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肿瘤细胞表达的整合素通过促进侵袭和穿越血管壁

肿瘤细胞表达的整合素通过促进侵袭和穿越血管壁

肿瘤细胞表达的整合素通过促进侵袭和穿越血管壁
肿瘤细胞表达的整合素通过促进侵袭和穿越血管壁

肿瘤细胞表达的整合素促进侵袭和穿越血管壁,便于肿瘤转移。αV整合素受体在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中高度表达,但在安静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多数正常组织中不表达,这为抗血管新生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采用mAbs、环形RGD肽拮抗剂和模拟肽对αV整合素受体活性的抑制可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血管新生并增加内皮渗透性。多数动物实验表明整合素αvβ3活性的抑制与肿瘤体积的减小密切相关。

无创可视化且定量分析整合素αvβ3表达为确证肿瘤(肿瘤细胞和新生肿瘤血管)整合素水平,更适当地选择适于抗整合素治疗的病人以及监测疗效提供了新的契机。除了易于被非靶向微泡检测的肿瘤微血管血容量和血液流速外,针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αv整合素的靶向超声微泡造影还可用于肿瘤整合素显像。Sipkin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使用MRI和抗体修饰的顺磁性脂质体可方便地对整合素αvβ3表达进行显像。同时近红外荧光染料共轭的环状RGD肽能显示皮下接种的整合素阳性肿瘤。目前,许多研究关注于适宜SPECT或PET显像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小RGD肽类拮抗剂。与SPECT相比,PET的灵敏度更高。高计数统计的获得对于使用少量的放射性物质就可以检测单位体积内更少的细胞尤其可贵。整合素表达PET显像探针在持续研发中。

Haubner等最初对RGD肽单体(c(RGDyV)进行了125I标记。该化合物亲脂性强,在肿瘤中快速清除且通过肝肠进行代谢。肝脏和肠的高放射性活度浓聚限制了其的进一步应用。RGD肽的乳糖化降低了亲脂性并相应地减小了肝的摄取。通过辅基18F-氟丙酸可对相同的乳糖化肽进行18F标记。M21黑色素瘤移植瘤模型表明1整合素αvβ3阳性肿瘤对18F-Galacto –RGD特异性摄取。最初在健康志愿者和少量肿瘤患者上进行的临床测试表明该示踪剂安全且能检测出整合素阳性表达的病灶。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测试显示RGD/PET标准摄取值(SUV)与肿瘤血管密度(CD31染色)相关。

近年来,我们研发了一系列RGD肽探针用于肿瘤整合素表达多模式显像,包括PET(18F, 64Cu, 86Y, 和124I),SPECT(125I,99mTc, and 111In), 和NIR 荧光(荧光染料和)。我们首先通过辅基氟苯甲酸对RGD肽单体c(RGDyK)进行18F标记。[18F]FB-RGD虽具有良好的肿瘤/血液和肿瘤/肌肉摄取比,但在肿瘤中快速摄取且通过肝肠进行代谢。这使得该示踪剂难以显示腹腔底部的病灶。除了引入一个氨基糖分子增加亲水性外,我们插入了一个两亲性(聚乙二醇)连接剂以改善药代动力学。聚乙二醇化显著延长肿瘤保留值且从肝和肾中快速清除。胆汁代谢的减少使肠中放射性活度摄取最小化且增加靶与非靶比。但是,聚乙二醇化也会降低RGD肽的亲和力。总体而言,[18F]FB-RGD在肿瘤中的摄取值与未修饰的RGD 肽相近,但药代动力学得到改善。然而,聚乙二醇(M.W.=3400)不是单一分子而是许多平均分子量为3400Da分子的集合,这使得示踪剂的表征较复杂。

由于C(RGDyK)已在弯曲的构象上进行了优化,以适应进入整合素αvβ3的α和β单位之间的深裂,因此不太可能通过微调五肽的构象从而进一步改善RGD肽单体与整合素的亲和性和选择性。基于此,我们,应用多价效果,即利用谷氨酸将环五肽单元进行连接,研发RGD肽二聚体和多聚体。与相应的C(RGDyK)单体相比,RGD肽二聚体E[c(RGDyK)]2和受体的亲和力几乎增加了一个数量级。该二聚体的18F标记产物,[18F]FB-E[c(RGDyK)]2(缩写为[18F]FRGD2)优先通过肾脏排泄。同一个动物模型实验表明,[18F]FB-E[c(RGDyK)]2在肿瘤中的摄取值是C(RGDyK)单体的2倍。RGD肽二聚体示踪剂的优良显像性能可能来源于多价协同作用和改善的药代动力学。另外,我们在多种移植瘤模型上进行了动态扫描。通过示踪剂动态分析得到的亲和力值与经SDS-PAGE/自显影测量所得肿瘤整合素表达水平相关性良好。这是首例报道通过体内非创伤性PET显像定量测定整合素表达水平,这为无需活检且精确确定肿瘤整合素水平提供了基础。由小鼠分布数据估算出的人体辐照剂量表明,[18F]FRGD2的有效辐照剂量低于[18]FDG扫描。

尽管[18F]FRGD2能定量PET显像整合素αvβ3表达。但是受产率低的影响,其在临

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为了提高标记率同时不影响肿瘤靶向性和体内动力学,我们引入亲水性双功能min-PEG间隔。所得产物[18F]-FB-PEG3-E[c(RGDyK)]2 ([18F]FPPRGD2)结构如下。并入一个min-PEG间隔可以显著提高[18F]FPRGD2的标记率。与[18F]FPRGD2) 相比,([18F]FPPRGD2)具有相似的肿瘤靶向性且在肾中摄取也较少。

由于[18F]galacto-RGD使用[18F]FPA作为标记辅基,因此我们也使用相同的策略研发[18F]FPPRGD2。多种移植瘤模型实验表明,[18F]FPPRGD2与[18F]FPRGD2的肿瘤靶向性能和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能均优于[18F]galacto-RGD。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实验准备: 细胞,24孔板,transwell小室(8μm,24孔板专用),ECM Gel,10%FBS+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10 μ、200 μL、1000 μL移液器及配套枪头,1.5 mL EP 管,冰盒 实验设计: 实验分组一般分为阴性组(上下层均没有趋化因素),实验组(按照实验需要,上层或者下层加入趋化因素),对照组(趋化因素与实验组中的相反)。如果有特别需要,可以再加上阳性组(上下层都有趋化因素)。 实验操作(请细读注意事项): 一、细胞侵袭实验 1.ECM Gel原液提前1 h放在4 ℃冰箱中解冻,实验前转移到冰盒中。 2.将1.5 mL EP、枪头盒、transwell放在24孔板里面后,置于冰上预冷。 3.根据自己的使用量,按照ECM Gel : 无血清培养基=1 : 7.5在冰上稀释成使 用液。 4.把枪头剪去一小段(约3 μm)后在冰上吸取40 μL/孔ECM Gel使用液轻轻 加入transwell上室中,加入时慢慢移动枪头,保证液体平铺在底部。 5.放在37 ℃孵箱15 min,让胶凝固。 6.消化、离心、计数细胞后,按照2.5x104 / mL用无血清培养基稀释细胞, 制成细胞悬液(如果细胞很多,这一步可以提前,在4、5之前做)。 7.按照每孔200 μL,将细胞悬液加入transwell上室,同时在transwell下室加 入10%FBS+培养基500 μL,放入37 ℃孵箱培养。 8.若干小时后取出,吸去transwell上室多余液体,用PBS清洗两次,用棉棒 在上室中轻轻转动,吸干水分并擦去膜内侧的细胞。 9.在上室中加入结晶紫染液,染色5 min,回收染液,用流水缓缓冲去染液, 再次用棉棒在上室中轻轻转动,吸干水分。 10.在正置显微镜上放置一块载玻片,将transwell小孔倒置放在上面,拍照。 11.在100倍视野下,对膜的上下左右及中间计数,做平均数。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此外,该激素还能增强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编辑本段简介 抗利尿激素(ADH) 化学简式 S ——------------S | |

H2N-Gly-Arg-Pro-G-Asn-Gln-Phe-Tyr-G-COOH 编辑本段主要作用 改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影响水的重吸收;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 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使 髓质组织间液溶质增加,渗透浓度提高,利于尿浓 缩(减少尿量)。 编辑本段作用机理 抗利尿激素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V2受体结合后,激活膜内的腺甘酸化酶,使上皮细胞中cAMP的生成增加;cAMP生成增加激活 上皮细胞中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的激活,使位于 管腔膜附近的含有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上,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道,从而增加水的通透性。当抗利尿激素缺乏时,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可在细胞膜 的衣被凹陷处集中,后者形成吞饮小泡进入胞浆,称为内移(internalization)。因此,管腔膜上的水通道消失,对水就不通透。这些含水通道的小泡镶 嵌在管腔膜或从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就可调节管腔 内膜对水的通透性。基侧膜则对水可自由通过,因此,水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后自由通过基侧膜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如: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分泌减少,肾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结果排出大量低渗尿,将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此现象称水利尿(water diuresis)。 编辑本段影响抗利尿激素(ADH)释放的因素 调节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动脉血压。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可明显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这也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敏感的因素。大量发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使机体失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肾对水的重吸收活动明显增强,导致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相反,大量饮清水后,尿液被稀释,尿量增加,从而使机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例如,正常人一次饮用100ml清水后,约过半小时,尿量就开始增加,到第一小时末,尿量可达最高值;随后尿量减少,2-3小时后尿量恢复到原来水平。如果饮用的是等渗盐水(0.9NaCI溶液),则排尿量不出现饮清水后那样的变化。这种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它是临床上用来检测肾稀释能力的一种常用的试验。

二十七、心血管中枢

(一)延髓头端腹外侧区( rVLM ) 1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是维持心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的关键部位 rVLM 是心血管交感活动的基本中枢,主要位于斜方体下缘与舌下神经根最上支之间后面核内侧与下橄榄体的外侧。在锥体的外侧,主要包括巨细胞旁外侧核、巨细胞腹侧α部以及头端腹侧网状核,是交感神经元和缩血管神经元存在的部位,由这些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兴奋性氨基酸( EAA ),直接投射到脊髓的中间外侧柱的交感节前神经元,影响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因而在功能上 rVLM 是维持心血管中枢紧张性的关键部位。郭学勤、李鹏( 1986 )报道:在家兔用电解法损毁双侧 rVLM 区可使血压降低,收缩压由98.8 ± 7.17mmHg 下降至73.6 ± 9.26mmHg ,舒张压由68 ± 4mmHg 下降至50.8 ± 7.14mmHg ,使电刺激下丘脑或中脑防御反应区引起的升压反应均减弱或消失。 影响 rVLM 区紧张性的因素: ( 1 )压力与化学感受性传入冲动的作用:切断双侧窦神经与主动脉弓神经,或破坏延髓孤束核( NTS )可造成实验性高血压,且血压很不稳定。实验证明,压力感受性传入冲动对 rVLM 心血管中枢有一定的紧张性抑制作用。也有人提出,在正常血压时,化学感受器也有传入冲动经孤束核,最终到 rVLM 区,成为缩血管中枢紧张性活动的重要来源。但多数学者认为,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仅在低 O 2 、窒息、失血等情况下才为重要。 ( 2 )防御警觉反应的参与: Hilton 提出血压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防御警觉反应的活动程度。在动物遇到可疑危险信号时,产生竖耳、抬头、张望,此称警觉反应。如遇明确敌人,发生逃避或张牙舞爪等攻击行为的防御反应。上述两种反应仅在程度上不同,但心血管活动基本相同。主要是静脉回流与心输出量增加,内脏、肾与皮肤血管收缩而骨骼肌血管舒张,结果表现心率加快,血压上升,流入骨骼肌血管的血流量增多。 Hilton 认为清醒动物血压水平取决于防御警觉反应的活动程度。在现代人类社会活动中,各种因素和刺激,使防御警觉反应经常处于一定活动状态,因而决定血压水平。另外,实验也充分证明, rVLM 区有下丘脑与中脑防御反应的传出通路,是实现防御警觉反应传出通路的基本环节。 ( 3 )抑制交感活动的中枢结构:实验证明在下丘脑前背侧部、延髓孤束核、延髓腹外侧区的含儿茶酚胺神经元、旁中央网状核以及中缝核群均可直接投射到rVLM 区,通过中枢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 GABA )、 5 -羟色胺、β -内啡肽,激活 rVLM 区中相应受体,降低 rVLM 区心血管中枢紧张性。 ( 4 ) rVLM 区局部(如脑脊液、血液)化学物质( CO 2 、 O 2 、 pH 值)的刺激有关。如脑血流量减少、脑内 CO 2 及代谢产物积聚可使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增加,提高动脉血压。 2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是参与整合多种心血管反射的重要部位

(整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1

第三节血管生理 Part 2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掌握内容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递质、受体和效应。心交感紧张与心迷走紧张的概念。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递质、受体和效应(外周阻力、静脉回流、血流分配、组织液生成)。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觉器、反射过程、反射效应及生理意义。为什么平卧时突然站起来所出现的头晕仅为一过性。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感受器、相关刺激、心血管效应及意义。 熟悉内容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作用机制。容量感受性反射对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的影响及机制。 了解内容延髓基本心血管中枢的作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 【A型题】 1. 关于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正确的是 A. 节前纤维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B. 具有紧张性,紧张性升高时增加自律细胞的自律性 C. 对心房肌和心室肌均有较高的支配密度 D. 安静时心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 E. 迷走神经兴奋可增加传导性和心肌收缩能力 3. 关于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错误的是 A. 正性的变力、变时和变传导作用 B. 通过心肌细胞膜的M受体,使胞质中Ca2+浓度升高 C. 具有紧张性活动 D. 心交感神经与心迷走神经之间存在交互抑制 E. 阻断心交感神经活动引起心率减慢 4. 关于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只有某些特殊部位的血管才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 B. 兴奋时通常引起血管舒张 C. 节后纤维释放肾上腺素 D. 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变化时,对心和脑的血流量影响很大 E. 在α受体为主的血管,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引起血管收缩 5. 心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正性变力作用的机制是 A. 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的M受体结合 B. 释放肾上腺素,与心肌的β受体结合 C.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的α受体结合 D. 增加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使K+外流增多

Transwell侵袭实验全面总结

Transwell侵袭实验全面总结 第一节概念 这里想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Transwell,另一个是肿瘤细胞侵袭模型。 1.Transwell trans-这个词根有转移、转运、穿过等意思,well有小室的意思,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类有通透性的杯状的装置,根据Corning公司的Transwell说明书中的介绍,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膜滤器(Membrane filters),也可认为是一种有通透性的支架(permeable support s)。更准确地说,Transwell应该是一种实验技术,这项技术的主要材料是Transwell小室(T ranswell chamber,Transwell insert),其外形为一个可放置在孔板里的小杯子,不同厂家对Transwell会有不同的命名,而不同型号也可有不同形状,不同大小,根据实验需要,可有不同选择。 但无论是何种外形,其关键部分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杯子底层的一张有通透性的膜,而杯子其余部分的材料与普通的孔板是一样。这层膜带有微孔,孔径大小有-μm,根据不同需要

可用不同材料,一般常用的是聚碳酸酯膜(polycarbonate membrane)。下图是一个Trans well装置的纵切面 将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小室内称上室,培养板内称下室,上室内盛装上层培养液,下室内盛装下层培养液,上下层培养液以聚碳酸酯膜相隔。我们将细胞种在上室内,由于聚碳酸酯膜有通透性,下层培养液中的成分可以影响到上室内的细胞,从而可以研究下层培养 液中的成分对细胞生长、运动等的影响。 应用不同孔径和经过不同处理的聚碳酸酯膜,就可以进行共培养、细胞趋化、细胞迁移、细胞侵袭等多种方面的研究。当然不同细胞其体积不同,具体选择时要考虑到细胞大小。这里主要谈几种大家常用的实验: (1)共培养体系: 小于孔径条件下,细胞不会迁徙通过,因此,若研究不涉及细胞运动能力,不需要细胞穿过聚碳酸酯膜,则应选择μm以下孔径。常用、μm。我们实验室用的是μm。将细胞A种于上室,细胞B种于下室,可以研究细胞B分泌或代谢产生的物质对细胞A的影响。

肿瘤细胞表达的整合素通过促进侵袭和穿越血管壁

肿瘤细胞表达的整合素促进侵袭和穿越血管壁,便于肿瘤转移。αV整合素受体在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中高度表达,但在安静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多数正常组织中不表达,这为抗血管新生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采用mAbs、环形RGD肽拮抗剂和模拟肽对αV整合素受体活性的抑制可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血管新生并增加内皮渗透性。多数动物实验表明整合素αvβ3活性的抑制与肿瘤体积的减小密切相关。 无创可视化且定量分析整合素αvβ3表达为确证肿瘤(肿瘤细胞和新生肿瘤血管)整合素水平,更适当地选择适于抗整合素治疗的病人以及监测疗效提供了新的契机。除了易于被非靶向微泡检测的肿瘤微血管血容量和血液流速外,针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αv整合素的靶向超声微泡造影还可用于肿瘤整合素显像。Sipkin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使用MRI和抗体修饰的顺磁性脂质体可方便地对整合素αvβ3表达进行显像。同时近红外荧光染料共轭的环状RGD肽能显示皮下接种的整合素阳性肿瘤。目前,许多研究关注于适宜SPECT或PET显像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小RGD肽类拮抗剂。与SPECT相比,PET的灵敏度更高。高计数统计的获得对于使用少量的放射性物质就可以检测单位体积内更少的细胞尤其可贵。整合素表达PET显像探针在持续研发中。 Haubner等最初对RGD肽单体(c(RGDyV)进行了125I标记。该化合物亲脂性强,在肿瘤中快速清除且通过肝肠进行代谢。肝脏和肠的高放射性活度浓聚限制了其的进一步应用。RGD肽的乳糖化降低了亲脂性并相应地减小了肝的摄取。通过辅基18F-氟丙酸可对相同的乳糖化肽进行18F标记。M21黑色素瘤移植瘤模型表明1整合素αvβ3阳性肿瘤对18F-Galacto –RGD特异性摄取。最初在健康志愿者和少量肿瘤患者上进行的临床测试表明该示踪剂安全且能检测出整合素阳性表达的病灶。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测试显示RGD/PET标准摄取值(SUV)与肿瘤血管密度(CD31染色)相关。 近年来,我们研发了一系列RGD肽探针用于肿瘤整合素表达多模式显像,包括PET(18F, 64Cu, 86Y, 和124I),SPECT(125I,99mTc, and 111In), 和NIR 荧光(荧光染料和)。我们首先通过辅基氟苯甲酸对RGD肽单体c(RGDyK)进行18F标记。[18F]FB-RGD虽具有良好的肿瘤/血液和肿瘤/肌肉摄取比,但在肿瘤中快速摄取且通过肝肠进行代谢。这使得该示踪剂难以显示腹腔底部的病灶。除了引入一个氨基糖分子增加亲水性外,我们插入了一个两亲性(聚乙二醇)连接剂以改善药代动力学。聚乙二醇化显著延长肿瘤保留值且从肝和肾中快速清除。胆汁代谢的减少使肠中放射性活度摄取最小化且增加靶与非靶比。但是,聚乙二醇化也会降低RGD肽的亲和力。总体而言,[18F]FB-RGD在肿瘤中的摄取值与未修饰的RGD 肽相近,但药代动力学得到改善。然而,聚乙二醇(M.W.=3400)不是单一分子而是许多平均分子量为3400Da分子的集合,这使得示踪剂的表征较复杂。 由于C(RGDyK)已在弯曲的构象上进行了优化,以适应进入整合素αvβ3的α和β单位之间的深裂,因此不太可能通过微调五肽的构象从而进一步改善RGD肽单体与整合素的亲和性和选择性。基于此,我们,应用多价效果,即利用谷氨酸将环五肽单元进行连接,研发RGD肽二聚体和多聚体。与相应的C(RGDyK)单体相比,RGD肽二聚体E[c(RGDyK)]2和受体的亲和力几乎增加了一个数量级。该二聚体的18F标记产物,[18F]FB-E[c(RGDyK)]2(缩写为[18F]FRGD2)优先通过肾脏排泄。同一个动物模型实验表明,[18F]FB-E[c(RGDyK)]2在肿瘤中的摄取值是C(RGDyK)单体的2倍。RGD肽二聚体示踪剂的优良显像性能可能来源于多价协同作用和改善的药代动力学。另外,我们在多种移植瘤模型上进行了动态扫描。通过示踪剂动态分析得到的亲和力值与经SDS-PAGE/自显影测量所得肿瘤整合素表达水平相关性良好。这是首例报道通过体内非创伤性PET显像定量测定整合素表达水平,这为无需活检且精确确定肿瘤整合素水平提供了基础。由小鼠分布数据估算出的人体辐照剂量表明,[18F]FRGD2的有效辐照剂量低于[18]FDG扫描。 尽管[18F]FRGD2能定量PET显像整合素αvβ3表达。但是受产率低的影响,其在临

肿瘤细胞迁移实验(细胞划痕法)讲义

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对肿瘤细胞 迁移的影响 欧阳学文 (细胞划痕法) 实验导读 瘤组织的增殖失控、瘤细胞的分化异常、瘤细胞具有侵袭和转移的能力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而侵袭和转移又是恶性肿瘤威胁患者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规律及其发生机制,对恶性肿瘤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肿瘤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至靶组织或靶器官,长出与原发瘤不相连续而组织学类型相同的肿瘤。前者称为原发瘤,后者称为转移瘤或继发瘤。 图1 肿瘤转移示意图 根据肿瘤异质性理论,大多数恶性肿瘤最初虽属单克隆起源,但它在不断增殖演进至临床明显的肿瘤时,由于瘤细

胞遗传性状的不稳定性(来自基因突变或缺失等)而不断地变异,造成该肿瘤内瘤细胞亚群表型的多样性,诸如瘤细胞的侵袭性、生长速率、转移能力,核型乃至对激素的反应性和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等,这些瘤细胞亚群具有被此不同的特性即所谓异质性。异质性与肿瘤转移直接有关的就是癌细胞的转移潜能,癌细胞的转移潜能有高低之分,具有高转移潜能的筋细胞易发生转移。 肿瘤细胞的运动性,来源于细胞运动“接触抑制”的概念。通过体外培养正常和恶性结缔组织细胞,发现正常纤维母细胞在移动过程中引起的皱栖脑膜与其他细胞的表面接触时,往往产生细胞膜活动的抑制和移动中细胞的缩短,然后停止。当纤维母细胞生长过程中在培养皿上融合形成一单层时,细胞运动即显著受到抑制。间变的肉瘤细胞则缺乏接触抑制,瘤细胞的运动不会被正常纤维母细胞所抑制。 针对肿瘤转移这一复杂的过程,人们研制了各种抗转移药物,如血小板凝集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稳定因子、干扰素-α以及其他化学药物。

血管升压素、肾上腺素

医教园医学考研西医综合考研:血管升压素 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此外,该激素还能增强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主要作用 改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影响水的重吸收;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使髓质组织间液溶质增加,渗透浓度提高,利于尿浓缩。 作用机理 抗利尿激素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V2受体结合后,激活膜内的腺甘酸环化酶,使上皮细胞中cAMP的生成增加;cAMP生成增加激活上皮细胞中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的激活,使 位于管腔膜附近的含有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上,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道,从而增加水的通透性。当抗利尿激素缺乏时,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可在细胞膜的衣被凹陷处集中,后者形成吞饮小泡进入胞浆,称为内移(internalization)。因此,管腔膜上的水通道消失,对水就不通透。这些含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或从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就可调节管腔内膜对水的通透性。基侧膜则对水可自由通过,因此,水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后自由通过基侧膜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如: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结果排出大量低渗尿,将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此现象称水利尿(water diuresis)。 释放因素 调节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动脉血压。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可明显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这也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敏感的因素,成人细胞外液至少变动2%时可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1] 大量发汗,严重呕吐或腹泻等情况使机体失水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肾对水的重吸收活动明显增强,导致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相反,大量饮清水后,尿液被稀释,尿量增加,从而使机体内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例如,正常人一次饮用100ml 清水后,约过半小时,尿量就开始增加,到第一小时末,尿量可达最高值;随后尿量减少,2-3小时后尿量恢复到原来水平。如果饮用的是等渗盐水(0.9NaCI溶液),则排尿量不出现饮清水后那样的变化。这种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它是临床上用来检测肾稀释能力的一种常用的试验。 ②循环血量的改变,能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血量过多时,左心房被扩张,刺激了容量感受器,传入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抑制了下丘脑-垂体后叶系统释放抗利尿激素,从而引起利尿,由于排出了过剩的水分,正常血量因而得到恢复。血量减少时,发生相反的变化。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地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此外,心房钠尿肽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血管紧张素Ⅱ则可刺激其分泌。 醛固酮的作用是保钠排钾,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平衡。 临床意义 1.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体液容量减少,某些肿瘤、颅脑损伤、过多注射利尿激素,应激情况等。 2.减低尿崩症、肾病综合征、烦躁多饮综合征,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体液容量增加等。 医教园祝您考研顺利!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脏和血管活动是与整个机体代谢的需要相适应的。如在劳动和运动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随之加强,以增加对活动器官的血液供应。当劳动停止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逐渐恢复至安静水平。心脏血管的这种适应性远非自身活动所能完成,而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 一、神经调节 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完成的。下面分别讨论: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以及一些主要的心血管反射。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 心脏的神经支配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段1,5节侧角(1) 内,其轴突在椎旁交感神经中上行,在星状神经节内换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纤维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相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兴奋经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1 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结果导致心输出量增加。这些作用分别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其它儿茶酚胺β受体激动剂)是通过下列机制改变心脏的活动。 2+1)增加慢通道的通透性,促进Ca内流。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下,窦房结细胞动作电 2+2+位的4期Ca内流加速,故4期去极化速度加快,心率增快。由于其动作电位0期内Ca内流加快,其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增加,故慢反应细胞、房室交界区的兴奋传导速度加 2+快。同时,在心房肌和心室肌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时Ca内流也增多。此外,去甲肾上 2+腺素还能使肌浆网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增多,故心肌收缩力加强。 +2)使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以Na为主的内流加快,故自律性加快。因此,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浦肯野细胞自律性明显升高,可形成心室快速异位节律。

肿瘤细胞侵袭实验(Tumour Invasion Assay)

肿瘤细胞侵袭实验(Tumour Invasion Assay ) 肿瘤细胞侵袭实验(TumourInvasionAssay )可以:(1)研究各种细胞因子对恶性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2)一些抑制血管生成的新药研究;(3)研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机制。 实验方法 Matrigel 基质膜模型 实验方法原理 Matrigel 是从小鼠EHS 肉瘤中提取的基质成分,含有LN 、IV 型胶原、接触蛋白和肝素硫酸多糖,铺在无聚乙烯吡硌烷酮的聚碳酸酯滤膜上,能在DMEM 培养基中重建形成膜结构,这种膜结构与天然基质膜结构极为相似。 滤膜孔径一般为8um ,而且膜孔都被Matrigel 覆盖,细胞不能自由穿过,必须分泌水解酶,并通过变形运动才能穿过这种铺有Martrigel 的滤膜,这与体内情况较为相似。 铺有Martrigel 的滤膜放在以Blind Well 腔或MICS 腔上下室之间,铺有Martrigel 面朝向上室,在下室中加有趋化剂,如一定浓度的LN 、FN 或小鼠3T3条件培养液或人睾丸上皮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上室加入重悬的瘤细胞,具有侵袭能力的细胞在趋化剂诱导下开始穿膜运动。细胞穿膜所用的时间与Martrigel 的用量有关,选择 25ugMartrigell 铺膜,16小时后观察结果较为合适。穿过滤膜的细胞多数粘附在滤膜下表面,可用棉签将上表面的细胞拭去,然后用乙醇固定滤膜,PE 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统计穿过Martrigel 的细胞数。另外用Transwell 小室也可进行重建基质膜侵袭分析,这一方法是在Transwell 小室吊篮式上腔的滤膜上铺上30ugMartrigel ,加入细胞72h 后观察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细胞在TransWll 腔中培养 72小时后,有相当数量穿过滤膜的细胞不再粘附在滤膜下表面,而是脱落进人下腔溶液中.因此统计穿过基质膜的细胞数目时应把这部分细胞考虑在内。肿瘤细胞穿过重建基质膜的能力与它的体内侵袭转移能力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可以用重建基质膜模型初筛抗侵袭药物。 在上述分析中,如果不在膜上铺Martrigel 而直接将8um 孔径滤膜安放在侵袭腔室上下腔室之间,细胞通过变形运动穿过滤膜,用这种模型对分析细胞运动能力和药物对细胞运动能力的影响。另外,在下室中加有LN 或FN 或在滤膜下表面铺上LN 或FN ,可分析药物对肿瘤细胞的趋化性或趋固性的影响。 实验材料 Matrigel 基质胶试剂、试剂盒 DMEM 结晶紫染料溶液醋酸低血清DMEM 培养基FBS-DMEM 培养基IFN-γ仪器、耗材 24-transwell (Coster)离心管冰箱离心机移液枪枪头枪头盒实验一、溶液配制

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操作步骤(Transwell)

迁移实验(cell migration assay) 实验介绍 细胞迁移与侵袭实验将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小室内称上室,培养板内称下室,上下层培养液以聚碳酸酯膜相隔,将研究的细胞种在上室内,由于聚碳酸酯膜有通透性,下层培养液中的成分可以影响到上室内的细胞,应用不同孔径和经过不同处理的聚碳酸酯膜,就可以进行共培养、细胞趋化、细胞迁移、细胞侵袭等多种方面的研究。 实验步骤: 1材料准备: 可拍照显微镜,Transwell小室,孔径8μm,没包被胶的(Coster和Corning公司的也较常用),Transwell迁移实验的细胞培养板24孔板。细胞培养板应当与购买的Transwell小室相配套,BD公司的Matrigel,无血清DMEM,(1%胎牛血清)DMEM和1640培养基,DMEM 完全培养基,1640完全培养基(也可加到20%血清),无菌PBS,棉签,胰酶,4%多聚甲醛固定液或者甲醇,结晶紫染液(0.1%(g/ml)PBS结晶紫) 2步骤和流程 2.1基质胶铺板: 用BD公司的Matrigel 1:8(根据细胞产生mmp的量来决定)稀释,包被Transwell小室底部膜的上室面,置37℃30min使Matrigel聚合成凝胶。使用前进行基底膜水化。 2.2制备细胞悬液 ①制备细胞悬液前可先让细胞撤血清饥饿12-24h,进一步去除血清的影响。但这一步并不是必须的。 ②消化细胞,终止消化后离心弃去培养液,(用PBS洗1-2遍),用含BSA的无血清培养基重悬。调整细胞密度至5×105/ml。 2.3接种细胞 ①取细胞悬液100μl加入Transwell小室。 ②24孔板下室一般加入600μl含20%FBS的培养基,特别注意的是,下层培养液和小室间常会有气泡产生,一旦产生气泡,下层培养液的趋化作用就减弱甚至消失了,在种板的时候要特别留心,一旦出现气泡,要将小室提起,去除气泡,再将小室放进培养板。 ③培养细胞:常规培养12-48h(主要依癌细胞侵袭能力而定)。24h较常见,时间点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到细胞细胞侵袭力外,处理因素对细胞数目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2.4结果统计 直接计数法,“贴壁”细胞计数,这里所谓的“贴壁”是指细胞穿过膜后,可以附着在膜的下室侧而不会掉到下室里面去,通过给细胞染色,可在镜下计数细胞。 取出Transwell小室,弃去孔中培养液,用无钙的PBS洗2遍,甲醇固定30分钟,将小室适当风干。 0.1%结晶紫染色20 min,用棉签轻轻擦掉上层未迁移细胞,用PBS洗3遍。 400倍显微镜下随即五个视野观察细胞,记数。 实验材料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定义: 是指内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即精氨酸加压素AVP)分泌异常增多或活性作用超常,导致水潴留、尿排钠增多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 1.恶性肿瘤:最多见为肺燕麦细胞癌,半数以上燕麦细胞癌患者的血AVP增高。其他如胰腺癌、十二指肠癌、霍奇金淋巴瘤、胸腺瘤等也可引起SIADH。不一定都有低钠血症。 2.肺部感染:如肺结核、肺炎、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时,肺组织合成分泌AVP。 3.中枢神经病变:包括脑外伤、炎症、出血、肿瘤、多发性神经根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影响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使AVP释放不受渗透压的正常调节,引起SIADH。 4.药物:如氯磺丙脲、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卡马西平、三环类抗抑郁药、秋水仙碱等可刺激AVP 释放或加强AVP对肾小管的作用,从而产生SIADH。 5. 特发性SIADH:部分病因不明者,多见于老年患者。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多数患者在限制水分时,可不表现典型症状;但如予以水负荷,可出现水潴留及低钠血症表现。 2.血钠<130mmol/L,尿钠增多,>30mmol/L。 血钠<120mmol/L时,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嗜睡,甚而精神错乱; 血钠<110mmol/L时,出现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惊厥昏迷,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死亡。 3.当体内钠缺失过多时,尿钠浓度也可降低。血浆渗透压常低于275mOsm/Kg H2O,尿渗透压常高于血浆渗透压。 4.血尿素氮、肌酐、尿酸常降低。血浆AVP相对于血浆渗透压呈不适当升高。本症一般无水肿。 诊断依据: ①血钠降低(<130mmol/L); ②尿钠增高(>30mmol/L); O); ③血浆渗透压降低(<275 mOsm/Kg H 2 ④尿渗透压>100 mOsm/Kg H O ,可高于血浆渗透压; 2 ⑤无低血容量临床表现(血BUN、Cr、尿酸下降); ⑥除外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利尿剂使用等病因。 病因诊断:首先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特别是肺燕麦细胞癌,有时可先出现SIADH,以后再出现肺癌的X线发现。其次应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肺部感染、药物等因素。

血管升压素与脓毒性休克

血管升压素与脓毒性休克 血管升压素是维持心血管功能稳定的重要内源性物质之一,其缩血管效应强于血管紧张素II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在心血管系统作用的主要方式包括调节肾重吸收水量,调节血管平滑肌紧张度,作为神经递质调控心血管中枢。应激和休克时,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但长时间血管扩张性休克特别是重症脓毒症时,血管升压素在体内处于相对不足水平。此时给予外源性血管升压素,可引起显著的血管增压效应。上述临床发现为血管升压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依据,但脓毒性休克时机体血管升压素缺乏以及机体对其敏感性增高的具体机制却尚不清楚,本文对此予以综述。 1、血管升压素 1.1 结构与基本性质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VP)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AVP神经元分泌的九肽激素,其第八位氨基酸为精氨酸,故又称精氨酸升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AVP的分子结构与催产素(oxytocin,OT)相似,但其第3和第8位分别为苯丙氨酸和精氨酸,相对分子质量(Mr)为1084.34。其前体经下丘脑垂体束转运到垂体后叶,储存在神经分泌囊泡中。生理状态下,垂体后叶中仅有10–20%的血管升压素可被快速释放入血,血浆浓度保持在2pg/mL,在持续刺激下释放速率则进一步降低。血管升压素半衰期为10-35分钟,在肝脏、肾脏中被代谢分解[1]。 1.2 AVP释放调节机制 AVP的释放调节机制复杂,除神经系统参与AVP的分泌外,调节AVP释放的还有渗透压感受性、容量感受性调

节和其他调节方式。 (1)渗透压感受性调节生理状态下,血浆渗透压变化是调节AVP 释放的最主要因素。渗透调节灵敏度高,血浆渗透压提高2%便可引起AVP升高5pg/ml,发挥抗利尿效应逆转渗透压的增高。动物在水负荷的情况下,血浆渗透压降低,AVP释放减少,血浆AVP含量降低,肾脏重吸收水量减少,尿量增多。 (2)容量感受性调节正常情况下,容量感受性调节对AVP的释放不发挥作用,但当血容量剧烈变化时,如失血超过10%以上时可促进AVP释放增多,发挥缩血管效应以恢复血压。 (3)其他调节糖皮质激素负反馈调节垂体后叶AVP释放。多种疾病状态如缺氧、酸中毒能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促进AVP释放。内毒素、细胞因子、多巴胺、前列腺素等也参与了AVP的释放调节。 1.3 AVP受体 AVP受体为G蛋白耦联受体,根据其分布部位和第二信使途径的不同分为V1(也称为V1a)、V2、V3(也称为V1b)受体。此外,AVP与催产素受体(OTR)具有较强亲和力,可作用该受体发挥作用。①V1受体(V1R)主要分布于内脏器官、肾脏及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通过Gq/11与磷脂酶C(PLC)耦联。V1R激活,通过提高胞内Ca2+水平产生缩血管效应,V1R激活还可通过PKC抑制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增强肌肉收缩部对Ca2+的敏感性;②V2受体(V2R)主要分布于肾集合管,通过Gs与腺苷酸环化酶耦联。V2R激活,胞内cAMP 增多从而激活PKA,肾集合管细胞胞膜上水通道开放增多,机体重吸收水增多,产生抗利尿效应;③V3受体(V3R)主要分布于垂体前叶,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和通透性,减少水分从尿中排除 甲状腺激素:调节新陈代谢(缓慢的,体温调节:产热),生长和发育(例如脑),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精神和智力,生殖器的发育。 胰岛素:促进血糖的分解,糖原的合成,转变为脂肪等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在应急状态下快速调节代谢。进而迅速影响体温。 醛固酮:(化学本质:固醇),(分泌部位:肾上腺皮质),调节机体水盐代谢,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保钠排钾. 激素的种类: 蛋白质多肽类:胸腺激素,下丘脑,垂体和胰岛分泌的激素(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口服)固醇类: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和孕激素,醛固酮(性激素属于类固醇,可口服) 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可口服) 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 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调节中) 高血糖:血糖含量高于1.3g/L,低血糖:血糖含量低至0.5~0.6g/L 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高血糖,糖尿,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治疗:调节控制饮食(少吃含糖食物)与药物治疗. 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血糖调节有一定的限度 下丘脑在血糖调节时直接通过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是神经调节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正反馈促进原来的生命活动(分娩作用,血液凝固等)负反馈抑制(血糖调节等) 激素调节的特点: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微量而高效 激素的特点:以上再加上内分泌腺分泌,调节生命活动,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

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研究的实验技术改进

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研究的实验技术改进 【摘要】肿瘤的基础研究一直是医学类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度侵袭和迁移的特性,对于侵袭和迁移特性的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实验技术是基础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针对研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几种常用实验技术,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肿瘤;侵袭;迁移;实验技术 肿瘤的治疗一直是生物医学类研究很重要的一部分,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及全世界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肿瘤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恶性肿瘤具有的高度侵袭和迁移特性成为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是抗肿瘤研究中的热点。 1.检测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的常用实验技术 基础研究对临床工作有着推动作用,注重基础研究不仅利于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并且利于开展交流合作,推动行业发展,肿瘤疾病治疗的研究工作最终还是要从基础研究做起。实验技术对于基础研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技术的发展推动基础研究的进步。研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特性时,常用的实验技术有Western blot、免疫组化、Transwell小室测定法、划痕实

验等,对这几种实验技术进行优缺点分析能够为科研工作者提出建议,让科研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1检测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相关蛋白 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相关蛋白有CD147、MMP-2、MMP-9、VEGF 等。CD147是免疫球蛋白家族中一个高度糖基化的跨膜蛋白,能够调控MMPs的表达,刺激MMP-2、MMP-9的产生,MMP-2、MMP-9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成分,并且诱导VEGF的产生,促进血管的生成,在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关键性作用。研究证实,这些蛋白的表达水平都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肿瘤的侵袭和迁移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实验来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了解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特性。 在基础研究中,通常可以通过Western blot来检测侵袭和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确定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是否存在差异,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让研究者间接了解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的变化,并且Western blot的方法可以量化蛋白的表达水平,但缺点是检测蛋白表达水平对于判断侵袭性和迁移性不够直观,实验步骤较为复杂,抗体和蛋白的亲和力存在差异,并且抗体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因此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2Transwell小室测定法 Transwell小室测定法可用于测定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

肿瘤学研究常用实验技术及方法

肿瘤学研究常用实验技术及方法复习题 1.表观遗传的科学内涵 三个特点? a)基因功能完全、稳定地丧失,有遗传性; b)细胞外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有可逆性; c)分析方法灵敏,可检出少数细胞的变化 2.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DHPLC 的主要应用? Separation of DNA, MSI, LOH, STRs, Q-PCR, detection of mutation , SNPs, oligos, RNA. 3. 蛋白质分离纯化及鉴定 i.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有哪些? 盐析,透析,离心,凝胶过滤(分子筛)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高效液相层析。 ii.等电聚焦电泳(IEF)与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有何不同? 等电聚焦电泳:利用蛋白质分子等电点的不同,在一个稳定的、连续的、线性的pH梯度中进行蛋白质的分离和分析。 SDS-PAGE:蛋白质分子一经结合了一定量的SDS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量远远超过了它原有电荷量,从而消除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电荷的差异。在电泳过程中,迁移率仅取决于蛋白质-SDS复合物的大小,也可以 说是取决于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而与蛋白质原来所带电荷量无关 iii.两种等电点相近的,分子量相差较大的蛋白质应该首选那种分离方法?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iv.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1.丙烯酰胺有神经毒性,可经皮肤、呼吸道等吸收,故操作时一定要注意 防护。 2.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胶时,小心防止凝胶渗漏。 3.蛋白加样量要合适,加样量太小,条带不清晰,加样量太大,则泳道超 载,条带过宽而重叠,甚至覆盖至相邻泳道。

《肿瘤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一)

《肿瘤学概论》考试题目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癌前病变:从正常组织到发生癌变的中间阶段称为癌前病变2.直接致癌物:本身直接具有致癌作用,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癌。 3.间接致癌物:大多数的致癌物不是其原型致癌(直接致癌物),而是需要在哺乳动物体内经过代谢激活后才有致癌作用,这些致癌物又称间接致癌物。 4.肿瘤的放射治疗:广义的放射治疗既包括放射治疗科的肿瘤放射治疗,也包括核医学科的内用同位素治疗;狭义的放射治疗一般仅指前者,即人们一般所称的肿瘤放射治疗。 5.肿瘤的姑息治疗:通过对患者疼痛等症状以及其他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问题的早期诊断和正确评估,来缓解和处理患者痛苦的治疗措施。姑息治疗目的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及家属面对与威胁生命疾病相关的各种问题 6.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针对可能导致细胞癌变的环节,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因子及受体、抗肿瘤血管形成、自杀基因等,从分子水平来逆转这种恶性生物学行为,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使其完全消退的一种全新的生物治疗模式。 7.肿瘤的免疫耐受: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异性的无应答状态。当肿瘤长期存在时,与未成熟或幼稚免疫活性细胞接触,就可能诱发机体对肿瘤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性。

8.无瘤原则:指应用各种措施防止手术操作过程中离散的癌细胞直接种植或播散。 9.三阶梯止痛法:是一种根据患者疼痛等级为治疗原则的止痛方法,一阶是指轻度疼痛给予非甾类抗炎药加减辅助止痛药,二阶中度疼痛给予弱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和辅助止痛药,三阶重度疼痛给予阿片类加减非甾类抗炎药和辅助止痛药。 10.根治术放射治疗:利用手术拨开正常组织和器官,对肿瘤进行单次大剂量冲击性放射杀伤。 问答题 1.细胞癌基因的分类 ?1、细胞外的生长因子 ?2、跨膜的生长因子受体 ?3、胞内信号传递体 ?4、核内转录因子 2.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细胞脱离原发瘤群体、通过浸润在周围间质中生长、与局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密切接触并穿透其管壁、被转运到达靶组织或靶器官、再逸出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壁并在间质中不断增生形成新的继发瘤。 3.肿瘤化疗的适应症 (1)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对化疗敏感,通过化疗可完全控制甚至根治,如白血病,多发行骨髓瘤,恶性淋巴癌等。 (2)化疗效果较好的某些实体瘤,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生

肿瘤侵袭及转移

肿瘤侵袭及转移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方伟岗良性肿瘤仅在原发部位生长扩大,而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继续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之一, 是临床肿瘤病人的主要死因. 一. 转移的基本概念: 肿瘤转移 (tumor metastasis) 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生长部位, 通过各种途径的转运, 在机体内远离原发部位的器官 / 组织继续增殖生长, 形成同样性质肿瘤 (转移瘤) 的过程. 在原发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原发瘤(primary tumor),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恶性肿瘤中,只有少数肿瘤不发生或很少发生转移,如皮肤的基底细胞癌、脑的恶性胶质细胞瘤。 肿瘤演进 (progression) 是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从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肿瘤所必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综合, 至少包括: 失控性生长, 血管化, 抗药性, 浸润, 转移等. 浸润和转移是肿瘤演进的最后阶段. 二. 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连续过程, 其中至少包含以下步骤: 原发部位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 穿越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壁进入管腔, 与血小板聚集或形成小瘤栓, 随血液 / 淋巴液运输到达靶器官毛细血管床, 与该部位的血管 / 淋巴管内皮细胞发生粘附, 穿越管壁和基底膜进入周围间质, 不断增殖形成转移瘤(图1). 肿瘤细胞的浸润 (invasion)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但尚未进入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的阶段,和转移是相互联系的病理过程. 浸润是转移的前提, 但不一定发生转移; 而转移必定包括浸润过程. 三. 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 1.淋巴道转移: 淋巴道转移是癌转移的重要途径,少数肉瘤如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也可发生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