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卦脏腑点穴术对五脏六腑的功效及操作要领

八卦脏腑点穴术对五脏六腑的功效及操作要领

八卦脏腑点穴术对五脏六腑的功效及操作要领
八卦脏腑点穴术对五脏六腑的功效及操作要领

八卦脏腑点穴术对五脏六腑的功效及操作要领

一、手掌八卦穴位与治疗疾病例举:

乾穴:可治疗头部之疾,右腿、右足、大肠之患,骨病、急性暴病、便秘壅结、气管之疾,胸部疾病、气亏、低血压、嗜睡症、倦怠乏力、眼疾、脊椎疾病、发育不良等; 兑穴:可治右肋、右手臂、肺口之疾,可治口、鼻、目、耳之患(兑为诸孔窍),可治气管之患、皮肤病、高血压、肿瘤、结石之患,可治蛀牙、咳嗽、痰喘、肛门、会阴部之患,可治气亏、外伤、头部受伤等。

离穴:可治头部之疾、心、目之疾、眼病、血脉、火伤、烫伤、乳房之疾,可治充血、发烧、贫血、心烦不眠、红肿、神志之患以及囊肿、多汗、口干等;

震穴:可加速代谢、吐故纳新、故可加速创伤后的行气活血、排泄异物,促进创伤后愈合。可治疗左肋、左手臂、肝、足之患,可治疗耳聋、羊痫风(癫痫)、惊吓、妇科病、运动障碍等;

巽穴:可治疗左肩、左肩臂、胆股之疾、四肢疾病、大小肠之患、血管之疾、气亏、伤风感冒、抽筋、肺及气管之患,可治胀气、风湿、皮肤病、萎缩性疾病、眼疾、咳嗽、气喘、无汗等;

坎穴:可治会阴部疾病、肾及膀胱之患,可治耳病、血液病、中毒、大便不通、小便异常、腰背之患、津亏口渴、妇科病、骨病、牙齿之患,可治失眠盗汗、头部之疾以及血滞血亏、热性病等;

艮穴:可治胃病、手部之患,可治左腿足之病、头晕、牙齿不固、骨发育不良、多种痘疹、各种关节之患,可治头部之患、结石之患,可治中气虚、子宫脱垂、脱肛、肿瘤、鼻病、麻木之症以及背部之患等;

坤穴:可治疗腹部、脾胃之疾,右肩、右肩臂、便秘、血管硬化、浮肿、肌肤糜烂、肿瘤、晕症、劳累、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皮肤病、失眠多梦、妇科病、血液病、耳鸣、头鸣等;

注: 以上各穴位,可根据不同疾病,将各穴位相互配合施用,亦可单独施用。总之,要辩证施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手掌点穴按摩的工具:

阴阳珠或八卦点穴器。

三、手掌点穴按摩的补泻方法:

1、补法:

(1)点、按各36次,其手法较为轻揉;

(2)顺时针方向轻揉36次。

2、泻法:

(1)点、按各36次,其手法较重;

(2)逆时针方向重揉36次。

3、平补平泻:

以不轻不重之力点、按各36次,顺时针方向揉18次、逆时针方向揉18次。

四、“晕针”现象的出现及处理:

由于点按过猛,而产生剧痛时,有的患者会出现头晕、恶心或面色苍白、汗出等类似“晕针”现象。遇到此种现象,即刻停止点按。或患者放松休息或喝些开水,稍待片刻即可缓解。五、点按穴位时对左右手的不同选择: 手掌点按穴位时,一般情况下男取左手,女取右手;或男以取左手为主,配以右手;女以取右手为主,配以左手。

脏腑图点穴法

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

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浅注,人体内部气分,分清浊二气。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者下降为阴,阴阳二气,不能分离,故孤阴则不生,孤阳则不长。

点阑门,泻建里,泻下肚腹诸般积。

[浅注]此言治诸积要决。阑门位居中焦,是任脉的关键。建里属脾,脾乃后天之基。脾的机能正常,积滞自消。

是结不是结,先放带脉穴。

[浅注]带脉通于各经,是治任脉不可少的要穴。

腹胀水分多得力。

[浅注]水分穴为分水的关键,治腹胀的主穴。

恶味不入口。

,浅注,胃气衰败,或者吃了大寒冷的食物,损伤了胃气,胃中的气上冲,病人遂觉口内发出臭气(即胃中浊气),腥臭难嗅,并闻食味即发生厌恶,不能入口。

寒极生火,热极生风。

,浅注,寒极生火,是寒极于内,虚阳外越,出现面赤、口干等症状,即真寒假热。热极生风,脏腑蕴热太深,内风鼓动,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从而风生。

久病不愈即是劳。

,浅注,凡久病不能痊愈,气血枯竭,致人于死者,谓之劳(痨)。

受惊即泻,胆经病。

,浅注,受惊腹泻,是气分伤及胆经。胆囊收缩,胆汁冲入胃囊过多,胃中食水即由小肠转入大肠,顺直肠而下,故腹泻。

人体新陈代谢的机能,与吃、喝、拉、撒、睡有密切关系。“水谷之精华”上蒸于肺,运行而生血。肾气足,水化运行正常,大小肠和膀胱之气调,二便无滞泻癃闭之患。心气足,血液循环正常,睡眠足而神旺。故吃、喝、拉、撒、睡正常,人体即健康;否则疾生。吃喝先入胃,胃的初步作用,依赖脾脏,脾脏功能正常,摩擦力强,胃即健全。水谷经食道入于胃中,以脾脏之动力,使胃蠕动加快。水谷化乳糜输入小肠,再和胆汁而后消化吸收。也就是“脾与胃行其津液”上输于肺的意思。

肺将谷的津液,吸收入于肺经,即以气分蒸发成痰;再将痰蒸发开了,由背后的毛细络管,传入四肢;再由四肢上回,痰即成血,成血后,其血液的循环,即以心脏为中枢。“痰积生血,血积生肉。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

胃将水谷蒸发提炼,吸其精华。水谷的渣滓渐渐排送至胃下口,入于小肠。经过小肠的循环曲折(共十六曲),传送至将近小肠的下口,缓缓运转至大小肠交会稍上处,此处为“阑门”。经阑门的一栏水食的运行就慢了。阑门以下为“水分”。水分将水谷分开,水被气分蒸发,如露如雾,入于肾脏。所剩谷物渣滓,即转入荷包肠。荷包肠即大肠上口。将谷物的渣滓转入大肠,经过大肠回环曲反(计十六曲)节节传送至直肠。谷物的渣滓(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肾脏把水蒸发过滤后,将其精华经由上通双目的经络上升,以保养眼睛。瞳孔与肾经相通,视力的强弱与肾水有关,故肾水足,视力强。水的精华被肾脏蒸发上升后,所剩之水,既由肾脏渗入膀胱。膀胱水(尿)满,由尿道排出体外。

心与小肠相表里。如心与小肠的气分不调,即有失眠现象。因小肠气分错乱,浊气上逆冲动膈俞;血归膈俞,聚而复散,血不得养,心脏即不得安。这时虽然疲劳,亦不能入睡,

即患失眠症。必须将小肠气分调顺,清升浊降,小肠浊气,不再上逆,血归膈俞,即能伏住,心脏安宁,即能入眠,血得保养。

人肢体强弱与灵活迟钝,皆在“筋”的长短。血足则筋得养;筋长则气顺;气顺则血液循环正常,体力亦强。反之,血亏则筋不得养而萎缩弛缓。气以筋为轨,筋弛萎则气受阻,或滞或串而作痛。血随气行,气不通畅,则血液循环受阻,筋必致疾。故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循环相生,互相联系,不可或缺。

肺居各脏之上,为五脏之华盖。肺脏机能可分为三部分:

一、肺为呼吸器官,与大肠相表里,与大肠的气分,有互为传达的作用。如气分调和,呼吸正常,呼则气由丹田而上,经心脏入肺,顺鼻孔而传达于外。吸则气经肺入心脏,下至丹田。上下往来,运行不息。

二、肺脏专能吸收由胃上蒸的谷物之津液,将津液蒸发提炼以成“痰”顺脊背的毛细血管将“痰”运化,输于四肢以生血。

三、肺脏蒸发的谷物的津液,将其精华提炼成“痰”后所剩的劣质,不能入细络,运化循环以生血,肺中亦不能容留,即成“涕”,随呼吸,顺气嗓,经鼻孔而排出。

脾胃居于诸脏腑的中央,为后天之基础,各脏腑养命之源。脾脏形如草鞋底,有胰相护,形如脂膜与胃相靠接。脾脏摩擦动作的机能很强,胰性极滑,脾借胰滑以利其动作。胃形如囊,上口与食道相接,下口与小肠相接。胃纳谷物而消化蒸发之,其功能的动力则在脾。脾与胃相表里,具有消化、蒸发、提炼、排泄谷物的机能。脾脏的本身动作很强,以气推动摩擦,带动胃的动作。气分调和,脾脏的摩擦力强,胃即生热;热度适合,胃的蒸发机能则正常;将谷物的津液,蒸发提炼出来,上升于肺以成“痰”。所剩的谷物渣滓,转入小肠,运送于大肠而排出。故各脏腑皆赖脾胃蒸发水谷之津液以培养之。气分调和,脾胃之机能正常,各脏腑即强,纵有亏损,皆能补益。如气分错乱,脾胃机能减退,各脏腑均受其影响而减退。故脾胃为后天之基础,养命之源。

心脏为全身之主宰,内分七孔,外衣心包,位居于肝脏和肺脏之间,与脊第五椎相对。有两大动脉,分布各脏腑及周身四肢,为血液循环的总机关。血液循环,自心脏起,循行于全身肢体脏腑脉络,有固定的循环规律。心气调和,循环的规律不紊乱,各脏腑经络均得其营养。循环终点,亦归心脏,周而复始。血液休养,回归心脏,伏于膈俞(心根),循环较缓,人即入眠。

肝为纳气之脏,主筋。筋为气行的轨道。肝脏机能正常,筋脉舒畅,气分调和。肝脏纳气机能失常,则筋不舒,气分错乱,因而周身的气分就要错乱。聚于何处即作胀,串于何处即作痛,故肝不能纳气则气乱,肝平则气舒。肝木不能纳气,均由闷郁而成。郁则气逆而阻。肝经受逆气冲动,纳气机能受制,即不能纳气。纳气使气归于正轨。治肝必先调气,气调则肝自平。

胆含于肝叶之内。食物入胃,胆汁输于胃中,滴滴如点卤,以助胃的消化。人受惊恐,胆被惊气冲动,胆囊突然收缩,胆汁即大量入于胃中。胆汁性极滑,水谷不能留于胃中,急转入小肠,小肠亦不能缓缓运动,遂不待水分分离,一同急转入于大肠,即突然作泻。凡有此病的人不能见惊恐可怖之事,如遇惊恐,必突然排泄。初生数月的小儿,受大声惊恐,必腹泻作绿色,即胆汁大量冲入胃而作泻。

肾为水脏,为先天之基础,天一真水孕结之所。人体内部的机能,必须水火既济,即肾脏水与命门相火(命门在脊椎骨第十四椎属相火)。命门为太阳之火,脏腑皆赖以温暖之。肾脏经命门火以温暖,蒸发水力的机能即正常,将水蒸发提炼的精华,即为“天河水”,上升于目。天河水的作用,系经由肾脏向上的两条经络,直达于目,以保养眼睛。眼睛的瞳孔与肾相通,肾水足,视力即强,肾水亏,视力即减。肾将水的精华提炼后,所剩之水,即渗入膀胱。膀胱形如葫芦,下口通尿道,其作用与肾脏相关联。水经肾脏蒸发过滤后,其精华保养眼睛;剩水顺肾脏向下的两条细络管下降,渗入膀胱,膀胱水满,即入尿道排出(尿)。

脏腑各器官互为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鼻属脾,鼻孔与肺相通。耳窍通肾。舌为心之苗。眼通肝。口通胃。眼属肝,瞳人属肾,眼白属肺,大眼角属大肠,小眼角属小肠,上眼皮属脾,下眼皮属胃。牙为骨之苗,发为血之苗,爪为筋之苗。

第三节论女子行经及胎儿

女子到十四岁时,身体发育成熟,经血每月来潮一次,称为月经。到四十九岁左右,生育机能衰退(气血衰),月经即停。故古人对月经的规律的总结:“女子二七而经血通,七七而天癸绝。”气分与月经的正常与否有很大关系。若气分错乱,正气不固,不能调摄,月经周期的规律失常,如逾期不至,或每月两三次来潮;或因气分阻滞,血亦随之受到阻滞,经络闭塞,血瘀不行,遂至经闭。“气为血之帅,气行血即行”,故治妇科疾病,必须以调气为先。气顺,血液循环即能正常,月经疾病即能痊愈。

女子受孕以后,不再行经。十个月,胎儿产出,满月以后,产妇气血恢复正常,月经又至;或哺乳期停经,也属正常。胎儿在母腹子宫之内,赖母亲气血的滋养。胎儿的呼吸在脐,是为先天,降生后,由口鼻呼吸,是为后天。因气血皆父母所遗传,人的相貌、性情,每每与父母相似或相近,甚父母的疾病,亦遗传于子女。母亲气血足,胎儿发育健康。母亲某一脏腑的气血,不能完全通达于胎儿,胎儿的某一脏腑器官即弱,甚则疾病。如小儿先天性胎聋、胎哑,胎盲、闭肛各症。凡小儿先天性疾病必须先诊疗其父母。胎儿患病在成胎三月以内,脏腑肢体尚未完全长成,可以治疗,治愈其疾,胎儿即愈。百日以后,肢体已全则无效。

第四节论痰

五谷及各种食物由口入胃,所生津液精华,上升于肺;经肺脏吸收蒸发成“痰”,型如浓液;再由肺脏以气运化输送,顺脊背的毛细络管达于四肢;再由四肢

顺血管循环,即变化成血,以归心脏。变化成血后,循环功能即属心脏。故“痰积生血,血积生肉”。一般常见之痰,是脏器受病之痰,即受病淤结之痰,不能由肺气运化。输于四肢。而瘀结于肺,肺亦不能容纳,由口吐出。受病瘀结之痰和生血之痰,犹如血有周流与淤滞之别。生血之痰,如循环周流之血;病人口吐的痰,如淤滞的败血。无病之人,或偶微咳,或喉间微闷,顺喉吐出一、二块即止,其色晶亮如藕粉,小者如米粒,大者如豆,此系正常生血之“痰”。痰之为病,由于肺脏机能不足,气分错乱,不能推动循环以生血,被浊气瘀结败坏而为病。病愈,则败坏之痰自消,其生血之机能自复。兹将痰的为病.原因说明于后:

一、因肺脏气分错乱,不能将痰运化以生血,瘀结于肺,被逆气上冲,肺叶被浊气冲激,鼓动合张,则喉咙嗓部感觉塞闷,或作痒,人即作咳。必须将痰由喉吐出,始稍舒适。痰为血之本,伤痰过多则血亏。

二、因其他脏腑气分错乱,传经入肺,肺受邪气之克制,化痰的机能削弱,痰即瘀结于肺,不能运化循环于四肢以生血,被逆气冲激,肺叶合张,人即作咳,痰被气推拥吐出。因痰受其它脏腑发出的污邪之气所熏染,故吐出之痰,其色各异:吐黑痰为肾脏气分错乱,传经入

肺所致。吐青痰,为肝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吐白痰,为肺气错乱本脏所致,吐白痰带血丝、血块(所谓痰中带血),为心脏气分错乱,瘀血上冲于肺所致,随痰吐出。吐黄痰,为脾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痰色如黄土,为险症,为脾土已败的明证,最难医治。

以上所述之痰,皆系痰块,由肺经吐出,若口吐白粘沫,为“白腻”,系胃受病,其食谷所生津液,不能上升于肺,遂顺食道上逆而吐出,为“逆气上逆吐腻”,此乃胃病,与痰不同。

第五节气候变换与人身内部气分的相互关系

脏腑运化之机能,与血液之循环,皆以气推动之,其运转循环方能正常。人身内部之气,分为清浊二气,发源于气海,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二气调和,循环于脏腑及周身脉络之间,周流不息。“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无阴则阳不生,阳灭则阴绝,阴亏则阳亦亏,阴过滥则阳衰。故二气必须调匀,脏腑方强,身体方健。内部的抵抗力充足,方能适应天时之气候变化,内气方能不紊。

“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大小周天之气,相应而不相同。天时气候,旺极则变。其更换发动之节为二:冬至、夏至。气候己变之节为二:立春、立秋。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立冬。故天时气候变化之节为八,而四时之序定。人内部之气分,亦随天时气候的变化而更换,其换气之节则不同,旺盛更拽之节为二:立春、立秋。气分分清之节为二:春分、秋分。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立冬。气分过纯之节为二:冬至、夏至。气分过纯则换,故变换之节亦为八,以与气候相应。天时气候,寒暑往来,周而复始,人体内部的气分,亦随之变化而适应。气候在暑热之季,倘若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阳,则内外均热,如火上加油,人不热死而何,严寒之季,如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阴,则内外均寒,如冰上泼水,人不冻死而何,故人内部之气分,与季节相应,以随气候之变化。

上述“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此系指天时之气候,与人内部之气分而言。大周天为四时八节气候之变化,小周天为人体内部的气分,亦按四时八节之气候而更换。小周天与大周天之气相应,与地气相合。人体内部气分充足,则抵抗力强,故无病之人,虽建交节换气之时,皆无感觉。人体内部气分亦亏损,则抵抗力弱,每遇交节换气之时,吨节气之前后,其病易于反复或加重。因交节之时,天时之气候必变,人体内部之气分,亦随气候之变化而变化。病人之气分已亏,抵抗力不足,最易错乱而疾作。

冬至阳生,天时气候之热度,由上而下降,压迫寒度,寒度凝于地上,故天时严寒。人体内部气分,变为纯阳,以抗其寒冷。

立春,天气热度已将寒度渐渐压迫入地,天气渐渐暖和。因天气已转,人体内部气分亦渐渐更换,阳气渐渐往外,阴气渐渐入内,为阴阳气分交替之候,驳而不纯。故人于春季,有病者易于反复,无病者亦易感冒。因春季人体内部气分,为阴阳交加之气,阴入阳表,人必软弱无疑。

春分天气热度,已将寒度压迫入地,天气已暖,人体内部气分,阳气已达外,阴气完全入内,分解己清为阴。

立夏,天气由暖转热。人体内部气分,由阴转为纯阴,以御其暑热。

夏至,天时气候,又在变化发动之时,寒度由上而下降,压迫热度,凝于地面,故天时暴热。人体内部气分,则为大纯阴,以御其暴热。

立秋,天气寒度已将热度渐渐压迫入地,天气渐渐凉爽。因天时气候己渐转,人体内部气分,亦渐渐更换,阴气渐渐往外,阳气渐渐入内,人体内部气分,为阴阳交加之际,阳哳内伏,阴渐外出,故常人于秋季,神清气爽,病人不在此论。

秋分,天气寒度已将热度压迫入地,气候转凉。人体内部气分,阳气已见入内,阴气完全表出,分解己清为阳。

立冬,天气寒度已旺,气候转冷。人体内部气分,变为纯阳,以抵抗天气之寒冷。

冬至,天时气候,因旺极转变而严寒。人体内部气分,则变为大纯阳以抗之。

如此周而复始,天时之气候,按周天之节气变化,人体内部之气分亦随周天之节气而变化之,以应其气候之寒热。然人受天地伏载,岂能相建以生存,人体内部气之变化,系与地气相合,与天气相应。试观地下室,井中水,皆冬暖而夏凉,春温而秋平。人之内部,亦复如此,此其明证。

第二章按摩穴位和手指手腕练习法

巨阙穴,在胸骨歧骨下二寸,胃上口,膈膜稍下处。主治胸胁胀满,不思饮食,或饮食不下;以及胃痛、气逆等症。推按此穴,可通顺食道之气。为治诸病时开胃纳气之穴。

建里穴在脐上三寸,系脾脏部位。

主治调和脾胃经的气分。凡治诸症,必须施治此穴。也可以斟酌病情与上脘、中脘并用,以调和脾胃气分。

阑门脐上一寸五分。为大小肠交会之处,水谷运化经过的暂停之所。主治通上下之气,为按摩诸症时,必须首先施治的重要穴位。

水分在脐上一寸。此穴为分开水谷之处。水谷运化至此,清者渗入肾脏,粗者转入大肠,所以点按此穴,可治腹泻、腹胀、水肿等病。多点按数次,有特效。如与督脉穴并用,对下肢浮肿、各种水肿症,有特效。

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治一切疾病必须施治之穴。推按时,感觉气机已开即止,不可推按过久。过久伤气。

关元脐下三寸,膀胱部位。主治小便便腻,尿中带血,遗尿,气淋等症。治不足之症,推按时,气通即止。

章门脐上二寸,旁开六寸。在小肠上口的下边,接近胃与小肠的交合处。主治点按时,只取左章。治失眠、吐血等症。有通顺小肠气分之功。与阑门穴呼应治疗,为治诸症的必施之穴。

梁门脐上四寸,旁开三寸。左梁门在胃下口与小肠交会处。主治消化不良等症。

右石关脐上三寸,旁开一寸五分,胃囊部位。左梁门与右石关必须同时施用,治胃病。治胃气错乱时如不通,转拨按左幽门。

天枢平脐旁开二寸,系大肠部位。主治便秘,少腹胀痛,泄痢,便血等症。左右两穴并用,能调大肠之气。

注:阑门穴是王文先生口授的重要穴位,载于《推按精义》。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对于顺通上下之气,有显著疗效,为点按诸症时的首先施治穴。《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重要文献,均无阑门穴的记载。

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以三指取之,中指下陷处。与百劳穴并用,治痨伤虚损等症;并有升清降浊的作用,可使胃中浊气下降。百劳即大椎,在脊椎骨第一节上陷中,两肩的平行线上。主治与气海穴呼应治疗。凡治腰背部和督脉各穴时,无论何症,必须首先施用百劳穴。

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开二寸。主治便结便腻。唯虚弱等症,须慎用或禁用。

太溪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主治胃肠消化等症。

昆仑穴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太溪与昆仑穴并用,治牙龈肿痛,上颚肿胀作痛。

悬钟外踝骨中线上三寸。主治筋拘挛等症。

三阴交在足内踝上,阴踝三寸骨陷中。与带脉并用,治肠胃积滞及诸般结症,能使浊气下降。对于剧烈腹痛、胃痛、胆痛、后脑痛等症,亦为必须施治的要穴。

阳陵泉膝下一寸,外廉陷中。主治偏头痛。

第一节练手指手腕法

按摩医师用两手连续不断地操作在病人身上,手指必须运用有力。柔中有刚;手腕必须灵活,扭转自如;臂、肋亦须有耐久的力量,以支持两手的持久的技术操作。例如说按摩腹胀如鼓,胸室腹坚室如石,或四肢强直,弯曲,角弓反张等症状的病人,如果指、腕、肘、臂没有力量或力量弱,而不能持久,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因此指、腕、肘、臂的力量锻炼,是基础功夫。有了基础功夫的锻炼,然后再熟练胸、腹、背、头面、四肢等部位的各种手法。

一、手指法:将自己的右手食、中指和无名指,按在自己的大腿的肌肉肥厚处,向左旋转,力量均衡,不要忽轻忽重。每日练习若干次,不可间断。初练时不要用力;手指有酸痛感,仍继续锻炼。坚持练习日久,手指疫酸痛现象即可减轻;所按部位,亦不移动;手指亦逐渐灵活。这是第一步的基础锻炼。在第一步锻炼的基础上,仍如前法练习:向左旋转数十分钟后,即向右旋转。俟熟练灵活后,即进行手指往还、旋送、柔推的练习。这是第二步的基础锻炼。在第二步锻炼的基础上,即进行两指迭送的练习,即:一指侧按于一指之上,压按之。经过一定的时间练习,指腕灵活而不酸疼;指按旋转自如,不致移动部位。这是第三步的基础锻炼。

在第三步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腹部推按的练习。腹部推按的练习,应用开中气法练习之。以两人交换推按为宜。手法:用调、泻,暂不用补(补恐气塞,气塞则堵闷)。初练时,指、腕、肘、臂有酸疼感;所按穴位,不能固定不移;指下亦无显著感觉。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酸痛感消失,指感灵敏,所按穴位不移动。这时即具备了对病人施治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手法

“九字手法”是按摩疗法的基本原则,即:补、泻、调、压、推,拨、分、扣、按。一、补: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向右旋转,为补。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向右旋转,亦为补。

二、泄: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向左旋转,为泄。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向左旋转,亦为泄。

三、调: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往还旋送,为调。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往还旋送,为调。

四、压:以中指或食指按某穴,如中指按某穴不动,用食指内侧面压于中指之上,向右侧微微下捺,或微用力捺,为压(以中指捺穴,侧压于无名指侧面,以助力)。又如用手掌或手背侧压、正压少腹,亦为压。

以上四法,均用右手各指。补、泄、调,适用于任脉和腹部的穴位。压,专适用于任脉,但遇并治穴时不适用。

五、推:按而送之,为推。分指力及掌力。有斜推、直推、分推三种:甲、斜推:适用于腹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由某一适应穴位,向右斜推至某部位。

乙、直推:适用于腹部和背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或手掌,由某一适应穴

位,向下直推至某部位。在腹部直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推。在背部直推,用手掌推。丙、分推:适用于背部。将左右手叉开,用大指由某一适应穴位,分向两侧往下斜推至某部位。

六、拨:按而动,为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拨法:甲、拧拨:适用于腹部任脉

旁开穴位。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指,并按两穴;食指和中指向右旋引,同时大指乘势挑送。乙、顶拨:适用于背部。用两手的大指端,顶按住两个穴位的筋,顺其筋势,慢慢地向下拨弄至适应部位。

丙、提拨:适应背部。用两手的大指,插于相同部位,扣住这个部位的筋,向

上拨弄。丁、俯拨:适用于臂、腿部的分筋法。用大指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顺筋势,大指向外侧慢慢的搬动到某一适应部位。

戊、仰拨:适用于臂腿部分筋法。用食指和中指托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顺筋势,由外侧或内侧慢慢的搬动到某一适应部位(食指和中指的力,有向上托的劲)。七、分:有分、分拨两种。分、用大指或食指的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挑送。适用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分拨(1)用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以指端挑送;或来回左右拨弄。适用于面部、手部和足部的穴位。

(2)用两手的大指,按住病人的手腕正面;将两手指拳起,用食指的中节,合按病人手腕背面的筋,向两侧搬弄。适用于小儿。

八、扣: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两穴或两部位运行之。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和四肢。

九、按:用指按穴,向下微捺,为按。用两手的大指、食指和中指无名指,或用一指、二指,或用三指,按穴而微捺之。

第三章点穴法

第一节胸腹部

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的右侧。用右手拇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气通为止。(以下简称“气通为止”)

第二式:右手中指按住水分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水分穴气通为止。本式治疗腹胀、泄泻、五更泻、水肿等症,采用阑门穴时并用之。其它各症治阑门穴后,即治建里,不点此穴。

第三式: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第四式:病人仰卧,医师坐在病人的右侧,用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部位;右手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过多久,指下觉穴气通即止。

加治关元穴时,治气海后,用右手中指按住关元穴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左手大指仍迎住右石关穴,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

第五式:两手放两带脉。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带脉,往里拢拔,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拢拔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有向里斜托之意;但扣住的部位,不能移动。

第六式: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最多不超过三次。

第七式:右手中指按住左章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拔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

第八式: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大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迎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

第九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左幽门穴,旋转推按;同时左手中指反扣左腋靠近胸部的筋,使之不能上冲咽喉;左手指下感到幽门的气稍平,随即左手大指按住巨阙,食指和中指的近端,扣扳倒数第三、四肋间,气通即止。

第十式:用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部位,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就止。

此式操作完毕,再治阑门穴一次(与第一式相同)一次。对于腹胀、泄泻、五更泻、水肿等症,必须并治阑门、水分两穴。即:食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按水分穴,同时旋转推按,俟气通为止。

第十一式:用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为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拔(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顺势挑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

第十二式:按照第四推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用手背缓缓向下推至关元部位,一次为止。

胸腹部点穴法,除以上十二式外,尚有八种专用手法,分别介绍如下:一、升津法

病人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侧倒数第二、三肋骨间,托住、往上搬托。病人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

二、放水法:第一式:病人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第二式: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插入背后软肋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与左手食指和中指所按处,上下相对),向上顶抖三、五次。这时系水停,胃中即作水响。第三式:接上式,顶抖毕,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面斜推,送至少腹为止。这样反复作,不超过三次。但用此式时,必须将阑门、章门、左梁门、右石关放通。气分理顺,才能使用。否则往往有呕吐现象。如暴饮暴食,胃中有食物积滞,胀饱不能忍,放阑门等穴还不能导下时,可用第二式顶抖法催吐(不可用第三式斜推法)。

三、放腋下法

第一式:病人仰卧,先用左手握病人的手腕,右手大指端拔合谷部位的筋;放左腋下,拔左手合谷;放右腋下,拔右手合谷。

第二式:放右腋下法,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握病人右手脉门,将右臂扬起,用右手大指按住腋下的筋,拔按。俟左手食指和中指感到脉门跳动为止。放左腋下法,与放右腋式同。用左手反握病人左手脉门,右手按拔左腋下的筋。

四、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

手式:病人仰卧。用左大拇指扣住右边的带脉,往里搬;食指和中指按住阑门,往下按,同时右手大指端,按住右腿三阴交部位的筋,左手食指和中指感觉阑门部位跳动,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右侧三阴交放通后,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

左边带脉,往里搬;大指扣住阑门往下按,同时右手大指端,分拔三阴交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感觉阑门部位跳动,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

五、引气归元法

手式: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病人感觉呼吸舒畅。治完任脉各穴后,用此式作一次为宜。

六、或中与阴陵泉齐放法:第一式:病人仰卧,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或中穴。先用左手食指和中指,由巨阙部位向下直推至阑门连续三次;仍用右手大指,将左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拔开;再将右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拔开。这时感觉胸部轻松。第二式:左手大指和中指仍扣住两或中,右手大指、食指和中指,扣按或中以下两旁骨缝间,自或中穴下方,一手一手地按至腹部肋边尽处;连续三、五次。第三式:接上式,再用左手掌侧,按石关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托背后左肋下,与幽门、梁门相对处,同时动作。左掌向右放置托送至左幽门、梁门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顶托向前,推送至章门部位,恰与左手相交;遂后两手向下,同推气海部位为止。

七、治痰厥气闭法

手式:病人盘膝坐。医师蹲、立(拘腰)均可。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

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拔弄咽喉,病人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拔不停,俟将痰吐出,即愈。如拔弄一分钟,病人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至二分钟,仍不见头部摆动,可判定气已断绝,不能挽救。

八、涌泉的治法手式

涌泉穴的治法手式:病人仰卧,医师对面立,将病人的脚托起,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托住脚跟,右手食指和中指按抚脚面,大指端顶住涌泉穴(左右两足相同)。

九、偏头痛

手式:病人将腿戳起,施术者用一手的食、中指扣住膝下外侧阳陵泉穴部位的筋,扳拔三、五次;左侧治左,右侧治右。

二、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说明

本法是按脏腑部位辨证推按。采用针灸穴位,便于标志。所以穴位的部位和主治,与针灸文献的记载,亦略有出入。如巨阙穴,针灸文献所载:“主手少阴心之募”;本法根据巨阙穴在食道和胃上口相会处,点按巨阙可治食欲不振,气逆上冲食道等症。

整体疗法为本法的特点之一,几个穴位互相配合,疗效更为显著。所以穴道的部位,必须准确。如阑门、水分、气海等穴,不可差错。施治穴位,亦不可呆板拘泥,从临床实践中体会领悟,灵活运用。

阑门,在大小肠交会处,为食物自胃中转入小肠的暂停之所,无论虚实各症,必须首先放通此穴。若不首先放通此穴,中焦阻塞,胃与小肠内的浊气,为其所阻,不能下降,清气亦不能上升。如此处气分错乱,凝结不通,则胃肠之气混乱,各脏腑之气亦因之错乱。故此穴是开中气的关键,治中焦疾病的要穴。

建里,其部位属脾脏。脾为后天之基,其部位与脾相靠连。其功能为磨擦胃部。脾脏动作快,磨擦力强,胃的动作力亦快,消化力即强。如脾脏萎顿,胃消化力因之减弱,各脏亦因之渐亏,百病丛生。无论虚实诸症,于阑门放通后,即须治此穴,以活动脾经,开通胃气,浊气方能下降。

带脉,在腹部两侧系带之处,与周身脉络相通。用手搬之,似有筋状。如气分错乱于左,左边带脉亦发板;如气分错乱于右,右边带脉亦发板。带脉为活动周身气血的主穴。能使气血通达四肢,为开结、通经、达表之要穴,无论虚实诸症均治之。治此穴时,必须中、下焦之气放通后,再放此穴。

左章门,是小肠部位。小肠折叠蟠回于左边,施治时,只用左章门。水谷经胃蒸发提炼后,由胃下口转入小肠;再由小肠蒸发,如小肠气分错乱,即影响脾胃,

胃中浊气不能下降。小肠气分错乱,亦能影响心脏之气,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如失眠及心脏有病,尢须注重此穴。此穴施治时,必须在中下焦及带脉气通之后,否则,浊气不能下降于大肠。

左梁门,在胃下口与小肠交会之处。右石关部位,系在胃侧。此两穴必须同时并用,才能调理胃气,使胃中浊气下降于小肠。胃为水谷蒸发提炼之所,各脏腑即仰仗真所提炼的水谷精华,以资保养。如胃中气分错乱,消化力必减弱,各脏腑亦必应之而亏,疾病因之而起。无论虚实诸症,均须治之。此两穴施治时,必须先将大小肠之气放通,否则浊气不能下降。

巨阙,在胃上口稍上,食道透过膈膜稍下处。食物由此入胃。如食道气分错乱上逆,饮食即难于下咽。故此穴为开胃纳的主穴。无论虚实各症,均须治之。此穴施治时,必须先将胃气放通,然后施治,浊气才能下降。

幽门(左幽门),在胃的下口。因下口肉厚口细,胃中气分错乱,此处最易蕴藏积滞。如治梁门、石关不能下降于小肠时,即须泄压幽门,使积滞下降于小肠。泄压时,左手搬住左腋际靠胸部的筋。此筋专通胃气,胃气通,积滞才能下降(如胃肠痛,均须注意此穴)。治此穴时,必须先将小肠之气放通,胃气活动后,才能治之。且此穴放通后,必再并治左梁

门、右石关,胃气方和。

天枢,在大肠部位。大肠迂回蟠曲于少腹,谷物的渣滓,经过大肠排出之。如大肠气分错乱,往往发生少腹胀、便腻、便结、便血、泄痢等症。气分错乱上逆,能影响肺胃。治气臌、水臌症,自阑门至巨阙放通后,即治此穴。其它症,须斟酌病情加用。

关元,在膀胱部位。如膀胱气分错乱,往往发生尿结、气淋、遗尿、小便便腻、尿血等症。上述诸症加治此穴,须先将肠胃之气放通后加用之。施治后,必须治肾俞,以升肾气。

2020年整理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pdf

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 1、长夏养脾(黄色食物养脾) 脾属土;思伤脾;脾开窍于口、唇,其华在于肌肉;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巳蛇(9点到11点)对应脾经。 2、冬季养肾(黑色食物养肾) 肾属水;恐伤肾;肾开窍于耳,其华在于发、骨,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巳时(17点到19点)对应肾经,肾和我们的生育、生长、生殖都有关系。 3、春季养肝(绿色食物养肝) 肝属木;怒伤肝;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筋,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丑时(1点到3点)对应肝经,肝主疏泄,丑时不入睡对肝伤害很大。 4、秋季养肺(白色食物养肺) 肺属金;悲伤肺;肺开窍于鼻,其华在于皮毛;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与肺对应是大肠。寅时(3点到5点)对应肺经,寅时对于年纪偏大人士是生命最危险的时刻,此时脉搏、呼吸,血压最有可能发生危险情况,从而威胁到生命。“肺主皮毛”肺经和我们皮肤有很大关系。 5、夏季养心(红色食物养心) 心属火;喜伤心;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脸,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午时(11点到13点)对应心经。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脾与胃 脾与胃互为表里,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 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

巧观五脏六腑:照镜子诊断身体健康状况

女人爱照镜子是天性,照镜子也能照出身体的健康状况,只要善于每天早晨在照镜子时好好观察脸上一些变化,再综合自觉症状等,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就能大致掌握,可以让你及时就医。 一、脸色:气血是否顺畅 面部的色泽是气血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 脸色潮红:心脏可能有问题 脸色常常像婴儿一样经常红扑扑的人,并非是好事,尤其需要注意心脏方面的健康状况,比如患有狭心症、心肌梗塞的人,或是有这些疾病潜在病因的人,多半拥有一个红红的脸蛋。当身体的血液循环不良时,就会使得体内热气不平衡,而造成上半身热下半身冷的状况,同时腿部容易累积过多的水分而呈现浮肿的症状。心脏若无法正常运作,就会造成体内的热分布不均而使得脸色容易潮红。 脸上长斑:警惕妇科疾病 脸上长了斑,除了妊娠期和口服避孕药外,更多时候,反映出一些女性内分泌失调性疾病,诸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附件炎、不孕症等。中医将成年女性面部色斑称为“肝斑”,并认为肝郁气滞的人易出现面部色斑,也就是说,情绪异常与面部色斑的形成和加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调畅情志才是预防和治疗面部色斑的关键。 医生提醒:

脸色发黄是脾虚的表现,如果突然出现脸色变黄,则很可能是肝胆功能不佳的迹象,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会发出上述“黄色警报”; 脸色发黑是肾虚的表现,应适当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枸杞等。 二、牙齿:反映肾脏骨骼 在中医里,有“肾生髓,主骨,齿乃骨之余”的说法。牙齿的状况,不仅表示着全身的骨骼健康,而且和肾脏的关系密切。如果牙齿或骨骼发育不好,通常肾脏功能也不尽如人意。 牙龈红肿:胃炎或疲劳 中医将牙龈视为胃的一部分,因此若是牙龈呈现红肿的症状,首先就应该怀疑是否有胃部发炎的情况发生。若同时牙齿变得松动,并伴随强烈的口臭等症状,则表示是牙周病。引起牙周病的原因,除了钙质摄取不足或刷牙刷得不干净外,同时也与过度疲劳造成免疫力降低有关。 牙龈出血:肠胃不好 牙龈容易出血的情形不仅会发生在牙龈炎或牙周病患者身上,肠胃不好的人也很容易在刷牙时出现出血的倾向。肠胃不好时,由于消化、吸收能力不足,使得血管变得脆弱,只要稍微遇到刺激会造成微血管破裂。强健的牙齿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肠胃吸收功能上,因此要想拥有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齿,首先从加强肠胃开始做起。 医生提醒:

五脏六腑的功能复习过程

五脏六腑的功能

五脏六腑的功能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以藏为主。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但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之心

官方微信:【zjsydwks 】 地址:杭州市文三路477号华星科技大厦三楼 事业单位微信号:zjsydwks 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之 心 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打造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帮助考生们掌握笔试重知识点,把握考试关键迈向成功!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和小肠相表里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环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主血: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主脉: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心的阳气充沛,血液充盈,面色红润,舌色淡红,滋润灵活而有光泽,脉道通利,脉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若心脉为瘀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黯,有时可有结代脉。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广义是指心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是指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若异常,可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精神委顿,神志出现谵妄、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活动和喜有关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3)心在窍为舌: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4)心在液为汗:心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有关系。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居包络之中,包络在心之外。 最新招考公告、备考资料就在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

人体五脏六腑位置图详细介绍

人体五脏六腑位置图详细介绍 人体五脏六腑中何为脏何为腑呢? 脏包括肺、肝、心、脾、肾五脏. 腑包括大肠、胆、小肠、胃、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地五个腑,但是有六腑是怎 么回事呢?因为将人体地胸腔和腹腔分为下焦、中焦、上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b5E2R。 下面是一张人体五脏六腑位置图,从图中你可以清楚地看见各个器官地位置.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其外.是人体地生命主宰. 《内经》认为,心有三大主要生理功能: 其一,主血脉.即心推动血液运行和促使脉管跳动.若心跳停止,脉跳亦停,血液不流,人体各组织器官就“断炊”而死亡.p1Ean。 其二,主神明.“神明”指人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功能正常,就表现神志清晰、对外界反应灵敏;若心有病变,则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地症状.中医认为,血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地物质基础.临床上接受心脏移植地人,其性格、爱好、兴趣、爱憎都有倾向于授予脏器者倾向,足以说明心脏是人地主宰.DXDiT。 其三,开窍于舌.开窍,是指心脏与体表五官九窍地特定联系.透过舌质地淡红、淡白、紫暗,可知血地亏损和血中有热,此皆与心紧密相连.《灵枢.脉度》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RTCrp。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中医认为肺为国之宰相.肺有四大生理功能: 其一,主气司呼吸.全身气机(即气地升降出入运动)随着呼吸而动.肺也是人体吸入清气地场所;清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地重要物质.修炼瑜珈功法,除“调身”、“调心”外,更重要地是“调息”,只有配合腹式呼吸才能达到真正地功效.5PCzV。 其二,主宣发、肃降.“宣发”可呼出浊气,把脾胃吸收地水谷精华宣发至全身;“肃降”可吸入清气,把吸入地清气和脾转输来地水谷精华向下布散.jLBHr。 其三,通调水道.由于肺地宣肃作用,可将水津宣发至体表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并通过呼吸,化山水汽,呼出体外,同时使水液肃降下行,化为尿液,这样使水液内外上下畅通而行,故中医治疗水肿病,往往采取治肺之法.xHAQX。 其四,朝百脉.即人体地“百脉”之血都聚会于肺.经过气体交换以后.又朝向百脉,而使血液正常运行.也就是说,肺朝百脉可辅助心脏维持正常地血液循环.LDAYt。 宰相之谓贴切至极.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中医认为肝为刚脏,性如将军. 肝有四大生理功能: 其一,主藏血,可储藏血液,调节血量,而防止出血和保持一定地循环血量.如人在发怒时,易出现咳血或吐血.这是因为怒使肝气疏泄太过而上逆,使肝藏血功能失职,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与病症

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与病症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心包)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斜,鼻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与病症教学提纲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 与病症

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与病症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心包)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

脏腑的生理功能

脏腑的生理功能 脏腑是生化气血,通条经络,润养皮肉筋骨,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与气血,经络,皮肉,筋骨,精和津液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人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纽带,构成并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脏腑按其生理特点,分为脏、腑与奇恒之腑。脏,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腑,为六腑,即胆、胃、大小肠、三焦和膀胱;奇恒之腑则为脑、髓、骨、脉、胆以及女子胞(子宫)。于此我们暂不提及奇恒之腑。 脏腑大况 心与小肠,心司神智、血脉,为生命活动的主宰。肝居于肋下,起藏血,疏通调气作用。脾与胃同于中焦,脾为阴,主运动及统血;胃为阳,主受纳,共同完成消化,吸收与供给其他器官能量。肺朝百脉,与心类似于君臣,心为君,肺为臣,以肺气辅佐血液运行。肾主藏静,主骨生髓,关系人的生长发育;肾同时主水、纳气,藏有的元阴与元阳为人生长发育的根本。 五脏具体描述 (一)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靠左,脊柱之前。样子像朝下的荷花花苞,外面包裹有心包。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即心主神志,心主血脉。五行中属火,在五脏阴阳中为阳中之阳,主宰人的生命。与小肠相表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指心气调节推动血液于脉中循环,环绕周身流动。心脉直接相连、互通,为 一密闭体系。在心、脉、血这一循环体系中心为主导。若心脏停止,则生命终止。心火旺,则面红舌赤,舌尖深红而起刺;心气虚,则血脉虚,脉象无力;心脉塞,则面舌均较暗,可见紫青。 2.心主神志,指心主神明,即心藏神。广义之神指心主宰人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之神指 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人的所有器官均在心的控制下彼此协调,以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但需明确,心主神志,其实为大脑的生理功能,为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映。 心主神志正常,则精神十足,反应迅捷;反之则精神萎靡,思维迟缓。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互相影响。 3.心与其他事物的关联 (1)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绪中的喜相关。喜一般认为是良性的,因此喜有益与心。但若喜乐过度则会损伤心神。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前半句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后半句指心的盛衰可由面部观察而得知。 (3)心在窍为舌。指观察舌的表现,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状态。 (4)心在液为汗。指心和汗液有关联。通过主血脉和藏神的基础,司汗液生成与排泄,以调节人内外环境平衡。 个人理解:喜可以理解为激动,血液循环会加速,对心脏的负担就会加大,故欢喜过度易伤心。面部为血脉易体现之处,所以可以观察心的状态。舌为面部血管集中之处,易观察到血的状态进而看心。汗为血液的衍生物,亦可以观察心。 (二)肺 肺位于胸腔之内,横隔之上,分左二右三两肺五叶,是人体中位置最高的脏腑,因又称华盖。其性娇嫩,易染病,又称“娇脏”。肺为魄之处,气之主,五行属金。与大肠相表里。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胡关系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 五脏:心、肝、脾、肺、肾;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空管腔,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形类似于腑,功能类似于脏。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此即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总概括。 脏腑之中以五脏为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足、脉道的通利是保证心主血脉功能的三个条件。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表现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 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若心、脉为淤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

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 2)心主神明: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 、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4)心在液为汗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 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 (2)主宣发和肃降(3 )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 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一、肺司呼吸二、调节气机 三、助心行血四、调节水液代谢 2、系统连属: (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液为涕(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五行学

人体的五脏六腑及五行学 1、人体的五脏六腑 人体的五脏是肝、心、脾、肺、肾,也是按照东、南、中、西、北排列的。五脏所对应的是五腑,可是我们都知道是“五脏六腑”,怎么对应五腑?这里有一个相表里的关系。因为五脏之外还有心包络,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的作用,其病理变化大致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心包络对应的是六腑中的三焦。三焦:上焦是指心和肺、中焦指肝和脾、下焦是肾,它是把五脏分为了三块。 2、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1、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一、五行与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 系。 相生 木→ 火→土→金→水

身体五脏六腑功能

身体五脏六腑说明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

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导读:以下内容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手诊面诊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文章中的图片不是书中原图。原图太多,所以就用头条自带的东方图为大家展示内容。第二课: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关系“刚翻过了几座山,又越过了几条河。崎岖坎坷怎么它就这么多!(曰:俺老孙去也!)去你个山更险来水更恶。难也遇过,苦也吃过,走出个通天大道宽又阔。” 跟俺老孙看看前面的器官关系吧!!!1.人体器官七大系统组合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2.人体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3.人体器官实在是太多了,说些主要的内脏器官吧。第一章中已经比较明确了。这里在重复回忆。心脏-负责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肺--把肺部血液中的CO2排除,吸收氧气,交给心脏循环至全身。肝脏--对身体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质作出处理,如酒精。肝不好的人不能多饮酒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是和胆藏一起的。另外在人体少量缺血的时候肝脏就给补充了。如果大量失血就是骨髓造血了。胃和下面的肠子管消化吸收。肾很有意思,肾是统管人先天之气的,肾不好表现为性功能衰退,且肾属水,克火,火为心。肾不好可以直接的对心脏产生影响。比如心率不齐,心颤等等。脾脏。中医上说思伤脾。思念某人

太厉害早晨起来嘴里就是发干,有异味,是由于脾不好影响了胃,进而对口腔造成影响。4 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脏,淋巴结,骨髓,淋巴管。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中医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

五脏六腑功能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五脏六腑功能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 肝脏 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 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心脏

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脾脏 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 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鼻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肾脏 一、储藏精气——精气有三种功能,其一为成长发育;其二是吸收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血气的来源;其三即支配生殖作用。肾有储藏精气的功 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 二、支配体内水分——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浮肿、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三、支配骨、耳、发——肾虚使人容易衰老,进而导致各种关节骨病,变弯、重听、头发脱落等现象的产生。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胆——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 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都是胃病的症状。

人体五脏六腑的作息时间表

中医观点而言,一天二十四小时可分为不同时段,由不同器官来执行不同的功能,说明如下: *早上9—11点: 是脾脏排毒的时间,这段时间不宜吃冰,最伤脾脏,影响发育及生育。 *中午11—1点(午时): 是心脏工作颠峰时期,也是人体能量最强的时刻,此时心跳次数快速。 *下午1—3点: 是小肠吸收养分的时间,过了这个时刻,肠胃功能减弱,故有过午不食的养生之道。 *下午3—5点: 是膀胱排毒的时间,此段时间是下午到健身房运动的好时段,有助于排尿功能。 *下午5—7点: 是肾脏排毒的时间,此段时间也是到健身房运动的好时段,有助于肾脏排泄毒物的功效。 *晚上7—9点: 是血液循环旺盛的时间,此时血压升高,应该要在家中休息。 *晚上9—11点: 是人体免疫系统休息与滤毒的时间,也是女性内分泌系统最重要的时候,这时一定要休息,不要再为家人操心,此时适合听音乐、洗澡、为明天作计划、或回想今天作了那些美好的事情,将错误原谅与放下。 *晚上11--1点: 是胆的排毒时间,要进入熟睡才能进行,不能只是入睡。 *晚上1—3点: 是肝的排毒时间,也是要熟睡才能进行。夜间工作者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每月最少要有一周、每年最少要有四个月能早睡。 *早上3—5点: 是肺脏的排毒时间,肺有问题的人在这个时候咳嗽会较厉害,肺的排毒要做心肺运动才

能排出。起床的时间参考当地当季太阳出来的时间,太阳出来后较有氧气,适合做运动,因此正常的人约5点就要起床。 人的排毒过程 晚上9-11点/ 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 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夫妻同房应排在此时,不应在11点之后,要不便先睡一觉,天亮再来。 晚间11-凌晨1点/ 肝的排毒时间.凌晨3-5点/肺的排毒时间: 需在熟睡中进行! 凌晨1-3点/胆的排毒时间: 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经,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凌晨5-7点/ 大肠的排毒时间: 应上厕所排便。 凌晨7-9点/ 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间: 应吃早餐! 半夜至凌晨4 点/ 脊椎造血时间: 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图完整版

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 图

人体五脏六腑器官分布图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知道了人体六腑器官分布图,那么五脏六腑都有哪些具体功能呢?五脏六腑的功能,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脏六腑的功能 1、心脏 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2、 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腺肿大等,都是异常所引起。 3、脾脏

脾将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使身体消瘦。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4、肺脏 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5、 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6、胆 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7、胃 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消化不良、恶心都是胃病的症状。 8、小肠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

五脏六腑的作用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 一、心脏 1、心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 (1)主血:心主血的作用【1】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2】心有生血的作用,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而成血液。 (2)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博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心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二、肺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1)主呼吸之气: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1】参与气的生成: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气海成为宗气,上出于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温养各脏腑经络组织。 【2】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运动,带动着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肺主宣发肃降

(1)肺主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一是排出浊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宣发卫气(卫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2)肺主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一是吸入清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清肃异物。 3、肺主行水------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现的。 4、肺朝百脉------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通过这些血脉流注、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不断输送到全身的作用,助心行血。 5、肺主治节------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一是肺司呼吸,二是调节气机,三是助心行血,四是调节水液的代谢。 三、脾脏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1)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一是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使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 (2)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脾通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作用,与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调节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2、脾主生血和统血 (2)脾主生血:指脾具有生血的功能。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经心肺的气化作用生成血液。

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位置

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位置 何谓五脏六腑:“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胆、小肠、大肠、胃、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一、五脏 (一)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左、右之间,约1/3 在右侧,2/3 在左侧,所以心尖搏动在左前胸。心脏约比本人的拳头销大,呈圆锥形。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 心脏内面是空腔,被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部分。心房和心室分别与主动脉、肺动脉、腔静脉和肺静脉相通。心腔内有二尖瓣、三尖瓣。另外,还有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这些瓣膜在心脏搏动时, 促使心腔内的血液向一定方向流动,推动血液循环(二)肝脏 肝脏在人体位置和形态结构:肝脏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大部分肝为 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面则与膈及腹前 壁相接。从体表投影看,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 5 肋骨,右腋中线平第 6 肋骨处;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9 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正中线,到左侧至肋弓与第7、8 软骨之结合处。一般认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 如在肋弓下触及肝脏,则多为病理性肝肿大。幼儿的肝下缘位置较低, 露出到右肋下一般均属正常情况。

肝的位置常随呼吸改变,通常平静呼吸时升降可达2-3cm, 站立及吸气时稍下降,仰卧和吸气时则稍升,医生在给患者肝脏触诊检查时,常要患者作呼吸配合就是这个道理。肝脏是人体最大腺体,正常肝呈红褐色,质地柔软。成人的肝重量相当于体重的2% 。据统计,我国成人肝的重量,男性为1157-1447g, 女性为1029-1379g, 最重可达2000g 左右,肝的长、宽、厚约为25.8cm 、15.2cm 、5.8cm 。 肝右叶上方与右胸膜和右肺底相邻;肝左叶上方与心脏相连,小部分与腹前壁相邻;肝右叶前面部与结肠相邻,后叶与右肾上腺和右肾相邻;肝左叶下方与 胃相邻。 肝脏的功能: 1、代谢功能: ①糖代谢: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肝脏将它合成肝 糖原贮存起来;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机体利用。②蛋 白质代谢: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丫球蛋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及血浆蛋白的生成、维持及调节都要肝脏参与;氨基酸代谢如脱氨基反应、尿素合成及氨的处理均在肝脏内进行。③ 脂肪代谢: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酮体生成与氧化、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均在肝脏内进行。④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如A B C D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⑤ 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当肝功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 2、胆汁生成和排泄: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 承担。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胆囊浓缩后排放入小肠,帮助脂肪 的消化和吸收。胆汁中主要成份是胆盐和一些酶类,胆盐起的作用是类似乳化剂(也 就是洗涤剂一样的东西)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把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乳液,以便吸收; 酶类是帮助消化脂肪的。平时肝脏产生的胆汁会随时流到胆囊,贮存起来,当进食脂肪, 食糜到达胃里时, 胃壁细胞上的感受器会产生信号,反馈到消化中枢,通过神经体液渠道

相关主题