续降息将会重现负利率现象,而负利率往往会催生出众多的资产泡沫。 对于2013年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其中降低融资成本是一个并不常见的提法,常理看,降息是最直接的降低融资成本的方式,不过鉴于2013年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降低融资成本可能更多意味着将会加大培育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建设,尤其是债券市场有望得到重点发展。另外,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有可能加快,通过利率的市场化竞争,也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政策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就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就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与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与其她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与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财政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她有关部门,她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与开发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则就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与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就是:双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就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就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就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就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与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就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瞧,境外资金流入与本国货币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就是银行贷款,这也就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就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就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就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就是“流通货币量”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15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一、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1)古典经济学家的基本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弹性的价格、利率与货币工资的作用下,经济能够经常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对于任何干扰与冲击导致的经济对充分就业均衡的偏离,灵敏的市场机制会有效地运作,使经济迅速恢复充分就业均衡。市场机制在微观方面确实会产生某些低效率现象,但在宏观方面永远是有效的与和谐的。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常常导致经济的更大的不稳定。 (2)古典宏观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萨伊定律 A、萨伊定律的内容 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 Baptiste Say,1766——1832),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 “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的观点,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 B、萨伊定律在物物交换经济中自然成立 物物交换经济中,任何产品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以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的产品,从而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因此,在物物交换经济中,供给一种商品意味着需求其他一些商品。 C、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萨伊定律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也同样成立 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萨伊定律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也同样成立。货币只不过是交换的媒介,它方便了交换,但不会改变交换的实质。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萨伊定律的表现形式就是储蓄等于投资: 人们的收入扣除消费以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储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如果说储蓄就是资本的供给,那么,投资就是资本的需求。在利率

机制的作用下,储蓄与投资必然相等。 D、萨伊定律的推论 萨伊定律的一个重要推论是社会不可能产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从而不会出现非自愿失业。 (3)萨伊定律被1929——1933的大危机这个经验事实所推翻。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观点(John Maynad Keynes ,1883——1946。通论,1936) (1)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增加,经济萧条。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 (2)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第一、消费不足(消费倾向递减); 第二、投资不足(MEC递减与流动性偏好导致的r不能无限降低): (3)政策主张: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增加有效需求。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种类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这些目标相互之间有冲突。宏观经济学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经济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 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增进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以提高社会福利。 2、宏观经济政策种类 (1)需求管理政策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总需求的波动。总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增加,经济萧条;总需求过多,导致物价上升,经济膨胀。需求管理政策就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最新货币政策

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的途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7年以来,我国有许多学者对旨要克服通货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试从对策论的角度探讨提高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途径或措施问题。 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微观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满足了这种定语限制的经济主体是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或者说相容的,反之则反是。这几个看似简单的修饰语,可以作为判断经济主体是否市场化的标准。以此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尚未实现市场化或者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换言之,目前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相容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计划”手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

者是—种对经济的事前规制,因为它是计划者对被计划者的直接控制,所以它发挥作用不需要市场作为媒介。而前者即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经济总量非均衡对政府提出的调控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减少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的时滞所产生的高昂成本。可见宏观调控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又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又必须以市场行为人能够对各种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为前提。这就是说,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基于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那么,要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首先改善这种微观基础,具体包括: 1.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以全面收缩国有企业的经营战线,使其尽可能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让位给比它具有更高效率的其他所有制企业。这既是非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不仅使中央和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也给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一个充斥着不可持续的信用扩张的经济结构以及一个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债权的经济体系都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一个很明显的经验事实是,在传统国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可以說是總體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課題。在九十一年的學測中,也出現了這樣的題目。(91學測社會科第69題)由於這是比較屬於經濟學專業領域的問題,不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或公民的教材中,大多數的高中課本也就沒有把這個問題講清楚。為了各位同學以後能夠更清楚地了解社會上的經濟問題,本書在此將這兩種政策作一個比較清楚的說明。 1. 財政政策︰所謂的財政政策,就是指政府以財政手段,也就是擴大或削減政府支出去影響經濟活動的政策。一般來說,所得低於充分就業水準的時候,也就是所謂景氣不好的時候,可以利用擴大政府支出或減稅的手段來刺激產出,稱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相反的,在景氣過熱,國民所得高於充分就業水準的時候,可以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賦,以降低總需求,並抑制物價膨脹,稱為緊縮性的財政政策。(contractionary fiscal policy ) 財政政策的理論基礎是凱因斯的理論,根據凱因斯的理論,由於工資受到非市場因素的影響(例如工會),因此沒有向下調降的可能。如果要解決失業問題,只有從提高總需求著手。總需求是由民間消費、政府消費、投資和出口淨額構成的,政府能作的,就是直接增加政府消費,或是透過減稅的手段來提升民間消費和投資。在提高總需求的同時,免不了要付一些物價上漲的代價,但是這是值得的。 大多數的政府都是凱因斯學派的信徒,日本在對付近十餘年來不景氣的時候,提出了許多次的振興景氣方案。而日本在過去的經濟成長,也確實是由出口所帶動的。至於我國,在行政院張俊雄院長任內提出八一○○行動方案,也就是根據這一套理論。 (2)貨幣政策︰所謂貨幣政策,就是指透過調整利率和控制貨幣供給量等手段來影響經濟景氣的做法。財政政策的主導權在行政院,貨幣政策的主導權則在中央銀行。在介紹貨幣政策之前,要先把利率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什么是财政政策 1.概念: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政府支出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政府购买,指的是政府在物品和劳务上的花费——购买坦克、修建道路、支付法官的薪水、等等,其次是政府转移支付,以提高某些群体(如老人或失业者)的收入。 税收是财政政策的另一种形式,它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整体经济。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此外,税收还能影响物品和生产要素,因而也能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 2.财政政策的内容 ◆社会总产品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预算收支政策 ◆税收政策 ◆财政投资政策 ◆财政补贴政策 ◆国债政策 ◆预算外资金收支政策等 3.财政政策的种类: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4.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什么是货币政策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货币政策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毕业论文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毕业论文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公共管理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以下数据来自中央银行的统计或估算和财政 部); 在 现在的经济社会中,宏观经济政策已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 宏观调控的手段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者都是通 过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从而实现宏观调控,使得经济健康的发 展或缓解经济发展的极端现象和失调现象。 要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给经济带来影响,首先要了解其 定义和内涵,以及这两种政策所使用的工具。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 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税收的变动是指改变税率和利率的结构,在 经济萧条时通过减税促进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刺激需求 增加,让经济社会逐步恢复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使经济步入正轨。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 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在经济社会中,投资与利率是成反 比的,即利率越小投资量越大,人们认为此时投资有利可图,所以都愿 意投资。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降低利息率,这时大部 分人只愿将钱用来投资而不愿用来储蓄,所以货币的供给量也就相应的 增加,从而带动社会需求,使经济恢复正常。如果经济社会发生通货膨

胀时,中央银行又可以提高利息率,让人们把钱储存到银行,从而减少流通的货币量,进而减小需求。 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有税收政策、公债政策、购买支出政策,转移支付政策等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中央银行贷款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等政策 那么2005-2009年间我国实现过那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呢这些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呢 以下是来自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数据;2005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下调到%,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不。同日,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一是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倍,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二是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现行的20%提高到30%。 2006年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个百分点,由%提高到%。2006年8月19日,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个百分点,由%提高到%;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个百分点,由%提高到%;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商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pdf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答: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 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 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力量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 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济衰退 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 所能达到的。 2.政策工具; 答: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 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政 策,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家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你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 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 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 策。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就是:货币量→利率→总需求 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货币量调节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量是手 段。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要调节总需求,所以总需求变动是政策的最终目标。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 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互相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 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 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 关系的调节 3、财政乘数与货币乘数 财政乘数一般包括 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 货币乘数在银行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银行存款的多倍扩大功能。这种存款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是银 行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二是银行向企业或个人买进债券。坝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引起的存款 增加额S,称为派生存款,用D表示。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称为存款乘数。存款乘数计 算 货币乘数和存款乘数是有区别的。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 币的倍数。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货币乘数的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应该指出,无论是银行向企业、个人放款。环视银行向企业、个人买进证券。所形成的存款之创造的功能,绝不是 单个银行所能做到的,而是整个银行体系作用的结果。

简述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以及今后的走向分析随着经济运行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国在宏观经济政策层面已实行了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重大调整,而财政政策则继续保持积极框架。两大政策的搭配从“双松”搭配演变为“一紧一松”搭配。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转为稳健,是应对新形势下通胀预期和压力所必需的总量调控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中国CPI高企的背景下,控通胀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挑战。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在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物价过快上涨. 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是针对宽松货币政策而言的,稳健货币政策是目前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核心内容包括: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四是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稳增长”和“调结构”为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重点。为了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继续坚持下去。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哪些内涵?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包括下列

5个方面: 第一,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第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第三,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第四,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五,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下一步的政策走向分析 2011年,在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宏观政策“一松一紧”的搭配体现了政策组合中的一系列具体考虑和综合性的理性追求。 下一阶段,应该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关注需求结构的调整,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促进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具体来看,当前应强调财政政策在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积极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增加有效供给。但从财政政策总的演变趋势来看,把眼光放到“十二五”期间,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色彩将逐步淡化,宏观政策在“一紧一松”之后也将会回归财政的稳健。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 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1.财政和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政策更多地偏重于公平。财政政策是影响和制约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责任是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调节各经济主体间的利益差别,保持适当合理的分配差距,以防止过度的收入悬殊,并从收入和支出两部分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形成。货币政策则更多地偏重于效率。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而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领域。 2.从两种政策调节的方式和途径看,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如要控制总需求,可通过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等措施,可立见成效;而要刺激需求,则可通过减税,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手段较快实现政策目标。货币政策首先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调节手段,调节存款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 答: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 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 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力量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是维持 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尽量缩短经 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目的。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 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2.政策工具;答: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家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你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 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 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 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就是:货币量T利率T总需求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货币量调节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 量是手段。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要调节总需求,所以总需求变动是政策的最终目标。供给管理是要通过 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 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现实中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互相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或者说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也包括了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 3、财政乘数与货币乘数 财政乘数一般包括 转移支付乘数 税收乘数 货币乘数在银行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银行存款的多倍扩大功能。这种存款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是银行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二是银行向企业或个人买进债券。坝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引起的存款增加额S,称为派生存款,用D表示。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称为存款乘数。存款乘数计算 货币乘数和存款乘数是有区别的。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是指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货币乘数的大小受许多因素影响。应该指出,无论是银行向企业、个人放款。环视银行向企业、个人买进证券。所形成的存款之创造的功能,绝不是单个银行所能做到的,而是 整个银行体系作用的结果。 4.结合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际描述调控的效果;积极的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 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